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31 13:52: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师范院校;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
一、师范院校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现状
当下,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评价,已不仅仅局限于其卷面分数,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摆在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近年来,国内许多所高校建立了旨在“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校外工程实践基地,为学生创建早期接触科研、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参与创新性实践活动的平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在师范院校与企业建立实践教育基地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实践基地短缺,学生实践难以保证。一些学校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实践、实践采取“放羊式”的管理,让学生自己去找实践单位。这种做法虽然省心,表面上还降低了学校的责任风险,但单个学生在与实践单位谈实践条件的时候往往处于弱势,实践内容比较简单,大多数属于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根本不可能照顾到人才培养的需要。由于疏于管理,“放羊式”的做法还使得一部分学生只是找个单位盖个章敷衍完成任务,在实践时间、环节上都很难得到保证,也使得实践没有起到在人才培养中的应有作用。
2.基地企业积极性不够。很多企业认为短时间的实践不能给其带来利益,反而会增加接待的麻烦,使培训的投入和管理成本增加。很多企业都倾向于去挖其它同行企业的人才,而不愿去培养员工。因此,在实践中,实践基地主动配合程度较低,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也十分粗糙。要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企业接待学生实践的热情,发挥校外实践基地在提升非师范学生实践技能方面的作用,必须建立稳固的实践基地,精心管理,并从机制上保证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3.校企之间缺乏深层合作。实践基地建设还停留在挂个牌子的层面,没能真正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从目前非师范专业学生校外实践实践的现状来看,尽管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实践基地,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寥寥无几。当前很多非师范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仅仅停留在找个企业挂个牌子的层面,企业与学校“两张皮”的情况,缺少深入的合作,对实践基地建设后的管理重视不够,也很难真正发挥其在学生实践技能提升方面的作用。这些实践基地的作用只停留在为学生参观企业、了解生产流程等层面上,真正按专业培养需要为学生安排实践内容的很少。
加强师范院校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对提升师范院校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学校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与实践
渭南师范学院自2000年升为普通本科高校以来,学校坚持走综合办学的路子,向建设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性大学迈进,目前已具有57 个本科专业。学校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开展了电子电气、数字媒体、计算机软件、化工等多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从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实践教学研究以及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型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下面以陕西省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渭南师范学院—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例进行分析。
(一)建设目标
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建设现代科技含量高、工程技术氛围强、教学科研功能齐全的实践教育基地,形成以“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探索校企结合的新模式,形成校企“师资融合、实践基地融合、教学培训融合”的办学机制与制度,为学生的技能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养成,提供更加良好的生产性教学环境。
(二)建设内容
1.实践内容
在实践活动中,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企业为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主基地,探索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开展金工实践、课程实践、专业实践3大实践内容。
金工实践主要通过钳工加工、车削加工、铣削加工、磨削加工、数控车削加工等实践内容,使学生初步接触生产实际,了解机械产品生产过程,学习金属材料加工的基础知识,对现代工业生产的运作方式有初步的认识。课程实践通过对企业自动控制系统的参观、考察、及参加装配、调试、维修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学习自动控制系统设备的组装、调试,掌握一些自动控制系统的故障排除方法,了解设备的操作方法、生产工艺,为今后分析设备的故障打下基础。专业实践是在学生系统学完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后而进行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专业实践,使学生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个人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知识体系,并了解这些知识体系在工程中的应用。加强在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创新能力;了解工程项目的设计思路与过程,为毕业设计做准备。
2.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实践条件建设
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有关政策。明确实习基地工作职责,实践教学基地要有专人负责实践工作。要有实践教学管理的相关文件,并付诸实施;配合做好学生综合能力调查、评价等项工作。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的联系与交流,建立牢固的互利互惠的长期合作关系。定期邀请基地依托单位领导来学校共同研究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的管理问题,并做好工作总结。
建成适合于学生专业特点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完成金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等实践项目,并不断拓展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功能,规范基地管理和实践环节管理,注重实践效果。
3.课程建设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方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教学体系。
以项目为导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采取以问题、项目为中心的原则整合课程内容,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职业能力设定工作项目,以工作项目为轴心整合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单元,课程单元要和职业能力相对应,课程内容由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扩展知识所组成。要充分体现课程结构、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的职业性,形成“理论教学+认识实习+教师导学+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的课程教学体系。
4.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鼓励专业老师利用假期和空余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老师对行业的了解,在实践中学习技术和技能,同时也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接受行业新技术新理念,回校后将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切实应用到教学当中,使专业教育能顺应企业与市场的发展潮流,给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更多的指导。将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以研促教,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同时,也鼓励企业工程师、业务能手到学校兼职指导。
5.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发挥其功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
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选派一批责任心强、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并把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技能;建立了教师换岗轮训制度,强化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使部分教师转变成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实践教师,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基地依托单位教师对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从企业中挑选部分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基地实践教师。通过人才交流市场,从社会上聘任了多名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基地兼任实践教师,指导并传授实践知识与多年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这样,既优化了实践师资队伍,也提高了整体实践教学水平。
三、结语
随着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作用将凸显,其不仅是学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成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师范类院校要走综合办学的道路,建设好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师范院校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罗正祥.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2):1-4.
秦娟,唐振军.师范院校工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信息技术,2011,4:44-46.
王柏华.师范院校工科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探索与实践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86-88.
刘维,李文军.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2:171-173.
易洪雷,薛元.基于校企合作联盟模式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4:139-142.
