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门诊口腔感染管理

门诊口腔感染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08 21:06: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门诊口腔感染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门诊口腔感染管理

第1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93

口腔科是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之一,医院感染控制是对医患双方的双向控制。口腔科的诊疗操作大多数都是在口腔内进行,操作中的牙科器械与患者血液、唾液、口腔组织频繁接触,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可以经此途径造成交叉感染。在口腔诊疗中发生医源性感染不但给患者增加不必的痛苦和负担,也使口腔医生成为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

本文通过找出口腔门诊医院感染因素,建立健全制度,只有增强医护人员安全防患意识,强化无菌观念,加强器械消毒灭菌,减少诊疗环境污染等相应对策,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医患安全。制度健全、管理到位、措施得力,口腔门诊医院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医院感染因素

环境污染:口腔诊室是集检查、诊断、治疗为一体的空间,一室几张综合治疗台,诊疗空间小、人流量大、通风不足。高速涡轮手机、超声洁牙机、牙钻等在高速旋转时所产生大量气溶胶、飞沫,未经消毒的修复体打磨、调合、牙洁后机械抛光等所产生的碎屑或固有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可在1分钟内散发细菌1000CFU(菌落计数)[1],对病室的空气、物体表面造成很大的污染。

器械及材料污染:①诊疗器械的污染:口腔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螺旋体等,器械进入患者口腔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唾液,同时也可被诊室环境、医务人员手的污染而导致器械污染。②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不彻底:口腔科器械种类多、结构复杂、缝隙较多、使用频率多、污染严重,如手机、吸唾器、水气枪等内部存有大量的有机物,更难清除,如不用酶洗剂和超声清洗机对器械进行清洗,很难保证器械清洗彻底。③一次性物品及用具不合格:如果不把好一次性消毒灭菌物的进货关、无菌操作关、储存关、使用后的处理关,物品进货不合格或进货后的几个关卡中造成污染,也可以发生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防护意识不强:①手卫生观念不强:医务人员给患者诊疗时时有不戴手套,每诊治一患者也不换手套并洗手或手消毒;诊疗前、脱手套后不洗手或手消毒。有资料表明,手是造成医院感染最直接的传播途径,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30%。据报道我国大中型医院中,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相对较低(40%~50%)[2],口腔科卫生洗手合格率70.3%~87.9%,医生操作前后未按规定洗手,带有血液、唾液的手反复进入患者的口腔,污染消毒物品与器械,极易引起患者间,甚至是医生与患者间的交叉感染[3]。②戴口罩不规范,未能正确使用防护用品:高速旋转的手机及超声洁牙机使用时,将含有血液、唾液及其他感染性的碎屑向口周飞溅,不戴护目镜或面罩防护,可喷溅或污染医务人员的眼结膜、口、鼻黏膜,通过皮肤、黏膜吸收而感染;医生操作与患者距离较近,这些气雾集中口周60.96~90.44cm,正是医生呼吸的范围内,可通过防护不严的口罩进入呼吸道内或不戴口罩是直接进入呼吸道内。③锐器伤害:口腔科使用的锐器器械种类较多,锐器伤发生的概率较大,医务人员可被患者血液或唾液污染的口腔锐器不慎刺破皮肤,而导致感染机会增多。有资料报道,在口腔锐器伤害中,伤害概率顺序依次为探针、医用针头、车针、扩大针、玻璃。

管理对策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组织落实: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等要求,建立健全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成了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定期对口腔科的医务人员进行院感知识培训,使医务人员树立牢固的控制观念。

改善诊疗环境,减少传播机会:改善诊疗环境,使牙科综合治疗台的净使用面积≥6cm2,综合治疗台间距≥1.9m。注意诊疗室的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天两次自然通风,每次≥1小时,以带走空气中的微生物、气溶胶等;每天诊疗前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1~2次,每次至少1小时,以降低空气病原微生物的浓度。

加强诊疗器械的消毒管理:严格遵守器械消毒灭菌程序,正确使用多酶洗制剂及超声清洗机。所有口腔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应按照“去污染-清洗-酶洗-冲洗-消毒或灭菌”的程序进行。耐高温高压的器械按标准包装后,一律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凡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的要求。

