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金融论文

经济金融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22 22:07: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金融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经济金融论文

第1篇

1制度供给主体的影响

因素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不协调的制度原因主要在于供给主体不同。制度供给主体包括国家、组织和个人。有效组织是经济完善制度的关键,因为组织会以创新的角度去实现自身的目标,达到利益最大化。但是现阶段许多金融组织产权关系模糊不清,以农村信用社为例,它作为农业银行的基层结构,在所有者权益或者亏算方面,很难界定由谁享受或承担,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社员进行入股以及得到的分红与以往的存款及所得利息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导致社员的产权没有独立性。个人也是金融制度中的主体,但由于农户在改革中没有太多发言权,这就使金融制度创新受到很大阻力。另外作为制度的主要供给主体国家,很多时候所提供的金融制度并不适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比如农村信用社由省级政府管理。在面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压力的情况时,国家可能为短期利益最大化,牺牲农村经济利益。所以在进行制度供给时,以国家作为金融制度改革的唯一主体,很容易与农村金融与经济实际情况脱轨,出现不协调的情况。

2制度变迁模式的影响

因素制度变迁模式主要包括强制性与诱致性变迁制度。前者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制度模式,农村金融与经济的不协调很大程度是政府强制供给的结果。这种制度模式下信息具有滞后性,是创新率以及有效性低的表现,受到外部因素环境影响时,很容易造成农村经济瘫痪的情况,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系模式下经这种制度模式被广为使用。另外一种诱致性制度一般指企业或个人自行组织和实行,经过国家确认的制度模式,制度的弹性有效率比较高,创新成本比较低。改革开放以后,诱致性制度模式开始用于城乡企业之中,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体系的不完善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制度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农村经济主体缺乏自主性,如农业发展银行的成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等。因此在金融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

3制度创新环境的影响

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制度的创新环境为前提,创新环境中最有效的制度便是创新激励制,农村金融体制与经济制度创新不协调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金融制度中缺乏激励机制。现阶段国家的金融管制一直比较严格,尤其对民间金融不认可,因为它没有法律地位,所以经常以打击的手段将其抹杀,导致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性。另外对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需要太多的成本,新制度体系代替旧制度过程中,会影响到很多政府部门以及金融组织的利益,所以在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下,制度的创新改革很难得到支持。同时农户的创新能力也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农民的实际话语权,所以在金融制度完善过程中很难发挥作用。

二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不协调发展的制度分析

1信用制度分析制约

金融发展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信用,但农村经济中,金融信用体系一直不够完善,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农村的企业信用体系与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导致金融机构很难对企业及个人的经济活动做出信用的评估。另外农村获取消息的渠道过于狭窄,经济信息开放的程度很低,企业及个人在信息量掌握方面都很欠缺。同时金融机构也无法合理地分析农村企业及个人的经济活动。

2法律制度的分析

从一定程度上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主体在法律法规体系中缺乏制度保障,如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等。金融债券方面很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使农村金融机构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严重阻碍了金融机构的发展。

3监管制度的分析

农村的金融监管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很多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是为内部利益以及监管权利服务的,忽视了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利益,另外现阶段的正规监管机构以及非正规的金融监管机构都缺乏健全的规范体系,大多以无序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导致监管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农村金融方面问题日趋增多。

4中介制度的分析

当前农村金融业务主要体现在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方面,很多个体企业中存在做假账、虚假报税等现象,导致金融机构很难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个人贷款用方面也难把握,加之中介机构的虚假审计信息频频出现等,使农村金融制度的完善受到很大阻碍。

三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不协调发展的措施

1建立健全信用体系

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需要加强企业与个人的信息统计,并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储存与传递,保证金融机构与金融需求者的信息沟通。此外必须要采取责任制与奖惩制,使每个部门严格执法,减少金融生活中的失信现象。

2创造农村金融法律环境

现阶段农村企业及个人必须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将自身融入新的经济体制模式下。法律法规体系需要不断完善,明确企业和个人的权利、义务及利益。同时农村信贷金融机构也需要不断健全法律法规,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3完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与中介制度农村金融监管方式

需要逐步调整,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以现代化方式和理念进行金融管理,主动采取风险控制与防范的措施,将监管工作做到透明化,使监管制度更加完善。此外对于农村金融的中介机构,需要逐渐转变意识,使整个行业向市场化以及竞争化方向迈进,以相关的政策规范引导中介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同时要多引进发达国家的金融管理经验及组织形式,完善农村金融中介制度。

