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4-29 09:51: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影像检查技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

第1篇

    近年来,我国经济虽然取得飞速发展,但人民群众总体生活水平仍有待提高,加之受现有医疗卫生体制的影响,诊疗费用仍是患者选择医疗服务时的重要参考因素。与其他影像检查(CT、MRI等)相比,超声诊断的损伤性小、电离辐射轻、性能价格比最优,得到大多数患者的青睐,在临床疾病诊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中被广泛使用。然而,由于价格相对低廉,程序相对简便,使得超声诊断过度医疗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与CT和MRI等技术有所不同,超声影像诊断由人工控制检查速度,即使仪器成像速度再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也仍由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n;准确无误的诊断涉及到多方面的医学知识,要求医务人员对多学科信息综合分析,从多角度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得出正确结论。因此,超声影像诊断对人员素质、人员数量的依赖性极大。为有效应对超声科室不断增大的工作量,除了添置和引进先进的超声诊断设备外,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超声诊断医务人员已成为必然选择和当务之急。

    1.2新型超声诊疗技术层出不穷,应用难度加大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现代超声诊断技术的难易度已出现明显的二极化态势。部分较为容易掌握的常规或传统诊疗超声技术由一般超声技术人员完成。部分已经成熟或标准化的超声脱机分析和图像重建工作,如造影增强时相分析、三维重建等新工作,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技师完成。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型超声诊疗技术与日俱进。部分技术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显得比较繁琐、复杂和耗时,但在疑难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将起到关键性作用,推动超声医学不断向前发展。这对超声影像专业人才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我国超声影像专业队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超声影像专业人员队伍主要由近年来逐渐增多的高等院校医科毕业生和早期培养的超声影像技术人员组成,前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后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对传统的超声影像设备和诊断驾轻就熟。与国外医师和技师互相配合不同,我国医院单独设立超声科室,由医师或技师独自操作和诊断。这样,病例采集与诊断之间衔接紧密,医师可及时获取信息,调整诊断思路,效率较高,短期内可完成大量工作。然而,超声影像人员虽然熟悉操作和基本诊断,但对某一类疾病的了解不及临床专业医师。超声科室的诊断性与技术性工作分工不突出,对超声影像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知识和技能兼备的超声影像人员仍较为缺乏。

    2.1“学院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卫生部《关于医技人员出具相关检查诊断报告的批复》规定“出具影像、病理、超声、心电图等诊断性报告的,必须是经执业注册的执业医师”,超声诊断专业队伍正在朝着纯医师化方向转型。我国超声专业医师的培养,已形成了本科(临床医疗/医学影像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规范化教育体制。影像专业的本科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虽会有短期实习,但多数毕业生缺乏临床操作经验,且没有执业医师资格、大型医疗器械上岗证等资质证明,一般需要2年的培养周期才能完全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而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学制一般为3年,培养计划大多是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加2年的专业临床学习,在此期间还需开展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在较有限的时间内,硕士研究生同时面临着继续深造、从事科研和就业的压力。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试、实验、以及上,毕业后无法在实际岗位上看病问诊,对疾病的认识多止于书本之上。这样的教育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科研能力,但远不能保证其临床水平。

    2.2部分在职人员知识基础较为薄弱

    目前在岗的经验丰富的超声影像医务人员大多并未接受过专业相关的高等教育。这部分人员具有大量实践操作经验,在“学院型”超声诊断人才初入岗位之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扶持作用,但就全国范围来说,其学历构成水平仍以专科为主。虽然部分人员在工作中接受了更高水平的进修、函授教育,因在岗学习时间有限、系统性不强,部分医院或医务人员自身甚至报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而敷衍了事,难以弥补其较为薄弱的综合素质。如今很多大型医院引进了先进的影像设备,由于操作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原因,许多检查功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甚至闲置;据有关资料显示,高尖端的设备只发挥50%的效能,有些甚至不能达到50%嘲。

    3超声影像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丰富教学形式,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超声影像涉及多门学科,知识量大,理论教学较为单调,学生易产生倦怠感。临床知识丰富、专业理论扎实的教师在超声影像人才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互动式讲座、PBL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确保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同时,可定期开展与住院医师的交流活动,尤其是各专科医师的定期讲座将极大丰富超声影像专业学生的临床见闻,各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建立和维护与医疗机构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为本科生提供校外实践平台,通过医院内的观摩、考察、讨论以及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与优秀校友和资深医师之间的联系,建立和完善校外导师制;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就业意向,实施阶段性的院内实习,合理安排医院见习时间,要求掌握各种型号超声仪器的操作和特点,掌握常见多发疾病的超声诊疗技术,熟悉各种检查方法及先进的超声诊疗技术,同时协助医院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完成论文。

第2篇

济源市人民医院CT、MRI室,河南济源 454650

[摘要]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改变的CT及MRI影像表现,并比较其诊断价值,以指导早期诊断。方法 以2013年1~12月收治的48例髋关节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先后行CT连续扫描、中场强MRI检验,分别将诊断结果归入CT组和MRI组,总结影像学特征;最后行骶髂关节病理学检查,以其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测方案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结果 ①MRI可显示骨结构改变,且能发现急性炎症反应;②病理诊断阳性患者31例;MRI诊断阳性31例,其中真阳性29例,敏感度93.5%,特异度88.2%,约登指数0.817;CT诊断阳性28例,其中真阳性23例,敏感度74.2%,特异度70.6%,约登指数0.448。结论 MRI可清楚显示髋关节的炎症反应,其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可满足一般诊断需求,值得临床推广。

