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英语爱情格言

英语爱情格言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23 22:07: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英语爱情格言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英语爱情格言

第1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高中英语;抄诵格言;朗读;背诵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55-02

2008年素质教育的春风吹遍了山东大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轻松了很多,但一些新情况的出现也带给我们许多挑战,让我们重新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我是一名英语教师,教的是高二两个普通理科班,这两个班的大部分学生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英语基础,更谈不上学习兴趣了,纪律也比较差,上课期间需要多次整顿纪律,成绩就可想而知了。虽然通过一些方法,比如批评教育、课后谈话、鼓励等,想改变现状,但收效甚微。

在2009年春节的开学大会上,岳廷玉校长倡议全体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这给我很大的启示,引起我的反思。用什么办法来改变我班学生的现状呢?我仔细思考了一段时间,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利用课件等,在我教的班里几乎没法使用,一个班里能跟上进度的学习廖若晨星,并且课堂气氛非常沉闷,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我想,其实我们的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它的优势,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是可继续利用的。

1.利用英语格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教给学生处世为人的准则。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英语教学中我发现向学生适当的传授一些名人名言及英语格言,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轻松学到英语。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方式,都爱工整的抄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既然学生喜欢,我何不充分利用一下,所以我抽时间去书店买了一本名为《生命中最动人的一句话》的书,这本书的内容涉及到学业、事业、健康、爱情、亲情和友情,可以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在使用这些格言时,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恰当的谚语和名言来激励他们。每节课一上课,在学生准备要检查的作业时,我就在黑板上抄一句格言,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我还注意讲析,从而使学生有效的获取美的熏陶,更好的学习英语这门课程,并让学生当堂背诵。大部分学生都会积极抄写、背诵、听讲析,并且平时苦口婆心给他们讲的道理,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竟能欣然接受了,这就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犯错后,你跟他讲一大堆道理,他明知有错却“宁死”不认错的情况的发生,也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在学业方面,我用Youth is happy,for it is promising.(青春之所以幸福是因这它大有前途);Ideal is the sun of life.(理想是人生的太阳);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In an instant,the black hair might become silvery white.(光阴不等人,须臾发成丝);Not knowing one’s own ignorance is doubly ignorant.(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及是双售的无知)等格言告诉学生要珍惜青春和时间,有理想,重知识。在生活上,我用The tragedy of life is not so much what man suffer,but what they miss.(生活的悲剧不在于人受了多少苦,而在于人们错过了什么);The weakness of a genius is not less than that of a common people,perhaps even more.(天才的弱点并不比普通人少,也许更多);It isn’t by size that you win or fail-be the best of what you are.(成败不在于大小,只在于你是否已竭尽所能);Love and be loved.(爱人者,人爱之)等句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追求,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情感方面,我用Love is like an hour glass,with the heart filling up as the brain empties.(爱好像沙漏,心里满了,头脑就空了);Parents are traffic lights that are always in our blind spots.(父母是我们生活中的指明灯);Plant a seed of friendship;reap a bouquet of happiness.(种上友谊的种子,收割幸福的花束)等句子教给学生要有爱心,热爱父母,珍惜友情。英语格言具有丰富的文化性,能使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背景,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英语语感;它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起着特殊的德育功能;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促使学生吸收英文句法,提高英语表达能力。英语格言,不仅在学习上给了学生很大的帮助,同时在情感上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树立了学生们学习的信心,培养了他们的兴趣,更锻炼了他们的意志,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实践证明,英语格言是英语教师授课时不可缺少的辅助材料。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将英语格言运用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利用朗读句子和背诵句子,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信心,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说过:“作为教师,要想点燃每个学生的心灵,就必须学会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就我班学生的情况,我认为朗读句子和背诵句子应该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可是选什么样的句子,选哪里的句子是个问题。课本课文的句子比较长,并且生词量较大,学生读的时候断句错误、语音错误、语调错误等问题层出不穷,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后来,我发现我市教育局发的导学练上每个单元都有单词填空和翻译句子两个题型,以前我对这两个题型不大重视,让学生自己做,最多讲解几个语言点,可是仔细看看这些句子,发现这些句子短小、易理解,并且还包括了相应单元的新词汇和知识点,是理想的朗读和背诵材料。所以,我就开始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这些句子,同时,对他们的断句、语音和语调进行指导。一段时间后,发现一些有英语基础的学生因为上课能做到老师的要求,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而信心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例如,我班有一名叫张立超的学生变化就很大。以前上英语课时,他基本上不学,大部分时间是在睡觉、看课外书、玩手机、和同学聊天中度过的,我找他谈了几次,不见效果。有一次,自打上课铃后,他一直在和后面的一位同学说笑,我制止过他几次,他不听,后来我批评了他几句,他竟摔门而去。但是,据我平时对他的观察,知道这个学生本质并不坏,其他科目成绩也不错,可能是因为英语基础差,跟不上进度,我也没有及时关注他,所以把一些情绪发泄在任课老师身上。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一个长期得不到夸奖的人,会在心里产生厌恶和憎恨”,对这名学生我应该多关注他,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之后上课,我有意多给他机会读句子和背句子,当然,我也多找他的闪光点表扬和鼓励他,以唤起他的进取心。大约一个周以后,他在英语课上的表现令我感到欣慰,我进教室时,他会帮助维持秩序;我讲课时,他能做到认真听讲、记笔记、并积极回答问题,特别是到读句子和背句子环节时,他都会积极准备,非常渴望能被老师叫到。当然,一个学生的转变是缓慢且有反复的,他偶尔也还会开个小差或犯个小错,但是,我只要用眼神或话语提醒他一下,他就会马上改正,还会露出歉意的微笑,我相信这就是人得到认可和渴望得到认可的力量发挥的作用。美国著名教育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心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而普通班里的学生是最需要别人的认可的,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长期受歧视、遭冷落,对外界很敏感的,但实际上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极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美的,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和获得承认表扬的机会,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把教育学和心理学,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

第2篇

最有缘无分的情侣

织田裕二&铃木保

定情影片:《东京爱情故事》

这是一个发生在办公室白领间的爱情故事。莉香深爱完治,而完治对感情却始终举棋不定,最终,完治选择了暗恋对象理美,放弃了莉香。

那个夜晚,在东京迷离的霓虹灯下,莉香给了完治一个吻,轻轻地,在脸颊上。这样的镜头还有谁的心绪不会被撩拨。何况,清澈可人的莉香和老实憨厚的完治,即使缘尽缘灭,我们也会为当时还没有多少名气的织田裕二与很具明星风范的铃木保的表现喝彩。爱一个人,真的需要理由吗?