四结论

第2篇

从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停止与黄金挂钩起,美国就一直在分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从70年代开始,美国的实体经济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就一直在降低,而“零和游戏”的虚拟经济却一直在膨胀发展。美国制造业的整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美国经常项目贸易逆差逐年增加,而为填补贸易逆差,美国只有通过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高度的泡沫化使虚拟经济所呈现的作用不再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仅仅是在同一时间截面上以及不同时期的之间的零和的利益分配。例如,美国各大投资银行的盈利模式近十几年发生巨大转变,在高收入的诱惑以及金融机构间高激烈竞争压力下,把利润来源由原来的以赚取佣金为主转向投资高风险的基金。而虚拟经济的泡沫终将破灭,而破灭的代价就是美元危机、美国股市持续走低和房市资产价格大幅缩水,以及众多美国金融机构因信用危机导致的破产、购并甚至国有化。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GDP总量为13.84万亿美元,而截至2007年12月2日的数据显示,美国股市总市值约为17.8万亿美元。另外,2007年美国金融机构杠杆负债比例则达到了GDP的130%以上,华尔街金融服务业全年利润占全美公司利润的40%。美国整个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单轨运行,是造成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政府宏观监管失误

政府监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借助一系列市场制度设置,为实现某些公共政策目标,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的规范与制约。美国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强调市场的内在调节功能。而在利润分配极其缺乏规律的虚拟经济行业,美国政府的这种放任态度,已被证明是一种政府缺位。具体来说,美国政府在以下几方面的监管是缺失的:金融衍生产品监管存在真空地带,房贷机构监管缺失导致次贷发放的失控,投资银行监管缺失导致对流动性和资本金缺乏约束,银行“表外投资实体”监管缺失使其亏损时重新并表引致信心危机,评级机构评级方法不够透明。更严重的是,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处置手段单一,被动的国有化使纳税人不满情绪激增,这也暴露了美国政府补救措施的匮乏。

三、金融系统稚嫩脆弱许多国家在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未能建立与之匹配的金融系统,其金融系统不成熟不健全,面对外来的冲击往往不堪一击。这a些问题已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这次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他们亦未能幸免。但是对于以美英为代表的有着完善金融系统的国家,由于其金融市场是自发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市场机制在市场调节方面起主导作用,因此,政府干预一般只出现在由市场机制失灵与政府监管失效导致金融不稳定或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它具有较少干预和被动干预的特点。而在这次金融危机面前,美国银行大量倒闭,美国有关当局不得不插手干预,采取措施纾缓金融市场的紧张情况、挽救会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金融机构,以至支持房地产市场。美国一直以来奉行自由市场原则,这些干预行动可谓前所未有。危机出现至今已有一年多,但即使是最乐观的金融机构至今仍未敢表示已看到危机完结的迹象。对于美国来说,重建金融体系,重新设置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平衡点,已是迫在眉睫。

四、启示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与金融深化必然结果。虚拟经济既能起“杠杆作用”,十倍百倍地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如果对虚拟经济泡沫的膨胀不加限制,它又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极大损害,正如这次美国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的经济萧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的今天,我们对虚拟经济的迅速发展决不能采取视而不见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应当认真研究其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以尽量防范并消除其消极影响。从此次金融危机中,我们汲取教训,对于虚拟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1.积极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改组。

2.加快银行业的商业化改革。

3.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4.发展民间资本。

5.加强对虚拟资本的控制。

论文关键词虚拟经济金融危机

论文摘要虚拟经济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是经济虚拟化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当虚拟经济完全脱离实体经济极度膨胀时,就会形成金融泡沫。因而,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研究虚拟经济的内涵及其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

在做实证检验前,需要对数据进行调整、处理,先对实际农村GDP、实际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和存贷比取自然对数,减少异方差性,使得数据接近正态分布。最后应用Eviews6.0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

从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RGDP、RL、FIR和LDR都接受的原假设,是非平稳序列。分别对RGDP、RI、FIR、LDR做一阶差分,对一阶差分做平稳性检验,从上表可知,RGDP、RI、FIR和LDR在10%的水平上表现平稳。结果表明,文中所选数据是一阶平稳的,可以做进一步的经济分析。

在VAR模型中,在做协整检验之前,需要确定滞后阶数,确定滞后阶数的目的是要消除误差项中的自相关性,本文采用AIC和SC两种检验标准,确定出合理的滞后阶数是二阶。

1.协整检验

本文基于回归系数,采用Johansen检验方法对各变量做协整检验。在做检验前,对RGDP、RI、FIR和LDR分别取对数,取滞后阶数2。通过Johansen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至多存在着2个协整关系。根据检验得出的协整系数:

β=(1.000000,1.286866,0.284633,0.122563)

RGDP=1.286866RI+0.284633FIR+0.122563LDR+1.665646

标准差:(0.01227)(0.02087)(0.01323)(0.2364)

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实际农村GDP、实际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金融相关率和信贷比之间达到了长期均衡状态。其中,金融发展规模每变动一个单位值,RGDP就变动0.284633个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最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每变动一个单位值,RGDP就会变动1.286866个点,而金融发展效率每提高一个单位值,农村经济就会增长12.25%的比例。

2.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是用来考察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是否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就是考察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之间是否是因为受到滞后变量影响而存在相互因果关系,而不是由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

在格兰杰因果检验10%的显著水平下,FIR是农村GDP的格兰杰原因,但农村经济的增长却不能提高农村金融相关率。检验结果显示LDR和RGDP增长之间不能相互解释,农村经济增长不是金融发展效率的原因,金融发展效率也不能解释农村经济增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解释农村经济的增长,而农村经济的增长却不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

