发布时间:2022-10-20 17:27: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职高毕业思想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舞台中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一个企业要想在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心能力;高职高专毕业生,面临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要想在优胜劣汰的社会上立足,也必须要有个人的核心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生就业方式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国家计划分配形式转变成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形式,这项改革不仅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促进了用人单位尊重知识、合理使用人才,进而推动了整个教育体制改革。但在改革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引人深思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已不可避免。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是115万; 2009年,全国611万名高校毕业生仅有86.6%的找到了工作。201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630万人,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达到320余万,比上年增加30多万人,增幅达10%以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截至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在校生965万人,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超过1000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50%以上[1]。在全国范围就业压力居高不下、高校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的情况下,比起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
二、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意指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主要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1.优势
(1)扎实的专业技能
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择业中有其自身特点,他们的就业岗位一般都在基层第一线,除了理论外,企业更看重能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随时灵活熟练处理生产第一线问题的人才,是培养生产、管理、经营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2)合理的职业定位
高职高专大学生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在学历上始终处于劣势,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对于高职高专毕业生就显得更加重要。高职高专大学生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目标,正确自我定位,增强自信心,培养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调整择业心态,积极投身到就业队伍中去,敢于竞争、善于竞争。能够做到“下的去、用的上、留的住”。
2.劣势
(1)教育程度低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攻坚阶段,大学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危险,对于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说,在这一场就业的竞争中更加的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他们手中的这一张文凭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了“弱势文凭”。
(2)本科思想严重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高考分数大都界于本科与专科之间,有的甚至达到本科分数线以上,特别是分数达到本科分数线以上的学生,往往是因为高考志愿没填好而落到高职高专院校。另一方面,因此这些学生都有所失落,来到高职高专院校后仍带着“本科思想”,有的悄悄地报了自考本科,有的准备着“专升本”考试的复习,有的还准备了出国的考试等等。
(3)实践经验欠缺
目前实践经验不足越来越成为高职毕业生求职的“拦路虎”,很多单位把就业者的实践经验看得越来越重,高级技工、熟练技工成为人才市场上的紧缺人才,有的企业重金聘请此类人才。而目前我们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缺少的正是社会的实践经验,这也是高职高专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职高专教育能否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成为各岗位的“熟手”、“能手”,这是提升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 机遇
(1)经济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快速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从业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多数国家面临就业和失业的巨大压力[2]。所有这一切,都使高职高专教育面临巨大机遇。
(2)职业发展带来的就业岗位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职业朝着由单一基础型向跨专业、复合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传统工艺型向信息化、智能型转化;由继承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化;第三产业、社会服务业发展壮大。随着职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快速,对技术工人、财经人员、咨询服务人员、市场营销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等的需求增大,这些职业正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主要专业内容,因此为高职高专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4. 威胁
(1)就业形势严峻
目前,国家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教育结构、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目前,人才培养结构的重心由中专向大专以上层次转移,研究生招生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弱势文凭”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难有立足之地。
(2)高校扩招的压力
自1999年扩招以来,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在成倍增长,2003年全国毕业生人数达212万,与2000年比几乎翻了一番; 2011年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60万,并且每年以30万的速度递增。此外,毕业生还承受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三峰叠加”的压力。
(3)企业的人才高消费
中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外企进人中国市场,在带来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提高了就业门槛;国内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也在“水涨船高”。很多高职高专大学生可以胜任的岗位,用人单位处于各方面的考虑会要求本科学历甚至更高。
(4)竞争对手日益复杂。
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日益复杂化,不仅要面对学历上占优势、受用人单位青睐的研究生、本科生;还要面对与自身一样具有较强技能的中专毕业生;还有80后的二代农民工;下岗再就业的技术工人等等。
三、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构建
目前,专家、学者对国家、地区和企业核心能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社会系统中最基本、最活跃的主体――人的核心能力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则不够关注,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就是其中之一。而弄清楚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因素,确定实证评价指标体系,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着实际应用的迫切要求。
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构成,一般包括以下5项技能:(1)基本技能中的学习能力;(2)专业技能中的创新能力;(3)适应能力中的执行力;(4)发展能力中的责任感;(5)交往能力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如图3-1所示:
图3-1 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构成
上图为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构成示意图,包括5个方面18项技能,其中内圈为大学生的5项就业核心能力。
(一)指标选择分析
1.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包括写作、阅读和学习能力。
写作和阅读的能力通过训练可以达到相应水平;学习能力则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相对写作和阅读提高难度更大,把它确定为基本技能中的核心能力。此项可根据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加权平均分计分。
2.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素质、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大要素构成。此项可根据大学生自行评价和所获创新类比赛进行评分。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
3.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包括自制力、问题解决能力、抗挫折力和执行力。
执行力其实就是“做”的能力,即选用合适的人用科学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持之以恒,把事情做好。此项可根据大学生自行评价进行评分。大学生的理想、规划很多,但真正能坚持成功的很难,适应能力中把执行力确定为核心能力。
4.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包括勤奋、诚信、职业规划和责任感。
几乎所有企业都把“责任心” 当作招聘新员工的一个重要选择标准。只有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才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才能引导单位走向发展的道路,从而在更深层次上的实现自我价值。责任感之所以是核心能力,是因为即使一个人再有能力如果没有责任感也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此项的评分源于毕业生对应聘单位的了解和有无真正的责任感及面试的表现。
5.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人际交往与协调能力是团队合作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团队合作是交往能力中的最终目标,确定为核心能力之一。此项评分可根据大学生自行评价和面试的表现进行评分。
(二)指标值的确定和模型建立
1.模型假设
模型建设如表3-1所示:
表3-1 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指标名称及符号表示
其中 均为待定的常数。
2.一、二级指标权重及指标值的确定
根据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统计报告的调查显示,及社会其他研究机构对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各项指标的关注程度以及应用专家咨询法来计算确定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模型中的五项一级指标与其相应的18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如下表3-2所示:
表3-2: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一、二级指标及相应权重
