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4 06:25: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电机拖动实训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162
[中图分类号]TM3-4;TM4-4;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1
1 微课概况及应用现状
微课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以视频为载体,教师将记录有与本节课相关的精彩教学活动的视频内容,与学生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分享,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本节课中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学习。在电机拖动与控制这门课程中引入微课教学,有利于帮助教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微课教学的时间一般比较短,每个教学视频的时间通常在5分钟上下,虽然看起来里面包含的教学内容不多,但是相对于一堂课的时间来说,已经是相当充裕,并且其视频的内容短小精炼,可以把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突出展现出来。大家在观看视频之后,很容易把握学习内容的主题,比如:在学习电机拖动与控制课程中的基本电气控制线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向学生们讲授一些常用的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过程。第二,师生都可以进行自我研究,完成学习内容的创作,自己制作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微视频,例如:学生通过电机拖动与控制课程前期的学习,获得知识的积累,自己就可以将后期要学到的一些电机线路的安装过程制作成视频,比如:电动机常用控制线路安装、检查、试车通电等视频内容。通过大家参与视频制作,让每个人都成为课堂内容的研发者,让师生之间通过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共同进步。
2 翻转课堂的实施
翻转课堂是指在教学中,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师生角色的互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重新调整课内和课余的时间,自己首先开展对知识的学习,并将学习的成果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这种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的课堂时间变得更加宝贵,因为通过课前的自我学习,学生们会发现很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会让他们更加专注于课堂学习,渴望与教师研究并解决问题,获得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翻转课堂学习模式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辅导和知识传授。在电机拖动与控制这门课程中,教师会为学生提供一些电动机控制线路检查,通电运转的视频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完成对视频内容的观看和学习,了解掌握课上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通过独立思考、查阅资料等方式,首先自己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上课过程中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围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认真开展教学设计,利用本校的网站和手机微信平台,全力打造网络精品教学视频内容,利用校内院系的网络平台,把“电机拖动与控制”课程中的相关内容以“慕课”的模式,教材中各章节的知识要点以微课的形式进行展现。学生可以通过扫描书上的二维码获得视频播放链接进行学习。
3 电机拖动与控制课程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以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电机拖动与控制”课程结合为例,把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课前学习,另一个阶段是课上学习。这里,课前学习阶段包括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有目的地完成课前任务,遇到困难问题进行思考与反馈;课上学习包括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测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在电机拖动与控制的翻转课堂上,教师要将知识的传授过程转移到课前,提前给学生准备适量的学习资料和视频学习资源,将提前录制好的教学视频提供给学生学习。教师在录制好的演示视频里,最好具有电机安装接线的操作过程,还要把每个实训项目里涉及的核心内容,比如:工作原理、操作过程、检查方法讲清楚。让学生看完视频后,以小组合作形式,操作完成项目实训视频的内容以及线路安装后的自检工作。如果学生在自我学习视频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首先要进行自我思考和小组讨论,并加以记录,然后将遇到的困难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对积极思考的小组成员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要在其平时学习的成绩上进行加分,这种做法会让学生慢慢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也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出团队沟通和协调能力。
4 结 语
将电机拖动与控制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并不是只让学生自己观看电机拖动教学视频,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视频学习,能蚍治龊驼莆盏绞悠道锬诘闹识点,然后结合课堂中教师对疑难问题的解答和对复杂任务的评价,提高自己学习的质量。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当前的微课平台、网络平台等先进教育手段,提升课程的质量,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园园.浅议微课在中职《电机与电力拖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才智,2016(33).
论文摘要:通过对电力电子与自控系统实验教学的改革,总结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将课程中涉及的理论、实践和工程实训进行多层次、模块化划分并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能力;模块化;教学体系
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基础知识和专业宽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突出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目标。教育部早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因此,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践教学始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有着其他教学过程无法替代的显著作用。应用型人才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很强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根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努力培养为城市化服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基本定位,针对北京地区二类学生的学习基础,结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办学特色和历届毕业生的追踪反馈信息及建筑生产企业对高校教学的要求,对“电力电子”、“电机拖动与自控系统”及“交流调速”课程体系进行系列实验教学改革。
一、课程体系总体结构
根据我院办学定位,提出了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专业内容以“应用为目的”,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尺度”的教学改革思想。通过对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环节进行调整,强调了掌握概念、强化技能、培养工程应用能力的教学重点。明确了专业课程教育目的是为北京市城市经济建设培养从事建筑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建立起了以北京重点实验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教学中心”为核心,搭建起多层次、模块化教学为主平台,辅以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实践基地。
二、传统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由于我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由传统工业企业自动化过渡而来的,是一个强电为主,强弱电技术、计算机技术相互渗透的宽口径专业,而“电力电子”、“电机拖动与自控系统”及“交流调速”课程的特点是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广,要求基础理论扎实,学生要有很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而传统课程表现出教材厚、内容广、学时多,教学过程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缺乏工程应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尤其是课程所设及的内容不能结合建筑领域,学生不知上述课程学完以后在建筑行业能有什么用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种学术型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对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因此,对上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强调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改革的便是实践教学环节。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1.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方法