备选影片:《剪刀手爱德华》约翰尼・德普&维诺娜・赖德

最经典的情侣

费雯丽&克拉克・盖博

定情影片:《乱世佳人》

好莱坞最经典的银幕情侣之一,《乱世佳人》也被认为是好莱坞最经典的爱情教科书之一。女主角斯佳丽与男主角白瑞德在影片中的告别之吻不仅成就了电影史上最经典的海报之一,并且被浪漫之都法国的观众评选为电影史上最浪漫的亲吻。影片中两位主角跨越了战乱、人性弱点甚至历史的感情纠葛也让观众见证了爱情忠贞的力量。但是他们互不相爱,《乱世佳人》问世七十年来无人敢于翻拍,无论是想要致敬还是挑战,在人看来都是自不量力,不是故事和手法,而是再也没有那样―对男女能够超越。

备选影片:《泰坦尼克号》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特・温丝菜特

最牵肠挂肚情侣

英格里・褒曼&亨弗里・鲍加

定情影片:《卡萨布兰卡》

这部拍摄于1942年的影片是电影史上最令人牵肠挂肚的爱情影片之一,直到影片快结束的时候,英格里・褒曼扮演的伊尔莎仍旧眼神飘忽不定,让人难以捉摸她究竟会选择身边哪个男人。影片结束的时候观众才恍然大悟,这种眼神其实混合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在混合着危险的异国情调的浪漫中,男女主角在乱世重逢,亨弗里・鲍加硬汉式的沧桑和英格里・褒曼沉默中的娇柔把复杂而真挚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影片脍炙人口的插曲《时光飞逝》,让观众不禁开始感叹情感的无奈和矛盾。

备选影片:《花样年华》梁朝伟&张曼玉

最好莱坞式情侣

布拉德・皮特&安吉丽娜・朱莉

定情影片:《史密斯夫妇》

影片中夫妇二人,分别隶属于两个特务机关,而接下来他们的任务是:暗杀对方。好莱坞的情节下,影片中火光与调情并飞。与其说是去看里面的高科技装备的不如说是去围观被称之为好莱坞最性感男星和女星的。这也让安吉利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走到了一起。

备选影片:《风月俏佳人》茱莉亚・罗伯茨&李察・基尔

最大众化情侣

朱茵&周星驰

定情影片:《大话西游》

一部无厘头的影片竟然造就了无数经典爱情对白以及经典银幕情侣紫霞仙子和至尊宝的形象。《大话西游》的魅力在于把爱情放到―个很低的位置,以一种调侃的方式、普通人的思维逻辑表达出来。而紫霞仙子和至尊宝凄美上演的那段堪称经典的爱情故事,看得人们心碎不已,而且从她们嘴里讲出来的台词也成为许多观众倒背如流的爱情格言。影片中朱茵的复活还有与周星驰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局,影射了现代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幻想,让大家在感动的同时,要懂得珍惜。就这样,一段充满传奇性的爱情,用最贴近人心的方式,打动了所有人。甚至回到现实,有些影迷仍然希望周朱二人兜转过后,能继续携手,拥有美好的将来。

备选影片:太多了,SOHI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柏拉图式情侣

梅格・瑞恩&汤姆・汉克斯

定情影片:《西雅图不眠夜》

影片讲述了不少年轻人渴望的充满梦幻色彩的爱情。男女主角一直未曾见过面,甚至数次擦肩而过,直到结尾两人出现在纽约帝国大厦上时,这段恋情才真正开始。虽然两人的对手戏只有10分钟,但这个特色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人们也一再为影片中的奥妙缘分着迷。汤姆・汉克斯的深情大男人模样,配上梅格的甜美善良形象,成为这对银幕情侣成功的秘诀。

备选影片:《芳芳》苏菲・玛素&文森・佩雷兹

最含蓄情侣

张瑜&郭凯敏

定情影片:《庐山恋》

作为“”后的第一部爱情影片,《庐山恋》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归国女华侨、流利的英语、色彩斑斓的时装、自由炙热纯真的爱情以及俊男靓女的出演,再加上影片中美丽的庐山风光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浪漫气氛。特别是男女主人公的接吻镜头,虽然在今天看来只是蜻蜓点水,但在当时却成为相当轰动的经典场面。

备选影片:《初恋这件小事》平采娜・乐维瑟派布恩&马里奥・毛瑞尔

最野蛮情侣

全智贤&车太铉

定情影片:《我的野蛮女友》

第3篇

关键词: 英语习语 文化内涵 英语教学 概念流利

一、习语的定义

习语是语言文化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瑰宝。能否正确使用习语往往是一个人语言水平的标志。“英语习语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俗语、谚语、格言、俚语、成语等”。英语习语折射着英语语言民族在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二、习语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习语作为语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习语承载着英语语言民族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特色,并与它们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因而对英语习语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英语本族语者的真实语言,了解语言背后所隐藏着的丰富而有趣的文化信息,并在实践中自觉加以运用,以提高英语使用的“地道程度”,培养概念流利。

三、习语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

作为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宗教文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语言交际。英国是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许多习语源自《圣经》。例如:put new wine in old bottles出自《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的告诫,带有明显的贬义,指的是强求思想僵化的人接受观念的“不明智”之举;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出自《圣经・约伯记》,形容某事件所引起的恐惧,相当于“令人毛骨悚然”。

2.典籍和文学作品。

英语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乔叟、莎士比亚、培根、狄更斯等一大批著名的语言和文学大师。他们的作品培养和完善了英语语言的成长。以莎士比亚为例,他的作品,尤其是戏剧,对英语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英语习语的宝库。已为广大读者所熟悉的出自莎士比亚作品的习语如:(1)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闪光的东西未必是金子),出自《威尼斯商人》第3章第4节。(2)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纯真爱情的道路并不平坦;好事多磨)出自,《仲夏夜之梦》。(3)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玫瑰花无论叫什么名字还是同样香),出自《罗密欧与朱丽叶》。

3.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神话传说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包罗万象的朦胧认识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们的题材大都是关于神、英雄、爱情等方面的故事。英语语言的发展变化受外来影响较大,如: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一语即出自古代北欧神话,说的是雨神奥丁(Odin)模样与猫相似,身后跟着狗和狼,出现在哪里,哪里便刮风下雨。寓言故事对于英语习语的影响,首推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如:“Union is strength.”;“A bird at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等。

四、中国学生对英语习语理解的现状

1.母语文化的影响。

(1)当英语习语与母语在概念基础及文化内涵表达相同或类似时,中国学生往往借助母语

习语来理解英语习语。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好办事);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等。