加强一次性物品的管理:按正规渠道进货,严格把好“三证”和“三期”,必须有设备科统一购进;储存在离地面高度20~25cm、离墙5~10cm、距天花板50cm的无菌物品柜里,在有效期内正确使用,不能重复使用一次性消毒灭菌物品;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进行分类收集、运送、储存、交接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执行标准预防,提高防护能力:从患者的病史及部分检查中不能完全判断病人是否感染了HBV、HCV、HIV或其他传染性疾病,都把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或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都具有潜在感染的危险的观念,都要加强防护,采取预防隔离措施。

做好监测:使用中的含氯消毒剂现配现用,使用前监测合格才能使用。紫外线消毒进行日常监测,每半年对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1次,强度不能<70μw/cm2;新灯管强度必须>90μw/cm2。消毒灭菌物品、物表、空气、医务人员手微生物污染监测,每季度最少1次;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包化学监测、每锅工艺监测、每周1次生物监测,以达到各种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 卢爱工,李莉莉,刘东玲,李爱华.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90-192.

第2篇

关键词:口腔科;门诊护理;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0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病情种类多样化,在医院或门诊中引起的医疗感染显著上升。目前,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13%-30%的医院感染与护理操作不当及护理管理不到位有关,如护理工作中使用的仪器设备消毒、隔离、灭菌不彻底等[1]。口腔是病原体侵入的主要通道,由口腔科门诊护理不当引起的感染相比其他科室数量上明显更多。由此可见,口腔科门诊的护理工作十分关键。本研究对口腔科门诊采用两种护理模式,对比分析这两种模式下患者感染的几率,旨在为口腔科门诊的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以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传统护理模式下医院感染和预防情况为对照组。以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整体护理模式下医院感染以及预防情况为实验组。两组患者均以牙齿护理为主,其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经分析可比性良好。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我科室治疗时,只采用常规的护理。实验组就诊时,给予全面、整体的护理管理,其主要内容如下。

1.2.1环境护理;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为空气传染,对口腔科门诊实施空气消毒对控制以及预防感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在保证口腔科门诊空气流通以及常规消毒的基础上,应嘱咐患者在治疗之前使用氧化氢(浓度为1%)漱口,这样可以减少细菌在空气中传播。同时,为患者实施检查治疗的器具应做到一次性保护膜一人一换,以此减少交叉感染的情况。

1.2.2器械护理;护理人员应及时对口腔科门诊中的器具进行消毒,患者使用过的器具(镊子、探针、针头等)应及时做好回收工作,在对各种医疗器械进行消毒之前,可使用超声清洗机进行清洗,这样可以较好将医疗器械管腔以及表面中的碎屑清除。

1.2.3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医护人员在为患者实施治疗时,应按照相关规定佩戴橡胶手套、口罩、帽子、隔离衣等,这样可以较好防止被患者的体液以及血液污染。同时,医护人员为口腔科门诊患者实施治疗时,应及时做好洗手消毒工作,相关部门应定时对其洗手消毒工作进行抽查,以此提高口腔科门诊医护人员卫生意识。

1.3观察指标;

对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经不同护理模式护理后口腔科门诊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及科室内卫生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1.4数据处理;

本文研究数据均严格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时,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2.1患者感染几率的对比分析。

实验组在整体护理模式下实施护理,其出现感染的几率约为0.3%。对照组在传统护理模式下实施护理,其出现感染的几率约为2.0%。两组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

2.2就诊科室内卫生指标分析。

经对患者就诊的我院口腔科室卫生指标进行全面评价,实验组的使用器械、手部卫生、空气质量和消毒液标准等卫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3讨论

医院感染水平是评价医院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2],在口腔科门诊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对控制以及预防医院感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口腔科是门诊中的特殊场所之一,为口腔门诊患者实施诊断以及治疗均由相关的医疗器械以及医护人员的双手完成,这样就极易导致患者的唾液、血液等在空气、医疗器械中传播,若医护人员的双手及医疗器械没有做好消毒工作,则可能导致医患、患患之间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3-5]。因此,加强口腔科门诊护理工作对感染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整体护理模式下实施护理,其使用器械、手部卫生、空气质量和消毒液标准等卫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因此,出现感染的几率明显低于传统护理模式下实施护理的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通过在口腔科门诊中实施整体护理,即环境护理、器械护理、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采用有效的消毒器具及消毒药剂对口腔科门诊中空气、器械、医护人员本身可能存在的细菌进行消毒,可以显著的减少细菌的传播,降低患者感染的可能性。综上所述,加强口腔科门诊护理,在预防以及控制医院感染发挥着重要作用。口腔科门诊医护人员应加强对环境护理、器械护理以及自身的防护意识,以此减少医院发生感染的几率。

参考文献

[1]吕玉焕.口腔科门诊护理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5,28(6):112-114.

