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05 23:02: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第1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山?l地裂,江河呜咽。这一刻,即成国殇。在这生死关头,一幕幕温暖深沉的人性光辉呈现在我们眼前。父母张开双臂为孩子撑起了生命的天堂,老师用血肉之驱为学生肩起死亡的闸门……灾难来临的瞬间,多少人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生与死的边缘,多少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一刻,我们读懂了什么叫人间大爱,大爱无私。

在地震发生时,涌现出许多人与人之间平时看不到的爱,有同学之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些都是人与人之间友谊的体现。多少老师、父母为了保护孩子而被活活压死。在这些伟大的老师和父母之中,有一位老师的英勇事迹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他就是谭千秋老师。

谭千秋这个名字,你可能会在电视、报纸里看过,或者在收音机里听过,也许他是一个平凡的51岁的老年教师,但他所做的一切却是不平凡的,轰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第2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孝亲观念;“式微化”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039-02

一、弘扬传统孝亲观念的必要性

孝亲观念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基于对孝亲观念的内涵及其表现方式了解的基础上,对传统孝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当今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孝亲观念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孝亲的原始本义是善事父母。“孝”字,像一个长发的老人用手抚摸一个孩子的头,表示扶持老人行走以及“老”“子”之间的亲爱关系,指出了伦理孝道的发生空间和主体组成。因此,从孝字本义来看,我们可以明确:孝的发生,是在“老”“子”两个主体之间的。孝的内容,是“善事父母者”,一方面要好好照顾父母,另一方面要善于照顾父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实践活动的进一步丰富,孝亲的含义也随之扩大泛化包括:尊祖敬宗、传宗接代。其具体表现有:第一,以爱敬存于心去孝顺父母,和颜悦色,怡声下气,使老人安享幸福晚年;第二,有孝心者,必然懂得自律,不做有辱于父母、门庭之事;第三,将孝行行于身,德性化于心,进而推及于天下人的父母身上,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境界。

(二)弘扬孝亲观念的当代价值

积极弘扬传统孝亲观念并将其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对实践者个人、其家庭、整个社会以及整个中华民族都有非常深远的积极影响。首先,就个人而言,认真学习并实践传统孝亲文化利于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完善,提高思想品质,进一步深化对家人的爱与责任的权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也会督促其珍爱自己的生命,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任,在承担自己相应责任的基础上,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我们的民族。于社会和国家而言,当社会中每一个实践主体都能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善事自己的父母长辈并且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时,养老问题也会随之迎刃而解,每个小家庭中的亲子以及代际关系也会更加和谐,从而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增强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二、新时代下独生子女的孝亲现状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80后、90后大多都成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中国特定时代下实施特殊政策的产物。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独生子女在身体成长状况和智力发展水平方面稍优于非独生子女,但是在个人思想品质和实践方式方面却逊色于非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独生子女与父母存在的矛盾也高于非独生子女,因此,对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以及受教育因素的研究,对独生子女孝亲观念发展规律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独生子女的特殊性

1.亲子之间相处的时间量明显增加。在一般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中,由于孩子少,家庭成员关系简单,父母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相对比较多,因而会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在成长过程中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足并与孩子进行沟通,进而改进教育方式和策略。

2.亲子之间的互动频率更为密切。一般而言,在典型的以独生子女为核心的家庭中,父母亲与孩子的互动只能针对一个固定不变的对象,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往往更具有针对性和集中性,因此也会影响独生子女的成长。

3.父母亲对独生子女寄予了更高的成才期望。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不同的子女可以满足父母亲不同方面的心理需求,因此,父母亲不会完全将精力投入到一个孩子身上。而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子女是父母唯一的精神寄托。因此,独生子女的父母会不自觉地提高对孩子的期望值,进而产生过多的关心和干预,甚至可能影响亲子之间正常的交流并引发一系列的家庭矛盾。

4.亲子相互之间的依赖性更强。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相互依赖,作为彼此唯一的亲情寄托和交流对象。一方面,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到全家人事无巨细的照顾,其自理和自立能力相对较弱,在生活琐事和情感上都会过分依赖于父母。另一方面,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生活中,其父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全部的期望和情感,希望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因此其父母也会过多依赖孩子。由此可见,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亲子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远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

(二)独生子女孝亲的具体表现

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成长环境以及特殊的历史使命,其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亲交流过程中,以及在学校和社会中与别人相处过程中都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在:

1.对孝亲观念的“知”与“行”的脱节,由于独生子女从小“独养”的封闭式的成长环境,与外界的接触甚少,在其生活环境中缺少伙伴之间的互惠或者竞争关系,所以导致其性情较为封闭,不愿意过多地与人分享自己的情绪。对待父母也是同样如此,他们会在父母生日或者节日的时候为父母亲准备礼物,却很少直接当面向父母亲表达爱意和感恩之情,更不会主动去做为父母洗脚或者拥抱父母之类的事情。

第3篇

很多孩子经常感到孤独,找不到方向,不自信,害怕面对世界的一切,担心未来。专家龚光虹说,这样的状况,来源于那些孩子内心很渴望爱,渴望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亲密感。人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体会到被爱和亲密感,才能体会到自身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变得自信和勇敢。这份爱早年来自于父母。因此,缺乏爱的孩子,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没有得到父母充分理解的孩子,生命一直都是孤独的。这样的生命,他的自我价值往往是脆弱的,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也更容易恐惧和退缩。

吃饱穿暖只是爱的一部分

“我爹我妈对我很好,吃的、穿的,都是最好的。可是因为他们工作忙,没有时间陪我,我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也不喜欢出去干活。无聊了,我就拿了钱,和朋友们唱歌、泡酒吧。可是,我知道,这些朋友,就像我奶说的,都是冲着我的钱来的。但是,我又喜欢那份热闹和被人捧的感觉。”18岁的宇这样说。

“这个叫宇的孩子,没有生命力。他从父母那里没有得到他需要的爱。他的父母不知道,其实,让孩子吃饱穿暖,仅仅是爱的一部分。”龚光虹说。

那么,如何培养有生命力的孩子,让他们长大了,可以勇敢地生存,幸福地生活呢?龚光虹说,孩子像一粒种子,悄然生长于家庭这块土壤。在孩子的心里面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奇妙的、惊人的,但同时也是脆弱的,这依赖于土壤的养育。如果孩子是一株兰花的种子,无论怎样肥沃的土壤都不可能让他长成一棵玫瑰;但肥沃的土壤可以让孩子茁壮成长,而贫瘠的土壤会让孩子心理变得病态或者生命力夭折。

家庭是成长“土壤”

如果家庭是一片肥沃的土壤,孩子的内心就会感到安全、温暖,充满力量和自信。在此基础上,家庭也会协助孩子逐渐获得在现实生存环境中的各种生存与生活能力。如果家庭是营养不良的土壤,往往会在孩子的内心形成种种不安全的错误信念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痛苦感受。这些错误的信念和与之相伴的痛苦感会大大地消耗孩子的生命力,破坏和限制孩子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各种能力的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才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肥沃土壤?龚光虹认为,父母应给予孩子成熟的爱。每一种独特的养育方式都应该包含成熟的爱三要素:即让孩子感觉到和家长在一起,是稳定、温暖、舒适的。陪伴孩子、与孩子建立稳定、温暖、舒适的情感关系是孩子生命成长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滋养元素。

因为,得到好的陪伴的孩子,会感到充实、欢愉的被爱感,从而产生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得到好的陪伴的孩子,会获得安全感,这十分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得到好的陪伴的孩子会拥有独立感并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得到好的陪伴的孩子也会拥有正义感、责任感,变得善良、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充分感到被爱和安全的孩子,会乐于顺服父母的管理,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实现目标。

孩子需陪伴和理解

首先,好的陪伴是稳定的。当孩子内在有需要,外在有压力的时候,父母能在孩子身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以及父母与他的关系是稳定的、安全可靠的。第二,好的陪伴是温暖的。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关心自己,父母的注意力是放在自己身上的。第三,好的陪伴会让孩子感到跟你在一起很自在。聪明的家长,会接受孩子的不同想法和行为,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受挫,允许孩子主导自己的人生。

得到父母理解的孩子,和父母之间会产生很好的情感共鸣,孩子就会感到被爱;得到父母理解的孩子,会对自身产生信任感,这种信任感会给他勇气去面对挫折和适应环境的改变;得到父母理解的孩子,会清晰认识自己的潜力和独特性,这样有助于他的自我发展,形成清楚的人生目标;得到父母理解的孩子,有了对自己的信任,也容易信任他人及世界,这样他会更积极地对他人付出爱,跟他人进行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父母同样要成长