[

关键词 ]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改变;CT连续扫描;MRI;病理诊断

[中图分类号] R81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c)-0166-02

[作者简介] 田艳(1981-),汉族,河南济源,主治医师,本科,研究方向:CT、MRI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原因不明且进展缓慢,但对人体健康威胁较大,其首先侵袭骶髂关节,并缓慢延伸至脊柱及髋关节,进而造成畸形或残疾。临床多建议行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将病变影响控制在最小。常规诊断方法如CT或X线平片均具备一定的指导价值,但近期研究指出,MRI组织分辨率更高,且能有效显示骨结构变化,因此对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改变效果更佳[1]。为验证该论点,我院以48例髋关节异常,疑似为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改变患者为对象,开展对比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48例髋关节异常,疑似为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改变患者,均于2013年1~12月收治,主要表现出典型临床症状:腰、脊柱、腹股沟、臀部等部位不适,晨起明显,运动后减轻,症状持续超过6周;实验室检测提示人类白细胞抗原、类风湿因子等关键因子阳性。男女比例31:17;年龄14~45岁,平均(26.8±4.1)岁;病程27d~11年,平均(1.8±0.4)年。

1.2 排除标准

体征及实验室检测可排除强直性脊柱炎;风湿及类风湿疾病患者;外周性关节炎患者;其它感染性疾病;其它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诊断方案

所有患者均先后行螺旋CT连续扫描及低场强MRI检查,最后穿刺取标本,以骶髂关节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确诊。螺旋CT检测方案:仪器为Discovery CT750 HD,通用公司生产;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腿后,扫描整个骶髂关节;扫描层厚及层间距均为2.5 mm,行骨窗观察。诊断标准参考1984年美国纽约修订标准[2],并以Ⅱ级及以上为阳性。MRI检查方案:MRI扫描仪为GE 1.0T超导扫描仪,通用公司生产;患者取仰卧位,展平双腿,扫描整个骶髂关节;取T1WI、T2WI、STIR及Fast SPGR为扫描序列,参数设置见仪器说明书。诊断标准参考Bollow等人提出的标准[3],并以Ⅰ级及以上为阳性。

1.4 研究方法

①由资深影像学医师评价两种操作难度及图像清晰度,并初步评价图像学特征;②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计算两种检测方案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算百分比,并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像学特征分析

CT诊断:0级13例,不可见关节病变;Ⅰ级7例,可见骨小梁紊乱,且关节表面毛糙;Ⅱ级12例,关节面模糊,间隙正常,可见骨质硬化,软骨微小馕变;Ⅲ级9例,骨质病变明显,多呈虫蚀或锯齿状,骨边缘毛躁,关节间隙狭窄;Ⅳ级7例,关节呈骨性融合。

MRI诊断:0级17例,不可见关节病变;Ⅰ级9例,可见少量脂肪沉积,软骨下无明显硬化,但软骨毛糙、扭曲;Ⅱ级10例,大量脂肪沉积,可见软骨明显硬化或骨髓水肿;Ⅲ级9例,骨关节破坏,脂肪沉积至关节面下,软骨信号不均匀;Ⅳ级3例,关节完全融合。

两种检测方案均能小的骨破坏、慢性骨结构改变,如骨质侵蚀、骨质硬化等;MRI还可进一步显示出小的炎症型改变,如骨髓水肿、脂肪沉积等。

2.2 检测效果评价

病理诊断阳性患者31例。MRI诊断敏感度93.5%,特异度88.2%,约登指数0.817;CT诊断敏感度74.2%,特异度70.6%,约登指数0.448。MRI组诊断结果显著性优于CT组,见表1。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为常见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中轴关节,可致畸形或残疾,其早期侵犯骶髂关节,因解剖关系,可进一步影响髋关节,因此临床可通过检测髋关节病变进一步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以指导开展早期治疗。

早期诊断方案包括X线平片及CT等,均具备一定的指导价值。但亦有研究指出,X线扫描对于髋关节的早期变化断价值较低,而CT扫描为断面影像,可避免图像重叠造成的误差,因此诊断价值较高,且改进型CT技术,如SPECT/CT融合图像等,进一步提升了其诊断价值[4]。本研究显示,髋关节异常的CT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①关节间隙变窄甚至消失,这可能是因为滑膜发生炎性改变,生成血管翳所致,本例中可见此类患者16例;②关节囊积液,呈水样密度。这与软组织肿胀有关,且发展至晚期还会形成骨质虫蚀状影像。李永琴[5]的相关研究中也获得了类似结论。

然而髋关节改变除表现为慢性骨结构改变外,也可表现出急性炎症变化,如滑膜炎、骨髓水肿等,此类变化难以表现于CT影像。研究显示,MRI可有效显示出急性炎性变化,取T1WI、T2WI、STIR及Fast SPGR为扫描序列,效果较为显著。本研究能证实:MRI可显示出CT无法显示的软骨、滑膜、骨髓、肌腱改变,因此有助于在发现骨结构改变前,发现骨髓水肿、滑膜炎等急性炎症改变,实现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本研究可见骨髓水肿或软骨硬化10例,同时有9例少量脂肪沉积。在曾效力[6]等人的研究中也有相似的结论。

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我们进一步发现,MRI诊断的敏感度高达90.3%,特异度亦高达88.2%,均显著性高于CT诊断74.2%、70.6%,这在高振华等人[7]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表现。因此我们建议,在临床中应该积极应用MRI作为早期检测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方案。

总之,本研究能够证实,MRI可显示骨结构改变,且能发现急性炎症反应,有助于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改变的早期诊断,值得推广。

[

参考文献]

[1]黄振国,张雪哲,胡立斌,等.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改变的X线、CT和MRI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46(1):65-69.

[2]Van der Linder S, Valkenburg HA, Cats A. Evaluation of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 proposal modification of the New York criteria [J].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 1984, 27(4): 361-368.

