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21 12:07: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便利店经营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考察第五代电影文本,可以发现第五代电影的绝大部分存在着文学的母本。进一步分析这一改编的“奇观”,我们看到的是第五代电影的改编承续了现代性在历时空间中的文化之根和现时状态中的文化之变。
【关键词】现代性第五代电影改编文化语境
“第五代”是一个难以下定义的概念。有人把“第五代”理解成为一个类似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潮流,也有人认为“第五代”是一个中国电影历史上一个卓越的群体。一般而言,约定成俗的概念是这样的:他们是新时期出现和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的电影人,具体是指之后的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北京电影学院招人的第一批学生,即1982届毕业生。他们是第五代的主体。[1]第五代的这批作品都有着相通的历史价值立场与精神追求,有着对电影语言的大胆探索。以此为表征。其背后还内涵着与中国社会现代化高度合拍的中国电影现代性的承续、转换的历程。因而,也就意味着中国“第五代”电影的现代性是在现代社会历史价值意义的构建和现代电影语言审美形式的双重纬度上展开的。
一、现代性的承续:“第五代”电影的文化之根
中国电影的现代性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同步性。中国电影的现代化也是在遵从电影自身特点、规律的基础上,以反映“社会的现代化”、“人的现代性”为其出发点的。“五四”从本质上说是一场思想启蒙的运动,反映了国人对社会进步、人的发展的渴求。随着20年代中国电影自身的发展,虽然没有脱去“鸳蝴派”、“文明戏”的色彩,但其反过来促进了大批电影观众群的形成与发展,应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历史存在。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直接推动了“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与现代社会的进程紧密联系,自“左翼电影”以来,经过“国防电影”、“革命电影”、“进步电影”的口号,以“进步”、“民众”思想为核心的电影思潮构成了中国现代电影的主流。30—40年代,中国现代电影主流内部关于“社会派”与“人文派”的分野为现代电影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第四代导演,无疑更为执着地反思着社会进程的变迁,呼唤着人性的回归,迈出了走向“审美现代性”的坚实步伐。在《小花》(1979)为主要开始标志的情感表现影像中,第四代电影人展开了新时期的诗化的、还旧的情感艺术表现天地。一系列的散文化作品如《城南旧事》(1982)、《乡音》(1983)、《人生》(1984)等,翻出中国现代电影动人的局面。
承续前人对社会历史意义的探寻,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基本上是表现大人文背景下的文化反思和文化启蒙意识,并在这个过程中表达对人本身的关注。如张艺谋的影片《秋菊打官司》,在一个极为简洁的故事中表达了多层次的内涵。故事的外表是一个社会性层面的问题:一个民告官的故事:其次是人物的命运和性格:一个受到伤害的弱者对自身尊严的维护:之后,它折射出的则是中国农村人的蒙昧与觉醒相互交织的主题:秋菊坚定的告状既有农民的执着。也有对法律的逐渐认识,但最后的结局所体现出的法律的严肃性显然是她无法意识到的,也是无法用朴素的农民的道德力量所能解决的。从这样的视角来分析,《猎场扎撒》、《盗马贼》、《菊豆》、《边走边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讲述是在中国传统的、历史背景中展开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喋血黑谷》、《晚钟》、《红高梁》等影片是选择了的历史背景,《孩子王》、《霸王别姬》等影片则有的痕迹,《黑炮事件》、《大阅兵》、《秋菊打官司》、《四十不惑》等影片展示的是改革开放宏大叙事,但它们都无一例外的指向了人,人的压迫、反抗、觉醒、困惑等等。
巴赫金认为,艺术形式并不是外在的装饰已经找到的内容,而是第一次发现内容。所谓现代艺术,从根本上看就是为一种新的思想找到其适合的新的形式。而一个时代文化价值意义的确立,都是以建立具有鲜明的语言体系为特征的。法国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一书的序言中的话:“电影是一项企业,又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语言。”
从中国电影诞生以来,中国电影语言就一直走着一条逐步摆脱戏剧语言的束缚找到自身特性的道路。对中国电影语言的探讨,也是与对电影本性的发掘与认识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的。1905年,电影在中国第一次放映就被冠着“影戏”的名称,从戏弄一些洋玩意逐步走到弄点中国自己的戏曲电影。它作为一种记录语言的工具的功能初步得到认可。1909到1922年间,电影在第一代电影人(如张石川、郑正秋)的多方面的尝试下,电影的影戏传统基本形成,并吸收了传统艺术与舞台戏剧的特点加以了合理化的改造。1920年代后期,新知识分子加入到中国电影工业中,西方的文艺理论和电影经验逐渐传播,为中国电影艺术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很重要的新动力。这批新知识分子和后来的左翼电影运动结合起来,诞生了中国第二代电影人,在1932年至1942年中创作了中国电影史中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抗战期间的电影创作中,在电影语言探索中最具意味的是延安记录电影学派的诞生和费穆在孤岛中拍摄的戏曲集锦片《古中国之歌》。在1976—1978年的短暂“恢复时期”后,第三代导演开始将受压制的对电影的革新热情喷发出来,1950年代中后期的观看国外电影的经验和思考转入了他们对自己语言体系的改进,而在第三代电影人背后的第四代电影对电影的创新欲望更加在没有“传统”包袱下出现井喷现象,这种现象带来了对西方电影最外化技巧的大量堆砌式使用,在电影语言上表现为一种未经归置的野性。这种爆发在整个电影观念是一种促进中国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决心的产物。他们的影片有效的回避,抑或超越了中国电影“戏剧的拐杖”,走上了一条“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宽广的道路。
第五代导演无疑受到了这一美学风格的极大影响,其延续的痕迹也是相当明显的。第四代导演中的“一些写意性的段落,如《青春祭》中的‘出殡’,‘泥石流’等”,到“《黄土地》中的‘腰鼓’、‘祈雨’,到《红高梁》中的‘颠轿’、‘喝酒’等,都有着一以贯之的清晰的艺术轨迹。”[2]但是,总体而言,第五代导演的电影语言在此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革新。他们在叙事上放弃了如何将电影和戏剧分拆开来的胶着。以一种“造型感”和“隐喻性”的镜头语言体系对整个中国电影格局发起了挑战,这种挑战使得电影的视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二、现代性的转换:“第五代”电影的文化之变
客观的社会环境,没有允许第五代导演在人性的价值启蒙与独特的造型语言的道路上持续太多的历程,很快被泛化并被后起的“第六代”所追赶,经历了转型与调整的痛苦。从本质上讲,文化艺术形态的转型是以社会经济的整体转型为背景的。
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兴起,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整体加速转型的时期。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从农业文明的社会形态到现代文明的社会形态,从传统的政治伦理型文化到经济商品型文化,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出现了深刻的调整。在新与旧的转型中,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混杂、传统价值观的颠覆、传统审美构架的崩塌,商品经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潮流的冲击下的各种各样的焦虑和困惑等等都充盈在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3]这种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体现在中国电影创作中,就是一种艺术形态的当代转换,一种电影社会文化价值与电影文化语言在当代社会环境中的“双轮旋转”。[4]
不同于前五代电影人对电影社会历史价值的内在认同,电影的“后五代”群体从电影本体出发,对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商品属性的价值认同观念不断凸现,并日益体现在他们的电影创作中。随着90年代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根本变迁,以市场为导向的电影生产制作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必须进行的最根本的战略抉择。观影人数的急剧减少、国产电影市场的大幅度萎缩把曾经还处于遮蔽状态下的中国电影孱弱的工业体系和营销能力彻底暴露在了世人的眼前。关于中国电影产业研究的一些关键概念,如受众、票房、发行营销、目标市场、投资体制等都开始成为电影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向度。
