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02 18:20: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大学生 心理动机 心理特征 方式 措施
高校学生读者是一个庞大且特殊的读者群体,他们乐于研究、探索新事物,可是分析、判断能力却较薄弱。研究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的个性化心理特征以及形成和发展规律,对于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借阅书籍的心理动机
借阅动机是反映读者阅读需求、引起阅读动机、满足阅读愿望的原动力。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彼此沟通、认知的心路历程。高校图书馆的学生读者是主要且活跃的借阅群体,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活泼好学,对借阅书籍有着自己的目的和方向。分析大学生借阅选择中反映的阅读动机有以下几方面:
(一)求知阅读动机
这类学生求知欲望较强,是以获取知识为特征的阅读需要。学生偏爱名家或学派的代表作,选取图书资料的目的明确,渴望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扎实的本领,从而开始主动学习相关的书籍。查阅有关改善现实状况的策略、方法等图书资料,想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运用深刻的观点、内容,来处理好自己在学业、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
(二)兴趣、爱好阅读动机
这类学生阅读的范围与兴趣、爱好有关,如男生、理工科学生偏重于逻辑性较强的书籍,而女生、文科学生偏重于文史类、生活类书籍。但是学生随着专业课的深入,在阅读兴趣上明显地表现出集中于本专业书籍的倾向。对某一领域的求知欲望较浓厚,具有一定的深度认识,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促使他们对相关书籍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探讨,寻求有助于自己巩固、深化和扩展专业知识的书籍。
(三)被动型阅读动机
这类学生的阅读具有较强目的性,由于某种客观现实导致的被动型阅读,这种阅读需求将随着目标结束而不存在。由于学生所学专业需要,专业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参考书,拓展课堂的讲授内容,以及学生会面临的各类考试、论文、作业等,学生必须查阅那些相关的参考文献,表现为被动阅读心理。一旦这类学习项目完成,对此类书籍的需求也就结束了。这些学生通常选书的能力强,目的明确,注重参考文献的时效性,涉及范围相对狭隘,知识的连贯性不强。
二、学生阅读行为的探析
阅读是人们探索、认知世界的行为方式,阅读的行为方式始终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阅读行为是阅读中读者实现阅读活动、内容、目的、效果的手段。阅读是一种主动从书面材料中提取精神食粮的过程,是读者可根据自身不同的目的自由控制和调节的行为,是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升华的形式。不同年级的学生因目的不同,心理素质不同,所选读物和阅读效果是有差异的。分析研究学生借阅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是对学生读者高度重视的态度。
(一)消遣型阅读
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为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会进行轻松而愉快的阅读。有的学生欣赏文学艺术佳作,有的学生欣赏名人传记,有的学生欣赏人文地理读物……他们借此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性情,通过消遣和娱乐得到美好的熏陶。据统计在全国各类高校图书馆的借阅排行榜前十名中,文艺作品占去了近六成的比例。文学性读物不分阅读群体的,受众面广,通俗易懂,深受学生的喜爱,所以借阅的人数多。
(二)解疑型的阅读
这类学生读者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问题,需要查阅有关图书参考资料,涉猎一些对培养个人道德情操与文化修养起重要作用的名家传记或经典古籍是必须的。寻求具体知识、情报或方法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类学生读者占较大比例。
(三)研修型阅读
这类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洗礼后,一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已有了一定的掌握和研究,为了拓展丰富自己的学识,既要了解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又要掌握最新的科技情报以作参考。他们除了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外,此类学生阅读心理具备成熟性、系统性、创新性等类型特征,已由娱乐型阅读向研修型阅读转变,这尤其考验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服务质量的广度、深度和均衡性。
三、针对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借阅情况的服务措施
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的,而学生读者的借阅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要做到以“学生为本”的宗旨,更好地为学生读者服务,就要针对学生读者心理的需求,同时也考虑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一)图书馆馆藏资源应该根据本校专业的设置要求,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学科研、学术研究的需要去选购书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读者群的不同需求。
(二)通过图书宣传,推荐优秀的书籍资料,要根据不同学生读者的学科专业向他们推荐好书、新书,以满足他们强烈地求知欲望,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进而倡导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高校图书馆最为活跃的读者群。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广博而精深,他们思维灵活,善于自学,图书馆自然而然的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高校图书馆具有传统文化和人文底蕴的良好氛围,在努力发展、完善图书馆自身建设的同时,加强馆藏数量、规模,提高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并且应掌握大学生的阅读心理,采取行之有效、科学的引导、教育等服务措施,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工作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把方便学生、满足学生需求作为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深入探讨、研究大学生读者的借阅心理,才能更好的开展高校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及服务措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迎春.高校图书馆大学生读者教育的思考[J].图书馆,2010,(02).
