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4 18:03: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部门总结会议发言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局党组,各位同事:
来到发改这个大家庭三年多了,全局年终工作总结大会这是第一次,这段时间对办公室的工作怎么汇报,从3月底到现在,在办公室工作将近9个月了,做了些什么,以后怎么做,回想了很多、思考了很多。
第一句话:说一声工作上的感谢。一是感谢局党组。众所周知,办公室是一个综合部门,对于一个单位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综合性政府单位甚为重要,局党组安排我担任办公室主任对我是一种信任,更是对我成长的一种培养。二是感谢各位同事。我年纪还比较小,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项目办工作,办公室工作经验浅,是在座的各位同事一直以来支持我,帮助我,有时候对我工作上的不足给予了谅解但更多是帮助,特别是很多老同事还跟我交心谈心,让我从你们身上学到了好多工作经验。
第二句话:谈一点工作上的感受。一是从信心满满到压力重重。一开始听说局党组要将我安排在办公室,我心里是十分高兴的,也对自己到办公室做好工作充满信心,但是后面才发现办公室的工作量很大,一些工作很复杂,一些工作很没有经验,感觉压力很大。二是从情绪繁杂到心情明朗。办公室的工作一多,压力加大后,这个心情就很不顺,有时候觉得办公室的工作咋个做都做不完,有时候还因为做不到位挨批评,更是难过,有时候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这个事情永远就不完,有时候想换个股室,甚至换个单位,情绪繁杂。后面我睡觉的时候想了想,如果办公室一个综合岗位都做不好,不要说别的,现在刚刚到办公室一年都不到就把所有的工作搞好不可能,也说明自己还需要学习的很多,想想心情就明朗了。三是工作从千头万绪到把到一些脉。现在办公室的工作只能说把到一些脉,理清了一些工作,方法和思路有点。
第三句话:作一个工作上的汇报。今年我觉得办公室做了十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规范了差旅费报销制度,出差派遣制度,驾驶员油费报销制度。二是服从党组,认真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日常工作,包括收集、整理、归档材料工作。三是加强了收文管理工作,两次调整了收文处理签。四是规范了印章管理,指定了一名人员专门管理。五是积极组织好各项组织活动,如植树节节植树活动,"七一"建党节到扶贫联系村开展庆"七一"系列活动。六是做好了群众来访工作和人大政协提案回复工作。七是认真做好了老干部工作,离退休干部职工信息采集、老职工慢性病病种和所需常用药上报工作。八是扎实筹办各类会议,努力做到会前准备全面,会中服务到位,会后落实到位。九是认真完成各项考核工作,目前完成了党风廉政、计划生育、综治WW、610、平安创建暨党政领导班子综治WW政绩考核等等。十是完成了在职职工信息管理和报送工作,完成了2015年度公务员考核工作。十一是完成了2016年我局部门财政预算工作,清资入库工作。十二是规范了老城乡企业局单位停车场,保证了我单位车辆停车也方便了住户出行。
大禹的卓著功绩是治理滔天洪水和划定中国版图,渭河是他建功立业的重要基地,也可以说是夏朝主要孕育地。顾颉刚先生认为“禹”字源与龙有一定关系。最早提到禹王的文物是西周遂公S、齐侯钟和秦公簋。《尚书・禹贡》记载:“荆岐既旅,终南物,至于鸟鼠。”大禹“导渭自鸟鼠同穴”。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之功而将渭水源头之一命名为“禹河”。后来,随着其功绩被传颂发扬,又将整条渭河叫禹河。至今天水、宝鸡渭河两岸的民间仍将渭河叫“禹河”。陕甘方言还有wei音发yu,例如渭(yu)河、芦苇(yu)、喂(yu)猪、围(yu)住、牌位(yu)、经纬(yu)、尉(yu)迟、蔚(yu)县等。
张天恩研究员说宝鸡渭河岸边出土的西汉瓦当上有“羽阳临渭”。古人称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西汉有羽阳宫,就在渭河北岸。叶舒宪先生推测“yu河”称谓的第四种解释就是“羽河”。
