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12 22:23: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音乐结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校园心理剧的理论基础是莫雷诺(Jacob L.Moreno)于20 世纪30 年代创造的心理治疗模式的心理剧,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心理干预技术。中小学教师在掌握和运用心理剧技术探索校园心理剧的时候往往存在一些疑惑和困难。同时,因为校园心理剧是包含着文学(剧本)、音乐(音乐伴奏、音响效果及唱腔等)、美术(布景、灯光、舞台布景)、舞蹈(演员优美的动作、姿态)等多种因素的艺术性的心灵表达活动,因此对表达的技术与艺术有一定专业要求,仅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难以独立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园心理剧在中小学的积极推广。
为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与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将共同举办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培训与研讨活动,现诚邀各学校相关人员参加,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加人员
中小学校长、学校德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音乐教师、美术教师等。
二、研讨内容
模块一:理论篇
心理剧的原理及其治疗技术
校园心理剧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技术
模块二:实践篇
校园心理剧实践操作流程及技术运用
模块三:观摩篇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校园心理剧现场观摩
三、研讨专家组成
国内心理剧资深导演、心理学博士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德育心理研究室校园心理剧团队
四、研讨时间、地点
1.报到时间:2013年6月3日
研讨时间:2013年6月4日~5日
2.报到地点: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
会议地点: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东虹路(三环路东四段内侧十陵立交――成渝立交之间)。学校附近的火车站是成都东客站,汽车站是五桂桥公交总站。乘车路线:5、66、80、85、94、97、98、108、120、122、136、137、200、223、537、854、855、856路。
五、研讨费用
1.会务费:980元/人(含授课费、午餐费、资料费)。
2.外地参训人员可协助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
六、考核与证书
学员完成研讨内容并经考核合格者,将颁发由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具章的结业证书。
欢迎学员围绕校园心理剧提交论文,题目自拟。论文要求:(1)符合本次会议相关主题要求,且未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2)论文内容应包括: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及参考文献,作者及其单位、邮编、电子邮件地址;(3)论文提交邮箱。会议将在了解学员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提交论文的质量决定是否结集出版,优秀论文可推荐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发表;(3)会议将根据提交的论文质量评选出优秀论文,并颁发由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具章的获奖证书。
如愿参加2013年6月5日会议研讨的学校和个人,可以提前将研讨的主题、相关内容和联系方式发到组委会邮箱。经组委会讨论后通知学校或个人作会议发言。
七、其他事宜
凡参加研讨的学员,均可提交学校在校园心理剧方面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与会专家将择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答,现场交流。
凡参加研讨的学员,每人须携带免冠照片2张(注明单位、姓名及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复印件1份。
八、付款方式
账号:3100028909024906284
账户: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
开户行:工行北碚胜利分理处
九、报名及联系方式
报名电话:010-8881083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培训部 王老师
咨询电话:18623548686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刘老师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
【关键词】李妲娜 奥尔夫教学 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17-01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方法,呈现一种开放性,这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传播必然形成本土化。奥尔夫体系在建立之初,卡尔・奥尔夫亦是以他家乡的童谣、谚语、民歌和舞蹈为基本教材,把语言(以方言为主)、动作、音乐和表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去进行教学,并提出每一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理应这样做。奥尔夫体系重在理念,它没有规定一个标准的示范课程,它鼓励人们依照本国的文化,将他们的本民族音乐理念融入其中,这样虽然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但也给各国的奥尔夫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无限发展的空间。李妲娜老师在奥尔夫教育体系的中国本土化,以及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引入音乐教育领域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春节序曲》、《十面埋伏》即是李妲娜老师成功地将奥尔夫教学法进行中国本土化发展的典型课例。
《春节序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收集、制作、展览春化饰物和排演春节民俗歌舞活动,可以增进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和参与民俗文化活动的愿望及基本能力。2.民族音乐:春节题材的音乐作品有很多,声乐、器乐都有,欣赏、演唱、演奏关于春节的民歌、器乐曲,从音乐的视角理解春节文化内涵。3.民间舞蹈: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舞狮、舞龙等民俗活动是春节文化的歌舞活动内容,排演这些歌舞活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俗文化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民俗文化。4.民族文化:与春节关联的其它领域,如历史典故、故事传说、伦理道德、天文地理等等,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教学准备
1.收集家中带春节象征的物品、画、玩具、纪念品、饰物、照片,分头查找有关春节的资料或向亲友以及有关学者请教。2.准备做春节礼品、饰物、绘画的材料、笔墨纸张等。3.表演用的锣、鼓、钗,服装、面具、道具。4.欣赏用音响、CD或音带,小钹、鼓、金属类、木质类、散响类乐器,人手一件。教师熟悉《春节序曲》配打击乐参与谱。
三、教学过程
讨论《春节序曲》的地域风格特征:教师提问:1.《春节序曲》的音乐语言有何地域特征?2.该地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音乐风格特征?3.你还知道哪些地区的音乐风格特征?教师参考答案:1.音乐素材取自陕北的唢呐曲牌(主部)和陕北秧歌调(副部),具有北方音乐高亢、粗犷的风格特征。2.与北方的语言声调、山川地貌、人民生活、文化历史等有关。3.其它地方音乐风格举例:江南水乡――柔美旖旎;山区――高亢、嘹亮;草原――悠长、宽广;黄土高原――苍凉、粗犷等。这说明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地理、人文都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可绝对化,各地丰富多彩的音乐与地理的关系是复杂的,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
我们过去的音乐课大多集中在技能、技巧的训练上,对人文背景关注较少。这节课把春节作为切入口,展示的是民俗文化、音乐、舞蹈、视觉艺术多方面的综合,并关联一系列与春节有关的其它领域。
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存在的特殊表现形式,它集中体现了文化主体历史性的情绪情感积淀及在特定存在状态中的情绪情感反应。音乐教育是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渠道,正是受此启发,本着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李老师从鼓文化的角度出发,经过精心构思与设计,终于成功地将中国古典名曲《十面埋伏》搬进了奥尔夫教学的课堂:
《十面埋伏》课堂笔记 :1.探索:李老师让我们一人拿一个纸箱然后按纸箱大小分组围成半圆形坐好。接下来李老师拿一个大纸箱站在中间,她首先让我们每个人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箱发出声音,同学们在很好的创造性氛围中,在老师不断的鼓励下,同学们互相启发,出现了许多新花样,有的去拍,有的用手摩擦、有的手指甲去挠,果然同样的纸箱却发出不同的音色,到最后李老师用我们想象不到的方法,其实也是用最简单的动作在纸箱上做起了示范。2.引导:李老师告诉我们几个固定的节奏型,用不同体积的纸盒的不同部位去敲击,我们都迫不及待的尝试起来,在老师风趣的指挥下,我们开始了节奏训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说一个字,我们只是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的手势作着不同的音响处理――快、慢、渐强、渐弱、休止。突然发现原来这些生活中的废弃品可以奏出这么好听的声音,根本不亚于那些昂贵的专业打击乐器。3.主题:李老师将本课的题目《十面埋伏》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回忆一下历史知识,很快同学们将这乐曲的历史背景及表现内容补充完整,我脑子里对那些早已模糊的记忆重新变的清晰了。接着老师放《十面埋伏》的音乐,让我们去听一听刚才练习的节奏分别出现在哪个乐段里。我们都静静的听着,唯恐落掉一个音符。该分析乐曲结构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没有说这首曲子应该是这样或那样的,而是和同学们共同讨论,接着老师将乐曲的结构写出来: 列营――出征――十面埋伏――小战大战――楚歌――得胜回营。4.创编:李老师把我们分成两组用纸箱将《十面埋伏》表现出来,有了前面老师的铺垫,我们很快就用纸箱的不同音效将故事按乐段编好了,轮到小组表演了,我们发现第一组的同学比我们编的更成功。通过这个课例,我们在节奏、协调、合作、表现能力、探索都 得到了训练。奥尔夫的目的就是融音乐、动作、舞蹈、语言为一体的“原本的”音乐,找回属于自身最可贵的本能。