[2]尹育红.基于读者阅读心理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探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01)
【关键词】高职人文素质;音乐赏析;课程设计
【分类号】J60-4
一、音乐教育现状
近年来,艺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乐趣,是抒感的一个方法。我们从幼儿园到大学都上过音乐课,一直在进行着音乐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受的大部分是西方音乐,赏析的作品大部分也来自于西方的经典音乐作品。尽管是传统音乐,人们还是按照鉴赏西方音乐的方法去品味,这就对传统音乐色赏析出现了误解,使那些有力量、有价值的音乐就此埋没。因此,应该呼吁大家完善和提高对音乐赏析课程的重视,学会正确赏析除西方音乐之外的好音乐。现在的音乐教育体系以技术和审美为主,受西方音乐教育影响颇大,音乐教育比较模式化,固步自封,使得音乐教育模式化、单一化,侧重技能,本文认为这种模式已经逐渐脱离音乐的发展方向。西方式的音乐教育使得民族传统音乐逐渐缺失,音乐教育转换新的教育方式势不可挡。
二、音乐教育和音乐赏析价值
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现了工业文明的进展,具有工具色彩,在现在时代转型背景下,要想跟上时代变化,现代音乐教育规范化教育必须创新和改进。音乐是社会文明和民族精神文化的代表,重视音乐教育,有利于育人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西方式音乐教育以哲学理论为根本,比较模式化、死板,现在音乐比较追求个体化,注重生态文明,回归创建音乐的作家本身,有利于更好的产生共鸣。音乐赏析的目的是了解创作的初衷,可以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感情,实现个人节操的升华,建造个人的精神世界。音乐赏析不仅懂了别人,也让别人懂了自己,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三、音乐赏析课程设计
课程设置是进行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包括教授科目、大纲、内容、课时、教学形式等项目,是如何实施音乐教育的标本。还包括师资力量、生源水平等等。课程设计一定要重点突出,注重实践和以学生为本。
1.师资力量和生源情况
老师是音乐之路的启蒙者,是音乐这趟旅行的领路者,在学习音乐旅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音乐教育需要资深的,有多年学习音乐经历的人,重要的还需要有能力启发和带动学生们的情感。赏析音乐的第一步是能产生共鸣,读懂它内在的情感,把死的东西变为活的事物。老师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音乐也需要有天赋的人,如果一个人天生五音不全,那何谈领略音符的力量。要想培养出优秀的、能继承发扬音乐的人,生源水平也是关键的一步。选择有天赋的、潜力的学生,也可以减少音乐教育时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培养更多音乐赏析“巨人”。可以通过最常见的考试为标准来衡量,如饱含情感地朗诵、歌曲演唱、舞蹈表演、模仿等等方法。
2.课程结构
根据往年课程结构,主要分为常识教育课程、音乐专业知识、音乐赏析专业知识、专业课外拓展及实践教学五个部分。从形式上来说,与其他高校框架一样,主要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顾名思义,是每个学生应该熟知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选修,则根据学生自身的喜好来选择的,体现了音乐的个体化。但是,选修和必修课程比例一定要适当,专业课程不能太少。专业课程才是是音乐赏析学习的主要知识,是音乐赏析的基础。除此之外,应该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抛弃原有的守旧的模式,实行培养人才的弹性化模式。
3.课业内容
高校的音乐赏析教育也是普通的转科大学教育,也需要完成每个大学生应该学习的东西,例如英语、计算机、体育、思想政治素养和军事理论等。除此常规的课程项目外,重要的就是专业的音乐教育。音乐赏析的学习范围非常广,因为首先音乐的范就很广,有流行音乐、古典音乐、音乐剧、舞台剧,各种戏曲及钢琴曲、吉他曲等各种乐器奏出的曲子,其次还有东西方的差别,即使都是摇滚,东西方的摇滚又有不同的味道。一定要注意避免课业内容太窄,使学生认识面窄,难以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
4.教育方法
古往今来,针对音乐赏析的教育方法层出不穷,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的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核心的音乐赏析教育方法逐渐适应了大众要求。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是为了人这个个体。其实,音乐的享受本来就是注重个人感受,音乐赏析要体现个人价值。其次要选用适合东方特色方法,从东方音乐角度出发学习。要学会赏析,就要先学会领悟音乐,领悟音乐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现实践的重要意义,学习音乐的产生,从根本上了解音乐。在你能懂一首音乐的时候,你也就在慢慢学会赏析了。
5.课业评估
就像学生的考试一样,考试必不可少,定期评估也至关重要。定期评估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潜力,可见评估的重要性。课业评估可以分成多种形式,课堂积极性、书面形式和自我创作等。专业的理论基础需要书面的形式,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卷子。学习的不同内容的音乐进行创作及自我点评。最终通过专业的老师们综合各方面表现给出成绩。
四、总结
随着音乐越来越多,能理了解它的人越来越少,对音乐方面,这是极大的埋没,对我们是极大的损失。懂音乐赏析的人能帮人们去了解它,不管它对你意义如何。一首歌,可能能让没有勇气的人鼓足勇气,可能能让寒心的人再次感受到温暖,可能能让丧失信心的人重拾信心,这就是音乐的力量,这就是音乐赏析的力量。弹性化、科学化、创新化地进行音乐赏析教育是大众追求的目标。按照如此教育发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音乐赏析界将呈现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商务英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教师发展
0 引言
商务英语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以教师发展为主题,以实现教师发展转向为目标,以商务英语课程模块建设为重点,以培养教师跨文化交际教学能力培养为突破口,以商务英语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研究为保障,转变教师发展观念,促进高职商务英语教师在教学情境性、内容实用性、育人实效性的教学转型和提升发展。
1 培训项目内容概述
培训授课老师有:俞洪亮院长,李生禄教授,丰玉芳教授,周维杰教授,许国新教授,孙显军主编,郑榕等专家学者。具体研修内容为: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发展现状、商务外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跨文化商务交际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与能力培养、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知识与商务谈判、商务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等专题。其目标是旨在培养学员熟悉与了解商务知识,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等科学的方法进行语言学研究的能力,从而为学员从事实证研究打好基础。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合作学习法、研讨法;采用大班讨论,小班讨论、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主讲专家和学员们之间进行了很好的互动交流。
2 培训心得体会
(1)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发展现状
俞洪亮院长从研读分析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两个文件入手,探讨了高职外语教育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俞教授透过教育的本质,提出高职外语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方向。从中,了解到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效果评价标准应该着力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满足学生高水平、多元化的需求;要让大学英语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2)商务外语学生需求
丰玉芳教授以理论介绍为基础,引入相应的学术论文范例,生动而详细地介绍了商务外语的需求。丰教授提出,需求分析不仅要调查学生需要学什么、想学什么,还要调查他们怎么学、希望或是喜欢怎么学。所以,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使用对象在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方面的倾向性。同时,丰教授还着重介绍了影响语言习得的心理因素,即Motivation、personality、cognitive learning styles、learning strategies四大因素。以理论介绍为基础,引入相应的学术论文范例,生动而详细地介绍了实证性研究论文写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譬如:写论文要做好前期的阅读储备,选择题目要"师心独见",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检验分析数据等。其中提到的很多易犯错误都是平日容易出现的。或许这些经验在日后不断地阅读写作中亦可逐渐总结出,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有效率地收获如此大量有用的信息,实属不易。