2018年管科系继续深化教学与学工改革,全面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在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我系以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教育部等六部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职成〔2018〕1号)文件、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晋政办发[2015]74号)文件、以及我院的《学院“十三五”时期(2016——2020)发展规划》为指导,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为中心,开展了各方面工作,教学成绩显著。
基于《国务院关于支持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42号文件精神,服务于我省智能制造、绿色新兴产业经济转型的目标,作为高职院校,围绕产业化人力资源储备和人才培养的任务,管科系主要在多方参与专业建设改革、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校企双主体人才共育、职业技能大赛、和标准化教学资源库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结合管科系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实际情况,继续深入开展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成立了以系主任负责,教学副主任带头,各教研室主任和专业骨干教师为核心的专业群共建工作小组,并把合作企业专家成员和企业骨干引入工作小组和各自的“互联网+”教研室,展开了一系列工作。
1、通过到合作企业调研,产生了近二十份专业对口的行业企业调研报告,结合专业群共建小组和“互联网+”教研室中专家和企业骨干的意见,形成了2018年度三个专业的岗位人才需求报告,指导专业群深度融合与改革。
2、针对行业需求、岗位标准和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对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改革职业化课程体系结构和授课内容,改造专业课程的实训标准和实操项目,引进合作企业的生产性实训实践项目,落实工学结合的教改模式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3、围绕现代化职业教育理念,借助互联网技术,完善了专业评估、专业诊改、网络教学、教学考核与评价等行为标准。同时健全了专业建设中各种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网络资源库利用,实现了专业整合的力度和高效的工作效率。
(二)积极落实和布署省级下达我系的各类特色、骨干、重点项目
2018年,管科系完成了省级“电子商务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等项目的落实和部署工作。其中“电子书实习基地建设项目”已通过验收,软硬件设备投入使用,运行良好;“电子商务项目”已完成中期验收,其专业内涵建设部分,本系教师与中标企业配合完成了主体内容;正在有条不紊的执行过程中。通过这四个项目的逐步落实和使用,管科系的校内实训基地和专业建设将走向一个暂新的台阶,给我省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提供了一个专业建设的示范性窗口。
(三)校企合作与学生实践
2018年,管科系进一步开拓校外对口、知名企业的实习实训基地;继续以解决学生就业为目标,加强和已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夯实合作关系。
1、本年度在11家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挂牌成立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完善了校外实训基地深度合作力度,强化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认知能力。本年度有53名本届毕业学生到这些合作企业直接就业,和企业联合培养的生力军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
2、今年,我们又开发了本地3家,外地2家行业企业成为校企合作单位,建立了一年级企业文化认知;二年级企业资源倾注;三年级企业顶岗实践;毕业后企业直接接收就业的校企双主体联合培养模式,在专业共建、基地共建、课程共建、人员互派、员工培训、师资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良性循环,相应了国家对现代化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
(四)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需要有一批有思路、有能力、有落实、有把握的高职人来完成,这是高职教育事业最核心的力量源泉。管科系整体教师团队的平均年龄是33.4岁,有朝气、有力量,打造这个教学团队也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在2018年里,我们的教学队伍不断成长进步,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对师资团队职业技能的培养。利用省级项目中省财经费,管科系本年度先后安排了专业骨干教师14人/次,参加各类专业建设交流和专业技能培训,增强了我系教学团队的业务能力。先后2人/次获得三个国家一级职业资质证书,7人/次获得省级优秀指导教师荣誉,开发了3本校本教材,申报了三个院级优秀教学团队,制定了5门专业课程的省级教学资源库,开发了25个专业课程实践项目。
要在充分了解新疆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等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情况的基础上,做好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预测,合理设置和调整课程结构,使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满足社会需求。本文主要探讨新疆财经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
新疆财经大学;市场营销;实践教学
1建立实线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实线教学质量,我们从企业营销管理的需要,市场营销专业建设需要,学生学习与就业需要,人才市场竞争需要出发,针对实线教学中过程控制乏力,考核评估方法与手段效果不理想,信息反馈不灵通等问题,提出市场营销专业实线教学模式质量保证的体系。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四方面:
(1)实线教学质量决策系统。该系统是由主管实线教学校长负责的学校教学质量保证决策系统。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上下协调的实线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承担的任务及责任。从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均有明去玩的分工和责任。
主要强化四级组织的功能:一是主管校长强有力的领导,决策功能;二是教务处及实线教学管理部门的具体管理,协调,检查功能;三是学院教学管理机构的组织,实施功能;四是教研室下达任务,检查,管理,执行功能。按照分级管理的需求,各级组织的职责,权力以及相互关系必须明晰,在整个实线教学组织系统中构成一个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整体,为提高实线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2)实线教学质量运行系统。根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实线教学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各阶段的任务,确保实线教学秩序的稳定,促进实线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线教学的内容要不断更新,保持与时代同步,增强内容的先进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实线教学各个环节要精心设计,周密布置,保质保量。做到六个落实:计划落实。任务落实,指导教学落实,经费落实,场所落实和考核落实。抓好四个环节:实习准备工作环节,初期安排落实环节,中期工作开展环节和结束阶段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环节。
(3)实线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质量监控体系即本着依章施教原则,围绕影响实线教学质量的诸多方面,诸多因素,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用制度规范实线教学活动,从而保障实线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实线教学体系内容,重点建设实线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制度,校外实习基地,毕业论文及实验室等有关制度。要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制定有关的制度细则,以保证实线教学不是只有空架子,要达到实线教学提高学生实线操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制订系列规章制度,约束和激励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开展工作,积极组织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以及聘请的其他人员,采用定期跟课,开座谈会,集中交流等方式,客观,公正,及时,有效和权威性地进行市场营销专业实线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处理,实施质量评估。
2加大市场营销实线教学环节的投入
实线教学对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依赖性,决定了训练学生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收集信息,获取资源,开拓视野是当今高等教育必须关注的焦点。现在,我国各类大学都在增加投入,改进教学手段,更新教学设施,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人才。
(1)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验室建设,市场营销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强的专业,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专业教学的重要一环。特别是校外实习很难进行时营销的模拟实验就是学生巩固和深化书本知识的一种主要途径,更是学生进入企业营销前沿阵地之前的重要“军事演习”,所以应加大在模拟实验室方面的建设投入。应尽快建设一个多功能的市场营销实验室,使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的校内实践都能在这里进行。
(2)商品实验室的建设。市场营销专业不同于其他经济专业,因为该专业培养的学生营销的主体是消费者,而营销的客体是具体的商品。而现在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对商品的知识十分缺乏,这种状况十分不利于他们的就业和创业。通过商品学课程中的实验,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比较快直观把握和比较各类商品质量的特征,商品的基本功能,初步了解商品的生产工艺流程等。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不仅掌握了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且也掌握了有关商品经营的知识,这对他们毕业后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有极大的益处。遗憾的是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新疆财经大学的商品学实验课已没有再开设,学生只能从课堂上学习有关商品学的理论知识,但对各类商品的生产工艺流程,质量签定(仪器检定和感官鉴定),使用价值等实际体验和实习过程都没有进行。在这方面,与内地同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相比,我们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加大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环境的投入,商品学实验室的建设应列入日程之中。
3加强学校实验室的建设
(1)理顺实验教学管理体制与明确职责。从学校组织结构的设计上体现实践教学的地位和重要性,尽快建立运转有序,上下贵通,效率明显,职责明确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成立新疆财经大学实验中心,由一名副校长兼任实验中学主任,教务处处长任实验中学副主任。学校实验中心设若干基础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基础实验室由信息中心主任兼任,专业实验室分别有各学院院长兼任。理顺工作程序,明确职责范围。
