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5 09:45: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道路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人才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上,如何将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避其对立取其统一,制定出既适合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要,又满足高校教育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不但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综合了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以及渡河工程相关的专业技能。其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专业设计能力、施工技能并懂得现场管理的现场工程师、道路工程师、桥梁工程师,为道桥工程领域生产第一线培育卓越的当前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
二、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开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是培养能从事道路、桥梁、铁路工程及地下工程的设计、勘测、施工、科研、咨询、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其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勘测设计、道路建筑材料、土质土力学、桥涵水文与水力学、隧道工程、基础工程、道路施工、桥梁施工等科目。
2.1主体思想
培养方案要适应我国现代化人才发展需求,结合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专业人才需求规律,顺应教育的发展潮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标准,培养“来之能用,用之有效”的,既有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又具有不断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做到及时总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改革成果,并将成果应用于新的培养方案中,不断开吸取国内外本领域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研成果,注重实际工程与课程体系的衔接、整合、优化,更新课程,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从而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2.2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方向设置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下设有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和地下工程与安全三个专业方向。为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爱好,自主选择一个专业方向进行学习。
(1)道路工程专业方向,可从事道路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还可以从事桥梁和隧道工程相关的技术工作;(2)桥梁工程专业方向,可从事桥梁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还可以从事道路工程相关的技术工作;(3)地下工程与安全专业方向,可从事地下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
工、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还可以从事工程安全与灾害防治及道路桥梁工程相关的技术工作。
2.3课程分类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最长不超过六年,提前修满规定的学分,可申请提前毕业。三个专业方向的所有课程分为三类,即: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是三个专业方向都必须要修的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共65.5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44%。(2)专业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包括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是为日后专业课程学习的先导课程,为专业课程学习做铺垫。专业基础课共49.5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34%,专业课共33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22%。(3)专业拓展课。专业方向拓展课程是在结合专业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为开扩专业领域视野,丰富专业领域知识,更好地与毕业后工作有良好的衔接而开设的课程。相当于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选修课。专业拓展课程涵盖了与三个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涉及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管理等各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需要在专业拓展课程中,选取28个学分的课程,所修学分占总学分的19%。
2.4实践课程
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从大一至大四一直贯穿于四年的本科培养过程,除了大一年级的军事训练课以外,还包括物理实验、专业认识实习、测量实习、专业地质实习、专业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创新实践等环节。其中课内实践环节为45学分,课外实践5学分,课外实践不计入总学分,但需考核合格方准毕业。
三、结语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交通事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支柱性行业,随着社会对交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应地,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应与时代需要同步,结合国家建设对交通人才的要求,不断将新标准、新知识和新方法吸纳并将其优化,不断探究新方法和途径,为道桥工程领域生产第一线培育卓越人才。
参 考 文 献
(一)着眼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三个层次的子系统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到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中第一子系统以认识实习为主体,涵盖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概论、测量实习等。使学生了解、认识、描述土木工程产品的功能要求、内部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土木工程的热情。第二子系统包括力学、工程材料、土力学及结构实验及课程设计等。使学生掌握材料性能、结构建模及结构分析设计方法。第三子系统包括结构检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掌握与实践土木工程的分析、设计、施工检测和控制方法。三个子系统的层次结构是“综合—分解—再综合”的关系;具有“实验、实习和设计”三要素,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以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中,从以下三个方面纳入实践教学体系。
1.与土木实验平台相对应,设立《实验系列课程》,打好全面开放式实验的基础。
2.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指导表》,将课内各集中实践环节与课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学年作品和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等结合起来,形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将研究型、创新型实践课和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如力学模型测试、应用软件培训、结构模型竞赛实验课等。
