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05 20:06: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课程设计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明确评价目的:即从甄别选拔向促进学生的发展转变
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在评价的目的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在评价中,教师往往认为:一个班级群体中,只有极个别是优秀者,大多数学生处于中等水平,还有个别个体属于低等水平。这种评价只是选的少数优秀者,只有少数的所谓“优秀者”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激励,大多数中、低等水平的学生在评价中成了失败者。
而今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的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些建议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乃至所有教师指明了方向,即评价的目的要从甄别选拔向促进学生的发展转变。那么,为何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呢?一是通过形成性评价反思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存在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整理,以此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使每个学生遇到问题都能圆满解决。如我在教六年级语文时就非常注重这一点,对六年级语文课程来说,我并不生疏,因为已连续教过几年,但我每上完一课都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找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时修改完善教学过程,所以我所用过的教案总是圈圈点点………二是要实施差异评价。在一个集体中,学生之间在语文学习的水平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评价的标准上,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让他永不满足;对学习接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让其学有信心。这种因人而宜的评价,具有个别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既能促进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增强信心,又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如:我曾教过一个女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参加体育锻炼,可就是不爱学习语文,她说一提作文头就痛。对此,我从她学数学的劲头,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上给她予肯定,加以开导,至此久而久之使她也增加了学习语文的信心,此后不仅没有偏科,而且还考上了大学。这种求实的评价方法不仅强化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动机,而且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评价的重点:从只注重学生学习结果向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转变
传统的语文评价方式是“重结果(考试成绩的好坏),轻过程”。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方式是不完整不科学的,因为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活动后的结果上,而是贯穿在语文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从《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这些论述要求我们在实施语文课程的评价时,必须将评价的重点从过去只注重学生学习结果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转变。在对学生各个“过程”环节的评价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语文课程中的差生,要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指出学生的闪光点,并在闪光点上作好记录,包括学习语文的信心、方法以及所获得知识等方面作好详细记录,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是朽木,有很多优点值得肯定和发扬,以此让学生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决心,达到促进“结果”之目的。
三、评价的主体:从教师的一元体向多元体转变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维度,中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与其它课程教育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同时中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有着其独特的一面,其是在语文活动中实现的,让彰显出语文的表现形式。学生对于价值的辨析和价值的体验,都是通过言语媒介来实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听说教学活动中进行价值对话,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价值辨析的能力,在文学作品教学活动中丰富价值体验,在写作教学活动中实现价值构建。
1.中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的辩证
1.1传统教育与当代文化情境
对中学价值观教育应立足于青少年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应该针对青少年文化进行选择和设计。历经了字斟句酌的名家名篇对提高中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不过如果过于强调名家作品,就会忽略广大青少年优秀的文本作品。中学语文课程对名家名篇的权威性解读使基本价值取向得以深化,但是对于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价值取向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认为人性非大善即大恶,而在极少数的大善与大恶之间存在着多数复杂、普通的人性,这些人才是社会的主体。因此,价值观教育应该侧重于普通人的生存、发展及价值取向。中学语文课程价值观应该立足于青少年文化与生活情境。
1.2适当引导与自由选择
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具有个性的价值观,以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在树立基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美国“无导向”教育的实施使学生自私的个人主义泛滥,这也是价值观教育的前车之鉴。中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反对灌输,强调学生的自我能力,但是必须要给予正确、适当的价值观引导。青少年生活经验是价值观教育的有利因素,生活中公正、诚信等价值取向都已出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将这些基本价值给予引导,即可以避免以灌输方式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辨析能力。
2.中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培养途径
2.1价值观的养成
传统的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教学过程本身对教学的作用。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交际的过程,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养成途径可以从良好的习惯开始,培养中学生民主、公正、合作、分享、诚信、文明等价值取向。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不仅是学生求知的领路人,也是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整个过程中都要体现出公正、合作和民主等价值取向,对学生成日耳濡目染的影响。师生交往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这种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中语文教师应构建一种人文关怀情境,以实际行动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2.2价值辨析能力的培养