从创作的实践来看,九9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线索是如何把握电影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的特质上,在这个进程中对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系统的学习成为十分关键的问题。张艺谋1993年之后的作品及第五代导演群体特征的解体。都与此有关。叶大鹰的《红色恋人》和冯小宁的《红河谷》等影片的标志性作用也十分明显。然而在其中最为成功的代表人冯小刚的贺岁系列中,则更为发人深省的表现了中国大陆的现有强势文化消费习惯的重要作用。
中国电影进入90年代以后,新生代电影的出现促使真正讨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的状况”,以及将50年代以后世界艺术电影创作领域全面的“现代化语言”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结合起来。新生代导演中关于个人成长的讨论重心,给中国电影的创作获得了一次将电影创作和个人生命体的表达高度结合的契机,但是这些作品尴尬的境地仍然不可避免。他们生不逢时。在这个社会历史阶段,电影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的性质重新回到对其存在的主要诉求上,再加上主流文化倾向和个人表达的呈现水平等多种原因,使得“第六代”或者“新生代”电影人中的个人言说和对电影语言的关心被放置在一个边缘化的地带,他们的生存比他们的前辈中国电影人更为艰难。但是,事实上,第六代导演所带来的艺术理想及表达方式,已经为中国电影输入了新的理念与语言。[5]可以说,其独特的语言体系是对第五代群体性语言的一种反驳,构成了对第五代群体的一种深刻的解构。分析其主要的语言构成,主要在于自我的叙述视角和纪实的语言风格。
在电影叙事中,叙述视角是一个重要的语意生成要素。出于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与尊重,第六代导演采用了自我的叙述视角,其作品带有一定程度的集体自传性。《阳光灿烂的日子》以成年的我——马小军回忆的方式展开自己曾经经历的往事。为了让观众确信我的叙述者身份,导演甚至不惜冒着故事流畅性被打破的危险,多次用话外音的方式怀疑叙述的可靠性。“我现在怀疑和米兰的第一次相识是伪造的,其实我根本就没有在马路上遇见她。”在影片摄影中。也多次采用了仰角近景,使得“我”的形象渐显高大,反映了叙述人对自我的怀恋。其他如《苏州河》、《长大成人》、《月蚀》等一批作品都展现了自我的依恋和怀疑中的双重矛盾,成就了第六代导演自我的成长寓言和青春呓语。
第六代电影导演“自我”成长寓言是以一种纪实性的语言风格呈现的。出于对宏大主题的抗拒、反叛,以及他们自身没有进入中心的边缘拍摄、生活状态,他们普遍采用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同期录音等方式,强化影片的纪实性。法国《电影手册》杂志评价为贾樟柯带来国际声誉的影片《小武》,其“创作手法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表现了中国电影的复兴与活力”。排除意识形态的政治因素,这样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与公允的。在这里,“中国电影的常规”即是第五代导演为中国电影在国际上树立的乡土中国的影像。他们成为了第六代导演争相解构和划清界限的对象。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张元曾说:“寓言故事是第五代的主体,他们能把历史写成寓言很不简单。而且那么精彩地去叙述。然而对我来说,我只有客观,客观对我太重要了,我每天都在注意身边的事,稍远一点我就看不到了。”[6]曾因以成长的主题和成熟的形态命名了第六代的路学长,在拍摄电影《长大成人》中曾说:它“表现了一个孩子长成青年的过程”,“有我自己的故事和我朋友的故事”,成为了60年代人群的精神自传。
三、现代性的视角:“第五代”电影改编的文化语境
美国电影理论家乔治·普鲁斯东曾说过:“小说与电影是两条相交叉的直线,在某一点上重合,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诚如此言,自电影诞生以来,它和文学就处于这样交叉与分离的矛盾互动中。从美学形态上分析,文学(尤其是小说)和影视的叙事艺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恰是这种叙事的相似性,使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影视和文学的主要的叙事因素都包含着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和叙事手段三个关键元素,影视和文学都是借助于叙事的感性特质虚构或者再造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真实世界的虚拟空间,而这个空间的存在是对于现实世界一种美学意义上的重现或者补偿。影视与文学都是通过感性的人物、冲突的事件和生动迷人的故事,围绕着一个预先为导演或者作家设定的主题展开想像的叙事,他们在接受层面上大多都设定了预期的读者或者观众期待视野。所以,作为同是叙事艺术的影视与文学,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是一个相当鲜明的文化事实。
以这样的视角来考察“第五代”导演的经典之作,几乎全部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这是一个电影改编的奇观!“第五代”导演的处女作。几乎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张艺谋的处女作《红高梁》,陈凯歌的处女作《黄土地》,黄建新的处女作《黑炮事件》,张军钊的处女作《一个与八个》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其中尤以第五代的双璧:陈凯歌、张艺谋最甚。除《黄土地》之外,陈凯歌又陆续改编拍摄了《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上接07页《花影》等。张艺谋则更被称之为“离不开小说的导演”,其迄今为止的12部影片。除了1988年《代号美洲豹》和2002年的《英雄》都是改编自小说。如1987年的《红高梁》改编自莫言的《红高梁》,1990年的《菊豆》源于刘恒的《伏羲伏羲》,1991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妻妾成群》,1992年的《秋菊打官司》源自陈源斌的《万家诉讼》,1993年的《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活着》,1994年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取材于李晓的《门规》,1996年的《有话好好说》由述平的小说《晚报新闻》改编,1998的《一个都不能少》由施祥生的《天上有个太阳》改编,1999年的《我的父亲母亲》改编自鲍十的《纪念》,2000年的《幸福时光》取材于莫言的《师父越来越幽默》。
【关键字】循环经济 饭店运营 管理方式 转变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饭店业所耗费的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本文在旅游循环经济的理
念下探讨了作为旅游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饭店业在运营与管理中如何贯彻循环经济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和原则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or Recycle Economy)是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即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传统的工业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物”的线性经济,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的和一次性的。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地球相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量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循环经济以“3R”原则作为指导,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
减量化原则是输入端方法,即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源消耗量,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它对污染的防治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解决的。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商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原料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改进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在消费过程中,人们可以选择包装物较少的物品,购买可循环使用的而不是一次性的物品,减少垃圾的产生。
再利用原则是过程性方法,即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率,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商可以通过标准设计,增强通用性,提高重复使用率。
