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12 23:40: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第1篇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原理体系。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很多方面有待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科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的结合更加密切,有必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而且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支持,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从人的心理、意识、思想三者的相通性入手,讲授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科学性

 

人的心理、意识、思想是相通的。人的心理是思想意识的基础,思想意识是心理的高级反映形式。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发端,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中,心理、思想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密不可分的。人的思想品德一般按照心理—思想—行为的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的。

 

所以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就一定要涉及心理方面的知识,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当中,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从人的心理、意识、思想三者的相通性入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讲授教学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教学逻辑。

 

二、从方法论角度,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建立的合理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能够转变我们研究的角度,即从教育者向对象转变,从静态到动态转变,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建设更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也必然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其建立的合理性。

 

从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加以分析,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社会日益多元化,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得到增强的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需要加强对教育对象本身的研究,尤其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对对象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和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手段。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扩宽了研究视角,通过对对象知行意的研究及规律的分析入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需要,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从时代的发展变化出发,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研究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为政治服务,更向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进入十三五规划时期,社会各项改革全面深化,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加上互联网带来的各种冲击,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提升党的宣传舆论力度,占领思想意识形态的阵地,就必须关注人本身的需求,关注人的心理,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真正解决教育对象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教育对象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道德甄别能力,增强他们在各种价值观纷呈的社会环境中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教学可以从人的心理、意识和思想三者的相互联系的视角着手,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方法论角度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时代的发展,很多科学研究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发展了新的理论。在心理学方面也有新的成果,如积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借鉴这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效率。

 

只有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性,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在将来,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学科建设的需要、实践的需要,心理学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第2篇

(吉林大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途径,而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是提高研究生培养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立足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反思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方式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教学改革;研究生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方式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01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01—02

项目:吉林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王丽荣(1964—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研究生教育开始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1]这给研究生课程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困惑与挑战。一方面,在小众化时期的个别化教学、研究指导型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研究生招生规模和人数增长所带来的教学需求,课堂教学开始成为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主渠道;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不是专业知识的简单传递,传递知识的目的在于“转识成智”,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开发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水平,这也是区别研究生课堂教学与本科生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从心理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和心理规律进行深入探讨,[2]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特点,立足于理论探究,通过专题研究的形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本文主要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实际出发,立足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改善研究生课程教学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目标的思考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目标的建构应体现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一)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期望在课程目标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党政工作管理干部和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的立场、观点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与传播方面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基础,成为能够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科知识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学科知识目标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要求上,具体表现为:要求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识。

(三)心理发展目标

心理发展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发展领域,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方法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在行为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3]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

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

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之中,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再好的课程教学内容,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方式,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教学方式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教学方式运用单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充斥课堂;[4]教师习惯于专业知识的传递,虽然也会考虑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但忽视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思维的训练,也漠视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拒绝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学生难以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专业价值观。

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应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单向传递学科知识”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具体确定为:主要采用系统讲授、研讨、师生问答、案例分析、行为体验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通过系统的知识讲授,使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其将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通过师生问答、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双主体学导式”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结合课程内容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川.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J].高等教育管理, 2007(2).

[2]王丽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

[4]姚莉,刘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4).

第3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点

一、引言

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的各种研究方法,(例如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以及质性研究方法等),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力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和强有力的生命力量,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将目光关注在普通人身上,探寻正常人的潜能和寻求幸福感的能力。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趋势,属于心理范畴,心理学是一种专门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活动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用正确的思想武装人的头脑,及我赶快去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实践活动过程。它作为塑造人的思想的一项伟大工程,与积极心理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内化过程离不开人的积极心理过程;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启示和借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自觉不自觉地揭示出教育对象的某些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有机的契合点,二者在工作对象上、功能上和理念上存在有机契合,这一点为积极心理学,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同积极心理学都与人密切相关

积极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情绪体验,提高人的幸福感,培养人的良好品性,使人的存在更具有意义和价值,促使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积极思考,形成积极的应对问题和困难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同样也是人,出发点在于培养人塑造人,用积极正确的思想武装人,培养人的责任意识和价值感,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两者都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渗透和影响人,增强人的本性中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

