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3 13:01: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幸福感调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心理卫生;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农民;生活满意度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个体按照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的一种心理感受。在国外,主观幸福感已成了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在国内,也日益吸引心理学者和社会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内容和范围主要涉及理论研究、跨文化研究、影响因素研究和测量工具的研制这几个方面。到目前为止,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除了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之外[1,2],大部分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居民、老年人和大学生群体[38],罕见专门以农民为对象的研究。虽然有社会学者和心理学者对城乡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比较研究,但两者的结论却截然相反[9,10],曾引发社会和舆论的关注和质疑。因此,进一步研究农民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粤西4市1县5个村的300例居民。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28份,有效率为76%。其中,男112人,20~40岁46人,40~60岁40人,60岁以上26人;女116人,20~40岁45人,40~60岁56人,60岁以上15人。采取下村走访调查,用明确清晰的指导语指导被试作个别测试,对文盲或看不懂题目的被试予以清楚的解释和说明,做完后,立即回收问卷,并发放纪念品。
1.2 研究工具 考虑到目前一些测量主观幸福感的问卷或量表受文化、语言和年龄等因素的制约,我们采用美国Gallup机构使用的单一项目测量(虽然基于单个项目的测查相对比较粗糙,但已证明是非常有用的[11]),由很幸福、较幸福和不幸福3个选择项组成,得分各计为3分、2分和1分;Cantril(1976)编制的含11个等级阶梯(0~10)的幸福感阶梯量表[11],可测目前幸福感,过去幸福感(5年前)和未来幸福感(5年后);自编生活满意度项目,由住房条件、经济、子女、邻里关系、周围环境、总的生活满意度这六方面组成,作为测量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影响因素。使用SPSS10.0软件包对有效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t检验等处理。
2 结 果
2.1 不同性别、年龄的农民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 对不同性别、年龄农民主观幸福感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没有统计学显著差异,但总的幸福感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LSD法)发现,40~60岁的中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显著差于20~40岁(MD=0.1904,P=0.045)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MD=0.3061,P=0.012)。而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MD=0.1158,P=0.341)。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平均值为1.99,略低于2.00的中值水平。
描述性统计发现,回答不幸福的人数为49人,占21.5%,同答较幸福的人数为131人,占57.4%,回答很幸福的人数为48人,占21.1%。交叉分析表明,女性回答不幸福的人数为30人,大大超过男性的19人,占61.2%;从年龄来看,40~60岁的农村中年人幸福感最差,在回答不幸福者中占57.1%。
2.2 过去幸福感、目前幸福感、未来幸福感之间的得分比较 对农村居民的过去幸福感、目前幸福感和未来幸福感的相关分析发现,3者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正相关,其中,目前幸福感与过去幸福感、未来幸福感的相关较大(r=0.496**;r=0.495**),未来幸福感与过去幸福感的相关较小(r=0.286**)。对这三者分别进行t检验发现,三者之间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合表1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的目前幸福感显著高于过去幸福感(t=8.401,P=0.000);而其未来幸福感显著高于目前幸福感(t=17.374,P=0.000)和过去幸福感(t=21.342,P=0.000)。对年龄进行多重比较(LSD)发现,在目前幸福感上,年轻人显著好于中年人(MD=0.5978,P=0.040),在未来幸福感上,年轻人显著好于老年人(MD=0.8617,P=0.031)。在过去幸福感上,3个年龄层的人不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2.3 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各项目之间的相关分析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农民的主观幸福感与住房和经济两大因素的相关最大,且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住房和经济因素与目前幸福感相关最大,其次是未来幸福感,而与过去幸福感相关最低;从农村居民的未来幸福感来看,子女因素的相关性有所上升。
2.4 生活满意度各项目的描述性统计 见表3。
从表3可知,在总的满意度方面,有61%的农民是满意的,但从农村居民对各个具体领域生活的满意度来看,超过一半的人(51.3%)对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满意(含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对住房不满意者亦达46.9%。交叉分析表明,在对经济不满意的人中,中年人比例最高,为51人,占43.6%;年轻人45人,占38.5%;老年人21人,占17.9%。在对住房不满意者中,中年人比例亦最高,占41.1%;其次为年轻人,占40.2%;老年人只占15.7%。
3 讨 论
研究结果表明,农民的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差异,这可能与当代农村妇女地位的提高有关。但在年龄上则表现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中年段的农民主观幸福感最差。毕明等人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调查也发现,35~54岁的中年群体的幸福感最低[3]。这个年龄段的群体往往承担着较大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重,压力大;再加上人到中年,在新观念和新技术的学习上以及体能上都不如年轻人,使其难于适应转型期农村急剧的社会变化,而倍感焦虑。因此,在考虑如何提高农民主观幸福感时,应更多地关注农村中年群体。本研究发现,虽然大部分农民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但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平均值略低于中值水平,说明农民的幸福感尚不够稳定,感到很幸福者的比例少。因此,对大部分农民感到幸福这个调查结果不能抱有太多的乐观心理。
