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音乐艺术特征论文

音乐艺术特征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04 10:37: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音乐艺术特征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音乐艺术特征论文

第1篇

2 《五更调》的渊源及其流传《齐鲁乐苑》1983.2

3 对《中国民歌集成》分类体系的建议《人民音乐》1983.7

4 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与苗晶合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1~2

5 “花儿”曲令的民族属性及其他《中国音乐》1986.2

6 试论巴托克对音乐民族学的贡献《音乐学丛刊》1986文化艺术出版社

7 汉族山歌研究《硕士论文集・音乐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8 甘肃、青海“花儿会”采访报告《中国音乐学》1987.3

9 中国民族音乐十年《人民音乐》1989

10 音地关系探微――从民间音乐的分布作音乐地理学的一般探讨《民族音乐》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0

11 曲牌论《中国音乐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12 雅俗新辩《中国音乐年鉴》1991卷

13 中国新音乐的伟大先行者――萧友梅史学论文读后《中国音乐学》1992.4

14 《下四川》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2

15 汉族传统音乐研究四十年《当代中国・音乐卷》1993

16 甘肃、青海“花儿会”历史成因《音乐研究学报》台湾师范大学1993.3

17 “剑阁闻铃”腔词关系初探《乐府新声》1993.3

18 甘于寂寞 无声奉献――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建所四十年献辞《中国音乐学》1994.1

19 和而不同多样统一――四种北方鼓吹乐的比较分析《音乐研究》1995.3

20 试论中国音乐文化分区的背景依据《中国音乐学》1997.2

21 四十年来小型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当代中国・音乐卷》1997.1

22 时序体民歌与月令文化传统《音乐人文叙事》创刊号1997

23 中国民族乐队创作四十年《人民音乐》1997

24 论中国传统音乐的地理特征及中国音乐地理学的建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3

25 山东民歌论《中国民歌集成・山东卷:“山东民歌概述”》中国ISBN中心2000

26 20世纪中国音乐学的一个里程碑――对杨荫浏先生“实践一采集”学术思想的新解《中国音乐》2000.1

27 一件乐器和一个世纪《音乐研究》2000.1

28 现代琴学论纲《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3

29 中国音乐学文化区系类型研究刍议《中国音乐研究在新世纪的定位国际研讨会文集》2001人民音乐出版社

30 落潮也有好景观1990~2000的民族音乐创作简论《人民音乐》2001.8

31 陕西榆林丧仪活动琐忆《仪式音乐研究・西北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2 许常惠――两岸音乐学术交流之桥的搭建者《音乐研究》2002.1

33 一寸千思――纪念黄翔鹏先生逝世五周年《人民音乐》2002.10

34 两句体旋律类型简论《音乐研究》2003.3

35 20世纪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资源《音乐研究》2003.1

36 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与中国传统音乐《探讨中国音乐在现代的生存环境及其发展座谈会文集》2003香港

37 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论纲《音乐与表演》2004.1

38 花儿研究第一书――张亚雄和他的《花儿集》《音乐研究》2004.3

39 中国的鼓[日本]《自然与文化》第75期2004.3

40 自强不息再创未来――中国音乐学院建院四十周年献辞《人民音乐》2004.11

41 传统能给我们什么?――新世纪音乐教育改革再议《中国音乐》2004.4

42 一生谦谦百年安和――曹安和先生一个世纪的音乐生涯《人民音乐》2005.3

43 南王四日――台东南王卑南族猎祭纪略(营地部分)《国乐今说》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44 站在民众的立场理解民众――《陕北民歌大全・序》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专著、文集

《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与苗晶合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叹咏百年》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中国艺术音乐篇――全国干部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

《中国民歌经典鉴赏指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国乐今说》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主编

《中国音乐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音乐资料馆、香港民族音乐研究会1 990

《中国音乐年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1991~1992

《典藏国乐大系》台湾风潮唱片公司1995~1999(民歌、说唱、戏曲、器乐、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杨荫浏百年诞辰专辑等,共六集)

《中国音乐》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民间鼓吹乐研究――首届中国鼓吹乐研讨会论文集》 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

《音乐文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首届全国旋律学会论文集》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

《中国锣鼓》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音乐文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国乐典藏》 中华书局2004

《中国艺术百科辞典・音乐卷》商务印书馆2004

第2篇

古筝作为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它的优美音色、多样化的演奏形式以及深邃的音乐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美妙、难以忘怀的印象。本文从古筝的本体形态、演奏形态和作品形态3个方面展开,最后都汇聚到古筝艺术的音乐美,将古筝强有力的艺术生命展现出来。论文把古筝的发展现状、发展方向作为起点,然后对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将其推向世界等作了简要分析,紧接着通过对古筝能表情的音色特征、多样化的演奏形式、丰富的演奏风格以及新型的演奏形态详细的阐述,来探讨古筝的艺术魅力和音乐感染力,最后上升到音乐美理论的高度,使古筝更加适应新的审美要求,能更好的陶冶教化人和更好的启迪人类的智慧。

关键词:古筝;音色;演奏;表演形态;艺术美

ABSTRACT

第3篇

第一节作品概述

管弦乐《游子吟》——小提琴与乐队,是我在上海音乐学院攻读艺术硕士作曲研究生期间,继混合室内乐《古琴、损与电声乐队》、弹拨乐四重奏《西部咏叹》、混声合唱《我爱上海》、《中国,这个名字》、《石库门的灯光》、男女声四重唱《古镇音画》、女声组合《古镇风情》等20多部(首)作品后,完成的一部中等规模的管弦乐作品。作为学位作品,首先以《游子吟》为题,试想在作品内容方面,回顾自己为了学习音乐背井离乡,远离父母,以音乐为己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孜孜不倦,锐意进取的漫漫宰路;其次在作曲技法方面,汇集总结了多年音乐学习的感悟和思考,也是攻读艺术硕士作曲研究生期间由理论到实践的总结与汇报;再次是在音乐风格方面,表露了作为一个中国音乐家,对于民族音乐现代化、中国音乐国际化这样重大课题的初步思考与探索。现在,管弦乐《游子吟》——小提琴与乐队这部作品将作为我艺术硕士作曲研究生毕业作品呈交,我更愿以之作为自己音乐创作道路的新驿站,力求在音乐创作领域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莘宰起步。

