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26 14:27: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事理说明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事理说明文

第1篇

一、创设情境,引入体验

体验式教学首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进入情感体验的情境,教师运用情感语言和诗意语言,激发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学习领域,产生联想与想象,理解文本精髓,引发学生情感,启发学生体验,感受人文精神,生成领悟能力。当然体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体验教学的设计者是教师。所以教师要提供有助于学习的情景材料,围绕学习目标,关注学生最近发展,诱发积极感悟。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动力功能,能驱动主体投入学习客体,并对学习客体进行研习和体认,最终把握事物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自身的关系和对自身的意义。

二、解析言语,加深体验

体验式教学还可抓住文本语言形式的解读来最终把握文本内容,感悟其情感之旨向,实现言语内蕴的“意义情感”和学生解读的“感性情感”之对接,以此深化体验。在解读言语形式的时候要促使学生在理解和联想中生成领悟和意义。领悟和生成虽然与灵感和直觉的产生有关,但灵感和直觉的出现要以理解和联想作为基础。

接下来学生自由朗读《落日的幻觉》全文后教师作字词检查:请学生上黑板给加点字注音和听写词语。最后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此时学生积极的参与和表现,课堂气氛很热烈。

三、诵读文本,强化体验

本环节抓住本文文体特点,加强朗读训练,从读中“生情”,从读中“悟情”,以此强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情感体验,产生真切实在的心理感受。为此教师要依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或诵读文中描写落日变化的一个段落(即第二段)获得情感体验。并且将男女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个为“文学家”组,一个为“天文学家”组。而且分别推选男女各一名学生主持两个部分的教学,当小老师。

四、对话讨论,丰富体验

本环节要求重视学生情感的内化与丰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动。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它以情感为核心,通过师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课堂教学成为富有活力、充满激情的一个流程。对话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促使学生感悟和体验走向更高层次。阅读的兴趣在其中得到激发,阅读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情感通过不断的对话与文本作者的情感达到有机的交融。

1.提问:

改第一句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改最后一句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请说说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第三段在结构上属于过渡段,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下面由“天文学家”毛东宇同学主持教学。

首先他带领大家做了一个视觉小游戏:请欣赏多媒体上两组有关视觉差异的图片。然后请思考:图一中黄色线与蓝色线哪一个更长?(实际一样长)图二中位于中心的绿色球和蓝色球哪一个更大?(实际一样大)

结论: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事物产生错觉或幻觉,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那么,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 请快速阅读课文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并完成文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大家可与同桌讨论,3分钟)小老师逐一抽同学回答,并完成文后填表题。再提问:同学们看看左边表格内容和右边表格内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说说这几段的说明顺序。提取关键信息是说明文阅读学习的主要任务,这个环节是必须的。

第2篇

《创意世界》:近些年我国在文化发展战略方面,“文化走出去”频频被提及,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张晓明:“文化走出去”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两三年提出来的。但在我看来,“文化走出去”是单向性的表达,一种比较虚的说法。文化更多强调的应该是平等交流,与其说你要用自己的文化去占领别人的市场,不如说提高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提升自身文化对别人的吸引力。因为文化的交流并不是单向的,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既是其他文化的接受者,也是影响其他文化的输出者。如果仅仅强调文化走出去,实际上是文化贸易领域的“重商主义”政策。

《创意世界》:那么,文化的软实力或者说文化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晓明:它可以分几个层次:最低的层次就是你的文化产品在国外有人消费,把别人变成你的消费者;第二个层次就是成为国外文化市场的投资者,你的文化投资在国外有很好的回报;最高层次当然是你的文化价值观得到别人的认可,大家都仰慕和喜欢你的文化内容。

《创意世界》:近年来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总体情况如何?

张晓明:为了鼓励文化贸易的发展和繁荣,近些年国家也出台了不少相关的鼓励政策措施。中国的文化产品出口这些年增长速度非常快,在全世界非常受瞩目。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08创意经济》和《2010创意经济》提供的数字,中国的文化产品在全世界的市场占比非常高,2005年是19%,2008年是21%。

《创意世界》:真的很高啊!