高职高专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以下标准进行评分,最后统计得出各指标分值。
(1)基本技能中的学习能力 和专业技能中的专业素质中 的分值可以用成绩绩点(若以成绩绩点计算需换成100分制)或加权平均分来计算。
(2)基本技能中的写作能力 和专业技能中的创新能力 等二级指标分值的确定,主要以对应指标获奖最高级别的分值,或根据大学生自行评价进行评分。评定标准见表3-3所示。
表3-3 基本技能中二级指标 和专业技能中的 的评分标准
(3)基本技能中的阅读能力 ,毕业生可根据前面的说明及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评分,而对适应能力中的执行力 、发展能力中的责任感 和交往能力中的 等二级指标的评分就像前面说明中的那样基于面试的多,不过大学生应该是了解自己的,可自己实事求是的做出评价。
(4)适应能力 、发展能力 、交往能力 方面的二级指标以及前面没有确认评分标准的二级指标的评分按以下标准做出评定。如表3-4所示。
表3-4 核心能力的二级指标的评分标准
(5)最后指出,计算评分时,若一个大学生在某指标获得荣誉多一项,则该指标的分值可在原评分基础上加1至2分。
3.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模型建立
为了通俗和容易操作,以及从问题本身特点出发,这里采用初等数学线性方法建立模型。前面分析可见就业核心能力与各指标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
由前述的比对研究,可取 =O.15, =O.30, =0.20,=O.25,=O.10。
于是
其中
。
(三)模型的应用与几点注释
高职高专大学生在求职前,认真总结自己大学三年的学习,按以上的标准计算一下自己的各项指标的评分,然后代入前面所得的数学模型,就可以计算出自己的就业核心能力数值。如果某位大学生计算出自己的就业核心能力分值在90分以上,则说明其就业核心能力水平较高,顺利在当期就业的可能性很大。
1.模型的应用
对于不同的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为了提高将来的就业核心能力,此项研究,通俗易懂地指明了他们各自努力的方向,同时提醒了在校大学生应该抓住每一次可以锻炼的机会,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2.模型的注释
模型使用过程中,高职高专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方向,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各项指标关注程度的不同。适当调整各指标的权重从而获取更准确体现自己在某类职业的就业核心能力水平。
论文关键词:会计,专任教师,专业化
一、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专任教师现状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而高专院校则是在原有专业
(例如:数学专业)基础上增办会计专业。在高职高专广大的会计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双专业性的教师为不多,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单专业水平上。一方面,学校原有专业教师队伍虽然在组织教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财会专业知识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他们大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进入这个领域,理论知识现炒现卖,实践技能职能是空白一片。另一方面,学校新进教师或是重点大学毕业或是综合大学硕士毕业生,可以说他们的财会理论以达到了较高水平,然而,对于“如何教”的问题在短时期却难以解决。而且,他们从学校毕业就进入学校就业,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在指导会计实践教学中往往力不从心,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上所述,目前的高职高专少有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双专业专任教师,综合分析和解决财经问题的能力普遍偏低,这与高职高专的实践技能课程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二、专业化背景下的高职高专会计专任教师的专业素养
应该明确,教师是一个双专业性的职业,“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对于会计专任教师而言,首先必须具备会计专业课程涵盖的基础学科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其次,还必须具备作为教师所应有的教育理论和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质量的集中体现,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不少专家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3个方面。专业知识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专业技能包括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情意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个方面。
由于会计专业的时效性,作为高职高专的会计专业专任教师,除具备上述3
作者简介:夏开萍(1973—),女,云南昭通人,云南昭通师专数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统计研究。
个方面的专业素养外,还应具备一些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素养。
1、会计科学素养
随着会计改革不断深入,财会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特别是新的会计准则的出台,会计实务中存在许多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会计手段不断出现,会计专任教师应顺应会计改革的潮流,不断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本专业的相关新知识、发展动态、相关政策的了解,从拓宽会计教育的新模式、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从而更好地为会计教育、教学服务;会计专任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广泛的、广博的专业知识及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并且把握其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更好地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2、会计思想方法素养
会计思想方法是隐性的知识,它以会计专业知识为载体。会计专任教师需要在实践中去总结和提炼,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会计能力素养
通过对企业需求的调查表明,目前大企业招聘会计人才都注明要有两年以上会计岗位经验或有会计师资格证的高级财务人员,而且要求应聘的会计人员,除了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具备各项综合素质能力,如思维敏捷、分析技巧和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等,要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上述这些能力,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而且还要具有规范的会计专业技能的指导能力。例如: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经济活动的分析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财务电算化软件的能力等。
三、培养提高高职高专会计教师专业化的途径
1、各高职高专院校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进会计专任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首先,各高职高专院校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进会计专任教师取得相应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证、注册会计师资格证、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注册税务师资格证等,引导教师向复合型人才前进。条件成熟后,学校可组织教师成立会计师事务所,不但教师可以进行财会管理实践,学生也会有锻炼的场所和机会。其次,各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协调,使得会计专任教师能够经常参与企业的财会管理实践活动。使之成为既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经验;既有较高学历和职称又有相关职能等级证书的“双师型”素质会计教师。
2、各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专任教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会计专任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自学是在职教师获取新知识、了解新信息、掌握新的教学动态、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求终身、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会计专任教师应经常购买有关会计方面的最新书籍、订阅相关杂志,利用电脑网络和远程教育手段,不断进行自主学习,形成广博的知识体系,进一步钻研会计专业知识,不断加强会计教学法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更好地为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3
【关键词】高职高专 旅游管理专业 双语教学 实践策略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是指要将母语与英语这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让学生掌握了使用不同语言的技巧。双语教学不是简单的将母语翻译成其他语言,也不是将其他语言翻译成母语,而是要创新语言教学,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其他语言的能力。
一、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从相关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我国旅游业急需一批专业的、高素质的、经验丰富的中级管理人才,比如:旅游企业中的公关、宣传、规划等各个部门都需要这样的管理人才。在此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了计算机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两门以上的语言。因此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要大力开展双语教学,通过双语教学既促使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得以提高,又可以满足企业的多样化的需求。
二、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困难
(一)缺乏专业的双语教师
当前,虽然有一部分老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的英语水平却比较低,比如:《导游实务》这一门课程,这门专业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果老师在教授这门课的时候可以使用双语来开展教学,那么培养出来的既是中文导游,又是英文导游,这就会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面。然而,许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的英语水平是非常低的,因此双语教学活动是无法顺利开展下去的。从某种程度来讲,双语教师的缺乏阻碍了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
(二)双语教材较为缺乏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各大高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用到了以下的教材,如:《导游实务》、《旅游礼仪》、《旅游法规》等。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没有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教材,再加上这些教材的理论性较强,这就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没有将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入到课堂中,从而让学生感觉到这些课程都比较枯燥无味,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这些课程的兴趣。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如果选用英语教材来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
(三)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不管是从科学性来讲,还是从合理性来讲,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的表现如下:
