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幼师学生教学实习工作

幼师学生教学实习工作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15 07:05: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幼师学生教学实习工作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幼师学生教学实习工作

第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见习 实习 有效性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学生不但要掌握广泛的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知识,还要熟练应用各种幼儿园实用技能,因此,学生除了在校内进行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之外,还要走出课堂,深入一线幼儿园教学单位,进一步获得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实践经验,才能具备一名合格幼儿教师的职前素质。而见习与实习恰恰是学生获得基本职前素质的必备途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单位,所开展的见习与实习工作是否有效呢?这直接决定了高校学前教育师范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对见习与实习工作加以反思,是十分必要的。[1]

见习与实习工作有效性的内涵

有效性是指人们完成某件事情并达成预期的结果,与之相反的就是“无效性”。有效性也被称为“效能性”,反映的是所要达成的积极的或肯定结果的实现程度[2]。如果进行了某项活动,得到的结果与个人需要或社会期待相吻合,那么就是有效的,如果付出了一定的投入,却未得到预期的结果,那么这项活动就是无效的。因此有效与无效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所得结果与期望值相差较大,即是“低效”的,也通常会被认为是无效的。而做任何事情,人们通常都希望在合理的付出后,能获得最大的回报,即实现活动的“高效性”。这是人们在进行任何活动时的基本价值诉求。

见习与实习工作的有效性,就是指当学校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见习与实习活动后,学生积极参与了该项活动,并获得了应有的学习经验,学生素质得以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人才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这说明见习与实习工作是有效的。当然,这种有效性不仅体现在短期内,更多的是长期性的体现,如,学生入职后的工作表现等。

可见,见习与实习工作不仅要开展,还要富有成效地开展。不仅要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要有利于高校的社会声誉,这项工作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减少“低效”的见习与实习活动,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见习与实习工作的“高效性”。

影响学前教育师范生见习与实习工作有效性的因素

1.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师范类本科生在参与正式的见习与实习活动之前,都会在学校接受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而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理论课、技能课、实践课等不同的类型。学前教育专业除了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含实践环节)等基本理论课程,以及琴法、舞蹈、美术等技能课程之外,还要进行试讲、微格教学以及渗透在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课程的学习。而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的关键,合理的实践课程设置,能使学生获得课程设计、语言表达、教学组织、教态等方面的系统训练,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这就为学生进入幼儿园参与见习与实习活动打下了基础。如果学生实践课程的学习比较扎实,那么其见习与实习效果相应就好,反之亦然[3]。

2.指导教师专业素质是否够高

指导教师分为两类,一是由高校指派的见习与实习带队教师,一般由学前教育专业专职教师担任,负责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二是由实习幼儿园各班委任的指导教师,他们是幼儿园一线教师,负责对来班实习学生进行直接指导。指导教师全程对学生的见习与实习活动进行指导,会对学生下达实践任务、提出要求、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考核评价等。高素质的指导教师认真负责、态度诚恳,会给学生以有效的帮助,对学生形成稳定的实践能力、塑造学生入职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3.学生参与见习与实习的态度是否积极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是见习与实习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他们对待这项活动的态度是怎样的,会对活动的结果产生直接影响。积极性高的学生,往往态度端正,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按时完成实践任务,并主动求教,积极思考,努力调整自己,力争通过一线实践环节来提升个人能力,取得最大收获。因此,做好见习与实习工作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这项工作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保证见习与实习工作的有效性。

4.考核评价方式是否科学

考核评价是见习与实习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其方式是否科学合理,能反映出这项工作成效怎样。要想获得真实可靠的结果,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呈现见习与实习的效果,否则可能出现以偏概全、挂一漏万的情况。科学合理的考评方式还可以起到督促的作用,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实践活动,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取得较好的实践成绩。

5.实践基地建设是否完善

实践基地建设是否完善,承接高校实践活动的工作方式是否成熟,园长、教师所持态度如何,各种软硬件设施是否到位,这一系列与实践基地相关的问题,都会对学前师范生参与幼儿园实践活动的态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见习与实习的有效性。成熟的实践基地与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比较重视高校的实践工作,也已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指导机制,能够给学生切实的帮助。

提升学前教育师范生见习与实习工作有效性的策略

1.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比重,彰显学前教育专业特性

学前教育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学生技能要求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而传统的课程设置是以理论课为主的,学生掌握了广泛的理论知识,但对幼儿园教育实践了解甚少,在见习与实习中往往感到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入职后不能尽快适应幼儿园工作,“成长周期”比较长。因此,加大实践课时数和学分,从大一起每年递增见习时间和频率,制定层级性见习任务和内容,进而形成稳固的见习体系,使学生在大四参加实习之前就对幼儿园工作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在实习中就不至于产生难以上手的感觉。而对于实习工作,则应增加实习时间,提高实习成绩在学生学年综合考评中的比例,使学生通过实习真正熟悉幼儿教师身份,有足够时间巩固初步形成的实践技能,对实际教学生活有充分的体验。这对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度,形成稳定的专业态度和素养十分有益[4]。

