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03 21:59: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业信息化建设

第1篇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初步建成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信息网络中心和国家农业核心网站,全国农业网站总数已达2200多个;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和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等,全国蔬菜市场经济信息服务系统运行良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专家系统等,县、乡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全国已有7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另外,我国广播电视和通讯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部分乡村开通了因特网,为农民直接通过综合信息网络来获取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奠定了基础。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

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

信息的统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过程。农业信息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而起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农业部随即提出了《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并在全系统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拉动了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序幕。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1996年、2004年信息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农业信息工作会议,对全国农业信息工作进行部署和推动。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行动计划。以中央出台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农业信息工作已初步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构造阶段,开始步入健全完善和提高阶段,正在实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过前10年的全国上下的顽强探索,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1、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截至2004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发展可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17万人。

2、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农业部建立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具有较强支持服务功能,是著名的中国农业信息“批发市场”,构建了办公网络平台,开通了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访问量在全球农业网站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2004年底,各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

3、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

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式,建立了基本覆盖农业、市场、资源等重要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36条,省级农业部门大都建立了定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特别是农业部在2002年6月,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糖料、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进出口、价格、供求形势及世界农产品市场态势跟踪监测分析,每月监测预警报告,在调控农产品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信息覆盖面逐步扩大。

农业部建立了以“信息日历”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工作制度,形成了部属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农村杂志社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媒体为主,各相关媒体参与的信息窗口;各地农业部门也都与有关媒体联合,开辟信息渠道,努力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5、电子政务凸显成效。在信息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推广应用,农业部门的调控引导、监管服务等政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为申报单位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一些地方农业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了监管事项的办事程序、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使农业部门行政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所取的得成果,笔者对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1、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的作用,从国家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的发展。首先,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选定部分目标,重点突破,借鉴日本的经验,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全国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同时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2、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信息网络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有1000多个地、县入网。中国农科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已经初具规模。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还存在着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宽带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由于这部分工作投资大、技术难度高,可采取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拨预算,专业公司招标承建的方式,较快地推进基干网络的建设。市级以上的农业部门可以有选择地组建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如农业气象信息网、农业地理信息网等。并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但其数量和质量不足以形成农业信息产业。因此,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质量。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及专业特色数据库。与国际信息网络联网,为农民及时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生产、供给、需求、价格变动趋势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在农产品贸易中争取主动。再次,抓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递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技研究或普及机构的手中,而这些机构多靠政府预算维护,政府应使这些机构全部联网,并规定这些机构必须无偿地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从水土保植或良种的推广作用,通过网络将技术服务送到农家。

3、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充分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农业中已相当普及,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与媒体,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日本在市场信息提供方面,建立了一套民办为主,官方监督的体制,有效地解决了信息提供的准确性、及时性及全面性问题。我们应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规定各地的批发市场有义务及时地将每天的各种农产品销售及进货数量、价格上网公布。由于市场信息工作做得越好,它的交易量就可能越大,而且与农户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由民间提供的信息一般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对整个农业生产能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

第2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意义;方法;途径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了加快农业发展,提升农村经济,降低劳动力以及提升工作效率,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到农业的管理中,实现农业信息化管理。但是,由于假设的方法以及措施不够全面,因此并没有发挥信息技术的全部作用。由此可见,探讨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以及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1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

传统的农业环境下,针对于农产品的销售,由于很多农民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因此只能依靠卖给小商小贩的方式来赚取微薄的利润,而且小商小贩的收购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很多农户会出现粮食产了一大堆,但是却没有销售渠道,呈现“卖不出去”的现象,一年下来,辛辛苦苦种的粮食却卖不了钱,导致农民的经济生活没有了保障,更别提改善提升了。如今,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大家可以直接在网上销售农产品,这样既可以有比较高的利润,同时还可以凭借这种方式,寻找到很多的销售渠道,进而保证农产品都能销售出去,且销售出去的价格也都比较可观。这样一来,既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又保证了农民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2降低劳动力,提升工作效率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体制下,除了可以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外,还可以降低劳动力、提升工作效率。我们都知道,传统的农业环境下,对于农业生产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为劳动力的参与,而如今,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针对于农业的各项操作,我们可以实现自动化,进而降低劳动力,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1]。例如,传统的农业环境下,针对温度的检测,我们需要采用悬挂温度计的方式,然后人工检查每一个温度计的温度,遇见温度不合适的再一一进行调整,而如今,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我们可以实现温度监控的功能,利用一台计算机就可以反映所有的农业区的温度情况,然后通过观看电脑显示器就可以了解哪些地域的温度存在偏差,然后进行适当地调控就可以,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工检测温度的时间,又可以避免错误产生的可能性,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也保证了工作质量,可谓一举多得。

