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31 06:57: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师德师风学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做任何事情,只有拥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够制定更好的计划,才能够保证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中一样如此:一个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更好的做好自身的工作计划,才能够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在部分教师看来,教师只是一种职业,是为了用自身的智慧来过生活,来换取回报……但是在笔者看来,教师的目标不能仅限于此,而是应该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终身发展、对于学生整体发展、对于学生的精神建设,俗话说“瞄准天空的人总比瞄准树梢的人要射得高”,只有制定更加高尚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的进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在笔者看来,新时期教师应该以新课改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新课标为准则,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号召,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将学生的当前阶段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作为自身的教学目标,为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贡献自身的全部力量。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课本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以新课标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以便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二、其次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学时期的学生大多处于童年时期,此时的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同时也会由于学习经验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习造成困惑,影响学习的有效进行。所以作为教师,我们的教学工作应该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需求,也可以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思想动向,以便能够针对他们的学习状况“有的放矢”的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使师生之间的“教学工作”能够“合拍”、“和谐”的进行。俗话说“亲其师则重其道”,学生只有感受到了教师的亲近才会更加重视教师的教学科目,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便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教师的公信力、影响力以及个人魅力的提升做好铺垫。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知识的解读、学习,例如生活中的三角形以及其特性等等,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以及兴趣化,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拉近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
三、再次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积极性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学生都倾向于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在他们看来,在优等教师的教学下,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会很好。传统的观念虽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在笔者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学理念的不断变化,学生的知识面也在不断的扩展,知识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作为教师,我们理应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以便能够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如果教师经常被学生问倒,那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自然会大打折扣,这对于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进行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余,要不断的拓展自身的学习渠道,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向有经验的教学前辈请教,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同时也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在适当时候参加一定的教学培训,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特别是小学数学科目,作为一项思想方法教学科目,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多的应该是学习方法、学习技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以便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知识需求,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后勤工作”。
四、另外教师要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
我们常说教师是“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角色,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的影响都是很大的。特别是在小学时期,正是学生榜样意识、偶像意识形成、发育的特殊时期,此时的他们对于教师的语言特点、个人品质、行为规范都有很大的模仿性。比如一个班主任爱好抽烟,并且在学生面前也是“云雾缭绕”,那么自然就会激发很多男学生的“尝试”心理,这样就会容易引起班上男同学抽烟,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重视自身的言行举止,在学生面前要将自身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我们知道:教师作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关键人物,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教师都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的学习树立良好的形象。数学是一项对于学生思维能力、行为习惯要求较为严格的科目,比如学生的书写习惯、计算技巧等等,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锻炼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学习的有效进行。特别是一些特殊题目的书写格式、写作步骤等等,都需要学生能够按照规定进行写作。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为学生树立一个规范化的学习情境,以便能够使学生有效的进行学习,促进其知识的不断积累,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是一项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项对于教师个人素质要求较高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以便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一封家书抵万金,虽然此“家书”非彼家书,但其珍贵性更胜一筹,特别在大学阶段更具有开创意义。“寄家书”得到100%的家长和90%学生的支持。或许有人会说,大学生已经成年,没有必要再过度介入他们的独立空间。但进入21世纪,我国加快了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随着各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大学生的在校人数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毋庸讳言,扩招满足了广大学生上大学的需求,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问题,出现了诸如诚信缺失、考试作弊、暴力倾向、自私自利、满口脏话、崇拜金钱、追求享乐等不良问题。
特别是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据调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学生加强管理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由于大学生在入学之前,一直接受的是封闭式教育,个体的独立性还很差,保持教育方式一定程度的延续性,才能避免其由过度的管束到完全放松的不适,从而帮助他们度过适应期,从而更好地走向独立与自立。
当大学教师写“家书”成为一种常态,让家长对孩子的状况有真实的了解,才能对学生出现的诸如思想、学习、恋爱、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孩子出走而家长浑然不知的事件频频发生。
1、重教书,轻育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作为数学老师,我醉心于提高本班学生的数学成绩的提高,满足于学生数学方面的进步。平时与学生的分析讲解较多,但与学生的谈心少了,对学生的家庭思想等情况忽视了不少。对学生中出现的诸多不良现象,我也甚至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教书与育人,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细细想来,这种做法让我心有不安。
2、小成即满。我发现自己习惯于自己跟自己比,特别是老把现在跟以前比,觉得一切都很好,安于现状,进取力度不大,甚至有时还为以前取得的那丁点的成绩沾沾自喜。通过深入学习,我发现这是很危险呀,这种思想那可要不得,感觉“满”了,那就晚了,你思想不解放了,没有了进取心,你会被时代所淘汰。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一定要顺应潮流,这个潮流实际上就是客观规律,逆流而行,太危险。
3、在严谨治学方面,我注意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师德的基础是爱,核心是专;我注意严谨治学,提高业务水平;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缺乏长期性,教育教学方法还缺灵活性和改进力度,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还不够快。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即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学生对我的看法,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所以我必须不断学习。
4、在如何做好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面还需加强:(1)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2)要为学生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3)要为学生确定新的教学观:首先要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另外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再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同时还需要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最后必需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5、在“在对待自我,新课程强调反思”这句话的理解上,还不够深入:因为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而恰恰在这方面,我不太擅长。反思的范围缺少广度,反思的内容不够深入。
以后的改进方面:
(一)在帮助学生方面
1、帮助学生检测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二)本人自身方面:
1、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同事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与全体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相互配合,齐心协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同事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另外还要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转变作风,积极工作。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教育工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严格要求,自我加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讲价钱,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教育、为人民服务。
3、加强数学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我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一是从实践中学,向广大的教职工学习,学习他们先进方法和思想,二是勤于从书上学,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业精于勤,信服于人。三是向挫折和教训学,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以致完善自我,丰富人生。
暑期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有人说,一个学生就是一首诗,一个心灵就是一个世界。爱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爱,爱得深,爱得严。感动着他们的感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收获着他们的收获,成功着他们的成功,在学生心灵的沃土根植美好和梦想。
(一)、用亲和之心架设教育之桥
我经常这样扪心自问: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优美的语言,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经验?终于,我发现,这些都是一名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但更重要的是有爱心,是穿越心灵的无私的真爱。师爱,发自内心深处的真爱,是师德的老师的体贴,关爱使他们感到舒畅、亲切,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和关心远远胜过冷冰冰的指责,这就是亲和力的作用。教育是育人的伟业,用真心触动他们的心弦,也同样收获他们真诚的爱。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能点燃学生的梦想;它是指路的明灯,能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心,就是为师者赤诚的真心,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滋润学子心田。,师德,决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无私精神的体现,一种不息的师魂!
