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考心得体会

高考心得体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20 01:36: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考心得体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考心得体会

第1篇

__算不上教育文化大省,__也不过是一家民营企业,但__做了一件本该教育主管部门做的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好事,为全国各地对教育改革和课堂教学革新感兴趣的同行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上午__教育研究院的专家作了报告,衡水中学和其他热衷教育教学改革的学校校长作了经验介绍,各个学校课堂改革的做法或称谓不同,但理念有相通之处,即学校的一切活动即教育,学生为自我教育的主体。下午来自郴州和图们的一线教师提供的高效课堂展示课,虽然说不上不尽善尽美,但课改的方向和思路与当前我校积极倡导的“四有”高效课堂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把课堂的话语权尽可能交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点拨提升几个环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效益真正“高”起来。

针对当前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低效,不少学校,特别是生源和师资不是特别好的学校,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改革课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山东昌乐二中等,在不断的摸索中,这些学校不同程度地走出了一条有着自己特色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影响力的路子。汤校长在学校社会影响和教育教学质量走低的2012年9月提出“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号召,本人牵头教务处、教科室制定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内涵质量提升”实施方案》,以“形成一个模式,造就一批名师,成就全体学生,提升办学质量和学校影响力”为目标,设计了如下实施步骤:

一、校本培训(__年2月)

建立三级培训网络,即校级、年级、教研组,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规律、方法的认知水平和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教学观念的转换;通过对高效课堂的行动策略、基本流程培训促进教学方法的转变。

二、初步实施(__年3月至4月)

在理念培训基础上,年级管理处和学科组按照培训要求,结合本年级、本学科特点开展模式研讨,在充分研讨基础上,所有教师都要上一节研讨课。

三、阶段验收(__年5月)

各年级评选出课改先锋教师若干名,学校为先锋教师颁发证书,并派先锋教师外出学习考察。

四、示范引领。(__年6—8月)

先锋教师学习考察后,借鉴先进教改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深入研究,为全体教师上示范课。全体教师撰写课改心得,并结集成册。

??? 五、 模式建立。(__年9月)

邀请学科专家指导先锋教师上示范课,在此基础上中心学科组深入研讨,编制导学案,初步形成各个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六、模式推广。(__年10—12月)

以老带新,在学科组内部全面推开模式课,邀请课改知名专家通过听课评课,及时发现问题,矫正提升。

按序时进度,目前已走到第四阶段。一路走来,有如下几方面感受:

1.学校领导层的共识和齐心协力的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打造高效课堂不能仅是几个热心人的事,只有领导层所有同志的认同、协同、呼应、响应,高效课堂这项关键工作才能做得更扎实、有效。诸如学校总体的

宣传氛围的营造,教务处、教科室的规划与设计,年级处的实施与推行,财务处的资金保障等。2.教师理念革新绝非一朝一夕,注定是一个新与旧、创新与保守持续不断的博弈过程。鉴于此,下一阶段,教师培训仍要花大气力,通过校本培训或邀请名家,特别是知名专家教授对教师进行课堂理念、课堂策略进行再培训。

3.高效课堂需要抓手和平台。眼下,我校高效课堂推进还缺少有力的抓手和影响更大的平台,还停留在学校内部部分年级和部分老师层面。为此,有两点设想:

一是以编制导学案为抓手。通过组织学科组核心教师集中时间参与编写《__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其他教师按照导学案设计进行课堂教学。或请教育局牵头联合几家有相同追求的兄弟学校共同编写《名校高效课堂导学案》。如此操作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形成一套质量较高的属于__中学或__高中教育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部分骨干教师通过编写导学案,使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其他教师通过使用质量高的导学案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是以高效课堂研讨会为平台。可以由__中学牵头组织__市四星级高中高效课堂研讨会或借助六校联谊的平台组织苏北同课异构课堂研讨,确立__中学高效课堂模式并加以推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扩大学校办学影响。

第2篇

关键词:新闻广播 新闻行动 舆论导向 公益形象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B

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广播要想在激烈的竞争背景下谋求自己特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产生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需要广播新闻工作者更新观念。在新闻传播中,谁把握了时效,谁就把握了成功的主动权。

一、整合联动全天覆盖——新闻立台之突破口

注重从听众的需求上把握广播信息的选择。信息时代,受众每天都主动或被动地接受海量信息。广播媒体如果想提高在受众心目中的影响力,就必须注意信息的选择,把最及时、最实用、最有效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听众。

无论是重大新闻还是一般的新闻信息,抢占第一时间的先机,先入为主,是树立广播权威,激扬广播活力的制胜之道。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而时效是新闻的第二生命。因时而变,其根本是新的理念下广播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这是我们彻底摆脱固有模式,不断创新的最终突破。因时而变的另一层面的突破,是推陈出新。浙江广电集团浙江之声2008年改版后增加了新闻类节目的分量,从原来的一天8小时扩展至16小时,使其具有“更强大的新闻文化感知力,更深厚的人文精神”。改版后的《新闻110》栏目是其最大亮点,它从周一到周五,全天5个小时直播。《新闻110》主打民生新闻,积极设置议题,反映社情民意,引导社会舆论。各路记者把守新闻事件的每一个节点,实时报道正在发生的热点新闻和突发事件,与《浙广早新闻》《阳光行动》等形成强势的新闻品牌节目组合,掀起了巨大的新闻冲击波。之后,《新闻110》栏目再次更新改版,早上6点到晚上11点每个整点前15分钟播出,使一天当中民生热点问题及时插播,抢占新闻先机。