(2)健全和完善实验教学规章制度。按照大学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的原则,学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及教研室应结合实验室管理和实践教学的实际,制定,完善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项目等教学文件,使实验教学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渠道。实验教学大纲是规范实验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文件,要充分重视并有效组织实验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是实验教学的基本文件,也是实验教学研究设计成果的表现形式,学院及教研室应根据实验教学大纲,优选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或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组织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编写实验讲义。
4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利用校内场地如餐饮广场,文化广场,新财公园以及北南校区家属区等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服务于市场营销专业专业实习等,是训练学生基本专业技能
的场地,这种基地在建设中学校保卫处,教务处,后勤处等部门要理解和支持。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指校企之间的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落实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非常重要的环节,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须条件之一,实践教学基地的条件直接影响实践教学质量。为此,学校要按照“服务教学,资源共享,高效运行,自主管理”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争取社会和企业的大力主持,走产学研综合的道路,按照校企“双赢”的理念,不枸一个寻找大,中,小企业或事业单位和国企,民企作为合作伙伴,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合作双方“严”与“学”联系的纽带作用,建立确保互利互惠,互动互进合作得到实现的利益机制。
5学院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领导
(1)加强实践教学规范化的管理与组织。在教务处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下,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全面负责实践教学工作,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与检查工作,市场营销教研室具体负责。学院领导班子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给予足够的经费保障,完善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工作。
(2)实践教学资料的建设。工商管理学院要全面组织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规范学生实验,实践报告格式,注重报告的撰写。做好实践各环节的日常记录,总结工作和资料建档工作。
(3)实践教学工作的运行。设计并完善市场营销专业各环节的实践教学方案,编写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指导书,作为实践教学的基本依据。要求在实践教学方案与实践指导书中就实践教学的内容,知识与技能教学进程安排进行详细说明。同时,要尽量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和运行工作,做到计划,大纲,指导教师,经费,场所和考核等六个落实。要抓好实践准备,初期安排落,中期检查和后期评定(含成绩考核),工作总结等四个环节的工作。
(4)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工商管理学院要促进教师学习校内外本专业先进成果和经验,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形式等更新与改革,加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改革,社会实践,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专业实习模式,以及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质量控制等研究。
参考文献:
[1]菲律普・科特勒.营销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纪宝成.市场营销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89
[3]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1
[4]晃钢令.市场营销学,上海财经出版社,2003
[5]卢泰宏.营销在中国,广州出版社,2001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加快农业转型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民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核心,培训农村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重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生产大户等专业农民和农技人员。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要求,坚持模块化教学、百分百回访原则,实行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务工培训与务农培训相结合,普及性培训与提升性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全面提高农民培训的满意度和知晓度,为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全市计划培训新型农民3283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下简称“阳光工程培训”)1650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1238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0人、农民科技示范培训2950人。
(一)县(区)任务
淮上区: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1080人(普及性培训900人、提升性培训18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550人(普及性培训500人、提升性培训5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430人(普及性培训400人、提升性培训3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人。
五河县: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7300人(普及性培训5920人、提升性培训138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3850人(普及性培训3100人、提升性培训75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1900人(普及性培训1470人、提升性培训43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人;农民科技示范培训1450人(普及性培训1350人、提升性培训100人)。
怀远县: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16460人(普及性培训11010人、提升性培训545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8580人(普及性培训4500人、提升性培训408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6280人(普及性培训5110人、提升性培训117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人;农民科技示范培训1500人(普及性培训1400人、提升性培训100人)。
固镇县: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4490人(普及性培训3130人、提升性培训136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1820人(普及性培训1500人、提升性培训32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2570人(普及性培训1630人、提升性培训94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人。
(二)市本级任务
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3500人(普及性培训2900人、提升性培训60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1700人(普及性培训170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1200人(普及性培训1200人);农民创业培训600人。
三、实施内容
(一)分类型组织实施
1.阳光工程培训。主要面向农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就业的农民,重点面向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从业人员,开展从业技能、法律法规及农业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技能,为农村二三产业和城镇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和产业工人。培训组织实施按照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四个办法”、“五项制度”等执行。
2.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主要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基层(县、乡)农技推广人员(种植、畜牧、水产、农机、能源)等,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实用生产技术及农业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提高其科技素质和务农技能,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训组织实施按照《省农业专业技术培训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皖农财〔2009〕311号)执行。
3.农民创业培训。主要对在农村有创业愿望并有创业基础的人员,开展创业必备知识和能力培训,培养造就一批农村创业者和现代农民企业家。培训组织实施按照《省农民创业培训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皖农财〔2009〕97号)执行。
4.农民科技示范培训。主要面向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及辐射户,围绕当地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开展培训,使技术指导员全面提升业务素质和公共服务能力,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提高应用农业科技能力。培训组织实施按照农业部关于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有关要求执行。
(二)分对象开展培训
2012年新型农民培训分为普及性培训和提升性培训两个层次,各层次培训对象明确。
1.普及性培训。全市计划培训23860人。
阳光工程培训11300人,主要培训农机手(使用与维修)、植保员(机防手)、农技协负责人、农资经营户、村级财务管理人员、乡村旅游服务员、农村建筑工匠、农产品加工从业人员及有转移到城市务工就业意愿的农民等。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9810人,主要培训油料和棉花种植大户、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大户、畜牧养殖大户(不包括养猪大户)、水产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及农经管理员、渔船检验员、渔业安全管理员、村民组组长等。
农民科技示范培训2750人,主要培训科技示范户及辐射户。
2.提升性培训。全市计划培训8970人。
阳光工程培训5200人,重点培训测土配方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奶站质检员、动物繁殖员、从业渔民(渔业船员)、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内检员)、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内检员、沼气工(建池与维修工、沼气服务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负责人、监事、财务人员和信息员)等。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2570人,重点培训粮食种植大户、养猪大户、基层(县、乡)农技推广人员(种植、畜牧、水产、农机、能源)和村级农技员(专职、兼职)等。