[3]Bollow M, Braun J, Taupitz M, et al. CT guided intraarticular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 into the sacroiliac joints in patients with spondyloarthropathy: Indication and follow-up with contrast-enhanced MRI [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Tomography, 1996, 20(4):512-521.

[4]耿会霞,赵德善,高桂珠,等.SPECT/CT融合图像和MRI在诊断髋关节良性病变中的比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2):337-339.

[5]李永琴.AS 髋关节改变的 CT 和 MRI对比研究[J].河北医学,2014,20(9):1472-1474.

[6]曾效力,黄钰坚,伍琼惠,等.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MRI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5):87-89,98.

[7]高振华,王猛,胡晓书,等.股骨头坏死的MRI、CT与病理表现对照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1,20(4):280-283.

(收稿日期:2014-08-20)

第3篇

市妇幼保健院影像诊断科副主任兼超声科主任,多年来,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技术精湛、廉洁行医,作为医学影像科(超声科)学科带头人,在影像天地孜孜以求,以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尚的人文素养,在胎儿心动图等多项技术方面成绩斐然,并注重科室年轻医生的传、帮、带,使得我院的b超诊断的多项技术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在一些特色项目的诊断上达全省先进水平。先后被评为、院十佳医生、院岗位能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毕业于大学妇产系,在妇产科工作5年后转攻超声医学,他克服了影像基础差的弱点,常常到医学院图书馆找资料,并将资料上的案例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诊断水平。多年来,他养成一个习惯,即每天带一网个问题下班、带一个问题上班。工作中,一些特殊病例促使他思考,例如胎儿内脏反位合并心脏畸形,虽然重要诊断已明确,但诊断是不是文秘杂烩网全面,是不是规范,该畸形会不会是某综合症的一部分,这些都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经常查资料学习,以理论证明实践;同时他又会将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在日常的实践工作中加以佐证和体会,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日积月累,使得他技长于人。主任深知个人的水平再高,能够服务的对象毕竟有限,只有让更多的人掌握先进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他帮助科内年轻医生学习并掌握了新生儿头颅超声、经阴道盆腔囊肿穿刺治疗技术,帮助一名年轻医生掌握了胎儿系统性检查技术,遇有疑难少见病例,他立即组织科室在岗人员集中学习,如最近遇到的病例即有阴道斜隔综合症、胎盘植入、子宫下段切口妊娠、胎儿心脏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等病例,这种临时性的业务学习方式,得到了同事的一致好评,不仅有益于科室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学习氛围的形成,在科室内营造了轻松、和谐、团结、向上的工作学习氛围,周主任本人也率先垂范,产前诊断技术,获市新技术引进一等奖,在国家、省、市级杂志上多篇,并积极指导科内医生撰写论文。

第4篇

论文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早期中心型肺癌诊断的重要影像。方法 收集本院18例早期中心型肺癌经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结合支气管纤维镜所见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多层螺旋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观察早期中心型肺癌支气管腔内肿块、局限性隆起、管腔狭窄的程度、形态及长度以及周围组织情况与支气管纤维镜所见及病例结果比对基本一致。结论 多层螺旋CT对早期中心型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为临床对早期中心型肺癌的治疗、手术方案提供重要的影像资料。

早期中心型肺癌仅局限支气管腔内和壁内,症状不明显,普通X线检查难以发现。CT检查对肺癌早期的诊断非常关键,其检查方法简便,易合作。便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螺旋CT三维重建作为一种对气道显影而无创伤性检查已开始应用于临床[1]。笔者总结分析18例早期中心型肺癌螺旋CT检查结果旨在提高早期中心型肺癌检出率及确诊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组病例18例。患者主要症状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闷,气喘,胸痛。年龄在40~85岁,平均62.5岁,男性14例,女性4例。18组病例螺旋CT检查后,1周内经支气管纤维镜检查,病理活检证实。其中4例相应肺叶段有局限性肺气肿CT表现,2例右肺中叶反复感染,治疗效果不明显。

1.2 检查方法

设备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机,全部病例行CT平时加增强,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进行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浓度30g/100mL),注射速率3.5mL/s,总量100mL行全胸部扫描。平扫及增强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底连续扫描,层厚3mm,层距1.5mm,容积扫描,常规肺窗宽1600HU,窗位-500~-600HU,纵膈窗宽400HU,窗位40~50HU。扫描条件120Kv,130mA,扫描数据传递到计算机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法(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和仿真内镜成像术(CTVE)重建出双肺及支气管腔图像,仿真支气管树进行图像观察。

2 结果

18例早期中央型肺癌发生右肺11例,左肺7例,多层螺旋CT所见:(1)支气管腔内软组织肿块,其中最大个约3.1cm×2.4cm。(2)支气管壁不均匀增厚呈结节状影,支气管腔内不规则形软组织突起表面凹凸不整且与支气管壁交角呈钝角。(3)支气管腔狭窄、阻塞,呈鼠尾状改变与正常支气管交界尚清。6病例相应肺叶有局限性肺气肿CT表现,3例右肺中叶反复感染(阻塞性炎症改变)。增强扫描支气管腔内肿块及增厚支气管壁有强化,呈快进快出表现。表面遮盖显示(SSD)和仿真内镜成像术(CTVE)显示支气管腔内桑葚样或菜花样结节突入,管腔偏心性变窄,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其远端管腔呈杯口状或鼠尾样阻塞。CT表支气管纤维镜现所见及病例结果比对基本一致。

3 讨论

中心型肺癌是指起源于段以上支气管的肺部恶性肿瘤,以男性多见,常有吸烟史,其发病隐匿,早期常无特异的临床症状,在出现症状如痰中带血等时,病变往往已为晚期,多已无法手术切除,因此,临床上早检出,早诊断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2]。