2.建立全程跟踪指导机制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是提升幼儿园见习与实习工作成效的关键。幼儿园各项工作比较琐碎,除了教学以外,保育工作占有很大比例,学生初步接触幼儿园真实教育情境,难免会产生很多疑问,指导教师应针对学生特点,根据见习和实习任务、内容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一对一的指导,逐步形成本专业指导教师与实习点指导教师联合进行的全程跟踪指导机制[5]。例如,在实习工作开始前,学校指导教师应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开展实习动员工作,帮助学生作好实习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确定实习目标、任务、内容等,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注意事项等。实习进行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前往幼儿园,观察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辅导答疑,每天应开通电子信息交流平台,使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提问、讨论、答疑。幼儿园各班指导教师则应从早到晚对学生实习情况跟踪指导,针对具体问题随机展开指导,包括检查教学活动方案、准备教具、教学环节指导、点评教学过程、日常保育工作完成情况等,与此同时,学校指导教师与实习点指导教师要及时交流,互通有无,全面掌握学生动向,形成全面的、科学的、有实效的指导机制。

3.形成高校―实践基地联动管理模式

见习与实习工作要取得实效,做好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而对这一工作进行管理不是单方面所能为之,要形成高校与实践基地联合管理方式才能发挥最大效应。

实践活动开始之前,高校应提前与各幼儿园取得联系,商讨见习或实习的具体时间、任务、内容等,幼儿园则根据校方要求并结合本园实际情况进行安排,互相协调并最终确定相关事宜,达成一致。实践活动进行过程中,双方要保持沟通,在协调中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遇到问题时,双方协商解决。实践活动结束后,要根据考核制度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评。采取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给学生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结果。

此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完善也不可小视。高校与幼儿园应建立起彼此信任、互帮互助的关系,每年定期召开实践基地工作会议,商讨实践活动相关事宜。各幼儿园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努力提升见习与实习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韩波、母远珍:《学前教育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遭遇的困难及解决策略》,《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8期,第127-129页。

[2]闫莉莉:《论高校师范生实践教学的有效性》,《理论观察》2012年第5期,第136-137页。

[3]王冰、于海英、王慧:《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2期,第81-83页。

[4]罗疲骸陡咝Q前教育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2期,第146-147页。

第2篇

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学习态度由认识、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其中认识是学习态度的基础;情感是伴随认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具有调节功能,对认识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会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如对学习的喜欢或厌恶等,它是学习态度的核心;行为意向是学生对学习的反应倾向,即准备对学习做出某种反应。三者是相互协调一致的。一个没有正确学习态度的幼师生,就会认为学习没用、就不会低于学习产生兴趣,在学习中稍遇困难,就会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如何培养幼师生的良好学习态度,我认为要从三方面入手:

一、建立学习动机的激励机制

由于幼师生在中学的学习经历带给了他们许多成功与失败感,因而他们往往把失败归结于因为能力不足,导致学习动机降低。所以在幼师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功与失败的归因训练,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进行正确归因,使他们从无助感中解脱出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所以在对幼师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有效地进行表扬和奖励,如建立奖学金制度、三好学生评定制度、各种单项奖励的评选制度、阶段个人进步奖项制度、国家和省市级助学金评选制度、专升本的选拔制度等都是幼儿师范学校行之有效的奖励制度。把这些制度操作好,就可以有效激发幼师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发挥学科教学的渗透作用

学科教学是幼师生学习态度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幼师生各科知识兴趣的直接渠道,每一门学科都有进行思想品德训练的内在因素,教师要加强对各科任教师的管理,使他们与班级的学生挂钩,像辅导员和班主任一样深入学生中间,每个学期都要圈定帮助对象,制定该科目学生帮扶的教育目标、教育对策,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课后交流、课下辅导等途径形成于与学生积极有效的互动,通过言传身教,实现育人的目的。同时,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还有贯彻愉快教学的原则,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合理进行教学改革、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幼师生成长,促进发展。引领每一位学生品尝成功的感觉,使课堂成为快乐学习的源泉,师生共同拥有课堂、享受课堂,一起快乐,共同成长。

三、加强教育见习、实习的针对性

教育见习和实习是提高幼师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可以引导幼师生树立献身幼教事业的志向,使他们初步具备幼儿教师应有的品德素质;还可以引导他们把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幼儿教育、教学实践,初步培养他们独立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能力;更可以帮助他们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还可以帮助幼儿师范学校检验办学思想及培养规格,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学校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同时,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可以有效地缩短幼师生于幼儿教育工作的距离,尽快掌握各种幼教知识。由此可见,教育见习、实习是幼师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在实际工作中,见习和实习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见习、实习时间短,次数少;见习、实习的时间安排不甚科学妥当,对见实习认识不足,缺乏指导等等。因此抓好教育见习、实习工作,加强教育见习、实习的针对性,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要提前安排见习时间,最好在新生入校时,与入学教育一同开始为期一周的幼儿园见习活动,让他们逐步了解幼师工作的意义,迅速进入幼儿教师的角色,使他们在与幼儿教师接触的过程中,初步理解和认识幼儿教育、幼儿教师;使他们在与儿童接触的过程中,认识儿童,理解儿童对他们各方面的要求,从而使他们回到学校后能够重新审视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树立献身幼教、教书育人的志向。努力学习各门专业知识,努力掌握各种从教技能,努力塑造优秀的品德,为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做好准备。其次,要增加见、实习次数,延长见、实习时间。

笔者认为还应建立一支专业的见、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对见、实习工作的研究;提高见、实习工作指导的指导性;及时解决幼师生在听课、备课、上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正确观察、加深思考、提高实习效果,捕捉幼师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放大为一名优秀幼儿教师应具有的品质。

