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学博士论文

金融学博士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6-28 00:14: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学博士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金融学博士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股票市场;问题;建议

证券市场出现的“异常现象”,这种现象打破了原有的理论,这种理论是金融理论对经济人完全理性这个观点,这种“异常现象”也和主观效用最大化原则相违背。一些金融学家开始质疑自己先前的假设,应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换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把注意力转移到人的心理活动上面以及认知心理学方面来分析。换句话来说,人组成了股票市场,金融学引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来解释金融股票市场上的“异常现象”。

一、 我国股票市场的表现情况概述

(一)宏观上看

我参考了2004年到2012年我国沪深股市理念的股价综合指数的变动,从指数上面来说,股价指数很难用是牛市合适熊市来形容,总是发生大起大落的涨幅情况,暴涨和暴跌的情况经常发生。在2013年12月20日这周,上证指数大跌了111个点,是2013年6月底跌到1894点那惊心动魄一周的跌幅也没有这周跌幅这么大。最近一段时间,上证指数日线(加上两个假阳线)已经连续跌了12天,连续两周二个周是阴棒,这已经打破在2008年大熊市中的连续跌10天的超长记录。证监会也例行召开了新闻会,发言人邓舸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也做了相应的回答。包括新三板扩围问题、非上市公众公司并购重组相关规则的最新进展、证监会调查上海基金“老鼠仓”的相关情况,努力推动资本市场良性互动。按照常理来分析,IPO在2014年1月份重启,在这之前应该是股市的真空期,如果能够配合好IPO重启,那么多半应该是利好的消息,会带动一波较好的走势,但是事与愿违,跌的大家都失望了。

这些信息都反应出投资者对于市场上的信息了解不足,这种投资决策也不能够用传统的金融学理论来理解。虽然说影响股票市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正如上文中所说的股票是由社会人组成的,我们可以充分研究不同投资者在不同时间段的心理状态来理解股票市场的总体波动。

(二) 微观上看

我选取了地产股“多伦股份”(600696)的异常波动情况作为例子:在2010年5月到11月之间,其日K线在9月中达到的最高点,然后及急剧下跌。然后其召开了股东大会关于股票异常波动做出了公告,但公司主营业状况政策,基本层面没有什么变化。

依据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异常现象”是指无法用现行的理性资产定价模型予以充分说明的稳定的金融市场上的统计现象,或称“程式化现实”。股票市场上的“异常现象”可以从两个个方面来归类:一类是股票市场可预测性谜团;二类涉及各种不同类型的股票的异常现象。

二、 股票市场异常情况的行为解释

股票市场异常情况主要是股票价格波动性谜团的情形,对其的行为解释主要可以有三个方面的解释:

首先第一个解释是“小数定理偏差”。主要的代表学者是卡恩曼和特维斯基。这个行为解释主要内容实际上表达出来的是样本无关性,指人们将样本中某件事的发生概率分布于总体分布。他们认为投资者如果根据公司的公告,根据公司所公布的公司红利对公司的发展状态和前景做出判断,有可能会夸大红利对于投资者的导向作用,有可能会使得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样会加剧股价的波动。行为金融学的这种分析实际是说人们对红利的变化反应过度,其理论根据就是“小数定理”。

第二个解释是“过度自信”的解释。这个是从心理学的心理测量的角度来解释这种股票异常现象的。主要是指一些专业人士,对于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知识过度的依赖,甚至夸大自己的能力。把对一件事不确定发生的概率估计设计在特别小的一个置信区间之内,错误的夸大自己的预测能力,对这种情况产生不准确性,带有一种自我欺骗的行为。这种现象也有可能对价格有变化。

第三种解释是“学习模式”的解释。主要的代表学者有格威斯和敖迪妮。这种解释是在上面第二种解释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主要是指投资者在实践生活当中会对自己的“过度自信”产生强化能力,这个解释的心理学基础是偏执偏差。不仅不依据新的信息,对自己原始信念进行更正,反而对自己原来的想法充满信心。中国股票市场上个体投资者之间的差异,使得投资者产生消极的效应,给股市带来异常波动。