李妲娜老师这样用鼓声来演绎《十面埋伏》,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各方面都显得十分新颖,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及创作音乐的兴趣与欲望,也充分体现并发扬了团队的协调合作精神。李老师说:“这节课我构思了十年。”
参考文献:
[1]李妲娜老师奥尔夫教案集(2004年)
[2]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2006级音乐教育班徐坤期末论文《浅谈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应用课例十面埋伏》
传统理论课和技能课,以及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补充的实践类课程和姊妹
艺术类选修课课程几个方面,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专业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
关键词:技巧课理论课和技能课实践类课程姊妹艺术类选修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各级师范院校要积极配合我国基础教育改
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
教学观念,争取尽早培养出适合新课程教学工作需要的音乐师资。响应这一要求笔者
从课程结构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课程结构的安排,笔者认为要以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为前提,设计为学生提供花钱少、收获大的教育、教学服务方案为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现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以实现课程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基于此,首先要把音乐教育专业类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艺术素养确立出来并作为设置必修课的标准,然后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开设丰富的选修课,同时开设丰富的综合实践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的课程组合平台。
一、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专业技巧课的调整(一)调整方向1.以基础音乐教育对教师歌唱能力的最基本要求为尺度,将歌唱理论、歌唱技巧、及发声练习曲和歌曲整合为《歌唱理论与技能基础》,将之作为必修课,采用集体课型授课。把传统《声乐》个别课设为拔高选修课,供有兴趣和具备一定条件的学生选修。2.以基础音乐教育对教师键盘应用能力的最基本要求为尺度,将钢琴弹奏技巧、理论、相关知识及相应作品与钢琴练习曲整合为《钢琴应用基础》作为必修课,采用集体课型授课。课程内容应包含培养节奏感、一般弹奏技法和即兴伴奏基础、初级键盘和声与作品分析、识谱、视奏、简单正谱伴奏、为歌曲编配简单伴奏、键盘弹唱等,以满足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把技巧性强的《钢琴演奏》、《钢琴正谱伴奏》(个别课),《中高级键盘和声及作品分析》《钢琴与乐队》、《钢琴四手连弹》(集体课),设为拔高选修课,供具备一定演奏条件的学生选修。3.想修其它器乐的学生首先要在相应的乐队中学习,获得规定学分后,如果有兴趣、有基础,可以提出申请,拔高选修《××演奏与实践》,上个别课。演奏水平特别突出的同学可以提前申请拔高选修。4.《舞蹈》课改为《形体训练与音乐教师形象设计》设为必修课。目的是增强该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调整的意义。1、这一调整可以进一步突出师范性特点。新课改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而不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种专业技能,因此,高师的课程设置应符合学生综合艺术修养及实践能力形成的要求。2、这一调整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获得必修课学分后,在专业演唱、演奏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申请选修专业拔高课。条件突出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必修课免修,直接选修专业拔高课。3、这一调整可以节约大量教学资源。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学校一般要为每个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一门主修个别课、一门必修个别课、一门选修个别课,这样占用了大量教学资源,学生的平均学习成本非常高。经过调整,取消了主修个别课,必修课采用集体授课,选修类的个别课是为那些有可能在演唱或演奏方面有造诣的学生开设的,对于他们可采用另付费用的形式。这样就大幅度降低了一般学生的学习成本。4、这一调整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安排实践课和技能课的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调整学生从传统个别课上节约了大量时间。
二、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理论课和技能课的调整1.根据新的教学理念、课程观、课程标准,以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整合出《实用教师音乐理论和技能基础》,并将其设置为必修课,其内容涵盖《音乐与游戏》、《合唱与指挥》、《基础乐理》、《基础视唱练耳》、《儿童歌曲创作基础》、《中外音乐欣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音乐活动中的创造》、《音乐认知能力分析》、《音乐中的人文素养》、《生活中的音乐》等。目的是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2.把传统多声部音乐写作方向的《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课程改为选修课。把实用的管弦乐曲改编、简单的合唱编写、民乐合奏曲改编、实用电声乐曲改编等整合为《多声部音乐编写》并设为必修课。3.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都改为研究型课程。如:把中外音乐史改为《中西音乐美学对比研究》、《中西音乐文化对比研究指导》、《外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指导》、《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指导》、《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指导》、《中国音乐文献研究指导》、《中国乐理研究指导》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4.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指导》、《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指导》、《中国音乐文献研究指导》、《中国乐理研究指导》、《中国声乐演唱欣赏》、《中国器乐演奏欣赏》、《民族和声学》、《民族音乐美学》等设为限选课,学生在规定学分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5.将《欧洲传统声乐演唱赏析》、《欧洲传统器乐演奏赏析》、《外国音乐史学研究指导》、《现代歌舞音乐欣赏》、《爵士音乐欣赏》、《爵士钢琴演奏》、《中西音乐文化对比研究指导》、《中西音乐美学对比研究》、《欧美大众音乐简介》(集体课型)设置为任选课。以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吸收。6.“新的音乐教学理念要求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要求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②另外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教学,这些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增强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见习、实习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把《音乐教学法》改为《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师职业能力指导》并作为核心必修课程加以强调,把《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育学》、《音乐认知学》、《教育教学统计学》等新学科的见习、实习融入该课程,以增强课程的实践性,确保学生教育教学、教研能力的形成。7.重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计划。目的是让学生多参加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第一学年安排四周见习,了解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教育教学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尽早明确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年安排四至八周时间到各学段实习,包括教学法课程所需要的专题实习。在演唱、演奏和理论研究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以申请到专业院校或专业团体实习,每次见、实习必须提交报告,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学业的重要依据。8.开设必修课《教育、教学研究报告写作指导》,提高学生教学论文的写作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字表达、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调查、观察、交流合作、组织,信息加工采集等综合能力。
学在北大,顶尖大学体验,留学过渡;北大结业证
一流师资,多种教学方法,多彩活动,精细化课程
国内+国外,课程量相当于2.5年,自然衔接,省时省钱
学生实际1.5年考入日本名校,留日时间规划
锁定日本一流名校,全日本升学率,签协议保障考入
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班简介