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它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回收利用和废物综合利用。资源化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购买再生物品的自觉性,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人们常常简单地认为所谓循环经济仅仅是把废物资源化,实际上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而废物再生利用就是减少废物最终处。
二、饭店的能源利用现状
传统经济模式下旅游饭店对资源的利用存在巨大的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饭店的建筑设计与能源浪费
首先是有些饭店的建筑设计不符合能源运转规律,如建筑的外表面积过大,建筑方位没有考虑风向对能源消耗的影响,建筑外墙颜色不符合能源吸纳要求,选择的建材隔热保温效果低。其次,饭店的能源中心和管道规划缺乏系统性,如能源中心离主体建筑过远,建筑采用大范围集中供能方式,中央空调通风管道的走向和分路方式不合理等。
2、饭店设施配备与能源浪费
这种饭店设施配备与能源的浪费主要体现在设施能耗与饭店的实际经营不匹配。如饭店的耗能设备设计容量过大,设备设施本身的设计就缺乏节能保障;灯具不节能;水龙头出水量过大;设备的能耗方式没有根据客源、气候、活动内容等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使能源得不到完全利用;锅炉的热气在没有利用的情况下直接外排;冷凝水得不到回收;管道散热严重等。
3、饭店能耗管理与能源浪费
饭店管理不到位,也存在大量的能源浪费。主要表现在管理者和基层员工都缺乏主动节约能源的意识。如电表、水表、煤气表、燃油及蒸汽流量表等计量仪表配备不足、对不用的设施设备没有及时停止运转等。
4、日常经营对库存物质的浪费
饭店的日常经营需使用大量的办公耗材、后勤耗材和客用易耗物品,但是在现实中可以发现大量的浪费耗材现象。如许多饭店的客用拖鞋、肥皂、洗浴液等耗材都是一次性的,这些物品在饭店中大量使用既浪费了自然资源,也不利于环境保护。饭店可以运用循环经济思想来寻找能源使用和耗材管理过程中的节能降耗空间,通过技术管理等多方面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
三、“3R”原则在旅游饭店资源耗费管理中的实施
旅游饭店是一个资源消耗相当大的经济实体。“减量化”原则要求减少进入旅游饭店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从生产的源头开始减少能源和耗材使用的同时,还能最终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按照这一原则,饭店要通过采取各种管理和技术的手段来节约资源,这不仅需要管理思想的改变,更需要饭店在运作结构上进行相应的改良和努力,具体的操作可以分别从技术和管理上进行节能降耗。
1、从技术方面推进饭店节能降耗
饭店在筹建期间就应该从建筑结构设计、装修入手,尽可能使饭店的建筑设计及规划利于节能降耗。
首先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上要利于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如建筑方位要考虑风向对能源消耗的影响,建筑结构要充分考虑采光对能源消耗的影响等。饭店对大堂等公共场所的设计要尽可能广泛采用大面积自然光以代替白天的照明灯;将传统的饭店客房卫生间(进门侧面便是卫生间,即使白天也必须开灯)设计成与客房透光的卫生间。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使用上,尽可能使用节能建筑材料。
其次采用节能型设备或设施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如对饭店中央空调机组的选型、蒸汽系统饭店油烟净化设备、洗衣设备等“耗能大户”要精心选择;对饭店的自动扶梯也可以加以改进,这样既可节电,又减少电梯磨损,同时也可降低噪音,可谓一举三得;在必要的地方安装触摸式定时电灯或声控灯,人来灯亮,人走灯灭。采用替代性制冷系统、先进的荧光照明系统和改善供热设备及电力配给系统等,也可以让饭店在更大程度上节约资源。
最后要利用替代性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无论是景区内的饭店还是景区外的饭店应该尽量使用那些相对于人类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这些清洁能源所产生的绿色电力具有可再生、对环境影响很小等特点。在一些先进国家的能源利用中,绿色电力已经占有重要的份额,特别是那些建在旅游景区的饭店,有些已经达到能源利用的“绿色化”。例如,加拿大阿鲁姆旅游风景区的生态旅馆,其全部能源都来自于太阳能,除了能量收集和转化装置外,旅馆还建有能源储备系统,这样就保证了对太阳能的长久利用。
2、从管理方面推进饭店节资降耗
首先要使全体员工都有节能意识,营造一种节约资源的氛围。饭店是一个能耗大户,资源消耗面广,因此节能是个系统工程,涉及从最高管理层到基层服务的每一位员工。只有每位员工都提高节约资源的意识,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够主动做好节约资源的工作,节约资源才能成功。为此,饭店应该重视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认识。
其次要加强日常节约资源的管理,做好能源基础管理工作饭店必须从眼前抓起,从小事抓起,从日常抓起,做好最直接、最基本的日常节约资源的管理。
最后要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改进传统的服务程序或方式。饭店目前所采取的服务方式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形成的,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有些方式是不尽合理的,如饭店床单的“一天一换”就是没有必要的。饭店尽可能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服务程序或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并且节约资源。
四、再利用原则在旅游饭店资源耗费管理中的实施
再利用原则在饭店资源耗费管理中的运作主要体现在延长饭店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延长饭店资源的使用时间和次数。这同样可以分别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
1、延长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
首先培训员工正确使用和保养各种设施设备,以减少对各种设施设备的无谓损坏,延长各种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其次,饭店应加强各种设施设备的更新管理,能够修理和翻新的就不要重置,要尽可能选择容易更换通用元件的设施设备,很多设施设备的更新可以采取“部分更新”的做法,使这些固定资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2、延长饭店资源的利用时间和次数
首先可以通过添加节约资源的装置达到重复利用的目的。如在洗衣房与锅炉房之间建立地下蓄水池,将原先排入下水道的洗衣房各洗涤设备的废水及蒸汽凝结水回收,经过沉淀过滤处理,用于锅炉的粉末除尘、员工厕所冲洗及员工通道的地面冲洗;对空调机组运行时热交换器产生的含热量的凝结水进行回收,在经过水质优化处理后可用于锅炉回水。其次,合理地改进处理或使用资源的方式也可以达到重复利用的目的。比如,洗过蔬菜、水果的水可以用来清洗客房以外和饭店周围的公共区域等;破损的布草可以作为抹布或拖布使用;废旧报纸用于干擦玻璃后再进行回收等。
3、再循环原则在饭店资源耗费管理中的应用
饭店资源的再循环利用是指饭店资源在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对此,饭店仍然可以从技术和管理层面上进行运作。
(1)在技术上,要通过先进的废物和污水处理技术实现回收再利用。例如对厕所粪便的利用,有些生态旅馆配备了机械化可堆肥厕所系统和化粪池系统,其简单构成和工作流程是,有4个分割间,容量为28公升,循环时间为7天,在压力下由一个间歇性的沙滤器渗漏填满。这样的技术和设备更容易为位于风景区的生态饭店采用,因为它们有更大的地域空间来建造相关设施和安装相应的设备。
(2)在管理上,要教育和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饭店各种物品的再循环利用。回收“废物”没有员工的积极主动参与是无法实现的,为此需要向员工进行循环经济思想的宣传教育,使员工真正意识到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积极投入到回收废弃物的行动中。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对员工的回收“废物”行为加以鼓励。
总之,饭店发展循环经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与国际饭店业接轨的需要。饭店发展循环经济也是开源节流的重大举措,有利于节约自然资源,降低经营成本,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客源。发展循环经济,可使饭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达到高度一致。饭店发展循环经济是现代饭店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时代抉择。
【参考文献】
[1] 李庆雷、明庆忠、马继刚: 旅游循环经济视野下餐饮业的运营与管理[J].生态经济,2007.