农民创业培训对象均列入提升性培训范围,全市培训1000人,主要培训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农村经纪人、涉农企业创办人和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等。
农民科技示范培训200人,重点培训技术指导员。
(三)分层次差别补助
1、普及性培训
阳光工程培训。面向城镇务工转移就业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农村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现场指导服务累计不少于4次(天)。补助标准为人均350元,中央、省级共补助约300元(按2010年下达的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测算,具体额度待2012年中央资金下达后确定),市、县配套50元。各地面向城镇务工转移就业人员培训,可按照培训不同类别、不同时间,实行差别补助。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种养大户(不包括粮食种植大户、养猪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等培训,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天(18学时)、现场指导服务累计不少于4次;农经管理员、渔船检验人员、渔业安全管理员和村民组组长等培训,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4天(24学时)。补助标准为人均400元(包括市、县配套资金100元)。
农民科技示范培训。每个项目县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组织技术指导员对科技示范户、辐射户,分别进行不少于6次、4次技术指导培训。补助标准为人均约220元,培训经费从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中支出,待农业部下达项目县后确定。
2、提升性培训
阳光工程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其中集中培训不少于4天,现场指导服务累计不少于4次。补助标准为人均约510元,中央、省级共补助约460元(按2010年下达的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测算,具体额度待2012年中央资金下达后确定),市、县配套50元。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粮食种植大户、养猪大户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4天(24学时),现场指导服务累计不少于4次;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村级农技员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30学时)。补助标准为人均555元(包括市、县配套资金100元)。
农民创业培训。培训主要包括集中授课、市场调查、创业设计、岗位实习和指导服务等环节,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1个月,其中集中授课时间不少于3天(20学时)。补助标准为人均900元(包括市、县配套资金100元)。
农民科技示范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补助标准为人均约800元,培训经费从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中支出,待农业部下达项目县后确定。
提升性培训尽可能安排到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干部学校培训,并聘请部分省内外有关专家担任培训教师。
四、实施步骤
(一)部署启动(2010年12月-2012年1月)。开展农民培训需求调查,根据省下达的培训任务,公开择优认定培训基地,分解培训任务,并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工作。
(二)项目实施(2012年2月-11月)。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有关培训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要求组织实施项目。适应地方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选定培训学员,选聘培训师资,安排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培训。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强化过程监管,采取随机抽样、暗访等多种方式不定期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培训质量。项目实施周期1年,各县(区)要于10月底前完成年度培训任务。
(三)总结考核(2012年12月)。各县(区)在完成年度培训任务后,认真进行检查验收,并上报项目验收总结报告和年度工作总结。市农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考核工作,考核通过专项督查、抽查,并结合平时掌握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考核结果纳入民生工程考核总分。市农委对培训工作成效突出的给予通报表彰,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取消其下一年度承担培训任务的资格。
五、保障措施
(一)摸清培训需求。全面深入开展2012年新型农民培训需求调查,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规模和重点培训对象。一是立足现代农业发展,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为基本对象,以生产大户、示范户、村民组组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为重点,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二是着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和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区,对拟转移就业农民,特别是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出现的大量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
(二)构建培训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作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发挥科技推广前沿阵地的作用,牢牢把握市场和效益这个主题,从主导产业、农民家庭重点经营项目和务工要求入手,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二是充分发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用。充分利用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的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开展农民培训。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充分利用高中等院校,特别是各级农广校、县(市)级职教中心、职业高中的资源开展农民培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府激励机制,鼓励农业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类社会教育机构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新型农民培训。
(三)实施模块化教学。针对不同培训类型、对象,规定培训内容和时间,逐步实施模块化教学。从今年起,农民创业培训的所有培训对象,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机手、植保员、测土配方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奶站质检员、动物繁殖员、从业渔民、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内检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农资经营户、村级财务管理人员、沼气工、乡村旅游服务员,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粮油棉种植大户、特色经济作物(蔬菜、食用菌和茶叶)种植大户、畜牧养殖大户、水产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经管理员、渔船检验员、渔业安全管理员、村民组组长、村级农技员,农民科技示范培训的技术指导员等,均将按照省统一规定的培训内容和要求组织开展培训。
(四)加强条件建设。一是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各级农委利用各种政策和扶持手段,支持培训基地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每个培训基地要与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龙头企业、省级以上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开展结对行动,构建农民培训实习实训基地。二是严格基地认定。切实按照基地认定条件,面向社会择优认定培训基地,确保认定的培训基地具备资质要求以及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教学场地、设施设备、师资力量、实习实训基地等培训条件。
(五)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在继续推行项目法人制,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基地认定、项目公示、月度报告、台账管理、督查验收等制度同时,重点建立健全三项制度:一是坚持第一堂课制度。培训基地每期培训班开班,须向项目管理部门报告。项目管理部门安排有关人员到培训班上第一堂课,宣讲相关政策,了解培训开展培训及学员要求等情况。二是建立100%电话回访制度。培训项目管理部门根据每月培训基地的月报台账,对已培训学员进行100%电话回访,及时剔除回访中培训不合格的学员。三是建立新型农民培训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推进会议,总结上季度培训工作,对存在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并布置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关键词:中等职业;高等职业;汽车维修;汽车运用;教学方法
要实现项目教学及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不是只凭一句空话就能做到的,它需要具备各方面的条件。
一、汽车专业课的教学方法
1、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汽车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课的讲授,轻实践课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所导致的结果是:教师费尽精力,或是利用一张挂图,通过讲解和比画的方式来描述汽车零部件的结构和运动原理,但教学效果很差,学生还是难以学懂,这样,教师失去了信心;学生满怀希望要学好的专业课,由于基础差,理论课多,实验和动手的机会少,想学而又学不会,从而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于是厌学、逃学的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
2、先进的教学方法
目前汽车上普遍装备的、建立在先进的信息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基础上的汽车控制与故障诊断系统,决定了维修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维修技术和检测设备的操作能力。这些都是传统的以机械维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培养目标所不能适应的。现行汽车运用类专业维修、检测技术人员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为了缩小这种差距,就要从汽车专业课教学入手,采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出适应现代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要求的适用型人才。
