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交网络论文

社交网络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27 01:43: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交网络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交网络论文

第1篇

网络社交平台营销是随着腾讯于上个世纪末推出QQ即时通讯工具后,于2005年渐次进行商业化的运营拓展并初步形成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腾讯又于2011年推出微信这一基于熟人社交的聊天工具,网络社交平台品牌营销的价值尤为凸显。研究网络社交平台营销的利弊与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企业的宣传推广、品牌塑造、产品展示、定向营销等工作。此外,也有助于促进网络宣传平台的规范化,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社交宣传推广环境。在网络社交平台发展的过程中,其他的网络社交平台也逐渐进入市场提供服务参与竞争,如网络社交平台、来往、陌陌等,随着网络社交平台兴起,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新兴的营销模式逐渐成长壮大,其多样化的营销手段、针对性的营销特点、点对点的营销优势越来越被企业所认同。

2网络社交平台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的广泛使用,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花在手持式移动通讯设备上,网络社交平台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悉。网络社交平台下载量和访问量也急剧增加,间接的为网络社交平台营销制造了有利的市场。企业网络社交平台品牌营销,是指企业在公共开放网络社交平台注册后,与同样注册网络社交平台的“朋友”不受距离的限制形成一种联系,网络社交平台营销是企业与客户之问交互重要渠道,也是连接线上线下的天然枢纽。人们逐渐习惯了网络社交平台客户端上网方式,而企业通过推出固定的产品推广信息,由此实现了点对点的营销。基于网络社交平台,企业营销策略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网络社交平台其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平台的开放性,也就意味着网络社交平台的进入门槛较低和资质审查相对宽松,因此存在着一定的泥沙俱下的情况,如何在漫漫网络社交平台上建立受众对于企业的信用和信任是企业品牌营销策略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海量信息的网络社交平台中,企业的信息很容易被淹没,企业要做好用户的分类,应当结合自身实际,针对不同的营销活动采用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营销模式。网络社交平台的目标受众都是主动选择关注网络社交平台公共账号的用户,企业要首先对于网络社交平台的这一优势,也即选择“窄众化”的传播方式,从而为精准营销奠定基础。

(2)网络社交平台信息扰民仍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平面媒体或者电视媒体等的传播往往是灌输式的消息推送,而目前营销网络社交平台初期也基本是完全通过广告盈利,就目前来看,大多数网络社交平台用户都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关注企业的网络社交平台公众平台,而很多企业没有摆脱过去长期形成的营销思维的禁锢,通过海量的信息推送集中直接的广告,甚至不乏一些较低俗的广告和产品,忽视甚至漠视用户感受。由于不感兴趣或者不实用的信息,埋没了自己朋友的网络社交平台,很容易引发公众反感继而取消关注,不仅难以实现广告目的,也会带来自己关注用户的迅速下滑。

(3)网络社交平台归根结底是一种超脱时空大社交的沟通媒介,很多企业在营销策略定位上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社交平台的这一特点,单纯将网络社交平台视为广告的推送平台,对于营销方式,网络社交营销平台中盛行“内容为王”和“眼球营销”的思想,认为新颖独特有价值的内容是打造成功网络社交平台品牌营销的最重要因素,甚至采取夸大其词、虚构臆想等手段以达到哗众取宠的效果。对于营销手段,网络社交营销平台中企业营销策略往往依托传统会员制的营销而进行,并不适应现代人快餐化的信息消费习惯,往往简单停留在如会员生日来临之际,通过短信或电话问候或提供优惠等等这些初级层次的与受众之间的交流。诚然,有利有趣的信息是吸引用户的不二法门,但是网络社交平台其主要的功能依然是社交,其平台界面空间限制了营销广告的内容和推送,而且长期提供个性而又独特的营销内容,将耗费巨大的人力和时间,也难以跟上热点的更新速度。

(4)针对社交群体和社交方式细分,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其针对的社交需要和交互方式是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营销分为三大模式:植入广告模式、用户参与模式、购物网站移植模式。植入广告模式是在网络社交平台中进行广告的显性或隐性的广告植入,从而提高品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用户参与模式是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进行应用的开发和植入,供用户下载,用户主动了解产品购物,侧重于用户体验,用户可以全方位理解产品信息。网站移植模式是依托网络社交平台,借鉴现在各种购物网站如淘宝、美团、当当等的经验,进行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很多企业在营销策略上依然是对网络社交平台参与人群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对社交需要把握不充分,对交互方式没有清晰的构架和利用,难以达成精准营销的效果。

3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企业营销的策略建议

3.1注重营销内容整合

在选择内容和形式上需要格外注意策略。作为企业网络社交平台公众平台,其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一个企业或品牌的形象展示,想要维持一定的形象和关注,从一开始就不能将网络社交平台公众平台简单的界定为带有浓重广告色彩和意味的存在,需要选择与自己企业宣传主题相契合的广告内容,在传播内容方面,要注重整合,用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来。如此营销策略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也有利于形象维护和品牌推广。

3.2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营销模式

营销策略要树立用户在企业公众平台中独特而又无可取代的地位,确定“用户为王”的营销指导思想并以此构建营销模式和提供服务。用户的反馈与建议,反应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能有效的充实和补充大量广告中覆盖不到的信息,甚至能刺激潜在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网络社交平台作为新的营销工具,要注重与用户的互动,以用户为中心是企业长久、稳定生命力的保证。

3.3强化精准营销

第2篇

伴随着网络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步伐逐渐的加快,远程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很熟悉的一种教育途径。在远程教育中,网络教学资源直接的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质量。尽管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再不断的探索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体上看,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就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来讲,还有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还需要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增强资源的规范性,提高网络教学资源质量,进而达到提高网络教育质量的目的。根据目前我国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来看,应当结合远程教育的特点及规律,开发更加高效、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具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2给予远程教育准确的定位,积极开发和建设网络教学资源

随着国家及社会对网络教学资源重视程度的提高,近些年以来,我国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开发共享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精品课程的评估方面。但是,就目前我国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来看,不管是在资源的质量上还是数量上,同网络学习着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整体来看,我国目前的网络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目前还存在实用型及共享性差、教学设计粗陋的问题。另外,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还受到观念以及资金方面的限制。网络教育的目的就是充分的借助网络的优势,为广大学习着提供一个帮助他们学习的平台和环境。而在网络教育中,教育的核心就是网络教学资源。因此,网络远程教育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结合远程网络教育的自身特点及规律,积极的建设和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在建设和开发网络额资源的过程中,应准确的把握网络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准确的定位远程教育,规范网络上繁多的教学资源,加强其规范性及共享性。要充分的了解到网络教学同传统教学之间的区别,网络教学并不仅仅只是表面上的将书本的图文信息转变为数字化的音像信息,在教学内容方面及教学形式上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具有着网络所特有的特点及优势。针对我国现代网络教育教学资源重复性比较严重的问题,在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应严格的遵循现行的行业规范来进行开发和设计,为了方便于教育资源的共享,国家及地区应整合优质资源,建立完善的资源库,在此过程中减少重复性资源的建设。同时,为了确保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符合远程教育特点及发展规律的资源共享机制。