三、 股票市场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历程还比较短,个体股票投资者的经验还不足,投资理念和心态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一些“投机”和“政策”特征还非常明显,这容易使得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出现偏差,财富损失的时候也降低了投资者的自信心。从而引起股市的动荡和脆弱。在我国的投资者当中,散户所占的比例占主要部分,这个结构是不合理的。加上一些造势做局和内部交易,使得我国股市炒作性特别的强。我从影响投资者心理的原因除非,对我国股市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 促进理性投资

首先就需要让广大投资者树立好正确的投资理念,培养一种良好的投资心态,并摒弃之前的“心浮气躁”的心理。同时在投资过程中,改变投资方式,引导广大投资者做中长线,在技术、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放弃做短线的想法,改变投机行为,尽可能的避免掉因为投机而造成的股市震荡,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还有就是要敦促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基金,社保等,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投资市场让这些拥有资金的机构成为我国股市的主要投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善我们投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

(二)规范制度引导理性投资

国家要加强对于股票市场的立法和监管力度,明确规则和股票市场秩序,为投资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投资环境。引导股票市场向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去发展,对上市公司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制度,防止借壳上市,保证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禁止刊登误导投资者的股评和信息,减轻那些不正当的股票市场信息。

(三) 政策引导但不干预市场

国家在宏观上面应该积极引导,制定政策保持市场的相对稳定性,保持在一段时间内政策的相对稳定性才能真正对股市起到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不能过度干预,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股票市场有法可依,让市场这支无形的的手发挥主要作用。(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维.基于异质投资者模型的股票价格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博士论文,天津大学).万方数据(度门大学图书馆).2002一05.01.

[2]齐海燕我国股市“羊群行为”分析.市场周刊田.2004.05

[3]网应益荣.股价波动的若千研究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工作报告,上海交通大学).2002.05.万方数据(厦门大学图书馆)

第2篇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 金融风险 经济增长 民生

1.房地产及房地产行业特性

房地产一般是指土地及附着于土地之上的各种建筑物以及由此所衍生出来的各种权利和相互关系的总称。通常人们所讲的房地产就是房产和地产的联合体。现实生活中,人们在满足了基本住宅需要后,其继续买入或持有房地产往往是为了投资获利。也就是说,房地产作为资产的一种,已不仅仅是一种实物资产,还是一种重要的投资品。但是,无论是自住买房和投资买房,还是开发商建房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主要是由房地产生产要素构成特点、房地产最小交易量的刚性底限和弹性上限以及房地产的高价格决定的。由于资金需求量大,众多的市场参与主体,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消费者,都难以完全依靠自身的积累,必须借助外部融资,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因此,房地产业与金融体系关系密切,是资金密集型产业。

从国家的层面来讲,房地产业不仅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同时还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在我国,房地产业的地位可以从其对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贡献上看的非常清楚。然而,房地产业的发展并不一定是一直平稳增长的,具有波动性。如果管理不好,房地产价格很有可能忽高忽低,甚至出现大幅波动。这种大幅甚或剧烈的波动必然冲击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体系,产生金融风险,严重的形成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2.房地产价格波动引致金融风险

无论居民买房还是开发商购地建房,通常都要向银行贷款。上升的房地产价格可能会在两方面直接鼓励银行向居民和房地产开发商贷款:一是由于银行自身所有的房地产价值的上升及银行资本的经济价值上升,使得银行愿意持有更多的房地产贷款;二是由于没有偿还贷款的房地产抵押品市场价值上升,现有贷款组合中的损失风险下降了,这使得银行可以在不增加破产概率的条件下发放更多的贷款。由于银行存在危机方面的短视以及银行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银行通常还会低估高度集中的房地产信贷的风险。因此,当房地产价格处在上升通道时,上涨的房价会不断刺激银行提高对房地产业的信用供给,这会进一步提高房地产的价格。然而,没有只涨不跌的房价。当拐点来临的时候,银行又在加速房地产价格的崩溃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房地产价格的下降会通过降低银行所拥有的房地产的价值而直接降低银行资本。同时降低由房地产充当抵押品的贷款价值并因而导致违约,这会进一步减少资本。而且,房地产价格的下降,还会提高房地产借贷中的可观察到的风险。所有这些因素降低了对房地产业的信用供给。此外,监控者和管制者可能会通过提高资本准备金、执行更严格的银行头寸规则以及针对房地产资产的分类和条款等对银行资本头寸的脆弱做出反应。这些措施会进一步减少对房地产业的信用供给,并且对房地产价格的下降施加更多的压力,不断下降的房价最终导致银行呆账坏账不断增多,严重的时候甚至使得很多银行破产倒闭,从而给金融系统带来不可避免的风险。