[2] 宋伟:循环经济在饭店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家天地,2007.
[3] 于干千: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中国餐饮业可持续发展探讨[J].商业研究,2006.
[4] 毛惠:循环经济观下的饭店能耗成本控制[J].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报,2007.
对于便利店来说,如果要追求短期盈利似乎也不难,只需要在物流设施、信息系统、网点开发、商品开发和运营管理的投入上尽可能地压缩成本,应该就可以做到短期盈利。但是这样的便利店是不可能有未来的。
对比国内便利店与外资便利店的差异,首先是国内的企业冷鲜物流都比较缺乏,信息系统的管理分析工具也比较简单;而且对网点的评估很粗糙,门店的装修布局也比较简单;在商品开发上,仅限于从供应商那里选择一些商品,很少有一个很强的团队去与供应商一起进行单品开发;而运营管理方面的节省则体现在指导门店经营的督导队伍的缺失,公司派出的督导更多的是充当警察的角色,很少能够给加盟者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国内便利公司在以上各个方面所存在的短板,造成国内的便利店怎么看都像是迷你型小超市。如果便利店不能找到自己独特的、区别于超市的地方,那么等待它们的便只有市场萎缩了。
目前国内的便利公司都普遍在服务项目上开拓新思路,包括演出票务、旅游票务、卖保险、卖火车票、公用事业缴费、快递站点、代缴交通违章罚款等等,不过根据本人经营管理国内大型便利公司多年的经验,这些服务项目往往只能对于便利店起到一定的点缀作用,它们给便利店带来的效益(包括增加的客流)常常是连5%都很难达到的,所以指望服务项目来支撑便利店的差异化经营,肯定是要落空的。
便利店经营的成功,最关键的还是要靠商品力。在商品力当中,可以充当主力的早餐、午餐以及零食的即食食品的开发是最为关键的。即食食品开发在前端的研发、生产、配送,以及后续的销售,要求都极为严格。稍有差池,企业在这一块的经营就会变为负经营,就是做了还不如不做。
国际最著名的便利公司7-11开发即食食品的时候,是总裁带领开发人员进行试吃,而且是在试吃的环节就打分评比,一定要达到大家都满意的境界才会放行的,正是这份执着,让7-11在即食食品经营方面一路领先。
商品力上去了,还得要门店的运营力配套才行,运营力体现在连锁的数百家、数千家甚至是数万家门店都能够做到一个标准,也就是每个员工都能够把每件事情做到极致,这是一个难度极高的工作,对于门店运营管理体系建设的依赖度极高。
[关键词]连锁便利店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
连锁便利店是不同于任何一种零售业态的独立业态,与其他零售方式相比,连锁便利店有其鲜明的特征。它以向消费者提供方便为第一原则,并在经营管理方面追求高效。在现代商业领域中,连锁便利店作为零售业的新宠正异军突起,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扩展,世界上许多零售业巨头也都开始把目光聚焦于连锁便利店。在我国,连锁便利店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着诸多阻碍连锁便利店发展的因素。
现在,通信和互联网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以及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都对商场信息管理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为迎合消费者对连锁便利店所能提供的“便利”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互联网的连锁便利店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及应用势在必行,是连锁便利店在零售业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良好效益的重要基础。
一、连锁便利店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的规划与管理
连锁便利店的互联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辅助连锁便利店经营理念的全面实现,它贯穿于连锁便利店运作的方方面面,是执行经营和管理决策的指挥中心。同时,为了降低连锁便利的投入成本,充分体现连锁便利店的优势,必须对连锁便利店的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管理。
1.连锁便利店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的规划
连锁便利店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再是原来单纯的商场信息管理系统(BMIS)。在店铺里的终端,除了具有原来的商品进货管理、销售管理、存货管理、计划统计和商品帐管理等功能外,还应有便利店多元化服务的管理,如代收、代售等多种服务的管理功能。店铺只是整个连锁便利店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终端,在系统设计时必须满足网络访问的需要,采用Browse/Server(简称B/S)结构。同时,网络结构要合理,能适应当地的具体通讯条件,数据库的结构要先进,易于日后各种信息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实现等。
2.连锁便利店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在整个系统的模块设计上,应包括客户信息管理子系统、物流配送管理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人事管理子系统、网上商店子系统、其他服务子系统等。特别是网上商店子系统和其他服务子系统这两个子模块,它们的系统功能更多。
网上商店子系统要设计成一套完整的BtoC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平台系统,要具有网上交易平台最主要的前台商品展示模块、顾客订购模块、后台库存管理模块、后台订单处理模块以及电子支付交易模块等。并且还可集成一些附加功能,例如注册用户积分功能、销售排行功能、顾客咨询功能等。其做服务子系统则需要根据连锁便利所开展的其做便利服务来进行扩展设计,这个子系统包括的功能模块应尽可能多。例如,连锁便利店能够提供代收电费的服务时,就要增加代收电费的功能模块,并且向下要通过网络与各店铺连接,向上要跟供电部门的收费系统进行连接,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费收缴线路。对于其做的增值服务,也设计相应的功能模块来实现即可。因此说,其做服务子系统是扩展性最强的子系统,并随着便利店所提供服务的增加而变得复杂。
3.连锁便利店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连锁便利店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在组成上又包含软件、硬件和网络各部分,管理和维护工作十分重要而又艰巨,包括服务器的维护、数据的备份、各子系统(特别是物流管理、网上商店等)内容更新、用户的管理、后台数据库的维护以及网络的安全和维护等。
服务器的日常维护重点在于软件维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内存监控、磁盘空间监控、安全访问监控和计算机病毒检查等。对企业内部用户的管理,系统应采用操作系统、数据库级用户权限和应用程序运行权限的三重控制机制,对内部用户提供统一的基于角色的用户管理手段,使每个用户在系统中有惟一的账号、密码,且给予不同级别的权限。而对于消费者,则要能提供所有网上商店的浏览、查询、订单管理和会员注册等功能。网络安全的管理和维护,从各个层次的用途和安全性分析,需要特别保护的是数据层。同时,要保证服务器、网络设备等正常安全运行,还需要做好机房的管理。
