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28 07:02: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1篇

教材分析:

本课将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观察实心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思考并探索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的原因,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知道如何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以及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橡皮泥是比较熟悉的,一些学生或许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类似的经验,能够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浮在水面上。但是,一般的学生都不会去考虑其中的原因,本课将带领学生用实验数据揭开其中的秘密。

实验材料:

橡皮泥、量杯、注射器、镊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改变实心橡皮泥的形状,,重量、体积、以及沉浮状况不会发生变化。

2.会探究自己设计实验如何让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

3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和课件演示让学生能归纳什么是物体排开的水量和排水量

4、会利用说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提问:回想物体沉浮的实验规律是什么:    直接导出课题并板书。

二、新课:

(一)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心)

1、学生猜测:如果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它在水中是沉是浮?

2、思考: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它还有哪些条件没有改变?

3、实验探究: 改变橡皮泥的实心形状,它的体积和质量以及沉浮状态有变化吗?

4、教师引导,小组归纳实验结论:实心橡皮泥的形状改变了,重量、体积没有变,它的沉浮状况不会发生变化。

(二)、通过实验验如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学生猜想。

2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沉浮原理。

3、分组实验(分工明确) 3小组归纳实验结论: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

通过实验数据和课件对比图理解什么是排开的水量?

2.

2.学生归纳小结

3.出示问题:橡皮泥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呢?

4. 小结: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浸入水的体积小)          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浸入水的体积大)

4.探究提高:钢铁造的轮船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第2篇

一、填空题:

1、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2、生产者是(

)。例如(

)、(

)。

3、消费者是(

)。例如(

)。

4、分解者是指(

)。

5、兔子、洋葱、石头、真菌、阳光、草、细菌

属于生产者的是(

)、

属于分解者是(

)、

属于消费者的是(

)。

6、食物链的源头是(

),终点是(

)。

7、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写出食物链:(

)(

)(

)(

)。

二、判断:

1、食物链的营养主要来源于植物。(

2、作为生产者的植物,其养料主要来自于光合作用。(

3、食物链断裂后,人们的生活不会受到影响。(

4、食物链总是从动物开始到植物结束。(

5、如果食物链断了,就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三、选择题

1、用食物链的方式表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正确的是(

A.

蝉螳螂黄雀

B.

黄雀螳螂蝉

C.

树蝉螳螂黄雀

D.

黄雀螳螂蝉树

2、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为乙>丙>甲,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则此食物链最可能为(

A.甲乙丙

B.丙乙甲

C.

甲丙乙

D.乙丙甲

3、下列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A.鸡吃蚱蜢,蚱蜢吃青草

B.狼吃鸡,鸡吃虫,虫吃青菜

C.鹰吃蛇,蛇吃鼠,鼠吃稻

D.蛇吃鸡,鸡吃蛙

4、青草野兔狐狸狼,在这条食物链中,(

)是生产者,野兔属于(

),狼属于(

)。

5、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A.草鼠蛇鹰

B.鹰蛇鼠草

C.草鼠蛇鹰

D.鹰蛇鼠草

6、下列食物链中表达正确的是(

A.青蛙田鼠蛇鹰

B.兔青草鹰狐

C.

油菜菜青虫鸡鹰

D.

青草青蛙蛇鹰

7、人类在食物链中的位置通常处于(

A.食物链的起点

B.食物链的终点

C.相当于植食性动物

D.相当于杂食性动物

8、水俣病是由于汞中毒引起的,在“水草虾鱼鱼鹰”食物链中体内汞含量最高的是(

A.水草

B.虾

第3篇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内容多数知识牵涉到的具体内容,超出了初中物理知识范围,教师以往采用的教学方式往往依靠单方面讲授和展示课件,而忽视了本节课内容对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学。