3重视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加强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人员培训力度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网络教育能够得以实施的核心资源。网络课程不仅能够体现出网络教育的教学内容,同时还体现出了网络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等内容。就目前我国网络教学资源来看,很大一部分的网络教学资源都是教材的电子版或者网络版,复制传统课程的现象非常严重,缺乏课程教学的设计。在建设网络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将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作为重点,并加强对开发流程的规范化管理。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建设过程应该严格的按照规划、设计、开发、集成、测试,这五个步骤来执行,在开发及建设过程中结合网络教育中师生时空分离的特点,围绕“以学习活动”这一中心来建设课程资源,并且严格遵循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相关建设标准,确保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规范化。在建设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及方式,重视资源信息的交互性,通过网络教育技术的运用,围绕学习者,为其开发和设计更加合理的学习资源和活动。在选取媒体的形式时要充分的考虑学科的内容以及不同学习者之间学习条件上的差异性,为学习者提供多样性的学习资源及传播途径。同时远程网络教育应当借助网络的优势达到指导学习者们学习活动的作用,同时给学习者们创造一个网上自主学习以及彼此间协同学习的条件,因此,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必须要把握好课程导入、学习活动、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等关键环节。远程教育的教学设计是一项技术性及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就我国目前的基本情况来看,在高校的远程教育中,教师普遍是有其他教师兼职,很少存在有着很多远程教育经验的专门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教师。为了让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更加的合理和完善,高校必须要加强对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专业素养。同时应该对主讲教师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网络授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对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他们网络教育理念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他们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设计方法方面的培训,积极的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并进行设计实现,使其更加符网络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以更好地促进网络教育的发展。

4加强远程教育教师师资建设

就我国目前远程教育的现状来看,远程教育教师普遍都是普通高校的教师兼职担任,很少有专门从事网络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远程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同传统高校教师相比有着更高的标准,它要求教室们不仅要拥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合格的远程教育教师不仅要能够完成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应当具备自主设计和开发网上教学课件的能力,同时还要能够对网络学习者进行合理的管理,并根据不同学习者的能力及学习进度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评价。所以,普通高校的教师兼职很难达到远程教育的目的。因此,为了使得远程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所保障,必须要有一支合格的远程教育教师团队。为了确保远程教育教师综合素质达到远程教育的需求,必须要建立起合理完善的培训制度,不断的提升其教育素养。同时,还需要建立起一系列激励制度,提高教师参与到网络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制定出更加完善合理的能够与当前教育模式相匹配的教学评价制度,帮助老师更好的协调好教学同科研之间的关系。

5严格把控网络教学资源的质量

网络教学同传统教学相比有着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灵活度高、跨地域和跨时间等特点。通过网络教学,学习者可以方便的获取到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在众多的网络资源中,如何把控网络教学资源的质量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依据目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规律及学习者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制定出合理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案以及教学资源规范化标准,明确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要求,并成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督导组,严把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质量关。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评审和奖励机制,以评促建,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不断发展。

6完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激励及评价机制

目前,国家教育部已经给予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足够的重视,将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成果纳入到了教学评估、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奖的评估指标中。但是,在高校中还没有很完善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激励和评价政策。因此,高校也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教师们参与到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并将教室们对网络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列入到教室的评级考核中,建立完善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进而提高教室们对远程教育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及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参与性。同时,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课程评审机制,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实现以评促建的良性循环。

7加强对远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视

在远程教育教学工作中,网络教育教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对于教学的改革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学校应当给予远程教育教学研究足够的重视,将教研活动纳入教学工作计划中,根据教学计划制定出合理的教研方案,积极的开展教研活动。在开展教研活动时,应该明确教研活动的主体,把握好活动的整体方向,做好资料方面的准备工作,同时确定好中心发言人。教研活动中各参与人员应当进行积极的讨论,最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教研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因为网络的跨地域性及实时性等特点,提倡开展网上教研活动。

8结束语

第3篇

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行为理论中的学习能力,是指“发现错误,并重新建构学习方式”。在社会网络研究中,学者们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扩展,更加强调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主动性。即引导大学生通过对网络中资源的信息收集、分析识别,进而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总结、整合以及吸收。在社会交往中,大学生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识别、适应以及解释,进而与环境进行持续的互动。社会交往中,大学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过程表明,社会网络地位不同是造成大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重要原因。大学生所在的社会网络能够对大学生行为特质产生显著的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培养与塑造。具有广泛社会网络资源的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机会把握以及创业资源整合的能力更强。大学生学习能力能够提高创业绩效。在创业活动中,具有良好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对于追求更高的创业绩效具有强烈的导向意识。大学生创业意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所在组织的能动性、个人学习能力等决定的,即学习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创业意愿的产生。也有一些学者对大学生学习能力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学校环境对于大学生创业绩效将产生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是以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中介的。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不仅可以激发创业激情和动力,还可以促进创业潜力的发挥,加强与相关创业资源、客户以及其他主体的合作关系,进而促进创业绩效的提升。学习行为对于大学生创业绩效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种作用在初次创业与二次创业中的作用具有差异性。

变量测量。本文相关变量的测量量表主要采用国内外现有文献已使用过的量表,并根据预调研对问题项加以修改以确保其科学性与合理性。调查问卷采用了通用的Likert五点量表形式。其中,社会网络测量量表主要参考了程聪等的研究成果,分为关系强度、网络规模和网络中心度等三个维度。关系强度的测量条目包括“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拥有更加广泛的人脉”;“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拥有更多的合作伙伴”;“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三个问题项。网络强度的测量条目包括“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与研究人员关系密切”;“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与重要伙伴保持频繁联系”;“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能够快速获得朋友的帮助”三个问题项。网络中心度的测量条目包括“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能够不断认识新伙伴”;“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在相关行业都有新伙伴”三个问题项。大学生学习能力测量量表主要参考龙永等研究成果,分为机会识别与资源整合两个维度。其中,机会识别的测量条目包括“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更容易获得创业信息”;“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对创业机会更敏感”;“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会积极寻找潜在创业机会”;“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创业热情更高”等四个问题项。资源整合的测量条目包括“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素质更高”;“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拥有的知识能够推动企业进步”;“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能够与客户经常分享彼此的产业信息”;“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有能力与客户、供货商或伙伴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等四个问题项。有关大学生创业绩效主要参考了丁岳枫和杜建华等的研究,分为生存绩效与成长绩效两个维度。其中,生存绩效的测量条目包括“贵公司的产品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投资成本)好”、“贵公司净收益率(净收益/总销售额)较高”、“贵公司的产品市场占有率高”三个问题项。成长绩效的测量条目包括“贵公司的产品销售额增长速度快”、“贵公司的产品市场份额的增长速度快”、“贵公司的产品资金周转速度较快且资金链稳定”三个问题项。研究样本获取与信效度检验。关于研究样本获取,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方法进行数据收集,以杭州地区的13所高校中展开创业或者有创业意向的高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调研的形式主要采用现场发放问卷与邮件发放两种方式进行。本次数据收集活动从2012年9月开始到2013年11月,共发放600份问卷,收回486份,回收率为81%,其中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为26%。从调研所收集数据的分布来看,在样本的学校与专业分布方面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关于样本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在本文中,信度我们通过Cronbach’sα系数来进行检验。社会网络、组织学习以及创业绩效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01、0.813和0.739,所有量表的Cronbach’sα都超过了0.7的标准,测量量表中的问题条目相关度最小的为0.431,高于0.4的基本要求。这说明,本文的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水平。另外,KMO最小为0.793,且因子载荷量的比例也都在50%以上。因此,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综上所述,本文的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水平。

