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5 15:05: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在备课方面得到的启示
1.在本课的教学中,要不要设置导入环节?如果要设置,怎样设置效果会更好?
刚入职的那两年,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有着这样那样的困惑。其中困惑很深的一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不要设置导入环节,怎样设置?于是,因为名师在课堂上都设置了导入环节,强迫自己设计一段“导入”台词。总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迷障”,走不出来,有时就是纯粹为了“导入”而导入。也走出自己的课堂,听过其他老师的课。通过比较发现:导入环节设置得好,可以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但是,为了“导入”而导入,画蛇添足。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底气足了,敢于尝试不同,有时感觉一段优美的音乐就能顺利把学生引入信息技术的课堂,简单实效。
2.认识相似软件时,多采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并思考:两款软件的异同点,怎样设计可以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要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小学阶段学生要了解的软件主要有:计算机画图软件、文字图形处理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光影魔术手等)、多媒体播放制作软件(Windows Media Player、Windows Movie Maker等)、网页制作软件(Microsoft FrontPage、Flash)等。学生在学习使用这些软件时,都有一个先认识后使用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设计较好的比较方式,顺利突破学生“怕生”的心理防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软件时,就可以运用之前学习的Word软件的知识进行迁移。通过两种软件的对比,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对Word软件知识也进行了复习。
3.哪些内容在本课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要不要展开讲解?
例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3册第5课《文件之家在哪里》这课中涉及了文件扩展名的知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扩展名”确实是个不太好理解的知识点,要不要在课堂中详细展开讲解,教师要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而定。如果把握不好,就变成:教师“埋头苦干”,学生“云里雾里”。水平较好的班级,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文件的图标等方式,引入文件扩展名的知识;水平一般的班级,建议教师可以把这个知识点避开,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等到高年级,再慢慢渗透。
4.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便于学生掌握,这节课的教材需不需要改动?
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第4册第8课《难忘的入队仪式》这一课中,有的教师把教材内容进行了微调,改成了学生最近经历过的感兴趣的《难忘的达标运动会》,改动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技能。当然,教材内容的改动要慎重,想要把这一课上好,教师就要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素材,并且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
二、在上课方面得到的启示
1.指导学生有效地将学习任务进行分解,针对学习有差异的学生来划分,然后按部就班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每一课的课后都有一些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做一做”:1、2、3。在学生自主练习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水平进行划分: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尝试完成全部练习;水平一般的和学困生,可以选择一道题目来完成。
2.有针对性地选择分小组形式展开教学。
在我的信息课堂中主要用到以下两种分组方式:
(1)自由组合:适用于学习内容难度小、任务分配之间的差异小、学习目标是以学生兴趣为主的合作学习。例如:上网查询资料可以选择这种分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效果较好。学生的个性、爱好、学习能力、基础是相接近的,有利于学习活动的进行。
(2)教师指定:当学习的内容难度较大时,由教师指定分组效果要比学生自由组合好。当学习有一定难度时,学生往往会选择基础较好的同学为一组,造成学困生没人要的不良局面。这时教师要主动出面干预,有针对性地均衡优等生、学困生的搭配,并要做好学生思想的引导工作,提倡互相帮助。
3.有选择性地采用竞赛闯关的方式讲授新知。
关键词:反思, 信息技术, 教学
一、引言
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而又新鲜的学科,充满活力又内涵丰富。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2009年10月9日,北京市高考改革新方案,将信息技术会考成绩作为高考升学录取的依据,提升了信息技术课在中学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这也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挑战[1]。
反思,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见,教学反思的写作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新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成为反思型的课程实践者,成为反思型教师。反思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有什么意义,反思对信息技术教学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进行反思,如何成为一个反思型教师,就成为一个急需探讨的课题。
二、反思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
(一)反思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大的核心要素之一。叶澜教授有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2]美国学者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很明确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录像功能也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中来。课堂录像有着其他媒介不能比拟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在课后,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可以清晰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4]。
(二)通过反思不断优化教学
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是一个老师带一个年级的好几个班级,经常存在着一节课上好多次的现象。对于教师如果将此当做简单的机械重复,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会月上越没有意思。教师很快就会出现职业倦怠。但是,如果,教师没上完一个班级,就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反思一下在哪个班级里上的效果好,为什么效果好。在哪些班级里出现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的。例如:我在新疆实习的时候给学生带图形图像处理,让学生制作大头贴,给第一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下素材,包括人物图片和背景图片。然后将素材分发给学生,我给学生连上网,说明可以在网上下载图片,然后让学生制做大头贴。结果学生给我提交上来的作品就是我发给他们的素材拼合而成的。下课之后,经过反思,在第二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我带上了自己的数码相机,提前进教室,给每学生找了一张照片,然后我讲大头贴的制作,讲完之后我将学生的照片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制作自己的大头贴,然后,将作品提交到教师机,在学生做作品的时候,我发现学生为自己做大头贴很上心,结果提交的作品令我也很满意。