(3)跨文化商务交际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的李生禄教授,是此次培训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专家学者型人物。李教授就跨文化交际这一主题做了精彩的讲述,他企业一线实践经验丰富,为人正直,浑身上下散发着学者朴实而智慧的气质。在跨文化交际的课程教学中,李教授引入了大量最新的商场案例分析,教会学生运用PEST等分析方法,指导学生做出了十分优秀的商务报告,值得我们学习。此外,李教授提出在教学工作中不要预设学生的能力,要与学生用心沟通,挖掘学生无限的潜能。他提出商务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培养要大于教材固化知识或课程名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又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知识和技能,会计算机操作,能进行国际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应用型人才。突出"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商务学科知识+商务操作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对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选修与必修等课程进行优化组合,确保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具有多专多能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李教授还分析探讨了关于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现状与反思:同质化现象已经显现,区域性院校有"被绑"架之嫌,缺乏特色,竞争力不强;有"重灾区"发展趋势,理论"绑架"教学实践研究,有悖于专业设置初衷,专科教育本科化,教学理念传统化,学科思维简单化,能力内涵过于强调理论层面,而实践层面被忽视专业培养目标"理想化",可操作性有待商榷,MBA化。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该以综合能力为定位。应注重培养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译能力;语言策略能力--沟通策略,学习策略等;语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说服能力等;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差异辨别能力;差异利用能力等商务知识运用能力:交叉学科思维能力,商务实践能力等。
此外,秦旭教授结合扬大外语学院的大学英语精品课程体系建设的实际经验,谈论了大外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他认为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危机与挑战并存,身为大学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感,丝毫不可懈怠,同时指出要重视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与团队建设。周维杰教授从项目设计出发,基于"问题教学法"的《阅读》课的教学设计,给大家生动演示了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周维杰教授讲课很有特色,在如今多媒体教学课件铺天盖地的大环境下,周教授返璞归真,独树一帜,讲课不用课件,不用教案,完全脱稿,书。讲课的时候,周教授经常举一反三,旁征博引,谈古论今。
4 结语
回首这俩星期的培训学习,真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明显,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的烙印在每个学员的心中。全班学员在线研讨,与老师、同仁互动式交流、评论,在交流评论中教师共同探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快乐,这是收获丰厚的一星期,也是促进教学上不断成长的一星期。培训工作即将结束,培训只是一个手段、培训只是一个开端,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从身边的优秀教师身上、从学者教授身上学到了如何做人为师,写在纸上得到的是思想足迹,化作动力的是思想延伸,这段"商务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的日子,扬州之行成为重新跋涉的新起点,在教育的天地上走的更宽、更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之,本次培训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前瞻性,切合研究实际,畅谈商务外语教学理论,使教师获益匪浅,特别是对于高职外语教师的发展方向和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有了更深入、更具体的了解。此外,从某种意义来讲这次活动也是高校老师交流、结识新朋友的一个平台,一个沙龙。而这些对于年轻教师真是一种不小的收获,彼此可以工作经验和心路历程,还学到了很多实证论文写作的经验。这是一种学术上、思想上、人生观上的洗礼。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是这种精神,尤其是主讲老师对待学术孜孜不倦,对待学生循循善诱的精神,将继续充实着、鼓励着青年教师朝向这条艰辛而欣慰的教师之路继续努力,不断进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中的新情况。风在水上写诗、云在天空写诗、灯在书上写诗、年轻人用热烈的青春写诗、教师用人格写诗。
参考文献:
[1]荆莉.英语教师信念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影响研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2]周启加.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发展研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3]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引言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在校大学生都发生了许多心理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在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而且逐渐地影响到他们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行为。如果高校的思政教育者无法及时地把握住“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种种新变化,努力想办法来应对这些新挑战,那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很难深入持续地在各大高校的校园内顺利展开。所以说,在“微时代”这个大背景下,高校和及时都要积极地去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新途径,继续像之前那样占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高地,并将其高度重视起来,作为当代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出现的新变化
因为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优势,使得他们对新型信息传播技术更加敏感,可以通过非常便捷的渠道了解新型信息文化及其传播运作方式,并能起到扩散效应。所以说,大学生相比来说更容易成为“微时代”的导引者和推动者。同时,这种短小精悍的文化信息传递方式,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新挑战。
1.“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微行为”
在“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些行为可以称作“微行为”。精简是“微时代”下文化媒体的重要特色之一,如微博文字上传的上限是140字,微电影的放映时常在300秒以内等等。这些特色都与当代社会人们追求快节奏的生活及要求非常适应,同时让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得海量的信息。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琐碎化等许多不足,传播的信息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也不完整,缺乏深度。媒介的文化的载体,但由于“微媒介”对内容要求精简,直接导致媒体工具的强选择性,形成了一种网舆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倾向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刻苦钻研,总是半知半解,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探究精神;对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问题都了解地非常肤浅,缺乏持续关注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的形成,最后导致集体浮躁心理的不良现象出现。
高速传播是“微时代”下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特色。无论是哪个“微媒介”,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扩大人际关系网,提升网舆影响力,将个人生活状态,价值观点等快速传递分享给更多人。这就导致有人为博大众眼球而故意夸大甚至扭曲事实的丑恶现象发生,还有的持极端态度用过激的语言来表达其个人价值取向,不遵守基本道德规范、不顺从社会主流价值观。由于大学生正价值观形成的初期阶段,一切都还不成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大量信息的获得,他们分不清哪个是有利的,哪个又是有害的,也缺乏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因此这些问题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显得较为明显。
2.“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微心理”
在“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些心理可以称作“微心理”。在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网络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可以加任何陌生人为好友,说话也更加随意,由网络人气激发的自我满足,同时填充了现实中很难实现的自我价值的心理,降低了现实生活中种种挫折感,反之人们会对不真实的网络需求更加依赖,转而淡化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际关系。当大学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时,好多人一下子适应不了,甚至对大学的人际关系有种惧怕感和疏离感,长此以往,他们会不再期待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而会全心投入到网络虚拟的人际关系构建中去,以期在那儿找到满足感。虽然这会在一定程度缓解现实中的挫折感带来的低靡心理情绪,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好人际关系间的供求矛盾,反而会彻底导致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恶化。这种恶性循环同时还会加剧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深深的自卑情绪,甚至会产生自闭行为。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得意”和实际生活中的“失意”互相矛盾,又给大学生的心理加重了负担,进一步引发严重心理问题。
二、“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在“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者要全面了解行为思想、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受到的影响,紧抓“微时代”特征,掌握好“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新的规律,来积极探索这个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新途径。当今的社会环境异常复杂,做好引领思想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要坚持不懈地对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总目标的强有力保障。
