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爬山虎的特点

爬山虎的特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5-20 19:07: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爬山虎的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爬山虎的特点

第1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特点,理清课文的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表现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方法】

疑、探、展、评、用(五元)教学法。

【教具】

小黑板,卡片,一节爬山虎。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看老师手里的这个植物,谁认识是什么(爬山虎),对,今天我们继续了解这种植物爬山虎,学习《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我要考考大家,看你们掌握得怎么样?(出示卡片)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茎。

师:看来你们生字词掌握得挺好,那你对课文还有什么疑问?

预设:1.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

2.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老师把你们的问题总结了一下归纳出了探究提示。

出示探究提示: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一画描写爬山虎脚的样子的句子(包括形状、样子、颜色等)。

2.找到爬山虎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文中运用了哪些动词?

3.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描写得如此细致?

师: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读文,自己解决问题,然后把你的收获和同学交流一下。把你不懂的地方和组内同学探讨一下。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探,然后小组合探。教师巡视,不懂的地方及时给予帮助。

展 评

学生小组展评(边回答边互评)

第一个问题,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子?它的形状、颜色、位置。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嫩红色的。

老师把爬山虎递给展示的学生,让他们边展示,边举起爬山虎让同学们清楚地了解爬山虎的样子。

师:像蜗牛的触角,你见过蜗牛的触角吗?用比喻形象逼真地告诉我们爬山虎脚的样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反面,作者都看见了,说明了什么?

你喜欢爬山虎吗?我们带着喜爱之情齐读第三自然段,我相信爬山虎的样子一定会展现在你的面前。

第二个问题,他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用了哪几个动词?

师:作者通过触、巴、拉、贴几个动词形象展现了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你们向老师做一做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好吗?用我们的右臂作一面墙,左手臂作为爬山虎的茎,左手指就是爬山虎的脚,用我们的手指尖触到右臂上,然后用力的巴住墙一脚一脚向上爬,慢慢地拉着我们的左手臂就贴在了右手臂上。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时候它的茎就贴在了墙上。

师:爬山虎强有力的爪子就像( ),再形象不过了。现在我有点敬佩爬山虎了,你呢?

我想把对他的敬佩之情朗读出来,师范读第4自然段。

你想不想把你的感情表达出来,那你也读读,好吗?

师:爬山虎不仅向上爬,它也向左爬,向右爬才有叶圣陶爷爷第二段的( ),既写出了爬山虎的静态美,又写出了动态美。

第三个问题: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描写得如此细致?

我想知道爬山虎向上爬离不开谁呀?那它与墙有什么关系呢?分男女生朗读它们的关系。

是啊!把触着墙的与没触着墙的对比体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作者是一天两天就发现了爬山虎的这些秘密吗?

小结:作者是经过连续的观察才有如此细致的描写,才有爬山虎的变化的描写。我们在平时生活和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仔细观察,并且能连续观察,才能发现更多奥秘。

你还有什么问题?

预设: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生出题。

师补题。

照样子写句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有触着墙,不几天就枯萎了。

要是……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篇

1我国地锦属植物种质资源与栽培品种概况

我国是地锦属植物分布的中心,在全球的15种中我国就有10种。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几乎各省都有地锦属植物的分布,并建立了分类系统,框架为3组4系。爬山虎组三叶系的种有:毛脉地锦(P1cusPidifera)、长柄地锦(P1feddei)、三叶地锦(P1semicordata)、小叶地锦(P1chinensis),爬山虎系的种有1种:五叶地锦(P1quinquefolia);珠形组单叶系的有2种:地锦(P.tricuspidata)、栓翅地锦(P1suberosa),异叶系有1种:异叶地锦(P1dalzielii);块形组有2种:绿叶地锦(P1laetecirens)、花叶地锦(P1henryana)。

地锦属植物分布极其广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地锦属植物的分布,但野生资源的调查和引种工作开展较少。调查发现南岳地区就有爬山虎、五叶地锦、异叶爬山虎、粉叶爬山虎、和绿爬山虎5种,调查了它们的野生攀援况和攀援能力,并对展叶期和叶色转变期等进行了观测。在福建西北部有爬山虎、异叶爬山虎、东南爬山虎、粉叶爬山虎、绿爬山虎等种的分布。在广东省对爬山虎属植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爬山虎属植物在广东省分布至少有爬山虎、绿爬山虎、三叶爬山虎、异叶爬山虎、东南爬山虎5种,其自然生境多为山坡、沟边灌丛或疏林中以及攀援树上、岩石上。生长地海拔最低为140m,最高可达1760m,郁闭度016以上。其生长良好,周围的伴生植物生长良好,调查中未见被爬山虎属植物攀援而导致长势不良和致死的现象。