(2)虽然表达不同,但是可以通过其他知识途径建立英语习语与母语习语在概念基础和文化内涵层面上的联系。如: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Nothing ventured,nothing 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这山望着那山高);In the heat of the moment. (一时冲动)等。

(3)而当表达与概念基础和文化内涵都没有相同之处时,学习者往往望文生义,靠猜测理解英语习语的整体意义。这正是中国学生感到英语习语难学的所在。由于学生对习语的文化内涵不了解,以及受母语文化的干扰,则可能在翻译、理解和交际中造成许多障碍。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对狗的态度。对西方人而言,狗是人类的宠物、朋友,英语中带“狗”的词语多含褒义,如:water dog(水性好的人),但是中国学生一般会译为“落水狗”。因为狗在汉语中往往含有贬义,如:“狗眼看人”、“狗仗人势”等。

2.不注意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导致理解上的误区。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即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只有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方可充分理解作者的真正含义。如:sit above the salt就涉及旧时的一种风俗,当人们吃饭时餐桌上摆上一个盐罐,家长和贵宾坐在盐罐上方,晚辈和地位较低的人坐在下方,所以sit above or below the salt有地位尊卑、待遇高低的区别,如果不知其来历就会感到十分费解。因此中国学生要学好习语,应深入理解其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五、在课堂环境下加强习语教学的意义及策略

学习习语并非只是学习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组合,更重要的是学习与之相关的概念、文化和百科知识。加强英语习语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英美原版小说、杂志,了解西方文化,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避免望文生义,似懂非懂,而且有助于日常语言交际中的正确理解和翻译,有助于培养概念流利,即把表层语言结构与底层概念联系起来的能力。这一能力将是突破目前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学习多年外语仍说不地道”的最有效途径。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英语习语教学。

教师应注意收集与所学教材中出现的英语习语相关的文化背景方面的音像资料,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设计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与展示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地理概况和风土人情等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清楚地记住英语习语产生与发展的土壤,以及运用这些习语的合适语境;同时利用音像资料等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教学。

2.开设英语习语选修课。

开设英语习语学习选修课,可使学生较深入地学习或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概况、历史、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背景知识,并较为完整地学习英语习语的特征、翻译及运用等。教师可选编英语习语学习教材,加强对学生的英语习语方面的训练。

3.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习语学习活动。

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英语国家的概况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专题录像、收听相关的英语广播、听英语习语方面的专题讲座,以及看英美原版电影;鼓励学生阅读英语报刊、名著等;开展英语角活动,排练英语短剧,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来练习使用英语习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记忆、自觉积累英语习语,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准确运用英语习语。

4.丰富文化信息,培养概念流利。

习语文化知识如同其它知识一样,是无法穷尽的。因此,教师在通过对较为典型的文化现象进行描述、阐释、讨论,以及与本国文化的对比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对比、甚至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概念流利。

参考文献:

[1]梁镛,刘德章.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黄景明.英语通俗习语精选[Z].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第4篇

在某外贸公司担任英语翻译的晓悠外表端庄秀气,洁白的皮肤、亭亭玉立的身姿,根本看不出她已经有28岁了。前段时间,晓悠和男朋友分手了。这已经是她交往的第九个男朋友了,几乎每次都是晓悠主动提出分手。

说起来,问题出在晓悠前额上的伤疤上。上小学的时候,晓悠和一个同学嬉戏打闹,不小心摔倒撞到桌子角上,前额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疤痕,从此噩梦开始了。因为这道疤,晓悠明显感觉到同学排斥她,尤其是男同学,看她的目光都很异样。晓悠的初恋男友也当面对她说过,他很喜欢晓悠略带忧郁的气质和修长的身材,跟她在一起,他有一种男子汉大丈夫的自豪感;但如果真要在一起生活,晓悠必须做手术去掉这道疤。

后来,晓悠去医院做了整容手术。现在,她的前额上只剩下淡淡的一道印痕,只要打一点儿粉底就能遮盖住。

原以为做了手术,一切都会好起来。可奇怪的是,埋在晓悠心底的心结总也去不掉。每次谈恋爱,晓悠总是很自卑。其实,除了初恋男朋友,其他男朋友都不知道她额上有过一道长伤疤。到现在为止,晓悠谈了九次恋爱,最长一次不到一年时间,最短一次只维持了一个星期。只要感到男朋友态度有些冷淡,她就会怀疑男朋友是介意她额上的疤,便会主动提出分手。

心灵处方

人生最大的障碍不是你的缺点,而是错误对待缺点的态度。

美国科研人员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曰“伤痕实验”。他们向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痕的人。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

志愿者在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地抹掉了做出来的伤痕。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与往常一样。他们之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是错误的自我认知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西方有句格言:“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这个实验表明,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

晓悠连飞九个男朋友,不是那九个人都不够好,而是她自卑前额上的疤痕,把自己陷在作茧自缚的心灵阴影里,用逃避维护表面上的自尊。

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英语;情感;兴趣;学生自学;全面发展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就此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创设愉快氛围,开展积极有效的方法,改进教学,促进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语言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笔者从事高职英语教育多年,在如何创新高职英语教学方法方面有一些思考和尝试。

一、关注学生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学生的文化课普遍基础薄弱,他们多数因英语底子薄、学习能力弱,进而对英语的学习缺失信心,从而影响整个学习阶段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英语学习上容易产生自卑,害怕,沮丧,愤怒,厌恶心理。而作为教师,要在关爱学生上做好文章。英语语言本身就是表达感情的工具。语言是人的心理发展与文明发展的纽带。另外,教师与学生从事教与学,都是带着情感的,而这种情感差异也导致了教与学的差异。我们一直强调情感教学,也就是因为英语教学脱离不了情感因素。在进行英语教学实践时,我们更要注意语言学习中的情感问题。第一,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第二,解决情感问题也是促进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课堂是语言学习参与者(即学生和教师)的活动场所,也是他们进行人际交流的社会环境。在课堂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存在很复杂的人际关系。一些研究表明,当今的语言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因此,传授知识点的同时,教学目标不能囿于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更要使得他们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丰富感情。在上课时,教师要带着积极的情感来工作,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关注他们每一步成长,积极为学生营造舒适安全的学习空间,从而让学生从学习实践中获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创设愉快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理学家朱熹也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学习兴趣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创设愉快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使其学习动机趋于明确和稳定。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与情感密不可分。不同的情感对学习有不同的影响。积极的情感,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很大作用。人在愉快时感知较敏锐,记忆较牢固,想象较活跃。愉快教学正是适应了这个特点,能够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 "

