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09 15:24: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水文实训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关键词:江浙,水雨,预报,系统
洪水是当今世界上发生最频繁和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洪水是人类自古以来就不断关心和研究问题。我国东南浙东沿海的河流,丘陵山区流域面积所占的比重较大,并且江河、湖泊水域附近,城镇密集,河道行洪断面日益缩小,行洪能力不断下降,洪水来量与泄量矛盾越来越突出。洪水一旦进人平原往往是峰高量大,通常会大大超过下游河道泄洪能力,而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1 江浙地区水雨情况
我国江浙地区的中小流域洪水大多是暴雨洪水,主要有梅雨锋暴雨、台风暴雨造成 。
梅雨锋暴雨是由于锋面活动和气旋波活动所引起的暴雨。每年初夏影响较大,其暴雨强度不及台风暴雨,但梅雨锋稳定,降雨持久。梅雨所形成洪水往往是历时长、总量大,但洪峰流量一般不是很大。台风暴雨洪水是主要的洪水灾害。台风往往带来狂风、暴雨和惊涛骇浪,具有很大的破坏力,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洪水过程历时较为短暂,河流上游洪水陡涨、陡落,下游当遇到位时洪水退水过程就非常缓漫,极易引起洪水和内涝损失。
由于洪水之类的灾害造成损失惨重,而相关研究比较少,所以有必要加强对洪水成因与发生规律的研究,并对洪水灾害及其损失的未来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在防范措施中,采用非工程措施是当前该地区减轻洪水灾害一个有效途径,而水雨测报系统是防洪非工程措施的一个重要方面。
2 水雨测报需求和系统设计
2.1 水雨测报系统要求
水雨测报系统的建立,首先是要快速准确的收集流域水情信息,并能模拟和预测未来水情变化趋势,同时能做出相应防洪减灾调度辅助决策,使决策者能迅速了解流域水情状况,快速做出相应防洪部署。根据江浙地区中小河流的地形、流域特点,整个系统包括水情采集和传输系统、水情查询显示和监测系统、水情网络信息数据库系统、水情模拟和预测系统以及灾情评估和调度的决策支持系统。
在水雨测报系统的中心系统中,首先要通过建立流域防汛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了流域雨情、水情、水利工程运行情况及防洪决策信息的快速传递。并要实现实时水情的查询显示、水情监测、历史洪水查询等功能,而洪水预带和防汛减灾调度决策,土要包括洪水模拟预测、灾情预估和洪水调度模拟等。
2.2 水雨预测系统功能
为了满足水雨测报系统的要求,必须明确系统所具有的功能,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水情采集、传输系统:水情信息采集系统主要收集流域的遥测雨量、水位以及风速和风向等水情要素信息。该系统将流域各遥测站点的遥测水情信息实时同步转发至水情数据库中。较好地实现了流域水情实时采集传输。
(2)水情查询显示系统:为了统一和方便,系统统一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方式。管理者利用水情数据库中实时水情信息,通过开放数据库(ODBC)连接方法,以柱状图、等值线等图形、图像和表格方式在网上加以查询显示,并具有自动报警、特征统计等诸多功能。
(3)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研究区防汛网络系统的网络数据库采用了通用的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 XP以及稳定的数据库,例如SQL server 2000或者SQL server2005,数据库包括实时水情库、历史暴雨洪水库、水利工程信息库、流域社会经济数据库等,整个数据库系统通过开放数据库连接方式,实现了实时水情以及历史暴雨洪水的查询检索、动态更新以及输入输出等工作,为暴雨洪水模拟、洪水调度分析提供信息支持。
(4)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系统
流域地理信息系统中图形系统利用了MapInfo图形系统作为开发平台。图形数据库系统采用了MapInfo数据结构和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图形数据库的建立、查询、检索、修改、添加等功能。利用图形数字化方法将流域水系、道路、湖泊水库、土壤植被以及土地利用等要素以不同的图层输入数据库中,并输入相应属性数据。
2.3 水雨测报系统主要部分实现
(1)水雨终端:内部集成了微处理器、存储器、电源电路(由太阳能电池板和铅酸电池组成)、RS-232通讯电路、无线通信模块等。可实现太阳能以及铅酸蓄电池两种供电方式的灵活切换保证系统运行、可通过无线网络与中心站通信,并可以由水文工作人员通过笔记本等手持设备现场读取固态存储器中保存的水位、雨量等信息。
(2)水雨自动测报系统:它由若干个水雨终端、远程终端单元和远程监控中心等几部分组成。水雨终端根据实际需要运行在各库区、灌区及江河流域的重要监测点,进行现场的水雨情数据采集,并通过GPRS/GSM网络将数据远传到中心站,通过中心站服务器上安装的专用配套软件从而可以进行水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3)监控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平台实现远程监控功能:监控中心存有各监测站点的信息,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监控中心可对水雨情终端的运行参数(如水位/雨量的报警限、终端主动发起通讯的时间等)进行设定,并可在计算机上以曲线、图形的方式动态显示监测站点的水位、雨量的变化情况,便于水文工作人员直观的监测点的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4)信息查询子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水情测报系统的信息查询子系统,即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将流域地图数字化,将背景地图与实时信息复合叠加,同时背景地图具有能够放大、缩小、漫游、导航等功能。动态监视流域内来自水文遥测系统采集的各水位站和雨量站的实时水雨情信息等。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动态监测界面,如水系图或网络拓扑图。
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查询子系统中,用户可以查询以下信息:
(1)测站基本信息,如测站基本编码、测站名称、测站类型等;
(2)时段水雨情信息,如降雨量、水位、入库流量、出库流量等;
(3)水库实时综合信息。
3 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江浙地区水雨的特征,分析和设计了江浙水雨测报系统,该设计依据几个主要的自然特征来进行考虑,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但是没有考虑到人为和城市扩张所带来的水雨变化,希望在以后的设计中能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 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电子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
[2] 章四龙,《中国洪水预报系统设计建设研究》,水文, 2002。
[3] 林三益,《水文预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2001。
关键词:典型;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252-02
一、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定义
产学研结合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育过程中的“所学”与就业职场上的“所用”相互配合。为缩短“学”与“用”的差距,产学研合作是最有效的途径,即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二、河南省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典型案例分析
