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学理论论文

数学理论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20 16:20: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学理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学理论论文

第1篇

论文参考文献的引用按顺序标注依次编码的,是列在论文的末尾处,数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数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1]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2007,(8):10-13.

[2]王玉文,马海凤,赵宇华.现代数学思想选讲[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3]史宁中.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4):8.

[4]张禾瑞,郝炳新.高等代数(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朱继欢.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现代商业.

[6]黄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数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

[7]赵国喜,王守印,梁桂珍,李鑫.河南省高师数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探微[J].管理学刊,2009(10).

数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马本江.信息经济学教学改进的新思路探析[J].教学改革,2010,13(6):117-119.

[3]杨君,张成科.信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40-42.

[4]方厚政.信息经济学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方式探讨[J].中国信息界,2012,3(8):74-78.

[5]张雅君.本科信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4(8):97-99.

[6]苏菊宁,陈菊红,杨变红.基于提前期压缩的非对称信息供应链契约[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29(6):39-45.

[7]周蓉,卢志学.非对称生产规模供应商的两阶段投标策略[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27(12):36-42.

数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1]罗富荣.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对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0(04).

[2]钟波,刘琼荪,付鹂.知识经济时代应用数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1(09).

[3]刘应明,王宝富,白苏华.数学类本科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2009(03).

[4]吴季松.知识经济学理论、实践和应用[J].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3).

[5]王高雄,周之铭.常微分方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2篇

伦理身份的变化

如果说蒂娜私生女的身份在故事的开始就存在,是一个预设的伦理结的话,那么迪利亚的一系列行为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开了这个伦理结,因为她的行为虽然使夏洛特不能成婚却让蒂娜终于能够有一个“家”,并以一个合理的身份与自己的母亲生活在一起。但与此同时迪利亚也促使了第二个主要伦理结的产生,即:夏洛特和蒂娜母女俩相识却不能相认,两者的身份仍然是收养者与弃婴的关系。丈夫逝世不久,迪利亚就把夏洛特接到了自己家里,同时颇出乎人们意料的,把蒂娜也接了过来一起生活,一切完全就是按照迪利亚的计划一步步进行的。蒂娜进入迪利亚的生活后,导致了迪利亚、夏洛特以及蒂娜这三者伦理身份的巨大变化。首先,爱女心切的夏洛特为了保证蒂娜有个合理的身份就必须隐藏自己的身份。因此私生女蒂娜的公开身份仍然是被迪利亚收养的孤女。在蒂娜以及公众眼中,夏洛特、蒂娜的亲生母亲,只是个因为一直未嫁而性格日益孤僻的老处女,蒂娜称之为阿姨。而迪利亚,这个一手毁掉夏洛特婚姻,使其母女无法相认的人却获得了蒂娜发自内心的爱,从小她就自觉不自觉的跟着迪利亚的孩子一起叫她妈妈。这样,真正的母亲成为了女儿眼中脾气古怪的阿姨,真正的阿姨反倒成了母亲。“伦理身份的变化必然导致伦理混乱的产生。”两位“母亲”的身份的变化也在无时无刻影响着她们各自的行为。夏洛特因为怕女儿重演自己的悲剧,一直对蒂娜严加管教;而迪利亚一心想要通过蒂娜重新真正的生活一次,因此努力让蒂娜自由而无所拘束的活着。大相径庭的教育方式的结果就是蒂娜虽明知迪利亚并非自己生母却在心中也把她放在了母亲的位置上。因为在她看来,这位母亲虽非自己生母却美丽有趣且宽容,和家里的那位整日阴沉着脸这也不准那也不行的“阿姨”相比,简直就像一位天使。对于夏洛特,蒂娜更多的是一种敬畏的态度,而这远非正常的母女关系。这样迪利亚导致的这个母女不能相认的伦理结就更加难以解开了,这个伦理结从形式上最终内化为了心理上。