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这种对个体的尊重,实际上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人的尊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体现的同样是尊重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平等待人、尊重人”。尊重个体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这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有很多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其工作方法,工作模式都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而思想政治教育若要取得实效,必须尊重人的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贴近学生,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学生优良的德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体现在其研究内容上,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研究内容重点涉及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主观幸福感和主观情绪体验,这种强调各项内容的主观性就足已说明了积极心理学对个体的尊重。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中,人们更关注自我需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决定等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涉及人的三个基本需求,包括能力需求关系需求自我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可以导致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会促使人的进步。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87-01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这必然会波及与影响当代大学生。大学生的心理层面、思想认识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培养大学生知、情、信、义、行,开导大学生思想的有效方式,勿庸置疑地要承担起调适大学生心理,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思想特点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不停地思考、选择和探索。其心理、思想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成长”意识迅速发展,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较强

现今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在父母的关爱和改革开放带来的相对富裕的环境中,没有吃过什么苦,也没有经受过艰苦生活的锻炼,普遍表现为自我评价较高,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较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人,竭力想要摆脱学校、师长的约束,强烈要求独立自主。由于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发展,进而出现疏远异代人,只愿与同龄人交往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认为同龄人是“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给家长或老师讲了有时不能得到理解,反而易惹出“麻烦”。他们交往的范围超越了班级的界限,波及全校,甚至走向社会,如老乡聚会,同学聚会等。

(二)思想活跃、情绪激昂

思想活跃是当代大学生的一大优点,凡事注重独立思考,不轻信名人,不轻信书本,不轻信宣传。进入大学后,由于生理上的日渐成熟,青年人旺盛的精力及大学生活的相对自由,他们产生了许多新的需要。同时,大学阶段又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伴随着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他们在需要的满足和价值判断时常常摇摆不定,涉世不深和青年人的心理矛盾又使他们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他们既会为一时的成功而激动不已,也会为小小的失意而抑郁消沉。但在师长面前往往会掩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不愿轻易反映自己的真实心理状况,出现心理“闭锁”的特点。

(三)富于理想,渴望成才

现在的青年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富于理想,‘憧憬未来,上中学时就对自己的将来进行了完美的设计,积极追求充实的人生。但是,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不少人往往在处理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的关系上失衡,对实现自我价值考虑较多,对社会价值、社会进步方面考虑较少;对个人的前途和发展考虑较多,对社会需要考虑较少。他们追求理想,但动机功利化。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在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上,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在理想的实现途径上,更注重个人的奋斗。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讲究实惠的思想相当普遍,在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他们往往选择后者。

(四)自我认识上的定位与社会需要的反差

大学生的意识、心理存在着显著的年龄特征。由于环境和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以及心理上的不稳定性和两面性表现得更加明显。从其社会角色地位看,大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他们比其他社会青年具有更高的理论知识而缺乏社会体验,另一方面社会对他们又提出了比一般社会成员更高的期望值。这种特点容易使他们产生自视过高、不切实际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与社会现实生活产生碰撞是难免的,

二、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健康的心理必须以良好的思想素质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和提高人的思想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秀的品德、健康的意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发挥塑造大学生高尚的思想素质的作用。

(一)防止逆反情绪蔓延

教师要尽量避免或缓解学生的逆反心理,以保证教育过程的有效性。首先,营造良好的交谈气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时,处于主导地位,要融洽双方的关系,使学生一开始就对你产生好感。其次,做一个听话能手。教育说服的过程,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相互交流思想信息的双边活动过程。说服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善于听学生讲话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渠道,有利引起学生的共鸣。最后,防止不良情绪从个人向群体蔓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同辈群体中“核心人物”说话灵、威信高的特点,做好“核心人物”的思想工作。

(二)巧用心理暗示

暗示是思想教育的重要方法。对学生直截了当地批评可能会引起心理对抗,而暗示不付诸任何压力,不要求学生非接受不可,用含蓄的语言或示意的举动使学生领会教师的意图,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促使他们在思想上自我认识,自我谴责,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坚持正面教育为主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一种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教育者的期望作用对于受教育者有突出的影响。若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较高,赞赏的言论较多,学生表现好的愿望就会增强,就会沿着教育者期望的方向发展。所以在实施思想教育过程中,应坚持正面教育为主。

(四)提高教育者可信度

所谓可信度,就是指教师具有的影响学生改变态度的特性。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的可信度取决于两个主要的特性:即专业性(亦即权威性)与可靠性。据此,大学生思想教育要有好的效果,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可信度,即必须提高自身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就是要研究人的思想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人的思想观点的形成过程和心理过程是同步的,所以,我们既要从思想现象来研究人,又要从心理现象来研究人。以心理过程的规律为依据,深入研究人的思想观点形成的客观规律,把思想科学和心理科学结合起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大学生思想状况,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深、做得更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 1]葛锁网.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8- 70.