在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中,涉及大学生社会网络、大学生学习能力与大学生创业绩效等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我们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对这种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具体来说,在整体模型检验中,我们采用AMOS17.0对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检验。第一步,构建了大学生社会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绩效的直接影响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第二步,构建了加入中介变量条件下的大学生社会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绩效影响的中间变量模型,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直接模型与中介模型的模型拟合指标中χ2/d.f值分别为2.46和2.43,均处于1到3之间,达到理论上的合理水平;GFI指标值分别为0.932和0.929,均高于0.9,达到理论要求的水平;CFI指标值分别为0.949和0.951,均高于0.9,达到理论要求的水平;TLI指标值分别为0.972和0.989,均高于0.9,达到理论要求的水平;RMSEA指标值分别为0.061和0.047,处于理想水平0.01到0.08之间。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本文中的直接模型和中介模型可以用来检验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从直接模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社会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457,且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因此,我们推测大学生的社会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绩效将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即假设成立。在中介模型中,大学生社会网络对于大学生学习能力与创业绩效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31和0.325,显著性水平分别小于0.01和0.001。大学生学习能力对于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307,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大学生学习能力在大学生社会网络与大学生创业绩效之间产生了部分中介作用。

第4篇

1.1主体设计思路

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描述性文字要精炼、准确。色彩的选择应清晰、明快、简洁,颜色搭配合理,主题与背景在色彩上要有鲜明的对比,以便在画质上,应要求构图合理、美观,画面清晰、稳定,色彩分明、色调悦目,动画、影像播放流畅、具有真实感。图形图像应有足够的清晰度。

1.2设计的基本内容

网络课程设计功能设计和知识结构设计。功能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使用方便。知识结构设计应以有利于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体系并有利于实现个别化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此外,还应考虑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对学习环境进行认真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提供及时的帮助。网络课程设计的方式是主要目的是自主学习板块的设计,教师处于辅导和服务的地位,所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化、个性化和能方便获取信息资源的网络环境是一个较关键的要素。本学习平台将依据现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系统设计包括如下子系统:系统管理和维护支持模块;学习引导模块;学习工具模块;网上答疑模块;评价模块;资源库等。环境是一个较关键的要素。本学习平台将依据现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系统设计包括如下子系统:系统管理和维护支持模块;学习引导模块;学习工具模块;网上答疑模块;评价模块;资源库等。根据相关课程的特点和自主学习特征,网络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资料、重点难点、图片资料、公告中心等栏目,重点对支持自主学习活动的环境进行了设计,由学习资源、调查表、下载系统、在线测试、在线留言、答疑系统、常见问题(FAQ)搜索引擎构成。

2教学信息处理网络课程的详细设计

2.1主页设计与制作

网络课程的界面设计要本着友好性、灵活性、明确性和可靠性的原则,使人机交互简单快捷,形成较好的教学反馈。画面结构布局要合理,教学内容应能突出而形象地展示在学习者的面前。结合设计的内容、方式等,设计的《教育信息处理》的网络课程的首页界面。

2.2导航栏设计

由于网络课程信息量巨大,内部信息之间的关系可能异常复杂。个别化学习中,学习者是主动的探索者,而且网络课程信息量大、开放性强,内部信息之间的关系可能异常复杂。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过程由学习者自己掌握,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指导,易发生迷航。因此,设计导航尤其重要,要综合考虑用户对象、学科特点及软件类型等多方面问题。为实现网络课件的系统性和交互性,网页采用导航方式,课程内容的组织以有导航结构的WEB页面为主,使学习者易于定位学习内容;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组织方法,以模块为具体划分依据,同时在设计中要结合网络课程内容。

2.3数据库设计

本设计主要采用Access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MicrosoftAccess2003作为关系数据库开发具备了许多优点,可以在一个数据包中同时拥有桌面数据库的便利和关系数据库的强大功能,足以满足网络的数据管理及处理需要。数据库的设计动态网站设计的重要环节,下面介绍对几个重要模块的设计。

2.1.1教学资料模块、重点难点模块和公告中心模块设计与制作。学习资料,重点难点和图片资料是教师提供给学习者的基本学习材料。主要是靠老师通过数据库到网站,而且设计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重视知识任务之间的联系,遵循“循序渐进”。设计中给出知识任务的联系,这样就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这三个板块也是网站设计中静态设计用得比较多的地方,设计比较容易。教学资料包括课程简介、实验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从各方面介绍了教育信息处理课程的内容和实际课堂学习的步骤。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出学科的内容、体系和范围,它规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的实质性内容,是编写教科书的直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直接尺度,对教学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2.1.2下载中心模块设计。下载中心主要是将课件和各种资料上传到网上供学生下载,方便学习者利用余时间对客商所讲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和自学。(1)上传系统的设计。上传系统可以同时上传几个文件,文件也标明了大小,既可以节省上传时间,也方便了同学对文件的下载。(2)下载系统的设计。在主页和下载模块中都可以选择对资源的下载。

2.4在线留言模块设计与制作学习资料和重点难点里也有同样的在线留言。在学习资料和重点难点后面都加了留言板。学习者学习后也可以对这材料提出看法或者补充内容,或者评论等。这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与同学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渠道。

2.5答疑系统、常见问题和搜索引擎模块的设计与制作

2.5.1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没有了教师面对面地解释和演绎,它要求学习者从听众变为探索者,进行深刻的思考。但到百思不得其解时,及时的答疑和帮助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问题时可以在里面提问,教师登录后进行答疑。对于网上自主学习,答疑是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和内容。这样,教师和学生就有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学生遇到问题得到解决,消除学习过程中许多障碍。

2.5.2常见问题的设计与制作。常见问题,是集中了在该门课程中学生常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候,把这些问题添加到这栏目中。这样,当学习者遇到类似问题时候可以从中获得快速的解答,消除学习中的障碍;也可以减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工作量,缩短学生获得解答的时间。

