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生地理考试总结

学生地理考试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06 08:16: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生地理考试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生地理考试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思维认知 地理素养 命题线 复习策略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笔者发现试题的考查方向已由知识应用型向思维认知型转变,以2013年全国卷一题为例,探讨一下高考试题对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如图)。

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的原因是什么?针对本题,同学们经常采用地理区位原理(自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来组织答案,当然,这样我们也能从中获取部分答案,如社会经济条件中的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政策支持、原有产业基础较好等。这样分析思路,只停留在知识应用的角度,分析出来的答案往往是各种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罗列,答案不完整,而且有的与问题不相关甚至与正确答案相悖,也就不能很好地把握问题考查的实质。如果从地理思维认知的角度分析本题,本题实质上是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新疆的长绒棉之所以销售的好:第一,质优(质优的原因是新疆的温差大、光照充足);第二,价廉(价廉的原因是新疆的地价低、劳动力廉价、原有产业基础好,长绒棉的生产成本较低);第三,产品本身特点(棉花易储存、易运输);第四,虽距市场远但销售的很好(原因是长绒棉的市场需求量大、交通条件的改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学生具有较高的地理思维认知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高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才符合我们地理学科的本质――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人。

而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智力核心,地理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但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是以结论、规律等形式出现,论证说明非常简洁,常常是定型化的知识,所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必须经过充分的、反复的思维。如通过分析和综合思维,理解组成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如气候变化);通过比较思维,理解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如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通过抽象与概括思维,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等。

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也就是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归纳整理地理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地理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划分、明确知识组成、分析知识间的关系、并形成知识结构,将原来看似孤立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下面针对高三的学生,如何培养地理思维科学备考2015年高考,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找准复习的方向――“把好脉”

把准高考命题的“脉”,是高三高效复习的前提,这个“脉”就是明年的高考命 题的方向和学生存在的问题。2014年,高考试题一如既往地遵循了课标和考纲的要求,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重视新颖的命题视角,继续构建核心要素,纵向探究思维的命题线。每组试题都不是问题的简单堆砌,题目间都有一条内在的思维线,命题线是试题的“灵魂”。只有准确的把握试题思维线,才能找准试题的突破口,科学、准确、完整的组织试题答案。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中类型的地理思维线的类型:(1)“区域空间”线;(2)“时间演变”线;(3)“人地关系”线;(4)“因果探究”线;(5)“综合思维”线。只有研究思维命题的线,才能在我们平时的备考中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们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策略――“下良方”

通过多年参与发展性评价下的高三模考备考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认真分析2014年各地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和国家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认为2015年备考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向:(1)第一阶段复习要重基础,抓落实,强化记忆;(2)第二阶段复习要重能力,抓训练,强化思维;(3)第三阶段复习要重回扣,抓热点,强化规范。

在此,重点强化二轮复习的针对性策略:第一,学科上应该构建宏观知识体系。第二,三大部分的复习应各有侧重。①自然地理侧重理解,保证思维严密性;②人文地理侧重归纳,保证分析的全面性;③区域地理侧重看图,保证信息获取的高效性。第三,结合案例,构建应试思维模型,以便帮助我们更快、更准地把握试题有效信息,找准试题的有效信息。

3.精心选择整合好的试题――“抓好药”

模考训练和平时检测是备考中不可缺少的,是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题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备考方向和复习的效率。好题有几个重要的衡量标准:(1)试题建立在情景材料之上;(2)问题依托地理主干知识;(3)考查内容和目标符合不同阶段备考的方向;(4)语言准确而精炼;(5)有合理的难度。

除筛选外,教师最好具备一定的试题变异能力和原创能力,变异性拓展训练就是挖掘试题的潜在命题价值,拓展学生做题的视野,从更多角度训练地理思维;高质量的原创题则要追踪高考命题热点,反映高考命题方向,提高试题的针对性。

4.把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维――激发知识“活力”

如何把知识学“活”,激发出知识的活力。笔者有几点建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地理学习活力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组织地理活动,创建地理社团,有效地将地理由“学”向“用”引入,提高了学习的“活性”。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试,高考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大学,地理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地理素养,能让人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能用地理的思维想问题,用地理的价值观谋发展,地理高考是为了选拔具有这样地理素养的人才,所以,仅仅有僵化的地理知识很难赢得高考。

参考文献:

[1] 胡良民.地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5.