[2]张丽,皇晓坤,韩淑惠,等.浅谈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护理[J].临床误诊误治,2011,24(z1):157-157.

[3]尹鹏娥.关于控制医院感染的门诊口腔科预防和护理对策[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8):421-421.

[4]尹沛.护理管理在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分析[J].中外妇儿健康,2011,05:56-57.

第3篇

关键词:口腔科;消毒灭菌;监测;管理

口腔科诊疗器械种类繁多,在使用过程中,一般会与患者唾液、血液直接接触,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科室[1]。目前国内医疗机构口腔科多沿用传统监管模式,虽然也能起到预防医院感染作用,但仍然存在环境、物品和器械消毒灭菌质量欠佳的问题,如何提升口腔科消毒灭菌监测与管理质量,是众多医务工作者研究的重点[2]。医院于2018年5月开始实施强化消毒灭菌监测管理,探讨强化消毒灭菌监测管理在提升门诊口腔科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门诊口腔科于2018年5月开始实施强化消毒灭菌监测管理,2017年12月~2018年4月为实施前,2018年5~12月为实施后。研究期间科室医务人员共9名,主治医师2名,护师2名,护士5名;年龄为21~43岁。研究期间医务人员无显著变化(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施强化消毒灭菌监测管理前,口腔科一直沿用传统消毒灭菌监测管理模式,由医院管理层安排检验科工作人员不定期抽查口腔科各设备、仪器、消耗品及医务人员手消毒灭菌情况,做好相应记录并监督整改。实施后实施强化消毒灭菌监测管理措施。(1)医院建立完整的消毒灭菌监测管理制度。以《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为指导,寻求医院感染科协助,共同制定口腔科消毒灭菌监测管理制度,加强6类样本监测,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治疗台水和无菌物品,监测期间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并制定整改措施,做好追踪监测,每月至少检查、督促和指导一次口腔科管理工作。(2)规范工作流程。口腔科具有物械用量大、周转快等特点,日常清洗灭菌工作尤为关键,污渍清除不彻底,可能对后续消毒灭菌工作造成较大影响,对此口腔科可实行小包装清洗、消毒灭菌方案,每次治疗结束后所用的器械放入小包装袋中,分批次送往供应室消毒灭菌,供应室严格按照清洗、灭菌和包装的流程开展工作,遵循监查制度和标准对物械进行灭菌处理,保证物品消毒灭菌质量。(3)加强感染和消毒灭菌知识培训。很多基层医院口腔科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重视度不高,继而影响消毒灭菌工作开展。针对这一现象,医院可开展针对性的医院感染培训,邀请上级医院感染专家举办座谈会,指导医务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提高物械消毒灭菌重视度,让所有医务人员都能自觉遵守消毒灭菌监测管理制度。(4)加强手卫生管理。医院在门诊口腔科醒目位置张贴六步洗手法,以提醒医务人员按规定做好手卫生,科室配置相应设施,如洗手液、擦手纸巾等,每月定期发放快速手消毒剂,不定时抽查手卫生情况,将手卫生检查情况纳入日常工作考核中。(5)加强环境消毒。门诊口腔科各操作间都应独立,如治疗室、技工室、候诊室和员工休息室等,不同区域环境消毒要求不同,如治疗室内,每接待一名患者,操作结束后应适当进行环境消毒处理,尤其是流水痰盂。每日下班前彻底清洁各操作间物品、器械、地面等。

1.3观察指标

实施前后各随机抽取200份样本检查记录,比较每份记录中6项样本消毒灭菌监测合格率,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治疗台水和无菌物品,合格率越高表示消毒灭菌质量越好。使用满意度调查量表,评估实施前后医务人员对门诊口腔科消毒灭菌监测管理的满意度,量表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用(χ±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用率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样本监测合格率比较

结果显示,实施后门诊口腔科6项样本监测总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1。

2.2实施前后医护人员满意度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实施后门诊口腔科医护人员对消毒灭菌质量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2。

第4篇

【关键词】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对策

口腔门诊患者流动性大,病情各异,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均在一般患者中间就医,在口腔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的手、器械可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病原菌等,极易导致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医源叉感染[1]。因此,掌握口腔门诊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控制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1 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1 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足 口腔科医护人员如着装不规范,未严格进行手的消毒,手套未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使用一次性手套,未带口罩和护目镜等,均可以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1.2 空气污染 牙科治疗中高速手机、气、水枪、超声波洁牙机都会产生飞沫,携带病原体形成气溶胶,进入空气,造成空气污染,若易感者接触到含有致病菌的飞沫,即有可能引起感染。