2.5.3搜索引擎的设计与制作。搜索引擎,是在该课程中提供关键词来搜索知识点、概念、任务等。是一种网上学习的必备常用的工具。学习者在“关键词”后搜索栏里输入相应的关键词,按“搜索”按钮,就能实现搜索功能。其中在常见问题中,搜索结合了教育信息处理的课程,分为“数据结构”、“数据库”、“SQL”的三类搜索。在搜索引擎中,同样也分了许多类别,主要是结合这个搜索是按关键词搜索的,所以是按照关键词的首字母分类,分为“A---D”、“E---H”、“I---L”、“M---P”、“R---U”、“V---Z”。2.6调查表模块的设计与制作问卷调查统计系统可以提供最细节的第一手资料。创建问卷后,您可以查看柱状方式统计结果表进一步查看每个问题的回答详情,掌握最全面的调查分析资料。

3结束语

第5篇

1.1微课程的定义

现在普遍热议的微课程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的。国外对微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特殊教育、在线课程和微型课程著作方面。而国内对微课程的探索研究则由鄂尔多斯市李玉平教授首创,他认为:微课程创造了一种“5分钟学习”模式;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将微课程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与完善,用微课程来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推广微课理念,促进互联网教学的发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已经举办了两届“中国微课大赛”,以推动全国教育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各学者对微课程的阐述,笔者的理解是:所谓微课程,是一种由一些软件制作而成,由文字、图像、讲解或音乐组成的,适应现代快节奏社会微型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心设计的不长于10分钟的视频课程。

1.2微课程的特点

第一,播放时间短。相对于传统网络课程50分钟左右的视频时间,微课程要短得多,一般不超过10分钟/每节。这有利于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第二,内容精。微课程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中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的学与教的活动。由于播放每节微课程的时间较短,决定了它的课程内容必须少而精。第三,便于传播和学习。微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传输的流媒体格式。学习者利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的普适性和现代学习的泛在性。第四,容量小。由于微课程播放时间短,存贮容量相对小,传输时间快,更适合数字时代的网络化个性学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中,大部分网络学习者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用于集中连续的学习,因此对网络资源学习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要求比较高,能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是他们所需要的。而微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主题集中的微型学习资源,可在计算机或手持移动终端运行,正好可以满足学习者的这种学习需求。因此,作为网络教育机构,为了提高学员学习效果、提升教育质量,有必要将微课程引入网络教育的教学中,推广微课程教学改革,建设能满足学习者实际需求的网络教育资源。

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思路

2.1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2.1.1学习者中心原则网络微课程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集中,以供学习者集中精力学习;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配之动画、音乐、图像等,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习者产生深刻的记忆。网络教育机构可以对原有的网络课程进行整改或重新设计,以获得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微课程资源。

2.1.2微型化原则微型化原则指的是微课的设计要充分突出微型课程短而精的特点。大部分网络学员都是在职学习的成人,时间宝贵,因此微课程的设计要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地学习。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微课程要做到短小精悍,这样做的依据是:学习者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根据视觉驻留规律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微课程最好控制在10分钟内,具体时间的长短应由不同的教学目标与需要确定。短而精的微课程,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没有时间学习”将不再成为问题。

2.1.3完整性原则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虽然短小,但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保证资源的高效,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网络课程一样要内容结构完整。

2.1.4非统一性原则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微课程,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不应该以一种标准的格式来设计规划。比如语文类课程的设计可能需要较多的情境引入做铺垫,制作生动活泼、媒体表现形式多样的微课程较为适宜;而计算机类的课程在设计时,更多的是直接切入主题,教学过程更注重习题的讲解与练习,媒体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2.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流程网络教育中微课程可以以类似于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其核心为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并辅以相应的学习资源、在线交互以及评价等教学支持服务。在设计时,可以在遵循上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微课程的学习者是哪些群体,明确其学习需求;然后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接着选择合适的媒体和软件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完整的微课程的设计还应包括相应的其他教学支持资源,具体见图1。

3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案例

3.1需求分析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的学习对象大多数都属于成人。所以微课程设计在做需求分析时要考虑到成人的认知过程与个性特征。成人由于集中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对于连续长时间大而全的视频讲座的学习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再加上各种便携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能够得到适合碎片化、随时随地的微课程学习资源是他们所需要的。

3.2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3.2.1明确教学目标将微课程引入到网络教育中,旨在能够开发出更加符合学习者无缝化、可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具体到每节微课时,可以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微型化的原则为宗旨,首先要依照课程教学大纲,先从课程教学目标中分解出单元教学目标,再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每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可形成一节微课程,然后对每一节微课程设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每门课程按微课程进行设计时,细分的知识点很多,专门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会显得过于凌乱,所以在具体操作时,一个大的知识模块下集中列示该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具体每一个小知识点的目标由每节微课程视频里予以说明。本文以笔者在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参与的整改后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微课程设计的说明。图2为函数部分一节微课程的进入画面,直接以文字和解说的形式给出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视频总用时7分钟,符合微型化原则。

3.2.2明确了微课程的需求分析和教学目标后,就需要在非统一性原则下为每节微课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具体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确定内容。结合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层次要求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任务和个性等,将某门课程的内容框架确定下来,相当于课程目录导航。若是对原有网络课程的整改,则可以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细分阶段。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整个教学内容也就是课程大纲的具体要求,如图3所示。第二,细化内容。结合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按照网络环境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将学习内容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基本上每个知识点构成一节微课程。

3.3选择相应的媒体,进行微课程的开发

3.3.1根据微课程的学科特点和不同类别的知识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体

将选择好的微课程教学内容,可以以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微课程的微型化设计原则,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创设相关度较高的学习情境。在制作微课程时常用到下列素材:脚本旁白—用以确定课程主题,赋予课程内涵;图形动画—微课程内容的高效视觉呈现;音乐音效—调节微课程的氛围。因此,在选择媒体时,要以知识点为依据,综合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媒体进行动态或静态的组合,各种媒体的选择和整合方式要以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为依据。微课程在开发时,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所用到的媒体肯定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媒体选择上还要考虑目前网络技术及便携移动终端设备的环境和实现的条件。

3.3.2微课程的开发

基于网络教育中的微课程开发,和一般课堂辅的微课程也是不尽相同的。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细分设计后,就可以借助一定的软件进行开发了。对于立足于网络教育机构的微课程,开发工具方面都比较完备,借助于原有网络课程的开发软件完全可以满足微课程的开发需要。除此之外,微课程常用到的开发工具还有PPT、Flash、绘声绘影、光影魔术手、格式工厂,还有字体库等,这些工具对基于电脑的开发比较好。虽然大多基于电脑开发的微课程在手机等便携设备上也可以运行,但近年来出现的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微课程开发工具,如FlashLite、Lam、亘天炫彩等,更有它独特的优势。基于手机开发微课程将会是微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C语言程序设计》微课程的开发用到了dreamweaver、vegas等软件,部分截图如图4所示。