二、大型新闻行动——广播媒体功能的回归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渠道极为丰富,抓独家新闻非常难。广播新闻没有独家,但可以有独到之处。

中国媒体从改革开放以来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生存为目的,之后就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今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阶段,就是开始追求媒体的价值。这个价值是什么?说穿了就是社会为什么需要你、受众为什么需要你,也就是说你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提供了什么价值。浙江之声已经完成了为生存而努力的过程,进入了打造自身品牌、追求社会价值的阶段。例如,2010年浙江之声“情系西南灾区,奉献你我爱心”的大型新闻行动,充分彰显了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实际上就是对广播媒体的本质、功能的一个回归。

新闻需要策划,只有周密的策划才能孕育出新闻精品。当然,策划的不是新闻事件,是对新闻事件如何报道的通盘考虑。有了策划就能避免新闻报道“跟着感觉走”,克服“想当然”的随意性,做到临阵不乱,心中有数。

浙江之声2010年《西南抗旱》大型新闻行动就是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组织编辑部、采访部、节目部等多个部门紧急协商讨论,派出多位记者前往五省区旱区一线,打通全天节目进行直播、插播报道。在周密的策划下,短短七天时间,浙江之声联合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西南五省区电台成功发起“情系西南灾区,奉献你我爱心”大型新闻行动。在此期间,浙江之声在全面报道西南地区灾情的基础上,开展“一瓶清水、一份爱心”“爱心送岗位、电波传真情”两项活动,携手爱心企业为西南五省区150多所希望小学送去200多万瓶“爱心水”,解决了近六万名学生一个月的饮水问题;携手省就业局,发动全省爱心企业,通过西南五省区电台,就业岗位两万个。在全省率先掀起了爱心援助灾区的热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得知浙江之声举办这次新闻行动后,黑龙江生活广播、福建新闻广播等业内同行,打来电话要求加入到活动中来。突如其来的新闻事件,在策划新闻行动之后,产生了强烈反响。这不仅是一次尝试,也是今后新闻行动创新和发展的方向。

三、打造新闻评论节目——新闻立台之新方向

当今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多样化的生产、生活、就业、消费方式并存,导致了多元的价值取向,社会舆论也必然呈现多元化特征。这些都使新闻媒体正确引导舆论的使命愈加凸显。而担当反映社会舆论和引导社会舆论、指导生活与工作双重任务的便是媒体的新闻评论。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原副会长张振华认为:“优秀的新闻媒体必须同时做好两件事:一是描述事实,一是评论事实。”他提出“就新闻类节目而言,信息仍然是传统的有效传播内容;但在信息时代,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解读则成了争取受众的强磁场。因此,在新闻竞争中,既看你能提供什么信息,更看你能提供什么观点。你可以没有独家报道,但不能没有独家观点,你不能光做信息媒体,还要做思想媒体。”“在‘新闻立台’的理念中,还应突出‘观点强台’,追求‘评论强台’,把新闻评论这个潜在有效传播区内容做强做大。”

日本核泄漏危机曾引发浙江部分地区抢盐潮。当时,绍兴断货、萧山卖空,人心惶惶的盐荒愈演愈烈。面对这一关系民生保障的公共事件,浙江之声第一时间推出特别节目《揭开核辐射的神秘面纱》,邀请浙江省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基地主任程爱萍,复旦大学大气环境专家、环境科学系副主任陈建民,海洋二所首席科学家杨晓兰等权威专家作客浙江之声直播室,为听众解答疑问。专家们就听众提出的关于核污染、碘片作用、对碘盐的误解、海产品安全等问题进行了科学解答,同时,广播还随时插播政府公告消除民众疑虑,有效澄清了核辐射谣言,凸显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浙江之声有一档《新闻直播室》节目,是热点追踪与专家评论相结合的节目。这档节目的宗旨是:“用百姓的视角观察生活,用专家的观点评述新闻。”对重大新闻和社会热点作深度报道与评说,重点解读民生新闻,关注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件,充分发挥地方新闻广播本地化和贴近性的优势。

四、公益活动——提升形象的有效策略

公益新闻是指包括慈善新闻在内的,关于救济弱势群体、动员社会大众参与公益事业、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进入21世纪,特别是最近几年,媒体对公益新闻的参与和报道有更主动介入的趋势,在公益新闻中的角色已从单纯的报道者向组织者转变。

开展公益活动要有创意。公益活动要取得社会效果,就需要转变观念,创新公益形式。

2011年9月,浙江之声举办了“我陪父母游西湖”大型公益活动,活动以亲情和孝道为主题,寓意深刻,形式活泼。活动包括“画舫游西湖”“花车环湖游”“我陪父母嘉年华”和“我陪父母婚纱照”等四个项目,为来自全省各地的300多户家庭、1000多位听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亲情互动样式。在“重阳节”来临之际,一个新闻媒体,一场公益活动完美地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传统文化。活动很好地提升了媒体的公众形象,也是一次对频率成功的社会推广。