大禹治理水患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史前,华夏大地的先民因地制宜创造着各自的文化和生活模式,不可能靠武力统一。但在异常复杂、差别极大的环境中生活的先民大小部落却趋同存异,其中动力及核心价值就是玉文化。大禹所处时代,“九州”的方言、民俗、文化心理差异很大,即便人们迫切需要治水英雄,但能够得到广泛支持的还是价值观念的认同――也就是对玉文化的认同。《禹贡》中的雍州在西北,大致与崇尚玉器的齐家文化分布区重合,现代学者研究表明,齐家文化就是夏文化。齐家文化分布范围内存在着丰富的玉矿,甘肃武山、积石山、马衔山、祁连山、马鬃山等地都有玉矿发现。《禹贡》记载:
黑水西河惟雍州……厥贡惟球琳、琅\,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I。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忽必烈命人编纂的最早汉蒙辞书《至元译语》“珍宝门”中“玉”为“赤老温”,据学者研究,蒙古语“赤老温”连读就是《魏书・官氏志》鲜卑氏族名“丘林”、“出连”和“秋龙”,《禹贡》中的“球琳”就是它们的对音。元初蒙古语“玉石”还与《禹贡》一致,但在明生变化,汉蒙辞书《华夷译语》、《鞑靼译语》、《登坛必究・译语》中的“玉石”成了“哈石”、“哈失”、“哈四”。2015年5月底,我经过乌鞘岭,看见路牌上有“哈溪”地名,电话请教新疆社会科学院的蒙古族学者,知其意为“玉”。当时我就联想到白银境内的“哈思山”。哈溪、哈思、喀什都是蒙古语“玉石”的意思。喀什噶尔,意思就是玉石集中之地。
鸟鼠同穴的文化意义
战国时期秦长城主要保护渭河流域。秦国不惜巨大财力在高山之巅修筑长城,就是认识到这条黄河最大支流对其经营天下的重大意义。从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看,战国时期秦国修筑的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着洮河北至狄道(今甘肃临洮县),然后沿洮河支流滥水向东南行。滥水与渭水均发源于鸟鼠同穴山。滥水在清朝时叫东峪河,现名东峪沟,成了季节河。
两水同源,却分别流向洮河、渭河流域。战国秦长城沿河而建,显而易见与交通有关。鸟鼠山因鸟鼠“同穴止宿”而得名,位于昆仑山脉西侧,属西秦岭山脉西延部分,北延东迤直至陇山结束。从渭水发源地域意义上来说,应包括渭水三源其他山峰。鸟鼠山是中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尚书・禹贡》载:“……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鸟鼠山,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山海经》载:“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山海经校注》云:“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晋郭璞注释:“鸟鼠同穴山,今在陇西首阳县,渭水出其东,经南安、天水、略阳、扶风、始平、京兆、宏农、华阴县入河。”《尚书》还有一则记载:“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鼠之山有鸟焉,与鼠飞行而处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也。鸟名为蜍,似鹅而黄黑色。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处。”
关于鸟鼠山,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基本上认同“鸟鼠同穴”说,如果思量一下这座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名山两边生活的族群,或许会激发一些另类但并不玄乎的想象。鸟和鼠都曾经是古代先民的图腾崇拜物:鸟是秦先祖的图腾,鼠能堂而皇之居十二地支之首,亦绝非偶然。斯坦因在和田喀拉墩遗址发现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表现鼠头神内容的木版画,表明鼠崇拜的时间延续很长。渭河源流域处在中原文化与羌戎文化(包括其贩运的其他文化)交融地带,因此,鸟鼠山(系)是不是先民两大文化族群和谐共存的一种象征说法?