课本抓住两条线索:一条是从对宇宙整体理解上按照由近及远的次序,勾勒不同阶段人类所认识的宇宙大小;另一条线索是按时间的顺序展示了人类对宇宙结构演化等更深入的认识历程。同时展现人类认识过程是与思维和科学仪器同步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对于宇宙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多比较零碎。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整体观,我采用“历史追溯法”,让学生“回到过去”设身处地的思考,以探究宇宙的发展历程为线索,鼓励学生上网查找宇宙的相关知识,在探索宇宙的不同阶段提出问题,引导同学去认识宇宙,感受人类在探索宇宙奥秘中经历的艰难曲折,以及在克服重重困难后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三)教学环境分析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我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光靠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的方式,采取多媒体环境下教学,充分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作用,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一方面使知识内容呈现开放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自主进行知识建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阅读,知道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地心说、日心说和大爆炸理论,初步了解宇宙起源理论。知道太阳系的组成。

2 初步了解物质世界主要物体的大致尺度,知道常用的天文单位。常识性了解宇宙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未来。

过程与方法

3 体会人类在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中的科学态度,重视观察和科学推理。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 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知道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5 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对我国的综合科技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展示成果

深入提问,再探新知

拓展提升,总结全章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体现本课以科学发展史为主线的探究过程,我用一段幻灯片作为引入,以由近到远的次序展现凭借肉眼探索宇宙的局限性,进一步提出问题:再遥远些的世界是怎样的?人类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是怎样一步步深入的?

【教学设计意图:真实地展现人类仅凭肉眼所观察到的世界,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2 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为了让学生自主建构探索宇宙历程的整体概念,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的优势,利用“ForntPage 2003”这一软件自制了一个专题网站。根据两条线索,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让学生“回到过去”设身处地的思考,体会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这两条线索分别是:探索宇宙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如:托勒密、哥白尼、伽利略、哈勃等;以及探测宇宙的工具,如:肉眼、伽利略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等。学生可以凭兴趣任选一个线索,深刻地了解人类探索宇宙中所经历的艰难曲折,以及过去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是多么的不完整。

同时提出问题:你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所选择的线索为大家归纳一下人类探索宇宙的大致历程吗?要求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教学设计意图:很多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仅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知识进行展示,学生难以参与,其任务仅是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但若课上只提供网络让学生自己搜索相应知识,又容易造成内容的分散与时间的浪费。

因此,我课前从大量网络资源中精选出最切合本课主题的内容,制作成内部网页,将其梳理成两条清晰的脉络,且又跟课本的线索稍有不同。课上让学生快速高效地访问专题资料,这不仅大大增加了知识的开放性,也使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

3 合作交流,展示成果

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结合不同线索的内容,将总结的成果全班展示。配合幻灯片,逐步将探索历程“盖天说——浑天说——地心说——日心说——恒星——银河系——宇宙”依次呈现,鼓励学生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问题,并相互进行评价与改进,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步步深入的,而且这种探索还在继续下去。

【教学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师的“讲”由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所代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变为观察和主动地思考。】

4 深入提问,再探新知

在之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关于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你还知道或搜集到哪些知识?与大家交流一下。学生可以登录我提供的天文网站:http://cosmoscape.con星空天文网,进行自主探索。在师生互动中,学生逐步知道恒星、行星、卫星,进而了解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以及“量天尺”的单位——光年,最终认识到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并知道宇宙大爆炸猜想。学生课下可以登录

http:///podcast/faxianyuzhoudabaozha观看央视拍摄的关于宇宙大爆炸的四集纪录片。

【教学设计意图:依旧是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记忆信息,而是根据“任务”,自主搜寻、检索、分析、组合与探究课题有关的资讯,从而培养其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5 拓展提升,总结全章

首先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国在探索宇宙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吗?为了引起学生共鸣,突出本课主旨,我利用“会声会影”这一软件精心制作了一段视频。从1970年4月24日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2008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乘坐“神州七号”飞船进行了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再现了一个古老民族为实现“飞天梦”波澜壮阔的奋斗史。

