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02 23:52: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德育功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强化德育意识
(1)要实现教育观念的变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德育在现实中被削弱的危险性,从而把升学教育转移到公民素质上来,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束缚.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结束“口头上重视,思想上轻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
(2)要正确地认识传授知识与德育辩证统一的关系。传授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是德育的基础,而德育则是传授基础知识的目的和归宿。如若离开知识教育的传授去讲德育,或若离开德育进行知识教育,都只能把政治课引向歧途。
(3)应充分认识到政治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性。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西方敌对势力竭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妄图实现其“不战而胜”的图谋,攻心为上,潜移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同我们争夺青少年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激烈的。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紧迫的重要课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进行。
二、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从自己的教育对象出发,努力做到从备课、讲课、作业和考核等各环节都紧密联系学生实际,避免无的放矢。.
(1)备课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前提。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必须了然在胸,讲起来才有针对性。
(2)讲课要针对学生的思想现状。这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提高其思想觉悟的中心环节,是真理与谬论直接交锋的战场。教师应在讲清概念、原理的同时;fx,-i学生的模糊认识,进行有的放矢的思想教育。
(3)作业和考试要结合学生思想。思想政治课的作业不能停留在填概念、背原理的水平,而应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考试要进行改革,使其发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教学作用,逐步实现从知识、能力、觉悟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发展,深化对学生思想的教育。
三、要增强教学信度
教学实践表明:教育者所施加的一切影响,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思考认可,方能付诸行动。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做到入耳人心,而信度的增强,也就成为强化德育功能的关键了。如何增强信度呢?
(1)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增强信度的前提。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2)坚持疏导原则,这是增强信度的有效途径。疏导就是如同大禹治水采用疏通河道一样,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坚持疏导:一要摆事实,即要善于公开地肯定那些现有的事实,而不是肯定那些感觉到的似是而非的“事实”。二是要抓住“热点”,引入教学,这是增强时效性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教师做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的有心人,以有效的途径去捕捉学生中间的‘热点”问题。
四、要变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促使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实现和强化德育功能的主要手段。
(1)讲究“灌输艺术”唤起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入口处”。这就要求教师熔现实生活、教材内容、学生思想状况于一炉,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生动活泼地教学。
(2)实现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确立开放式教学。就是在教学内容上不局限于教材,要把教学与沸腾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形式上,可力求把课外阅读、影视广播、社会实践、撰写小论文、时政讲座、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等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采取各种方式,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深入实际。同时,要使德育寓于所有学科之中形成合力,协同作战,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艺术教育本身具有德育功能。艺术是人的一种情感表达,是人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艺术诞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之中,从它的产生开始就和德育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艺术可以让人感受美,也就蕴含着德育的属性;德育最终也要回归到情感层面,这与艺术教育的本质是相通的。艺术教育通过生动的视觉、听觉感受,向受教育者传达艺术所要表达的内容,让受教育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所以,在育人方面,艺术教育有着一般的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在抗战时期,《松花江上》等歌曲激发了人们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罪行的愤慨和高涨的抗日热情;《义勇军进行曲》吹响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号角,成为鼓舞全国人民一致抗战的爱国主义教育经典。这充分体现了艺术教育所具备的德育功能,是一种感性层面上的精神鼓舞。艺术教育本身需要道德的导向和支持。长期以来,很多人看待艺术教育总是片面关注它的外在表达形式,无论专业还是公共艺术教育,只注重理论、技能教学,而忽视其本身的辅德价值。
其实,艺术教育所具有的德育特征,能够给予艺术教育深层次的内涵提升。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道德的力量,使之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旗帜”。艺术教育本身也需要道德的导向和支持,如曾经的一首《学习雷锋好榜样》,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旋律,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又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艺术教育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化的德育。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人民的精神财富。实践证明,通过艺术表现正确的思想内容,从而进行思想教育是相当有效的。如革命战争年代,战地文工团在硝烟弥漫的前线进行文艺演出,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这就是说,在主观上艺术家表演的主要目的就为了激发战士们的革命激情,在客观上观众也并不是单纯地在进行艺术欣赏,这样的教育显然更多的是借助艺术形式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启示我们,在注重“晓之以理”的德育的同时,还应采用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感性形式来“动之以情”。这样,才能获得最佳德育效果。
二、有效发挥艺术教育德育功能的途径
利用高校校园情境,把艺术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有效发挥艺术教育的辅德功能,是提高大学生德育实效的重要手段。脱离艺术形式的德育往往流于简单的说教,而任何背离德育目标的艺术作品也必然给大学生带来各种负面的影响,最终成为传递各种“非正能量”的工具。因此,通过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感染大学生,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是当前高校育人的一大突破口。