《游子吟》属于本人硕士学位作品,应通过这次创作,对自己在校期间接受西方传统及现代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教育,作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与汇报,实践与运用。对于这部作品,就体裁而言,应属于独奏乐器与交响乐队写作中的单乐章随想曲;在音乐语言上,主要学习借鉴了西方晚期浪漫派,同时兼具了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中的多调性写法;在技术手段上,则是多触角地吸取了晚期浪漫派、新古典主义、新民族主义等潮流的创作特征与技术元素。总而言之,这部作品从大格局上说,应视为是自己专业学习的阶段性践行与思考。在“戏曲”音乐元素的运用与思考——《游子吟——小提琴与乐队》作曲札记中,通过总结和梳理《游子吟》这部作品的创作,我想要重点论述的内容并不落在有关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或技术操作层面;而是着眼于作为一个中国作曲家,在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创作西方体裁的交响乐作品时,必须要思考和面对如何釆用中国音乐的元素,中国文化的风骨,中国思维的方式来创作中国风格的交响乐队作品。现在,不论我遇到了几多困惑,发现了几多难点,解决了几多问题,留下了几多缺憾;我想,通过撰写这篇作曲札记,在回顾、总结、思考和发现的基础上,这些困惑、难点、问题、缺憾都会成为我今后音乐创作和音乐生活中的滋养。

第二节音乐元素

通过《游子吟》的创作实践,怎样在一部遵循西方交响乐理念的作品中植入中国音乐元素和中国音乐的精髓这是贯穿整个创作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由于自己生长在我国甘肃,并曾长期生活及工作在西北地区,在音乐元素的选择中,首先选择了我自己最为熟悉并深深热爱的中国西北地方戏曲——秦腔音乐作为基本素材,用一首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表现凄凉伤愁情感的曲牌《苦音永寿庵》(见谱例1)作为作品旋律生成的“细胞核”,并将之演化发展成“游子”主题(见谱例2)。这样,就使整部作品拥有了中国西北音乐基调。

第三节几点思考

这实际上就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思想在音乐创作中的一种实践。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有以下几点思考:第一,《游子吟》属于本人艺术硕士学位作品,尝试通过这次创作,对自己在校期间接受的西方传统及现代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教育,作一个较为全面的回顾、总结与实践。以此为将来的音乐创作与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至于个性的写作乃至个人风格的形成,这是长期而艰巨的人生使命。现今之验“学”,正是为他日之有“成”。所以,我愿意把这次毕业创作视为几年来所学所达、所思所悟的综合考核。第二,在悉心研读了一些中国作曲家半个多世纪以来,硕果累累之诸多作品之后,钦敬之余,想尝试吸收借鉴综合运用的方式,来继续他们艰难探索不断开拓出的中国风格交响音乐的创作之路。第三,就我目前的功力和水准而言,我的尝试尚处于摸索阶段还很不成熟,但我愿意以此为契机,开始我的探索和不解努力。所以,我的选择不是简单地采用中国音乐的某些外在的元素,诸如曲调、音色、表现形式、结构模式等等来表现中国音乐的特征。而是用“化民族”的思路,尝试能否用西方交响音乐的语言,来表达中国音乐的内在特质;能否用西方交响乐队的载体,来盛载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也许,这只是我用“化民族”的思路,在创作实践中向前迈出的不尽成熟的一小步,但我希冀它最终能成为我音乐创作之路走向更加开阔之地。

综上所述,本篇论文所重点阐述的是在《游子吟》的创作中,如何将中国戏曲音乐的元素运用于西方作曲技法的尝试与思考。本文并没有严格按照以往惯常创作札记的写作方式,对作品创作的所有细节进行逐一剖析;而是想侧重论述作品写作过程中,嫁接在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体系躯千上的中国音乐理念的新的思考。以下我将分章节对《游子吟——小提琴与乐队》的主题旋律、和声结构、节拍节奏、织体写作、复调手法、曲式结构等方面,中国戏曲音乐元素(主要是秦腔音乐)在作品写作中的运用。

第一章关于戏曲音乐

第4篇

扬琴又称“洋琴”,它源自中东波斯地区,于明末清初传入中国,在我国发展已有近4百多年的历史,先后形成了广东扬琴、4川扬琴、江南丝竹扬琴、东北扬琴等多种流派。广东扬琴自成1体,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特征。其以轻快、活泼、流畅、淡雅、明亮为主的音乐特点1直深受扬琴演奏者们的喜爱。本文从扬琴艺术在广东地区的传播入手,对广东扬琴艺术的演奏特点、音乐特征以及代表作品进行了综合分析,继而着重对广东扬琴艺术中的演奏技法和音乐特点进行剖析。

关键词:中国扬琴体系;广东扬琴;传统竹法;音乐特征

ABSTRACT

第5篇

一、相关背景与主体内容

本次大会的主办方ICMA是一个由涉及计算机音乐技术、创意和展演的机构或个人所构建而成的国际组织,它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计算机音乐专业团体,为作曲家、学者、计算机软硬件开发者以及关注音乐与技术相融合的音乐家提供各种服务。每年,ICMA都会举行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其中包括举行一年一度的ICMC国际计算机音乐会议、出版作品及文献专著、资助研究项目、管理会员资料、颁发ICMA年度奖项、建立相关作品与文献的数据库以及维护与更新其网站信息等等。作为协会最重要的学术活动,自1974年举办至今的ICMC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业界精英汇聚一堂,交流最新的创作及科研成果,并探讨计算机音乐领域的最新动态。

