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智能教案

体智能教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10 02:28: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智能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智能教案

第1篇

(本例在原案例的基础上略为改动,原案例出处:刘健主编.走进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8-60):

1.教材内容

(1)篮球,复习原地运球,学习直线运球;(2)接力跑游戏

2.教学对象:高一男生

3.学情分析

球类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它具有良好的综合健身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选择直线运球技术作为教材,是根据高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技能水平情况而定,因此,直线运球的重点确定为运球时按拍部位,难点为控制球。本课还利用篮球与呼啦圈在篮球场地中进行娱乐性的接力跑,进一步增加接力跑的难度和趣味性。

4.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①了解本课的练习方法,明确篮球原地运球、直线运球的技术原理及作用,能正确区分原地运球与直线运球的不同之处。认识篮球运动的目的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②90%以上的学生明确本目标。

(2)技能目标:①通过本课学习,使85%以上的学生正确掌握原地运球技术,75%以上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正确运用直线运球技术,提高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②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素质,提高协调性与快速反应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力争胜利的竞争意识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强化学生的娱乐情感,提高想象、交往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素质。

5.教学方法

(1)复习原地运球:①原地运球:蹲、坐、站;②原地高、低姿听信号运球;③原地高、低姿看信号运球。

(2)学习直线运球:①听口令直线运球(注视目标,慢速移动);②看手势直线运球;③直线追逐运球。

二、教案编制技能水平的判断

该案例的编制者基本了解体育课教案编写的整个过程和高中体育教学的特点,教案的基本信息较为完整,有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教学目标、主要教学方法等,说明该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前教案编写教学技能,但在整个教案编写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主要问题:学情分析思路不清,学情分析不到位,教学目标不明确等。总之,该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教案编制虽有一定的基础,但其技能还没有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三、案例问题分析

1.单元教学课次不明

众所周知,单元教学计划是体育课时计划编制的依据,该课虽然指出“复习篮球原地运球,学习篮球直线运球”,但没有具体说明“复习原地运球”是第几次课;“学习直线运球”虽是第一次课,但共需要几次课完成这个教学内容并不明确。这样就造成了我们在观看体育课教案时,不知该课的起点、重点与课次过程。

2.学情分析不到位

该教案在学情分析中指出“球类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但并没有结合篮球这个运动项目进行具体的分析,因此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它具有良好的综合健身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这句话属多余。“选择直线运球技术作为教材,是根据高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技能水平情况”这句话并没有具体指出与分析高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技能水平,属于空谈;“直线运球的重点确定为运球时按拍部位,难点为控制球”这是教学重难点,不应放在学情分析之中。

3.教学目标表述不够清晰

第一,该教案把“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素质,提高协调性与快速反应能力”这个有关体能的目标写入运动技能目标中是不妥的,这说明该教案在格式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二,运动技能目标中的“使85%以上的学生正确掌握原地运球技术,75%以上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正确运用直线运球技术,提高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表述不够到位。运动技能目标应结合具体的运动技术,说明这节课要解决的一两个有关“原地运球、直线运球”的具体技术要点,而该教案只是笼统地表述了整个技术(掌握某某技术),这种现象在很多的教案中也是常见的,这说明教学目标制定得太笼统,没有细化到具体的技术细节上;第三,从百分比来看,“使85%以上的学生正确掌握原地运球技术”,那么还有15%的学生呢,你不是要因材施教吗?你的教学措施呢?课中没有任何体现。第四,情感目标显得空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力争胜利的竞争意识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强化学生的娱乐情感,提高想象、交往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素质”。这节课需要“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吗?需要“想象能力”吗?如果需要,课中有具体的措施吗?这些问题都是含糊不清的。这说明在表述情感目标时只是随意地从《体育课程标准》中拿来几个相关的词语,并没有结合篮球运球和接力跑游戏这两个教材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述。

四、教案编制技能发展建议

1.明确单元教学课次

在编写体育课教案时,写明单元教学课次不仅是编写者编制体育课教案的依据,也是为了让观摩者了解教案编写的基础与条件,有助于学术交流与经验探讨。在具体写法上,需要指出的是教材内容单元教学的总课时、该课是第几次课。在很多教案中,有的老师为了“简便”,往往只说这是新授课(第一次课),但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模糊了单元总课时,而且不利于把握教学重难点。单元总课时不同,各课次的教学重难点也就各异,如篮球运球单元教学3课时与2课时,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重难点确定、手段与方法的安排上是不同的,因此,在教案中既要明确单元教学总学时,也要具体说明某课的课次。为了简明起见,可用4-2表示,4代表该教材单元教学总学时,2代表第2次课。

