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4-04 05:19: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学课题结题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第1篇

“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离。教育总是在有意无意之间被等同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则被简化为唯书本至上的课堂教学。这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现实生活具有的教育作用,亦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一条龙课改探究,将知识技能的衔接作为我们研究的子课题,从而更好的促进小学和初中英语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英语知识技能的衔接的英语课题研究,其目的就是要使教育走向现实生活,寻求教育形式与环境的互补性,重视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学习英语。

英语教育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已经成为通向世界的必备工具,《英语》学科教学受到空前的重视,各种课题实验,也如雨后春笋,生机无限。又恰逢课程改革,教学上的许多问题都成了焦点,没有语言实践环境;缺少评价体系……其研究、探索更成了热点。

我们参加了“英语知识技能的衔接一条龙”的英语课题研究――让英语教学从生活中学,又运用于生活,提高教学质量。此课题研究也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我校经过五轮研究的总课题派生而成的,虽然不很成熟,但我们已经起步。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 本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原则。知识与技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传达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教英语语言知识,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既学习语言知识,又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

(2)培养情感与学习态度相结合原则。在英语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帮助学生发现英语与其个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兴趣。此外,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行动的方式,形成英语语言的自我意识。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特别应该注重英语语言环境的形成,如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场景,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学生带人生活的情境中,在鲜活的情景中进行教学活动。

“一条龙有关中小学英语知识技能的衔接”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英语,在英语中学习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发展中树人”更是学校多年的办学理念。我们深知,英语教学单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选择话题;创设生活情景,激起表达情绪。生活有多丰富,教学就有多丰富,生活是英语教学的“源头活水”。

明确英语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达到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而是能将所学到的知道,运用于实际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学会生存技能,使之能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社会之中。

英语是世界通用的一种重要的语言工具。语言内容和生活中的情景是紧密结合的,要努力做到使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英语,为生活而运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

(1)引进西方教学方法,探求生活实践。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大卫曾通过大量的教改实践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有充分锻炼和听说的机会,学会交际的本领。在课堂交际中不断认识新伙伴,学生的紧张感会逐渐消失,学生由惧说一想说一敢说的进步过程,说明学生逐步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并在交际过程中学到了新知识。

得此启迪,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我们也引进西方的这种课堂新模式和学习体制灵活的教育方法,进行教改实践。例如在学习I like…,I don’t like…来表达对各种食品喜好的句型时,让学生学会礼貌地用Would you like…?询问别人对食物的需要,并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喜好,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三餐之食。我从语言功能出发,就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计划地补充了大量的西方食品,如hamburger(汉堡包)、hot dog(热狗)、pizza(比萨)等西餐名称,以及中餐中常见的豆浆、油条、大饼等日常用词,为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我还经常变换座位形式,让学生在新鲜的环境中接触更多的同学,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表达交流。由于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形式(交际形式)的真实性,在教学中对学生产生了极好的感受效应。

(2)加强交际操练,突破语言难关。操练是语言教学的主要巩固和反馈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语言难点。譬如:在教pencil、ruler、bag、book等学习用品时,开展学生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单词接龙游戏,传话游戏等。结合I have a…句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展示自己的学习用品,设计抽奖游戏,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景中,兴致盎然地学习语言。在较少的时间内,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是完全可行的。

(3)创设良好环境,力求学以致用。在美国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及其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师生往往注重创造十分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边喝咖啡,边坐在书桌上讲课,学生也可以随时提问。取其精华,我们要求学生善于利用语言、表情、动作、体态,并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创设出丰富多彩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情景化的教学氛围中,感知一模拟一巩固一反复,最后达到学会交际的目标。如在教学《Happy Birthday!》一课时,设计了为一个外国小朋友过生日的情景,让学生们先商量要送给外国小朋友什么生日礼物,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使用语言,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自然地使用和巩固句型What’sthis in English?及各种表示饮料、水果、食品和文具的单词;接着让学生为过生日的外国小朋友送礼物,大家争先恐后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礼物,并说“It’s for you,Happy birthday!”。还借助音乐和灯光烘托情景,在美妙的((Happy Birthday!》(生日快乐)的英文歌曲中,唱唱跳跳,轻轻松松地学英语,学习的乐趣不言而喻。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自编、自创英文短剧,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四、主要研究成果