离职学生处于智商、心理和生理成长发育渐趋成熟和稳定时期,他们多数会通过社会生活体验以及网络、影视、书籍的教育,具备一定思想和信仰、开始追求成功、希望得到所在群体的认同、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了教师要尽可能采取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因势利导。

在教学中,首先要善于趣味导课,引人入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风趣的开场,生动的故事,好听的歌曲,走红的电影等等,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合理利用校本环境。在教室,学校组织班级学生开设与英语学习有关的各种活动。例如在教室的墙壁挂上英语格言或警句,如“No SweatNo Sweet”、“Never Give Up”等。

还有教唱歌曲,也使得学生兴趣盎然。爱好音乐,是高职学生这个年龄的普遍特点,而多数英文歌曲都嵌入了友情、亲情、爱情、励志、信念、怀旧等主题,既是好的专业教材、也是好的人文熏陶。

再有,通过一些游戏开展英语教学,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例如,在教授被动语态运用于现在完成体时(have/has been done),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些游戏。让一位学生暂离开教室,教师和其他学生在教室里做一些事情,使教室有所变化。

三、善于“以逸待劳”,引导学生自学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效率的提高,单凭教师不行,强行灌输或强化训练也行不通。要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有人就形象地说过,小学是老师牵着走,中学是老师指着走,大学则是老师看着走。过去我们高职英语教学,偏重于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往往事倍而功半。实践表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的主导作用,变老师要他学为他自己要学,并努力掌握学习的技巧与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学,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教阅读环节时,学生带着任务自我阅读,将自学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再与同学讨论解决,如果还不能解决,则上课时集体讨论解决,老师则略加点拨。这样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成就感,轻松学习,学得牢固踏实。

第6篇

关键词: 习语 文化差异 直译 直译加注 意译 套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包含着语言,并影响着语言,而语言则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不可缺少的工具。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习语(idioms)是各民族语言中经过长时间使用而提炼出来的一些固定短语或短句。作为语言的一分子,习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显示了鲜明的文化特征,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习语包括成语(phrases)、谚语(proverbs)、俗语(colloquialisms)、典故(allusions)、格言(maxims)、俚语(slang expressions)等。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习语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都拥有丰富的习语。

1.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历史、地理、、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各不相同,英汉习语各自承载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气息,体现着两种文化的差异。

1.1地理环境的差异

地理环境制约和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汉习语体现了英汉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陆国家,人们生活离不开土地。汉语中有许多与土地、农业相关的习语。如挥金如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英国是一个岛国,人们生活离不开海洋,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如be in the same boat with...(与……共患难),sink and swim(孤注一掷),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1.2的差异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民族的、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其差异体现在不同的民族在崇尚的事物以及禁忌等方面的不同。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与有关的习语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汉语中有许多与佛教相关的习语,如“借花献佛”、“佛要金装,人要衣装”、“不看僧面看佛面”、“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等。而在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国家,人们大多信仰基督教,因而在英语习语中出现了许多出自《圣经》或与基督教、上帝、教堂有关的成语,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as poor as the church(一贫如洗),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等。

1.3习俗文化的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在文化习俗上存在很多的差异。最具代表性的可能就要数对龙(dragon)这一事物的认识了。龙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远的历史中,它是一种民族象征,有着神圣高贵的形象。在中国人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从代表无上皇权的“真龙天子”到“龙飞呈祥”、“龙腾虎跃”再到“望子成龙”所有这些汉语里关于龙的表达都无不体现着中国文化里对龙的崇拜的。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罪恶的象征。在《圣经》中,dragon也是与邪恶和恐怖相联系的。英语中的“the great dragon”也不能译为伟大的龙,而是比喻为魔鬼撒旦。不懂中国文化的西方人自然无法理解中国人把自己称作“华夏儿女,龙的传人”。英汉习俗差异的另一个典型的代表是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对于人们来说是忠实的象征,被称作人类最好的朋友。英语中有如You are 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Love me,love my dog等。

1.4历史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历史和社会遗产造就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人们的情感、思维、风俗等也各不相同。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在历史典故上。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文化的特点。汉语的历史典故多出自经传典籍、寓言故事或神话传说等,例如“守株待兔”,“卧薪尝胆”、“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而英语的典故成语多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或《伊索寓言》等,例如:Achilles’hell(唯一致命弱点)、Penelope’s web(永远也完成不了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To meet Waterloo(一败涂地)、Helen of Troy(红颜祸水)等。这些习语结构简单,却意义深远,不能只从字面意思去理解。

2.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语言的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表层意义的转化,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要成功地进行语言转换,不但要掌握两种语言,还要熟悉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的:“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因为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以下是关于英语习语的几种常用翻译方法。

2.1直译法

直译是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翻译时使用直译既能保持原文的形式内容,又能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特别是保持原文中所蕴含的民族和地方色彩。正如鲁迅先生在论翻译时所说的,直译可有助于保持原作的格调亦即保持“异国情调”和“所谓的洋气”。直译法有利于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新的表达法的吸收和融入,从客观上丰富和补充了译文的表达,对原文化的传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有许多英汉习语在直译过来后融入到汉语中并被人们所广泛使用。如;the cold war(冷战);the hot line(热线);green card(绿卡);fast food(早餐);white collar(白领);blue collar(蓝领);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定);Wall have ears(隔墙有耳);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等。这些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我们可以通过直译原汁原味地传达出原文的内涵风貌,避免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导致的不理解甚至误解,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2直译加注法。

作为直译法的扩展,直译加注法也广泛应用于英汉习语的翻译中。直译虽然能帮助译文读者了解习语的文化信息,但有时一味直译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达不到预期目的。采取直译加注法,即先直译出习语的字面意思,然后再对习语的文化背景及来源进行注释,便能收到好的效果,从而加强直译习语在传递文化信息方面的优势。英汉民族文化背景不同,一些母语读者容易理解的习语对译语读者来说很难理解。使用直译加注法,既能保留原文的艺术表现方式,又有助于译文读者较为详尽地了解异域文化,从而透彻地理解原文。例如:“东施效颦”―“Dong Shi imitating Xi Shi”(Dong Shi,an ugly woman,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Xi Shi.Only to make herself all the uglier―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再比如“Love is blind”爱情是盲目的。对这种的译文,中国人可能会感到茫然,所以应在后面用注释点明:这则习语源于罗马神话,爱神丘比特用布蒙住双眼,手持弓箭,他是盲目地射出爱情之箭的。

