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2 21:50: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新课程; 教材资源; 整合
说到新课程改革人们已经不再陌生,新课程实行“一标多本”,主要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四个版本(我们采用的是岳麓版)。面对全新的教材我们很兴奋激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磨练,对新教材我们老师真的是“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一、疑惑和困难
1.对于教材的困惑
四个版本的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虽然整体知识结构差不多,但是我们从细节看,有许多知识点是不一样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是不是要把四个版本的知识点归纳全部给学生讲呢?这样一来,课时严重不足,教师的工作量也是超负荷的。
2.要求提高,资源不足
对教师来说,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个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就更加高了。这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发挥主体意识,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等等。同时教师要借助教材的工具性,对其进行合理整合,发挥教材的应有的功效。
对学生来说,新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适应高中历史的专题教学。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比如因为缺乏经济方面的背景知识,学生难以理解一些政治现象的成因这也是造成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3.现实和理想的落差
现实和理想的落差让教师困惑,毕竟高考成绩、升学率高低,成了学校、社会评价教师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愚以为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内强实力。至于教学进度缓慢,课时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整合教材的尝试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整合教材呢?
1.宏观把握,细节入手
首先应对教材结构,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应对照课标,找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教学目标中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要求;其次,教师对教材整合后要留时间给学生消化,引导学生跨专题,跨单元,形成对历史的整体宏观把握。
2.依托教材,灵活整合
以古希腊罗马的历史为例,必修3思想文化史,在必修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另外选修部分,我们选择的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几乎在每本书上都有涉及到古希腊的知识点。如果是高三复习,就可以把所有的内容整合到一起进行讲解,让学生的知识能够形成体系。
3.紧扣课标,合理取舍
在进行教材处理时,可分二步:(1)确定专题的主线,(2)根据课标的“学习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拟订各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方法初探,抛砖引玉
我们要求高效,有目的性的教学,对教材进行整合能有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把个人方法进行总结,以抛砖引玉。
1.以课标为中心提炼知识点。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课标: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那么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围绕他们的哲学观点让学生理解,尤其是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归纳总结并进行比较,加深他们的认识。
2.合理调整教材结构
在不违背课标改革精神的前提下,重新整合建构历史教学体系,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合理整合到一起可以避免许多重复劳动,学生对内容理解也能比较透彻。
3.“纵”向的整合
新课程历史教材模块教学,那对历史的“纵”向的整合必不可少。重新按照时间让学生自己整理历史,教师起辅助作用,这样既能帮学生复习,又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横”向的整合
新课程历史教材必修部分3本,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一个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高三复习的时候必须把他们联系起来,让学生综合分析这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特点。
关键词: 情感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 运用方法
一、在备课时对于课本情感的深入发掘
要想在历史课上充分融入感情教育,就要进行充分备课。一方面,对学生的情况加以准备,另一方面,对本节课的内容加以了解。针对学生情感识别能力逐渐转变为情绪认识;由对方法论的认识到世界观的形成;理性思维和美感等高级情感的逐渐完善等,确定备课重点。
高中阶段的历史大多是以一种纲领性的形式传授历史知识的。而情感教育的开展,就必须建立在对这个纲领的全面了解之上,即要有目标指向性地挖掘教材,对教学的进程和手段进行认真的设计并拓展必要的课外知识,创设情境,充分剖析教材的显性和隐性情感因素。
二、融情入课,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精彩的开头往往是情感教育的点睛之笔,能引起共鸣的导入是课堂教学开展的基石。
导入,就是对课堂教学的切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并引发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
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应当根据本堂课内容的情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牢牢把握学生的情感,为整堂课提纲挈领。
三、深入展开,设计情景问题
历史教学的满堂灌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情感的提升和知识的学习相互脱节。而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链接知识的学习和情感的提升,达到相辅相成的境界。
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升华学生情感思维的能力。
比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节课程的讲授与学习。文化思想史的讲授与学习是比较不容易体现的,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流派要内容交错,教材对知识点的描述不生动,只有对要点的叙述。教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以情景的设置,通过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比如,可以向学生举例说:春秋时期,有一个人,由于国家政治凋敝,经济倒退而家徒四壁,最后盗取邻居的钱财。针对这种现象,各个学派将会有什么样的主张?有的学生说,法家会主张严刑重审,儒家会主张进行道德教育,道家会主张道法自然,让其自身觉悟。通过问题的提出和研讨,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教学氛围,所以,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传授知识,讲授我国春秋时期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会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但教师在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中应注意对关键点的把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点这一主要目标之下,能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深刻体会蕴含在教材背后的感情。