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农村文化论文

新农村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07 17:41: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农村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新农村文化论文

第1篇

群众文化活动最核心的就是节目。举办群众文化活动,就是要给广大群众一个展示自我、享受文化的平台,群众无疑是活动的主角。让老百姓自己参与创作、表演,圆梦舞台,群众文化活动才能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百姓大舞台让百姓演、百姓看、百姓评,让百姓当明星,圆百姓舞台梦。这样的方式可谓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让群众充分发挥了文艺创作的积极性,受益最多的还是老百姓。会化,是每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要思考和探求的课题。首先,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在新形势下精心打造群众文化活动精品,大力培养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品牌,使群众文化活动做大做强,十分重要。其次文化是品牌的支撑点,是打造品牌的基础。品牌有无竞争力,能否成为名牌,在于品牌是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文化活动的品牌打造可结合本土文化特色,创新整合出新的活动形式和文化项目,这更有利于扩大社会影响,增强市场效果。群众文化活动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群众文化活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文化所不能替代的,也是不能被忽视的。

二、整合资源,强化活动的多元化

整合文化资源、充实服务内容、丰富群众生活、提高文化品质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要求。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还需要丰富活动的内涵,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河南地域文化特色、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公益性文化活动。

1.重视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充分发挥我省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这一优势,开展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如具有浓郁南阳色彩的卧龙岗春季庙会、“七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元宵节大型灯会,驻马店丰富多彩的确山打铁花、文化节、嫘祖文化节,淮阳太吴陵庙会,宝丰马街书会等民俗节庆文化活动,让群众在体味民俗文化的同时,感受中原文化的深厚与精彩。

2.丰富广场文化。

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重要载体众文化活动被人们形象地喻为“没有大门的剧场,永不落幕的舞台”。广场文化,主要指在广场举行的以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文化艺术活动。各省辖市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应坚持以广场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整合文化资源,创新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艺术形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在广场、文化大院、游园等场所,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广场文化内容多姿多彩,形式新颖独特。如息县的“濮淮风情”广场文艺演出、淮滨县的文化广场、固始县的陈元光广场、驻马店的“激情广场大家唱”等,都是百姓喜爱的特色广场文化。

3.开展主题文化活动。

第2篇

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面临着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面临着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双重目标。解决这些矛盾,调整生产关系,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生产率,才能逐步改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农业机械化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2云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2.1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

2.1.1农机装备总量保持了稳步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规划”末,全省农业机械化总值达到159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2628万千瓦,拥有拖拉机60万台,联合收割机4299台,水稻插秧机400台,配套农机具34万台(套)。农用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排灌机械、植保、多功能微耕机、收获和设施农业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幅。大中型拖拉机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小型拖拉机,农机具配套比例有所改善,多功能微耕机、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增长较快。农机装备总量的增长和结构优化,使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得到增加,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增强。2.1.2农机作业水平稳中有升随着农机适用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我省农机化技术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规划”末,年度完成机耕面积2850万亩,机播34万亩,机收400万亩,年度同期增长15%以上;机械节水灌溉200多万亩,机械深施化肥60多万亩,机械化秸秆还田40多万亩,机械植保100多万亩,加工农副产品9000多万吨。2.1.3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速度加快围绕粮食安全生产及发展畜牧、马铃薯、蔬菜、甘蔗和茶、劳动力转移五大重点产业,全省农机推广部门积极引进与之配套的新技术、新机具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特别是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烘干机),牧草收获、加工机械,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甘蔗深耕、深松、中耕施肥培土、割铺机械,小型多功能耕整地机械及微型节能冷库等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些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拓宽了农机的服务领域,提高了我省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1.4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的引导下,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农业机械服务向着“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

2.2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云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较快,运行质量较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存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又存在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步伐。一是农业机械结构不合理,主机多,配套机具少,水稻栽植与收获机械化、甘蔗种植生产机械化、玉米生产机械化、马铃薯种植生产机械化及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低;二是政府对农机化发展的扶持力度不足;三是土地分散经营不利于大规模机械作业;四是油料价格上涨,农机作业成本高,农民负担过重。

3抓住机遇,把握重点,加快农机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1农机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目前云南省农机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高举“兴机富民”的旗帜,实施“以机代牛”工程,深入贯彻农机化促进法,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加快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3.2加强农机化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农机化促进法是“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云南省农机管理条例》的修订,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争取和完善购机补贴、燃油补贴、信贷税收、机耕道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等扶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策,充分发挥农机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业机械化发展布局,扶持和加快农机户、农机服务组织等市场主体的发展。