价值辨析不提倡说服与灌输,强调价值的过程与技能。中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中学生价值辨析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通过语言敏感辨别文本中的价值倾向,二是在学生阅读和写作活动中,侧重于教师对基本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阅读活动中的价值辨析关键是文本具有价值观发展意义,才能够引起不同的价值认知,学生在文本中理解到不同层次的价值取向,提高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助推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写作活动中价值辨析关键在于话题的选取具有生活性及开放性,从而让学生对话题的内容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提升价值辨别能力。价值辨析体现了语文教学与价值观教育的融合,价值辨析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3激励学生价值体验
价值体验能够有效地实现中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可以丰富价值情感,激励学生价值体验可以从朗读、炼字、角色体验等课内、课外活动多方面着手。语文教材的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价值,声色并茂的朗读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朗读时将自己置于文本中的情境,能够细腻地体会到文本作者的情感,并对某种价值情感产生共鸣,将文本中所宣扬的友善、诚信等基本价值观予以表达。炼字是中国传统语文特教特色,文本作品中的字、词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锻炼学生探索一字一词的价值。不同的角色扮演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角色包罗万象,教师可以引起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不同人物的情感,如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沉江明志的屈原等等,学生可以更好的对生命价值做出独立的思考。
3总结
对中学语文课程价值观的评价不同于其它显性知识课程的评价方式,价值观的核心在于精神层次,因此,对中学生价值观的评价应以质性为主,如对学生日常生活进行观察、对学生创作的语文作品进行分析等。中学语文课程的内容丰富,知识广博,体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生价值,无论是普遍性的价值取向,还是个性化的价值取向,都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对于处于人生重要成长阶段的中学生而言,语文教师对其价值观的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爱莲.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02:12-19.
[2]关丽兰.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价值观教育的导向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1,02:155+157.
[3]李孔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语文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4,12:45-50.
1.目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
2.内容理念: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
3.学习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4.教师理念:正确把握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语文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
5.评价理念:
(1) 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 语文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五个领域:识学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3) 语文课程新的评价观念: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注个体处境和需要、激发积极主动的情感,突出学生发展的过程,贯穿日常的整个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教材理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和“不用教材教”。
从“新课标”来看,它继承了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精华,比如,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语文教学及课程发展的经验积淀。这次改革是在总结多年来语文教学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对以往经验的继承与创新。具体表现在:
第一,续承。即对多年来总结出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精华予以延续和继承。
比如,我国从古到今,在学习语文中都注重引导学生诵读文本,在古代,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诗圣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在他的《精读指导举隅》一文中,力推“吟诵”。现在,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新课标“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读背无疑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好方法。这就是对前人语文学习和教育经验的有效借鉴。当然,在续承时,我们可以从现代的视觉来重新审视它,更加深入地认识它。从对话理论的视觉来看“诵读”,我们可以对此有新的认识:诵读的实质就是文本对象化与读者对象化的交互作用,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再如中国古人学习强调一个“悟”字。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种“自主学习方式”就是鼓励学生有自己的阅读感悟,对文本实行解读。
再比如集中识字的识字教学,熟读、精思、博览的阅读教学,多写多改、讲放收求脱变的写作教学等等都渗透着这行之有效的传统语文教育思想。
第二,革弊。历史和现实中的语文教材、教学与评估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存在诸多问题,甚至“问题不小”,需要我们革除弊端。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才有价值,才有意义。比如,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技术化”、“伪圣化”和“线性化”现象,就必须消除,代之以“人文化”、“人情化”和“非线性”。再比如,过去几十年的语文学习中,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基本未变,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而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实际上是对旧有的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
第三,丰富。在我国语文事业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语文学习和课程经验。这些经验,有的是在当今可以直接用的,有的是需要“与时俱进”,赋予新的内涵。这次课程改革注重在继承中去丰富这些经验。比如,根据汉语言本身的特点进行语文学习,是中国传统语文最大的特点。这次课程改革强调和丰富了这一点,在教材的编写上,增加了具有中国汉语特色的内容——歇后语、对联、词串、字谜、广告、歇后语、谚语等等,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第四,再造。中国语文的历史长河悠久,所形成的语文学习与语文课程的精华数不胜数。就拿两个古代语文的重要范畴来说吧,“味”,常见的用语有“意味”、“情味”、“风味”、“韵味”、“神味”等等;“悟”,有“悟入”、“妙悟”、“顿悟”、“了悟”、“颖悟”、“心悟”、“意悟”、“领悟”等说法,不同的用语表达不同的阅读情味。在改革传统语文课程时,我们要从传统中去吸取营养,把诸多精华有机地组构在一起,再造出新语文课程改革的策略和路径来。比如,在当前的改革中,注重“语文味”,讲究“语感”、“文感”,强化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等等,都是在传统语文实践基础上的一种很好的“再造”。
第五,发展。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在走向现代化与后现代的进程中,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发生深刻的变化。建设现代化的新语文刻不容缓。但这个现代化的过程并不是从现在开始的,在我国它兴起于19世纪末,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应该说,我们这次课程改革,也是这次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因此,我们需要稳步推进,不断发展。比如,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和“研究性学习”,就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发展”。