本次大会的承办方是坐落于丹顿的北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简称UNT)。UNT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早在1981年,第七届ICMC年会就曾在这里举行。虽然当时只举行了6场音乐会和一场约翰・凯奇的专题讲座,但其对于20世纪计算机音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UNT目前拥有全美办学规模最大的音乐学院,在校生超过一千五百人,拥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及师资队伍,在作曲、音乐学及爵士乐等学科领域都颇有建树。UNT下属的“音乐与媒介实验中心”(Center for Experimental Music & Intermedia,简称CEMI)成立于1963年,多年来致力于电子音乐、实验影像、造型艺术以及实验戏剧等艺术门类的创作与研究,是享誉世界的实验艺术机构。

本次大会参会总人数超过三百人,共收到来自全球48个国家的,超过300个科研机构的学术论文及电子音乐作品共计772部,其中“独奏乐器+电子音乐”作品207部,“声学电子音乐”作品227部,论文338篇,最终入选的作品和论文于会议期间的31场音乐会及23场论文宣讲会上公开展示。此外,会议期间还安排了Miller Puckette{1}的“Pure Date “vanilla”0.46的新特征”、Jonty Harrison{2}的“声音扩散技术的讲解与演示”以及Carla Scaletti{3}的“Kyma 7的新特点”等三场讲座,并举办由上述三人主持的工作坊。

大会所提交的论文主要致力于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在过去的一百年间计算机音乐的实践与研究所面临的挑战是否有所改变?

2.计算机音乐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最终入选的90篇论文被分为25个单元进行宣讲,其选题范围之广几乎涵盖了当前计算机音乐所涉及的全部范畴,“互动”“即兴创作”“新音乐表达方式”等相关主题成为本届大会的热门选题,这也充分体现出当下国际计算机音乐发展的前沿趋势。大会所采用的论文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充分考虑到了不同论文选题的适用性。表1反映出各单元所包含的选题分布情况。

表1 论文展示内容概览

作品展示方面,31场音乐会可谓异彩纷呈,无论在题材内容、创意性、体裁形式,还是在音响设计、多媒交互以及舞台效果等多个方面都力求完美。大会邀请了芝加哥Ensemble Dal Niente乐团以及UNT下属的Nova乐团担纲现场表演,其演奏水准堪称国际一流。

表2 音乐会作品概览

表2直观地反映出了本届大会在作品创作方面的多样性特点,入选作品充分运用了当下最前沿的各项技术,将音乐与科技有机地结合,并以“声音艺术”为原点整合多种艺术媒介形成丰富多彩的多元化艺术表现,综合体现了计算机音乐所特有的学科特点。大会最终评选出了四部年度优秀作品:

最佳美洲作品:《消亡的城市》(视频与5.1环绕声结合作品),Phillip Sink。

最佳亚洲作品:《17种变化与背离》(立体声幻听电子音乐作品),Yu-Chung Tseng。

最佳欧洲作品:《倒带-特殊手法》(5.1环绕声幻听电子音乐作品),Diana Salazar。

最佳学生作品:《如何表现恐龙的语言――求爱》(恐龙头骨仿真乐器与大号), Courtney Brown。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会有6位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入围,其中包括王驰的《魔术手指》(为Kyma和Leap Motion而作)、王熙皓的《玄武》(为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与电子音乐而作)、冯金硕的《三位民间歌手的舞蹈》(双声道幻听电子音乐以及董晓娇的《涓流》)、(为小提琴与5.1环绕立体声电子音乐而作)等。这些作品巧妙地将中国的文化理念和哲学思维融汇其中,集技术性、创意性与人文关怀于一身,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二、专业而高效的会务组织

大会前期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主要依靠网站开展。网站的功能全面而强大,其相关信息包括会议日程、艺术家简介、会议版块、作品与论文提交、场地与交通、注册与缴费等等,不仅能够使与会者清晰地了解会议的各项议程,也能实现与会议生活相关的诸如酒店预订、交通引导以及旅游信息查询等功能。由于网站完成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因此现场的报到流程显得简洁而高效。工作人员在核对完个人信息后即发放个人专属的会务资料,其中包括大会秩序册、作品专辑、电子版论文集、代表证以及笔记本等日常会务用品。此外,工作坊、招待晚宴以及纸质版论文集为自选项,可另行支付费用,这充分体现了ICMC一贯以来的开放而务实的办会理念。

与国内大型会议不同,ICMC的开幕式流程极为简单。没有鲜花,没有横幅,甚至没有台上的嘉宾席,只有门口的引导牌“聊以慰藉”。在大会执行主席Panayiotis Kokoras以略带希腊口音的英语介绍完本次会议的概况之后,大会音乐总监 Jon Nelson、学术委员会主任Richard Dudas以及技术总监 Andrew May分别做了简短的发言,随后便引导与会代表出席开幕式音乐会。可能是源于美国人一贯简约务实的做事风格,对于耗时七天,参会人数超过三百人的国际会议来说,这样的开幕式确实有些“简陋”。

针对本届会议各个版块的特点,UNT为大会提供了11个不同功能的会场。由于所提供的音乐厅与剧院平时都承担着大量的展演任务,因此其日常管理与系统构建具有高度的完备性。本届大会专门用于作品展示的场地包括用于音乐会的Paul Voertman Concert Hall、Lyric Theater、Merrill Ellis Intermedia Theater、Sky Theater、Library Mall、Rubber Gloves,以及用于声音装置展示的UNT on the Square、Music Commons、MPAC Grand Lobby。除Rubber Gloves为双声道立体声以外,其他的音乐会场地都配备了多声道环绕声系统,其还音制式包括5.1声道、8声道以及24声道等。场地内虽然没有进行复杂的声学装修,但建筑本身的结构十分有利于声音的传播与扩散,因此整体的音响效果非常理想,尤其是布置了24声道的Lyric Theater在频响分布、声场解析度、动态对比度以及整体平衡性方面都表现的极为出色。