张晓明:是的。我们出口的文化产品主要包括新媒体产品、设计类产品、工艺品、艺术品、以及出版和广电传媒产品等。总的来说,出版、广电等核心的文化产品我们占的比重非常低,但是我们的设计类产品、工艺品和艺术品占的比重非常高,其中工艺品在国际市场占的比例更是达到40%。近年来新媒体、游戏等占的比例也相当高。

《创意世界》:也就是说我们强的还是文化产品的制造力?

张晓明:在文化产品的制造方面,中国确实是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中心。如前所述,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出的《2010创意经济》中的数据,按照传统的有形货物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国际市场上5个制成的文化产品,其中1个就是从中国装船运出去的。我们的生产制造能力是全世界最大的。当然这些产品不都是我们创造的,外国可以把设计图样通过网络发过来,我们把它们制造成产品后“出口”。因此,虽然从文化贸易统计数据看我们是顺差,但是我们的版权贸易是逆差,而现代化先进国家都是版权出口大国。从文化产品的制造到文化产品的创造,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创意世界》:您如何看待国际市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需求?

张晓明:国外对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肯定是有的。要不好莱坞干嘛老拍跟中国题材相关的片子呢?关键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产品质量太低,人家不要啊,满足不了国外市场的需求。

《创意世界》:那怎样才能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

张晓明:首先你得让别人接触到你的文化产品之后能够产生共鸣。现在是信息开放的时代,大家对普世价值观的追求,对时尚和审美的看法,其实基本都是一样的。比如李安拍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谁不喜欢看?所以,别老说中国特色,别老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尽管全球化给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以更多传播的机会,但是普世价值观才是走出去的第一要义,否则别人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

《创意世界》:难道文化的差异性不是产品的吸引力所在吗?

张晓明:这就看你如何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了。在文化多样性的时代,好莱坞覆盖的实际上是一个大众消费市场。所谓大众消费产品,是内涵比较稀薄的东西,它里面所蕴含的特性最少。而好莱坞就是要覆盖全世界所有不同文化的消费市场,它的目的性很强。所以,你非要讲“文化走出去”的话,就面临“怎么走”的问题:内容怎么解决?你是要做普遍的人性?还是要做中国的特殊伦理?首先做哪块?在我看来,你要让人家接受你,就得先做普遍人性,你非要先搞所谓的中国特色文化,别人肯定不接受。

《创意世界》:非常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反倒不走俏?

张晓明:我们可以把国际的文化市场作类别细分,一方面学习好莱坞,把普世的价值观披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衣,去面向世界市场,把它做成大众的文化消费品;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做一些非常民族化、非常中国化的东西,满足小众市场的需求。但是所有文化产品都有折扣。文化贸易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折扣,因为文化存在差异性,别人可能只能理解五分。所以,我觉得应该有相关的文化战略去管理和协调这些问题。

《创意世界》:在您看来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比较获得认可的文化产品有哪些?

张晓明:最典型的就是莫言的作品了。早年根据莫言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就成功走进了国际市场,去年莫言又获得世界文学的最高奖项――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作品源于本土,有很好的故事,但是它的表达方式和传播的价值观又有共鸣性,表现的形式又跟国际上流行的文流有关。它是小说,也可以是剧本,还可以是电影,可以变成多种消费形态。这才是典型的可以“走出去”的东西。

《创意世界》:但光有一个莫言显然不够啊。我们的文化产品创造力和吸引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张晓明: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市场不够开放,不存在真正的竞争。很多文化企业被国家保护得太好了,做不出什么真正的好东西。说白了还是我们的文化体制改革不彻底,把它们全推到市场去竞争,是生是死,由市场说了算,谁还会去生产烂东西啊?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些市场机制本身的建设问题,另外文化管理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比如电影的分级为什么不可以做呢?文化投资本来就是一个高风险投资,市场和经济的风险已经很大了,不能让创作者的政治风险变得那么不可预期。