关键词:泰勒原理;语文;评价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专家、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Ralph W. Tyler)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研究的集大成者。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泰勒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其关于课程基本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阐述的泰勒原理也被公认为是里程碑式的课程研究范式。因此,泰勒是课程论成为专门、独立学科时期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泰勒在其“八年研究”(The Eight Years Study)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原理”。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这四个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四个环节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性,各环节之间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及关联性。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出发点;选择教育经验和组织教育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它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系统运行的结果检验和基本保证。
根据泰勒原理,评价从本质上讲,就是判断课程和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即判断学生行为实际上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变化。评价是课程编制的一项重要步骤,与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一起,
构成了一项课程计划的完整周期。
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是指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过程。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是以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其中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则是建立于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之上,从宏观和微观上对语文教育教学给出了要求和建议,凝结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新理念,为新时期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意给出了评价建议: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在编制材料和程序时,要对它们进行试验,并评估它们的结果,指出其中的不当之处,提出改进的意见;然后就是重新规划,重新编制课程,重新对其进行评估。在这种持续的循环圈里,课程和教学计划有可能在数年中不断地得到改进。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期望一个越来越有效的教育计划,而不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胡乱的判断来编制课程。
泰勒在书中“评估程序的其他价值和用途”一节中谈到,评估对学习也有着巨大影响。他用纽约州评议会的调查案例,显示出这个州评议会的考试——也就是该州的评估工具——对该州学校所教内容的影响比课程大纲更大。学生在学习上受到了将要进行的评估的影响,甚至教师在教的重点上,也受到了预期将会进行的评估的影响。
同时,泰勒认为,评估程序对孩子的个别指导而言同样很重要。它不仅在了解学生的背景方面是有价值的,同样对于他们在了解各种教育目标上所取得的成绩,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要和能力,是有价值的。
除此之外,评估还是学校委托人提供学校运转成功与否的信息的一个重要方式。学校最终需要按照他们达成重要教育目标的有效性来评估。这样,家长最终有权力知道学校正在给他的孩子带来哪种变化。
二、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资料,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分数或等级以外,还应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教育;语文教育;阅读指导
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指他们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是学习语文中最普遍、最重要的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在小学教学中,如果只是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去阅读教材,那样的阅读量是完全不够的,而要想改善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增加他们的阅读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是说,要把课内、课外、校内和校外全部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需要老师通过更加耐心、更加细心的教导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生所需要的不是一多再多的作业,他们更需要阅读。同时这也让我们反思,学生的能力提高慢,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是不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把老师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得太多了,没有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当然,在农村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学生的阅读量可能根本不够,这些并不是老师的责任。
二、语文阅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感觉阅读无趣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学习烦躁、疲乏的情况,对学习失去耐心,这时候,老师就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看法,让他们换种方法学习,让他们爱上学习,对学习产生乐趣。在学习中,兴趣是很重要的,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把看书当作一种游戏,并爱上看书,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同时也要给他们一个良好的阅读方法,没有正确的方法去阅读,学生从阅读中所获得的益处也会大打折扣,这些都是老师所要注意的。
2.课堂教学的乏味
由于受到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课堂和教材上,一遍遍地“咀嚼”。而为了让学生能在考试中拿到高分,老师在课堂上,辛苦为学生讲解教材,恨不得把教材一页页地“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大量“题海战术”被教师广泛应用,学生的作业任务繁重,也让他们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
3.注重结果,轻视过程
现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和选拔功能。”可在农村,绝大多数的学校还是以学习期末的成绩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现象严重地打击了教师的信心和学生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
三、解决对策
1.激发学习阅读的乐趣
兴趣是人们做好一件事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要想加大学生的语文阅读量,就必须让他们爱上阅读,自己去阅读。学生时期的孩子,他们都有很强的求知欲,而他们所接触的知识层面还很浅显,有很多东西,他们听说过,可他们并不够了解,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告诉他们一些可以为他们解答的书籍名称,让他们通过自己阅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也让他们对阅读产生一种依赖,自己认识到书中的内容有多丰富,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适当的指导