3.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

(1)脉冲响应:VAR模型中的内生变量之间虽然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但由于在短期内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内生变量不在均衡的水平上,而是在均衡水平上下波动。

(2)方差分解:方差分解是衡量其他变量对内生变量的贡献值,这一贡献值用方差来表示,方差越大,一个变量对内生变量的贡献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贡献值较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陕西金融发展效率低下,不仅不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结论与建议

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金融相关率及存贷比,通过相关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及方差分析等实证检验,分析各个影响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和金融相关率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农村存贷比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不能互相解释,由此可以看出陕西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金融抑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短期内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在农村经济发展发展中的作用突出,但长期作用衰退。各向量回归结果表明,陕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方差分解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值达到38.5%,但脉冲响应分析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响应在第4期后就归于0,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不能解释经济的长期发展。

第二,陕西农村金融规模对农村经济的增长作用明显。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陕西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壮大,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更多的农户和个体商户参与金融资源配置,促进了生产、消费和投资的增长。脉冲响应分析中,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经济的冲击由负转向正,可以看出随着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农村经济也是不断上升的。在方差分解中,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贡献值达到29.4%。但是,农村经济增长不能推动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

第4篇

随着经济金融化,资源的分配,学者们对金融发展所体现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专家学者们已经达成共识:经济增长受金融发展的影响,但是经济与金融之间是什么样的联系学者难以给出定论。也这是由于如此,本篇文章通过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实证来分析来对安徽省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并根据最后的研究结果回答了安徽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相同的关系。

二、安徽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章节基于VAR模型之下,将经济增长、资本存量、金融发展、要素投入以及对外开放看做是系统里面的变量指标,以1989年到2012年这段时期内的数据为蓝本,对金融发展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考察。

(一)变量和数据来源

1.经济增长指标。选取安徽省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RGDP)来衡量安徽省经济的发展状况。

2.由于研究的具体对象不一样,因而学者所选取的金融发展指标也大相径庭。为了对金融发展进行准确的衡量,我们在选择金融发展指标的时候,充分借鉴和思考了戈德史密斯(1969)、罗纳德.麦金农(1973)、爱德华.肖(1973)以及莱文(1997)等相关人等的观点,并着重从金融发展的具体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机构在工作上的效率这三个层面上展开了考察。

3.资本存量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存货增加额,本章以资本存量与GDP的比例来衡量资本的投入。由于存货增加额的数据难以获得,本章采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代替资本存量。资本投入的指标用(MKR/GDP)表示。

4.本章以工资总额与GDP的比值(W/GDP)来对劳动投入进行衡量。

5.本章在考虑到了对外开放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VAR计量模型中加入了对外开放程度这一变量,用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IE/GDP)来表示。本章以1989年到2012年这段时期内的数据为蓝本,对我国金融发展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GDP、固资投资以及薪资总额等相关的数据都源自于安徽统计年鉴。由于数据系列可能存在异方差,故本章将所有的数据系列都取对数,所有相关测试都是通过Eviews6.0来进行。

(二)研究方法和计量模型

1.VAR模型因为不能够预先对系统里面各个变量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确认,所以本文使用基于VAR模型之上的分析法来对我国金融发展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分析。VAR模型作为一种系统回归模型,其对系统里面全部的变量都是统一对待的,因此我们不用对自变量以及因变量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预先考虑。

2.短期因果关系测试样本中的变量都是一阶差分层面上的单位根测试过程,基于单位根测试可知晓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此时可考虑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测试法,但就现实情况而言,格兰杰因果关系测试仅仅只能够对一阶差分层面上的变量进行测试,并未涉及到误差修正项的检验工作。固定资产投资、金融发展等变量是因果关系,金融发展主要取决于固定资产投资;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这两者没有直接关系。可知:应变量是ΔLRGDP时,否定了3%水平层面上对自变量ΔLW、ΔLMKR并非是ΔLRGDP格兰杰成因的假设,与此同时还否定了4%水平层面上对自变量ΔLIE并非是ΔLRGDP格兰杰成因的假设,其最终结果显示GDP之所以会发生改变,其关键在于对外开放程度、劳动投入、资本存量等方面发生改变,在这之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劳动力、资本存量等。如果应变量是ΔLFIR,5%水平层面上对自变量ΔLMKR并非是ΔLFIR格兰杰成因的假设进行否定,金融深化的关键性因素是资本存量发生改变。VEC格兰杰因果测试结果如下:

(1)对外开放程度、资本存量、经济增长、劳动投入等存在因果关系;换言之,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对外开放程度、劳动投入、资本存量等。

(2)资本存量、金融深化这两者是因果关系;换言之,金融深化的关键在于资本存量发生改变;