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班早在2009年就已成立。2012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整合各类国际项目,将韩日英澳各留学班归口,截止2014年2月底留学韩语春季班开学后,我院国际项目学生每届已达500余人。北京大学留学日语班与日本多所院校合作,为不同学历层次的学员提供留日通道。现已连续开办6届,学员结业时由外事专家亲自负责签证事宜,往届学生100%获得签证,全部成功入读日本院校。
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班系名校方向的留日班,入读本班的学员在北京大学接受为期半年的日语强化培训(实际900课时,相当于1年学制),将与北京大学统招生一同排课,上课、饮食及其他课外活动均在北京大学。“大师身边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学生能接受北京大学一流师资的教学指导,可自由参加名家名企讲座、学生社团,或到北大图书馆借阅图书、自习等。真实体验一流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为迈入国外大学做好准备,形成良好过渡。
为保障学员考入日本名校,北大日本留学班班还与日本升学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制定教学大纲,采用科学教材,针对不同考试自编辅导材料,针对不同大学制定应考策略等。学员将在中日两阶段课程中顺利过渡,既可以学到原汁原味的日本语,又能在最短时间内考入日本名校。
本班坚持高品质教学与留学,是众多怀有留日梦想学子的选择!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报名网址:pkupj.com/
联系电话:010-52881631 52881632
传 真:010-52881631
邮 编:100871
日本艺术留学概况
艺术生留学日本,选择最多的是动漫设计,原因日本是中国“漫迷”喜爱的动漫大国,这也就是学生学动漫的首选留学国家。津桥留学提醒,学习插画等专业也是学生成为动漫人才的一大捷径。日本动漫氛围浓郁,但日本漫画家却很少科班出身,而且日本漫画主要以精彩的故事内容和巧妙构架取胜,因此,除了学习比国内先进的制作技术外,也别忘了多学习日本动漫的故事策划的能力。
1、艺术设计类专业:A 纯美术(绘画,雕刻,工艺) B设计(平面设计(视觉传达,美术印刷设计等),环境设计(空间设计,装饰等) C建筑设计 D漫画(插画,漫画等)E影视(影视,艺术表现,摄影) F艺术学(美术教育,艺术教育等-理论性的)G文化保护与修复。
2、留学费用:艺术类学费,国立的60-80万日元左右,公立70-100万日元,私立100-200万日元。
3、学校:国立-东京艺术大学(就一所);公立艺术类大学,私立艺术类大学,国公私立综合大学艺术学部(很多)。
4、考学:日语,小论文,实技,作品(本科还加上,文理科的科目)。
5、转专业:非艺术类转艺术类,首先确定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日本艺术类考试不像中国的艺术高考,中国的艺术高考基本就靠绘画+素描,但日本的艺术类,除纯美术要靠绘画+素描,设计类还要考设计能力,比如你要考平面设计,那就要拿出平面作品,而不单单只是绘画+素描。
艺术类学生想去日本留学,除了动漫专业还有很多优势专业如:
美术:建筑设计、视觉艺术、绘画(日本画、油画)、雕刻、工艺美术、设计科。
音乐:作曲、声音、管弦乐、打击乐、指挥、钢琴、民乐。
电影:导演、录音、灯光、摄影、影视。
北京大学留日班艺术留学概况
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班,直录大学在
校考方面的优势,比如考试相对简单,优先与保证录取本班学生,1+4省时省钱等,因而非常适合有意留日攻读动漫专业的学生。而且,北京大学学生社团——元火动漫社,该社成立于1998年,是北大社团,14年的发展历程,在校社员就高达800人(总共2800人),分为技术部、COSPLAY部和动漫研究部等五个部门,人才济济,实力雄厚。入读本班的有动漫基础的学生可以参加该社,能全面提升动漫技术水平,包括动漫理论等。目前,至少有四所直录大学开设有动漫专业,即西日本工业大学、吉备国际大学、数字好莱坞大学和仓敷艺术科学大学。
日本动漫专业比较好的大学(可以入本科、插班):
数字好莱坞大学、京都精華大学、倉敷芸術科学大学、西日本工业大学、吉备国际大学
大手前大学、京都造形芸術大学、日本大学、多摩美術大学、武蔵野美術大学、別府大学
東京造形大学、東京工芸大学、名古屋造形大学、大阪芸術大学、文教学院大学
文星芸術大学、女子美術大学、神戸芸術工科大学、大阪電気通信大学
徳山大学、東京家政学院大学、創造学園大学、東亜大学、宝塚造形芸術大学
另外:数字好莱坞大学、京都精華大学、倉敷芸術科学大学、西日本工业大学、吉备国际大学是北京大学合作院校,有相应的学费减免制度(学费减免30%-50%)和奖学金制度。
京都精華大学仅仅需要留考的日语成绩,通过校内考试即可入读。
数字好莱坞大学、倉敷芸術科学大学、西日本工业大学、吉备国际大学仅需要参加北大留学班结业即可入读。
其他合作机构
官方机构:日本驻华使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日友好协会、日中友好协会、中日青年交流中心。
保障大学:保障大学,是指符合本班录取条件的学员,入读本班后根据文化课成绩和日语水平等实际情况,可签署协议保障其考入的大学。根据往届成功案例,这些大学有:东京大学、大阪大学、东北大学、名古屋大学、北海道大学、九州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早稻田大学、一桥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筑波大学、横浜国立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上智大学、东京理科大学、神户大学、御茶水大学、首都大学东京、埼玉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千叶大学、金泽大学、 信州大学、名古屋市立大学、关西大学、关西学院大学、同志社大学、立命馆大学、明治大学、青山学院大学、立教大学、中央大学、法政大学等国公立大学和优秀私立大学。
学业计划
大学与专业。入读本班的学生,将在中日专家的共同规划下,选取多所本简章里的保障大学作为志愿,这些大学既有非常努力才能考入的,也有稍微努力和正常发挥就能考入的。学生只要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学业,基本都能考入理想大学。在选择专业方面,决定之前会有科学分析,一旦确定好专业,由于一些名校有面试、校考甚至小论文,我们还将提供专门的课程,加深学生对该专业的认知和理解。这一方面是帮助学生考取该大学,更多的则是在帮助其着眼于未来,做好大学四年的专业课学习计划。
学业时长。参加留考的高中生,北大0.5年+日本5.5年本科毕业,其中北大的0.5年为高三下半学期。国内大专毕业生编入日本大学的,根据其编入大学层次和专业课开学时间等情况,分为日本阶段2.5年、3年或3.5年毕业。
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班部分师资
一、国内阶段师资
安炳浩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入选世界名人录,出版专著多部。曾获韩国总统奖,安氏发音法的创造者,在北大从教近50载,桃李满天下。安教授精通日韩双语,现任北京大学韩国留学班教师,并兼任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班顾问。
金满生 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日语翻译,1977年留学日本,多次多年在日本讲学,且自1984年起至今曾多次担任国内及日本的大型
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工作,是我国日语教学领域专家,长期从事高端日语教学。
孙晓勇 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日语专业,在天津科技大学执教10余年,后入职某日资公司和某日语教育研究机构。现为本班专职教授,教学之余,还从事教学研究工作,长期与北京市一线日语教授交流互动,每月都参加教学研讨会。
鲁塔娜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硕士,日本筑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硕士,熟练掌握日语和蒙古语,高级教师,教学特点为思路清晰、严谨认真。现为本班班主任,兼负责与日本大学联络交流等事务。
其他日籍教师,均为北大、北外在读日本留学到中国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中日语言功底深厚,教学认真负责。
二、国外阶段师资
张 成 日本留考(EJU)日语科目主讲老师,曾在华中师范大学日语系任教,现被教育部公费派往日本一桥大学,言语专业博士在读。
薛 扬 留考数学主讲老师,高中曾获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奖,后保送南京大学数学系,现在就读于横滨国立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生评价9.6分(满分10分)。
姚韫一 留考数理化全能讲师,当年参加留考物理和数学都获满分,现就读于东京工业大学国际开发工学科。
马 赛 留考化学主讲老师,国内高考化学满分,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职化学老师六年,曾编写高中化学参考教材,现就读于东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科。
孟驰也 留考文科综合主讲老师,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本科在读,曾连续三次综合科目满分。
刘云龙 留考英语主讲老师,拥有上海市高级口译资格证,曾在新东方任教并被评为年度优秀教师,庆应义塾大学言语教育博士在读。
一
涂光雍教授,字维尘,号“滴石斋主”。祖籍湖北省黄陂县。1940年3月出生于武汉市。1959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64年毕业留校后,任助教、讲师,师从古典文学教育家石声淮教授,专攻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1982年9月,经石声淮先生亲笔致函推荐,赴北京大学中文系研修中国古代文学,师从唐诗研究专家陈贻焮教授,专攻魏晋南北朝文学。自此,他有缘登门拜访和结识王力、季镇淮、王瑶、林庚、金开诚、吴小如、褚斌杰、郭锡良、裘锡圭等名师名家,系统选修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汉语、文字学、文献学、史学名著选读、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美学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等重点课程,同时利用课余广泛听取有关中外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民族、科技等专题学术讲座,并积极参与北大燕园书法协会等学生社团活动,从各方面汲取北大深厚的学术营养。
1983年8月回到学校后,便在中文系和省内外函授站主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同时兼系内书法概论和诗词、对联创作欣赏选修课。1986年7月晋升中国古代文学副教授。其间,经章校长谈话,于1984年下半年开始出任教务处副处长,在原副校长陶军教授的提携、指导下,具体负责全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电化教育中心和学生教育实习,同时分管美术系和音乐系的恢复筹建,以及一年一度暑期进行的湖北省高考语文阅卷的业务领导、组织等工作。行政管理之外,仍坚持教学工作。