2.3意译。

由于英汉民族在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英汉习语在语言形式或表达方式上各有特色。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英汉习语中所蕴涵的文化、历史背景较多,如果完全按照字面直译,需要加注上较多的解释性文字,这样会失去习语精练生动、妙趣横生这一特点。这时我们就需要绕开其文化背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直接译出其真正的内涵意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译。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我们就可以采用意译法。例如:the dog that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在译成汉语时,没有了“狗”、“骨头”等字眼,而是译为“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有人说你的坏话”。再比如:初出茅庐(at the beginning of one’s career);Tell me your news.I’m all ears.(告诉我你的新鲜事,我洗耳恭听)等,都是通过意译表现出习语真正的内涵。

2.4套译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无法保留原语中的比喻形象,所以需要转换为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进行翻译。在英汉习语比较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原文习语在译文中找到在意义和用法上与其对等或基本对等的习语,他们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并且有相同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这时我们就可以使用“套用法”。英汉习语中有许多这种类似的表达。例如: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of a lion.宁做鸡头,不为风尾;lack sheep害群之马;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等。

3.结语

英汉习语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通过以上对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分析与翻译策略的探讨,我们对英汉习语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英汉习语的翻译不只是语言表层的简单转换,更是两种文化间的移植与融合。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该融合各种方法灵活翻译,尽可能做到既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又能让译文读者容易理解接受。

参考文献:

[1]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与教学出版社,1994.

[2]王佐良.翻译:思考与笔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8―19.

[3]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陕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5]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

青春名言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屈原

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

――林宽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雷锋

一个民族的年轻一代人要是没有青春,那就是这个民族的大不幸。

――赫尔岑

青年时期是豁达的时期,应该利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豁达的性格。

――罗素

青春礼赞

青春是什么

有人说它是春天那一簇最艳丽的花,是夏天那一滴最多情的雨,是秋天那一片最火红的枫叶,是冬天那一片最圣洁的雪花……

有人说它是母亲含泪的微笑,是试卷上漂亮的红钩,是生活中的狂放不羁,是实现美好理想的快乐,是在树阴下憧憬的美好未来……

还有人说它是革命战争年代,英雄在战场上肆意挥洒着的万丈豪情;是穿过荒凉冷清的撒哈拉沙漠,去寻找哭泣的骆驼的浪漫;是迈克尔・杰克逊的热情奔放;是让人肝肠寸断的梁祝传说;是令人潸然泪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痴情……

青春的我们有着伟大的理想,有着属于自己的性格,有着无数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愿望。面对岁月的风雨,我们不会停步,因为远方有梦在招手;面对人生的坎坷,我们昂首挺胸,因为脊梁上早已刻下了父辈们的坚强。

或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或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些说的全都是怎样发愤,怎样图强。但是,我们也同样听说过:“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青春的我们渴望自由,讨厌束缚,总希望自己能像鱼儿一样遨游,像鸟儿一样飞翔,殊不知,真正的自由其实也是束缚。

我们走着,与青春同路,一天又一天。听风传递着远方的消息,听雨敲打着池塘的水面,那岁月的缆绳终将成为我们抛向空中的闪电。

我们走着,与青春携手,一年又一年。看冰雪沉默在冬天,响亮在春天,看春天把冰雪消融在天地之间,那季节的色彩终将被我们泼洒成斑斓的画卷。

我们把每一个日子过得寻常而又不凡,让飞扬的思绪轻轻牵住微风中的紫罗兰。

我们的眼睛很黑很亮,瞳孔里变化闪烁的是晨曦和彩霞的迷人光焰。

我们走过的足迹,将会风化成一个传说、一道风景、一个永不磨灭的印记。

感谢青春,是它在我懵懂的孩提时代指引着我,是它在我的人生旅途上陪伴着我,是它在遥远的未来呼唤着我。蓦然回首时,我看到一串歪歪斜斜的足迹,于是我抛弃了世界杯的赛场,离开了琼瑶温婉动人的温柔乡,释放我的狂热,收起我的眼泪,转过头的一刹那,我又重新看到了青春的微笑。说得好:“青春的真谛在于心灵的年轻。”我们应永远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让青春成为永恒,让自己无愧于青春。

青春独白

青春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生命中最宝贵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我们拥有花一样的年华,充沛的精力和灵活的头脑。青春是一个人告别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我们从少年时代走来,经过青春期的过渡即将走向成熟。青春对每一个人来说是一个有所作为的时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的古训督促着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时期中我们将为以后的人生打下牢固基础。青春是如此的宝贵和重要,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青春,好好把握自己的青春。

青春之歌

临沭县周庄中学 孙艳飞

青春的我阳光快乐、性格直爽而又大大咧咧!青春的歌,讲述着青春的故事,荡着青春的柔情。

我喜欢鱼,尤其是池塘里活蹦乱跳的小鱼。当我不开心的时候,总喜欢自己一个人坐在池塘边,看着鱼儿游弋,看着看着,我竟幻想自己已经成为一条自由自在的鱼,想起这些,我心里就乐开了花!

有的时候,我倔犟的蛮像一头驴子,因为我每天都要把儿时的照片拿出来看看,妈妈因此都厌烦了,将相册藏起来。哈哈!我一会儿就找到了,拿出来放在自己的屋子里偷偷地看,小时候的我简直是一副男孩子的面孔――方方正正的脸,极短的头发,黝黑的皮肤。我的脸被这一系列特征衬托的挺大,所以班里的那些坏小子管我叫“大脸婆”。听到这三个字,我就无比气愤,日久天长,也就习惯了。但心中总有些阴影,渐渐地,我就养成了爱看照片,并且爱拿着照片站在镜子面前与“我”做对比的习惯。

你瞧!现在的我是一个多么秀气的中学生呀!长长的头发拖到肩下,有一撮零散的头发遮住了半边额头,自然而然的,脸也就成了一副小白脸了。美中不足的是:我有一对小虎牙。

我犯过不少错误,但乐于助人也是我经常做的事。先说说我犯得最大的一次错误吧:有一次,我在餐厅买了一杯粥拿到宿舍去喝,喝完之后便在宿舍二楼上的洗刷间刷餐杯。谁知我无意中破坏了七年级六班的卫生区,就是那个洗刷间。结果被罚打扫一个星期,那一次,我心里真的好难受。

不说这些,与你一起畅谈我的“伟大事迹”吧!有一次,我的同学自行车没气了,她急得几乎都要哭出来了,我挺身而出,帮她抬着车子奔往修车处,她十分感动,事后还请我吃糖呢。东西虽小,但我心里暖乎乎的。

我还是个两面派。赛场上,我竭力冲击,大大咧咧,看起来十分粗犷;音乐课上,我声音甜美,腼腆可爱,又恰似天上那轮弯弯的月儿。

青春,是人类生命激情的赞歌。花季雨季的我们,应该珍爱青春,敞开心扉,感受多彩生命,编织人生梦想,畅想美好未来。来吧,走在青春旅程上的朋友一起来吧,让我们齐唱青春之歌。

十六岁的我

莒南道口中学九(5)班

陈梦竹

指导教师 葛红艳

十六岁的天空泛着点点星光,十六岁的岁月中激情荡漾着大风大浪,十六岁的焰火中洋溢着生命的火花,十六岁的心中燃烧着无限的激情……

十六岁的我学会了上进。我会为一次考试失败而感伤,为一次胜利激昂。我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见解作为自己人生中的格言,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格言作为今后行动的指南。其实仔细想一想,在自己的生活中大胆地去试探前方的道路,又有何妨?