(3)金融深化、经济增长这两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具备统计意义。前三期无需考虑LRGDP所做出的贡献,LFIR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所有变量中最大的,从第二期开始便可知晓误差方差是9.7%,到第三期时可明显发现此时已经达到顶点,即解释率为31.5%,直到第七期为止呈下滑趋势,第八期在20%水平层面上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波浪形。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第二期时可清楚知晓误差方差为0.78%,第二期到第四期这段期间大幅度增长,第四期时误差方差的解释率为40%,直至第六期为止一直都是上升趋势,第六期时便达到最高点,解释率为57.5%,达到顶点之后便逐渐下滑,但解释率不会低于20%。仅就劳动投入而言,第四期的解释率为7.3%,此后便会呈现上升趋势,但解释率不会低于15%;仅就对外开放而言,从第二期开始便可发现误差方差的解释率没有达到0.1%。综上所述,通过新息分析可明显发现短时期内金融发展给经济大幅增长带来很大影响,给经济增长带来很大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所有变量中贡献率最大的是金融发展,尽管经济增长的反馈作用会带动金融行业快速发展,但就现实情况而言,金融发展的影响力较大,远远超出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影响。所以,安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大幅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此次研究工作中主要采用的是VAR方差分解法、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法,从劳动投入、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对外开放程度、金融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对1989年-2012年这段时期所有变量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其最终结果如下:

(1)在5%的显著水平下,经济增长指标RGDP与金融发展指标FIR处于长期均衡。这说明,在1989-2012年间随着安徽省GDP的增长,金融资产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二者保持着长期稳定。

(2)此次研究工作中以安徽省为例,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的因素有很多,金融发展便是其中之一,尽管对经济快速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影响力较小。影响金融发展水平的因素也有很多,例如法制环境、地方金融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等,对安徽省现阶段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可明显发现本省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当下最重要的工作是构建完善成熟的法制体系,对现行机制进行修改与完善,如此一来才能够将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区域经济大幅增长的同时带动金融行业快速发展。

(3)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测试可明显发现短时期内经济增长、对外开放程度、劳动投入、固定资产投资等有一定关联,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对外开放程度、劳动投入、金融发展等。与此同时还可明显发现固定资产投资、金融发展等变量是因果关系,金融发展主要取决于固定资产投资;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这两者没有直接关系。

第5篇

(一)有效金融市场

在20世纪最经典的经济命题便是有效金融市场的提出,该命题得了了很多坚实的经验和证据的支持。金融市场指证券价格体现了获得信息变化影响的市场。有效的金融市场以三个假定为前提:一是投资者,他们是理性的,合理评估证券的价值;而是如果某些投资者不理性,但是引文彼此随机进行交易,非理性的行为相互抵消,不会影响证券的价格;三是特定的情况下,虽然非理性的投资者犯了错误,但是由于有理性的套利人,通过他们消除非理性人对价格的影响。但是作有效市场假说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是因为有效市场理论的前提设定,建立在假设人理性的基础上。因而在二十世纪末,有效金融市场理论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验。首先理论所假定的投资者完全理性便遭到了质疑,许多投资者的金融行为不是依据信息购买决定。其次一些金融学家研究得到人的金融行为是经常以同样的方式而不是偶然地偏离理性。最后,理性的套利源于套利机制,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套利充满风险,作用局限。

(二)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从金融人员的情感、态度等角度分析金融市场非有效性问题,修正有效市场理论的理性假设。在行为金融学理论中,金融行为直接映射经济利益,反映行为者的认知方式、期望、收集信息和价值观念能力。行为金融学主要研究通过建立一套模型,讨论投资者如何决策和确立金融市场的实际价格。行为金融学将金融理论核心从资产定价转向参与者的行为。但行为金融学能还不能成为金融分析的新范式。因为行为金融学存在很多不足,缺乏边界清晰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无法整体解释金融行为,对于有效市场的批判太极端,忽视了社会机制在非理性背后的作用。从社会学角度看,任何金融行为都应发生在社会场域中,并受到文化、思想观念以及制度的塑造。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问题是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对于金融行为的影响。当然,行为金融学在反省批判经典金融理论,为进一步突破金融行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金融行为研究的经济社会学维度

在古典时代,马克思、齐美尔等学者便开始研究金融行为。但是一直到20世纪末,这一领域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取得一些成果。这些研究主要包括四大关系:银行角色、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关系;股票价格形成社会机制、金融投机集体行动、资本市场风险资本投资选择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社会结构以及制定对于金融公司的合并行为影响;政府角色以及资本市场管制之间的关系。由于经济行为主要表现在金融行为上,经济社会学研究重点便是金融行为的研究,标志着经济社会学不断深化。新经济社会时代,格兰洛维特提出经济行动应嵌入具体的社会关系观点。这个观点作为核心假设,得到广泛地运用和发展。以保罗•迪玛吉奥和理查德•斯科特等为代表的社会经济学家组织开展研究新制度主义,探讨组织制度化结构、组织以及制度环境的关系等。从文化角度批判一切还原为成社会结构绝对主义倾向,将文化要素纳入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当代的金融行为研究中较为明显的是综合性的研究。经研究全球大型投资银行的交易员的知识性以及关系性嵌入的问题,卡林和尤尔斯认为金融市场关注的交易行为主要涉及权利、金钱、债务以及风险等。在全球金融市场,交易活动其实是相互分离的互动秩序,主要通过交易员之间全球性的沟通以及交流完成全球性的市场交易。它具有谈话方式的制度性、互动内容的经济专一性和谈话语言的全球性的特征,反映全球金融市场以知识为基础,数字描述以及解释着通过屏幕介质表达出的全球市场情况。这种情况是价格信息的持续变化过程,是市场细节的不断被解释和更新过程。因此全球性的金融市场活动既是一种知识和关系嵌入,是金融活动嵌入到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持续交换信息关系。总而言之,这种嵌入既是关系性的,同时也是建构性以及构成性的。