目前在北京应用的地锦属植物主要是爬山虎、五叶地锦。五叶地锦主要有1个品种:Monham(Starshowers):叶上点缀白色、奶油色、绿色扇形斑块,不如原种强壮。爬山虎主要有7个品种:Lowii:叶较原种小得多,有光泽,秋季深红色,锯齿较深,顶端略弯。Atropurpurea:叶大,春、秋季红色,夏季粉红色,最后变为鲜红色。GreenShowers:叶较大,可达25cm,秋叶深红色。FenwayPark:叶黄色,逐渐变绿,至秋焰红色。Veitchii:叶较小,初时粉红色,锯齿较深。BeverlyBrook:叶小,秋季红色。Aurata:叶淡黄绿色。Veitch’sCreeper:小叶,幼叶淡粉红色。

2爬山虎属植物生物学特性

爬山虎属又称地锦属,属葡萄科,系多年生木质大藤本。本属植物性喜阴湿,亦不畏强烈阳光,能耐寒冷、干旱,适应性强,一般土壤皆能生长,常吸附于岩壁、墙垣和树上。蔓茎纵横,密布气根,翠叶遍盖如屏,入秋转绯红色,是垂直绿化中不可多得的好材料。

爬山虎(Parthenocissustricuspidata)又名地锦、爬墙虎。茎长10~30m,多分枝。叶阔卵形长10~20cm,基生叶或萌枝叶多为3深裂或全裂,蔓生叶浅3裂或不裂,叶秋季转红。花序为聚伞花序,花小,花期6~7月。浆果球形,熟时蓝黑色。枝端卷须可发育成粘性吸盘有很强的吸附、攀援能力,可攀援光滑的墙壁和的岩石。一般年生长长度2~4m,叶面积大,寿命可达20~30a,具有极强的抗旱力、耐土壤瘠薄能力。爬山虎在建筑物的阳面或阴面均能旺盛生长,因而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是很好的赏叶和装饰墙壁、假山的园林植物。

五叶地锦(Parthenocissusquinquefolia),又名美国地锦、美国爬山虎。幼枝常带紫红色,卷须与叶对生,5~12分枝,先端膨大成吸盘。掌状复叶,小叶5质地较厚,卵状长椭圆形至长倒卵圆形,长4~10cm。聚伞花序成圆锥状1浆果球形,径约6mm,熟时蓝黑色,稍带白粉1花期6月,果熟期10月。五叶地锦性强健,耐寒,耐荫性强,也可以全光下生长,对土壤适应能力强,在酸性至微碱性土壤中均可生长,既抗旱,也耐湿,抗污染。生长迅速,年生长长度可达5~6cm,用于护坡绿化,效果强于爬山虎。五叶地锦枝繁叶茂,入秋叶片红艳极为美丽。常用于墙角、栅栏和高速路的绿化。也可以用于棚架、楼顶、阳台的绿化。

3爬山虎属植物繁殖技术

3.1种子繁殖

(1)种子沙藏和催芽每年9月采摘爬山虎蓝黑色的成熟浆果,经清洗、阴干后用0105%的多菌灵溶液进行表面消毒,沥干后进行湿沙层积贮藏。翌年3月上旬,取出沙藏的种子,筛除沙子,用45℃的温水浸泡2d,每天换水3~4次。浸种后按照种子与湿沙2∶1的比例混合拌匀,放置于向阳避风处进行催芽,厚度为3~5cm,上面加盖草帘并经常喷淋清水保持湿润。经常检查,经过15~20d,有20%的种子发芽露白时便可播种。种子也可不经沙藏,直接倒入盛有45~55℃热水的容器中浸泡,边倒种子边搅拌,两昼夜后种子裂嘴后捞出播种。如种子没有裂嘴,则需继续浸泡,直至裂嘴为止(有时种子需浸泡2周以上才裂嘴)。

(2)播种育苗容器采用育苗盘、木箱或砖砌育苗池等,深度不超过20cm;基质为沙质土壤、细沙或人工配置的复合基质,要求持水能力较强且排水良好、并有一定的养分供应(必要时需添加腐熟的农家肥或复合肥);基质用01067%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采用穴播,每穴1~2粒,穴距10cm。10d左右发芽出苗。为保持湿度,苗床上可以搭建覆盖塑料薄膜的小拱棚。

(3)幼苗的管理当幼苗有两片真叶时,要有充足的光照,以保证幼苗的正常生长并避免徒长。常见虫害有步甲、蝼蛄等食叶、食根害虫,可用敌百虫10g加1kg麦麸配成毒饵撒于行间诱杀。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并经常向叶面喷水。