新闻广播创新必须在信息内容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与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信息需要。要极力做到全方位、多层次和多领域地为群众释疑解惑,特别是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要尽力做到让新闻广播从单纯地报道新闻,走向深度解读新闻,从而为听众提供视角更为广泛的新闻解读。

新闻立台,地方新闻广播大有可为。而新闻立台在为地方新闻广播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必将助推地方新闻广播加快步伐,向一流媒体迈进。

参考文献

1.陈明 陈雪 《试谈新闻广播的发展与创新》,载《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2.张振华 《强化新闻评论,打造思想媒体》,载《中国广播》2011年第2期。

第3篇

首先,我想问大家,您爱读书吗?相信多数人都会给出肯定的答案。因为,我也爱读书。书籍——这一座智慧的殿堂,这一片思想的森林,这一片文明的沃野,包罗万象,藏珍蕴奇,怎能不使人心醉神迷,留连忘返?无论是朝霞灿烂的早晨,还是炊烟袅袅的黄昏;无论是月光如水的良宵,还是风雨大作的暗夜,打开书,我就忘记了一切悲伤与孤寂,心头充满了愉悦与宁静。从而,缀饮知识的琼浆慢慢成长。

是的,是读书,让我由一个懵然无知的孩子,变成一个对世界有初步了解、开始懂得思考的中学生。读童话,我走入一个纯净美丽的世界。当看到小人鱼为了所爱的王子,毅然放弃了三百年的生命,化为海中的泡沫时,我忍不住潸然泪下。那天,我一整个下午在小溪边徘徊,看着澄澈的流水,想着小人鱼的善良与美丽,一种难言的忧伤与真诚的感动,占据了我幼小的心灵。而当看到童话中的主人公凭着勇敢与智慧战胜邪恶时,我又为之高兴不已,拍手称快,就这样,我开始懂得了真、善、美。

有人说“优秀的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的确,读传记,读翩翩风度、铮铮铁骨;读诗歌,看蒹葭苍苍、杨柳依依;读哲学,解心灵之惑、悟苍穹之远„„我的世界因此而辽阔,我的生活因此而充实。 不过,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史书。翻开近代史,书中有南湖红船迎着迷茫烟雨艰难地起航,有抗日战士直冲云天的热血,有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悲怆,有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气象,也有千里跃进万马奔腾的豪壮,书中更有一曲曲直冲霄汉、光照九州的正气歌!一段段历史,一页页记载着苦难与辉煌的文字里,我看到了先辈前贤们虽九死犹未悔的艰难探索,我看到了人们对公平、自由与正义的不懈追求!我看到寻求幸福的道路百转千回荆棘密布,我更看到人们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一往无前的勇敢!这一切,都让我明白肩上的责任,让我看清前方的路,更使我明白,该怎样煅造一个洁白而美丽的灵魂!

各位朋友们,同学们,我想对你们说,享受阅读吧,这会让你享受到阳光的明媚,空气的清新,享受到心灵的愉悦和生命的奇妙!享受阅读吧!让思想的火炬飞越乱云飞渡,雨脚如麻的岁月,穿行在漫漫长夜亘古荒原,在坎坷中前行,在低谷中攀升,照亮你前行的长路。享受阅读吧!乘着书的翅膀,掠过千山万水,走近自然,期盼幸福,收藏阳光!

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31-03

党的十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指明了前进方向。新媒体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针对新媒体与新时代学生特点,深入研究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途径,对不断增强广大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寻找大学生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为了解在新媒体环境下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程度,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并辅之访谈的方法,对山东省驻济五所高校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45份。调查问卷共涉及40个题目,共有552名男生、393名女生接受了调查,包括低年级学生562名、高年级学生383名、工科学生304名、文科学生310名、理科学生241名、其他90名。

(一)新媒体的应用现状

根据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中显示,中国学生网民群体为25.1%,占比依然最高,便携易用的智能手机等新媒体设备较好地满足了他们的休闲、娱乐需求,使用比例较2015年有明显提升。而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上网的使用率较2015年均有所下降。

调查发现,大学生中99.7%的使用网络,85.2%在大学以前上过网,8.1%在大学以后开始上网,每天上网4个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10.3%,每天上网2~4小时的大学生占77.1%,每天上网2小时以下的大学生占12.9%;54.1%的大学生开设了自己的微博;61.3%的大学生注册了微信号;98.9%的大学生拥有自己的QQ号;大学生有手机普及率几乎为百分之百,其中80.1%的大学生用手机发短信,95.7%的大学生用手机上网;78.5%的大学生了解桌面视窗、数字电视、电子纸等新媒体,并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与知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查结果表明,91%的学生表示完全认同十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方面提出的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86.5%的学生都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自己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追求;90.2%的学生愿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7%的学生认同将诚信作为立人之本;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将爱国情怀、诚信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作为自我评价最高的三个方面。这充分说明,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分析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带来的积极因素

1.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大量的信息大多来自于,如广播、报纸、电视、教育主体等实体的传播媒体。由于信息的自身限制并不能打破时间与地域的界限实现充分的共享与交流。而互联网的全面开放性与全民参与性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新媒体成为了一个大型的综合互式的多媒体。新媒体实现了最大容量、最高速度的信息与数据的传输与融通,使信息内容更加丰富,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如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站在线浏览、关注大量信息,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微信、QQ等方式获取海量资源。新媒体的这些特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教育内容与素材,极大的丰富了教育资源。