近年来,我院实验中心在如何拓宽学生素质培养平台,强化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
(1)调整实践教学计划。在学时安排上增加了实验学时,压缩了理论学时,如电力电子实验课由过去的6学时改为8学时,并增加了2周电力电子综合大实验。将“交流调速”与“直流拖动控制系统”两门课程合并,原实验学时不变。把原有3周直流调速系统设计大实验改为4周交、直流调速系统综合实训。为此,新购进20套实验设备。同时为了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将“电力电子”、“交流调速”、“电机拖动与自控系统”课程的实验分为不同学期,这样可以使学生由过去的3个人一组改为2个人一组,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和任课教师一起修改了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大纲,重新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完善了学生重修、重做一般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试验及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验登记制度。从教学管理上督促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训。
(3)重视实验考核和实验成绩。在实验教学的考核上,强调要严格按照实验教学大纲和项目中规定的考核标准进行,既有实际操作技能的考试,同时增加了笔试内容,提高实验成绩在期末成绩的比重,平时实验成绩占期末总成绩20%~30%,特别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评,以确保实验教学质量。对于综合实验,设计型大实验及实训课,采用单独考试,以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几年来取得了明显效果。
现在“电力电子”、“交流调速”、“电机拖动与控制系统”的实验教学正按照教学改革计划制定的实验教学体系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和完善。从已完成的实验项目来看,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及其实际效果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转贴于 2.建立多层次、模块化教学体系
根据对人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重新构建了电专业教学体系,确定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方法,强调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为应用服务的原则,增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采用“基础、综合、设计和实训”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体现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特色。
(1)基础性实验。基础性实验多以验证性为主,属于培养学生的认识实践能力。主要对学生进行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规范性、严谨性训练和指导。通过这些基础实验,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学会参数测试、实验数据的记录,实验结果分析等基本实验技能。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巩固深化理论知识。这其中安排了锯齿波触发器实验、单相桥式可控整流实验、三相半波可控整流实验、三相全波可控整流实验、开环直流调速系统实验、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实验和三相交流调压调速试验等。通过这些实验教学,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了严谨、求实、科学、思维开放的实验作风。
(2)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开发智力和创新意识而进行的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灵活掌握,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锻炼学生综合实验技能,积累科学实验经验。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综合知识内容的综合性实验。主要安排了三相可控整流仿真系统实验、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试验、异步电动机SPWM与电压空间矢量变频调速系统实验、基于DSP的矢量变换控制与直接转矩控制变频调速系统实验。这些实验涉及到模电、数电、电力电子、自控系统、电机拖动、自控理论及交流调速等课程。学生通过综合性实验,将这些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3)综合设计性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在认识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我们在实践教学方法中采用了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随时进出实验室。我们主要教学计划是:第一,安排2周时间,通过电力电子等课程所学知识,设计制作一台不间断稳压电源;第二,安排3周时间,设计调试直流拖动双闭环调速控制系统。
综合设计性实验课一改过去教师扶着学生走的传统实验方法,而让学生自己设计原理图、硬件电路及流程图。并亲自动手焊接、调试电路。这对学生是一种全新的实验方式,在这里将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使他们面对实际问题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检验自己的学识水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会了查阅文件资料,撰写论文,总结经验,最后拿出自己的设计制作实验成果,为今后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4)工程实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强化工程应用能力和实操训练是工科院校教学实践的内容。结合我院的办学定位和行业特色,明确了专业课程教育目的是为北京市城市经济建设培养从事建筑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此,电信学院建立了“建筑电气智能控制中心”实训基地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系统大兴校区实训基地。两个实训基地,可完成电梯控制系统、风机水泵交流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空调控制系统、消防控制系统、动力和照明配电系统、低压电器控制设备等内容的实训。这些系统完全是建筑电气领域中真实系统的微缩,完全模拟实际系统运行的真实情况,是真实可操作的实验系统。它突出行业特点,整个工程实训过程也就是巩固理论、扩展知识面、增加动手能力和开拓智力的过程。它使以往所学的知识在紧张的思维设计、巧妙的具体使用中得到升华,并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中得到乐趣。
学生在实训基地中既可接受实际操作的职业素质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又可以对现代建筑中的几大典型电气控制系统建立真实的感官认识和工程应用技能操作训练,对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充满信心,可以更好地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关键词: 《电机与拖动基础》 课程背景 改革方向
一、课程背景
《电机与拖动基础》(以下简称:电机学)是本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由于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且课程内容多、教学课时少、学习难度大,长期以来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二、改革方向
考虑到本三院校学生的基础问题,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同普通本科相比,更强调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同专科相比,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有进一步发展的后劲,就有必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这个层次学生的教学路子。具体措施如下:
1.降低理论难度
电机学的概念抽象且推导繁琐,公式和结论众多。其中,最为枯燥的莫过于绕组和磁路两个方面:前者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良好的几何基础;后者是整个电机学的理论基础,它要求学生具有很好的数学分析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以及较好的物理基础。学生在学习这两个方面内容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十分困难,继而大大减少乃至丧失继续学习的动力。
为此,笔者认为既然本三院校更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也就是要求学生学会电机和拖动在实践中的应用,而不是去设计、制造电机,那么就很有必要掌握好电机学的理论深度、难度――既能满足电气专业要求,又不至于过深、过难;既能使学生掌握好电机基本理论,又尽量贴近电机应用的实际要求。在教学时,一些与实践联系较紧密的知识点可详细讲解,而对某些枯燥难懂的理论可只引出概念,不做详细论证。例如,在讲述直流电机的换向概念时,会涉及电磁场,非常抽象,这时可以仅对换向的电磁过程进行简单分析,把重点放在火花对电机运行危害和如何改善换向等内容上;在讲述直流电机绕组这个知识点时,可以以比较简单的4线圈绕组为例,不深究单叠、单波等绕组的连接规律,只要求记忆这两种绕组形式下的支路对数与磁极间的关系式即可;在讲述直流电机的电枢反应时,可把重点放在利用气隙磁密曲线分析电枢反应对主磁场的影响上[2]。这样处理所带来的好处就是既降低了理论分析的深度,又建立了必要的知识框架;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突出了电机的应用特点。
2.补充实际应用知识