第2篇

关键字以图导练;读图;用图;绘图

【中图分类号】G633.55

一、“以图导练”复习法的提出与手段

八年级下学期,学生面临地理学科的结业考试。上、下两册书的复习量,往往让许多老师和学生感到困惑与茫然,不知道重点复习哪里好;同时,大量的地图、图表,又常常让学生产生混淆,顾此失彼,很难抓到规律。在本人多年的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发展,探索出一条针对结业考试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以图导练”复习法,即读图、用图、绘图,以地理图象、图表的识读、应用、绘制为主要方式,把地理事物在空间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地直观化、形象化,起到了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作用;也增加了复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用图解答)、动手(绘图提高)有机结合,全方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运用“以图导练”复习法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课标中重点难点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且能让学生感受到通俗易懂、乐于接受的各种图象、图表及相应量的训练题,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采用多种形式逐类强化训练,每一类型都基本从识读、应用到绘制三大级别能力逐渐提升。个别图象、图表可只要求识读与应用,不需要全部绘制。同时,要发动学生搜集或自行设计需要用来强化训练的地理图象和图表题目,有效应用小组积分制度,及时表扬奖励,充分激发地理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调动地理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二、“以图导练”复习法的实施

(一)读图复习

学会阅读各种地图和图表,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地理技能;也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建立空间概念、避免混淆与判断失误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学生用图、绘图的前提保障。因此,有效到位的读图训练至关紧要。

读图的复习训练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识别图象类型,明确图象名称

把八年级上、下册地理书、地图册中的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一一归类,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分别用两至三节课、甚至更多课节来识认。建议用小组比赛的方法来激励学生自行寻找办法区分。

例如,把上册书中的《中国疆域示意图》、《34个省级行政区划图》与下册书中的《北京》、《香港和澳门》、《台湾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图放在一起,让学生学习辨认区分。尤其是34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各小组想出了许多办法来区分识记。展示记忆成果时,各显千秋,各具特色。绝大部分学生在半节课中都能明确区分识认全部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对下册书中“四大省级区域”轮廓图的辩认,在此基础上,增加各省级区域具体信息的识记,则水到渠成。

识别图例,了解方向、比例尺以及其它地图、图表中所显示的相应信息

如在复习《辽阔的疆域》、《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省级区域中的《北京》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跨省区域中的《黄土高原》等内容时,在第一步识别类型、明确名称的基础上,要关注图中的具体信息,诸如图例、方向、相邻省区和国家等内容。引导学生在区分记忆的基础上,观察图中具体要素,能够迅速找出有用信息,对观察能力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再辅之以专项训练,学生则能清晰地掌握各区域的主要特征。

(二)用图复习

识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应用。识图之后,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希望老师尽快考试、做题,来检验自己想办法去记忆的结果。而填图训练,是巩固学生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用图技巧的重要方法。所以,在复习过程中,经过读图训练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填图训练。诸如填充《中国的地形和地势图》、四大地理区域的主要地形、北京及其周边地形、新疆的地形等。

地理填充图册更是非常好的训练工具,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己开发训练图象。许多学生上网找来读图分析题,先拿到小组内讨论完成,再利用地理课展示给全班同学;要求其他组学生抢答或轮答,从而争得小组加分;出题展示组直接获得五分。每一种类型图练完后,都进行小总结,联合班主任对得分最多的组予以小奖励;激发了学生对下一类型训练的期盼。