本研究还发现,农村居民的未来幸福感显著高于目前幸福感和过去幸福感,反映了农民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也间接反映了农民看好国家发展的前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最近农业税的取消等,使得农民对自己的未来生活抱有乐观的态度,这种健康的预期心理是农民不断改善自己生活的动力所在,也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
关键词:民办高校 大学生 幸福感
一、前言
人类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亘古不变的,然而对于幸福的定义却各有不同。幸福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生活质量评价满足自己的生活满意度。幸福取决于一个人的想法。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生活满意度是对生活的综合评判,是衡量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指标。情绪平衡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大学生处于一个生理和心理快速变化期,他们在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上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必须面对学习的压力,爱的压力和人际压力,主观幸福感也会因此发生变化。
二、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主观性幸福感测度量表,这一量表来自于Diener等人的设计,其中包含三个测度量表:生活整体满意程度、积极与消极情感体验,内部一致性系数(Alppha),这三者测度结果分别为0.797、0.763、0.829。这三个量表当中,其中第一个子量表中,生活满意程度由五个子项目组成,第二个子量表由六个和八个项目构成,采取7级计分的原则,其中,在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方面需要将两者的结果相结合,计算得分之和。
在某民办高校以及某公办高校,分别进行量表440份的发放,其中有效问卷401份收回,问卷回收的有效率为91.1%。 数据均采用SPSS11.0分析。
三、数据结果
(一)学校性质对于学生整体幸福感影响
通过数据分析不难得出,对于大学生而言,整体的大学生活满意程度以及消极情感上在学校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异(p
(二)年级对民办高校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由数据结果得出,不同年级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整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一学生在各项的均值分别为19.85、25.15、17.27,大二学生在各项的均值分别为19.75、23.18、20.13,大二学生在各项的均值分别,17.27、26.73、19.55。
(三)是否独生子女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由数据结果得出,是否独生子女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整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独生子女在各项的均值分别为19.11、24.61、19.24,非独生子女在各项的均值分别为19.86、24.71、17.92。
(四)性别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幸福体验影响
数据处理后结果不难发现,民办高校中,大学生积极情感在性别上差异显著(P
(五)原生家庭其与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幸福感显著性影响
通过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原生家庭区域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情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
(六)生活费用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整体生活满意度在生活费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P
四、讨论与结论
由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存在着体制上的根本差别,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大学生在整体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公办高校大学生在整体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感上都显著高于民办高校大学生。
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整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维度的影响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男生在积极情感上显著高于女生。研究中不难发现,从整体幸福感和对于生活的满意程度角度而言,女大学生总体优于男大学生,然而从情感的积极以及消极角度而言,两者并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学生的性别对于整体幸福感和对于生活的满意程度来说是显著性因子,而研究的目的对象不同,结论自然也有所不同。
就原生家庭所在区域因素而言,这一因子对于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生活的满意程度具有显著性的影响,结论是农村学生的满意程度高于城市学生的满意程度。虽然城市学生的经济水平偏高,但是有更多的机会为大学生开阔眼界,认识到更多的新鲜事物,与此同时,城市中的生活压力与农村相比也更大,这也是城市学生都对于整体大学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都要低于农村学生。
对于生活开支费用,整体生活开支在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中满意程度呈现出显著性的差异。民办高校学生的整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并不都是随着生活费用的提高而提高。家庭经济水平在达到平均水平之后整体生活满意度会有所改善,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并不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1).
[2]李景华,胡洁,严标宾.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3]李志,彭建国,彭晓玲.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调查[J].探索,2000,(03).
[4]严标宾,郑雪,邱林.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3,(04).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大学生是社会团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社会未来发展中的主力军。研究和分析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这对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在主观幸福感概念的研究方面,受到国内外大部分学者和专家认可的是Diener的研究。他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某种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评估。这是从心理方面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