(二)、用无私之心铺就事业之路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博大无私、宽广无边的,也是无微不至的。教师,可以感染同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可以感染家长,树立威信,真诚沟通;可以感染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努力;我们更可以感动社会,爱岗敬业。
(三)、用研究者之心搭建教学之梯
在学校科研兴校,内涵发展思想的引领下,成为研究者、作研究型教师成为我的事业追求。我认真钻研,努力实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实效,因材施教,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我努力加强自己的修养,坚持每月阅读一本与教育相关的书籍,通过阅读和研究来学习一位优秀教师的一言一行,为自己以后的教师之路打好基础。
(四)、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正因为言传身教这种特殊的育人效用,使为人师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因此培养人才的素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简单的一句话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教师展示的不仅是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教学风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有教师的个性及心理素质。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尽收眼底,因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的优良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教书同时起着育人的良好作用。其次还要严以自律,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作身先士卒的垂范。另外还要关心热爱学生,课后倾听学生的声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是人类的情感之一,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及情绪体验,它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五)、根据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启迪学生心灵
现在的学生究竟有哪些特点?这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一定要突出时代性,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正面来,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如经常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
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人类社会教育过程中所共有的特征,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活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根据一定社会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教师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只顾教书,不管育人,这不仅是淡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缺乏职业道德,而且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教师神圣职责的亵读。每个教师都要遵循教育规律,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自觉当好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才不愧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暑期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教师,是传播知识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中介人,是人类文明继往开来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们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现代社会的主人翁,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很大的。在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这项工作也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教师工作既有着传统性、继承性,也有其创造性。教师要学习历史沉淀的知识,但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学生个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教师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的变迁,教师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并付之于实践中。我认为在终身学习的社会中,教师应具有以下几学种习角网色:
一、博物学家
教师要有精深的本专业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中国一向就很重视教师的专业技能,师范大学按学科来分系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教师有了宽厚的知识,才能透彻的理解教材,灵活的处理教材,准确的教授教材。同时,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渊博的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教师不但要有本专业精神而博大的知识,还应有更为广泛的文化修养,这是因为,各学科的知识联系日益紧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不再有鲜明或者绝对的界限。很多时候,缺乏一方面的知识会限制另一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深入,比如,物理知识的缺乏就会限制语文或外语教师对科普文章的理解。其次,教育的对象也不再是过去的单纯天真的年轻一代,他们通过现代化的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新知识,他们往往能提出许多形形,五花八门的问题,而这时若教师的知识较为狭窄,就会有碍于其高大形象的树立。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因此教师还应像海绵一样不断地汲取知识,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二、心理学家和艺术家