(三)绘图复习

能力的培养,是眼、脑、手多种感官的密切协作的结果。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不仅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印象,还为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许多学生都深感:绘图很难,往往看着图,半天不知从哪儿画起。于是,我要求学生准备薄纸本,当实在无法画出来时,可以临描轮廓,然后再动手填充具体内容。如在复习区域地理时,一般先指导学生画或描出区域轮廓,然后,根据复习内容的增多,再分别把地形、气候类型、资源、城市等地理事物填充到轮廓图里。课堂复习中,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哑图”转变为会说话的“活图”,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小组展示中,既有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的;也有手绘图传阅展示;更鼓励学生现场板图展示。

第3篇

【关键词】高考 地理思维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60-01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尤其是高三地理教学,不仅要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网络、总结答题技巧,还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高三的时间尤为宝贵,只有高效的课堂,才能有好的地理成绩。如何提高高三的课堂效率?

一、明确目标――高考的指向标

一堂高效率的课首先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为本堂课制定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在黑板上或者学案上明示,让学生有目的的学,有方向的听。我们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要注意学习目标是给学生看的,是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实现的目标,学生才是主体,因此制定的目标要简单明了,让学生能够看懂。

二、课前预习――提高听课效率

因为是复习课,很多老师到了高三之后就忽视了让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学生虽然学会了知识,但还不能形成知识网络,有些知识甚至被遗忘。课前的预习能帮助学生回忆知识,寻找知识中的遗漏点。教师可以在课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要复习的知识,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提示,提前做好知识的梳理,课上有针对性的复习。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听课效率。

三、注重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高考注重能力与素质的考查,但是基础是必须掌握的,因为高质量的试题是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而教材是基础和主干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好教材,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跳出教材帮助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灵活地分析地理问题。所以教师在进行高三复习时不能过分地依赖教辅资料而忽略教材。高考试题年年在变,但是基础知识不变,只有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四、训练思维――立足高考服务生活

学习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地理知识是新课标的根本目的,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近几年高考地理的命题增加思维含量,力求能够展现考生的思维过程。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地理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应用更为灵活、联系更为广泛。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经过分析、比较、想像、综合最终认识地理现象和人文之间的相互联系,掌握地理规律、原理的形成过程,解决地理问题。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通过做题来训练,更重要的是,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及对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引导。例如:在对大气的运动进行复习时,引导学生联系大气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明确大气对不同纬度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不同使地表受热不均,在高低纬间形成热力环流、气压带、风带。再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最终产生地球上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最后再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冷热、干湿性质引导学生总结出地气候的特征。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不但能很轻松的学会地理知识,更能掌握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学生才能学会终身有用的地理,体现学科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还要注重学科间的交叉点,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地理学中人口迁移的问题;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资源开发等问题。

五、解读图表――最直观的语言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不能分割的信息载体,高考图表中承载大量的地理信息,能否从图中提取出地理信息是做题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各类图表信息呈现的特点。并要注意将文字与图表材料有机地结合,以获得完整的、综合性的地理信息。

六、关注热点――知识走进生活

高考命题要求“遵循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注重对生活中地理知识的考查。试题多选取课本以外的素材,力图揭示地理知识与当今社会、人文观念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在授课时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的课本知识,利用课外时间收集信息,如收听新闻联播等,联系现实生活或与政治、历史有机渗透理论联系实际,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教师利用刚上课的几分钟让学生在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针对现实问题整合知识、将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能够让书本知识变鲜活起来。让学生将这些“必要掌握”的知识变成“有用”的知识伴随终身。

七、精选试题、规范答题

要想有高效的高三课堂还要注意精选试题、注意试题难度,坚决舍弃偏题怪题,选题时还要注意选取新材料、新情景、新设问的问题,关注热点生活。还要加强学生的学科语言训练,一些学生在文字表达上出现条理不清、语句不通、缺乏逻辑等问题,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绩。因此,在平时备考课堂上要不断加强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如在试卷讲评时,引导学生得出答题思路之后,请给学生一点时间写出正确答案,然后教师将答案和采分标准投影到黑板上,这样日积月累便会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用地理学科语言的能力,答案也会有条理性、层次性。