前文已经提到,“应用型”的教育特点决定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加强实用性知识的传授,而实用性强正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为此,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应该补充大量的生产实际中必需的基本知识。比如,电动机的选择原则是什么,它有哪些种类、形式,额定电压与额定转速的选择标准又是什么,额定功率的选择又和哪些因素有关,等等。在讲述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时,可以以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三峡水电站或其它大型项目为例。又如,对电动机在运行时必然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故障,教师可以简要讲述处理这些问题的大致方案。比如,对于电动机在运行时有异声的问题,教师可以讲述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及其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果是因为定子转子相擦,那就检查轴承、转子是否变形;如果是因为电动机两相运行,那就检查相应的接线处以及故障点等。这样,就大大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为其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实验课教学
就本课程而言,增强实验环节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笔者认为,实验不能仅限于连连线、读读仪表,而应该根据课程内容[3],增开实训项目,作为课堂知识的又一补充。具体来讲:
其一,增开电机拆装实训内容。学校可以专门聘请来自生产一线的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技师或者由经过培训的任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人手或者一个小组一台电机,从常用工具的使用开始,逐步介绍电机的拆装步骤、工艺等,通过边演示边练习的形式,对碰到的问题采用个别指正与集中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如此,学生一方面加深了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二,增加或改革实验环节。电机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奠定基础。传统的实验课总是在理论课之后,例如,在上完直流电机及直流电机的电力拖动后安排认识电机和直流发电机、直流电动机的实验,测试直流电机的工作特性和机械特性,以及电机的调速特性、能耗制动等;在上完变压器一章后安排单相变压器、三相变压器的相关实验等。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通过实验增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但这样并不能解决问题,即教师在讲述电机工作原理时,学生会因没有感性的认识而存在很大的理解困难,为此,可以尝试改变某些实验教学的次序,比如在讲解电动机的结构、绕组等各部分组成前,可以先让学生进实验室看看实际的电机,并由实验教师负责讲解一下其物理结构,然后,回归课堂讲述原理。这样就避免了学生被动盲目地接受理论的现象,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在讲完理论之后,可以让学生再进实验室进行深层次的实验。也就是说,完全可以形成一个从实验到理论再到实验的过程。
4.完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而如何使课堂更为精彩、更有效率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是很有必要强调的:
其一,充分利用“对比教学法”。“对比法”是教师在讲授众多课程时常用的手段之一。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前后联系较多,教师在讲授时多采用“对比法”,多注重前后、上下知识的对比,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变压器与异步电动机的对比,两者都是以电磁感应为原理进行工作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静止的,而后者是转动的,且完全可看作是一台有气隙的工作在旋转状态下的变压器,二者的理论有很大的相似性,变压器的分析方法如等效电路、相量图、方程式几乎都可以不加改变地推论到异步电机中;直流电机与异步电机的对比,直流电机实质是一台装换向器的交流电机,只是结构比异步电机复杂,使用、维护也较难;异步电动机与同步机对比,两者的定子相同,都是三相对称绕组,产生旋转磁场,只是转子有闭合线圈与电磁装置之区别。通过大量的对比,学生可以在轻松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掌握新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其二,用好课件。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直观效果好、条理清晰的特点,把它引入到《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之中可以有效地解决部分教学难题[1]。例如,三相异步电动机旋转磁场的产生,是电机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对于如何确定通入三相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定子与转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导体如何切割磁力线产生电磁转矩旋转等这些问题,如果一味用文字描述,学生常常难以理解。如果根据它的特点制作出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使之能通过动画的形式形象地表示出线圈中通入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转子电磁转矩的旋转变化,从而使学生感觉很抽象的感应电势变化的关系非常清晰地体现出来,学生就能够很快地掌握电机的工作原理,并且印象深刻。此外,课件里面可以插入大量的图片,例如,在讲变压器结构原理时,如果教师只在课堂上讲铁心、绕组、附件,学生就很难想象里面的结构形式,根本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如果先让学生看看变压器的外形、结构等相关图片,再对着图片来讲解各部分的结构、功能等,学生就会很直观地对变压器各部分产生很直接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在眼动、口动、脑动,以及合作、交流、讨论等愉快的情境中完成整个教学内容,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的讨论并将其付诸实践,在本课程的教学方面产生了不错的效果,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实际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锻炼。当然,《电机与拖动基础》的教学是个长期的、细致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改进、不断总结,才能不断完善,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真.浅谈《电机与变压器》的多媒体教学.职业教育研究,2006.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电机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077-03
一、引言
2014年西南石油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列入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基于“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工程知识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构建将实用性理论课程教学、开放型实践教学和具有行业特色的科研训练三方面结合的课程体系是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教学培养计划工作的重点。
电机学课程作为电气工程专业学生从公共基础课过渡到专业技术课程之间的桥梁,在教学环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在工程教育背景下理解电机类课程的内涵,找差距、转理念、抓实践,探索其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措施。
二、电机学课程改革措施
(一)优化课程内容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4年启动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工作,并于2015年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申请工作。以此为契机,在充分体现“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加强工程技能训练,凸显工程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基础上,我们对电机学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调整。
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突出内容要“精而新”,实用性要强。“精”体现在在专业课学时被压缩的情况下,我们认真梳理电机学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克服以往各课程内容自我封闭、课程间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缺乏系统性等缺陷,将系列课程进行必要的重组和优化。在2015版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组将原来单独开设的电机学、电力拖动基础和控制电机三门课程进行了整合,教学内容划分为6个单元:电机学基础知识、变压器、直流电机、异步电机、同步电机、电动机的选择与特种电机。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内容上的精不是一味地通过删除、压缩原有教学内容,电机学的教学内容依然要把握变压器、直流电机、异步电机和同步电机这条主线,系统讲解四类主要电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电磁关系、运行特性、控制方法、相关设计计算方法,适当弱化学生难理解的理论分析和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多的计算推导等环节内容。在编写教学大纲时,我们将每个章节和知识点进行细化,并与卓越人才培养和工程认证要求的指标点进行了对应,使电机学课程内容既具有独立特点,同时又具有关联性。
“新”体现在要摒弃过时的内容,紧跟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反映科学前沿技术成果。要选择合适的教材,同时在授课内容上要突破教材编排的框架,通过多媒体手段引入与课堂授课内容相关的工程实例及科研项目。当然,这需注意理论和项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根据学生基础、理解力等去设置和开展,否则会引起学生的恐惧和厌学心理。