1.构建“微媒介”平台,增加大学生思政教育时效性
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跟上时代,将最新的信息技术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并与当代特色相结合,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遇到的种种困惑,真正做到答疑解惑,有的放矢,引导好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督促其树立崇高的理想,做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受益。
“微媒介”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者:首先,全面了解“微媒介”的特点以及新型媒体的优势和不足,了解的越全面在实际应用中越可以做好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微媒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完全发挥出来。学校还可以定期地组织思政教师来进行关于新型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在经过一系列系统的培训学习后,再将这些新型的技术落实下去。其次,建立一个长效的工作机制,将“微媒介”实际应用到工作中来。学校带头构建成熟的“微媒介”的信息平台,并对其给予财力物力上的支持。高校还应招募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对平台定期维护和监管,可以注册学校的官方微博,组织一支专业的队伍来负责微博,尽量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出陈创新的方法,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内容,来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再次,要制定相关的“微媒介”思政教育新规范与教材,通过系统化的将“微媒介”通入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去。既然要将“微媒介”做到工作常态化,就要制定一个目标,更加深入、系统地来展开教育工作。但“微媒介”只是作为来支持思政教育能够顺利展开的信息平台,归根结底还是如何才能做到让思政教育更加有效。因此,要怀着目的性,系统地利用“微媒介”来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在新规范和新教材的导引下做出有效的指导。同时要将“微媒体”的特殊性考虑进去,不能单纯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来展开教学,同时还要将时代元素加进去,不断地创新改革。
2.做好“微行为”引导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有效性
利用“微媒体”教育与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大不相同,它需要受教者也参与到其中,教师和学生可以互动进行问题交流探讨等。所以,不可以再按照之前的旧思路来对学生进行灌输教学,还应该注入新的活力,针对不同人的理解接受程度进行相应的引导,督促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获得自我成长、自我进步的动力。大学生在“微时代”背景下的许多“微行为”引导恰好正是“微媒介”的最有效导引方式。首先,要努力引导好大学生的言论,做好个人文明,这就为大学生的独自思考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严格要求。监督大学生做好对任何事都能明辨是非,即使在缺乏严格舆论控制的情况下,也能不断地来提高文化修养,勇于表达正确的观点。同时,在面对良莠不齐的大量信息时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动脑思考,然后再得出结论。要学会甄别网络信息,对不良言论和恶俗文化坚决抵制,绝不姑息。其次,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微时代”。既能在微博和微信的社交平台上结识好友,又能在生活和学习上处理好人际关系。既能利用“微媒体”来拓展自己的眼界,又能在自己心中坚定个人的理想信念。大学生要在“微时代”中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平复躁动的内心,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坦然接受“微时代”给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的变革。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
通过与大学生多次座谈后发现,在网络的使用上面,大致可以将他们分成以下几种。一类是有较明显专业性的专业的如计算机类的学生,因为长时间与计算机接触,加之这类学生大多性格内向,逐渐养成长时间使用电脑的习惯。他们除了专业课程外,在课余时间会花费较多时间利用计算机打网络游戏。一类是文科类学生,他们没有多少课程需要用到计算机,在课余他们会使用计算机看电视、看电影、网聊和打游戏等。还有一类是比较热衷关注网络信息的学生,他们经常通过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工具实地校内外信息,引发大量同学的关注,在大学生中形成很大的影响,各种评论转发蜂拥而至。
四、大学生课外思政教育渠道探索
大学生的课外思政教育指的是相关的教育者指导学生在课外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愿参加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志愿者活动、敬老院服务和工厂参观等,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宣扬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高校展开大学生课外思政教育活动的时候可以采用较为隐蔽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使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感受和理解讲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使他们感受到任何外界压力,进而内化成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个人修养,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效性。
学校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开展课外思想政治教育,并积极探索新渠道和新路径。如通过举办大型晚会,积极招揽具有艺术才能的学生设计主题和场景,充分发挥其才能;还可以定期举办运动会,让热爱运动和有体育专长的人有发挥特长的空间;与希望小学合作,展开定期爱心助教,给大学生提供一个社会实践平台;在校内创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加强校刊、校报、校内广播和校内宣传栏的建设,设立相应社团,共同建设多姿多彩校园文化;加强哲学思想和社会科学的研讨会、讲座等的管理,提高学生对科学社会的认识;设立心理健康测评室、校园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学课程等来正确引导大学生可以健康成长。
五、以“微工具”为载体,攻占思政教育的新高地
“微时代”背景下,微博和微信等信息即时传播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并迅速受到当代大学生的热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敏锐地观察到网络中繁杂的信息也充斥着不同的价值观,它们不断冲击着大学生那不成熟的价值观,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地利用“微工具”打造系统科学化的微数据,实现传统的教学形式与“微工具”的结合,以此实现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将两者割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微媒体,重视它的存在地位,必要时还可以借助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型媒体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这些新型媒体通过引用上面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来实现对学生的教学,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学校还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或者讨论组,并且定期上传分享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或文字文件,达到不断强化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效果。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微时代”的种种特征,紧抓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应该积极将社会热点引入话题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有助于思政教育者更加及时地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以便更好地制定高效的教学计划。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新型多媒体等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不断积极地推进多媒体教学,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更容易被接受。
六、结语
“微时代”的来临和快速普及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为大学生们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增强时效性的新的重大机会,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不忘自己的职责,紧跟时代的召唤,及时对教育教学思路做出调整,在“微时代”的要求下积极深入地来探究如何做好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何媛媛,范志辉,侯磊,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研究――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J].中国电子商务,2015(1).
[2]邢丹丹.“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基于对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大学生的调查[J].物流技术,2016,(35).
[3]杨银平.简论“微时代”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16).
[4]沈培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于传播学视角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5).