(一)河南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
2005年4月,河南省成立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牵头的河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之后,河南省依托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以专业为纽带,新组建一批由相关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参加的职业教育集团。
集团运行模式系“契约型伙伴合作式”,成员单位之间以契约、股份合作、租赁等合作形式开展工作。其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产学研结合,建设基地,实现集团成员单位资源共享。
第二,企业和学校合作,零距离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经营双赢: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企业投资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并派出工程师、农艺师到校上课,并接收学生顶岗实习。
第三,校校联合,资源互补,促进学校共同发展:联合招生,培养师资,实现双证融合,并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集团化办学进一步理顺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善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部门协调配合,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打破了部门和学校类别界限,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重组。充分调动了行业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这些职教集团成立以来,共招收农村学生22.2万人,安置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3.9万人,吸纳企业资金1.3亿元,创建出若干河南职教专业品牌。
(二)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因农而生、缘农而兴,建校61年来,始终坚持“面向农民、面向农村、面向农业经济”的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的宗旨,充分发挥农科优势,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立足河南,面向基层,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服务定位。
根据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既要面向千家万户又要面向企业的特点,学校构建了“学科+团队+基地+公司+农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品种、技术和人员一起下基层、到农户;探索了“订单育种”新模式,即由企业根据市场发展提出品种性状目标,学校委托育种专家按需育种,“农民想种啥,企业想卖啥,学校培育啥”,实现了学校、企业、农民的良性互动,达到了“百姓满意、企业得利、学校受益”的目标,大大加快了新品种研制与转化速度。
学校开展区域经济服务时,注重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联系,建立了以科技处为牵头单位、科技处处长为组长的新乡市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新乡市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将地方农民技术需求信息、政府的科技服务需要传达到学校,成为学校与当地农民、地方政府联系的绿色纽带。
该校2005年底育成的“百农矮抗58”小麦新品种,5年累计推广1亿多亩,已成为黄淮麦区第一大品种,累计增产效益超过100亿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百棉”1号、2号、3号系列棉花品种已在黄淮流域、长江流域和新疆三大棉区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2 700万亩,增产效益超过20亿元,并推广到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五国示范种植;“百玉”1号、2号两个玉米新品种分别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各省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30多万亩,累计增产效益达1 300万余元。
在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组织开展的“河南省科技推广先进单位”评比活动中,河南科技学院荣获“河南省科技推广十佳示范单位”称号,这也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一所河南高等院校。
(三)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黄河水院)根据产学研结合教育的要求,每个专业都与至少两个技术先进、与专业相关、热心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了具有真实工程环境、企业文化氛围的训练场地。目前,该院与行业合作,共建了76个相对稳定、运行效果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覆盖的专业面宽,分布地域广,学生实习效果好。如该院在三峡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花园口水文站、开封火电厂、开封第三水厂、开封玉祥大酒店等100多处工地和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在产学研结合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黄河水院通过校外生产实训、校内仿真实训、校园职业氛围熏陶和产学双方参与教学等环节实现了学生的“零距离”培养。在这些实训基地,学生在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操作设备、学习技术,实际操作技能得到极大提高。同时,该院还建有机械实习工厂、工程机械实训中心、污水处理厂等20多个生产实训场馆,相应专业的学生在这些场馆里边学边练,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现无缝对接。
黄河水院多数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实行“2+2”办学模式,学生第一年和第二年在校学习基础课,并参加和教学联系紧密的实习,第三学年则要到生产单位参加顶岗实习。“2+2”办学模式让学生直接进入生产单位,从生产一线学习到宝贵的实战经验,并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树立典型,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
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已经迈开了重要的一步,但高职教育因为尚处在创业的起步阶段,因而,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
(一)建立典型模式
通过对以上典型模式的个案研究,可以展示产学研结合的效果和效益,为其他学校提供可以学习和借鉴的范例;逐渐推广和宣传典型经验,可以推动产学研结合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最终促进新的、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当前,应尽快组织力量对产学研结合比较好的高职院校进行认真总结,形成可供其他学校学习参考的典型经验。