2促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以及途径

我们对380名农民展开调查,得出如下结论,我们发现目前有97.37%的农民家中都有互联网,并且有73.68%的农民表示他们经常会上网,但是当问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手段时,很多人却表示目前并没有实现信息化技术与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由此可见,针对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接下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别阐述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以及途径。

2.1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宣传和交流

若想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以及发展,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想办法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宣传以及交流,只有让大家意识到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才能提升大家建设农业信息化机制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而若想加强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宣传,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手段:一、组织新闻媒体宣传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以及大家对于新闻媒体的信任,让大家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农业发展确实有一定的帮助;二、利用网络进行宣传。我们了解到目前将近98%的农户家里都有网络,且超过70%的农户每天都会上网,因此,利用网络的方式也可以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宣传以及传播,进而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什么意义,提升大家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2]。

2.2完善农业信息化投入保障机制

在让大家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准备工作,其实不光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任何一项新的建设来说,资金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该想办法完善农业信息化的投入保障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增加投入资金,进而保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3]。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向中央、政府或者是地方寻求投资的方式提升投入资金,也可以通过贷款或者是寻找合作商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总而言之,一定要保证资金的充足。

2.3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

虽然很多农户家里都有互联网,但是并不代表大家都会进行熟练使用,更不代表大家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农业的管理,因此,除了以上的方法以及措施以外,我们还应该想办法加强对于农户的培训,制定信息技能培训计划,保证每一个参与进来的农户都能做到正确操作,有效控制,进而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以及可持续性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建设,还可以减少人力劳动,提升工作效率,希望在与之对应措施的帮助下,农业信息化建设机制可以得到完善,进而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松梅,郭虎.电子信息化应用于农业发展的优化研究[J].南方农机,2016,47(7):23-24.

[2]王秋洪.“数字莆田”——信息化建设机制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7(4):11-13.

第3篇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但县域之间经济差别大;地少人多,外出经商多,在家务农少;丘陵地带的特点意味着县域间的气候差别大,农业产业群丰富多样;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条件相对良好,走在全国、全省前列,这是温州市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最大优势。除信息公路之外,信息源和信息使用者成为问题的关健所在。

自2003年以来,依托“温州农网”、“浙江农民信箱”、“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以及“农村文化资源共享”等一系列工程,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温州市农业信息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至2011年上半年,温州市通信城域出口带宽共89.6Gb/s,农村电话用户125万户,行政村通宽带率为93.4%,行政村有线电视通达率为90.0%横向比较,这些指标都居浙江省前列。早在2007年末,温州市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计算机30.7台,远远高出浙江全省19.38台的平均水平。截至2011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计算机37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26台,意味着70.3%的农村家用电脑已接入互联网,走上信息高速公路。到2012年上半年,温州全市“浙江农民信箱”注册用户数超过22.95万户,乡镇开通率达到100 %,村级的联络点建设率达到100 % ,培养村联络点信息员6326人,“浙江农民信箱”逐步成为农业部门政策信息、气象信息、技术信息和农资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全市共建成5798个终端点,行政村建点率达100.00%,培训相关技术人员4197人。温州农网建设也初具规模,全市共建成9个分中心,乡镇信息服务站194个,占乡镇总数的70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二级信息服务网络。这些工程的迅速推进有效地提高了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意识,为下一步全面深入地推进农村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温州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深入分析目前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才能对症下药,发挥各方力量,切实找出对应解决的有效措施。

一、温州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主要表现的方面

1.多方为政影响农业信息化重点工程投入

虽然温州市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当属前列,但目前总体上仍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真正的领导部门、综合协调部门和责任部门,有多个部门领导,名义上是齐抓共管,其实是各自为政,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建设,资源分散,责任不明确,注重形象工程,而常规、具体工作很难到位。

2.农民农业信息素质的培养较为棘手

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技术研究基础己经具备,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关键应该在基层农村,在农民信息素养的培养。充分重视农民的信息应用技能培训是温州农村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这是解决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在目前现实状况下重点要使广大的应用目标主体一农民,具备信息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当前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稍有能力的农业劳动力大都外出经商或打工,对留守的老弱妇孺来说,信息的需求意识、推广意识、接收意识都是一个高难度的工程。