(4)定植、移栽当爬山虎幼苗长出3片真叶并逐渐长高长壮时,标志着幼苗已经进人了自养阶段,此时可以进行移栽和定植。选择阴天或傍晚进行移栽,密度一般为株距30~40cm。移栽后幼苗怕旱,但忌渍水,因此幼苗应经常浇水,但不能存有明水,至幼苗长出吸盘或卷须时可适当减少浇水次数。为获得壮苗,可适时补充磷钾肥和有机肥料。移栽后2个月,爬山虎苗的藤茎一般可长至40~50cm,此时可进行数次摘心以促壮苗和防止藤茎相互缠绕遮光。经过5~6个月,爬山虎实生苗基部直径一般可达到015cm,长度也可达到80~100cm。

3.2扦插繁殖

(1)插条的选取嫩枝扦插于

每年6~7月采集半木质化嫩枝,剪成10~15cm长的插穗,上剪口距芽1cm左右平剪,下剪口距芽015cm斜剪;硬枝扦插则于每年落叶后土壤结冻前,选取直径015cm左右、长10~15cm的休眠枝,剪穗方法同嫩枝扦插。

(2)插条处理扦插前,插穗用

ABT1号生根粉溶液进行预处理。嫩枝插穗的处理浓度为50×10-6,浸泡时间为015~1h;硬枝插穗处理浓度为100×10-6,浸泡时间为1~2h。浸泡深度为距插条下剪口3~4cm。

(3)扦插以河沙或河沙与土的混合物(土/沙=1:1)为扦插基质,充分整平。处理后的插条直插入基质3~4cm,压实,及时喷、灌水以保持基质和插条湿润。扦插后20~25d便可生根,生根后即可移植。

3.3压条繁殖

压条繁殖法是在爬山虎的茎藤不与母体分离的状态下将其压入土中,使压入土中的茎节处发根,然后再剪断形成数个独立于母体的新株的繁殖方法。压条生根前,茎藤所需的水分、养分全部由母株提供。

(1)压条时期生长各期均可进行,一般以3~4月爬山虎的体内汁液开始流动和7~8月枝条成熟后的两个时期进行压条效果较好。其它时期压条虽然也能成活,但生根较慢。

(2)压条方法将匍匐于地面的茎藤,自基部保留40~60cm的暴露生长段外,其余部分均可埋入配好的基质。基质成份为优质厩肥:锯末:表土为1∶1∶1或2∶1∶1。基质覆盖厚度一般为15~20cm。覆盖后应经常浇水保持湿润以利发根、出芽。

(3)断剪成苗压条15~20d,新芽便可自被埋压的节处长出。待新芽长至40~50cm时,新根已生长良好。此时可在新芽下方10~15cm处挖开小段土埂,在节间剪断,便得一株新苗。剪后立即覆盖剪口,使剪口尽快愈合。3~4d后,新苗便可以移苗出圃,定植或保留在原位继续生长。

4爬山虎属植物在园林中应用

爬山虎属植物在园林中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墙体绿化,假山、长廊覆盖,道路坡面绿化等方面,有不少地方将它们用作地被植物栽培,还可进行人工造型,作盆景欣赏。在园林中常用的有两种爬山虎属植物:爬山虎吸盘发达,附着力强,但生长较慢;五叶地锦生长快、抗性强,但吸盘不发达,附着力弱。一般在应用中多为二者配合使用。

4.1垂直绿化

爬山虎属植物垂直绿化主要形式为阳台绿化、花架绿化、景墙绿化、栅栏绿化、附壁绿化、高架桥立柱绿化。爬山虎属植物可借助吸盘,攀附它物生长,利用此特性发展垂直绿化,具有少占或不占土地的特点,可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城市人多地少、建筑与绿地争地的矛盾。

在园林应用中常见几个种中,攀附力强弱依次为爬山虎、五叶地锦、异叶爬山虎、绿爬山虎、粉叶爬山虎。爬山虎的攀附能力最强,自然攀附高度可达20~30m;最弱的是粉叶爬山虎,因其只有卷须而无吸盘,仅适宜于棚架、花门、绿亭、绿廊等低矮建筑及坡地、屋顶、阳台悬挂绿化。

4.2护坡绿化

随着道路建设的加快,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道路两侧坡面的覆盖对于防止雨水冲刷,保护路基,丰富道路景观,具有重要意义。爬山虎对土壤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耐旱,固着性好的特点,是道路坡面覆盖的优良植物材料。我国许多城市的高速公路、立交环路已成功利用爬山虎属植物进行覆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叶地锦在高速公路边坡、中央分隔带等立地条件极差的条件下,长势依然旺盛,且能忍受高达80℃的路面温度。如果栽植合理、管护正常,当年成活率可达96%以上,生长量在2m以上。据测量,夏季路面温度达到55%左右时,它仍能正常生长,当年栽植的五叶地锦1a后覆盖度可达70%~80%,2a后可实现100%覆盖。