1.重复设置课程。高职院校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时候,往往会参考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有一些课程的设置与中职课程设置重复了,比如:《旅游学概论》等。
2.较为落后的培养方案。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过于重视理论课却忽视了实践课,这就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
三、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培养专业的双语教师
我国的双语教师是非常少的,因此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专业的双语教师。第一,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对于那些英语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第二,高职院校要定期培训专业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第三,高职院校要举办研讨活动,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研讨活动中,英语能力较差的专业教师应该虚心向英语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请教,促使自身的英语水平在不断提高。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双语教学起步较晚,因此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思想,推动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重视学科的教材建设,整合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其就要重视教材建设。不管是从内容上来看,还是从体系上来看,国外旅游高等院校的教材都比较成熟,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会运用到案例教学法,这就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我国的高职院校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可以搜集一些原版教材,并且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市场的需求变化来整合课程内容。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将课程结构化整合作为思想来处理新信息、新动态,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的人才。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旅游行业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学习。
(三)注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实践性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多个主题,然后让学生在课下查找相关的资料,最终总结出相关的知识点。在课上教师用外语来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做可以促使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得以提高。由于有一些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存在着误区,此时教师要通过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说英文。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也就可以顺利进行下去了。
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理论知识。高职高专院校要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这样做不仅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平台,还能够让学生对旅游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此同时,高职高专院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模拟竞聘的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将双语教学改革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结合起来
双语教学就是母语、其他语言同时进行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能够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的专业人才。在改革双语教学的时候,要认识到英语与专业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当老师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的时候,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英语词汇,还要重视学生是否掌握了专业课的知识。如果学生既掌握了相关的英语词汇,又掌握了专业课的知识,那么就完成双语教学的目的。
四、总结
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为该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的人才。高职高专院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新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引进一些专业的、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从而推动了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欣彦,赵江涛.论旅游高职教育中的双语教学[J].文学界(理论版).2010(05).
[2]邓丽梅.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0(26).
高职高专学制为3年,总共6个学期,而实际上学生只上5个学期的课,毕业设计安排在第6学期。这一学期正是学生找工作的时间,而学校允许找到工作的学生可以直接上岗。因此,在这期间,没找到工作的学生重心在于找工作,找到工作的则忙于上班,导致学生或无心做毕业设计,或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进度常常滞后。为了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学校对毕业设计的要求也不断地降低标准,比如,从原来的每位学生必须参加最后的论文答辩,到每组派一位学生参加论文答辩,再到如今的取消答辩这个环节。如此,不仅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针对毕业设计中不同程度地出现质量下降的趋势,有些人甚至提出高职高专应取消毕业设计环节。
二、提高高职高专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笔者认为,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绝对不能取消。对于高职高专毕业设计在面临一定程度困难的局面下,如何保证其顺利进行,且能够更好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这一问题,现提出以下对策。
(一)提早做好毕业设计的动员和准备工作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正常教学时间一般都安排在前5个学期,第6学期主要是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基本上是学生自己找单位,实习单位有些在本市,有些在外地,第6学期一般不要求学生回校。因此,毕业设计虽然是第6学期才开始,但由于以上原因,毕业设计的动员和准备工作应提前在第5学期末进行,并做好以下工作。
1.在第5学期末(可在最后2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启动。首先召开全体毕业生动员会,由分管教学的系主任进行毕业设计工作动员,主要内容包括: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毕业设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毕业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公布毕业设计选题和分组的说明。
2.做好毕业设计课题分组的工作。分组采取自愿组合为主、协调为辅的原则,由每个学生根据平时互相了解和个人兴趣等因素,分成不同课题小组。组员人数不宜太多,一般安排3-5人。专业教研室根据学生上报的分组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并确定课题小组组长人选。
3.要求所有参加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在召开学生动员大会之前,上报毕业设计的题目和相关要求。开动员会之后,应将所有题目和指导教师名单交给学生,由学生自行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系部做适当调整后宣布分组选题结果。随后,指导教师与所带小组学生见面,讲解课题要完成的内容、实施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查阅有关书籍和参考资料,提供使用的应用软件,并指出需要自学的内容。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在假期中写出开题报告,于开学初上交,教师批阅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4.明确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时间安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指导教师在给学生开见面会前,要做好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时间表,明确规定开题报告上交时间、中段检查时间、毕业设计报告初稿上交和举行毕业设计答辩、最终上交毕业设计报告的时间,并要求学生严格按计划时间执行。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确定联系方式,以保证每月至少与学生沟通一到两次。学生向老师报告自己的设计进度,汇报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指导教师针对问题进行指导,从而确保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得到指导和解决。
(二)做好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
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所以,应特别予以重视。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毕业设计选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综合性和工程性,并应围绕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与确定应考虑下列原则。[1]
1.课题必须符合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
2.课题要体现专业和应用的先进性、典型性。应是新颖的、实用的,能针对目前社会上计算机应用的热点,而指导教师必须要有预先的研究。
3.课题难度要适中,高职高专学生应尽量避免选择纯理论方面的题目。对于重复性的课题,应在内容深度上有所创新。
4.课题任务要有一定的设计和工作量,以保证同组中的每个学生能有明确、适当的分工及相应的设计成果。具体可选择有一定难度和工作量的模拟课题,例如: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教务管理系统设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图书资料管理系统设计、财务管理系统设计、仓储管理系统设计及打字通信息系统设计等。
(三)做好撰写毕业设计报告(论文)工作
毕业设计报告(论文)是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进行课题设计后的总结,是反映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报告中可以直接体现出学生毕业设计中选题、系统分析、系统功能设计、系统实施和程序上机调试运行的结果;体现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操作技能与写作水平。报告撰写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成绩。因此,要求学生以积极认真、严谨求实的态度完成毕业设计报告(论文)的撰写。
由于学生基本上是第一次写毕业设计报告,对报告的框架、结构不清楚,根本无从下手。因此,指导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毕业设计报告的编写要求,包括报告的整体结构、规范要求等。也可拿出往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报告供学生参考。要求学生先写出报告的主体结构,包括前言、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软件结构的设计、系统的实现,自己设计部分的提纲,在指导教师审查后,再逐节认真详细地撰写。另外,要求学生在撰写报告中,应严格遵守以下几点规范化要求。
1.报告字数要求。字数应不少于3万字。