关键词:青春电影 爱情 怀旧 人文关怀
2013年是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国产片电影票房开始反超进口片。进入2015年,中国国产电影票房在超越进口电ac影票房基础上,继续呈现上扬态势。从已上映的国产电影来看,2015年,中国电影题材呈现多样化特征。比如,以反映环保、尊重生命为主题的《狼图腾》,以反映关爱儿童、打击拐卖儿童犯罪行为的社会类题材电影《失孤》,扩展型综艺节目题材类电影《爸爸去哪儿》等。中国电影正在朝着主题多样化方向前进,并显示出蓬勃发展的力量。国产电影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可喜的成绩背后,是电影人能够抓住现代主流观影群体的心理需求,从而创作了一系列迎合观众趣味的作品。从近几年已上映的国产电影题材选择上看,以反映青春故事为主要题材的影片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逐渐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处在青春年华的每个个体第一次作为独立的个人面对社会与人生,无论悲伤还是快乐,青春都是每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青春系列电影反映了曾经或现代青年人的一种生存状态,由于青年人是最强大的电影受众群体。为了满足这一市场导向,近年来,国产青春系列电影不断问世,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国产青春电影以描述青年人的成长历程为主。而所谓的青春电影主要是以青年人为影片表现主体,描述青年人的成长经历、生活际遇、个人思想信念、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电影。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青春类题材电影并不是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便已出现。1931年的《恋爱与义务》),1930 年的影片《歌女红牡丹》,1933 年《三个摩登女性》和1934 年的《桃李劫》是中国比较早期的青春类题材电影。此后的青春电影《风云儿女》《青年中国》《白毛女》《青春之歌》《五朵金花》等也曾激励了那一代青年人的梦想。但是,最近几年国产青春电影的出品数量之多,成就之大,使国产电影走上了一个新高度。自2011年青春类题材电影《失恋33天》上映后,由于迎合大部分电影观众口味,从此,青春类题材电影开始在中国大陆流行开来,而且屡试不爽。“以电影之美表现青春之美,是电影艺术与现实生活结合的完美合奏。”[1]青春系列题材电影的广受好评,除了高科技的运用以外,主题内容的设置应该是最具关键意义的部分。下面笔者将以这一类题材的电影代表作品为例,对2015年青春类电影题材的主题作简要分析。
一、懵懂青春的美好爱情
2011年11月8日,这一天一部以反映青春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上映了,影片以活泼、清新的格调为观众讲述了女主人公黄小仙在经历了33天失恋的痛苦之后,重新拾起对生活的信心,并最终收获了一份甜美爱情的故事。这虽是一部“小成本”电影却获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它代表了一个人面对自己喜爱事物的态度和思考。每个人的青春都会有对爱情的美好向往,甚至是拥有过懵懂的爱情故事,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是影视剧中广泛采用的叙事内容。所以爱情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青春类题材电影不变的旋律。在2015年已上映的青春类题材电影中,每部作品都渗透了对“爱情”思想的传达。
影片《左耳》的上半场以社会妖艳女生黎吧啦周旋在许弋、张漾两位男生之间为线索,主要讲述张漾利用深爱自己的黎吧啦谋害“同母异父”的兄弟许弋的故事。影片中间,一场飞来横祸夺走了黎吧啦的生命,面对这样的结局,曾经利用黎吧啦的张漾、深爱黎吧啦的许弋、坚强倔强的李珥将作何种选择,这着实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影片下半场又以黎吧啦的好朋友李珥为中心,讲述了李珥在为好友黎吧啦申明正义的同时,了解了黎吧啦生前的男朋友张漾的悲惨身世,并与其擦出爱情火花的故事。除了讲述这几位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外,影片更将许弋和张漾父母的情感经历渗入其中,使得电影在抒发爱情故事情结的同时更具有历史厚重感。电影《何以笙箫默》更为明显地体现了爱情的主题。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男主人公何以琛与大学时候的恋人赵默笙的爱情故事。上大学时,两人本是一对普通而美好的恋人关系,由于家庭的变故,赵默笙在没有告知男朋友何以琛的情况下,不得已离开中国到美国开始新的生活。然而她们的关系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两人的性格特征就证明了他们彼此依旧爱着对方,两人之间的思念不约而同地成了他们各自的必修课。终于,在何以琛契而不舍地寻找与赵默笙的坚守中,两位有情人终成眷属。像《咱们结婚吧》《第三种爱情》这样两部电影,单从名字就不难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爱情内容。《横冲直撞好莱坞》《小时代4》《栀子花开》《怦然星动》等青春类电影作品,故事传达的氛围或悲伤、或欢乐,都掩盖不住爱情气息的存在。
与往年相比,2015年青春系列电影涉及爱情的部分更具有多样化特征。无论故事题材是涉及犯罪、惊悚还是职场,作品中的爱情故事总能很好的渗透其中,带给人“爱”的慰藉。然而,之所以青春类电影中的爱情具有更好的感染力,主要还是归因于人们对青春时代美好而单纯的爱情的怀念,对青春时代为了单纯的爱,敢爱敢恨的勇气。“质朴与纯真是表现对象最为简单、干净和纯粹的表现特征,运用电影的表现手段告诉观众,最质朴最本真的是最好的,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2]所以,当初的爱情很简单却记忆深刻。
二、诗意青春的怀旧情结
十年前,属于“80后”的电影或电视剧作品由于供应不足,亦不能满足“80后”群体的成长需求。近几年上映的青春类题材电影则尽可能还原属于这一代年轻人的心路历程。由于观赏电影的主流群体是“80后”,而迎合这一年轻群体最好的主题就是怀旧。贾樟柯认为电影“不再试图为一代人代言。其实谁也没有权利代表大多数人,你只有权利代表你自己,也只能代表你自己。这是解脱文化禁锢的第一步,是一种学识,更是一种生活习惯”。[3]青春类题材影片内容多涉及现代年轻人的经历,这就增强了“80后”这一主流观影群体的理解能力,因为这些故事都是年轻人日常生活中必然经历的一部分,有些电影情结甚至无需理解。因为“怀旧电影从来不曾提倡过重现历史内涵的论调。相反,它在捕捉历史‘过去’时是透过重格所蕴含的种种文化意义,把焦点放在重整出一堆色泽鲜明的、具昔日时尚之风的形象”。[4]
青春类题材影片适合现代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年轻人在观影的同时,在快乐中完成对自己逝去青春的追忆。