人口统计学变量是指大学生的性别、年龄、民族、家庭所在地等情况。通过分析相关的研究结果,本文认为仅仅使用人口统计学变量来反映主观幸福感是不完全、不科学的。采集的样本数据不同,所显示的调查结果也不同,有些结果甚至是相反的。
家庭经济收入情况与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的关系。家庭经济收入比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也相对较高,二者呈现出正相关的特征。但是,有些调研的情况却与这个结果相反。有些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家庭的大学生也同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二者呈现较少的相关性。分析其内在的原因,这些经济收入较低家庭的大学生相比收入较高家庭的大学生,更容易满足目前的生活,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标准相对较低,同等消费水平下更容易感觉到幸福。
社会支持是指各种社会因素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方面起到的影响。这种社会支持可能作用于客观因素。比如,当人口统计学变量受到社会其他因素影响的时候,往往会对原有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产生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增强的,也可能是减弱的。上述社会支持也可能作用在主观因素上。比如,某种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自尊心、人格特质等产生影响的时候,就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同样,这种影响的方向也是不确定的。
2.主观因素
人格特质是主观因素之一,它的分类是以艾森克的理论为基础,从神经质、精神质和内外倾三个维度来影响主观幸福感。学者陈灿锐在其《主观幸福感与三大人格特征相关研究的元分析》中,基于理论和数据两个层面详细论述了主观幸福感与三大人格相互关系。他认为:主观幸福感与三大人格有相关性,主观幸福感与神经质高度负相关,与精神质呈现较小负相关,而与内外倾之中的外倾性呈现中度正相关。
自尊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主观因素之一,也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程度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可以直接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造成影响,还可以用自尊来测量和预测主观幸福感的程度。有研究数据表明,正能量情绪指标与自尊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消极的情绪与自尊呈现负相关。自尊可以缓解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压力,可以避免焦躁和多虑,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控制情感。
归因方式是当个体行为产生后果的时候归纳原因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认为个体行为产生的后果是个体行为本身所决定的,而外控型认为个体行为产生的后果是个体行为以外的某种外在因素决定的。相关调研表明,内控型与主观幸福感呈现正相关性,因为这部分大学生会认为他们的成功是因为其自身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他们将更多地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也更容易感到幸福。但是,外控型认为个体行为结果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这部分大学生会认为无论自身的成功或者失败,都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这种结果的取得对于其个体本身的影响程度非常低,但还是影响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三、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和建议
1.社会方面
社会要努力提高支持的力度和强度,为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努力降低因为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因素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影响。
2.高校方面
高校应在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增加校内休闲活动,扩展大学生的休闲空间,加大对大学生休闲活动的投入力度,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休闲观念,鼓励他们采用健康的休闲方式放松自己。另外,高校还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尽量减少大学生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出现。
3.家长方面
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互动,及时掌握和了解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并对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在与孩子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少批评,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自尊,树立自信,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4.大学生方面
大学生应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渠道。当遇到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处于情绪低谷的时候,要能够灵活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及时适应新的环境。
参考文献:
调查发现,从收入看,家庭年收入11万~20万的人群幸福感最强;从年龄看,30岁~35岁的人群家庭幸福感最强,从地区看,生活在二线城市中产家庭的幸福感较一线城市强。
调查结果显示,广东居民的幸福感虽然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深圳等一线大城市的幸福平均指数却要低于全国水平,而广东其他二三线城市的幸福指数要高得多。
该《白皮书》分析,健康、情商、财商、家庭责任以及社会环境被绝大多数调查者认为是影响家庭幸福最重要因素。同时,家人之间的沟通也是影响守护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并且与其他四个重要因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缺少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也成为一线城市中产家庭低幸福感的原因。
解读/鲁湾