3.农村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滞后

温州现有的涉农网站各有特色,但各自为政,信息分散,缺乏统一整合的全面的权威性综合信息平台。调查结果显示,面对众多网络站点,农民朋友感到茫然失措,无所适从。

4.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严重

信息资源分散,原创性不高,区域特点不明显,信息的真实性、实用性、时效性不高,影响了农民和涉农企业利用信息的积极性。现有的涉农信息由不同部门管理,基层信息采集力量比较薄弱,导致各网站宏观信息多,区域性的针对性强的原创的微观信息少,信息服务缺乏个性化。

5.农业科研信息机构发挥作用较弱

地区农业科研信息机构未能真正融入当地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人才资源尚未发挥最大效益。

6.温州县市之间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温州市县域之间收入差距巨大,全市目前尚有139个欠发达乡镇。

7.综合型信息人才缺乏

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所致,目前在温州农村,信息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都非常缺乏,更别提集多种技能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了。农业信息产业化尚处十起步阶段,对其他行业未形成足够的投资吸引力,除电信外,自动化、环境、生态、化工等行业涉足农业信息化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市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温州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居全省、全国前列,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有许多优先条件,应该承担起为全国同类地区或后来者提供经验借鉴少走弯路的责任。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应该在基层。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导,充分发挥当地农业科学研究、科技管理、科技推广等单位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打造地区门户网站,建立完善乡村两级硬件网络建设和组织体系,着力培养提高农民和农业企业经营者的信息素养,真正推进温州市农业信息化进程。

二、温州农业信息化推展的策略建议

1.政府主导各职能部门开展信息服务

收集、加工、分析、农业信息,根据农业信息制定政策,指导农业生产和经营,降低农业风险,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在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应以官方为主。一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二可以保证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的公益性,稳定信息人才队伍,有利于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二是可以保证基础设施的投入。

2.完善农业信息申报制度

目前我国尚没有建立健全的农业信息化法规,地方政府有必要制订农业信息中报制度和实名制,政府职能部门严格把关,保证信息质量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并积极促进信息的共享。

3.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实现一站式服务

3.1做大做强“温州农网”

大力整合各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资源,建立起全市统一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共享体系;应根据各地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提供统一的农业资源环境、农业政策法规、农业市场供求、农业技术咨询、农业监测预警、特色生态农业服务、远程教育、生活娱乐等信息服务。

3.2借助“浙江农民信箱”实现资源共享

近年来浙江省“百万农民信箱”已深入人心,在农村影响良好。进一步抓好农民信箱的宣传和推广,凭借“浙江农民信箱”这一成熟平台,充实各栏目内容,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网络信息源。

3.3进一步完善四级信息网络

温州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硬件网络建设居全省前列。但由于温州地区区域差异大,平原乡镇与山区农民的文化素质差别大,通过电脑接收信息还有不少困难。在现阶段,应尝试通过电视、热线电话、短信服务、信息员及农技员走村入户、送科技下乡、上门培训等多种媒介形式向农民传递农业信息。

3.4重点建立健全乡村两级信息化服务组织

建立覆盖温州市所有乡镇、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经营大户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重点抓好“温州农网”建设,使之建设成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信息服务的龙头。

3.5分层次开展农业信息教育培训

应该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和和信息需求,开展分层次的农业信息教育培训,同时培训内容应符合农民需求。从调查培训对象情况分析,参培人员就业针对性不强,大部分人员认为对就业没有帮助,有的甚至对培训内容已遗忘。因此,针对农民信息素养的培训,不仅要进行普通的电脑操作培训,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农民朋友了解主要的农业信息网站,有哪些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栏目信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快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4.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信息产业化建设

目前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多以公益性为主,在信息服务运作过程中创新服务机制,引入公司化的激励约束机制,采取企业化的运作体制有利于提高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有利于扩充信息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渠道,从而开发出更好地信息服务产品。

5.充分发挥农业科研信息机构功能

5.1搜集、研究国内外最新农业信息化研究动态

主动搜集、研究国内外最新农业信息化的研究动态,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合作交流,在本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共享。