如果对情景设计不当,反而会使学生迷失重点,对历史事实的尊重性将下降,与历史情感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四、升华收尾,总结概括有力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处,饶有余味地画龙点睛,才能使学生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历史情感真正融入自己的思想中,使学生的情感从临时性上升到长久性的高度,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具体操作上,在课堂教学的结尾部分,不但要为本节教授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总结,而且要对本节课程的历史情感进行再升华,使教学目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这一章节结束时,我使用这样一段话收尾:“20世纪,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付出了生命财产等的重大代价,形成了今天的较为均衡的世界局势和较为和平的发展环境。但是,世界各地区总有一些不安分的势力,试图通过卑劣的手段来打破平衡,捞取利益。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反思战争,看待战争?”此言一出,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虽然这部分在考试中不做要求,但是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理性历史观、和严谨历史情感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给学生留下深入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这对国家的发展和人才教育战略是有利的。
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情感的形成是一个由浅及深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卢布姆说:“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成分从单纯觉察开始,经过具有一定动力的阶段,最后达到对一个人的行为控制。”实行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应以多种方法相结合,在适当的启发点下,以情景影响学生,全方位地实行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一、备课组教学总体目标
本学期历史教学主要是完成必修一第七、八、九专题和必修二经济史的内容,而这学期我们对学生又进行了分科,即学习文科的同学将要面临历史的高考,所以对学生上学期不重视历史科的学习,应该作一些说明和鼓励,我们常说,科教兴国,教育的兴衰维系国家的兴衰!根据现在四川省的高考要求,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同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既分工又合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
二、历史备课组整体教学策略基本要求
1、对备课组的基本要求:全组成员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使我们高一历史组更加优秀;互相交流进一步研讨教材及适合与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进度安排及周课时进度的安排
第1周:;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2周: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3周: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4周:古代的经济政策;讲评练习
第5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曲折发展
第6周: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及讲评练习。
第7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
第8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第9周:大众传媒的更新、专题总结
第10周:期中复习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二)
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规定的任务,我组三位教师认真履行职责,如期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业务学习,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教学中。除认真组织学习《课程标准解读》外,还经常分析高考、会考方向及教改的趋势,狠抓教材的学习与新观点、新思维、新情景的学习研究,并注意发挥集体协作精神,与政治、地理相关学科老师共同研究高考、会考信息和动向,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展。
二、继续规范教学常规,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的研究1、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备课深入细致。加强集体备课,每一节课在上课前都认真的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哪一个知识点该怎么讲,大概用多长的时间讲,都认真的讨论过。在制定教学目的时,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
2、加强集体备课活动,做到定主讲、定内容、定时间。每周至少一次集体备课时间,每次都是全员参加,全员参与。
3、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问题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4、坚持听课活动。每周都要组织组内听课活动,听后还要组织讨论,吸取他人之长,以补自己的不足。
5、组织公开课活动。每两周安排的一次组内老师的示范课,听后集体评议,并时常请资深教师指导,以求进步。
6、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多媒体教学搞得有声有色。
7、进行 “中学历史目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专项课题研究,并取得了较好成果。论文多篇获奖,并发表在各级刊物上。
8、以学校博客群组作为平台,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和反思。张xx、徐xx两位老师获得市级博客比赛“最佳互动奖”和校级博客评选“十佳博客”。
三、不足:
第一、平时的组题,要做到精选,并且要做到精做,提高单位时间的做题效率,尤其是出现原题时不能做错。前几次考试中,都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原题,但学生普遍的失分较多。
第二、做题方法对学生传授的不够,同学们不能做到以不变来应万变。
四、下一阶段的工作要具体做好:
第一,让要加强集体备课,要把备课工作做到更细。并且要加强三位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
第二,注意习题的选题与练习,精讲精练。加大作业的批改,从作业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生的不足。
第三,一定的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把学校的指导方针落实到实处。
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三)
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各项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根据高二文科班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第一、总体目标
1、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考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要求,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因此我在教学进程中,将有目的的将史、政、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风格。
2、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三历史教学应注重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我在教学中,将强化和突出历史的阶段特征,将具体历史事件放到这种特征中去考察分析,让学生自己去深化认识,受到教育、得出启示、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正确处理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的关系
我将采用三段式复习,即基础复习,专题复习和重点复习方法,同时把教学计划作调整,侧重点在后两段上,以增强能力训练的力度,
第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届高二文科共有2个班,共计93人,学生基础相对较弱,学习习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三、主要教学措施