典型案例的选取应具有一定代表性:(1)有多年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经验;(2)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施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率在90%以上;(3)典型案例要具有代表性,体现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产学研结合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适用性。
典型案例一旦选取,即可聘请专家进行实地指导,帮助学校结合校情,理清思路,做好总结并进行分析研究。对典型案例,要从培养方式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方式的安排、评价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施、技术开发的探索及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等方面总结出有代表性的、可借鉴的典型经验。
(二)发挥政府调控职能,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政策支持
职能部门的领导协调对推进产学研结合有重要意义。日本曾把这归结为“官产学研”,说明了政府部门在其中的重要职责。实践也表明,有了政府的参与,产学研结合是可以做好的,如医学院校在相关职能部门的主持下都有自己固定的实习医院,这和对医学专业重要性的认识、政府的直接统筹密切相关。在产学研结合领域,政府还有许多有所作为的地方,政府部门应成立相应机构,来领导、组织、协调校企之间的合作,制定有关政策、法规,督促和评价校企之间产学研合作的情况,制定包括税收在内的倾斜政策,从宏观上保障产学研结合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完善校企合作体制,实施订单式教学
通过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可以为定向的企业提供良好的知识、技术支持,提高企业的科研和生产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我们也看到,大部分的职业学校为企业提供的职业培训都可以成功地完成职工技术以及技能的更新,使得企业能够及时掌握一些新技术的应用。要切实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就必须重视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间的相互合作,要按照企业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来充分推动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的改革。各职业学校也必须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充分了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和规格,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来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各职业院校要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并优先向合作企业输送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资待遇,引进“双师型”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改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优秀的兼职教师队伍是有效改善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现状的途径之一,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制定科学的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大力吸纳和积极培育企业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并通过制定有效的兼职教师考核管理办法,推进兼职教师队伍的良性运转。
2.重视高职院校现有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一线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到生产、管理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或科研课题研究,着力培养社会亟需的工程型和实践性的教学团队,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
3.聘请社会上的专家、企业家或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定期举办讲座或进行技术指导,将最新的专业知识信息和专业技术动态引进课堂,帮助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和专业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
参考文献:
一、明确《旅游文化》应用型课程定位
在社会发展新常态、旅游业发展新形势下,提高应用型高等教育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旅游局“515战略”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培育高素质和技能型应用人才。2015年1月22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部署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的高等院校,其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都围绕该定位,帮助树立学生科学的旅游观,在旅游活动中做到有责任感、道德感和审美情操,并为旅游业培养贮备力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明确课程定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与功用是应用型人才培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旅游文化》注重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培养,以社会实际需求和职业培养为课程定位导向。一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系统的知识理论学习,为学生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求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与经典案例,理解中国旅游历史文化、建筑文化、聚落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相关旅游文化现象,掌握旅游文化的特征与功能,适当增加旅游跨文化交流方面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从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待旅游文化。另一方面,关注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培养,尽可能提高学生对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的适应能力,课程定位瞄准长三角地区旅游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适当扩大和提升区域旅游文化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课程学习中强化专业能力和职业相关技能训练,实现本科教育中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重视创新创业思维、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并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强化知识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