2.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

课堂作为传统教育方式的主阵地,老师单方讲述,容易出现“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师生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更谈不上敞开心扉。利用新媒体在网络上交流没有权威,又不受时空的限制,为学生创造了张扬个性、自由言论的契机。网络的匿名性特点缩小了彼此之间交流的距离感,减少了交流过程中的心里防范,更容易拉近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内心距离。新媒体的平等交互、开放共享等特点提供了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为自由、更为宽松的交流平台,为大学生主动参与行为的形成,个人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融、碰撞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以往的思政教育以授课、讲座、开会、个别谈心等为主要形式,以讲道理、摆事实为主要方法。由于学生的思想境界、认知程度、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等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的实际效果与质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充分利用新媒体,以视觉化的冲击应对枯燥的化的灌输,以精细化的挖掘应对理论化的叙述,以图形化展示应对传统化呈现,以扁平化的沟通应对层级化管理,充分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融入到教育过程中,在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同时,也提高了各种观点和情感交流的真实性、直接性,极大提高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1.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

在社会主义现实和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与价值体系最根本、最核心的价值内核,它不仅是国家的灵魂,更具有现实主导性,它的成熟和定型必将潜藏于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思想境界,主导人们在现实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由于新媒体具有平等性和对等性等特征,每一个人身份、地位、权威都是对等主体,每个主体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那些踊跃涉足新媒体的大学生往往受此特征影响,否认核心、拒绝权威、摒弃主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抵触心理,形成以个人价值观为中心的价值观体系。大学生仍处于学习阶段,理性判断能力较弱,新媒体中消极和偏激的思想严重干扰了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极易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动摇。

2.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感

伴随着社会改革大潮风起云涌,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应运而生,再加上新媒体“碎片化”“袖珍化”甚至“片面化”的传播方式,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并一度成为不同阶层争夺社会话语权的重要武器,导致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方面出现质疑。

另外,当新媒体应用深入到大众生活,网络话语成为了一种新的沟通媒介,成为了大学生的一种交流工具,也成为了当前青年的文化的一种体现。这些网络话语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热烈追逐与广泛的传播,并成为了一种新的话语体系。多边性、创造性、追求个性的网络话语与注重规范性、稳定性、严肃性的主流价值观表述具有鲜明的差异。由于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话语的过分追逐,使得他们对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大大降低,甚至出现变异现象。

3.加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

西方敌对国家在利用信息技术上的优势不断炮制新议题、提出新理念、构建新规,在意识形态方面逐步构建霸权主义,使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的不确定性增加。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虚拟性、开放性、匿名性和隐匿性等特点又为这些负面信息的传播与扩散的提供了温床。在这种微环境下,新媒体平台虽然无法决定让公众思考什么,但可以通过议题设置左右公众应该关心什么,并告知什么样的议题最重要。这种传播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多元化、多样化的价值观与社会思潮鱼龙混杂,通过网络新媒体呈现在大学生面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民族精神的形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环境更加复杂。

三、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培育路径

面对新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应该根据新媒体特征规律和发展态势,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特点,积极规避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更加优化、教育理念更加创新、教育手段更加多样、教育机制更加灵活,进一步构建起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唱响主流价值观,发挥主流思想引导优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面对大学生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主流价值观的主导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前提,要从先进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出发,寻找大学生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好、做实,充分发挥其的主导作用,就一定要掌握话语主动权、唱响主流价值观的主旋律。一是,学会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力求在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方面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振,不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思想中“生根”,在行动上“发芽”,使学生从认识走向认可,由共鸣中转化为共识,保证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二是,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既能够阐述基本原理,又能够深入浅出的分析典型事例;既能够说清楚现在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又能够结合事实背景讲明白来龙去脉,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辩证、理性方式的思考与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理念与内容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与永恒主题。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出更多的可靠、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新媒体虽然有效的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其不足的地方。其一,学生的自控能力甄别能力比较差,在新媒体的应用过程中,往往缺乏对事物表象背后的理性认识。其二,长期以来重“堵”轻“导”的网络教育模式严重忽视了对大学生独立人格、感性体验等方面的培养。

面对复杂的环境,首先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根据新媒体的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个性、思考方式、生活方式与接受特点等因素,科学的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另外,要着力做好新媒体话语转换,用平实的语言、准确的表述和明确的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与要求实在化、通俗化、具体化,充分利新媒体服务性、快捷性、个体性等特点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丰富性和鲜活性。第三,要结合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和特点,落实到服务学生的过程之中,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解决,做到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感人。

(三)依托有效载体,拓展手段与方式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媒体而言是一个新鲜事物。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获得媒体信息,并进行双向的互动传播与交流,如“两微一端”等新的传播媒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手段与载体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拓展,使大学生真正参与到自己喜欢的学习过程之中,个体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

做好传统的教育手段与新媒体教育手段的有机结合,积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与渠道,充分将新鲜的新媒体元素融入到教育过程当中,使教育内容与形式更加丰满、充实。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和特点,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实际问题,学会灵活运用新媒体提供的新途径、新方法,抓好教育重要节点与契机,通过开辟与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阵地、新平台,尽可能的满足大学生的求知需求,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与综合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直接直观与生动形象。