第3篇

【摘 要】教师不大爱教说明文,学生也不大喜欢学说明文,觉得它枯燥而乏味。这一认识,使说明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事实上,让学生学好说明文体,不仅是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且它对学生整个思维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重视;说明文体

说明文体平时练得少,然而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用处却不少。练好说明文体的写作,不仅有利于工作、生活,还能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1. 说明文与其它文体思维的区别 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所谓说明,就是要客观地对某种事物或某一事理作解说,使人能够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这就决定了无论在表达方式上或是在思维形式上,说明文都不同于记叙文、文学作品和议论文。 与记叙文、文学作品相比,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回想、联想和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而说明文则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综合进行抽象思维。可见,二者所运用的不是同一类思维。 与议论文相比,二者同属于抽象思维。无论议论或说明,都要运用抽象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说明文甚至像议论文那样也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但是,二者的抽象思维又有所不同。议论文的思维,主要在于通过逻辑推理能够一步步地推出结论(观点或论点),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说明文的思维,则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综合(以及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议论文和说明文虽然都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但议论文更多地是对抽象道理的分析和综合,而说明文中对实体事物的说明则更多地对事物的实体进行分析和综合。说明文虽然往往也要用到推理,但说明文的推理在于说明客观性的事理,而议论文的推理则在于论证自己的观点。

2. 说明文的在思维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引起大家对说明文教学的重视,在这里有必要谈谈说明文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初中到高中,是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并不断走向基本成熟的重要时期。学生要由记叙文的比较初级的形象思维发展到议论文的比较高级的抽象思维,其间起着过渡性重要作用的便是说明文的比较初级的抽象思维。 我们知道,说明文一般可分为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和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为了说明事物的形状、质料、特征、成因、类别、构造、功能等,虽然需要抽象的分析和综合,但它毕竟还有着眼前的具体实物的形象或其表象的依托。在这一点上,实体事物说明文和记叙文思维凭借的材料或思维的对象都是实际事物的形象或表象,只是在思维加工的方式上一个采用了一形象加工的方式,一个采用了抽象加工的方式。所以,学生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中,第一步首先应该由记叙文过渡到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即由再现性的形象思维过渡到实物概念的抽象思维。实物概念是对实体事物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结果,它已从具体形象或表象上升到了概念,但又比社会概念、科学概念、哲学概念等的抽象度低。因而可以说,实体说明文是由记叙文的比较初级的形象思维向着初级的抽象思维过渡的最佳转换点。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再由实体事物的说明文过渡到抽象事理的说明文,这样,思维的抽象度就又提高了一步。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如《人类的语言》、《食物从何处来》),为了阐明事理的概念、内容、规律、性质、关系、作用等,不仅要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而且要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它的要求比实体事物说明文高。但与议论文相比,因为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只是客观地解说,主要不在于通过推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所以它的思维难度又比议论文要小一些。在学好抽象事理说明文的基础上,第三步再过渡到议论文的抽象思维就比较容易些。由此可见,要学生由记叙文的形象思维一下子跳跃到议论文的抽象思维是比较困难的,说明文正好在二者之间起着一个中间环节的过渡作用。

第4篇

关键词:保罗·利科;文本;说明;解释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89-01

按利科的定义:文本是由书写而确定了的话语。与交谈中的话语不同的是,确定化的(书写的)语言与阅读的关系不再是说话——回答的关系。他割裂了作者与读者实时的交流关系,而正是这种阅读关系对对话关系的代替,促成了文本意义的解放,使其摆脱了作者心里的束缚,在文本的理解上给予读者很大的自由。