1.充分利用艺术赏析教学“主阵地”,实践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一个艺术作品,如果不追究其历史,不剖析其内在意蕴,对其的观感必然会是苍白空洞的。实践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要充分利用艺术赏析教学。教师在讲解艺术作品时,要注重结合作品特点,追溯其思想根源,向学生展现作品诞生的背景,让他们深入了解体会作者的表达目的,从而由对艺术的初次感性认识升华到深层次的理性感悟。同样也可以在思政课堂上,用艺术形式去开展思想教育。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就可以通过爱国主义作品播放分析,让学生透过音乐或画面去感受所受教育内容的内涵,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
2.积极打造艺术教育形式多样的“立体攻势”,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正能量的传递。要形成在艺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立体攻势”,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教育。首先,可以利用校园内的许多宣传设施,如画廊、活动室、舞台、黑板报、学校电视台,宣传健康向上的思想与内容。利用各种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和作品展示,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其次,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天分。一方面定期举办校园音乐节、合唱节、舞蹈节等艺术活动,为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搭建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可经常性地开展综合性或单项艺术欣赏活动,如声乐专场演出、舞蹈比赛、书画展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美化他们的心灵。同时,可以通过社团等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相互间的协同配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他们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
3.抢占时代艺术主流与非主流的“新阵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教育。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手机平台等新媒介可以让人们广泛了解世界及艺术的各种发展态势,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辨别是非能力和审美水平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必须积极抢占这一块发展十分迅猛的“新阵地”,在新媒介中争取话语权。如教师如果能够及时跟进学生关注和喜欢的社会热点,把这些案例带进课堂中进行深入解读辨析,将更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远程教学副主任认为,开办各种艺术活动并倡导大家一起参与艺术课程的实践,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在我们的大学生生活实践中,主流艺术结合学生艺术实践活动发挥德育作用的例子不胜枚举。
【关键词】数学教育;德育;功能
引言
数学是初中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担任着培养学生德育的重要任务。但是部分教师认为数学与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关系甚微,因此在教学中时常忽视德育工作,忽视了德育能力的重要性。其实不然,经分析可知数学中的德育工作是隐性存在的,如:从圆周率、勾股定理中可以为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从几何图形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渗透美育等。在这些知识中为学生渗透德育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但是,如何有效为学生渗透这些教育呢?笔者对此就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借助数学历史,培养科学学习态度
分析初中数学教材可以发现,在教学中隐含大量的德育素材。所以,教师在为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之前,首先应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素材并制定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计划。然后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进行渗透,从而提升学生科学学习数学的态度。如:以初中数学中的“无理数”这一教学内容为例。
教师在讲到这一部分内容之前,可以为学生讲述一小段相关的历史:“毕达哥拉斯时代(公元前500年),有一个人名字叫希帕索斯发现了无理量的存在,他发现正方形的对角线与其一边是不可公度的,根本找不到一把尺子在整数次度量正方形的边的时候还可以整数次度量其对角线。但是,这一发现与他们毕氏学派的‘万物皆数’的哲理不同。于是他开始钻研,又发现除■以外的无理数的存在,这些无理数的出现在很长一段实际困扰着古希腊的数学家。直至19世纪后期,戴德金、康托夫等数学家再次坚定的证明了无理数的存在,才让更多的人接受并认同这种数,于是我们今天才可以在这里学习它。这是无数数学家智慧的结晶,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应严谨认真的对待。”通过这样历史故事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了解无理数的由来与起源,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
二、结合教材知识,提升学生爱国情怀
数学教材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爱国主义知识,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初中教学教学中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注意结合教材知识,为学生延伸讲解中国古今的数学成就,让学生在渊源流传的史实中达成共鸣,从而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
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到与“圆周率”相关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延伸为学生讲解自西汉的刘备、东汉的张衡、三国时期的刘徽到南北朝的祖冲之等,我国古今多位数学家都对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才得出当时世界最为准确的圆周率。另外,教师可以延伸为学生讲解我国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其他国家的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早于其他国家400多年;《九章算术》中提出负数的概念与其运算法则、方程组的解法等比欧洲国家早1000多年;西周数学家尚高提出的勾股定理,当时被成为尚高定理等。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这些成就的时候可以延伸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具体事迹,加深学生对我国数学史的认识。同时通过这样的德育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也激励着学生的进去精神,有助于完善初中生的人格品质。
三、利用数学实践,渗透辩证唯物主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利用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分析、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培养学生客观评价事物的基本思想与态度。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为学生布置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思考、实践、证明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并得出知识的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客观的角度认知真理。