1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基础英语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态度。在校内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让所有学生告别“哑巴英语”。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在我们的校园里,英语学习已不再限于40分钟的课堂上。在走廊、在操场,到处可见学生自觉用英语打招呼和做英语游戏的情景;在课间、在课后,都可以听到广播中传出的英语歌曲和英语故事。我们还将日常生活用语,校园礼貌用语,俗语、谚语汇编成册一《英语使我们快乐》读本。这些浓郁的英语气氛常会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2 促进了教学,也增强了教师自身的科研意识,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研组组织教师联系自身的教学实践,生活化教学研究带来了丰硕的教学成

第2篇

论文题目:低年级数学绘本阅读教学的研究 一、研究缘由

1.课题提出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现今的国际数学教育领域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已不再是只重视数、量、形等内容和目标,而更重视沟通、推理、联结、解题等过程目标。重视培养儿童在数学概念间,垂直数学化的内部联结能力,以及在数学与生活或其他领域间水平数学化的外部联结作用。由此,我们发现在数学学习中引入绘本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数学阅读打开一扇数学的窗,让他们能跳出课本读数学,跳出考试品数学,跳出课堂学数学。

2.现状分析

绘本阅读多出现在语文学习中,在数学课堂中少有看到。现在,国内已经有一些学校进行了绘本阅读教学的尝试,较多的尝试出现在语文教学中或者幼儿园的语言类阅读的教学中,也有一部分学校进行了数学绘本阅读的教学研究。在国外,从幼儿园到小学,绘本阅读已相当普遍,尤其在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在他们的教学中,不仅运用于语文课堂,也应用于数学课堂。近几年台湾用于数学课堂的也比较多,甚至有了定制的小学数学绘本教材。

3.价值意义

数学绘本因图文并茂,贴近儿童,将数学知识巧妙蕴藏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能很好地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儿童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数学绘本的教与学能有效帮助低年级儿童在幼儿教育和小学数学教育之间搭建软着陆的平台,让低年级孩子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概念界定

1.数学绘本

数学绘本就是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以简单的文字,丰富的场景等展现数学概念、数学认识等的一种图画书。

2. 数学绘本阅读教学

数学绘本阅读教学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借助于数学绘本阅读指导孩子去感知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增长学生数学认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充分挖掘绘本中的生活味与数学味,把绘本与现行的数学教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整合。通过老师引领,使学生在绘本阅读中发现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大大促动数学老师自觉走进数学阅读,重视数学绘本阅读,关注绘本给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而产生的影响和改变。促进师生之间的数学沟通与交流。

2. 课题研究内容

(1)精选绘本,感受数学绘本阅读的方法,努力挖掘绘本中的数学。

(2)利用绘本阅读,感知进行数学学习的途径。途径一:课内巧用绘本,体现绘本的价值。①看绘本。美国斯图尔特.J.墨菲先生认为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离不开看。他说:是美丽的图画和生活的故事教会了我数学。因此要让一年级学生学好数学,爱数学,我们在课堂内进行绘本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欣赏绘本中的图画,因为当学生遇到知识的疑难时,可以利用绘本中的图画,充分展开想象,然后找到问题的答案。②读绘本。儿童天生就喜欢听故事,老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选择绘本,利用绘本中的故事来呈现,让学生在听故事中不断产生数学问题,从而主动地去解决问题。③玩绘本。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绘本中的内容,让学生变成绘本中的主角;在玩的过程中遇到数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践去解决问题。途径二:课外活用绘本,彰显绘本的魅力。①根据数学学习的结果,续写绘本,使学生在续写中温故而知新。②根据数学实践,遵循学生爱涂爱画爱模仿的特性,鼓励学生学画绘本,创造自己的绘本。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国内外有关绘本阅读教学的资料以及他人的教学案例,借鉴他们的成功之处,同时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和改变,逐步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要认真研读国内外各类数学绘本,引导学生看绘本,读绘本,爱绘本,创绘本,以数学活动课为阵地,课内外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整合、反思、改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研究步骤