有人认为教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越丰富,越全面,越系统,专业素养就越高,教学就越好。这其实是另一种对教师工作的较狭隘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老师,知识渊博,学富五车,对专业知识的精深的了解令人叹为观止,但可能这样的教师却并不受学生的欢迎,经常是,老师只管自己授课,学生只管自己玩乐。这是为何?因为这一类教师无法将自己所掌握的精深的专业知识形象地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新世纪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科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的知识,具有将所掌握的教育理论转变成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最新的改革一4+2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所谓4+2就是4年本科专业知识教育加2年的教育管理的学习。这样,既巩固了专业的知识,同时又学到了许多教育心理及教育艺术等必不可少的知识。因为教师并不是被动接受和贮存他人知识的容器,而应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和创造主体;真正制约影响教师行为的不是外显的理论,明确的知识,外显的理论和明确的知识只有内化为教师的信念时,才能真正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影响;外界他人或古人的研究成果只有与特定的教育情景相吻合,进而发展成具体的教育学策略时,才能对教师的教学起作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个体的理解力,领悟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新世纪要想成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悟性,表现力和创造性。有教育知识而无表达能力的教师在新世纪中只能是不合格的教师。
三、实践者和研究者
这种科研能力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研究教学对象学生的能力,研究和处理教材的能力,选择和运用教育教学原则及方法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教师作为研究者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教师的研究主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学生,教材的不断观察,思考和研究,形成具有自己独特思想和特色的理论,这种从实践中来的理论能很好地对今后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提供很好的指导作用。简言之,老师的科研成果来源于实践,同时又为实践服务。因此,教师同时扮演者实践者和理论者这两种角色,在扮演研究员这一角色时要避免为理论而理论的倾向,应牢记一条原则,教师的研究行为的一个优越性和目的就是为实践服务。因此,新世纪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还要努力成为具有实践基础的教育家。
四、哲学家
大部分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反思,但仅此是不够的,反思要成为教师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内容,要成为一种习惯。反思的内容是很宽泛的,包括:对他人的教学的反思,从中可以吸取经验和教训,同时要与自身的教学相比较,扬长避短。这一点对刚踏进教师这一行业的新教师而言,更为重要;要从教学技术,教学策略和手段上进行反思,要思考怎样最大限度地将所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反思教学理论和道德,教学目标和价值,使教师真正实现教书育人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现在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育人这一责任。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要学生学会做人比单纯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在此,还要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要反思教学所依赖的社会背景,因为有时候,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的背景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教学过程更为有效,更为准确,更为全面地反思。相信教师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师形象的出现,新时代的教师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他们也承受着比前辈更大的压力。他们要同时成为博物学家,艺术家,研究者及哲学家,同时要发挥自己的强项,形成自身的教学的特点。因此,他们必须融入这个终身学习的社会中,时刻以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新的观念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受学生喜爱、受家长欢迎、受社会尊重的合格的新时代教师。
暑期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8月26日至30日,我校组织了XX年暑期师德学习活动。在这几天里我们学习了市教育局规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金燕燕、黄淑微、谢尚江三位老师的先进事迹,并集中听取了由瑞安市园林局吴体鹤副局长主讲的关于国家当前形势的分析主题报告,在这些日子的学习过程中,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和教师的师德素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1.热爱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劳的。就像本校的黄淑微老师和金燕燕老师一样,在班主任的位置上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她们心系学生,勤勤恳恳的在自己的岗位做着简单却又繁琐的工作,这种忘我的崇高精神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必须学习的,也是师德的首要条件。
2.热爱学生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的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师,要想教人必须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只有以身作则、爱岗敬业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同时,教师的职业是一份特殊的职业,这个职业有苦也有乐,有得也有失。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是我们每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我们要明白: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教书育人的功能。
3.做好本职工作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而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的一部分,其特殊性不仅仅在于它是一门身体力行,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特殊学科,最主要的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健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还要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身为体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正确锻炼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挫折时积极面对挫折,解决困难的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社会或学校对体育这门学科的错误观念而忘记身为教师的责任,忽略自己的本职工作。
4.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在20世纪的新时代,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的状态,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很快就会落后于课堂实践的要求。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教师要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头。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因此,我们要勤于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研究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中,使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我们的课堂上完整地统一起来。同时,要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以创新求取的精神,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执教过程中提炼师艺,升华师德。