3.3认真实施购机补贴政策,加快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进程

水稻是云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云南省的水稻机械化起步早,有基础,但发展不平衡;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较高,但机具老化严重,能耗高,效率低,有待提高技术水平;收获机械近年有了较大的发展,“十一五”末全省拥有联合收割机4299台,机收水稻率10%,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近20%的差距。近年来,经过试验示范,探索出了适合云南省水稻机插秧的技术操作规范,但插秧机价格较高,靠农民自己的经济能力还不能承受。稻米的精深加工,缺少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小,无影响力较大的商品品牌,市场开发能力较弱。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突出重点区域,抓关键环节,努力提高云南省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一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田基本建设,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抗灾救灾等方面的能力。二要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解决好其中的薄弱环节,重点作好耕整地机械的更新换代技术提升,加大联合收割机的推广,扩大水稻插秧机及烘干机的试验、示范区域,扶持稻米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创立品牌,开拓市场。三要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农机装备投入。四要进一步落实好购机补贴政策,引导农民购买、更新大中型农业机械,推广新技术、新机具,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4围绕重点产业建设农机试验示范基地,做好公益性的技术服务和培训

一项新的农业技术和机具,只有通过示范推广应用,让农民亲眼看到其增产增收效果,又符合当地农民采用这种技术的经济承受能力,这项新技术才能被农民接受。因此需要建设农机试验示范基地,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提供公益性的技术服务和培训。目前云南省急需的机械化试验示范技术主要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牧草收获、贮藏、加工技术,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化技术,高效低毒的植保技术和蔬菜贮藏、加工、运输技术,甘蔗深耕、深松、中耕施肥培土、收获机械化技术以及机械深耕、秸秆粉碎还田技术,茶叶种植生产机械化技术,节水灌溉、坡耕地治理改造等。通过农机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机械技术支持。

3.5培育和发展农机作业市场,加快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成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他们投资和经营的农业机械的比重越来越大。一大批不同经济成份、不同组织形式的新型农机经营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已成为农机作业和市场服务的主力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加快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及时农业机械作业需求,产品供应、维修服务等市场信息,不断提高农业机械信息服务水平,推动农业机械作业、销售、维修三大市场的健康发展。鼓励利用机械、技术、资本、服务的联合,探索建立以基层农机服务站、农机合作社等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融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新型农机服务机制。

3.6继续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组织农机跨区作业是农机化工作的品牌工程。由于跨区作业延长农业机械作业时间,整合了农业机械资源,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增加经营机户收入,缩短了机具回收期,促进农机化水平提高,深受经营机户和农民的欢迎。组织跨区作业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继续扩大作业规模和范围。在推进机械深耕、稻麦机械化收获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机插秧、机植保、机械烘干等。二是努力培育和完善跨区作业市场。加快培育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以及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生产服务组织,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保护经营机户的合法权益,共同维护农业机械作业市场。三是做好跨作业信息服务工作,引导农机具进行有序流动。四是认真贯彻农业机械跨区作业相关法规,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确保跨区作业的顺利进行。五是努力做好跨区作业的各项后勤保障工作。

3.7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维护广大农机户的合法权益

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文明

中图分类号:U492文献标识码: A

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客观地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这两大战略思想,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通过对“三农”问题的多方探索和实践,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勾画出来,而文化则是这蓝图上绚丽的色彩和闪光的亮点。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九亿新式农民将以新思想、新方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气象、新风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总结出:“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代表民族的底蕴和内涵,也是民族延续和发展的根基和灵魂。

新农村的文化现象有其自身的意义和形式,有着鲜明的不可替代性,就其功能起到了凝聚、团结、规范群体的作用,更是任何浮于表面形式化的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和走马观花式的“提高农民素质”所不能包括的。

建设新农村的新文化,一方面需要农村基层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倾心扶持;另一方面需要广大农民群众自身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农民,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熟知是优越的条件,已提高了生活水平的农民最急需的是思想观念的更新、生活习俗的改变。精神层面上的富有,才算真正的富有。切实树立起适应新农村发展的文化观,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精神家园的主人,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中是十分心要的,也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促进农村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已成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中之重。

新农村的新文化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步和发展的。立足现实,调整思路,确定目标,是新文化建设的新内容。