第一,准备阶段(2017.11):选定课题、填写研究申报表;确定执研人员,成员了解数学绘本阅读的相关信息。

第二,研究阶段(2017.122017.10):撰写开题报告,确定实施方案,定期开展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研讨活动,研究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究课,向课题组提交研究课例、课件,研究论文,教学反思等;在整体研究运作中,完善方案和教师互动式研究制度,考核评估制度。

第三,结题阶段(2017.11):撰写结题报告。汇总课题研究的成果,申请专家组鉴定。

六、预期研究成果

1.全体成员每人至少有一节集团以上的课堂教学展示或获奖。

2.在指定博客中记录研究的过程,每月至少有两篇次的研究材料。

3.发表海门市级以上论文(含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教育案例等)。

4.撰写结题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得以推广。

七、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1.课题研究人员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本课题组成员,都是教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有学校中层干部,有新入职的教师,具有一定的活力。执教过多节片、县级公开课,经历过大循环教学或多次送过毕业班,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有多篇文章在省、市级发表,曾是市级课题研究的核心组成员,有着一定基础的理论知识和研究课题能力。

2.课题研究各项前期工作准备充分

在本课题酝酿立项期间,我们利用书籍、期刊、网络等广泛阅读和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比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教育心理学》等著作。

第3篇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名称

农村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通过研究可以让我们认识小学数学学习出现分化这一现象的本质和原因。

2、研究影响学生学习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各种因素产生作用的方式、途径、后果和整个过程,分析各种因素产生的根源和影响学生学习,造成学生学习分化的途径以及整个过程。

3、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应对策略,从而缓解小学数学两极分化。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特制定本课题目标:

1、分析造成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

2、探讨教学过程与方法,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主客观因素,并由此改进教学过程与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使每一位学生身心和学习能力都有所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着重通过对我们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分析,找到突破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进行针对性改革,以达到减缓学习的两极分化,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学困生解“困”,使每一个孩子在知识技能上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让我们每一位孩子爱上数学,走出两极分化的枷锁,让每个孩子都争当学习的主人。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本课题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从总体上分为3个阶段:

1、 准备阶段(20**.6月——20**.8月)

内容:确定具体的实验对象,联系相关的学科教师予以帮助,请教育骨干对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制定出简单的实验构想。

2、实施阶段(20**.9月——20**.6月)

第一实施阶段

(1)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进行调查,形成基础研究数据,建立研究档案。

(2)阶段研究总结及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3、总结阶段(20**.7月)

整理、收集课题研究的材料,撰写论文、案例及总结“理论与实践”成果,写好结题报告。并将成果推广。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要力争达到如下预期成果:

撰写论文,组织公开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评议,总结经验,根据研究的教育目标,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测定评价,写好课题的研究报告。理论研究水平跃上新台阶,发表课题相关的教学论文和论文评比获奖。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与人员分工

1、课题负责人:魏祥珍、吕维鼎,负责主持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对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和任务安排、经费统筹、并负责执笔撰写各种报告。

2、课题组成员:武海洋、陈坤,负责收集资料、问卷调查、整理、统计、写成报告。

肖博、蒋倩雯,负责课堂跟踪调查、评价。

吕建军、金欽,负责联系实验学校的课堂观摩、送教下乡等。

第4篇

几何知识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认识现实世界,同时被认为是训练人们思维的极好素材,而培养空间观念是训练人们思维的必经之路。

我国在1988年提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将其编入教学大纲。此后,对于空间观念的要求不断详细与深入。尽管由于研究视角以及分析方式的差异,对于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但都无不承认空间能力的重要地位,以及培养学生空间能力的价值。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其空间观念形成、发展、建立空间想象力的重要阶段。然而,在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几何时会感到困难,想象不出来物体的形象,空间表象能力差,空间组合复杂时不能顺利建立映像。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课程自身的特点,学生个体特征等因素外,还取决于教师在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方法与策略密切相关。于是,我们把视线放在学习的主体――学生、知识的载体――新课标教材和教学实施者――教师等三个因素之中。对在校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希望从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影响因素等方面了解现在小学生的空间发展的现状,得到相关的资料,并竭尽所能探索有效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方法与策略,为数学的教育教学服务。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有益参考。