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这种教学方法,针对于职业院校的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项目型课程的教学方法,是将每门课程设置若干课程项目,每个项目有特定的任务,明确学习的目的、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完成哪些内容、学生应该完成哪些内容、操作的步骤怎样,都一一在项目中明确。这样,教师和学生都知道自己应该完成的教与学的内容,目标明确后,学生学习就有动力,学习任务的完成也显得容易。
例如:以《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课程中,“起动机不能转动的故障检测与维修”课题为例,按项目教学法:
(一)教学目标。
(1)按岗位要求接受起动机不能转动检修工作任务。
(2)会描述起动工作原理。
(3)会描述起动不能转动的检修流程,能按要求完成检查、维修整个过程的作业任务。
(4)会对修竣的起动机进行检查。
(5)会撰写起动机不能转动检修工作总结。
(二)技术要求。
接通起动机开关时,起动机运转并能带动发动机转动,输出转矩及功率符合原厂规定。
(三)教学资源。
(1)实训车间应具备满足教学条件且可运转的发动机台架或整车(允许不同型号);
(2)四组以上常用工具、工具车、零件车、万用表等。
(3)原厂维修手册或维修资料。
(四)教学过程的具体内容。
(1)起动机不能起动的故障现象:接通点火开关起动档,起动机不转动。
(2)教师将起动系组成、各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起动系工作原理及过程以多媒体结合实物教学的方法给学生讲解。
(3)学生按教师所讲的内容,对产生起动机不转动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出有可能引起该故障的原因。
(4)教师指导学生确定检测及维修方案。
(5)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排除故障。
(6)学生撰写维修工作总结。
在教学中注重工学结合的引导,课程项目尽量来源于企业,如果将教学场地安排在校内、外实习基地、企业现场,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以维修任务项目的承担者的角色完成课程的理论学习,掌握技能,最后又以综合性任务来考核掌握专项技能的程度和水平。
采用“双师同堂教学法”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两位教师同堂教学(其中一位教师为理论讲解,另一位教师为实践操作),针对于汽车的某个部件或总成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理论教师进行理论讲解,同时实习指导教师运用实物配合理论教师现场操作的方法对学生讲解。以使学生对所讲述内容有彻底的了解和真正的认识。这种教学方法由于直观,学生学习也感兴趣,学的知识也容易理解和掌握。
采用“学生分组教学法”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是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分组学习,针对每一个学习内容,教师讲解后,提出问题,让各小组的学生要进行实际操作、交流、讨论、总结,多给学生做、说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条件
从以上的教学方法可以看出,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设备及“双师型”教资队伍。
1、教学设备
加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和专项技能型技术中心建设,即具备校内相应的实训设备、实训工具、检测仪器、实验台架等教学设施,可以积极自筹资金,也可以整合社会企业资源,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将汽车实训基地建成汽车整车实训工作区、汽车发动机实训工作区、汽车电器实训工作区、自动变速器实训工作区、汽车底盘实训工作区、汽车仿真实训工作区等。
2、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汽车各种性能(经济性、安全性、排放等)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电工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运用不断增多。由于汽车新技术的不断运用,汽车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教师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
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掌握了先进的汽车专业使用与维修知识,把握了新的汽车维修方法和理念,增长了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真正做到了学有所获、学能所用,才能为今后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巩利平.办好高职教育中汽车专业的几点设想[J].太原大学学报,2004年12月,第5卷,第4期.
Abstract: Based on occupational positions, the internship involves students in the real working process. It’s quite meaningful for upgrad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qualities, improving the practic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andenabling students to achieve a job successfully. For the current problems which appeared in students’ internship, the writer proposed solutions to them and offered suggestions.
关键词: 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Key words: internship;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205-02
0引言
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职业教育产生于企业,初期就是企业的组成部分。教育专家认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重要的教学环节。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有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2006年十一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在意见的指导下,近几年高职院校积极的探索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方法,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学生顶岗实习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问题
1.1 企业参入热情不高企业由于受到国家政策、传统观念和竞争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有空闲的资源承担学校学生的顶岗实习任务。即使有部分企业愿意承担学校学生的顶岗实习任务,也存在着指导教师不足,工作任务不规范、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工作岗位不对口等现象。
1.2 学生管理难度大
1.2.1 师生沟通难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需要承担一部分的工作任务,指导老师也往往需要承担其他班级的教学任务。传统的师生交流的工具一般为电话、email、QQ、MSN等工具。这些工具一个普遍的特点是只能进行单对单的交流,当一位教师面对若干同学时,工作量很大,影响交流沟通的效果。
1.2.2 信息不通畅现在较多院校,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几乎和学校脱离关系,学校的一些新闻和事件很难快速有效的传达到每位同学。造成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提交作业、实习日志、实习报告等工作拖拖拉拉,效率低下。
1.2.3 心理问题发现不及时学生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而陷入迷茫和困惑。①心理不适应:新环境新的生活,遇到新的困难没有不及时疏导,导致挫败感和无助感增强。②工作不适应: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怀疑自己的能力,厌恶眼前的工作。③人际环境不适应:与工人师父们和管理人员人际关系不协调,封闭自我,感觉孤独。④身体不适应:工作中的强度相对学校生活来说较大,体力不支,饮食不适应,出现身体疾病症状。⑤公司企业待遇不平衡,双方满意度不一样。
1.3 管理不够精细化学生顶岗实习的三个主体分别是学生、指导教师(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在顶岗实习期间,每个参入的主体必须非常清楚的了解各自的分工、工作步骤以及工作目标和工作所要达到的效果。而现在在顶岗实习期间,①学生比较盲目,目的性不明确,一般是老师怎么要求怎么做。②教师指导学生实习时随意性较大,没有明确详细的工作规范,这一点在兼职教师指导时更为突出。③业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所要完成的技能训练和教学要求不明确,导致岗位安排不合理。
1.4 学校投入不大与校内理论教学以及校内实训课相比,校外顶岗实习投入较少。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投入主要包括:校内指导教师的兼课费、路费和误餐补贴,校外兼职教师少量的指导费。对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一般不派专职的指导教师,因为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到企业专职指导学生。主要原因是带学生到企业实习对老师的专业能力要求高、责任大而报酬还没有校内的老师高。
2有效解决顶岗实习的对策和建议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问题的解决,既需要高职院校不断的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又需要在现有的水平下不断的研究新方法,利用网络、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辅助实施。
2.1 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目前许多企业对接受学生的顶岗实习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①企业确实用人比较少,没有需求。②学校培养的学生的职业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企业更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而不愿意接受毕业生。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深化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学体系。从实际出发,根据工作过程对职业人的需求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将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设计。综合性教学设计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预期学习结果的内涵分成不同的教学单元;②围绕某个教学活动或工作任务设计。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市场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2 加强与企业的耦合深度,合理利用企业的资源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外教学基地的建设上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建设了大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但真正能用的却少的可怜。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是一种宽松的合作,没有真正的利益冲突,往往是合作容易而深入很难。因此高职院校应更加注重合作企业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真正目的是培养适合自己企业需要的员工,而学校寻找企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目的是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学生。找到合作的共赢点之后,拟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建设深度耦合的校外实习基地。
2.3 划拨专用资金,加大校外顶岗实习的投入高职院校的校外顶岗实习教学是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标准要求应该相当高,其特殊的教学手段也决定着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投入,这主要包括校内教师的差旅费、误餐费、课时费、以及出差补贴等,激发教师参入工作的积极性。校外兼职教师也应制定合理的绩效发放标准。