阅读是一种把作者的心境情况通过文字形式反映出来的过程,而学生的知识掌握得还只是很少的一小部分,他们的理解能力或许也不够,这时候,就要老师去给他们一定的指导、讲解,让他们能更深层次地体会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
3.注重积累
学生在读书中,大多数的人往往只是大致地看一遍,了解一个大概的故事情节,知道书中所讲的大致意思,而不能体会到作者写书时的心情,以及书中所用的写作手法等,更多需要他们学习的地方。
英国有位诗人说过:“阅读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这也告诉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积累一些知识,从书本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我们不了解的、没有掌握的知识,既然阅读了这样的书籍,那我们就必须把这些不了解、没掌握的,清楚地了解,熟练地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本着“有趣,有益”的思想,再结合农村实际条件,为学生提供一种更好、更高的阅读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摘要: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确,语文新课标的改革给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新的标准与要求,面对这一挑战与机遇,我们应该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寻找新的突破。其中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结合就是重要的一点,二者密不可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教育从书本中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使教育全面的贴近、融入生活,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进而踏进教育的更高境界,造就出完美的人。”陶行知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独具创造的教育改革实践,是中国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宝贵精神财富。他毕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因此,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也能得到一些启示: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要反映生活的内容。高中语文教学要从生活中入手,见微知著,从生活细节中学习语文。这无疑与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相一致的。
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只是一个封闭式的教学系统,教学的内容陈旧,教学的形式单一,教学的手段单调。在很大程度上讲,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已与生活严重脱节,已严重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异化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属性,损害了广大学生做人和发展的根本利益。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刻意为之。例如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解“赋”和“兴”手法时,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解“赋”时,我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用了歌曲《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小芳》的歌词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中“赋”。讲解“兴”时,我引用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结合生活内容,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不仅可以显得轻松风趣,又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笔者自己也总结了几个要点。
一是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不断丧失,这种丧失表现在学生越来越依赖于教师,依赖于课本,依赖于练习。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我们老师如果能主动地汲取当代最新的教育理论,勇于更新教学观念,并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估等环节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改变视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为优秀的保守态度,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生活主动地学习,主动感悟,那么,我们就能为实施生活化语文教学打好基础。
二是高中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关注社会热点。
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学生们长年在校,学校即他们接触到的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边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让生活时时处处伴随语文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整合,表现在两方面:联系生活,由生活导向新知;走向生活,由生活决定教学。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
三是教学相辅,教学合一。
关键词:农村 小学语文 教学评价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399-01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评价理念滞后
教学理念对于教学的进行影响深远,受长期形成的评价观念影响及对应试教育目标追求,部分教师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教学实践行动存在着明显的反差。以我为中心的知识传授,仍居主导地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滞后。课堂教学决策思想存在偏差,以学论教停留在认识上,没有转化为行动。
2、过于注重结果评价
“分数就是学习效果”,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念,农村小学语文的现行评价方式从评价的时间和作用来看属于总结性评价,而且还是一种定量而非定性的总结性评价,大多是在课程或单元学习告一段落或完成之后进行的,教师往往十分重视学习的效果,而很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评价标准和方法单一
现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比较单一,教师往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考核,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尚未被纳入评价范畴,不利于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4、评价过程中只有教师个人评价
一直以来,教学评价只有教师的个人评价,没有学生发言权,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意义下的语文学习评价,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难免使评价偏离客观与公正。片面、主观的评价结果既难以获得被评价者的认同,而且会在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使学生的持续发展失去了原动力。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要充分认识教学评价改革的紧迫性
教学评价对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是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和薄弱环节,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在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加强形成性评价和重视定性评价、实施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相对薄弱,这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中小学以至全社会形成共识,充分认识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针视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在存在的问题及危害,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