3.增设创新实践学分,即对学生参加的各类竞赛、科技创作和论文写作等活动,进行考核后计入学分,且可免修其他课程。
(二)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寓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本科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活动的开展,必须寓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1.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改革。对土木工程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材料》以及结构类实验课等进行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线。《土木工程概论》可计划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的教学,组织有丰富经验的老师、专家授课,使新生刚入学就重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发挥以智引人、以志树人的作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有一定的特色,将课程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以子项工程中的工种工程施工为对象的基本施工知识;第二层次是以整个项目工程施工为对象的现代土木工程施工,在后者中引入现代化的最新方法,采用多媒体授课,授课过程中,使学生站在项目经理的高度,统管全局,运用最新技术,去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土木工程材料和结构类课程内容广泛,实验课时较多,长期以来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实验,学生主动参与少,可计划制作各类实验课件,让学生利用课件,主动参与,进行模拟实验后,再正式进行实验室试验,这项改革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潜移默化地掌握创新方法。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年级的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为贯彻因材施教的育人原则,更好地实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拟将毕业设计改在一年内机动安排,规定对四年级的导师制必须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导师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在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要提供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条件,与科学研究、创新活动结合起来。
3.探索寓于教学过程、形式多样、可持续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新路子。在教学过程中,开拓一些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学参加挑战杯结构设计竞赛: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主动精神,竞赛活动鼓励跨专业、跨年级、跨学科的合作,以体现团队精神。组织学生科技活动:设置学生科技活动基金,推动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结合教学环节,撰写小论文: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结合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安排撰写小论文,促进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为实行开放性实验创造硬件条件。对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实验进行调整、投入,围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工作。在保证开出原计划规定的混凝土结构、土力学、建筑材料等各类课程的实验基础上,拟增开一些实验项目如“预应力张拉工艺”、“结构非破损试验”、“道路工程现场检测”等。
(三)通过“产、学、研”结合,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有效提高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搞好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拟将广大教师的“产、学、研”结合点形成为较大的、互惠互利的合作网络,组成可跟踪最新技术、灵活的校外实践基地。这是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的新观念。观念的更新,可使我们克服困难,有效地提高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在认识实习的两周时间里,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利用实践基地的有利条件,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现状、高新技术及发展趋势,使认识实习具有内容广、技术新的特点。依靠“产、学、研”合作网络,生产实习可实行“开放式”,为强调能力的培养并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的质量,修订适用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纲并用于实践。落实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产、学、研”基地,保证有相对稳定的、内容涉及到土木工程各个领域的合作单位;每年拟聘任10名左右校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为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进行毕业设计创造有利的条件。在毕业设计中实现五个结合,即四年级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设计题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设计题目与用人单位要求相结合。
二、结语
山东工业大学是一所具有四十年历史的综合性工科大学.担负着教学与科研两大中心任务.在当前深化改革的形势下还面临着科技转化、生产开发的重大任务。图书资料系统作为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生产三大任务的重要支柱,其建设、运行历来备受学校各级领导重视。作为该系统的基层机构系级资料室.集图书资料于一体.直接面间本系各相近专业师生.其建设与运行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我校水建系自84年恢复以来,在9年时间内由一个专业、80名学生和四个教研室.发展为四个专业近800名学生、一个硕士点与重点学科、六个教研室、两个研究室,对系图书资料工作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以下结合我系、资料室建设及运行谈一点对系资料室工作的浅见。
二、系级资料室工作特点
校级图书资料系统一般由图书馆、情报资料室与科技档案馆组成,面间全校师生。系级资料室作为其补充,在工作性质及服务对象等方面有其相应的特点。
(1)面同本系各相近专业。由于系属各专业口径比较接近.资料人员比较容易熟悉各专业内容并了解相应的对口单位,这为系资料室的建设运行创造了良好条件。8在年水建系恢复时只有一个水工专业.其后陆续增设了建筑工程、道路工程及农田水利工程三个专业。今年还设立了《水工结构工程》重点学科一及硕士点。但因其同属土木水利类.资料人员比较了解各专业内容,因而能合理使用有限的经费,分清轻重缓急,迅速准确地采购了急需的图书资料.初步满足了各专业教学、科研与生产急需。
(2)直接接触本系师生.便于按其要求及时调整服务方式。水工专业第一届毕业设计前.教师提出参考资料不足.影[lfoJ准备工作。我们按教师选择的课题与学生人数和有关单位联系.及时采购了一批手册、规范等.保证了首届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以后每上一个新专业,从招生之日起,我们就开始其毕业设计资料准备工作。又如钢筋混凝土等课程设计需用重复套数为20本的专用工具手册,我们即设置了若干课程设计专柜。师生平时可零星借阅,课程设计前收回集中供教学使用。我们还按教师出席全国教学会议提供的信息,购进《结构力学》题库一套.为客观评定该课程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我校《水利土建设计所》上马前后,我们专门去省有关设计院采购了相应规范、标准及定型,初步满足了生产及学生暑期实践要求。