总之,幼师院校应强化对幼师生正确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培养,使幼师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条件知识和技能,才能不断给幼教事业输送一批批优秀毕业生,以适应幼教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第3篇

【关键词】准幼师;顶岗实习;教学反思;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94

“准幼师”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是指在基本上完成学校教学实习和学过大部分基础与专业技术课程之后,学生到幼儿园等专业对口的现场,全面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过程中,提升幼儿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顶岗实习是“准幼师”培养的重要环节,实习质量直接影响到其专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因此,如何提高“准幼师”顶岗实习的实效,促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从而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便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而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促进“准幼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反观目前对幼儿教师教学反思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在职幼儿教师,却几乎找不到“准幼师”如何运用教学反思这一手段提高顶岗实习质量,进而促进其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则从学校、幼儿园及“准幼师”自身三个层面,对“准幼师”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教学反思行为进行了相关探析。

一、学校层面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的意识和能力。特别在“基本理论”和“专业能力”中均提出了对教师反思与自主发展的要求,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并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可见,反思已经成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之一。因此,作为对“准幼师”进行系统培养的高校教育,理应注重对其反思习惯和品质的培养,以便“准幼师”掌握反思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在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一)“准幼师”在校学习期间,注重反思能力的培养

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入反思能力培养的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关于专业人才质量的构想,它应顺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国家对幼儿园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强调幼儿园教师应具有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的意识和能力。可见,对教育活动进行反思能力,已成为一位合格幼儿园教师的必备素质。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具备这项素质,首要的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入反思能力培养的目标,并把反思能力培养的相关要求细化到课程教学计划之中,以便反思能力培养目标得以落实和实现,而其具体实现过程则需要高校教师根据各自所教授课程的特点,有意识的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反思教育。

2.教法课程渗透教学反思知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对于“准幼师”进行反思能力的培养,仅靠各门课程在教学中渗透反思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教育反思知识和能力的掌握,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专业话训练才可以更好的实现。然而,有些人则认为在校“准幼师”没有真正进入幼儿教育实践中,不具备进行教育活动反思的土壤。笔者则认为,在幼儿园五大领域教法课程中渗透教学反思知识是可行的,主要是因为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五领域教学法课程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其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学习中“准幼师”会接触到实践中的教学活动素材,并学习设计、组织和开展幼儿园教学活动,这就为其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基础。

在幼儿园五大领域教法课程教学中培养“准幼师”的教学活动反思能力,可通过实施活动化的课程方案,为学生创设反思情境来实现。一方面,课程教学中教师可渗透幼儿园教学反思方面的知识,让“准幼师”掌握幼儿教师反思的方式、方式及内容等基本反思知识。另一方面实施活动化的课程方案,可采用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案、观摩幼儿园优质课程教学视频、模拟幼儿园教学活动等途径。引导“准幼师”结合所学教学反思相关知识,采用独立反思或相互讨论合作反思的形式,对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进行思考与探究,在此过程中加强高校教师的反思引导与示范,使“准幼师”在多次练习中,进行系统的反思训练,培养其教学反思能力。

(二)“准幼师”在顶岗实习期间,加强教学反思的指导

顶岗实习是对“准幼师”进行系统培养的重要环节,期间学生要到幼儿园等实践基地全面履行其实习岗位的职责,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过程中,提升幼儿教育专业实践能力。顶岗实习期间“准幼师”独立承担幼儿保教工作,是进行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此阶段,高校不能因为学生到了幼儿园而弱化对其专业的指导与引领,反而应抓住学生全面接触实践的大好时机充分开展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教学反思能力是“准幼师”应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对其后续的专业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学校应在“准幼师”顶岗实习期间,加强对教学反思活动的指导。一方面,学校可制定“准幼师”顶岗实习教学反思制度,对其实习过程中的教学反思行为做出制度性的规定。笔者了解到目前大部分学校在“准幼师”实习期间会安排学生写实习日志等实习材料,而鲜有对教学反思方面的要求与规定。高校要求学生写实习日志,无非是借此引导学生深刻了解实践,思考实践问题。而事实证明,“准幼师”写实习日志,更多的流于一种形式,不仅花费了其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对其专业发展的作用并不理想。如果学校能够制定相应的顶岗实习反思制度,引导“准幼师”把写实习日志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对实际保教工作问题的反省和思考上,这样对其专业能力的发展是更为有益的。

另一方面,要想教学反思制度其实得到落实,高校应在“准幼师”实习期间,指派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对其教学反思进行指导和引领。

二、幼儿园层面

(一)提出教育活动反思的要求

“准幼师”顶岗实习所在幼儿园,应配合学校完成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任务。因此,学校在制定了“准幼师”顶岗实习反思制度的同时,幼儿园方面也应制定“准幼师”顶岗实习制度,配合学校对教学反思行为提出具体要求。目前,虽然相当一部分幼儿园都会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而鉴于“准幼师”特殊的身份,对在园实习“准幼师”的教学反思则缺乏制度性的要求与指导。幼儿园提出教学反思要求,相对于高校,更方便对“准幼师”教学反思行为的监督、检查与指导,有利于切实落实“准幼师”教学反思制度,提高“准幼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促进其实践能力的掌握及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二)加强教育活动反思的支持