这是我的推测。如果创作小说,可以这样写。
榜沙河畔有人家
漳河边的学田坪遗址地势高危,可俯瞰县城全貌。2000年,我首次游历贵清山、遮阳山时,县城只有一条街道,现在,楼房几乎填满了河谷。齐家人劳作之余,坐在山坡上晒太阳、悠闲远望时对未来发展的想象图景是怎样的?徐家坪―岳家坪遗址距离学田坪非常近,当年应该同属一个部落。在断崖处,我们发现白灰层和比较完整的白灰面――这是齐家文化的主要标志。还有一处疑似陶窑或冶炼遗址。
新寺晋家坪遗址距离县城30多公里,漳县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带我们穿越山谷前往。过新寺镇时,正逢赶集,街道拥堵,汽车缓慢行走,大家正好从容观察物产与民俗。史前人类很可能也有类似的赶集活动,以便交换粮食、种籽和陶罐。如果他们独立、封闭发展,齐家陶器的双耳造型不会有共性,对玉器的追求、崇拜也不会那么强烈。有些学者提出齐家即夏朝,如果成立,应该与部落间“赶集”等社会活动越来越频繁相关,语言、礼仪等也迅速发展。石头与石头永远不会说话,人与人却可以切磋出文化。穿过赶集的街道,像穿越慢节奏的古老历史。《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夸父逐日神话: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这则神话说夸父要请求太阳改变行走路线,身临拥堵的集市,忽生奇念,夸父可能觉得他所处时代社会发展变革太快,试图拽住时间,结果失败了。
终于出了集市,又在乡村水泥道路上走许久,拐入伸向荒山的坎坷土路,爬上两段陡坡,豁然出现一片散落着房屋和院落的坪地――晋家坪遗址到了。晋家坪村依然生机盎然。走过玉米地和苹果树林,是胡麻地,迟开的胡麻花照常展现蓝色。冰草乱刺刺生长着。沉寂,宁静。野鸡在深沟中咳嗽。布谷鸟有条不紊地发号施令。一切都显得神秘悠远。陶片、石器并不鲜见。司乘邵新成在短时间内竟然发现三块带彩陶片,新鲜光亮。叶舒宪先生捡到一个石凿、小半个陶环及一个纺轮。《大渭河》作者、渭源作家寇倏茜捡到半截白玉环……大量文化碎片证明,这里曾经生活过的人群有前仰韶、仰韶、马家窑、齐家,等等。
养育这个古代文化的母亲河是渭河支流榜沙河。这条河发源于岷县铺马,入龙川河,在鸳鸯镇入渭河。新寺晋家坪遗址与武山县马力镇隔河相望。下午,我们参观武山博物馆时看到很多重量级文物都出自马力镇。榜沙河带着两岸坪地上古老而璀璨的史前文明,一路思考,一路高歌,浩浩荡荡地汇入了渭河主流。
穿越渭河峡,南由路
穿越渭河峡是我们此行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之一。
8点50分,进入渭河峡。空气湿热,雾蒙蒙。沿着盘山公路上到高处,大家俯瞰开阔的麦积区渭河河谷,狂拍一阵,继续赶路。行不多远,到达伯阳镇柴家坪遗址。这是渭河边很高的台地,分为上坪和下坪。我们沿着雨后泥泞的路穿过花牛苹果林、花椒树林到达渭河岸边――其实是崖边俯瞰。渭河在伯阳镇一带拐了好几个弯,形成巨大的“S”形大湾。河水蜿蜒东流,铁路也交织延伸。
柴家坪遗址碑隐没在乱草和花椒树下。苹果林对面狗吠、人声、鹊叫,参差穿过叶间。柴家坪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原始公墓和村落遗址,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东起渭河畔、西至山脚,长约250米,南至断崖、北到渭河冲击断崖约650米。坪上地势平坦开阔,背风向阳,负山临水,适宜原始先民定居生息。遗址上遗迹、遗物相当丰富,从断崖和沟渠可见灰层、灰坑、白灰地面和红、灰陶片。从所获标本考察,北部多属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遗物,南部除仰韶文化遗物外,多属齐家文化遗存。遗址出土石刀、石斧、陶罐、陶壶、陶塑人面形器等。我们从台地里捡到不少陶片。