母亲的选择

两位母亲之间的冲突在蒂娜进入婚龄后变得激烈起来。蒂娜虽聪明美丽得到不少男子的爱慕,却因身份问题缺乏合适的结婚对象。这一切都使夏洛特焦虑,她唯恐蒂娜重演自己的悲剧。她明白在这个社会中,不但自己正在为触犯社会禁忌(未婚生女)付出诸如不能结婚不能与女儿相认的沉重代价,蒂娜也要为母亲的错误付出代价。蒂娜在婚嫁市场中的不如意使夏洛特意识到了“身份”的重要性:即使长期住在迪利亚家里,貌似享受着罗尔斯顿家族的护佑,但她们却并不真正属于这里。在此情况下,她想到的唯一出路就是逃离这个社会,“去一个没人认识我们的地方,在那里我们会过平常人的生活,蒂娜可以找个丈夫,成个家”。通过这样的方式,夏洛特企图确认两人的母女关系,为自己和蒂娜在混乱的伦理身份中做出选择。夏洛特这一人物看似保守和谨小慎微,她的这一行为和想法却反映了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影响的下新女性的某些特点,这也说明在妇女独立运动的影响下一种新的女性伦理正慢慢形成。面对同样的状况,迪利亚的反应全然不同,她坚决反对夏洛特的办法,甚至不惜与之进行正面冲突。相似的是,她想到的办法也是要明确身份:通过正式收养的方式使蒂娜获得在罗尔斯顿家族中的合法身份。她心里非常清楚,这一切“不是为了克莱门特,也不是为了夏洛特和蒂娜,是为了她自己,她曾失去的幻影和主动放弃的生活……”两位母亲的目的虽然一致,但出发点却大不相同,这使她们的行为看似相似却有了本质的区别。伦理身份继续、或者更加混乱的结果就是伦理结始终解不开,这也导致了迪利亚和夏洛特两人之间矛盾在蒂娜婚礼前夜爆发。在当时,青年女子在婚前是不被允许了解任何与性有关的知识的,只有在新婚前夜才被给予一些有关两性和婚姻关系的指导,在传统上这一任务其母亲来完成。对于夏洛特来说,虽然早已接受阿姨这个身份,但从未被承认和满足过的母爱却使她格外想在这个时刻扮演这个重要的角色。而迪利亚,在正式确立与蒂娜法律上的母女关系后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才有资格担起这一任务,不仅如此,蒂娜的新婚前夜对她来说还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蒂娜新婚前夜的甜蜜和祥和中包含了她自己过去未实现的幻想……婚礼前的这几天,她感觉自己变成了蒂娜,而蒂娜就是少女时代的自己……她在年轻的时候做出了选择,而成熟后也接受了现实,但现在,这秘密的快乐是对她错过但从未放弃的一切的补偿。”[1]78两人各执己见,在争夺过程中互相指责,多年的积怨彻底爆发。夏洛特最终道出了自己对迪利亚的不满:“你用你的忍耐和慷概抢走了我的孩子,而我也一直因为她而忍受着这一切,因为我也没有别的选择。但今晚,今晚她属于我。今晚我就是没法忍受她叫你妈妈。”在夏洛特坚决的态度面前,迪利亚终于让步。但出人意料的是,夏洛特最终还是把好不容易争来的机会让给了迪利亚。其原因并不复杂,她一直以来所有决定的出发点都是蒂娜的幸福。而蒂娜当前的幸福和她大家族养女这个身份息息相关,让她知道自己真实的身份只会引起更多麻烦。因此无论夏洛特对母亲的身份有多渴望,那些迫使她隐藏自己身份的社会伦理压力让她再次服从了社会规则,做出了永远向女儿隐藏自己真实身份的伦理选择。

第3篇

论文摘要从广义图书馆学的角度,讨论图书馆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与当前所面临的课题,比较欧洲、北美与中文地区各具特色的图书馆事业,认为图书馆学应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和谐发展成具有探究、辩证与论证的学科。

前言——追求图书馆学的高度与际当

图书馆学的生机,在于图书馆学尚有许多开拓的大空间,而所有这些大空间发展都将统合于解决人类社会历代以来的三个问题。在中文,我将它命名为“三差”问题:分别是各种识读能力落差ICTdivide、各种信息(信息)取得时的差别Informationgap,以及各别知识流布与创新过程中的差异Knowledgedifference。图书馆学学术的研究生机,似可以从这个“三差”问题所形成的方圆之中,去追求、去探求。

图书馆学的概念超过二千年,图书馆学的成“学”,百年以来讨论不已,惟图书馆学的学术理论研究,几乎阙如。图书馆学的研究内涵,亦至今(2008年)始终未定。

图书馆知识是所有学科与学门的最底层学习,图书馆知识的学术高度又是所有各科各门知识的最顶端,图书馆的成学和知识发展密不可分。追寻图书馆学的研究高度与学术际当,是持续发展这门学问的命脉之所系。

汉代刘氏父子的“别录”,把知识本身和图书馆管理知识带入了“二元”的境地。他们二人把2000年前的中国知识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类别,再把六类群书种别为七略,并形成提纲书目性质的“七录”。“七录”工作是图书馆管理知识的发微,也是二元化知识管理的鼻祖。

公元2003年至2005年,以色列国家科学基金会所资助的一项研究亦提出了“二元化知识”的具体概念与分析,把人类的整体知识区分为广域知识meta-knowledge和各科知识subject-basedknowledge。广域知识的理论便成了我们这个学科的当今理论;广域知识的研究包括纯理论研究、向量研究和质量研究,便成了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广域知识的教育便成了我们这个学门的教育,包括理论性的学术教育和实务实作性的专业训练这个面向。

在数字时代的21世纪,追求图书馆学的研究高度与范围际当relevance,比起以往任何时代,均显得更加刻不容缓。图书馆学必须要摆脱不必要的徘徊,破除学科名称的“自我困局”,不论是“图书馆学”、“图书信息学”、“信息管理学”、“图书文献处理学”、或者是“信息科学”,乃至于“知识管理学”。历数十年以来,图书馆学学术研究受困于“名称上的自我困局”是其他学科所少见的。划定自己的际当,追求图书馆学成学的方圆。