【教学设计意图:真实的视频画面,慷慨激昂的背景音乐,无论在感官冲击力上还是在情感激发上,都比单纯的语言表达作用明显。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节课的最后,我将引入部分的幻灯片播放完,从宇宙到粒子,将物质世界结构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既呼应了开头,又为第七章做了一个总结。将学习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五、教学反思

初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于《宇宙探秘》这节课的知识内容,他们是充满着好奇、充满着渴望。因为他们已经对宇宙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的认识是模糊的,是零碎的。如何上好这节课?靠传统的光靠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的方式来处理这节课,可以说给学生的是抽象、枯燥的知识传授,这样的结果会让多数学生感到空洞,好无趣味,会让学生很失望的。如何把这奇妙的宇宙世界丰富多彩的展现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学的直观、有乐趣,是我们老师要认真思考和重视的。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我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环境下教学,充分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作用,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整合,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一方面使知识内容呈现开放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自主进行知识建构。

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整体观,我采用“历史追溯法”,让学生“回到过去”设身处地的思考,以探究宇宙的发展历程为线索,鼓励学生上网查找宇宙的相关知识,在探索宇宙的不同阶段提出问题,引导同学去认识宇宙,感受人类在探索宇宙奥秘中经历的艰难曲折,以及在克服重重困难后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第4篇

第1课时

最小公倍数(1)

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例1、例2及练习十七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知道倍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经历探究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过了倍数,知道如何求一个数的倍数。同学们,什么是倍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倍数?(学生回顾,指名回答)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的知识——最小公倍数。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出示例1)

(1)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小倍数是多少?

4的倍数:4,8,12,16,20,24,28,32,36,40,…

6的倍数:6,12,18,24,30,36,42,…

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其中公有的最小倍数是12。

师:这是列举法,我们还可以用集合法表示。(教师板书)

两个集合相交部分中的12,24,36,…是4和6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12是这几个数中最小的,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想一想:两个数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2.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出示例2)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呢?现在分组讨论一下。

方法一:列举法:列举出6和8的倍数,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6和8的公倍数有24,48,…最小公倍数是24。

方法二:用筛选法,先写出8的倍数,从中找出6的倍数,并找出最小的一个。

6和8的公倍数有24,48,…最小公倍数是24。

方法三:短除法。用短除法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2×3×4=24。

求最小公倍数与求最大公因数是不同的,最大公因数只求出除数的积,最小公倍数要把除数和商都相乘。

(2)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两个数的公倍数都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再集体汇报,教师总结)

五、拓展提升

两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925,这两个整数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得到两个商的和是16,写出这两个整数。

1925=5×5×7×11

16=5+11

35×5=175

35×11=385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有什么不同?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七第1~4题。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教师引导用集合法更直观。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1)

例1

例2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这节课,通过复习旧知引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注重多种方法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教材中给出列举法和筛选法,“你知道吗”提出短除法,教师在教学中把这三种方法一一体现,让同学们明确解题可以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探究解题方法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喜欢用短除法求解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短除法与除法相似,学生容易掌握。

第5篇

有效教学是老师在“教”上做文章,找出路,求创新,使学生在“学”上从知识到智慧转变,从智慧到发展,是达成目标,高效的教学,它的反面不是无效,而是“低效”,而“低效”的教学在我们的课堂上无处不在,像教师唱“独角戏”的“表演”课;面向全体“缺失”的提问;没有思维活动的学生参与等,这一系列“低效”教学的结果是:我们教学的内容“胖”了,教学环节“碎”了,能力训练“浮”了,教学形式“花”了,教学效果虚化了,最终导致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针对《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特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 发挥课堂中的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上两个主要的角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依靠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有效的行为来激发和维持的。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完成对特定阶段确定知识的学习活动,而且还要在引导学生完成对特殊认知的过程中,激发个体潜能,提升生命价值应该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摆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春天来了》这课时,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找春天――画春天――颂春天――唱春天”四个活动,让学生扮演“春姑娘”,用眼用心去观察,去发现春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热爱大自然。