2、要更新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就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围绕“发展”要求我们树立以下新的考试评价理念:
首先,考试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而非划分等级。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考试评价的终极目标,也是最高目标。
其次,考试评价要求是要科学合理,综合进行。最主要的要把握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突出语文考试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二是知识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突出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的基本能力;三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有机结合,凸显语文学习的个性化感悟和创新能力。
再次,考试评价内容要综合多维。语文考试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和多维性,最主要的体现为:一是要以语文教学目标为准绳整合听、说、读、写等核心内容,突出语文学习能力的考试评价,特别是要注重结合具体课文着重考核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综合力、搜集资料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考核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以及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新知识的能力;二是要把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表现,取得的实践性成果和“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袋”中积累的语文实践资料等,纳入语文考评要素。
另外,考试评价方式要多样生动。要让学生既喜欢学习语文又乐于考试,消除对考试评价的畏难情绪,就要讲究考试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形式的生动生。要体现考试评价的多样性和生动性,除注意“六个结合”(即口试与笔试、课内和课外、平时与期末、自评与互评、量化与质性、活动性测试与正式考试相结合)外,在试题的设计上也要尽量做到新颖、生动。
此外,考试评价主体要多元互动。实现考试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就是要改变过去考试评价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始终处于被考被评地位和评价主体单一的局面,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评、教师主导性评价和家长参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特别要注重提高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和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评价、在评价中学会学习。
3、要改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策略
鉴于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改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策略,比如应从课堂评价、平时考核和书面考试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探索。在对学生语文学业成绩进行评定的时候,可将这三方面的成绩按一定的比例综合起来,以尽可能科学、全面地评定学生语文学科学业成绩。
首先要改革创新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而立即进行的点评,它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课堂评价的内容与教学内容是一致的,学生在认字写字、课堂发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活动、朗读表演等方面的表现,都可以成为课堂评价的对象。
其次要改革创新小学语文平时考核。平时考核主要是指对课堂评价和书面考试不便涉及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 、习惯、方法和取得的实效、达到的学习程度,进行综合考查、测试、评定等,重点应在识字写字、阅读积累、习作(含写话)、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不同的平时考核办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农村小学教学由于受特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按照新的理念进行教学评价,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我们因地制宜,以科学教育观为指导,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以便他们能够更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参考、借鉴意义,为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作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一、关注学习心理的评价,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兴趣
兴趣,就是一种爱,是一种比较痴心的,对某些事物喜好的情绪。小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影响下,在成熟水平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发展和知识经验不断积累的情况下,兴趣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作为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认识到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重视对其评价,是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中国孩子在两三岁时学会了说话,为何在学习生活中有那么多人怕学语文呢?这值得我们深思。在低年级学生中,常出现上课喜欢捣乱,有时喜欢恶作剧等行为。这往往不是品德问题,而是心理问题,他们希望能通过其方式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有的还因老师批评而得意的,这是他们的心里渴望关注――尽管是批评但那也是一种关注。老师要反思,是否是我们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过于冷落了他们?如果是,我们应给他们适当的关注,让每个学生在爱的沐浴下健康成长。记得有一次,语文活动课上,学生们准备好了课外背诵的古诗,等待老师检阅。当我习惯性地叫了积极举手的学生上台表演后,却听到一声叹息――唉,又得不到小红旗了。原来是那个举手时直嚷嚷,因我不喜欢他不守纪律而冷落了的小家伙……忽然,我的心紧了一下,我从他的叹息声中,听到了无奈和失落;从他那羡慕的眼神里,读到了向往和追求;从他那叹息声后表现出的又一次往上跳跃、举手、争抢机会的身姿中我悟出了他那渴望关注的内心激情。我明白了,每个孩子在他的童年时期表现出的学习行为均有其复杂的心理历程,由爱抢答问题至上课不回答问题,厌烦上语文课,这中间的心理历程是复杂的,是渴望关注被多次否定后的必然结果,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忽视后的必然恶果。后来,我在多次的作业展览,表演活动中,学会了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孩子的最棒的作业展现在众人的面前,让自尊、自信长上翅膀,从内心飞扬出来,写在脸上,落在行动上。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学习伙伴等人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这意味着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语文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要给语文教学引入活水,激发活力,必须形成语文教学的开放系统。作为帮助者,促进者,在学习时间上,提供一切机会,在学习空间上,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要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课外,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相互增益,给学生以更加广阔的天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取得良好效果,拓宽学习天地,及时评价,总结学习语文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三、改变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