2图书馆学学术理论的研究

图书馆学学术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是图书馆教育和图书馆进阶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的研究有助于图书馆系列教育内容的“完整建构”。衔接过去一百年间,不同时空下的图书馆教育内涵,进一步找到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精神主轴。

图书馆学学术理论的探讨、研究、教学与阐扬是一个必须。图书馆学在一千年前与历史纠结在一起,一百年前和教育混淆同处,十年前又开始和信息交错换魂;图书馆学发展的最大障碍与困难,在于学术理论上如何与其它学科主、从关系的厘清,找到自己真正的学术位置,探索自己本科学术的方圆。图书馆学应该不是学术上的菟丝花,也不是知识的葛藤。

以我个人从1973年开始陆陆续续的教学经验,一直未察觉这个问题,直到最近才暮然惊觉,我自己和左右的同仁大都偏重实务实作性的专业训练教学,甚至如“图书馆法与图书馆国际组织”、“信息科学导论”,或者是“图书馆与大众传播”这样的课程都偏向传授实务实作的讲说,而较少涉及基本理论的方向性剖析。

二千年以来,不同阶段的人类文明诞生了不同阶段的图书馆学与图书馆学研究。但是,不同阶段的图书馆学事实上是为人类社会解决相同的问题。换句话说,图书馆学学术理论的研究,首先需要掌握住图书馆学的“变”与“不变”。我们检视过去50年或是25年的各家论文,可以发现图书馆学是建立在图书馆的变动、转型与变律之中的研讨与研究,而绝少研究图书馆的恒变原因以及和“恒变”相对应的不变因素。事实上,图书馆的恒变与不变正是图书馆学学术理论的核心课题。

图书馆学基本上是一种社会科学,图书馆的变动与社会环境因素有关,最近西方学者提出InformationSociology信息社会学,这是进一步讨论图书馆这方面“变”的发展。另一方面图书馆的“不变”,也充分反映出图书馆在社会体系中的基本存在价值以及其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元素性成分。以我个人最近几年的初略性研究,发现图书馆的“不变性”研究,在于能够透视图书馆的真正本质与存在目的。所以,在研究图书馆从自动化管理趋向变换化管理之际,往往亦把“图书馆的变”与“图书馆的不变”投入一个“对称”的思考中去衡量。

研究图书馆学学术的学术理论,须同时注重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变律”与“定律”这两个元素,惟如此,似乎这个学术理论才能浮现与真正诞生。3欧洲地区图书馆学研究

根据LeifLorring的说法,1989年柏林围墙倒塌后,促进了欧洲各国的关系和联系,欧洲图书馆教育机构亦增加了许多互动,各国并发表了Bologna宣言,亦即TheBolognaProcessTowardstheEuropeanHigherEd-ucationArea,追求在2010年建立一个具有欧洲特色的高等教育领域,并使这个欧风系统全球化。

在Bologna宣言影响下,2005年百位欧洲各国的LIS教育学家,共同规划了一份LIS教育课程,EuropeanCurriculumReflectionson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Education的反映报告,这份报告由西班牙,荷兰,英国,挪威,德国,立陶宛等六国的LIS的学术机关领衔,有100余位参与者提出超过500份书面意见,并且经过2500位的网络参与,分成12个分组讨论所总结而成,这份报告的内容集中在12个议题之下,分别是:①广域Meta-leve!LIS教学课程;②文化资产与文化资产数字化;③信息素养与学习;④信息查找Seeking与信息检索;⑤信息社会;⑥知识管理;⑦知识组织;⑨图书馆在多元文化信息社会的国际交流;⑨历史观点下的图书馆与社会;⑩调和欧洲文化的特色;⑾图书馆暨信息机构的理论与实务;⑿图书馆管理与推广。

这份具有欧洲风格的LIS课程计划,强调了文化内涵为LIS的重点,也把知识管理和知识组织纳入教程。LIS教育学者的心理极限,将影响从业人员的行为表现,预见集体的心理极限,必将影响未来的发展。欧洲图书馆学风格中的数据处理学Documentation一直是一个特色。以法文名称会衔的“国际文献处理联盟”FID虽然进入历史的蛰伏期,资料处理学(Doeu-mentation)长久以来都是欧风图书馆学的重要部分,因此LID在欧洲图书馆界仍然是一个比较于LIS为更多人所接受的图书馆学称谓。