1、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思想,认真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学法,努力提高教学效度。
2、狠抓学风建设,管理好自己的课堂,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高三第一轮复习的要求来进行高二历史教学;真正做到常规教学落到实处。
3、关于考试:按照年级组的统一要求,认真组织好每一次阶段考试,做到精心命题,细心阅卷,认真讲评。
4、关于作业:要求学生按进度及时按质、按量完成好所订同步训练资料,;教师平时加强监督,按时、按要求批改好作业。
5、积极推进集体备课:,群策群力。
6、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中国古代史》。
1、假期补课期间完成《中国古代史》第一至第二章的教学。
2、下学期第1-4周完成文科完成选修I第三章至第四章教学任务。
3、第5-7周文科完成第五章前四节教学任务。
4、第8-9周文科完成第五章后四节教学任务,进行一次模拟测试。
5、第10周复习准备月考。(节假日放假,则据实际情况往后进行调整)
6、第11-13周进行《中国古代史》第六章前四节教学任务。
7、第14-15周进行《中国古代史》第六章后三节教学任务。
8、第14-15周完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的教学,
9、第16-18完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三章的教学,进行第二次模拟测试。
10、第19周复习,准备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四)
一、指导思想:
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教学。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1、德育目标: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2、教学目标: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强化,用简洁有效的记忆方法记忆知识点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纵横联系,形成小专题和规律性的认识;重视对学生的解题方法的指导,主要是通过高考题的练习来完成;重视对学生引导重新解读课本,仔细分析和巩固记忆课本上的内容,把基础知识落实到课本上;体现历史学科与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重视有关人文主义的知识点的挖掘和引导。
3、教学任务: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完成《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掌握相关的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能力。
4、重新认识、感悟新课程。通过深入学习,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人才观、评价观,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专业素养。
5、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科组的常规管理,认真对待。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五)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理科班完成历史必修I、II、III基础会考复习工作,争取在基础会考中取得优秀成绩。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材
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以xx版20xx新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I(必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I(选修)》为教材,以xx版《高中历史I、III(必修)教师教学用书》《高中历史I、III(选修)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参。
三、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必修I-III、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争与和平》,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四、教学要求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安排
第1-4周完成文科完成选修I第七、八、单元教学任务及第五周测试,理科完成必修I复习任务,第三周周六进行第一次模拟测试
第5-7周文科完成第九单元与选修III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任务及第八周测试,理科完成必修II复习任务并在第六周进行第二次模拟测试。
第8-9周文科完成选修III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教学任务及测试。理科复习必修III及进行第三次模拟测试。
第10周复习准备段考。(节假日放假,则据实际情况往后进行调整)
第11-13周讲评段考试卷及文科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任务。理科全面复习加强练习,进行第四次模拟测试。
关键词:高中体艺班;高三历史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23-02
我校属于民办学校,办学之路虽年轻但不乏有特色。针对我校高中生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差异较大的情况,为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成效,学校在高中部实行了分层教学。我校高中部共有三类教学班∶A层班级B层班级体艺班(即文科美术体育班)。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体艺生文化成绩这一问题摆在了所有体艺班老师的面前,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我思考最多的。教学的对象是学生,采取有效措施之前要先弄清学情。我校体艺生存在的情况:只有少部分学生是专业与文化都较优秀的。大部分学生文化科基础较差、成绩不理想,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学习习惯不够好(包括勤奋钻研不够答题规范不够自学能力较弱);专业课学习时间占得多,学生文化科巩固时间少。在这种情况下,高三复习教学若按A班B班的计划复习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老师们都在尽心思考,努力地提高高三复习课的有效性。回顾起来,我在历史课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四个策略:
一、紧扣课标考纲和考试说明,让学生心中有方向
每年高考,福建省会针对历史学科的课标和大纲,制定当年的考试说明。它蕴涵着大量的信息和资源,是复习备考的重要素材和依据,对历史高考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老师和学生都要认真研究,使教与学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性。体艺班学生基础较差,注意力较易分散(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能持续集中15-20分钟)。针对这种情况,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内,要让学生迅速把握教学重点,应紧扣历史课标、大纲和考试说明。只有这样,师生才能更充分地利用好课堂时间,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校高三历史备课组认真研读了近几年来福建省自主命题的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虽然内容都有所调整,但考点和能力要求总体上是没有大的变动,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负担和影响。因此,针对体艺班的学情,在必修一政治史复习中,我以2013年福建省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为依据对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删减,使体艺生无形中感到学习任务轻了复习巩固的方向更加明朗了。理所当然地,在新一年的福建省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出台之时,老师们会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学习。
二、整合历史教材,让学生心中有线索