2 创设良好学习情境、激感上的共鸣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思想达成共鸣。教师要使自己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为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一切方法让学生以极大的热情、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例如: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圆明园的诉说》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那屈辱的历史,我让学生观看《圆明园3d》复园图后,继而让学生观看观看电影《》的影视片段,通过活生生的影像故事,再现了当时的屈辱史,让学生直观而深刻地见证了这一历史事实,最后将画面定格在了留下残垣断壁的圆明园。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两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两种情境中,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旧中国的腐败统治者憎恨,激发民族自尊心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3 注重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增强情感体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体验性活动的过程,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是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实践等探究活动中感悟、思考,用心去体验学习的过程,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圆明园的诉说》这一课时,在学生直观感受了圆明园的今夕后,我用课件出示: “中国近代时局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些凶猛的野兽、动物都代表了哪些侵略者。通过这一环节的交流,让学生了解以来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从而憎恨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旧中国的腐败统治者。继而,我提出这样的一个假设:“圆明园如果存在于现在的中国,它还会遭此厄运吗?为什么?”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旧中国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一些史实,懂得社会制度的腐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挨打的主要原因,从而激发民族自尊心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

4 巧妙处理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促进感悟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自然生成的、常态下的课,这样的课并不是课前对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完美的设计,进而形成的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展现出来的。一节“好”的课应该是师生相互构成的,是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是在此之前、平实、真实的课,重点应该关注学的学习效率。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上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教师应该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品德来源于生活,应以学生的真实体验为教学的出发点,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引导去体会,去感悟。

5 有效评价,关注学生发展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质课堂;构建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范围推进,新课程在教学中不断深入发展,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对课堂质量的诉求都越来越强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一场对教学质量的讨论中,教师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自己的职责,努力探索优质课堂的构建方法,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和教育模式优化。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深刻地明白自己的工作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索和创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对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一些构建方法。

一、创设恰当课堂情境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按照自己的教案、讲义内容来给学生一板一眼地讲课,教学课堂枯燥无味不说,还无法顾及学生是否能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想要让自己课堂的教学质量提上去,达到优质课堂的标准,构建方法之一就是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

何为课堂情境?就是根据当堂课所教授的内容,构建出一个能够让你的学生接受的情境,并在此情境中进行这堂课的教学。比如,在讲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时,老师可以在上课前这样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了动物饲养场参观小动物。大家最想看什么呀?”同学们的回答会五花八门,老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在最后顺利地引导同学们说出有四只脚和有两只脚的动物就可以了,老师选择不同的组合,鸡兔、鸭兔、鸭猪等组合都可以,只要两种动物分别有两只脚和四只脚即可。接下来,老师就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了,当然,要把鸡兔同笼改成所选的比较有趣的组合。这样一来,一个趣味性很浓的课堂情境就构建好了。

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会让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提高教学质量,也能让其他听课者感觉趣味盎然,新颖独特,课堂的优质性得以体现。

二、加强教材解读深度

好的课堂情境固然重要,但如果授课教师不能够深入地解读教材,将教材所体现的好的内容完全呈现给学生,教学质量肯定不会好。想要将课堂教学质量提上去,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教材解读的深度。

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教材解读深度不够的问题,下面,笔者以五年级数学下册中体积单位换算课程中教材解读为例。很多小学数学老师在教授这一段课程内容时都只是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告诉学生“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却很少有人会给学生仔细地讲解为什么会是1000。笔者认为,在讲这一段内容时,教师应当详细地将几何体体积的运算原理以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向学生交代清楚,而不是只告诉学生一个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是对教材的另一种理解,也是从教材中提炼出来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授课方法,一定能改变小学数学课堂偏文科的现状,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显著地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说,加强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入理解,也是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构建方法之一,更是一条必经之路。