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条件、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广大农民对精神食粮的需求,日趋多层次、多方面,并有了强烈的迫切感,而文艺工作者所能提供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无论在规模上和数量上都是简陋的、单一的。其文化门类明显缺失质量和水平,更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尤其在文化服务的程度上及覆盖率上,差距更大。

精神文化产品来源于生活,生活的根基在农村沃土中,在农民的渴望中。我国广阔的农村、广大的农民才是文艺事业繁荣的市场和主角,更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立足点的源泉所在。立足现实,紧跟时展步伐,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须。

农村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通讯、能源、交通、公用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使得对那些“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新题材、新内容、新形式、新风格的文艺作品有进上步的渴望。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也促使文艺创作切实地反映新农村经济的新局面,歌颂改革开放的新主题;文艺创作必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渴求。只有农村题材的文化创新保持旺盛、鲜活的生命力,才能使农村文化阵地异彩纷呈、丰富多彩,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应该看到,农村精神文化的生机勃勃,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和创造活力,他们密切联系群众,根植于农村天地,着眼于农村历史的变革,结合社会历史的发展,把握现实、展望未来,文艺作品的创作血脉与中国发展史的血脉紧紧相连。在实现小康目标的指引下,为把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的新面貌、新气象展现出来,去努力创造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新作品,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

新农村新形象,吸引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产、生活第一线,准确、全面地了解新农村的新风采。摒弃老模式、旧框框,如实描绘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进程。在经济建设的发展中拼搏奋斗的,有素质、有文化的新农民新风貌。过去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现代的农民懂科学、会管理,市场意识强,创新意识强,这是一代新型农民的新形象。

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要抓全面,放开眼界,农民的群体开拓进取,为农村发展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和带头作用。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农村的体现,首先是农民观念的更新、习俗的改变。塑造科技创业、知识创业的新农民形象,才是教育人、鼓舞人的榜样力量。

广阔农村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新文化建设的创新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各种门类、各种题材的文艺作品,丰富了农村文化阵地和文化舞台,也给广大农民带来了精神享受和艺术享受。文化意识的创新,带来文化产品的创新。提升对农村文艺作品、文化产品的水平和档次,是衡量文化市场兴衰的标准。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文艺工作者应努力发现农村生活、生产中的亮点,充分发挥创作潜力,为九亿中国农民花心血,下工夫,创作出好作品,并根据时代需求,追随那些从农村走向城市,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的农民大军,还有那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投身都市、勇于创业的新式农民,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时代精神。

各种媒介的利用,为农民和文艺工作者提供了通畅的渠道,也给农村文化建设构建了新的平台。充分利用民族民间的文化资源,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结合,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享有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形成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大众气派。

当然,新农村新文化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决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其中蕴含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则是坚定不移、不可动摇的。

新文化的建设需要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社会力量的关注;也需要相关部门的指导,社会力量的支持。最具主动性的还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加之软件、硬件的建立和完善,形成较完整的文化体系和文化氛围。对传统文化的记录、挖掘,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对新的文化产品的扶持、爱护,更是落实“战路思想”的实际行动,当然还要在服务上下苦功夫。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因地制宜地开辟新农村新文化的场所和阵地,切合实际地发挥广大农民群众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艺才能多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产品,这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使命。

第4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存款;电子化建设;业务创新

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为农村经济服务的舞台上走过了近五十年的历程,在发展农村经济服务农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邮政储蓄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农村后,相继出现了农村基金会,近年又推出了村镇银行。目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基层金融服务网点主要由农信社、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成三角之势遍及各乡镇。这些机构在分割乡镇金融服务这一业务板块中由于在业务种类上近与趋同,而服务功能上优于信用社,竞争性和功利性强而互补性较差,信用社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业银行逐渐收缩了对农村基层的信贷投入,近年来农村信用社扮演了‘支持农村建设的金融信贷主力军’的重要角色,然而信用社由于功能上的劣势,存款业务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成了制约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瓶颈。

一、影响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根据制约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的一些主要情况,我们认为金融同业的竞争、城乡差别、政策体制和信用社内部建设是影响存款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1.金融网点竞争的影响。目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乡镇农业银行的机构网点开展的业务种类与信用社趋同,在网点硬件设施、人员素质的培训提高和服务功能方面都优于信用社,竞争性和功利性强而互补性较差,农村居民在储蓄观念上对传统的专业银行认可程度较高。传统金融机构,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仰仗几十年的经营和管理,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已经深入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在竞争储蓄市场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金融企业的综合优势,在农村居民的生活意识和文化领域得到了综合认可、接受,农村信用社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超越。