此外,优化电机学课程内容,还需要密切关注电机学关联性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电机学在学习分析过程中需要应用电路、工程电磁场等学科知识去掌握电机分析理论和方法,电机在工程中的应用则需要配合电机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等专业课程,电机学虚拟实验的开展需要学习掌握例如ANSOFT、MATLAB及LabVIEW等软件。本专业在制定第二课堂教学计划时,已将上述内容融入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阶段,同时配套完成了电机学关联性课程多样化理论和实践教材建设的撰写。
(二)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的拓展需要配合多样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式开展。要转变学生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的电机学学习兴趣不高,以记忆为终结多,以理解实践为结果少、效果差的情况,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是关键。
目前,基于以教师为主体的LBL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PBL、PjBL教学模式被广泛讨论。其中LBL教学方式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其专业素养对课程知识作全面和系统的分析讲解,保证知识传授环节的准确性、连贯性。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但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PBL教学方式注重学生思维方法和实际能力的训练,以真实开放性的问题为学习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PjBL是以完成项目为学习载体,强调以学生以团队为主体,进行学科交叉、协作学习,自主探究。上述两者都是基于CDIO教育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是一种基于过程的学习模式。过程式课程模式需遵循工程生命周期,依据学生在不同年级以简单工程、中等工程到复杂工程的学习顺序形成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1][2]现阶段该类方法在教学环节中全面实施的难度较大,且若只是阶段性开展,往往会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具体问题和项目的处理上,从而忽略知识的系统性,造成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基于上述分析及电机学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电机学教学要能够动静相宜。所谓“静”,即教师作为引导者,要严格把握培养目标和课程知识构架间的严谨与统一,实质关系是静态的,但绝不是封闭的。所谓“动”,即对应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空间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教学过程不以掌握结论为目的,教学空间不局限在校内的三尺讲台。
他们间的结合具体可采用以下方式。每次授课前,教师先给学生提供课前自学提纲、问题及要求(自学内容可以是书本的知识点,也可以是基于知识点引出的问题或者相关科研项目),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完成课前作业。
在课堂上抽出部分时间由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对学生自学情况的反馈进行点评。在此基础上,教师采用板书、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进行重点和难点知识点的讲解和梳理。例如在讲解电机复杂电磁关系时,通过板书教学引导学生思维、控制节奏;讲解电机结时,需充分利用模型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现电机外形,内部结构等,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讲解电机工作特性时,应配合电机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将实验带入课堂,现场通过实验模型的构建、参数的调整等观察特性曲线的变化,直观地观察电机运行时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注意知识引导和凝练,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有意味深长的感觉。
课后学生通过作业、虚拟仿真及实物实验等多种方式完成自学和课堂内容的总结报告,并进行考核,计入成绩综合评定系统。
通过学生课前自学、课堂教师精讲和课外拓展这一不同形式组合的动态学习过程,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学过程培养了学生借助各种手段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师生间信息的互动与反馈,建立了学习效果闭环反馈系统,可以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优化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传授。课后,借助于各种实践平台,学生可以让将理论知识渗透在实践过程和科研训练中,这拓展了学生电机学知识的领域。
(三)构建电机学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上述教学方案的实施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经过卓越班层层选拔的学生具有这样的基本素质。同时,在整个教学计划实施的环节中,教师都需要结合教学培养目标,构建多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配合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养,锻炼学生的工程能力。
目前,我校电机学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含课程综合实践、创新型实践和校企联合的生产实践三部分。
1.课程综合实践
课程综合实践目前主要基于电机及控制实验平台进行。为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校单独开设了电力拖动综合实验课程,并对实验资源进行了整合,调整了基础验证型实验和综合设计型实验的比例。该实践环节遵循从简单验证型实验出发到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过渡,实现了实践教学从简单到复杂,从定性分析到定量优化,从学生实验技巧的培养到学生设计创新能力提升的过渡。
2.创新型实践
创新型实践环节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环节中的重点,学生们通过第二课堂、开放性实验、各种设计大赛等实践活动,从大一起就开始接受工程实践的熏陶。就电机学相关创新型实践活动而言,我校建立了电机学系列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该平台提供了基于ANSOFT等仿真软件构建的电机模型,学生可以通过三维动画等直观了解各种电机本身的结构特征,可以通过加载相关运行参数,直接观察电磁场的分布状况和分布特点等。基于Matlab软件构建的电机学课程实验平台,可以使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操作或自己设计搭建实验电路,掌握电机运行控制原理、控制策略和各类电机的动态运行性能等。
虚拟实验项目设计内容由浅入深,采用虚拟仿真与硬件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实现学生从实验项目设置、技术指标、原理方案设计、系统模拟仿真、实验数据分析计算、系统分析改进和实验项目总结报告等一系列完整的工程化训练。该虚拟实验平台摆脱了传统实验室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为学生在电机学等基础性学习与工程探究性学习中提供互动、启发、探究式的研学辅助手段与工具。
根据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本专业还增设了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实践环节。该实践环节项目旨在依托电气学科优势和学校石油专业特色,充分利用校企资源,结合教师和企业科研项目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工程实践项目,建立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的联系。[3]实训项目包含采用变频调速等技术对油田广泛使用的抽油机、注水泵等大型耗能设计进行技术改造,油田用变压器故障检测及判断,太阳能充电背包设计,感应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设计,新能源发电与并网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等从实际工程项目及有工程背景的科学研究中提炼出的内容。
该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原则下完成从项目设计构思、方案论证到调试、撰写总结报告的全过程。通过实训和考核,实现学生对前一阶段理论学习的深化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升华,充分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效果。
3.校企联合的生产实践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电机学生产实践环节,主要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长期固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使学生真正接触到电机实物,让学生了解电机在实际工业过程中运行、检修、维护、研发等环节。同时积极邀请川开电气、东方电机、四川电力公司、青峰岭教学电厂等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开展技术讲座,并建立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教师的双导师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工程实践项目,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工程意识和工程素养。
三、总结
电机学课程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科学合理的电机学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多层次的实践环节建设,进一步理解并实现电机学教学环节中课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知识体系与能力培养之间的有机融合,我们还需不断学习和探索。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学生,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达到改革的最佳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李茂国,朱正伟.面向工程过程的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5.