承然,教育工作是辛苦而单调的,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备课、上课、管理班级等同样的事情。但一年树木,百年树人。为了这个远大的目标,我们会立足现今,着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以各位先进教师为榜样,在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的工作实践中,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出不平凡的力量。
暑期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认为作为一名好教师就应该现身说法、以身示范,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在师德中体现自我价值,现实良好的教育目的。记得邓--同志说: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具体的归位,就是依靠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去影响每一位学生。要说何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我看来,道德的好坏并无严格的法律依据,它随人们的思想观念体现于非正式的舆论之中。所以说,道德立于心、工作成于手。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师德体现在方方面面,概括得说: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是师德最基本的要求。这一表述使教师道德体制与其他职业道德体制明显的区别开来。
首先,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是人民的教育事业,是真正的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每位教师都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图名利、甘做蚕烛,在岗位上发出光和热。
再则,要求教师热爱学生。爱生如爱子是师德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在一本书刊上,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节自习课上,一名教师因辅导学生练习,故托堂几分钟。这时,外面起了雨,某学生讲台放了一张条:你耽误了我们放学时间。教师见后,并无不满,而是公开向学生道歉,并把自己的伞、雨衣送给同学们。教师的素质体现在生活中的点滴上,如上述教师无爱生之心,恐怕很难让学生敬服、理解,以至于对以后的上课状态、心理反应和师生沟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师德的另一体现是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而又极其艰辛。之所以说责任重大,是由于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责任。抽象地说,社会的未来掌握在教师的手中,之所以说艰苦,是由于教师工作条件艰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较低,甚至处于相对清贫的地位。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无私奉献,否则,如果以待遇对待工作,那么,就可能在知识传授、教书育人中,难当社会重任。
另外,师德最外在的体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除了言传,更要身教,用自己的示范行为来教育学生,这就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在一定角度上看,主要是强调教师要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自己应当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行之;要求学生反对的行为,自己应当坚决杜绝。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否则,虽令不从。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从自身做起,真正为学生树立一个模范的榜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字:高中数学 学习方式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我们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以往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把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在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上,并且把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平时数学学科的教学,谈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中的一些做法。
一、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热爱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局限于优生,而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困生,要给予更多关爱。课堂上要经常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关心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肯定,树立他们的信心。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互动中学数学,在课内合作交流,更在课外开展各种小组研究学习活动。活动中学生倾听、质疑、说服甚至争论,他们有时针锋相对,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又为同伴的精彩发言所折服,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分享成功的喜悦。开放、互动的课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大量合作与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自由发表见解,学会倾听别人意见、合理地补充,及时强调反思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为交流说数学,为探究说数学”,为获取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但有时我们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易于接受,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让学生多实践
数学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总结和归纳知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例题的选编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题又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例题能承上启下,引入新概念,又能加深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的理解;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举反例还能证明假命题,揭示错误根源。所以充分发挥教材中例题的作用,并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可以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可以由教师完整写出,也可部分写出,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去,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学生进行满堂灌。