另外,近年来邮政储蓄业务迅猛发展,主要是由于人民银行付给邮政储蓄的转存款利率高于现行定期储蓄存款利率2个多百分点,在利益机制驱动下,邮政储蓄业务迅速向农村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渗透,甚至不惜采取非法竞争手段,争夺农村资金市场,从农村金融市场抽走了大量的资金,每年有近7000亿元的资金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流失。对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城乡货币供应量差别的现实格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办法》关于货币总量层次划分的标准以及各层次所包含的内容,我们知道M1和M2的构成。

Ml=M0+企业活期存款十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十农业存款十信用卡存款;M2=Ml+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十信托类存款+临时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

从上面的构成分析:由于我国的乡镇大部分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不能满足企业和机关职能单位设置对配套功能的要求。现实的企业布局和机关部队的驻地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城市的中心或城市边缘地带,他们所掌握的大规模货币总量M1、M2中的企业存款和机关部队存款又以货币存款的形式集散在他们的布局地和驻地。因而他们的货币存款大多集中在城市的银行。加之在农村信用社服务功能的相对落后,国有银行的服务优势已经得到扎根,农村信用社在这块业务上明显失去了先机。截止2007年9月末,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为382981.20亿元,其中:企业存款、财政存款和机关存款为533937.94亿元,占44.98%;农业存款8680.98亿元,仅占22.66%。

3.财政资金分配的制约因素。在政策方面,我国许多现行制度不利于银行间公平竞争。如国家规定国有大中型企业、财政预算外资金、事业单位、保险公司的有关款项不允许存在农村信用社。再如在近年地方政府推行的地方财政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的政策,要求地方所有单位的预算资金统一由地方财政核算中心核算,资金帐户统一在指定银行开设,更加加速了区域存款货币总量的集中。为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的发展又增加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4.电子化建设的影响。在电子信息化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子信息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普及,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基本完成了银行业务电子化处理的推广,紧随其后邮政储蓄也完成了电子化建设。快捷的服务、方便的通存通兑结算,为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飞跃。而农村信用社在管理改革的探索中,业务核算电子化已远落后于他人了,电子化进程滞后,结算渠道不畅,成了阻挡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最不和谐的因素。

5.业务创新的影响。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各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了更好地应对我国国内金融与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国外银行业进入的冲击,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适合客户需求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业务类型,例如银行卡业务、信息咨询顾问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个人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有一部分已经通过其他金融企业进入到了农村金融市场,影响到了农村信用社存款资金的组织。

6.农村农民理财意识的提高。随着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和农民个人素质的提高,农民对金融理财产品的认知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目前在农村地区却没有一家金融机构能着眼于农村市场,从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出发,开发出有利于农民生活的理财产品,致使农民朋友参与基金买卖、期货交易、股票投资等相关产品的几率不断攀升。全国股票交易统计数据显示,受我国股市行情连续上涨的影响,2007年1至9月沪、深二市股票交易累计成交金额就达371168.32亿元,比2006年全年增长了280699.41亿元,增幅为310.27%。从某种程度上也分流了农村地区的一部分储蓄存款。

二、做好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的对策

怎样突破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的制约瓶颈,是解决我国农村信用社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要达到这一目的,要从职工思想作风的提高、涉农管理体制的理顺、信用社竞争手段和工具的完善入手来得到破解。

1.提高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意识,改进支农作风。认真领会和宣传信用社的服务宗旨为“三农”服务的方针,在员工的思想上树立“存款立社”的经营理念,改变工作作风,做好柜台服务,同时鼓励员工跨出大门到家庭院户,田间地头宣传,与农民促膝谈心交朋友,动员群众把有限的钱存到农民“自己的银行”来。发扬背包银行的优良传统,推出流动储蓄、汽车储蓄、电话预约存款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吸储手段,把聚财生财的工作做到农民的心坎上,把储蓄业务办到农民兄弟的身边。改变坐等送钱的看门生意及“死”储和靠制度措施的“硬”储,将主动上门精心“揽储”、上门热心“劝”储和尽心开源“活”储同电子信息化相结合,解决农民异地存取款难的问题。推行客户经理制和联络员制度,培养信用社的“黄金客户”,使之成为信用社的生息基地。注重优质企业的扶持力度,利用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发展农村经济,拓展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空间。从而达到存贷两旺的良好境界。:

2.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城乡差别对农村资金的分流效应日渐明显,企业、机关和财政在资金的再分配过程中有形或无形的引导着大量农村资金的分流。首先,政府应抓住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乡镇城镇化的建设步伐,着力解决乡镇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的问题,为企业的落地扎根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部分企业能扎根资源地;其次,政府还应减少对财政预算资金的直接干预,应当建立以宏观调控为主要手段的资金管理办法,允许农村信用社办理财政性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等的存款业务,而不是简单的上收、下拨,让农村资金能够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以适当的形式返回农村金融市场。借此,增加农村企业、农村机关团体和农村预算资金形成的存款货币总量在M1、M2中的占比,促进资金回流农村。

3.加快发展电子化建设。目前同业竞争日益激烈,电子化建设日新月异地发展,而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与同业相比已明显滞后,因而加快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既是适应同业竞争的需要,也是金融业自身行业升级换代的需要。从现实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发展上看,更要彻底解决结算渠道和通兑问题,以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信用社电子化建设的紧迫性和使命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主管机构来组织领导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应充分借鉴商业银行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体制特征,引进科技专业人才和培养自己原有的人员相结合,统一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在引进设备方面,既要讲究先进性又要兼顾实用性和效益性。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统一各地主机型号、软件版本、网络平台,尽量避免软件开发管理及费用的重复投资所造成的巨大浪费,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目的。

4.加快业务创新步伐。要引进创新意识的高素质金融复合型人才,加强业务创新型人才的培训,消除业务发展的技术约束,健全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管理机制。针对农村企业和农户,开发适应农村各类市场主体需要的、具有差异性、多样化的系列金融产品,要大力发展个人银行、企业银行和网上银行,推出高品位、多功能的金融工具和先进的支付手段,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的全方位服务,来稳定和扩展客户群体;迎合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推出全新的业务种类,如开办预约存款、基金存款、养老金存款、学生储蓄、住宅储蓄和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在农民理财方面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来吸引客户;开发培育真正适合农民工的银行卡产品,扩大农村地区银行卡服务的覆盖面。以达到增加信用社存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克华.货币银行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姚小军.农信社应对农村储蓄变局的思考.财经界,2006,5.

第5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 新农村建设 作用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更好地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科学文明乡风的形成,从而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近年来,我国各地农村文化逐渐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笔者就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1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建设进程的加快,群众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文化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精神源泉和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文化的发展不仅能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是也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许多地方已得到成熟的发展。总之,新时期乡镇群众文化发展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乡镇群众精神文化素养,丰富乡镇群众业余生活的重要手段。

2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1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匹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加,但农村人均文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农村文化生活发展滞后,文化娱乐消费较低,导致农民文化娱乐方式比较单一,多数农村娱乐主要集中在打麻将、走亲访友等,这就使得农民生活文化品位普遍偏低,对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十分不利。

2.2农村文化建设落后

我国大多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来看,整体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其文化建设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观念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村的发展,导致农村与城市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文化结构,城乡之间的信息、文化距离逐渐拉开,这就使得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与我国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

2.3政府观念落后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各地区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这就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政府方面,虽然在农村生活保障、出行保障上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从总体上看主要是集中在经济领域。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农民群众就很难享受到精神文化需求,忽视了农民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问题,这给新农村建设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2.4缺乏文化创新意识

农村群众普遍对文化建设缺乏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对文化建设的创新认同度普遍偏低。因为农村的经济水平较差,决定了村民们对于物质层面的关注度更高,而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则较低。在这种前提条件下,农村的文化建设已经固步自封在了传统层面,缺少创新意识与对策,多数文化活动的开展依然停留在政府部门主导,农村群众被动参与的层面,群众并没有处在文化建设的主置。

2.5资金匮乏

农民群众文化建设基础是文化设施及活动经费,就目前我国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农村并没有专供爱好各项文艺活动的村民进行文艺活动的场所,更别提文化活动的设施了。比如在许多农村,阅览室、文化活动中心等,这样一来,即便村民们对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热情,也难以参与进来,会进一步打消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虽然就目前来看我国对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力度逐年增大,投入的专项资金也越来越多,但是相比所有农村的整体需求量,依然具有较大差距。设施的建设以及活动场所的修建依然需要极大的资金支持,而目前的资金投入依然难以满足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需要。

