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03 11:11: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字化营销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校学报;全媒体;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114-02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对于这句话笔者的理解是,在一些过程当中我们会经历比较守旧的传统。对高校学报出版来说,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当中,它的出版模式已经达到了多样化的水准。因此想要打破常规,让非核心类的高校,在这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和创新,就必须要以新的水准出发,充分地与当代创新科技结合在一起,在互联网条件和全媒体时代下共同进步发展。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学报出版发展现状
全媒体出版包括传统出版模式,也包括以数字化信息为主的现代出版模式。因此它的出版形式决定其多样化和综合化的发展特点,对于目前各大高校来说,在非核心高校的全媒体出版当中,数字媒体已经逐步地占据了出版的重要位置,主要形式方面有许多以网络为主,不过传统的模式仍旧占据了主流方向。根据数据显示,在2014年,我们国家在出版产业方面,2014年比2013年增长了近33%。这表明对于当代全媒体出版来说,它的形式在不断的扩张,而且在传统模式的完善下它发展了数字出版、网络、手机等各方面的方向。同时也取得了一个不小的成绩,一方面传统的出版模式在不断的细化,与增加出版交流的同时,创新的出版模式也增加了,让许多人真正地了解高校学报的编辑内容和学术价值。对于非核心的高校学报来说,目前是属于以传统出版模式为主,正在发展网络数字出版模式的过程,不过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特点,那就是数字产业虽然发展迅速出版也在不断地更新模式,但是在创新方面他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于非核心类的高校来说,想要真正的在出版方向,取得不错的成绩就应该从出版形式出发,真正地做到从本质上得到改变,让其学校学报出版方向更加专业化、价值化、创新化。
二、非核心类高校学报出版的存在问题研究
1.全媒体出版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层次上
虽然这几年网络模式在不断的发展,数字出版已经逐渐的成为高校学报出版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不少出版方向还是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出版中,比如说在稿件的文字编辑上,为了保证其高效的准确性和校对质量,不少学校习惯于传统的这种出版模式而不去考虑新的数字出版模式,即便是已经开始结合网络出版为一体,却也还是没能够跳出传统出版那种固定的模式。不少编辑团队对网络知识的了解还比较匮乏,他们对于新媒体的主观意识并不强,在一些学术上和一些技术方面虽然已经能够充分地掌握传统出版模式的技术与编辑方向,但是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对于新的学报数字化和营销市场还不够了解,因此也造成了行为模式单一思想上意识的不足,和对新模式出版方向的不了解。
2.没有真正利用全媒体媒介的特点
全媒体媒介的具体特点就是它的出版非常的多样化。可以通过网络媒介、手机媒介和传统的模式去展开,在全媒体出版的发展当中我们不得不面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真正充分地运用媒介的主要特质。比如在网络媒介当中,不少编辑网站都是通过远程技术或数字技术去实现网络媒体这个平台,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上,却没有脱离传统媒介的模式,也就是说在保持传统媒介的形式下,去发展其他全媒体出版模式的同时,却忽略掉了其中的深刻含义,这其中包括:学术学报的交流、刊登、编辑及后期的营销与发展等。因此它的一些平台的建立基本上仅仅只是把传统模式照搬到网络模式上而不是真正的从网络模式对行为特征上出发,比如没有运用平台去吸引大家去阅读并了解高校学报的特点等。
现在的全媒体高校出版当中,还有一个存在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的编辑团队建设。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复合型人才的缺失,这种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懂得传统出版的,同时也要懂得新媒体数字媒体的出版模式。但是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了解传统出版模式的人比较多,但是对于新媒体与数字媒体方向却缺乏一定的了解,也存在少部分人对网络没有一定的了解,却对传统模式缺乏一定的熟悉度。
4.营销模式的不统一
非核心类的高校学报出版在营销模式上存在着一定不统一的现象,因为当下不少高校开始进入建立网络平台,传统平台的销售渠道和出版流程是基本不变的。但是对于一定的网络营销而言,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此这种传统模式与网络营销模式的相结合,是当下必须考虑的一个点。非核心的学报现在的问题是传统模式的营销和数字化平台的营销不能结合在一起,这往往让数字化平台的学报出版变成一种比较浅显的形式化,从而缺乏流程性的营销模式。所以非核心学报面对的最大难点就是营销模式较为松懈,非核心学报出版的营销渠道还是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对于数字化、网络而言,它的出版要与一些大的数据平台去合作,这样它的营销渠道就会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尤其对于非核心期刊来说,它的拓展性就不够高。网络出版已经变成了一种模式,而非真正的渠道营销体系。
三、全媒体时代非核心类高校学报出版策略
老百姓平时所知道数字电视由彩电生产企业热炒产品概念数字电视包含电视节目采集、制作信号传输、接收等整个链路数字化而仅信号传输角度又可分为三种:卫星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数字移动电视其实就地面数字电视与传统模拟无线广播电视相比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支持在移动状态下接收
二、市场营销环境概念
市场营销环境企业营销职能外部不可控制因素和力量因素和力量与企业营销活动企业生存和发展外部条件它内容和自身各因素对企业营销活动
三、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由人口、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法律、自然、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所组成环境因素对移动电视市场营销活动主要以间接而作用于企业营销
1、媒介自身趋利性其地寻求新经营增长点
在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一可以看到新兴数字技术广电经营升级、发展另一也呈现出广电经营寻求新利润增长点、新经营口战略姿态当前广电经营正逐渐转型由恢复自主经营意识个体向自身发展逻辑和自身发展能动性产业过渡
2、人口因素与移动电视市场营销关系密切
人市场主体人口容量决定了市场规模数字移动电视特殊受众群体主要包括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内和车站户外流动人口们大多无事可做空闲状态传统电视在某地方“静止”人群而白天出行在外人群传统电视媒体无法覆盖群体流动性大而且随时段呈现规律性为移动电视市场营销了更多机会
3、有线网络资源数字电视发展
数字化一场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数字技术只充当了广电业产业结构、经营效益技术基础和手段但它自身优势对营销支持
四、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微观环境及优劣势分析
企业微观环境包括企业本身、顾客、竞争者和社会公众前面提到数字移动电视从传统“盲区”中挖出庞大受众群体它特殊受众群体——移动人群这就移动电视广告营销潜力蕴涵所在
1、受众群体流动性大
以车内受众为例乘客们乘车去往不同目地在车内停留时问各不相同因城市规模差异而不同
2、受众随时段呈现出规律性
不段内乘客人员结构呈现性比如说早晨6:30到7:00乘客以10几岁学生为主;7:00到8:30乘客班一族为主收入非常近似;16:30到18:30又以20到40岁上班族为主不间段观众结构可控稳定客户可以不段不同群体性广告投放
3、对受众垄断和伴随性传播
移动电视行动路线长而且固定它流动也电视广告能在特定路线上反复从而了广告受众和接触频牢决定了移动电视广告优越性能使信息更精确、更击中受众但另一数字移动电视传播环境中干扰因素比在家里更多观众心态也更浮躁不安程度上会注意力关注屏幕频次高但单次连续观看短.