(3)充分发挥专业期刊作用。期刊反映各专业信息迅速而价格又较低廉,由于系资料室距教研室近且借阅方法灵活.故各种期刊借阅率很高。校图书馆对该项工作十分支持,拨给经费。每年订阅前资料室将期刊目录分发至各室.由他们提出要求。个别自办发行及内部发行的期刊资料则通过各种渠道单独办理订阅。目前我系汀阅各种期刊50余种。
(4)上承下达沟通师生与校图书馆的联系。对图书资料的要求,师生往往首先对资料室提出.限于系资料费的数量.不能解决的.我们则间校图书馆反映。如我系水工专业学生人数多.对某些专用手册需要量大.以及一些发行渠道不通畅书藉的采购问题.我们均及时同图书馆反映并得到了解决。
(5)开展对口信息报导。资料室先后在省内对口期刊上报导我校《水工结构工程》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以及有关会议及科研成果情况.增加了本系各专业社会知名度。日前国内各种资料情报网较多.限于经费而不能全部参加,我们经系研究筛选后报校.同时鼓励教师使用科研费再参加一些情报网。
三、经费筹措与图书资料采集
目前高校经费紧张是一个普遍情况,完全依靠学校正常拨款很难满足系资料室建设的要求,必须多渠道筹措。水工、道路工程专业上马时,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从水利厅、交通厅对口支援的经费中分别申请了五千与1万元资料专用费,缓解了资料经费不足与专业迅速上马的矛盾。我们还鼓励教师使用部分毕业设计经费购买图书资料,并制定了谁出资谁优先使用的原则。我系两个科研室需用专门资料图书较多,经系主任同意采用横间课题经费购买的图书资料由资料室验证后交科研室编目保存的管理方法。此外我们还从系工会会费、系主任基金申请少量经费购买一些文艺、健康类杂志以活跃教师文化生活。
资料图书采集是系资料室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当地邮局、书店按时订购是图书及期刊的主要来源。但目前很多专业书藉、期刊、资料自办发行.与我校订购渠道不通畅,为此我们通过校友等关系和水电、建工出版社等多个单位建立了信用关系.使用了相互能接收的结算方式.保证了所需图书资料的采购。资料交流是一种费省效宏的资料来源渠道.我们定期将本系教师的科研成果与论文间有关单位交流.取得了对方回送的不少资料。我们还在资料室接待了英国考文垂理工学院来访留学生.要求与池们挂钩.他们回国后按诺言定期给我们寄来资料与信息。
四、全面为本系师生服务,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系资料室的服务对象是本系师生,服务目的是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与科研、生产工作的开展。为此我们在服务方式上既灵活又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各类图书资料均按图书馆规定编目上架。为便于师生查阅,教师一律开架借阅。对学生则须经任课教师介绍后,由资料室指导查询借阅。教师借书一般不限时间,但为防止积压,定期清理并限制每位教师借阅数量为20本。同一资料当另有要求借阅者时,采取追踪、协商、调剂的方式。学生借阅毕业设计、课程设计资料,要求在设计结束后一周内归还。因专业资料十分宝贵且实用性强.又很难买到,对丢失者一律按章罚款。采取以上措施后,我系资料图书借阅率达80%,且很少丢失。
五、展望
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与我校20世纪初进入全国一百所重点高等院校的规划要求,系级资料室工作也应进一步完善提高。
(1)系资料室应主动间校情报室、校图书馆等对口业务领导单位定期汇报工作,取得他们在业务上的指导,经费上的支持,并解决工作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建议学校明确各部门分工,制定系资料室工作范围及职责,避免工作上出现空白或重复。
(2)进一步加强与本系各科研室、设计所、教研室的联系,并主动取得系主任的关心与指导,了解系内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及设计项目等,以便主动为他们采集提供信息资料。同时也要求教师为资料室提供科研论文、成果,以及参加会议后带回的信息资料.以便加以汇总、编目、报导,并与兄弟单位交流,进一步丰富系统资料室信息来源,推动本系教学、科研与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层次;分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70-03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铁路、水路、航空、道路及城市交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理工大学针对交通运输类专业应用背景较强的特点,分析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结合学校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思路,在长期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中,积极开展探索与研究,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及设置
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飞行技术、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等9个专业,其中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设置最为普遍,开设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专业的高等学校数量均超过100所。以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为主体的交通运输类专业涉及管理、机械、信息、土木等多门相关学科,是一个兼有较强工程应用背景和管理色彩的工科专业,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交通运输类专业既涉及与交通运输相关的土木、电信和机械学科的知识和成果,又包含经济、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交通运输工程中既有大量深入的定量计算,也有许多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定性分析。因此,交通运输类专业具有显著的工程特点,实践性强,与运输生产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上强调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北京理工大学分别于2001年、2005年开设了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专业,交通工程专业主要涉及道路交通的规划、管理、控制等内容,交通运输专业以交通运输系统及现代物流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以及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等内容。由于北京理工大学的交通工程和交通运输专业都侧重于道路交通,按照“宽口径、高素质、厚基础”的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要求,北京理工大学对交通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融合贯通,按交通运输类专业进行学生培养及课程体系的设置,确定交通运输类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道路交通、铁路运输、水上交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物流等某一学科方向的专门知识和相关技术,能够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管理、交通工程设计、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工作,并能够进一步从事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和地位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有效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成果,加深学生对交通运输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例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开设道路交通量、行驶速度、密度的实际调查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交通流基本特性及三要素的相互关系的理解,了解实际的城市道路交通状况,为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和控制等后续课程的教学奠定基础。但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依附于理论教学,侧重于理论教学的补充、解释、验证和延伸。综合设计、课外创新活动等类型的实践教学则可以设计出较大的空间,为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三、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1.