5爬山虎属植物在园林中应用的生态效果

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51-01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的手段也变得更加现代化,其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以其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的特点,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唤起情感的共鸣。

一、多媒体能有效地为语文教学创设情景

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在上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之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动态的、变化的事物(动画片)最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针对这一特点,我采用多媒体以声像导入,通过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诱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

例如我在教授《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在课的开始就以动画的形式出现课题:动画中的小壁虎摆着长长的尾巴在墙角飞快地爬动,捕捉蚊子。突然墙角下蹿出一条蛇,咬住了小壁虎的尾巴,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走了。画面中打出了课题——《小壁虎借尾巴》。动画中生动的画面配以有趣的声响、音乐,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时,教师再向学生宣布,今天学习的是童话故事——《小壁虎借尾巴》。学生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画面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急于想学习课文。

不少教师的经验也都表明: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必将给语文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增色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在理解一段课文前,创设课文情景非常重要,这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营造一种再现课文情景的氛围,让学生在声音、图形、文字的效果下,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运用文字的技巧。

二、多媒体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诺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颜色、动作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单纯的识字会使他们感到燥无味,如果在教学中顺应儿童的心理,创设新奇有趣的识字情景,就能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

在开始学习《自选商场》时,我了解到孩子对这个事物很熟悉,所以我就给孩子出示了自选商场的课件图片,并问:“这是什么地方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自选商场。”接着,我让小孩和我一起表演“妈妈和孩子”一起去商场买东西的情景,并让他们说出自己在自选商场购物的感受。表演一开始,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表演着,通过模拟对话,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顿时课堂的学习气氛高涨起来了,对话让孩子把课堂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他们的学习劲头就更高了。

三、多媒体能轻易地突破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所表现的人和物,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凭课文介绍和教师的分析往往给学生抽象的印象,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的、学生不常见的为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给予体验之乐,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成功解决学生的疑难,让学生冲破迷雾。

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难点是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由于学生对爬山虎缺乏认识,对隐藏在叶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脚更不了解。我先让学生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然后课件出示,让学生认一认: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颜色是嫩红色。以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接着让学生观看屏幕,课件演示:(解说)长出小圆片,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这个动态画面的演示,使学生理解了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直观、生动的观察到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这样一来,难题随之迎刃而解。

四、多媒体教学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目前,有的老师误以为只要把教材搬进电脑,或简单地给文字配以图像、声音后播放,便是多媒体教学。也有的教师仅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形式输入电脑,把教学环节编成程序,然后播放,教师整堂课没有离开鼠标,把充满美感的语文课上成了“读连环画”课。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是盲目无原则的,应十分注意这种手段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显然,使用恰当会起到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则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总之,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也不能因传统的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我们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从而开创语文教育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以课文为依托,创设学习平台

“走进大自然”这个内容学生比较喜欢,他们听说可以离开课堂到野外去,心中无比高兴。我细想一下,学生很可能到了大自然中就会漫无边际地东看看、西瞧瞧。如果就这样让孩子们讲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有什么发现,这节课就有可能上成只讲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了什么动物和植物的观察课。这样怎能体现综合性学习课的特点呢?将自己的困惑跟教研室黄老师一说,他觉得有道理,并认为要抓住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得先找到一个切入点,既能激发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认真观察的兴趣,又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相互合作的学习平台。我们想到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三至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只限观察研究一种动物或植物。比如,爬山虎、狗尾巴草、蜗牛、蝙蝠、蜻蜓等。就是要让孩子们找到自己所观察研究的对象有什么特点,并且说说它们的这些特点如何运用到人类的生活中来,为人类服务。于是,想到了三年级学过的课文《爬山虎的脚》,就有了这样的导入:

(一)引出观察探究学习的对象——爬山虎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观察爬山虎(板书:爬山虎),重点观察研究爬山虎的脚。在观察研究之前,老师先给大家看两幅图(多媒体出示爬山虎满墙爬的整幅图及爬山虎的脚特写镜头图)。下面请大家思考:

1.这是一种叫什么名字的植物?

2.这种植物为什么能往陡立的墙上爬呢?

师:爬山虎为什么能爬上墙呢?原来爬山虎长有脚。它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听了我的讲述,你不想说些什么吗?(小结出示学习要求: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动物或植物观察;2.抓住这种植物或动物的特点进行深入地研究。

(二)同桌交流,确定观察研究的对象

师:回想以下,平时你到山间地头是否发现很特别的动物或植物,你想不想对它观察研究一番呢?