二、连锁便利店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连锁便利店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贯穿其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执行经营、管理运作的“神经中枢”,是充分体现连锁便利店特点和优势,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良好效益的重要保证,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进行规模管理,提高销售利润
连锁便利店的规模体现在门店发展的数量,门店的数量增多,在管理上就产生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连锁便利店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规模才可能有效益。通过连锁便利店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可实时了解各店铺的销售情况,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地点连锁店铺对不同商品的销售情况和利润率,从而对连锁便利店扩大规模时的选址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并分析各便利店的销售特点,调整各便利店所销售商品的品种、数量,以迎合该范围内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有效降低各便利店的库存量。例如,同是开设在住宅小区的连锁便利店,因为各住宅小区居住人群的文化水平、收入水平和工作环境等的不同,加上便利店周围其他商业及服务配置的不同,就会引起连锁便利店的销售情况不一样。通过连锁便利店的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间接摸清周围消费人群的消费特点,及时调整便利店的销售策略,以降低销售成本,提高销售利润。
2.构建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降低物流配送成本
由于连锁便利店的店铺营业面积较小,但经营的商品品种较多,其货架上的商品数量有限。如果每一个便利店都另设有存货仓库,则增加库存成本。因此,连锁便利店必须统一进货、集中库存,即实行中央采购政策,来实行统一陈列、统一配送、统一核算。连锁便利店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能及时在门店与总部之间进行实物、货币信息、管理信息的传递与及时处理和控制,并在信息管理系统中专门开设物流管理模块,负责所有门店货物采购和门店配送管理。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分别与供应商及店铺相连,系统每天都会收到各个店铺发来的库存报告和要货报告,配送中心把这些报告集中分析,最后形成一张张向不同供应商发出的定单,由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传给供应商。而供应商则会在预定时间之内向物流中心派送货物。物流配送中心在收到所有货物后,对各个店铺所需要的货物分别打包,由派送车选择路线向自己区域内的店铺送货。整个物流管理过程就这样循环往复,连锁便利店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为各店铺的顺利运行提供商品保证的同时,降低了商品的采购成本、库存成本和送配货成本,从而提高了连锁便利店的整体效益。
3.开展网络营销,增大销售量
网络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方式,必须将网上和网下的业务联系起来,这也是网络营销的本质内涵之一。而连锁便利店的经营模式为其开展网络营销开辟了很宽的道路,同时因为其店铺的存在,也为消费者对连锁便利店网络销售的安全性提供保障。因此,连锁便利店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互联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利用自己众多的销售网点(店铺),大力开展网络营销,并把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完美地结合起来。连锁便利店在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的统一管理下,开设网上商店,消费者则通过登录到网上商店,立刻了解到最新产品供应信息,适时发表自己的评论,对便利店的销售决策也可起到促进作用。连锁便利店可以采用BtoC的方式,利用自己网点众多的优势在网上直接销售。当顾客通过网络在连锁便利店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受理中心下订单后,物流管理配送中心可以根据顾客所在的区域,把商品配送到附近的便利店,然后由店铺的营业员给订购者送货或订购者直接到店铺取货。可见,通过网上交易,扩大了连锁便利店销售的区域,增大了销售量,方便了顾客,提高了效率,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4.开展多元化服务,提高综合效益
服务的多样化和供应上的便利性是便利店区别于其他零售业态的重要特征,便利店业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够提供便利的商品和服务。现在便利店已经不只是在销售一些简单的快速消费品,更多的是在做一些便民服务。例如,代收电话费、水电费、信件等,代售充值卡、彩票、门票、车船票、报刊杂志、常用的非处方药等,同时还可提供订礼品、彩扩冲印、家政、收发邮件等多种服务。
连锁便利店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对各项服务都进行了规范,使得营业人员在开展这些服务时变得简单和流程化,从而降低营业人员的工作量并提高效率。同时,连锁便利店的门店提供的附加服务只是这些服务流水线的一段,而其他的后续服务,则通过便利店的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反馈到连锁便利店的总部,然后由专门的人员进行处理。例如,便利店接到顾客要求代为收取邮件的请求后,店里的营业人员就通过互联网信息系统把该信息反馈回总部,总部的送配货人员可以集中各店铺的所有代收取邮件请求,然后统一到邮政部门领取邮件,再在送货到各分店时把邮件交到对应的分店即可。同时,有些增值服务必须以网络为基础,有了连锁便利店的互联网信息系统,就可以在不增加网络接入的情况下,更方便这些服务的集中处理,并能与其它部门的网络对接。可知,通过构建连锁便利店的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在不增加或少增加便利店的投入成本的情况下,提供多元化服务,从而增加便利店的效益。
三、结束语
连锁便利店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竞争优势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但也还存在着一些缺点。而以后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连锁便利店的经营者们,只有在认清自身情况的同时,跟随时代的需要,系统规划并建立完善的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并对系统进行科学的维护和管理。同时,在该系统的统一管理、指挥下,降低连锁便利店的管理成本,提高物流配送和采购效率,提升规模效益,开展网络营销,提供多元化服务,从而提高便利店的整体经营效益。并且,努力培育顾客的忠诚度,提高顾客的回头率,才会显现出连锁便利店强劲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并取得良好业绩,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一龙:便利店:21世纪零售经营强势业态[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7:31
[2]丁玉章:连锁便利店的基本原理、发展规律及信息化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1,(12):14~15