2.明确学情分析的具体内容

从学理上分析,学情应包括以下几个因素: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特点、身体素质差异;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性别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性;学前运动技术基础;班级课堂教学氛围等等。结合该课教案,学情分析的内容应为:第一,该校高一男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应与篮球教学、接力跑内容有关的素质,如弹跳力、灵敏性、速度、反应能力);第二,该班级男生对篮球运球与接力跑教学内容的兴趣情况,如对接力跑教学内容不感兴趣,那么我们在安排教法时就需要运用创新的手段与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该班级男生原地运球的基础(这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是最了解的,因为是复习内容,上了几次课?学生掌握情况如何?这是体育教师理应熟知的)。

3.进一步规范教学目标的格式与表述

首先,教学目标的编写格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布鲁姆目标分类方法为依据的“三点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另一种是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的“四点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体能目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目前在基层体育教学中,以上两种格式都比较常见,笔者认为,若以第一种编写格式,那么应增加一个“体能”目标,这是体育学科所特有的。

其次,要不断提高编写课堂教学目标的水平。教学目标在教案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说明了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教案只是一个预设,是一个课前准备,因此,体育老师往往对教学目标的编写并不十分重视,流于形式。所幸的是,近年来有关如何较为科学的制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不断增多,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与观点。

第2篇

摘 要 教师应按照动作技能形成的客观规律,即生理学上称为泛化、分化、自动化三个阶段,科学组织设计体育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五种组织实施方案。

关键词 动作技能 客观规律 信息技术 教学阶段

动作技能的形成是一种建立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受性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就是肌肉的收缩和放松,能够有顺序的、有规律地、有严格的时间间隔,并符合动作所需求的规格,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因此,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要研究怎样使条件反射系统化更快些,使技能形成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时间缩短,较快地掌握动作技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组织实施。

一、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

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体育课件及录像教学片等上传于学生电脑和手机,使学生随时观看教学内容,从而形成视觉、感觉和肌肉冲动能力,加快泛化阶段进程。

互联网时代的交互性、直观性、互动性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并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及动作以生动、形象、具体方式展现。人体的各种器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都可以帮助肌肉产生正确的感觉。因此,教师在体育中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电子教学课件等新技术进行直观演示,在动作形成初级阶段,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反复刺激视觉,从而带动肌肉冲动能力,使学生在初级阶段(即泛化阶段)对动作技能形成有一个正确的动作概念,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体育教师的示范与语言、缩短动作技能形成的各个阶段的时间

体育教师的示范与教师的简洁和形象的语言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是加速动作技能形成值得重视的问题。许多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教授新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学习动作处在泛化阶段往往采用讲解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比采用单一的讲解或示范的教法效果好些。所以动作结构比较简单的教材,教师就应采用边示范和边讲解动作要领相结合的方法。动作复杂的教材,教师先完整的示范,然后突出动作的关键,进行边示范边讲解,利用示范与语言进行教学,还必须向学生反复说明练习的目的和意x,从而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好处,这样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些。

三、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采取各种不同的练习手段和方法

学生学习一个动作如果没有目的地重复去做这个练习,那么这个练习的动作技能是不可能形成的。因此,练习法是学生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基本方法。体育教学中的练习法是多种多样的,它有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综合练习法和循环练习法。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练习法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重复练习法是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根据完成动作的基本要求,进行反复练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大脑皮质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逐渐集中,减少扩散的现象,使条件反射的暂时联系逐步地稳定下来,所以教师教授新动作,学生的动作技能形成处在泛化阶段,以重复练习法为基本教学的方法最适宜。

四、练习的手段多样化和明确规定重复的练习次数

为了缩短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课的任务,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掌握动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正确地选择和安排一些必要的辅练习、诱导性练习和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这些素质练习既要有一般身体素质练习,又要有结合掌握教材所需要的专项素质练习。这种有目的地选择多种多样的手段,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

动作技能形成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有目的地反复进行练习,因为练习一次就是一次条件反射,重复地做一个练习可使条件刺激得到强化,使学生通过肌肉本体感觉,体会动作概念和动作的完整过程,并且掌握动作结构的各个部分之间关系,以及完成动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五、贯彻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个别对待的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加速动作技能的形成,教师在每节课里,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个别对待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技能掌握的情况,分好、中、差三组,并随时根据学生技能的进步情况,用升组的方法进行教学有一定的教学效果。采取分组升级的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首先,教师应明确向学生宣布凡能熟练地掌握该组练习者可升级到上一级,最终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进入到好的一组,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要求;其次,学生分在哪一组,教师应提前向学生宣布,以免课程进行时出现混乱现象;第三,要运用好这种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必须认真备课,随时了解学生技能掌握的情况,尤其是上课时教师须仔细观察,了解学生进步情况,作好记录,写好课后小结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没有明显界限,是一个阶段逐步向另一阶段的过渡,而且每一阶段的时间长短与教材的性质、学生体质情况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体育教学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除了要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外,还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和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参考文献:

[1]吴志超,刘绍曾.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5.

