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古诗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古诗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6-06 09:11: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关于清明节的诗句古诗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古诗

第1篇

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身上肩负着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重任。在平时的教学与研究中,本人发现,从俗语、楹联、诗词曲赋、四书五经、传统美德、民风民俗及语法等各种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入手,与语文教学结合,均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时间一长,师生都感到“中华文化,妙不可言”。

一、传统节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可近年来一些人为了赶时髦,过起了洋节日,传统的节日却忽略了。圣诞节各大商场张灯结彩,圣诞老人站在门口迎接各位顾客,门口的圣诞树光彩夺目,商场里到处都是头戴圣诞帽的售货员……气氛煞是热烈。情人节大街上处处是大幅的标语,玫瑰卖得特别火爆……可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七夕节,却显得冷落了。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对学生说:“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你们知道有什么风俗吗?”学生说:“家家户户举行一些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狮、吃年糕等,年初一早上人们互相庆贺,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等。”

我又引导学生说关于春节的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为了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我又告诉他们,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清明节是祭拜祖先的,相关诗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人们在这天的风俗是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辟邪等。七夕节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人们常用“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诗来象征美好的爱情。中秋节人们观月祭拜,寄托情怀,留下了许多思乡的佳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

在上语文课时,我把这些传统的节日穿去讲,以便活跃语文课堂学习,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回顾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在语文课堂上了解传统节日的同时,又穿插相应的古诗词,加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应用,这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古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随时可以灵活运用,无论是导入、解答问题、小结、总结时均可加以运用,达到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亲情、友情教育的目的。

(1)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中最浓郁、最强烈的亮点就是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位卑未敢忘忧国”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陆游忧国爱民的真实情怀, 陆游《 示儿》一诗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陆游临死之前,仍然惦记祖国的一统大业,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兼济天下苍生的远大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岳飞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何等的气势,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王昌龄的《出塞》、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都抒发了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感。学习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在理解诗句含义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体察探究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学习伟大诗人热爱自己的祖国的高尚品质,长大后做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建设者,能够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2)对学生实施亲情教育。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点。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颂扬了母爱的伟大。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其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成为千古佳句。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则教育我们亲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且不可相互残害。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亲人对自己的关爱,注重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优良品德,给学生编织一个和谐的亲情关系网。

第2篇

关键词:扬州 旅游解说词 历史中的扬州

扬州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来人文荟萃、风物繁华,吸引着众多中外游人。对大多数游客来说,来扬州前,旅游解说词是他们了解扬州的主要渠道;等他们到来,除了亲眼看到扬州的美丽之外,那些旅游解说词中的扬州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可是所有的旅游解说词都是事实上真实的扬州么?

古人说游扬州要三分看景,三分读史,三分吟诗,另一分欣赏扬州的佳丽。想象着也是有道理的,扬州城历经多少繁华、多少沦落、多少故事、多少噩梦?所以我们在看那细雨、斜柳、青绿、飞燕扑面而来,在享受那怡然自得、诗情画意时,我们也不应忘记到历史中去了解一下真实的扬州。

一、关于杨柳

扬州的市树是杨柳。扬州素有“绿杨城郭”的美称。扬州人与柳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缘,每到清明节,家家户户插柳枝,以示春天植树季节来临。所以扬州才有了“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的美景。

不少旅游解说词中都有隋炀帝给柳赐姓之说。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下令开通济渠和邗沟,命人在渠沟旁修筑御道,在堤上遍植柳树,这是史籍确有记载的。但隋炀帝赐“杨”姓于柳之说在《隋书・炀帝纪》和《北史・隋本纪》等史籍中并无记载,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杨柳”最早出现在《诗经》的《小雅・采薇》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南朝人费昶在《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中曰:“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这里所提到的杨柳明显是指柳树,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依依”、“袅袅”之态。《本草》载:“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古代由于没有专业的植物分类研究机构,文人墨客们常将杨与柳混为一谈,所以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西汉毛亨的《毛诗诂训传》亦曰:“杨柳,蒲柳也。”清代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亦说:“《诗》言‘杨柳依依’、‘有菀者柳’、‘东门之杨’,皆一物耳。”《尔雅》柽、旄、杨通谓之柳,蒲柳又谓之杨,是皆通名矣。”所以,“杨柳”这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并不是隋炀帝的独创,而描写它的名篇佳句更是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唐・白居易《忆江南》)“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等等。