2.4 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顶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它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为保证高职生顶岗实习的顺利、有序进行,保障工学结合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高职院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应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流程、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标准、教师指导顶岗实习管理规定、教师指导顶岗实习考核办法、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等等规章制度。明确学生、教师、企业三者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责任和任务,确保整个教学任务有效、顺利、安全的实施。
2.5 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平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学生离开学校,到企业顶岗实习这加大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主要表现在师生的交流沟通难、信息不通畅、实训目的不明确等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建设顶岗实习管理资源平台,这是一种基于网络的B/S管理系统。主要可以分为学生、教师、系统管理三个模块。
2.5.1 学生模块功能学生模块中保存着完善的学生个人信息,必填信息主要有姓名、专业班级、实习单位、联系电话、QQ号、Email、电子照片等,方便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了解。学生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撰写工作日志、工作报告、工作总结等相关材料,给指导老师留言,查询老师的回复和老师给出的成绩。记录整个三年的顶岗实习全部成果。
2.5.2 教师模块功能教师模块中需要完善教师的基本信息,必填内容有姓名、联系电话、QQ号、Email、电子照片等。教师在平台中可以查询到自己所指导学生的全部信息,并且可以通过平台和自己所指导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对话。
2.5.3 系统管理模块功能该模块除了拥有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的功能外,还有信息,提供下载、添加学生、教师信息、修改密码、分配指导教师、统计成绩、监督留言等功能。
2.6 组建职教集团,加强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个新生事物。近年来不少地方依托较为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以专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教集团,加强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这样既保证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真正使校企实现双赢、共赢,提高了企业参入学生顶岗实习教学的热情。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顶岗实习岗位,丰富了学生顶岗实习的资源。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本身对学生的顶岗实践问题都高度重视,只要政府制度保障有力,校企实训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企业人力资源战略高效、有前瞻性,高职院校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才培养规格。三方共同努力,高职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就一定能做实、做好。
参考文献:
[1]高树凤.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研究.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5):31-33.
[2]刘捷.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23.
[3]谭辉平等.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中国高教研究,2008,(1):69-70.
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积极参与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训练与实践基地的建设,从2007年起根据我系自身特点,充分利用优势,创立大学生创新训练与实践基地旅游俱乐部,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平台,从系领导到具体的指导老师在导游俱乐部的建设过程中投入辛劳与汗水,注重过程管理,保证训练计划的实施成效。
1 江苏经贸旅游俱乐部创新实践训练项目的设计依据
1.1 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地方高职院校,为江苏和南京地方经济服务责无旁贷
南京是中国的旅游胜地和十大旅游中心城市之一,旅游人才的需求在质和量两个方面持续增长,面对高职教学大众化趋向以及社会经济转型期高职生源素质有所下降的状况,组建经贸旅游俱乐部,有助于大学生有效利用业余时间,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旅游人才。
1.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建江苏经贸旅游俱乐部,是实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建设的创新措施
江苏经贸旅游俱乐部建设是针对旅行社业务管理实践进行过程模拟,达到验证、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知识的作用。帮助学生了解旅行社的实际经营和管理过程,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和就业岗位的要求,培养锻炼学生将所学的旅游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缩短学生实际工作时的适应期。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就业和岗位竞争能力,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实现“共赢”。是实施有效的产学合作教育培养高技能的旅游人才的重要举措。
通过创建江苏经贸旅游俱乐部为全校师生开展旅游服务,激励旅游管理系学生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树立爱岗敬业和优质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旅游管理系学生队伍的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培养、建设一支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业务精湛、服务规范、献身于旅游业的队伍。
1.3 创建江苏经贸旅游俱乐部立足自我,服务全校,服务大学城
旅游管理系拥有在校生一千多人,绝大部分学生均持有导游证。江苏经贸旅游俱乐部所有成员由持有导游证的正式成员及未持有导游证但热爱旅游的成员组成。项目主持人和成员皆为经贸旅游俱乐部骨干力量,由在校的大一、大二、大三的旅游管理、应用韩语、商务英语、涉外等各专业方向的优秀学生组成。已完成了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旅游法规、实地导游、华东旅游、会展旅游、旅游英语、韩国语、旅行社管理、客源国概况、饭店管理等旅游系的专业基础课程,另外还通过了皖南实习、南京景点实习、华东线、旅游口语训练、礼仪训练等实习课程和专业实训课程,并持有普通话导游证、英语导游证、朝鲜语导游证,已经具备了组建旅游俱乐部的专业知识和业务基础。
江苏经贸旅游俱乐部项目成员平时对旅游及其相关行业具有极大的兴趣,经常在报纸书刊及互联网上了解旅游各行各业的发展动态,并积极投身于各项社会实践中。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有一万多名在校学生,500名教职院工,每年学生的春游、秋游活动,教职工的联谊活动等旅游的需求量很大,再加上学校周边的其他大学的学生的旅游活动需求,旅游市场广阔,组建江苏经贸旅游俱乐部,以江苏经贸学院省中旅光华旅行社为依托,大力开展“立足自我,服务全校,服务大学城” 旅游服务工作。
2 江苏经贸旅游俱乐部的创新实践训练的意义
2.1 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认为“大学应教给学生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创新应是大学的办学理念,也是一所大学的灵魂。”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是各界志士仁人的共识,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中的突出缺陷,更是创新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呼唤与期待!我校正在进行课程重塑工程,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要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第一课堂、第二课程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江苏经贸旅游俱乐部以江苏经贸学院省中旅光华旅行社为依托,为全校师生提供旅游咨询、导游服务、班级旅游活动策划,预订车票、机票、户外拓展训练并出售各地旅游纪念品等一系列服务项目。通过江苏经贸旅游俱乐部的平台,深入开展导游、旅游产品促销、会展等方面的能力培训,在活动中学生们对旅行社业务操作、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导游服务技能有充分的实践机会,不仅锻炼能力,提高学生们综合职业素养,同时也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2.2 工学结合,突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创新之根,创立大学生创新训练与实践基地旅游俱乐部,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强化学生动手能力,重视学生的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的过程就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过程,旅游俱乐部建立,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旅行社业务的顶岗实训,而且能够面向全校和周围的大学城提供旅游咨询与服务,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旅行社业务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系统全面了解旅行社门市实务,产品开发、外联实务、计调实务,掌握基本服务技能、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等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空间。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导游服务、旅游咨询等活动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沟通协调能力。通过制作经贸旅游俱乐部的网络服务平台,导游会员电子档案、游客档案数据库和旅游产品信息资源库等提高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运用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旅行社服务与管理能力也通过旅游俱乐部的实训得到发展与提高,而且在活动中学生的社会能力如团队协作、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便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独立操作,也能把所掌握的知识灵活运用;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3 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与科研水平,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所谓教学相长,要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具有创新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就必须有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教学能力,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占有较高比例的教学团队。江苏经贸旅游俱乐部建设,也大力提高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与科研水平,成为学校双师素质教师和“双证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实训场所,突出旅游管理类专业高职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加强校企联合办学。为了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每个学期邀请2至3名旅游业的知名专家学者,举办知识讲座或技能培训。教师分批带领学生参加实训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同时也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学术创新能力整体进步,促进旅游管理系的全面发展。