1.选派指导教师,指导“准幼师”开展教学反思。

“准幼师”顶岗实习时,往往有幼儿园指导教师,对其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全面指导。要落实教学反思制度,不仅需要学校指导教师的指导,更需要幼儿园指导教师的直接引领。相对于学校指导教师,幼儿园指导教师更熟悉幼儿园实践中的教育教学活动,更清楚实践中的问题如何解决,尤其是对自身也进行教学反思的指导教师而言,他们更清楚教学反思应该如何开展,他们的指导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组织反思教研活动,提升“准幼师”教学反思能力。

为提高“准幼师”教学反思的实效,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展反思教研活动,指派教学反思方面有经验的教师,组织“准幼师”开展教育反思活动,指导他们就所遇到的反思方面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讨论与研究,为“准幼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反思氛围和支持。

三、“准幼师”自身层面

(一)树立积极的反思态度

态度不仅决定人的行为倾向,还进一步决定了其行为的质量与水平。即,态度在决定行为主体会不会实践这一行为的同时,也决定着实践这一行为过程的主体参与程度和行为的有效性程度。“准幼师”的教学反思行为也是同样的道理,即使行为主体会由于种种原因付出实践行为,例如,他们能够按照学校的相关实习反思制度每周上交教学反思材料。如果他们认识不到教学反思行为的价值,甚至对反思行为本身持抵触或否定的态度,那么他们的反思行为就是低效,甚至于无效的。

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种认知成分与情感成分相互作用的过程,反思是一种“比逻辑的理性的问题解决更为复杂的过程,涉及直觉、情绪和激情,在反思里,理性与情绪交织其中”,这决定了反思行为相对于其他一般行为而言,是更需要情感参与才能产生实效的活动,有效的教学反思更离不开“准幼师”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因此,要切实提高“准幼师”教学反思质量,首要的是“准幼师”要充分认识顶岗实习过程中对自己所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的价值,并树立积极的反思态度,就对自己所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主动的反思。

(二)掌握教学反思内容

“准幼师”进行教学反思,其中关键是要知道如何反思,反思哪些方面。因此,对于反思内容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准幼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反思活动。

1.反思教育活动因素。

(1)教育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一次教育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准幼师”对教育活动的反思首要的便是反思教育活动目的适宜性及实现程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相关反思:首先,反思本次教育活动目标的选择与设置是否具有科学性和适宜性。其次,需要反思通过活动的组织相应活动目标是否已经达成,自己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促进了目标的达成,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应该如何改进等。

(2)教育活动准备。

教育活动准备是否充分与适宜,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效果如何,因此它也是“准幼师”对教育活动反思的重要方面。具体而言,“准幼师”对教育活动准备进行反思可以从幼儿知识经验的准备和物质材料的准备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准幼师”应思考幼儿活动前的知识经验基础方面的准备是否充分,自己所组织的活动,是否充分联系了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本次教育活动内容是否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即是幼儿现阶段发展需要的、能够掌握却没有掌握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物质材料的准备是教育活动顺利完成的保障,是实现教育活动目标的关键,所以在反思时也应思考自己所组织教育活动的物质材料准备方面是否充分,玩教具选择和提供是否充分和恰当,是否能够调动幼儿兴趣并有效支持本次教育活动的需要,如存在问题,应如何改善。

(3)教育活动过程。

教育活动过程的质量,是教育活动目标实现的关键,是“准幼师”对教育活动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对于教育活动过程的反思“准幼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思考教育活动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各个具体环节的设计是否有效的促进了活动目标的达成,在各具体环节中分别采取了哪些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是否适合本班幼儿并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过程的哪些地方是需要改进的等。

(4)教育活动延伸。

为了保持教育活动的完整性、连贯性,从而更好的保证幼儿发展的完整性与连贯性,教育活动一般会有活动延伸部分,它虽不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环节,却存在重要价值。很多教师对活动延伸部分往往是一带而过或根本不用心去考虑,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活动的效果。所以“准幼师”在进行反思活动训练时,应思考教育活动延伸部分的设计与实施是否科学,是否采用了恰当的延伸方法,是否有效的巩固并提升了本次教育活动的效果,延伸活动设计存在哪些需改进与完善之处等。

2.反思幼儿方面因素。

(1)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准幼师”应思考所组织的教育活动是否满足了幼儿的发展需要,幼儿对此活动是否感兴趣,分析幼儿对本次教育活动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是教育内容本身吸引了孩子,还是活动的方式、方法调动了孩子的兴趣。在调动幼儿兴趣方面教师做了哪些努力,有什么可取与不足之处,以及在后续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如何改进等。

(2)幼儿的发展。

促进幼儿发展是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因此,教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价值也是“准幼师”反思的重要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首先,本次教育活动是否实现了促进幼儿的发展的目标,具体促进了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其次,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是主动发展,还是被动发展的,在促进幼儿主动发展方面教师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可取与不足之处以及在后续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如何改进等。

(三)掌握教学反思方法

教学反思活动是教师对自己设计与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省与思考的过程,掌握了有效的方法,“准幼师”的教学反思活动才能有效的开展。笔者认为对于刚走上幼儿教育保教工作岗位的“准幼师”而言,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1.录像反思法。