这是渭河峡西边的一个重要文化遗址。我们吃西瓜,与乡民攀谈一阵,得知伯阳镇之得名与老子有关。几年前,甘肃省举行“老子国际文化论坛”,有专家认为临洮县凤台是老子逝世之地,也有人推测老子继续西行后,在渭水、洮水、湟水和居延泽一带,讲经传道,访伏羲、大禹等人的遗迹达17年之久,最后隐居并逝世(飞升)于古陇西邑东山凤台(今临洮岳麓山公园超然台)。《庄子・养生主》曾说:“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这个传说为我们的渭河考察增加了新的内容。
上国道,记下沿途经过的村镇名:关峡村、涝池村、码头村、底川、毛窝里、水关、史家窝(勿)、太碌、阎西、三岔乡、吴砦镇等。张天恩研究员曾在吴砦镇考古,在那里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和秦文化遗址,传说张A曾率军西征,被马超阻挡。接着是岭西村、巨西村、虎朝湾,到拓石镇,我们从渭河南岸的麦积区过河进入渭河北岸的陈仓区。
集村对面有栈道遗址。张天恩研究员曾在官道塬挖了一年。
在拓石镇用过午餐,造访考古学家张天恩发掘过的官道塬遗址――保护碑竟然误写为“关桃园”,毫无道理!此地证明有“官道”经过,宝鸡拓石镇与甘肃天水、通渭等地人都把“道”发音为“套”、“桃”音,把古道叫“古套”。如果以讹传讹,这条重要的证据就会被淹没到历史烟云中。官道塬遗址地处渭河北岸一片较为开阔的台地上,四面环山,犹如世外桃源。大家庆幸与张天恩研究员同行,也非常幸运地捡到了珍贵的前仰韶时代陶片。由此推断,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新石器人类生存,并且冲破千沟万壑,与外界文化保持联系。李白在《蜀道难》中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对古人开辟交通道路的丰功伟绩的赞叹,有同感。
张天恩研究员介绍说,南由路中的一条就从拓石北上,经过陇山、吴山脚下的香泉、县功等地到达我们是日目的地陇县。向当地人打听,都说这条路年久失修,大车过不去。于是,我们继续向东,从孟家塬迤逦北上,到达大水川风景区十字路口,已经看到提示“南由古城还有2公里”的牌子。大家推测东拐就进入风景区,便直行。村村相连,走出10多公里了,就是看不到香泉镇。几经打问,始知我们与香泉镇擦肩而过!
香泉镇在北魏时初为长蛇镇,孝明帝时(516~528)置南由县。由香泉河东支流东行,过吴山南沿司川河至宝鸡县功镇(隋唐时为吴山县)。从地图上看,我们应该走近路,经过香泉北上,经杨家滩、椿树滩、碾盘子、百家坪、上桃园、小力村、苏家河上游,穿过吴山沟,折向东北,再经高楼、八渡镇、西坡、洞子上、槐树庵抵达千河南岸;然而却误走道路,翻越吴山南边的牛心山,偶遇西武当!
西武当也是古代商贾必经驿站,杜甫前往秦州时走南由路,写有《青阳峡》。
下山,到县功镇。由县功镇东去可到达扶风、凤翔等地,向东南距离宝鸡只有20公里。我们走212国道,经过冯家山水库,到千阳,上次从古密须国翻越陇山南下,这次穿越渭河峡北上,在千阳,南由路与关陇道相会了!
上高速,在千河南岸一路驰骋,风驰电掣般抵达陇县。
关陇古道,老爷岭
《明清秦安志集注》引胡缵宗《地理志第二上・秦安志二》曰:
秦近陇外,陇外近西戎,固用武地也。然陇山tt,渭水,开辟既远,教化亦浃。VV乎周矣。况羲娲之流风犹有存者,而代不乏英豪。高山大川岂亚于陇东邪!