3.金融风险不断进行传导从而影响经济平稳增长

金融风险具有传导性。金融风险的传导有其特定的路径,包括金融机构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风险传导、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传导、金融市场之间的风险传导和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的风险传导。在传导的最初阶段,一般会产生单向的传导效应。若金融风险的传导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任其扩散、蔓延,则其传导可能会由单向传导演变为多向传导或交叉传导。

由于金融日益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风险不是某种孤立的系统内风险,而会扩散、辐射到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如发生在某个金融市场的风险会单向传导给其它金融市场,若不及时“救治”,会扩散、蔓延到所有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甚至传导到其它经济领域,轻则影响经济的平稳发展,重则演变成金融危机,出现经济衰退。

综上所述,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必须保证房地产业平稳发展,防止房地产价格的大幅波动。

4.中国房地产价格运行情况及建议

从2001年开始,我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持续上涨势头,2003年、2004年各项指标加速上升,2006年、2007年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全局过热苗头,全国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出现了大幅度上涨,部分中心城市和地区的房价甚至上涨了几倍,房地产泡沫显现。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显现,房地产市场景气回落。市场供给方资金链条绷紧,需求方处于明显观望状态,商品房交易量大幅下降,房价上涨幅度逐步放缓,并面临进一步回调。然而,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得我国政府放出天量信贷。这部分信贷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房地产领域,使得2009年和2010年的房价在2006和2007年大幅度上涨的基础上又一次大幅上涨。不断上涨的房价迫使中央政府不得不在2010年下半年推出限贷限购调控政策,并在2011年变得更加严厉。2012年初很多大城市的房地产成交量大幅下降,房地产价格也出现了下调趋势,调控效果显现。

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避免房价出现崩溃式的下降,否则,对整个经济的运行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冲击。这种崩溃式的价格下降不是中国房地产调控的初衷所在,也不是中国房地产调控的目标所在。笔者认为,虽然我国仍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但由于过高的房价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房价远远超出人们的支付能力,以及中央政府房地产调控态度日趋坚决和老龄化社会加速等因素都决定了我国房地产价格应该是急涨长跌的走势。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才能有利于民生。

参考文献:

[1]郝丁,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与金融风险防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6

[2]陈守东、马辉、才元,中国房地产业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6.5

[3]鲁桂华、皮舜,商业银行行为与资产市场泡沫――个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均衡模型[J],财经研究,2005.2

作者简介:

第3篇

关键词:工业园区 内涵 机遇与挑战 建议

0 引言

工业园区作为一种普遍采用的区域发展政策工具,已成为工业化的加速平台,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最有效的载体。大力发展工业园区是新形势下促进河北省有效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化、城镇化的新的有效途径。截止2011年,河北省有8个国家级开发区,建有省级开发区、省级工业园区、省级工业聚集区等170余家。目前,入园企业10000多家,已成为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工业园区(开发区)在科技、体制、机制上的开拓创新,推动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