1.3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不彻底 口腔器械多为含腔器械,特别是涡轮机、快、慢速机头、弯机头、直机头等形态不规则,价格昂贵,增加了消毒灭菌的难度,特别是口腔科诊疗过程中重要的工具、高速手机和低速手机,它们夹持车针和魔头,治疗中要进入患者口腔,接触黏膜和组织。实验证明实,手机在口腔中停止转动一瞬间,机头部位呈现负压,使口腔的分泌物、血液、组织碎片等回收到手机内部,而使用消毒剂对手机进行消毒时,只能消毒手机表面,而对手机内部回收物毫无影响,当再次使用时回收物质就随转动中喷出的水雾进入其他患者口腔,而造成交叉感染。

1.4 消毒灭菌不规范污染 口腔科医疗器械构造复杂,种类繁多,消毒难度大,消毒剂选择不当、消毒浓度不合适、消毒时间达不到要求、消毒剂进货把关不严、紫外线消毒不规范等都是造成口腔感染因素。

2 感染途径

2.1 吸入感染 在口腔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直径大小不一的微粒,而这些微粒很容易被直接吸入肺部,甚至引起肺部感染(包括患者和医护人员)。

2.2 接触感染 患者口腔的分泌物、血液、细菌等通过未彻底灭菌的医疗器械传给另一个患者而导致感染的发生。此外,污染的医疗器械不慎刺破医护人员的手,也可导致医护人员的感染。

3 对策

3.1 提高口腔科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组织口腔科医护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积极做好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3.2 加强环境的管理,做好个人防护 口腔科诊室、治疗室需每日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室内使用紫外线照射2次/d,1 h/次。诊疗桌、窗台、地面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2次/d,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前后均做到规范洗手。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正确规范的洗手是避免医院交叉感染、防止自身感染最有效的措施,仅此一项措施,就可以使医院感染率下降50,为确保医患安全,造作者应戴一次性手套,并做到一人一用一洗手[2]。

3.3 更新口腔科器械,改善清洗、消毒、灭菌方法 手机选择耐高温而又耐湿热的品牌,且配备足够的周转基数。手机清洗不能将手机内部及回吸物清除,因此,使用后手机空转30 s后,再清洗手机上的污垢,并使用超声清洗消毒机在清洗过程中加入清洗剂、消毒剂或酶等,从而达到彻底清洗手机内部的目的。清洗消毒后的手机采取全自动注油,纸塑封包,然后再高压蒸汽灭菌,真正做到一人一机一高压蒸汽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是WHO及我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中推荐的首选方法,应用最普遍效果最可靠。使用过的非一次性口腔器械要按:消毒-清洗-灭菌的程序处理。各类车针、银汞填充器、金属调刀、钳、牙挺、洁牙器、牙龈分离器、牙凿、骨凿、持针器、刀柄、剔挖器、取模托盘三用枪等使用后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再清洗擦干后分类,独立包装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3.4 对一次性物品加强管理,并合理使用 口腔科检查器械一律使用一次性物品,厂家、商家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并要求提供购进物品相关批号的质量检验报告,切实做到一次性物品一次性使用。如:一次性口腔器械盒、吸唾器、漱口杯、注射器、手套等。使用后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浸泡容器要加盖,初消毒后,用专人回收,送焚烧炉焚烧,并做好交接登记,严禁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3.5 印模材料的消毒 先用清水洗干净,轻甩,在500 mg/L含氯消毒液浸泡10 min后灌接。

3.6 牙椅管道系统的消毒 下班前每张牙椅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水枪、手机排气、排水,痰盂随时倾倒并做消毒处理。

3.7 加强医院感染制度的落实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根据口腔科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范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自觉遵守消毒隔离等规章制度,扎扎实实搞好落实,才能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确保医患安全。

3.8 加强消毒灭菌工作 消毒灭菌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由于影响因素多、环节复杂,如果工作不到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都易导致医院感染的爆发。只有把好消毒灭菌关,采用切实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才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3.9 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 监测是基础、管理是手段、控制是目的,通过开展使用消毒剂、灭菌剂的监测、物品消毒灭菌的监测、紫外线消毒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等各项医院感染的监测,可以为医院感染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并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各种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进行改进,从而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3]。

参 考 文 献

[1]陈力,阎黎津,傅体权,等.口腔器械消毒效果的调查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6:448-449.