国际在线消息:据新华社电,世界著名的英国学术期刊《自然》23日报告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近年来上升势头强劲。
该报告调查了全球范围的科研论文数据,结果显示,在引用次数排名最靠前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由中国研究人员发表或参与发表的论文比例在2011年达到11.3%,居全球第四位。该报告还显示,在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的研究者的论文所占比例居前。
该报告预计,到2014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将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
关键词 外版书价格问题 阅读需求为导向 外版书经营策略
李红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
一、数字化发展对外版书经营的冲击
1. 图书数字化现状
毫无疑问,社会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而且正在继续深化和扩展。图书方面已经推出了众多的数字产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教育出版物、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手机期刊)等。总体来看,这些产品的数字化主要分为3个模块:互联网、电子书、数据库,这也是图书数字化的3种主要方式。图书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日渐明朗,有的企业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以兰登书屋(Random House)为例,2008年其电子书销售在其销售总额的占比仅为1%,2011年达到19%,而到2012年6月底,电子书销售已经达到27%;国内的相关产业也在数字化方面有所进展,2012年,东方出版社等传统出版社进军数字出版领域,当当网、京东商城、淘宝等电子商务网站推出了数字图书售卖业务。图书数字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方面带来了阅读者的阅读转变,另一方面挑战了外版书传统的经营策略,数字化时代外版书经营策略调整势在必行。[1]
2. 数字化对外版书的影响
数字化时代外版书的经营受到了冲击。这种冲击影响主要体现在外版书的定价、阅读群体及阅读特点等方面:
(1)价格问题
价格问题是纸书与电子书关键的分歧所在,对于外版书来说,情况更为突出。外版书在本版书成本的基础上,需要付出更高的版税费用、翻译费用、税费及其他引进费用等;电子书则因为较低的成本而价格较低。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的双语读库系列的《雾都孤儿》为例,亚马逊Kindle电子书价格仅为6.55元,而纸书价格则高达25元,外版纸书的价格劣势明显。目前,虽然纸书仍然是外版书的主要经营方式和获利来源,但数字化阅读对于外版书纸书的冲击之大已有目共睹。
(2)阅读群体
数字化分割了外版书的消费群体。对于外版书的消费者来说,数字化是一个利好消息,他们可以通过购买电子书等阅读器进行书籍订阅或者在网络上购买书籍,而不必花费更多去购买纸书,直接减少了纸书的消费,从而导致了外版书原有消费群体的流失。
(3)阅读特点
数字化阅读产品具有明显优势的数字阅读特点。以数字化阅读产品中的电子书为例,电子书具有诸多优势:①方便快捷的服务。智能手机上的阅读软件及平板电脑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上网购买图书、订阅报纸杂志;②海量的阅读内容;③丰富的阅读体验;④按需印刷。与数字化阅读突出优势比较,外版书的纸书优势相形见绌,纸书经营处境尴尬。[2]
二、以消费者的阅读特点为导向调整外版书的经营思路
从数字化给外版书带来的冲击可以看到,新的形势要求外版书在经营方面必须做出调整和改变,合适的经营策略才能使外版书在数字化环境下良性生存和发展。要调整经营策略首先需要调整外版书的经营思路,以消费者的阅读特点为导向调整外版书的经营思路是外版书成功经营的根本所在。[3]
首先,紧密结合消费者的阅读需求使外版书数字化多层次进行。从引进并畅销的外版书来看,主要包括经管类、社科类、经典语言学著作、国外畅销的流行文学作品等,不同的图书迎合了不同的阅读需求,并具有相应的消费特点。经管类图书是我国高校经管类教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如国内高校广泛采用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来作为宏观经济学课程,目前最新版本已是第7版。2002年起,北京大学出版社开始从国外出版社购买影印版权,出版了西方语言学丛书系列,方便了高校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快捷低廉地接触到国外原版语言学书籍。而对于相应的流行文学作品来说,由于其阅读心态的不同及推广面增加,可以采取数字化和纸书共同进行的模式来经营,既能保障销量又可以保障利润,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一些英文原著图书已经在尝试电子书。多层次的数字化方式将有利于外版书销量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其次,创新外版书的数字化方式。从本质上说,数字化是阅读的手段或者方式,这种阅读方式可以使人们更快更多地获取阅读内容,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使读者直接获取想获得的深度信息,并付出较少的成本,满足消费者的普遍需求,所以数字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但是从目前图书数字化的实践来看,数字化并没有形成有效、普遍的盈利模式。追求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下出版社的根本目标,所以外版书数字化的方式不仅仅是把图书出版方式进行简单的转变,而要从长远的经营效益着手,创新数字化方式,或联盟、或限价、或选择性降价,使外版书数字化可以灵活进行。
最后,坚持内容为上原则,重视编辑和翻译工作。尤其是专业外版书,不仅要在策划引进外版书时坚持知识和内容为上的原则,也要重视编辑和翻译工作。从阅读本质来看,外版书不仅要有知识性,也要有可读性,这样才能使读者在心灵愉悦的同时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对于专业术语,在编辑和翻译中,中文译名不仅要前后一致,而且要与国内公认的论文专著等相关文献中的术语一致。如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书中的variable costs (可变成本)和benefits principle(受益原则),较为通用的译名则是“变动成本”和“利益原则”,这会对读者造成一定的困扰。
三、数字化时代外版书经营策略调整建议
结合外版书的发展现状及数字化时代带来的阅读转变,在厘清外版书经营思路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外版书的经营策略应该向“五化”方向调整:探索数字化、纸书方向化、经营系列化、营销多样化、成本低廉化。[4]
1. 探索数字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外版书数字化势在必行,且将是外版书经营中新的盈利方向。但是从目前来看,图书数字化对于中小出版社尚没有具体的盈利模式可以参考,亚马逊公司的“内容+平台+终端”的盈利模式并不适用于中小型出版单位,采用什么样的数字化模式需要出版企业慎重选择。国外出版集团数字化方式是很好的借鉴,2007年10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昕率团考察了美国的数字出版,考察发现这些跨国传媒集团对于数字化的推进各有不同的见解和部署:有的集团自建数据库,通过与谷歌搜索合作引导消费者进入自己的网站,如哈珀・柯林斯;有的集团则和搜索公司合作,让读者通过搜索引擎了解部分图书内容,从而推进纸书销售。不同的公司采取了不同的数字化措施,有一点相同的是,这些大型出版集团都选择了和搜索公司合作的举措。出版集团的数字化模式可以为外版书的数字发展提供一些思路,但是最终还需要外版书经营单位根据自身情况酌情处理。
相对而言,国内的出版社在阅读器开发、网站知名度、企业实力等方面条件更为薄弱,所以在外版书的经营上,数字化建设需要采用不同的模式和相关的技术公司合作。以国内中小型出版社为例,可以选择自建数据库的同时,把数字化的内容交给搜索公司获取更多的知名度,促进纸书销售;或者和电子书的开发商合作,为电子书提供内容,通过读者订阅或者硬件出售分成来获取利润。
另外,需要外版书经营单位注意的是,从信息的角度来看,如果读者需要的书籍内容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找到,那么消费者可能就不会选择购买,所以外版书应该采取不同的商业模式。在专业出版领域,比如语言学、商业、计算机类书籍,当优先让人们看到书中的一部分内容后,反而能吸引人们购买纸书;对于百科全书、工具书和专业杂志,情况就有所不同,由于它们的知识结构性强,信息是逐条获取的,纸质书不会占据优势,电子的形式更加适宜。
2. 纸书发展方向多元化[5]
书籍在现阶段承担了多元化的功能,包括获取知识、装饰房间、联络感情等。从这些功能出发,对于外版书纸书的经营可以进行方向性开发,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获取知识方面,出版单位可以减少书籍装帧成本;在文字版式方面,考虑到方便读者阅读、提高读者阅读体验,应多采取平装书的方式出版;此外用图书装饰房间是当下一部分人的另类审美观念,很多消费者买书籍装饰房间的用途要远远多于图书阅读本身,基于此,外版书可以在这个方面下工夫,加强书籍的外观包装,满足这部分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把书籍作为礼品相送,也是市场上新兴的消费观念,别有一番文雅之意,也可作为外版书纸书经营的一个方向。这些方向都是基于纸书功能的开发,所以对于外版书的纸书经营不能囿于原有的观念,要从多方面开发书籍的功能性,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3. 经营系列化