2.撰写要求。要求报告项目齐全、概念清楚、内容正确、条理分明、文字通顺、语言流畅、结构严谨。
3.规范统一。图表应规范化、标准化、图面清晰可读、格式统一。所有流程图、示意图必须按统一标准绘制。
4.符号要求。标点符号、数字、量及单位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5.软件要求。包括源程序清单、程序测试分析总结。
(四)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毕业设计整个过程的重要形式。也是检查学生是否认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及毕业设计任务完成质量情况如何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还为成绩评定提供了依据。[2]
1.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答辩前的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的安排能促使学生更加严肃认真地对待毕业设计,因此,所有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后,都必须参加答辩。
对于答辩,多数学生是第一次经历,在答辩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因此,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在整理答辩提纲、准备答辩资料以及答辩技巧等方面进行答辩前的指导。答辩时,要求学生清晰地阐述设计过程、设计思想和具体做法,以自己在设计中最重要或最有收获的问题进行准确讲述。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2.主答辩教师应讲究提问方式。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会上,学生一般都会很紧张,主答辩老师的提问方式会影响到学生答辩水平的发挥,所以,主答辩老师有必要讲究自己的提问方式。提问要先易后难,所提的第一个问题一般应该考虑到是学生答得出并且答得好的问题。学生第一个问题答好了,就会放松紧张心理,增强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后面问题的回答。当学生回答遇到困难时,应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提问方法,引导学生回答。如果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仍然答不出或答不到点子,则可以判断答辩人确实不具备该方面的知识。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就业市场
教育部高教司在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提出,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要求》确定了高职高专英语课应摆脱模仿本科教学的盲目性,应围绕“以应用能力为中心”、“以基本语言和基本语言技能为教学内容”和“学目标、学要求、学检测标准”开展教学。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英语教育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以人为本,挖掘学生的潜能。英语教学应着重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出符合时展的有用人才。
本文从高职高专类学校英语教学现状入手,结合企事业单位对各专业毕业生的英语能力要求,从英语教学体系的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师资队伍组成以及考核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英语教学体系改革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性思考。
一、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一般,在教师的引导和训练下能够听得懂、说得出。但是,这类学生没有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觉得学英语纯粹是为了考试分数而学习,依旧遵循过去所养成的英语学习方法,死啃语法,忽视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抱着对今后工作无多大用处的消极思想,这造成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相对低下。
还有小部分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好,而且非常明确未来的工作岗位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对英语口语、听力的训练有着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他们能主动地改变在中学养成的英语学习习惯,突出了英语学习“口说、眼看、手写、脑动”的特点。对这类学生的英语教学,要积极地引导,同时要根据将来他们的工作岗位对英语的要求,增加行业英语方面的知识。
2.教学方法现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的教学尤其如此,要充分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教师“教的兴趣”。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课堂上唯一的信息源;而学生则是教学过程的客体,是被动的接受器,是教师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尽管当前一再提出要摆正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但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为中心所形成的惯性,教师注重的是学科教学,并且将自己的教育对象看作是学习本学科的专门人才来“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育首先要考虑人的发展这个重要目标。教学中形成了从课本到作业,从作业到试卷,从知识到知识,只见树木不见人的教育倾向,课堂上仍然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这种教学方法造成了一大部分学生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学生开小差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忙于维护课堂秩序,久而久之也使教师丧失了传授知识的激情。如果教师和学生对“教”与“学”都丧失了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想象英语教学的效果了。
二、就业市场对毕业生英语能力的要求
1.能准确翻译英文资料。以数控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因为高职高专类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多为操作国外进口的数控机床和对原机床的加工能力拓展,这就要求毕业生能够准确把握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看懂数控机床的说明书就十分必要了。在翻译说明书的过程中,只有丰富的英语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十分清楚本行业的一些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这就致使这一类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往往会十分重视考察学生对本行业专业术语的熟悉程度以及对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
2.流利的口语。英语口语在一些专业中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为这类毕业生要直接和外国人士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以旅游专业为例,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往往会进入到各个大的旅行社从事涉外导游工作,这就对毕业生的口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能以娴熟的口语介绍我国主要旅游景点的历史典故和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饮食特色。如果导游对这方面英语一知半解并且口语夹杂着各种地方口音,可以想象,导游过程中一定是充满了尴尬和误解。
3.敏锐的听力。听力在英语应用中的地位之高是众所周知的,要想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语言,首先就要能够听懂。以国贸专业毕业生为例,在贸易谈判的过程中,要准确地了解对方需求的商品名称、需求数量和价格定位等。就要求该专业毕业生对听力的训练尤其重视,不但训练书本内容,而且要尽量听英语的广播电台,如BBC、VOA等。听力的训练只是通过“听”还是不够的,还要通过“熟读”来提高对英语的语感。
三、英语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1.以就业为导向,体现英语基础理论融合职业素质要求的课程设计研究。探索以职业素质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按照以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英语基础理论融合职业素质要求”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研究各专业特殊性所决定的各种职业素质和业务素质,有机结合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的方法研究。
英语教学离不开教材。目前出版的英语教材五花八门,在教材的选用上要切合实际,突出实用性,选择适合于高职高专院校使用的实用性教材。对于教材上相对滞后的内容,教师在授课时要结合实际情况酌情删减,在教学中不断添加和调整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教学内容。结合教育部的英语基础教材,形成基础教材夯牢英语理论知识,职业素质英语教材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形成“齐头并进,以趣促学”的良性发展局面。这样既兼顾了教育部的英语教学硬性要求,也提高了学校培养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2.以提高教师行业英语水平为基础的师资队伍组成研究。从事高专英语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多面手型”的教师,不仅精通英语,而且了解各专业的基础知识。因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1)培养在职教师的专业技能。让在职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参与课题开发、技术服务等,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有计划地提高英语知识应用到各专业的能力。(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通过在相关的行业中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又有高文化素质的兼职英语教师,保证教学质量,降低培养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3.以引导为目标,考核形式多样化的英语教育考核体系研究。考核体系直接关系到考试结果及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直接影响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与高职高专教育相适应的同时考核知识、就业能力的综合考核方法。目前对英语的考核相对比较单调,对学生的引导力度还远远不够,应根据各专业英语考试特点,允许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如闭卷考核英语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开卷考核学生对英文资料的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模拟实际工作状况,考核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这种考核方式既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又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客观上也起到将学生平时学习着眼点引向实践技能培养上来的作用。
四、结语
为了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英语能力需求,增加高职高专类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体系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应该对目前高职高专类学校的英语教学现状进行总结,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指导思想下,从英语教学体系的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师资队伍组成以及考核体系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一些实际可行的改革措施,这必将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对高职高专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2] 朱亚辉.浅谈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J].成功(教育),2007,(2).