1 工业园区的内涵

当前,国内对工业园区尚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工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工业企业的区域。工业园区的特征具体体现在:开发较大面积的土地上有多个建筑物、工厂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和娱乐场所;对常驻公司、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类型实行限制;详细的区域规划对园区环境规定了执行标准和限制条件;为履行合同和协议、控制与适应公司进入园区、制定园区长期发展政策与计划等提供必要的管理条件。结合有关资料、根据区域经济理论和生产力布局原理,我们认为工业园区是指在划定的较为独立的地段内,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行较为优惠的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建设发展条件,实现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聚集效应和规模发展,打造具有充分活力、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企业群体,形成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突出推动作用的集中区域。

2 河北省工业园区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 面临的机遇

一是国内战略导向创造新机遇。当前,我国仍坚持扩大内需,鼓励科研创新,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二是国家政策提供新机遇。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省委、省政府明确指出:未来五年,要加快开发区(园区)特别是工业(产业)聚集区建设,着力打造开发区(园区)的综合竞争力。三是国际产业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现阶段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度调整,产业转移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进入新阶段,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京津两市,受产业结构升级、要素成本增加、发展空间制约、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

2.2 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2.2.1 面临着国内外的激励竞争。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我们要认清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环境对工业园区的发展极为不利:首先要应对邻国的挑战。最近几年,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将战略目标转向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人才优势的印度、越南等国,并将本国的部分产业逐步转移到这些国家,这无形中使我省的工业园区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其次是来自国内开发区的挑战。随着近些年国内技术革命的持续推进,各地陆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工业园区,比如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高科技园区、西安高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苏州工业园、深圳科技园等,在未来的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期,这些园区都有可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工业园区,因此要发展本省的工业园,首先要在国内严峻的竞争中谋得一席之位。

2.2.2 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河北省工业园区的发展的确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有力地推动了河北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客观地讲,我省工业园区的发展仍然无法赶超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这是由于:我省工业园区还未形成整体规模,经济总量小,在全省经济总量中工业园区仅占很小的比例;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缺乏一个整体规划,呈分散分布,无法形成集聚效应。三是园区发展还不平衡。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水平,还是发展速度都无法与国内外工业园区相抗衡。四是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一些园区综合配套差,承载力弱。五是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部分园区的物流、金融、商业服务网点不配套。六是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具体体现在园区人才培养、财税体制和机构编制等诸多方面。

3 加快河北省工业园区建设研究

“十二五”是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阶段。这要求河北省政府必须立足本省实际,从政策扶持、地区特点等方面细心钻研著名工业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园区转型升级,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3.1 创新发展理念

工业园区建设属一项系统工程,应统筹考虑工业特点与园区基础条件。要树立“提升区域整体价值”的基本理念,从整体上制定一套符合本省实际的发展规划;客观对待城市发展和园区发展的关系,综合考虑新城建设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城市建设和园区发展的战略转型,使政策扶持与各项规划助力园区建设发展。

3.2 其次要着力健全各项规划,促进资源整合,扩大园区整体规模,提高园区综合实力

一是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基于本省实际制定一套合理的整体规划,立足基础超前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发展。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应该与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统筹协调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二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要对园区已有的土地资源、项目资源和政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一步优化布局,壮大规模,提升质量,统筹发展,避免产业趋同,无序竞争。三是促进园区布局科学合理,促进优势集中、经营集约、产业集聚和技术集成。加快专业园区的建设,逐步将众多优质企业集聚成优质产业,推动产业实现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集约化。

3.3 坚持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增强产业承载力、吸引力和集聚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工业园区发展的硬件条件。建设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的“新九通”,打造一个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集中资源和资金,对重点园区提供强力支撑。按照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标准,完善园区软硬环境建设,高度重视加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开设专项基金,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并且统筹规划,将每一笔资金用到点上。

3.4 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形成与发展要求相符的制度安排。从某种程度来讲,我国现行政策制度尚存一些漏洞,因此要坚持完善制度建设,填补政策制度的空白,加大解决力度,消除园区发展的障碍。加快力度培育引进人才。园区建设和发展,最根本的要素是人。要进一步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利用工业园区的体制优势,深化官产学研金贸介跨行业联合。通过设立经济、技术等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著名院校加盟,促成更多的对外合作办学,扩充高校的数量及办学规模;同时,将职业教育作为区域办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着重发展新兴高端和多元化教育业态,不仅使大庆成为蓝色高端科教产业基地,同时使其发展成区域性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3.5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园区发展的保障水平

一是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各级政府应在审批工作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偏移,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银企合作。同时着力推进园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园区发展搭建服务平台。二是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切实落实中央省市的各项扶持政策,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引导园区企业积极参与证券市场。三是完善法制环境建设,为入园企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晓军.《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建设――欠发达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路经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4.04.