5.2参与举办各类信息利用技术培训班

温州市农科院信息所作为重要的师资力量来源,应该经常组织开展信息素养培训,提高农民、农场主、农业企业(合作社)、农产品经营者对科技需求的愿望和信息素养,培养农民读者群,提高农业信息应用能力。

5.3编写农技科普读物

温州市农科院信息所负责编辑《温州农业科技》,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现代农业》为农民提供适合当地特色的最新农业实用技术,为政府部门提供最新农业信息化信息,为农技人员提供技术交流的平台。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工程,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会出现许多新的更高效的发展模式,因此本文提出的促进温州市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也将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金愈雪,温州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温州农科院,副教授

[2]李靖华. 浙江省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1): 128-129

[3]浙江省科技厅. “浙江农民信箱系统开发与应用”项目通过专家鉴定[EB/OL].zjkjt.省略/html/zxtg/detail.jsplmbh=0104&lmms=&xh=5860.

[4]浙江省信息产业厅信息化管理处. 实施农民信箱工程, 建设数字新农村[EB/OL]. zjdii.省略/shuzizhejiang/shuz

izhejiang-xiangxi.jsp?CONTENT_ID=10352.

[5]郭恩臣. 山西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问题不容忽视[EB/OL]. 中国农业信息网. 202.127.45.55:7001/pub/agri/ztzl/xxgz

第4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状、对策

1、建昌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重要性

建昌县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在上级政府和省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组织体系不断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不断进步、信息化服务不断优化,农业信息化水平取得较大发展。但由于地域环境、县域经济水平及信息化建设等制约因素,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建昌县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市场等多重压力,信息要素体现在作物种植、栽培技术、病虫害预测、农产品品牌及销路等各个领域,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努力提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效率,是建昌县实现产业升级的根本出路。

2、建昌县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信息技术无法充分应用

长期以来,对农业信息产业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使我县农业信息产业发育较差。整个农业信息服务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重点项目不能顺利完成,阻碍了我县的农业发展和农业经济整体的提高。

2.2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

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变化、更新,对信息产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中,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直接导致了我县信息资源利用效果不理想,农村信息化速度发展缓慢,相对专业的数据库建设和更新跟不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3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就是服务信息,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目前村、乡、县、市、省涉农信息平台构成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面对这种情况复杂,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及时解决困难,摸索符合建昌县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道路。

2.4缺少统一规划、协同合作

农业信息部门缺少统一的规划,一些规划与目标没有落到实处。同一地区的同一类部门之间不能相互协调、互相合作,各个农业信息部门只为本单位服务。现代化的设备不足,工作人员用较多的精力做着重复、低水平的工作,而一些较高水平、较高要求的服务没有时间去做。

3、建昌县农业信息化加速发展的解决对策

3.1制定符合建昌县农业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

目前相关部门必须增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提升服务我县农业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能力,尽快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为建昌县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强有力的信息保障,从而改变当前农业信息资源落后的现状。进一步推进建昌县农业信息的标准化研究,加强和充实建昌县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促进资源共享。

3.2加快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工作者的素质

人才缺乏是当前农业信息产业化的重要制约因素。信息靠人才来掌握和使用,只有具备一定水平的信息人才,农业信息产业才能有大的发展,有相应的高质量的管理与服务,因此培养信息人才是发展信息产业的根本性大事。

3.3利用和完善各种农业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其优势

3.3.1加快信息平台建设

建昌县应搭乘“辽宁金农网”、“12316金农热线”、“互联网+美丽乡村”等电子信息平台,开展有益农业产业的合作,为涉农企业提高宣传力度,介绍我县的旅游资源和优质农产品。为农民提供切实需求的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多方面实用交互式的信息咨询与服务。在农技员与农民之间架起信息化沟通桥梁,实现政策、村务管理、培训教育和商务服务信息精准到户。通过一整套的增值服务帮助县域培养人才、打造当地的农业互联网品牌,构建电商发展环境,提供更多的互联网创业服务,用互联网思维将电子商务覆盖到整个县城,结合自身特点实现农村生活联网功能。

3.3.2建立各乡镇农业信息站

为普及信息技术服务,可通过电话、互联网、广播、信息栏等方式,向农民传播各种信息,并对农民需求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更新、补充、回复。把单向的传播和交互式的咨询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使农业信息站成为集技术咨询、信息、技物结合、产品营销为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3.3.3大力推广“三电合一”模式

利用电脑网络采集、信息,利用电话语音系统为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利用广播电视制作、传播农业节目。通过三方面有机结合,降低信息成本,实现优势互补,扩大农业信息覆盖面,增强服务的有效性。

第5篇

Abstract: From the status of current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reasons of the confusion in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are analyzed, and the way to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s explored.