(三)反思促进成长
信息技术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而学生也是一个个发展变化、个性迥异的个体,我们必须学会不断地反思总结,不断地研究眼前的教育对象、 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实际问题,灵活地运用我们的经验,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 教学方法充满活力,才适应学生,更受学生的欢迎[6]
三、反思的方式
教学前反思。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提高教学的预测和分析能力。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中反思。边教学边反思,具有监控性。在教学中发生预想之外的情况是要巧妙创新。在教学中通常要反思的是课堂气氛,加强应变能力。
教学后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现象、问题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炼、是教学经验理论化。课后的反思不一定就是教师一个人在那里苦思冥想,教师可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教学效果,以调整教学。
四、反思的记录
在反思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勤动笔,勤动手将自己所无所得记录下来,反思的结果就是思想的火花,这些火花产生于一瞬间,如果不及时记录可能会因此而熄灭。
博客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并且不断更新的网络出版和信息交流方式,博客能够聚集这些零碎的反思,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博客平台及时对反思的火花进行记录。
知识需要交流,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有对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艺术等的反思;学习者在学习、阅读资料、探究问题、做作品时会产生一些见解、疑问、思考和灵感,特别是一些疑问令自己百思不得其解,那么此时就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比如BBS,百度贴吧,博客等平台进行交流学习。
不要让反思成为负担,而要让反思成为习惯。新课改倡导研究型学习,倡导教师记录反思,个别学校会给教师下指标,让教师每天都写反思,这就像家长逼迫小学生写日志一样,只有量的增加,缺乏质的突变,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提倡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就像我们现在写日记一样,是一种习惯。只有让教师普遍认识到反思的意义,让教师自发地去写教学反思,才能不断地促进教学。
参考文献:
[1]梁平兵.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1):67.
[2] 陈世滨.教师成长的“亚状态”问题及对策――校本培训三大核心要素的实践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11):13-14.
[3]李玲.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62.
[4]韩程明.利用录像进行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8):10.
一、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者、激发者、合作者的作用,教学反思要先从教师的活动这方面来进行。
1.通过案例分析
教师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典型的、生动的、对自己有所触动的教育事件、教学现象进行收集,以案例的形式反复地分析与研究,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如:某教师在教学八年级信息技术课《在多媒体作品中插入动画》中,该教师先是以欣赏带有动画及配乐的古诗词的动画画面导入,使学生沉浸在美文、美景、美乐的情境中,而后由学生进行动画创作,有的小组创作动画美文、有的创作动画美景、有的创作动画图片、有的创作动画影集等,而有的小组更是讨论热烈,更有甚者则趁着热闹钻空子,在教室里到处走动。这堂课看似热闹,学生活跃到教室的每个角落,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但本节课明显存在不足之处,课堂显得太凌乱。课后教师做了认真的反思,写成了教学案例,以期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观摩他人的教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摩各级各类公开课、研究课、优质课,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3.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
通过再现自己的教学过程,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以达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将成功的方面、不足的方面写成教学反思,让自己今后的教学更精彩、更生动、更完美。例如,某位教师公开课,在讲授完“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这一节内容后,观看了几遍教学录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如下的反思:第一,构建情境引入新知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因素。残疾女孩田甜的故事触动学生,她用嘴咬着绑有手写笔的筷子操作电脑的方式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自然过渡到体验手写板输入的探究活动中。第二,认识、过程、情感三者有机结合,设计了三个智能工具的探究活动,每一个活动完成后,都及时与新知识联系,为完成总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热情打下了基础。第三,教学中的不足:教学中师生互动设计不够到位,问题可操作性不强,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一反思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面“镜子”,是今后教学过程中的参照物,会帮助教师使其教学过程多一些精彩、多一些闪光的亮点。
4.听取他人的点评
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常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的说课、备课、讲课、评课,为我们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别人听完自己所执教的某一节课后,可以虚心向别人请教,尤其是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听取别人的意见、建议,是我们教师改进自身教学活动的最好机会。
二、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学生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服务对象,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架设学生成长的桥梁,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更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是如此。
1.利用直观教学,加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中有一些专门的术语和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概念,这些都是些枯燥乏味的东西,老师在上面讲得很吃力,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理不出头绪。
我就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验证所学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时,主机内部各个部件的形状与功能通过图片来看,还是比较抽象的,我就打开一部旧电脑,现场实战讲解,学生可以看清每一个部件的位置,而且可以拔插各个部件观看计算机出现的状况,了解各个部件的功能。
2.精讲多练,集中学生注意力。