初中数学教师在讲到数学教学中与“几何图形”相关的知识内容时,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梯形等,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动手实践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准备相关图形的素材。然后通过折、剪、拆、画等实践,实际动手操作自主探究,通过这样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另外,教师在为学生讲到“勾股定理”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画出一个两直角边分别为3厘米、4厘米的直角三角形和任意对应3厘米、4厘米倍数的直角三角形(如:直角边为6厘米、8厘米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约分证明勾三、股四、弦五的规律。以这样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形式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从客观事物中发现并掌握规律的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育中为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数学知识的态度,对启迪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深研教材借助数学历史,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数学知识的态度;其次可以结合教材知识,提升学生爱国情怀;然后可以利用数学实践,为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思想受到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德育与智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能珍.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一、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育手段,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情境,促进学生道德观念的深刻体验。
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我们提倡合理使用现代化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师生情谊》一课时,我先播放视频《山村教师陆永康》,感人的事迹,优美的音乐,使有的学生边看边流泪,也使学生深深感受到老师的伟大,感受到老师在我们生活中充当的重要的角色,加深了对老师的感情,更加尊敬和理解老师。使这一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运用多媒体,还可以运用图表、图片、漫画等手段来提高其德育效果。如在讲传统文化时,我出示了一系列我国古今中外的文化图片,精彩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有了更加的情感体会,也更加珍惜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利用德育情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界。
二、创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精心进行问题设计。
创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性,启发性和实效性。思想品德课,既源于生活,又要同时为生活而服务,所以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情景创设生活化,问题设计生活化,活动开展生活化,以及课后拓展生活化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深入人心。结合我们的高效课堂,既要提高教学效率,又要不能丢掉思想品德课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精心创设问题,使每个问题都为突破重难点而服务,同时又要生活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和思维,引导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思考,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灵活处理课堂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释疑,以达到设计之目的。如在学习《我和父母》一课中,老师设计这样的问题:第一,“在那么多关心爱护我们与我们相亲相爱的人当中,你最爱谁呢?请在白纸上写下你最爱的五个人。”第二,“现在,要下一道残酷的指令:拿起笔,在这五个最爱的人当中,划去一个,想象他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并写下你的感受和原因。”层层深入,最后“当我们真正选择自己心中最深爱着的那个人离去时,我们又会怎样感受呢?”生活化的问题设计,触动学生的灵魂,使他们深深感受到很多东西,在我们拥有他们的时候并不觉得珍贵,一旦失去了,才感受到他的珍贵,所以对父母和亲人要学会孝敬。由此,“孝亲敬长”这个知识点也发挥了它的德育功能。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来
高效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高效课堂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对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有很大的帮助,小组合作学习不限于认知领域,还有同学间情感、态度、技能的沟通,在培养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在学习《竞争与合作》一课中,我就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竞争与合作的。在高效识记环节,我让各个小组的成员站起来,看看那个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全组完成识记任务的就给予奖励。每个成员怀着荣誉与共的情感尽力完成各自的目标,在竞争与合作中以最高效的速度完成了目标。通过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不但提高了高效课堂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在合作探究时还要灵活运用探究学习的形式,把个体探究和合作探究有机结合起来,有的内容宜个体探究就让学生自主探究。如在学《悦纳自我》时,我在学生自学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科学认识自己,合理评介自己”的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去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闪光点,让他们自信,从容地面对自我和同学。
四.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是非观
一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想品德的系统教育,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各种观念的多元化,使尚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各种不同思想的影响,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问题,初中生往往有一些不正确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不断提高觉悟和修养。
五、充分利用时事政治进行情感教育,发挥其德育功能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比较注意狠抓双基,重视科学知识的整体性,强调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逻辑顺序渐进,但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属性,把它仅仅看成一门文化知识课,忽略了其他的教育途径的作用,如班、团队、课外、社会、家庭等活动,这在事实上把思想品德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严重淡化和削弱了思想品德课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主渠道作用。基础教育重大重大改革就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行素质教育,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初中思想品德的教材、课堂教学能起到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载体”作用。因此,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品德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充实知识,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本领,才能胜任教学。作为一名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素质,一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二是有良好的言行修养和道德觉悟。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要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要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认真专研教材、学习《课标》,探索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认真开展教学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行为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注意寻找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点,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如在讲授我们ゴ笞婀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河山壮丽、历史文化悠久等有关内容时,可采取图片、实物、录音和录像等教学手段,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山大川、一草一木,大力宏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科技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