《水经注》将陇山分为南北两段。北段称大陇山,南段称小陇山。北段山势高峻,以高峰六盘山为名。南段山势稍低缓,今仍称陇山。又《秦安县志稿・山水志》按:
大陇山即俗名大关山,小陇山即名小关山。大陇山即由清水白沙镇至陇州长宁驿所经之山也,小陇山即由清水马鹿坡至陇州固关镇所经山也。
汉武帝西巡走的路,也就是丝绸之路主干道经固关镇翻越相对平缓的小陇山(小关山)。因道路被巨石限制,汽车无法通过,不得不绕行省道,翻越大陇山(大关山),到张家川三岔口(分别通往长宁、陇县、清水),与文物局办公室李军,原恭门镇文化站站长、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张家川县政协委员王成科(62岁)对接,前往长宁,沿老丝绸之路古道步行1.1万多步攀登上老爷岭海拔2314米处。王成科非常淳朴,多年来殚精竭虑,致力于家乡文化事业。恭门镇河峪关口汉代摩崖石刻就是他发现并积极争取资金保护下来的。其父辈曾是以前每年翻越陇坂的千千万万麦客中的一员,他讲了很多关陇风习文化,念诵“日饮千缸酒,夜烧八缸油”之类顺口溜。每有考察团来,都由这位“老山客”作向导。
考察完老爷岭,返程经过马鹿、阎家店、恭门镇等地到张家川。从地图上看,关山西坡,从东向西有几条主要河流:十字河向南流经马鹿,成为长沟河、通关河的上游;通关河接纳从东边流来的苏家河,在凤岭阁汇入渭河;汤浴河上游经过阎家店向东南汇入牛头河,天河向西南流经恭门镇、新城,在清水县城汇入牛头河;流经张家川的后川河在红堡东北汇入牛头河;牛头河在麦积东汇入渭河。这些河流、河谷也是古老通道,据张家川籍作家铁迟说,至今还在被民间使用。
年初,考察团翻越关山,白雪漫漫,寒风凌厉,草山幽静,牧马寂然。7月24日,再到关山,河水溅溅,草肥山美,牛喜羊欢。白云乱飞,游人如织。幽美关山,雄风千年!有感而发,特作长诗《关陇古道歌》与《再过关山》抒怀。
龙图腾,熊图腾
伏羲、女娲皆为风姓,陇城有风谷、风台、风茔,皆为上古流传至今的地名,当与伏羲、女娲诞生之地关系密切。《说文》释“风”曰,“风动虫生”,从“虫”。可知风即为蛇之一种,在秦安方言中,人们将蛇称为长虫,大地湾遗址居于五营境内长虫梁。蛇除长虫外,还称小龙,也是人们最为敬畏的动物。秦安民俗中最为禁忌见到交尾之蛇,民间称为“交蛇”,这与汉墓中伏羲女娲交尾图应有联系。原始蛇崇拜演化为龙图腾之后,人们很自然地将伏羲女娲诞生之地命名为龙,代表甘肃的陇字,即为龙字演化而来,陕、甘之交的山岭自古以来被称为陇山,葫芦河亦被称为陇水,秦安境内最著名的山脉被称为九龙山,又有八龙山、张川县龙山镇在上世纪50年代前为秦安所辖,明代时三阳川亦为秦安所辖,其卦台山、龙马洞最为知名,魏店境内龙坡滩,县西之水名束龙峪,陇城有龙泉村等,都折射出龙的影子。
新疆阿拉尔昆冈遗址有个墓中的木棒里面藏有盘曲蛇头之长条形蛇,或许与夸父传说有关?《山海经》记述巨人氏族夸父族居住在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上,首领夸父身高无比,气概非凡,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他常常将捉到的凶恶黄蛇挂在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并引以为荣。