“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加强巡回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精力就会集中到学习内容上去了。
3.创设情境,积极学习。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事物的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如在教学Word软件软件插入图片功能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过程:首先利用网络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用Word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充分发挥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尽量做到多元、客观、个性。首先,不以一张试卷评定成绩,而是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是放在单纯的学会知识上,而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体系价中不仅要有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有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等因素的评价。
对于学生信息能力的评价考核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的:其一为信息处理能力的评价考核,如平时的操作中有创新,可以进行加分。在平时的小竞赛中,如画图比赛、打字比赛等项目中获奖的可以加分,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其二为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如网上信息的查找、常用工具软件的使E-mail的使用,以及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小测验等。其三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小组成员之间协作能力、课内任务完成情况、使用信息设备的道德水准的评价考核。
5.上好课外实践课。
信息技术学习中涌现出了许多计算机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于课堂所学的知识,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尤其是电子游戏)表现出浓厚兴趣。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可满足学生这一方面的要求。大体上可分程序设计和应用技术两大类进行辅导。
5.1程序设计小组
课余可组织程序设计兴趣小组。如Pascal语言的程序设计,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2应用技术小组
在应用技术的课外实践中可把计算机当做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在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
由于计算机学科是跨学科的公共课:如用Frontpage自制网页;用Word设计公益广告、贺卡;用“画笔”创作美术作品、电子相册;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通过Internet进软件行信息传递、资料查询,等等,这些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因此对辅导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教师有比较高的业务水平,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在课外时间必须掌握多种应用软件的运用,熟悉各种常用工具,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己的水平。
6.采用互帮互助的小老师制度。
由于学生之间有差异,一些听课认真、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很快掌握课堂知识,能自由操作很快完成任务,而有些学生接受起来却很困难。完成任务的学生无所事事或偷偷地玩游戏,而另外一些学生却因为老师辅导不过来而得不到好的练习,甚至干脆放弃,这就扰乱了课堂纪律,也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那些任务完成快的学生,请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小老师们很乐意地帮助老师辅导那些没完成任务的学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光荣,认为自己可以做老师的好助手,在帮助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而那些没完成任务的学生也很愿意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因为他们也希望自己快点完成任务做老师的好助手,整节课的纪律得到了改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7.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互动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优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差生尽其所能,学有所得。这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优、差生的积极性,将会明显改善课堂纪律。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探究性学习;反思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93-1
“信息文化对课程的影响涵盖了课程目标与理念、设计与开发、实施与评价以及形态与结构等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全部领域。”在笔者理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过程,不仅仅是课程研制和开发向数字化和多媒体化演进的过程,也是课程管理和教学环境向网络化和虚拟化发展的过程,从更深层次上讲是社会信息文化对当代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影响和渗透过程,是信息文化环境下传统课程文化的解构和新课程文化重构的过程。下面本人对使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作以不成熟的研究和探讨。
一、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与感悟
通过参加江苏省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笔者了解到全国与全省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与趋势,感到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肩上责任艰巨。同时,专家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理论的讲解,也从学生观、教师观、教学决策观上提升了自身的信息技术理论理解层次,促使自己对信息化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从教学的设计理念上,更从教学实际应用层面上都对“信息化”这一名词有了新的认识。
“在把握信息技术给课程带来的变革的基础上,确认教学目标,恰当运用工具,设计并实施教学。”培训中一位老师展示的《多面体》三维演示教学软件就很好地阐释了这句话的涵义,让笔者深切感到软件的设计需要从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着手,根据实际需求来着手。作为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对课程目标及内容整体的研究基于探究过程,要给学生尽可能的发展空间。
二、信息化手段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就如何将信息化手段有效地引用与教学中,笔者以《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这门课程中《主机结构探秘及选购》这一节的内容为例简要阐述设计思路:
本章节在设计时,笔者将教材中教学内容传统的安排方式模块化、项目化。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尝试将需要掌握的知识转化为项目任务贯穿于教学中,并将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却又相互联系、环环相扣,自成体系。本项目是对课程二次开发可行性、可能性的一次实践及验证。在本项目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选择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案例,以学生探究为中心,让学生通过项目子任务的学习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具备挑选主机配件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课堂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情况下,通过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化手段进行有效整合,并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学生间的协作学习而获得。在教学中,有效使用信息化手段,如借助网络平台发送学习资源包给学生,通过任务导案、学案及试题测验并结合教师演示讲解等方式来突出本项目的重点;在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实物观察、游戏软件测试题的基础上,笔者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讲解点拨、启发引导、跟踪释疑来化解本项目的难点,让学生通过本项目学习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处理、呈现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笔者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理念贯穿始终,通过“佳片有约,导入情境;任务驱动、小试身手;三言两语、总结归纳;综合评定、精益求精;项目拓展,步步登高”这五个环节来完成本项目的教学。
首先通过广告视频的播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求知欲,引发学生产生拥有个人计算机的欲望。接下来,创设配置电脑部件的情景,从而引出本项目需要解决的任务。学生将项目进行任务分解,经历网上模拟购置主机部件的探索过程,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分组竞赛等形式进一步掌握并归纳主要部件的性能参数及选购方法,通过市场调查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新课改在评价对象、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上要求多元化、多样化,因此我在评价环节,在评价表的设计上从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应用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这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并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来完成项目评价表的填写。
课后组织学生到电脑商城调查,并以小组为单位将考察结果与网上商城比较并将最终得出的选购结论发送至教师指定的邮箱。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动手实践等能力。
天津市集贤里中学 刘澄
在教学中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这门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上机操作,课堂上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还有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讲什么,一堂课就结束了。这种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反思:
一、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低年级的时候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作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学习环境,保持良好学习情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
这个标准明确的指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所应该完成的教学目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总是感觉并没有将这个标准落实到实际教学中,通过对县内信息技术教学的调查,我做了如下的思考。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1、各个阶段教材“断档”
现有的小学及初中教材,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书本的知识面太过狭窄,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概念进行混淆,过分强调上机操作的作用,忽略了信息技术本身的含义,将整个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实践而不是去提高信息素养上,这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是不符合的;于是很多学生到了高中后,能记住的只是对word、excel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整体的信息素养并不能满足高中教学的要求,还是只能做一些基本的操作。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做的只能是顺着小学、初中教师“铺好的路”硬着头皮继续往下去讲;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业水平测试的考试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所有的一切完全是通过学业水平测试作为最终的目的。这就是现阶段小学、初中信息教材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所造成的困扰。
2、高中教材自身的“缺陷”
本人连续带了三届高二,总有这样的感觉:教材的内容只讲求一个面广,涉及的层次却不够深。一方面,教材涉及的面非常的
广,有信息的简单的素养的培养,有office操作的内容,有各种矢量图工具的介绍,有音频制作工具的介绍,总之一句话,内容是真的不少。仔细的研究教材后,我总是感觉编书的作者在考虑和大学课程接轨,这种想法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可能局限于教材本身适应高中生的需要,他不敢也不能将教材的内容过于的层次化,这就是使得,教师在备课时总觉得自己要讲的东西只讲了一半,下面一半烂在了肚里,教师也不敢讲,讲多了,怕耽误时间影响了学业水平测试,讲少了怕考试考到,这个问题,我相信不少信息技术教师肯定都碰到过,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我想这不仅是教材研究人员编写问题所要做的工作,也是我们基层教学工作教师所要研究的问题。
3、信息技术教学不被重视
在学校,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经常开玩笑的说“上我们可以去教学,下我们可以去打杂”,始终“一人身兼多个职”。在教学中,领导很少安排时间去听我们上课,在他们的心中,我们是小科,只有当学业水平考试来临的时候,才能真正的对我们重视起来,要求只有一个“高通过率”,于是我们又要开始加班加点的辅导。这就是现在的状况,处于一个无人管的地带,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我存在的在学校的原因就是去帮学校解决各种因为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的,不是去教学的,是去解决问题的。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教学反思
如何最大化的避免《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和学业水平测试之间的“冲突”,我想这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到底该如何去协调这两者间的“冲突”,我自己也做了很多思考,写出来希望与大家共勉。
1、制度的合理化
高中教学不仅仅是小学、初中教学的延续,在我们国家大部分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进大学,在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数学、英语要比信息技术不知道重要多少倍,而在大学则不是这样,大学里有一大半的课程需要去学习信息技术,而我们在这种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素养,是完全不能和大学去接轨的,简单的来说,大学里再也没人去教你office怎么去使用了,计算机专业课程上来就是C语言,实践课程上来就是让学生使用计算机编制一段小程序,这和我们高中的教学完全不是一个层次,这根本问题,我觉得出在了制度上,我们并没有正确的去对待信息技术,完全把它当成了一种“口头上的素养”,真正的素养应该在实际的工作上,体现在以后的能力中,我们讲的很多东西完全就是“纸上谈兵”,空有一句白话,而没有实际的内容。