三、学生间协作学习出优质

传统的数学教学皆是以教师教授为主题,同时辅以黑板记录,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少之又少,殊不知学生之间协作学习更容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很多老师在引导学生合作方面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造作才能获得最佳效果。笔者以六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章节为例讲述一下自己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构建方法。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涉及的数据比较多,学习起来虽然难度系数不大,但计算过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自行组成小组,针对某一个统计问题展开讨论和计算。一个班级可以分成5人为单位的小组若干,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给每个小组布置难度差不多的统计与概率任务,比如,让第一组统计:我班每位同学的家庭人口数,并计算出哪个人口数出现的概率最大;第二组统计:我班每位学生铅笔盒中的笔各有多少支,出现最多的支数是多少等。这些任务虽然不难,但操作起来的工作量却比较大,5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任务,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事可做,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得到最终的结果需要小组里每一位学生的共同努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还能互相学习、互相提高,最终不但能够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还能让学生们的友谊得以加深。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更何况我们的学生都聪明伶俐,最终得到的统计结果一般都会很好,如此一来,一堂质量卓然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堂就构建成功了,教师在这堂课中的任务仅仅是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一些恰当的指导和建议。整个优质课堂基本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这与新课标的指导相当符合。

很多小学数学老师都觉得小学数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教,构建优质课堂就更是难上加难了。笔者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找准方法,把握好尺度,构建一堂优质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并不是什么难事,关键的就是找对构建方法。以上仅仅是笔者通过教学经验总结而出的,也希望各位教师也能开拓思维,完善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构建方法。

参考文献:

[1]袁甫平.在小学数学“常态课”中关注“高效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3(06):21.

[2]赵冬臣.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M].东北师范大学,2012(12).

[3]刘兰英.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M].东北师范大学,2012(09).

第7篇

我校现有学生1260多名,其中“流动学生”就有942名,占总人数的74.8%,每学年转入、转出学生极为频繁。从转入和转出的情况看,通常一学年中,转入比转出多,春季转入比秋季转入多,秋季转出比春季转出多。“流动学生”有很强的季节性,这与特殊的高原气候和父母打工的特点息息相关。数据显示,50%的“流动学生”家长主要是从事建筑业的,25%的“流动学生”家长是经商的,其余25%的“流动学生”家长以从事餐饮业和种植蔬菜为主。从转入学生的来源看,四川、重庆转入的汉族学生约占总转入人数的45%,其次是来自甘肃、青海的约占28%(以回族居多),来自四川阿坝、云南迪庆以及的昌都、江孜、林芝和其他地区的藏族学生约占20%;从转入学生的稳定性看,能够从小学一年级读到六年级毕业的学生只占68.5%。近两年来,由于我地区将更多工程项目向农牧区倾斜,“流动学生”父母工作地点也随之向农牧区转移,因从事的行业、居住环境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家长只能将子女托付给亲戚朋友或者几十个小孩专门请一个保姆照顾生活,又导致了“二次留守”现象的出现。学校打工子女多,学生流动性大是我校教育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势必造成学生学科内容不能衔接,为我们的教学及评价工作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带来了诸多困难。

一、学科内容不衔接的表现

1.教材版本呈现多样性

根据对我校内地“流动学生”的抽样调查,使用版本最多的是人教版,占60%;其次是冀教版,约占30%;少数是北师大版,约占10%。对“流动学生”的调查,农牧区学生在当地一般使用的语文是自治区编教材,数学是藏文版的,各版本教材知识体系与难易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流动学生”学科知识不能够有机衔接,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2.教材内容呈现差异性

各版本教材编排的特点不一致,知识体系前后缺乏一致性,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

表1是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各版本内容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几个版本教材虽然大多数内容一致,但也有差异,比如“ 比和比例 ”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都被编排到六年级下册,而在冀教版却被编排到六年级上册;人教版“分数乘法”在冀教版被编排到五年级上册,在北师大版却被编排到五年级下册。各版教材各有其编排的特点,不尽相同,使学科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成为提高“流动学生”学习成绩的无形障碍。