[3]郑礼河:基于B/S结构网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J].情报探索,2007,(9):49~51
[4]赵涛:便利店经营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5]李瑞峰匡晓蕾:目前中国便利店经营发展六大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23):11~13
[6]沈红霞孙志波:浅论网络营销与连锁经营[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1):87~88
[7]岳琳:我国便利店的发展趋势分析[J].商业研究,2005,(319):98~101
关键词:加油站;便利店;4C营销策略
本文结合笔者的调查分析与工作经验,从营销4C理论方式为基础,对加油站便利店的具体营销方式进行深入分析。4C理论是由美国著名营销大师罗伯特・劳朋特提出,其包含四个方面的因素,即客户需求(Customer Wants and Needs)、客户愿付成本(Cost)、客户便利(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4C营销理论从消费者利益需求来设定市场定位并规划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关注顾客所需、所急,从客户定位、商品供给、服务方式等多个方面为顾客提供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
一、客户需求
4C营销策略要求把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放在营销规划的首要位置,不能为了销售而销售,避免盲目性的采购和销售产品。
(1)满足客户共同的需求。加油站便利店因其开展销售方式的特殊性,其销售的产品、店面规模、客户选购方式、促销手段都与传统超市有明显的区别。但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在于都是为了满足客户最根本的需求,来加油站选购商品的客户主要是来加油站加油的顾客,这些顾客主要为私家车车主及其他乘坐人员、大巴、出租车司机等,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消费能力。私家车司乘人员一般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对商品的品质和品牌有较高追求,购买产品数量较多,消费金额相对较高;职业司乘人员因其工作特点,选购的产品大多是为了满足旅途所需,对产品的品质没有高要求,单次消费金额普遍较少。但不同消费者之间的一个共同特点即是,购买的产品主要为满足旅途所需。因此加油站便利店在市场销售定位上要充分考虑不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采购和布置商品。
(2)客户的区域性差异。不同经营地区的加油站便利店面向不同的客户群体,在市场定位上也各不相同。1)城区加油站。城区加油站面对的顾客主要为企事业单位销售或专职司机、私家车主、加油站附近居民或者经过加油站的其他顾客。主要所体现的特点为:客户群较稳定、客流量较大、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服务方式有更高标准的要求。在便利店规划与设计上,不仅要通过美观、大气的LOGO设计来吸引顾客,在入口设计、地板、货物架陈列、颜色搭配上要做到设计风格的一致,以塑造出加油店便利店的独特品牌形象;增设汽车服务业务,如洗车、保养、轮胎充气、更换玻璃水等,以提高便利店相关汽车配套产品的销量;针对出租车及大巴司机,可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板块,如将毛巾、矿泉水、口香糖、纸巾、食品等必需品打包销售并适当降低销售价格,为其提供零钱兑换服务等;设计ATM自动取款机、“手机加油站”、飞机、火车订票点等服务,体现出加油站服务的便利性。2)郊区、国省道、高速加油站。此类地区的加油站面向的客户大多为客车司机、货车司机、私家车主等。此类顾客在为车辆加油的同时选购必需产品,如食品、饮料、香烟、纪念品、日用品、手机充电器等。顾客对要求便利、快捷的服务,同时为了满足顾客用餐的需求,可以采用“便利店+快餐+住宿”的经营模式,为顾客提供多元化的服务。3)乡镇、农村加油站。此类地区的加油站面对主要为农机拥有者和部分私家车主。客户群的消费层次较低,对商品价格较为敏感。便利店的经营方式可以采取与供销社大致相同的模式,所提供的商品种类尽可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如食品、农副产品、小型农具、机油、农药、化肥等。
二、客户愿付成本
在制定销售定价方案时,要全面地了解消费者需求,把握其愿意付出的成本(Cost)。对城区加油站而言,由于其地理位置大多处在闹市区附近,周围诸多大、中、小型超市对加油站便利店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消费者有丰富的可选择资源,加油站便利店只有结合自身特点通过降低采购及配送成本,开展与供应商的深度合作、借助赠品办理加油卡等促销活动才能吸收更多的消费者。对于郊区、国省道、高速加油站便利店,为了满足顾客应急与一次性消费的需求,客户通常能接受高于一般市场价格的产品,客户愿意为解决急需而付出更高的代价。对于乡镇、农村加油站便利店, 鉴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顾客的愿付成本较低,在市场销售方式上,可以通过薄利多销、商品促销、商品捆绑销售的方式来打开销售局面。
三、客户便利
商家应该为顾客的购买行为提供更全面、更便利的服务。要从消费者有购买动机到决策、付款、售后评价的整个过程都体会到便利性。第一,在销售策略的制定上,要首先消除顾客对加油站便利店消费的顾虑,通过在便利店内外张贴商品宣传广告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降低消费者了解及搜索产品所耗费的时间和成本,缩短其购买的决策时间。第二,为客户提供更便利的服务渠道,将便利店的位置设置在离加油站更近的位置,同时将食品、饮料、口香糖等商品摆在顾客能第一时间看到的位置。为了顾客交款的便利,加油站便利店的收银台要相对开放的摆放于便利店的出口处,收银设备置于其上;收款人员也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收款工作,并确保商品数量和金额的准确。最后,加油站要妥当处理客户抱怨或投诉,并可为便利店顾客建立客户档案,同时便利店内要准备一个意见簿,以便顾客就产品、服务等提出意见。这样做,体现出对顾客的重视,顾客会有一种购物后被尊重的感觉,同时也拉近了顾客和加油站的距离。
四、沟通
要提高销售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效果要注重与客户建立多方面、多角度的沟通方式,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1)广告。首先,可利用加油站内的户外广告资源,广告设计要有能在最短时间内打动顾客的效果,促进便利店商品信息与顾客的沟通。其次,可借助交通广播开展宣传。交通广播的目标受众与加油站便利店的目标顾客是重叠的,80%的顾客均在行车过程中收听交通电台的节目,通过交通广播能够使加油站便利店的目标顾客得到相关信息,达到进入加油站之前就了解便利店商品信息的目的。再次,可推广DM 投递方式,提高信息沟通效率。由于加油顾客在加油站停留时间短,无法很好地了解便利店商品信息。通过DM 单促销商品信息,使顾客加油停留期间快速地浏览,激发购买欲望。
(2)PC/移动互联网推广。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上交易平台(淘宝,网站)、移动互联网交互模块(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销售与推广模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加油站便利店应结合经营地区的客户群特点,开通自己的服务微博、微信公众号、淘宝店铺、手机端APP等现代沟通有交易平台。
参考文献:
[1] 田景惠.加油站营销理论与实务[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 董黎明,尹强,王旭红.加油站便利店市场定位分析[J].石油库与加
油站,2001(03).