第3篇

摘 要:本文提出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意通过“课题作业”这一重要创新载体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总结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题作业设计与实践案例,以解决目前职业院校课堂教学中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弊端。

关键词 :专业教学 课题作业 教学改革

一、职业能力不足是职业教育落后的根本问题

目前职业院校教师传授知识常常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是尽可能地把完整的知识系统灌输给学生,没有建立“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现代学习观。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间接的知识传授和积累,而忽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这将导致毕业学生在社会发展中可持续性严重不足。

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课程的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作为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要按照职教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安排教学,以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二、综合能力目标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在实际课程教学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是课堂教学必须考虑的重要指标,而综合能力指标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实战”能力,它不是单纯掌握专业知识体系,甚至不仅是掌握单纯的专业技能,它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知识去完成某种指定的实际工作。

所以,在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选择适当的课题项目为载体,通过课程的不断深入,以任务为导向,逐步解决课题中的各种问题,用实际操作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课题作业是课程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创新载体

综合能力培养通常是以综合实训项目来完成,但综合实训是目前职业院校当前课程教学的弱项。学生一般毕业设计或顶岗实习时才得到训练,这违背了职业教育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应当在每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实践表明,运用“课题作业”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它是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课题作业法是基于任务驱动、心理暗示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是任务主线、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创新,它强化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应用性。每位学生课题可以相同,但参数各异,课题作业完成的基本内容统一却无上限,学生可根据自己不断的内容争取更高的等级分。课题作业一般采用5人一组的分组合作机制,学生在教师辅助下学习综合运用教学资源、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运用。

四、能力本位的专业课题作业设计与实践案例

1.课题作业的设计过程

课题作业的实施,必须立足课程选用的具体教材及教辅材料,在明确课程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后,再分以下几个步骤有序推进。

(1)明确课题任务。课题作业选择必须紧贴生产实践,必须联系教材各章节的基本要点,必须以图表等形式加以展示。

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分两大部分:一是研究常用机构的组成原理、类型、运动特点、功能、设计方法及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并简要介绍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有关知识;二是从承载能力出发,研究一般工作条件下,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选用及设计问题。

由于课程属于机械类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需要运用多课程所学知识解决机械设计中的问题,综合性、实践性很强,所以课堂设计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为了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创新,笔者为该课程设计两个主要课题作业,一是机械系统方案设计,二是机械传动方案设计,每个课题作业的子项目均能密切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通过照片、视频(微电影)等多媒体再现或展示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多练习、多实践,举一反三,不断积累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2)设计课题实施步骤。为循序渐进完成既定任务,保证学生既能快速上手,又能主动思考,课题的子项目实施步骤必须精心设计,课题作业进程图表必须与课堂教学图表相一致。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根据作业任务探究解题的理论依据,积累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与其类似的工程实例。合适的梯度设计可以有效保障课题作业的顺利完成。

在“机械系统方案设计”课题作业中,笔者以牛头刨床执行机构类型设计为实例(见下表及下图),需要解决三个子项作业:刀架切削运动执行机构、工作台进给运动执行机构方案设计和绘制牛头刨床执行机构运动简图。通过简图或图样、实物照片和生产现场视频(微电影)等多种方式加以佐证,还可以列举其他类似机构简图,作业内涵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自觉拓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成就感。

2.课题作业实施过程及评价体系

(1)课题作业分配的原则。课题作业在布置时,一定要分配到人,基本任务可以相同,但拓展的内容可以不同。

(2)课题实施过程的跟踪。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通过熟悉生产设备、设施,步步深入获取教材相关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的适当启发下,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作业中的具体问题。

(3)课题作业总结与评价。课题作业完成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总结,小组间要进行交流讨论。教师要帮助学生改进、优化作业方案。提交作业时,每位学生均要参加作业答辩,答辩的成绩按照20%折算纳入学期考核总成绩,特别优秀的作业要公开展示表扬。

五、实际应用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不同于专门的课程设计,没有设计说明书等繁琐内容,它是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知识体系的一种手段和载体。