并非所有的外版书都可以畅销,能够畅销并为经营单位带来利润的外版书屈指可数,所以围绕畅销外版书进行系列经营是出版单位常常选择的经营方式,比如翻译版本畅销以后,可以引进原版书或者电子版权等,通过这样的方式,降低外版书经营风险,避免新的外版书经营带来的不确定性,确保出版单位获取相对稳定的利润。在数字化环境下,不同的阅读方式有不同的消费群体,系列化经营策略可以使外版书覆盖更多的消费群体,获取更多的利润。
4. 营销多样化
信息化时代,营销方式多种多样,除去传统媒体的营销方式外,网络营销作为新的营销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相应的营销方式也层出不穷,微博、博客、论坛等等都是外版书营销方式的新选择。另外,通过电视节目或名人效应带动书籍消费也是外版书营销方式的不错选择,如美国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芙瑞(Oprah Winfrey)对图书的推荐经常带来很好的效果,美国也因此形成了所谓的“奥普拉效应”(Oprah effect)。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数字化时代,运用多样化营销方式是外版书经营的有效途径。
5. 成本低廉化
外版书和本版书相比,高成本是其突出特点,数字化时代,电子书价格的低廉对于纸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于外版书而言,价格问题更是其经营的瓶颈问题,要解决外版书的经营问题,降低成本,降低出售价格是必须做出的努力。比如在引进外版教材时提前与原作者沟通,根据国内实际教学需要,对外版教材进行适度的删减改造,进行本土化处理,减少印张,降低成本,给外版书的定价或者出版单位的利润留有一定的余地。
结 语
数字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数字化阅读为人们带来了不同的阅读体验,在社会多元发展的形势下,数字化阅读将和传统阅读共同构成人们的阅读状态。基于这个方向,外版书的经营策略要在数字化环境下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通过经营策略“五化”方向的调整,外版书才能从根本上满足消费者的阅读需求,保障出版单位的利润获取,从而在数字化时代下得以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群. 我国数字出版形势、发展走势及建议[J]. 编辑之友 2012(4).
[2] 吴江文. 2011年数字出版研究综述[J]. 出版发行研究,2012(7).
[3] 丹. 数字时代专业图书出版的发展路径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2012(3).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数字图书馆信息营销机制的含义,分析了数字图书馆实现信.息营稍机制的原因,以及怎样建立数字图书馆信.息营梢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信息产业在我国勃然兴起,在信息市场化浪潮中,图书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扩大自身产品与服务的销路,这是图书馆尤其是数字图书馆考虑的重要问题。
1信息营销机制的含义
1.1信息营销的含义
国内图书馆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思考图书馆进行市场营销理论的可行性,到目前已基本达成了共识。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营销就是数字图书馆对其信息产品与服务进行分析、调研、计划、组织、促销、分销,实现与信息用户的价值交换,满足信息用户需求的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开始于信息机构对潜在信息用户消费需求的市场调查、分析,终止于最后满足于目标用户(现实用户)的具体信息需求,完成于与他们的价值交换。其核心和本质就是发现信息用户,挖掘信息需求,它强调以信息用户为中心以及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数字图书馆信息营销内容包括信息产品的营销与信息服务的营销。通过信息营销,缩短了图书馆、信息用户和社会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作用。数字图书馆不应满足于现有市场区隔与份额,必须以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与勇气,高度重视信息营销工作,不断推陈出新,适应市场化信息时代需要,建立完善配套的信息营销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信息营销机制,大力拓展市场生存空间。
1.2信息营销机制的含义
信息营销只是一种活动,一个过程。而信息营销机制就涉及到市场、竞争对手、用户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是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营销机制就是在选定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对其规模、需求以及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以及自身能力等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有特色的能更好地满足特定需求的服务产品,在削弱竞争对手的同时,强化自身优势。
2数字图书馆实行信息营销的地位和作用
数字图书馆实行信息营销,是适应时代需要、谋求自身生存发展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经济兴起,信息产业蓬勃发展,数以万计的信息咨询公司、服务中心、检索中心成立,彻底摧毁了“田园式”的传统图书馆模式,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也出现新的发展契机。我国已加人WTO,国外的信息服务业也相继进入我国,各类信息机构纷纷登台,相互角逐,传统的图书馆不改革创新主动出击,仍然固步自封,将丧失竞争力,其生存空间必然受到挤压。因此数字图书馆必须对自身的观念与管理策略作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要适应市场化和信息化,实行信息营销,增强造血功能。同时,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内容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要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数字图书馆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变被动服务,为主动营销。所以,实现信息营销不仅是数字图书馆自身的要求,也是社会和信息用户的要求。数字图书馆实施信息营销时,重点是迅速获取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整合内部微观环境,作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反馈。通过信息营销,了解需求,提供服务,把最好的信息,用最方便的方法,在最好的时机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更好地服务读者,树立形象,扩大影响,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数字图书馆信息营销机制的特点
3.1信息营销资源数字化
传统图书馆以收藏、加工、保存图书、期刊、资料等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为主,局限于印刷的文本信息。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标准化信息,包括文本、程序、声音、图像等二进制文件和多媒体信息。信息多以磁盘、光盘形式存在,并可实行网络查询、下载,信息量更大,传送更加快捷。信息营销资源的数字化,不但包括以上信息产品,还包括一系列的基于数字化网络系统的信息服务,如特色数据库信息检索、个性化、实时交互式数字化、网络化参考咨询服务。
3.2信息营销平台网络化
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大批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的开发和运用,给信息营销提供了迅捷的营销平台和空间。图书馆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用户,成为信息网络上的具有经济实体的节点。每个数字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把自身丰富的信息物质送上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各图书馆间的信息资源优势互补,有利于高效、经济、合理地开发利用;可实现需求用户的远程访问,扩大用户群,增加经济效益;也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从大量、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和组织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直接参与市场,成为信息技术的中介,因此产生了“网上信息员”、“网上导航员”、“网上冲浪员”等以智力劳动为主的新型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随着海量数字化存储、信息数据的标准化,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将逐步实现全球共享。