实践教学的分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依据循序渐进认知规律和建构型学习理论,按照“基本型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研究创新型实践”的教学思路设计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型实践主要包括各理论课程实验的基本演示、实物演示、交通枢纽实习、测量实习等,是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交通运输行业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包括毕业设计、课程综合设计实验、综合实习、实训等,需要学生运用多科目甚至多学科的知识来完成,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研究创新型实践主要包括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科技竞赛、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等,将实践环节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强调立体化、开放式,实行教师引导,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自选题目,自己设计实践步骤,查资料,亲自动手,完成实践过程。研究创新型实践是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2.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设计。遵循“通识教育、按类教学”的教育理念,为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所依托学科的资源与优势,综合考虑北京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科的研究方向、往届交通运输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设计了模块化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运输物流、交通规划、智能交通、汽车服务4个实践教学模块,各模块均包括课程实验基本型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运输物流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运输学、交通港站枢纽、现代物流工程、交通安全与工效学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运输调查及运输枢纽设计、物流调查及物流系统设计等实践课程。交通规划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道路工程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道路交通调查及道路工程设计等实践课程。智能交通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信息技术基础、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与控制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则包括城市交通调查及交通控制设计等实践课程。汽车服务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运用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车载信息与导航系统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汽车检测诊断与修理实习等实践课程。
3.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是承载和支撑各项实践教学或服务活动的重要基础,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育创新能力的特色教学实施基地。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实验基地两部分组成。依托北京理工大学“211工程”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北京理工大学“985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等,建设了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与车辆实验教学中心”、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室,开发建设了与实践教学模块相对应的实验教学系统,为开设课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毕业设计以及大型课程设计提供了保障。通过与运输物流企业、设计院、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了北京、天津等一批以地区为中心的实习基地,初步形成了规范化的实习基地运作模式;学生在校内实验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进行系统严格的工程应用与工程应用开发创新训练,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侧重对理论课堂教学知识的解释和验证,通常依附于课堂教学,难以形成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内容的一种验证,要求教师对实践(实验)的内容、过程及要求(结果)有非常细致的设计,不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需要,改变传统实践教学依附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观念,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基于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研究,提出独立自成体系但又与理论教学相关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理念。开展实践教学课程的层次性设计,重点实验教学单独设课,增加实践环节时数,开辟新的实验课程,所有专业课程均开设实验课,实践课程学时占总课程学时的比例超过30%,设计多样化的任务分担及考核模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依托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支撑实践教学的实施,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应用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实践与创新结合”的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五、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肯定。不少学生表示,课程实践教学和综合设计实践教学效果好,是他们最喜欢的教学环节,希望能多参与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参与各种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加深了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动手能力和实干精神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通过实践报告的撰写,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实践结果的答辩,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实践过程中的多人协作,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等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并且屡创佳绩,先后获得第五、六届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多项。一些学生主动参与本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活动,协助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研发、发表研究论文、辅助编写出版书籍、查找科研资料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完善了适应于现代交通运输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人才培养体系,交通运输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也跃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马永财,毛欣,万霖.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1,(4):86-87.