3 江苏经贸旅游俱乐部创新实践实施举措
3.1 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强化管理
江苏经贸旅游俱乐部模拟旅行社业务设三个部门:导游管理部,产品开发与营销部和综合部,在骨干老师的指导下全部由学生自行组织分工,在全员市场营销为导向基础上各部门分工明确,共同努力,沟通协调发展江苏经贸旅游俱乐部工作,部门负责人带领会员切实做好本职工作,发挥窗口作用。①导游管理部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导游培训,接待与联络、考核等工作;②综合部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外做好大型宣传策划工作,外联工作,对俱乐部工作计划进行全程协调、控制等;③产品开发与营销部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市场开发如制定适合大学生的旅游信息,推出具有特色的旅游计划、对重要客源制定和实施具体营销策略等。
3.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注重过程管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保障实践计划实施
指导教师负责协调指导重大事件处理:①指导教师和骨干共同制定会员的考勤、考核、奖惩制度和各项业务操作规程,并张贴在工作室以便检查与监督;②各部门负责人每月制定好工作计划,每周三中午俱乐部召开工作例会,指导教师听取各部门负责人工作情况汇报,及时调整、协调有关工作,每月各部门做好工作总结。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③导游管理部负责所有导游的信息搜集、工作活动的情况记录分析,分类整理形成导游会员的电子档案和文档,作为安排导游任务的参照。④产品开发与营销部和综合部共同协作搜集有关资料形成游客档案数据库和旅游产品信息资源库。⑤财务收支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在起步阶段学校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在经贸旅游俱乐部工作走上轨道后,目前经贸旅游俱乐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组织。
3.3 以点带面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发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至旅游俱乐部成立以来,已成为旅游系学生的实践基地,为社会大型短期接待任务选送接待人员,安排导游会员参加导游接待服务,与世扬旅行社,省中旅、市中旅,人人旅行社、风华旅行社等合作,每个学期至少安排200人次学生参与实习工作,完成港澳专列、华东线、南京地接等导游服务实践活动,做好跟踪服务反馈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处理,提升学生服务技能和水平;利用业余时间为全校师生、社区、江宁大学城提供免费旅游信息咨询,旅游线路宣传。举办各类活动,如导游词讲解大赛、导游服务技能大赛、旅游诗歌朗诵比赛、旅游歌曲大赛、旅游摄影赛等,经贸最佳导游大赛,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实践锻炼。07年9月以来旅游管理系与江苏省养老协会世扬旅行社合作,共计接待10批1万1千人次游客,为旅行社港澳专列提供120人次学生导游服务,与德高、风华、人人等旅行社合作,为华东旅游线、南京一日游等提供优质学生导游服务;此外,还参与第七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江苏省国际友好城市交流30周年庆祝大会,第四届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等大型会展旅游接待,“2009年万名大学生走进苏州”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旅游管理系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服务技能得到好评,通过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许多俱乐部的同学在实习期间就被用人单位看中,并提前签订工作协议,很快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力量。每年毕业生在提前半年时就有旅游企业来我系挑选人才,通过几年的合作,省中旅、南京旅行社、德高、风华、人人等旅行社对我系毕业生满意度很高,并且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创新教育来自教育的创新,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内科护理;品牌课程;设计思路
内科护理一直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点课程,作为国家级、省市级精品课程,对其研究也很深入。但到目前为止,能充分体现针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体现理实一体化的相关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和临床还有很大的距离。内科护理品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旨在突出实用性。紧密联系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重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方便护生学习,使课堂教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打造“六个一流”,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和一流的实训基地。本文简要介绍内科护理品牌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设计思路,现汇报如下。
1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问题
内科护理作为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旨在使护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及内科护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熟练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护生的培养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护理岗位需求为标准的,要与护理岗位要求相符合,护生毕业当年就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凭证上岗,因此护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近几年的内科护理教学中,我校护理教研室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基于内科护理工作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更新实验设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使得中职护生在毕业当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但在专业教学实践中仍需不断完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改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复习题、师资建设、教材等。
2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尤其是品牌课程的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中心环节。虽然目前广西区域内众多中职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但全区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品牌课程建设极少。内科护理课程的内涵是以对护理对象的整体护理为线索,将内科护理专业知识及专业实践技能与内科治疗技术、基础护理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内科护理课程内容。通过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品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积极开展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力争使本课程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学习质量、评价标准等方面达到广西区级品牌课程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在区内同类中职学校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把护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能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能够从事临床护理、家庭或社区护理以及保健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课程建设的设计理念
内科护理品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要遵循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原则,依据“基于工作过程、融入实际工作情景”的课程观,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相关的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标准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教学中,设计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让护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体系,增强护生的直观体验,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全面体现本课程的教学内涵,始终贯穿整体护理理念,体现人文关怀,最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与工作相结合、课堂与临床一体化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4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4.1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涵盖职业标准,根据内科护理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遵循护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按照必需、够用、适用及符合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的原则整合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呼吸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消化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泌尿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血液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患者的护理、风湿免疫科疾病患者的护理、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传染病患者的护理9个学习项目,所有学习任务的确定以行业专家对内科护理岗位所进行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了专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1]。