关键词:PLC;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226-02
一体化教学是将实训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让师生在实训中心围绕实践任务的完成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完理论知识后,能很快通过实践进行巩固和提高。既让老师教得开心,又让学生学得有兴趣。
在现行的职教体系中,大多数专业还是把理论与技能训练分开进行,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难以保证技能训练教学的主导性。而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熟练掌握一门技能,这对师生都是一个挑战。实行传统教育模式,使学生与老师在教学上出现矛盾。老师在课堂上拼命教授,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提不起兴趣。“填鸭式”教学让老师越来越难教,学生越来越怕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从本专业所授课程PLC入手,探索研究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得到很多的体会。
PLC这门课程可以说在电气专业中是最适合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学科。因为它的设备装置比较集中,同时配套的电脑、调试设备体积比较小,只要有一间合适的教室即可在里面完成理论与实训等内容。下面就将PLC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做简单的叙述。
先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材为蓝本,在电气专业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将PLC控制技术教材划分为九个模块:(1)低压电器的认识;(2)电力拖动概述;(3)PLC基础知识;(4)PLC基本指令;(5)PLC基本功能指令;(6)PLC步进和顺序控制指令;(7)PLC传输指令;(8)PLC高级指令;(9)综合应用。同一模块中,又可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子模块,在每个子模块下按技能要素确定若干课题,采取适合学生的分层教育。在讲授过程中,先讲授电力拖动知识,重点强调其发展到现在存在的缺点,然后引入PLC,让学生对比两者,便有一个深刻认识。对于简单电路,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接电工板,使其对课题工作原理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后,然后用PLC进行操作。经过反复练习实践,不断强化概念,将理论与实践穿叉进行讲课,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目的。
在PLC实际操作训练中,对于电力拖动部分,又按照电力拖动设计特点分为几个模块:(1)全压启动;(2)降压启动;(3)顺序控制;(4)位置控制;(5)制动;(6)调速。在实施这些模块中,有意将PLC与电力拖动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PLC优于电力拖动的地方在哪里。例如,在讲授接触器联锁正反转电路与双重联锁正反转电路时,我将两种电路的区别做了说明,并分别用PLC和继电器控制两种方法对电路进行改变,通过实操训练,让学生真正认识到PLC灵活性好的优点。而当学生先进行电力拖动训练后,再来进行PLC方法调试时体会更深刻。
在几个模块训练过程中,我利用现有的设备装置,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一个课题用不同方法进行设计,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设计交通灯程序时,先让同学训练教材中的程序,然后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最后我又给大家一个设计程序。那么在一个课题的训练中,既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巩固了一遍,又让他们对许多新指令、新方法进行了研究,可谓一举两得。
PLC技术在一体化教学中,可以更充分把时间应用于实操训练中。在传统教学中,通常是上学期把理论讲完,然后下学期进行实际操作,并且实训时间也不长,这样理论与实践之间时间拉长,导致在上实操课时,既要补理论知识又要忙于训练,使实训时间大大缩短,影响学生技能的培训。实行一体化教学后,课程上做了一定调整,有的理论知识开始不一定讲,到实训后需要时再讲,使理论时间缩短了。当实作时间增多后,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是非常有利的。这种边学边用,要用就学的方式,使学生抛弃了一些深奥的理论,能够有重点、有目的的进行学习。
在PLC技术在一体化教学中,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改变操作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在每个课题完成后,我会根据课题要求给学生留一个扩展课题,使其编程能力不断提高,在调试程序的过程中,我向学生提问,主要是课题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在PLC改造电力拖动线路中,每一个课题就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完美体现。例如,在设计Y-降压启动控制回路中,我会问学生有关电动机降压启动的定义、方法及Y-之间的电流电压关系。对于同学来说,一次提问相当于又将理论知识学了一遍。同学知道检查时会提问,在上课时就会更加集中精力听课。而在课题结束后,我会做一个课题总结,对同学在调试过程中,或是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作一个小结,对学生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巩固。所以这一个过程就是一个边做、边学,学完就做,做完又学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我运用到几种教学方法。结合这些教学方法,能更好的实行一体化教学。比如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需要复习的知识,哪些是需要探索的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PLC实训中,老师布置任务,学生来完成这个任务.一个课题就是一个任务,它的控制要求就是要实现的结果.学生根据控制要求进行设计,完成它的动作过程.在设计中,不断修改,不断询问,最终得到一个结果。
另外,还有模块式教学。模块式教学就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某项技能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个教学功能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象文中所说,把PLC结合电力拖动分成几个模块,再根据模块不断完善理论知识,使学生学得清楚明白。
在PLC技术在一体化教学中,还可采用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维定势、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从学生具体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以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不一定要求学生都学习一样的内容,对于一些聪明好学、一点就会的优等生,可采用督促学习,增加难度,不断提问,使其提高。别人完成一个课题,可要求他完成两个甚至多个,多学多得;对于一般生,只要他能达到基本编程要求就可以了。对于差等生,可降低难度,要求其能完成课题某一部分功能就行了,逐步提高。分层教学实施后,优等生在编程水平上进步很快,而且主动性很高,一个课题未完,他就来要下一个课题进行操练,并且思路也比较开阔,一般生在基本完成设计后,也会主动要求新的设计,差等生则逐渐迎头赶上。由此,班内出现你追我赶、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
实施一体化教学两年来,我有很深的感受和体会:(1)学生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做作更加紧密结合,使其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同步提高;(2)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比理解,这种方法直观、明白,学生看得见摸的着,可以更方便理论知识的记忆;(3)理论与实作反复交叉进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改变过去相互脱节,各自为政的现象,使学生感觉课堂气氛不呆板,也没有空谈;(4)理论与实作一体化教学增加了师生的直接接触,老师能够直观掌握其进度,对授课内容及指导方法不断改善,不断提高,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高钦和.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与设计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关键词 电气控制 应用型本科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42
0 引言
“电气控制综合实训”课程,作为电气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教学计划在大学二年级开始教授,作为初学者,掌握电路的读图、电路的连接、电路的设计、结合实际情况改造电路等方面,对以后的学习、实践及具体的工程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
本文首先介绍课程的关联引申,在此基础上介绍课程改革的内容,再结合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何解决,最后进行小结。
1 电气控制综合实训关联课程引申
在学习“电气控制综合实训”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开始学习综合电子技术,电路等基础专业课程,这门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开展,为以后学生考取相关证书做好铺垫。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适当的考取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很有必要的。
1.1 基础课程安排