四、创设自主学习环境
学术期刊封面设计的美学原则
审美性原则。学术期刊的内在内容主要是指一些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外在形式则指封面的装帧、版式设计等。提升学术期刊刊物层次不仅要严把选题、组稿、审稿、编辑等质量关,还应当抓好封面装帧设计这一重要环节。努力做到学术期刊既有编辑内容美,又有编辑形式美;既有具体美,又有抽象美。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应当学会用现代编辑美学知识,加强审美意识,充分挖掘期刊蕴涵在学术气质、个性特色、文化意蕴、科技氛围中的美学因素,把握好装帧艺术的设计理念,诱发读者的审美情趣,使学术期刊封面有淳厚的审美力度。
学术性原则。学术期刊是传播科学知识,弘扬学术精神的前沿阵地,是促进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学术性永远是学术期刊的第一要务。这一本质属性不仅体现在学术期刊刊载的具体内容上,也体现在学术期刊对封面形式的美学追求上。因此,任何偏离或违背学术性原则的期刊,其封面设计都是不成功的。
个性化原则。学术期刊内容的学术性决定了其形式的严肃性,但它不同于通俗文艺期刊和科普类期刊,个性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能够让读者感知、接受和认同期刊的风格定位上。在对学术期刊进行封面设计时,应兼顾其环境文化和个性特征,既注重统一规范,又不能设计单调;既强调美观新颖,又要防止“市俗化”、“花哨化”偏向;既突出实用性,又要不落俗套,以致失去个性。只有这样,学术期刊才能在有限的版面资源中,无限地彰显其个性特征和独特创意。
稳定性原则。学术性期刊与通俗性刊物在封面设计风格方面明显不同。一般来说,通俗性刊物注重时尚性,求新求美,其封面设计的主题元素呈现出多元性和易变性的特征;而学术期刊讲究严肃活泼,不落俗套,其封面、装帧、版式设计严格按照国家标准(GB)和国际标准(ISO)的条文规范执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学术期刊封面设计中的美学体现
学术期刊的形式美。在标志色设计方面,学术期刊的表现往往过于保守,表现在构图简单,色彩暗淡,在封面层次设计上也比较单一,严肃单调、缺乏活力,很久以来都是学术期刊封面设计的主旋律。其实,从编辑美学角度来看,灰色调和呆板的构图不一定就是学术期刊的主要元素,学术期刊不是天生的“灰姑娘”。在具体封面设计中要注重标志色的选择。一般来说,彩色标志较灰白色标志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据了解,有些学术期刊在选定标志色时一般通年一色,也有经常变化的。凡此种种,各有利弊:不变化给人以单调感,变化频率过快又使人难以捉摸。因此,学术期刊在选择封面的标志颜色时应遵循有变化,但变化不宜过多的原则。很多学术期刊将一年列为一卷,以卷为周期,在一卷之内进行色调更换,既有新鲜感,又有规律性。按季出版的学术期刊,可依四季之景的不同来选用标志色。例如:第一季度选用绿色,象征着春天的勃勃生机,第二季度选用蓝色,象征着夏季的万木葱茏;第三季度选用黄色,象征着金秋的累累硕果;第四季度选用褚色,象征着寒冬的深沉凝重。双月刊的学术期刊,第一期选用橙色,第二期选用绿色,第三期选用蓝色,第四期选用黄色,第五期选用灰色,第六期选用褚色。有些学术期刊在封面的四分之三以下的位置,用一条反白线分开,以破为活,有的在封面上放一幅风景照。只要选用合适,达到学术期刊整体和谐的审美效果,也是可取的。另外,为了体现学术期刊的严肃性,封面的标志色一般不宜超过三种。在对学术期刊封面所选用的图案、文字和色彩进行设计时要遵循简洁大方的原则,如果线条、色彩过分繁琐,其审美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设计其封面时便十分注重这一方面,其封面设计图案简洁、线条明快,看起来醒目大气,富有活力。
作为学术期刊封面信息中的首要元素,刊名应置于封面的突出位置上,一般来说,刊名要放在封面的上部或者下部大约l/3的位置处,这是比较醒目的位置。刊名文字可以横排或竖排,为了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还可以在刊名的周围加上线条、花边或者底纹等图案进行修饰。对于封面上的其他信息,比如英文刊名、条形码、卷、期、国际刊号和国内刊号等,可以选择采用黄金分割法等方法,运用对称、统一以及视感错觉等构图原理,巧妙布局,使期刊封面各构成要素排列有序、重点突出,达到学术期刊封面设计的视觉美感。为体现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和严肃性,在不影响期刊封面美感的前提下,封面上的其他文字信息也可以采用正规的印刷体,但字号一定要小于刊名文字的字号,不能喧宾夺主。
学术期刊封面图形设计形式多样,一般可分为写实图形、写意图形、抽象图形和意象图形等。封面设计时应对必须标注的如刊名、刊号、卷期号、责任者的文字、符号等信息要素在规范许可的范围内进行艺术加工,但必须体现期刊的学科特点和定位,用最具有表现力和个性化的构图方式,力求用简洁、抽象而又寓意深刻的构图和画面凸显主题,构建风格独特的封面图案。可综合运用形象、图案、色彩、文字等艺术手段,使各要素之间互为衬托。有时,也可以用写实或写意的手法凸显需要表达主题、展现封面这一作品的艺术内涵。
学术期刊个性美。受刊物定位的影响,学报的个性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个性化倾向。如专业特色、地方特色等。如何运用艺术的手段将学术期刊的内在特色表现出来,也是编辑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术期刊可通过特定的色块、标准字、图案和徽标等元素凝练特色,展现期刊封面的个性美。
利用色块来展现刊物的特色。如,为强化“航空”院校特色,《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在进行封面设计时大胆使用了大面积的天蓝色板块,让人耳目一新,使人在阅读时能够自然联想到刊物的风格和特色。
选择特定的标准字凸显刊物特色。学术期刊的封面文字也不一定全部采用正规的印刷体,有时为了反映特定的刊物内容,可以对封面文字进行技术处理,使其能够准确反映一定的内容。例如《天津纺织工学院高教学报》的封面刊名在经过技术处理后,采用了类似针织形状的文字,别开生面,其行业特色与专业特色一目了然。
使用具有代表性的图案或者徽标表达刊物特色。某些学术期刊在设计封面时独具匠心,大胆采用一些有代表性的图案和标志,以此加深阅读者对刊物的认知程度,使人过目不忘。
学术期刊整体和谐美。学术期刊的整体和谐美体现在多方面,如构思独特、富有创意、排列有序、变化有章、色彩和谐、基调分明。学术期刊在进行封面设计时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三个统一”。
封面外在形式与表现内容相统一。封面设计是期刊刊载内容的表现形式,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并不互相矛盾。因此,在进行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期刊刊载的内容,反映期刊的内容。由于期刊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封面设计形式也应做到活泼多样;又由于学术期刊所刊载的是科学知识和论证严谨的学术论文,所以在表现形式上也应严谨求实,避免选用一些过于花哨、低俗、怪异的表现形式。
封面的各种构成要素相统一。期刊封面设计的主要元素包括文字、图案、线条、色块等。在进行期刊封面设计时,要将封面的整体美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将几种要素协调统一起米,力争做到整体构图工整协调,色彩选择赏心悦目,字体字号搭配错落有致。
封面设计做到每期风格的连贯统一。在日常出刊过程中,要保证期刊每期封面设计的相对稳定性。如果必须对期刊设计作出部分调整,也要保证前后各期封面设计风格的一致性和封面主题元素的连续性。举例来说,在确定学术期刊封面版式设计后,为有效体现灵活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可以在每期封面的线条、文字、图形固定不变的前提下,适时变换封面的颜色、色块,也可使用相同的线条、色块、标准字,仅仅变换封面固定板块上的图片。