录像反思法,即“准幼师”把自己所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用视频录像的方式记录下来,事后再进行观看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录像可以真实、直观的再现“准幼师”在组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表情、动作、言语等各种表现,可以使“准幼师”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到他们在组织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发扬优势,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从而改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法,主要是指“准幼师”把自己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思考与分析以日记的形式呈现。对于“准幼师”而言,用反思日记的方法不仅有利于自己对一整天的教育活动进行集中反思,而且“准幼师”顶岗实习过程中,同时具有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用笔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反思行为,可以让幼儿园及学校的指导了解的他们的反思心理历程,对于他们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指导教师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并给予恰当的指导,这样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快速提升。

3.教学后记法。

所谓教学后记法,主要是指“准幼师”在教学活动后,对自己所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和总结的方法。这种方法更为方便,易于实施。目前很多幼儿园对于教师教学活动教案材料中,一般都会有教学后记一项,方便教师及时记录教学中的感想及对活动的总结与分析。“准幼师”进行教学反思时,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后记的方式,对自己所设计与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反省与思考,对其中遇到的问题或不足,进行系统分析与探究,例如,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后记中做出分析与总结,并就问题向指导教师请教,从而尽快的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不断提升教育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91.

[2]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94.

[3]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4篇

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以下简称“幼师大专”)主要培养幼儿教师。近年来,我国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拓展通识课程、加强教育专业课程、重视教育实践课程、丰富自主选修课程,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1]教育实践课程作为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课程,是实现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教育实践中的实习又是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瞄准教师运用、检验、深入理解课堂所学理论,获取实践性知识、形成教师理念和角色认同、培养专业能力有重要作用。[2]我国目前教育实习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教育实习这一薄弱环节已成为师范教育有待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如何构建高质量的适合本土教育教学的“校本实习课程”已成为幼师大专院校解决实习环节问题的关键点。[3]

一、校本化实习课程的内涵

当前“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教育见、实习,并使之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问题。”[4]从当代教师教育发展趋向看,传统的以知识、技能为支撑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取向,正在被专业发展本位取向取代。专业发展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决定了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体系应以教育实践为统领。教育实习作为职前教育最重要的教育实践形式,是师范生积累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一环。

幼师的教育实习是指幼师生为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内容及特点,巩固、实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初步的工作能力,找到自身职业的差距,加深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解和热爱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因此,幼师大专的实习课程是指幼师大专院校为实现培养目标,锻炼和促进学生初步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而选择的与幼儿园工作内容相关的实践教育内容及其过程的总和。其外延包括幼师大专第五学年的校内实践、《幼儿园实习指导》实践教学、校外实习的内容及过程。

校本化是指学校及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及学校、地区的特点和需要。校本化实习课程是指将国内外幼师大专院校典型的实习模式、内容、方法等再加工、再创造,开发出符合本校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又能突出本校特色的实习课程。

二、校本化实习课程的实施理念

教育部于2011年10月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规定四年制本科、三年制专科、五年制专科培养的幼儿园职前教师的教育实践应该不少于18周。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笔者认为实施校本化实习课程应秉承如下理念。

(一)建构性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不能对学习者作共同起点、共同背景通过共同过程达到共同目标的假设,学习者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接受学习的,不仅是水平不同,更为关键的是类型和角度不同,故不能设想所有人都一样,而应以各自背景作为产生新知识的增长点。“知识不是统一的结论,而是一种意义的建构。”由于每个人按各自的理解方式认识客体,因此它是个体化、情境化的产物“学习是指每个学习者从自身角度出发,建构起对某一事物的各自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辅助作用”。[5]

实习前,学生的认知结构局限于书本化的理论知识;实习时,实践内容与其原有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使得学生的认知结构丰富化和深刻化。因此,教师在确定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方法时更应倾向于让学生去发现实习中的教育教学现象,以自己的经验去建构教育现象的意义,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个人化经验,而不是局限于被动地完成统一的实习任务和应对实习环境。

(二)情境性理念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相互作用,学习者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获得知识,学习与认知本质上是情境性的。情境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包括认知学徒制、抛锚式教学与学习共同体。

在实习情境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可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是核心成员。总之,校本化实习课程中学生与实习内容的相互作用方式、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交流方式尤为重要。

(三)“全实践”理念

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秦金亮教授探索开发了“全实践”理念下的实践整合课程体系。所谓“全实践”就是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定位、统筹安排。实践整合课程中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前教育专业中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的技能操作,各学期安排的见习实习,短期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前综合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所有培养幼儿教师操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课程教学环节。也就是说,“全实践”就是实践要素诸方面在时间上要全程延通,在空间上要全方位拓展,在内容上要全面整合,在课程体系上要全面统整。[6]

“全实践”理念的理想追求在于使学生在步入教学一线之前就获得教育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7]学生将书本的、外显的、公共性的知识通过实践性反思转化为内在、高度个性化、经验化的个人知识。在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全实践”理念下受益的毕业生已然供不应求,其实践整合课程实施的效果非常明显。“全实践”理念为校本化实习课程提供了实证依据。

三、校本化实习课程的实习模式

(一)集中分散四位一体实习模式

所谓集中分散,即学校于第五学年第一学期统一安排集中实习,第十学期学生回到生源地按照就近原则选择幼儿园实习,两种实习模式在实习的内容、目标、实施、评价等方面采用共同标准。其中第九学期集中实习时间安排8周,学校在8周外的时间于校内开展相关课程实践教学。