高中人民版历史教材以专题形式出现,打破了时空,中外历史混合在一起的编写。针对体艺生历史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而言,他们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又因课外勤奋不够,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及时巩固,更加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和历史基本线索,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因此,老师在每一章节复习时都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以理清线索。如,必修二专题七“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节,教材做了这样的安排:第一标题是“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第二标题是“农业全盘集体化”,第三标题是“斯大林模式”。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线索,在复习时,我会对本节知识结构做如下的调整:①利用课题揭示“斯大林模式”的含义;②介绍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③让学生找出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④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在工业化之路和农业全盘集体化中形成;⑤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征;⑥评价斯大林模式。通过整合,本节课各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帮助体艺生更好地把握线索,理解知识。对于和这两处内容不论是三本必修还是人物选修都进行了详细学习,在复习时也可将同一历史事件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将三本必修的内容一次性透彻复习。这样做是为了让教学内容紧凑清晰,不致以被割裂开;可以节省重复学习的时间,减少了学生的烦躁心情,有利于体艺班学生迅速掌握基本内容、寻清线索。
三、课堂留出一定的复习巩固时间,让学生胸有成竹
针对体艺生课外复习巩固的自觉性不够和对知识需要内化的特点,老师要当堂留出适当的时间针对重难点知识让学生进行巩固,时间大致可在5~10分钟左右。如,学习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时必然要碰到对英、法、美、德四国近代政体的对比,这个问题既是本专题的重点内容,也是本专题的难点,因此在课堂上,我先留5分钟时间让体艺生照着表格进行记忆,再留3分钟时间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提问抽查,最后让学生对于自己还没掌握的知识用红笔进行标注,便于课后进行巩固复习。课堂上留5~10分钟让学生自行消化是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趁热打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让学生体验到课堂上学有所成,愉悦的情绪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四、加强解题指导,让学生应试心中有方法
高考有四大考核目标与要求,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历史高考试题不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是用材料呈现出来,高考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中外贯通。伴随着高考材料题知识点切入更加细化,考察学生的能力要求的提高,学生在应试中要提高有效分值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怕材料题。分析体艺班学生的试卷发现,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迁移能力差;解题技巧不熟练,答题速度太慢;问题审不清,答非所问;历史分析能力弱,回答问题不全面,得分低;字迹潦草,主观题作答不规范,口语化严重。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掌握解题技巧,才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高三历史复习要突出材料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与归纳信息的能力。面对高考大量史料,学生在作答中首先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带着问题读材料;要注意从材料段前段后寻找文章的出处,注意把握所涉时间、人物、事件,找出关键词句并在试题中作标注;对信息量大的材料划分层次归纳中心,找出各层次之间的联系;注意联系课本,因为每个材料背后必然与课本中某一个知识点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最后是进行规范作答:主观题作答不得照抄材料原文;答题要注意参考设问分值,分点作答并将重要知识点放在前面;注意答案组织语言需简明扼要并用学科术语;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这些解题方法和技巧老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让学生达到一看到相关的题型就能说出个所以然来。解题方法的有效运用能帮助学生缓解考场心理压力,提高历史学科的有效得分,增强应试能力。
历史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有其特定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课标、找准方向,勤于记忆、夯实基础,善于总结、寻找规律,这样才能提高体艺班历史复课的有效性,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张史敏,张子辉.原始要终疏通知便[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1-2).
[2]郭弘.研读“考试说明”把握备考方向[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4).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自主、探究和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文章从探究式教学的情境创设、小组讨论、总结提高等环节对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运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实践运用
历史是高中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长期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是探究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探究式教学主要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而展开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对历史进行“再现”,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可以首先以“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这副对联引入,让学生思考该对联的创作背景,对联中所指的“割地求和”与什么事件有关。一系列的问题引入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与相关的视频或资料,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开展历史学习。
二、启发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尽量选择与学习主题紧密相关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学习“必修1”第六单元中“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俄国十月革命有关的视频或评价等资料,增加学生对十月革命的了解。然后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你觉得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偶然发生的吗?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条件是什么?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加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加深学生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小组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合作探究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部分,通过小组合作,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思维,拓宽知识面,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教师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历史教学时,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给学生分配探究性任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教学“必修3”第一单元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该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讨论:汉武帝为什么会推崇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具有什么特点?