二、核心概念

1.图形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中图形与几何部分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本课题研究中的图形教学是教师以上述内容为基础所进行的教学活动。

2.空间观念

《标准》中的空间观念主要表述为:根据实物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据此,课题组约定:本课题研究相关“空间观念”包含人脑空间知觉形成物体表象及在形成表象过程中所进行的分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空间观念,国内外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比如:心理学加德纳论证到,空间能力是人类智力中的一种。空间观念对于科学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建构主义教育学家皮亚杰、英海尔德在他们的实验研究中认为儿童通过不断地、积极地内化自身行为,积累组织有意义的结果,进而形成自身的运算系统,从而形成儿童的空间观念。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活动化的研究。比如孙晓天《空间观念的内容及意义与培养》认为,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几何知识体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途径应当是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途径,都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刘晓玫博士在《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规律及特点研究》中从课程的角度出发,比较系统地揭示了小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认为,对于学生来说,发展牢固的空间观念,掌握几何的概念和语言,不仅可以较好地为学习数和度量概念做准备,还可以促进其他数学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四、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小学阶段《标准》下“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中有关空间观念知识点的教学状况的分析,结合小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现状,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培养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行之有效地进行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提供一些参考。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小学阶段,作为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媒介――几何与图形不同学段知识点分布状况如何,有什么联系?

以教育部2013年审定的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为蓝本,以目标要求中的关键词“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探索”为标准,对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图;

(2)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按照上述标准,合理设计样题,对学生进行测评。了解学生在空间观念方面的现状水平,找出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

(3)针对不同学段关于空间观念发展的目标要求及学生空间发展现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更好的发展。

结合课程目标以及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现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合理设计样题,对学生进行测评,了解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现状,找出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

(2)行动研究法。组织进行教学评比活动,通过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再总结反思的过程,提高研究水平。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课例,通过案例分析方法策略的合理性。

六、研究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

加强理论学习,进行文献综述,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和任务,撰写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

(1)梳理教材,全面了解图形与几何知识内容与目标要求。

以教育部2013年审定的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为蓝本,以目标要求中的关键词“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探索”为标准,对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形成《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知识结构图及特点》报告

(2)调查、分析小学阶段图形教学空间观念发展状况。

按照上述标准,合理设计样题,对学生进行测评。了解学生在空间观念方面的现状水平,找出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形成《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现况》报告。

(3)查阅文献、反复实践与反思,探索适合小学图形教学中发展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依据前述两个报告,查阅文献,开展图形与几何类研究课教学展示,反复实践与反思,探索适合小学图形教学中发展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形成《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发展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论文。

第5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32-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小学数学开设了“综合与实践”内容,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涵与意义。尽管一线教师对它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仔细剖析实际教学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内容选择无从下手、活动组织力不从心、教学重心有失偏颇等,加上主观上将其简单等同于“综合练习”或者轻易看成“兴趣活动”,导致了教学方向的偏离,降低了活动的效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而“综合与实践”是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如何正确诠释该课程的内涵,演绎“综合”与“实践”的精彩?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突出学科特征,散发数学味

整合各个独立的学科,融合学科差别、建立大学科观是国际上教材编写时的共同趋势。但“融合”不等于“溶合”,不可以上着数学课却感觉是在搞社会活动,这样张冠李戴就丧失了学科特点,数学课必须要坚持数学特色。