十六岁的我懂得了交往。我喜欢和朋友呆在一起,喜欢和他们一起倾诉自己心中的小秘密,更喜欢和他们一起探讨青春的哲理。学会交往,真好!从此我就可以走出烦恼的阴影,去开拓一道新的曙光。

十六岁的我知道了回望。我喜欢陶醉在儿时的欢乐中,喜欢在深情中翻阅自己的过去,那里都装载着儿时的梦啊!回忆起那段可笑而又令人向往的幸福时光,我情不自禁地笑了......

十六岁的我学会了幻想,我喜欢睁大眼睛仰望这精彩的世界,喜欢闭上眼睛畅想自己的未来。十六岁,是深沉的宁静,更是绚丽人生的舞台。

在这个充满十六岁气息的青春年华里,我将会用我的点点努力和点点希望,奋力地编写自己十六岁的绚丽篇章!

花开花落的季节我在成长

临沂十七中九(7)班

杨兆敏

指导教师 王桂艳

迈开青春的脚步,踏上成长的征程,在那花开花落的季节成长着。十五岁的花季与天空,青春期的懵懂与叛逆,酸甜苦辣,人生百味,回眸成长之路,童年暗香,青春如歌,在那花开花落的季节成长着……

儿时的我是那么淘气,在树上栖息,在海浪中磨练,慢慢开始进入儿时的转角。

告别儿时的淘气,树立起成长的旗杆,在那花开的季节,我看到了漫山遍野的小草,我不敢陶醉其中,因为前面没有喧哗的城市,肩上没有那么大的负担,身上没有那么多的余光,随时随地沐浴着新鲜的阳光,促使我茁壮成长,就是这样,在花开的季节中,让我从一个无知的少女成长到新世纪的雏鹰,雨天过后,在润湿的土壤中留下足迹。在花开的季节中,让我从一个随波逐流的秋叶成长到一棵拥有坚定信念的春草;踏上自然赋予的海浪,让我从一个心有余悸的玫瑰成长到乐观、旷达的代言人。花开的季节中,饱含着绿油油的田野和我那丰富多彩的成长历程。

告别果实累累的秋天,纷纷扬扬的白雪,在风中舞动,雪儿飘落在我的周围,在这花开花落的季节,凛冽的寒风让我成长之路艰难前行――但是我没有停下来,因为在皎洁的月光下,道路两旁的柏树屹立在风雪之中,松针尽力地伸展,一阵风袭来,颤动着,羞涩着……就是这样,让我从一个易碎的瓷器成长到一块坚硬的化石;花开的季节,单调的景色,无法用调色板,描绘出绚丽的景色,这让我从一个平凡学生成长到花开花落季节赋予我艺术细胞的自己;花落的季节中,满腹着文人的诗篇和我那留下的一串串银白色的脚印。

花开花落的季节伴我成长……

“撷一串风铃于朦胧月色之中,往事便翩然起舞”,成长的坎坷经历,成长的多姿多彩,在花开花落的季节,我坚强了,成熟了……

成长之路,储存着一幅弥漫着清香的画卷――朦胧的月色,折射着思念家乡的情怀。乘着风,踏着浪,行走在成长的路上,希望在这崎岖的道路上留下我深深的脚印和逝不掉的影子。

经典阅读

咳,十七岁

舒 婷

十七岁,有个共同点,就是每天在镜子前,龇牙咧嘴,挤压青春痘。

儿子现在的班级成立文学社,众同仁在冥思苦想给班刊命名时,盯着社长硕果累累的包谷脸,豁然贯通,遂一致同意叫《青春痘》。社长即儿子,一任而已,其伟大使命莫非就是贡献脸上那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样板?

我十七岁去下乡,缺鱼少肉不舍油脂浪费脸上。偶尔鼻尖眉头爆出一两颗信号弹,便忧心如焚,有男知青来串门,将刘海儿拉来拨去设法遮丑。就着油灯读名著,唱“外国民歌两百首”,抄古今中外格言,写华丽动情的信。技痒时诌几行诗,随着手抄本四处乱飞,没有刊名,捞不到社长当,时时提心吊胆。

十七岁,儿子不叠被不整理书桌更不洗衣服洗臭袜子,喊泡茶来饭盛好,鞋要自选衣要名牌,每月上一次发廊,整天问有什么好吃的。唯一自己动手的只有开冰箱和打电脑游戏。不过,长途旅行他是家中全劳力,因为老爹老妈的颈椎腰肩周关节遭岁月风化,儿子便手提肩扛,嘴里咬着自己的机票和身份证。同学中有月薪、周薪的,儿子领日薪,从未超支略有节余。压岁钱或奖金(提琴或作文比赛所得)或生日红包统统自觉上缴,尚无经济头脑不懂回扣。

我十七岁只有42公斤,要挑50公斤的谷担,摸田、育秧、割稻,学一样哭一场。自留地里栽菜秧子,不长叶子只生虫,幸亏种番薯倒是光长叶子,但不能采来炒着吃。跟着新华字典,每天学五个生字,翻英汉读物,背唐宋诗词,做大学梦。腋下夹一本禁书,到各知青点去投桃报李,换来各种意外的惊喜。衣裳头发每日一洗,抽屉衣箱纹丝不乱,学会用二两肉、一板豆腐、几棵芥菜做一桌佳肴,和伙伴过中秋。然后佯醉,为了不必到结霜的小河边刷碗。

十七岁的儿子崇拜贝克汉姆、谢霆锋和麦当劳。小时候口必称郑渊洁,从未仰视过老爸老妈。称班主任“凡姐”,直呼物理老师“阿弟”,说班上男生都叫女朋友“老婆”。趁机追问儿子有没有拍拖?答:还没有那么畅销。落“网”聊天,打又臭又长的电话,时而卷着舌头弹两句英语。从幼儿园开始,音乐小学音乐中学,小提琴专业浸泡十年,一打开私房音响,还是张信哲和王菲。功课百忙之中,不忘见缝插针频频跟电视机接吻,盖因近视已达750度,不肯戴眼镜。

十七岁我梦想的是一斤膨体纱毛线,可以打件时髦的套衫;一柜满满大部头小说,最后是卷了边,发了黄,略有破损,这样的书才好看;梦想不用向队长赔笑脸,不必上大队部去送礼,也无须走县城的办公室找关系,忽然一纸通知书,便腾云驾雾进了大学。猛听一声吆喝“翻谷喽”震醒过来,还在晒谷场边打盹儿。

从未梦想过成为一名作家或诗人。更不懂得梦想当母亲。

咳,十七岁!