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凸显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在教学理念中强调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以PBL教学方式贯穿教学内容组织和课程教学中,改变灌输式的单一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性,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结合章节内容设置延伸式问题,主要有: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的区别有哪些?中国古建筑与西方古建筑文化内涵分别有哪些?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哪些?环巢湖山水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调查及分析。搜集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成功案例,并分析其成功原因。安徽境内宗教传播的可视化遗存有哪些?这些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并在下一轮分章总结时分小组讨论,然后将分小组讨论结果纳入过程性评价作为期末学生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以赛促学,突出创新能力、个性化思维方式、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教学中结合学生兴趣与特长,引导学生以比赛、项目为中心,独立思考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灵活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增强师生和生生互动,提高学习效果。鉴于此,可以利用本学期举办的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导游服务技能大赛、安徽茶文化创新大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和教学质量的最佳。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课堂中多采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模拟情景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在分组讨论中通过思考和辩论将基础文化知识内化为修养素质,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旅游文化的许多主题模块,如“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山水文化”、“饮食文化”等,只凭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果能够恰当、巧妙、灵活地运用多媒体,使用教学课件、播放教学VCD等手段,通过图片、图像、声音使抽象的概念例证化、具体化,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将会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调整课程内容,融入地方旅游文化
【关键词】 民兵;军事训练;非战争军事能力;提升途径
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发生着深刻变化,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大抓军事训练的重要指示,下功夫提升民兵军事训练效果。同时,新军革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革逐步转型深化,要求我们必须努力适应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发展变化大抓军事训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利益的拓宽,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非战争安全领域面临的恐怖活动、暴乱骚乱、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威胁凸显。非战争军事行动逐渐成为武装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经济转型发展,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也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下建军治军的特点规律,大抓军事训练,贯彻落实《民兵军事训练和考核大纲》,严格按照全省民兵军事训练规定的年度参训人员、时间、内容和质量的要求抓好民兵训练的落实。按纲施训,强化训练需要把握以下四个重要环节:
一、抓好组织计划环节,做好充分准备
1、适应任务需求,优化整合力量编组
按照我国当前对军队的需求情况,进行分类练兵,国家和政府需要什么样的兵,就练什么兵,突出对各种力量的整合,重点抓好民兵应急分队建设。按照浙政发〔2010〕6号文件的要求,针对沿海、城区、山区等不同地域按照区域性需求,训练和组建相应的队伍。如对于大中城市和中心城区,我们应结合区域实际,注重组建治安联防、反恐维稳、水电油气突击抢修分队,对于沿江沿海以及大型水库附近地区,注重组建应急防汛抗风、抢险救灾、海上搜救等分队,对于内陆地区和偏远山区,应注重组建森林防火、道路抢修等分队,建有核电站,化工厂的地区重点组建核化救援,防化洗消等分队。
2、加强参训人员的组织和管理
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使得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在以往,参军是很大一部分年轻人报效祖国,为人民奉献,实现个人价值的一个重要方式,并且这些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经济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然而在当前,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价值倾向问题,部分预备役民兵在价值取向上过分注重个人利益,甚至可以说参军的目的性较为明确,出现了参加民兵预备役活动“召之不来,来之要钱,钱少不干”的现象;在价值标准上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认为民兵预备役工作创造不了多少有用价值;在价值目标上缺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意识,大多都是单纯以个人奋斗、个人幸福的实现为目的。虽然我们的民兵预备役人员大多都是积极向上的,具备着较高的爱国情操,但其中仍有部分人的消极思想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针对当前现状,我们必须把民兵的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好,只有加强对民兵思想的研究,并采取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教育模式,注重对他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逐步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要充分尊重民兵和保护他们的权益,让民兵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能够正确处理国防意识与经济意识的关系。首先,应强化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现代网络信息和传统教育宣传相结合的方法,对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当民兵和对民兵进行军事训练是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民兵工作的氛围。其次,依据法规制度。人武部门要提高依法从事民兵工作和依法指导民兵工作的能力,对做不好民兵工作的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分管人员的责任,对符合条件却拒不参加民兵组织和不履行民兵应尽职责的公民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抓好学习领会环节,培养“明白”人