“我希望我爹我妈早点离婚,因为他们太烦了,一天到晚只会吵架。”16岁的女孩馨说。龚光虹说,其实,关系不好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起不到榜样的力量,欠缺和谐、理解、温暖的家庭氛围,孩子的心理同样会有障碍。因为,孩子在这个她觉得最在意、最安全的地方看不到美好。所以,要想好好陪伴孩子,父母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健康成长。

第4篇

一、理性思考

本文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颂歌,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文章没有描写父母如何爱孩子的具体画面,而是试图通过严密的说理、理性的思考,从内心深处阐明自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思路清晰,逻辑缜密,富有理趣,是本文说理的一个鲜明特点。

二、两相比较

作者运用比较的方式,说明父爱和母爱的不同,使二者的特征更加明晰。

第5自然段主要讲母爱的性质: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母爱是无条件的。第7、8自然段则主要说明父爱的性质及其重要意义: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从孩子6岁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母爱和父爱各有利弊:母爱的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面是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取。父爱的积极面是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极面是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三、层层递进

作者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即人的成长成熟过程,层层深入,阐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孩子从以母亲为中心转到以父亲为中心,然后最终与他们分离,并在自己心中同时拥有父母两个世界,从而达到奠定灵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础。文章第1至3小节是从儿童发展的角度进行阐述;第4至第8小节从情感对象的角度进行阐述;第9、10两个小节是这一部分的总结。从“儿童”写到“母亲”再写到“父亲”,阐述过程如抽丝剥茧般逐层深入。

第5篇

“狎”是亲昵,亲爱得没有分寸,没有规矩;“简”是怠慢,不周到,不细致。

中国传统认为,父子之间首先是一种尊卑(贵贱,地位高低)的关系,这种关系永远不能颠倒,连君臣关系也是仿照父子关系建立的,所以叫“君父”、“臣子”。这个尊卑必须严格遵守,否则整个社会都会乱套。所以父子之间再亲密,也不可以没有分寸没有规矩。西方人父子之间直呼其名,勾肩搭背,在中国人看来是很奇怪的。

咱们老祖宗的这种看法对不对呢?我看基本上没有错。西方人其实也并不是不讲尊卑(位分高低,以下皆是此意)上下,将军和士兵、董事长和员工、总统和平民,人格是平等的,但尊卑上下仍然是明确而清楚的,不然整个社会的运作都没有办法正常进行。东西方只是在具体的作法上、细节上有些差别而已。中国人从前对尊卑上下之间的人格平等缺乏足够的认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认识,孔夫子讲“仁”,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指这种人格上的平等),这一点是应该检讨的,但不能因为追求人格平等而忽视尊卑。

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如果不分尊卑上下,就没有秩序,没有礼貌,也就谈不上和谐。父母跟孩子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不可以过分亲密,才能使孩子不仅爱父母,也尊敬父母,甚至有一点畏惧,这样,教育也才能实施。《论语》中说孔子“远其子”(见《论语》中《季氏》篇),古人还提倡“易子而教”,就是这个道理。

第6篇

爱之太深,忧之太勤

我身边有这样一位朋友,曾经的他品学兼优,是一名优秀学生,而现在的 成了太保,原因就是母亲过多的宠爱,使孩子丧失了紧迫感,学习一落千丈,越变越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还有这样一位朋友,学习很差,原因是父母给他的压力,使它喘不了气,脑子中浮现的话就是”你一定要考第一,为我们家争气”导致他产生了一种和老师父母敌对的情绪,成绩始终得不到提高。

现实中的狼王梦

或许有人会说,你的例子太极端,可是在你们大家要说这话的时候,想想你们自己的父母是否是这样.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母亲,要么就是对孩子过分宠爱,要么就是对孩子气过分要求,正如狼王梦中的紫岚一样,为了完成自己的狼王梦,不断的去训练自己的孩子,没有顺应它们的本性去发展。

紫岚从一开始就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气是否真的愿意成为狼王?