三、在经济社会学中金融行为理论的扩展

从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全球的金融危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体系的完善都使金融市场的政策以及交易模式发生了变化。而政治以及经济格局的变化又使得各国的金融市场被卷入全球经济治范畴,金融影响已经超过了其市场木身。在新经济社会背景下金融行为和社会生活的联系紧密相连。借助新制度理论以及社会网络,以美国商业银行为例研究,银行全球化是一种组织现象,组织和决策者推动。因此金融行为其实可以看成是一个行动方式,以网络形式散开,借助社会的网络关系影响其他的企业。以证券股票以及期货市场为例研究,金融行为是在社会和文化中的系统行为,其交易过程包括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因素,是三方共同作用的成果。金融市场作为文化系统,绝不是简简单单地重复,他体现了相互之间的理解,促使人们选择不同的交易,随着时间理解也会制度化。这种制度会逐渐发展成为金融行为的依据,同时金融文化随着金融行为在交易过程中不断产生、变化和发展。

四、结束语

第6篇

(一)农业生产成本较高而收益低的局面依然存在

虽然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在上升,农业生产收益仍然太低。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统计,2013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 12038.7 亿斤,比上年增长 2.1%,实现 10 年连续增产。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压低了农业生产收益。据调查,安徽无为县2013 年小麦种植成本增加,收益提高,总成本约为562 元 / 亩,小麦产值 651 元 / 亩,每亩收益仅仅90 元;玉米主产品产值为 1040.70 元,总成本是926.42元,加上政策性补贴,平均每亩收益178.61元。比 2012 年的 228.98 元减少 50.37 元,减幅为22%。种粮农民全年每亩收益共计 268.61 元。

(二)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但食品安全堪忧

农业丰收保障了农产品特别是食品的市场供给,为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做出了贡献。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农产品市场需求不稳,这对农民收益产生不利影响。受国际纺织品需求减少的影响,棉花消费受到极大抑制,价格下跌。由于居民购买力下降,食品安全事件爆发,养殖业效益持续下滑,饲料销售不旺,粮食价格不稳。为保障农民收入的增长,国家连续调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收购中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特别是在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方面。虽然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也在不断改进,但是,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不但给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带来了冲击,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产品的形象。

(三)农产品贸易额继续增长,但逆差扩大

2012 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 1757.7 亿美元,同比增 12.9%。其中,出口 632.9 亿美元,同比增 4.2%;进口 1124.8 亿美元,同比增 18.6%。贸易逆差为 491.9 亿美元,同比扩大 44.2%。农产品贸易从商品结构看,主要粮食品种出口明显减少,特别是小麦、玉米出口数量减少较多,但中国仍保持粮食净出口。从地区结构看,中国农产品出口呈现出出口市场多元化的趋势,对传统市场的依赖程度降低,改变了以往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分散了出口市场风险。

(四)乡村民营经济稳步发展,但增速下滑

近年来,我国乡村民营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增长。但是,金融危机之后,乡村民营经济发展困难增加。外部需求下降、出口订单减少,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资金短缺,人民币持续升值,造成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产业生产下降,销售渠道不畅。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统计,2012 年上半年,全国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 285310 亿元,同比增 9.63%,增速比上年同期放缓 1.3%;实现利润 16955 亿元,同比增 9.46%,增速比上年同期放缓 2.18%;出货值 23200 亿元,比上年同期收窄 2.13%。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村服务业的支持,积极扶持采摘园、农家乐、民俗村等休闲农业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业等乡村第三产业发展,为扩大农民就业范围 , 促进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五)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2年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7917 元,比上年名义增长 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0.7%,比上年回落 0.7%。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427 元,同比增长 13.0%;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 6778 元,同比增长 15.4%。但在 21 个省市中,有 10 个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值超过1 万元。有 17 个省的城乡收入比超过 2 倍以上。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带动下,加上扩大内需、启动农村消费政策的驱动,以及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消费不断升温。农村消费在社会消费中的作用正在加大,农村消费潜力巨大并正在被发掘出来。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差

当前,广大农民抵御自然灾害与风险的能力不强。农业保险没有起到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的作用。此外,面对重大灾情,农田基础设施的薄弱限制了农业的抗灾能力。自然灾害导致农产品减产,影响了农民增收。