现在社会上这个指数那个指数让人眼花缭乱,而唯有人文指数却很少见。幸福指数在国际间首先提出并实施的是三十年前亚洲小国不丹的国王辛格・旺楚克,现在西方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的学者开始幸福指数方面的研究,并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数。各种机构每年也都不同领域的幸福指数,如今年英国“新经济基金”就公布了“幸福星球报告”,把经济并不发达的哥斯达黎加排在第一名。而把经济发达的美国却排在114名。我国这几年许多学者也开始研究幸福学和创设各种幸福指数体系。2005年中科院院士程国栋曾向全国两会提交了一份《落实以人为本核算国民幸福指数》的提案。2006年国家统计局首次提出幸福指数的官方说法,并在幸福指数的课题研究中把幸福指数分解为许多小的指标,如收入水平、健康水平、人际关系和安全感等。各种机构每年也一些幸福指数,如江苏卫视的“中国幸福指数调查”、上海陆家嘴金融城的白领幸福指数等等。虽然这些幸福指数的提出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还有互相矛盾的地方,但大家开始关注人文指数,关注人的心理感觉,毕竟是一种社会进步。
这些都是从社会的层面关注研究人们的幸福指数,为制定社会经济指标提供坐标。养生家关注研究幸福,是因为幸福和健康关系密切。幸福说到底就是人们的渴望渴求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这种情感状态有利于人的内分泌腺和经络的运行,对于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在中国汉字里早期的“福”和“祸”是对应的,福就是顺,就是正常运行。祸就是不顺,运行不正常,出现故障。福和幸相结合则是宋代以后的事,这里幸是企盼的意思,当动词用,它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所以,幸福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幸福学的研究指出,个人的幸福感是和渴求度、被满足感以及个人的幸福系数成正比的。你希望有一套100平方米的住宅,这就是你的渴求度。结果你得到一套50平方米的住宅,你的被满足感只满足了一半。那么你的幸福感就打折扣了。如果得到一套200平方米的,你得被满足感超出了你的预想。那么,你的幸福感就非常强烈。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秉性不同,对事物的反应不同。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幸福系数不同。如有的人争强好胜,渴求强烈,幸福系数高,一旦满足幸福感就强。但同时由于个人目标定得高,实现的机会就少,满足幸福的几率低。而有的人谨慎平和,要求不高、渴求一般,幸福系数低,幸福感就不那么强烈。但一由于目标定得低,就容易实现,满足幸福的几率就多。有渴求就有梦,人没有梦不行。有的人退休后没有梦,幸福感淡泊,不利于养生。但也不能总生活在梦里,一旦梦灭,失落感顿生,也不利于养生。人们常说,知足常乐。就是要降低你的渴求度,梦做得合适,渴求度降低了,幸福系数自然就降低了。那么,就会小乐不断,情绪不会大起大落。对一个人来说。只有使自己几个幸福要件渴求度、被满足感和幸福系数等保持一个大致的平衡,才会幸福长存,健康长寿。
由几家媒体和社会团体主办的“2009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近日揭晓,杭州、成都、宁波、西安、昆明、长沙、南京、银川、南昌和长春等10个城市入选,其中杭州市因为连续几年在调查推选活动中表现优异,成都市因为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中对民生贡献突出,分别获得“特别大奖”。据介绍,这次评选涉及城市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医疗卫生水平、教育水平、房价、治安状况等12项指标,调查公司入户调查覆盖60多万人,报纸、手机短信和网络问卷调查累计近3000万人。
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品质
与2008年相比,本次入选最具幸福感城市中,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数量有所下降。看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居民开始关注经济指标以外的因素。
就入选的副省级/地级市来说,那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必然特别注重民生问题的均衡发展,要么是丰富教育资源,要么是城市品质提升;而那些中度发达城市由于生活节奏相对较慢、压力较小,也颇受青睐;另外,那些拥有独特风景资源的城市也往往得分较高。这些都说明,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品质。
连续几年的城市幸福感调查显示,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能完全代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程度,社会总体幸福感更应值得关注。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很多与经济无直接关系的因素,例如情感状况、社交关系、生活环境等。
人情味最浓:成都、宁波、杭州
人情味,是指被调查者对当地人情味浓厚程度的感受。综合五种调查方式的结果看,成都、宁波、杭州等成为人情味最浓的城市。上榜的城市大都是一些休闲特征较明显的城市,生活节奏相对较慢。
就县级市而言,人情味最浓的前三名分别是:山东邹平县、江苏宜兴市和江苏吴江市。
就业机会最满意:
宁波、成都、西安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以出口为主的城市就业机会减少,在就业机会满意度方面,注重自身创业的宁波位居榜首,成都、西安紧随其后。
而县级市进入前10名的基本上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名列前茅的是:江苏宜兴市、山东邹平县、江苏吴江市。
交通:银川最满意
有趣的是,无论是问卷调查、网络调查,还是报刊、手机短信投票,对于自己城市的交通状况满意度最高的都是宁夏银川,大部分大型发达城市则未入榜。若想在交通状况方面获得居民的肯定,大型发达城市任重道远。
而很多县级市虽然经济发达,但人流量和交通状况尚在负荷之内,因此很多相对发达的县级市在这一项调查中仍位居前列,其中江苏宜兴市、山东邹平县、江苏吴江市列前三。
生活便利度南京获第一
与2008年的调查结果不同,这次进入生活便利幸福度前10名的城市多了一些新面孔,南京荣登榜首。
而生活便利幸福度排名前10位的县级市,一方面自身发展较好,另一方面都紧靠发达的地级市。前三名分别是:山东邹平县、江苏宜兴市、江苏吴江市。
西安、杭州、成都
医疗卫生幸福度最高
关于医疗卫生方面的幸福感,调查结果显示,入选的既有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比如杭州,也有诸如西安、成都等中西部地区。
对县级市来说,长三角城市的医疗卫生整体优势非常明显,占据了前10位的大部分席位。山东邹平县获得冠军,江苏吴江市、湖南长沙县分获第二第三。
南京继续领跑教育幸福感
和2008年调查结果类似,在城市教育状况幸福感的排名中,南京继续领跑,位列榜首。西安、杭州分列第二第三。教育质量的满意度,既与当地知名高校的数量正相关,更与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关。
教育状况幸福感排名前10位的县级市榜单上,山东邹平县、江苏宜兴市、江苏吴江市位居前三。
安全幸福感最高城市:
宁波、西安、杭州
在城市治安幸福度排名前10位的副省级/地级城市中,宁波夺得冠军,成为居民的治安幸福度排名最高的城市,随后是西安和杭州。县级市的城市治安幸福度排名榜单上,山东邹平县夺得冠军,江苏吴江市、江苏宜兴市分列第二第三名。
环境:杭州、成都、宁波、西安幸福度高
就环境幸福度排行榜前10位的副省级/地级城市而言,杭州、成都、宁波、南京、西安等地的山清水秀或环境不断改善获得了市民的好评,分列前四。县级市的环境幸福度,山东邹平县、江苏宜兴市、江苏吴江市分享前三名。
房价幸福度:昆明一马当先
居民对于所在城市房价的幸福感受,位居前列的几乎都不是超大城市,昆明一马当先,紧接着是宁波、成都。
而房价幸福度较高的县级市,大多临近大城市。可能是因为这些县级市的市民通常将本地房价与附近的大城市比较,因此获得幸福感。山东邹平县、江苏宜兴市、江苏吴江市分获前三。
经济发展幸福度:杭州第一
就经济发展幸福度而言,副省级/地级市中,杭州排名第一,随后是昆明、宁波、成都等。一些大型经济发达城市未能进入前十,这可能是由于市民对于城市发展的感受,并非取决于当地的GDP总量,而是取决于城市的发展速度是否容易被人们所感知。