各声音装置作品则充分利用了展出场地的空间结构特点,穿插于展览空间进行布展。这些作品将人的行为活动、自然环境、视觉体验以及网络等要素与电子音乐相结合,以声音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社会以及人文环境的关怀与思考,其在作品创意、形式感、声音效果以及交互体验等各方面都可圈可点,为本届会议增添了一抹亮色。

三、紧凑的日程安排与悠闲的会议氛围

虽然整个会议的周期长达七天,但由于入选的论文与作品较多,主办方还是部分采用了多会场并行的方式,这就需要与会者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取舍。由于UNT校园占地面积很大,会场之间的距离较远,加之大部分日程从早晨9点一直排到半夜12点,因此想要全程参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主办方为此安排了专车用于学校和酒店之间的接送,以减少代表们的体力消耗,而出人意料的是,专车竟然用的是中小学的校车,这让来自欧美国家的代表们惊喜不已。在忙碌了一天之后能够重温一下儿时的美好时光,这也许会成为他们日后对本届会议最深刻的记忆。

褪去了略显晦涩的学术外衣,晚上22∶30开始的酒吧电子音乐专场才是真正释放心灵的时段。不再有音乐会的正襟危坐和噤声不语,取而代之的是新老朋友之间的相互鼓励与击节叫好。这里能看到最前沿的交互技术手段如何作用于商业音乐,在Gametrak、Wacom、Wii、D-Box等设备的协助下,音乐家们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着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也将计算机音乐的实用性与多样性特点发挥的淋漓精致。

组委会还在每天上午十点半和下午三点半都安排了半个小时的茶歇时间,这也成为了代表们近距离交流的最佳时机。一杯咖啡,一块甜点,老友相聚和新友相识,在安逸悠闲的氛围下互通有无,学术研讨也变得轻松而惬意了。代表们讨论的主题大多是会议内容的延伸,包括入选论文及作品的答疑、研究课题的进展状况以及所属机构的相互介绍等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融合在这里自然汇聚,形成了温暖而宽松的和谐气氛。代表们还会充分利用音乐会之后的短暂间隙进行研讨和答疑,大部分作者都会以开放而友善的姿态回应他人对作品的关注,并且以温和而谦逊的态度对所提的问题一一作答,只是有些时候由于提问者较多,而作者们又习惯于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因此等待是常有的,但结果却总是令人满意的。如笔者在看完第20场音乐会后,对其中的交互电子音乐作品《图像的生存》产生了的浓厚的兴趣,从而试图咨询关于如何利用无线传感及压力感应等技术实现实时交互控制。虽然排队等候了许久,但最终还是获得了作者Butch Rovan极为详尽的解答并获得了其个人主页及作品主页等重要信息。

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批具有平等开放的学术姿态,并能够坚持个性、理想与信念的作曲家,计算机音乐逐渐成为了近年来发展迅猛的艺术形态之一,这也与ICMC不断审视过去、现在并放眼未来的学术精神不谋而合。

结 语

作为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音乐凭借其将科技与艺术兼容并蓄的独特气质,吸引了来自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从而建立起了以音乐与科技为原点,融合多种艺术门类的跨界式发展格局。作为全世界范围内计算机音乐领域规模最大的年度盛会,ICMC每年将该领域最前沿的创作与科研成果汇集呈现,也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们的交流与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它是当代音乐科技研究成果的阶段性回顾与总结,也是未来音乐发展前景的风向标。我国计算机音乐的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建议各高校及研究机构在立足于科研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如国际计算机音乐多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纽约城市电子音乐节以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等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活动,一方面将有利于拓宽视野,了解国际前沿的学术动态,同时也能够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交叉融合,从而形成有效的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1] Emmerson, S. Computers and live electronic music: some solutions, many problems[J]. Proc. ICMC.1991.

[2] Rowe, R. Interactive Music Systems: Machine Listening and Composing[J]. Cambridge, MA: MIT Press.1993.

[3] C. Lippe & M. Puckette. Musical Performance Using the IRCAM Workstation.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1991.

[4] 谢力荣、庄曜《新技术媒体环境下的音乐创作及现象分析》[J],《黄钟》2012年第3期。

[5] 杨健《包罗万象的音乐雅集―表演研究网络第二届国际会议侧记》[J],《人民音乐》2013年第6期。

[6] 张小夫《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7] 第41届国际计算机音乐会议网站http://icmc2015.unt.edu。

[8] 北德克萨斯大学音乐学院网站https://composition.music.unt.edu。

{1} Miller Puckette,数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Max MSP和Pure Data的创始人。 Max MSP和Pure Data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实时计算机音乐软件平台,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量用于电子音乐和多媒体艺术的教学。

{2} Jonty Harrison,电子音乐作曲家,伯明翰大学作曲与电子音乐教授,大不列颠艺术委员会音乐顾问,曾任Sonic Arts Network声音艺术网络协会主席。

{3} Carla Scaletti,实验音乐作曲家,Kyma程序语言设计师,Symbolic Sound Corporation创始人。Kyma是目前功能最为强大的声音设计软件平台。

第6篇

的确,作曲家的艺术创造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体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但是,小学生为抒己之情、达己之意进行的音乐创作,同样闪耀出创造的火花,同样具有艺术的价值。作曲教学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并非要求学生创作出“惊人的作品”,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音符、节奏、节拍、记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谱等知识创造音乐旋律,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并在不断的创作中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提高。

一、小学生音乐作曲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小学生作曲虽然不同于作曲家们的艺术创作,但同样也符合准备酝酿时的情感调动、投入创作时的灵感捕捉、加工成型时的修改完善的音乐创作规律

同时,由于受到年龄、心理、知识水平的,小学生作曲过程往往还呈现出独特的创作特点:

1.趣味性。趣味性是小学生作曲学习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旦音乐创造活动没有了吸引儿童参与的趣味性,教学生作曲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因此,教师在教小学生作曲时,千万不要将其等同于成人的音乐创作,应尊重并顺应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特别是在学生尝试作曲的初级阶段,应时时让趣味性体现在作曲学习之中。

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音乐创作的热情,调动他们参与创作。2.简易性。由于小学生是初步尝试创作,而且音乐知识的学习还处于基础阶段,因此,他们的旋律创作就带有简单化、儿童化的特点。例如:在旋律节奏的组合上,常用“菖—”、“菖”、“菖菖”组成的节奏;旋律起伏不大,创作作品简单、短小;音符也主要是八度以内的基本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音级;音乐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生活化、口语化的儿童语言。

教学生作曲并不一定要让学生创作出多么完善、优秀的作品,只要是他们乐于参与创作,能尝试用其掌握的音乐技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就足够了。3.协作性。受到个体认识水平、音乐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制约,儿童在进行音乐创作,特别是初步尝试作曲时,在很大程度上会依赖教师的引导、同伴的协助。

这种师生、生生共同协作的活动,是扶持儿童走过旋律创作的启蒙阶段,并逐步完善创作,培养创作自信,直至以后能独立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这种协作性在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和作品修改完善这两个创作环节中会有突出的实用意义。

比如:通过学习、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模仿伙伴的创作技巧,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当创作思维受阻时,教师或同学的一个点拨、启发会让自己豁然开朗,产生创作灵感,等等。

二、培养小学生音乐作曲能力的方法与途径那么,如何引导小学生作曲,点燃其内心的音乐火花,提升音乐创作学习的价值

这是很值得音乐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去探索的新课题。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努力寻找解决这一教学难题的切入口,寻求作曲教学的最佳方式。现将点滴所得总结如下,以求指正。

(一)初步尝试作曲,由“唱”开始1.尝试用“唱”的方式介绍自己。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创作灵感的突然性,音乐创作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此,教学生学作曲的最初阶段,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破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音乐创作难度。我是由“唱”入手,引起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给三年级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小朋友上课时,我提议每人创编旋律创造性地介绍自己的名字,我先带头介绍:“5313襔5—”。这样新奇的自我介绍方式让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个个跃跃欲试,经过老师简单引导和点拨,很多学生能流畅地用旋律唱出自己:“53襔53襔2—”、“3—5襔6—5襔1——”等等。这样的即兴作曲是临场发挥,要求不可过高,要善于发现其创作的“火花”,予以鼓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励。2.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模仿。低年级音乐创作可以尝试由创编歌词入手。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了《动物说话》这支歌之后,教师就请学生重新编歌词,尝试创编其它动物的说话。当学生能模仿着歌词“小鸡说话叽叽叽”创作出歌词:“喜鹊说话喳喳喳,小羊说话咩咩咩,青蛙说话呱呱呱”之后,教师提出新要求:“你们想不想自己创作一首歌曲来唱?”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将原旋律也进行改编,自编旋律唱一首全新的《动物说话》。

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每个人都在哼哼自己的旋律,完全都是一副小作曲家的模样。之后,老师将一部分同学的旋律进行记谱,邀请大家一起来唱一唱、改一改,一首儿童自编自唱的全新的《动物说话》就诞生了。

(二)自编自唱,体验创作乐趣某天,我准备上四年级的音乐课,还没走进教室,就听见教室里的学生在大声地唱《千里之外》,进教室一看,学生们兴高彩烈,唱得好不得意。我问同学们:“这支歌好听吗?”“听!”我接着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是谁作的曲子吗?”“周杰伦!”看到学生一脸崇拜的神情,我继续问:“你们知不知道,周杰伦刚开始创作歌曲时,他写出的歌曲并不被人看好,没人愿意唱。可是,他还继续写,最后,干脆自己唱。

不断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果。”看到同学们沉思的样子,我进一步激励他们:“我们也可以尝试自己亲自动手创作歌曲,写我们自己想唱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歌呀!”在我的鼓动下,这节课成了教孩子学作曲的启蒙课,大家摩拳擦掌,都想试试自己的作曲本领。我不断地给予学生引导、建议和提示,并将学生创作的曲子用钢琴弹奏出来,请大家一起倾听,参与修改和补充。经过两节音乐课的雕琢,一首首童趣盎然、充满稚气的歌曲就诞生了:《我高兴》、《下课铃声响》、《蜜蜂飞》等等。

(三)作曲与集体游戏相互融合小学三、四年级音乐课本上均有“接龙”的音乐游戏,这种音乐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简易的作曲练习。例如,四年级音乐上册出现的“接龙”练习:1=C2/453襔3襔襔襔襔襔襔练习要求下一小节的第一个音必须与前一小节的最后一个音相同。如果按要求直接让学生个人完成这个作曲练习,可能会有一些学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生缺乏热情,效果也不见得好。

我设计让全班同学一起来一个集体“接龙”:按照座位的顺序让音乐旋律不停地进行下去。如果要想让游戏顺利进行,大家就得回去作些准备,下节课进行“接龙”。这样一来,大家的积极性全给调动起来了,有几个音乐感不是很好的学生也在大家的指导下认真地作音阶、音准的练习,惟恐到下节课“接龙”时“梗阻”,影响游戏进行。借助集体游戏推动学生投入到音乐创作中来,不仅能让每一个孩子都不会掉队,而且使音乐作曲学习变得有趣、活泼,有效激发学生音乐创作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要让学生明白,音乐作曲并不是一种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燥、单调的活动,它也是一个有意思、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四)为学生提供展示作曲成果的舞台给学生提供音乐创作展示的舞台,要让学生及时从自己的音乐创作中获得欢愉感与成就感。学生是音乐的创作者,同时,也是音乐的表演者、欣赏者和评价者。要把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例如,举办班级或校内的学生音乐创作作品表演;将学生优秀的音乐创作作品向有关报刊或杂志投稿;推荐学生的音乐作品给学校的广播站或艺术比赛使用等等,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音乐创造才能的平台。利用一切机会展示学生音乐创作的成果,让他们体会到创作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不断努力。每次音乐创作活动结束后,我都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创作体会和对其他同学作品的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创作的认识和水平,鼓励学生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为今后的音乐创作学习作准备。超级秘书网