四位一体化是指目标一体化、内容一体化、实施一体化、评价一体化。目标一体化:立足一个目标不动摇,即培养幼师生的专业能力――观察能力、作品分析能力、谈话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评价能力[8]。内容一体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内容既前后衔接,又具有一定的层次变化,实习内容为一体化目标服务。实施一体化:共建一个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幼师大专院校、幼儿园协同合作的管理组织,形成幼儿教育实践和实习的管理网络,以确保幼师学生实习课程的完成。评价一体化:教育行政部门、幼师大专院校及幼儿园按照教师专业发展共同建立具体的教育实习考核标准。学生最终的实习鉴定按照师范实习指导老师、导师、幼儿园实习指导老师、督导、班主任及同分区学生的多方意见综合评定。

(二)“双导师”制实习模式

第五学年第一学期集中实习时间安排在学期中间8周,该学期其余时间在校内开展相关课程实践教学,引入“双导师制”。由学校领导、学前教育教研组、班主任共同提出“双导师制”计划,师范教育专业部确定体现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的实习课程内容和要求。集中实习基地为附属园与合作园。

“双导师”中,第一导师为附属幼儿园及合作园的骨干幼儿教师或教育专家,时间由双方灵活安排,指导次数3次以上,指导内容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帮助实习生全面了解实习基地情况、校外8周集中实习的职业指导。第二导师为校内专业课教师,指导内容主要是(但不局限于)校内课程实践教学指导、分散实习的区域督导。学生在8周的集中实习前需了解实习基地的教师、幼儿园基本情况,实习效益可能会有所提高。

因此,无论是校外8周的集中实习还是校内的课程实践教学都有导师给予及时的职业指导,实习效果肯定很好。学生在最后1学期的分散实习中也能更快适应幼儿教师的工作。

四、校本化实习课程分区督导评价机制

第5篇

在示范校建设中,学校把幼儿师范专业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这期间又恰逢国家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契机,我校的幼儿师范专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我们正满怀信心,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促进专业教学与岗位的对接,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一、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学校在创办幼儿师范专业之初,就为该专业建起了进行实习和教科研的场所。为了满足社会对幼教事业日益增长的需求,现正在兴建一所高标准的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和教科研基地――呼和浩特市实验幼儿园(呼和浩特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决定将玉泉区杨家巷小学校址划归我校,在杨家巷小学原址兴建呼和浩特市实验幼儿园),届时不仅幼师专业的实习条件和教师专业实践条件将有很大改善,而且能够服务周边市民,进一步满足对幼儿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

在幼师专业教学中,我们坚持“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强化技能实践,促进就业。幼师专业的一些理论课在幼儿园完成,比如,幼儿教育心理学学科中的一些活动的设计、实施不再只是停留在课堂,而是每个班分成十个组在幼儿园实施,这样就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幼儿园的具体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幼儿园活动教程中的备课写教案部分也没有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同样备好一节课后,让学生在幼儿园试讲,同时让幼儿园教师结合幼儿园的特点进一步辅导学生完善备课和写教案,学生再试讲,然后全班总结。另外,一些课程直接请有经验的幼儿园老师给学生讲授和示范,比如,幼师专业的选修课奥尔夫教学法、蒙氏教学法由幼儿园老师直接给学生上。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我们还坚持了幼师专业学生一年级在幼儿园进行专业见习,二年级在幼儿园实习一个月,三年级顶岗实习的教学实习制度,把教学活动与真实的工作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幼师专业走出了“建设专业,发展企业,服务行业,促进就业”的校企合作之路,办学成果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

二、丰富工作经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现实工作中的许多变化,要求教师们不断地把专业发展作为提高技能的一种手段,即便是资深教师也需要持续的专业发展。新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担任教练和助手的角色,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可见新的转变对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职业学校教师要跟上职业领域和教学专业中高速发展的新观念新教法;另一方面,职业学校教师要适应新的、非传统的学生。帮助学生从学校过渡到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与社会中的各界代表、企业家以及其他教育家合作,发展综合课程。此外,教师还必须会使用新的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应用等,这些技术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为适应这些角色及责任的转变,职业学校教师需要有效的职业发展计划改善教学实践,需要一些创新性的策略提高专业发展的成绩和效率。

第6篇

关键词:幼师实习学生;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10-02

一、概述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走向工作岗位向教师职业过渡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实习生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进行实践运用并转化为有效教育技能的平台。幼师生的教育实习主要包括教学、游戏活动实习;一日生活管理实习;教育调查研究以及班级管理实习等。教育实习本身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能够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幼儿园教育教学,促进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等的提高,从而提升其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

二、教育实习学生面临挑战

幼师生到幼儿园开展教育实习,刚刚进入社会环境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实习任务,严格的园所管理,会有很多不适。教育实习过程中,主体对象、任务发生多维变化。从身份角色上看,“学生”转变成“教师”;从空间上看,“岗位”替代“课堂”,“幼儿园”替代“学校”;从活动载体上看,“教师育学生学习能力”转变成“导师授徒弟教育技能”;从时间上看,“课表作息制”转变成“8小时工作制”。真情实景的实践环境、具体的工作任务,学生需以正确的心态适应这种变化的环境。

1.学习空间变化。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学生从以“教室课堂”为中心转移到以“幼儿园班级”为中心,这种空间变化可能短时间激起学生对陌生环境的新鲜感,但由于学生对教育实习认识深度的不同,加之师徒关系、同事关系、工作状态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对此的新鲜感很快变成失望感,从而对实习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实习效果。