[2]河北省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省级工业园区、省级工业聚集区(排名不分先后):河北日报第八版,2011年11月3日.

[3]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工业聚集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冀政〔2010〕90号),2010.07.04.

[4]《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2.02.08.

第4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产业结构 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224-03

服务经济的迅速崛起成为21世纪中叶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以金融活动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以跨国公司为依托的格局。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现代服务业将适应新的形势向纵深发展,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力量,为上海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方向。以世博会为动力,上海建设世界级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步伐将大大加快,进入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新阶段。同时,受土地调控、节能降耗措施、减排和环保等内外环境的约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将从以高强度的投资拉动为主,转变为以创新和服务拉动为主,这就为以知识、创新、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服务经济、虚拟经济、流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增强上海综合竞争力和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产业基础,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基础是否牢靠,将直接影响上海经济转型的成败。

一、现代服务业是促进上海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征,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优点,是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经济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已发生的且被人们认识到的经济成长方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只有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少有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经济成长。这发生在近代以前的社会里,被称为“广泛性成长”。第二种是既有经济总量的增长又有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经济成长。它是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水平提高的结果,发生在工业革命之中,被称为“斯密型成长”。第三种是不仅有经济总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还伴随着不断的技术革命的经济成长。它主要是技术变革和组织创新的结果,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被称为“库兹涅茨型成长”。第四种是在经济总量、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技术革命加快的同时,还伴随着经济制度变迁的经济成长。它主要是通过制度革命和创新来实现的经济成长。这种经济成长发生在后现代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在转轨经济中。可将其称为“转型成长”。对于上海来讲,应该将“转型成长”作为发展目标。

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是促进上海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统筹当前与长远,统筹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既可拉动消费,又能刺激投资;既可成为发展转型的助力,又能舒缓外部冲击的阵痛;既可支撑经济增长,又能大幅增加就业,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更多地促进产业结构的服务化,可以促使上海增长方式从原先的投资带动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带动的、结构优化的增长方式转型。在工业化中后期,结构转型将是推动服务业持续增长并逐步走向转折的基本因素。推动服务业向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转变,发展服务业实际上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

而从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融合互动角度来看,服务业的增长事实上已经被纳入到新型工业化进程之中。服务业中间需求结构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由新型工业化以及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导向所决定的,以中间投入服务为特征的生产业已形成潮流。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新型工业化要体现出高端工业化战略,必然要求更高层次的新型服务业为制造业转型提供剂。上海经济结构转换相对较慢,大多数产品附加值很低,依旧徘徊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显然与现代服务业落后有极大关系。如果没有更高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服务业,离开信息服务业、计算机网络和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持,上海经济就难以实现根本转型。

现代服务业既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产业经济整合能力。这就是上世纪最后20年以来欧美发达国家虽然逐步退出物质生产领域,抢占产业上端研发和下端营销服务,仍然主导世界经济的基本原因。而且基于知识革命发生和全球产业分工重组的国际产业链已经出现明确的升级趋势,即国际产业链中的上端――知识产业和下端――现代服务业成为强势产业并支配全球经济。上海面临更严峻的国际竞争已由生产领域转向商务(如物流、商业、金融等)领域和知识技术领域。加快融入国际高端产业链,实现产业价值高端化,应当从战略高度关注和加速发展知识产业和生产业,突出非物质性的服务产业成长。目前国际服务业转移已经蔚然成风,要求上海在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大潮中承接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努力成为国际服务业中心。