对与错的判断

我的标题之所以取为母爱的对与错,并不是要去评价母爱是对还是错。因为不管是爱之太深,忧之太勤的爱,还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爱,它们都是母亲的无私的爱,只是,这两种爱都没有处理好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过分宠爱和过分要求都会使孩子难以向父母敞开心扉。

通过读狼王梦,我想告诉全天下的母亲,不要为了狼王梦扼杀了孩子气和你们之间特有的交流,用一种父母的话就是军令一样的做法来压制孩子气,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紫岚。

孩子不是父母的狼王梦,父母的狼王梦会限制孩子。

第7篇

家访是教师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的有效途径,更是教师和学生家长共同教育学生的有效办法。作为一名教师,走进学生家庭,走近学生家长,熟悉学生生活和成长环境,才能更好走进学生的内心,实施对学生更有效的教育。走进学生家庭,走近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生活和成长环境,能够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踏上一条交心之旅,拉近家长与学校的距离,延伸了学校教育空间,营造了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学生的氛围,换来缕缕温情。

一、从新成员入手,让学生快速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

我校是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大多是原来我校的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熟悉了学生生活,老师和学生也都很熟悉。但今年七年级有一些新成员加入到这个班,袁文婷就是其中之一,她是一个敏感的女孩。如果她不能在这个班级里快速找到归属感,对她今后在校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影响。简单的接触后,我除了在校的关心外,还走进她的家庭,和她的父母达成共识,教她怎样自理,怎样与新同学相处,消除她对新环境的戒心,让她快速适应寄宿制生活。半年以来,我看到袁文婷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成绩也有不少起色,她的快乐成长不正是老师最大的希望吗?

寄宿制学校的老师,不能仅关心学生的成绩,一定要真正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家人,才能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全心信赖。

二、从缺爱孩子入手,搭建心灵的桥梁

生活并不是只有幸福和美满,每个班级难免会有一些不幸家庭的孩子或者爱有缺失的孩子,他们比别的孩子更渴望得到关爱。

方银银同学,在困难补助申请时我了解到她的父亲已经不在了,她为人又比较好胜,这才知道方银银同学为何有些斤斤计较,好与同学发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就多次走到方银银同学的家中,与她的妈妈进行沟通,帮助她正确认识同学关系,处理同学矛盾。渐渐地,方银银同学在班上的朋友多了,性格也开朗起来。

尤徐航同学是一个留守孩子,父母在广州打工,由奶奶照顾。一向性格内向的他竟然在星期天不交作业,问他要家里的联系电话,他却说一个都不记得。经过走访才知道,由于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出去打工,他们的关系一直比较疏远,他从不主动给父母打电话,父母打电话回来他也没什么与父母说的,奶奶也没法管。了解到这个情况,我又与他的父母取得联系,经过多次沟通,尤徐航在我面前哭着表述了对父母的想念,而他的父母在电话里也倾述了对孩子的爱及打工的无奈与辛苦,两代人的心结慢慢打开。那以后,尤徐航上课时似乎有了动力,听讲认真了,回答问题也积极了。前段时间他的父母回家一趟,他和父母的关系有了更大的改善,从他与父母的互动中我感受到无限的温暖。

所有的孩子都是渴望爱的,只有他们感受到爱,才会有生活的热情和学习的动力,才能学会表达爱,传递爱。

三、针对孩子的特点,与家长交流教育方法

在家访中,我更注重和家长、学生间的心与心的交流。

班上有一名叫王壮的学生,人很机灵,脑袋瓜很聪明,性格却较粗野,而且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特别好动,作业完成不及时,甚至影响其他同学学习。我向其家长反映这一情况,学生还产生了抵触心理。经过了解,王壮的父亲在我走后对他大发雷霆,并打了他。面对这种情况,我与他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换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告诉他们,暴力只能教会孩子暴力。而我也由此决定改变与家长的交流方法,努力去寻找这名学生的闪光点。他在班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人缘较好,认真写起作文来,经常让人眼前一亮。于是我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了家访,当着家长的面表扬了他,家长很吃惊,家长说从来没听过有关孩子的好话。王壮逐渐增强了信心,脸上有了笑容。时机成熟了,和家长一起谈了督促孩子复习功课的方法。我与王壮进行了交流并告诉他,近期要对他进行再家访,先给他留出一段时间好好努力,作出成绩,给老师提供一个家访的良机。过了一段时间,看到他的良好转变,我及时往他家打电话,电话里传来了他父母的笑声。这以后,我更是看到了他的巨大转变,不仅能自觉守纪,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第8篇

一次班会课上,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因为不满父母的唠叨,赌气离家出走了。当他把钱花完之后,又饥又冷。这时候,一个老爷爷收留了他,给他一个包子充饥。他非常感激,对老人说:“我一定要报答您。”老人说:“我才给你一个包子,你就感激,而你的父母养了你这么多年,难道你就不感激?”这个孩子一下子醒悟了,回了家。