第5篇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90)

摘 要:文章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瓶颈入手,阐述了基于立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的新思路,并构建了基于立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新范式。

关键词:立业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范式;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22-02

一、困境与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瓶颈

(一)教学目标松散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学生主体性意识不强,片面强调理论讲授。教学目标表现为掌握更多的理论要点,导致教师经常抱怨课程内容太多难以讲完讲透。教学目标设计没有深入把学生的内心迫切需要和外在需要联系在一起,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缺乏适用性,主要是缺乏立业教育理念对课程的贯穿。现有教学目标为理解某一理论的科学内涵、基本知识,形成对基本理论概念的认知,提高在某一方面的认识与能力,掌握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基本要求。同志提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1]。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了要达到政治觉悟的要求,同时也应该达到提高立业能力的目标。从思想理论到学生立业实践是巨大的飞跃。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侧重对理论的正确认识与深入了解,在与学生自身发展结合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这一点恰恰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所在。

(二)对教学内容处理不足

传统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以理论正确阐述为主,如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劳动价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践的结合与指导作用。教师对教学内容侧重系统概括与举例说明,缺乏与学生自身成长相结合。教学内容张力表现为缺乏有效载体,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从空中落到实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容易表现为空、偏、难、高的特点,课程实效性差,学生对教学内容只停留在认知阶段,没有与自身实际应用相结合、没有与自身所处情境相结合,仅仅停留在背诵理论方面,有的学生甚至还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应对理论考试,没有达到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系统地把理论与学生自身生存实践、未来职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三)课堂教学活力不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直在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以吸引学生,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教学中对于如何启发学生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方面做得还不够,对案例分析的目的往往归纳为我们对某一理论问题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在对课程考核中往往设计利用案例分析题来考核学生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参考答案却更多地设置为课本上的理论大纲。在案例式教学中没有启发学生如何结合生存、生活、生命选择自己的道路,没有让学生感觉到离开了这个理论的指导我们就不能更好地发展,也没有深切体会到“非要学习这个理论”的道理,因为也就难以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如下问题:学生过度关注考试及格的问题;手机游戏泛滥成灾,导致目标迷失;高中高压学习环境在大学突然改变,外界高度约束环境变为自制性、自主性环境,很多学生难以自控;教师教学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共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也有关于立业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只是表现为随机性和非连贯性。

二、理念与突破:立业思想政治教学新思路

(一)立业教育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凝聚性

立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大学生通过掌握理论来指引人生幸福道路的教育,是通过增强立业本领服务社会的教育。立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思想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创新人才的目标开展教育。立业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宏观拉向微观,从宏观指导升华为微观影响。立业教育的内容除了包括最基本的就业、创业教育,还包括关于职业关系处理、职业认知、职业文化等全方位教育。立业教育目标指导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成为多向度发展的人。立业教育目标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素质、创新理念的大学生。

(二)立业教育教学内容处理具有实践性

立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立业实践中所应具备的理念,培养在社会立足、自立自强、增强本领与服务社会所具备的能力。立业教育的出发点是学生的自身成长。根据立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思政课教师会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点不一样,教师既要讲共性的立业技能与立业软实力,同时又要研究不同专业的立业技能需求,分析不同行业对自身素质的不同要求进行立业教育。这样根据专业特点进行立业教育减少了学生对未来社会的迷惘,从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的能力。立业教育为大学生顺利适应社会与推动社会良性发展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三)立业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参与式教学形式一直是教师所追求的,学生广泛参与课堂也是教师所希望看到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能够促进教学相长,但是不是教师多提问就能达到目的呢?只有思想政治课教师所讲的理论与他们切身利益紧密结合时学生才会有较大的热情。如对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问题,有些学生不觉得是非讲不可的问题,认为这些内容与他们距离非常遥远,因此上课容易懈怠走神。如果教师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岗位数量紧密联系讲解,学生则会立即关注社会经济发展运行以图在社会中谋得岗位。增强教学活力需要教师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与学生的生存所需、价值实现紧密联系起来,把大学生追求幸福道路必须面对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结合起来,大学生会自觉地思考应该秉持的对人、对己、对事的态度,我们的思想理论课堂便是充满活力的课堂。“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从教学方式的总体视角扬弃理论教学模式,选择立业教育方式。”[2]只要教师认真从学生的立业角度备课,把立业教育教学系统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效果就会变成师生所期待的教学场景。