1.出示:你想观察研究什么?(动物或植物)__________

2.先和同桌说说:我想观察研究学习___________(动物或植物),为什么。(随机点拨引导:这种动、植物有什么特点确实值得观察研究学习,并填在卡片上)

3.归类分组。根据学生填写的卡片,筛选出有价值的观察研究学习对象四种(动物或植物各两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种,分别组成四个合作学习小组。

二、以范例为载体,开拓学习舞台

第一试教还是挺成功的,因为笔者成功地借助了三年级的课文《爬山虎的脚》这个有效的切入点,打开了学生兴趣的大门。兴趣之门一旦打开,自然界中美妙神奇的故事就一一浮现在眼前。有的学生想到了蜗牛也会向上爬,但没弄清楚它靠什么爬;有的学生想到了蝙蝠睡觉时是倒挂着的;有的学生想到了学校有的桂花树四月份开花而有的却在十月份开花,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讲了自然界中许多有趣的现象,但就是讲不出所以然来。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每小组的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课外书本中去寻找答案。

【反思:如果就这样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探究学习,可能效果不理想,必须要有一个合作学习的范本,教会学生分工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于是,便设计了一个环节:多媒体出示:“五夷山文化”综合性学习的范本。】

学生看范本,明确任务。

师:你们看了范本后,想说什么?

A组代表:我看了范本后,觉得他们学习某方面的知识是很全面的,真正是综合性知识。多方面的知识靠一个人来探究很难形成综合,小组成员应分工合作,探究学习一个知识点。

师:你们小组怎样分工学习?(各小组成员明确任务)

B组代表:我们是这样分工的:一个收集蜗牛的属类及生活习性;一个研究蜗牛是靠什么、怎样往上爬的;一个画出蜗牛往上爬的距离时间图,计算出它的速度;最后一个探究我们应从蜗牛身上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发明创造的想法。

师:下面大家用这样分工合作的方法去学习某一对象的综合性知识。

三、以评价为机制,提高学习质量

因为有了学习的范例,学生学习中仿佛有了引航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活动,他们对自己的知识点了如指掌。可是,试教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课堂是很活跃,每位学生都有话说,但是他们只局限于说自己的知识点,完全走入了小组分工的圈套中,并没有做到小组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真正得到综合性知识。问题出在哪呢?原来我忽视了学习中的评价和引领。针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确定了本次教学评价方向——学生是否对本次探究学习的对象做到全面的了解,是否发展创新,是否形成完整学习报告。

又在一节试教课上,笔者提示学生着重对以下几点进行评价。

1.说什么。看看小朋友所收集到的资料是否真实,探究学习的知识是否符合对象的实际,创造发明的想法是否可行,如何改进。学生有没有按照这个要求讲述,就是评价的尺度。

2.怎么说。听听小伙伴在表达上是否顺畅,是否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形成完整的学习报告。

3.激励机制。为了使课堂评价更具诱惑力,根据教学内容设立了“金话筒”和“小博士”奖,提高学习交流的质量和积极性。

【反思:教学时,在每个环节的交流互动后,教师都应该留出时间开展生生点评、师生点评。教师不仅要亲自点评,更应该在生生评价时该出手时就出手,正确地引导学生的评价,使各小组之间的学习内容得到共享,获得真正的综合性知识。】

四、以教学为契机,提升学习内涵

这节“走进大自然”的综合性学习课,从接到任务到正式展示后,前前后后试教了五次,反反复复地在磨课修改中,综合性学习学生该怎么样学在笔者的脑海中日益清晰起来。就在全市综合性学习汇报课时,我们闽北正遭受着一场巨大洪灾,损失惨重,震惊全国。大家都想到了灾害中的生命、财产、公共设施。这是一次难得的教学契机,抓住这个机会可以让学生综合性学习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不但有它无私、美好的一面,也有残暴无情的一面。那么,人类应如何保护自然环境,这将是对本节综合性学习课内涵的又一次提升。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环节。

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家既学会了独立学习,又学会了合作探究,懂得大自然的奥秘,同时也感受到大自然是上天馈赠人类的礼物,它是人类的好朋友。但你们知道吗?这个朋友也有发怒的时候——6月18日,我们闽北那场特大洪灾。在这场惨烈的巨大灾难中,数以万计的房屋倒塌,道路被冲毁,许多人承受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在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的关键时刻,许多子弟兵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与洪魔斗争的赞歌。你一定看到或听到这场洪灾给当地人民造成损失的事例,能和大家说说吗?(配乐讲述)