[2]刘文霞.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7,(2):32-35.
[3]邬万江,刘闯,卢伟.交通运输学科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66.
[4]陈健,卢国胜.交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探析[J].高教研究,2010,(3):62-64.
[5]袁慧,于兆勤,秦哲.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61-63.
文章对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的传统生产实习方式和驻地实习这一新的实习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驻地实习方式是工科学生强化工程能力训练的有效手段,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值得探索和推广。
关键词:道路与桥梁工程;生产实习;驻地实习;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V3-4; 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11004
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在道路与桥梁工程生产第一线从事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的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以培养“强施工、能设计、懂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长期致力于加强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教学模式的探索。目前,土木专业类院校对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视,以西南石油大学本科培养方案(2009版)为例,道路与桥梁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道桥工程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实习、工程测量实习、道桥工程设计实习、道桥工程生产实习、道桥工程毕业实习及论文(设计)等六大部分,累计实习学时30周。其中道桥工程生产实习共4周,是仅次于道桥毕业实习及设计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道路与桥梁工程生产实习具有延续时间长、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学生通过生产实习,深入道桥工程工地一线参加生产劳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地深化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各专业知识,在实习中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积累工程经验。同时也使学生初步了解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的工作特点,获得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的感性认识,熟悉常用建筑材料、桥梁结构形式与构造特点、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生产实习对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传统生产实习的组织方式及特点
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自2002年创办
至今已有近8年的时间。结合石油类高校特点,根据生产实习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末。此时,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基本完成,部分专业课的学习也已开始,学生已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生产实习就成为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实地练兵[1]。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2005年至2008年4届学生的生产实习均采用参观的传统模式。
(一)传统生产实习组织方式
西南石油大学传统的生产实习方式和绝大多数高校一样,主要有两种形式,即集中参观实习和自联实习。
1.集中参观实习
集中参观实习是指在实习带队指导教师统一领导下的集体实习,即“统一指挥、集体行动、教师或现场技术人员讲授、学生听讲、现场观摩、亲身体会”[2]。这种实习模式其优点在于整个实习过程能对所有实习学生进行思想、业务和纪律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和管理,既有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观摩和实测的过程,又有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的环节,同时指导教师还能随时检查、指导实习进程[3],实现了指导教师在生产实习期间对学生学习和安全的全程掌控,因而可确保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2.自联实习
自联实习即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完成实习任务,返校后通过生产实习答辩和实习报告等考核环节给予学生实习评价的实习方式[4]。这种实习方式的优点在于,学生通过自主与实习单位接触,锻炼了沟通交流能力。实习时间由学生和实习单位协商,学生能够利用更多的时间了解工程建设,更加深入、完整和系统地把握整体工程。此外,还可利用生产实习机会增加学生就业意向单位。
(二)传统生产实习组织方式的缺点
1.生产实习教学资源相对短缺
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不同于建筑工程等专业,可以以一个相对稳定的地方作为生产实习基地安排实习。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需要根据工程项目的情况来制定生产实习计划,确定
实习地点。而大型桥梁和道路工程项目往往远离城市,就近寻找有价值的工程项目相对较难。同时,随着高校连续多年扩招,我校道路与桥梁专业实习学生人数也从2005年的60人逐年上升到2012年的100多人。能够提供生产实习现场的施工企业考虑到施工工期、施工进度、安全生产及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一般不愿意接受这么多人的参观实习。因此,道路与桥梁专业生产实习教学资源相对短缺。