4北美地区图书馆学研究

最近有一个四人专家组简称JITA,JITA是分别将四人小组名字的第一个字母为代表组串起来,他们是JoseManualBarruecoCruz、ImmaSubiratsCoil、ThomasKrichelandAntonellaDeRobbio四人,在JITA四人专家组分类下的“信息使用和信息社会学”这个部分,事实上也等于是现代图书馆社会学,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在这个领域内共计罗列了九项很重要的课题,包括:①信息使用和冲击影响Useandimpactofinformation;②书目计量法Bibliometricmethod;③信息存在于社会Infor-mationinsociety;④信息社会Informationsociety;⑤信息经济Informationeconomics;⑥信息政策Informationpoli-cy;⑦信息传播与流通Informationdisseminationanddif-fusion;⑧信息需求和信息需求分析Informationneedsandinformationrequirementsanalysis;⑨使用者界面和使用能力Userinterfacesusability。

四人小组特别把书目计量bibliometric列入信息社会,这是非常正确的认知,也具有深长的意义。书目计量bibliometfie有一连串的变身包括信息计量infomet-ric、网源数据计量webmetric以及科学计量scmntomet-rjc等,事实上正本朔源bibliometric一词即可涵括info-metric、webmetric。书目计量是一种针对知识行为的研究behaviorstudy,包括作者个人知识习性和行为表现的研究,社会集体性知识行为的研究,并以统计方法呈现出这种知识行为的特征与图像,成熟的书目计量可以反映出知识成长的趋向。

目前,书目计量的研究尚处于蛮荒的原始阶段,2003年担任美国信息学会ASIST会长的TrudiBellardoHahn女士亦指出:信息科学研究者创出了书目计量学bibliometrics,以测量信息爆发Informationexplosion量,书目计量对于科技和学术的产生及传播,具有相当意义。我愿意指出:书目计量学的潜能和影响力尚未全面出现。书目计量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手段之一,书目计量也是研究信息社会学的起步,书目计量本身急待建立起一套系列性的方法。书目计量的初步完备,不仅可以测量各种信息在不同媒体与信道中的爆发,亦可以促成知识在量化计算后,进入到序列的合理状态。

崔蒂汉TrudiHaln女士2003年以美国信息学会ASIST会长的身份,反省反思:信息科学对于世界有什么贡献?她的睿智与自审能力指出除了上述“书目计量”之外,更包括自动化索引摘要系统、信息储存与检索系统ISAR、信息行为研究以及信息政策形成等四大“贡献”。

在北美地区的学术世界中,InformationScience和LibraryScience是如此接近,甚至是一家亲。但是,在我们所处的学术界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港澳地区等,将library和information划上一个相等符号,可能还不是那么容易取得“无异议”,甚至异议可能特多。这方面的美国图书馆学研究,是值得我们羡慕的。

5中文图书馆学的成学与建立

中文图书馆学ChineseLibrananship或中国图书馆学科学ChineseLibraryScience的建立与成学,是一个值得好好思索的问题。就世界性的图书馆学发展而言,具有比较性研究价值者,才有成为被研究的对象。中文图书馆学研究在历史上的独特性成果,已然成为图书馆学门的重要分支学科如古典目录学,在信息应用方面亦由于中文文字的特性使然,促成中文信息系统在许多方面有别于西方罗马拼音文字的处理。中文的文献处理documentation,亦可自成一学,而成为中文图书馆学的重要部分之一。

中文图书馆学的特殊内涵与特色文化背景因素,其中无论是古典目录学的理论蕴底与演化、版本学的独树与文艺复兴,或者是现代信息学在词汇控制与索引系统中的比较研究,甚至是历代藏书、编书的大规模知识管理精神。在认真成学后,是可以在全球图书馆事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的。

中文图书馆学在各种识读能力落差ICTdivide问题上,自古以来,有许多有别于西方文明的经验,从不同的书字史到文字统一的“恒不变”,从多语文并用的历朝历代文献,到不同文体的演变与演进等,都是这方面的研究资源。中文图书馆学在各种信息取得时的差别informationgap,可以追溯到“孟母三迁”或更远的历史故事,官方的驿道与“报”以及清廷的七阁布局,则是另一种研究的重要资源。中文图书馆学在各别知识流布与创新过程中的差异问题,更可以上溯孔夫子“有教无类”的精神,九流十家的演变,性善性恶之说以及历来儒学发展中的辩证史程,中华知识的兴衰俱在其中。

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是发展中文图书馆学的重要途径。中文图书馆学要跳脱“学科名词”的迷失与自我困局,前述的目录之学、版本之学、书法之学,甚至校雠之学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图书馆学”,均可纳入中文泛图书馆学的学术研究内容,再加入近代西风下所影响的新兴之学包括信息科学、知识管理、文献处理、图书与信息、信息管理等,以百川纳入海的角度看都是中文图书馆学成学的组成成份。新学与旧学的融合,能造成有如文艺复兴般的新兴学科:中文图书馆学,甚至直接命名为中文知识管理学。