而县级市的发展幸福度却和经济规模一致,排名前10位的城市,基本上也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山东邹平县、江苏吴江市、江苏宜兴市分列前三。
文化娱乐:成都登榜首
成都居民2009年在大多数幸福度指标上都给出了不错的评价,文化娱乐幸福度也不例外。其他获选前10的城市大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经济水平较高。娱乐幸福度排行榜上,成都、杭州、长沙、昆明、宁波分列前五。
县级市中,娱乐幸福度排行榜前四名的城市是,湖南长沙县、山东邹平县、江苏宜兴市、江苏昆山市。
文明程度:
杭州、昆明、西安位居前三
市民文明程度幸福度排行榜前10位的副省级/地级市,与教育幸福度前10名的城市大部分重合,这显示出教育与文明有着不可忽视的正相关关系。杭州、昆明、西安、成都成为市民文明程度幸福度排行榜上位居前四的城市。
在县级市的文明程度幸福榜上,江苏宜兴市获第一,山东邹平县、江苏吴江市和湖南长沙县位居其后。
在整个调查及其成果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于幸福的体验与追求,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阶段,对于幸福内涵的理解肯定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一劳永逸。
(《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1期,作者为该刊记者)
“最具幸福感城市”与最“善感幸福”的市民
幸福在哪里?幸福“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艰苦的劳动里”,幸福她也在市民对城市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医疗卫生水平等各项指标的感受中。当然,也有人对“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结果不敢苟同。一些网友认为,杭州2009年先后发生“胡斌飙车肇事案”、“魏志刚醉驾肇事案”,成都2008年底发生“孙伟铭醉驾肇事案”,2009年又发生“唐福珍拆迁自焚案”,昆明2009年先后发生“躲猫猫事件”、“少女案”、“疑犯纸币打开手铐自杀案”,这几起轰动全国的大案、疑案,分别给杭州、成都、昆明蒙上了沉重的阴影,不想这三座城市都戴上了“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桂冠,岂不可笑?
面对这样的质疑,评选活动主办方自然并不难回答。比如说“幸福感”是一个包括了多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某一领域发生的个案尽管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不至于影响“幸福感”的总体得分,云云。其实还可以有更简单的回答――我们严格以调查数据为证,拿统计结果说话,你不服气不行。
对城市市民的幸福感进行调查,要得出可靠的、有价值的结果,应当有两个基本的条件。第一是调查的手段要科学,不能弄虚作假敷衍了事,设计的内容也要科学,不能就“伪问题”进行“伪调查”。第二是被调查者对幸福的表达要客观真实。在“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评选中,第一个条件看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因为执行调查的是一家口碑不错的调查公司,调查涉及的12项指标也都比较实在。第二个条件把握起来则可能比较困难,因为“幸福感”终究只是人的一种感觉,它天然具有模糊、混沌的特点,你一定要对它进行调查统计并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数,这样的结果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人的感觉吻合呢?
据说幸福感调查(也叫幸福指数调查)在国际上很流行,中国搞城市幸福感调查是有“国际惯例”可循的。记得前两年,英国有两个社会团体联合了一个《幸福星球指数报告》,对全球178个国家及地区的居民幸福指数进行大排名,中国人排在第31位,比日本人(第95位)、韩国人(第102位)、英国人(第108位)、新加坡人(第131位)和美国人(第150位)都高得多。有专家分析认为,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在世界上排名相当靠前,主要在于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比较实际,比其他一些国家的居民更容易感受到现实的幸福,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幸福。这种分析未必十分全面,但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幸福指数的高低,与居民感受和表达自己幸福的能力有直接关系。
同样,一个城市市民幸福感的高低,实际上也与市民是否“善于感受幸福”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市民对幸福的期望值不高,感受到幸福的能力就会比较强,他就比较容易给城市的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医疗卫生水平等指标打出高分。正如有人“善感多愁”,有人也会“善感幸福”,所以比较容易培养起自己的幸福感。即便生活中还有一些不如意,也时不时耳闻目睹到城市里发生的一些闹心事,但“善感幸福”的人总能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不会让它们影响自己对眼前幸福的感觉和享受。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大学生;生活满意度
A Survey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Ma Cunyan.The Col lege of Intensive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 ity , Beijing 100083,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 e students. Methods Based on a sample of 409 college students, th e subjective well-being was evaluated by questionnaire. Results①As a whole,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had the hyper-mean level . They were inclined to experience more po sitive affections and less negative affections, but the life satisfaction shouldbe improved.②Significant health condition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subjectivewell-being and significant grade differences in positive affections. There wer 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life satisfaction which urban and rural stud ents also differ in.③Subjective well-being consisted of cognitive component (l if e satisfaction) and emotional compon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ion). Theysignificantly predicted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emotional component had morepowerful prediction. Conclusion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 l-being had the hyper-mean level.