早期中心型肺癌指的是病变侵犯未超过支气管壁范围不超过叶段支气管,开口,同时无局部和远处淋巴结转移,包括原为癌,可分为管壁型、息肉型[3]。管壁型是肿瘤向支气管壁内生长,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可引起支气管腔的不程度狭窄,以肺部阻塞性改变为主。息肉型是肿块向腔内生长,呈息肉状或丘状附着于支气管壁上,肿瘤侵犯粘膜层与粘膜下层,易影响气道通畅。本组18病例,息肉型10例,管壁8例,本组病例中6病例相应肺叶有局限性肺气肿,3例右肺中叶阻塞性炎,经临床抗炎治疗后,症状缓解,但同一肺段很快复发。普通X线平片检查难以显示阻塞病灶。自CT问世以来早期中心型肺癌检出率明显提高,薄层胸部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气道的轴位影像,但对于支气管观察缺乏连续性,不能显示气管及支气管的整体形态和多方位气管支气管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支气管壁的微小病变、管外轻度压迫以及管腔变形等确定不理想[4]。多层螺旋CT具有极好的密度分辨率,平扫加增强横断面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MPR)CT图像能清晰显示支气管腔内肿块,支气管狭窄或支气管阻塞,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及其周围结构。表面遮盖显示(SSD)和仿真内镜成像术(CTVE)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图像不仅能够显示气管、支气管树的腔内影像,还能够观察病变的位置、范围和肿瘤侵犯邻近组织的程度,便于定位和分期。而仿真内镜成像术(CTVE)能模拟支气管纤维镜检查,观察病变及气管内的表面形态。此法非侵入性检查,易被患者接受。总结说明多层螺旋CT作为早期中心型肺癌诊断的主要影像手段。

总结以上分析,多层螺旋CT结合多平面重组法(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和仿真内镜成像术(CTVE)对早期中央型肺癌的定性诊断,观察肿瘤的位置、范围、支气管腔狭窄程度、支气管壁增厚程度、肿块形态、邻近组织受侵犯的情况具有重要价值。表面遮盖(SSD)重建显示气管支气管树进行图像观察是一项重要补充。

早期中心型肺癌主要和支气管内膜结核、支气管炎症及良性肿块鉴别。支气管内膜结核病变范围较广,常有多个支气管受累,且支气管受侵犯的长度较长,支气管壁增厚伴长度管腔变窄,多数病例肺内还有其他部位不同程度结核播散病灶,多数病例可见支气管狭窄、阻塞,但不伴肺门肿块,也可引起支气管壁内钙化[5]。支气管炎所引起支气管壁增厚,常可见支气管双轨征,支气管变形、扭曲和支气管扩张并存。良性肿瘤一般生长缓慢,轮廓整齐,边缘清楚,且与支气管壁交角多呈锐角。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结合多平面重组法(MPR)一般不难鉴别。

参考文献:

[1] 王伟中,钱民,谢敬霞,等.支气管三维重建和仿真内镜的应用价值和限度[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12):828~830.

[2] 刘元学,刘振舂,管长群,等.隐蔽部位肺癌的影像学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1,10(5):227~229.

[3] 李铁一.现代胸部影像学诊断学[M].科学出版社,2000:130~132

第5篇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诊断

在新生儿的疾病中,新生儿肺炎属于常见的疾病之一具体表现如该影像学图片所示:大多数的新生儿肺炎是由于早产,过期产,羊膜过早破裂,羊水以及胎粪的吸入,宫内窒息,产程过长等原因所引起的。患者的年龄越小,则发病率与死亡率则越高,由于新生儿在患有肺炎后的临床表现并不典型,诊断率较低,患者往往由于没有得到尽早的诊断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使得新生儿在患新生儿肺炎后的预后与将来的生活质量较差,病死率非常高。因此,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医院在对新生儿肺炎进行治疗时往往通过对新生儿肺炎临床影像学特点及X线平片影像的分析,从而可以尽早的对新生儿肺炎进行诊断,为治疗争取了时间,最终使患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降低。[1]本院就2010年1月至2010年5月间收治的200名患者进行临床影像学特点及X线平片影像进行分析,现将具体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随机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0年5月间收治的120名新生儿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病日龄的多少随机分配100例为早期组,剩余100例为晚期组,早期组中患儿的年龄为0到6天,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47例为早产儿,53例为足月儿,出生体重正常的为37例,出生体重偏低的则有41例,巨大儿的为22例,患儿有过窒息史的有21例,有过宫内窘迫史的为16例,羊水吸入史的为53例。在晚期组中,患儿的年龄为23到55天,其中男性68例,女性32例,45例为早产儿,55例为足月儿,出生体重正常的为38例,出生体重偏低的则有39例,巨大儿的为22例,患儿有过窒息史的有18例,有过宫内窘迫史的为15例,羊水吸入史的为48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出生体重,病史、身体状况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每天都要对两组患儿的体征包括肺部音,青紫,呼吸频率,呼吸节律等进行记录,并对患儿取仰卧位进行胸X线平片的拍摄,拍摄时注意短时间设照,从而减少患儿由于呼吸运动对拍片的质量效果造成影响,同时也要采用一定的防护措施,将患儿的非拍摄部位用防辐射的材料进行遮挡从而降低辐射对患儿的影响。