(二)农民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虽然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由于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思想观念陈旧,农业经营思维不能与时俱进,加之可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逐渐减少,使得农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种植、养殖停留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上,种植作物仍以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种植较少。养殖业不能实现规模化、现代化。农民习惯与传统的经营模式,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识淡薄,不愿冒风险,以至于出现一些乡村干部强制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这些因素导致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民收入难以提高。

(三)农村金融市场的落后造成生产性资金短缺

由于金融机构的嫌贫爱富,必然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的欠发达,农村经济发展缺少资金后盾,广大农村普遍又没有集体经济积累,而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毕竟有限,造成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资金瓶颈的制约。

(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是城乡差距重要因素

城乡二元结构是历史滋生的产物。这种情况带来贫富悬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社会问题。二元经济结构使农产品市场难以扩张,消费水平的差距明显,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得不到交流,农业产业化受阻,乡村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资产重组以及物流业的发展都受到制约。国家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形成,社会经济就难以协调发展。

(五)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

农村市场存在着布局和结构不合理、规模偏小、配套不全等问题。一些消费性产业尚未兴起,专业市场或批发市场相对缺乏 , 信息市场、中介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人才市场的发展较城市明显滞后。个体工商户在运输、经营、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较大,造成大宗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供需断层,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相当多的农民只好买大件到城里,油盐酱醋找个体,日用百货赶大集。

三、金融危机之后农村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

(一)尽快形成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土地是农民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仅仅靠土地又不能致富。所以,要在政府承包责任制度框架内,要么将承包的土地转包给他人取得财产性收入,自己去打工取得工资性收入。所以,要明确农民土地使用权所涵盖的物权内容,使之成为具有交换价值的独立资产,进而形成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要以土地集约化经营为突破口,降低土地经营的边际成本,使农业生产实现规模经营。土地向经营大户手中集中,在客观上要求土地能够流转。同时,还应当允许土地进入农村工业用地流转。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业土地转化将为城市用地,客观上要求缩小城乡土地出让金差距,建立合理的土地资产和收益的分配机制,保护农业土地资源和农民的根本利益。

( 二 ) 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

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城镇化的重点,放开中小城市户籍,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区域城镇化与大中小城镇体系的协调发展。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中小城市和县城政府要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创造良好条件,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服务,解决农民工创业融资问题,放宽民间投资准入,构建政府和民间互补,在城镇化方面共同投资的新格局。积极推动城镇安居工程建设,努力实现农民工的“创业梦”、“安居梦”和“城市梦”。

(三)缩小城乡差别,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绝不是大面积拆迁、赶农民上楼。而是按照时代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升级改造,使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因此,必须以农村经济发展为重点,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走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道路,优化第一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产业化通过一体化的利益机制,把贸工农连为一体,形成“龙头”在城镇、“龙身”在农村的“龙形”经济,促进城镇化发展。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让他们在城市扎根,成为市民。留在农村的农民要逐步发展成农场主和在农场上班的工人,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改革农地征用制度,缩小城乡土地出让价差,给予农民合理补偿。消除造成城乡隔离、阻碍城乡融合的制度,实现城乡之间资金、技术、物资、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城乡良性互动,形成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政策制度。

(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基础。据调查,一般的行政村年刚性支出在 10 到20 万元之间。但农村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很不发达,正常运转难以为继,办事没钱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的难题。这主要受制于政策、土地、资金和自然资源。村级经济得不到发展,建设新农村,实现城镇化就没有经济基础。因此,必须加快发展新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新的亮点。

(五)促进城市资本向农村转移

我国政府以干部包村、三支一扶、送教下乡以及支农转移支付等不同方式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必须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广泛动员和鼓励城市资本向农村转移是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因此,很有必要为工商企业参与农村经济建设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对于工商企业资本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应该采取财政补贴、贴息、减免税费等方式给予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事业单位对农村的纯公益事业的捐投入,应给予税前列支政策激励。要鼓励和引导城市工矿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到农村建设工业原料基地,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值税抵扣应与一般的工业企业一样,享受公平税负。

(六)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为农村经济发展提

第7篇

作者:韩阳 张伟伟 段金龙 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 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省财政厅