由于这种割裂导致了在交流中语境的消失,语言作为一种指称符号在书写的文本中变成一种空洞的指称,导致文本成为脱离实际语境和显现行为的语言符号系统。他的指称完全要依靠读者的阅读行为来满足。不仅如此,文本中语言指称的缺席使其容易与其他文本联系构成一个文本的世界。

说明与理解在狄尔泰看来,是两个彼此对立的科学范畴,前者是自然科学的方式,后者则是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解释方式。然而,在这种显而易见的对立中,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到,由于人文科学越来越重视它的科学特征,因此,在追求科学性的欲望中,自然科学并不比人文科学更加强烈。在人文科学中理解的客观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它使得“说明”与“解释”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了。

一、文本与结构说明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文本的自主性地位。由于文本“准世界”的形成,作为中介它割裂了读者与作者以及话语环境之间的关系,故而文本作为对事件内容的转述,超越了作者的束缚,成为“封闭性”的语言符号系统,独立存在的体外化文本。这样“根据说明的规则来处理文本是可能的,语言学成功地将他应用于构成了与交谈相对立的语言的简单符号系统中去”。(利科)而读者与作者交流的恢复则在于读者对文本的“解释”过程,即阅读。

语言结构的客体性标志着对于文本的纯符号理解的可能性,而语言与言谈存在着基本的区分,在利科眼里,言谈属于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语言学只考虑没有真正意义的单元系统,每一系统的界定只根据其与其他东西的差异。这样就将实证主义的“说明”以一种语言的简单符号系统的形式应用到了对文本的分析当中去了。

在《写作的零度》中,罗兰巴特认为语言的结构分析应该超出句子,语言才是更大的单元。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些基本单位等同于基本话语单位(符号)来分析。在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中,他把语言这种分析单位等同于句子,以与人们谈论音素、词素和义素相同的方式谈论“神话素”。结构主义语言学在文本解释中的成功应用,证明了文本自身能够作为独立的语言体系被我们所理解和分析。

二、新的解释概念

“说明”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文本深度语义学的大门。但是,对于结构分析来说,他只限于叙事中的行为、行为者和叙事三个层次,只是囿于单纯的宣旨了世界和叙事者的“封闭的”文本之中。因此,它无法穷尽个人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理解。这样就需要我们接纳其他态度,即一种“解释”的态度。

“解释”在狄尔泰的眼中具有一种“占有”的特征,所谓“占有”就是在解释文本的过程中克服与文本建立于其上的价值体系相疏远的关系,使其成为自己的东西,因此“在诠释学的反思中(或在反思的诠释学中),自我的建构与意义的建构是同步的。”这样通过读者对文本价值体系的“占有”,暂停了文本对实在事物的指称的悬置和中断,文本又重新展开了指称运动,走向一个世界和许多主体。因此,在结构的分析中,不单只有语言面上的层次分析,它同样揭示了一种深度的语义学。

因此,利科说:“说明就是导引出结构,也就是引出构成文本静力学的内在的依赖关系。解释就是沿着由文本打开的思想之径,朝向文本的方向,将自己放置于这一路径之上。这一点将使我们去纠正最初的解释概念,去追寻(超越有关文本行为的解释主体化过程)将成为文本行为的解释的客观过程。”,也就是说,通过“说明”,文本的意义得到展

开,它为我们解释文本提供了一种可能,“解释”就是建立在“说明”展开的文本的意义之上与读者个体性相结合的过程。

因此,解释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正如皮尔士所说“解释符”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开放的关系,在这意义上,总是存在能调节第一种关系的另一种解释符,在保罗利科的概念里,解释符是由解释的共同体产生,并作为意义施加于文本自身的运作,被融入到了文本动力学中。

第5篇

2012版《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部分这样规定: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另有阅读的一条通则规定:“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根据这两条规定来解读中考说明文阅读考题,归纳出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考点:1.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点。2.理清思路,弄清说明过程或说明顺序。3.正确判断常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4.体会说明文语言特点。5.理解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6.明确标题的作用。

【题型对策】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如下:

题型一: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题型二:辨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这种题型的特点:在文中抽出一个或几个句子,要求辨别这些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解题方法:首先,理解并熟记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做诠释等常见说明方法的定义,顺口溜为“打、下、列、举、分、摹、做、作、画、引”,这样才能正确判断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其次,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一定要联系句子所在段落的内容进行分析,因为任何说明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说明某一内容服务的。模式为: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明确其作用) 。

题型三: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⑴加点字词有何作用?⑵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⑶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第一种题型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这种题型的命题形式为:文中“……”这句话中“……”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原因。而要求删去的词语多数是表示程度、数量范围或性质的词语,如“可能”、“一般”、“大约”等词。解答这种题型可按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回答“否”或“不能”;第二步,解释要删去的词语的意思;第三步,加上套话“如果删去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四:分析说明文的句子作用

这种题型的特点: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种题型解法很简单: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题型五:找出说明文所说明问题的解决办法

第6篇

2012年各省市中考试题所选取的说明文阅读材料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涉及的题材有科学技术类,如包头卷《垃圾变水泥》,株洲卷《超级网银》;自然生态类,如福州卷《海光》,南宁卷《食虫植物开花》;文化历史类,如成都卷《椅子改变中国文化》,陕西卷《丝路织锦》等。

说明文阅读题型多样,有的考区以选择题为主,如天津卷《赵州桥》,武汉卷《你相信星座能影响性格吗》,全都是选择题。大部分省市中考说明文阅读在保留传统命题形式的基础上,注意题型创新,将传播知识,考查学生能力,培养科学精神,训练思维有机融合。

2012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的考点有以下几种:

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行信息提取。

例题: 2012年陕西中考语文考卷,阅读《丝路织锦》(原文略)第9题:细读第6段,概括盛唐之后织锦特点。2012年兰州语文试题第22题: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

答案:

陕西卷:从第6段中提炼出:中国花卉与西来动物纹样相结合,形成新图样;图案饱满,轮廓细腻,层次丰富。

兰州卷:昆虫有智力(学习倾向)。拟题时,从两方面考虑,说明对象是昆虫,因为文中列举了四种昆虫,有代表性。他们的共同特征显示出一定的智力倾向或学习能力。

解法:说明对象是文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或抽象道理。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提取信息,具体可以从四方面入手:①看题目。一般来说,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就是要说明的事物。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中心句一般都是明确简洁的,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③从分析材料入手。整合课文内容,概括提炼说明对象及其特征。④应充分注意归纳的完整性。事物的特征有时不止一个。

二、指代题

例题:2012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阅读《龙生九子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原文略),第23题:第②段中“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造像”中“其”字是指“九子”中的----。答案:嘲风。

解法: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指示代词知识的掌握,属于信息提取题。解答“找出指代内容”这类试题有固定的格式:先找出指代词所在的段落、语句,然后采用瞻前顾后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所指代的内容就在指代词附近,往往是前一句或后一句。找出之后,把指代词换成找到的内容,验证答案是否正确即可。

三、考察对说明文语言类别的掌握,对常见说明方法及说明顺序的判断。

例题:2012年南宁中考语文试卷,阅读《食虫植物开花》(原文略)的第10题:下列句子属于平实说明的一项是_____。2012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卷,阅读《植物聊天》(原文略)的第13题:分别指出下面两个句子的说明方法。2012年株洲中考语文试卷,阅读《超级网银》(原文略)的第13题: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答案:

南宁卷:C 因为其他三项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属于生动说明。哈尔滨卷答案:(1)举例子 (2)打比方。株洲卷:逻辑顺序 。

以上题目的难度都不大,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解法:1. 说明文按表达方式分类,可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一般性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和知识,说明事物变化和事理,这类说明文要求具体、科学、浅显易懂,又称为平实说明。文艺性说明文即科学小品,它的特点是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等方式,以对话、故事等形式来加强说明形象性,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