2.6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分析

就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整体情况来看,所有问题的根源都是城乡二元制,这是一种落后农业和先进工业的城乡对立二元结构。在二元体制框架下,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农村越来越贫穷,造成城乡发展的严重失衡,使两者形成两个不平等的群体,最终抑制农村及其文化的健康发展。

3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3.1打造高素质工作队伍,强化人才

人才是各项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主体,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发挥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方面,应增加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引入竞争机制选拔出对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高度工作激情的干部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其文化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并适度提高待遇水平防止人才流失,从而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提供高素质工作队伍;另一方面,村委会也可在农民群体中直接提拔热衷于文化建设事业的工作骨干,工作骨干可深入基层,充分了解到农民群众的切实文化需求,进而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更好地贴近群众需求,实现农村群众文化水平的大幅提升。在确定人才队伍后还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提高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和竞争强度,更好地开展文化建设工作,进而实现农民精神文化水平的飞跃性提高。

3.2将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强化内容

地方特色文化是农村居民所熟知的文化元素,将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可提高农村居民对文化建设的认可度,为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便利条件。政府部门不仅要积极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将其与核心价值观、和谐社会的思想等先进文化相结合,还要实现文化活动形式的多样化,进一步提高文化建设工作的吸引力,达到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目的。

3.3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

由于农村发展缓慢,使得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普遍较低,这不仅难以改善其自身的生活生存条件,对我国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近年来,我国在农村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对农民进行了人生观、价值观与思想观的教育,以逐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村委会、各基层单位应根据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娱乐身心的群众生产生活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等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促使越来越多农民群众参与进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

3.4推进农村乡风文明

对农村文化生活进行丰富,在农民群众中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给人们带去更多的爱与关怀,引领与启迪思想,激励和抚慰灵魂,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这不仅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还可以推动农民群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转变,在农村形成一种积极、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相关部门要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优秀的文化服务,使群众在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身生活和文化水平,形成崇尚科学、抵制迷信、团结友爱、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以及家庭美德,进一步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3.5培养“懂技术、有文化”的农民

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发现农村科学文化落后是阻碍农村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抑制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相关文化部门、文化馆、图书馆、科技信息馆作为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前沿阵地,能及时将文化道德、科技致富、政策法规传递给农民群众,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向农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理论与路线,宣传科学、技术、文化、道德等,从而大大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意识,逐步培养出“懂技术、有文化、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水平,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营造出和谐、美好的人居环境,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对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群众文化作为急先锋,对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群众思想文化水平、培养新时代农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农村整个综合素质,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农村信用社 经营理念

一、何谓企业文化

什么是企业文化?目前学术界对企业文化还没有准确的定义,但从本质上讲,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研究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科学,是企业的“灵魂立法”,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它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次向更深的文化层次发展,随着市场的逐步规范和竞争的深化,竞争的方式、内容也表现为企业文化竞争。

二、农村信用社之企业文化

农村信用社是集体合作金融企业,本文就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粗浅的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发展目标,企业精神、行业风气、服务规范、企业形象以及金融法制、制度文化和传播文化、金融文艺等很多方面。农村信用社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和升华,也是新时期战略调整的理性选择,农村信用社独立运作以来,创造了许多值得好好总结的文化理念、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如以人为本、以农为本、以社为家、诚信合作等方面。这些都是对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实践和探索。对全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了很大的导向,凝聚、整合和培育作用,是农村信用社的灵魂工程、民心工程、动力工程和智力工程。

三、农村信用社如何走好企业文化之路

企业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规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因此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具体的说,分为远期和近期目标。

远期目标是建设“四个一流”的,具有“中国农信人”特质的长效型现代化农村合作金融企业文化。

近期目标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认真总结、提炼、创造出农村信用社核心价值观,将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与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创优服务、转换机制、改进作风等有机结合起来,下大力气夯实基础,增添亮色、整章建制、规范行为、重塑社魂,进一步提升经营和管理层次,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 转贴于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1.将企业文化建设与规范员工行为、工作作风有机结合。树新农信形象,创新农信精神文化。促进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并进一步创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采取统一培训与岗位练兵、业务技术比赛相结合,培养大批熟练掌握现代金融知识及相关产业经济理论和精通计算机操作及网络管理系统的专门人才。并将服务用语、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岗位职责等一系列行为规范汇编成《员工手册》作为广大信合员工的行为准则,并在广大信合员工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并抓好人生观教育、敬业爱岗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化无形为有形,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2.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业务经营结合起来。提速发展新业务,创新农村信用社物质文化。搞好市场定位: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与农共舞、与农共赢。呈现出“农信塔台、农民唱戏”共同致富的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