3.4其他教学支持

每个微课程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从整体来看,还应辅以其他教学支持服务,这也是微课程设计完整性原则的体现,否则单独的微课程视频很难发挥它的优势。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规章里要求:微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还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内容。因为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与一般课堂中所用的微课程有所区别,“微”的内容太多,为防止学习资源太过零碎,故应有关相应的课件、练习题等可集中放在相应的章节知识模块里。教学支持服务应该包括课程导航、学习路径、大纲、练习、进度报告、论坛及相关的学习资源(见图5)。此外,微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网站支撑,这点网络教育机构原有的平台配置就可以满足,在此不再强调。图5微课程部分教学支持资源

4结论

第6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协同式教学方式

一、引言

信息技术与Internet的飞速发展,使我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传递任何教学课程成为现实。由于这些课程完全可以是跨越国家、跨越地域、跨越民族、跨越文化,跨越学校、跨越学科和专业的,所以它能吸引世界各地的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引起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以Internet为教育信息和课程承载、处理、传输平台的教学方式就是我们目前所说的网络教学,网络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教与学的过程都在网上进行,可以同步教学,也可以是异步教学。网络教学也被称为新一代的远程教育,它不仅增加了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同时也降低了教育过程的成本,提高了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也就是全世界人们普遍认为网络教育具有无限生机的理由所在。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的职能主要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主要表现在面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在网络信息时代,教师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导",即指导、教导、引导。这是因为学习者在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时候,他所面对的信息网络承载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不再是线性联结的,而是网状联结的。面对浩如烟海的大量信息,学习者往往不知所措,不知怎样寻找信息,正确分辨哪些是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如何找信息、处理信息、理解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自己所需的知识。这就意味着网络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必须适应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求和特点。

二、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

2.1远程教育的主要模式

远程教育不是刚刚兴起的新的教育模式,而是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并且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发展阶段。为了研究和叙述的方便,远程教育的主要模式可以按以下几种方法划分。按学习者的组织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群体为基础的远程教育模式,它主要对象是全日制学生或业余制学生;另一种是以个别学习为基础的远程教育,主要对象是各种培训群体,以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按着教学过程的时间组织,可以分为同步教学和异步教学两种。按照在同一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分为:1:M:1和M:M三种方式。本文作者倡导的协同式教学方式就是一种M:M方式,即是一种多对多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有多位教师和多位同学都处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按着信息传输的方向,可以分为单向、双向和网络式三种远程教学模式。按着信息传递的通信手段不同,可以分为远程信函方式的函授教育、电视广播方式的广播电视教育和现在正在蓬勃发展的以Internet为平台的网络教育。很显然,以上几种远程教育模式大部分是可以相互组合的。

2.2网络教育的主要特征

网络教育作为远程教育的一种新的模式,具有很多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教与学可以不受课程时间表的安排限制;不受空间的约束;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不必为学习而加入各个学习群体;教育可以面向各个阶层的人们;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等。这主要体现了Internet的开放、平等、共享、协作的精神和由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网络教育的主要优点体现在:高度的互动性;资源的共享性;服务的及时性;教学方式的多元性;总体社会资源的节约性等,在此不做详细讨论。

2.3网络教育中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新要求

网络教育中学习者对学习过程产生了许多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希望能与教师、学习者之间获得更多的交流;网络教学中学习者对辅导量的需求不是比传统面对面授课所要求的辅导量少而是增加;网络中巨大的资源有助于给学习者形成一种很有潜力的丰富的学习环境,但同时也要求教师能提供学习者寻求获取有用资源的方法;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必将会通过电子邮件等手段在网上交作业,教师对学生的作业作出综合的和迅速的反馈是远程教育效果的关键。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眼光局限于教材。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在许多方面支配着整个教学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负责。

现在,进步主义教育者提出"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进行自我组织、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并能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这两种方式都不完全适合网络的学与教。在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将这两种模式有机结合,并向协同化教学模式发展。

教育不能仅仅是一般的讲解,而是要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学习者认识到知识的特点,这样就必须要有师生间的广泛交流和对话。对话方式主要有:

讨论式:教师与学生必须有一致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能接受对方的概念并能相互反馈。

适应式:教师应当按照正在自己形成的概念与学生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来适时地修改谈话的话题。

交互式:学生必须参加对话活动以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教师则必须提供反馈给学生,为学生解惑,学生亦必须提供反馈给教师,以使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思考型: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将他们的活动反馈与每一个层次的主题目标联系起来。

2.4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教师为了适应网络教育中学习者对学习过程产生的上述新的要求,必须在提高自身素质和改变教学模式上下工夫。

网络教育既有实时性又有非实时性的特点,教师授课可以按着自己喜欢的时间安排,学生学习亦可按着自己的时间安排。但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效果,同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能及时给予解答、"及时反馈",因此传统教学中一人对一个群体的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

尽管网络教育的特点是鼓励学习者主动学习,但是教师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可以通过主持各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网上教学的对象是不同层次、不同社会背景、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学习者同在一个网上,在一个虚拟的学习社区之中,它比一般的学校教学更为复杂,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有全能型的教学素质,而这恐怕是一个教师难以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多个教师在网上的协作工作和协同教学,以弥补相互之间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5网络教学的主要特点--互动性

网络教学不仅仅是通过技术的使用来延伸课堂,更倾向于最大限度地建立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之间的联系,而不论他们身在何处。这种联系的最有效的方式是网络教学的互动性。

在远程教育中,几乎没有什么话题如互动的构筑那样被热烈地讨论甚至争论过。这些讨论主要集中于摩尔(Mooew,1989)的"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内容"模式(Cyrs,1997)。这个互动模式通过指出传送过程中涉及什么人与什么事,暗示互动的目的、意图和预期成果。然而,要实现对互动的目的、意图和预期成果的确切描述还是比较困难的。

早期的互动的应用的强调,为进一步、更有意义地讨论远程教育因实施各种互动而产生的结果打下了基础。瓦格纳(Wagner,1997)列出了各种互动,它们关注远程教育环境中获得的特定绩效成果。

以参与为目的的互动是向学习者提供一种彼此参与的方式。参与性互动的范围可以从讨论中使用参与者的名字到让一名学习者担任学习小组的领导,以激发兴趣。

以交流为目的的互动提供了这样一种能力:大家分享各自提供的信息和观点,并有目的地互相影响。

以反馈为目的的互动是为了获得学习者对绩效质量的评价信息。行为主义者认为:反馈加强了对绩效的纠正和指导。认知主义者认为:反馈向学习者提供了信息,让他们对自己作出反应的正确性加以判断,这样,学习者可以知道他的反应是对还是错,并改正错误的反应,有利于信息的长时间记忆。

以详尽阐述为目的的互动,涉及提出多个例子解释一个新观点,或者用多种方法解释为什么某个观点可以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形成。它使新信息对学习者更有意义。

以学习者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为目的的互动向学习者提供了以下信息:学习的深度、内容范围、呈现信息所需要的各种媒体、某项特定学习任务需要的实际时间。

以激发动机为目的的互动通过相关的、真实的、适宜不同的学生难度和新颖程度的任务,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创造力和积极思维能力。