散发数学味首当其冲就是要简约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要落实四基,于是为了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那些贴着爱国主义、互助友爱、公益环保等的标签都跑进数学课堂。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一些教师就以为是没有新知识,在教学内容轻松简单的情况下增加思想价值来为自己的课堂加码,这样的想法是很肤浅的。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旅游费用的计算》一节综合实践课,曾有教师在旅游景点的选择环节就安排“看图片”“说经历”“谈感受”“选景点”四个步骤,近十分钟被强行挤占。可想在费用的理解、选择和计算等的教学上会是怎样的仓促,一节课就在学生涂涂画画中草草收兵。简约教学目标就是要突现数学学科内容,那些数学所特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必须要“放在头版头条”的。数学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要用数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数学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二、整合数学知识,强调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综合与实践”的解释之一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很明显该注解的关键词中有“综合”,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不仅是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面积是多少》一课,学习如何计算复杂的图形面积,学生不仅需要综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要灵活选择分割、拼接、旋转等解决方法,在不规则的面积问题上还要将精算与估算有机结合,这里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综合。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图形的特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化腐朽为神奇。又如,学生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创设《小鬼当家》的活动内容,在课余时间利用表格记录一周里全家的日常开支,绘制成折线和扇形统计图。一方面既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巩固了统计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财常识,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开支,从小培养理财意识,也与语文教科书中设置的“勤俭节约”主题单元教学相得益彰。

三、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其他三个板块的内容时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开展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既要“全程”也要“全员”。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活动流程是收集图形、观察特点、寻找并画出对称轴、创作轴对称图形。活动前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极具个性的方式捕捉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拍照、绘画、录像、采集等。学生亲自实践了,他们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没有了实际的观察,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独家发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发生在课外,在课内也一样可以生动模拟。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内开办“小小文峰超市”。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长了解具体的价格,再准备一些仿真的纸币。活动时学生扮演顾客、导购员、收银员等,自由购物、自行结算。在模拟实践中积累“买”与“卖”的经验,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完善课题过程,加强研究性

“综合与实践”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如何选择有现实意义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的首要环节,接着是问题的展开、问题的解答和活动的总结。其实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经历了选一选、问一问(选题),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开题),试一试、做一做(做题),讲一讲、评一评(结题)。这样的四个环节就和科学家做课题研究完全一样,只不过他们的课题历时较长、难度更大、综合性更强而已。

在培养学生主动进行课题研究方面,国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方面得益于他们的学科整合设置,从一年级起就开设《社会研究》《科学》,而《图书馆课程》则是从幼儿园一直贯穿到初中阶段,前后一共历时九年。这些课程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献研究、信息采集与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数学自身的教学也重视课题的研究,一个星期的作业可能就是主动撰写一份研究报告,而不像我们多以被动型的练习为主。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我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高年级学生分组进行社区小调查,动手制作小模型,撰写微型调研报告或数学日记等;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不多,写作能力有限,借助日记来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可能有些难度,教师可以开展绘画日记的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地卷进数学学习的“漩涡”中。

第6篇

1.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长期以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受“一杯水”和“一桶水”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困守“学生绕着教师转;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听;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只顾求同,忽视存异”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不会带领学生寻找“水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有的甚至是无效的。

2.落实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呼唤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推动校本教研,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师资保证的需要。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最佳载体。教师在研究中加强理论学习,听取讲座,搜集资料,开展研究,归纳总结,提炼成果,可以全方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业务素质,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

二、研究目标

1.建构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2.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又善于开展教学实践的教师队伍。

三、理论依据

1.“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

2.“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3.“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观。

4.“教学需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的模式观。

四、研究内容

1.有效定标的问题。重点研究怎样确定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导向成功。

2.有效自学的问题。重点研究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空里,最大限度地开展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达到使学生主动发展之目的。

3.有效导学的问题。重点研究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方式方法和教师怎样发挥“导”的作用,使全体学生都能共同提高。

4.有效训练的问题。重点研究学生的训练怎样做到扎实有效,拓展延伸,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

需要突破的研究难点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整合,如何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教师如何有效参与等。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每个学期,开展3―5节的课例研讨,邀请上级的教研员和兄弟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县级骨干教师参加研讨,进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

2.个案研究法。每个学期,通过校本教研这一平台,安排8―10次的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及时了解课题研究的进程、成效、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等。

3.比较研究法。在学年末,对课题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全面评定,并把实验班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对比班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比较。