第5篇

关键词:高校新教师;教师角色;教学与科研

作者简介:张忠强(1981-),男,山东青岛人,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凌智勇(1957-),男,江苏南京人,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江苏镇江21201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122-01

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而高校教师则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和执行者。近年来,高校教师中青年教师的数量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这些年轻教师一般都具有博士学位,在学科知识的掌握上已具备了很好的基础条件,又有很好的科研基础,多数具备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但作为刚刚踏足教学岗位的新人,青年教师十分缺乏教学经验,并且在高校教师所需的基本素质方面仍亟待提高和成长。[1]此外,刚刚走上教学岗位,并同时承担一定的科学研究任务,往往会在两者之间的权衡中为难,甚至手忙脚乱。针对高校教学科研岗位新教师如何快速实现从一名学生到一名教师的角色转变,笔者结合自己一年多来的实践,谈几点个人体会与见解。其中,着重讲述如何快速融入教学岗位和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

一、快速融入教学岗位

1.教师教学态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对教学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这是对职业的尊重,也是对台下作为听众的学生起码的尊重。惟有如此,教师反过来才能获得学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内心的尊重,教师在讲台上的表现才是有感染力的。敷衍刻板、照本宣科、应付公事的态度不可能换来学生真心的敬重,学生若感觉被敷衍自然会从情感上表现出抵触或漠视。师生之间的这种隔阂无疑就给不成功的课堂教学定下了基调。

徐芝纶院士当年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读本科时,有感于民族危难、国弱民穷,因而立志教书,希望以教育救国。在他此后的人生道路上,都对教学投入了无与伦比的热情。即使是在浙江大学三年艰苦的岁月里,睡地铺吃糙米饭的境遇也没有磨灭他对教学的热爱,反而是在几年内教授了包括“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学”、“高等结构”、“弹性力学”、“结构设计”、“桥梁设计”、“土壤力学”、“基础工程”、“水力学”、“水利发电工程”、“水工设计”、“坝工设计”等在内的十几门课程。徐老一生醉心教学,学生喜欢听他的课,一生桃李满天下,终成一代宗师泰斗而为后人敬仰。

2.在学生中建立威信

教师威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威信和教师人格威信。对于前者,通常教师都会有,是社会教师群体共同建立起来的;而对于教师人格威信才是我们需要在学生中建立起来的威信,将会对教师教育、学生学习及师生关系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学生不仅有求知的欲望,而且有归属、自尊的欲望,期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同和尊重。当这些欲望得到满足时,学生才能反过来回馈给教师认同感,学生的主体性也得以顺利发展。[2]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被识别是认同感建立的第一步。笔者在每学期开始的几堂课上都会着力下功夫记住班上每位学生的名字。当学生对课程的新鲜感已过有逃课的现象时,笔者会在课上随口点出所有当天缺课学生的名字,学生虽然表现出了惊异,但却意识到自己被识别。每次作业笔者都会做好详细的作业批改记录,课间直接与作业有问题的学生交流。当笔者面对面清楚地说出学生作业里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鼓励时,学生内心在被识别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建立起了被认同和被尊重的感觉。笔者相信学生按时上课的原因并非担心被教师发现旷课,而是内心的认同感已经建立起来,他们愿意到课堂上来,愿意与尊重、关心他们的教师互动交流。

3.课前认真备课,采用学生易接受的、清晰明确的讲授思路

课前备课时,首先要梳理清楚这堂课要讲授内容的逻辑体系。有哪些新的概念、新的理论;哪些是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起源在哪里,是如何提出的,问题提出后理论模型是如何建立的,模型的求解过程和策略是怎样的,从求解结果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对这些问题,教师脑海里要有全局的理解和掌控,把它们串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章节,并且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为此,必须要对不同的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例如,在“控制工程”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们理清各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首先要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其次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为系统性能分析作前提。由于数学模型为微分方程,尤其是高阶微分方程的求解较为复杂,所以要将微分方程转换为代数方程,于是引出了拉普拉斯变换的内容讲解,进一步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有了系统的数学模型,就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进行分析;引出对时域分析方法、根轨迹法和频域分析法及对应的性能指标的内容讲解;另外也可以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来设计出理想的控制系统,从而对现有的控制系统进行综合和校正。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备课和授课,使得学生清楚的认知该课程的主线和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把所学知识衔接起来,做到融会贯通。通过与学生们交流“控制工程”课程的讲授方式,他们普遍反应该课程虽然比较抽象,但是这种授课方式能够让大家抓住主线,理清思路,掌握起来更加牢固。

4.教学过程中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教学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共同的舞台。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听的进、学的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密切关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和反馈,以此来改进或调节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每次下课以后,都应当把讲课的内容和方式仔细地回忆一下,检查一下,看看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是失败的。对于成功的方面,应当作为经验,肯定下来。对于失败的方面,应当分析原因,定出改进的办法。

学生的作业情况是对课堂讲授质量的最直接的反映。大部分学生做的好不好,普遍性的错误出现的多不多,概念性的错误有多少人犯,这都是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反馈信息。如果在某一个知识点上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很可能教师在此处的讲授深度、着力程度和教学方法有很大的欠缺。

课程结束以后,再做一次总的反思回顾,这次回顾应该着眼于课程的整体布局。在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哪些内容讲的深度不够,而哪些内容讲的过多以致干扰了主题,哪些内容调到前面讲比较好,而哪些内容适于在后面讲授。及时总结调整,并做好记录,以备下次授课时参考。