1.3判定方法

两组人员在通过对其临床体征,体征临床影像学特点及X线平片影像分析后,在肺炎类型,病死率等方面做出统计。

2.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收集患儿的肺炎类型,病死率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数据的可靠性,更具数据反映的情况理性评估。p<0.05为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结果显示,在早期组中,感染性肺炎为13例,吸入性肺炎为87例,而在晚期组中,吸入性肺炎为21例,感染性肺炎为79例。由此可见,在早期组中的患儿绝大多数为吸入性肺炎,少数为感染性肺炎,而在晚期组中则绝大多数为感染性肺炎,少数为吸入肺炎。由此可得出结论,通过对新生儿肺炎临床影像学特点及X线平片影像的诊断,可以使新生儿肺炎的诊断率明显提高,并对患儿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新生儿肺炎的死亡率。比较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早晚期新生儿肺炎类型

组别 感染性肺炎 吸入性肺炎

实验组 13人 87人

对照组 79人 79人

4讨论

由于新生儿特殊的解剖,生理,病理学的特点,肺脏中的含气量较少,而含血量较多,因此,新生儿比较容易患肺炎,新生儿肺炎在新生儿疾病中属于最常见的一种,属于严重的呼吸道疾病,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生,并且主要多发于冬季。由于其肺部病变呈现弥漫性,且临床症状并不典型,患儿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主要有反应力降低,体温不升,口吐白沫,,气促,吸气三凹征等临床表现,而咳嗽发热等在早期并不多见,而随着日龄的增长而表现的更为明确。因此对新生儿肺炎的诊断是有一定困难的。由于新生儿的呼吸器官与功能往往都不成熟,如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很容易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败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新生儿肺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对新生儿肺炎的早期诊断可以有效的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在本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儿肺炎临床影像学特点及X线平片影像的诊断分析可以得出,肺炎患儿的影响变化较快,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主要特点为有双肺下野肺纹理变粗且肺的纹理的边缘较为模糊,而双肺的野纹理增多,变密则是由于支气管炎,肺充血,肺间质的浸润有关。

综上所述,由于新生儿肺炎临床特征不典型,诊断率较差死亡率高等特点,低为了使新生儿肺炎诊断的诊断率提高,需要更好的摄片技术以及先进的影像检查手段。通过对患儿进行临床体征和临床影像学特点及X线平片影像的诊断,可以更好的提高新生儿的新生儿肺炎诊断率,从而为患儿在治疗上争取了时间,降低了新生儿肺炎的死亡率,在患儿的治疗以及预后均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临床影像学特点及X线平片影像的诊断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向社会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卫国.季利军.梁晓辉.解松林.赵淑君.魏庆堂新生儿吸入性肺炎X线分析[期刊论文]-黑龙江医学2009,33(6):61-67。

[2]路世龙.儿童在影像学检查中的防护[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18(10):31-35。

[3] 陈方,周珉.120例新生儿肺炎X线分析[J].中外医用放射技术,1999,14(7):42-43.

第6篇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筛检;冠心病

MSCT技术的应用给临床带来了极大的进展,它的快速扫描明显地减少了运动伪影,在一次屏气中即可完成整个脏器的、大范围扫描,还可获得不同层面的薄层图像,因而提供了早期检出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尤其在心脏的检查上有了突破性进展,对冠状动脉及其病变显示清晰,这种无创检查为临床筛检病人和术后影响学评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冠心病的检查方法有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为常用检查方法,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指标,为有创检查,并有一定的并发症。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MSCT),为无创伤性检查,通过造影增强及三维重建可以显示冠脉管腔的大小,直接评价冠脉有无明显的狭窄。本文对36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159支血管同时进行了MSCT和CAG检查,旨在探讨MSCT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以冠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指标,采用64排螺旋CT对10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主干及主要分支400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评价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64排螺旋CT能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分支狭窄、钙化、开口起源异常及桥血管病变,对冠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高,诊断冠脉病变的灵敏度96.37%,特异度96.14%,阳性预测值95.88%,阴性预测值96.6%。但对慢性闭塞性病变诊断性的准确率稍差,灵敏度50%,特异度96.77%,阳性预测值62.5%,阴性预测值94.73%。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脉狭窄病变、桥血管、心肌桥、支架管腔均显影良好,对钙化病变诊断率优于冠脉造影,可以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无创性筛选检查及冠脉支架、搭桥术后随访手段。

以冠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指标,采用64排螺旋CT对10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主干及主要分支400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评价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64排螺旋CT能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分支狭窄、钙化、开口起源异常及桥血管病变,对冠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高,诊断冠脉病变的灵敏度96.37%,特异度96.14%,阳性预测值95.88%,阴性预测值96.6%。但对慢性闭塞性病变诊断性的准确率稍差,灵敏度50%,特异度96.77%,阳性预测值62.5%,阴性预测值94.73%。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脉狭窄病变、桥血管、心肌桥、支架管腔均显影良好,对钙化病变诊断率优于冠脉造影,可以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无创性筛选检查及冠脉支架、搭桥术后随访手段。

1.2方法

利用MSCT的高速螺旋扫描(0.42s/转),通过回顾性心电门控的薄层数据采集和心脏扇区图像重建算法以及二维和三维图像重组可获得优良的冠状动脉图像。在检查前常规测量患者体重以确定对比剂用量(成年人2mL/kg)并做过敏试验和心电图检查。对中重度心律不齐者,不适合检查;若心率过快,检查前30min口服“倍他乐克”使心率控制在50次/min~70次/min;平静状态下,注射碘海醇后闭气行触发扫描,注药速率4.0mL/s~5.0mL/s。

2检查过程中注意事项

1)呼吸训练

吸气幅度:中度(同正常呼吸的吸气幅度一样,忌深吸气),切记叮嘱患者每一次呼吸的幅度要保持一致,防止在增强扫描时,因病人呼吸过深或过浅,丢失应有的检查区域。屏气情况:尽管真正的扫描时间可能仅仅不超过10s,但还是应该嘱患者屏气时间在15s以上,在患者良好屏气的同时要求患者胸腹部要保持静止状态,切勿运动,避免图像产生运动伪影。在患者进行呼吸训练的同时,观察其心率和心律变化情况,如患者在屏气状态下诱发心率过快或心律不齐,应推迟检查。