3.将企业文化建设与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提增品牌效应,创新农村信用社信贷文化,并以“敬业、诚实、守信、创新、效益”作为信贷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内涵。

4.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创优服务结合起来。提升服务层次,转变服务观念,创新农村信用社行为文化。

服务是一切创新的手段、方式及其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服务是一切创造利润和财富的手段,客户是效益生长的源泉,员工是创造效益和财富的主体。作为农村信用社的领导实践“三个第一”服务思想,就要强调“态度第一、关系第一、团队第一”。态度决定一切,它决定立场、方向和成功。关系是市场经济的神经,理顺关系,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是领导组织要求;团队是主干,带好团队是领导天职,要重视天时地利人和,发扬农信人“诚信、团队、牺牲、创新和奉献”精神。

作为员工,要坚持“学习第一、执行第一、创造第一、”不学习,就不能贯彻和执行,不执行就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创造就没有发展前途,就不能实现最佳效益的这三者的辩证关系。

第7篇

一些本不该由人民群众负担的成本费成为人们很大的经济负担,一些农民有电都不敢用。这一系列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过国家大规模的、长时间的城乡电网改造,我国农村输电和配电的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电线损耗也减少了很多。另外,国家推行的城乡同网同价的原则也大大减轻了人们的负担,农民不需要再负担额外的成本费,也不需要负担各级政府的额外加价,极大带动了电力的消费和经济的发展。

2农村电压电网改造的现状

在农村电网改造中,对农村电网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使其结构更加合理,更换掉破旧的电路,修好损坏的设备,使电网整体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刺激了人民的用电需求。各户人家的电灯亮了,电扇转了,逐步用上了洗衣机、电视机等多种家用电器,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拥有了不一样的文化生活。经济发展也为农村带来了更多发展的机遇,农村招商引资拥有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各个乡镇企业的正常运行得到了基本的保证。

3农村电压电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电网改造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给电网的管理带来了难题。在农村的用电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解决。电力系统中仍带有计划经济色彩,在如今电网管理中,存在着收入不公的情况。一些农村电工干的是最累最辛苦最危险的活,拿的却是最微薄的工资,奖金福利少之又少;而一些公司内部的员工,在室内工作却得到更高的薪酬。这是十分不公平的,长此以往,必然会打击到农村电工的工作积极性。倘若因此发生工作失职、管理不当等问题,所引发的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农村电网管理要解决好人员的工资分配问题。近年来,由于电力设备年久失修所引起的意外事故屡见不鲜,因此电力线路设备的维护工作也十分重要。另外,要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安全用电,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4供电部门如何应对现存问题

实现农村电网的信息化也包括要实现电表的自动化记录,从前挨家挨户抄电表的方式太麻烦且容易发生记录错误的现象。实现自动化管理能够更方便快捷地了解各家各户的用电状况,实现农村电网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供电部门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农村用电状况进行系统精确的记录和管理也更加直观有效,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损耗和浪费。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的电力管理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不断学习,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达到能够远程控制、系统管理的水平。还要能够预测用电情况的变化趋势,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管理模式。

5农村电压电网先进技术在电网管理中的应用

针对农村电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相关工作人员也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并从中选择出最佳方案。在管理方面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实现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例如应用GIS系统进行管理,以便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GIS系统对于农村电力网络来说很适用,但成本很高,工作量也很大,经过改造可以应用于供电站的管理。此外,对于在农村用电采用抄表的方式记录用电量这一状况,相关人员提出了载波集中抄表系统和低成本抄表器等设想,在经济水平较低尚不能实现自动化抄表的地区,可以暂时以低成本的抄表器来替代,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数据的记录问题,还能够自动核对,更加系统精确地管理数据。

6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内部风险控制

一、信息系统及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风险

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搜集、储存并按照特定的规则和方式加工处理有关信息,通过反馈机制对信息的获取及处理过程加以修正,获得满足特定目的的信息化业务处理及管理应用平台。根据应用系统的功能不同,信息系统分为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建设大体分四个阶段:项目立项阶段、业务需求阶段、系统开发阶段、上线运行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主要的风险有:

1.项目立项风险。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不合理或因论证、评估不充分、不全面而导致立项决策失误,可能造成项目重复建设,导致内部经营管理效率低下。

2.业务需求风险。业务需求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对原需求申请理解偏差、系统控制功能描述不完整、不清晰等因素,对系统开发进度造成影响,可能导致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

3.系统开发风险。系统开发管理不当,没有按照业务需求进行开发,导致与业务需求出现偏差,未达到风险控制要求。

4.系统上线风险。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信息泄漏或毁损,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二、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的内部风险控制及措施

农村信用社应当重视信息系统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根据内部控制要求,结合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地域分布、技术能力等因素,制定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有序组织信息系统开发、运行与维护,优化管理流程,防范经营风险,全面提升农村信用社现代化管理水平。信息系统建设必须经过正式授权。具体程序包括:信用社内部辖属部门提出业务需求、业务需求归口管理部门审核、归口管理部门分管领导授权批准立项、项目人员形成开发需求、系统分析人员设计方案等。项目建设时应当成立项目管理小组,负责信息系统的开发,对项目整个过程实施监控。

1.项目立项时,必须充分理解原提出需求申请的内容,按规定程序进行充分论证、评估,论证、评估要全面、透彻,既要保证系统功能实现风险控制的合法、合规,又要保证信息系统实现的可行性。应当根据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提出项目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人员配备、职责分工、经费保障和进度安排等相关内容,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实施。

2.需求编写时,业务需求归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辖属机构提出开发需求和关键控制点,规范需求编写流程,明确需求说明书的业务风险功能控制、实现目标等,具体内容描述必须完整、正确、清晰。需求评审必须严格规范,确保评审内容全面,意见一致。需求变更必须严格按规定程序,经充分论证、审批后进行变更,同时必须保证需求说明书版本的及时更新。

3.系统开发时,信息科技部门应归规范开发流程,明确系统设计、编程、安装调试、验收等全过程的管理要求,严格按照建设方案、开发流程和相关要求组织开发工作。信息科技部门在开发信息系统时,应充分考虑业务和信息的信成性,优化流程,并将相应的处理规则嵌入到系统程序中,以预防、检查、纠正错误,防范风险,确保信用社业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信息系统开发应当做到以下几方面:

(1)信用社应当根据自身特点、规模、管理理念、组织结构、核算方法等因素设计适合本单位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2)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当能起到降低成本、纠正偏差的作用,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信用社可以选择对重要事项中的关键因素进行信息系统的改造。(3)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当将信息系统与信息系统管理理念整合,信用社应当倡导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正确理解和使用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系统运行效率。(4)信用社开发信息系统,应当将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和处理规则嵌入系统程序,实现手工环境下难以实现的控制功能。应当在信息系统中设置操作日志功能,确保操作的可审计性。对异常的或者违背内部控制要求的交易和数据,应当设计由系统自动报告并设置跟踪处理机制。(5)信息系统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信息系统开发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加强与信息科技部门的日常沟通和协调,督促开发单位按照建设方案、计划进度和质量要求完成编程工作,对配备的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进行检查验收。

4.系统上线时,应当至少完成整体测试和用户验收测试,确保系统风险控制的正确性,以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归口管理部门和科技部门应当切实做好信息系统上线的各项准备工作,培训业务操作和系统管理人员,制定科学的上线计划和新旧系统转换方案,考虑应急预案,确保新旧系统顺利切换和平稳衔接。系统上线涉及数据迁移的,还应制定详细的数据迁移计划。信息系统原设计功能未能正常实现时,项目负责人应当指定相关人员负责详细记录,并及时报告归口管理部门。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系统业务需求的变更及控制。信息系统上线后,发生的功能变更,应当参照系统开发的审批和上线程序执行。信用社应当采用预防性措施,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持续运行。具体包括但不限如下措施:

(1)应当加强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的管理,制定信息系统工作程序、信息管理制度以及各模块子系统的具体操作规范,及时跟踪、发现和解决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信息系统按照规定的程序、制度和操作规范持续稳定运行。

(2)应当建立信息系统变更管理流程,信息系统变更应当严格遵照管理流程进行操作。信息系统操作人员不得擅自进行系统软件的删除、修改等操作;不得擅自升级、改变系统软件版本;不得擅自改变软件系统环境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