1.山体滑坡,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例。

2.房屋倒塌、道路被毁的事例。

3.营救老百姓的事例。

师:是呀,地球是母亲,她是伟大的,她把无私的爱给予了我们,我们应懂得保护环境,给母亲一点回报,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子弟兵更是伟大的,在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的紧急时刻,不顾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大家说该不该尊敬啊?我提议——全体起立,向那些在这场洪灾中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用不放弃的子弟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敬礼!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课堂 教学

一、多媒体,使学生阅读入情入境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对话过程,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讨论交流、情感互动,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机之间创设联系成为纽带,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尝到美读的滋味。比如《母亲的恩情》一课,我根据课文内容所展现的画面制成三张幻灯片,(1)夜色深深,昏暗的煤油灯下,此时脸上包含风霜母亲正提起颤颤巍巍双手,凑近煤油灯下穿针引线——深夜缝补图;(2)清早,母亲千般不舍送别儿子——依依惜别图;(3)面对朴素而又伟大的母爱,诗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问了句: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吟诗报恩图。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画面,分别展开想象:母亲深夜缝补时会想些什么,清早送别时又会互相说些什么,孟郊看到路边的小草又会想到母亲为他日夜操劳的哪些画面?学生随着这三幅图调动自己平时生活的情感体验展开了无尽的想象,课堂被浓浓的亲情包围了了,接下去进行感情朗读,学生仿佛就是孟郊在感受着母亲的恩情,字字句句朗读起来都是声情并茂。

二、多媒体,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在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方面,起到了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然后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听范读,看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老师非常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特别启发学生体会“弯”“拉”“紧”等有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这位老师采取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进行动态的演示。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适时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将爬山虎的脚在爬时的形状及动作的变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的理解。

三、多媒体,使阅读变得有滋有味

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文、声、像融为一体的优势,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学《这儿真好》一文时,课文描述的是“这儿真好”,如果只对着课文的图片让学生去理解课文,那就好比纸上谈兵,无法感受“这儿好在哪里?”。此时我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小熊是如何“种呀种的”,学生边看动画演示,边被小岛逐渐变化的景色所吸引,随着“小熊、云朵、绿树、一大片树林”的逐步呈现,学生也随之进入所设之境,同小熊一起从“孤单”到“渴望”,从“渴望”到“寻找”,直至“动手美化小岛”,最终“迎来各种小动物”,由此渐渐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这样的画面引导着孩子们逐步走进小熊的心里,通过动情的朗读,在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的语言与画面紧密结合,实现了从文字到形象,又由形象到文字的互兑过程,学生将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迁移到课堂中来,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验,与言语发生共鸣。视觉上的享受只是其一,听觉上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鲜花与星星》一课中,加上配乐朗读这一环节,优美的文字配以动听的音乐,使学生感到心旷神怡,妙趣横生,主动参与到这中间来。学生在读中积累了规范的语言,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美的熏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四、多媒体,使识字变得轻松有效

多媒体技术可将呆板的方块字演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将儿童必须牢记的知识,变成有趣的现象,从而提高识字效果。

1.形象字变化过程的演示。在低年级识字的生字这中,有部分是象形字。如:舟、犬、皿等。看似简单,但对于刚学横、竖、撇、捺的一年级学生来说,难以将字形与表象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多媒体,从实物到象形字再到现代简化字,利用富有动感的画面,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使简单的笔画结构和其生动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探索文字奥妙的兴趣,增强了记忆强度。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活动体验 综合素养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一节课40分钟,想让他们专心致志地坚持到下课,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创造一些活动体验的机会,使学生有组织、有意义地动起来,不仅可以促使他们愿学、乐学、爱学,还能达到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活动体验,使学生兴趣盎然。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布鲁纳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乐学、爱学,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小木偶的故事》一文时,小木偶的痛苦经历一经孩子们表演,课堂活了,文本也活了,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就连平时那些不注意听讲的孩子也精神高度集中。

二、活动体验,使学生记忆犹新。

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听过的事,不久就会忘记,可是,做过的事却久久难忘。这就是体验的效能。既然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何不给学生更多的体验机会呢?如学习《白鹅》一课,鹅的吃相是“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许多学生难以理解,老师就可以寻机让学生表演:放好三样道具――食盆、水盆、泥草盆,一个学生当鹅,伸着头颈先去食盆啄食,再去水盆喝水,最后去泥草盆吃泥和草,次序从不打乱。看着讲台上孩子的表演,同学们先是哄堂大笑,可笑完后更多的是对“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深刻理解。在学生心目中,这次体验的记忆可谓永不褪色。

三、活动体验,使理解入木三分。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都是体验的重要性。课堂上,一直是老师在讲、孩子在听,老师在讲的过程中将知识一遍遍梳理并内化,这时老师的记忆保持率已高达75%;而学生是视听者,他们是被动接受知识者,这时的记忆保持率仅占20%。长此以往,孩子们丧失了主动寻求知识的欲望,连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没有了。所以,多把归纳、总结、讲解的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所有的神经都动起来,体验学习的艰辛与快乐,才能达到真正的有效学习。比如学完《颐和园》一课,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颐和园,看似简单的一个环节,却要求学生既要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还要表达流利,并且了解导游词的解说特点。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谓是入木三分。

四、活动体验,促进合作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体验经常需要几个学生来共同完成,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比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老师问同学们:“爬山虎的脚究竟长在什么地方呢?”