5.人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贯穿

一个人的人文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而人文知识往往是理工科教师最欠缺的素养。如果一名理工科的教师具备了很好的人文积累并把人文教育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哲学、经济、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辅助自己的教学,则可以完成对学生方法论、认识论等更高层次的塑造。[1]徐芝纶院士早年赴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求学,抗战伊始,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慷慨赴国难,一辈子“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笔者曾以徐老这种高尚的品格告诫学生要“先做人、再做事”,这无疑是对学生精神品格的很好的塑造。师者,授业传道,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具备完整的人格,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去关心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也有意识地介绍一些中外科学家的学术思想、在控制工程领域的主要贡献和相关的逸闻趣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些精神层面的塑造是理论知识灌输和说教所无法完成的任务。

二、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随着国家和高校对科学研究成果重视程度的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压力也随之增大。高校新教师一方面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及时补充匮乏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又需要在科研上尽快进入角色,增加科研成果,以期加快经费申请和职称评审的步伐。然而,正如前文所述,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在追求科学研究进展的同时,心中要始终怀揣着对学生的一份责任,把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原则摆在首位。科学研究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3]所以,一方面新教师要理解高校关于科学研究方面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要秉持把教学任务放到首位,做到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结论

对于刚刚步入高校教学科研岗位的新教师,在教学经验匮乏、科研经历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地融入教学岗位,如何正确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成果跟进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之功的修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每一门学科都在快速发展,而且时展也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也是没有止境的,应该虚心学习,把各种现代的技术和手段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青年教师应谨记前辈们的教导,提高自身素质,迅速融入教学岗位,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叶志明.谈当好一名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J].中国大学教学,2006,

(11):4-6.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试题分析 错题整理 巩固强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59

从历年中考英语试题来看,所考题型没有较大变动,无非就是选择、完型填空、阅读理解和写作等等。近几年英语改革幅度较大,但无论改革后的中考英语是什么样子都需要大家认真对待英语,只要英语综合能力提高了,好成绩不是问题。况且目前许多高校在录取学生时都有一定的英语成绩限制,如果高考英语成绩不够好的话很可能会导致学生与名校擦肩而过。因此,为了大家努力辛苦后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应该重视好英语学科的学习,在初一就打好知识基础,为高考英语做好充分的准备。初中三年学习期间,为锻炼学生的答题能力和应试技巧,学校会组织各种各样的考试,期间初中英语教师也可能会单独出题训练学生。因此,把握好每一次的英语水平测验考试,考前认真复习,考后总结归纳答题规律和技巧,长期积累,坚持不懈,对今后的高考发挥会有很大的益处。接下来笔者着重探讨一下如何进行有效的初中英语试题分析和总结。

一、错题分类整理,区别对待

任何考试只要不认真对待,都难以拿到高分,因此即使是基础知识非常扎实的同学也会出现各种马虎造成的错题现象,对于成绩一般的同学更是如此。但是每次试卷发下来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自己犯错误的地方似乎总是那么几个知识点,犯错误的原因也大同小异。如果你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细心留意自己做错的题目,并保证下次绝不再犯类似的错误,那么坚持下去,你的英语水平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那么学生该如何科学地对待这些错题呢?

(一)准备英语错题笔记并按时整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次英语考试的错题你用脑子记住了,不代表你永远记住了,下次考试还是有可能会犯同样的错误,因此,针对记忆的局限性我们采取用笔记录下来代替大脑记忆的策略。准备一个自己喜欢的练习本,专门记录自己曾经做错的题目,对于错题笔记,学生不光可以把做错的那道题记录下来,还可以写上在哪类知识点上出现了错误,将这个知识点用红笔着重记录在错题笔记醒目的位置,提醒自己下次不再在这个知识点上栽跟头。例如,选择题中你因为“remember to do sth”和“remember doing sth”这两个固定搭配的意思搞混而选错答案,那么就可以将这两个短语的意思写下来,着重记忆。当你每次翻阅错题笔记都会看到这个知识点,看的次数多了,以后肯定不会在这类知识点上出错。心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自己在课下找一些类似的短语记录下来。

(二)及时记录心得体会与考试总结

错题笔记主要作用是记录错题,但为了发挥它的最大用处,学生还可以把每次考试的心得体会写在上面,比如这次考试进步或者退步了对自身感触很大,写下进步或退步的原因以及下一步的学习计划,针对本次考试做题时的感触,对今后的学习做一定的调整,从而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进行初中英语的学习。

每次考试后的自我反省和反思非常重要,就像老师会写教学反思一样,通过反思可以让自己不断进步。学生在每次考试之后肯定都会有许多学习上的想法,回想一下自己在考试过程中的状态,是否因哪个知识点暂时想不起来而错失了分数,或因一点点的马虎做错了一个选择题等等,学生在事后肯定非常懊恼,感触也一定很大,这个时候就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完完整整的写下来,并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等到下次考试的时候看一遍自己曾经犯的小错误,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再次犯错误。因此,只要学生好好利用每次考试后的反思和总结,一定能避免很多考试中会犯的错误,从而不断取得高分。