3.3信息营销主体产业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在完成公益的同时,开展各种类型的有偿信息服务,已经得到社会和读者的认可。不仅可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也可以促使图书馆有自我生存的自身发展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机构从单纯公益型向以公益型为主,经营型为辅的服务机构转变。而部分数字图书馆正向经营型发展,把服务推向市场,定位以生产和经营信息产品为主,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代查、代检索、代翻译、代办手续、代复制、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提供信息资源的范围和载体更广泛。图书馆从文献资料的收藏者和提供者,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开发者和提供者,逐步成为新型信息服务产业。
3.4信息营销对象多元化
与信息高速公路接轨的每一个数字图书馆,在高度开放的网络中,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用户,还是为公众服务的特殊窗口。由于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图书馆间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一个整体。表征为用户群体传统的专业、地域等界限日益模糊,每个数字图书馆面对的都将是多层次、多类型、多地域的用户群体。
3.5信息营销模式开放化
数字图书馆营销模式由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服务向满足全社会各阶层读者需求的开放型服务转变,以主动向广大读者提供各种服务为己任。开始突破围墙,跳出固定场所,主动接触社会,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建立了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工作人员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建立,图书馆将冲破传统营销模式紧密地配合社会需求,提供特色服务,有针对性的服务,提供远程交互式、针对个性化、综合集成化、增值立体化等多种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率。
4如何建立数字图书馆信息营销机制
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营销机制,主要应从内、外两个方面人手,外则要建立适应外部环境的市场营销体系,内则须建立健全灵活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做到既满足社会需求,又推动自身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4.1建立适应外部环境的市场营销体系
4.1.1以信息营销观念树立全新的建设观
从市场营销的观念来看,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不是我们能够做什么,而是我们需要做什么,是我们怎样做,做什么才能最好地满足信息用户目前以及将来的需求。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而言,信息营销是出发点,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与模式才能使得我们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获得成功,不仅把事情做好,更重要是要把事情做对。
4.1.2强化市场调研提供决策依据
虽然市场调查本身不是预测,但通过调查我们可以掌握和积累大量的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市场营销的基本立足点是了解用户需求,然后以合适的产品与服务来满足这样的需求。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经过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从传统图书馆几十上百年的运作经验来推测数字图书馆的用户需求是不太现实的。数字图书馆市场营销,必须考虑到新的用户需求与行动模式环境变化的影响。数字图书馆的用户需求从传统的信息获得转化到知识交流,从单一的信息需求转化到对信息综合分析得出解决方案的要求。同时,用户对信息需求的行为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更多地希望能够随时随地获得信息,而不受传统图书馆的营运时间的限制等。
4.1.3目标市场定位策略
目标市场是指图书馆在对其用户及其需求的研究与分析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市场,从而为其确定特定的信息服务范围。也就是图书馆投其所好,决定为之服务的哪个顾客群。为作好目标市场定位,主要从市场状况、竟争对手、经营政策和自身条件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在科学分析的基础进行目标市场定位。
4.1.4采取与市场相适应的营销战术
营销战术指的是组织对其内部与实现营销战略有关的各种可控因素的组织与运用。结合数字图书馆而言,主要有:(1)产品策略。数字图书馆的产品一般是指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其中信息服务很可能成为数字图书馆服务的主要产品。(2)价格策略。数字图书馆是否需要价格策略,这个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热点。然而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中,全部免费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数字图书馆产品与服务而言,其定价与付费方式都是一个麻烦的问题。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价格策略在营销组合中起重要的作用。(3)分销策略。分销策略就是在合适的地方卖合适的产品。数字图书馆不能像传统图书馆那样单打独斗,要实行相互纵向及横向的联合,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联合的可能是其他图书馆、信息服务厂商、通讯服务等。(4)促销策略。促销手段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宣传。如免费的公益广告;同新闻单位合作,利用电台、电视台等传媒并办一些服务专栏;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大力宣传本馆的服务。(5)品牌策略。树立数字图书馆的品牌形象,扩大自身的影响和知名度,立足于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
4.2建立健全灵活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
4.2.1构建营销管理的原则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营销体系建立后,其内部必须要有健全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营销管理的原则:(1)营销目标的一致性。满足既有市场需求和激发潜在市场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2}营销动作协调性。避免由于一个环节步伐的不和谐造成整体效率下降。(3)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以便调整营销策略。
4.2.2建立健全的营销激励机制
大量的工作实践证明,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与人所受的激励程度相联系的。在数字图书馆工作中,有效的激励方法有物质激励、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感情激励等,为了发挥激励的积极作用,防止产生消极的作用,掌握正确的激励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4.2.3强化信息营销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保证信息营销目标的实现,应切实加强信息营销工程的基础建设。一是网络建设。图书馆系统具有强大的营销优势,整个中国图书馆是一个强大的营销网络。数字图书馆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和网络开展信息营销服务。二是人力资源开发。在强化整体队伍的业务和职业道德素质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信息营销人才的开发。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营销的实现,缺乏的不是环境和条件,而是营销人才。