总之,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者不仅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任务,同时编辑工作本身也是将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传递给读者的过程,它使广大读者在获取知识营养的同时也得到独特审美的体验。学术期刊编辑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也应当注重编辑审美学的学习与运用,将学术期刊真正打造成为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品牌期刊。
参考文献:
1.仇春霖:《简明美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编:《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关键词:书院祭祀;学术风尚;理学;阳明心学;汉学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11)06-0235-09
祭祀是书院的标志性特征,被称为书院的“三大事业”之一。在书院发展的早期,就已经有祭祀活动。随着书院制度的发展,书院祭祀的地位不断提高,祭祀规模也不断扩大,成为书院规制中的核心内容。书院祭祀的对象颇为广泛,包括先圣、先师、先贤,与当地有直接关系或者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在书院创建、发展过程中有功的官员,等等。一些书院还祭祀文昌帝君、魁星等神灵。
书院祭祀对象的确立与选择,与当时社会精神价值取向及学术风尚密切相关。曾谈到:“一时代精神,即于一时代书院所崇祀者足以代表了。”陈元辉等也认为:“书院祭祀的人物,常常标志着书院的学术方向和学风。”在书院祭祀对象中,与书院学术传统、学风旨趣相关的历代儒学大师占有很大的比例。本文试图对不同时期书院祭祀对象的变化与时代学术风尚变迁之间的关系做一考察。
一、南宋中期:周、张、二程等理学大师登上祭坛与理学的成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书院祭祀沿袭官学之制,主要对象是孔子及其弟子。如岳麓书院在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李允则重修岳麓书院时,“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白鹿洞书院重修时,“塑宣圣十哲之像”。尽管在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就有江州濂溪书院供祀理学开山祖周敦颐,但直到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朱熹主持完成修复白鹿洞书院后,白鹿洞书院的祭祀对象仍然只是孔子及其弟子。这说明在当时书院祭祀的应当还是孔子等先秦儒学宗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儒家的象征。历代儒学学者,尽管为学方法、理论倾向各异,具体观点有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但他们共同宗奉孔子,孔子是他们共同拥有的象征符号。从书院祭祀中可以看到,直到南宋前中期,当时不同学派在为学方法、宗旨、趋向上的差异并未体现在书院祭祀之中,各书院还未通过祭祀方式突显、标明自身在学术旨趣、为学方法方面的特色。
但这种状况很快就发生改变。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朱熹在竹林精舍落成的祭祀仪式中,祭祀对象不仅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等,还有宋学开创时期的几位大师周敦颐、二程、邵雍、司马光、张载及朱熹的老师李侗。虽然这一举动的意义主要在宣扬、光大儒家道统,突出儒家的道统观念,但是同时,此举也还有与标示道统相联系的另外一层意义:从祭祀对象的选择,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书院的学术风尚。从北宋中期开始,周敦颐、二程、张载等儒家学者有鉴于汉唐以来儒学陵夷衰颓而佛道之学炽盛的状况,致力于复兴儒学。他们更新治学方法,摒弃了汉唐以来的章句训诂之学而代之以义理之学。同时,吸纳佛道之学的理论思维成果,探讨天命、心性、理气等理论问题,建构了在理论形态上颇异于传统的理学思想体系。虽然理学从其产生之初直到南宋中期并没有取得官方地位,其影响也相当有限,甚至在传播、发展过程中还往往遭到禁罢,屡受挫折,但是由于这一新的理论形态具有内在的生命力,它的传播与发展一直没有停止,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潜滋暗长。朱熹致广大、尽精微的理学体系形成与确立,离不开对北宋中期以来众多理学学者学术成果的集大成式的继承与发展。周敦颐、二程、邵雍、张载、司马光、李侗等虽然时代不同,理论特点有别,具体的学术观点更是差别很大,但都是理学从产生、形成初期到朱熹提出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这一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人物。相对于传统儒学而言,他们代表了一种以探讨道德性命、穷究心性义理为主要特色的新的学术风尚、学术范式。书院祭祀这些理学学者,表明了探讨天道性命之理的理学学术形态已经为许多士人学子所崇尚、追求。
此后数百年中,伴随着理学的发展历程,周敦颐、二程、张载常常出现在各地书院的祭祀中。宋淳元年(公元1241年),知军江万里兴建白鹭洲书院,“立文宣王庙、棂星门”,“又建祠祀二程夫子,益以周、张、邵、朱为六君子祠”。@康熙年间,云南崇正书院祭祀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位理学家。@在南宋以后白鹿洞书院的祭祀中,周敦颐、二程、邵雍、张载占有重要地位。
二、宋末到明初:理学的兴盛及异趋与对朱、陆的祭祀
朱熹在去世后不久,即成为许多书院祭祀的核心。在元代以后,各地书院供祀的众多儒学大师中,朱熹的地位最为突出,对朱熹及朱门弟子后学的供祀最为普遍。如元人贡师泰称:“书院遍天下,而闽中为盛。大率祠徽国公朱文公师弟子居多,若延平、武夷、建安、三山、泉山、尤溪、双峰、北山之属皆是也。”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很多活动是在福建进行的。其思想体系的建构也主要是在福建各地书院完成的,因此闽中书院的供祀特别突出朱熹及其弟子,也是很自然的。但事实上,在其它地区的书院中,朱熹也是最为重要的祭祀对象。据徐梓的研究,在元代,书院广为祭祀朱熹。在其随意抽取的50所元代书院中,有33所是祭祀宋元理学家的,而其中与朱熹有关的祭祀占67%。可以说,朱熹是当时书院祭祀的核心。
从思想学术发展史看,朱熹所扮演的是宋学集大成者的角色。正是通过朱熹的努力,理学理论体系趋于成熟,为当时众多士人所服膺。同时,由于朱熹重视教育,所到之处,兴学校,建书院,聚徒讲学,门人弟子众多,其学术影响不断扩大。尽管朱熹生前曾遭罹伪学之禁,学术传播一度受挫,但朱熹去世不久后,朱学地位就日益尊隆。许多学者治学,惟朱子之说是尊,非朱子之学不从。宋代学者陈著就说:“《中庸》一书,朱子发之已尽,不待他人屋上架屋。”宋元之际学者、朱子后学熊禾谈到当时学术界尊崇朱学的情形说:“《四书》衍洙泗之传,《纲目》接《春秋》之笔。当今寰海数州之内,何人不读其书?”可以说,朱学已经成为时代学术潮流,书院对朱熹的广泛祭祀,正是当时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普遍尊崇朱熹之学的反映。
当然,尽管朱熹在宋末及整个元代的书院祭祀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但除朱熹外,成为一些书院祭祀对象的学术人物还有陆九渊等心学学者。对陆九渊等心学学者的祭祀主要是在其本人曾经讲学或其弟子门人、后学所主持创建、讲学的书院,如前文提及的金溪槐堂书院、贵溪象山书院、东湖书院祀陆九渊,慈溪的慈湖书院祀杨简。这种祭祀反映了陆九渊心学在当时学术界的地位与影响。陆学、朱学学者虽同属理学阵营,二派学者却在为学方法、本体理论等方面有较大分歧。陆九渊从“心即理”的观点出发,认为万物皆自心发,因此注重“明心”、“尊德性”,以“发明本心”为为学之要务。这与朱熹以理为最高本体而重视格物致知、穷尽物理,主张“道问学”的路径有重大区别。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
年),在信州铅山的鹅湖之会中,朱、陆就此进行了激烈论辩,最终仍各执己见,不合而罢。在此后数年中,二人又通过书信往返,进行商榷论辩,但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曾参加鹅湖之会的学者朱亨道在与友人的信中谈及鹅湖之会的情形说:“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朱、陆二人在当时学术界都有较大的势力与影响,两派弟子、后学因朱、陆学术分歧而各树壁垒,而持门户之见,以至形成了相互对峙的两大学术流派。在两派学术对峙而陆学影响与势力逊于朱学时,书院祭祀陆九渊就可以达到标示其自身治学宗旨、表明其学术倾向的作用。他们希望以书院作为学术基地,继承陆氏的治学路径,光大门户。在这里,祭祀对象是一种学术风尚的标志,一面吸引学子的旗帜。如南宋成淳九年(公元1273年),文及翁在《慈湖书院记》中就从学术取向的角度说明了该书院祠祀杨简的意义与目的:“慈湖杨文元公之学,心学也。学孰为大?心为大。心之精神是谓圣。不至于圣,曲学也;不大于心,浅学也。一心虚灵,其大无对,六合之外,思之即至,前乎千百世之已往,后乎千万世之未来,管摄于心。若不识心,何以为学?”凹在这里,以心为本、以识心、明心为学,倡扬心学的指向性表现得相当明显。