2)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身高、体重等),以往病史(搭桥、支架等),认真向患者讲解检查中的正常反应,如造影剂注入时因流量大会使患者产生全身的发热感,避免因病人感觉发热,产生紧张,致使心率加快,影响检查质量。

3)患都采取仰卧位,中心线位于胸锁关节,双臂上举于头的两侧,避免产生伪影。

4)电极片粘贴位置

左上、右上位于第二肋间,右下位于第六前肋间或以下,连接ECG导连,使扫描区域无电极片、导联线干扰,观察ECG信号,要求ECG基线平稳,R波清晰,无杂波干扰。

5)为保证检查过程中静脉通路的可靠性,预先4.0ml/s的流速注入20ml的生理盐水,通过试验注射观察静脉通路是否通畅有效也是防止注射过程中造影剂外渗的方法之一。

在18例患者中,其中4例正常,8例左冠狭窄(左前降支近端狭窄5例;左回旋支狭窄3例),2例单纯右冠起始部狭窄,1例右冠开口起始于左冠主干且发育细小,3例经DSA内支架术后随访复查均未见再狭窄。上述11例狭窄病例中,其中仅6例经DSA证实病变狭窄>75%已安内支架;1例左冠狭窄并冠状动脉钙化较明显;4例冠状动脉成像正常者,其中有3例经DSA证实无狭窄。

3选择恰当的扫描方式

1)在定位相扫描完成后,应该先进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平扫:起始于气管隆突,终止于心脏的膈面,左右各大于心外缘两侧10mm~20mm,上缘包括胸骨外缘。目的:观察冠状动脉轮廓、大致范围,管壁钙化情况。选择冠状动脉CTA扫描的范围:以左冠状动脉上缘10mm~15mm为起点,以心尖下缘10mm~15mm为终点(若为观察桥血管,起点应位于主动脉弓以上10mm~15mm)。增加扫描范围是防止病人因吸气幅度的不同,丢失应有的检查区域。

2)增强扫描前准备

首先,确定选择合适的重建方式:如支架术后选择支架重建方式等。其次,确定感兴趣区层面:同于增强3D冠状动脉扫描的起点层面。最后,增强前再次对病人作呼吸训练,观察其屏气对心率的影响,再次确认病人心率是否合适于冠状动脉增强扫描。

3)增强扫描

以4ml/s流速注入非离子造影剂(350~370)mg/ml,64排CT总量为55ml~75ml,16排CT造影剂用量要根据测定的峰值时间正确计算,通常为90ml~115ml,随即以同一流速注入30ml~40ml的生理盐水。注射同时启动对感兴趣区进行连续动态扫描(早期延时8s,以减少患者接受的放射线剂量)。(2)当升主动脉CT值上升至130HU~150HU时,作为增强扫描的触发点进行增强扫描。启动触发后,请病人吸气后屏气。若患者因紧张或屏气导致心率变快(80次以下)或出现心律不齐,可适当降低管球旋转速度和降低螺距以提高时间分辨率,部分弥补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4)有报道认为在冠状动脉CT检查过程中适当使用硝酸甘油有利于改善图像质量。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是松弛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扩张。它的不良反应有头痛、眩晕、反射性心率加快、性低血压等。方法分为舌正给药和口腔喷雾给予药两种,同时需监测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国内经验是:用低浓度造影剂时服用硝酸甘油可以提高图像对比度,但同用高浓度造影剂所得到的图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同时由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及反射性的心率加快反而会影响检查过程的稳定和增加后处理的难度;用低浓度造影剂而未服用硝酸甘油所得到的图像对比度,和用高浓度造影剂所得到的图像质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4个性化的后处理重建

1)左冠状动脉在心脏舒张早期血流量大,而右冠状动脉在收缩晚期血流量大,各支血管在心动周期不同时相获得各自最佳的图像质量。如右冠脉普遍早于左前降支和回旋支,三支冠状动脉最佳时相范围在心动周期的40%~80%之间。我们的经验是心率控制在70次/min时,选用75%期相即可获得比较优良的图像。原因考虑是此时心脏搏动接近舒张中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搏动伪影最小。

2)尽管扫描前对患者进行解释,仍有少数患者在最后增强扫描时因意外因素导致心率明显波动,甚至心律不齐,对后期重建、诊断造成困难。此时,可以选用不同重建成方法和针对不同期相进行重建,在上述因素影响不大的前提下,有时也能获得可以用来诊断的图像。但需要强调的是,个体化重建方案费时费力,需要大量后期工作,并且受重建工作人员经验。

参考文献

1.KennedyJWComplicationsassociatedwithcardiaccatheterizationandangiography1982(1)

2.SchmermundA.RensingBJ.SheedyPFIntravenouselectron_beamcomputedtomographycoronaryangiographyforsegmentalanalysisofcoronarystenosis1998(7)

3.鲁锦国.吕滨电子束CT评价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血管钙化[期刊论文]-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5(3)

4.RaggiP.CallisterTQ.CooilBIdentificationofpatientsatincreasedriskoffirstunheraldedacutemyocardiacinfarctionbyelectron-beamcomputedtomography2000(8)

5.HongC.BeckerCR.HuberAECG-gatedreconstructedmulti-detecterrowCTcoronaryangiography:effectofvaryingtriggerdelayonimagequality2001(3)

6.潘爱珍.甘毅.陈涛.郑建忠.黄慧玲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4(9)

7.赵绍宏.聂永康.蔡祖龙.赵红.杨立冠状动脉疾病多层面螺旋CT成像初探[期刊论文]-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2(8)