3.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同

“流动学生”在内地学习,主要以语文、数学为主,个别兼顾到英语,这三门学科是要重点学习和掌握的,品德与社会(生活)、科学(自然)、计算机注重的是实践能力,一般不参加统考。而内地班升学考试,将品德与社会(生活)、科学(自然)、计算机纳入了升学统考中,教师为了提高综合学科成绩,往往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这种举措,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据笔者了解,有些品德与社会(生活)、科学(自然)、计算机资料达到60多页,内容相当繁杂,囊括了很多初中的知识,学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记忆,给学生特别是“流动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负担和学习压力。

二、不利于“流动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外部因素

首先,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多挣钱,解决温饱问题,往往忽视了孩子接受教育的大事。其次,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很晚才能回到住处,且已十分疲惫,自然与子女相处的时间少,何谈关心、辅导子女的学习。再次,流动频繁也导致接收“流动学生”的学校难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情况,难以及时与家长联系与沟通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最后,“流动学生”看到父母外出能打工,认为不上学也能一样挣钱,特别是一些老板的子女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受父母的影响,导致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科学,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学科不能衔接感到很茫然,造成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下降。这样一来,不完成作业、逃学、旷课便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久而久之就出现了辍学现象。

由于上述原因,部分“流动学生”自卑、忧郁、意志薄弱,稍微遇到一点困难或挫折,就会动摇或丧失信心,一批评就泄气,惰性逐渐消磨了上进心,甚至自暴自弃,情绪上的不稳定,有时会以伤害他人的言语和破坏性的行为来发泄心中的不快。

三、解决“流动学生”学科衔接问题的实践

如何让“流动学生”的学科能够尽可能较好地衔接起来,不至于造成学习兴趣降低、成绩下降的后果,几年来,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

1.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采用以差异系数为标准的评价制度

我们摒弃了以往人均成绩、及格率“谁高谁教得好,谁低谁教得差”的做法,建立了以差异系数为依据的教学成绩评价标准(就是对整个年级来说,各班人均成绩与年级人均成绩之间的一种离散趋势的系数差)。例如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考试成绩从35分提高到了38分(排除试题难易因素),即使只提高了3分,也是不小的进步。这样的评价机制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体现了对“流动学生”的关爱,既照顾了个体发展的差异,又遵循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以“心理咨询室”为载体,关注“流动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生理的变化

由于“流动学生”的具体情况,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鄙视,会进一步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更需要学校领导、教师的关爱。我们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让他们和正常的孩子一样能够接受正常的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做好我们每个教育者该做的事情。

3.为教师提供各版本教材

学校为教师提供各种版本的教材,教师根据各版本内容的异同,及时对“流动学生”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能够将没有学到的知识及时补充,帮助“流动学生”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

4.建立“流动学生”档案

为了向教师及时准确地提供“流动学生”的信息,学校专门建立了“流动学生”的档案。

5.与“流动学生”家长密切配合做好学科衔接工作

比如学校对教师家访进行硬性规定,安排固定时间集中进行补习等。

第8篇

关键词 创新;兴趣;效率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My Favourite Season”,那一天在五(1)班上第一课时,我顺着教案中设计的思路进行试教,从单词到句子,从Presentation到Practice,按部就班,非常顺利,并且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切就同我预先设想的效果一样,但我总感觉课堂上似乎少了些什么。