[关键词]2008年 IFLA大会 Web 2.0问题解读
[分类号]G250.7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信息服务领域,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观念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时、随地、随心”获取信息的理念正成为数字图书馆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的最高境界。从目前发展趋势看,IFLA正日益注重“作为图书馆,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更清晰可见地展示许多良好的价值观作为图书馆的代表,并付诸行动”的理念,开始愈来愈多地关注在Web 2.0条件下数字图书馆如何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问题。
笔者借赴2008年IFLA大会宣读专业论文之际,考察了本次大会对于Web 2.0问题研究的情况,收集了本次大会对于Web 2.0问题研究的资料,以下对其主要内容作一解读。
1 强调web 2.0环境中的最佳知识管理
在2008年IFLA大会“图书馆与Web 2.0分会场”卫星会议上,与会代表重点围绕“知识管理――Web2.0环境中的最佳实践与学习”主题,讨论在Web 2.0环境下如何注重知识管理的创建、储存、共享和再使用等理论问题,希望在开放获取的环境下,重新组织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使Web 2.0技术畅通无阻地延伸到图书馆系统内,对网络“微内容”进行导航资源整合及共享,最终在资源统一描述的基础上,通过Web 2.0开放平台对现行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学科特性、出版物类型、首字母等进行统一导航、控制,为用户提供一个可自定义的知识管理服务系统。
自由招贴论文方面,中国作者顾立平的招贴论文《利用社会软件管理用户的网络行为和网络空间――web 2.0环境下图书馆的新服务》介绍了数字图书馆员应用市场营销的研究方法对重点用户群体进行战略调研的情况,强调数字图书馆员与用户共享社会软件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尤其关注使用2.0工具的嵌入式数字图书馆服务和图书馆服务的嵌入式2.0用户两个实际问题。而加拿大Emily Gusba的招贴论文《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学生视角下的信息查找:传统环境下和web 2.0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利用与感知有用性的比较研究》,同样也描述了数字图书馆利用Web2.0传播信息的新动向,指出在改善工作流程、在联合目录中反映本馆馆藏、拓展合作单位、加强工作的自动化程度等方面,都可以应用Web 2.0理念进行图书馆最佳知识的管理。
IFLA会议强调Web 2.0环境中的最佳知识管理,探讨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有现象,这也符合互联网“长尾”文化传播创新的理念,数字图书馆完全能够在更加宽泛的知识管理氛围内拓展服务,摆脱信息服务的“门户”役使,进而推动人类更精确地参与信息管理活动。
2 倡导Web 2.0环境中的书目控制共享
本次大会,世界代表在专设的2008―2009年“图书馆与Web 2.0讨论群组”上,围绕“共享书目数据的再利用与图书馆产品自由权限”问题进行了研讨,具体内容涉及到提倡数字图书馆应当得到所有的免费书目数据,所有的用户应当支持数字图书馆Web 2.0服务,数字图书馆界在Web 2.0的应用与研究基础上一定会诞生更多新理念和实践成果等问题。讨论会上,Stephen Abram、Karen Calhoun、Sally McCallum和Patrick Peiffer 4位专家讲解了Web 2.0对于数字图书馆的渗透、融合、共享等理念,其中,Sally McCallum提出的建议极具学术内涵:①信息用户期望无缝连接元数据和内容,不论其来源于互联网何处;②在交换数据的过程中,信息产业必须引领数据共享模式的价值取向;③互联网所有的数据共享可以进一步探讨“微内容”的数据格式。
同样,在IFLA编目组的讨论中,主持人向大家展示了一份开放知识基金会(ONF)工作组的请愿书,强调所有书目数据应该是免费共享控制,用户的Web2.0互动服务参与将推动书目元数据的全面免费使用。论文方面,法国Philippe Canti6and和Anne―e61ine lam―botte的合作论文《建立一个国家书目的2.0系统,以方便与用户进行合作》,则谈到法国国家书目和Web2.0的同盟关系。另外,代表们还讨论了书目数据共享的成本、所有权、格式和互操作性等一系列概念性标准、框架和方法,其中“编目著录记录的规范要求”、“国际标准著录描述”、数字对象元数据报道等分类和标引领域的新发展值得关注。
倡导书目控制的共享,实质就是以Web 2.0的表达方式来进行优化定位,充分发挥用户积极参与信息互动的“扩张力量”,通过用户“自组织”的结合来进行信息资源有序化控制共享。在这方面,IFLA书目控制组向与会者介绍了由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图书馆开发的基于WordPress的OPAC格式,该格式能把每条书目记录自动转为一个博客页面,具有动态的博客转换功能,进而随时对书目记录发表评论。当然,也有部分专家推荐使用亚马逊式的元数据格式,认为这种格式的元数据表达,除了图书馆常用的题名元素之外,还包括获取途径、版权信息、销量信息、流通量、获奖评论、标识符号、作者信息、博客关注、用户标签等信息元素,具有更广泛的“链接”属性,也值得推荐。
3 探讨Web 2.0环境中的馆员职业取向
IFLA探讨全体用户参与信息自由传播、快速流通的同时,意识到Web 2.0的应用会迅速提高数字图书馆用户的“智商”,也深知数字图书馆个性化链接服务就是满足用户作为一种“主体”直接参与到“自组织”的定位,而参与这种定位的信息生产者和信息利用者,必将是属于“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本次大会有一些论文对相关问题有所关注。
来自加拿大Corinne Laverty的论文《图书馆员创造维基应用来掌管现实》,重点论述了数字图书馆为促进深层次信息服务应当运用各类Web 2.0工作方式来完成的理念,尤其希望同行们应用Wiki学习工具来促进知识和理念的表达。同样,来自新加坡Wun Han Chow的论文《运用博客、维基和电子邮件为一线图书馆员建立实时交互式学习的平台》,重点叙述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专家在线”在线交互式平台的电子邮件服务、博客和Wiki功能,这些功能服务根据不同的课题和学科设定讨论群,并随时跟踪其发展。另外,还有一些论文提及到要在馆际互借工作中辅以一个完整的Web 2.0指导思想,以帮助数字图书馆员强化现
有的知识和技能并学习新的工作技巧,提升他们对Web 2.0新兴服务和技术的了解程度。
显而易见,IFLA会议重视数字图书馆员Web 2.0职业取向的研究,开始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审视数字图书馆员参与互联网“微内容”生成和传播的角色定位,以保证数字图书馆产生新的服务融合内容的同时,产生新一代数字图书馆员。代表们相信,数字图书馆员未来的服务价值和职业价值,一定会在IFLA倡导打破知识垄断、实现平等自由和知识共享的环境中产生并发展起来。
4 寻找Web 2.0环境中的服务融合模式
2008年IFLA各专业组上宣读的Web 2.0问题研究论文,有许多是服务应用的实例,这些个案经验的总结,注重Web 2.0技术的实施,意识到Web 2.0理念的引领,在探索如何在现有的管理系统基础上引进Web2.0技术,开发出适合用户特点的信息互动平台,从而形成数字图书馆员与用户相互认同、相互依存的服务模式,给数字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来自加拿大Corinne Laverty的论文《信息素质设计模式:图书馆员对于维基形式服务的学习》,重点评估了e-Learning的Wiki教学系统。来自英国BobGlass的论文《使用Web 2.0技术为新兴LIS专业开发社区意识》,则通过近五年来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图书馆以Web 2.0为基础的战略实施,总结了以加强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发展作为这类“社区”的经验。
这次大会上笔者也向IFLA政府信息与官方出版物组提交了《政府信息资源RSS获取:中国自由职业者的数字化个人档案》论文,具体通过研究中国自由职业者利用RSS服务的个案情况,寻找通过简单的标题定制、链接定制接受政府信息与官方出版物(包括数字图书馆)在内的最新资料“Beta”推送、自定义网站推送、文献集合推送等服务形成个人档案,以完成个人信息空间集合扩展至更宽泛的空间共享,最终促进数字化个人档案空间的形成。
大量Web 2.0服务论文表明,数字图书馆正超越信息本体的“文献”属性,通过Web 2.0的“链接用户”行为不断地补充“赛博空间”服务功能。下一阶段,IF-LA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寻找一个在专业定制或者自动分析基础上的简单且动态的图书馆“Beta”服务体系,从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自组织”服务,使人们更加丰富和快捷的获取信息。
5 整合Web 2.0环境中的技术封装趋势