二是在实际应用中,要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教学过程要加以引导,课堂教学要适当穿插、补充;考核评价在得到上级教学部门的支持下,才能采用考核手段加以约束和鼓励。

第4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高职英语教学;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1.引言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与此同时,教师发现使大部分学生头疼的语言知识一旦通过图片、音乐、视频、表演、运动等方式加以展现就会吸引学生广泛的兴趣,从而较为轻松地获得英语知识、锻炼英语能力。因此,必须发现学生兴趣点,提升学生内在的动力。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在批判智力单因素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是由多种结构组成,是动态的,可以发展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将使每一个儿童的智力发挥到更高水平。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的各种智力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力的情景,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力,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从而给每个人未来以多样化的选择打下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被应用到不同教育领域。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上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影响或与课程与教学设计、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整合,针对各阶段教育的具体应用研究则较少。本项目研究尝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以不同形式激发学生潜能,尝试英语课堂教学与多元智能理论八种智力要素作载体,改革高职课堂英语教学传统模式,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引导学生在其强势智能及弱势智能之间架起桥梁,让积极的心理因素,对学生取得新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因此,本项目的研究会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2.研究过程

2.1研究对象

本项目研究的对象是本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共42人。采取单样本形式研究(即该班研究前后对比)。

2.2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用的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

2.3研究问题

(1)高职英语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参加到多元智能英语教学活动中?

(2)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能否通过多元智能式英语教学有所提高?

(3)多元智能理论指导的英语课堂教学提高的效果如何?

2.4研究步骤

步骤一:选定研究班级,并进行多元智能分布调查,搜集数据,将学生根据智能状况分成8个智能组,便于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智能状况设计教案、安排教学活动。

步骤二:研究者根据班内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单元主题设计出多元智能教学活动教案。教案明确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多元评价标准、多元智能教学活动,并给每个智能强项的学生有展示自我参与活动的机会。

步骤三:期末再次以问卷的形式,确认学生对本学期英语学习的自我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加了多元智能教学活动,学生的自信心是否改观,英语知识是否得到扩充,能力是否得到锻炼。

2.5多元智能理论实验班研究过程

2.5.1研究前测试

通过对08级三年制班英语成绩前测,结果如下:测试人数42人,平均分50.7分,优良率17%,及格率33.3%,最高分88分,最低分21分。

2.5.2问卷调查

所采用的调查问卷是根据八种智能设计出的80个调查项目。笔者向调查对象发放了42份问卷,收回42份问卷,有效问卷42份。

2.5.3学生多元智能状况调查数据分析

研究者设计了多元智能状况调查表,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作答。

(1)调查问卷的内容。该调查问卷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共涉及了项内容,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2)调查问卷的统计方法。研究者针对实验班的学生就问卷进行了统计,计算出学生每一种智能状况答题所取得的分值以及全班学生在该种智能方面的表现平均值。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该班学生的内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音乐智能在整体智能对比中存在着明显优势,分别列前三位,视觉空间次之位居第四;而语言智能平均值仅占据第五位,需要给予激发和练习;逻辑数学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存在弱势。因此可以看出在该班开展多元智能教学活动设计应侧重内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等优势智能的应用,开发设计体现该类智能的英语课堂活动,利用学生在优势智能方面的积极表现,令其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有所收获,进而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2.5.4学生课堂自我评价数据分析

为了及时搜集学生对多元智能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研究者安排学生每两周作一次课堂表现自我评价。如下是第2周(期初)和第15周(期末)的学生自我评价表,其中学生分别针对课堂效果满意度、回答问题、活动参与、小组表现等项目进行评测。

根据调查表数据显示,在学期初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兴趣不高,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不高。因此,需要进一步了解其想法,发掘学生潜在的智能优势,指导他们选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活动,并积极尝试,借助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带动尚在观望的学生的积极性。

上表是第15周末学生自我评价的反馈数据。可以看出经过一学期的多元智能模式教学,大多数学生取得了明显进步,敢于在讲台前进行个人展示,能选出适合自己优势智能的课堂活动,并与组内成员精诚合作,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人数和主动性反映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较第2周有了提升。其中,最大转变在于个人展示环节的参与人数由最初的3人占总人数12.5%增加到24人占总人数57.2%,这表明每组平均有3~4位学生能参加个人智能活动展示、师生互动等。学生的自信心及学习英语的兴趣得到提升。