2.生产实习经费不足
由于受专业特点限制,道路与桥梁专业生产实习现场往往离学校较远,加上学生人数较多,由此产生的交通费和住宿费是一个庞大的开支。实习期间还有补助费、专家讲课费和实习工地收取的管理费、指导费等,支出较大,学校能够提供的生产实习经费常常十分有限,常常入不敷出。
3.生产实习内容及深度均未达到要求
尽管生产实习指导书对实习内容(如: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涵洞工程等)提出了详细的要求,但由于施工工期较长,在实习期间学生的实习任务很难全部完成。集中参观实习需要老师详细指导,然而学生人数多,带队教师少,无法达到“一对一”讲解,因此集中参观实习往往变成“走马观花”,实习深度无从谈起,实习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4.生产实习的指导和管理不到位
传统实习方式中自联实习虽然优点较多,但却存在指导和管理不到位的不足。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工地,实习场地分散在全国各省,实习指导教师难以进行长时间的深入指导;部分实习工地指导人员缺乏责任感,不管学生实习效果与表现,都能得到评价较高的实习评语,甚至个别没参加实习的学生,也能通过关系拿到完成了生产实习的实习回函和实习单位鉴定表。
二、生产实习方式的改革
从2009年开始,西南石油大学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教师进行了生产实习的改革探索,逐步摸索出一些可行的生产实习方式,其中以现场驻地实习为主的生产实习具有较好的效果。
(一)现场驻地生产实习组织方式
现场驻地生产实习方式是相对传统生产实习方式中的集中参观实习方式而言的。这种方式是由带队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联系实习单位,安排学生与施工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同工作,学生深入到施工现场,直接参与项目的施工和管理,由实习单位和学校实习队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生产实习教学过程。
(二)现场驻地实习的特点
1.生产实习内容全面化,生产实习环节多样化
安排学生现场驻地实习的工程项目,往往
在沿线不同地方同时进行几个工序的施工,涉及内容涵盖了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及附属工程等。例如2009年的成灌高速铁路施工、2010年的成简快速路施工、2011年的成绵乐城际铁路施工、2012年的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施工等项目,沿线同时在进行路基路面施工、桩基础施工、桥墩施工、上部结构混凝土浇筑、预应力钢筋张拉和桥面铺装等,学生在实习期间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各个工序的学习。因此,整个实习期间,学生的实习内容全面丰富。
在生产实习期间,为保证实习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合理安排生产实习环节,切忌一个环节到底的模式。现场驻地实习环节一般安排4~5个,第1周安排学生进行工程测量工作,温习和巩固测量知识;第2周安排学生进行现场施工检测工作,熟悉专业知识;第3周安排学生到项目试验室,让学生学习试验知识;最后1周可以安排学生到资料室,学习内业整理知识。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实习情况,查阅实习单位资料和相关文献,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而周密的实习环节设计,也避免了实习过程中的单调和乏味,提高了学生的实习兴趣。
2.实现了“一对一”的实习指导
针对传统生产实习模式中学生多、老师少的情况,现场驻地实习可做到一个学生对应一个“老师”,这位“老师”就是现场驻地实习的师傅。实习单位给每位学生指派一名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做师傅。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就施工现场的具体工程问题请教师傅,真正做到技术层面上的“一对一”指导;同时师傅在为人处事和职业道德等思想品质方面对学生也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现场驻地实习可以真正让学生参与工程实践操作。例如在施工现场学生可以利用工程测量课程有关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知识进行高程测量、角度测量及路线测设等工作;在工地试验室可以利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有关材料的拉伸、压缩和混凝土配合比知识进行钢材拉伸试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抗压强度试验等工作。学校在2009-2012年的驻地生产实习中有近4/5的学生进行了上述工作的实践操作,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锻炼,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现场的实际操作,学生还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并及时补充欠缺的知识,实现“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良性循环。
在驻地实习的过程中,学生还多次参与实习单位召开的工程项目特点、工程进度及影响施工技术难题专家研讨会,学到了如何发现问题及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在这种良好工程环境的耳濡目染中,学生积累了大量工程实践经验,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得到培养。
4.实习单位类型多,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与社会的交流机会
采用驻地实习方式,实习单位不像集中参观实习那样仅仅局限于施工单位。学校在近4年的生产实习中,接触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习单位,除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院外,还有建设单位和政府部门。如新都兴城投资有限公司、新都交通局、北部新城管委会等。在上述单位实习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道路与桥梁工程领域,熟悉与专业相关的各种类型的单位,提前接触未来的工作环境,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选择就业单位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现场驻地实习的成效