2、教材编制的合理化
现在高中教材必修加上选修有四五本之多,也就是说高中信息技术课其实要求掌握的东西是很多的,这基本教材最大的问题,我觉得太过于讲求理论知识,将一切东西好象只是归咎于理论,信息技术根本的内容应该在于在实践去体会;在大学的很多的课程中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拿学C语言来说,没个年把辛苦的敲代码是没有办法完成这么学科的,而我们高中时期几乎没有涉及到这样的领域,书本上提到的只是简单的几句:信息的加工,这不是加工,这是理论上死板的东西,有实践内容吗?我想应该没有几个学校真正的做到去实践,因为对学生来说这给他们增加的难度不是一点半点的,是很多;在教材中太多这方面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面对学业水平测试时只能去“死记硬背”,只能去做题目巩固自己的学习。
3、教师需要提高自己,需要探索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己,不仅仅是书本出现什么我们要掌握,书本外的更加要不断的去汲取知识去提高自己,信息技术课程它是伴随着社会发展来的,它不像语文、数学,很多东西我们这一辈子都不会变,信息技术是天天在变,很多新技术可能我们教师都没听说过,而当我们学校这些知识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我们会显得非常的被动。
学生素质的差异,也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仅仅是《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作为“放之四海皆准”的准则,而是不断的谋求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既然小学、初中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教学要求,那高中就更加不能仅仅遵循一种教学模式,应该结合和探讨其他的模式,将实际的教学工作从理想的状况中解放出来,在满足于学业水平要求的同时,努力的做到真正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上来。
参考文献:
[1]“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胡济良 李尚仁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苍溪县陵江小学校四川苍溪628400)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很高,一进入微机室就迫不及待地想去操作计算机,而很少认真看课本;在讲授中,个别学生听讲不专心;在学生操作环节,个别学生和教师玩起了“藏猫猫”游戏,教师巡视时,学生装模作样地操作着计算机,教师一转身,他们就打开网页游戏或上网;当大部分学生完成课堂操作作业时,个别学生还没有完成。经过认真观察,我发现这些学生在玩游戏时,对各种游戏的操作很熟练,很多游戏都是无师自通,可一旦操作课本上的内容,他们不是无法按时完成作业就是作业质量不高。
经过分析,我认为这些学生想在信息技术课上玩游戏的热情远高于学习课本知识,所以他们在听讲过程中就已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在动手操作阶段就和教师玩起了“运动战”。这样怎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堂作业?通过网络监控每一个学生的操作过程,我看到有的学生边玩游戏边操作,更有的学生三下五除二就完成了课堂作业,然后理直气壮地玩起了游戏。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呢?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接受和运用信息技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资源,网络资源,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二、信息技术的巨大实用性优势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学、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目前,在学校教学中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点的信息技术。依托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开展的教学与学习活动,为有效地解决进入信息社会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在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方面提供了可靠的手段与方法。因此,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面对中小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把现代信息技术引人学科教学,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育等,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我们深深感触到传统教学有不少的局限性,教师几乎很难顾及到不同阅历不同能力的学生的需要,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的发展是很难的。现代信息技术掀起了学习的革命,教师开始使用大量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来完善课堂教学。
现今,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结合实际,对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作进一步探讨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对陈述语言、风景图片、歌曲动画等有一定的感悟。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课堂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方法1:激情创境,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能源,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追求知识的重要手段。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挖掘科学教材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导入方法,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导入一定要新颖,有吸引力,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精心设计的课件,演示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文字、图片、声音、表格与动画等等,并且内容尽量让学生感兴趣,如有关国家大事、媒体热点焦点、名人资料、美丽的家乡、校园文化等等,让学生欣赏,使学生处于优美的想象空间,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最后顺势导入新课。
方法2:精讲多练,熟练学生的操作实践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我主张“理论+实践”,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充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同时,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
方法3: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就告诉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出发点,探索学生的学习规律,教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枯燥、单调,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必将被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所取代,教师应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获取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获得新知,就会主动参与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传统的“教——学”变为“学——教——学”。首先考虑学生学,再根据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发现的问题考虑教师的教,最后学生在新一轮的起点上再学,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展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