总之,高考复习的最终目的是把知识整体化、系统化、提升综合运用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地理高考复习时要注重学生自身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关注热点,要注重地理技能培养和积累。在制定复习策略时教师要认真学习考试大纲,这样高三的课堂才会高效率,学生才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看图;读图;能力;培养;实践

一、引言

包括地图在内的各类图标、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构件。它集中了客观世界大量的信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图表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学生通过阅读、分

析和解构各类地图来获得相关的地理信息。随着地理新课程理念的逐步实施,中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不是依靠简单的记忆大量的地理材料内容,而是要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和运用地理学习的工具。比

如懂得看图、读图,并对地图信息进行分析,并能进行简单的图表绘制等能力。因此,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读图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由熟悉地图到看懂地图,进而能分析、运用

地图,并逐步建立起有确切空间概念的知识系统,能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明其“理”,增强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笔者却发现不少学生不会读图,缺乏地理

读图能力,进而影响地理课程的学习。因此,笔者在此探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二、影响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因素

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初中生读图能力较差,对有关地理读图的内容较难理解和掌握,例如:七年级的世界的气候、地球与地图等这些内容一直是很多学生的难点。他们没有形成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遇到经纬网状图就不知所措,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就会犯浑。不懂得如何观察并分析地图,因此不能准确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更不要说运用地图去构建地理知识体系。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老

师和学生的不够重视。首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多地理教师都只关注地理知识本身,而忽略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文字代替图形、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代替学生的主动式

学习。例如:在分析读图题时,大部分地理教师仍然采用灌输―接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获得知识的表层信息,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并深入分析问题,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地理

思维能力的训练很少,因此,地理教师无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其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只注重主要科目的成绩,如:语数英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地理成绩,学生自己也对地理知识不够重

视,他们认为只要在会考时认真复习地理知识,并参考地理《探索中考》就可以了,这样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无兴趣,且上课效率低下,学生自然也就无暇顾及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

,从而造成学生的读图基础知识欠缺,不清楚读图的方法,进而不会分析图形问题。

三、培养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实践探讨

1.培养学生的读图意识和兴趣

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其做题时,题干中明确要求读图、用图,但是他们有时却视而不见,有图不读也不用,仅仅单凭想象或者记忆做出答案,结果往往是简单的题目失

分较重,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读图意识和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利用地理教材的图表,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好课堂上需要展示的图表,并要求学生能够

自主地将所学的地理内容与图形结合起来,一般说来,地理教科书出现的地名或者地理规律都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对应的位置分布;其次,地理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多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理图像,充分挖

掘图中的相关信息,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图释图、以图释文、以图释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地理图像的丰富多彩,又能增强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为学生营造好良好的读图环境

为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需要地理教师营造好良好的环境。例如:可以在教室里、走廊过道和图书馆等地方放置各种地理图像,这样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地图,通过这些地图

的展示,学生可以领略各处的人土风情和矿产资源等知识,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地理游戏,如:我做你猜游戏,让学生进行表演或者描述,其他的学生根据学生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猜测。

这样学生在学习地理图像时就不会有陌生感,空间想象力也会相应的增强。

3.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读图技能

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教师首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技巧,在学生学习地理图表时,让学生带有目的地观察地图,可以促使学生读图的时候有明确的思路,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读图

的步骤,读图的具体步骤为:首先让学生看清楚地图的标题或者图名;其次,然后根据经纬网确定事物的相对位置、范围及方向;最后,弄清楚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及图例标注,因为学生只有弄清了比

例尺的大小,才能换算实际距离,才能促使图中的距离大小与脑海中产生的实际距离相匹配,只有正确认识地图上的方向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只有对图例标注的正确理解才能保证地理事物名称的正

确性,才能保证其在地图上快速找到位置。

4.加强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读图技巧,而且要注重学生地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因为读图和析图是相辅相成的,读图是析图的基础,而析图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上升,因

此,在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中,必须将析图能力也包括在内,这样学生更能深入了解所学的地理现象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等地理内容。例如:在讲解新加坡时,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了新加坡的