【关键词】技能,经验,服务社会,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技能教学型等四大类,各类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定位绝然不一样,具有的现实或潜在的职能、层次也不一样。因此,各类型高校在社会服务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各不相同,社会服务所承担的任务与内容、服务的空间范畴各有侧重。本文以石家庄职业技术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为例,就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专业服务社会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一、以校内运营实体为平台,构建社会服务、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本专业依托学校的校内实践基地开展了富有特色和开创性的集社会服务、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社会服务,做到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高度融合。
1、教师、学生全程参与式实体运营,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校方的大力支持下,与本地的连锁企业天元有限公司合作,在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开办了天元长兴便利店,采用准实体化运营,教师和学生完成参与实体的运营过程,实体从选址、商圈调研、店面装修到商品采购、商品定价等运营的全过程,由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全程化参与,容理论于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理论,教师的理论、科研成果在实体开办过程中得到了升华。并结合实体的运营情况,由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并制定出了《天元长兴便利店》的系列规章制度,并形成了自己特色化的运营方式:为了解决学生上课和岗位实训相冲突的问题,实行学生倒班制;形成了特创的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
2、以校内实训实体为平台,完成学生岗位轮换,为就业实现零距离对接。校内实训基地解决了在校外实训过程中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轮岗,专业实习实训要解决学生在不同岗位上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但校外实训基地涉及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等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轮岗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个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实习内可以保障学生在收银员、理货员、店长助理、店长等岗位上完成岗位轮换。为学生未来就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同时,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就完成职业体验,为学生的未来就业给予恰当的引导,有助于一次就业率的提升。
3、实体运营,为学生的就业买单。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运营实体天元长兴便利店为平台的社会服务、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社会服务模式的实施,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该模式既促进了“产学合作”,又形成了一定的“造血功能”,为连锁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2010年第一届连锁经营管理学生就业以来,通过三年的跟踪调查,在实体完成顶岗实习的学生,就业能力明显提高,很多学生在还没有毕业时就已经成为企业的骨干。学生就业能力的增强得益于实训实体化运营模式,实体用真材实料让学生演练,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学生对真假货币的辨别就是从收假币开始的。我校的学生通过参与实体岗位技能培训和实训操作,就业时可以从事连锁经营企业中的一线基层岗位:收银员、理货员、仓管员等岗位;同时可作为店长助理、店长等职位的后备人选。可以说,连锁专业通过为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
二、校企合作,服务地方企业
自我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开办以来,曾与多家当地企业有过深度的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专业依托地方企业增强专业实力,企业依托学校谋求专业人才。2008年,我系5名教师利用暑假期间在保龙仓(2010年与家乐福合并为家乐福﹒保龙仓)顶岗任职;2009年,60多名学生和老师参与保龙仓胜利店的整个开业准备工作和正式营运工作;2009年,与天元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实践基地开办天元长兴便利店由学生独立运营;2009年,与河北展新体育有限公司合作,学生完成3个月的顶岗实习……今年,又引入了沃尔玛、麦当劳、乐仁堂、好利来等多家知名企业,在和当地企业的合作中,实现双方的互赢。一方面,专业可以依托当地连锁企业解决学生实习、专业能力实践的场所问题,开拓多种连锁业态让学生对专业有更多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通过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将一定数量的教师放到企业中去,实现教师“双师型”培训中企业的职业能力培训,教师在完成职业培训的过程中,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优势,为企业做培训,帮助企业分析和探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加大了科技服务力度;再其次,当地企业可以在和学校深入合作的过程中,干预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修订,真正的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企业在跟学生的接触中可以优先选择企业需要的人才,为企业的成长扩大了空间。学校成为企业的一个大人才库,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三、社会服务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服务社会模式的探索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运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更有效的发挥其服务社会的服务功能。
1、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输送综合型人才。深化教师科研和学生科研的融合,探索学生深入实体的经营管理,从单纯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进一步深化满足社会对综合型、管理型人才需求的培养遥
2、进一步开拓连锁多种业态,为不同业态的企业输送相关人才。由于自办实体经营场所和项目的限制,使学生在能力的培养上仅仅局限于一种业态。从中国连锁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社会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员需求远远超过了人员的供给,特别是出现了明显的结构不平衡。
以上通过对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模式的深入剖析,一方面,总结了物流连锁群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模式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分析了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专业群服务社会模式的新探索提出了个人建议。
参考文献:
据7-11便利店相关负责人透露,根据7-11的计算,以每月36万元总营业额的门店来说,在扣除成本、废弃以及盈亏(由加盟主负担)之后,加盟主手里就只剩下12万元。再扣除7-11企业每月38%的抽成,剩在加盟主手里的7万元就需要涵盖100平方米店铺的房租、20%的水电费以及正、副店长外的15名员工工资。真正的利润并不高。所以投资者要想获取较高利润就一定要在房租上做文章。
如果是通过中介找的房源,对便利店来说基本上是难以负担的,投资者最好是自持有合适门店或是能通过亲戚朋友找到优惠门店。
自有商品优势低
在7-11便利店相关负责人表示,46.6%的自有商品被认为是7-11的优势资源,每周30种新产品的研发上市也成为投资者关注的投资热点。但是,在好邻居、全时以及罗森的便利店中,也均保持了30%以上的自有商品,在消费者看来,便利店大体相似的寿司、三明治产品以及近乎雷同的布局让他们看起来区别不大。