1988年3月,按国家教委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所有非外语专业的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必须到国家教委指定的外语学院,集中进行为期一年的外语强化培训,通过“笔试”、“口试”、“听力”三门课程的严格考试并取得《结业证书》,方具有出国留学资格。涂教授接到通知改原学“俄语”为“日语”,被派赴大连外国语学院接受日语强化培训。
这对年近50的涂教授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他曾在《出国前于大连外院感赋》的诗中写道:“蓬莱梦绕苦先尝,不觉春宵柳换妆。负轭勤牛嗟日短,伏槽驽马识途长。茶粗饭淡宜吟乐,隅静风寒好诵章。兴会登楼携俊友,遥看碧海竞飞樯。”尽管学习条件艰苦,加之食堂伙食不好,突患痢疾,医生强令其停课住院,他不得不于暑假回武汉治疗、休整,然后再返大连,一直坚持到培训结业,并于1989年10月应日本神户大学邀请,以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日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讲学活动,并与鱼住和晃教授合作进行中日汉诗及书法教育理论比较研究。
从日本回国后,新的工作等待着他:就任教育部中南地区高师师资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并兼任直属党支部书记,同时承担硕士研究生班“先秦诸子散文比较研究”等课程的教学任务。该中心以华中师大作培训基地,隶属于国家教委人事司,面向中南的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六省(区),以接受培训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中的国内访问学者、硕士研究生、进修生及国家级的中、小学骨干教师为主要任务。按国家教委文件要求,中心主任必须由基地依托的高校校长兼任(至1997年下半年,中心主任一直由王庆生校长兼任),常务副主任定为高校教务长级,均须报国家教委审批备案。1997年3月晋升为教授。年底,中南师培中心通过教育部专家综合评估,被评为“全国优秀师资培训基地”,荣获国家教委授予的“金牌”,为华中师大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2000年8月退休后,曾于2001、2002年两次应新疆哈蜜油田指挥部教育培训中心邀请,负责组织武汉市内中学语文、数学特级教师一行七人,专程赴哈密油田初、高中开展对流和教学示范活动,深受油田师生和领导的欢迎。
2002年8月起,受聘出任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新闻传播系主任、教授。负责筹建新闻传播系(含新闻、中文、法学等专业),随后在此基础上扩建成新闻与法学学院。在近10年的办学历程中,共培养出新闻、中文、广电、法学等本科专业毕业生1700余人。经涂教授亲自指导,其中不乏考上北大、清华及其他“王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在其领导和主持下,该系编印、出版了极具鲜明应用特色的《新闻媒体比较教程》、《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对话》、《触摸新闻》、《就业之星》等8部新闻学教材,计240余万字。2010年,该专业通过省教育厅专家评估,成为省内民办高校为数不多的本科教学评估“双A”专业。由涂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的省级高校教学研究项目《新闻学专业建立“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教学研究》,亦于2012年初结题,并获省内专家、教授“验收”全票通过,实现该校经教育厅批准的省级高校教学研究项目“零”的突破。新闻学专业凡经过“社会大课堂”教学实践锻炼的本科毕业生,90%以上找到比较满意的对口就业单位,因此接连被省内外媒体宣传、报道,享誉于省内外民办高校。目前,涂教授是该校董事长助理、校董事会咨询委员会主任,兼申研改制办公室副主任。
二
“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行教化之业在教师。”2014年是渝北区实施教师教育“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年,校长班、中层干部班、骨干教师班,上海、北京、重庆,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基地培训、影子培训,“国培”“市培”“区培”“校培”整体联动,形成了教师教育的合力,揭开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篇章。渝北教师教育“456”行动模式已经逐渐彰显魅力。
一、基于“四个关键词”的教师培训实效性探索
提及“教师专业成长”,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实:广大教师基于“繁忙、辛苦、没时间、职业倦怠”等各项理由,各级各类的“培训”已经成了教师心中的“额外负担”。费时费力费钱的“被成长”培训,使教师的专业成长处于“被提升”状态。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推进,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培训只有走入了教师心里,培训的价值才能凸显。有效的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课改实验顺利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什么样的教师培训才能真正给教师带来收获呢?关于这一话题,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四个“关键词”:即 “为什么培训”“培训什么” “如何培训”“效果如何”。
(一)多维理解“为什么培训”: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部门要从追问“为什么培训”入手,明确培训需求,把握培训目的和意图,结合区域内教师教育现状,制定合理有效的培训目标。我们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思考。一是宏观层面的教育改革需求分析。任何一个教师培训都要关注项目的“社会价值”,体现其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 中发挥什么作用,也就是教师培训项目设计要关注最新的课程改革进程。其次是中观层面的组织需求分析。在中观层面上,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区域内学校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培训着眼于“要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和“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是微观层面的学员需求分析。也就是“培训谁”,就需要对“谁”背后蕴含的意义进行分析,即对学员个体培训需求开展深度分析,只有这样才可使培训主题更加明确。
2014年,我们为全区教师专业成长需求进行“把脉”,区教委成立11个调研小组,先后深入全区108所学校(单位),召集教师代表、管理人员代表、后勤服务人员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五个方面人员,通过召开座谈会或个别谈话、发放问卷,就我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培训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渝北区教师专业成长“五大工程”。
(二)深度分析 “培训什么”:聚焦培训目标和内容
“培训什么”旨在回答“用什么内容培训,要达到什么目标”。培训课程和培训目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如果说培训需求是培训的现实起点,培训目标是培训的预期终点,那么,培训课程就是起点和终点的连接线路。“基于需求---设计课程---开发资源”是渝北区区级培训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针对一线教师的需求,在课程的准备、实施以及完成的全过程中,我们采用严格的项目、课程申报审议制度。2014年,我们着眼于“深化课改、德育为先、能力为本”的目标,着力于“研训融合、有效练兵、城乡互动、提尖培优、全员发展”的策略,采取“分层、分类、分岗、分科”的形式,开展了5个大项30个小项的教师培训,共培训干部和教师6668人次。2015年我区的培训项目先由进修校培训部向组织部申报,然后由各项目承担单位写出详尽的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课程设置注重多维目标,兼顾知识、技能和情意三大领域。有以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等更新学员理念的“知识课程”;有以参与式分组研讨、学校实践性考察、培训简报、培训心得(作业)等注重实践的“活动课程”;也有以开班和结业仪式、班级活动文化等影响学员的“情意课程”。每个项目由“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学校实践与培训作业”四个基本单元构成,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研修兴趣。
(三)积极探究“如何培训”:着力“走进教育现场”的实践性操作
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当前一致公认的方向是“研修合一”――既注重对课堂操作的研究、设计、打磨、操作,更讲究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积淀、增值、涵养、提升。当前的培训我们主要采用菜单式、联动式、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通过开放式开班和结业仪式、专家讲座、小组讨论、案例(课例)研究、学校现场观察(近距离感受学校文化、听课、听学校介绍)、组织辩论会、问题解决式活动、虚拟研修论坛、基地学校影子研修等多种途径让学员“走进教育现场”,不仅增加了学员的研修路径,而且拓宽了学员的研修视野。
在“走进教育现场”的具体教师研修实践中,我们让参训者与名师、名校长以及专家的对话、交流、探究、提炼、引领等,提炼研修主题。如我们在“走进北京小学”的校长研修班中,通过与参训学员、培训者以及研修基地学校协商、沟通、调研,确立了这样的研修主题:从名校崛起看校长的作为与使命、现代校长领导力提升的新动向、农村薄弱学校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等。
我们希望通过“走进名校”、“基地学校影子研修”等让研修者领略名校文化,学习成功经验,创新办学思路;关注名师、名校长成长历程,解剖名师、名校长成功因素,促进教育家办学;探索名校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的基本方法,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构建学校合作发展共同体,共享优质资源,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对话教育理论专家,发掘名校、名师、名校长成长与成功的教育规律和理论基础,共同探讨,互动交流,拓展研究视野,提升理论素养。
我区选择了上海“竹园小学、龚路小学”两所学校为培训基地学校,外派校长、教师参加影子培训,还在区内确定了“渝北中学、实验小学、空港新城小学、长安锦绣实验小学、渝北幼儿园”等5所学校为影子培训基地学校,不仅承担区内城乡校长、教师的影子培训任务,还承担了西南大学的影子培训项目。2014年5月,四川广安市21名教育家型校长、教师在渝北区基地学校参加“影子培训”,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对话,开阔视野。我区空港新城小学校长参加上海竹园小学影子培训后,把所有的校级领导都带去学习、实践,并以田荣俊校长团队为主持,以空港新城小学为主场,举办了全区的班主任培训班。还通过培训与北京小学吉春亚老师结缘,邀请吉老师到校举办专题讲座、现场授课及指导教师课堂实践,不仅引领本校教师发展,还通过与名校、名师的互动,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区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密切关注“培训效果如何”:全程监测和控制培训质量