3.结论

数据显示,多元智能式英语活动较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既可以参加小组内的某项任务,也可以将自己的优势智能加以展示,每人都能在参加课堂活动中体现自我价值。让学生在情境体验及任务的驱动下,主动获得语言知识、锻炼英语能力、一些职业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也得到提升。尤其是以往对英语学习比较自卑的学生现在能用英语展示自己的爱好,赢得了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大大提升了自我成就感,对未来的英语学习增强了信心和动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专业建设基本思路和目标

根据“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我校本专业定位为培养“设计与创新型”人才。按照“全面培养、强化基础、因材施教、增强活力”的方针,我们力争使学生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智能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个人素质方面,我们努力使学生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科学与技术”作为新型专业,其本身具有发展非常迅速、技术并没有完全定型且各有特色的特点。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从2008年开始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设计与创新型”。

“设计与创新型”人才模式的特色在于“创新”。“创新”可分为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科学创新是一类认识未知的创新,强调的是“创”,创造的原始性、首创性;技术创新是一类设计型的创新,强调的是“新”,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的创新。

“设计与创新型”人才模式的立足点在“设计”。通过4年的培养,要使一个合格的本科生具备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于信息学科,就是要掌握软件、硬件及系统,能从事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开发软件、硬件及系统的产品,有初步商品概念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毕业生可在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国防尖端科技部门、大型科学工程、交叉学科研究部门、大公司的研发机构以及高等学校从事智能科学技术领域的科研、开发、管理或教学工作,成为掌握智能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沿的专门科学技术人才,并可继续攻读“智能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成为“智能工程师”和“智能科学家”。

3 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1)实行学分制

总原则:两阶段模式。

第一年:完全刚性(大理、大文统一)。

第二年:通识+专业教育共存(学科通识平台B1、B2组课程+部分专业核心课程)。

第三、四年:专业教育(专业核心课及专业限选、任选课1。

(2)专业核心课设置

除在学科通识阶段已开设的数值计算与最优化、离散数学、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课程,在专业教育阶段设置如下专业核心课程:

高等程序设计(3,5学分)

操作系统原理(4学分)

人工智能基础(4学分)

算法设计与分析(3学分)

计算机图形图像基础(3学分)

(3)专业课程组设置

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我们实行课程组,学生完全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

①专业限选课(分三个课程组,学生任选1组修读,每组6学分)

课程组l:随机过程,智能优化与控制原理;

课程组2:脑与认知科学,智能信息处理;

课程组3:模糊数学原理及应用,模式识别基础。

②专业任选课(6学分(按课程组选)+6学分(任选))

在以下课程组里任选1组

课程组1:机器学习导论,机器人学;

课程组2:计算机网络原理,Web程序设计;

课程组3:计算机视觉基础,

OpenGL程序设计。

在以下课程中任选2门

Linux/UNIX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软件设计模式、计算机动画技术、程序设计、自动控制原理。

(4)课外培养

①文化素质教育: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如:邀请知名学者工程院院士杨叔子、孙家广等来我院进行素质教育讲座,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帮困助学”、“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献爱心等活动。

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学科竞赛、SIT项目和创新综合实验。

③让学生参与方向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拓广知识面,提高科研能力。

4 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状况

4.1 教学改革

强调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应用技术三方面的融合,突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组织专业教师认真总结多年来的办学经验,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提出一系列合理的教改方案。

(1)全面调整专业培养计划

按照“争创优秀,体现特色”的指导思想,我院将本专业培养计划与国内高水平院校看齐,并与国际接轨。参照ACM/1EEE-CS的《计算机教学计划199I》和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联合制订的《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1993~,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知识组织结构出发,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有利于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系统性、完整性的掌握与训练,有利于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

(2)实行课程责任制

课程责任制是学院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2000年底开始实施,其核心是将全院的教学任务分解为以课程为基本单元。

严格规范主要学位课程。对主讲教师、助教、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核方式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每门课程设主讲、助教、教学助理三种职位,明确职责,各负其责。将全院教学任务按课程特色分解组合,主讲教师的教学任务与自身科研方向结合。为教师工作提供尽可能好的环境,这样既有助于教学(如答疑、辅导、指导实验),又有助于学术交流及科研的开展。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我院形成了现在的《课程责任制实施方案》,并与学校“岗位津贴制度”有机结合,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

(3)全面实行课程信息化(教案网页化)

本院的信息化工作从99年初启动,由院自筹资金自主开发《电子化教学支持系统――网上学苑》(获2001年度校新世纪教育立项、2002年度校教学成果奖),目前已投入使用多年,效果良好。学院出资鼓励教师制作电子教案(已有50多门次受到学院资助),要求所有课程的基本材料上网,实现网上查阅电子教案、网上答疑辅导、网上批阅作业,目前课堂教学多媒体化率已达到100%。