商业金融机构的碳金融产品支持(1)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支持,所谓绿色信贷,是指各种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政策,对研发和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及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对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政策。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绿色信贷产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银行也可以采取绿色贷款政策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银行可以通过专项贷款的形式来支持可再生能源资产融资;提供给那些购买新型高效住房和投资于翻新、高能效设备以及低碳和绿色能源的零售银行客户群体相对市场更低的利率;还可以选择通过覆盖由传统动力向低碳和绿色动力住房的转换费用来提供抵押贷款。(2)碳项目应收账款融资支持。由于低碳项目投资期限较长,贷款的流动性比较差。为提高贷款的流动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元气购买可与的形式,按未来碳信用收益发放贷款。在一个基于项目的融资模式下,远期购买合同可以作为贷款偿还的保证。这种模式使得未来碳收益流能够被提前回笼并运用与项目投资。(3)碳交付担保。由于低碳项目从开发到减排单位交付的过程中一般都伴随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或借款人为降低风险可能会压低减排单位的价格,从而不利于低碳项目的开发。为此,各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远期合约形式给项目开发商提供一个最优的减排单位价格,为项目提供信用增级以及为一级市场开发商按约向二级市场上的卖家交付减排单位提供担保,从而在提高项目开发商收益的同时,降低了投资者和贷款人的风险,有助于碳项目的推广。(4)低碳保险支持。低碳保险一般包括两类产品。一是根据低碳和环保相关特征制定的不同费率的产品,二是专门为清洁技术和减排活动设计的产品。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来帮助企业在减排交易和低碳项目中应对碳的价格波动,进而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5)低碳证券支持。相关金融机构可以以碳信用的未来价格为基础发行债券或其他资本工具。以债券为例,碳价格越高,投资者所获得的票息回报也就越高。这些债券可以针对那些寻求“亲环境型投资”的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将所募集到的资金投资于低碳项目的开发一获取更高的碳信用。

公共和商业银行的碳基金支持。所谓碳基金(CarbonFunds),是促进项目市场发展的一种集合投资计划,将来自政府、投资银行、企业等各类投资者的资金集合起来,用于在全球建立环保项目,并购买项目签发的减排单位,待项目完成后,以减排单位或现金的形式回报投资者。(1)国际组织和国家碳基金。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主要投资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和联合履行项目,这些项目均有助于温室气体减排,但却因为风险、投资期长,商业银行等私人投资者不愿意进行投资。为推动碳市场的发展,减少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并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国际组织可以发行国家的碳基金,来推动低碳项目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除国际组织外,一些国家政府也可以设立碳基金。这方面在国外已经具有了成熟的经验。英国碳基金于2001年设立,旨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荷兰银行也有一个政府主导的,始于1995年的绿色基金活动。通过购买绿色基金的股份或者投资于一家绿色银行,市民可以免于缴纳资本利得税并在个人所得税上获得折扣。投资者因此可以接受更低的投资收益率,而银行就以以更低的贷款利率借款给环保友好型项目。(2)商业银行发行的碳基金。商业银行发行的碳基金,可以将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专业的团队投资于碳市场,并将投资收益按投资者投资份额分配给投资者,是从碳市场发展中获利的一种金融创新。目前国际市场上存在的商业银行的碳基金主要包括绿色投资基金和绿色基金两大类。如瑞银股权基金,其大部分资产都投资于生态社会的领先企业,余下的则投给生态创新项目和企业。通过在传统投资策略的基础上增加低碳和环保内容,该基金在生态创新领域大量投资在新兴且有前途的技术上,如燃料电池技术、邮寄超市运营和水质改善项目等。(3)碳指数基金。碳指数基金是以碳指数为投资对象的基金,指数包括公开上市的低碳经济或环保股票指数,或者与其他气候变化和环保相关的指数。

以汇丰银行推出的汇丰全球气候变化基准指数(HSBCGlobalClimateChangeBenchmarkIndex)为例,该指数包括气候变化指数、清洁能源产品指数、能源效率指数以及废水、气、物处理指数四个子指数。该指数旨在反应和追踪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获益企业的股价。碳金融市场的支持。碳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受排放约束的企业或国家,减排项目的开发者、政府主导的碳基金、私人企业、交易所,也包括国际组织、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碳金融市场的形成不仅为上述参与主体提供了各种碳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更是促进了市场流动性的提高,提供结构性产品来满足最终使用者的风险管理需要。

第8篇

(一)商业性质的金融组织

现阶段黑龙江省内除了农业银行外的其他商业银行,都逐渐将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取缔了县镇级支行,缩小其规模,降级后的商业银行变为了储蓄所,并且已经不具备放贷的权限。

(二)政策性质的金融组织

农村政策性的金融机构指的就是农业发展银行,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起初只是简单地对粮食进行收购和贷款业务,近些年,已经开始逐步向有利于“三农”的方向发展,实行以贷款为主,其他农副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到2007年初,全省共有近百家农业发展银行,员工近2500人。

(三)新型金融组织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指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建立的民间金融机构,黑龙江省第一家村镇银行就是在黑龙江省各级相关部分的共同协助下建立起的金融机构—东宁远东村镇银行。

(四)民间金融组织

民间金融机构在黑龙江省金融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其中包括基金会,民间借贷组织和扶贫社等一些准民间金融机构。但这些民间的金融组织可能有些已经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范围,从作用上看,这些民间金融机构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农民提供资金上的帮助,其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二、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增长受多方面因素制约

(一)农村合作信用社融资渠道单一

农信社遍及黑龙江省的各个乡镇,是黑龙江省正轨金融机构的主力军,在黑龙江省的所有乡镇,都设有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也成为黑龙江省正轨金融组织的主力军,其发展也逐渐倾向“三农”倾斜。但是,农信社受到自身规模的影响,融资渠道显得十分简单,致使其资金来源有限,直接影响其存款的年增长率。在省内某些地区,农信社发展畸形,已经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大中城市中,利用吸收的农村存款,投放在城市的项目中,造成农村现有资金短缺,大量资金外流。