二、分析出题者的意图,掌握出题规律

英语题目在设置上都有一定的规律,因为都是教师出题所以英语学习者不会想到这个问题,所以如果有心的学生通过不断的做题积累找到出题者的规律,并且在复习中秉承这一规律的话,那么复习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因此,初中英语学习者要做的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之后,根据和其他考试的对比,争取找出出题者的出题规律,从而利用这一规律高效率地复习。

对于初中英语来说,每一个单元的语法知识是考试的重点,还有课堂上老师经常重点强调的句子和短语,都是考试中常常涉及到的考点。在每次考试之后,分析本次考试所考的内容,把经常考的知识点在课本上重点标记,既然是高频考点,那么重要考试的时候也一定会有所涉及,因此在考前复习过程中,学生要多注意课本中重点标注的知识点,可以极大的提高复习效率。除此之外,每次英语考试之后,几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可凑在一起共同研究本次的出题侧重点,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同学们各抒己见,分别谈谈自己本次考试的收获和答题技巧,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最终起到共同进步的作用。

第7篇

关键词:遗传与进化 高中生物 复习 心得体会

由于生物学科的知识内容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因此近年来高考生物的考察内容与往年相比更加的“接地气”。“遗传与进化”作为高中生物复习的重点内容,复习重点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和题目的分析。笔者根据自己对这部分的复习经验与各位进行分享,希望能对大家的生物复习起到帮助作用。

一、有关“遗传与生物”的复习误区

(一)盲目的进行题海战术

许多同学在进行“遗传与生物”的复习时,由于该部分知识点较多且理解较为困难,同学常常会抓住一个知识点,并对其开展题海战术,到最后才发现,题目是做了不少,但是成绩却没有提高。减数分裂作为“遗传与进化”中的重点学习内容,由于减数分裂过程包含间期与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同的分裂期内染色体、DNA分子和染色单体的变化情况各有不同。许多同学仅针对“减数分裂”这一内容进行题海战术,没有对其中的细节进行练习,加重了同学的复习负担,会使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出现整体学习效果事倍功半的情况,影响其复习质量。

(二)不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差异

在“遗传与进化”这部分知识中,有些知识点内容较为相似,例如,“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之间的概念差异。许多同学由于缺乏对于这些知识点的细节认知,致使其在做题的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三)缺乏对于知识的整理工作

许多同学喜欢购买一些将生物知识点整理好的辅导教材来进行生物的复习工作。这些辅导书的优点是将各单元的知识重点进行标注,并以提纲的形式将知识点进行罗列。同学依靠辅导书中的大纲来开展自己的复习内容,但是由于缺少自己对于知识点的整理工作,也会出现不知从何处复习的现象。

(四)没有做好反思工作

许多同学在拿到生物试卷后,第一个反应是先看自己的分数,在听完老师对于试卷的分析之后,就将试卷丢到一边。考试的意义不是为了衡量学生成绩的高低,而是通过考试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尤其是“遗传与进化”这部分进行考察时,试卷的侧重点在于对同学分析能力的考察,而许多同学由于没有对这部分的考察点进行及时的反思,导致在下一次的生物考试中,对这部分内容犯同样的错误,从而陷入生物复习的困境之中。

二、“遗传与进化”的复习重点

(一)掌握“遗传与进化”的基础知识

遗传与进化这部分内容涉及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以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内容,其中又可以细分为若干个小知识点,因此同学必须做好这部分基础知识的学习工作。在对这部分知识点进行学习时,同学首先要充分利用课上的时间,不仅要时刻跟紧教师的教学步伐,还要将老师所讲的例如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DNA分子结构和DNA的复制等重点内容进行有效的标注。目前高考的考察模式,基本都是对知识点进行逆向思维的考察,因此在对知识点进行学习时,要做好知识点的整体记忆。

习题分析:

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物理方法诱变处理可以提高突变几率

B.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

C.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诱变获得的突变体普遍表现出优良性状

在这道选择题中,考察的就是学生对基因相关知识点的逆向思维。杂交育种是基因重组,并没有形成新的基因所以B错误。三倍体植物例如无籽西瓜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所以C错误。诱变是基因突变,而这种基因突变是不具备定向突变的,而且难以表现出优良性状,所以D错误。因此A正确。

(二)对习题进行合理的选择

盲目的题海战术已经不适合当前的高考,尤其是在对“遗传与进化”这部分内容进行练习时,同学一定要做好习题的选择工作。例如,基因分离定律是“遗传与进化”中的难点部分,在做这种分析题时,首先要搞清楚父本、母本、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定义及关系,在做题时,要选择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练习。对这部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同学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进行请教,让他们帮忙圈出重点题型,以便于自己在课后进行及时的练习,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三)做好试卷反思工作

想要提高自己的生物复习效率的最好方法就是从试卷中找到自己的知识漏洞。在完成“遗传与进化”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通常会对这部分进行测试,老师在对这部分内容试卷分析时,对于自己的错误部分,同学一定做到认真听,及时记。“遗传与进化”这部分内容的考察常以分析题的形式出现,考察内容较为全面,因此在课后,同学要对这部分的分析题进行及时的反思,从教材中找出相关的知识点,并且对知识点进行反复理解,掌握知识点的精髓所在。为了有效的提高复习效率,同学应该对错题进行及时的整理,在对错题进行整理时,可以根据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基因工程等考查内容开展错题的整理工作。

三、结语

同学在对“遗传与生物”这部分内容进行复习时,由于这部分内容与当前的生物热点话题联系的较为紧密,同学要及时掌握与“遗传与生物”有关的生物动态,了解与“遗传与进化”有关的生物热点话题,实现自己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粟利红.我在高中生物复习中的心得体会[J].新课程学习,2010,(09).