时至今日,由于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广泛性和分散性,技术整合较之其他互联网服务仍有“惯性”的专业滞后现象存在,总体而言,数字图书馆的Web 2.0应用落后于其他互联网信息创新行业。由于技术封装的技术性较强,本次IFLA会议只有两篇论文有所涉及。塞尔维亚VesnaVuksan的论文《处于十字路口的图书馆与技术》专门介绍了贝尔格莱德市图书馆利用Web2.0程序和技术的情况。数字图书馆为了达到信息共享用户互动的目的,大量地开展博客形式的技术应用。而来自澳大利亚Roxanne missingham的论文《澳大利亚议会利用网络2.0的梦想与现实》重点探讨在澳大利亚国会议员和议会图书馆服务中实施Wiki推广的情况,目标在于形成多方位的澳大利亚图书馆虚拟空间实施以及个性化体验。
从本次会议的论文来看,未来IFLA技术封装整合还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通过用户利用数字图书馆Web 2.0服务功能来完成封装则是基本思路,让“用户在特定的桌面工具条的个性定制服务中,通过其按纽和检索框链接到各种资源的服务接口,如电子书籍、学术期刊、会议论坛、专家学者等的URLS进行组织集成,定制个性资源门户,提供某一或某批专业化服务网页”。
6 实施Web 2.0环境中的战略发展计划
近年来,IFLA在宣传与推广Web 2.0方面做了大量的推动工作。2007年IFLA大会收录Web2.0相关研究论文已达8篇,而2008年IFIA大会主题是“图书馆无国界――实现全球航行”,本身就具有强烈的Web 2.0内涵实质。在战略发展计划方面,IFLA参考咨询服务组在2008-2009年战略计划中提出,要继续促进以获得和发展可持续用户为中心的参考信息服务,强调提供基于Web的全球专业论坛,以通过Web 2.0信息服务达到全方面信息共享。2008年,IFLA图书馆管理组也在战略计划中强调,全球图书馆协会计划工作重点是建立一个Wiki作为一种收集更多信息,协调协会间的信息共享,Wiki将允许每个协会创造和保持自己的条目。
战略计划表明,IFLA正集中力量对Web 2.0研究进行宏观上的推进:IFLA会议关注Web 2.0理论,强调以开放获取为本质,突出数字图书馆“自组织”的信息配置功能,寻找数字图书馆自身Web 2.0话语体系,尽力做到与传统图书馆结合起来,树立更广泛的用户“信息权利”和“用户权利”观念;②IFLA会议参与Web 2.0实践,意在汇集一个各种数字资源的整合和“统一跨库”搜索利用路径,提供数字图书馆员、用户写入文本的平台,强调要适应需求决定服务、服务决定资源开发、需求决定图书馆未来走向,在提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形成可行的“自组织”组装流程,以揭示更多微内容信息,发挥强大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力量。
7 结语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151-2
当前,数字媒体艺术已成为各高校开设的热门专业,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艺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艺术创作活动的人才。
数字媒体艺术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蔓延开来,几乎进入所有与视听媒介相关的领域。从好莱坞的数字电影特技到家庭中的高清晰度杜比音响电视,从计算机网络游戏到虚拟现实场景的构建,数字媒体艺术成为一个区别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崭新的艺术领域。可见,正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艺术的数字化,催生了数字媒体艺术这一新的艺术品种。
一、数字媒体及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和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编码)等,通称为逻辑媒体,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但通常意义下所称的数字媒体常常指感觉媒体。简单来讲,“数字媒体”一般就是指“多媒体”,是由数字技术支持的信息传输载体,其表现形式更复杂,更具视觉冲击力,更具有互动特性。
如果按时间属性分,数字媒体处理器分成静止媒体(Still media)和连续媒体(Continues media)。静止媒体是指内容不会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数字媒体,比如文本和图片。而连续媒体是指内容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数字媒体,比如音频、视频、虚拟图像等。
按来源属性分,则可分成自然媒体(Natural media)和合成媒体(Synthetic media)。其中自然媒体是指客观世界存在的景物,声音等,经过专门的设备进行数字化和编码处理之后得到的数字媒体,比如数码相机拍的照片,数字摄像机拍的影像,MP3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电视等。合成媒体则是指的是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特定符号,语言或算法表示的,由计算机生成(合成)的文本,音乐,语音,图象和动画等,比如用3D制作软件制作出来的动画角色。如果按组成元素来分,则又可以分成单一媒体(Single media)和多媒体(Multi media)。顾名思义,单一媒体就是指单一信息载体组成的载体;而多媒体(Multimedia)则是指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数字媒体具有很多新的特点,如语言数字化、表现多样化、制作高效化、艺术大众化等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以数字技术作为技术基础,传统的艺术生产工具和材料由电脑设备、数字软件和编程语言所代替。数字技术将艺术语言数字化,这也带来了艺术表现上的多样化。数字媒体艺术使用数字化的创作语言,对任何内容都可以进行反复修改和恢复,为高效化的制作奠定了基础。数字媒体艺术使得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大众化成为现实。
二、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不单指某一传统艺术种类,而是指基于计算机数字平台创作出来的多种媒体艺术样式。它采用统一的数字工具、技术语言,灵活运用各种数字传播载体,无限复制,广泛传播,成为数字技术、艺术表现和大众传播特性高度融合的新兴艺术领域。数字媒体艺术包括数字电影艺术、数字电视艺术、数字动画艺术、数字游戏艺术、数字图像艺术、数字装置艺术、网络艺术、多媒体艺术、数字设计艺术、数字音乐艺术等诸多艺术形式。对于该如何称呼这种艺术,我们虽然还在“数码艺术”、“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中不断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基于计算机数字平台的艺术,它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提升了艺术的表现力,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
语言数字化:数字媒体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作为技术基础的。“数字技术”是一项与计算机相伴生的科学技术,它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播、还原的技术。数字技术可以将一切艺术要素数字化,无论什么样的声音、色彩或线条,无非都是“0”和“1”的排列组合而已。
在传统艺术的世界里,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工具和材料,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比如,提起中国画,我们马上就能想到笔墨纸砚和各种颜料;说到雕塑,离不开大理石、泥土、木头等物质材料以及各种刀具;而音乐更是离不开各种乐器的协调配合。正是这些不同的表现工具和材料,形成了各门类艺术不同的艺术语言。在数字艺术的世界里,传统的艺术工具和材料由电脑设备、数字软件和编程语言替代,操作方式也由手工技巧变为计算机操作或运算,不同门类的艺术语言得以数字化。
表现多样化:数字媒体艺术采用统一的数字工具、技术语言,灵活运用各种数字传播载体,能被无限复制,广泛传播,这为其在表现上的多样化奠定了技术基础。我们以戏剧表演为例。戏剧是一门舞台表演的艺术,在方寸之间上演人生的悲欢离合,演绎世界的五光十色。在数字艺术的时代,这一门传统艺术也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如何将传统舞台演出融入现代信息特征,如何以高科技视觉效果来吸引观众,如何丰富传统戏剧的表现形式,是国内戏剧界一直在探索的重大课题。“新媒体卡通戏剧”的诞生就是这一探索的成果。传统的戏剧舞台艺术与现代的数字技术相结合,带来戏剧表现的多样化。但如何将演员实景表演与动画虚拟表演准确切换和衔接,成为舞台效果优劣的关键。
艺术大众化:伯恩海姆曾经说:“计算机最深刻的美学意义在于,它迫使我们怀疑古典的艺术观和现实观。这种观念认为,为了认识现实,人必须站到现实之外,在艺术中则要求画框的存在和雕塑的底座的存在。这种认为艺术可以从它的日常环境中分离开来的观念,如同科学中的客观性理想一样,是一种文化的积淀。计算机通过混淆认识者与认识对象,混淆内与外,否定了这种要求纯粹客观性的幻想。人们已经注意到,日常生活正日益显示出与艺术条件的同一性。”伯恩海姆的话传达给我们这样一个信息:生活越来越艺术化,艺术也越来越生活化、大众化。