6泛图书馆学的共同理论基础

在主观与客观的条件下,图书馆学学术研究的方圆,似乎必须要放弃“学科名称的我执”,不执着于称为“图书馆学”,或“信息科学”,或“信息管理”,或“图书信息学”,或其它等等。譬如台湾各图书馆学系所的名称,至少就有四种以上的不同称谓。各个名称和称谓自然就代表不同的意涵与研究范围,以其问的最大公约称之为“泛图书馆学”,涵括其学术研究的领域,并且找出共同的理论基础,才能划定本门学科自己追求的学科际当与成学后的宇宙方圆。

假若,我们可以找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泛图书馆学”,都有其“恒不变”的定律问题存在。经过辩证的证明,则泛图书馆学框架下的共同理论基础,便有可能确定下来。若如此,图书馆学的学术高度与际当的追求,可以成为一个目标去进行纯理论的研究、探讨。并获得学术研究上的丰硕与认可。

第4篇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建议如下:

(一)课前指导预习,培养学习能力

预习指导,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教给学生相应的预习方法,并根据新课的重点、难点及易混知识而设计预习方案:

(1)开始预习,对课文知识哪些详读、哪些略看,要向学生交待清楚。对内容多、难度大的知识要分出层次逐层阅读,并将关键词语用色笔画上记号;对概念、法则、定律和性质要逐字逐句推敲、仔细品味。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自学习惯。

(2)精心设疑,诱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如学习《数的整除》一节中关于“质数”、“合数”概念时,应据概念性较强的特点,可设计这样思考题:①什么叫质数?5为什么叫质数?最小的质数是几?②什么叫合数?“6”为什么叫合数?最小的合数是几?③1是不是质数?1是不是合数?为什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3)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有些知识(如几何的形、体)都可用动手操作方法进行预习。如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可利用实物形象直观的特点,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中掌握这些形体的特征。再如,对“锻造”问题,可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或黄泥捏成一个长方体,再把它改捏成圆柱体,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两种形体虽然变了,但体积不变,为学“锻造”作了铺垫和准备。同时,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二)课中积极引导学生质疑、释疑

课堂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说就是质疑和释疑的过程。教学中要启发引导中国学习联盟胆质疑,并多方面、多角度地释疑。如六年级学习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时,通过预习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圆柱体侧面积展开是个长方形。其中一个学生却提出:“只能是长方形吗”?

引起大家兴趣,使把包在圆柱体学具和实物侧面的纸展开,卷起,再展开,边观察边思考,进行热烈讨论,一个学生说:“如圆柱体底面周长与高相等,侧面积展开就是正方形”;另个学生说:“如果沿圆柱体侧面的高斜着切开展开,那么侧面又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结果从不同角度得到同一计算公式:底的周长乘以高。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发展了空间想象力。

(三)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在多练中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5篇

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话语体系,有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和卓有成就的成果,得以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较文学的“危机”“死亡”中活得很好,也得到了国际比较文学界的认可。如美国学者大卫•达姆罗什曾经指出:“过去几十年里,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个比较文学研究项目与学术组织的持续增长。但没有任何地方的增长能比中国更为强劲……”

二、建构中国比较文学话语体系体现了一种学术创新

这种创新是研究者对中国和国际比较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提出新原理,或建构新的理论体系或新学派。中国比较文学话语体系的形成体现在它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术语、概念、范畴和言说体系。如“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变异学”“译介学”“比较诗学”“可比性”“阐发研究”以及比较文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等核心术语、概念、范畴等都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关注点,并由此形成了一套理论表述。这里仅以“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和“变异学”为例加以说明。比较文学自它诞生以来,不断出现的“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也诉说了它的学科发展史。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各有自己的定义,而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季羡林、钱钟书、孙景尧、乐黛云、陈惇、杨乃乔、曹顺庆、王向远和方汉文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比较文学”的内涵加以界定。如目前在高校中使用较广的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对这一概念的界定为:“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这一概念明确了比较文学的“四个特性”“三种关系”“一个本体”和研究客体,受到了学界的认可。方汉文立足于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特性给出了“比较文学的新定义”:“比较文学是跨越不同文化体系的,通过同一性与差异性的比较来研究世界文学的发展规律与联系的学科。”这个界定充分肯定了“世界文学”作为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与具体对象,重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比较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逐渐深化,“世界文学”的概念被再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来,作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世界文学应该有特定的涵义。但是自从歌德提出这个概念以来,关于它的内涵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国外研究者如大卫•达姆罗什、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帕斯卡尔•卡萨诺瓦、弗兰科•莫莱蒂等先后提出自己的理解。国内学者王宁、杨乃乔、方汉文、曹顺庆等也对“世界文学”提出了新的阐释。如王宁从世界主义的角度指出,世界文学可以被描述为:“

(1)各民族优秀文学的经典之总汇;

(2)一种用于从总体上研究、评价和批评文学的全球的、跨文化的和比较的视角;

(3)不同语言中的文学生产、流通、翻译和批评性选择的发展演变过程。”杨乃乔则认为,“世界文学共含有五个层面的意义:总量上的世界文学,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作为经典的世界文学,歌德理想中的世界文学以及借助翻译在语际传播、折射与阅读的世界文学。”可以看出,这两个界定中都避免了直接下定义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对“世界文学”给以了界定,也不难看出大卫•达姆罗什的影子,因为在他看来,“