关键词:中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困惑;出路

Key words: China;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the status quo;confusion;way out

中图分类号:TP3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219-03

0 引言

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迫切的任务。但在当前的建设实践中却遇到了诸多困惑,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应该引起关注。

1 现状直击

1.1 农业信息网络已初具基础和规模 自开通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以来,已初具规模和基础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络,全国已有2200多个农业网站,大部分省、市都建农业信息中心、农业专家系统、资源数据库等,7000多个乡镇信息服务机构已在全国开展建立,正逐步建立乡、县级农业信息中心,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等依托农业部而建立,基本形成了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链条,奠定了良好基础。

1.2 农村“乡乡能上网”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镇通宽带建设工作在2008年取得明显进展,实现全国能上网的乡镇占97%、通宽带的乡镇占95%,“乡乡能上网”的省份达到27个。农村网民规模达到9565万人,增幅达13.1%,较2008年底增长1105万人。

1.3 农业部组织实施了“金农工程” 农业部在“十一五”期间,按照总体要求做强一个国家综合农业门户网站、做大一个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完善一个农业电子政务支撑平台,目前“金农工程”一期项目建设任务已完成,国家农业数据中心的农产品及农资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已投入使用,正陆续上线运行的包括动物疫情防控系统等10多个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初步建成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3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群,近百分之五十的全国县级农业部门、超过三分之四的地级农业部门、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和局域网遍布所有省级农业部门。

2 困惑原因分析

2.1 政府主导不够,法制建设滞后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目前我国政府由于各级地方政府和中央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发挥主导作用不够,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支持、补贴及有效监管机制没有形成。特别是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中西部市县,更无暇顾及农业信息化建设,市县有时连发放农业信息组织员工的工资都困难,加之财政支持的运行费用不足……由于农业信息化制度和立法建设的滞后,使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制度和法律保障,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筛选、整理和传播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尽管农业部“金农工程”的标准化建设从2009年开始推进,主要内容包括体系32项标准的确立,相关培训工作也辅之以行,地方项目建设得以及时指导规范。但需要制定相应标准与规范的现有农业数据库等资源的信息整合,目前关键技术的标准与规范、信息的存储、药品命名及描述等缺乏标准,数据共享机制的建立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历史数据的大量积累而无法提供参考,资源的利用率无形中就减弱了。

2.2 建设缓慢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 目前,整个农村层面没有遍及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由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受地方和中央偏重,造成农村还比较薄弱,整个农村尚未覆盖电视、网络、电话的使用。据有关统计,中国目前约信息资源的90%尚未电子化,仅为15%~20%的计算机设备利用率和联网率,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的农村许多地区尚存。

尽管逐步增大规模的农村网民,但互联网向农村地区渗透的速度慢,城乡、省份间宽带发展失衡。互联网普及率超过40%的东部一些省份与互联网普及率不足15%的中西部一些省份,致使农村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第6篇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初步建成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但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多数地市和绝大多数县、乡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完备,网络还没有延伸到最急需信息的基层乡镇,乡镇一级网站还不到4%,对生产的指导作用弱小,尚未真正发挥出网络的优势,从而形成“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也没有自己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不能及时和搜集信息,导致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等得不到应用和普及。另一方面就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较落后。与农业信息化的需求相比,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明显不够。我国农村虽然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的目标,但由于一些村的电话线路受到限制,难以满足增加的需要。还有一些偏僻农村没有通电话,仍是空白点。且一些农村持用手机者时常遇到信号不灵和没有信号的困挠。

2 信息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农业信息科研部门和信息服务部门缺乏市场机制的引导和调节,导致了农业网站的农业信息产品中,生产信息多、市场信息少,宏观信息多、微观信息少,综合信息多、专业信息少,滞后信息多、预测信息少,宣传的东西多、为领导提供参考的东西多,而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合农户、为农民增收的信息少而又少,直观反映的信息较多,有分析、协助领导决策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较少。不但深度不够,而且实用性也较差。农民是农业信息的最终使用者,对应该选择使用何种农业信息却常常缺少自,农民急需的信息难以获得,而某些部门又经常强加给农民一些自以为有用的信息,结果生产出来的东西却往往不适应市场的需要。据调查,大多数农户对大宗农作物的信息需求相对较小,而对某些如食用菌、中药材、优质水果等市场销路较好、价格较高的经济作物,或特种养殖如奶牛、鱼类等方面的信息需求强烈,但这方面的信息供给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广大农户需求。同时,信息质量差还体现在“信息污染”和虚假信息方面。虚假信息、“信息污染”对农户的伤害非常严重,大大地挫伤了农民应用信息的积极性。