2. 要理解并熟知常见的说明方法。举列子即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方法。常见的标志语有“比如”、“例如”、“如”。分类别: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逐类加以说明。作比较:是将两种有联系的相同的或者不同的事物加以比较的说明方法。

3. 说明文常见说明顺序:

(1)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说明形状和构造的实物(如:建筑、工艺品等)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

(2)时间顺序:即按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说明事物。介绍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的说明文常用这种说明顺序。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介绍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或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的本质往往使用这种顺序。

四、考察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

例题:2012年株洲中考语文卷,阅读《超级网银》(原文略)的第15题:文段5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012年临沂中考语文卷,阅读《天外飞来准晶体》(原文略)的第15题:第一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株洲卷: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传统网银”和“超级网银”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了“超级网银”的特点。临沂卷: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说明对象“准晶体有固定熔点,导电性能差,容易像非晶体玻璃那样容易破裂”的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解法:辨识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要注意三点:一要理解并熟知常见的说明方法的基本特征及作用。比如,举例子的作用是真实有力地说明了事物或事理。分类别能给人以概貌的了解,区分各个类别的差别,使说明更具有条理。列数字可以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极具说服力。作比较将两事物相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二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因为任何一种说明方法的运用都是为说明某一内容服务的。三要注意此类题型的答案模式是:说明方法+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

五、品味说明文语言。

品味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分析副词、关联词的表达内容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考点。

例题:2012年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说明文阅读(原文略)第22题:选文第3段加点词“多数”为什么不能删去?请简要回答。

答案:沈阳卷:“多数”表示限制,说明当时大部分人类祖先先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如果去掉,表示人类祖先都是这样,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法:说明文语言有的平实,有的生动,但准确性是说明文的重要特点。回答这类问题有固定的答题套路: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表示程度;“大约”、“可能”表示估计;“偶尔”表示频率;“大多”、“仅”表示范围。3.若删去,原来什么意思就变成什么意思了。4......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六、考察学生对重要词语的理解

例题:2012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卷,阅读《植物聊天》(原文略)第12题:说明什么是“植物聊天”。

答案:哈尔滨卷:在这个联络系统中,每一株植物都会释放和接收特殊信息,并与其他植株共享信息的现象叫植物聊天。

解法:这种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解题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阅读题干,反复读相关段落就近检索,提取关键语句。2.概括时运用“.....是.....”或者“.....叫做.....”的判断句式。

七、梳理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例题: 2012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阅读《高山上的守望者》(原文略)第13题: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012年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第23题:简要说明:④⑤⑥三个自然段的顺序不可调换的原因。

答案:

河南卷:①照应题目,引出说明对象——岳桦。②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简要介绍岳桦的生长环境,强调其生命力顽强。④引起下文。沈阳卷:(1)④段和⑤⑥两段在结构上是总分关系,(2)段和⑥段的说明内容是按照时间顺序说明的。

解法:1.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种 : (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致有三种情形:①总分式;②分总式;③总分总式,多见于逻辑顺序中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2)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逐层深入说明。常见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说明文。 (3)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多见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

2.句子在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多起到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交代原因或之所以这样说的依据。如果语言优美或者引用诗句、传说等,其作用分别是生动形象,增强文章诗情画意,增强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从结构上看,句子的作用多为:总提作用、总结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标志文章思路的作用。

3.对说明文思路的把握,我们可以这么入手:首先分段阅读,归纳主要内容,然后划分段落层次,最后梳理陈述思路。

第7篇

【技法导航】

条理清楚是说明文的基本要求。因为说明文主要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而要做到条理清楚,就必须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和顺序。

一、安排好文章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是指文章的内部组织、构造。文章只有结构安排妥帖了,才能便于读者理解事物和事理,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三种:

1.“总――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就是先总的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性质,然后分开说明事物的各个方面的具体特性,结尾再加以归纳总结。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开头先引用白居易的诗句对荔枝作总的描述,然后分别介绍荔枝的生态与生产知识,最后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荔枝生产的建议,对文章作了归纳总结。