【Key words】 Subjective well-being; College students; Degree of li fe satisfaction
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我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和社会 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它由认知成分(生活满意度)和情感成分(积极情 感和消极情感)两部分组成,其中生活满意度是关键性的指标[1]。近年来,由于 大学生的就 业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心态有了明显的变化,主观幸福 感作为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心态。基于此,本研究从 年级、性别、健康状况以及生源地等几个方面探究了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并分析了产生这 种差异的原因,以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正式施测的被试来自北京市的3所高校,在每所学校随机选取文理专业各 1个,然后在4个年级中各随机抽取1个班,共计409名。其中男生168人,女生241人,平均 年龄为20.5岁。
1.2 调查工具 采用Ed Diener等人编制,严标宾修订的主观幸福感量表[2],该 量表包括 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4个分量表,共计24个项目。验证性因 素分析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本研究中,各维度之间的克伦巴赫系数在0.757~0.7 94之间。除此之外,问卷还包括一些人口学变量,如年级、性别、城乡和健康状况等项目。
1.3 调查方法 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在北京市的3所大学由研究者委托各班辅导员及1名 学生干部发放和回收问卷,所有问卷一次完成,时间约为30分钟。对问卷逐一进行审查,筛 出未完成的问卷和回答明显不认真的无效问卷,有效被试为409人。数据由EPidata3.0录入 ,在SPSS10.0中完成基本统计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与借助Amos4.0完成。
2 结 果
2.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年级、性别比较 以主观幸福感问卷的3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2 (性别)×4(年级)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年级和 性别的主效应也不显著。随后进行的单变量F检验表明,在积极情感维度上年级效应非常显 著。事后平均数比较(Tukey)发现,大一年级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年级 (见 表1)。对性别差异的简单对比检验显示(F(1,404)=7.435, P
2.2 主观幸福感的城乡、健康状况差异 对来自城乡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方差分析 (见表2),结果表明城乡的主效应显著(P
对健康状况不同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健康状况的主 效应显著(P
3 讨 论
3.1 主观幸福感的年级、性别特征 一、二、三年级大学生在积极情感维度上呈下降趋势,到四年级略有上升。在消极情感体 验方面,一、二、三年级大学生呈上升趋势,到四年级略有下降。在积极情感维度上,存在 显著的年级差异,一年级大学生比二、三年级大学生体验到较高的积极情感,这与前人的研 究比较一致[3]。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一年级新生刚考上大学,感觉自己很 幸运。同 时对整个校园氛围感觉很新鲜,整个身心都放松下来,因此对目前的生活也比较满意。但是 ,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学习压力也随之增大,再加上一些人际交往、情感方面困扰的出现 ,使他们产生更多的焦虑。因此,高年级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有所降低。而到了四年级之 后,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位,因此他们在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上又有所回升。对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性别差异比较发现,女生在总体上比男生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感、较 少的消极情感,并且在生活满意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3-5]。男女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可能是因为男女社会角色的不同造成的。社会要求 男性 承担更多责任,但多数男生还不可能完全自立,以至产生较大的压力,生活满意度也相对较 低。而女性当遇到不好或难以控制的事件时,更主动地寻求帮助和支持,因此压力和消极情 绪容易得到缓解。但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发展,女性在我国作为一个巨大的主体已经站在了 同男性平等的位置上,承担着和男性一样的工作,因此她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男女在 情绪体验上虽然略有差异,但已变得不显著了。
3.2 主观幸福感的城乡、健康状况差异 本研究发现,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明显要高。在积极和消极情 感方面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相比,既体验到较高的消极情感同时也体验到 略高的积极情感,但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农村学生、城市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背景 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评价有关。相对来讲,城市大学生家庭环境较为优越,物质生活水平较 高,平常接触的新鲜事物较多,见多识广,他们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对自己、对未来都充 满自信,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而农村大学生一方面他们升入了向往已久的大学,心情愉 悦,所以这种变化使他们体验到一些积极的情绪情感。但随着大学生活的慢慢开展,来自农 村相对欠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背景,使农村大学生感觉与城市大学生相比有一定的距 离,种种局限使他们产生一种自卑感。而且进入高校环境,与他们原来的生活环境变化很大 ,因而可能面临更多的自我调节与适应方面的压力,体验到更多的负性情绪。以往研究表明,健康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但是这种相关仅仅表现在被试自我 报告健康状况时[6,7]。本研究也得出了与此较为一致的结论,健康状况不同的大 学生在主 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的青年时期,一方面 学业负担较重,另一方面需参加的社会活动也较多,如果身体健康状况较差以至使自己无法 承受时,就会产生压力和负性情感。尤其当健康状况妨碍到一些重大远期目标的实现时,它 会更大程度地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4 参考文献
[1]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Propo sal for National Index.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55(1): 34-43
[2]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4,95(3 ): 542-575
[3]何瑛. 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重庆师专学报,2000,19(2) :36-38
[4]陈静, 杨宏飞. 杭州市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调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3):203-203