第5篇

【关键词】口腔专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58-02

我院门诊常见口腔疾病多为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是常用的药物之一。因此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成为衡量我院合理用药水平的重要依据。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特对我院2012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1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信息化系统提供我院2012年院、科两级抗菌药物品种、使用量、用药金额、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等数据。

1.2方法用Excel表格对我院抗菌药物用药量、金额、处方比列及联合用药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

2.12012年我院门诊抗菌药物总品种数为11个,其中用量为前三的是乙酰螺旋霉素片、青霉素V钾片、替硝唑片;用药金额前三的是青霉素V钾片、替硝唑片、阿奇霉素分散片,见表1。大环内酯类在11个品种数中占了3个,比例最大。硝基咪唑类占2个品种数,比列较大。

3讨论

2012年我院门诊主要使用的抗菌药物为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与硝基咪唑类,可见我院门诊抗菌药物种类比较单一,且都非限制级口服剂型,安全性高、价格合理。全年抗菌药物金额占总金额比例为9.54%,低于叶宇、郑利光等调查所得值[2-4],较为合理。

作为口腔专科门诊,我院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具有一定特点,如大环内脂类因在口腔感染(如牙周炎)治疗中的疗效较好,经济、安全而被广泛选用,其中乙酰螺旋霉素对牙周炎、冠周炎、急性根尖周围炎有较,是我院门诊最常选用的抗菌药物之一;阿奇霉素分散片对厌氧菌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可用于治疗口腔厌氧菌感[3],使用频率逐步增高;硝基咪唑类可用于牙周感染及术后伤口感染,应用较多;制霉素可治疗口腔念珠菌感染,口腔内科比较常用。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18.90%,其中口腔美容科、口腔预防科与颌面外科比例偏高,口腔修复科、口腔内科与口腔综合科比较合理,因此,管理者应针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合理支配干预力度,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另我院门诊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率为48.75%,远高于叶宇研究所得的23.82%[4],联合用药易引起细菌的多重耐药,我院抗菌联合用药率高达48.75%,说明门诊存在无指征用药、联合用药不当的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总体而言,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如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率较高、无指征用药、给药方案或计量不当等。需要医院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理,增强医务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我院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参考文献

[1]医政处.2012年四川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S].川卫办发,2012:186.

[2]郑利光,牛桂田.口腔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药学与临床,2009,12(1):104-106.

第6篇

1口腔门诊感染特点

1.1医护人员防护意识淡薄部分医护人员在门诊工作量大的情况下,易淡化自我防护意识和消毒观念,治疗前后没有进行有效的洗手和消毒,戴污染手套接触医用设备或书写病历;用手机诊疗时不戴护眼镜;工作服衣领敞开;诊室内放置个人用品;随意穿工作服进入公共场所,个别人对刺伤或锐器伤重视不够等现象,为疾病传播创造了易感因素。

1.2环境污染诊疗过程中喷雾及管道中污染的残液滞留,候诊椅、综合治疗台、病历和空气中的碎屑的飞溅等;以及没有及时清理诊室环境卫生和进行诊室通风处理,修复义齿打磨的粉尘均是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3各类器械污染口腔诊疗器械种类繁多、锐利,可直接被患者的血液、唾液或分泌物污染,若清洗、消毒、灭菌不彻底,在给下一位患者治疗时往往导致交叉感染。

1.4各类敷料的污染口腔诊疗敷料小至棉球、棉条、牙胶尖,大到纱布块、毛巾等品种多样,诊疗中若回收不利或乱丢乱放也会使带血的棉条类、带血的棉球类污染环境,易造成交叉感染。

2口腔门诊感染的防护对策

2.1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以疗养院各级规章制度为依据,从人员制度、环境消毒隔离制度、消毒室管理制度、无菌物品管理制度、医护人员治疗与操作消毒隔离制度、制度保障六个方面入手,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各类人员职责分明。

2.2加强诊室环境的清洁消毒诊室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每天用含氧消毒剂擦拭桌面2次;早上、中午开窗通风,每次各1 h;下班后空气紫外线消毒1次,持续2 h;遇污染时即刻消毒,每个病人治疗结束后进行消毒,保证病人就诊和医护人员工作环境的安全。