1、世界文学是各种民族文学的椭圆形折射;

2、世界文学是在翻译中有所获益的文学;

3、世界文学是一种阅读模式,而不是一系列标准恒定的经典作品;是读者与超乎自己时空的世界发生的间距式距离。”而方汉文则从辩证理性的角度重新定义了“世界文学”:“世界文学就是各个民族和国家文学差异性的同一性的交合与融新。”这种界定凸显了世界文学中的民族文学的差异性和同一性的辩证统一。“变异学研究”是曹顺庆近年来致力建构的一个领域。在《比较文学学》(2005)中,他首先提出“变异性”的话题。2006年,他对“变异学”给出了明确的界定:“比较文学变异学将比较文学的跨越性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研究支点,它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现象交流的变异状态,以及研究没有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在同一个范畴上存在的文学表达上的异质性和变异性,从而探究文学现象差异与变异的内在规律性所在。”此后,他又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系统阐释变异学的理论背景、理论核心、研究范围(跨国变异研究、跨语际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学研究和跨文明研究)和价值意义等,在国内外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中国比较文学话语体系的形成除了体现在核心概念、术语以外

在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也颇有创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者结合本国的比较文学实践,积极探索全球化时代跨越东西方文化研究的比较文学新观念和新理论。例如乐黛云等著的《比较文学原理新编》(1998)立足于文化和文学多元差异性的观念,率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引入比较文学研究中来,倡导“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互存与互补观念,主张东西方文学要、互识互补、和谐相处来促进世界比较文学的共同发展。另外,方汉文的《比较文学高等原理》(2002)从“新辩证观”的视角提出了比较文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比较文学的新定义等论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在该书2011年的修订版中,作者提出了“创建比较文学的中国化新理论体系的初步构想:包括比较文学的本体论、文本论和批评实践等构成部分。”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对比较思维和比较文学的本体论等构成的划分显示了新世纪以来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模式。曹顺庆等所著《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2002)探讨了跨越东西异质文化(文明)间比较文学研究的问题。他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2006)“打破了欧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概括出一个新的学科理论范式,明确提出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一个基本特征与四大研究领域,一个基本特征即‘跨越性’,这包括跨国、跨学科与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即‘实证性影响研究’、‘变异研究’、‘平行研究’与‘总体文学研究’。”

该书还深化了“跨文明研究”的表述。其中的“变异研究”是作者提出的颇有创新性的观点,它关注文学交流与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过滤、文学误读、译介、接受等作用而发生的变异情况,并由此探究文学变异的内在规律。在研究方法方面,中国比较文学在历史实证(影响研究)和逻辑美学(平行研究)两种方法论的基础上,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向前推进了一步,业已形成以跨文化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为世界比较文学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它能一次又一次地绝处逢生,走出“危机”,以致于国内不少学者一直在呼吁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并充分肯定其贡献。我们认为,中国学派仍在建设中的表述更为妥当。对建设中的“中国学派”而言,独特的方法论应是它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学理依据。20世纪90年代末期,曹顺庆曾经指出:“……中国学派则将以跨文化‘双向阐发法’,中西互补‘异同比较法’,探求民族特色及文化根源‘模子寻根法’、促进中西沟通‘对话法’及旨在追求理论重构‘整合与重构法’等五种方法为支柱,正在和即将构筑起中国学派‘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大厦。”五种研究方法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基于自身的理论思考和研究实践提出的。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累累硕果证明了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在研究领域方面,中国比较文学涉及到学科理论建设、翻译研究、文学人类学、中外文学关系、比较诗学、比较文化、流散文学、海外华人文学、中华民族文学关系、文学符号学、海外汉学等,并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过,国内研究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限于篇幅,这里难以细述,仅论及翻译研究、文学人类学和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翻译研究的繁荣,尤其是翻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是比较文学和翻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这是因为翻译研究一直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也是翻译文学、翻译文学史和译介学的研究对象。文学翻译不仅要转换文字符号,而且要传递和重塑文化观念。翻译文学离不开译者的文学再创造。翻译家不仅要创造性地再现文学作品的原意,而且还要在无法交流之处创造出交流的可能。谢天振的《译介学》(1999)、《译介学导论》(2007)等著作为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译介学”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亮点之一。文学人类学新学科的建立。文学人类学是文学与人类学两种不同学科的交叉与结合,是近年来中国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中的最具个性的分支学科。到目前为止,该学科已经出版了两套大型图书:一套是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包括《〈楚辞〉的文化破译》《〈诗经〉的文化阐释》《〈老子〉的文化解读》等。另一套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人类学论丛”,包括《性别诗学》《文学与治疗》等。另外,“神话学文库”丛书也正陆续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推出。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严格说来,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是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关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最大进展,是将20世纪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探讨,全面研究20世纪中国作家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西方文化影响的互动。这开辟了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的新研究领域,显示了中国比较文学实证研究的得天独厚。主要成果如15卷“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2005)的出版,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中国文学在国外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展,8卷本的“跨文化丛书: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2002)无疑是20世纪一部重大的学术成果。