[3] 谭金菊.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式新探[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4] 张连美.论高职英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7.
论文摘要:在分析高职高专学校英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部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市场琦高职高专奚人才的能力期望,紧密围绕企事业单位对英语知识、能力、素质的实际雷求,提出了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具体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1引言
高职高专类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日前已进人到规范发展阶段。高校的连年扩招使得本科生、专科生的就业压力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尤其是2009年,在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就业压力更是凸显。大量外资企业进驻中国,要求高职高专学校的毕业生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一定外语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特别抢手。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高专教育,在快速发展中暴露出许多巫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高职高专类学校想要获得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开展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的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办学特色无疑是一项必须的策略选择,也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本文从高职高专类学校英语教学现状人手,结合企事业单位对各专业毕业生的英语能力要求,从英语教学体系的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师资队伍组成以及考核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英语教学体系改革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性思考。
2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要想使英语教学取得理想效果,就需要从教和学两个方面人手,两者都需要重视。Www.133229.CoM教师的“教”是外因,起到引导和激励作用,好的教学策略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是英语教学中的催化剂。学生的“学”是内因,是教学策略能够实施的基础。客观的讲,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在广大教师的锐意进取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为了紧跟企业用人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对英语教学当中的一些现状进行思考,从而对英语教学进行新的改革。
2.1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通过对笔者所带的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旅游、机电、法律和化工专业班级的英语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表明,20%左右的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这类学生一般来自教学设备较差的乡镇中学,没有受过听力、语音方面的系统训练,进入学校以后,不知道该如何学习英语,听力训练听不懂、英语课文朗读不流利,羞于用英语与人进行交流,英语学习成了眼睛和大脑的专利。
50%左右的学生英语基础一般,在教师的引导和训练下能够听得懂、说得出。但是,这类学生没有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觉得学英语纯粹是为了考试分数而学习,依旧遵循过去所养成的英语学习方法,死啃语法,忽视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抱着对今后工作无多大用处的消极思想,这造成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相对低下。
还有30%左右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好,而且非常明确未来的工作岗位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对英语口语、听力的训练有着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他们能主动地改变在中学养成的英语学习习惯,突出了英语学习“口说、眼看、手写、脑动”的特点。对这类学生的英语教学,要积极的引导,同时要根据将来他们的工作岗位对英语的要求,增加行业英语方面的知识。
2.2教学方法现状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的教学尤其如此,要充分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教师“教的兴趣”。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课堂上唯一的信息源;而学生则是教学过程的客体,是被动的接受器,是教师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尽管当前一再提出要摆正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但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为中心所形成的惯性,教师注重的是学科教学,并且将自己的教育对象看作是学习本学科的专门人才来“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育首先要考虑人的发展这个重要目标。教学中形成了从课本到作业,从作业到试卷,从知识到知识,只见树木不见人的教育倾向,课堂上仍然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此外,英语教学中还存在严重的以语法串讲现象,部分教师把生动的语言材料加以分解、逐词、逐句译成汉语,然后用大量时间去讲解语法,甚至把功能项目也作为知识点来讲解,用汉语对语言点进行深人细致地分析,可谓词典搬家,完全忽视了语言实践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导功能,使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了一句空话。这种教学方法造成了一大部分同学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学生开小差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忙于维护课堂秩序,久而久之也使教师丧失了传授知识的激情。如果教师和学生对“教”与“学”都丧失了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想像英语教学的效果了。
3就业市场对毕业生英语能力的要求
笔者对所在学校毕业生进行了座谈访问,了解了目前企事业单位对多数专业毕业生的英语能力要求。
3.1能准确翻译英文资料
以机电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因为高职高专类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多为操作国外进口的数控机床和对原机床的加工能力拓展,这就要求毕业生能够准确把握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看懂数控机床的说明书就十分必要了。在翻译说明书的过程中,只有丰富的英语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十分清楚本行业的一些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这就致使这一类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往往会十分重视考察学生对本行业专业术语的熟悉程度以及对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
3.2流利的口语
英语口语在一些专业中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为这类毕业生要直接和外国人士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以旅游专业为例,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往往会进人到各个大的旅行社从事涉外导游工作,这就对毕业生的口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能以娴熟的口语介绍我国主要旅游景点的历史典故和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饮食特色,如果导游对这方面英语一知半解并且口语夹杂着各种地方口音,可以想象,导游白侧丈程中一定是充满了尴尬和误解。
3.3地道的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在英文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法律专业的学生为例,在涉外的案件中,要用英语准备书面材料进行答辩理由陈述,这种书面材料在案件的审判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法律专业毕业生写的申辩材料格式正确、意思表达到位、使用词语准确。
3.4敏锐的听力
听力在英语应用中的地位之高是众所周知的,要想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语言,首先就要能够听懂。以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为例,在贸易谈判的过程中,要准确地了解对方需求的商品名称、需求数量和价格定位等。就要求该专业毕业生对听力的训练尤其重视,不但训练书本内容,而且要尽量听英语的广播电台,如bbc,voa等。听力的训练只是通过“听”还是不够的,还要通过“熟读”来提高对英语的语感。
4英语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通过对企业和毕业生的深人调研,从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以及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实践。加速高职高专育课程与教学体系从传统的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变,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以职业技能、理论素养并重的质量评价体系。
4.1以就业为导向.体现英语基础理论融合职业素质要求的课程设计研究
探索以职业素质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按照以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英语基础理论融合职业素质要求”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研究各专业特殊性所决定的各种职业素质和业务素质,有机结合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的方法研究。
英语教学离不开教材。目前出版的英语教材五花八门,在教材的选用上要切合实际,突出实用性,选择适合于高职高专院校使用的实用性教材。对于教材上相对滞后的内容,教师在授课时要结合实际情况酌情删减,在教学中不断添加和调整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教学内容。以旅游专业为例,该专业的毕业生要能够熟练的用英语向外国游客介绍我国主要旅游景点的历史典故和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饮食特色。因此在旅游专业学科建设的时候,对英语课程的设置要体现“英语基础理论融合职业素质要求”,打破原来僵硬的“基础英语”十“专业英语”的模式。在设置课程内容的时候,收集各旅游景点的英文版的历史典故、风俗习惯和饮食习惯介绍,并以审慎的眼光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职业素质英语教材。结合教育部的英语基础教材,形成基础教材夯牢英语理论知识,职业素质英语教材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形成“齐头并进,以趣促学”的良性发展局面。这样既兼顾了教育部的英语教学硬性要求,也提高了学校培养的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4.2以缩短就业适应期为目的,全真化的实训教学组织研究