用这种结构写作时要注意:分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要写得具体、实在,且各项分说内容要与总说部分相照应。

2.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指先把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进行分析、分解,然后分别加以说明。比如,凡是属于事物的外部特征的,就都归到外部特征,凡是属于事物的内部本质的,就都归到内部本质,二者不能混淆。

3.递进结构。递进结构,指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层层推进,并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神奇的极光》一文分三个部分,先从神话传说谈起,介绍极光现象,接着说明极光的外观形态,再进一步说明极光的成因,三个部分从表象到特点再到成因层层深入,这就是递进。

递进结构常常和并列结构兼用。这两种结构形式交错运用,既能合理地排列各项内容,又能揭示出事物内在的联系。

二、安排好写作顺序

在写说明文时,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选用合理顺序,有条理地反映事物或事理本身的规律、特点。说明文的写作顺序一般也有三种:

1.时间顺序。时间顺序就是以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内容与事物的发展过程相一致。写作时可以先拟一个提纲,把重要的表时间的词罗列出来,再根据这些词语,把整个文章串联起来。

时间顺序适用于说明发展变化比较明显的事物。例如,介绍动植物的生长、人的生平经历、社会的发展、工程的进行、某一产品的制作过程等。

2.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是按事物的各个构成部分来进行说明的顺序。写作时要注意选好参照点,确立立足点,准确运用方位词,依据构成部分的顺序,或者从外到里,或者从上到下,或者从左到右,或者从前到后……说明介绍时还要尽量注意到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空间顺序适用于说明静止的事物。例如,介绍一座建筑物、一处园林、一幅图画、一件工艺品等。

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根据事物内在联系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采用逻辑顺序写作时,要依据事物的本身特点,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就是严格按照景泰蓝的六大生产工序依次逐项介绍的。这样,文章就会显得条理清晰,晓畅明白。

第8篇

一、语言准确

选用恰当的语言,准确地解说事物的事理是说明文的基本要求。写作说明文时,怎样做到使说明文语言准确呢?

1.在具体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恰如其分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即用词要斟酌,注意分寸。如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中有四个句子:(1)“掐丝是一种非常精细(工艺精密细致)的工作。”(2)“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精细致密)上显能耐。”(3)“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精巧周密)……”(4)“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细微(细小、微小)……”这些用词准确而富于变化。由此可见,只有使用准确的词语来说明事物的事理,才能保证写出来的内容科学、真实。

2.重视具有修饰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表多少的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能增强语言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如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其中黑体词都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此,选用准确的修饰语,是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一个标志。

二、说明生动

说明文应当讲究趣味性,力求克服说明文枯燥、死板的弱点,从而给人以愉悦的感受。那写作说明文时,如何才能做到说明生动呢?

1.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描摹事物状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如朱活力的《神秘的精灵――极光》一文在说“极光多种多样,五彩缤纷,形状不一时”时,这样写道:“有的结构单一,状如一弯弧光,呈现淡绿、微红的色调;有的犹如彩绸或缎带抛向天空,上下飞舞、翻动;有的软如纱巾,随风飘动……”这几句话语言生动,活泼有趣,引人入胜。由此可见,写作说明文时,描写可以将事物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或通俗或深刻的议论,令人深思,启人智慧。如法布尔的《蝉》一文的结尾:“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这句话表明了法布尔对蝉的喜爱之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议论可以使说明文在思想上有所提示,或揭示生活道理,或发人深省。

而在写作说明文时,叙述一个故事或传说,可以使说明文更加生动,富有趣味。

2.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在写作说明文时,一些对于读者较为陌生,难于理解和比较抽象的说明内容,可以巧妙地运用比喻、引用、拟人等修辞手法,这样既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又能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比如梅涛的《生物入侵者》一文把“生物入侵者”比喻为“偷渡者”“移民”,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