学生A:因为董仲舒的儒家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在汉武帝时期备受推崇。学生B:新的儒家思想融合了阴阳五行、道家以及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并通过调整使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保障政治上的统一。学生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汉武帝时期的重要政策,客观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的稳定,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多给予鼓励,及时纠正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四、总结提高,加深学生的探究体会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总结提高非常重要。及时的总结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效果,加深学生对历史探究学习的体会。由于有的教师历史教学意识比较淡薄,认为历史教学就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陈述和勾勾画画,忽视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度学习和反思总结,不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因此,在采用探究式学习法进行历史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并对学习成果进行归纳,将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灵活运用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在教学“必修1”第四单元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日军侵华的主要材料,然后让学生根据时间顺序了解日军侵华的一系列战争,并对时期的主要军事斗争时间及成果进行记忆,分析胜利的原因,并对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进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结束语
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指导。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教会学生在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并将其与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林云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如果说以往的高考是适应者夺冠,那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则是适应者生存,创新者夺冠。新形势下的高三历史教学,如何既使适应者生存,又使创新者发展,则是每位历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而高三第二阶段的复习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时期。
一、第二阶段备考的地位和特点
(一)地位
1 第二阶段备考是在巩固第一阶段复习成果基础上的查漏补缺。课堂设计、教学过程、内容安排、能力要求等应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完善和提升。
2 第二阶段复习是高考备考整个过程中提高学生成绩和能力的十分重要的阶段。进一步拓宽视野。巩固基础,提升能力,关系到教师备考指导和学生备考的成败。
3 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第二阶段复习占去了高三教学的近一半的时间。故第二段复习在高考备考整个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二)特点
1 就知识范围看:第二阶段复习知识容量大、跨度大、学科内综合性强。学科间相互渗透广泛。同时还必须面l临着由专题史向通史整合的教学过程。
2 就能力要求看:完全按照高考的能力要求进行训练。已经突破了“基础”这个环节,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处处体现。
3 教师的备课难度明显加大:一是对通史教学具体目标的确定难度大。二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教学策略的运用难度加大。三是选择教学材料的难度加大。
4 教学环节的进一步优化,复习的针对性要求进一步提高。
其一,知识内容必须优化。不仅依据课标,还要和《考纲》的考点相联系,特别要重视那些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内容。
其二,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的优化。对于《考纲》要求的主干和重点知识,备考时要兼顾到目前国内所有新课标教材的范围、观点和相关表述,以呈现给学生最佳的知识结构。
其三,“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优化。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科能力。了解教材中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拿出最佳教学方案。
其四,复习方法的进一步优化。复习的内容选择和方法选择应和高考能力要求相一致。
二、第二阶段备考的总体要求
(一)加强对《考试说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传试说明》是《考试大纲》的细化和延伸,是高考命题的本质规定和依据。对《考试说明》的研究重在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教学中加以贯彻。研究《考试说明》一定要弄清以下几个方面:
1 高考知识范围的硬性规定。《考试说明》对知识范围的规定,原则上是小于《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规定,但在具体知识点的要求上。又祥于《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要求,这对我们的教学是有利的,所以要求师生要认真对照《课标》、《考纲》,对《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范围、知识点要了如指掌。
2 对高考能力的软性要求。高考的能力要求是四个层面。每个层面又有三个层级,这四个层面和三个层级均是呈递进状态。教师只有真正理解每项能力要求的内涵与外延,才能在第二段复习中以较高的能力标准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
3 对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的定位。《考试说明》关于命题指导思想的表述,句句微言大义,字字价值千金。这一指导思想是我们高考备考的钥匙,也是打开高考胜利之门_的钥匙。对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的理解和应用一定要越过“初步”这个坎,使它真正变成我们高考复习的指导思想。
4 题型示例的价值和作用。《考试说明》中的例题既是《考试说明》的组成部分,也是《考试说明》的最好注脚,还是2010年新高考的风向标。它的特殊性足以使其成为最佳的高考模拟题,认真研究这些例题,能亲身体验新高考试题的“温湿度”,能零距离地感受专家学者的意图,这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二)以新课程理念引领,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第二段教学之急务。
考查学生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一贯追求,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也是我们教学的永恒主题。第二段复习的特点之一就是使学生最终形成稳定的学科能力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于解答问题。为此,我们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必须强化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1 巩固基础。我们要在充分利用第一阶段复习已形成的优质资源的前提下,在巩固和扩大第一阶段复习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要注意避免以下几个教学偏向:为巩固基础关注细节,重蹈薪授课覆辙,将二段复习课上成一段复习课的压缩,或使课堂成为知识的“流水帐”;为完善知识网络大量罗列一些“死知识”,不能很好的优化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内容;为发散学生思维脱离教材,盲目提高教学起点;为加强知识的记忆,过于依赖某一教材的表述;大搞题海战术,以考代教,以考代学。