六、研究步骤及过程概述

1.准备阶段(2014.8―2014.9):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申报研究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与对比班;组织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研究能力。课题组于2014年8月份安排了集中理论学习,学习了新课程理论、模式建构理论和教育科研理论。

2.实施阶段(2014.10―2015.6):开展课题研究,通过专题研讨、课例研究、案例分析、课题展示暨公开教学等活动,完成所有研究内容。

(1)开展了4次“有效教学”的专题研讨活动,时间分别是2014年10月21日、2014年12月16日、2015年3月17日、2015年6月2日。

(2)开展了8节课题教学课例研究12场次的案例分析。

在研讨中,执教者都能围绕有效定标、有效自学、有效导学和有效训练等方面来开展教学活动,努力做到定标――合理明确,导向成功,自学――自主探究,主动发展,导学――合作交流,共同提高,训练――扎实有效,拓展延伸,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显著提高,参与者也都能根据所开展的课例,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思,针对“有效教学”和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取得了较好的研讨效果。

(3)开展了课题研究展示暨公开教学活动。2015年6月2日上午,参与的老师首先观摩了施晓梅老师执教的高一年数学观摩课《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然后开展说课、反思、评课等活动。本次活动针对本学科特点,充分展示了课题研究成果,评课时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有近20名教师参加。

3.总结阶段(2015.7―2015.8):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分析总结研究成果。召开总结会,形成结题报告,接受结题验收。

七、研究成果

1.获取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经过一年的研究,课题组成功建构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比较完整地提出了该模式的基本理论,具体介绍如下。

(1)理论依据。一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二是“学会学习”的学习观;三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观;四是“教学需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的模式观。

(2)教学目标。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实现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实现条件。一是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为主,“导”为主线。二是教师要树立“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的意识,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充分相信学生能自学,积极引导学生自学。三是教师要设计要求明确的自学提纲,提供必备的参考资料、学习辅助工具等。四是教师要重视自学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的指导。

(4)操作程序及策略。“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学为教学的基本形式,以相对稳定而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有效定标―有效自学―有效导学―有效训练”四个阶段为教学基本程序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其图示如下:

①有效定标――合理明确,导向成功。

A.确立目标。教学目标一般由三个维度构成: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握“课标”、“教材”和“学生”这三把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向“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乃至“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过渡。确定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要适宜。学习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目标的表达要简单、明了。

B.明确目标。教师可以出示整体目标,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分步提出学习目标。目标可以出示在黑板上,也可以口头提出。让学生读一读,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为达到目标而积极探索,从而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②有效自学――自主探究,主动发展。

A.自学提示。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示要有弹性,设置的目标应让学生通过充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后才能解决,而不是在课本中就能找到现成的答案。

B.自主学习。这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自学提示”主动地感知、理解和分析教材的学习活动。独立自学要有三个保证:一是时间保证,二是参与保证,三是辅导保证。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积累:激活内容,引导理解;激活感情,引导体会;激活方法,引导运用。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常用的有效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③有效导学――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A.交流学情。让学生谈谈自学的收获,思维的经过,运用的方法等。其他学生要认真听,有不同见解可以补充。在交流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多作肯定性评价,多树立示范性榜样,多给予充分性表扬等。

B.评学释疑。教师要讲究行之有效的释疑方法,如引导学生联系课本有关知识释疑、联系生活实际释疑、展开讨论释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指点释疑、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释疑、鼓励性释疑等。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寻求帮助,如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寻找资料、建立开放式的学习小组等。

④有效训练――扎实巩固,拓展延伸。

A.强调独立作业。作业内容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基础知识练习,也可以是延伸拓展性练习;可以是单项练习,也可以是综合运用练习等。作业设计要做到少而精,具备典型性、代表性,兼顾多种能力的培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作业时要强调独立性,真正让每个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B.重视评价小结。作业完成后,学生可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对练习结果及时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采取巩固性或补充性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小结可以由师生共同总结,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教师再进行补充。这样,训练就能扎实有效。