一位同学说:“老师,我知道,就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而且还在反面。”

老师又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又是哪儿呢?”

一时,孩子们哑口无言。

忽然,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借几个同学来表演一下,可以吗?”

只见她找来两个邻桌,让其中一个同学用胳膊当作爬山虎的茎,让另一个同学五指并拢搭在前一个同学的小臂上,这手掌就相当于爬山虎的叶子。这时,这位女同学又伸出另一只手,分开五指轻轻搁在前两位同学胳膊和手交叉的地方,并且着重强调要放在“叶子”的背面,还说这五根手指就是爬山虎那细丝状的脚。

顿时教室里沸腾了,所有同学都模仿起来。三个同学一组,边念叨边比划,乐此不疲。短短几分钟,孩子们不仅真正领会了爬山虎脚的所在位置,还背过了课文。由于合作学习得十分愉快,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神采。

五、活动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传统教学,课堂上大多情况是老师让学生听、看、写,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形式单一;又由于学生是被动学习者,虽然外因(教师)的强度很大,但对学生的作用并不明显。可是活动体验的过程却刺激着学生的各个感官,不但要求学生听、看、写,还要求他们主动做到深入理解、精心归纳、准确表达,甚至要有高超的表演技巧。这使学生的口、脑、心、手、表情以及情感全都被调动了起来,于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教学,老师用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感受不到自我的存在,只会弱化他们的学习能力、增加他们的厌学情绪,甚至是影响到创造力和生活能力的发展。要多给孩子一些活动体验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说、去做,让他们的口、脑、手都自愿、快乐地动起来,以达到语文课堂的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蒋芦峰《课堂表演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第7篇

一、激趣功能

激趣,就是借助教师精练性、激励性的语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例如,教学《燕子》一课,在学生看了燕子图片,读了课题之后,我问:“孩子们,你们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一听此话,学生们饶有兴致地大胆猜测着:会写燕子的特点;会写燕子的本领;会写燕子怎样过日子的……当他们争先恐后猜测时,我故作神秘地说:“课文到底会写什么呢?那我们就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学生们急于去验证自己的猜测,便兴致勃勃地阅读起课文来,完全沉浸于阅读的快乐之中,对接下去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在一个充满张力的问题带动下,师生创设出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段。

教师一句神秘话语激发了学生当下强烈的学习动机,而教师一句充满期待的激励性语言有时则能萌发孩子一生的梦想。《人生第一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教师给刚上一年级的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之后,举起一本书亲切地说:“这个故事出自这本书,你们长大了,也能写书。”学生们听了有些困惑。教师停顿了一下,请了一个学生讲故事。教师边听边认真、工整地把学生讲述的故事记录下来,并制作成一本精美的小书,然后高高举起这本“小书”,骄傲地对这位学生说:“孩子,瞧,这就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学生们一下子被吸引了,都睁大了眼睛盯着那本书,陶醉在自己就是一个“伟大的人物”的幻想之中,之前的困惑消失了。就是这样简短的几句话,教师就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一个美好的“梦”。

二、启智功能

这里所指的“智”,即学生的思维性。所谓启智,就是通过教师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触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唤醒、张扬学生的言语欲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执教《爬山虎的脚》一课伊始,我让学生猜谜语:“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猜猜是什么植物?”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小手林立。“是爬山虎。”一个男孩站起来大声答道。见我摇了摇头,几个学生争先恐后地猜测: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茎……怪了,学生的回答怎么都离不开爬山虎?哦!会不会是昨天我让学生预习《爬山虎的脚》一课,他们根据以往经验,觉得课前猜谜是为了引出课题,想当然地以为谜底就是跟爬山虎有关呢?多么狭窄的思维,多么可怕的定势思维啊!我不禁皱起了眉头,说:“这节课我们准备上《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可我说的谜底与爬山虎无关,你们根据谜面内容认真思考,再猜猜看。”一会儿,几只小手又举起来了。“百香果。”“不对,百香果不像青龙。”一个学生立刻站起来反驳道。我马上对那个站起来反驳的学生竖起了大拇指:“好样的,有了自己的思考。”学生们思维的火花似乎一下子被点燃了。“是黄瓜。”“不对,种黄瓜不用搭架子,只要插一根棍子在种子边上就行,应该是丝瓜,丝瓜要搭架子,而且丝瓜是长长的,还是绿色的瓜皮,像青龙。”这谜底来之不易呀!我感慨地对这个学生说:“只有善思考,敢表达的孩子,才能找到真理!你是会思考的孩子,我喜欢。”后来,当读到“一阵风吹来,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这句话时,我问:“读着读着,你们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这次,学生们真的敢想敢说了,有的说:“我看到了一片绿色海洋,碧波荡漾。”有的说:“我看到了波澜起伏的绿色云层。”还有的说:“一群绿叶宝宝伴着‘沙沙沙’的轻音乐跳着轻柔的舞蹈,真好看。”正是教师真诚凝练的语言,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唤醒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他们才读出了文字背后美丽的画面。