从《史记・天官书》知,扬州被称为“杨州”最早可推至秦汉。诗人白居易《隋堤柳》载:“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大业年中场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荫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态佚游,应将此柳系龙舟卜。”诗中的“江都”即扬州,隋堤上的柳到了白居易的年代,已因岁久年深而衰朽。这明确无误告诉我们:隋代的扬州就已种植大量杨柳,同时也可推断隋以前扬州肯定已经种植杨柳了。

可见,隋炀帝的种树、赐姓之说,有点儿戏。但是,柳树姓杨,沾了隋炀帝的光,观照于今的现实,仍旧有点知兴替的意义。杨柳之称是否起源于此,还是得由历史考据学家继续去进行判断。然而,这割不断的历史延伸却让人唏嘘不已。

但不管怎样,都割不断扬州种柳的热情。于是至唐代出现了“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杜牧)的盛景,宋代则是“扬州柳垂官路”(姜夔),欧阳修的平山堂“手种堂前垂柳”留千古佳话,而引得坡“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清代王士祯更以“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道出扬州景观的独到和古都的魅力之处。于是才有了柳色满城的扬州。于是虹桥西岸大堤上垂丝拂波、飘逸婀娜的柳树,似乎像一个个饱览沧桑的老人,在倾诉着那流水般逝去的人间万象……

二、扬州琼花

琼花是扬州的市花。据明代《隋炀帝艳史》等小说所述,隋炀帝造龙舟、开运河,是为了到扬州看琼花。于是在许多关于扬州的旅游解说词中,人们也热衷于添上这一艳丽的色彩。但这一说法正史绝无记载。宋人曹玲有诗为证:“阿雯群芳到金屋,不在区区一枝玉,芜城本是帝王家,稗史流传实非录。”阿雯是隋炀帝的乳名,芜城即扬州,可见隋炀帝并非为“一枝玉”即琼花来扬州。北宋时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载:“扬州后土庙琼花一株,或云自唐所植。”《扬州府志》:“扬州后土祠有琼花一株,世传为唐人所植”。《甘泉县志》亦有类似记载。明代郎瑛的《琼花辨》:“考‘扬志’,谓琼花或云唐植。”

“琼花”最早见于《诗经・齐风》,《辞海》释为“似玉的美石”,而非花木。后魏张注《汉书・司马相如传》云:“琼树生昆仑西流沙滨,大三百围,高百仞,华蕊也。食之长生。”这显然是神话中的仙树。直到唐高宗时期江都人来济在《广陵琼花志》中赞美琼花:“标格异风卉,蕴结由天根,昆山采琼液,久与炼精魂。或时吐芳华,烨然如玉温,后土为培植,香风自长存。”这是最早可证实在唐朝扬州后土庙种植过琼花的。太宗至道三年王禹作《后土庙琼花诗》云:“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谓之琼花。赋诗以状其态:谁移琪树下仙乡,二月轻冰八月霜。若使寿阳公主在,自当羞见落梅妆。春冰薄薄压枝河,分与清香是月娥。忽似暑天深涧底,老松擎雪白婆娑。”这是关于琼花最可信的记载,它清楚说明了琼花的形状和其得名的由来。庆历五年、八年,韩琦、欧阳修先后来守扬州,都惊艳于琼花盛开的仙客芳姿。韩琦诗称:“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欧阳修赋诗:“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各种记载表明,琼花兴于唐代,自然和隋炀帝牵连不上。