以协商为目的的互动,涉及个人参与对话、达成一致,或者同意服从某个协定的意愿。

以组建团队为目的的互动对于保证团队每个成员积极支持团队目标的实现是必要的。互动推进了对个体的认识和接受,给予团队如给予其成员一样的尊重,以及有效的倾听、责任感共享和对团队前途的共识。

以发现为目的的互动指的是人们在给新的构造、概念和程序共同寻求定义时,进行的有益的思想交流。

以探索为目的的互动为定义新观点的范围、深度和广度提供了载体。正如认识一个新观点是重要的,把新观点与现有观点区分开来,并确定使新观点保持其独特的参数,也是很重要的。

三、网络环境下的协同式教学方式

在网络教育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比如,如何保证在没有教师的监督下保证学习者的效率,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引入适合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使网络教学朝着开放、高效方向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从建构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学习者必须能够从他们个人经验中找到新的观点,因为含有新观点的经验对个人的理解、运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建构主义者认为:一个人不应该只关注包含在绩效目标中的"行动计划"的传递,相反地,他应该关注和开发学习者的技能,这样的话,他们才能针对情景要求和机会,构筑自己的行动计划。这就要求让新的学习处于真实的环境经历中。向学习者示范如何得出所学内容的合理解释是重要的,这样,他们才会在形成自己的目标替代最初的学习计划时,获得合适的方式。

网络环境下的协同式教学方式,可以突出网络教育的互动性,可以满足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某些特定要求,可以从总体上满足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可以很好地与建构主义的教育模式相结合,强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和互动效果。所谓协同式网络教育模式是指:在网络环境下,相同领域或不同领域的教师们,相同院校或不同院校的教师们,相同国度或不同国度的教师们,利用和依托Internet,对同一个课程或同一群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在时间上和内容上的协同。这种协同体现了在教师和学生之间M:M教学方式的优越性,突出了网络教育的互动性,弥补了单个学校,单个教师在网络环境下教学能力的不足和知识面的欠缺,能够提高网络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网络环境下的协同式教学方式,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教育目标和教学策略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计划的编制。

教学策略可以理解为教学方法,运用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过恰当的方式向学习者展示学习内容,并获得预期的成果。教学策略包括互动技巧、学习活动的安排、引起注意和增强记忆的手段等。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和呈现包括:需要说明什么?多少信息才够?对于一项学习任务,怎样才算信息过剩?内容该如何呈现?应该采用何种呈现方式?

在此阶段,教师们要通过在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和协同工作实现上述安排。

第二个阶段是网上教学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网上的实时教学,此阶段的主要方式是,在网络环境下采取类似视频网络会议的方式进行,用M:M教学方式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实时地进行交互式的讨论式教与学。

第三个阶段是网上答疑和辅导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个过程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采用分时异步进行,也可以采用同步实时进行。

在协同式的网络教学模式中,对同一门课程可以同时采用多个教学方案由多名教师同时授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和喜欢的课程。各个教师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教学体验与研究领域的背景知识,发挥整体优势,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习者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效率,这是协同式的网络教学模式的优点。同时,协同式的网络教学模式也有其明显的缺点,比如对教师的组织和管理比较困难,教师之间如何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等,都需要很好地加以研究和解决。

四、结论

由于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作用,强调对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以及强调利用各种资源来支持学,更由于建构主义的主导地位,致使我们当网络教育出现以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研究以学生为主的学习上了。本文作者认为,无论是教学论的研究者还是学习论的研究者,都必须把教与学结合起来研究,使教与学成为一个统一体,无论是教学论还是学习论都必须把教学目的实现放在首位,根据教学目的设计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和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由此可见本文所提出的基于Internet网环境下的协同式教学方式是对目前人们忽略了在网络教育时代的教的一种有益的提示和补充。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高金岭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第7篇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

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六、研究组织机构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学设计专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家、网络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与研究生组成,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主要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以及西部一些网络环境较好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辐射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借助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力量,实现理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

总课题组顾问:南国农教授(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西北师范大学)

李运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原系主任)

周君达教授(中央电化教育馆原副馆长)

苏式冬教授(广东教育学院原副院长)

许汉特级教师(广州市教研室)

总课题组组长:谢幼如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李克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总课题组成员:柯清超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陈品德副教授、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

邓文新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余红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总课题组秘书:王冬青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高瑞利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刘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孔维宏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徐光涛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第8篇

【关键词】场景;学术期刊;在线出版

作为学术出版形式的一种,学术期刊通常是指以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综合评述等为主要发表内容的期刊,其目的是向科学共同体报告新的发现,以获取认可。因此,一般而言,学术期刊的内容必须经过同行评审认可后才能予以发表。由于作者和读者对象往往是同一学科或领域的专业学者,属于同一群体,学术期刊就具有者和接受者高度重合的特征。

学术期刊的功能大致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公示性,即要展示学科、学术前沿发展最新成果和成就,能发挥宏观学术领域引领功能;二是交流性,即要为学术研究同行搭建权威、公平、公正的学术交流互动平台;三是传播性,即学术期刊要能增进学术传播、推动学术研究。科学发现与发展的历史表明,学术期刊是国家、民族、个体进行学术交往的工具,是体现基于社会实践历史累积并从中升华的国民思维,因此,学术期刊既是传承学术思想的主要载体,也是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体现的重要媒介。就发展历程来看,从1665年在法国诞生的《学者杂志》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学术期刊一直处于印刷环境之中。1997年汤森路透集团Web of Science电子资源网络版,英美等国的学术期刊开始走向数字出版时代。

新的媒介传播环境中国际学术期刊有哪些变化?我国学术期刊可以借鉴哪些经验?本文试图探讨这两方面的问题。

一、国际学术期刊三大变化

场景原本指电影拍摄的场地和布景,但在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的著作《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这一概念则专门指向传播,主要指同时涵盖基于空间和基于行为与心理的环境氛围[1],也就是互联网场景,包括虚拟场景和应用场景两个方面。所谓虚拟场景,就是网络游戏、QQ秀之类的虚拟化情境。应用场景则指互联网的一个应用(产品)使用或用户所处的场景,在作者看来,它涉及五种要素,即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和定位系统。而且这五种要素会改变和提升消费者或用户的体验,从而改变企业组织自身。如果说传统媒介环境下,人们主要看重媒介所承载的内容与呈现形式,内容为王和眼球效应受到强调;网络时代到来后,社交成为媒介的中心要素,内容生产必须依附于社交动力才能进行有效传播,关系网络因而成为信息内容的主要传播渠道。

据2014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5月,全球移动互联网使用量占到互联网使用量的25%,亚洲高达37%。另据2014年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超八成。移动互联网与手持终端的普及预示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之凸显的移动场景就需要相应的适配信息或服务。正如彭兰教授所说:“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适配,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场景。”也就是说,移动场景中用户具有时间碎片化和场景变换性的行为特点,相适配的内容就必须简要化、视觉化以与特定场景的阅读需求相匹配。具体表现来看,除其他休息或闲暇时间外,原来传统意义上属于报纸和杂志的“卫生间”和“床”成为重要的移动传播场景。同时,从交通工具乘坐到吃饭娱乐,移动终端的伴随性特征也越来越体现出来。