四、结语

第6篇

网络数据库课程是一般分为三大模块:创建管理数据库及数据表、数据库记录的增删改查操作,创建管理数据库对象。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大量的知识点导致学生难以记忆、难以掌握,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不能灵活运用。为了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将一个完整的案例拆分为若干具有鲜明特点的小案例,并从中分解出完成该案例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最后再以完整案例贯穿所学内容,最终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在网络数据库中采用案例式教学具有以下优点:

1.1学习目的明确

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技能素质。在所有授课过程中,通过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及图书馆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及管理,讲解数据库理论知识,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项目中。

1.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网络数据库中的案例来源于企业真实项目,通过分析讨论,学生会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东软等公司真实项目员工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及实现、网上购物系统数据库设计及实现等。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到较高的水平,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学生是主角,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并积极去探索,便于学生掌握案例中所揭示的相关问题,通过认真思考,提出解决办法。

1.3较强的实践性

案例式教学过程中所选的案例必须与学生的实际项目需求相结合,所学案例要具有准确性及代表性,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对案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应有较深刻的认识,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高质量案例。所选案例必须与学生的实践项目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具备一定难度的案例,激发学生进行深入仔细地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便于对这些难点和重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个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对案例进行完善和扩展,符合高职院校对学生能力培养要求。案例式教学实现了教学相长,即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讲授者和组织者,而且是讨论中的一员,通过交流,产生思维共振和学术共鸣。学生的思维如果都活跃起来,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往往会超越教师,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成为可能。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法,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对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运用已有的能力解决它,为学生提供在“做”中“学”的学习机会,为以后更快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论

第7篇

一、讲风太盛

讲风太盛,是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最大流弊。有些教师一上“讲台”,就名副其实地当好“讲师”,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唯恐讲不够。这些教师把无休止地讲当作万能的法宝,唯讲至上。

讲风太盛,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①机械重复。一步一回头,时刻担心有疏漏不周的地方,自然而然的重复一通。有时为一个无关紧要的细小问题也总要纠缠几分钟方肯罢休。②照本宣科。死搬硬套教本、教参及有关教育教学报刊上的内容,把类似的内容一一搬进课堂里,教学内容成了参考资料的简单罗列和堆砌。

③肆意拔高。有些教师总嫌小学课本里的内容太浅,没有“教头”,因而凭着自己的性子肆意拔高教学难度,或把高年级的内容提前到中年级来教,或把初中的内容提前到小学来教。由于难度提高了,教师也就感到“有得讲了”,于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什么“超纲脱本”,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同时也把学生带进了云里雾里,摘得稀里糊涂。

克服和纠正“讲风太盛”,关键应抓好三条。第一是认真备课,在备课时将课上要着重讲的内容写进教案,力求语言简练、明白,切忌语无伦次,杂乱无章。

第二是认真学习和优化选择教法,采用那些先进的教法,克服单纯使用“讲授法”,坚持“一法为主,多法相助”。第三是切实控制好课堂教学结构,除在新授部分作适当讲解外,其余教学环节尽可能少讲或干脆不讲。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的自我控制,你就会越来越明白“讲风太盛”不仅害学生,也害自己,真是得不偿失,适得其反。

二、形式过多

教学过程离不开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形式过多,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时间和效率。现在有些课,一会儿比赛,一会儿表演,一会儿唱歌,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让人看不懂到底是数学课还是班队活动?

有些老师还美其名曰:“愉快教育”;真叫人啼笑皆非。

形式过多也表现为三种形式。

一是展览型,把数学课当成了教学具的展览会。

二是热闹型,以说、跳、演等外化活动为主要特征,是一种表面、肤浅的思维过程,真正有效的思维应当是静悄消的内化过程。三是魔术型,教师表演式的一猜就中、一试就准、一列就对、一验就灵,把思维过程全部掩盖了,学生只知道结果而不知道来龙去脉,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神秘的魔术,把学生思维活动量降到了最低限度。

要克服和纠正“形式过多”的不正之风,关键要抓两条,一是认真学好儿童心理学,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恰当地选用必要的教学形式,坚决杜绝追赶时髦、盲目效仿、华而不实的种种做法,使教学形式成为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载体。二是要注意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加强智力活动的内化设计与实施,使知识教学落实到思维训练上去,教学形式有力地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发展。

三、负担偏重

第8篇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页|最新|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音乐|体育|美术|科学|计算机|公文|

论文搜索:[热门]素质教育写作总结说课计划心得体会教案操行评语

首页>>数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

-

【加入收藏夹】【搜索相关的文章】【关闭窗口】

(甘肃省镇原县平泉中学刘永强744517)