三、路径与措施:立业思想政治教学新范式

(一)凝练立业教育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要求青年“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大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建设者,不仅仅需要通过专业课培养专业技能等“硬实力”,不可或缺的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的素质教学来培养立业的“软实力”,如职业目标、职业价值观、职业阳光心态、职业毅力、职场人际关系等等。不管大学生成为哪方面的人才都需要立业观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形成立业教育的新思路。从立业需求出发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素质教育内容,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起到有效指导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突出的问题。

(二)加强思政课教师立业教育培训

总体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经历。思想政治课教师大多数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实践锻炼。一般高校招聘思想政治课教师条件唯学历,甚至对有社会工作经历的人有一定的偏见。随着高校内涵式发展理念的落地,学校面对四十岁以下青年教师包括思政课教师开始全方位实施挂职锻炼计划,每年抽调一定比例教师到企业、机关、基层挂职锻炼一年,熟悉民情、社情,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效对接。在挂职锻炼期间,学校对教师不再安排教学任务,教师工资正常发放。同时挂职单位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与岗位津贴,共同促使教师扎实的安心锻炼,避免流于形式。教师经过社会实践锻炼,对立业过程中所需的各项素质更加系统掌握。在实践教学层面,学校要注重对学生技能与动手能力培养,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促进大学生转变角色,在生活中训练自我管理能力与生存劳动能力。

(三)探索多样化立业教育教学方式

实现立业教育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与方式。在教学模式方面,由于立业教育涉及多方面因素甚至有操作性的内容,传统课堂教学尚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我们可引进探索慕课教学模式,实现开放性、大容量、随机性学习。慕课教学既可以从实践教学的角度进行立业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单独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慕课教学,实现立业思想教育理念传播与效果推广。学校应改变邀请学术名家、专家、企业家来校讲座的惯例与传统,聘请公司企业优秀员工、优秀公务员、科技工作者等各行各业基层、中层人员来校举行讲座。这些优秀员工代表了广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达到这些基层、中层员工的业绩并非遥不可及,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通过普通职场优秀人员的现身说法,拉近“讲与听”的距离,增强课程的多样性和精彩度。最后增加实践小学期,在此期间学生不再进行课堂教学,可以集中进行社会调研,短期到企事业单位见习、实习,实现立业教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6.

第6篇

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速期,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但是隐藏在繁华背后的是西方敌对势力在不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入侵,妄图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根基。尤其是高校的大学生群体,由于其正处于“社会延缓期”,这是一种介于社会心理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半成熟状态,其特点就是不稳定,容易受到错误的引导,正是因为大学生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外国敌对势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比如电影、动漫、商品等,加紧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影响,妄图在我国的年青一代身上烙上“西化”的印记,使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无人。正是因为在意识形态领域这个无声的战场上面临着这般紧迫的局势,所以说我们必须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并把增强教育的效果与质量放在首位。想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结合起来是一条必要的道路。

二、心理学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一)善于运用典型心理效用,在潜移默化中解开思想“疙瘩”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与人进行面对面,心贴心交流的工作,要想保证这一项工作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除了要切实的“把准脉”,了解受教育者的所思所想,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运用心理效应,这样才会使得说服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泡菜效应”原先说的是相同的蔬菜放在不同的腌制材料中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出不同的味道。这个心理学效应充分体现出环境的重要性,其实有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只要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形成一种良性的环境导向,大家都置身于之中,就会自然而然的将自己的行为向好的方面靠拢。

“保龄球效应”原先主要是讲了两名教练分别训练自己的队伍,在一次击球结束后,两个队伍都是击倒了7只瓶,剩下了3只。A队教练主要是批评,B队教练却是表扬为主,结果是B队在以后取得了更好的成绩。这一个心理效应就体现出了批评是否具有艺术,有时候换一个角度,变批评为表扬,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淬火效应”原意是指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之后,浸入到冷却剂之中,经过冷却处理后,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稳定。这一个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对于一些日常表现优良的学生,如果他们一旦出现飘飘然的苗头以后,应该适当的给他们设置一些小障碍,让他们头脑冷静一下,这样更加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这是“淬火效应”的一种应用。