“培训效果如何”,我们主要关注三个方面:首先,关注学员在培训现场的学习反应,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满意度。其次,关注学员经过培训后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及其掌握程度。再次,关注学员学习成果在工作中的运用。我们相信,在实现了“研”和“修”的“双翼并举”“双剑合璧”后,学员们必能积聚起“无招胜有招”的底气和功力。
二、基于“五大工程”的教师专业成长加速度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2014年度区教师进修学校用于教师培训经费共计395万元,农村中小学按生均公用经费的5%共计853.81万元用于教师培训。我们认为,仅仅有经费保障还不够,关键是要启动教师自身的动力系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度。于是,我们将培训重心下移到基层学校和参训教师,狠抓“五个工程”,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五大工程”即以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为主的“龙头工程”、以骨干教师培训培养为主的“提尖工程”、以全员培训为指向的“主体工程”、以优秀教师主题研训为主的“特色工程”、以国培市培为主的“示范工程”。从设计上看,“五大工程”既有“点”的提升,又要有“面”的拓展;既面向全体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又重视高端人才的精心培养;形成了“点面结合,分层次、分阶段推进”的中小学教师发展新格局。
(一)以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为主的“龙头工程”
我区在北京市、上海市等发达地区的优质名校,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建立了干部、教师培训基地8个。为提升进修校教研员队伍素质,我们加大了对教研员选培和送培的力度。2014年先后选送了15位中小学教研员赴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培训提高。选送了4名小学校长赴上海参加了“影子培训”,选送了50名中小学中层干部赴北师大参加管理能力提高培训,选送了50名中小学校长赴华东师大参与高级研修培训,组织了40名小学校级干部参加了由第二师范学院承办的任职资格及能力提升培训,组织了67名小学德育干部参加由长江师院承办的德育干部培训,组织了97名幼儿园园长参加重庆市第二师范学院承办的能力提高培训,在暑假完成了311名中小学校长(书记)管理能力提高培训任务,组织了120名校级干部开展了中小学继续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参与组织了校园安全管理人员专题培训284人。
(二)以骨干教师培训培养为主的“提尖工程”
2014年完成了528名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培训结业工作,评选区级骨干教师300名;开展了第二届名师工作室79名骨干教师研修工作;选送了14名干部、教师到区级影子学校参与培训学习;开展了“未来教育家”、学科带头人、学科名师培养对象的推选工作。
(三)以全员培训为指向的“主体工程”
截止2014年底,除高中语文、数学、化学学科外,其它各层次各学科均已完成全员培训任务。2014年完成80学时教师全员培训的有三个学科,高初中英语、初中政治和化学,共计培训教师425人。完成313名新聘教师上岗培训。完成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培训,818名学员参加了培训。2014年下期,我区精心制定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方案,落实培训时间,分解培训任务,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巧安排。第一期培训于2015年1月27日正式启动,全区1359人参加该项培训。
(四)以优秀教师主题研训为主的“特色工程”
本年度,委托市外高校、全国继教网及培训基地培训的项目有7项:选送了小学语文、数学优秀教师各50名赴北京师大和华东师大参加培训,选送了375名音、体、美、科学学科教师参加由市内高校承办的紧缺学科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组织104名民办园教师参加了保教能力提高培训(由二师承办)。区内培训有两项:组织了1748名学科教师参加了2014年暑期主题教研培训,组织了101名中小学班主任开展能力提升培训。
(五)以国培市培为主的“示范工程”
2014年国培、市培人数多,任务重,难度大,对基层学校的教学工作有一定影响。在选送工作中,我们耐心地做好基层学校领导的工作,提高他们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尽力克服困难,解决工学矛盾,努力完成送培任务。全年共计选送国培教师149名,国培示范性培训教师118名,市培教师221名,共有141名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分别参加“国培计划”、“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英特尔、微软、乐高和中国移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培训。
三、基于“六个名师工作室”的教师研修共同体建设
(一)启动“未来教育家”培养计划
渝北区教委下发了《重庆市渝北区“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开展了20名未来教育家、30名学科带头人、70名教学名师培训对象的选拔工作,力争打造一批能够引领全区教育发展与改革,并能在全市产生一定影响的专家型校长和教师。
(二)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打造“卓越教师”
我区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构建卓越教师专业成长“四结构”模式:一是普教学科共同体、职教综合共同体、区域科研共同体构成的组织形态结构;二是课例共同体、课题共同体、课程共同构成的研修内容结构;三是目标导向机制、制度促进机制、资源保障机制构成的运行机制结构;四是个体研修的自喻文化、同伴合作的互喻文化、专家引领的前喻文化构成的研修文化结构。同时,一些城区学校也建立了校级名师工作室,引领各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点线面”式的发展路线,带动渝北区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两届名师工作室成果丰硕
关键词:翻转课堂;学业评价;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2-0035-03
一、引言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最早是由美国林地公园学校的Jonathan Bergman和Aaron Sams在2007年前后,为解决缺课学生能跟上教学进度,将课件以及教师的实时讲解录制为音视频,供缺课的学生在家补习,从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颠倒”或“翻转”――变成“课前在家里听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做作业(或实验)” 。[1]
随着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在国内外的不断发展研究,人们认为这种模式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陈玉琨(2014)提出学习方式转变促进教学目标的提升。当代教育正在从“知识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即走向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为一体的教育。[2]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也发展出适合不同需求的特色模式,如国外的林地公园高中、可汗学院、河畔联合学区、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国内的重庆聚奎中学“三四五六”模式、上海洋泾中学的课内小翻转模式、新绛中学的半天翻转模式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组建的C20慕课联盟等,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增强。但就国内而言,在应试教育的环境背景下,目前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大多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下以纸笔测试为主的总结性评价,而与翻转课堂配套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还缺乏相关的研究与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记忆知识以外,还可以采用纸笔测试检测,其余技能、情感、态度等很难采用笔试来衡量判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及应用推广。李馨(2015)认为建立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经成为翻转课堂深入发展的关键因素。[3]
相比而言,国外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则相当多元化,如学生平时课堂讨论会占有一定比重,教师评价、学生所在小组的同伴评价、小组外其他同伴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除总结性评价外,还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影响。除采用定量评价外,还常常结合定性评价的方法,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设定不同的评价指标。[4]这对我国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因此,结合翻转课堂教学这一新型模式的特点,在其实施的不同阶段,根据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获得、情感习得等不同目的,采用多元评价主体、多种评价方式、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型
翻转课堂是建立在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乔治.西蒙斯的关联主义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目前在我国翻转课堂的模式主要分为三类:(1)家校大翻转:学生在家看视频学习,在学习课堂上讨论;(2)校内中翻转:学生在学校不同时段完成视频学习与课堂讨论,不同学校采用不同时段;(3)课内小翻转:前半节课看视频做练习,后半节课讨论。[5]这三类模式仍主要按照课前阶段看视频、做练习;课中阶段讨论、交流;课后阶段巩固、测评的顺序进行。其沿用的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主要在课后阶段进行纸笔测试为主的总结性评价,而学生在课前阶段和课中阶段的学习则较少有评价。