影片《左耳》中的李珥是校园女生温柔坚毅的代表,黎吧啦是敢爱敢恨的社会女青年的代表,蒋皎则代表了富家女生的青涩与懵懂,男主人公许弋是学生时代优秀男生的典型,张漾则是社会青年中游戏人生的代表。在这部影片中,每一位观众都能找到自己青春时代的原型。《何以笙箫默》中,何以琛与赵默笙大学时代的美好爱情,其清新、自然,又不失调皮的氛围背景,又是今天多少大学生恋人之间的完美映衬?电影《港濉分杏泻苊魑的怀旧线索,男主人公徐来为了曾经的恋人来到香港,借助香港这一历史背景,影片中展示了许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粤语歌曲与经典的香港电影。作品深挖香港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差异,展现了香港文化曾经的繁荣对当时年轻人的影响。另外,电影《夏洛特烦恼》毋庸置疑成为今年国产片电影中的一匹黑马,作品以主人公夏洛的一场梦境为线索,讲述夏洛与马冬梅夫妻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开始不久,伴随着夏洛的梦境,他与马冬梅之间从高中时代的相知相识开始进入观众视野。跟随主人公回到高中时代的还有十年前的大陆流行歌曲与当年的玩伴儿,十年前后的场景对比带来的震撼是强烈的。影片在回味追忆似水年华中,告诉观众什么是“长情”。
青春系列电影中,对曾经诗意青春的怀旧成为2015年电影的一种模式。除了电影作品中对青春往事的追忆带来的视觉对比冲突外,还有一种现象是超越了电影本身的结构艺术的,那就是对原作品的改编。《万物生长》《小时代4》《烈日灼心》等影片都是在几年前原著作品的基础上改编的,这些原著在当时一经推出便获得了追捧,现在可以拿出来改编成电影依旧获此好评,可见这样一批人的青春记忆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十年前的校园歌曲《栀子花开》改编成同一题材的电影《栀子花开》并广受好评,也足以说明每个人青春的珍贵与意义。
三、呵护青春的人文关怀
追求青春与美的主旋律应是青春类题材电影带给观众最深刻的感受。青春类题材的电影以描写年轻人的普通生活为主要内容,这也构成了它“小成本”的深层原因。诠释健康人生的内涵,追求健康的人性美,将年轻人的普通生活展现得有新意和深意,是这类电影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几乎每一部青春类题材的电影除了它要揭示的表层现象之外,还有可挖掘的深刻意蕴。
电影《左耳》中,李珥用自己的真性情打动傲慢的黎吧啦,使她们两人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好友黎吧啦的离世深深触动了李珥,使她又肩负起为好友鸣不平的责任,而黎吧啦男友张漾的无私、勇敢又震撼了李珥,曾经彼此为敌的两个人变得亲密无间。这部电影不止让观众看到了对逝去青春的追忆,还有张扬青春中对过往的原谅与救赎。《何以笙箫默》中,虽然因为家庭的原因,赵默笙不得已与何以琛分开了,但是在美国的赵默笙依旧保持着善良的本心,她每天听着曾经和自己的恋人听过的歌曲,收养无家可归的儿童,用自己的力量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直到她与何以琛再次相识,并重新收获这份美好的爱情,她的善心终于得到了回报。影片《烈日灼心》以三个自认为犯下滔天大罪的青年人为主人公,讲述他们为求得赎罪与谅解默默做出任何的牺牲都无怨无悔,勤劳勇敢的三人被生活磨砺的比正常人更有正义、善良之心,却最终没能逃过法律的追究。但事情的最终结果是三位年轻人的罪行本没有必要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是害怕与畏惧让他们一辈子走不出生活的囚笼。影片中有一丝悲凉,但在电影中对三位赎罪青年为了弥补过错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展现,从另一方面凸显了主人公善良的心理刻画,这在2015年青春类电影中也是较为优秀的作品。《夏洛特烦恼》是一部喜剧题材的青春电影。影片虽是喜剧特色却不浮夸,夏洛因为对马冬梅的偏见,使得两人生活并不幸福。但是因为一场梦境,让夏洛明白了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最真,能抓的住的婚姻才最幸福。夏洛重新认识了马冬梅,他们的婚姻生活也开始变得美好。
2015年以青春题材为主要内容的电影作品并不是对日常精神病痛的无病,而是更懂人心的精神关怀。随着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维观念等都与以前有了大的改变。影视剧中传达的人文关怀成为治愈现代人精神疾病的一种重要方式。2015年青春题材电影已经在向着人文关怀气质的要求迈进。
四、国产青春电影的影响
2015年,以电影《左耳》《何以笙箫默》等为代表的青春类题材电影故事以“80后”为主题,迎合了“80后”做为社会观影主体的心理,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国电影向大众娱乐回归的有力说明。同时也说明,中国电影的质量在不断提升。一部好的电影,不仅要反映一个群体的趣味,更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与呼声。这一年的国产青春电影开始更加关注人性,关心青春的记忆,国产青春电影以其独特的时代烙印记录着中国青年的当代生活和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青春类题材电影取得今天的成绩绝非偶然。2013年青春系列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1》《青春派》《一夜惊喜》等陆续上映。2014年的青春类题材电影《前任攻略》《白日焰火》《我在路上最爱你》《同桌的你》《分手大师》《一生一世》《心花路放》《露水红颜》等也获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进入2015年,国产青春系列电影更是呈现遍地开花的态势,平均每个月会有三部青春类题材的电影上映。《一路惊喜》《咱们结婚吧》《万物生长》《左耳》《何以笙箫默》《横冲直撞好莱坞》《小时代4》《栀子花开》《烈日灼心》《港濉贰兜谌种爱情》《夏洛特烦恼》《我是证人》《怦然星动》等作品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
2015年的青春电影,在数量与故事情节处置上,具有显而易见的类型化现象。大部分都是在“校园电影”的基础上,添加对现代生活的延展部分。现时代的国产青春类电影还是不成熟的。针对小成本青春类题材电影的制作,王小帅认为,“讲述个人故事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创作环境,资金困难无法完成历史题材的创作,第五代的阴影下,观众也不成熟”。[5]而且“电影作为光影的艺术表现方式,是不能够成为大众化的娱乐休闲方式的,它是属于一种‘分众化’的产物”。[6]当前的中国青春类题材电影虽然在故事剪辑等方面依旧存在进步的地方,但是很多新生代导演因为电影时长的限制,或力求影片的新奇效果,将电影情节简化或剪辑的过于碎片化。这都严重影响了电影故事的完整化表达。在故事情节的展现中,国产青春系列电影还是没能走出商业化运作模式,很多没有必要出现的暴力、血腥、镜头充斥荧屏,这都不利于青少年的接受与健康成长。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不仅要多样化,以此反映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需求,更应该尽力让每一部出产的电影体现一种中国文化符号,要有体现文化发展的大格局意识。