2、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联系实际展开教学。如当前存在“经商热”、“出国热”和“超前消费热”、“旅游热”、“精准扶贫”等现象。在教学中,要讲清讲透原理,也要敢于触及现象,善于用疏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使理论知识更具体、更深刻、更生动,从而更具有吸引力。提高说服力,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用举例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弄通理论知识,增强思想品德课的信度。如学习十报告、国内国际的最新建设成就和时事等,材料要“精”,对所掌握的材料要“去粗求精”,尽可能做到完整、典型、精确。内容充实,并非材料越多越好,而是材料要充分有力,要恰如其分地说明问题。材料要“实”,就是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经验、实际感受的内容来举例,增强内容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自我教育形式和社会实践活动。
1、学生的自我教育形式多种,它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围绕学生的思路转,当“导演”,而不当“演员”。可以结合国内重大时事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小品表演、演讲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走向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形式。“请进来”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人士来校做专题讲座。“走出去”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疑惑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结合初三《社会发展常识和中国国情、国策》的教学,供学生调查的内容就很广泛,如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人口和环境等等。通过社会调查,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社会实际知识,能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等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品德课还需要教师进行合作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音乐方面的才华,传授音乐知识,还要充分发挥出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功能。音乐课程具备轻松性与娱乐性,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并且通过其德育教育功能对学生的耳濡目染,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音乐德育教育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在教授文化课程的同时将德育教育与其并驾齐驱,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音乐;德育功能;实现途径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音乐的学科特性,让德育教育通过轻松的音乐课堂发挥其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塑造大学生的优秀品格;充分发扬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通过音乐审美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还有利于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创新,打开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因此,高校音乐德育功能的实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具备着实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需要学校引起高度重视,通过适当的方式实现高校音乐德育教育的功能。
1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德育功能
1.1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塑造大学生优秀人格
当前我国各高校进行的音乐教育,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进行的内容选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培养音乐素养的同时,时刻感受到我国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在学习与我国建国和抗战历史相关的音乐时,更能够激发起爱国主义情怀,使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们也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到革命先烈为保护国家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对当前的和平生活产生珍惜之情。比如《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首爱国歌曲,学生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会不自觉被歌曲的雄伟不屈而感染,在演唱时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其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便在此时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此时老师不需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说教,只需为学生讲述此歌曲的创作背景是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学生通过联想当时中国人民奋勇抵抗的场景,结合歌曲中释放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自然能将爱国主义理解得更加透彻。因此,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是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方式来体现的,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优秀人格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1.2发扬大学生团结协作风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合唱教学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音乐演唱形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合唱这种演唱形式,可以将全班学生集结到一起,进行同一首歌的演唱,因此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可以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学生在合唱时,会首先对歌曲进行任务分布,这就需要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了解,知晓自身以及其他同学最擅长的演唱部分,然后依据同学各自的优势所在进行任务选定,这对于培养学生宽容待人的品质也具备一定作用。学生在进行歌曲练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演唱问题,因为合唱考验的不是个人的演唱技巧,更注重的是所有人的合作效果,因此,大学生在合唱时会逐渐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会逐渐使自己适应集体的演唱节奏,不断完善集体演唱的效果呈现。在不断合作与磨合的过程中,只要同心协力,合唱效果便会逐渐趋向他们的目标,这时他们便会感到集体的伟大,因为合唱带来的视听震撼远远超过一个人的表演,学生因此也能真正体会到集体的重要性,更加注重集体主义。
1.3培养审美情趣,打造全面发展的时代青年