那么,场景是如何构建的?暨南大学谭天教授认为可以从人性、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来进行设计,即要满足欲望、响应需求和创造价值。互联网不断发展,用户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响应用户的需求变化和场景需求就是文化内容产品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作为一种组织实体,国际学术期刊在这样急剧变化的内外环境中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做出了应对策略与行为调整。

(一)出版环节融合化

在传统的印刷环境中,出版产业链大致包含信息采集、加工、加载和四个环节,也就是写作、编辑、印刷和发行环节。对于在线出版的学术期刊,在写作和编辑环节,为使稿件能够适应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网络平台和格式要求,作者自身往往需要对已写作好的稿件进行加工、修改并做一些编辑工作,因此,相应的学术论文翻译、学科专业内容审查、结构逻辑、格式编辑、参考文献及语言校对润色等服务应运而生,信息采集和加工环节协作更为密切、更加融合,并形成一个行业,如美国的Editage和Crimson Interactive Inc就是这样的学术咨询服务企业并深受作者和期刊欢迎。[2]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则早就采用高效的数字化编审系统,所有投稿、审稿和同行评议全部在网上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印刷环节演变成为适用于数字网络下载的数字化加载及各种格式的电子书或电子文件制作,编辑和合二为一,如eGloo Technologies开发的XML标准语言就大大促进了电子终端的信息加载,也加速了信息加工和流程。[3]即使要进入传统印刷环节,美国赫斯特集团和《时代》杂志这样以出版为主的公司也会利用数字技术做附加、增值服务。就编辑和流程来说,一方面,诸多编辑业务被融合到印刷部门;另一方面,印刷企业也拥有了文字编辑业务,信息加载过程同时成为信息过程。为适应这种产业链融合,美国康涅狄格州的Westchester出版服务公司应时而动,把编辑、信息加载和发行等环节协调统一,形成组合业务并根据需要Apple,Kindle,Nook及PDF等不同格式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就论文投稿、审稿和发表而言,国外一些学术期刊还实行了一种“先发后审”的出版模式。所谓“先发后审”,就是作者投稿的论文只要没有实质性的技术差错,在逻辑和行文上合理流畅,即可首先在线发表,论文学术质量由用户或学术共同体即时在线进行评论。[4]美国物理学会所属期刊最早在2011年开始尝试这一全新的出版模式,半年内即收到2000多篇论文投稿;美国化学学会则将未经排版的论文直接放在网上供用户阅读。这种先发后审的流程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论文三审制度,使作者免除了专家复审的漫长等候周期,加速了出版进度。事实上,先发后审的出版模式在2003年就已在中国进行实践,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就是为论文快速发表和科研成果及时转化而建立的学术出版平台,用户只需简单注册成为网站会员,利用模板在线投稿后,初审即可在线。作为传统出版制度的有效补充,先发后审的在线出版模式对科学研究具有快速传播和推进作用。

(二)存在形态在线化

2008年的一项数据显示,国际学术期刊中,人文社会科学类数字化比例达到86.5%,科学技术医学领域则达到了96.1%。[5]这一时期,学术期刊的数字版与印刷版共存,是学术期刊的“双轨制”时代。目前,一些国际期刊开始进一步取消传统印刷版,而只以单一的数字出版形态存在,如英国医学期刊(BMJ)在线出版全文,印刷版仅提供论文单页概述;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美国化学协会(ACS)、南非家庭实践(South African Family Practice)印刷版只提供论文目录及摘要,《骨关节外科》(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杂志印刷版也只提供论文首页内容。截至2012年11月,以e-only为基本出版形态的开放出版期刊超过8000种。[6]学术期刊在线出版使得用户可以在顷刻之间即能获取全球范围内专业的文献数据、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学术前沿进展,有效提高了科研工作和学术研究效率,还节约了大量纸张资源和存储空间,具有环保功能。相比纸质学术期刊,在线期刊更快捷、更方便地满足用户需求,已从根本上动摇了纸质学术期刊的市场地位,成为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需要补充的是,一定数量的学术期刊还可以进行按需印刷,如上文所述,学术期刊在线出版论文全文,印刷版提供目录、摘要或概述等简要信息,重要文章全文印刷;一些期刊虽仅提供首页内容,但在右下角却提供快速识别OR码,用户利用手机扫描就可获取在线全文及相关评论信息。按需出版的另一种方式是在线期刊出版的同时保留印刷期刊,但根据客户需要运用JournalsXpress等数字技术小批量印刷纸质期刊,既能降低印刷成本,又可做到零库存。

(三)营销传播社交化

借助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及社交媒体进行数字化营销是学术期刊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一种新兴手段,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网站、博客、搜索引擎广告、社交网络、电子邮件、联盟营销以及网上新闻。[7]其中,所谓联盟营销是指网络联盟营销,包括广告主、联盟会员和联盟营销平台三大要素,也就是广告主或商家(在网上销售或宣传自己产品和服务的厂商)利用专业联盟营销机构提供的网站联盟服务拓展其线上及线下业务,从而扩大销售渠道和销售空间,并按照营销效果支付一定费用的网络营销方式。数字化营销不仅运行成本低廉,而且精准、快速、有效、曝光度高,让学术期刊“无处不在”,同时实现了学术期刊对新市场的开拓和新用户的挖掘,这就是学术期刊的“可见性”功能。所谓可见性,就是不管基于搜索引擎、社交网络、零售电商还是其他数字媒体,用户都能以最简捷的方式、最低的成本获取信息内容。“可见性”最初是网络营销业界针对广告投放的概念,但对于学术期刊的品牌传播同样适用。论文题目、作者介绍、内容概要及相关评论等元数据信息在可见性概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利用关键词搜索以吸引潜在用户的基础。学术期刊的受众分散、专业、小众,因而精确的数字化营销和社交化手段就有利于学术期刊的传播。

如英国著名学术期刊Nature,最早建立学术期刊门户网站并专门开通用于新闻、广告和职场的网站;还于2006年开设Nature专属播客,创建各种社交网络客户端和新媒体APP。Nature甚至还着力于打造类似于虚拟世界第二人生(Second Life)类型的Second Nature。[8]基于传播方面的种种努力与出色表现,Nature门户网站早在2008年即获得Webby Award最佳科学网站奖,客观上大大提高了其在信息快速传播时代的影响力和地位。

二、国际学术期刊在线出版对于中国学术期刊的启示

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学术信息的在线使用量以每年50%―100%的速率递增,学术期刊的在线使用远远超过印刷期刊的使用。[9]就中国而言,根据腾讯企鹅智酷2015年首份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我国移动网民规模目前已达6亿,其中移动阅读用户占到91%,传统的纸质期刊不再是用户查阅和探索研究成果的主要途径,在线学术期刊成为学术成果传播的趋势将不可避免,基于互联网的微博、微信等方式逐渐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学术传播媒介。