2 强化开放性。《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教学的开放性。体现在教学中,首先应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在二段复习时尤为重要。其次,创设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大到放眼于社会,小到着眼于课堂,让学生关注社会、体味人生,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人文素质。《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是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同等重要的,这是新课程高考的最大亮点。也是高考成绩提高的新的增长点。必然也是我们备考中绝不能忽视的关键点,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实现这一考查目标的重要保障。
3 提高课堂效益。课堂效益的高低对于高考成败意义重大。必须坚决克服影响课堂效益的因素:一是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二是教学随意性大,主次不分明,轻重不缓急,时间搭配不科学、教学进度无规划、因材施教无梯度,一些教学细节的处理也轻描淡写。三是课堂练习的盲目、无效,甚至负效。四是讲评课只有“讲”,没有评。只有克服这些课堂教学问题,才能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要素配置合理、关系和谐,才能增加师生间有恩维含量的交流和对话,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品质。从而实现教与学的高效。
(三)以《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规范备考。一是科学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焦点。特别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但与热点的联系要适度,不要为热点而热点。不要过分以热点问题作为专题进行复习,重在学会用历史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近几年的高考实践证明,基础打牢了,思维方法正确了,回答热点问题自然会得心应手。二是关注地方特色。关注地方特色说到底就是关注山东的历史和今天。备考中要注意(1)把山东的历史放在
中国历史发展的大的环境中去比较和分析。(2)注意政史地三科的结合。因为近三年的山东高考文综试题有关“地方特色”的内容命制大都是在最后一个政史地三科综合题中。三是处理好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关系,《考试大纲》中指出“考虑到大学对新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必修内容也可以包含选修内容”。因此不能忽视选修教材的内容学习,特别是必修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选修教材就成为最好的选择。四是强化答题思路的规范、学科语言的规范和书写的规范性训练。
三、第二段备考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按《高考大纲》和《高考说明》的要求,重新整合教材必修内容,以通史的形式建立知识体系。完成这一教学环节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不能完全打破学生已经建立的知识结构,切忌另起炉灶。
2 必须是新授课和一轮复习的查漏补缺,抓薄弱环节,抓高考得分点。
3 按时段划分知识板块,每一个时段的时间辖限、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要完整、系统、科学、清晰的展现出来。新课标不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提倡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理念。在复习中的学科支撑应该在强调基础的前提下着力构建好知识网络,使之对学生形成“立体”支撑,从而使之站得“稳”、看得“清”、想得“透”、识得“全”、做得“准”。
4 细化每一时段的知识内容。这里的细化不是死扣一些具体的知识点,而是按《课标》和《考纲》的要求,将分散在各模块的相关内容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梳理,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其来龙去脉要一一理清,重在分析、说明。特别要从整个文明史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细化知识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若干小专题,专题的知识范围以教材为依托(不是为依据),不要额外增加知识点,专题不在大而在精。
(二)具体做法
1 明确教学目标,特别是能力目标,要定位准确,针对性强,在“实”字上做足文章。课堂的教学环节、要求应是:巩固基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不留肓点、确保得分点。
2 知识的处理:以《课标》为指导,以《考纲》、《僦明》为依据,在优化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删繁就简,大胆的舍弃一些具体的知识点,最大限度的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3 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角色的彻底转换,教师授课应力求少而精,要在指在点子上,引到路子上,把握好度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感悟,以达到全面重温、识记、理解、巩固以往所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一节课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本节内容。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放手发动群众”。
4 具体内容的处理重在讲思路,讲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多层面的分析问题,特别是讲评课。可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纵横联系、调动和运用形成的知识网络;实行开放性复习教学,选择能进行发散、逆向和迁移的专题案例,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发展。
一、用新的观念统领复习
观念是社会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在高考复习过程中,作为复习指导者的教师要更新观念,以全新的观念指导复习工作。
首先,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统观高中《历史课标》和历史教材三个必修模块,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准确把握这些史学观点,既是我们按照新课标教学的前提,也是指导高考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注史学动态的特点。从近两年高考命题情况看,体现和涉及这些方面的试题不少。因此在复习指导时,要以新的史学观点与方法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客观全面地认识、评价古今中外的历史事物与现象。
其次,用新的教学观念贯穿复习过程。这主要从两个方面的转变入手,即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和从“以本为本”到“重整教材”。从我接触的许多教师来看,仍习惯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进行复习教学,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也难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要特征的高考改革。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输入推进,高考命题体现了不拘泥于教材内的知识、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不拘泥于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的思想,“以本为本”的思想不能适应当前的高考形势,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敢于、善于重整教材,使其适合高考的需要。