上海的战略目标和上海在全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上海城市转型的方向是成为服务型城市。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是要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其中的金融、贸易、航运三个目标都是服务性的,而经济中心的目标是综合性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先进制造业、支撑制造业的服务业等,这是从上海的实际情况出发,说明上海的服务业发展还有自身强大的先进制造业的支撑。另一方面,上海还担负着率先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为长江三角洲和全国的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以及成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的枢纽。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上海城市转型的方向是服务型城市,也只有抓住上海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这一实质问题,才能使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同构、均质的产业平台上脱颖而出,从而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保持领先地位,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上海实现向服务型城市转型,关键是要培育和完善上海的综合服务功能,这不仅仅是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例的问题,更不仅仅是抓几个服务业项目的问题。随着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研发设计、软件外包、现代物流、商务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处于上升趋势,使服务业的结构出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的变动规律。创意经济、网络经济、总部经济、空港经济、楼宇经济、服务外包等新型经济业态在上海的不断涌现就是服务业加速升级的重要信号。上海经济的转型升级要首先从现代服务业开始。近年来,人们已经见证了许多新商业模式的成功,它们打破了产业界限,把不同的产业模块联系起来,并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取得了高速的成长。显然,服务业转型更多的要靠商业模式的创新,不管是领先者还是新来者都需要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在服务业崛起和产业融合的新浪潮中取得强势,并主导新一轮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上海经济增长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引擎的共同拉动。近年来,制造业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对GDP的贡献更大,服务业的贡献则略有下降。在上海新一轮的发展中,由谁来承担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曾引起大讨论。我们认为,实现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迎接国际新一轮的服务业转移,是上海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关键。首先,服务经济取代工业经济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上海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其必须把高端技术开发和现代服务业作为其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上海的设备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高水平的管理,使其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而上海在同发展传统加工业有关的土地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等方面,则已经难以同国内其他地区进行竞争。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工业产值中制造业产品的利润率和附加值逐年下降,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因此,通过在制造业中融入服务经济的元素,增加产品的服务功能、技术含量和文化性,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工业制成品的附加值,是走出一条适应上海制造业成功转型的有效途径。第二,服务资源对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现代化至关重要。传统产业通过自我升级实现现代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在这一过程中,服务业的作用不可或缺。新型工业化实际上依赖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程度,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业、保险业、物流业、商务服务、科研服务等服务业的支撑。此外,服务经济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能优化传统产业资源的配置。第三,现代服务业可以强化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的地位。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通过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建立,尤其是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主的生产业的发展,可以优化大都市的集散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创新功能,为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新增长点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支配与控制区域内的物资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占领产业链的价值高端,从而提升城市的能级和竞争力,增强大都市的辐射能力,扩大区域影响力,有助于早日实现“四个中心”的战略目标。第四,服务业能直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由投资推动的,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则不强。如果增长靠投资推动的状况不改变,消费率长期偏低,会使快速增长的投资最终失去需求的支撑,形成生产过剩,甚至导致银行坏账,持续长期的增长格局亦将难以维持。服务业是面对生产、市场、直接消费的产业,在需求链上处于末端,属于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有直接拉动作用。可见,上海实现向服务经济的成功转型不仅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对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

服务经济是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体现,发展服务经济必将加快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国际经合组织(OECD)2000年报告,服务经济是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状态,或者指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态势。参照国际经验,上海已经到了加快发展服务经济的新阶段。不断深化、强化、细化、优化服务业,尤其要力促与制造业关系密切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实现两者交融相长应成为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一个重要的战略着眼点。上海服务业的内在增长机制正在形成,产业格局正在悄然改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上海生产业在行业布局的同时,正在进行空间布局。一方面,上海鼓励企业在全国范围配置生产制造资源,将制造业总部、研发设计部门、管理中心本地化,全市企业每年到市外投资约200亿元;另一方面,上海着力吸引长三角乃至全国各行业领军企业的总部和研发中心等入驻,目前全国服装行业龙头企业美特斯邦威、全国床上用品销量第一的罗莱家纺等都将总部迁至上海。落户沪上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外资研发中心已达500多家,上海成为内地吸引外资总部经济最多地区之一。