摘要:数学新课改要求教学中讲背景来源,讲思想方法,注重过程,联系实际,突出应用,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数学新课改、更新观念、关注过程,应用、提高创新能力。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及要求也在不断地发展。数学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讲背景来源,讲思想方法,注重过程,联系实际,突出应用,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教材编排上也从封面设计,导引,章头图及正文的“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都体现了数学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通过两年多的试改,感受颇深:

1、教师观念更新,提高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改以往的角色,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而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下产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也能发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首先,过去对于教师的“主导”地位问题,是课堂评价的一个论据,而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对我们理解更会有不同侧面和深刻程度上的差异,所以,当教师把自己变为课堂活动的一名合作者、参与者时,也将自己和学生放在了同一水平上,才能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背景,每个学生的现实基础,认知水平等进行教学,从而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其次,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对学生的地位也有了新的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是动态的,不再起什么“主导”与“主体”性作用,这一定位,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过去我们评价一节课只看表象,评课者只关注教师在这节课中“戏”演得是否令观众满意,再看观众反应如何,来评这节课的成功与否,注重了数学教学的系统结构和形式化,而较少关注从“感知数学情景、体验数学本质、概括数学抽象、反思数学应用。”的完整数学学习过程,这种形式化教学搞得教师手忙脚乱,学生也无所适从,且看美国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案例:

在美国西雅图一节高二数学课上,老师讲的就是一个测量塔高度的问题,一上课,老师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说塔是高不可及的朵想办法测量这个塔的高度。学生听完以后就每个人拿了一个图形计算器,分成四、五个人一个小组就开始做了。看到这道题我觉得好笑,这不正是前几天才给学生上的一节课吗?是初三数学中的一道应用问题,稍微差不多的学生都很快得出答案。可问题是人家高二学生却做得津津有味,全班同学分完工以后,老师没有做任何提示,学生就开始做这件事情,且没有几个学生去努力找一个公式,绝大多数都在按分工试算:这塔多高呢?有的学生就先设它为100米,找测量点,发现凑不出准确答案,就开始分工,甲把塔放高一点,已把塔变矮点儿,丙把第一个测量点往前点,丁把测量点往后变,四个人分工做,到下课全班还不到10个学生得出结果,老师说:“我们继续去做”。

而这节课在我们教育界的评价会是怎么样呢?没效率,没结果。对比我们的评价方式,我不明白碰撞点在什么地方,如何看待这节课,曾有专家这样认为: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大家分工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索的过程,根据别人的信息来改进自己探索方向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比知识更重要。这就使我想到为什么美籍华人杨振宁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06年相当于数学诺贝尔奖的“菲尔茨奖”获得者又是澳籍华人,年仅31岁的陶哲轩,而我们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却没有,这一切不就说明教育改革,观念更新的可行性吗?

让我们思考我们的数学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学数学教育现状,从评价体系的导向上就决定了我们的数学教育是为“应试”而备的,从小学到中学,全部是模块化的:考什么,教什么。而对数学的发展,她的文化价值大概问起来没几个人会知道,对现行新课程知道的又有多少呢?教师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在拼时间,讲题型,抓训练,学生为了一个“愿望”,在这个“愿望”的奴化下,麻木的、机械的、毫无生机的学习,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我所在地方的农村初三学生每周周内学习数学的时间至少在800分钟以上,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平均是217分钟,我们的代价是多么的大啊,可效果怎么样,我只能用少得可怜来说。

在学习了“中美高层教育交流”研讨后,我对自己八年的数学教学作了回顾,深感自己只不过是个知识的“二道贩子”不停地学习,再将我知道最多,自认为最好的、最得意的东西传授给学生,并告诉他们“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并举了数学家苏步青当年为了考取国际上有名的日本帝国大学,对解析几何、微分两门课做了近万道题,结果以双百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传说中王羲之练干了三缸水,若非如此若练,他岂能丰为书圣。可是我们学生苦了,力也出了,成绩怎么样,全县5000多学生参加高考,几年才培养出一个清华学生,而有关部门就认为质量可观,大力宣扬。

2005年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农村中学数学教育也受到影响,但波动不大,广大农村教师只是从课本上的变化中感觉到了课改的气息,因为受各种因素制约,我们绝大多数都没有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这就使的我们的课改还要加大力度。

2、关注数学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这是数学课程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反复强调“归纳与创新”,学生思维的过程远比简单的数学结果重要。2006年9月6日和7日,“中美数学教育的高层交流”在北京举行,美国学者介绍了他们的数学课上教师讲得很少,主要是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索,在我国偏远的农村学校,数学课堂上仍是教师讲为主,学生的自主性很难发挥,他们自小就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而新课标下的教材在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为农村数学教育提供了方便,给学生给了更多的思维空间。

在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的更新,必然带来教学行为的变化,只要我们时时做个教学有心人,了解数学发展方向,数学价值,不失时机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就可积极稳妥地解决好新与旧的关系。

参与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