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需要根据学生本身的特性和课程的特点进行系统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因材施教,因课施教”。在目前人才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更应该围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上进行研究如何组织教学。在教学组织上不应单纯强调专业知识或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还要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应注重采取仿真化、全真化的实训教学,从而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增强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模式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以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为例,笔者提出了一种“全真化的实训教学”组织方式供大家参考。教师根据旅游专业的各个工作场景,分为餐饮、导游、交通、购物等,并据此要求学生根据特定的情景进行分组准备,教师应明确指出表演的主题和表演的具体要求。进行全真化的实训教学,可以在表演中熟悉各种交际场合,以便日后在工作时能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4.3以提高教师行业英语水平为基础的师资队伍组成研究
从事高专英语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多面手型”的教师,不仅精通英语,而且了解各专业的基础知识。因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1)培养在职教师的专业技能。让在职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参与课题开发、技术服务等,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有计划地提高英语知识应用到各专业的能力。(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通过在相关的行业中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又有高文化素质的兼职英语教师,保证教学质量,降低培养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4.4以引导为目标,考核形式多样化的英语教育考核体系研究
考核体系直接关系到考试结果及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直接影响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与高职高专教育相适应的同时考核知识、就业能力的综合考核方法。目前对英语的考核相对比较单调,对学生的引导力度还远远不够,应根据各专业英语考试特点,允许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如闭卷考核英语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开卷考核学生对英文资料的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模拟实际工作状况,考核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口。
这种考核方式既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又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客观上也起到将学生平时学习着眼点引向实践技能培养上来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 实习实训 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就业为导向,契合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毕业生就业状况较好。但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仍面临着工资待遇低、技术水平提高慢和工作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并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导致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无法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失去进入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高层的机会。要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学习其先进教育经验,不断探索,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当代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途径。
一、国外高职高专实习实训教学模式
在国外高职高专院校众多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和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训教学。
被誉为德国职业教育秘密武器的“双元制”教育,是一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为目标的教育体制。“双元制”职业教育注重实习实训教学,学生实习实训的时间较长,约占其整个学业时间的70%左右;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强调操作的规范化,要求学生以正式工人的身份参加实际工作,顶岗锻炼并提高实践技能。该教学模式由于训练严格,学生能够得到较多的实习实训机会,因而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
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对美国的教育和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参与社区活动,使学生获取真实的实践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以全面提高。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重视产学结合,教学方法多样,课程设置灵活,各专业的实践课时约占总学时的50%甚至更多,这种实习实训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实际生产劳动并获取一定的报酬。从教学模式上看,具有代表性的欧美职业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该教学模式由于在实习实训环节对学生提出了与在岗工人一样的工作要求,因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真正地掌握有关的工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上岗工作后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二、我国高职高专实习实训教学模式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与欧美职业教育相比,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校企结合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原因,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国家计划与行政命令,再加上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高专院校在生源质量、就业等方面没有竞争优势。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缓慢。随着对国外合作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国内各个高职高专院校也纷纷学习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德国“双元制”、英国“工读交替”等实习实训教学模式。但由于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薄弱,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受财力、物力以及师资等条件限制,实习实训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一些问题,急需改进完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总结办学经验、加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
1.校办产业模式。高职高专院校依据“既出人才又出产品”“以校办厂,以厂养校”的原则创办各种与学校开设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场所,例如商场、酒店、工厂、农场等,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供条件。这种实习实训模式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生产技能等方面的素质作为教学的最高宗旨。
2.校企联合模式。目前,国内有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并不具备开办产业的条件,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落实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学校与一个或若干个企业协商合作,建立产教学一体化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创造条件。校企联合,这种实习实训教学模式要求学校和企业双方进行平等互惠的合作并承担各自的责任。企业要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活动提供平台和条件,接受学生到企业内参与生产实践活动。而学校要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及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服务。
3.项目合作模式。一直以来,高职高专院校就有许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科研项目需要联系生产实际进行。学校迫切需要生产企业提供帮助,以实施开展实习实训教学。而企业在生产中也要不断改进关键生产设备、开发新产品、开展技术革新,也需要学校提供技术支持。这样一来,双方都有合作的需求,学校实习实训的教学需要和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促使校企双方建立产教学结合的关系,以满足双方的需求。
4.“三明治”模式。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采取的就是这种实习实训教学模式,也称为“工学交替”模式。该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校内的通识教育为主,要求学生完成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学习;第二个阶段以学生进入企业的实习实训为主,要求学生上岗顶班,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后一个阶段安排学生回校完成毕业设计。该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时间分配长短不一,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学。
5.委托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高职高专院校根据生产企业的实际需要,按照生产单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委托培养和定向培养,以解决企业对各种人才的急需。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根据生产单位的要求在校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到生产单位进行实习实训锻炼,使自己具有实际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此外,高职高专院校还可以为企业举办各种培训班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为提高员工的素质服务。