“电工实习”课程作为学生在专业课程开始前的基础,具体安排如下:首先通过视频介绍电工学相关应用场合;其次讲解日常生活中电路的基本构成;第三介绍基本电路元件,通过各种电阻、电感、电容及电位器等元件的实物,引入元件的测量及基本电路检修方法;第四介绍烙铁的焊接工艺,通过实际焊接练习,对基本工艺要求进行考核;第五通过合适的电路连接,验证单刀双掷开关控制的两地及多地灯具控制电路;第六总结前五部分,让学生在完成以上内容后,总结个人实践后的体会。
1.2 专业课程安排
在完成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后,“电路”、“综合电子技术――模拟电子”、“综合电子技术――数字电子”等专业课程的顺利开展,“电机学”也同样作为专业课的入门级课程,在二年级上展开,这门课程为将来学习“电气控制”、“运动控制”、“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变频控制技术”及“现代调速系统与拖动”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是很好的铺垫,特别是在将来的就业与择业过程中,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的电机,如何根据工业现场条件实施有针对性的控制,这些内容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及实践应用能力。
1.3 后续课程引申
在学完以上专业课程后,“可编程控制器PLC”、“智能电器及其控制”、“电气控制与PLC控制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机拖动”、“现代运动控制系统”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随之展开,这些课程对前期的知识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就业岗位上如没有掌握相关知识,在结合实际问题解决问题过程当中,很容易出问题。
2 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与实践
本科应用型是本科层次教育,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又有区分于普通本科自身的特点,它更加强调的是注重实践、应用和创新,简单说来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这门课程,对于其应用型本科教学过程,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如何有效地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操作、知识巩固、解决问题、实际应用等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完成课程教学内容。
2.1 教学学时问题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得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精简,该课程分48学时(主要上课课时)与32学时(试行调整课时)两种教学进度。
在48学时的教学过程当中,后16学时是进行PLC相关内容教学,此部分与接下来学期的“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内容有重复,同时在有限的16学时中,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编程、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及顺序功能图编程等内容,显得非常紧凑,教学效果一般。
在32学时的教学过程当中,有针对性的讲解相关低压电器内容,实践基本电工工艺操作;对正反转及Y―降压启动控制电路,详细讲解电路图组成及原理后,进行实操练习,再结合8至10种常用的电气控制线路,由简单到复杂的对4到5种典型电路,进行元件检测、网孔板安装、线路连接、检测调试、通电测试、考核评分,这种少学时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效果良好。
2.2 教学方法的调整
在原先48教学学时环境下,除了进行课程内容讲解外,安排4次综合实训课程,占16课时,紧接著进行PLC方面的课程教学,在所学内容上没有交集,学生在理解上会一时接受不了,什么是可编程控制器,什么是语句表等等,前半段的学习情况才有所成效,又引申出一个不懂的新内容,在教学效果上不尽如人意。
在32学时的教学环境下,尽可能的少讲多做,16+16构成基本的学时,讲课实践对半分,但侧重点在于实践能力培养,前期讲解低压电器,接着讲解基本控制电路,随后讲解基本故障的检查及排除方法,最后通过几个实际安装电路,检验前期所学内容,进行实践考核,这样一来不会出现新的无交集内容,对之前所讲的内容也可以通过自查,得出相应结论,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指导老师也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指引学生通过看、听、摸、测、排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
2.3 教改后的基本情况
通过近两年的实际教学,学生普遍感觉这门课程不单单是进行理论教学,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对于电路图的识图与读图、实际控制电路的安装、安装完成后的实际测试等问题,都需要花时间进行巩固,利于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提高了个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懂低压电器原理的过程中,穿行控制电路的讲解,讲完后随即进行阶段实操,自己的电路自己测,最后通电测试,一次通过就有取得优秀的可能,再通过平时的考勤、作业及平时小测试的内容,给出综合评定成绩,学生对于这种做法非常认同。
对于教学的老师来说,除了在讲课过程中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外,实操过程中对于各种问题的解答,也是十分考验教师教学艺术的。问题的出现各种各样,指导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时,会给出各种引导学生的问题,随着问题的提出与解答,答案渐渐明了。学生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也逐渐了解了问题如何一一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很考验指导教师。
2.4 结合课程教学,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要加强学生实践课程的安排,对于动手能力的实践操作,学校还建立了一套适合于应用型本科的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还申报了建成了省级示范实验中心,作为实践教学平台的有力支撑。
电气信息综合实验中心整合了三江学院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它包含“SIEMENS自动化示范实验室”、“飞思卡尔MCU/DSP实验室”、“微电子实验室”、“网络实验室”、“通信技术综合实验室”和“电子技术实验室”六个重点实验室;其他实验室如: PLC自动化实验室、高频信号实验室、EDA实训室、计算机仿真实验室、电气实训基地、ASEA测试中心、西门子示范实验室、创新创业实验室等,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
学院通过与南京市劳动局的积极联系与合作,建立了南京市劳动局三江职业技能鉴定站,该鉴定站可以对电子、电气、机械专业的在校生进行中高级维修电工培训,近几年,还与南京市劳动局联合举办了省市级的技能竞赛,与南京地铁公司、中烟南京卷烟厂等单位合作开展了相关行业技能竞赛,目前具有维修电工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高级考评员12人,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3000多人次,指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达96%以上。
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教学计划会根据不同学期,适时安排基础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环节、与签署生产实习的相关企业,结合产、学、研组织参观实习、定岗实习等实践环节。
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实践能力的同时,学院适时安排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三菱自动化竞赛,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楼宇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恩智浦”竞赛等,技能竞赛的训练是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有效方式。
学校在每年也会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计划,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能使参与的学生,在电路设计、电子CAD、机械加工、PLC编程及应用、电气控制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提高,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在以团队完成具体的创新训练项目时,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各自分工完成任务,相互沟通修改完成项目的分歧,最终通过现场测试验收的方式,完成项目的结题工作。通过创新训练项目,加强了学生在具体解决实际工程项目的能力,锻炼其创新思维的养成,为其以后走上相应对口工作岗位积累了必要的经验。
3 结束语
电气控制综合实训课,是电气信息类专业及机械电气自动化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实践课程,其所W内容应用广泛,实践性及应用性强,如何教好对应专业的学生,是我们每位实践教师要面临解决的问题。
我校的电气控制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就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适时的调整教学计划及课时,结合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采用合适的实践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叶莹.浅谈电工实训教学的改革.才智,2013.2.