三、指导小学生音乐作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作曲学习应注意由易到难。

作曲教学要依据小学生年龄及认知特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点,在教学中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在教学方法及步骤的确定上,都要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进行。例如,在学习步骤上,从布谷鸟叫的下行小三度作为旋律学习的起点,词的起点则是孩子们的名字和熟悉的歌谣。在方法上,通过生动、愉悦的游戏来进行作曲学习。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和程度,使学生逐步积累音乐创作的方法和经验。只有创作目标适当,才能最大程度地兼顾全体学生的创作热情,并在音乐创作中使学生获得自我实现、自我肯定的快乐。

2.标新立异,鼓励创造。学生学习音乐创作常常从模仿入手。

模仿是音乐创作学习的必经之路。例如,按照歌曲范例填写新词;按照范例创编旋律等。

通过这种模仿可以学习掌握音乐创作的基本技法,应由易到难,边学习范例边进行作曲。然而,音乐创作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模仿的阶段。要避免按照某种固定的框框进行简单的模仿,尽可能鼓励学生的创造。要鼓励学生“与众不同”、“标新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立异”,并通过具体指导开阔其创新思路。

第7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男幼师生需求量不断高涨,男幼儿教师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幼儿师范忧校的音乐教师,要适时改变观念,顺应学校发展,从师资、教材、教学方法、实践模式上入手制订出一套适合男性特征的音乐素质培养模式。

2002年5月,牡丹江幼儿师范学校并人牡丹江师范学校,2007年,月,牡丹江师范学校升格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9月为适应市场需求我校招收了第一个男生幼师班(往届招收的男生与女生同班上课),由此拉开了我省幼儿师范院校职业化背景下招收男生幼师班的序幕。随着近几年来社会对男幼师生需求量的不断高涨,男幼儿教师也成为幼教队伍中的“香悖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由于观念上对男女所从事职业的局限性,在幼儿园男女教师不成比例,更使得男幼儿缺乏男子汉气概,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性格文静柔弱、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一点男孩子的感觉都没有。这些都让幼教工作者看在眼里,疼在心中。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我校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招收男幼师班。学前职业化教育中音乐是艺术教育的一种,但它又有别于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转型后的学前教育专业既具有师范性,又具有职业性。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幼儿园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音乐素养,以及幼儿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弹唱、伴奏、艺术鉴赏能力等。因此,探讨男幼师班的音乐教学培养模式就尤为重要。

1.男生班教学师资占首位

现阶段我校音乐专任教师都是音乐学校毕业,也有一些兼职教师是来自其它音乐团体的。学校升专后,无论是教师的数量还是业务素质,都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按岗位、年龄、需要和本人意愿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种培训,有条件的要到其他艺术院校或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进修,以达到专业适应市场,教师适应专业,教学适应学生,学生适应社会。针对男生班这个特殊群体,一些艺术课就要安排相应人员来上课,比如舞蹈课、声乐课,可以安排男舞蹈教师、男声乐教师专门上课,根据男性的特点安排相应的课程,以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男性在幼儿教师队伍中的优势。

2.针对男生好动、求知欲强的特点合理安排敬材

(1)文字型教材

一些理论课如乐理、和声,包括一些技能类教材文字表述部分都是不可忽视的。男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对文字性的知识重视不够,这时教师就要使学生理解:理论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源泉,幼儿教师音乐理论素质直接关系到其他音乐学科的发展,进而直接影响在未来幼儿园工作中的音乐教学水平,因而一定要提高对理论的重视程度。

(2)目标式教材

在一门课的教学中,教师安排多个目标项目通过一段时间或一学期的学习来完成目标项目,最终达到让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掌握知识的目的。

(3)见习实习

通过见习实习活动,男生能摆脱从事幼教事业的心理压力,并把学到的音乐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3.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指导男生班音乐课教学

(1)指导发现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男生好钻研的特征通过指导的方式对所授音乐教材进行组合,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观察和分析的书面或影像资料,学生在课前结合自己对音乐知识的个人理解进行预习,将遇到的问题拿到课堂上寻解。同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既能缩短技能形成所需的时间,又易于学生深人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发展。

(2)项目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根据男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将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依据认知规律和音乐技能形成的规律,分解为若干相互联系的小项目,使之成为便于学习的大的项目载体,并建立相应的评估反馈系统。如果达到预定的项目标准,即进行下一步学习;如果没有达到项目标准,则考虑建立新的项目目标,并配以相应的矫正措施。 (3)评价学习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根据男生不服输的特征.结合教学目的和任务以及学生初始技能水平测试的结果,把音乐课程教材内容分解为具有不同层次的目标体系并指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分别对教学状态进行评价,其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在追赶中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程度。

(4)“问题”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根据男生好学好问的特征设计教学方法。所谓“问题”教学就是提出解决学习问题的五步程序,即“提出问题一确定问题一提出可能答案一分析各种答案一选择合理答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形式,求得对问题的解决,获得知识和技能。

(5)案例实践教学

在儿童剧创新编排的教学中,通过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剧目作为教学内容来分析、排演,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

(6)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学生分组一小组讨论一学习结果评价”等活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主张教学从学生心理需要出发,提倡“合作”学习。

当然,每一种现代教学理论均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也必然有其各自的局限性。所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所学情况来合理运用。

4.提高实践在男幼师班音乐课教学的地位

通过实践,教师可随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在他们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通过学习、检验、提高、再学习、再检验、再提高的方式促进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