2.3加强器械的使用和消毒管理在诊疗过程中,如手套、口腔检查盘、印模托盘、三用枪头、吸唾器、口杯等尽量使用一次性的,非一次性的须进行严格的高温灭菌;对使用频繁而细小的器械如车针、磨头、抛光轮等使用后要用超声波清洗器清洗,确保无残留碎屑后进行高压灭菌;凡用于病人口腔的诊疗器械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每位就诊病人严格做到一机、一钻、一巾、一杯、一套器械、一副手套;各类器械严格分类、去污、清洗、干燥、保养,去污后规范存放。

2.4严格规范的操作流程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对各自的工作流程在脑海里有一个清晰的印象,按照正确的操作流程规范操作,提前人员到位、器械到位,并做到从衣帽、口罩、手套与防护镜的准备到每次诊治病人的前后按肥皂流水洗手法认真洗手等,要从每一个工作中的细节问题上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3规范分类收集医疗废物

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分类收集,凡诊疗后的各种敷料、一次性医疗用品等与病人血液、体液接触的废弃医疗物品,一律作感染性医疗废物收集,由专人统一处理。

综上所述,医院、疗养院口腔科要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及有关法律法规文件,逐步完善配备必要的诊疗器材、医疗用品,以满足临床工作需求。要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培训,确保口腔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可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口腔门诊诊疗中医源性、自源叉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史俊南,主编.现代口腔内科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第7篇

【摘要】 通过调查分析口腔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原因和现状,指出医院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阐述了今后如何加强职业防护管理。

【关键词】 职业防护; 口腔科; 医务人员

Strengthen the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to Medical Personnel in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Abstract】 Through a Survey and analysis on the reason and status of hospital infection of medical personnel in departmert of stomatology,the paper pointed out the weakness in hospital management,and how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Key words】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Medical personnel

医院感染的监测对象包括患者、陪伴、医务人员等暴露于医院危险环境中的各类人群。由于某些客观因素存在,我国现阶段的监测重点主要是住院患者,但随着人们对医院感染认识的提高,职业防护问题被医学界提到了工作日程,而存在于口腔科诊疗过程中的严重污染问题作为医院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已日益受到医学界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不得不作为一个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被重视。

1 口腔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

11 治疗操作过程不规范

口腔科的治疗操作绝大多数在患者口腔内进行,医生与病人相距不到50 cm,喷出的含病原体飞沫可直接进入对方的呼吸道,还可形成气溶胶,污染周围环境中的空气和物品。直接或间接接触唾液或血液,使医务人员常处于致病微生物的危险环境中。

12 医院感染学知识缺乏

由于医院感染学在医学院校的教学中涉及较少,以及医院在职教育普及不到位,使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贫乏,以至于个人防护意识差。

13 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由于重诊疗轻预防思想作遂,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能严格执行或缺乏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导致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出现有章难循现象。

14 诊疗环境布局不合理

传染病人与普通病人同室候诊、治疗,以及医用超声波洁牙机或用高速牙钻治疗时产生的带有病原体的气溶水雾污染,以及口腔修复打磨产生的粉尘对环境造成污染。李淑霞等[1]对临沂市36个口腔门诊的空气情况调查显示,超标率达366%。

15 传染性疾病高患病率的潜在威胁

我国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口腔科医务人员更属病毒易感人群,其感染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2]。至2003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毒感染者62 159例,艾滋病患者8 742例,全国31个省发现有艾滋病患者。许授朝随机检测口腔门诊就诊病人,HBsAg阳性率达336%;陈水易等检查60例牙病病人的牙髓血,检出HCV阳性率达33%;有人研究用气动牙科器械喷雾冲洗5名开放性肺结核病人的患牙,处理仅1 min,在距离病人口腔12 cm处仍存在结核杆菌。以上因素均对口腔科医务人员的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16 职业损伤

口腔科麻醉注射、根管治疗等操作时常用的注射针、根管扩大针、拔髓针、缝合针,使医务人员处于针刺的危险中。有报道,HIV污染针头刺伤单次暴露的传播概率为03%~05%。2001年3月~2003年2月有报道,门诊口腔医疗器械HBsAg监测阳性率:车针1042%、手机头625%、牙钻625%[3]。据Glick调查表明,HIV也已在人牙髓组织上检测到。但由于口腔器械十分复杂,价格昂贵、精细且用量大,难以做到一人一机。因此,口腔科医务人员难免暴露于危险之中。