关于龙文化的起源,叶舒宪先生在2007年8月由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的《熊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源》中揭示:龙崇拜起源于熊崇拜。叶舒宪先生运用第四重证据法,从考察、探索辽宁牛河梁女神庙中所出土5500年前的熊下颚骨开始,联系到8000年前林西石熊和28万年前辽宁金牛山人崇拜的熊头骨,比较参照河南安阳出土商代大理石熊、殷墟妇好墓出土石熊,等等,又旁及到日本、韩国及现属俄罗斯而100多年前属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涅吉达尔人的“熊节”,同时又比照欧、亚、美三大洲的熊崇拜文化现象(史前作为一个熊崇拜而存在的文化区域),进而在这个更大背景中探讨鲧、禹和启以及黄帝和熊图腾崇拜的文化关联,从而恢复被湮没已久的熊崇拜文化语境,重构出失落已久的中华祖先熊图腾崇拜的文化脉络,探究出被遮蔽已久的红山熊文化对整个中国熊文化产生影响的文化线索。叶舒宪先生说:
石头开启而生人的神话,其实是熊罴类冬眠动物的周期变化所转换生成的一种象征性表述:初民观察到熊进入石头洞穴冬眠的现象,通过幻想催生出人化熊化石的情节,在神话叙事中喻示个体生命的一个周期的结束和关闭;而冬眠结束重新走出石洞,则是一个新生命周期开始,神话思维通常理解为死而再生、复活,当属春天的神话。
……
“鲧腹生禹”和“禹生于石”的说法,都是同一个冬眠春出神话“启户”或“穿穴”原型不同表述而已。
……
而黄帝号“有熊氏”,黄帝的故里至今还称为“能庄”实为“熊庄”,都是先祖黄帝对熊图腾崇拜的遗留证据。
2013年3月19日,我陪叶舒宪先生从兰州出发,经过定西抵达静宁,在静宁县博物馆意外看到熊灯,后来写了《又见熊图腾》;2014年7月17日下午,玉帛之路考察团在高台县博物馆看到魏晋墓中出土神熊群像,从汉实化向抽象化转化;后来又在临夏州博物馆看到与西安文博单位合办的丝绸之路文化展中,有汉代彩绘陶母熊捧孕腹端坐像和汉代黄釉双熊合抱形灯台,遂写了《三叹熊图腾》。再后来,经常在各地博物馆中看到熊灯、熊座等雕像,叶老师以平淡的语气“惊呼”:“看,熊图腾!”
古音仍存,古地迷茫
7月25日上午,考察团经过张家川龙山镇西门村,张思齐带领我们开车上到“巍巍乎高哉”的龙山,说那里才是三国街亭古战场。
蜀汉建兴六年(228),诸葛亮部署北伐曹魏街亭之战。街亭所处位置是开阔河谷,四通八达,南北山势险要,进能够攻,退可以守。马谡违亮部署,不听副将王平固守街亭力谏,“依阻南山,不下拒城”,终被魏军大将张A绝其汲道,大败。街亭失守,使首出祁山的叛魏应亮之南安(陇西)、天水(天水市)、安定(镇远)三郡得而复失,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疏请求自贬三级。街亭从此名扬天下。
“街”,《说文》解释为“四通道也”;而“亭”为古代设置于道旁供行人停留食宿的公共房舍。秦汉时,每十里设一长亭,五里有一短亭。街亭,又名街泉亭,简称街亭。西汉时归属天水郡街泉县管辖,相传由陇城一眼年代久远的泉而得名,因泉在龙山之下,泉水旺盛,冬夏不减,人们称“龙泉”。东汉时,街泉县改称略阳县,旧县名归并街泉栾所接管。据《郡国志》记载:“略阳县有街泉亭,即故县。”
关于街亭位置,除张川龙山镇说,还有秦安陇城镇、麦积区街子镇和陕西勉县街亭山。
明代以来,方志中皆载街亭即今之街子古镇。
古战场街亭因《三国演义》的文学性渲染而备受瞩目,影响深远。天水民间人士说几种人称代词都是当年三国角逐遗风:称“我”为“曹”,称对方、第二人称为“刘”,由于“n”和“l”分不开,将“刘”称为“牛”,而称第三方为“魏”。就此问题专门请教西北师范大学语言学教授雒鹏,他认为这些称谓是古音留存,有专门著述阐释――文章中的专业注音很麻烦,加之非专业人士很难看懂,就不引用原文了。