关键词:绕组 短路 过载 温升 铁芯 轴承
一、电动机电气常见故障的分析和处理
电动机电气故障一般出现在定子和转子部分。
1.电动机接通电源起动,电动机不转但有嗡嗡声音。可能原因:①由于电源的接通问题,造成单相运转;②电动机的运载量超载;③被拖动机械卡住;④绕线式电动机转子回路开路成断线;⑤定子内部首端位置接错,或有断线、短路。处理方法:第一种情况需检查电源线,主要检查电动机的接线与熔断器,是否有线路损坏现象;第二种情况将电机卸载后空载或半载起动;第三种情况估计是由于被拖动器械的故障,从被拖动器械上找故障;第四种情况检查电刷,滑环和起动电阻各个接触器的接触情况;第五种情况需重新判定三相的首尾端,并检查三相绕组是否有断线和短路。绕组短路检查方法:a、外部观察法。观察接线盒、绕组端部有无烧焦,绕组过热后留下深褐色,并有臭味。b、探温检查法。空载运行20分钟(发现异常时应马上停止),用手背摸绕组各部分是否超过正常温度。c、通电实验法。用电流表测量,若某相电流过大,说明该相有短路处。d、电桥检查。测量个绕组直流电阻,一般相差不应超过5%以上,如超过,则电阻小的一相有短路故障。e、短路侦察器法。被测绕组有短路,则钢片就会产生振动。f、万用表或兆欧表法。测任意两相绕组相间的绝缘电阻,若读数极小或为零,说明该二相绕组相间短路。
2.电动机启动后温度超过温升标准或冒烟。可能原因:①电源电压达不到标准,电动机在额定负载下升温过快;②电动机运转环境的影响,如湿度高等原因;③电动机过载或单相运行;④电动机启动故障,正反转过多。处理方法:第一种情况调整电动机电网电压;第二种情况检查风扇运行情况,加强对环境的检查,保证环境的适宜;第三种情况检查电动机启动电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第四种情况减少电动机正反转的次数,及时更换适应正反转的电动机。
3.绝缘电阻低。可能原因:①电动机内部进水,受潮;②绕组内有杂物,粉尘影响;③电动机内部绕组老化。处理方法:第一种情况电动机内部烘干处理;第二种情况处理电动机内部杂物;第三种情况及时检查绕组老化情况,及时更换绕组。
4.电动机外壳带电。可能原因:①电动机引出线的绝缘或接线盒绝缘线板;②绕组端盖接触电动机机壳;③电动机接地问题。处理方法:第一种情况恢复电动机引出线的绝缘或更换接线盒绝缘板;第二种情况如卸下端盖后接地现象即消失,可在绕组端部加绝缘后再装端盖;第三种情况按规定重新接地。电动机外壳带电检查方法: a、观察法。通过目测绕组端部及线槽内绝缘物,观察有无损伤和焦黑的痕迹,如有就是接地点。b、万用表检查法。用万用表低阻档检查,读数很小,则为接地。c、兆欧表法。根据不同的等级选用不同的兆欧表测量每个绕组电阻的绝缘电阻,若读数为零,则表示该项绕组接地,但对电机绝缘受潮或因事故而击穿,需依据经验判定,一般说来指针在“0”处摇摆不定时,可认为其具有一定的电阻值。d、试灯法。如果试灯亮,说明绕组接地,若发现某处伴有火花或冒烟,则该处为绕组接地故障点。若灯微亮则绝缘有接地击穿。若灯不亮,但测试棒接地时也出现火花,说明绕组尚未击穿,只是严重受潮。也可用硬木在外壳的止口边缘轻敲,敲到某一处等一灭一亮时,说明电流时通时断,则该处就是接地点。e、电流法。用一台调压变压器,接上电源后,接地点很快发热,绝缘物冒烟处即为接地点。应特别注意小型电机不得超过额定电流的两倍,时间不超过半分钟;大电机为额定电流的20%-50%或逐步增大电流,到接地点刚冒烟时立即断电。f、分组淘汰法。对于接地点在铁芯心里面且烧灼比较厉害,烧损的铜线与铁芯熔在一起。采用的方法是把接地的一相绕组分成两半,依此类推,最后找出接地点。
5.电动机运行时声音不正常。可能原因①电动机内部连接错误,造成接地或短路,电流不稳引起噪音;②电动机内部轴承年久失修,或内部有杂物。处理方法:第一种情况需打开进行全面检查;第二种情况可以处理轴承杂物或更换轴承。
6.电动机振动。可能原因:①电动机安装的地面不平;②电动机内部转子不稳定;③皮带轮或联轴器不平衡;④内部转头的弯曲;⑤电动机风扇问题。处理方法:第一种需将电动机安装平稳底座,保证平衡性;第二种情况需校对转子平衡;第三种情况需进行皮带轮或联轴器校平衡;第四种情况需校直转轴;第五种情况对风扇校正。
二、电动机机械部分常见故障的分析和处理
1.定、转子铁芯故障检修。定、转子都是由相互绝缘的硅钢片叠成,是电动机的磁路部分。定、转子铁芯的故障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轴承使用时间久,过度的磨损,造成定、转子相擦,使铁芯表面损伤,进而造成硅钢片间短路,电动机铁损增加,使电动机温升过高,这时应用细锉等工具去除毛刺,消除硅钢片短接,清除干净后涂上绝缘漆,并加热烘干。②拆除旧绕组时用力过大,使倒槽歪斜向外张开。此时应用小嘴钳、木榔头等工具予以修整,使齿槽复位,并在不好复位的有缝隙的硅钢片间加入青壳纸、胶木板等硬质绝缘材料。③因受潮等原因造成铁芯表面锈蚀,此时需用砂纸打磨干净,清理后涂上绝缘漆。④因绕组接地产生高热烧毁铁芯或齿部。可用凿子或刮刀等工具将熔积物剔除干净,涂上绝缘漆烘干。⑤铁芯与机座之间的固定螺钉松动,可重新固定。如果定位螺钉不能再用,就重新进行定位,旋紧定位螺钉。
2.电机轴承故障检修。转轴通过轴承支撑转动,是负载最重的部分,又是容易磨损的部件。1、运行中检查:滚动轴承少油时,可根据经验判断声音是否正常,如果声音不正常可能是轴承断裂的原因。如果轴承中存在了沙子等杂物,就会出现杂音的现象。拆卸后检查:检查轴承是否有磨损的痕迹,然后用手捏住轴承内圈,并使轴承摆平,另一只手用力推外钢圈,如果轴承良好,外钢圈应转动平稳,转动中无振动和明显的卡滞现象,在轴承停转后没有倒退的现象,表明轴承已经报废了,需要及时的更换。左手卡住外圈,右手捏住内钢圈,然后推动轴承,如果很轻松就能转动,就是磨损严重。2、修理故障轴承表面的锈斑。用砂布进行处理,然后可以用汽油涂抹;或轴承出现裂痕或者出现过度的磨损的时候,要及时更换新的轴承。更换新轴承时,要确保新的轴承型号符合要求。
3.转轴故障检修。1、轴弯曲。如果弯曲的程度不大,可以采用打磨的办法进行修整;若弯曲超过0.2mm,可以借用压力机进行修整,修正后将表面磨光,恢复原样即可;如果弯曲度过大,无法修整时,要及时更换。2、轴颈磨损。轴颈磨损不大时,可在轴颈上镀一层铬,然后打磨到需要尺寸;磨损较严重时,可以先采用堆焊,然后再用车窗修整到标准尺寸;当轴颈磨损达到无法修整的地步,则要考虑更换。3、轴裂纹。轴裂纹或断裂轴的横向裂纹深度不超过轴直径的10%~15%,纵向裂纹不超过轴长的10%时,可以先进行堆焊,再进行修整,达到标准。如果断裂和裂纹过于严重,就考虑更换。
4.机壳和端盖的检修。机壳和端盖间的缝隙过大可通过堆焊然后修整的方法,如轴承端盖配合过松,可以使用冲子进行修整,然后将轴承打入端盖,针对大功率的电动机,可以使用电镀等方式进行修整。
三、电动机日常维护和检查
日常维护对减少和避免电机在运行中发生故障是相当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加强巡回检查和及时排除任何不正常现象的引发根源。出现事故后认真进行事故分析,采取对策,则是减少事故次数、降低检修工作量,提高电机运行效率必不可少的技术工作。电动机的维护和保养的十分重要,只有加强电动机的日常维修和保养才能够经济、安全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以上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方法和经验,比较粗浅,不太成熟,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 劳动部培训司编 维修电工生产实习 中国劳动出版社 1988.4
[2] 黄幼桐编 电机维修及计算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7.4
[3] 辽宁省电力行业协会组编 进网作业电工培训统编教材 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7
关键词:电机学 教学 改革
电机与工业的发展是分割不开的,也是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从电能的产生、变配到驱动矿山机械、轻工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包括家用电器和医疗器械等,均有电机的存在。电机学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电机学又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但是,电机学理论中的电量和磁量很抽象,随时间和空间变化又是非线性的[1-3],课程内容难以理解,常使初学者头痛。另外,在全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各学校均存在课时压缩、实验设备套数有限等问题。怎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电机学的基本理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教学几方面探索电机学教学改革。