6.学生自主创业模式。目前上海、深圳等国内经济发达省市和地区内的高职高专院校多采用这种模式,这是一种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学校提供支持、教师提供指导、学生自主创立微型企业的实习实训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经营活动学习知识并不断地发现新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实习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对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进行了改革,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对实习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只有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构建起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学生家长的问题。由于受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我国的学生家长一直认为读书就是在学校上课,学生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习知识的。这导致家长们不能理解并接受子女去生产单位实习实训的教学方式。所以,尽管家长们的主观愿望是希望子女能够学得一技之长,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但是他们客观上却不愿意让孩子吃苦,接触实际工作,不理解学校让学生进入生产单位实习实训的做法,不了解学生在生产单位实习实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2.学生自身的问题。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对实习实训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清。大多数学生对到实际工作场所进行实习实训有抵触情绪,他们认为自己交了学费给学校,就应该在教室里上课学习,学校不应该也不能安排自己去校外的生产单位实习实训。此外,学生们在实习实训中有怕苦怕累的思想,他们不愿从事基础性的工作,不适应企业的工作制度和环境。同时,学生们还存在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的问题,难以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他们在面对挫折困难时有畏难情绪,人际沟通能力也有待提高。
3.企业方面的问题。校企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教学,但企业的生产安排往往难以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计划协调一致。企业的生产计划会因技术改造转型等原因进行调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计划则相对稳定,缺乏灵活性。这容易导致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计划在衔接方面出现问题,影响学校教学的规范性。
4.其他问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习实训的单位往往只认定学生的“员工身份”,而学生自己却始终不能摆脱其“实习生身份”的认识。双方这种身份认识上的差异造成学生和企业在工作态度和解决问题方法上的不一致,引发了各种矛盾和冲突,影响了学生的实习实训活动。此外,高职高专院校在实习实训的教学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在校外实习实训学生的管理,就存在“鞭长莫及”、管理失控的问题。
四、改革高职高专院校实习实训教学模式的途径
1.根据实际需求开设专业、培养人才。高职高专院校要组织专业教师深入行业和企业调研学习,了解行业和企业现在与未来的人才需求,进行预测性调研,分析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根据实际需求开设专业、培养人才。要强化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建设,确定专业建设方案,根据企业各种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对收集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
[关键词]人才培养蓝海战略高职高专
[作者简介]丁陈娟(1962-),女,湖南常德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广西南宁53000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XTSZY098,项目主持人:丁陈娟)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26-02
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是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W.钱·金教授和勒妮·莫博涅教授提出的,一般运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在基于竞争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企业常常在“差异化”和“成本领先”战略之间选择其一,即为红海战略。蓝海战略则要求企业把视线从市场的供给一方移向需求一方,从关注并比超竞争对手转向为买方提供价值的飞跃,即在同时追求“差异化”和“成本领先”的基础上,还为企业提供价值创新(Value Innovation)。
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传统的“人才红海战略”的培养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提出“人才蓝海战略”,为高等教育特别是以技术培养为导向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提供一条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和多样化阶段,而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则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一线实用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各种企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掌握高精尖设备操作技术、具有技术革新和创造力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当前的时展背景和市场需求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高专教育受到国内和国际的普遍重视。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高职高专教育的供给与实际的社会需求出现了结构性失调,特别是高新技术人才的巨大缺口使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人才红海战略”让高职高专的大部分毕业生陷入了人才竞争的困境。“人才红海战略”采取成本领先与多样化两种策略:成本领先策略是以培养同一领域低价格的劳动力来抢占人才市场份额,造成的结果就是技术人才的质量普遍不高,无法适应市场千变万化的需求;多样化策略是以培养同一领域的高精尖人才为目标,以高质量的职业能力培养增强人才的市场竞争力,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虽然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才市场需求多样化的状况,但是由于培养成本高、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等原因,学校和企业都面临着人才培养困境。
(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普通技术人才,这样的目标定位造成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学生所掌握的都是基本技能,没有突出的强项,没有竞争优势。高职高专院校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和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和多样化。
2.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不明确。随着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数量的增加,各个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很多学校都将办学精力转移到了招生上。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些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贪多求新,不考虑自身的历史背景、学科特色、市场需求及资源结构等实际情况。在课程安排上,出现两种偏向:一种是照搬本科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学科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另一种是过分倾向于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盲目扩大技能、技术的训练,既忽视了学生对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运用,也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3.师资队伍不完善。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要求各个院校都要配备“双师型”教师,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技术指导能力。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师资配备上还未能达到这一要求,师资力量还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实际需要,“双师型”教师变成“双师素质”教师。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注重专业教学质量、技术实践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而更加注重个人的职称评定和其他发展。
4.校园文化建设不突出。高职高专院校往往不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被动地完成课程学习和既定考核后就无所事事,浪费了很多课余学习和实践的宝贵时光,导致综合能力低,对未来适应性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高专实施“人才蓝海战略”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实施“人才蓝海战略”的必要性,可以从高职高专院校属性、高职高专学生定位、现代市场需求状况以及国际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一)高职高专院校属性
近几年,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的突飞猛进,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观念和认识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在积极探索高职高专的特色办学模式,而摆在眼前的最大问题就是“未来的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具备怎样的特征,才能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和生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属性包括教育性、经济性、产业性和社会性。即在人才培养上首先是要实现教育的目的,引导学生掌握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办学方针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应满足用人单位对一线员工的期望,成为产业界的可用人才;培养的人才要有很强的地缘性,学校服务的行业最好是当地的支柱产业;职业教育要为社会大众服务,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这样的属性要求下,实施“人才蓝海战略”更加符合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宗旨,更加有利于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并占据有利地位。