在课前阶段学生主要是看视频、做练习,目前逐渐推行的方式是采用“Mooc+翻转课堂”,这样可以减少教师制作视频等环节,在Mooc平台上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学习时间、练习题的测试结果、学生实时在线交流等过程性评价的数据。没有平台支持的翻转课堂在课前阶段收集相关信息会相对困难,增加了教师评价的工作量,影响了该阶段的评价效度和信度。因此本文主要以基于有平台支持的翻转课堂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探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改革。根据张金磊等人(2012)在Robert Talbert教授设计的模型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型[6]为基础,设计构建适用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型(见图1)。
1.课前阶段
课前阶段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及步调自学视频,之后完成相应的自测题。本部分主要评价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态度以及本节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如果基于平台,则本部分主要根据学生观看视频的时间和观看次数来判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自测题则根据题型。客观题等题型由系统自动批阅得出分数,主观题则需教师后台进行批阅,但分数统计则由系统平成。若无平台,就采用家校大翻转,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家长评价;若采用校内中翻转和课内小翻转则由指导教师或助教评定。本阶段还可以检测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人际沟通的能力,如遇到疑难的问题,如何自己搜索解答,或者利用平台及其他交流工具与同学沟通交流、请教教师等等。本阶段属于形成性评价阶段,在总的评价比重中占20%左右。如有平台,在自测环节,学生测试完成后就可以得到及时的评价反馈,以评促学,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中阶段
课中阶段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进行疑难问题的讨论交流、自主探究或小组协作学习等活动。本部分主要评价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通过小组协作学习,还可以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及团队荣誉感,将知识迁移内化解决实际问题等。因涉及的评价内容多,而且有些不易量化,就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小组内同伴互评、小组外同学评价、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结合,根据不同学科,侧重不同的考察点。大部分翻转课堂的课中阶段包括三部分:小组协作、课堂讨论或学生提问与回答问题、小组阶段性成果展示或进行巩固练习。
本阶段仍属于形成性评价阶段,在总的评价比重中占30%左右,三部分的活动各占10%,可以设计精确的不同评价项目的量化评分标准,进行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学生自评分别打分,再加权求和计算最终得分;三个评价主体也可以设置不同的权重。
3.课后阶段
课后阶段主要是学期末对学生进行整体综合评价,根据课程性质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技能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重点考察学生技能的掌握,适合采用最终成果展示汇报的方式;而知识性和工具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用结业测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本部分通过成果汇报可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知识应用、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荣誉等;而结业测试则侧重于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知识的应用与迁移能力。从而改变传统的无论什么性质的课程均采用纸笔测试的单一方式。
本阶段属于总结性评价阶段,在总的比重中占50%左右,若是结业测试方式则主要由教师进行评价;若是成果汇报或展示,则应该由教师评价和同伴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权重,加权求和得出最终得分,而不是完全由教师决定。在最终的成果汇报展示阶段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阶段,学生可以开阔思路,观摩其他小组的作品,通过小组互评可以借鉴其他小组优秀的地方,避免其他小组不足之处,从而发挥以评促学的作用。
三、应用案例――以《DIY视频制作》为例
根据以上学生学业评价模型,以某高校通识教育课程《DIY视频制作》为例,分析探讨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该课程面向对象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大一、大二学生,是一门实践性的通识类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视频拍摄、编辑制作的基本技能,还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使学生在人格学问、理智情感、身心等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若采用传统的纸笔测试方法,则该课程很难对学生进行公正的评价。因此,根据课程性质与特色以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制定符合具体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课前阶段
本课程不属于专业必修课程,部分学生日常课业任务繁重,在课下缺乏硬件条件以及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本课程的自学,因此本课程的翻转模式采用课内小翻转的形式,将90分钟的课堂时间,分为前45分钟学生看视频自学;后45分钟,进行小组协作学习与课堂交流讨论。
在课前阶段,学生主要根据自己的节奏和步调观看微视频、课件或相关文字资料自学,教师和助教负责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通过一遍学习没有理解掌握的同学可以多次重复观看视频直至理解。自测阶段,主要是学生将学习操作技能应用于自己的视频作品制作中,并完成相应思考题。如教师提供的视频片段中应用了哪些编辑技巧,如何实现等等。学生通过搜索相关资料完成,疑难问题可以留在课中阶段与小组成员或教师共同讨论交流。自测阶段,仍由教师和助教负责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记录评价。
2.课中阶段
在课中阶段,主要用于小组协作学习、课堂讨论与操作演示。本课程采用2-5人自由组合的方式,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视频作品。在小组讨论环节,本组成员要协作交流将本节课所学的视频编辑技能应用于小组的视频作品或交流讨论,共同完成思考题;在课堂讨论环节,各小组可以派代表进行思考题的解答与操作演示,或提出新的疑问,如某电影片段里的某些镜头或特效是如何实现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也可以就课堂中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与指导。课堂讨论或操作演示环节的评价以小组为单位,由教师进行计分制评价,如进行问题解答或操作演示每次记5分、提出新的有价值的疑问记3分等;小组协作环节由小组成员进行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的评分量表打分记录。
3.课后阶段
在期末课后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将最终的视频作品进行课堂展示,小组成员进行相应介绍,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提问,如哪个镜头是如何实现的等等;采用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根据评分标准共同评分的模式,得出该组作品的最终得分,并模拟电影奖项设置,现场评选最佳剧情奖、导演奖、演员奖、音乐奖、编辑奖等奖项,以一些文具等小礼品作为奖励,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鼓励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将所学技能应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之中。
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应将各评分标准以及评价方式告知学生,使学生可以参照评分标准完成作品以及各阶段的学习,从而实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在不同阶段的作用。
四、结语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重大的改革,相配套的多元化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的改革也应该紧随其后,才能更好地发挥翻转课堂的效用,更深层次地促进教育的发展,更进一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数字化时代的评价应从知识本位向综合素质本位转化,教学评价从重结果向结果与过程并重转化,评价从重分等向重诊断转化,教师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变。[7]目前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特色,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翻转课堂改革,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样,翻转课堂的学生学业评价也应该根据不同学科特色、学生情况做出适当的改革。随着平台功能的日益完善与不断强大,应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督促激励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没有平台的帮助,也可以适当做一些变通,如果教师精力有限,可以不必每节课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情况,可以一学期每个学生随机抽录5次左右;没有打分软件进行同伴互评,可以采用学生举手表决等方式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2]陈玉琨.“翻转课堂”:从舶来品到本土化[N].中国教育报,2014-4-7(7).