2.构建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以“有效定标―有效自学―有效导学―有效训练”为主要环节,结合学生和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地增删、整合和调整。课题组成员大胆开展教学模式研究,成功地构建了以下几种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1)“提纲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导学提纲,提供给学生学习或探究的基本模式,课堂基本流程为“导学(明确任务、自学提示)―自学(独立探索,合作探究)―评价(交流所学,释疑导学)―应用(练习实践、回顾总结)”四部分。

(2)高中数学操作活动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及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探究数学问题、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导入(定向)―导学(操作、归纳)―应用(巩固)阶段。

(3)“问题―探究”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结构为五个环节,即“铺垫问题探究练习评价”。

(4)“创境―探新―运用―反思”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需按以下四步进行:创设思维意境―主动探索新知―应用与训练―回顾与反思。

此外,课题组还收集了一批课堂教学实例和典型案例。

3.变革了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1)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一年来,课题组成员努力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趋向多样化。在课堂上出现了“自主定标”、“自主探究”、“同桌互助互学”、“小组合作学习”、“师生、生生互助互考互评”、“学生执教”、“模拟生活”等多种学习方式。学生有了充分自主活动的时空和交流的机会,他们或独立探索,或相互交流与研究,大胆发表见解。他们在课堂上不时地出现惊人的独到见解,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学习成了学生感到快乐的事情。

(2)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习成绩大幅度地提高。2015年6月,在泉州市期末质量检测中,实验班学生的及格率、优秀率都高出对比班(见附表一)。

(3)学生得到主动发展。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实验班学生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对学习有信心,能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善于从课题质疑问难,学会先独立自学,独立思考,再跟别人交流学习,学会与同学相处,学会倾听,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看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遇到困难,学会寻求帮助,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4.变革了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1)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明显改变。通过课题研究,教师观念、角色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学会了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学生。在课堂上,教师时时处处尊重、呵护着学生,如“不要紧,请你坐下来想一想,相信你能提出更好的问题,想出更好的答案”等保护性语言给学生以人格的尊重与宽容,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教师的真心与真诚,从而点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新的变化。教师注意从营造宽松、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入手,由“教师定标―师生共同定标―学生自主定标”循序渐进,留出充足的时空,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把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组织学习、设置自学提示、释疑解难、总结提高等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上,实现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教师真正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2)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明显提升。课题组成员通过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有了显著提高,树立了新的教育观、教学观、模式观和学生观;端正了科研态度,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提高了教学设计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能有了明显进步,他们重视二度设计,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有利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利用;能够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调控和驾驭课堂水平显著提高。课题组成员中1人被评为永春县高中数学名师,课题组其余成员也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课题组成员在CN刊物上3篇,参加技能竞赛获县级以上表彰3人次(见附表二)。

八、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设想

第7篇

1问题的提出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教育变革,基础教育要向素质教育推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科学基础的数学学科,课程的研究和改革尤为突出与重要。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美术能刺激儿童的感官,以唤醒儿童的表达欲望,数学如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处处充满着美,美感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挖掘数学的内在美,怎样用美去感染熏陶学生,使他们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尝试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虑,拟进行“小学数学与美术整合的研究”实验。

2现状分析《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人的塑造、人的建构、人的发展始终是数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它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而且是一个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既能创造又懂得享受的人。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辩别力。

3课题界定《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本课题就是通过数学与美术的联系,让数学发出美的光辉,发现数学的美,学习美的数学,放飞美的梦想,拓展数学思维。

4研究基础我们学校是玉州区乃至玉林市最大的小学,是玉林市的窗口学校,拥有各种专业技术人员,有资金、设备、科研手段,本特别是我校拥有一批科研知识丰富,领导能力超群,极力支持教师工作,帮助教师成长,深受教师爱戴的好领导

本课题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均是我校的教学科研骨干教师,从教多年,教学功底深厚,具有出色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参加课题实验的热情很高,把搞科研当作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积极性特高。有诸多优厚条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作为小学数学学科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有着独特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数学本学科的科学美、艺术美,而且存在着数学教学美。数学教学美是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来表现人的本质力量。数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过程。通过数学教学审美活动,可以极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通过美的熏陶,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对小学数学与美术整合的研究,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综合能力的需要;是使学生凸显自主,张扬个性的需要;是使学生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需要;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的需要;是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的需要。