(二)牢牢把握沟通交往原则,在良好沟通中解决思想问题

沟通交往原则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重要一部分。

“把握场合时机的原则”启发我们,合适的场合和时机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因为,合适的场合和时机会使受教育者本身的心情较好,抵触感降低,这样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始阶段不受到很多的阻力,便于教育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下去。所以说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首先要营造出一个合适的交流环境,这个环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受教育者感受到放松,这样便于受教育者更好倾听和倾诉。其次还要把握好时机,要选择受教育者心情相对较好的时候进行谈话,这样其接受谈话内容的程度会相对较高。

“强化主动接受的原则”说的是在尊重受教育者各方面的前提下,增强其主观能动性,让其自觉主动的接受教育内容。在这里,增强受教育者主动接受的关键点就是尊重,尊重受教育者的身份、家庭背景等。尊重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表现为认真倾听和慎重回答,认真倾听是让对方感受到自己说的话被重视,自然而言就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慎重的回答是让对方感受到教育者说出的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随便说出口,同样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就是在营造出的这种尊重的气氛中,可以让受教育者放下包袱,打破与教育者的心理隔膜,在畅所欲言中接受教育内容。

“加强语言艺术的原则”告诉我们,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收到的效果是不一样。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必须要保证的是内容的正确与科学性,这是前提,同时也是根本;其次是要在保证内容的基础上,灵活表达方式,使语言亲切、生动,更加具有感染力,这是辅助,同时也是保障,是为了更好的教育效果。

“确定预期目标的原则”强调的是目标的重要性,有目标牵引的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目标,这样才会使整个事情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而且只有确定了目标以后,才能紧跟着确定方法、步骤等,整个事情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确立目标需要注意的一些因素,目标的确定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需要与动机来决定,同时又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

(三)培养建立心理激励机制,在激发自信中化解思想矛盾

增强自我效能感。其实现在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出现思想上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身很难获得成就感,感觉找不到自我,长期以往就会造成迷茫、彷徨,这会成为社会的潜在不稳定因素。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引导大学生增强自身的自我效能感。所谓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于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的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1]。大学要想完成一项任务,首先自己会有一个主观的估计,如果主观估计很低,就会导致自己都没有信心,要想顺利出色的完成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是非常重要的。

引导进行正确归因。归因的过程就是人们人们寻找导致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2]。不同的归因过程对于大学生的行为有不同的影响。如果面对一项任务或者活动,如果失败了或者成功了,大学生去把原因归结为自身的原因还是外部的原因是对他们今后的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

注重精神层面的关怀、鼓励、物质和精神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两者之间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面对繁重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对于大学生的精神激励是必不可少的。高校的辅导员若是能够真正做到真心为学生着想,通过感情交流和心理因素来激励他们,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去面对繁重的学业任务,踏踏实实的过好大学这一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

树立榜样进行激励。生活中大家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能够给大家的精神带来一定的鼓励作用,而且榜样树立必须是公认的、权威的,能使大学生生敬仰的心情。榜样的激励,使外在的榜样形象转化为催人奋起的内在动力。榜样不仅能够起到带头作用,还能言传身教,以点带面,激发了大家的进取心。现在的社会,大家都服有本事的人,当树立了一个榜样的时候,大家都会争先恐后的去学习、去提高,这样的激励作用与话语上的激励相配合,可以激发出内心的动力。

第7篇

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并逐步完善管理能力,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实施管理。但是据调查发现,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认识不到位、相关教材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够、师资力量欠缺等等。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一定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其应用,加强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健全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

现如今,教育教学新观念不断深入推进,现代化教育是集学科教学和管理于一体的教学内容。在新的时展背景下,我们一定要摒弃固有的老旧思想,转变管理观念,健全思政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将心理学内容贯穿于其中,并强调管理的积极作用,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基础,促进学校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成果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与人的思想内涵有关的教育内容,心理学使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够外化为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在学生的行动、技术等各个方面。有些高校虽然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利用的过程中却无法使其有效的发挥。因此,各大高校一定要加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切实应用到管理中来,构建符合新时代的管理形式,逐步转变教育者的思想理念,坚持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完善学校管理水平,加强学校管理力度。