再次,用实事求是的观念指导复习。主要是要把握考情和学情,按“需”施教。就是要根据高考要求的知识范围、能力要求和学生的现状,重整教材,安排复习内容,在复习中一定要特别考虑学生情况,不顾学生实际,只从《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出发,肯定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用有效的策略指导复习
高考复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采取正确的策略才能事半功倍。作者依据多年的高考指导经验和高三历史新课程教的要求与特点,总结了几条针对性的高考复习策略,以期达到复习效益最大化。
首先,对教科书要有效取舍。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一标多本,异本教材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体现新课标对史实的要求,诠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史学内涵。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要认真研读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分析其异同,把握其内涵,这样才能正确地对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取舍和准确地把握。这里我们反对将不同版本教材的知识和新旧课程知识进行简单叠加,这样只能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没有任何益处。
其次,掌握知识与能力的难易度。认真细致地研读有关文本中对于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把握对知识与能力要求的难度与深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一般而言,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常采用“知道”、“了解”、“列举”、“例举”、“概述”、“归纳”、“理解”、“认识”、“分析”和“评价”等行为动词,来标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要求。因此,我们建议高考复习指导者必须要认真领会这些行为动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知识难度的界定,根据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深度的不同要求安排相应的复习策略和复习内容设置,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效掌控复习过程中的难易度。
再次,合理安排复习时间。高三复习的时间安排要结合具体的校情和学情等因素,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的复习时间表。从学生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提高这个具有规律性复习的过程来看,长期以来采取的三轮复习的策略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三、用科学的方法实施复习
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在我们实施历史高考复习时,要树立正确的观念,采用恰当的策略,更要寻求有效的方法。
首先,通史复习是基础。以时间为序,重在梳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将学生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用历史发展的时间主线串接起来,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逐渐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网络。
其次,专题复习是重点。通史复习之后,就要转向专题复习,这时要把重心由梳理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转到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思考问题,训练学生对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寻找所需要的、有效的方法和技能;训练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对通史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加强对专题中知识的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掌握有关专题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过程,阐述其因果关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重组能力。
再次,热点复习是提高。复习时必须关注热点问题,高考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南针。每年高考都有一定的调整,复习时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明确高考的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试卷形式等方面的具体说明和要求,把握住高考专家的命题意图、教育理念和命题思想,从而使复习更有针对性、时代性、高效率。考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有一个显著特征,往往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选择当前热点问题作为试题背景材料,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对热点进行整理、分析,尽可能地做到全面、细致,而且要以试题的形式加以训练与巩固。
通过对2014年修订的香港《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和台湾《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领――历史科》两个纲领性文件进行课程框架体系、文件内容方面的深度解读,了解香港和台湾在高中历史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和课程评价方式等具体的操作理念和流程,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历史课程标准 比较 香港 台湾
2014年1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对2007年版《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指引》)进行了修订。同年2月,台湾也对《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领――历史科》(以下简称《纲领》)进行了修订。这两份文件修订时间相近,本文将从两地高中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找出其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港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框架比较
香港地区《指引》包括概论、课程架构、课程规划、学与教、评估、学与教资源和附录七个部分。第一章概论从背景、课程理念、课程宗旨、课程目标、学习成果,以及与初中教育、高等教育及就业出路的衔接等部分进行阐述。第二章课程架构从课程设计的原则和课程架构及组织两个方面论述。第三章从主导原则、学习进程、课程规划策略和课程统筹四个方面来论述课程规划。第四章学与教包括知识与学习、主导原则、取向与策略、课堂互动、照顾学生的多样性。第五章具体介绍了评估的角色和评估的目标及方法。第六章学与教资源不仅介绍了教科书、参考材料、科技与网上资源、小区资源等重要的资源,还强调要从配合教学目标和照顾学生的多样性两方面来灵活运用学与教资源,同时强调要注意资源的管理。
台湾地区《纲要》包括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微调修订对照表、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微调修订对照表四个部分,其中主要介绍了必修和选修纲要,这两个纲要均包括目标、核心能力、时间分配、教材纲要和实施方法五个部分。其中必修目标方面从历史知识、能力、自我认同感、多元文化认识、学习兴趣五个方面提出了要求。选修目标方面从培养思考、分析、比较、论证、评价等方面的能力,重视本土、尊重多元、关怀弱势文化的胸襟,形成宽阔的世界文化视野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在核心能力方面均提出表达历史时序、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和运用史料四个方面的核心能力。教材纲要作为《纲要》中最重要的部分,必修对台湾史、中国史和世界史按主题进行分类,选修主要选择六种世界文化类型进行阐释,说明各主题中的基础知识,并标明重点。实施方法包括教材编选、教学方法、教学评量、教学资源和教学相关配合事项。
港台地区都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资源等进行了探讨。不同之处在于:香港地区《指引》详尽介绍了其制定的理念以及作为高中课程与初中教育、高等教育及就业出路的衔接,从更大的系统背景对其解读。内容方面,台湾地区《纲要》更简洁明了,香港地区《指引》则更详尽,比如《指引》在附录部分作了七个案例,并在附录词汇释义部分解释了“公开评核”等24个核心用语,并罗列了14页参考文献给中学历史教师提供备课的资源。