一方面,从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同行评审角度来说,在线学术期刊应当尽快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推动平台和服务平台,向一流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学习,利用高效的审稿系统,快速在平台上发表学术论文并推出期刊成果,扩大期刊影响力和渗透力。据统计,相比传统的人工校稿,一位大学学报编辑使用信息软件的校稿效率提高了70%。[10]在同行评议审稿环节,编辑部通过网络交流和在线审稿方式即可综合专家或审稿人意见。由此可见,在线信息技术以其快捷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可以极大地提高编辑部的编辑和审稿流程,缩短出版流程。同时,为应对移动化的阅读场景,在线学术期刊也有必要从月刊或双月刊的固定方式转变为每时每刻的即时出版,力争让用户在需要查询特定学术信息的时候第一时间找到。

而就先审后发还是先发后审的出版模式来说,需要反思同行评审制度的真正原因,或许只有清源,才可以正本。从实体出版的成本考量,传统媒介环境下出版所需的纸张和印刷技术相对比较昂贵,为保证刊印出来的论文或书刊不至于一无是处或毫无价值,出版商才会邀请学术共同体中比较有名望的学者对将要印刷的论文进行检查,以剔除那些没有价值的论文,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因为刊印“无价值论文”所造成的在时间与金钱上的双重浪费。[11]可以说,同行评审是出版商为免遭商业利益损失的一种不得已的做法。但进入网络时代后,学术论文的出版不一定要像以往一样依附或依赖于印刷和纸张,论文在线出版大大节省了纸张和机器所花费的高额成本。如《浙江大学学报》就实行了单篇论文为单位的“在线优先出版”(Online First)措施,并实现了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学报网站、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等多平台的优先出版,论文周期大大缩短。

虽然由在线发表后的社区评论代替传统的编辑审稿和同行评议一直颇有争议,但这种出版模式尊重了作者的发现权,即因科学发现、经评审而获得的荣誉和物质奖励权利,保障了具有领先意义成果的首发权,保护了作为作者版权的知识产权。当然,先发后审模式在合理性与严肃性方面也具有自身的先天性缺陷,因此,为保证科学研究的公正性、权威性和前沿性,就需要对先发后审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也就是说,论文在线只是对于论文观点的一种确认,是一种认证行为,严格地遴选、把关和编辑依然必不可少,传统的三审制和同行评议制仍旧要发挥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这样既能保证原创思想的作者权利,又能提高学术期刊的出版效率。为进一步去除先发后审模式的弊端,为改革传统的“同行匿名审稿制度”而创办的Science Open杂志,是一个可资参照的样本。Science Open杂志的流程大致如下:第一步是编辑部请专人检查投稿论文,以剔除反科学的内容。第二步是在线发表达到编辑部内部检查标准的论文,由编辑部进行排版。第三步是进行同行评审,而且,评审人员必须实名,评审意见必须公开。如果审稿人与作者有学术联系,系统会“特别”显示强调出来;如果论文评审出现技术性错误,期刊还会给作者两次申诉机会。事实上,Science Open杂志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出版”,即出版本质上是出来,然后再由科学共同体进行讨论和检验。对于学术期刊来讲,这种先发后审的修正模式可以吸引和留存优质稿件,客观上提高期刊的权威性与影响力,提升学术期刊质量。

另一方面,通过在线网络和社交媒体客户端,出版社或发行机构可以将学术期刊极具专业水平的分析见解和富有参考价值的学术内容进行加工或可视化处理,提供到移动平台以发掘潜在的用户群体,增强期刊的渗透力。在这方面,创刊于2012年6月的在线开放获取国际学术期刊Peer J的行销方式值得借鉴。首先,Peer J 基于开放获取的文章内容可以保证在第一时间被Google Scholar,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Pub Med,Pub Med Central,Scopus及ACS等数据库和知名检索机构检索到,学术传播的时效性、首创性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其次,每篇所投论文都配发有唯一的电子标识符,作者待刊发文章的首发权和著作权得到充分保护,用户的原创性创作投稿也受到激励;再次,基于网络单篇文章影响因子评价方法的使用促使学术期刊传播中的文章被阅读、引用、转载、转发、评论、在线图书馆收录等数据资料得以有效采集,期刊传播效果得到透明化监测与评估。[12]

就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传播而言,除建立数据库、官方主页、官方博客、官方微博、官方APP客户端外,学术期刊还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或订阅号等,以便让用户随时随地登录,了解投稿信息、期刊公告、学术会议、过刊文献及论文下载等最新服务。而且,学术期刊还可以鼓励编辑使用微博、微信等工具,通过“微编辑”平台创新用户服务模式,利用微博形成自媒体用户圈,并进一步利用圈的效应进行分享、转发、转载等,使期刊信息内容得到快速的传播。此外,通过激励用户邀请同仁同好就某一论文或研究热点进行阅读或评论,形成互动机制,期刊微信号可以成为期刊编辑、专家与用户良性讨论的公共平台。在互动沟通服务中,用户间的人际传播得到强化,对于期刊的信息反馈与信息分析得以有效收集,学术期刊既可以培养忠诚用户,又可以发掘潜在作者。更为重要的是,话题的及时更新和转发扩散的加速还可同时提高学术期刊的知名度和辐射力。

总之,移动互联网时代所产生的新媒介使用制造了崭新的阅读场景,而内容产品的生产者对于用户的争取就必然争取用户所在的碎片化和移动化场景,投审稿程序数字化、数据资源在线获取、与社交网络紧密结合从而成为学术期刊出版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出版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学术期刊不仅是科学信息的传播媒介,更是一种品牌资源。吸引大量高水准的作者、刊发高品质的论文,并及时把握学术前沿成果,是学术期刊品牌美誉度的直接体现,二者相辅相成、良性循环,最终助推中国学术期刊向国际一流期刊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3).

[2]孙万军,朱曙光.数字革命催生的英美出版产业链融合与出版服务业的繁荣[J].科技与出版,2015(4).

[3]孙万军,朱曙光.数字革命催生的英美出版产业链融合与出版服务业的繁荣[J].科技与出版,2015(4).

[4]徐铭瞳,吴星.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创新模式的思考与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5(4).

[5]徐铭瞳,吴星.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创新模式的思考与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5(4).

[6]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EB/OL].http:///,2014-12-18.

[7]刘佩英,张扬,徐建梅.论学术出版之数字化营销[J].中国编辑,2015(1).

[8]吴志祥,苏新宁.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的发展轨迹及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5(1).

[9]任胜利.国际学术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发展[J/OL].中国社会科学报,/xspj/201411/t20141105_1391000.Shtml,2013-11-29.

[10]张慧萍.信息技术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12).

[11]Sebastian Alers.Rethinking Scientific Publishing[EB/OL]..https:///editorial/04c2b65c-2966-4ac4-9037-8cdf9d9edb3e;jsessionid=yJ-817mdTJKn7cGhI5F98uUa.master:so-app1-prd?0.

[12]谢文亮,王石榴.学术期刊的传播力与传播力建设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