[2]朱琳.高中生物复习的几点心得[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4).

[3]卢晓冬.高中生物复习过程中的几组易混淆概念的辨析实例[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2,(11).

第8篇

【关键词】微写作 语文试题 高中语文教学 应用 分析 个性发展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66-01

所谓微写作,是指微型短小的文学作品的写作。最初起源于微博,在微博上进行文字的简要的描述。微写作要求文字精炼、结构严谨,这一特点正迎合了高中作文备考的需求,使其引入高中写作教学中来,是改善我国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开展的有效途经。

一、微写作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网络化信息时代的到来,真正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我们俗称这个时代叫做:“微时代”。在人们的生活中,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写作等各种微生活充斥着。同时,他们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最主要的影响是对人们思维模式的影响,微时代一度成为时代的标签、代名词,使得人们在写作、阅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再利用传统写作、阅读模式,产生了方便、快捷等优点。但是纵观利弊权衡,势必会存在一定的缺陷,我们需要的是做到吸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达到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

微写作中所能表现出来的是陆续接连的,是针对某一瞬间产生的灵感想法,进而形成的一种文体。近年来,也陆续出现了所谓的微博体、淘宝体等新型文体。究其根源,微写作就是由微博体衍生而来的,利用微博这一平台媒介,创作微型文字形成文学作品的过程。在微时代下,其实表现力最为明显的一种心得写作方式。同时,也是成为微时代在写作方面的一个标志。

在微写作中,重点关注的是“微”字,这一个字中代表了多层含义。首先是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其次,其根植于生活本身,文字背后永远也离不开对生活的真实写照。只要细心的感悟生活,抓住美好的瞬间,产生写作灵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表达出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开展要注重对学生写作学兴趣的培养,微写作的应用培养学生们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进而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升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二、“微写作”应用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实践经验

1.“经历”是写作的良好素材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自身经历的描述。写作灵感来源于生活,就是对生活中自己的经历进行有效的总结经验、记录及抒感。高中学生想要提升自身写作技能,就必须结合自身经历出发,从自己最熟悉、最真实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境,使得学生们快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比如,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开展一场演讲比赛,拟定一个主题给学生们,让学生们自愿参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这样公开性比赛的形式,学生们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不管是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还是那些不爱出声、腼腆的学生都得到了提升。而且演讲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这都将成为学生们最难忘的回忆,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课堂教学内容。一定会有学生因此爱上了演讲,爱上了口才表达,进而向这方面努力。经过如此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们对演讲比赛的经历一定会有自己独到的感受。所以在演讲比赛结束后,教师也要利用这样利好的机会,给学生布置关于演讲比赛话题的写作文章,要求学生将演讲比赛的心得体会、亲身感受利用简短的文字书写出来,这也是微写作训练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们简要的总结自己的情感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微写作训练为高中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这样不断的训练,使得写作与情感进行相互沟通,增强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2.鼓励凸显个性

写作能力的提升也许就是一瞬间,有更多的随机性。中下游的学生,写作能力往往比较稳定。但是,教师也不应该倡导稳定求存的这一现象,还要适当的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模式,使得学生们力争突破自我,不断创造出心怡的想法。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向有个性、能力、才情等方面发展,要够大胆、够明确、有策略、有重点的表达看法,做到鲜明果决、文采璀璨、摆脱平庸。有的时候,有很多学生都喜欢走同一条路。这时,教师要引导少数人另辟蹊径、别具匠心,达到别开生面的效果。学生们要做到的就是要深深吸引阅卷教师的眼球,使得阅卷教师有不忍放弃阅读的想法。同时,也要坚信阅卷教师的慧眼,一定会在千军万马中识别英雄,将优秀的作品列为较高的分数。教师识别出好的作品也会往往会产生新生慰藉的念想,是教师最希望看得到的。这足以说明学生有知识、有文化、有个性,能够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不同的事物总结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教师也要尊重学生适当的创造和想象,只要满足信服人心,就应该给予最高的分数。

3.严禁过分模仿抄袭

高考自恢复以来,部分有识之士根据多年高考作文的经验积累,总结出了一整套如何应对高中作文的写作范文或规律。比如范文改头换面、一题多用、无中生有、生搬硬套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严重的影响了我国高中写作教学的开展。后续高考考场作文中出现了更多模式化、假大空以及高度相似的作文成品。比如学生利用同一个论据从高一一直用到了高三、又巧妙的用到了高考考场上,一个历史故事被传诵的众人皆知、众人用之,一个人物传记满足了各种立意的需求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扭曲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使得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开展遇到了瓶颈期,止步不前。高考考场出现的这些写作抄袭,究其原因,逃脱不了责任的无非是那些社会培训机构、教师、家长等消极的影响作用。对于中考、高考写作方面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不要使其起到反面的消极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微写作教学模式的应用对我国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有效的改变了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开展遇到的尴尬局面,微写作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写作兴趣,使得写作教学开展生活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