薰衣草

高海涛

那一年,我15岁,一场车祸,让我昏迷了三天两夜,醒来时,包围我的是白墙、白被、白床单,还有我浑身缠绕着的不让我动一点的白石膏。窗外好像也在下冰冷的雪。唯一的绿色就是床边小桌上瓶里的一束薰衣草,滴着早春的露水。晨光中,他在微笑。薰衣草就是他从南湖边上的小山采来的。

我知道那座小山离医院很远。

他说:“你闻闻薰衣草上的泥巴的气息吧。”

他还说,“薰衣草能薰衣服,也能薰去人身上的疾病。”

于是,每隔一天,他就会从小山上采一大束挂着泥巴的薰衣草,插到床边的小瓶里。同时,他每次都用军用水壶装一壶南湖的水,把小瓶里的隔夜水换出来。

我把那些薰衣草称为树,在我眼里,它就是树,我的生命之树。我喜欢那种感觉,喜欢每一棵草里都有一个故事的感觉。

从有了薰衣草的那天起,那间白色的小房间,成了大哥哥大姐姐相聚的地方,当然也包括他。他们是我们这个城市的文学青年。他们会把他们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但他们并不求发表,只是用文字表达一种美好。现在看来,他们的那种美好就是一个想象的天堂。他们是快乐的,在他们快乐的掩映下我也是快乐的。

现在回想,那个用来治疗我身体创伤的地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天堂。

我能拐着双腿走到今天,应该感谢他们,更应该感谢那个想做我哥哥的他。

他们给我起了个笔名叫薰衣草。这个送我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个送给我一本丰子恺散文,他送给我厚厚的三本《红楼梦》……

我终于在那个小天堂里站了起来。可是我见他们的日子却越来越少,薰衣草早已在小瓶里了。对于他,我只能在偶尔的听说中有那么一点模糊的印象。

偶尔听说,他把所有的积累换成了一台打字机;偶尔听说,他省吃俭用买了一整套《卡夫卡全集》;偶尔听说,他的小说发表在一个叫《无名文学》的刊物上;偶尔听说,他新找的女朋友因他一无所有离他而去;后来,听说他转业回了原籍。我听了,有些责怪他,为什么不辞而别呢?为什么不给我去采薰衣草了?

我大学毕业后,分到了一个大城市。

春天,我经常穿梭在这个钢筋水泥构造起来的城市街头,寻找着花店。我问:“你们这里有薰衣草吗?”

答案只有一个,“什么是薰衣草,花店里哪有什么草?”

在喧哗浮躁的人流中,我的心里满是寂寞。

又一个春天,我仍在这个城市里所有的花店里穿梭并问着去年的问题,得到的也是同样的答案。

出了最后一家花店,我愣住了。是他,就是他。他老了,头发花白了,午后的阳光里,他就在马路的对面,勾着腰,摆摊叫卖一种塑料制品,摊前摆了一束薰衣草。我可着嗓子叫了他一声。他抬起头看了看我,好半天,突然不顾一切地拿起那束薰衣草就往马路这边跑。不想那束薰衣草连同他永远地送给了一辆急驰而过的汽车。

第8篇

关键词:成长视角 薇拉・凯瑟 拓荒者

引言

进入20世纪以来,在德莱赛、杰克・伦敦、舍伍德・安德森、辛克莱尔・刘易斯等人的引领下,美国文学已经呈现出比较明晰的民族化特征,成为世界文学阵营中的绝对主流之一。

虽然这一阶段的文学创作者主要是男性,但也涌现出了为数不多的女作家,其中薇拉・凯瑟就是一个佼佼者。出生在美国东部弗吉尼亚州的薇拉・凯瑟9岁时随同父母一同来到广袤无边的西部内布拉斯加大草原生活。在长期的西部小镇生活中,薇拉・凯瑟不仅领略了边疆别样的艰辛生活,而且接触了大量来自欧洲各国的移民。这段生活经历对薇拉・凯瑟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对其后来的文学创作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其中她自己以及众多生活中的真实人物都成了她文学创作的对象。在长达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薇拉・凯瑟涉足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小说等体裁,当然成就最高的当属小说创作。自从1913年创作《啊,拓荒者》以来,随后又接连创作了《云雀之歌》《我的安东尼亚》《一个迷途的女人》《教授的房子》《死神来迎接大主教》等作品。这些作品基本上通过对平凡生活的细微观照,刻画了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拓荒者形象,再现了美国西进运动跌宕起伏的社会历史画卷,堪称美国边疆开发的历史百科全书。多年来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从生态批评、女性主义、历史主义、神话原型、精神分析等视角对薇拉・凯瑟的小说进行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从成长视角对其研究探讨的尚不多见,取得重大成果的更是寥寥无几,本文拟从成长视角对薇拉・凯瑟小说中的拓荒者形象进行简要解读。

二、成长小说简介

成长小说起源于欧洲大陆的德国,后来逐渐影响到英语文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尽管在英语文学史上出现了数量不菲的成长小说,而且已经成了一个相对较为独立的体系,但是由于其涵盖的文学视野与审美范畴过广,至今“成长小说”的名称与涵义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说法。对于“成长小说”的涵义也是不一而论,许多学者如莫迪凯・马科斯、巴赫金等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描述了成长小说的涵义。虽然“成长小说”有着不一样的名称和不太统一的涵义描述,但其主要内容基本是一样的。简单来说,成长小说就是以探讨人物成长过程主题的小说,通常是通过对人物成长历程的叙述,揭示其心理变化和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其核心界定在于指出主人公从对成人世界的懵懂无知状态逐渐进入认识理解的状态。美国的成长小说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华盛顿・欧文的《见闻札记》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格言历书》与《自传》为代表。到了20世纪早期,美国成长小说已经经历了繁荣阶段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时期,薇拉・凯瑟作为一个时代的旗手,通过对一个个西部边疆拓荒者形象的塑造,关注了移民青年的成长。