制作高效化:资料表明:一件艺术品从最初的构思到作品完成,修改的比例大约是70%以上,全部推倒重来也屡见不鲜。数字媒体艺术使用数字化的创作语言,为创作者提供了修改的便利并且“所见即所得”,对任何的内容都可以进行无数次的修改和恢复,为高效化的制作奠定了基础。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需要调动舞美、装置、焰火、表演等多专业、多部门多工种的团队协作与配合,难度极大,未经过现场测试很难预料最终效果,但是在创意阶段,动用大规模的实际排演又很不现实,一方面因为想法还不成熟,势必导致排演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排演需要很多人力物力,耗费不起。因此,如何逾越想象和现实之间的鸿沟成为创作中的一个难题。
数字媒体艺术究其本质而言,是属于大众文化的。数字媒体艺术处在这个电子化信息化的时代,其传播最大程度地普及到每个家庭和社会的各个角落,电视机、电脑、网络等无处不在,它的发展必然依赖大众的审美趣味。而数字媒体艺术的生产者也是依靠普及的数字媒体工具制作大批量的视觉文化产品,满足大众的审美需要和娱乐需求,艺术大众化已经成为事实。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和表现特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研究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研究是探讨其艺术表现特性的重要理论前提,也是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涉及到数字动感、数字音效、数字特技、数字肌理和数字色彩五个方面来展示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数字动感使得画面调度更加自由;数字音效带来高效的音响处理、真实的声音设计和多样的音乐创作;数字特技丰富了画面处理、造像和合成效果;数字肌理既能够真实模拟自然肌理,也会有计算机自身的独特创意;色彩的数字化使得创作者可以自由地对其进行调整和再创造。
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是众多学者一直关注的问题,从具体的表现元素到抽象的表现特性,是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本论文注重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是对艺术表现元素的提炼和总结,主要有虚拟性、交互性、奇观性、融合性和可变性五个方面。数字媒体艺术建立在多学科发展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多艺术门类,形成了金字塔型的艺术表现系统。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媒体艺术形态的日新月异,笔者的研究旨在摸索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规律,以期推动创作实践。
总而言之,数字媒体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艺术,这为它的艺术表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和便捷,尤其是数字艺术无与伦比的可复制性,在艺术传播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然而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种无与伦比的可复制性容易使艺术表现走上模式化的歧途。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领域,数字媒体艺术应当积极吸纳传统艺术精华,突破模式化的误区,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参考文献】
[1]厉先锋.反思我国数字媒体发展现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2).
[2]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电视与新媒体的整合营销策略[J].视听界,2009(1).
[3]袁萱.影视创作互动思维之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结合电视剧《战争目光》谈数字媒体交互的创作[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9(1)
[4]刘桂荣,谷鹏飞.数字艺术中的美学问题探究[J].河北学刊,2008(6).
[5]邱秉常.新媒体和艺术大众化的传播[J].鄂州大学学报,2008(4).
关键词 数字出版 商业模式 数字编辑 数字技术 著作权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张晗,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武汉430072,深圳大学教师,深圳518000
2010年,国内数字出版持续快速发展,新闻出版总署在数字出版政策方面打出组合拳,传统新闻出版单位高调进入电子书市场,数字内容提供商进军电子书产业步伐加快,手机出版发展迅猛,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加强,数字出版标准制定由民间自发转向政府主导,数字出版的产业体系业已形成,整体收入近千亿元人民币。
用“数字出版”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得到2010年有关数字出版的学术论文197篇(含行业信息52篇),集中在《出版科学》、《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科技与出版》、《出版参考》、《出版广角》、《印刷世界》和其他新闻传播类与印刷类杂志。参考业界职能部门划分和学术文献资料,可将获取的学术论文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论域:商业赢利模式。数字编辑实务、数字技术支持、著作权管理、人才培养以及地区专项调研。
一、商业赢利模式
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本世纪初对全球出版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技术范式对传统技术范式的革命,而且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出版产业传统的商业模式。
尽管数字出版产业的收入增长势头强劲,但总体上赢利模式尚未形成,仅仅是在学术期刊、网络游戏、个别文学原创网站等领域有较好表现,尚不足以对传统出版产业构成颠覆性冲击。研究者认为,传统的专业出版社具备许多有利条件,诸如拥有基于知识结构的定制模式、有相对固定的消费目标、有独特的内容资源和较为知名的品牌、加密保护成本问题容易解决等,其数字出版的模式和路径选择可从专业数据库、按需出版网络出版、在线教育和光盘等其他数字产品人手。基于长尾理论,数字出版应当从消费主义向参与性生产主义过渡,从混合型向纯数字型过渡,实现更低的成本和更大的销量,充分发挥各种推荐系统和搜索引擎的作用,帮助人们沿着一条既舒适又符合个人品位的道路从已知世界走向未知世界。
商业层面的赢利无论对于传统出版商还是新进数字出版商而言,始终是最关注的问题。那么,是否有一种成熟的商业赢利模式可供借鉴与参考呢?有学者将国内外已有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梳理为九种类型:专业期刊与图书出版模式、数据库模式、教育服务模式、电子书销售模式、移动增值服务模式、网络原创模式、广告模式、“用户创造内容”模式和按需出版模式。熊英、熊玉涛认为,提升客户的支付意愿是数字出版商业模式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客户支付意愿的提高除了支付对象本身能给客户带来较高的使用价值外,还依赖于支付对象的公平性属性、便利性属性、排他性属性和竞争性属性等。熊玉涛从产业的角度将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归纳为五种类型,即基于版本划分的收费模式、与硬件捆绑销售的模式、产业链横向扩张模式、捆绑其他产品合作促销模式和租赁/借阅模式。另有学者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分为内容赢利、广告赢利和服务赢利,并提出通过拓展个性化服务、利用交叉补贴模式、完善产业链延伸等方式创新期刊数字出版赢利模式。
但也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数字出版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光明的前景、一种现实的压力、一种先进的代名词的同时,大家对于“数字出版”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清晰的轮廓。传统出版社还没有找到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而官方的统计数据表明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和盈利额却在飞速地发展。这是相关管理部门利益最大化和学界研究风气肤泛化的一种体现。
数字时代,传统出版业的组织结构、出版流程、交易形式、出版规则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也对身处其中的出版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编辑角度来说,电子书是传统的编辑出书与数字技术结合的产物,其编辑过程与纸介质出版物没有实质性的区别,甚至可以直接利用纸介质图书编辑成果。但当数字出版发展到数据库出版的时候,特别是在跨文本的情况下,其编辑工作就会与纸介质图书发生较大的区别。