3 农业信息化落地入户困难

信息成本高。我国农户由于生产规模小及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并不迫切,信息化意识较为淡薄。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购买信息技术设备,支付获取信息费用,信息成本高。这是信息化落地入户难主要原因之一。

服务针对性不强,对农民的信息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一是服务范围较窄,的范围主要局限于农业系统:二是以生产信息、实用科技信息较多,市场信息、供求信息和农村经济信息仍然偏少;三是信息来源可靠性差,致使不少假信息和过期信息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四是缺乏大型实用数据库,数据库建设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实用性差;五是基层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六是无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基层缺少能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使得信息不能深入农村,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

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工作手段不到位。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均衡,许多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十分迟缓,信息化水平相当低。许多农村信息工作基本处在“硬件不硬、软件很软、运行较难”的状态。互联网、信息化与当地政府部门、基层干部、群众相距甚远,基层干部中,大部分不懂电脑操作,更不知怎么上互联网。农业网络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农业信息还未真正实现进村入户,各级网站的触角还较窄。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

1 政府主导作用不足及相关农业部门工作协调性差

①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各级政府虽然认识到农业信息化是新世纪农业的出路,但仍有对农业信息化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政府在制定农业发展战略、提供配套政策和完善法律体系等方面的工作进展速度远远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速度。有些农业政策和规章制度已不能够满足新的发展要求,急需进行重新补充、修改和完善,但政府部门在这些方面进展缓慢。此外,从省到县都制定出了信息化的规划和设想,但真正列入财政投入计划的很少。每年虽然都有资金投入,但相对全省信息化建设需求来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在偏远的地市及县、乡镇农业部门尤为突出。

②农业管理体制不合理,部门之间协调分工不明确。农业管理体制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一个省的农业信息化涉及到省政府、省农业厅、省科学技术厅、省信息产业厅等多个机构。一方面,在进行农业信息化的指导和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多头”管理或者“无头”领导的情况,使下级农业部门无所适从,很多信息化工作难以展开。另一方面,如果国家对某一项目立项,很容易出现部门争资金、争项目问题。同时,部门职能具有局限性,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应用较片面,不利于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③农业信息化发展缺乏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我国缺乏有效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激励机制,科技人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地影响到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农业信息化要发展就必须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改善科技人员生活条件,才能够使其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努力工作,唯有此才能充分地为农民考虑,为农业发展做贡献。我国在这方面基本上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科研成果、科技发明、科技推广等自然就不会有什么成果,进展缓慢。

2 农业信息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农业部门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整体素质都难以满足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要求:一是管理人员不懂信息技术,信息化知识更新缓慢,缺乏实施农业信息化的综合能力,跟不上信息化发展步伐:二是农业信息技术专门人才缺乏,开发能力不强:三是信息分析人员严重不足,使大量信息资源仅停留在低水平开发状态;四是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现代化农业技术,既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又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但目前在我国教育模式和农业经营管理体制的现状下,由于专业的分割、专业知识面的局限及相关教育的落后,使得农业信息人员整体素质较低,队伍建设滞后。

3 农民知识层次低,信息化意识淡薄

第7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建设;探讨

淮安市地处江苏北部,为黄淮平原与江淮平原的结合部,总面积1.01万km2,总人口540万,境内湖泊30.4万hm2,耕地40万hm2左右,是全国优质农产品产加销基地。近年来淮安市按照“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的总体思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打造“五想”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进一步加快实用型人才培养,农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