1、建设一支过硬的教练员队伍
积极走“军地协作、联合培训”的路子,充分发挥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公安武警、水利、林业等系统的人才优势,采取岗位练兵、专业集训的方法,加强专业技术训练。要组织民兵专业技术骨干集训,聘请院校教员、地方教学力量任教帮训,努力培养一批会组训、会教学的专业人才队伍。
2、以任务为牵引,充实训练内容
坚持训用一致、任务牵引的原则,以军事训练大纲为基础,适应形势和任务需要,突出抓好针对性训练。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充实信息化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内容;适应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需要,充实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疫病防控、处置突发事件等训练内容;适应军民联合行动的需要,充实联合指挥、联合行动、联合保障等训练内容。
3、合理安排训练时间,科学组训
现在民兵军事训练具有参训期较短,训练内容多的特点。训练进度易受天气等不利气象因素影响而拖延,从而导致训练质量降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参训人员在尽快地熟悉和掌握各项技能是必须要做好的一件大事。
4、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打好非战争军事任务的心理战
随着我国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增多和我军历史使命的拓展延伸,民兵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将更为频繁、多样。积极探索研究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民兵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有利于强化民兵的战斗精神,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要教育广大民兵切实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分析思考问题,自觉做到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忠实履行民兵职责,坚决完成行动任务。一要强化使命意识。要针对部分青年民兵受社会阅历和长期和平环境影响,对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认识不高、对自然灾害可能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损失认识不足、对民兵担负的职责使命认识不到位等问题,积极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树牢战斗队思想。二要强化服从意识。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性、政策性、艰苦性、时效性、危险性都很强,对民兵的组织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大力强化参与行动民兵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服从意识,养成令行禁止的良好作风,切实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
三、抓好训练保障工作,为训练和行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1、经费保障
民兵训练经费主要包括民兵事业费中用于民兵训练的经费和按政策规定给予民兵的训练误工补贴等。用于民兵军事训练的民兵事业费主要是购置训练教材、器材和集训民兵干部、民兵军事教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民兵和民兵干部参加军事训练期间,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误工补贴。具体办法和补贴标准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在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作出规定之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各级人武部门应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按照规定落实训练经费,并按照规定和要求。严格执行开支范围,加强民兵训练经费使用的审计、监督和管理。
2、装备器材保障
目前,装备物资保障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后备力量质量建设的一个“瓶颈”。应努力拓宽保障渠道,用好用活制式装备与军民通用装备物资,提升人与装备结合的战斗力。在2008年抗击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装备器材落后、专业器材缺乏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应急行动的效果。这个教训要牢记。一要充分利用制式装备。一方面,打破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各成体系界限,通过“平时借用、战时调用”等方法,集中调配使用现有民兵和预备役部队的制式装备,发挥民兵现有装备特别是新装备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军工和地方高新企业的先进技术,对现有民兵预备役制式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和信息化配套,减少与现役部队武器装备的“代差”。二要大力挖掘通用装备。依托国家经济和技术发展,认真搞好军民通用装备的调查摸底,制定预征计划,加强动态管理,落实保障措施,确保一有情况能紧急征用、集中使用。对气象、水文、信息、电磁、网络技术等领域的军民通用高技术装备,还要深入研究其作战功能、使用方法、作战效能及其如何与现役部队的装备形成体系,力求形成整体能力。三要适当购置应急装备。抢险救灾、反恐维稳等应急行动任务特殊,对专业装备的保障要求高,应予适当购置。要按照“人武系统建队伍、地方政府配装备、军地协力抓训练”的思路,充分调动和依靠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协调有关部门适量购置应急装备,部分配发民兵预备役队伍训练和使用,部分预置预储,供应对突发事件时使用,走军地合建双赢的路子。
四、抓好检查督导环节,确保训练质量
在训练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连队管理化要求,建立和落实早操、请销假、查铺等一日生活制度,健全考勤登记、成绩评定、总结报告等训练登记统计资料。健全奖励机制,提高奖励标准,把表现突出的优秀民兵树立为榜样,提高民兵军事训练的积极性。查看参训人员、时间、内容、质量是否落实。对每期训练组织考核,并将成绩上报上级机关。通过考核,形成有效的训练考评机制,促进训练任务的落实。
总之,通过以上四个环节强化训练,增强技能,提高民兵整体素质。加强军事训练,使大家增强国防观念,树立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有利于增强凝聚力,树立参加民兵主义观念,做到平时组织不散,关键时刻保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有利于提高民兵综合技能,在紧急时刻保证有坚强的战斗力;有利于强化民兵非战争军事能力,在关键时刻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把民兵队伍建设成一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国防后备队伍,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振民,由德喜.实现民兵军事训练规范化必须做到的“四个到位”.国防,2009.4.