4.2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广泛运用多媒体和现代信息化技术,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方法引入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例如,基于内科护理工作过程开展项目教学,以典型病例的工作任务为引领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以资料收集—护理计划—护理实施—评价与反馈的学习过程组织教学,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真正做到以护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讨学习为主的有效教学。内科护理品牌课程体系的建立对考核标准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其考核应具有全面性、整体性,以护生学习新知识及拓展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低作为主要考核标准,建立一个灵活、实用、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全面地评价护生的专业水平[2]。要探索建立更科学的考核体系,就不能固守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更不能固守程式化的考核内容。考核过程要围绕培养护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个中心,课程考核从形式到内容都要体现护理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培养,采用阶段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的立体考核形式,将校内考核(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与岗位考核、护生自评与互评、发展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4.3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品牌课程建设的根本,是首要任务[3]。本课程教学团队共有10名教师,其中7人具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中职教师资格证书,高级职称4名,研究生学历6名,新老结合。为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建设导师制度、师徒结对制度,为每位青年教师选派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高的指导教师,制订培养计划,从备课、授课、实训带教等环节悉心指导。通过区内外各种培训和参与医院临床实践、积极联系知名专家前来指导等措施,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结合学校现有人事管理机制,到2016年底,建成一支适应学校办学规模、满足教学需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成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4.4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障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条件。结合培养目标和本专业覆盖的职业岗位需要,适应地方护理行业需要,以“十一五”规划教材体系为基础,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注重教材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适用性,树立品牌意识,开发建设有特色的、能体现教学改革成果的、按整体护理程序编写的案例版理实一体化《内科护理》校本纸质教材。其是以网络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集电子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实验教程、习题集、试题库、电子教案、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于一体,能满足实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立体化教材。建立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实现内科护理网络教学,做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4.5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中职学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4.5.1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我校在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投入一千多万元,建立健全多媒体示教室、内科护理技术实训室、急救技术实训室、助产技术实训室、儿科护理技术实训室、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室、模拟手术实训室,购置了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全无线遥控高端临床护理模拟人、护理健康评估模拟人、全自动起立床等大量先进的医疗、护理教学仪器设备,设备水平达到区内一流,形成了仿真的职业环境,护生能在校内完成内科护理常用技能的训练。每台重大设备都有使用记录及维护保养规定,责任具体到人,管理科学规范,使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达到100%。
4.5.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校外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职护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是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基地除了作为实训教学、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等平台外,还是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在南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南宁市内5家医疗单位成为我校护理专业临床见习、实习教学基地,有专门的教学组织和带教队伍,全面负责护生现场实训教学。院校合作,统一管理,共同进行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题研究等,为护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场所及就业机会,也为教师实践活动提供了场所,使护理人才的培养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4.6教学管理建设
教学管理是倡导优良教风和学风、规范教学行为、保证教学秩序、促进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校建设有一套完整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及一个畅通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了护理专业教学工作顺利高效地开展。实行品牌课程主持人负责制,引领大家做好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负责管理。明确教师职责,严格日常教学管理,如青年教师师徒结对导师制度、每月一次教研活动、每学期两次的教学分析、作业全批全改制度,要求每一名教师上课前有教案、讲稿,期中有独立作业分析,期末有教学(课程)总结,年终有个人工作总结等。通过同行教师相互听课,教学观摩,护生评教,期初、期中教学检查,课堂质量评价等措施来落实教学质量监控,全面、持续地把质量建设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收到了良好效果。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奖罚分明。做好课程建设规划,列出详细可行的建设内容和完成时间表,并按计划执行。
5课程建设的特色与创新
5.1校院合作,形成校院联合培养机制
在校院合作委员会的领导与指导下,与教学医院南宁市第一医院、南宁市第三医院、学校附属医院互动进行护生培养。护生入学后即可与医院联系,比如入学参观。在护生学习的整个阶段,特别是新生阶段,就要为护生树立起“护生”与“护士”的双重身份理念,这可以通过穿插实践环节和开展职业指导来实现。学校护理教研室与医院护理部共同参与内科护理品牌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设计、教学计划及考核与评估标准的制订、教材的编写等。教学过程中派护理专家与学校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辅导等。
5.2建立基于学习过程的护生质量评价体系
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护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力求突出“两个结合”,一是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二是突出职业岗位需求,将校内考核与岗位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包括自我评价、考勤、课堂提问、现场操作、课后作业、理论测验、作业、实训练习、情境演练、上岗学习考核;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期中)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实习出科考核、毕业综合考试,其中理论考试实行“教考分离”,试题覆盖培养目标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客观检测护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技能考核采取学习领域临床护理技术项目个人必考与小组抽考结合的方式,根据行业职业标准要求制订评价标准,主要考查护生的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岗学习考核、实习出科考核与毕业综合技能考核在教学基地进行,由带教教师及所在科室护士长承担,完全按照岗位标准评分。
5.3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
在正常的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理念、知识点,介绍相应的考试方法。据《护士条例》的规定,积极实施“双证书”教育,一方面教学内容要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另一方面开办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前辅导班,提高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考能力,使护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获得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证书,进一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5.4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根据护理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设计仿真的学习情境来实施教学,以小组学习、个人学习为主要形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结合“院校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护生为主体,让护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方法,广泛应用多媒体和现代信息化技术。结合临床岗位职业能力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护生能具备临床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实现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的同步。
6结语
品牌课程建设充分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的需要,课程教学突出临床实际应用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衔接、技能考核与临床内科护理技能操作需要相对接,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作为内科护理品牌课程建设的努力方向。通过开发与建设内科护理品牌课程,可以全面提升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通过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可以实现学校教学与医院临床的无缝对接,使护生在学校期间能真正学到社会所需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使他们毕业后真正成为社会用得上的专业技能型人才[4]。
参考文献:
[1]韦振飞.全口义齿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9):123-125.
[2]韦振飞.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7):130-131.
[3]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