并且,事实上今“琼花”与闻名于世的古“琼花”并非同一物种,古“琼花”早已不复存在,今“琼花”作为市花反映的不过是扬州人的一种怀旧心情。

由于文人们的赞咏,琼花很快就名动朝野,但琼花的劫难也来临了。曾敏行《独醒杂志》、周密《齐东野语》载,琼花曾两度被移至宫中,但都逐渐憔悴;发还故土,又茂盛如初。宋人杜游《琼花记》载: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兵渡过淮河到扬州杀伐掳掠,琼花也被连根拔去,“小者剪而弃之”。后土祠道士唐太宁对琼花残根浇灌培护,数年才又逐渐长成。正是在这迁移流离和生死劫难中,琼花显示了它非凡的生命力。《洪武郡志》:德佑元年,元军南下,次年占领扬州,南宋亡国,琼花枯死,以后绝迹。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道士金丙瑞将和琼花相似的聚八仙补植在琼花生长的地方代替琼花。可以看出,扬州琼花源于唐,繁于宋,而绝于元。

郑兴裔的《琼花集》对琼花和聚八仙进行了比较:“琼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黄;聚八仙小而瓣薄,其色微青,不同者一也。琼花叶柔而莹泽;聚八仙叶粗而有芒,不同者二也。琼花蕊与叶平,不结子而香;聚八仙叶低于花而不香,不同者三也。”1979年版《辞海》无琼花词条,《花经》上将琼花就解释为木绣球(即聚八仙)。所以现在我们看的琼花其实是聚八仙。

如今扬州平山堂东侧有聚八仙一株,甚荣茂,绿枝扶疏,民间仍呼为琼花。但真正琼花生长之地的后土祠琼花台,只余黄土一堆,琼花芳踪早杳不可寻。

三、关于扬州的诗歌

说到扬州,一些诗句便纷至沓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且不论扬州的风景究竟如何,光是那些名家的诗句,已令我们对那片古老的繁华之地心驰神往,于是这些诗句渐渐变成了扬州的名片。但这些在旅游词中广泛运用的诗词真的都是在歌颂扬州的美丽么?

如徐凝的《忆扬州》以致“二分明月”后来成为扬州的代称。后人不究原意,争相传诵,影响广泛,许多没有到过扬州的人就是从这首古诗中了解扬州的美丽。可惜数百年来人们对这首诗的理解都有些偏差。对这首诗最流行的解释是,扬州的少女们娇美的脸上怎能藏住眼泪,她们可爱的眉梢上也挂不住一点忧愁。天下明月的光华有三分吧,无赖的扬州啊,你竟然占去了两分。殊不知,这里的“萧娘”、“桃叶”其实指的是,“赖”则是“占有”之义,所以《忆扬州》实际是忆人,忆他在扬州遇到的那些“萧娘”、“桃叶”,但后两句却为扬州人接受,赋以新的意义。

再如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给扬州古城增添了朦胧而又永远抹不掉的诗意。殊不知,它的下一句是“赢得青楼薄幸名”。这诗其实是杜牧追悔十年扬州生活的抒情之作。因政治上失意,扬州十年载酒行乐,放浪形骸,回想恍如梦幻,一事无成,到头来只在秦楼楚馆里挣得一个薄情郎的名声。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则是诗人赠别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

所以可见,许多诗词并非是歌颂扬州的,但我们都拿之来宣传扬州。当然借鉴历史是应该的,可是我们也应当了解其中的原意。

虽然旅游解说词中有些故事与历史有所出入,但我们依旧能从中得到很大的享受,从而让我们更加热爱扬州这美丽的小城。当然在迷恋中,我们也应当去了解真实的历史。

时隔千年,扬州依旧是那个容易让人迷失在时光中的小城。历史的陈迹、依旧的风物、曲折的巷陌,总让你有一种走不出的心情。当我们合上历史的画卷时,竟然发现自己又重回了那久别了的扬州。

参考文献

[1] 钱传仓.扬州琼花[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0.

[2] 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3] 万建清,许凤仪.扬州老字号[M].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2001.

[4] 李斗.扬州画舫录[M].中华书局,2007.

[5] 朱福.扬州史述[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6] 曾华鹏.扬州概览[M].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