[2] 高德亮.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民兵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中国民兵,2009.4.
[3] 汪金玉.关于加强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国防,2009.10.
[4] 肖石桥.关于预备役部队抓好军事训练的几点意见.国防,2009.5.
[5] 王大功.努力提高民兵非战争军事能力.国防,2009.12.
关键词: 路桥 施工 教学 方法
1.概述
路桥施工技术课程是高职路桥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介绍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的学科,其覆盖面大,内容庞杂,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涉及工程力学、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地质与水文、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制图、结构设计原理等基础学科知识,还涉及路基路面、公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路桥工程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及原理、施工组织、具体实施操作等内容,并对本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当今随着我国高职教学改革的深入,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和造就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级实用人才。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满足教学需要,是目前的倡导趋势。实行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路桥施工课程的时间显得很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较少的课时内将众多的内容通过不同的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明白,达到以上的培养目的,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论述。
2.主要教学方法
2.1传统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以课堂讲授为主。依据大纲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授课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做到详略得当。对学生通过自学容易理解掌握的知识,在课堂上尽量少讲,重点在一些工艺、原理及计算,这样既节约了时间,适应了学时少的要求,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讲课内容要紧紧围绕大纲,但又不能完全拘泥于大纲。由于大纲不可能涵盖该课程最新的知识与最前沿的理论,所以,在讲授大纲规定内容的同时,还应补充介绍该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如桩基工程中旋挖机的应用,土工合成材料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等,就此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前沿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加强课堂上和课后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尤其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问题就是前进的阶梯,共同的疑点集中讲解,小的疑点个别解释,这种做法不仅能增强师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的疑问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解决,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便于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和思考题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学生做作业实际上是一个复习、巩固、提高的过程,思考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另一方面,可以使一部分学生克服惰性,保证他们有一定的时间用于本课程的复习。作业要尽快批阅和及时发给学生,及时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在课上适当的时间提出来讲解,对做得好的要适当地予以表扬。合适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一定形式的考核措施,如测验、课堂提问等,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也是有一定效果的。
2.2工程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比较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在一些具体条件下的做法及得到的效果。通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习动力。路桥施工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材料。学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大量的实际工程,而具体工程中遇到的施工难点也并非所有的工程都会遇到,这就要求教师能将实践经验的精华加以提炼,以丰富案例教学,从而给课堂教学带来丰富的实际经验。课堂教学中选择的案例不仅要具有综合性、典型性,还要有个性,能将所须考查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现实性,以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与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如某一特定条件下的施工方案,有何优缺点,为什么要这样做?对一些施工设计、施工计算和施工方案的编制,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采用某个具体案例教学可使此部分内容变得直观易懂,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3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地、企业和其他场所,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使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和方法。相对于以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现场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接接触认识对象(包括自然界与社会),并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现场教学是学生获取丰富直接经验的有效手段,是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方法,对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走出校门,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和环境很有帮助。现场教学一般有短时间的参观和时间稍长的实习及调查等形式。
根据路桥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和课时,往往专门安排施工现场参观教学。通过到路桥施工现场身临其境感受施工氛围,见识施工场景,增进对道路桥梁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正在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认识,补充丰富课堂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施工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更重要的是,通过参观实习,能够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热爱,为将来投身到路桥建设的事业做好准备。