地理位置、经纬度分布等基本读图知识,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促使学生对新加坡地图和农业分布深入了解。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首先要认识到地图在地理教学和学习中地位和作用。其次要充分利用地图,将地理知识的传授融于地图之中,使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经常化,

使学生养成爱读图,会用图的习惯,使地图成为学生获得巩固地理知识和扩大知识面的源泉。此外,要贯穿了地理教学的整个过程,历经长期的训练。这样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凌元;如何提高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J],考试周刊,2011年14期

[2]范丽霞;论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1年04期

[3]李涛;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的运用[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吴春燕;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8年Z1期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关注,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地理作为高中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在新课标下,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成绩的关键。因此,地理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愉快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高中地理对于文科生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地理偏向理科,对于文科生而言,难免会有挑战。因此,教师需要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知识点巧妙转变为易理解的知识,让学生容易掌握。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这就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学生很难参与教学,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所以,教师只是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无法进行自我思考,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当存在问题时,多数学生不愿意向教师请教。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很少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课堂气氛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教学成果收效甚微。

二、新课标下的教学方法

为了解决学生地理学习中的困难,教师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方法很多,教师可采用幽默的语言去吸引学生,或是通过列举案例的方式等。在吸引学生的众多方法中,情境法是一个理想的方法。教师创造出一个情境,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东西,运用到课堂上,采用地理知识对这些常见事物、现象做解释,让学生相互讨论,各抒己见,这样课堂气氛立即变得活跃起来。例如,在上地理课之前,教师可开展地理信息会,在课程结束之后,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地理学习小组,这一系列的活动都属于情境创设。此外,教师还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营造情境。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可通过视频、图片等来帮助自己理解知识,这样即使对地理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会被吸引,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采用情境法教学,可使无聊乏味的课堂变得活泼生动,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主动参与,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地理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

(二)巧妙降低知识难度

对于多数文科生而言,地理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学科,很多文科学生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有些学生甚至是产生了要放弃地理学习的念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新课标下,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将地理知识理解难度降低,让学生能透彻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教学目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在小组中互相讨论,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再派出代表总结本组讨论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在听完学生的汇报之后,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即使学生出现错误,教师也不可立刻否定,更不可打击学生,要对学生存在的错误进行分析,鼓励学生要勇于探索、质疑。例如,在学习天气系统中的冷锋和暖锋这一课程时,教师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观察两个锋面存在的差异,然后再向学生解释其中的奥秘,这样学生便可掌握知识。

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把知识难度降低,学生可更好地理解,这是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关键,而且可帮助地理学习困难的学生树立信心,与同学、教师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三)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下,地理教材在编写上做了很多改动,教师不可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因为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教学。不管教材在编写上做了哪些调整,教师都要进行因材施教,把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新课标除了丰富教材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和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要有效提高地理成绩,必须要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来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所以,地理教师在备课时,要增加实践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参与实践,自己动手、动脑,全面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学生根据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自己收集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制作成PPT,交给老师,教师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掌握学生知识理解程度。

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现代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束语

地理是高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知识简易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正确,《创新意识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贵州教育》,2010,11

2.姜红丽,《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提问方法浅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第6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地理思维 培养方式

1 引言

地理思维是地理素质最本质的东西,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任务和终极目标。随新课标改革逐步深化,高考命题者更加注意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而考生往往没有运用地理思维而导致失分严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今后备考的重点课题。笔者以人教版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为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探索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让学生学以致用。

2 地理思维的培养方式

2.1构建地理思维训练素材库,培养地理形象思维,为提升抽象逻辑思维作铺垫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视频资料、设置地理情境等方式构建地理思维训练素材库,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理解地理概念、规律。比如在介绍西北地区位置时,首先展示中国地形模型让学生对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和地形情况有感性的认识,在学生脑海浮现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周边高原、高山,地处较封闭的地形知识,笔者对此进行点拨“地形和位置对气候有何影响”,学生就可以联想到气候干旱;再展示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图、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图片,这样让学生对自然景观和农业发展有了初步认识,然后语言点拨让学生自然联系到气候的不同。