2.认识观念变化。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定位不清,就业方向不明确,教育实习时只是应付;有的实习岗位与学生的期望落差较大,幼儿园考虑安全因素,往往只让实习生参与一些保育护理工作,或哪里缺岗,临时让实习学生去顶替,造成实习生不安心或频繁换岗,这增加了实习的不稳定因素,也给教育实习管理带来难度。

3.学习方式变化。学生在校学习时,是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教学化的学习活动,而在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时,是以“学生和幼儿园教师”双重身份从事职业活动。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服从学校的监督管理和约束,也要遵守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学习方式的突变,易造成学生的不适,需一定时期的磨合。

4.心理适应期变化。在校学习时只有师生关系和单纯的同学关系,而在幼儿园面对的是师徒关系、复杂的同事关系以及位置不均等及具有利益冲突的人际关系。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这种交往障碍如不进行适当沟通、疏导,就会影响到教育实习的效果。

三、明确各阶段指导重点,提高教育实习效果

教育实习不同阶段,学生面临的问题不同,因此,对其进行指导的重点也应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达成理想的指导效果。

(一)下园前的指导――加强“三观”教育

1.学习观教育。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是学校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技能的重要环节。学生应以学习者、研究者、教育者的身份与幼儿园职工共同从事教育活动,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训练,巩固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技能,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从而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吃苦观教育。学前教育专科型人才,培养的是能胜任各类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实习需要从幼儿园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树立一日生活各环节皆教育的正确认识,全方位参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管理与护理工作。要求学生做好吃苦的准备,磨炼学生的意志和品质。

3.敬业观教育。目前,幼儿园对实习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各有侧重,而在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三项指标中,最为关注的是态度,所以要加强对学生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实习过程指导――“传道”、“管理”、“解惑”

第7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35-01

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学生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幼儿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培养具有舞蹈教学能力的幼儿园教师。因此,我们的教学工作必须紧密围绕这一培养目标展开。那么,教师如何运用有限的学习时数,充分培养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创编幼儿节目的能力,这是中职学校幼教专业舞蹈教学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目前为止,中职的舞蹈教学一直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授新知识还是复习和练习,多是老师在场对学生进行指导,可谓是手把手的教,长期以来让学生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只习惯听老师讲,模仿老师做,学生缺少独立的思考,创新思维及个性发展受到抑制,许多学生毕业以后,只知道自己跳舞,而不知道如何向小朋友教授舞蹈,更不知道如何去创编一个儿童舞蹈作品,学生处在“茶壶里煮饺子”的尴尬局面。这也是我们的舞蹈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没有重视的问题。所以,加强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这几年来,笔者在实践中思考和探究,感触良深如何在幼教专业开展舞蹈创新教学,让学生在这门专业课中学有所得、得而能用,并为今后从事幼儿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能够胜任幼儿舞蹈教学的工作任务,笔者想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是幼儿园教师最为重要、最基本的教学能力之一,舞蹈除了跳还要说。我们在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动作内涵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教学口头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对舞蹈基本动作要领、目的及舞蹈术语的讲述和运用等,以加强学生对舞蹈技术和艺术的讲解能力。教师把这些表达技术动作和规格动作要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用流利语言表达讲解动作,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笔者较为提倡让学生在课后书写舞蹈笔记,舞蹈笔记的撰写其实是帮助学生记忆的一个方式方法,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猴子搬包谷”的情况,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写好笔记是一个加深学生印象的好方法。通过布置书面笔记让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回忆所学舞蹈动作的同时,还能体会老师是如何“说”的,并且这样还能督促学生多动脑,规范他们的运用专业的舞蹈术语,待走向工作岗位后体现出他们的专业性。

二、突出教学的针对性,构建实践性舞蹈教学平台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就业后能把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而不是只局限于老师教的几支舞蹈。那么,怎么样增强幼师学生的实践本领,使其能将所学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便是一个突出的难题。因此,教师应积极建构舞蹈实践教学平台,并使其不断完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建议学生自己主动去查找资料,去下载视频,去“扣碟”,通过课下自己学习而后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和交流。例如,我会在课堂上尽可能的给每位学生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让他们跟大家分享自己在私下所学到的一个舞蹈动作,并且让学生自己对大家进行讲解和教授。另外,在一套舞蹈教学过程中,我会让个别学生提前学习下一个组合,在下一节课进行试讲,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对于教学的自信心。

三、充分利用见习、实习机会促进实践教学

见习和实习是教育学生实践本领的重要形式,舞蹈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学项目,有效的见习和实习能使幼师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用于实际,便于形成以幼儿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教学思路。在最后一年的见习实习期间学生可以收集各种年龄段的幼儿舞蹈素材,记录幼儿园教师舞蹈教学的方法,学习幼儿园教师开展幼儿舞蹈活动的方式,组织幼儿舞蹈活动,亲身体会舞蹈教师组织舞蹈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进一步了解幼儿特殊的身心特点,并且将舞蹈课堂上掌握的舞蹈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有助于培养幼师生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更加明确自己的不足及目标。

以上是笔者针对如何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水平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方法和建议。总之,对舞蹈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求舞蹈教师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高素质;另一方面还需要舞蹈专业本身在教学内容、方法、结构创新上的不断完善,提高舞蹈教学水平,从而更好的促进现代舞蹈教育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要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炳元.山东师范大学.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研究[M],2011(9).