[5]Wood W, Rhodes N, Whelan M. Sex differences in positive well-being: A consideration of emotional style and marital statu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 989,106(2): 249-264
[6]George LM, & Landerman R. Health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 repli cated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 ent,1984,19,133-156
【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主观幸福感 调查
小学生是特殊的青少年群体,学习对其而言是极其重要的生活事件,学习幸福感是其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主观幸福感是指作为特殊个体的学生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特定的生活领域所做出的整体评价,是指学生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积极引导下,伴随着道理的认识,对学习产生的情感体验。国外研究发现各生活领域的青少年对学校满意度的低下可能导致学业成绩不良、退学、违纪等一系列的负性后果。学龄期儿童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否在学习中有快乐的体验,对其未来的学习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实地调查,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现状,为提高小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和丰富学校教育评价体系提供实证性支持。
一、调查方法
采用《中小学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该量表共16个条目,由学习体验、现有成绩感受、环境激励以及希望学习成绩等4个维度组成。每个条目分为“完全符合”(1分)、“比较符合”(2分)、“不太符合”(3分)、“完全不符合”(4分)四个等级,根据学生的回答计算每个维度得分。
本次调查对象是江西省吉安市师范附属小学1~6年级学生。将调查问卷发放至小学各年级儿童,随堂测试,学生独立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问卷。
将回收的有效问卷整理编号,数据输入SPSS 16.0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处理。不同年级量表得分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P
二、调查结果
发放问卷 349份,回收有效问卷 334 份,有效率为 95.7%。调查结果发现男生在学习主观幸福感总得分、学习体验和现有成绩感受维度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女生,环境激励和希望学习成绩维度男女生得分无显著性差异外。在学习主观幸福感总体得分和现有成绩感受、学习体验、环境激励等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希望学习成绩维度上各年级无显著性差异。
三、分析与讨论
对于以学校为主要生活场所的小学生而言,学习主观幸福感对学生个体的行为与人格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观幸福感低下将不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良好品质,将妨碍其终身学习理念的确立。
本研究结果显示女生在学习主观幸福感总得分、学习体验和现有成绩感受维度表现要优于男生。可能因为小学阶段女生学习成绩和心智成熟要优于男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好,与父母有较好的沟通和交流。而在环境激励和希望学习成绩维度无显著性性别差异,可能是因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无论男孩女孩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
小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下降,1~2年级学学生学习幸福感在中上水平,三年级开始小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处于中下水平,总体呈降低趋势,三年级与1~2年级出现显著性差异,提示三年级是学习的转折期,此时需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志,现有成绩感受是直接影响学习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子,学习主观幸福感随年级变化的趋势可能与学生成绩感受密切相关。1~2年级学生刚开始入学,对一切充满好奇,较少的考试也尚未显示出学习成绩的差距,但进入三年级后,随着课程的增加、内容的复杂,学生间学习差距逐渐明显,这时学生现有成绩感觉最差,逐渐适应后,现有成绩感受略有好转,但六年级面临紧张的升学压力,现有成绩感受略有下降。学习成绩直接决定学生接受表扬或批评的多少、决定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习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体验,是影响学习主观幸福感关键因素。根据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所阐述的原理,积极情绪体验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得不到积极情感的体验,必将厌倦学习,降低学习主观幸福感。根据学习体验各条目的因子分析,发现随着年级增加造成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下降的学习体验原因主要是学习的趣味性和与师长的分享性逐渐下降。对于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逐渐成长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的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增加,心理发展逐渐体现出较强的矛盾性,表现为反抗性与依赖性并存、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其幸福感逐渐从满足于简单与家长的倾听、表扬和鼓励,发展为需让孩子感受到独立、尊重和自主,因此随着年级的增加,其环境激励维度得分逐渐下降。
学龄期儿童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否在学习中有快乐的体验,对其未来的学习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关注小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是小学教育的崭新内涵和创新壮举,使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从关注社会发展对人的异化影响,到关注以人为本的主体能动精神科学素养。作为学习最初阶段的小学教育,在提供启蒙知识教育的同时,需重视小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培养熏陶,对于完善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年级增加的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下降的现状需引起小学教育界同仁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甘雄.初中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J]. 教学与管理,2011:70-72.
[2]马颖,刘电芝.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1):74-79 .
[3]Hubner ES,Drane W,Valois R F. Levels and 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adolesocent life satisfaction reports[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0,21(3):281-292.
关键词:对应分析;因子分析;Kendall相关分析;方差分析;高中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60-02
一、研究目的