2.2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地理教学中,逻辑推理能力在各种能力中居于首要地位,是各种能力的基础。随着学习能力要求的提高,中学生思维特点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逻辑推理和分析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到了高中阶段,地理教学必须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在教学课堂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老师一定要特意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一些典型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推理思维和分析能力。比如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自然地理特征有哪些,最突出的是什么?地理要素对荒漠化的形成有何影响?为什么绿洲农业分布在新疆盆地周围?通过设计对比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思维的灵活性,比如,在干旱的地区会出现荒漠化,那在湿润地区会出现荒漠化吗?为什么西北地区发展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而不发展旱作农业呢?

2.3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建立地理事物或现象关系网,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从一个特定的信息目标出发向外辐射,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和想象,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地理教学需要发散思维,地理教学也能够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笔者引导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等,构建地理思维框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下图为学生在课后整理所绘的思维导图:

2.4设计地理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利于地理思维的培养

地理实验教学是挖掘创造潜能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讲授西北“次生盐渍化”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做地理实验,重塑土壤盐渍化过程:

【准备工具】鱼缸一个、铁架台一个、大漏斗一个、台灯一个、细干沙、盐。

【实验方法】将细干沙和盐混合起来放入鱼缸底部,大约2cm~5cm厚。接着,在上面盖一层5cm厚的纯净干沙(不含盐)。用夹子把玻璃漏斗固定在鱼缸的角上,玻璃管要插入沙中直到盐层。把台灯放在鱼缸的另一边上,向下照射鱼缸。往漏斗中注水(轻轻动一动玻璃管使水能流下去)。从鱼缸侧面观察,可以见到水正透过沙层。注入足量的水,以使鱼缸底部的水有2cm深。打开灯,照射几小时。由于邻近灯光,水分会因毛细作用而上升,带上来一定的溶解盐。热量导致水分蒸发,盐分就逐渐残留在土壤表层附近。让学生尝一尝靠近灯泡附近的沙土,是否有咸味?

通过地理实验不仅达到预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

2.5精选课堂训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通过它可以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是实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题内容、核心和主要目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笔者精心挑选的课堂训练习题(如:2012重庆文综卷第36题第1小题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当会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012广东文综卷第40题第4小题加拿大西部草原地区历史上由于过度开垦与放牧,加上连年干旱,植被遭到了破坏,土地资源退化。为应对这种危机,当地可能采取哪些措施?),鼓励学生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注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3. 结语

(1)思维导图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组成知识框架,从而培养了学生地理思维的深刻性。

(2)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过程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和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视频等地理思维训练素材库,在不同的知识点上“因点施教”,借助精心设问、绘制思维导图、地理实验和精选课堂训练习题的形式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3)教学过程中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创新,很大地提升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更好的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伟星. 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 2008(5).

[2]赵长胜. 浅析形象思维与地理教学[D]. 2008(2).

第7篇

当前高中地理推行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关键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没有根本转变,还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应试教育”是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应试教育”使学生课程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种教育倾向,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学生地理能考出“高分”,这不是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全面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基本观念和整体素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这才是新时期高中地理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任务。

二、高中地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

所谓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高中地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首先地理教师要以人为本,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和活动空间。

三、高中地理教师要重新认识教材

地理教材在地理教学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挖掘教材,传授学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以及人类生存的所有环境,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变,所以,地理教材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变化。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重新认识教材,并针对现行地理教材更新赶不上时展的状况,尝试借鉴网络技术利用各种网络教材来补充传统教材的不足。