2015年国产青春电影的代表作众多,题材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也不可否认,国产青春系列电影一直在摸索中前行,影片在尽力回归温情路线,并体现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力量。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春类题材电影在国产电影中所占比例将会越来越大,是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的助推器。
注释:
[1]张洋:《中国青春电影发展流变论略》,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2]聂楠:《新世纪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主题与表达》,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3]程青松,黄欧:《贾樟柯 :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年版,第 367 页。
[4]陈清侨等译,[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5]王小帅访谈,采访李琳:《王小帅:我要坚持自己的态度》,当代电影,2006年,第5期,第35页。
作家档案
刘绍铭,评论家、作家。笔名有二残等。1934年生于香港,广东惠阳人。196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就读大学期间与白先勇、叶维廉,李欧梵等台大同学成立《现代文学》社,出版《现代文学》杂志,介绍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和西方文流,1966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教香港中文大学、国立新加坡大学、夏威夷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香港岭南大学,主要从事教学和文学理论研究,亦或创作小说、散文及翻译工作。与旅美学人夏志清有深交,协助其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并担任部分翻译工作。学贯中西,著译颇丰。
刘绍铭教授让人既恭又畏,恭敬的是他是一个博学多识的学者作家,敬畏的是他是一位教授,仪态举止较为不拘言笑与严肃。但在他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学者气息,言谈间处处流露出人生的智慧与他独有的见解。主要著有散文集《旧时香港》《文字不是东西》《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灵台书简》《一炉烟火》《烟雨平生》《吃马铃薯的日子》,小说《二残游记》,专论《论》,译有《1984》(奥维尔)《中国传统短篇小说选集》等,英文编译《含英咀华:中国古典文学英译》(合编)等。
作品在线
成语与文字
刘绍铭
文字是约定俗成的产品。所谓母语,就是牙牙学语时不假思索地接受母亲、其他家人等灌输过来的思想,内容是被动的。“宝宝累了,要睡觉”反映的是一种天性的需要,我们不能奢望这一类的“功能语言”会引起什么独特的思考。及长,这孩子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学会了许多有关睡觉的联想。他也许会俏皮地说要“梦周公去了”。略懂诗书的,会抛章句如“夏日炎炎正好眠”。不过,无论说睡觉也好,说梦周公也好,引戏语经典也好,这类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结果。除非有不世之才出现,把睡觉的本义和界说来一个突破,道前人所未道,否则我们凡人,只好继续拾人牙慧。
中文戏语特别多,随便找一个字,都可引起一连串的联想。我们就拿“一”字为例吧。随手举几个:“一毛不拔”“一片冰心”“一丘之貉”“一帆风顺”“一落千丈”――真是不一而足。跟朋友聊天偶然会用得着成语,写文章更不可或缺。可是用成语凑成文章(除了孔乙己,一动嘴巴就引经据典的人实不多见),书卷气泱然是事实,但坏处也明显。大炒房地产和股票的腹贾下笔动不动就“君子固穷”,那是作者善谑一例。因为成语(我这里说的是广义的)本身可能就是一种道德的选择,如“择善固执”。单以评论文章的标准来讲,成语出现太多就有“喧宾夺主”之病。
我们试看下面一段:
那家伙的事业虽然“一帆风顺”,对朋友“一毛不拔”的个性却依然“一成不变”。对小姐献殷勤时,除了说自己的“一片冰心”多么可贵外,一朵玫瑰花也没送过。在小姐眼中,这宝贝儿子跟他刻薄成家的父亲一样。真是“一丘之貉”,一模样出来的,一个子儿也不肯花的人。“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他家生意“一落千丈”,“指日可待”。
这样一种文字有什么毛病?无个性、无思想。作者懒于自辟蹊径,其表达能力完全受制于人。成语可用,但得有个限度。上面随便凑成的“一字当头”的例子,自然有点玩笑性质,但也可由此看出,借用人家的口吻说话(如用成语,引典故)的次数太多,就听不见自己的声音了。
此文是为《公教报》读者中念中学的同学而写的。我经常看到他们的文章,觉得单以文字而论,最常见的毛病有两种:要么是广东风味太浓,要么是套用的成语、谚语太多,迹近小八股口吻。“怎样把白话文写好”这问题,坊间有不少教科书谈到,只是就香港的同学而言,最实际的建议莫如:先从学讲国语入手。先生当年说白话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此话对广东和福建等地的乡音浓重的同胞来说,半真半假,因为如果把我们的口语原原本本记下来,先生大概看不懂。
这就是我们该学国语的理由。所谓国语,就是普通话。普通话是全中国受过教育的人的共同语文。“鸡蛋”是普通话,“鸡子儿”是那些来自北方善于卷舌的朋友的专有名词,我们不必学,否则真的变成东施效颦。
我们国语说得流利了,就勉强可以开始“我手写我口”了。我们嘴巴说“为什么”,下笔时亦如是,就再不会冒出一句“做乜”来。我上面说“勉强可以”,因为我不相信“我手写我口”就能写出流利的白话文。写文章是极费思量的事。
国语学好,白话文也写得通顺了,再进一步就是锻炼文体,以期表现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到那时候你自己也会发觉成书不及千言,过半尽是前人牙慧,自觉面目可憎的道理了。
老来颂
刘绍铭
虽有“不羡神仙羡少年”一说,但只要不退化为老朽,上了年纪的人也有好些地方值得少年人羡慕的。只是这些好处,少年人非要等到自己升格成老年人才能体会出来。功课可以恶补,人生经验是有阶段性的,既不能速成,也不能移植。“今之视昔”是中年人和老年人的一种特权。
年轻人的好处,自然数之不尽。照理说,“风华正茂”的陈义,不限年纪,耳顺之人,只要得志,,一样可以顾盼自豪。可惜的是已近黄昏,不像少壮派可以自以为前途无量。这句子夹了“可以”和“自以为”修饰语,看似唆,其实不可或缺。
因为前途是没有无量的。风华“正”茂,本身已有保留。老年人之所以比后生小子易于接受打击,是因为他们洞明世事,知道天灾人祸是人生的常数。在这越见凶险的世界中,他们原有的忧患意识渐进成灾难意识。一天能平安度过,心存感激,即有变故,亦可泰然处之。
中国人幼读圣言书,老来从老庄。“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旬赘指天。”《圣经》中的约伯,家遭巨变,虽然对上帝信心不移,但亦免不了口出怨言。反观《大宗师》篇中的子与,给老天折磨得奇形怪状,因深知“且夫物不胜天久矣”之道,平心静气地认了命。
这种逆来顺受的态度,年轻人是忍受不了
的。但中国人除非立志做不信邪的希腊悲剧英雄,早晚也会向命运低头。
老来除了学得逆来顺受外,还有一个好处:不会作非分之想。非分之想难免,但一瞬即逝,无伤大雅。非分之想是一种心魔。朋辈中有人青云直上,自己独憔悴,可能怨气酸气冲天,心想:这小子何德何能?