(二)农业发展银行的服务脱离民众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它的数量在黑龙江各个乡镇中基本保持不变。但从全省整体角度看,其总量并不能满足区域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其主要业务集中在政策性的收购和金融业务,很少与农民直接发生金融借贷关系。导致农业银行的服务范围及其有限,对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农业发展银行严重阻碍了外部资金的涌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黑龙江省内除了农行外,其他商业银行已经把工作服务的重心由农村逐渐向城市转移了。单从省内各区县农村的农业银行的数量来看,每年都在减少,很多农业银行的网点都已经撤出农村,省内农村现有的农业银行因数量有限,很难实现规模性的发展,严重有悖于为“三农”经济服务的理念,没有利用县城优势资源,筹集资金,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可靠资金支持。

(四)民间金融机构缺乏规范性

民间金融机构包括基金会,民间借贷组织和扶贫社等一些准民间金融机构。在黑龙江省内的金融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虽然这些民间金融机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缓解现有的资金供求矛盾,但是,这些民间金融机构在借贷过程中大多程序简单,缺乏规范性的操作流程。由于这些民间金融机构都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在放贷中过于看重经济效益,具有盲目性的特性。甚至有些金融机构已经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范围。民间金融机构虽然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弥补其他金融形式的不足,但其操作规范的严重缺失以及高利率的特点将给农村借贷活动带来不良后果。

三、探析黑龙江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增强农村信用社融资渠道与信用社改革

针对地方政府过多干预农村信用社业务的问题,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大范围扶持力度,一定要切实依据农民实际的承受度,灵活的对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进行调整,或增加或降低,这样不仅考虑到广大农民的实际利益,在很大程度上还提高了农村信用社在吸收外界存款方面的能力,大大的降低了农信社的经营成本费用,将其中的“营业税”和“所得税”进行减免。同时还促使农村信用社能够成功向中央银行进行借款。具体来说,首先,要改革产权,将“自主经营发展以及自我约束和承担风险的原则”切实落实,将产权模式进一步的健全,将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其二,农信社要开发出更多的金融产品,将金融产品的种类进行创新,进一步完善农信社的电子服务各方面的功能。其三,对农信社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进而对其进行工作上的指导和监督批评管理。

(二)加强政策支农力度,将服务联系民众

一般来说,只有农业发展银行在金融方面建立了健全的政策,才能对“粮棉油”在资金上进行大力的扶持,农业发展银行要切实依据“现代银行”的实际运作能力以及具体的要求,根据地方银行的发展状况以及在业务开展方面的情况合理的划分分支机构,充分将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发挥到最大。在整顿改善的同时可以扩大其业务的开展范围,建设多元化的政策性的金融业务,例如大力推广农业科技金融业务、开发综合的农业资源金融业务、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金融业务等等。改变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重点,将支持农产品流通转变为支持农业生产方面。对于那些比较基础的业务例如“农业基础建设”、“农业设施建设”以及“农业开发综合”和“农业扶贫”等也要同时支持,将农业发展的脚步进一步推进。当然还要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大力的信贷扶持,彻底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真正的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加强商业银行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就农业银行来说,其改革方向为“必须立足三农”,要将城市和农村联合起来,对“三农”金融产品的服务当做是农业银行未来工作中的重点。当然农业银行还要将这项工作的重点放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上,将传统定位农村低端金融市场转变为定位农村高端金融市场。农业银行还打大力响应商业化改革的号召,将农业中的龙头企业当成支持的重点,并且大力支持一些乡镇中比较优秀的、发展较好的企业进行第二次的再创业和再发展,与农村信用社进行良好的市场“交叉定位”。农业银行还要将一些运作比较良好、资金运转灵活、具有较高商业化的龙头企业以及具备村镇化基础建设的大型工商企业作为支持的重点对象。积极的鼓励农业银行大力的进行改革和发展,依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当地企业的发展状况,通过有效的市场化方法将农村的农业发展做好做大,同时还要将农业银行中多余的一些从业人员或者是机构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可以改制为农信社或者是改制为小额贷款单位等等。

(四)规范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

就目前来说,要大力鼓励那些多种多样的经济主体去投资农村金融机构或者是兴办这样的机构,比如“农村相关小额信贷机构”和“农村中型或者小型民营单位”,还要对“农村个体经营人员”和“农村一些小企业”依据相关规定和其自身经营资本结构发放相应的贷款。将完善制度以及政策作为基础着手,推进农村民间金融机构有效的、良好的运行下去。同时还可以提高“准备金的利率”以及“资金的充足利率”,将农村市场严格规范起来,实行相应的“风险责任制”等方法。对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以及类似一些合作银行的农村民间金融机构进行合法化。使其走向更加规范、更加有序的道路上。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