8.TanenbaumSR.KondosGT.VeselikKEDetectionofcalcificdepositeincoronaryarteriesbyultrafastcomputedtomographyandcorrelationwithangiography1989(12)

第7篇

[关键词] 医疗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7(a)-181-02

由于卫生部对医疗信息化的大力提倡与要求,信息技术便成为衡量医疗体系是否符合科学的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入,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概念已渗透到医院各个方面,医院的管理模式也逐渐实现由人为管理、经验管理向信息管理、科学管理的转变[1]。以笔者所在医院为例,对医院信息系统优胜性分析如下:

1医疗信息系统

1.1 病历医嘱信息系统

医嘱信息的管理目前在医疗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比较成熟,尤其是电子病历的应用。由于高性能微机、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计算机知识的广泛普及,为实现电子病历系统创造了优越的技术条件[2]。电子病历具有传送及时、速度快、存贮量大、成本低、易查询修改等优点。电子病历系统在一次性投资建成后不需再度投资,可减少患者费用和医院开支。

医务人员根据需要,可随时通过计算机网络存取患者病历。在急诊时,医生可以通过HIS系统及时快速地查出患者的电子病历,为尽快制订医疗方案提供依据。电子病历系统基于服务器,因此数据库的存贮容量是相当巨大,可以存贮患者的一切有用的医疗诊断信息。

电子病历已成为目前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是每所医院都希望建成的。有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信息系统,医疗工作的过程将会有很大的变化。如果一个急诊患者突然来到医院,医师可以将患者身上所带的就诊卡插入计算机,这样计算机就会立刻显示出患者的有关信息,此时医师就能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开出需要的检查项目单。完成检查后,主治医师能够立刻得到检查结果,并做出诊治处理意见。

1.2护理记录信息系统

护理记录信息系统目前在医院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因为与传统的手工护理工作相比,减少了护理工作者的大量重复性劳动。以前护理工作者要把每个住院患者的各种信息在不同的医疗文书上重复抄写几十次,而采用护理记录信息系统后,护士只要将患者的信息一次记录在护理电子病历中,就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通过电脑完成查询、转抄、打印等工作。它大大地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减少手工抄写所造成的人为错误。护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是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必须趋势,它对进一步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改革和护理教学、科研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3]。

1.3医技信息系统

主要包括临床检查影像信息系统、临床检验信息系统。

临床检查影像信息系统(PACS),是将各辅助检查仪器直接连入医院信息系统,医生或护士可以直接在自己的电脑运用HIS系统提取患者的检查结果,如医学图像信息(X-光片、B超、CT、磁共振、心电图、脑电图等)。这些信息为医疗工作者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学术研究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PACS与以往的医院检查系统相比,不但能处理数据信息和文字信息,还因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计算机设备性能的提高,可以进行静态或动态的医学图像信息的管理。

临床检验信息系统(LIS),是将各种检验设备连入医院信息系统,并实现与HIS系统的实时连接,HIS系统中的患者信息可以直接载入LIS系统,按所申请的项目(患者姓名、性别、ID号、住院号或门诊号、科室、年龄、检验结果等)进行提交,医生可以直接从HIS系统中提取患者的检验报告。LIS系统还提供患者的申请、预约、登记,报告、检索、统计等功能。

2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2.1医务管理系统

是对医院所发出的“指令性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登记和查询。记录医院医学相关的信息及查询以往所记录的内容,如:医疗鉴定、医疗纠纷、医院会诊、医院员工进修、医疗人员下乡、质量控制、感染率等医疗相关活动的情况进行登记并可以查询。

2.2院长查询信息系统

院长可以通过该系统对门诊人次、住院患者数、用药总量前十位等进行实时查询;可以对各个部门的工作量进行随时查询;可以通过各种统计汇总图表了解医院的最近发展动态,并通过系统提供的各种数据、报表、对比图等对医院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适当决策。

2.3 医疗科学教育管理系统

主要对科研方面如新技术项目登记、科研项目登记、学术论文登记、进修学历登记、学分登记等方面进行记录并可查询。

2.4 物资管理

信息系统的物资管理就是对药品、消耗品、卫生材料、器械设备、后勤物资、办公材料的管理,主要是让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这些物资的采购、库存、去向、作用和损耗情况。一个医院使用的这些物资种类多达几千种,仅靠人工卡片、账册是不易管理的,因此计算机管理系统将辅助管理人员完成日常的工作,并将工作中记录的数据加工成高一级管理所需的信息。

2.5人事管理系统

人事管理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性。人事管理系统可以记录医院所有人员的一切详细情况,如姓名、年龄、性别、工作年限、家庭情况、健康情况、获奖或处罚情况、工作考勤等等。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做好人事信息管理,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更能减少管理人员决策的盲目性[4]。

3 医学知识平台信息系统

医学知识平台信息系统包括医疗信息咨询系统、医学文献检索系统等。医院通过建立镜像站点的方式建立医学文献检索系统、医疗信息咨询系统。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各种医学文献资料,了解各种医疗信息,对于提高医疗工作者的知识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我们医院通过对HIS、LIS、PACS、医院管理、知识搜索平台等信息系统的应用,加快了医疗现代化的建设,规范了医疗行为,更加符合了卫生部的相关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疗信息系统的运用有着优胜性、必然性、普及性,医院中将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来辅助医务人员的工作,那时将使医学决策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大大提高医院的医疗和管理水平[5]。

[参考文献]

[1]徐所凤.浅谈医院信息系统建设[J].中国医疗杂志,2007,6(11):12-15.

[2]徐进.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的新思维和新方法[J].中国科技论文,2005,4(14):11-16.

[3]赵霞,李小华. 重症监护病房临床信息系统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0):1492-1493.