高校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学生通过音乐课堂的学习,能够掌握许多音乐知识,并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种类音乐的学习鉴赏,培养起一定的音乐审美情趣。音乐教育不仅诉诸听觉感官,更加倚重学生对于音乐的心灵感悟,考查学生能不能感受出音乐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进而进一步对自己鉴赏音乐提供灵感。音乐是一种传达真善美的文化,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知识、演唱音乐歌曲,能够净化自己的内心,通过感受音乐纯粹的美,使自己暂时忘却世间的喧嚣吵闹,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思考。音乐审美情趣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情商组成,因此,音乐德育功能对培养大学生审美水平的功能,实现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2.1加大对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音乐教育的教育理念
当前大多数高校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层,认为音乐课程的设置只是为了愉悦大学生的生活,使大学生在繁忙、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没有意识到音乐教育独特的德育教育功能。而且,高校音乐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只是设置了简单的音乐欣赏的讲课形式,只教授学生一些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以及音乐欣赏技巧,对于音乐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只是轻描淡写,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分析鉴赏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接受的音乐教育仅仅发挥了其对于培养学生简单的音乐素养方面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完成其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功能,因此使得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并不能作为支撑其自身全面发展的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及时更新对于音乐教育的错误认知,深刻剖析音乐教育中所包含的独特的德育教育角度,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深度的音乐教学,并能够使音乐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培育作用。
2.2优化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音乐课在非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只是出于选修课的地位,并且多数是理论型的选修课,这种课程设置首先便让学生在心理认知层面将大学音乐教育放到了不会特别重视的地位。而且单一的理论知识教学,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但是由于不能进行相关实践,学生无法对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效果检验,因此,高校的音乐教育也不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有关德育教育的内容,德育教育功能无法突出展现。因此,高校需要对本校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一定的优化,尽量将音乐教育课程上升为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定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应注重教学深度与广度,尽量将音乐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通过内容教学彰显出来,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一定影响。
2.3建设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队伍
当今时代是注重创新的时代,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因为当今的大学生生活在时刻高喊创新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讨厌一切陈旧不变的东西,尤其是一些陈旧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可能对学生的创造力产生扼杀作用。因此,高校音乐教学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也应该体现出创新的特点,这就需要一支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队伍,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不断改善,使得音乐教育能够时刻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以此吸引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队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对音乐的德育教育功能具备自己的独特认知,能够将德育教育与音乐教学内容实现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有关德育教育的内容,不会产生抵触心理。高校可以引进一批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队伍,也可以自己培育创新型的教师,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能够接受先进音乐教学经验的指导,并为教师制定一系列的研究课题,使老师在思维认知层面达到能够实现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相关要求,还要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相关考核,以考察老师的教学方式能否发挥音乐的德育教育功能。
2.4营造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校园音乐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大学生的思维认知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的双重压迫中,因此极易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暗示,帮助大学生减少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干扰。所以,学校可以通过校广播台设立音乐频道,定期为学生播放一些舒缓身心的音乐,以此营造出轻松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帮助学生疏导压力,阳光面对生活。此外,学校还要对校内的音乐社团进行管理,取缔一些宣扬颓废生活的音乐社团,积极鼓励健康向上的音乐社团的发展,并支持其举办音乐活动,通过音乐活动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学校的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心理教育。
3结语
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应该基于对音乐文化的特性以及德育教育的特性的充分了解层面才能够保证其有效实施。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界很难将其改变,因此,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不能单单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为评判标准,而应注重教学效果评判的多角度性,虽然音乐德育教育不能轻易改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只要通过德育教育,能够对学生产生心灵上的一些启迪,能够对学生产生心灵触动,那么,音乐德育教育便是有效果的。另外,德育教育的实现也要讲究教学方法,最好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音乐知识教学当中去,以避免大学生对于德育教育产生抵触心理。
作者:丁晶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郝卫健.加强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D].烟台:鲁东大学,2013.
[2]郝冰.高雅音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4.
[3]袁晓辉.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4.
[4]李开蓉.时代变迁下高校音乐的德育功能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5.