1 教学内容的调整
我校2010年新使用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中电机学的总学时压缩为64学时,其中讲课58学时,实验6学时。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精简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同时向学生传授一些书中没有的新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1)略去关于“磁路”基础知识的讲解。考虑到大二下半学期的学生已经学过大学物理、电路的前修课程。对于磁和磁路的知识,学生已有基础。另外,在同一学期学院开设有电磁场选修课,因此在电机学的教学中可以略去磁和磁路基础知识的讲解。
(2)减少直流电机所占学时。与交流电机相比,直流电机的原理、分析和计算相对简单,没有相位、不用相量知识,没有功率因数等问题。复杂的部分是换向问题,直流电机换向有火花,不易高速化和大容量化。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直流电动机有被无换向器电机取代的趋势,因此,换向部分可以略讲,直流电机课时可以压缩。但直流电机的机械特性好,调速系统简单,在实际生产中常作为拖动的主要设备,直流电机也可作为小容量同步发电机的励磁机。在很多方面,直流电机的内容又是交流电机的基础,所以,不可将直流电机的课时压缩过多。
(3)将部分不重要的知识等变为学生自学内容。如变压器的暂态运行、同步发电机不对称运行和暂态过程及电动机发热和冷却过程。
2 适当增加相关知识
在削减部分内容的同时,增加有关电机学发展史的知识。从奥斯特发现电生磁,法拉第的电磁回转实验,电磁感应,格拉姆发明直流电机,特斯拉发明交流电机,19世纪末美国出现电动机床到伏特汽车公司装配流水线,沿着电机发展的“线”,介绍工业的变革。让学生了解电机发展的来龙去脉以及电机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介绍中国电机工业发展史,通过学习和比较,从思想上教育学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电机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另外,为了适应计算机的不断发展,教学中适当增加有关Matlab/Simulink的相关知识,运用到电机仿真实验上,该软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机学中参数变化等现象。
3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授课,对让学生学好电机学,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1 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平台,优化教学内容
人的认识多是从感性到理性。电机学与工程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在讲解每一种电机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播放该种电机的实际应用场所以及电机设备的结构、绕线、组装过程及电机运行等录像,让学生充分掌握电机实际结构的主要特点。有了第一步的感性认知,才能进一步讲解相关理论。对于类似“磁场”“电场”这些实际看不见的概念,可以利用模型、动画或演示实验进行讲解。如,旋转磁场就可以利用模型实验让学生亲眼看见在三相异步电机模型绕组中通入三相交流电后,小铁球会跟随着旋转磁场旋转。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有了这些基础,再从数学的角度讲解,效果将会提高很多。对于电机的电流、磁场、转矩等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情况可以通过仿真实验进行描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加深对电机的了解与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2 教学中充分利用比较和总结法
直流电机、三相异步机和同步电机均有定、转子,但它们的结构和性能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利用比较法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它们的结构和特点。表1列出了部分比较项目。另外,对于初学者来说有很多的物理量要记、公式要背,考试和练习中常常搞混。若抓住某一规律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所有电机无论是直流电机、交流异步机还是交流的同步电机,额定功率均指输出功率。发电状态不乘效率,电动状态须乘效率;对于额定功率还有:直流电机不存在功率因数,交流电机一定不能忘记有功率因数和相数问题;交流电机的电势平衡方程、功率平衡及机械特性等相关公式复杂、难记,但要依靠等效电路和相量图就会显得非常简单。
3.3 教学以多媒体电子课件为主,板书为辅的方式进行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进程快,单位时间内信息量大,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讲授更多的知识。为了适应学生掌握知识和反应思考的过程,课件的放映尽量使用动画,一步一步地演示,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公式推导较多的内容或需要比对的知识点,则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板书教学在公式推导及分析等方面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师生之间形成更好的互动效果。但在作图方面,板书需要花大量时间,要么需提前准备挂图。在专业图像上,尤其是在三维图像上“板书”又几乎难以适合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学中两种方式交替使用更符合人对事物认识和学习过程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4 改革实践教学
电机学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巩固、补充和深化。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实际实验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设备套数有限,陈旧、维修滞后等因素影响实验效果;有些实验是采用挂件结构或实验箱来完成的,实验电路和系统都是封闭式的,学生能够观测的参数有限,实验过程可操作的灵活性不够,对理论教学的辅助有局限性。实验中若设备或连线稍有问题,学生就不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实践中引入软件仿真[4],结果证明:仿真实验能做真实设备不能做(或不允许做,因为有些实验会造成人员的安全问题)的实验;仿真实验更能清楚地观测一些参数的暂态变化过程,如观测电机的启动电流、转速的超调等;仿真实验的接线、调试、观测点以及在实验时间上都很灵活,几乎无耗材;如果实验结果有问题,查找原因也很便利。仿真实验能使学生更快、更灵活地掌握所学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阎治安,崔新艺,苏少平.电机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爱霞,王蕾.电机原理及实训[M].北京:中国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