1加快构建农业信息化工作服务体系,打造“五想”服务平台

早在2002年淮安市委市政府颁发了淮发〔2002〕25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全市农业信息化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及政策保障措施。规定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工程的投入,将建设资金列入各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专项预算,市县财政部门设立推进农业信息化专项资金,注意引导各类公司、龙头企业、经营大户投资农业信息服务事业。2006年市委市政府把农业信息化项目作为重点督查工作,列入全市“4221工程”考核范围,农业信息工作再度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2001年11月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市农业局成立了淮安市农业信息中心,为局直属科级全民公益性事业单位,编制5人。之后金湖、涟水也相继成立县级农业信息中心,分别为5人和3人,洪泽成立了市场信息股,其它县(区)挂靠办公室或科教部门,具体负责农业信息工作,目前市县从事农业信息化工作人员23名,其中兼职9人。2013年3月市农委作为管理部门、联合了科研机构淮安市蔬菜所、专业院校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企业淮安市百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通信部门中国联通淮安分公司、淮安电信及农民淮安区朱桥鸡场方平等6大主体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市政府采购中心、淮安远景德盛有限公司大力支持下,构建了政、研、学、产、信、农“六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建成了主要包括远程视频监控平台和农业园区智能管理平台的淮安市现代农业物联网智能管理平台,目前淮安市农业物联网远程视频调控已覆盖到各县区,5个行业应用监控系统和60个远程视频监控点,监控面积达600万m2,涵盖设施园艺、水产渔业、畜禽种猪养殖、大田有机稻米、果树花卉生态应用五大类。从“十一五”开始,淮安市积极探索完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利用12316三农热线、村务通、农务通、农技宝等信息服务方式,逐步开展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作,2014年8月金湖县被定为全国第一批进村入户试点县,目前已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117个,其中标准站87个,具备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可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积极开展农业公益、便民生活、电子商务、培训体验4类服务。结合了电脑、电视、电台、电话“四电合一”省级项目和农业视频会议系统,提升了信息服务覆盖率,实现“想看就看”、“想问就问”、“想学就学”等农业信息化“五想”服务平台,打造全方位、方便快捷的农业信息服务,给三农插上了科技信息化翅膀。

2促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培育该市农产品销售网络

2016年来该市积极加强与知名电商合作,依托网络实现“借力发展”。在淘宝平台上开设了淘宝特色淮安中国馆,该馆由金湖昕林农机市场管理公司控股,为多家电商企业合资成立的电商企业集团,公司位于金湖县金湖东路,注册资金1000万元,是全省第3个正式入驻淘宝电商平台公司,旗下有一支专门从事跨境电商业务的队伍,已装修体验店4000m2,入驻农业企业120家,专职从事网络销售人员7人。淮安市农产品从2006年借助江苏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等网站建立了农产品网上供销对接平台,实现了淮安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建设零的突破。近年来全市境内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通过知名电子商务网站打出自有产品,涌现出大量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淮安好人家食品有限公司建立起“51好人家”社区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网络体系,市民通过设在社区超市门店的触摸式平台进行选购,所选商品(包括生鲜)就能及时送到消费者的手中。洪泽县西顺河镇张福河村建立爱食派农产品电子商务专业合作社,成为淮安市第一家省级电商示范村,全村186户人家已有65户在天猫、一号店、京东等开办了网店,形成收购、加工、冷藏、物流配送一体化的农产品销售平台。为了满足村民的求知欲,张福河村所在的西顺河镇建起了全市首家电子商务学校。2014年淮阴区共建了5个淘宝店铺,并在高淳馆推荐了3个淘宝店铺,推荐特色农产品23个,年销售额达1300余万元。淮安老侯食品有限公司2014年网络销售额400万,具有电商销售部门,从事网络销售人员6人,在天猫有旗舰店,店名为老侯旗舰店。与京东、一号店、拉手,美团、糯米团、窝窝团等团购网站等电商企业也开展了合作。涟水的江苏苏美食品有限公司、江苏圆绿捆蹄有限公司、江苏康强食品有限公司等的酱油醋、鸡糕、捆蹄、小磨稀饭等产品网上年销售额达239万。下一步将通过农业展会积极展销该市优质农产品,完善该市现有农产品销售平台,提升该市特色农产品的社会知晓度。建立省、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推广该市特色农产品,把好宣传关、质量关。

3加快实用型人才培养,确保农业信息资源有效利用

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复合性工作,实现农业信息化,需要的是农业和计算机方面的复合人才。近年来全市农业信息系统,向有关院校招收相关学生人才,每年都根据要求安排专职人员外出参加农业部、省农委等部门的农业信息化培训学习。从“十一五”开始,市县积极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农村信息员培训,按照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信息员队伍的管理,通过对农村信息员的网页制作、信息采集、农业物联网发展、农业远程视频智能监控系统应用以及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等培训,提高了全市农业信息化水平应用。下一步全市将通过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让全市1110名参加培训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会上网、会开店、会营销”,较为熟练地掌握农产品网络营销技能,大幅提升淮安市农产品网上营销水平。