“曹”的称谓很早,常与“尔”连用“尔曹”,犹言汝辈、你们。《后汉书・赵传》:“尔曹若健,远相避也。”南朝宋鲍照《卖玉器者》诗:“宁能与尔曹,瑜瑕稍辨论。”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朝名将、陈州宛丘(河南淮阳)人李存审原名符存,出身寒微,初在光州刺史李罕之部为小校,后归晋王李克用,被任为义儿军使,赐姓李,名存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著录《李存审出镞教子》:
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子孙皆诺。
北宋汪洙《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清孔尚任《桃花扇・归山》:“眼见复社东林尽入囹圄也,试新刑,搜尔曹。”如今天水等地将“我”称作“曹”,语词、语意如何变化,恐怕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无论如何,这种文化现象还是耐人寻味的。
汉开丝绸之路,甘肃首当其冲,又在农牧交融地带,至今格局仍然如此。民间方言中有不少与民族文化有关的词语,特色鲜明,但一些汉唐古音能绵延流传下来,确实是奇迹!例如,以前鸡都散养,每年春季孵化,叫“抱鸡娃”,从来没想过为何如此叫。看了张多勇教授的一段文字,恍然大悟!“抱鸡娃”应为“孵(bao)鸡娃”。汉代时没有“f”这个音,“孵”读作bao,在《说文解字》即注音为bao,“孵(bao)鸡娃”是甘肃白银、庆阳等地保留的汉代遗音。我的家乡称酿醋、酿甜醅子为“沃醋”、“沃甜醅子”,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唐代)中也有类似记载,还有“沃酒”、“沃奶”之说。文书中另写作“窝”或“卧”,都指发酵过程。兰州话将感觉好、舒适、关系融洽叫“沃野”,是否与发酵有关?“沃甜醅子”要恰到好处才甜美,欠之则生涩,过之则“pu气”,这“pu”不知对应哪个词?是“脯”,还是“曝”?
百感交集总结会
7月25日下午4时,举办总结会。由于天水组织部来秦安县考察干部,原来计划出席的文博系统干部均履职公务,只有一直陪我们考察、参观的旅游局局长赵金贵在场。
总结会在阔大的会议室举行。叶舒宪先生先进行全面总结,张天恩先生发来发言稿,由刘培文代读。卢法政、杨骊、李迎新、军政、刘培文、寇倏茜等人都从容发言,谈谈考察中的感受。张振宇最后总结。
尽管大家都疲惫不堪,但还是一丝不苟。总结会进行将近两个小时。
第十次玉帛之路(渭河道)文化考察活动历时11天,总行程2000多公里,历经甘、陕两省12个县市,以文学人类学一派的高校教授和作家、媒体工作者为主,形成科研探索、纪实写作与网络新媒体文化传播的有效结合,共在中国甘肃网发文200余篇,总点击率达到2000万次。11天内共实地探察史前文化遗址10多处,参观公立和私人博物馆15个,拍摄文物照片近5000张,获取了重要的文化信息。
考察武山鸳鸯玉矿和石岭下遗址是叶舒宪先生多年的愿望。去年关陇道考察结束,他嘱托我们返兰途中到鸳鸯镇考察。但由于接近过年,加之身心疲惫,强弩之末,就直接回兰州了。这次正逢天降大雨,玉矿在深山,行路难,难行路,只能放弃;石岭下遗址也因为道路泥泞而不能前往。尽管次日我们参观了武山籍画家王琦荣先生开的石岭下博物馆,但叶老师仍深感遗憾,闷闷不乐。总结会结束后,叶老师突然宣布要独自去武山考察这两处遗址,补上一环,“不然,下次还得去!坐飞机,转火车、汽车,又得浪费时间!”我知道劝止不了,又不能陪同前往,便请求秦安县委宣传部长徐东明先生帮忙。他爽快答应。
7月26日,微雨中,我们兵分两路:叶舒宪先生与李迎新、寇倏茜等赴武山考察鸳鸯玉矿与石岭下遗址;其他成员赴兰,途中参观定西众甫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