(1)课堂实践

将音乐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分散到各课程、各教学环节之中,组织、辅导学生根据不同科目编写教案,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实践,使学生将其所学灵活运用,也可提前进人教师角色体验,。并对其教学能力进行培养。

(2)艺术实践

专门为男生设计一些具有男生特征的工作项目,并创造他们与女生班级的项目竞赛,提高他们自身的满足感与自豪感。同时可按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儿童剧或文艺演出,让学生参与策划、组织,从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驾驭能力,以及在未来工作中与其他教师协调配合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示范能力。

(3)社会实践

适时安排学生下乡支教,安排去幼儿园实习,体验教学的乐趣。并带着问题和思考回到课堂,寻求教师的解答和指导。

总之,幼儿师范男生班音乐教学改革不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性别年龄特点来进行,而且要适应迅猛发展的形势和千变万化的世界,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开拓型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10035187.2/

(3)评价学习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根据男生不服输的特征.结合教学目的和任务以及学生初始技能水平测试的结果,把音乐课程教材内容分解为具有不同层次的目标体系并指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分别对教学状态进行评价,其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在追赶中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程度。

(4)“问题”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根据男生好学好问的特征设计教学方法。所谓“问题”教学就是提出解决学习问题的五步程序,即“提出问题一确定问题一提出可能答案一分析各种答案一选择合理答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形式,求得对问题的解决,获得知识和技能。

(5)案例实践教学

在儿童剧创新编排的教学中,通过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剧目作为教学内容来分析、排演,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

(6)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学生分组一小组讨论一学习结果评价”等活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主张教学从学生心理需要出发,提倡“合作”学习。

当然,每一种现代教学理论均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也必然有其各自的局限性。所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所学情况来合理运用。

4.提高实践在男幼师班音乐课教学的地位

通过实践,教师可随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在他们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通过学习、检验、提高、再学习、再检验、再提高的方式促进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

(1)课堂实践

将音乐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分散到各课程、各教学环节之中,组织、辅导学生根据不同科目编写教案,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实践,使学生将其所学灵活运用,也可提前进人教师角色体验,。并对其教学能力进行培养。

(2)艺术实践

专门为男生设计一些具有男生特征的工作项目,并创造他们与女生班级的项目竞赛,提高他们自身的满足感与自豪感。同时可按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儿童剧或文艺演出,让学生参与策划、组织,从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驾驭能力,以及在未来工作中与其他教师协调配合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示范能力。

(3)社会实践

第8篇

关键词:《愁空山》;竹笛;配器;演奏技法

中图分类号:J6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00-02

一、《愁空山》现有研究成果分析

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有3篇与《愁空山》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的刘选在2009年撰写了《异曲同工,同中求异――竹笛协奏曲〈愁空山〉两个乐队配器比较研究》一文,从乐队编配的角度对比了两个版本(民族管弦乐版本和西洋管弦乐版本)的《愁空山》在配器手法方面的特征。在乐队编制方面,作者对比了两个版本乐队编制的异同,并指出作曲家对打击乐器的重视和灵活运用的创作特点。在演奏技法方面,颤音、滑音等技巧得到广泛运用,作曲家还使用了非常规研究技法,如用提琴弓演奏古筝、使用弱音器等,这些标新立异的演奏手法绝不仅仅是为了夺人眼球,而是在探索更新鲜、更独特的音色,为作品中情感的表达服务。随后作者对比了两个版本乐队音色的差异和特点,就各个声部乐器音色差异及演奏效果做了详尽分析。作者也紧抓住这一方面展开研究,做出了比较详实的分析,得到比较深入的结论。

2010年又有两篇硕士学位论文就此作品展开探讨,分别是河南大学的周鑫的《〈愁空山〉的竹笛艺术分析》和西南大学的易钢的《竹笛与管弦乐队协奏曲〈愁空山〉配器分析》。周鑫对《愁空山》这部作品在作品背景介绍、演奏技巧特点分析、竹笛在乐队中的使用方面做出了详尽的分析,这篇文章在作品演奏技巧特点分析的部分作出了比较专业的分析,对技法和音色的运用阐释了自己的见解。易钢从配器角度分析了《愁空山》的创作技巧。文章首先分析了音乐作品的主题动机元素和曲式结构,随后重点分析了作品的音色节奏、织体形态、音色融合及对比3个方面,其分析比较详细、深入,尤其在音色节奏方面,作者将音色转化的快慢看做音色节奏加以分析,从点、线、面3个方面的音乐转换入手,分析了现代作曲家在音色使用方面的特征,尤其在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配合使用时,对音色的运用更显现出作曲家的匠心独运。这篇文章从配器角度对《愁空山》做了比较深入、准确的分析。

在期刊类文章中有2篇文章是对《愁空山》的音乐析评,这两篇文章质量都比较高,尤其是李吉提的《尔材必有用,飘然思不群――郭文景的竹笛协奏曲〈愁空山〉析评》,此文对作品的音乐分析非常深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论述,并从旋律、音色、配器手法多角度入手,肯定了作品中包含的戏剧性、交响性和悲剧性,予以作品高度评价。

纵观与《愁空山》相关的所有研究,在配器和演奏技法方面成果比较突出,可见这部作品最大特点也在于此。在民族管弦乐创作道路上,《愁空山》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竹笛协奏曲创作方面获得巨大成功。同时,这部作品在彰显地域性音乐文化、探索民族音乐发展道路方面也很有值得研究的价值。

二、《愁空山》所引发出的问题

(一)审美取向问题

竹笛作为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器乐艺术,集中体现出了中国劳动人民特有的审美追求。换言之,就是其审美取向是大众化的。一些经典作品在民间的广为流传,也给了大众以这样的认识,即优秀的竹笛作品一定是好听易懂的,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和喜爱。然而从郭文景的这部作品来看,似乎与大众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偏差,作品在得到专业人士好评的同时,却难以为普通大众所接受。专业化和大众化的两种审美取向的平衡,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