技术是引擎、内容是核心、渠道是关键。业界研究者认为,传统出版业的图书编辑须掌握跨媒体技术的综合编辑能力,适应数字出版策划,处理好电子出版物著作权属关系,主动参与营销策划。同时,由于数字出版所具备的技术优势使电子出版物的个性定制成为可能,编辑在开展工作时要在读者群中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来提供内容,注意读者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的变化、阅读时空的变化以及读者阅读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蔡继辉、高蝴蝶指出,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的作用与价值在于,海量无序信息的鉴别者、传统“把关人”角色的延伸、个性化阅读需求的服务者、内容资源整合加工者和知识信息的数字化传承者。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李伟国提出了一种数字出版的架构和编辑方式即金字塔知识结构数据组织。将工具书置于顶部,中间部分是研究成果,底部是原始资料,各部分可以细分成许多层次,在树状结构知识库的基础上通过横向知识链接而兼具网状结构。
宋永刚对传统图书数字出版稿酬计算方式进行了探索,他认为,以广告或网站流量为主要赢利手段的数字出版模式完全不再适用现有的“版税”稿酬计算方式。可在原有的按版税计酬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图书个体作为定价单位的方式,将图书单件或打包销售,按照借阅次数计费;或者以图书内的某段内容为定价单位的方式,按照浏览次数计费,甚至采用与数字出版商“分成”的模式。
三、数字技术支持
一直以来,技术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数字出版的发展。电子阅读器在中国遭遇瓶颈,其原因非常复杂。一是缺乏高质量的图书内容,二是网络盗版使得硬件难以依靠内容盈利,三是产品自身缺乏突破性的创新。业界人士认为,现阶段影响电子阅读器普及的五大制约因素包括价格、可挠性、彩色、分辨率和尺寸。
中国手机用户即将超过8亿,手机用户远远超过任何一款阅读器。以手机为载体的数字出版产品是最新型的数字出版形式,但由于手机屏幕较小的局限以及当前手机硬件、软件发展水平的限制,手机数字出版产品的效果还难以与纸书、电脑媲美。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电子书、地图、在线字典、本地字典、在线数据库和在线阅读。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范霄剑、蒋齐提出,数字化技术条件下的多通道复合出版是传统报业整合新媒体业务、实现内容汇聚、快速模板化拼版和多种通道多载体内容的一条新途径。多通道复合出版系统融合采、编、发流程中新闻采集、内容处理和多通道三个层次的工作,对来自包括纸质媒体见报版面的多种格式内容原料进行智能反解与标引输出,形成统一的内容汇聚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快速内容制作与再加工业务,形成适应多种新媒体载体要求的格式信息,完成多接口、多格式、相兼容的多通道复合出版,最终实现新媒体数字产品“一次制作,多元”的目标。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的潘晓东认为,数字出版市场与传统出版市场一样,强调市场分工。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出版社在发展数字出版上偏重于电子阅读器的开发,偏离了内容提供商的本分。而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出版单位积极建设自己的数字印刷工厂,同样与社会强调专业化发展与强调投资回报的理念相背离。
目前业界普遍认为,数字出版转型需要构建数字内容产品生成平台和数字内容产品发行平台。吴信训、吴小坤提出建构“中国数字出版公共(交易)平台”的设想。该平台以云存储技术为支撑,作为数字出版的承载平台,提供数字出版的工具,建立起一条各类数字出版的生产、流通和结算渠道,并实现多样化的终端。基于互联网的存储架构可进行智能的数据备份和分布式的存储,具有高度的安全性。采用智能传输技术,进行跨平台的网络传输,全面支持移动应用,实现多源点数据传输。作为结算平台,以安全可靠的实时结算技术手段为支撑,确保合作各方商定的合理且灵活适用的分成模式的实现,确保加入到平台中的各个实体的经济利益和版权维护。
四、著作权管理
著作权一直是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元素,然而很多数字出版企业目前却处于版权困局之中。数字技术使海量知识传播成为现实,海量作品的海量授权问题已成为制约数字出版发展的难题。传统著作权授权模式无法满足海量授权要求,授权要约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著作权授权问题,著作权权利限制也不适用于数字出版产业。著作权使用需求增加,但著作权授权模式并未改变,形成著作权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巨大差异,甚至积聚成巨大的产业法律风险。
目前数字出版著作权保护现存主要问题有:版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法律保护体系滞后以及缺乏有效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究者指出,必须完善著作权授权模式,协调著作权人、使用者和传播者之间的利益。一是要制定和完善权利保护与限制的平衡机制,二是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功能,疏通授权渠道,三是完善中介、版权等方式,构筑授权体系。
更有法律从业人士提出,没有哪种单一的授权方式可以解决全部授权问题,数字出版企业要按自建的商业模式,组合运用直接授权模式、间接授权模式和默示式授权模式等多重授权手段,才能最大程度地突破版权困境,减少版权侵权的法律风险。穆青在其研究中指出,数字出版单位可利用知识产权的特性,从专利申请、建立著作权保护联盟、商标战略、技术秘密保护等方面提供知识产权战略,提高著作权综合保护和管理水平。
五、人才培养
数字出版的流程改变了编辑出版工作和形态,目前我国传统出版业中积聚的主要为纸质出版物的内容策划、编辑加工和营销人才,数字化、网络化、媒体化程度较低,人才问题已成为实现数字出版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的短板。柳斌杰署长多次强调,培养一批既熟悉专业出版知识,又掌握现代数字出版技术和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出版人才,是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需要多个学科之间以及与出版行业、科技行业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对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有学者提出按照数字出版的出版与制作流程,建设数字出版专业的培养体系,设置前端、中端和后端课程,同时开设职业素质文化课程。数字出版类专业关键实验设备包括系统软件和硬件设备,常用设备和专业设备。另有学者认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滞后甚至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脱节的主要原因是受限于学科建设和专业审批管理制度,并提出从八个方面构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树立大编辑、大文化、大媒体的教育理念,二是尽快组建一支精良的数字出版教师队伍,三是增加并强化数字出版专业相关课程,四是数字出版教材建设亟待加强,五是大力加强学校数字出版实验室建设,六是开放数字出版基地和数字出版企业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七是导人数字出版专业竞赛和职业资格鉴定机制,八是加强数字出版高层次人才培养。
北京印刷学院的学者们以数字出版专业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为例,对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背景与意义、目标与原则、定位与特色以及方向与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数字化出版的特征分析,提出应按照数字出版人才需求的不同层次定位,构筑数字出版人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包括人文社科基础知识、编辑出版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知识和新媒体技术知识,使其具备数字编辑业务能力、新媒体运用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应用研究型复合人才和经营管理型人才。
浙江万里学院的程艳林提出基于出版流程训练的数字出版类课程合作改革的内容设计,包括以数字出版流程为内在逻辑的课程内容整合、以数字出版目标管理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和以作品质量为考核依据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改革。
六、地区专项调研
学者们开始针对某一地区的数字出版产业或产业中的某一领域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这是2010年数字出版研究的新动向。
黄孝章、张志林对北京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态势进行了研究,涉及数字出版物分类、数字出版产业链形态以及基本格局、数字出版人才需求和产业发展重点解决的问题等四个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