(4)构建新的实验体系

我院提出了“课程实验――实验课程――工程设计训练――毕业设计”的新型特色实验体系。

明确“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的内涵与目标,要求所有核心课程必有此环节。

“课程实验”由理论课教师负责,主要利用计算机仿真平台和工具验证课堂所学,旨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实验课程”则是利用物理实验设备进行综合实验,是单独的实验课程,由实验室教师负责,往往是几门理论课程的综合训练。

“工程设计训练”集中执行3周,在本院的工程中心进行,安排在第7学期。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要求完成一个综合设计任务,此部分也是毕业设计的预研。 “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综合检验,也是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实战训练。

这样可不断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以技能训练、创新设计为主要目标的新型链条式实践环节培养模式。

4.2教学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采取各种措施培养提高现有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能力,如: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参加外语培训等。

信息与智能技术系目前有26名专职教师,全部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0名,博士学位获得者15人,其余全部为在读博士。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师队伍。

(2)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①一个目标:培养具有创新与设计基本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建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基本环境。

②二类体系:面向基本教学的技术与专业的基础性实验体系;面向创新与设计能力培养的研究型实验体系。

③三个层次:验证型;技能型;创新与设计型。

近年来,学校及学院对本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共投入经费800余万元,相继建立与改造了DIY实验室及软件、硬件实验室,建立了可信系统与网络、网络计算与工程、分布式与虚拟技术、图形与图像处理等多个方向实验室与大学生创新基地,添置了相应的实验与测试仪器,充分满足了本专业师生学习、实验及开展科研活动的需求。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我们将以机器人为平台构建智能系统实验室。

(3)实验室全面实行开放式管理

目前我们已实现每周7天,每天14小时(上午8:00至晚上10:00)实验室开放,并将逐步推进和完善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所有专业课程开设“课程实验”,并根据我院专业设置情况,开设软件技术基础实验、硬件技术基础实验、程序设计训练、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设计、智能算法设计、数据库系统设计、智能系统设计等课程实验环节。

第6篇

各级学校课程教案中教学目标表述举隅

(一)高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某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群体及群体心理的概念,理解学校群体的心理功能及效应;理解集体和班集体的概念和心理特点,掌握班集体形成的过程和班集体建设的措施,掌握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特点;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和重要作用,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某大学心理学课程教案中的教学目标[2],教师使用的是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心理的实质以及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初步认识心理科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心理的兴趣与愿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育心理学的教案[3]使用的是教学的目的: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等),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能够运用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以及以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中现实问题,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建议。可是有一个管理心理学的教案使用的是教与学的目标[4]:准确掌握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深刻领会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意义,在一般意义上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河北宣化师范学校申书景设计的教育技术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是[5]:(1)知识与智能:认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了解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掌握各个学习理论的起源时间,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能够概括出各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关系;能够理解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学习的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找出问题,并体验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查找的学习理论进行加工整理与其他同学共享或交流的愿望,体验写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矫正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能够在学习新知识中,感受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学习的支持,制定出自己的学习方式。某大学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目标是:(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人体各大系统肉眼结构的总规律,正常、变异和畸形的概念,基本的描述方法,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结构与发生发展的关系、内部结构和体表标志的关系等;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意义,临床常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2)智能的培养:自学能力,人体解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解剖实践和阅读教材,掌握要求的内容,教师只作少量的重点讲解。神经解剖学的理论性较强,故讲课内容稍多,但仍强调重点和难点为主,学生要掌握要求的内容仍然离不开实践和自学;基本技能,人体的检查,切开、剥离、暴露和检查器官的方法,正规和系统地观察和描述各器官肉眼结构和显微结构(神经解剖学)的正常形态。(3)通过有选择的病例讨论,初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了解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的密切关系。(4)组织学生参加课外读书小组,查阅有关文献并写读书报告,进行学术交流。(5)组建课外科研小组,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6)外语能力,七年制班要求教材、课程讲授和考试的论述题都用英语。其他班则要求熟悉常用的解剖学英文词汇及阅读部分英文参考资料。(二)中等学校课程和课时教学目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要求[6]: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层次;领会文章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再看中学教学目标设计。某高中化学教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7]: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制取方法。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能力培养,通过丁尔现象、胶体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想,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教育学生关心环境;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比较、逻辑推理等方法。某高中心理教育课程教案《让世界充满爱》[8]:使用的是活动目标概念:活动课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该课让学生懂得助人为乐的美德。认知目标:认识到生活中友爱和互助的重要性;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助人自助”的快乐感受;行为目标: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会主动对身边的人伸出友爱之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活动方式是游戏活动,讨论分享经验。人教版初三《数学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教案[9]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了解圆柱的侧面、底面、高、轴、母线、过轴的截面等概念,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使学生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或全面积。(2)能力训练点:通过圆柱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3)德育渗透点:通过圆柱的实物观察及有关概念的归纳向学生渗透“真知产生于实践”的观点;通过应用圆柱展开图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化曲面为平面,化立体图形为平面图形的“转化”的观点;通过圆柱轴截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抓主要矛盾、抓本质”的矛盾论的观点。(4)美育渗透点:通过学习新知,使学生领略主体图形美与平面图形美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层次。(三)初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0]是:(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形成估算意识。(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5)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6)在日常生活中能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7)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8)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少年闰土》教案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1]:(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作业。(4)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理论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前苏联教育学理论支撑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概念,教学论部分使用的概念仍然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进度计划、教学方案(教案)、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考试、考查、考核等前苏联的概念。查阅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中使用的教育学教材,基本沿袭着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学体系,素质教育思想也只是作为一种理念,并没有成为学科理论进入教材。由于这样一种现状,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大学教师,在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制定中,许多教师继续使用传统的概念,比如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掌握目标、能力发展目标、技能训练目标。教学大纲制定和教师备课中,采用了解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概念、理解什么原理、发展什么能力、运用什么技术、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识记什么、理解什么、应用什么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以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为逻辑结构设计的教学目标理论,这就是德育目标、智育目标、美育目标。我们的教育学要求教学活动中完成智力开发目标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和美育,因此每堂课程和课程整体都要设计德育和美育目标。但是,具体到教师的备课中往往很难实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有关美国教学目标设计理论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理论为代表。他把人类学习分为3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小学生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分类主要依据的是布鲁姆等学者的分类方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表述,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并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时重要参考依据。在这3个领域中,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这实际上可以看作20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本土素质教育理论支撑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概念。