尽管书院祭祀朱熹或祭祀陆九渊所倡扬的是差异较大的两种为学倾向,这两种倾向之间的相互排斥性也相当明显,但我们仍能看到,在不少书院中朱熹与陆九渊同时成为祭祀对象。如为纪念鹅湖之会,宋末“信州守杨汝砺建四先生祠堂于鹅湖寺”凹以祀朱、吕、二陆,到淳祜十年(公元1250年)江东提刑蔡抗请于朝,赐名文宗书院。又如宋末元初,江西信州贵溪人程绍开本治陆学,抗元失败后隐居故里,筑道一书院,取《孟子》“道一而已”之义,以和会朱陆之学为宗旨,同时供祀朱、陆二人。凹又如白鹿洞书院,明代也曾将周敦颐、朱熹、陆象山三人同祀于宗儒祠。这种朱、陆并祀的现象,所反映的乃是学术界朱、陆和会合流的历史事实。朱、陆“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在伦理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仅仅在为学方法、求道路径方面存在分歧,并没有根本性的差异。而在两派学者互相争鸣诘辩的过程中,双方既显示了自身理论的特长与优势,又显露出了不足与缺陷。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之上试图集两长、去两短,和会融通于其间,由此引发了和会朱陆之学的趋向。如南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时任江东提刑兼提举、与心学有着极深渊源关系的著名学者袁甫一方面建象山书院于贵溪,宣扬“先生之道,精一匪二,揭本心以示人,此学问之大致,”明确地以褒扬陆氏心学为目的,使象山书院成为陆学的发展传播中心。但同时,袁甫又参与主持、兴复朱学的重要基地白鹿洞书院,并先后聘朱熹弟子张洽及原本从学于朱熹却偏向于陆学、有和会朱陆倾向的学者汤巾主持书院讲席。袁甫此举的原因,虽然可以从表面上解释为替陆氏之学张帜,因为陆九渊曾应朱熹之邀在白鹿洞书院讲学,他有关力辨道谊义利的演讲非常成功,影响很大,其内容也勒石存于白鹿洞。但是,此举也反映了当时学术界和会朱陆的倾向已经相当明显,与陆学渊源深厚并极力弘扬陆学的袁甫也受到了这一风气的影响,表现出对朱学的重视与尊崇。到宋末元初的理学家吴澄那里,则兼综和会朱陆的特点表现得更加明显。他甚至认为,朱陆之间并无抵牾之处,所谓异同乃源于二家之门徒:“朱、陆二师之为教,一也。而二家庸劣之门人,各立标榜,互相诋訾,至于今,学者犹惑。”元理学家郑玉更进一步指出朱、陆二者“大本达道,无有不同”。他说:“两家学者,各尊所闻,各行所知,今二百余年,卒未能有同之者。以予观之,陆子之质高明,故好简明;朱子之质笃实,故好邃密。盖各因其质之所近而为学,故所入涂有不同尔。及其至也,三纲五常,仁义道德,岂有不同者哉?况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尊周、孔,同排释、老,同以天理为公,同以人欲为私。大本达道,无有不同者乎?”曾这些观点,在当时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学者或由朱入陆,或由陆归朱,或兼采朱陆,朱陆合流成为宋末至元代及至明初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时代学风影响下,一些书院同时祭祀朱熹、陆九渊,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明代中叶:王学的风行与对阳明的祭祀
明嘉靖年间以后,又有许多书院开始祭祀王阳明,除前文所谈到的阳明弟子、后学在嘉靖间建立众多书院祭祀阳明之外,其他此类书院还有很多。如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刘元卿于江西莲花建复礼书院,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建四先生祠,祀王阳明、邹守益。书院祭祀的这一变化,是与当时学术界中王学的崛起乃至风行一时的状况相联系的。宋末以后,朱学由于受到统治者的青睐、推崇,其统治地位不断上升,在元代延祜年间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到明初更被确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与之相适应,朱学在学术界也占据了主流的地位。一些学者认为“自考亭以还,斯道大明,无烦新著”,朱子之学“至广至大,至精至密,发挥先圣贤之心,殆无余蕴,学者但当依朱子,精思熟读,循序渐进”,“不宗朱氏原非学,看到匡庐始是山”,因此谨守朱学矩蠖,不敢逾越。在治学方法上往往徒事记诵、因循旧说或强调躬行践履、注重人伦日用、言行酬酢的下学工夫。这使得朱学变得越来越偏狭无华,缺乏活力,理论上未能得以发展与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此时的朱学已经成为僵化的教条,虽然借助于其政治地位而传播于九州四海之内,但实际上并未能为社会生活提供指导,发挥范导人心的作用。
朱学的这种流弊激发了新的学术思潮的产生。明中叶以后,王阳明等以“破心中贼”为宗旨,提出了一种颇异于朱学的新的学术理论――阳明心学。阳明心学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夫君子之论学,要在得之于心,”将主体精神提升到相当的地位。“致良知”之说的提出,犹如清风吹进了因循保守、沉闷不堪的思想学术界,促使学者破除束缚,将思想从僵化的教条中解放出来,学术风气也随之发生巨大改变。正如王阳明所谓“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成为当时学者为学的宗旨。相对于朱学的繁琐迂回来说,王学具有简易直捷的特点。正如全祖望所谓“阳明之学,足以振章句训诂之支离,不可谓非救弊之良药也”。这为王学的广泛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阳明门人弟子从不同角度理解宣扬师说,并通过书院讲学等方式进行传播,以致王学最终风行天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在学术界,王学也在明代中后期逐渐取得主导地位,众多士人学子趋之若鹜,崇尚有加。全祖望论及当时情形说:“有明正、嘉之交,阳明、甘泉之学盛行。二家虽微有不同,然其要归则相近,学者不走姚江,即向增城。”因此,尽管就政治地位而言,朱学仍是官方学说,但王学的崛起与风行已经在许多方面动摇了朱学的地位。书院对王阳明的祭祀,是对其创新学术、倡导一代学风,从而导致学术风尚转变之功的肯定。在祭祀王阳明的姚江书院,可以看到不少学者都表达了类似的看法:“王子当朱子之后,世竟安于帖括,
故明易简之学,使人知反本。”“正德、嘉靖间,文成王公倡明正学,高达之士风趋景从。”同时,众多书院祭祀王阳明,也反映了学术界朱学与王学势力互为消长盈缩、学术风尚发生变化的历史事实,是王学风行于世的表征。
在一些书院中,也有朱熹与王阳明并祀的情形。如创立于明万历年间的日新书院,“奉先师孔子之像于中,而晦庵朱子、阳明王子列左右侍焉。”在当时,不同的书院或祭祀朱熹,或祭祀王阳明,所标举的是不同的学术风尚。日新书院并祀朱、王,情形相当特别。顾宪成为此在《日新书院记》中从学术风尚变迁的角度加以说明。他认为:“弘、正以前,天下之尊朱子也,甚于尊孔子。究也率流而拘,而人厌之,于是乎激而为王子。正、嘉以后,天下之尊王子也,甚于尊孔子。究也率流而狂,而人亦厌之,于是乎转而思朱子。其激而为王子也,朱子诎矣;其转而思朱子也,王子诎矣。则由不审于同中之异,异中之同,而各执其见,过为抑扬也,其如之何而可?”这段议论,平正通达,思想相当深刻。在描述明代学术风尚由尊朱到尊王又转而思朱子的变化过程的同时,指出学者们在朱、王之间各执一偏,过为抑扬的偏激态度。“过为抑扬”一语可谓切中肯綮、直指病弊。在顾宪成看来,“朱子由修入悟,王子由悟入修”,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因而,日新书院并祀朱、王,实乃理所应当,“能法二子,便是能襄孔子”。顾宪成此论,反映了当时学界的一种倾向,即主张不再执着于朱学、王学乃至历代不同儒家学派之间的分歧与差异,而注重兼取其长。在虞山书院的祭祀中,这一点就体现得相当明显。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常熟知县耿橘重修虞山书院。书院在祭祀子游的同时,还有所谓自伏羲、尧、舜、文王、孔子以来五圣十六名贤的画像。其中包括宋儒周敦颐、二程、邵雍、张载、朱熹、陆九渊及明初朱学代表人物薛、江门心学创始人陈献章及王守仁。这种祭祀对象的选择,体现了诸家兼收并取而不偏于一隅的特点。事实上,作为明代王学重要基地之一的姚江书院,在清初也表现出明显的融合程朱陆王之学的倾向,如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主持姚江书院讲席的邵延采在《姚江书院记》中就谈到当时书院是“濂洛朱陆,异同并收,期于躬行,有所得力而已”。这种风气,从全祖望《杜洲六先生书院》中也可以略窥大概。浙江慈溪杜洲书院建于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祀曾经讲学于慈溪的童居易、黄震等六人。其中童居易为杨简弟子,学者称杜洲先生,尚“发明本心”之学,是陆氏后学的代表人物,而黄震(字东发)则是朱学的继承者,全祖望有“四明之专宗朱氏者,东发为最”之评。童居易与黄震虽有学术门户之异却仍然同祀于杜洲书院,全祖望对此举颇为赞赏,由此引发出一段感慨与议论:“慈湖之学宗陆,东发之学宗朱,门户截然,故《日钞》中,颇不以心学为是。……夫门户之病,最足锢人。圣贤所重在实践,不在词说,故东发虽诋心学,而所上《史馆札子》,未尝不服慈湖为己之功。然则杜洲祠祭,其仍推东发者,盖亦以为他山之石,是可以见前辈之异而同也。彼其分军别帜,徒哓哓于颊舌者,其无当于学也明矣。”这一评论反映了全祖望对于摒弃学派异同从而促进学术发展的认识。这与清初的学术倾向是一致的。