这就是心魔。要除心魔,首先别太瞧得起自己。这不能假惺惺。要真心诚意地相信,自己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此话说来容易,但除非你饱经世故,这口气不易咽下去。认清自己是凡夫俗子后,烦恼就少了。
人老了才知道妥协原来是一种美德。今天的社会,爹娘不跟反唇相讥的儿女妥协,还有什么家庭气氛可言?在朝权贵,若不肯妥协,不以民意为依归,必是极权政府无疑。
老年人再无青春可浪费,因此对眼前一景一物,特别用情。此种感受是浓缩的,风华正茂的晚辈可能感受不到。老来始知过去的不是,可幸逝者已远,同样的错误和非分之想不会再有。余生若能在心境清泰中度过,也是一种老来始能修到的福气。
是为老来颂。
作家故事
烟雨平生:刘公
陈子善
刘绍铭先生,香港科技大学包玉刚杰出讲座教授、岭南大学荣誉院士,海外学界都尊称他刘公。
早在26年前,就从书本上认识了刘公。那时读夏志清先生《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主其事者即为刘公,这可是嘉惠海内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重要工作。刘公的译序写得真、好,于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中阐释了《小说史》的学术价值,文中把《小说史》与王瑶先生、丁易先生、刘绶松先生三部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对许地山的不同评价作了耐人寻味的比较,尤其深得我心。
后来对港台文学涉猎多了,才知道刘公在台港及海外文化界文名大大的,简直如雷贯耳。刘公中英文俱佳,在英文学界,他主持翻译的《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选》和《中国古典文学》(与John Miford合编)至今仍是美国多所大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必读教材。在翻译上,《1984》(奥维尔著)最早的中译本即出自刘公之手,他论述“自我翻译”(seif-Translation)的论文也曾产生广泛影响。在中文学界,刘公更是成就卓著,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独有会心,所谓“涕泪交零的中国现代文学”就是他的发明;他用“二残”笔名创作的《二残游记》三卷,以小说体裁描写留美学生的经验和感受,嬉笑怒骂,亦庄亦谐,道尽海外学子的辛酸和欢悦,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二残不是自传,也不是小说,只是一个吃时代尘埃的美华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刘公的散文也写得好,从早期的《风檐展书读》到最新的《烟雨平生》,刘公已在海峡出版了近20部散文集,可算著作等身了。刘公散文笔墨灿烂,见性见情,在当今香港文坛上与董桥、林行止、李欧梵、陶杰并列为“五大家”。
虽然早就拜读刘公的大著,与刘公“神交”已久,待到首次见面已是1996年了。那年中国现代研究会在山西太原召开年会,已在香港岭南大学执掌中文系的刘公在许子东兄陪同下欣然到会,这大概是他首次参加内地的学术研讨会。会议主办方出于好意,安排他入住“总统套房”。我去拜访他,发现“总统套房”的写字台大得惊人,是我从来未曾见识过的。刘公坐在大写‘字台后的大皮椅上,苦笑着对我说,“我真是受宠若惊,但卫生间的白毛巾已经泛黄,实在不够‘总统套房’的水准。”第二天早餐,他大概从未喝过黄澄澄的小米粥,奇怪地问我,我忙向他解释,当年就是依靠“小米加步枪”把的八百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刘公一听乐了,一口气把一大碗小米粥喝完,连声说“小米加步枪”,有意思,有意思。
刘公是香港学界的“大牌”,但他从不摆架子,耍大牌脾气。对我这样其实不成器的后学,总是勖勉有加,尽力支持。我曾请他到敝校作学术演讲,他二话没说就来了,与他搭档的是许子东兄。那晚,华东师大图书馆大厅里坐得满满的,刘公学养深厚,再加妙语如珠,演讲会圆满成功。会后他高兴地说,还是大陆的大学生求知欲强,在香港不可能有二三百号人来听演讲,难得当一次“学术明星”,很过瘾。特别使我感动的是,由于我“学历”太低,一度当不上教授,刘公得知后为我打抱不平,多次主动邀请我到岭南大学攻读博士。他对有个性有特色的青年作家也爱护备至,曾撰文高度评价香港女作家黄碧云的小说、大陆女作家毛尖的散文,而今黄、毛等位早已文成名就,刘公的推介之功实不可没。
从《落难才女张爱玲》开始,刘公写了一系列见解独到、足资启迪的“张学”文字,但我想刘公在“张学”领域里最得意的一件事,应该是2000年11月在岭南大学成功地主办了“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继台北中国时报社之后,在海峡举办的第二次大规模的研究张爱玲的学术盛会、从为张爱玲在文学史上定位的夏志清先生,到台湾最年轻的“张派”作家林俊颖,都兴致勃勃地与会,可谓老少咸集,群贤毕至。要知道夏先生已多年不出远门了,不顾高龄和劳累从纽约飞到香港,没有刘公的大面子,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次会上刘公创意多多,最吸引人的就是请“张派”作家登台现身说法,王安忆、苏童、须兰、蒋芸、朱天文、林俊颖等位,被刘公巧妙地安排在同一讲台上,对张爱玲其人其文各抒己见,甚至激烈争辩,煞是好听,也煞是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