四、总结

第8篇

1.高三艺术生地理辅差现状分析

大多高中艺术生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每天均安排相应的专业训练课程,导致文化学习的时间普遍较少,再加上对地理学科学习的不重视,很容易导致地理学习落后于别人。从高三上学期起,他们又要奔赴外地参加培训、专业考试。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生抓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往往距离高考不到三个月,对于这种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甚至对地理学科完全没有学习方法的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考试成绩成了许多一线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采用“板书+讲解+习题”三位一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辅差。这种形式的教学内容和辅导大多是一对多,对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考虑得少,无法针对性地为学生制定辅导内容。同时以板书讲授为主,费时、费力、信息容量小,信息显示形式比较单调、呆板。一些学生对这种一成不变、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容易产生疲劳、效率低。

2.微课在艺术生地理辅差中的应用优势

主流观点认为:“微课一般指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视频、PPT等形式展现内容短小、主题集中的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一种围绕一个学习难题、一种学习方法、一个核心内容而展开,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其兴起给教师辅导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利用微课既减少了教师的辅导学生的次数,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微课在辅差应用时,相对传统方式具有教学内容精、教学时间短、学生自主性强的优势。

2.1教学内容精,应用于基础知识梳理,有助于学生精准查缺补漏。对于高中地理辅差中的基础知识关,教师应遵循微课教学内容精的特点,将各章节内容细化到每个知识点,将各个知识点的解析制作成微课,教师分专题编排整理制作完成后,上传到网络平台。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节假日等时间,按知识清单逐一过关,再配合典型题目训练,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拓展,自己消除知识盲点。

笔者在“大气的运动”专题中,将学生基础薄弱的内容整理后,制成10个微课视频。分别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风的形成过程、三圈环流的形成、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全球气压带风带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全球气压带风带移动与季风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在每个视频中先细化出两三个学习目标,如《大气的受热过程》视频中再细化出:(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3)大气的保温作用,整个视频用时7:52。知识清单越精准,学生越容易自查,而对此部分内容有疑问的学生就可以反复点击该视频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2.2教学时间短,应用于重难点内容的突破,有助于核心突破。在辅差过程中,一般要进行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例如大气水平运动――风的方向画法、判断一直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笔者通过“风的形成过程”微课的制作,介绍了风形成的原因、受到作用的三个力的特点、北半球高空和近地面的风向的画法及在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断,最后略作小结。一般情况下,教师对上述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反复讲解时间又不允许,这时候就可将上述内容制作成微课,因微课教学时间短,学生可以对相应内容根据需要自主学习、利用不同零碎时间反复学习,直至突破。

2.3学生自主性强,应用于方法指导,有助于学生各取所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平时的每周一两次的辅差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会压缩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等的指导。通常只介绍最主流的学生方式或教师认为最简便的学习方法,但是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一样,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肯定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传授的学习方法不一定能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而在运用微课辅导时,这个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以地理读图方法辅导为例,地图千变万化,地理学科更是有“无图不成题”的说法,笔者将高中地理学习和考试中的需要掌握的图的类型进行分类处理,并开发出六大方向十类读图解读微课程系列,如统计图读图攻略、坐标系图读图、气候(气候要素)的影响因素读图攻略、漫画图的读图技巧、点状地理事物分布图读图攻略、等值线图等压面锋面气旋、景观图的读图技巧等。每个微课程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讲授不同的解析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这些微课程,更有助于其地图解读能力的提升。

3.微课制作的注意事项

3.1选题要有代表性。不是所有知识都能适用微课,选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与师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这样制作的微课才会有生命力。

3.2环节要有科学性。微课教学时间短,切入课题要简洁迅速,入题需紧扣本节待解决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和易混淆点等,环节安排应紧凑、合理、有效。

3.3内容要有实效性。在微课程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整理和加工,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将素材中最有效的地理信息提取出来并进行突出,如将数据转化为图表、将文字转化为视频和图片等。在有限时间内精练学科知识,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夯实基础。

3.4语言要有针对性。教师讲课的语言应直观、具体、生动,富有逻辑。力求用最精练、最有针对性的语言展现教学内容,切忌出现似是而非、模糊的表达。讲解中,针对某些偏难的问题需要学生短暂思考的,可以给出温馨提示如“请按下暂停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