现场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取施工技术人员和教师的讲解,结合课堂学习的知识,积极地提出疑问,主动地向现场施工人员请教,及时记录和整理当天的所见所闻及所感,并整理成实习报告。要求实习报告内容详实、条理清楚、字迹工整,并有字数和时间要求,能明确地反映参观实习的过程和收获。
2.4实物和仿真教学法
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路桥专业都设有仿真实训室,部分院校还建有实物,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桥梁仿真室,有各种桥梁模型和真实的钢筋骨架,预应力施工设备,近期拟建真实的箱梁、板梁和墩柱等。利用这些实物和仿真模型来进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解同样有很好的效果。在本课程课堂上,实物和实际工程图片等也可利用,如找出图片中存在的错误,再如讲到支架的时候,可以把碗扣支架或钢管及扣件、门式支架带进课堂,或在仿真室边展示边讲解。再如,预应力工程,可以模拟整个梁的张拉工序,这很容易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理解和掌握。
2.5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使路桥施工课程的重点、难点均能通过具体形象的图片、视频、动画和音频等手段得到展示,既增大了信息量,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相对较为乏味的施工课程教学变得生动直观。路桥施工技术课程中存在大量的施工工艺过程和技术构造,如果拘泥于传统的系统讲授法,教师表述起来困难抽象,学生接受起来也枯燥吃力,而完全在施工现场讲授并体会也不现实。运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一些不足,制作施工工艺过程和技术构造内容方面的多媒体课件时,可以从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关于施工工艺的图片、视频、动画网上很多,也可以从同事或朋友及专业网站得到共享资源,还可以自己去施工现场拍摄照片和录像来作为制作素材,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当然,笔者通过实践和同事间的交流,发现多媒体教学也有一些不足,如不利于学生记笔记,一些施工场面宏大复杂,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记忆,不太适用于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等等。
2.6对比和类比教学法
对比法就是将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对象进行系统的比较和研究,得出研究对象的本质、特点和规律。路桥施工课程多处可以使用此法,如对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这样可以通过对比要点或形成反差,增强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深化理解,强化记忆,同时可以节省课堂时间。类比法是将具有一定共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对象放在一起,先将其中一个做为典型,详细介绍,学习,在此基础上,再扩展到其他对象,类比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路拌法石灰土和水泥土的施工及路拌二灰土的施工,它们的工序都差不多,主要区别就在掺灰的把握及施工时间的控制。对比法与类比法二者亦有相通之处,贵在运用。
2.7讨论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要求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具体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设计一定的问题,在课堂上或通过其他形式,组织并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培养语言的组织和表述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反应处理能力。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组织讨论、得出结论。讨论法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真理越辩越明,通过其他同学的表达,澄清一些模糊概念,也可以帮助别人或自己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巩固已有的理论知识。如在讲授桩基基础施工方法过程中,可以设计三个问题进行讨论:施工方法有几种?哪种方法最合理?为什么?第一步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让大家各抒己见,然后在自由讨论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归纳补充,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讨论,学生对不同施工方法的优缺点有了深刻的理解,利于掌握,同时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2.8规范教学法
路桥及相关工程施工规范和规程是各方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的依据,施工技术课程中涉及的主要规范有《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F80/1-200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等,在讲解各种工程施工工艺时,应严格对照规范的要求提出控制要点,尽管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得出的结果可能差别很大,但我们的出发点应该定在从严控制上,对具体的工程项目对应的规范条目,适当解释其来源和含义,从而培养学生从学校开始就具有严格的规范意识和质量意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责任心和事业心,积极投身国家的经济建设。
2.9项目教学法
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该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完成的任务或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操作程序,以个人或小组工作方式,将项目进行分解,共同拟定行动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任务。在项目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劳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并运用于实践,体验创新的乐趣与艰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项目教学法是一套教学战略,有利于把分散的各知识点综合起来,可以引导学生对实践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教与学互动。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占主导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成功的项目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较好地达到培养目标。
3.结语
路桥施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各个教学方法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有相互联系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内容及各种条件进行灵活运用,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立山,董艳英,刘明远.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