第二天,当我走进五(3)教室,新授完season,spring,summer,fall,winter这几单词后,为了在巩固所学新单词的同时自然地引入Let’s Chant,我按照教案中所设计的那样进入了下面的问答环节:“What colour is spring?”“Spring is green.”“What colour is fall?”“Fall is golden.”“What colour is winter?”“Winter is white.”备课时我特别考虑过summer的颜色,夏天难以用一种颜色来表示,学生不好回答,所以我昨天在五(1)班上课里我选择了跳过这个问题。当我正想进入下一个环节时,我突然看到学生跃跃欲试的表情,有点意犹未尽的样子。我试探性地问道:“What colour is summer?”这时整个班级突然沉静了下来,我有点后悔不该问这个问题。这时候突然举起了两只手,我点了其中的一只手,是个女孩子,她回答说:“Summer is blue.”“Why?”我和班上其他同学一样,一脸困惑地问。“Because I like swimming in summer.The water is blue.So summer is blue.”“Wow! You’ve done a great job!”我在意外的同时,大大表扬了她,并情不自禁地拥抱了她!另一只手也举了起来:“Summer is red.Because the sun is big and red.”“Wonderful!”这时候我发现学生的思维像花儿竟相绽放一般,引来美丽的蝴蝶翩翩,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Summer is white.Because I like white clothes and ice-cream in summer.”我太吃惊了!“Summer is purple. Because I can eat purple grapes in summer.”“Wow!”“…”“Summer is colourful!Because we have a summer holiday!” “多么好的回答!而我却差点和它们擦肩而过。经过这一环节的尽情发挥,下面的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Why?” 这一教学重点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个自由开放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开阔,答案也就越来越丰富,兴致越来越高昂,越来越想表达了。

教室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学得很开心。因为这节英语课上给了他们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可以用英语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因为这节英语课给了他们一个空间,他们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展开他们思维的翅膀。

的确,我们精心准备了教案,可是学生却不一定领情,而不经意的一个提问却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时候我们给我们课堂教学添加了太多的约束,为了完成教材中的语言知识教学目标,我们过多地考虑了知识的传授,过多地考虑课堂纪律和课堂组织,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设计了好多“圈套”让学生来钻,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来练习课文中的几个句子。或许知识目标是达到了,但这样的课堂是无趣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孩子的生活是彩色的,孩子眼中的夏天是彩色的,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英语课堂也如夏天一样色彩斑斓呢?

今天课堂中出现的“Surprise”,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习惯的定势和习惯的偏见是多么可怕,我们可能总习惯于灌输和提问,总习惯甄别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自己的标准,总习惯用自以为是抹杀学生心中斑斓的云彩……在课改的路上,我们要避免重蹈覆辙,应该树立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学习过程是一个“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建构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当我们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时,我们的课堂效率才能进一步提高。

一、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

只有在心里安全和自由发挥的前提下,创造能力通过假设一定的情景才能激发、培养出来,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想象欲望得到了满足,创新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设计开放性的支点,让学生有机会“换一双眼睛”看生活,“换一副脑子”想问题,变换一种思维方式去表达和运用。触类旁通、善于发现、勤于探究,获得一定的语言文化素养,获得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我们的学生才会有创新的支点。

二、给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

每个学生都是天真可爱的,都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或老师时,他们是在享受学习,享受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骄傲。实际上,任何一个学生的内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瑰丽多彩。只有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回馈给老师的将是无限的精彩。

假如我们对课堂上出现的“surprise”采取“视而不见”、“武力镇压”、或许这是个所谓“立竿见影”、“行之有效”的方法,必然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然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但是如果我们能善于捕捉和有效利用这“surprise”,能快速及时对这些“surprise”做出灵敏的反应,并将其巧妙地转化为积极的动态资源,那么我们方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方能让这些“surprise”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精彩和收获。

三、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教材有什么内容就教什么内容,忽略了学生学习需要,学生想学的学不到,好奇心和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对学习自然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平常在教学中应经常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英语知识,所谓学以致用,就是当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作用了,那么学生的心灵就会感受到一种成功的乐趣,从而使他们更有信心去学习新的知识。

总之,作为一个小学英语教师,我们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样就能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学习心理,孩子的创造火花才能迸发出来。当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的时候,他们就会更加热情主动地学习英语。那么就让我们给这些“surprise”插上飞翔的翅膀,让我们的课堂气氛更轻松,更活跃,让我们的学生更主动,更积极。

参考文献:

[1]《小学英语教学心理学概论》第234页吉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