(三)完善师资建设,加强研究力度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一定要以科学合理的研究为基础,以完善的师资力量作保证。因此,学校一定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数量,对教师进行严格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水平,设立专门的研究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找到其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紧密联系,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以正确的思想完善学校管理,增强学校管理能力。

二、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与主题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是指大学生因为自身认知结构与教育者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发生冲突,而引起的与教育目的相背离的心理反应。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往往面临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问题的存在,不仅常常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实际效果,而且还会造成部分学生与思想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因此分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做好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工作,研究克服逆反心理的途径和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一、部分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逆反心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教育过程的诸个要素以及教育的途径和载体都有可能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1.受教育者

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是社会实践活动和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逆反心理的实际“持有者”。因此,分析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显得至关重要。引发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自身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好猎奇心理导致。大学生求知欲强,敢于接受新观念、新事物,对自己没有涉猎过的领域、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对越是被禁止的就越感到神秘和向往。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说教性,而大学生容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自己从外界获得的一些理论、观点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某些理论、观点进行辩驳,而在这辩驳过程中,如果他们的好奇心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他们的疑问没有得到合理解决,他们就容易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

(2)好胜心理导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此时人的思想活跃,目光敏锐,不拘泥于成见,凡事批判性强,好胜心切,自我表现心理强烈,愿意标新立异,喜欢鹤立鸡群,因此有时会故意采取与他人相反的态度。

(3)极强的自我意识的结果。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逐步增强,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对成年人的依附,对任何事物都持有批判态度,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意的需要,行为上有较强的反控性。加之,现在部分大学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然而由于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熟,有时看问题,做事情难免有失偏颇,结果会事与愿违,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便会产生逆反心理。

2.教育者

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者、组织者、实验者,在与大学生的矛盾关系中,往往占据着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教育者自身存在瑕疵,往往会导致教育对象产生逆反心理。这其中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者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当。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教育者具有高度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可是在工作中有的教育者思想僵化,方法机械,引起了大学生的反感。

(2)教育者放松自我修养、降低自我要求。做人的思想工作最讲究的就是以身作则。但是现实中,一些思想教育者的素质不高,难以为人师表。有些思想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缺乏理论性、科学性、艺术性,达不到有效教育的目的;有些思想教育者言行不一,表里不一,难以服人;有的处理问题形式简单、粗暴,不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这样的教育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

3.教育环境

目前,社会上还存在形形的丑恶现象。党内一些腐败分子违法乱纪,严重玷污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的威信,败坏了社会风气;一部分人中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使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怀疑抵触情绪,引发了逆反心理。此外,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带来的“负面效应”与学校的正面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预防和消除逆反心理的方法和措施

大学生中存在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它影响学生正常的思想情趣,这使他们偏激、烦恼、走极端,甚至是丧失信心,教育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和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现象,具体说,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教育者工作能力,以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教育观念和体系,打破局限于书本,理论的界限,建立开放的教育体系;不断更新,拓展新的理论方法,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和环境内容开展教育,用具有现代化趋势,体现时代特点的的人和事来教育大学生,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改造教育信息的传播媒体,以实现教育手段的最优化。

(二)、改变教育模式,以主体互动的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和目的,而不是客体即被改造的对象,确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和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挥。

1.以心相交。大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情感都没有完全成熟,经常会需要别人发自内心的关怀、爱护,教育者应经常和他们沟通联系,充分了解学生,与他们建立相互坦诚,彼此信任的良好感情,力求做心灵相融,情感相通,说理与关心相结合,教育与服务相结合,在一点一滴的关心和真真切切的服务中寻找理想教育的共鸣点。

2.围绕焦点开展工作。现代大学生已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关心社会发展,但对于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又认识不清,如果不能及时给予回答和解释,“热点”就变成疑点。因此,教育者要善于挖掘学生关注的焦点,围绕焦点开展工作,以平等讨论、民主协商的方法解他们思想疙瘩,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

3.重身教。身教胜于言教,大学生们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因此教育者不仅要学会以理服人,更要以模范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学生。教育者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知识上、能力上等各方面都更高一筹,以自己的形象魅力去感召学生。

4.探索隐性教育方式。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

(三)面向社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社会求发展,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只有自身社会化程度高,才能有效的帮助受教育者获得和发展社会性,才能使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就是要改变只依靠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教育工作的状况,要引导广大群众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关心,参与教育活动,互教互帮,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