通过4年驻地实习方式的探索,学生生产实习成效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实习质量明显提高。现场的实际操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容易与现场技术人员进行交流,真正参与到生产实践中。从学生的生产实习日志和实结中,也能明显看到实习质量优于以前。第二,缓解了生产实习经费不足的矛盾。驻地实习中,实习单位一般都能解决学生的吃住问题。对于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实习单位在实习结束还会给予部分酬金。第三,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实习单位通过驻地实习对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了解学生具备的能力,并利用学生实习的机会提前培养自己未来的员工,而学生通过现场锻炼,更加清楚企业需要员工具备的精神、知识和能力,同时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根据统计,4年里,学生通过驻地实习签订就业单位的数量逐年上升。
(四)现场驻地实习方式存在问题
1.监管力度不够,实习安全责任不明确
驻地实习过程中,由于实习单位比较分散,学校和带队教师对学生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影响实习教学效果。另外,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教师无法进行有效的全程监督。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学生、实习单位和学校之间的责任不明确。
2.专业课程开设晚,实习时间短
学校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末,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课程大多开设在第七学期,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到的专业知识较多,却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这就增加了实习的难度。同时,生产实习时间仅有4周,对学生而言刚刚上手做一些实际工作时,实习就结束了,学生得不到进一步的锻炼。
3.实习单位接收学生数量有限,联系实习单位相对困难
生产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暑假,这一时段实习学生多,也是道桥施工的黄金时间段。施工单位考虑到学生没有工程经验,到工地实习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一般不愿意接受较多的学生实习(一般一个项目部只接受5~6人左右),甚至不接受学生在这一时间段实习,因此,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联系实习工地难度较大。
(五)完善现场驻地实习方式的措施
1.加大监管力度,与学生和实习单位分别签订安全协议
为保证实习效果,在实习期间,带队教师应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实习工地实习学生的巡查。经常抽检学生的实习日志,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实习结束后举行生产实结答辩,以此检查学生的实习效果。
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除了对学生进行安全实习教育外。还要求学生与带队教师及学校签订安全协议,明确教师和学生各自的安全责任。实习学生应该严格按照实习单位要求按时上下班,按照实习单位规章制度开展实习工作。若违反实习单位规定导致实习不能顺利完成或出现安全事故,由学生自己负责。
2.优化教学计划,调整生产实习时间
根据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采取“3+0.5+0.5”的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3+0.5+0.5”教学模式是指理论课程在大学期间的前3年完成,第七学期进行半年的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设计。采用这种模式解决了学生理论知识不足和实习时间过短两大问题,实现了“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良性循环。
3.建立相对稳定的“产学研基地”,确保长效机制
实习单位难寻是各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合理安排实习时间,避开实习高峰时段和早动手落实对口生产实习单位,保证驻地实习的顺利进行。此外,还应逐步建立一些长期相对稳定的 “产学研基地”,对学生的驻地实习提供长期的保证。同时也可以对社会公开学生实习的需求,与有需求的单位、企业合作,形成长期的良性互动机制;也可以从国家层面或地方层面制定一些鼓励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的政策。
三、结语
通过多年的生产实习教学探索,笔者认为,驻地实习是一种强化工科学生工程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社会交流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机会等方面,也起到了富有成效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郑传峰,王磊. 研究型大学道路桥梁专业实践教学改进措施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2):114-117.
[2] 王作文,孟晓平. 土木工程施工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108-111.
[3] 郭波,刘进军. 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9,8(15):80-82.
[4] 邓夕胜,柳军,王泽根. 土木工程生产实习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128-131.
Practice and reform of production practice teaching of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specialty
LIAO Yufeng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 P . R. China)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