第7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案

初中生物在设计教案时,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以课时为单位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学生学习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探究,促进学生生物课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了学生角色地位的转换。发现要真正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它需要有一个载体,这就是教案,只有把传统的“教案” 逐步改革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案”,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要求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我们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教案,在教学中采取了教案教学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生物教案编写原则。

教案是教师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效率,根据课题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探究问题、要点强化、解题技巧及方法等形成纲要式的学习方案,并由学生在课前完成的一种主动求知的新型案例。“教案教学”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人格的健全熔为一炉。

因此,在设计和编写教案时,要遵循以下原则:运用教案要坚持“先学后教再练”的原则,教案体现思维训练为主的原则,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减轻生物课课业负担的原则。

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不仅要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了解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就是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解题能力,新知识的可能接受程度。了解学生的强项是什么,弱点在哪里。明确要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解决什么。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把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把复习和新知结合起来,把教案和笔记结合起来,把预习、听课和复习结合起来,通过认真研究和设计改变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因此,我们在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在设计教案时,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知识复习、学习新知、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课堂小结、问题讨论、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等内容,编写了环节完整、详略得当、方法适宜的填充式生物教案。

“教案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两个突出”,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达到提高生物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益的目标。

三、生物教案的作用。

1.突出环节,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

在编写教案时,通过设计学习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列出,使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道了学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重点,使学生知道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上课重点听什么,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积极提示;通过设计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本节内容与哪些生物学知识密切联系,使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网络和联系,以便用旧知来学习和理解新知;通过设计教法选择,根据各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选择适宜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理解相关知识点;通过设计学法指导,参照历年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预习时反映出的问题,建议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新知;通过设计课堂小结,使学生知道课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通过设计填充式教案的详略,来体现生物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2.指导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通过教法选择,使学生知道如何对知识进行理解,利用讲述法、比较法、归纳法、比喻法等教学方法加以理解;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指导类比法、谐音法、歌诀法等加以记忆和掌握;通过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联系,指导学生把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通过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生物学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通过设计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学习掌握,通过知识复习、课堂小结、问题讨论、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中的相关生物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和结构,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案的全程设计,培养学生“预习――听课――复习――练习”学习习惯。点拨学习的方法,促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各种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会转变为现在的主动会学,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逐步实现由指导――仿效――升华的飞跃,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能更好地发挥其能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生物学科教学成绩的提高。