4量化绩效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

第8篇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作用;浙江龙游;湖镇镇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346-01

1 湖镇镇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湖镇镇现已建成的信息化体系:1个镇农技110服务中心,39个村科技服务站和远教管理站,5个开放式远教示范点,浙江农民信箱注册用户达2 640个之多。通过实施农业信息化工程,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以农村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湖镇镇农技110是农业信息化主平台,依托镇农业产业化技术服务中心,以市、县农技110为技术龙头,村科技服务站为基础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覆盖了全镇39个村。村科技服务站是最基层的信息点,成员包括村科技组长、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等。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是辅助平台,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传播农业信息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湖镇镇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被称为送科技的“及时雨”、传信息的“小灵通”、促致富的“好帮手”,在加速新型农技推广、帮助农民解决农业技术疑难问题、促进农副产品销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减少农村社会纠纷、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1-3]。

2 农业信息化服务“三农”多方面的作用

2.1 在农村政务方面的作用

镇机关利用浙江农民信箱将手机号码绑定,向农户信息。主要应用于党的政策和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政策的宣传和收缴、农业普查、农机安全教育等工作,还将农民信箱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各类会议通知、文件流转、信息上传下达、沟通联络更加便利快捷,节约了纸张、通讯、邮寄等费用支出。为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湖镇镇启动了“万村联网”工程,进入页面,有乡村新貌、领导班子、村规民约、信息公告、村级“三务”公开等栏目,可在本村网站上传通过审核后的图片,相关农业信息[4]。

2.2 在农产品的种、养、加、销等方面的作用

镇农技110主要通过浙江农民信箱向广大农民用户农产品种、养、加、销等方面的信息,为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户和个人搭建一个很好的供求和致富信息平台,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副产品销售,为探索农副产品营销新途径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前几年,整个衢州市柑桔滞销,镇农技110通过浙江农民信箱把柑桔种植专业户、贩销大户的柑桔买卖信息发送给广大消费户,并在农民信箱平台设立了免费摊位,拓宽销售渠道。据了解,通过农技110的帮助,湖镇镇金秋红柑桔专业合作社销售量达850 t,主销长春、宁川等大城市,产值达200余万元,为农民实现增收50余万元,大大地促进了柑橘销售。

2.3 在农业生产管理上的作用

按照农业生产季节,农技110农业生产管理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工作,在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期间,通过手机短信病虫害发生情况和防治方法,指导村农技服务站和农民进行农业生产。2010年,龙游县稻飞虱大暴发期间,上级农业部门通过浙江农民信箱定期、不定期地向农户稻飞虱暴发时期、防治时间、防治方法等信息,远教平台以视频形式向全镇广大农户稻飞虱防治影像资料,村科技站人员多方位指导防治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粮食产量的减产,保证了农业的丰收。

2.4 发挥学用相结合的作用

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将农业科学技术、农村政策、农业主导产业、农业主推品种等制作成视频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和教育培训,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先进的信息,培训实用技术,增强农民致富本领。镇远教办根据上级远教中心的教学安排,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收看农业相关节目,村远教站每月至少组织1期专家讲座。涉及内容丰富多样:有农副产品的种、养、加及产、供、销等方面的培训,也有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灾害性天气与防灾减灾常识指导,还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专题讲座,而且可收看“远教影院”、“直播课堂”、“红色文艺进农村”等影视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充实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截至2013年底,湖镇镇农技110服务中心通过电话咨询、浙江农民信箱、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和“万村联网”工程等信息平台共收集农业信息3万余条,农业信息近1万条,接受网络访问264人次,农产品促销、订单和招商累计成交7 872次,为湖镇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3 参考文献

[1] 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 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EB/OL].[2014-06-17].浙江农民信箱网,http:///?zid=61XT80TBJLR3NXVW 1HVB0WQRGCLRKKUTUCO.

[2] 梁保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信息化建设[EB/OL].[2014-06-17].浙江农民信箱网,http:///?zid=61XT80TBJLR3NXVW1H VB0WQRGCLRKKUTU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