[4]刘平.医疗系统的人事资源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2(11):12.

第8篇

【关键词】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诊治;难点问题分析;绒毛膜癌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02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828-01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主要是和妊娠相关联的疾病,主要是胎盘绒毛发生异常导致的疾病,该病常常发生在怀孕妇女身上。一般包括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还有就是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绒毛膜癌,其中除去葡萄胎,其余又被称之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在诊断和治疗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疑点问题和难点,需要进一步的加以研究。本文主要就是介绍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诊治过程中的这些问题。1针对葡萄胎诊断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1.1葡萄胎的诊断方法在妇科临床实践中,经常应用到的便是B超,包括腹部B超、阴道B超等。同样,阴道B超在葡萄胎的诊断过程中也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通常,能够检测出肿瘤标志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技术的不读发展,医生很早就能对葡萄胎进行确诊,一般孕妇在妊娠第八周左右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确诊,一旦进行确诊就可以尽快采取措施,可以进行清宫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2治疗措施清宫是治疗葡萄胎的主要方法,到底进行几次清宫应该根据子宫的大小进行确定,一般孕妇在怀孕十二周以下,可以进行一次清宫就能彻底清理干净,但是孕妇怀孕十二周以上,一般会考虑进行两次清宫。如果患者出现出血不多的现象,不宜应用缩宫剂,但是患者出血过多或者子宫已经很大的时候,就应该给患者应用缩宫剂,并且注意应该在准备吸宫的时候进行应用,不能提早也不能推迟,否则都达不到应有的疗效。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发现清宫次数越多,葡萄胎的恶变反而也会增多,所以出现葡萄胎时,并不能多次进行清宫。有的医学专家也提出了要对葡萄胎患者进行基因治疗,对葡萄胎进行的研究发现家族性的复发性葡萄胎的基因可能是NALP7,不过对该病的发生机理并没有得出较为确切的研究结果。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研究。

1.3危险因素有些医院对葡萄胎的治疗已经开始应用预防性化疗,预防性化疗的要求很高,并不是所有医院都进行预防性化疗,而且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葡萄胎患者都适合于进行化疗。葡萄胎患者出现高危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子宫体积明显过大,一般都是大于停经的月份应该有的体积。第二,孕妇年龄超过四十岁,一般孕妇年龄过大发生葡萄胎恶变的风险会比低龄孕妇高出八倍左右。第三,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大于十的六次方IU/L。第四,孕妇曾经有过咳血记录。第五,孕妇通常会有巨大黄素化囊肿。第六,清宫一般是将小葡萄组织进行清理。第七,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诊不方便。2非转移性和低危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2.1诊断方法一般非转移性和低危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在目前的医学条件下都能得到很好地治疗。不过,对于一些晚期的患者,而且已经出现了耐药性的患者,就不容易治疗了,死亡率也很高。所以,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治过程中这是一个难题,如何预防发生晚期、耐药并且伴有复发的患者发生进一步的恶化,需要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处理。通常,临床上,对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患者会进行病情监测,在葡萄胎清宫前后进行监测,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监测,同时有条件的还会在治疗出院之后进行随诊。监控主要采用对HCG进行测定,进行影像学比如B超的检查,还有进行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判断。

第一方面,对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测定的时候,一定要取得具体明确的数值,数据不能模糊,防止出现判断失误。第二方面,影像学的检查最好采用CT,而且是进行肺部的检查,因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最开始发生转移往往是向肺部进行转移。而且进行CT比进行X线检查效果要好很多,因为X线并不能检查到肺部很隐蔽的地方,而CT就能够检查到。在诊治过程中,不能单独凭借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测定结果就进行确诊,因为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作为一个肿瘤变化的敏感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全部情况。所以,如果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出现正常,也不能立即就停止治疗,还要进一步的利用其它方法进行最终的确定,对病情的好转进行最精准的判断。

2.2治疗方法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应该主要是进行化疗,而且化疗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不能盲目进行。充分了解患者的病症、晚期还是早期、是否发生转移等情况,并且了解患者的经济实力,在具体的确定治疗方案。3耐药性、复发性滋养细胞肿瘤

3.1耐药性、复发性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经过二到三个疗程治疗之后,如果进行监测还是发现HCG水平没有下降或者出现上升现象,或者进行CT检查发现肿瘤没有减小或者出现变大趋势,那么就可以判断患者是耐药滋养细胞肿瘤。如果患者经过治疗之后,经过HCG监测,一切正常,而且临床症状也已经消失,痊愈之后回家,但是大约几个月之后,又出现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上升,或者进行CT检查出现病灶,那么就是复发性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3.2出现原因出现滋养细胞肿瘤耐药和复发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结合的产物。通过临床实践的研究,发现以下因素可能直接影响了患者出现耐药或者复发现象:第一,化疗的疗程时间不长,治疗所用的药物剂量并不充足。第二,对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案并不合理、科学。第三,对患者进行化疗一定时间之后,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巩固化疗。第四,治疗过程中,用药等不规范,耽误了进行有效的化疗机会。第五,对患者进行痊愈检查的时候只是根据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正常判断,而没有根据CT等影像学检查就轻易做出患者痊愈的判断。

3.3治疗方法针对耐药性和复发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治疗,应该还是以化疗为主,当前,比较有效的化疗方法是EMA/CO。对于已经发生转移的患者,而且是脑部转移的,如果出现耐药性,那么就应该采用联合手术进行治疗。4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诊治中还存在着一些难点问题。对这些问题应该进一步的加以研究,争取找到更好的解决措施,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参考文献

[1]袁梅,单萍,张慧芹,王言奎,张毅.经阴道彩色多普勒成像与血清β-HCG联合诊断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