17 细节的忽视

口腔科综合治疗台的各类器械控制开关的接触频率高,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例如调节治疗椅位、开闭照明灯等这些不经意的微小动作皆有可能使开关成为传播疾病的中介源头。

2 口腔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

21 规范流程,加强管理

(1)改善口腔科布局:要求医院领导重视,从硬件设施上支持口腔科工作,提供布局合理的诊疗单位,例如治疗椅间设立高约16 m的分隔栏,防止唾液飞溅;规范口腔科诊疗及器械清洗、消毒流程,从污到洁,严格执行“消毒清洗消毒、灭菌保管”的流程。

(2)加强对医院感染的正确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对患者均采取预防性隔离。对口腔科病人除急症病人外,最好是预约,在诊疗操作前采集有关病史及做必要检查,以了解病人的其他健康情况。

(3)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加强管理力度,注重制度落实,严格操作规程,强化管理机制,例如:对口腔器械应做到一人一用,用后放入耐刺容器;对口腔修复及正畸矫正器应在消毒前用流水反复冲洗,再用高效消毒剂浸泡,然后再冲洗;养成不在工作间吃饭、吸烟、摸口眼鼻等良好习惯。

22 加强个人卫生防护

(1)个人防护

洗手: 洗手是预防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有效的洗手依赖于端正的态度、正确的洗手方法及好的洗手设施:①有报道,医师洗手合格率仅4783%、护士洗手合格率6628%。医务人员应明确洗手可去除大部分的污染菌和降低病原菌浓度,端正态度自觉地按规程洗手。2004年湖北省卫生厅制定的“六步洗手法”就规范了洗手流程;②安置合理便捷的洗手设施,避免因工作量大、洗手少、费时带来的不便;选择正确的洗手剂、消毒剂,常用的洗手剂有肥皂、医用洗手液等,消毒剂有乙醇甘油洗剂等。

戴手套:养成用镊子(钳子)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品的习惯,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接触血液、唾液污染的敷料器械及患处时戴手套。但是手套不能完全屏蔽病原微生物,美国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协会调查乙烯手套有4%~63%的渗露,橡胶手套有3%~52%的渗露。因此戴双层手套有利于减少感染机会。

口罩: 医务人员进行诊疗操作时应戴口罩。薄型外科口罩对空气传播病原体的防护作用甚微,操作传染性强的呼吸道疾病患者时应戴高效呼吸型口罩。

眼罩: 防止气溶喷雾及飞溅的唾液、血液污染眼结膜。

(2)避污纸、防护罩的应用:照明灯的开关、器械操作开关等可覆盖避污纸或防护罩,避免交叉污染;尽量使用脚控开关调节治疗椅。

(3)诊疗室、候诊室加强空气流通,安置换气及空气消毒设施,例如安装换气扇、动态空气消毒机,以降低环境污染菌浓度,保持室内环境的持续洁净。

(4)定期健康体检

制定职业防护应急预案,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迅速启动防护、治疗措施;医务人员每3~6个月进行胸部X线、肝功能及经血传播的病原血清学监测,以及时发现感染和动态观察健康情况。

(5)预防接种

对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及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指标阴性者进行疫苗接种;对育龄女医务人员应注射风疹病毒疫苗;对乙肝血清免疫学指标阴性的可疑针刺者,应注射抗HBV、IgG和乙肝疫苗。

参考文献

[1]李淑霞,邵泽注,周晓,等.临沂市口腔医疗机构消毒工作质量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3):302303.

[2]周冬平,杨宗萍,全文斌.口腔科病毒交叉感染状况的初步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0,35(4):15.

第8篇

[关键词] 口腔科;医原性损伤;管理

[中图分类号]R780.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1(b)-148-02

医原性损伤是指由于医务人员言谈或行为不慎而造成患者的心理或生理损伤[1]。如个别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在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无菌观念不强或动作粗鲁,造成某些损伤等。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及护理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法律衡量医疗及护理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医护人员一旦侵犯了患者的权利,不管其行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有可能造成患者心理及生理上的损害。如果不改变传统观念,由此带来的医疗纠纷也将逐渐上升。因此,应加强防范。