6研究内容构建数学与美术的整合,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行、综合性和选择性;以美术为契点,将数学与美术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美术说数学,以美激情,以美启智,以美促能

让学生用图画表示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在“画数学”的活动中品位着知识的魅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做数学的乐趣。这样,数学的应用意识将在生活中觉醒,数学的创新意识也将在活动中萌发;在教学中体现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在实验中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研究。超级秘书网

7研究目标和方法因为数学与美有着独特的联系

所以我们实验和研究的目的要认真研究美术与数学的内在联系,潜心挖掘数学之美,在数学课堂中渗透美的教育,用艺术的教学手法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怀。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图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鼓励学生用美术的形式对数学进行构思,引导学生学会将数学内容向生活延伸,张扬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发掘每个孩子的多重潜能,自己去寻找美丽,发现美丽,欣赏美丽,使学生乐此不疲。初步构建小学数学感性培养与理性培养和谐发展的教学新模式,拓广小学数学美育研究的新视野。通过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美的感知力,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边研究边实践,采用文献研究法,自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验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

8实施步骤

8.1准备阶段(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成立课题组,制定方案,积极搜集资料,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

8.2尝试阶段(2007年3月至12月)尝试教学改革,极力挖掘教材的美,在班级中实施操作。

8.3发展阶段(2008年1月至9月)完善教学改革,利用多种形式,如探究讨论、学生专访、主题实践等方式,提高数学艺术,让数学与美术手拉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广阔的天空,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8.4总结阶段(2008年10月至12月)全面总结验收,撰写课题报告及专题总结,接受验收。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在实施中边实践边总结,力求形成丰富的具有较强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方案、实验报告、论文,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等。

9经费管理自筹经费

课题组成员自筹经费。

第8篇

一、通过观察、了解、研究后,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学习品质三个方面将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分成三个层次。

A层次: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

B层次: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

C层次: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较差,学习品质不够好。

二、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1.发展A层次(即数学尖子)

这类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学习品质高,要鼓励他们多提出数学问题,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他们除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要鼓励他们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注意进行一题多解,培养并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B层次(即中等生)

要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次转化。

要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在测验时争取优分并追上A层次同学。

3.帮助C层次(后进生)

要尽量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这类学生学习品质较差,学习没有主动性,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都比较差,因此要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数学题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

三、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相结合进行教材处理,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初中数学教材尽管改进很大,有着多种版本,但数学的系统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都是一样的,所以,我首先吃透教材,把握数学知识的系统,挖掘数学知识所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针对自己所教的班级对数学的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使学生在学习中通俗易懂。从2005年起,我所担任的班级都是第三类班级(普通班),因此A层次的学生几乎没有,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体现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每节数学课我都会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提出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接受得了。 转贴于

四、取得的教学效果。

2005学年,我接任一个普通班的数学教学工作,2007年担任从初一开始的两个普通班数学教学中,因为A层次的学生极少,所以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有A、B、C层次学生,然后试用分层教学法,以下我主要谈谈我对这个班进行分层教学取得的教学效果

2005年我接任的普通班,在2007年中考中数学成绩110分以上有4位学生,而当年的两个重点班中有一个班也只有6位学生。全班平均分排在普通班前列。2007年我担任的两个普通班,其中有一个班入学数学成绩90分以上的只有3人,而四个重点班入学数学成绩90分以上的学生各有20人以上,最多的班级有30人。从第二个学期开始,我担任的班级期末数学成绩平均分比其中的一个重点班高。这届在2010年中考中,我担任的班级其中一个班数学成绩A+的有6人,A有6人,B+有21人,B有10人,最低的等次C+有2人,比两个中等班级还好,另一个班A+有1人。而重点班中A+人数最多的班级也只有12人,最少有7人。从这一点体现了几年来,我个人进行分层次教学尝试所收到的明显效果。

显然,在新课程标准下,既能体现素质教育,又能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优质人才,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分层教学的实践,我体会到采用分层教学法教学在某个层面上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能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学,学有所得,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景华 《初中数学进行分类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中小学数学》,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