关键词 德育 武术礼仪 儒家礼仪 道德
一、相关概念厘析
(一)礼仪
“礼仪”一词,很早就被作为典章制度和道德教化使用。在古代汉语中,“礼”主要包含三层意思:第一,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礼节仪式。第二,表示尊敬和礼貌。第三,礼物,即赠送的物品。“仪”既指的是容貌和外表,也指仪式。日本也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认为礼仪就是要求人们在各种人际交往中要有恭敬、谦让的精神和行为,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顺畅和愉悦。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从公民个体的角度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因此,礼仪是人们为表达某些专门礼节所使用的仪式,是在人类社会活动的演进中历史地形成,并且有一定固定形式和专门规定的行为规范,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
(二)武术礼仪
有研究者认为,武术礼仪指的是习武者在习武群体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特定关系,并为所有习武者所共同认可的,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浓厚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礼节和行为准则。武术礼仪是礼仪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人们在武术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所使用的一种仪式,是在长期的活动中演进形成的、具有固定形式和专门规定的行为规范。那么这种行为规范在历史的进程中,也是有一定思想基础的。
二、武术礼仪的思想基础――儒家礼仪文化
作为古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儒家礼仪文化,对武术礼仪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个人道德,还是社会公共道德与职业道德都是儒家礼仪文化所倡导的,也是一个人行为规范的起点。同时儒家礼仪文化倡导的传统礼仪讲究内涵而兼顾表形,武术礼仪的外在表现形态是儒家礼仪文化与体育礼仪文化的结合点。礼仪属于道德的范畴,也是儒学的核心内容,我国古代《礼记•曲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力争辩讼,非礼不决”。道德为万事之本,仁义为群行之大,人要实行道德仁义四事,不用礼是不行的。儒学伦理注重人的道德品质的修养,而武术礼仪作为礼仪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也和儒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武术礼仪不仅以外在形式表现出了儒学的伦理内涵,同时也吸收了儒学礼仪的精华。
在孔子创立其儒家学派时基于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把《礼》、《乐》、《诗》、《书》、《易》、《春秋》列为教学内容,而且把这种以“礼”为核心的教育作为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接受礼仪教育是个人追求德性崇高所必须的修养环节与修养过程。“德”成于中,“礼”形于外,“德”、“礼”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生活中以礼“引”德,学习礼仪,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见贤思齐,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以礼“显”德,社会生活中把握礼仪的尺度,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准,体现出对“礼”的价值的认知水平和对“礼”的执行的修养程度;以礼“保”德,在学习和运用礼仪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交往中准确把握,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君子人格的最基本的内涵,人除了具备一般的道德素质外,君子以守礼为第一要义,而作为道德要求,其基本精神便是恭敬礼让。习武者必须恭敬而谨慎、虔诚,无论对待人生、他人和社会,都必须严肃认真、谨小慎微。对己而言,正心需有诚意,对人而言,事父母须尊敬,事君须忠敬,与朋友交往须讲信用。因此,在德育教育缺失的时代,武术作为一门体育课堂中的必修科目,对传承武术礼仪文化是一个不错的途径,同时,对当代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武术礼仪的功能思考
(一)唤醒主体的道德自觉
武术礼仪的本质应该属于道德范畴。在教学训练比赛活动中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作用。实施礼仪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在加强道德修养,首先它可以造就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社会道德的文明公民,按规定着装,比赛过程中尊重裁判和服从裁判的判决,尊重对手理智对待输赢,无不反映出一个人或团队的良好的道德修养水平。其次可以反映出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对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武术教学、比赛等活动中,养成崇礼、修礼、习礼的良好风尚。就武术礼仪中较为普遍的握拳鞠躬礼而言,其拳礼的涵义是:右手握拳表示团结一致,抚于左胸口表示、心中有师长、心中有裁判、心中有对手,鞠躬表示尊重、谦让。在无需言语的过程中就传达出了学习者的内在修养。因此,不论是比赛、课堂还是相关的活动中,长期的进行武术礼仪的规范,对学习主体道德意识的唤醒有一定的作用。
(二)利于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的加强
“练武先习德、习德先习礼”这句武术谚语中的“德”就是指“武德”,“礼”就是指“武术礼仪”。对习武者进行规范的武术礼仪教育,可以引导他们自觉遵守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提高他们的文明意识,养成文明行为的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有序。
道德修养的养成一方面就体现在具体的礼仪行为中。礼仪与道德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人际交往中,有一定的礼仪形式。如朋友见面要握手问好,早上见面道“早安”等等。在武术的日常教学生活中,这些课堂常规性礼仪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抱拳礼还是注目礼,递械礼都很讲究。武术礼仪中内含的道德修为是很多的,在教学或者比赛中,对学习者进行武术礼仪教育,这种特定情景下的行为规范,对于其道德规范和修养的加强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三)易于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从道德行为到道德素质,中间还需要一个环节就是道德习惯,它指的是人们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并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性。外在道德习惯的形成会大大简化道德选择、道德判断等活动过程,是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当某种道德行为不断积累,并形成一种道德习惯时,支配人们行为的道德观念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情感和意志活动中,内化为人们的道德信念,并形成某种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它包括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几个方面,是主观上的道德认识和客观上的道德行为的统一。一定的道德素质的形成标志着外在的道德要求已成为人们内在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对某种原则规范的外在认同变成了内在的自觉自愿的举动。这正是道德的落脚点和归宿点,也是道德价值实现的目的要求。