未来五至六年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框架的关键时期。上海将紧紧抓住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战略机遇,继续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先发效应,加大开放力度,推进改革创新,以国际化提升上海服务业能级,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信息化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法治化创造服务业发展环境,着力提升功能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延伸发展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构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上海产业的融合、价值链再造与产业转型的新趋势

基于知识革命和全球产业分工重组的国际产业链已经出现明确的升级趋势,即国际产业链中的上端――知识产业和下端――现代服务业成为强势产业并支配全球经济。在当今信息技术革命并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背景下,正使产业经济活动发生三个根本性的重大转换:一是产业经济中以物质流为主导向信息流为主导的转变;二是产业经济中以工业技术为核心向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转变;三是产业经济中以物流运输平台为基础向以信息运行平台为基础的转变。在后世博时代,上海经济将转向服务化,形成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产业之间的技术边界、市场边界开始模糊,其形式主要表现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加深。经济活动由以生产为中心已经转向以服务为中心,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上,表现为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目前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已达40%左右。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生产者服务业依赖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大多数是产品生产的辅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它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法律、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发展,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加强,相互依赖程度加深。Riddle认为生产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是经济的粘合剂,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OECD认为,当达国家近20多年来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升级中最令人瞩目的戏剧性现象便是生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在后世博时代,上海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趋势将日益明显,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制造业企业纷纷将其业务功能分别向整个产品价值链的上游或下游服务功能转移,以寻求价值增值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融合将促进价值链再造与产业升级。产业融合意味着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趋势。在信息化进程中,随着信息资源投入增大和信息流规模扩大,把生产与消费、产品与服务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产业融合将形成一种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并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形成各类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出现产业结构柔性化的趋势。产业融合意味着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在信息网络化社会中,分属于不同经营领域的复数市场主体通过信息网络异业联手、协同合作,开发新产品,可以更迅速地满足不断变动的多方面的消费需求,获得更大的经济效果,这种“复数主体通过网络联结产生的经济性”被称为“联结经济性”或“复合效应”。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业则是制造业提升和高端化的有机补充。随着制造业部门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它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将迅速增加,并会把这种需求渗透在先进制造业前期研发、设计(培育),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中。如此良性互动,不仅会促使企业内部出现产业融合,而且会在产业链上促使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间出现融合,还会使区域内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一个特定空间上实现产业融合和集群式发展。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生产业和制造业的融合过程实质就是原有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和整合。在这一融合的过程中,当原有制造业、生产业的价值链由原来的链式结构分解为混沌的价值活动网络后,散落的价值链条被截取出来并有所取舍地整合到融合产业的价值链里。制造业价值链中原有的一些为生产服务的功能活动,必然会从相关的价值创造环节分离出来,原有产业的价值链断裂分解为散落的价值链条并最终导致原有价值链的分解,形成混沌的价值活动网络。混沌的价值活动网络使得市场将参与融合产业中的一些最优或核心环节截取,一些新的具有成熟、精湛的技术和较低成本的企业在某个环节上有效嵌入了价值链,它们的进入使一些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某些增值环节,从自己的比较优势出发,选择若干环节培育并增强其价值再创造能力。

企业间按照一定的联系进行价值系统的整合,并形成新的价值链,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价值。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主要是通过服务业价值链向制造业的渗透或延伸来实现的,因而生产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亦称为“制造业的服务化”过程。现代服务业在产业价值链再造和整合过程中发挥着强烈的关联效应,使服务业融合到各个产业部门,推动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价值创造活动必然要求在原来的生产过程中渗入大量的相关服务环节,从而引起原来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的改变,原来被视作成本的服务环节反而成为价值增值最多的利润中心,即产业链的利润由原来的制造环节转移到上游的研发设计或下游的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制造业的产业价值链断裂分解,并与渗透进来的“片断化”的相关服务业价值链联结,经过价值链的整合后,新的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也重新分布,其结果是价值链产业结构出现了“微笑曲线”化。特别是随着技术经济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上海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在不断提升,承担着国内和国际产业交汇的枢纽地位。在后世博时代,上海的现代服务业逐步实现价值链模块化分解和整合,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改善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通过产业价值链重组与再造,上海经济的服务化能够有力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将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三、上海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根据上海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环境,后世博时代上海的产业定位主要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后世博时代,上海要建立以生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结构,使生产业融合到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生产性产业中去,并提升产业能级和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实现上海经济的服务化。要立足建设上海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国家战略,把生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体系。