学生们听到这里,有的点头称是,有的似有所悟。我又接着说:“生命是最神奇的,可是你们问过自己吗,是谁给了你生命?是谁最关心你、爱着你?……”有几位学生小声说:“父母。”我说:“作为回报,作为感激,今天班会课上我布置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回家拥抱一下自己的父母。”为了督促学生把这项特殊的作业完成好,我要求学生把与父母拥抱的过程写下来。

过了一个星期,周记收上来了。

季磊这样写到:

……一进门,看见妈妈在拾掇饭。想起那个特殊的作业,有点儿紧张,便对妈妈说:“妈,你辛苦了。”听到我的声音有点儿颤抖,妈妈一怔,转过头看着我,说:“快洗手吃饭。”此时,我的拥抱的念头消失得差不多了。妈妈觉得我表情有点儿反常,问:“是不是出什么事了?”我笑着说:“没有,妈,我感谢你,爱你。”便试着拥抱了妈妈。妈妈一下子热泪充满了眼眶。拥抱妈妈,作业只完成了一半,我心中忐忑不安,爸爸对我一向要求很严,我有点儿怕爸爸。

爸爸下班回来了。我主动过去给爸爸开门、问候。爸爸有点儿不解地问:“老实说吧,是不是犯什么错了?”我说:“没有。”爸爸接着问:“再不就是想要什么东西了?”我的心几乎凉了:“不是,是想和你拥抱。”爸爸一怔,仔细地打量我的表情,我低下了头,不敢看爸爸,心想:没戏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爸爸展开双臂抱住了我。我被这突然的幸福包围了,由衷地说:“爸,我爱你。”爸爸没有说话,只是把我抱得更紧了。

看着季磊的记录,我又感动又替他高兴。

可看似简单的作业,还是有一大批学生没有完成。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我回到家,妈妈说:“宝贝儿啊,你可回来了。”说着,抱住了我。妈妈亲了我,我是多么幸福啊。爸爸走过来,也搂着我,抚摸着我的头,说我是一个好孩子。这时我醒来了。

看到这里,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爱只能在梦中表达。

为了让学生把梦中的爱变为现实的爱,我召开了以“说一说爱”为主题的家长会。在家长会上,我说:“父母的是孩子成长中必要的营养,孩子缺少了父母的,生理、智力及社会适应性的发展都会放缓,甚至在生理和心理上会发生病理变化。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学会拥抱孩子。”

讲到这儿,有位父亲对我说:“老师,我也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他大了,拥抱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现在要拥抱他,我不好意思。”

我笑了,接着说:“中国人比较含蓄,不善于用拥抱来表达心中的爱。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被触摸和拥抱的孩子的心理素质比没有被触摸和拥抱的孩子的心理素质要强得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洛德博士曾说过:‘拥抱可以消除沮丧,能使体内免疫系统的效能上升;拥抱能为倦怠的躯体注入新的生机,使人变得更健康、更有活力。在家庭中,拥抱能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减少摩擦。在学习上,学生会从拥抱中感到来自家庭的支持,从而更加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挑战。’”

听了我的讲解,很多家长的看法转变了。有一位父亲会后立即开始实施他的“拥抱计划”。过了一段时间,他把他的“拥抱心得”寄给了我:

一天,我在电脑旁打字,见儿子进来,我说:“我打了这么一会儿字,两个肩膀就酸得不行了。”儿子没有反应。我又说:“你小时候经常给我踩背,真舒服。今天你再给我揉揉肩吧。”孩子给我揉了,完了,我拍拍他的背,说:“好孩子,谢谢你。”儿子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那儿以后,一有机会我就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背,用行动告诉他我爱他。

有一天,我说:“儿子,看你长得这么高大,我不知道能不能抱得动你了。”然后,我自然地抱起了他:“啊呀,这么重,再过些年,我老了,就抱不起来了。”放下他后,我说:“你能不能抱起我?”儿子把我抱了起来。那时,我感到我们父子之间有一股热流在涌动。

后来,只要有机会,我都会拥抱儿子。从此,他有什么话,也愿意跟我谈了。

和父母拥抱在我班学生中慢慢得到普及,班里学生的精神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长期弥漫在教室里的焦虑情绪消散了,学习气氛也更加好了,久违的笑容像花儿一样开放在曾经紧绷的脸上。拥抱成了透过阴霾的阳光,成了滋润禾苗的雨露,成了消融冰雪的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