四、清中叶:对经学家的祭祀与乾嘉汉学的兴起
到清中叶以后,随着乾嘉汉学的兴起,书院祭祀对象又有了新的变化,有功于经学的汉儒在书院受到祭祀。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著名汉学学者阮元于杭州孤山“聚诸生辑《经籍纂诂》。书既成,即其屋选浙士课经义、史学、诗赋,名曰‘诂经精舍。’”当时,“精舍生仁和陆尧春、钱塘严杰与乌程周中孚,推波助澜,乃有崇祀许、郑两先师之议;主讲孙星衍欣然为请于阮公,遂涓吉立栗主于雍肃堂,洁牲醴,具菜果,率诸生罗拜于堂下。”阮元在《西湖诂经精舍记》中也记叙了当时诂经精舍祭祀郑、许二位经学大师的情形:“诸生谓周秦经训,至汉高密郑大司农集其成,请祀于舍。孙(星衍)君曰:‘非汝南许长,则三代文字不传于后世,其有功于经尤重,宜并祀之。’乃于嘉庆五年五月己丑,奉许、郑木主于舍中,群拜祀焉,此诸生之志也。”此举实为书院祭祀汉儒的开端。
【关键词】“风筝与线”的课堂教学形式 牵引点 自由创作
小学美术课是学校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以往人们心目中仅限于一种美的教育,忽视了美术教学的辐射与载体作用,甚至把美术、音乐当作一种技能课程来对待,进行枯燥乏味的训练完全背离了课程开设的本意。笔者认为美术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美,给孩子们带来快乐,从而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通过美的教学建立起对美好事物的创造性思维习惯与能力。
如何解决任其自由发挥给课堂教学带来无序性,通过平时的教学体验我认为应采取“风筝与线”的课堂教育形式,让学生地创作像风筝一样自由翱翔,而教师在课堂中隐居二线,扮好线的角色,只要拽着,鼓励去飞,创造条件去飞,这样的课堂会收获意想不到效果。
一、什么是“风筝与线”课堂教育形式
简单的说,学生就是一只漂亮的风筝,我们老师就是牵引风筝飞起的线。这风筝和线的关系谁都离不开谁,线是通过风筝才实现本身的价值,而那风筝就需要线的牵引,才能飞得更高,看的更广。我们的美术课堂也不例外,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才能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通过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学习,共同发展,才能使小学美术课充满生机,让学生的创新落到实处。很多人都放过风筝,让风筝飞起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的成功包括适当的风力大小,主人的放飞技术以及线的粗细和柔韧程度,还有风筝本身的重量都能决定着风筝飞起的高度以及在空中停留的时间。如果我们把课堂比作放风筝,老师在这过程中就需要掌控“这线,这风”,才能让学生自由翱翔的同时看到更多更美风景。
二、如何做好“风筝与线”的课堂教学形式
(1)选准牵引点―(选准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亲手做过风筝的人都知道风筝能否飞上天,选准牵引点是关键。牵引点选择的准确,风筝受风均衡,减少放飞时候摇摆、打旋。这正如我们的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到位是一堂课思路清晰与否的前提,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读透教学内容,找出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抓住重难点你的教学思路才会清晰,才会知道这节课我要解决什么内容,该如何解决,怎样设计教学环节。
智慧的去解决牵引点的问题,例如,在上二年级的《刮出来的画》一课,本课重点学习制作底版及刮画的方法,难点:涂的底色应与所表现的内容相近,运用不同材料创作刮出来的画。如何解决这一难点笔者曾经试过传统的方法,直接出示范画请学生说画面中的内容与底色有什么关系,学生能说,但似乎对接下来的创作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学生仍旧是漫无目的的涂,随性的刮,尽管刮出来也挺好看。太直接的告白似乎不够吸引也不够刻骨铭心,如何改变,笔者采取“连连看”的小游戏,先出示4张已经刮好的画,内容分别为太阳、月亮、云朵、彩虹,(图1―图4)再让学生来找一找底版(图5―图8)并说一说底版的颜色与画面表现内容有什么关系。在游戏中动脑和动手使原本枯燥且难以解决的问题变的生动易懂。
(2)巧妙放飞
找准牵引点,放飞风筝还需要注意风向、风力大小以及奔跑速度。这又如美术教学中,教师如何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智慧的去学。比如《刮出来的画》第二个环节尝试涂底色,通过第一个游戏环节学生了解了涂底色并不是无目的的涂,可以通过构思画面选择相近,易于表现画面内容的颜色来涂。教师适时的抛出问题:你想涂怎么样的底色?学生说:“上面是蓝色、中间是黄色、下面是绿色三大块组成”。学生在一答一问中思绪和想象力不断的被激发。通过这些对话之后,笔者发现孩子们能够按照心中的构图有想法的涂。在课堂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想象自己所要表现的画面,急着画不如多花点时间想。只有掌握了知识要点才能让学生准确的放飞自己的想象。
(3)自由飞翔
课堂教学要做到自由而不散漫,放松而不放纵其实是一件挺难的事情,但也并非无法可循。开放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如 “导演”把舞台交给学生。风筝飞的再高再远,教师只要轻轻拽动我们手中的线,学生依旧在掌控范围内。
比如笔者在上《刮出来的画》第4个环节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刮画,教师先用最普通的牙签进行刮,问到:“线条太细了怎么办”。学生说:“重复刮2次、反过来用粗的那头刮”。老师又问到:“还能用什么刮”。学生大胆的说到:“尺子、校徽、指甲、钥匙等”。老师乘机说到:“真的可以用这些工具吗,让我们一起来动手试试看,找找你身边能够刮出线条的工具,想想他们刮出来的线条都是一样吗?”在孩子们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有惊喜也有失落,我想通过老师的反馈得到更多的是收获,而这种收获让孩子们特别容易铭记在心中。
(4)收回风筝
紧攥手中线,任凭风筝自在飞,思绪也随风筝飞翔。风筝飞累了还需通过线回到放飞者的手中。这又如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学生自由学习以不断发现学习中疑难为起点,成功解决问题为归宿。学生通过放飞在脑海中留住美好一刹那,更需要留下痕迹。这样看上去有点“乱”却自由的课堂其实是一件好事情,容易开阔思维、突现灵感。收回风筝可以看作我们课堂的作业,学生作业是反映了课堂成效最好的凭证,学生完成了作业,我们要给予肯定,因为他飞起来了,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至于浏览了多少风景,留下了多少痕迹,我们可以等待更多次的进步。让我们的学生享受这幸福,并通过老师的帮助体验到成就感。
在《刮出来的画》最后作业展评(图9-图11),老师要引导学生说一说画面当中最满意的一部分。有学生说:“我刮出来的是一条热带鱼,不仅有美丽的花纹也有五彩缤纷的颜色。”也有学生说:“我的太阳虽然很简单但她有红红的身体黄色光芒”。还有的说:“我发现刮的越多,漂亮的颜色露出来越多。”此时学生反馈的正是他们起飞后看到的风景。教师应尽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渲染,增强学生自信心、形成自己的个性。
总之,“风筝与线”的美术课堂教学形式,是以学生自由发展探索知识为最大目标,是有效教学理念在美术教学中的一种尝试。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放飞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文中所谈的仅仅是一些不成熟的尝试,希望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发展、完善这种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2011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