3、多样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

第8篇

教学平台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是其他场合教学的计划或范型。教学平台也是当前高等教育学生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成长的主要途径。随着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平台向着多元化和信息化的纵深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终端平台的普及为教学平台信息化和数字化,为实现学习由被动到平等、自由、充实的主动学习方式转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近年来,在众多的智能终端软件中,“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由于其信息便捷、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互动性强、成本低和拟人化等优势,已成为时下应用最广和普及率最高的手机智能交流软件之一。据腾讯公司的2016年《微信影响力报告》,微信已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高达6.5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因此,开发基于微信的辅助教学平台对于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药理学作为我校生物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具有系统性较弱,知识点多而杂,理论性强,涉及学科面广等特点。因此,构建基于微信的公共辅助教学平台,便于学生随时随地浏览和学习。将对学生学习药理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药理学微信教学平台是在本课题组成员多年收集,归纳和整理相关教育资源,并结合自身多年的药理学授课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

一、平台的设计

建立基于微信的“药理学”网络教学平台,着重解决平台的构建、教学知识点的组合、提高互动效果等问题。根据目前微信提供的群发、自动回复、统计分析及开发等功能。充分利用这些功能完成课程教学中的预习、知识传播、复习、答疑、讨论等环节,这是本课题首要解决的功能。课题组拟充分研究、优化组合,将药理学课程教学的众多环节合理地安排到微信中。根据班级、毕业学生、兴趣小组等组建不同的分组,针对不同的组推送不同的内容,如课前向整个班级推送预习用的知识要点,为所有用户推送药理学相关的最新新闻。根据不同的章节,设计不同的图文消息,同时利用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料,丰富知识的展现形式。利用用户分析功能,采用统计分析了解学生对本平台关注的行为特性,改进平台资源的组合、推送时间等。掌上设备虽然具有体积小的优点,但屏幕小是缺点。不能出现象PC屏那样大篇幅的文字,以免浏览中产生视觉疲劳。因此要采用合理的布局,以便使知识在小屏幕上合理的展现,同时还要有美感,并要活泼,有动感,符合年轻人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知识点多,容易出现碎片化,难以形成整体观,这是本课题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整体入手,逐层分解篇、章、节中的知识点,采用明显的层次展现知识点,做到点面结合。互动是微信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解决教师与学生互动时间少的办法。自动回复功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设定关键词,针对知识点,总结出关键词,当学生提问到知识点中的关键词时,就能自动回复出知识。这就要求设计好准确的关键词及关键词组合,达到精确回复学生感兴趣的目的。此外,针对学生的特殊问题,给予人工解答。

二、平台的构建与实施

(一)构建了基于微信的移动交互式《药理学》教案

我们充分利用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反复地设计和优化基于微信的教案,将文字与多媒体元素相融合,同时兼顾到这些内容适合在手机上展现。

根据每一章的内容,分解出重要的知识点,分成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对于掌握和熟悉的知识点以文字在微信中展现,并配合图片、音视频资料。对于了解性的知识,主要以最新研究进展的新闻资讯形式推送给学生,这些要体现在微信教学的教案中,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内容。将这些内容通过合理的方法整合,形式一个适合于微信展现的教学课件,使得学生很容易的系统掌握知识。

(二)实现了教学资源与模式的有机整合

为保证总体和知识要点的全面掌握,制作多种的微信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模式实现学习,做到点面结合。点与面,是将每一章的知识点集中在一起,学生在微信中点击具体的章节,可以全面系统地学习。除了在上述章节内容中学生知识点,还采用“自动回复”的方式,学生输入知识点,将自动回复出知识点的内容。主要的工作是设计“关键词”及组合。对于互动,学生可以提问,老师在后台点对点的回答。如果问题存在共性,则可以向所有同学推送,让全部学生都能学习。根据国际范围内的热点问题,即时向学生推送新闻资讯,让学生掌握学科动向。

(三)构建了直观具有观赏性的教学资源

制作或收集图片、音视频资料,增加微信教学资源的观赏性。同时采用Photoshop制作图片,展现药理学中药物作用的机制,开发和充实药理学相关知识的数字教育资源。对音视频资料,采取两种方式:(1)从国内外资讯网站(科学在线、VOA、CNN)下载相药理学相关的音视频;(2)自制音、视频资料,主要由课堂录音或录像经后期在电脑上剪接和加工而成。

(四)构建了教学效果的即时反馈系统

根据微信后台的统计资料,加以分析,不断完善、改进。利用微信后台强大的统计功能,对学生浏览时间、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加以改进教学内容。对于一些争议性的问题,采取网上投票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试点

以江?K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为试点,建设并实施基于微信的药理学辅助教学平台,开展6个班,180名学生云课的移动教学应用试点。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收集与数据分析,同时对平台运行效果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