事实上,对于7-11来说,相比于自有商品,现场制作资格对其的影响更为深远。根据统计,在便利店销售商品中排行前三的分别是早午餐、好炖以及饮料、速食品。根据统计便利店中其他商品60%以上的购买行为都发生在上述三种商品的目的性购买过程中,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进店是为了购买早午餐、好炖以及饮料等。在一位消费者看来,除对餐饮有特别需求外,不会刻意去某一家便利店 。
货架陈列风险大
投资便利店企业,规范的企业管理和品牌认可度是令加盟主倾心的主要原因。但是,在一些强制性要求的背后,需要加盟主自己承担的风险也显得较为苛刻。
[关键词] 便利店 GIS 人口耦合性 Weiszfeld算法
一、原理和方法
便利店是一种既能替代以往传统食杂店功能,又使用先进超市销售方式和经营管理技术的连锁新型业态,在扩张期往往容易出现三个不同步:一是开店速度增长与销售额增长不同步;二是销售额增加与效益增加不同步;三是店数增加、人员增加和人均销售额、平均营业面积销售额增长不同步。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没有进行合理的商圈分析,造成选址不当。因此,有必要对连锁便利店空间布局进行分析。便利店地址一旦选定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零售企业未来的规划与发展。由于传统分析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促使现代商业的发展迫切地需要新技术的支持以适应现代商业经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GIS技术的应用为网点选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弥补了传统研究方法的不足,用GIS可视化的方法直观地表达,为商业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了科学、形象和直观的数据和信息。
便利店通常分布在社区、医院、学校、商务楼宇、交通交叉口、车站等区域,有人将各种便利店的商圈类型分为休闲娱乐区商圈、居民区商圈、商业区商圈、医院区商圈、商务区商圈及交通干道区商圈等类型。商圈覆盖500米左右范围,满足顾客简单购物和应急购物之需,一般具有24小时营业、全年无休、日用商品百货齐全、自选式购物、单体规模小的特点。上海到2003年年底,全市便利店数已经达到3500家,平均3800人就拥有一家店。在竞争激烈的初期,有些地段的便利店出现了门对门、户挨户的高密度分布现状,而便利店的特性要求其与人口布局相耦合,才能真正起到便利的作用。
对于同规模吸引力差不多的竞争性便利店画商圈,最简单是做500米缓冲区,因为城区功能差异、人口分布不平衡、道路等级和疏密、走向不一,超市网点彼此相距不一,处于不均衡配置状态。每个超市网点商圈的形态呈多边形比圆形更合理,进而我们考虑Voronoi多边形来划分商圈,Voronoi多边形是由一组由连接二邻点直线的垂直平分线组成的连续多边形组成。对于平面上分布的n个商业网点,任一网点所属的多边形内的任意一点到该网点的距离小于到其他网点的距离。具有Voronoi多边形结构的商圈的自然解释是每一个零售网点都卖同样的产品,同时各个方向出行都不受限制,不存在物理、心理上障碍,于是顾客选择距离最近的网点。Voronoi适合于研究同一规模下的连锁商店的商圈。文献3将其用于商业配送服务的商圈划分中。文献4实现了基于莱利引力的加权Voronoi商圈划分。如图1所示,上海内环内某连锁便利店企业网点的Voronoi商圈。
图1 上海内环内某便利店企业的VORONOI商圈划分
空间中两个地理事物分布的一致性(耦合性)检验是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的常用方面,应用较多的是人口与行政区域面积的一致性分析,下式为人口集中指数的计算公式:
其中,Pi,Si分别为各地区人口与面积,分别为总人口和总面积。当人口均匀分布时,相同比例的人口分布于相同比例的土地面积上。P趋于0时,说明人口与土地面积的分布是耦合的。相反,当P趋于1时,人口集中分布于某个区域。参考该思路,构建连锁超市与人口分布的一致性指数。原理:
式中,R为一致性指数,Xi为各街道人口,Yi为相应街道内连锁超市个数,、为行政区内总人口和某一规模等级连锁超市总个数,在这里,Rxy越接近于100,说明连锁超市与人口分布的结合程度越好;接近于0,说明连锁企业集中分布于某几个街道,与人口分布的格局极不一致。
针对上面分析结果,要在某一个区域内新增便利店点,可继续深入分析便利店和居民点关系,这涉及到在己经存在多个竞争性设施的市场空间中,有多个需求点,现在需要布局多个新增设施,因此我们引入了竞争型连锁网点选址的模型。采用了经典的牛顿模型和Weiszfeld启发式算法。
假设:需求点(即居民点)的数量为n,需求点的需求量为Wi,i=1,2,…,n,需求点的坐标(ai,bi),i=1,2,…,n,新增便利店的数量为p,新增便利店的坐标为(xm,ym),m=1,2,3,...,p,已有的便利店数量为k,已经存在便利店的吸引力为Ej,j=1,2,3,...,k,新增便利店吸引力为Am,m=1,2,3,…p居民点与便利店的距离为dij,i=l,..,n;j=1,2,3,...,k,需求点与新增设施的距离为di(xm,ym)i=l,..,n;m=1,2,3,...,p;设便利店吸引力一致,则Ej=Am。
牛顿重力模型即认为设施与需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设施的吸引力成正比,与设施到需求点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新增的第m个便利店所吸引的市场份额为T:
在新增P个便利店之后,所吸引的总的市场份额为T,设没有被新增便利店吸引的市场份额为F,则
其中关于已存在的设施为常数,因此令,
则:
要求T最大值,即求F最小值。Weiszfeld(1936)曾提出解决多个竞争设施中新增网点选址问题的算法,即令目标函数F的一阶偏导数为零,导出网点选址的循环计算优化解。可得到选址优化模型坐标值:
当前后两次的x,y值的变化在误差容许的范围内时,迭代结束。
我们采用Weiszfeld迭代来解决多设施竞争问题,其算法具体步骤如下:
⑴随机生成P个新增设施的位置;
⑵对新增设施中的一个设施采用Weiszfeld迭代,求解其最佳位置,其它新增设施的位置保持不变;
⑶当所有的P个新增设施都经过一次迭代之后,计算所有新增设施的位置的变化,如果变化大于预先给定的值,转回步骤(2);直到小于设定值,才停止计算。
经过模型运算得到的新增便利店位置,是在竞争环境下获取最大市场份额的选址。
二、计算过程和结果
数据:2002年分布于上海中心城区外环线以内便利店数据,不同企业的连锁店共800多个。人口分布数据来源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居民点数据,我们使用的是街道和区一级的空间统计单元,以及这两级的空间行政界限,通过街道数据来考察各区的便利店和人口分布耦合性。
我们先考察上海市外环内便利店和人口耦合性,耦合性指数为80.96%外环以内的居民点数据共3955个,便利店500M商圈覆盖的居民点数为2307,便利店所提供服务的覆盖率为58.3%。西北和东南部需增加便利店覆盖。
图2 外环内便利店商圈服务居民点状况
接着考察上海市外环内各区便利店和人口耦合性。
方法步骤:
1.将便利店的地址定位在地图上,打开街道和各区行政图,图层叠加分析,得到每个街道范围的便利店个数和行政区内总的便利店个数,并写入数据表中。
2.在mapbasic中,编程实现运算,得到各行政区的耦合性指数。
3.进行专题地图表现。
表 外环内各行政区便利店和人口分布
图3 外环内各街道便利店和人口分布
图4 上海市外环内各区便利店和人口耦合性指数
由结果可以看出,杨浦区和卢湾区的超市分布耦合性最好,浦东区和静安区比较差(使用的人口数据是居住人口)。这仅从人口和超市分布图上是看不出来的,而通过简单易懂的模型结合,就可以在GIS中实现并可视化。
接着,我们以卢湾区为例,探讨多设施区位选址模型的应用,卢湾区现有79个居民点数据,17个便利店,按照500米半径商圈,大概还需布局2个便利店,如图3-5所示。按照前面阐述的牛顿模型和Weiszfeld算法,假设便利店吸引力一致,即取Ei=Am,每个居民点人口不同,产生不同需求权重Wi,按牛顿模型,采用了Weiszfeld迭代来完成求解。在Vb+AO中编程实现,两个新增点分别经过15次和7次迭代,从中选取市场份额最大的位置为设施的最优位置的坐标值,系统确定精度为10-5,再增加精度对最优位置影响不大。结果如图3-6所示。
图5卢湾区便利店商圈分布
图6卢湾区新增便利店选址结果
三、小结
对于同规模吸引力差不多的的竞争性便利店,可用Voronoi多边形划分商圈,在考察人口分布的耦合性基础上,用运筹学模型考虑居民点和多竞争对手的新店选址,使便利店的发展更加科学化。当然,便利店发展不仅要注重门店的合理扩展,也要把握所在区域特点和目标客户群需求,个性化经营,挖掘便利店业态本身的优势,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1]侯丽敏郭毅:连锁便利店商圈特性的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4):16-22
[2] Jones Ken&Simmons Jim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Analyzing the Retail Environment[M].Nelson Canada: International Thonson Publisher
[3]宓伟杰王远飞等:连锁商业企业商品配送服务利用GIS与Voronoi多边形[J] 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第5卷第3期(19) :52-56
[4]丁鹏飞 王远飞:基于Relly法则与加权Voronoi图的连锁超市商圈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