孩子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群体。在我国,80后的独生子女的成长更是受到家长们的普遍重视。于是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几岁就博览群书的“神童”,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天才少年,TOFEL考满分的英语“大师”……家长们尽其所能培养优秀的下一代,只为使孩子们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可以生活得更幸福。然而,却通常忽视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本以此给广大家长一些启示。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次问卷的发放范围遍及北京多个小学、初中、高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四千余名北京市中小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其中小学年级组调查对象为五年级学生,初中组为初二学生,高中组为高二年级学生。然后经过仔细的录入及筛选,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550份,小学组939份,初中组1015份,高中组1596份。通过对变量的筛选和剔出得到了本文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如下:
Y:是否感到幸福:1=非常幸福,2=比较幸福,3=一般,4=不太幸福,5=不幸福
grade:学生的年级组,其中1=小学,2=初中,3=高中
sex:性别:1=男,0=女
type:学校类别:1=重点学校,2=普通学校
X1:每天睡几个小时;X2:每天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X3:每天锻炼几小时;X4:是否喜欢上学;X5:在学校的心情如何;X6:是否愿意参加学校或社会活动;X7:父母是否会征求孩子的意见;X8:是否使用手机;X9:每月零用钱数;X10:学习压力;X11:是否能和班主任沟通;X12:是否上辅导班;X13:上辅导是否自愿
三、数据描述
(一)整体幸福感分布。
图1反映的是中小学生的整体幸福感,由图1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中小学生感到自己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认为自己比较幸福的人数最多,非常幸福的居于其次,而认为自己幸福度一般和不太幸福、不幸福的人数依次递减。
(二)不同性别的幸福感分布。
表1反映的是不同性别学生幸福感差异显著性的检验,mann-whitneyU检验的结果显示,双尾面积为0.622,因此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两组人群幸福感无明显差异的原假设。
(三)不同学校类别的幸福感分布。
笔者通过比较发现,虽然从样本均值上看出上重点学校的学生的幸福感略微高于上普通学校的学生,但通过表2中mann-whitney U检验的结果显示,双尾面积为0.163,因此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两组人群幸福感分布相同的原假设,即认为是否上重点学校并不能显著的影响学生的幸福感。
这里就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幸福感上有很大的差异。通过查询大量网上的资料以及自己的感同身受,认为这样的差异是非常合理的:(1)小学生正在处于老师、家长的百般呵护中,学习压力也不是很大。在心理上并没有成长的很成熟,在思考问题上,主要还是考虑玩耍,怎样过的开心。(2)初中生已经步入了青春期,根据心理学的认识,这一时间段的人会产生叛逆思想,有很多理想和抱负,也刚刚感受到课业的压力。同时还正在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的关键。(3)高中生的幸福感相对比较复杂。这比较好理解。对于高中群体来说,大家无论在思想上、观察事物的角度上都已经有了很大区别。心智也开始转为成熟。自己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人云亦云。也许有的人学业顺利,家庭幸福,那么他就非常幸福。有的人在上了高中以后,由于各方面原因,学业受阻,那么他就可能非常不幸福,再加上感情问题,高中生的幸福感就更加趋向复杂化。这对于学校的教育来说就有了很大的借鉴意义。在初中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思想道德的教育。这个时候的学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正是可塑之时,如果沾染了不良习气,就非常的可惜了而对于高中生的特点及相应的教育方法,则在下面的第四部分中涉及。
四、统计分析
由上面的分析得知,不同的年级组别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幸福程度,高中生普遍感到不幸福,而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在问卷中,某些变量可能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比如学习时间、睡眠时间和完成作业时间之间,在校心情和是否喜欢上学之间,为了达到简化数据和分析方便的目的,对原始的X1(每天睡几个小时)、X2(每天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X3(每天锻炼几小时)、X4(是否喜欢上学)、X5(在学校的心情如何)这五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运用SPSS软件得到的分析结果如下。
(一)因子分析的前提检验。经过球形检验,KMO值为0.509偏高,而Bartlett检验的尾端概率面积为0.00,高度显著,因此说明变量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二)共因子的提取和解释。选取两个公因子后,SPSS给出的计算结果如表3,可以看到,仅两个因子就可以解释一半以上的变动。
有表4可以看到,在第一个公因子中,喜欢上学和在学校心情两个变量的因子载荷很大,因此可以将公因子1定为“喜欢学校程度”因素;公因子2中,每天睡眠时间、完成作业时间和每天锻炼时间的因子载荷比较大,因此公因子2定义为“时间分配”因素。由图2可以看出,两个公因子基本已经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三)影响高中生幸福感的可能性因素。由于数据中的绝大多数变量为非连续型变量,故此处运用Kendall相关系数来判断可能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幸福感与各因素的Kendall相关系数表
由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除变量X6(是否愿意参加学校或社会活动)、X9(每月零用钱数)、X12(是否上辅导班)、公因子2(时间分配)外,其余相关系数在95%的置信水平下都显著的不为0,因此认为这些因素可能影响了高中生的幸福感,因此用方差分析方法做进一步讨论。
(四)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
将上面的各变量引入模型,做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由表6可以看出,在95%的置信水平下,X8(是否使用手机)、X11(是否能和班主任沟通)、公因子1(喜欢学校程度)都是影响高中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而X7(父母是否会征求孩子的意见)、X10(学习压力)、X13(上辅导是否自愿)对高中生的幸福感则没有显著的影响。
(五)显著因素分析
除去学生主观上对于学校喜爱程度(公因子1)这个协变量的影响因素后,对其他两个因素进行分析。由于本次调查中幸福感选择的序号越小,表明幸福感越强,因此,幸福感序号均值越小,表示此类人群越幸福。
1.是否适用手机
由表7可以看出,使用手机的高中生幸福感高于没有适用手机的学生。
2.是否能和班主任交流
由表8可以看出,可以和班主任沟通的学生幸福感普遍较强。
探索性分析:
上面的方差分析的结果看似很让人费劲。为什么“是否使用手机”和“是否能够和班主任沟通”两个因素会显著影响高中生的幸福呢?
综合来讲,高中当然是以学业上的教育为主,学习优秀,自然幸福感会上升。同时要注意个别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例如因为自卑所产生的忧郁症、偏执等等。要加强心理疏导,避免学生由于外界压力过大而误入歧途。
五、结论
高中生课业压力普遍高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这个群体中感觉不幸福的人数最多,而本次高中组的受访对象为高二学生,受访时间为5月中旬,正是备战会考的阶段,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业压力都很大,学习时间都远远高于休闲娱乐的时间、与家长的交流也因为繁重的课业而相应减少。因此,造成这个群体中幸福感差异的因素并不是上面所说的两个因素,而是另外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潜在影响――与同学、老师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