(二)高职高专学生定位
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的入学门槛要求较低。首先,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及学习动力上比较欠缺,同时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自信心不足,对进入社会持怀疑和恐惧心理,往往对自己的定位较低,这不利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还有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只是把高职教育作为继续深造的跳板,因而只注重参加专升本考试,这种只重视应试而忽略综合素质提升的定位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人才蓝海战略”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科研和创新三种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
(三)现代市场需求状况
目前,高职高专的人才输出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研究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招聘情况发现,“高薪难聘高级技工”的现象频频出现。企业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且是具有一定研发能力、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人才蓝海战略”的培养目标和方式恰好能有效地解决这一现实需要。
(四)国际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现代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在高职人才的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强调行为意识、非专业能力等的培养;兼顾经济、社会二重效益,高职教育将被纳入终生教育体系。“人才蓝海战略”的培养模式和宗旨能使国内的高职高专院校紧跟国际潮流,符合人才未来发展的趋势。
三、高职高专实施“人才蓝海战略”的对策(一)构建高职高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一个宗旨。根据蓝海战略的原则,高职高专院校应当以培养“蓝海人才”为教育宗旨,即本着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宗旨,以培养具有技术、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全方位人才为目标,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实训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力,在强化教学质量和提升双师队伍素质的基础上,将产、学、研有效结合,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树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品牌。
2.双向培养。(1)技术能力培养。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方向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所以在教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学校应当与社会、行业和政府的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紧跟市场需求变化,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建立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体系。高职高专应当为学生建立“初级—中级—高级”层层递进、逐步深化的技能培养方式,构建理论教育、实训实践和企业检验相结合的技能培养多样化渠道,通过知识学习、技术能力培养、职业态度和规范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就业品质。(2)科研能力培养。首先,要打造“名师引领、双师主体、教学科研结合”的师资队伍。积极邀请科研名师或学者到学校授课、召开讲座和学术交流探讨,注重从企业引进一些技术能手,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素质并且在某一领域具有领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能师型”教师。其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要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等形式,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术思维和创作激情。
3.三项体系。(1)职业规划体系。高职高专院校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坚持教育教学的引导原则,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力,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形成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建立职业规划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将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充分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在兴趣和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2)培养指标体系。高职高专院校应当建立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结合的培养指标体系。首先是硬实力培养方面,以技能测试、课程作业、毕业实践、实习报告等多种形式作为学生硬实力的指标;其次是软实力培养方面,以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精神、组织领导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作为学生软实力的指标。将这些指标规范化、数据化和长期化,最后从定性和定量的双向视角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培养指标体系。(3)毕业评估体系。为了严格把关人才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应当建立“学业证+技能证+科研证”的三证毕业评估体系,对学生毕业资格实行标准化考核,要求毕业学生在完成考试考核的基础上获得学业证,在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后获得技能证,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基础上获得科研证,分别从知识、技能和科研三个角度评估学生的毕业资格。
(二)构建高职高专校企合作的人才储备库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蓬勃发展,校企合作成为众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要有效地实现校企合作战略,高职高专应当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储备库。
1.学校要以文化移植与渗透的方式实施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人才输送的长期合作关系。一是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企业文化课程及相关的特殊技能课程;二是在师资队伍中积极吸纳企业优秀人才;三是诚邀企业的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进入校园,举办企业文化沙龙、知识竞赛等活动;四是在学生的教学实践和毕业就业方面,建立长期的假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实训基地。
2.要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实施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方的利益。一是将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念注入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的理念中,校企共同成立“人才培养委员会”;二是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师生共同研发新技术,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三是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将学校作为员工理论学习和继续教育培训的基地,帮助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的品质。
(三)构建高职高专价值创新的人才成长平台
在实施“人才蓝海战略”中,关键是要重新界定高职高专人才的价值,开创“蓝海人才”,也就是通过增加和创造现有产业未提供的某些价值元素,开启市场对人才巨大的潜在需求,从而摆脱“红海”,即已知市场空间的血腥竞争。因此,高职高专应当构建价值创新的人才成长平台。
1.自主创新。高职高专院校要实现人才的价值创新,首先要实现实训设施上的自主创新,加强学生的实训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和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要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带领学生进行技术和科研创新实践;再次要建立自主创新的奖励机制,对在技术和科研创新方面有优秀表现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地方性和全国性的各种创新技能竞赛,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2.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的另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人才价值创新的重要途径。要把创业理念、创业精神、创业政策、创业技能传递落实到学生培养上,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的本领,成功地进行创业。首先,学校要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主创业的过程和承担的风险,引导学生认真做好市场调查,寻找市场需求,选择合适项目;其次,要提供创业信息和咨询服务,解答学生在创业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再次,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合适的经营活动,开展创业能力测评、创业项目模拟等校园创业系列活动;最后,建立学生自主创业的专项资助基金,在资金方面支持学生的自主创新。
3.自主升值。在高职高专里有很多学生想通过继续深造来增加知识储备、提升自我价值,这也是人才价值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家庭经济状况,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参加自学考试、全日制专升本考试和硕士研究生考试;其次,建立考试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升级考试的相关信息;再次,建立继续深造图书馆,为学生提供相关复习书籍和参考资料,并实行书籍和笔记的循环利用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准备;最后,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知识资源和人脉优势,在知识学习和深造渠道方面帮助学生。
[参考文献]
[1](韩)W.钱·金,(美)勒妮·莫博涅.蓝海战略: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M].吉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曹勇.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J].高教论坛,2005(3).
[3]任淑淳,杨俊和.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