国民经济中的服务业包括很多部门与行业,那些为生产者提供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的部门与行业统称为“生产业”(producerservices)。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不仅集中反映了其自身专业化分工的广度(服务门类或种类)与深度(服务质量与效率),还反映出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分工水平。在微观层面上,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福特主义(Fortism)渐趋瓦解,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温特尔主义(Wintelism)悄然兴起。企业的生产模式与业务流程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从大规模生产到定制生产,再到大规模定制,生产环节与业务单元的模块化与外包趋势逐渐增强。微观层面的变革导致了中观层面新的产业分工的形成。新的产业分工不同于传统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而是以“微笑曲线”为代表的分工形式。“微笑曲线”的两端即生产的上下游阶段,是以研发、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微笑曲线”的底部即生产的中游阶段主要是制造、加工或组装过程,这一阶段的利润空间较小。生产在其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其自身作为利润源泉的价值,更体现在其作为各个专业化生产环节的纽带而产生的“粘合剂”功能。

2010年世博会将推动上海成为“服务之城”,促进上海从“规模化发展”向“功能化发展”转变。在后世博时代,上海应紧密围绕“两个中心”的发展定位,加大开放力度,推进改革创新,以国际化提升上海服务业能级,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信息化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法治化创造服务业发展环境,着力提升功能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延伸发展生产业,加快构筑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广辐射、强聚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生产业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力量,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根据上海经济发展阶段,在后世博时代上海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不仅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先进制造业的强大支撑,而且使先进制造业向服务化方向发展,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普遍融合于企业内部、产业链和区域产业集群三个层次。在上海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的诸多环节中,需要上游(可行性研究等)、中游(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广告、物流等)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全过程的有机配合和全程参与,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价值链融合。上海可以重点发展电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并依托先进制造业形成互联互通的信息流和服务流平台,促进产业融合,实现制造业服务化。

未来上海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要实现融合,形成日益深化的互动关系。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泛化,制造业将出现服务化的趋势,使生产功能分化出来。反过来,生产业又将以强大的支撑功能成为制造业增长的牵引力和推进器,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将表现出融合与协同效应。上海积极发展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其直接的推动作用和间接的导向作用必将大大促进上海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方面转变,大大促进上海制造业信息化的改造,进一步促进和深化产业融合的趋势。在张江、陆家嘴、金桥、嘉定和曹河泾等高新科技园区,逐步形成的区域集群内部集结了许多先进制造企业和生产企业,他们彼此交流互动,实现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区域融合。在后世博时代,上海的产业发展趋势将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整个经济网络中,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将发挥巨大的融合效应。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02035,7087207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编号:07JC630012)、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2010BJB010,2008BJB017,2009BJB030)、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B802)和上海财经大学“十一五”“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查志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研究―基于原产地多元化视角的分析.华东师范大学,2008

2.陈秋玲,宋晓琳,叶杨.上海城市居民消费结构转型与消费者服务业功能定位研究.经济师,2007(8)

3.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10)

4.陈样麟.融入长三角、加快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2006(2)

5.程大中.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转型:理论及来自上海的经验分析.中国软科学,2009(1)

6.高传胜,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理论、实证与潜力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5(8)

7.厉无畏.世界产业服务化与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思考.世界经济研究,2005(1)

8.刘俊杰,王述英.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扩散效应与城市功能转型分析.太平洋学报,2007(2)

9.周振华.论城市能级水平与现代服务业.社会科学,2005(9)

10.朱欣苑.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研究.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