1 产生医原性损伤的原因

1.1 医务人员言语不慎

在日常诊疗过程中,个别医务人员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和思想性格修养,职业素养训练不够,说话生、硬、冷、顶。人们评价说是“脸难看,话难听”,使人不舒服、难接受,甚至反感气愤;还有个别医务人员不谦虚、不谨慎,对不熟悉、不明确、不是本专业的问题不懂装懂,夸夸其谈,主观臆断,以至于露出破绽,留下后患;不顾及患者的感受和情绪,不分时间、地点,有意无意间说出带有刺激性的话,使患者感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或在患者不理解时出言不逊,厉言回击,以泄气愤,导致矛盾扩大和激化,造成医原性损伤。

1.2 医务人员行为不慎

医疗活动中存在不当的地方,如该及时道歉的不道歉,使小的不满意非但不能化解,反而把事情弄大;该向患者解释说明、交代、疏导的话不说,以至于带来麻烦,影响工作。在为有生理缺陷的患者检查时,医务人员用歧视、讥笑的表情或言语,造成患者心理及生理上的伤害。

1.3 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

表现为观察病情不认真,对疾病的演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认识不足或处理不到位。例如,患者男,16岁,正畸需要拔牙,在进行利多卡因局麻后医生要接电话遂交代进修医生给予拔除,但因进修医生听错导致拔错牙,给患者造成医原性损伤。

1.4 医务人员无菌观念不强

给患者做处置时,个别口腔科门诊医务人员违反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不带帽子、口罩;应用无菌物品时不检查消毒日期,使用过期的消毒包;一套无菌物品未用完再给另一位患者使用,引起交叉感染,造成患者心理及生理上的伤害。

2 有效防范医原性损伤

2.1 提高对医原性损伤的认识

只要医务人员从主观上重视,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范医原性损伤的发生。口腔科医务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只有克服麻痹松懈思想,认真学习,才能提高医务人员对医原性损伤的认识,掌握预防医原性损伤的知识和技术。

2.2 注意语言沟通技巧

根据不同病情、不同层次的患者,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口腔科门诊诊治的对象一般以儿童和老年人较多。因此,诊治过程中态度要和蔼、耐心;语言力求简洁准确,通俗易懂,吐字清楚;表情要得体,语调要平和,语速要适中,有节奏感,有逻辑性;事关诊断、治疗、手术、愈合等医疗问题时,说话要留有余地,慎重再慎重,三思再三思,每字每句要经得起推敲和检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需要向患者说明和交代的,必须说明,交代清楚。手术和治疗前必须让患者充分知情,自主选择。该会诊的、该转诊的,必须说清楚;对于医疗活动中局限性、相对性和不可避免的瑕疵,要及时向患者解释说明,取得理解与支持;对个别患者的过激、失态、非礼(理),言辞不要针锋相对,不要火上烧油,要理智冷静,既义正言辞,又内刚外柔、内正外圆。

2.3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及诊疗常规

口腔科门诊工作的特点是涉及的仪器设备、手术器械、材料、药品的种类、规格繁多,操作技术复杂[2]。口腔科医务人员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2.4 预防交叉感染造成医原性损伤

口腔是发生交叉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对口腔科治疗中的整个操作过程和消毒工作更应该加强监督管理[3]。在口腔门诊的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的双手与患者接触频繁,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各种病原菌的携带者和传播者,尤其是接触乙肝患者的血液与唾液。为了消除交叉感染,我科采取的措施为:医护人员操作前戴好口罩、帽子、手套,每次操作前后要洗手。患者使用一次性漱口杯、一次性吸唾器和一次性口腔治疗盘。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用2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后,做无害化毁形处理。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官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灭菌;接触患者完整黏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等,使用前消毒。我科自采用上述处理办法以来,由院内感染办公室对本科室的空气、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液、无菌物品及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每次培养结果均达标。口腔科门诊是患者集中就医的场所,患者咳嗽喷出的飞沫,口腔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修复义齿打磨的粉末等都可造成环境污染。据调查统计,口腔诊室的空气合格率仅为61.4%[4]。因此,我们要保持诊室的安静,做到一医一患,诊室每天通风换气,定时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以确保防止和控制护理工作中发生交叉感染[5]。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护工作者,还要学法、知法、懂法,牢记患者的合法权利和义务,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时刻牢记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做到自觉守法、护法,维护患者的利益不受侵犯,有效防止医原性损伤。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8.

[2]傅秀娣,方惠娜,郑成萍.护理人员在“四手”治疗中的配合[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8):487.

[3]冯雅君,吴兰.口腔内科预防交叉感染的护理管理[J].河北医药,1996,18(4):238.

[4]王海雪,周慧霞,左亚新,等.浅谈口腔的感染管理[J].护理杂志,2000,1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