二、港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比较
1.课程目标分析比较
香港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巧、价值观和态度三个层次。其中知识层面的要求主要有: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用不同的方式陈述和诠释历史以表达不同的观点、信念、经验以及行为对世界的影响,理清主要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技巧层面的要求主要有:分辨客观史实与主观见解,构建历史的观点与视野;比较、鉴别、诠释历史数据,运用新史料对历史做出新的解释;辨别、解释历史档案和文献;合理地选择、取舍史料,依据史料提出观点;学会搜集、整理、甄别、选择史料,对史料的价值给予鉴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历史解决问题。价值观和态度层面的要求主要有:站在当时的立场、置身当时的环境来解读当时的历史;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观念;保持探究人类文化的精神;拥有全球和世界视野,具有国民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台湾的课程目标是从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层面来规定的。其中必修课方面规定:掌握重要的历史知识;具备搜集史料、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具有历史思维;理解和认同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识世界历史的发展,尊重和包容各种文化;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选修课方面规定:认识世界各重要文化的内涵,进而养成思考、分析、比较、论证、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了解世界重要文化演变的重大问题及现象,进而养成重视本土、尊重多元、关怀弱势文化的胸襟;从文化省思与传承的角度,关怀世界重要文化的发展,以形成宽阔的世界文化视野。
香港和台湾的课程目标表述都逻辑分明、条理清晰、层次感强。不同之处在于香港地区《指引》从知识、技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历史教育提出了目标要求,同时对其进行了详尽阐述。台湾地区非常注重历史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出表达历史时序、理解历史、解释历史、运用史料等四项学科核心能力,并单独作为第二部分表述。
2.课程内容分析比较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港台两地都采取了将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方式,符合世界课程发展的趋势。在必修科中两地都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来安排教材,用以培养学生表达历史时序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过去与现在的关联性。在选修课设置方面,香港地区从文化、地理、人物、制度、宗教和性别等六个不同的角度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与现实和自身的关系。而台湾地区则是从文明的角度,介绍不同文化的渊源及发展,更具全球视野。
从时间分配上看,香港地区历史课总共约为250个课时,其中必修课140个课时(占总课时的56%),选修课70个课时(占总课时的28%),中国历史概论(不列入公开评核范围)8个课时,历史研习的态度与方法(不列入公开评核范围)12个课时,校本评核部分20个课时。台湾地区的历史课程课时总共为206个,其中必修课128个(占总课时的62%),选修课78个课时(占总课时的38%)。
3.课程实施分析比较
香港地区在《指引》第四章“学与教”中指出:归纳、分析、比较、综合、评价等,都是常用的历史研习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直接讲授、问题探究、对话交流、善用资料研习、创设模拟历史情境、利用资讯科技学习、从阅读中学习、照顾学生的多样性。台湾地区《纲要》特别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出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认知经验、能力和学习为起点,灵活考虑如讲述、角色扮演、课堂讨论、参观访问等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其中指出小组讨论法是发展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方法。
香港地区在《指引》中详细论述了教科书、参考材料(史料、史学论著与论文、工具资源)、科技与网上资源、小区资源四种资源,还强调要从配合教学目标、照顾学生的多样性两方面来灵活运用学与教资源,同时要注意资源的管理,包括学与教资源的共享、学与教资源的整理两方面。台湾地区强调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中的运用,指出为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以应用的教学资源包括:历史挂图、重大历史事件演进历程表、重要文物模型;历史教学的幻灯片、录像带、光盘、视听教学设备、人物画像复印件、历代碑帖拓片以及和教材相关的照片等。
4.课程评价分析比较
香港地区《指引》根据评估的两个重要目的(促进学习、了解学习成果)将评估分为进展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香港的公开评核包括公开考试(笔试)及校本评核两部分。公开考试占总分的80%,分历展和历史专题进行,分别占48%和32%。评核准则不再单凭内容要点评分,而是采用水平评核方式。
台湾地区的教学评价包括总结式评量、形成式评量和诊断式评量,目的在于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纲要》指出教学评价除了要了解学生学习成果外,还要配合教学目标,以及核心能力、教材纲要内容的要求,兼顾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语文能力,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成就和学习困难,作为改进教学、提升教学成效的依据。《纲要》建议教学评价要采用多元化考核的方式:定期纸笔测验、课堂提问与讨论、撰写报告、辩论比赛、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同时《纲要》还提出:要把学生平时各项学习活动的表现,详细、客观地记录下来,并整理成个人档案,作为评价的参考资料。
两地的评价都加入了形成性评价,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日常学习、关注学生主动参与、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同时两地都建议采用多元考核的方式,台湾地区《纲要》提出考核的方式可包括定期纸笔测验、课堂提问与讨论、撰写报告、辩论比赛、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香港地区《指引》还提出了如专题研习、评论写作、服务学习、考察活动、读史心得、课堂汇报、小型研习/模拟研究(可分阶段评分)、史事分析、史料搜集、历史悬案讨论、历史剧讨论、反思日志等方法。不同之处在于香港地区《指引》对最后的公开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比重作了详尽介绍,而台湾地区《纲要》中我们看不到相关的介绍。
三、启示
从文本的表达方式上看,香港地区应该借鉴台湾地区的编排方式,将课程目标编写得更加清晰明了,高度精炼概括,使用起来快捷方便。而台湾地区在内容的编排上应该学习香港地区考虑课程标准的实用性,给中学历史教师更多的案例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同时提供更多的备课资源。
从课程内容的选择看,香港地区的课程内容必修从历史线索的角度,选修从专题的角度来截取知识,使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中国历史,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必修科各单元主题选取的知识点可以看出,香港课标所选的知识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根据重点选择典型材料,避免了教材编写的烦难杂。选修课的六个主题基本都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在未来更具能力参与社会事务及处理个人问题。
从课程评价的制定看,相比台湾地区的课程评价,香港地区的课程评价更加具体和全面,不仅指出了评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更明确指出为了保障评价的规范化和合理化,香港地区的历史教学评价各部分比例以及实施原则和注意事项。既注重过程性评价又注重结果性评价,既注重公开评核又注重校内评估,尤其成绩调整部分和按照分数来界定五个表现等级的具体方法也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联合编订.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S].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