(二)风格表现问题

近年来,在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理念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作品民族风格的表现,一方面能够体现出一个创作者所具有民族责任感,一方面则能够使作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但是从这部作品来看,显然具有鲜明西方风格,作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著名的才子,郭文景曾接受了系统和正规的西方作曲训练,对各种西方作曲技法的运用可谓是左右逢源,这一点也在作品中有着多方面的展现。所以由此便又引发出了一个问题,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究竟该以哪种表现风格为主,是否可以引入西方作曲技法,这些技法将会对作品的整体风格产生怎样的影响等,也都需要创作者、演奏者和欣赏者进行深入的思考。

(三)形式和内容问题

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一种对立而统一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具体到《愁空山》而言,其内容和形式特征都是十分明确的,内容是大诗人李白的长诗《蜀道难》,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等得到了深刻的表现。形式上则是运用了大量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可以看出,内容和形式之间有着“东”和“西”的明显差异,如何消除这种差异,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了创作的一个关键点。一方面,内容决定形式,正如《文心雕龙》所言:“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道出了形式由内容而决定这一本质艺术规律;另一方面,形式自身也是具有审美法则的,能够使内容更加完善,继而实现作品和接受者之间的沟通。从《愁空山》来看,作者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有着充分的重视,在具体的处理中也做到了有机的统一,带给了我们以启示和借鉴。

三、对引发问题的思考

(一)认清雅与俗的辩证关系

《愁空山》这类现代风格作品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是当代作曲家对民族音乐的解读方式,开拓了竹笛这类民族乐器新的发展方向。以《愁空山》为代表的现代风格民族器乐曲进入大众的视野,从审美层面上讲,这类作品的审美特征有别于传统民族器乐曲,其不以如歌的旋律为基础,音乐的主题动机是片段式的,不讲究精致的描绘,如同泼墨山水画,运用不同的音色组合渲染气氛和意境,以此表达作品含义。这种创作方式明显是受到西方现代音乐的影响,无论作曲理念还是创作技法,都有着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方向。许多人对此类作品不以为然,他们从审美上不愿意接受这类作品,并认为大众喜爱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而且竹笛是民间乐器,其音乐本就应该通俗易读。诚然,音乐作品的通俗化、大众化对大多数听众而言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但是,当今的竹笛已经是承载多重音乐符号的艺术标志,不仅是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乐器,也是音乐家展示高雅艺术之美的乐器。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竹笛是一门大众化的艺术,但是不代表着其仅能够表现“俗”的一面。《愁空山》恰恰是一个证明,在作者对雅与俗辩证关系的正确认识下,作品的重雅而轻俗,正是对传统竹笛审美观一定程度上的纠正,也是作者对这门艺术发展所寄予的新希望。

(二)坚持融合化的风格追求

后殖民主义时期,殖民地人民开始反思自己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民族化艺术创作得到共识,但西方音乐文化既已植入,殖民地人民也普遍接受,因此,顺应这种趋势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方向,于是结合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却透露着民族音乐风貌的作品出现了,作品中二元特征显而易见。这类作品正是当代作曲家对时代的回应,当代作曲家的共同特征是既有深厚的西方作曲技法功底,又有强烈的民族热情,因此其音乐作品也呈现出“中西兼顾”的特点,审美更加独立,音乐追求个性化表达,将民族传统与个人体验紧密结合,这些都成为这一时代音乐作品的标签。可以说,《愁空山》这类现代风格民族器乐作品既是时代需要,也是作曲家的主动选择,更是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一条发展道路。其次,随着地域性多元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共识,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得以彰显,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得到发展时机,越来越多传统的、原生态的音乐为人熟知,其中有许多还走向了世界舞台,这些积极因素都推动了音乐创作。然而,音乐艺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仅仅守住流传下来的音乐财富不足以使中国民族音乐屹立于世界,在继承民族音乐文化精髓的同时增添相适宜的新时代音乐元素,才能使传统的精髓绵延至未来。《愁空山》便很好的把传统与现代结合,既保留了竹笛清脆、明亮的音色和巴蜀地区民间音乐的基本特征,又运用精深的作曲技巧和配器手法,赋予竹笛史诗性、交响性和悲剧色彩,将富有地域性特色的音乐作品拓展到新的领域。将两者真正融合在一起,使中西方的观众均对其喜闻乐见,才是当代创作者对这门艺术发展所作出的独到贡献。

(三)掌握内容和形式的平衡关系

《愁空山》在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把握上,可谓是一个范例。首先,郭文景是有着浓郁的巴蜀情节的,其自由生活在四川,对于巴蜀之国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气息有着一种本能的热爱,也正是基于此,他才会选择李白的关于四川的诗歌而不是其它。换言之,就是《愁空山》是一部情动于衷的作品。其次,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其大量融入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甚至由此对作品的整体风格产生了质疑。但是在欣赏或演奏完作品之后,这种质疑便烟消云散,原因在于其各种西方作曲技法的运用,始终都是以情感为基础的,都是为了表现出他对巴蜀大地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自身对人生、生命的独特思考,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其利用灵活而独特的技巧,对有着明显的差异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过渡和沟通,使其真正的融为一体。如对配器的大胆创新、对音色的独特追求等,都巧妙规避了内容和形式因为差异而产生的多种问题,最大化的发挥出了两者的积极作用,真正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自然使作品获得了质的飞跃。

总而言之,《愁空山》在配器方面中西结合的方式获得广泛认可,在审美方面也取得突破,将一个新的审美标准摆在民族音乐面前,并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创作出既有现代感和时代特色,又有地域性民族特征的竹笛协奏曲。21世纪是一个追求多元音乐文化的时代,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需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童昕.苍山如海――竹笛协奏曲《愁空山》析评[J].人民音乐,1997,(10).

〔2〕李吉提.尔材必有用,飘然思不群――郭文景的竹笛协奏曲《愁空山》析评[J].人民音乐,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