[2] 唐胜利.广东省肇庆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论如何开展中职幼师专业的舞蹈教学.职教新观察.2010年8月号.

[3] 刘梦妮.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论幼师生舞蹈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课程教育研究.2095-3089-(2013)12-0213-02.

第8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钢琴教学; 教学评价; 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J6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134-001

钢琴课是幼师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之一,专业技能性强。在教学中既体现了专业特点,又体现幼师专业的“师范性”,是幼儿音乐课教学的基本点,因此,笔者从幼师专业的特点入手,结合实际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幼师钢琴教学提出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与广大同行们探讨,以期更有利于幼师钢琴教学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一、明确目标更新观念

幼师钢琴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突出“师范性”,防止向“专业化”看齐。因此,改革后的教学模式要“偏重基础训练,加强键盘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奠定好的基础,掌握正确的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有继续学习发展的潜力,从而弥补学生能力和知识的不足,同时也避免教学中为追求“专业化”而脱离实际地让学生硬攻高深的乐曲、弱化基础训练的现象。

1.注重分析学情,科学合理选择教材

目前,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数进校前没有接受过音乐专业方面的学习,且文化素质也比较差,因此,幼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选择什么样的教材,是一项比较难的任务。笔者认为好的音乐教材应该“是那些能够充分掌握或接近掌握的音乐,是那些容易理解又使学生受到丰富教益的音乐,是审美上得到满足但又复杂程度足供较长时间学习的音乐”,笔者在钢琴教学中,选择的教材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钢琴基础》《钢琴即兴弹唱教程》和人教版《拜厄》《车尔尼599、849》。笔者认为此教材比较适合幼师生学生教学,并且难易度排列秩序渐进、知识面广,教材中选择了许多经典小乐曲、民歌、练习曲、幼儿歌曲,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内容教学,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学生天天都能提高,达到用一技之长服务于社会。

2.偏重基础训练,强化技能练习

我校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这些学生在进入幼师前有不少连钢琴是啥样子都没见过,更不要说系统接受钢琴训练,因此,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除了强调学生的基础训练外,还将钢琴演奏基础知识、演奏技术进行分类,结合学生学习钢琴技巧要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去,教学内容尽量选择她们在较短时间内能掌握好的技术类型的教材,强化技能训练。在学习新曲时,首先从让学生“聆听”作品入手,使学生对新曲目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演奏技法所表达的风格以及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让欣赏贯穿于练习演奏过程中,培养学生用心灵去理解音乐,感受音乐,逐步走进技法的艺木殿堂。例如跳音练习中,笔者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带一个乒乓球,课前组织学生拍皮球活动,让学生看听乐曲《小球》的音乐录像,然后教师示范弹奏该曲,让学生找到规律,(1)每一个音都有反弹动作(跳跃),(2)触离、键快,其演奏效果为:乐音短促、跳跃,使全曲有一个画面感,最后让学生实践,教师及时辅导,及时解决弹奏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此种强化训练,笔者发现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好钢琴的基本技法,对音乐的记忆、理解和感知能力的培养有明显的提高。

3.培养学生首调唱名法的能力,加强键盘移调训练

钢琴弹奏中都是使用固定调练习比较容易,而且在键盘上能快速找到相对应的音,绝大多数幼师音乐老师在钢琴课教学中只注重乐曲的弹奏方法,认为只要认识了固定调唱名法,就基本完事了,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接受能力差,不太愿意让学生尝试这个对学生来说容易产生问题的首调唱名法,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两种唱名法,特别是首调唱名法对于今后教学实践很实用,比如到四年级要开设即兴弹唱课,在分析作品调式时,首调唱名法很快就能让学生辨别出是什么调式,还有幼儿园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简谱,对于今后学生进入实习和走上工作岗位都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固定调:弹乐曲和练习曲,幼儿歌曲弹唱、旋律视唱等用首调唱名法,基本练习部分也可以用首调唱名法来进行训练,效果明显。对于幼师生来说,必须有能看简谱弹唱歌曲的能力,即兴伴奏和移调弹奏能力。在教学中坚持让学生从音阶、和弦练习开始做移调练习,通过移调训练,使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常用调在键盘上的位置,既强化了键盘训练,也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4.强化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创新

“实践教学”是对“教学目标”的信息反馈和补充,也是实现阶段培养目标,从而得到总体培养目标的保证,钢琴教学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幼师生三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在校期间都要进行钢琴弹唱比赛和教育实习,这些都是检验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大部分学生在实践中能做到弹唱自如,伴奏织体较丰富,和声编配相对和谐丰满,学生在创编活动中能巩固、应用所学的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发挥音乐想象力。当学生独立完成一首作品弹唱时,将更能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更强大的学习动力。

5.正面评价,体验成功

成功的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钢琴教学更是如此,教学评价应该坚持全面发展和注重差异的原则,既注重艺术能力的发展,又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既注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又注重学生富有个性式的独特的演奏方式,不强求一律。学生的点滴进步,老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学生,尽可能多的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每个学生在自信、自尊中获得进步。

幼师钢琴课的教学评价应是各种能力的综合测定,考试与考查结合、平时测试与阶段评价结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每学期的这些考核与考查,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已有的知识,给予其更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形成各种工作能力,为将来的幼教工作作好准备。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钢琴教学应在严格遵循钢琴教学客观观律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