1.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是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形式
2007年以来,各级政府和高校建立起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校级奖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国家励志奖学金是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国家助学金是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困难补助是各级政府和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遇到一些天灾、病灾或家庭发生意外变故时给予的临时性、一次性的无偿资助,是高校资助政策的辅措施之一;学费减免是针对无力交纳学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大学生,尤其是孤残学生、单亲家庭、烈士子女、少数民族等实施的资助政策;绿色通道是由国家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规定各高校都必须建立的助学制度,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能够顺利入学。
2.社会资助是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有益补充
高校可以通过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金等分别设立奖(助)学金,很多高校充分利用校友力量设立了一些校友基金、企业奖(助)学金、名人奖(助)学金等,这些社会资助有力的补充了高校的资助工作。
二、高校资助工作的德育功能
1.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德育功能的内涵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功能是指高等学校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工作的作用及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法律意识培养等方面;同时,学生资助工作传递着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它不仅使青年大学生在物质上、精神上获得双丰收,而且还要求他们逐步树立感恩心态、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社会公德心。
2.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与德育工作的关系分析
作为高校,帮助贫困生缓解经济压力,使其顺利完成学业,这是资助工作的根本所在;而大力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困难学生长远的深层发展需要才是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高校资助工作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对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首先,高校资助工作的中心就是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体现了党和国家、高校等对他们的关怀和支持,这有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奉献意识;其次,高校资助政策的内容、实施及评定过程具有导向性,这有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刻苦学习、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有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在进行学生资助工作时开展的励志教育、诚信感恩教育、法律教育等,有利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的水平制约着资助工作的健康发展。学生资助工作的浅析德育功能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实现
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1.加强诚信教育,以诚修身,以信立业
突出感恩教育,感恩于心,践诺于行作为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培养他们立志成才、回报祖国的感恩意识。如泰山医学院积极构建以诚信做人、诚信贷款、诚信还贷、诚信交费等为主要内容的诚信教育体系,每年通过“诚实守信,从我做起”征文活动、“廉洁从学、诚信守法”演讲比赛、印发《致贷款毕业生的一封信》等一系列举措引导学生“以诚修身,以信立业”。另外,还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突出了感恩教育,努力营造出了感恩教育的舆论环境和氛围,培养了贫困学生感恩于心、践诺于行的良好素质。
2.突出励志教育,扶贫扶志,立志解困
高校应从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合格人才和建设和谐校园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学生为本,资助德育”的工作理念,将助学与德育、扶贫与励志有效结合,把对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转化为对他们的理解、帮助、尊重和激励,满足他们的现实需要、精神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目前高校开展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的评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和教育载体。如泰山医学院每年召开优秀学生表彰大会,对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遴选优秀贫困大学生组成“优秀学生事迹报告团”,面向全体学生作先进事迹报告;在全体大学生中开展“勇于登攀•立志成才”征文活动,并将获奖文章编辑成册,印制了《登攀》文集。通过宣传优秀经济困难学生在艰难的求学历程中与困难抗争的典型事迹,教育、引导广大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立、奋发进取。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当前高校的贫困大学生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因此,除了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经济资助之外,高校还应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作用,多措并举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泰山医学院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依托,组建了一支“四方结合”的专兼职心理教育咨询队伍;构建了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监护网;创建了阅读疗法——读去心病、音乐疗法——听祛心病、朋辈辅导——诉祛心病、心理咨询——医祛心病“四法互补”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利于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4.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指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