[3]李馨.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借鉴CDIO教学模式评价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15(3):96-100.
[4]张花.第四代评价理论视角下我国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5]于天贞.国内基础教育翻转课堂实践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5.
一、立足生源地师资需求,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1. 构建立足现实,超越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院校开展的公费师范生培养,其针对性较强,一般定位于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我院承担公费师范生培养的专业有两个,分别是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两个专业,负责为农村幼儿园和小学定向委托培养师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成功的关键,学校对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订。
(1)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时,认真调研生源地幼儿园师资需求实际,结合我院幼师培养的优良传统,对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掌握儿童发展规律和科学的教育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专业综合素质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幼儿园教师,并把培养规格定为:掌握并能灵活应用学前教育理论的能力;具有组织高质量教育活动的能力;具有对幼儿发展与教育的观察能力;具有创设教育环境和拟定并实施教育方案的能力;具有创新幼教实践的能力。依据这一培养目标,确立学前教育专业的年级培养目标,并制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体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加强文化素养类课程,这些课程侧重个人修养及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注重培养健全人格;第二,整合综合艺术类课程,在缩短艺术类课程课时、部分弱化艺术技能标准的同时,注重对这类课程内容的整合,把艺术类课程的定位调整到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上;第三,分化和加强学前教育类课程,把以往枯燥乏味的教育类课程分化成若干课程目标更加明确、操作性更强、更能体现应用性特点的课程。如把原来的学前教育学课程分化为学前教育原理、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幼儿游戏、幼儿园环境创设等课程,把学前心理学分化为心理学基础、幼儿学习与发展、儿童发展观察与评价等课程。
(2)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调查,了解到湖南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结构性短缺问题,一些课改新设学科类师资和艺术、英语类师资通过社会招聘方式很难获得补充。二是农村小学面临着学校规模小、班额小、师资少,而年级与学科门类多,急需能从事多学科教学的师资。据此,学校将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能够承担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基本具备从事小学教育、教研和管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发展潜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围绕培养目标,对省教育厅统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一是进行课程门类和时量的调整。在开齐所有文化学科、教育理论学科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方向选修模块的课时,在全学时中的比例由2.8%增加到4.7%,并对每一个方向选修模块进行重新设计,细化课程门类,确保“一门教学专长”培养目标的落实。二是结合生源地师资结构性缺失的实际,重构选修模块。将原来的音乐、美术、英语、体育与计算机五个选修模块中的音乐和美术合并为艺术模块,此外,为缓解小学科学教师严重匮乏的燃眉之急,增加了科学模块。同时,根据实际,引导2007级学生选择英语和音乐方向;对2008级学生,引导他们选择英语和计算机方向;对2009级学生,引导他们选择科学和体育方向。三是根据小学教师教育规律,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来说,初等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教育实习属同一概念,局限于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在省教育厅颁布的《湖南省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方案(试行)》中,教育实习占全课时的比例增加到了16%左右,教育实习也由一次变为三次,即见习、小学教育心理调查、教育实习。但这些教育见习、实习是比较零乱、不成体系的。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学校提出建立涵盖课堂内外,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这种实践教学体系,从培养目标入手,层层建立专业能力子项,确立各能力子项的实践教学时间、场所、内容、考核等因素,并分成课内和课外两个层次,课内的实践教学项目,在学科考核时一并进行;课外的实践教学项目,由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组成专家考评小组,对各项能力进行统一的过关考核。
2. 加强课程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我院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方面,为了使该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在加强主干课程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开发特色课程,完善课程门类,相继开发了蒙台梭利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多元智力理论、感觉统合训练、亲子教育、婴儿教育等特色课程。根据儿童发展的多学科特点,建设了20多门应用性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包括“幼儿园课程”“幼儿音乐教育”“幼儿舞蹈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幼儿语言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幼儿社会教育”“幼儿健康教育”“幼儿双语教育”“幼儿综合艺术教育”“幼儿园教育技术”“漫画剧本创作”“动画美术设计”“儿童发展与玩具”等。坚持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学前教师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大力推进达标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三层次建设。学校已开设135门学前教育类专业课程,课程门类在全国学前师范院校中是最全的,并拥有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7门省级精品课程。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团队联合全国高校的优秀教师组织编写了80余本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教材,近两年已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等出版。初等教育专业也建成12门达标课程,为全省统编的所有主干课程教材编辑了配套的习题集和相关课程资源。
3. 遵循学段和课程特点,开展课程教学和管理改革
根据初招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课程内容体系,对五年学程进行了“二、三分段”,即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学习阶段(前二年)和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阶段(后三年)。针对这一特点,学院设立了师范预科部,负责管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的第一、二级学生,在学工管理方面,与高中管理模式接轨,逐渐过渡到大学管理模式;在课程教学管理方面,适应学生年龄特点,不强调大学教学模式,而以小步幅、高时频的教学模式逐渐推进。教学时,要求文化知识体系性强,环环相扣,强调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一般不容许教学有很大的跳跃性和伸缩性,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三笔字”、普通话、各类艺体课程的授课,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对教师教学的考评也注重与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挂钩。第三年,学生接受学校组织的中期检测,检测合格的学生,分别转到学前教育系和初等教育系学习,学工管理模式完全与高校管理接轨,课堂教学也明确要求采用大学模式,强调教学的大步幅、低时频,并且具有跳跃性和伸缩性。理论和实践教学均强调以课题为单位进行,以专业能力发展为核心,强调实践能力的训练,强调专业能力的应用性学习。对教师教学的考评也注重以学生的满意度和学生能力获得为主要依据。经过近几年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学院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五年制免费师范生培养的管理体系和教学模式。