三、薇拉・凯瑟小说中拓荒者形象的成长分析

薇拉・凯瑟虽然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但故事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女性拓荒者,比如其代表作《啊,拓荒者》中的亚历山德拉与《我的安东尼娅》中的安东尼娅。其实,我们可以说薇拉・凯瑟着意关注了女性拓荒者的成长问题,而其关注视角是比较多元化的,既有对大自然的认知变化,也有对社会伦理的适应调整,更有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完善。虽然视角是多样的,但这些作品毫无例外地遵循了“主人公从稚嫩困惑到成熟”的模式。

《啊,拓荒者》是薇拉・凯瑟西部边疆小说的开山之作,讲述了女主人公亚历山德拉的成长故事。亚历山德拉在懵懂的少年时期跟随父母不远万里地从欧洲迁居到荒无人烟的美国西部草原来追寻“美国梦”。初来乍到的亚历山德拉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她从来没有见到过西部大草原如此的广袤、如此的野性。她就这样在从未有过的“惊奇”与“赞叹”中“阅读”着西部大草原,同时也在“煞有介事”中帮着父亲打理农场。父亲尽管多年来一直在与土地打交道,但是他却始终无法征服土地,总是无法获得大丰收,让家人总是过着一种饥寒交迫的日子。天生喜欢土地的亚历山德拉最初只是沉湎于对野性草原的欣赏,而对土地也没有太多的了解,只是被动地跟随父亲劳作。而后来在父亲病危之时,已经渐趋成熟的亚历山德拉及时阻止了父亲转卖土地的举动,同时也极具胆识地把邻居弃耕的土地买下,因为此时的亚历山德拉不仅作为后辈中的老大要承担起家庭责任,而且她已经对土地有了深刻的理解。她不再像父亲以及周围的邻居那样只是把土地作为攫取利益的对象,而是把土地当作自己的血脉一样看待。亚历山德拉除了自己每日扑在土地上探索钻研之外,还向艾弗、大学生学习农学知识。依靠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以及对土地的酷爱之情,亚历山德拉终于在父亲逝世16年后把曾经几乎颗粒无收的贫瘠土地改变成了欣欣向荣的万亩良田,也顺利地把几个兄弟抚养长大。正当亚历山德拉的家业日渐兴旺之时,她却迎来了一连串的打击:先是两个大弟弟开始与她争夺家产,反对她结婚,而后是她费尽心思送出去求学的小弟弟意外身亡。这些挫折和不幸的确让坚强的亚历山德拉感到过困惑、无助、疲倦,但是她还是没有放弃对土地的坚守,继续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耕耘于草原,终于赢得了自我灵魂的自由。

与《啊,拓荒者》中的亚历山德拉相比,《云雀之歌》中的西娅是一个不同类型的拓荒者,她更多意义上是一个精神拓荒者,因为她追求的是与众不同的艺术生活。来自西部小镇的西娅没有像常人一样固守于广袤的土地,而是时时处处显现出对艺术的敏感。在阿奇医生等人的影响下,年少的西娅选择了走出月石镇去寻找一片新天地。西娅首先来到了艺术殿堂芝加哥,但由于缺乏专业音乐知识和系统训练,在芝加哥,西娅有限的钢琴艺术天分根本不值一提,这样满怀艺术抱负的她不禁陷入了自我怀疑阶段,也过上了没有自我的边缘化艺术道路。找不到归属感的西娅随后来到了一个与月石镇相似的奥坦伯格农场,再一次感受到了自然与人的独特关系,她也突然顿悟到歌唱艺术与她自身的关系,于是她决定成为一名歌唱家而不再是钢琴家。顿悟之后的西娅,又经过一番奋发图强,终于在大都市纽约如愿成为一名歌唱家。可以说,正是在类似月石镇生活的一段经历让西娅重新找到了自我,可见“根”的重要性,其实早期月石镇的生活就是西娅接受艺术启蒙的过程,是其成长的根基。

在薇拉・凯瑟另一部成名作《我的安东尼娅》中,主人公是一个与亚历山德拉形象相似的人物安东尼娅。安东尼娅也是在年龄很小时跟随家人来到西部大草原,也同样折服于大自然的野性与广袤。父亲过早离世让十几岁的安东尼娅必须承担家庭重担,从此像一个男人一样在土地上辛勤劳作。对于这种生活,安东尼娅没有任何怨言,反倒很快活,因为她觉得她不再是兄长的附庸了。青年时期,安东尼娅来到黑鹰镇上做帮佣,却喜欢上了舞蹈。但是这却引来了雇主的不满,天性自由的安东尼娅自然放弃了工作,同时渴望收获一份浪漫的爱情。不幸的是,爱人无情抛弃了安东尼娅。受尽伤痛的安东尼娅带着孕身回到了母亲身边,但她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更加坚定了生活的信心。安东尼娅不仅勇敢地把孩子生下来,而且把孩子照片特意放大放在照相馆橱窗里。从此,安东尼娅把心放在了农场上,经过几年打拼,把农场经营得井井有条,同时嫁给小伙子安东,而且养育了一大群孩子,俨然一个成功的拓荒者形象。

结语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旗帜性人物,薇拉・凯瑟通过一个个拓荒者形象的塑造不仅再现了美国西进运动震天动地的历史画面,而且揭示了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微妙心理,特别是着意观照了女性拓荒者的成长历程。总的来说,不管是物质层面的拓荒,还是精神层面的拓荒,薇拉・凯瑟小说中的拓荒者基本都经历了“天真幼稚、困惑迷惘、顿悟成熟”的人生路径,这正是成长小说的典型模式,因此可以说薇拉・凯瑟也是一个杰出的成长小说家。语

参考文献

[1]张纯.自我意识矛盾冲突中的成长――《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分析[J].学理论,2010(15):146-147.

[2]葛纯,葛秋良.荒原上女性的呐喊声――从《啊, 拓荒者》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来看薇拉・凯瑟的女权主义思想[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61-64.

[3]孙胜忠.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困惑――美国成长小说及其文化解读 [G].虞建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3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刘向辉.莫言与威廉・福克纳小说创作的伦理学对比[J].江西社会科学,2014(06):109-113.

[5]胡天赋,尹延超.对男权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与结构――《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1,31(6):46-49.

[6]陈妙玲,邹建军.对人与土地关系的哲学审视――论凯瑟早期小说《啊,拓荒者!》中的生态思想[C]. 2008文学与环境武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