4. 开展立足于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颁布后,学院开展了立足于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学前教育专业构建了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学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分为艺术技能、运动技能、设计技能、教育技能、沟通技能、科研能力等几大方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迁移能力,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达到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适应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二是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学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分为课程教学、模拟训练、幼儿园实践、课外活动、技能训练与竞赛、科研训练六大模块。三是“接触―介入―研究―应用”四步递进的全学程实践教学实施体系。第一步,专业接触。通过专业介绍、带学生观察了解幼儿,引导学生感知专业,形成初步的专业态度和情感。第二步,专业介入。通过多途径的专业介入,使学生全方位了解本专业特点,学习本专业基本技能,形成专业认同。第三步,专业研究。除开展学前儿童心理调查和幼儿园教育调查外,二年级起,学生分成幼儿数学、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研究小组,每组一位指导教师,每周下园1天,从事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三年级上学期写作毕业论文。第四步,专业应用。除保育实习、一日生活与游戏实习、教育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创新性实习等传统实习项目外,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除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教育实习见习之外,2012年下半年开始建设了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中心,包括健康教育实验室、语言教育实验室、科学教育实验室、音乐教育实验室、美术教育实验室、建构游戏实验室、角色游戏实验室、蒙台梭利教学法实验室、陶艺教育实验室、基础心理实验室、儿童心理测评室、儿童行为观察室等16间,建立起了涵盖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体系,并编写了与之配套的《儿童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幼儿教育实验指导手册》。
5. 开展过程性教学评价改革
“过程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以顺利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评价,注重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检测和控制。为了激励公费师范生学习积极性,学校开展教学评价改革,具体措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五年学程,两次阶段检测。两次阶段检测中的第一次是指前二年学程结束时,对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基础文化课进行中期检测,并纳入学籍管理范畴;第二次是指在五年学程结束时,通过毕业论文和教育实习,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综合检测,成绩纳入学籍管理范畴。第二,每学期均设置文化知识考核和技能过关考核。这是常规性的,涵盖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学期考核,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评价的主体。文化知识考核纳入学院考试管理,技能过关考核由系部组织实施,每一门课程结业,课程内所包含的显性技能必须通过课程组代表系部组织的过关检测,毕业时,如果学生所持的职业技能过关手册中有项目没有过关,须补考过关后方可领取毕业证。第三,平时考核成绩必须占学期考核成绩的30%。在学期考核中,明确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布置平时作业,进行辅导和评价,前二年的学习中,每个单元必须进行单元测验,这些平时考核成绩在期末汇总后,占期评成绩的30%。
二、顶层设计与课程教学并重,改革成效显著
近几年,我院在公费定向学前师资和小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发挥百年师范优势,立足现实,超越传统,精心进行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加强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各类保障性制度
比如形成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大纲》《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教育实习手册》《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大纲》《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教育实习手册》《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实践教学体系》。
2. 建立了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资源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已经建设了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省级精品课程、初等教育专业也建成了12门达标课程。承担公费定向培养任务的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均建设了相关课程资源,并上传至学校网络课程平台供全体教师共享,课程资源建设基本满足公费定向培养的要求。
3. 根据需要,梳理、编写了专业核心课程中的部分教材
学前教育专业根据专业实际需要组织省内外的专家教师编辑出版了一套系统教材,涵盖整个课程体系中80本教材,并推广到其他兄弟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由省教育厅统筹,组织省内专家学者,编写了专门针对五年制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的系列教材,本校在使用的过程中,又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了一些调整,组织编写了《语文》《应用文写作》《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实用教程》《阅读与写作》《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等教材,并出版发行。此外,还为“数学”“小学生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英语”“科学”等课程编写了配套的习题集和相应的课程资源。
4. 公费定向师范生能力素质成绩喜人
一是职业技能过关率高。以初等教育专业2007级为例,12项教师职业技能中8项一次性过关率达85%以上,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过关率达到90%以上。
二是教育实践表现优秀。学院认真组织教育见习与实习,实习园所和学校对学生的实习评价合格率达96%,优秀率达到86%。各实习园所和学校领导对我院的实习生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另外,和农村幼儿园教师置换研修项目结合,将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派往需置换的园所进行顶岗实习,既填补了幼儿园教师脱产研修出现的岗位空缺,又给毕业生提供了实习的场所。在实习中,免费师范生敬业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较高的职业能力素养受到园所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三是本科自考参考率、过关率高。早几年,学院与湖南师大成教办联系,建立了本科自考辅导点。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参考率达98.71%,过关率达95%,也就是说95%的公费定向师范生能在毕业时拿到全日制专科文凭和自考本科文凭。学校升本后,学前教育专业也开始自主举办本科自考,公费定向师范生结合专科学程开展自考学科的修习,参考积极性更高,通过自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边实践边提高,积累人才培养经验
在近几年的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中,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在发扬师范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因循守旧,超越传统,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一,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必须制定立足生源地师资需求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公费定向教师培养工作意味着由政府出资,为特定地区即生源地地区定向培养教师,其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立足生源地师资需求。近几年的公费定向教师培养工作实际也证明,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生源地师资的实际需求,培养的人才就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立足于生源地师资需求。
第二,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必须招收优质生源。在培养工作中,学校也招收了少量自费非定向生源,相对公费定向来说,这些学生入校门槛相对较低,学习能力、毕业时的职业素养整体来说也比较低。在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公费定向培养的师资敬业精神、能力水平较高,社会反响好。结果证明,湖南省开展的基于优质生源的公费定向培养农村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计划是成功的,促进了湖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关键之处是公费定向机制为优质生源提供了保障。
第三,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必须多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公费定向师范生前途已定,部分学生动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我院通过多种途径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一方面,进行过程性教学评价改革,各类考核对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进行全学程、全方位覆盖,使学生对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学习都有相应的目标定位,并能受到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本科自考,自考的压力促进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自主学习,提升自己,同时,不断的考试通过,能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从而增强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