三、引悟功能

所谓引悟功能,就是借助教师语言画龙点睛的助学作用,让学生去思考、讨论、猜测、总结,培养学生大胆探究、自主感悟的习惯和自主实践的能力,从而学会学习。比如教学《刷子李》一课,当学生阅读了描写曹小三随着师傅黑衣上变化着的白点而不断变化的心情这一片段时,教师问:“你能用三至四个标点依次表示曹小三的心情变化吗?”简洁的一个问题,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仔细阅读思考,用心感受着曹小三的心情变化。当发现多数学生依次加上“!”“?”“!”时,教师补充道:“我喜欢听到不一样的声音。”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再次激活学生思维,唤起个性表达。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依次加上“!”“?”“……”;有的说可以依次加上“?”“!”“!”……学生智慧的火花喷射而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时,教师总结:“无论哪一种、哪一处的标点符号,都是你们心中的感受,都让我看到了你们起起伏伏的多元心情。这是什么写作秘妙?”到此,学生深切地感悟到了文章“一波三折”的表达秘诀,而这正是在教师精练的教学语言引导下自己经历阅读实践感悟到的。

四、育德功能

这里说的育德,就是通过教师语言建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态和美好的心灵,实现助学。教书即育人。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语言礼仪,重视榜样潜移默化功效,用委婉、幽默的话语代替批评,对学生优良品德和美好心灵的塑造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用“请”“谢谢”“抱歉”等礼貌用语和尊重的手势,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我关注课堂评价语言,如当学生朗读课文读得不够好时,我会用“你读得很流利,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再试试,相信你会一次比一次读得好的”等欣赏、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我还善用委婉、幽默的语言指出学生的错误,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达到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

第8篇

微课教学是近年来新兴的教学形式,教师使用教学活动和网络信息等内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形成微课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便利。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其重点内容,更是教学难点,写作技巧等教学内容教师无法用空泛的语文表达。而微课可有效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难点。

1微课资源与生活相连

教师使用微课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注意选择与小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教学资源,使小学生了解微课资源,进而利用微课资源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小学生的写作主要是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将其转化为写作内容,而小学生生活经验较少,接触的事情不多,需要教师增加小学生对生活的体会和感受,改变小学生写作中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状态。教师可以选择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材料作为微课的资源,将其整理成微课视频供小学生学习。例如:小学生参加敬老爱幼活动,教师录制活动内容,在活动结束之后整理视频资料,将自身的意见与微课资源融合,对小学生展开教育。小学生根据微课内容总结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并将其转化为文字,成为作文。只有丰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写出更好的作文。由此可见,生活资源对小学生写作的重要性[1]。因此,教师在选择微课资源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现象,以此为基础拓宽小学生的?野,加深小学生对生活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2微课资源中情境具有真实性

小学语文教师选择的作文微课教学资源情境应具有真实性。不切实际的微课资源不仅不能为作文教学带来方便,甚至会影响教学,导致小学生在写作时同样出现不切实际的现象,粗糙烂制,阻碍提升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小学生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观察不够仔细,不能准确的了解或是描述生活中的现象,教师要避免微课资源对小学生造成误导,故而,微课资源中的情境需要具有真实性,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对生活现象的了解,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如:在描述季节景色时,教师要结合各地不同的气候环境,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季节变换微课资源,并在微课中说明选择的地区气候特点,季节变化特点。而小学生则根据教师的指导,微课资源中的信息以及自身对季节的了解,准确的描述季节景色,且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身的感受[2]。此外,教师选择的季节景色资源要使小学生有身处其中的感受,强化学生的体验,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以情感变化激发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而提升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3与教材教学内容结合

任何教学都需要以教材为依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同样如此,教师要掌握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并能够灵活使用教材内容,从而结合教材知识选择合适的微课资源。在小学生的作文中,除生活经验之外,素材的另外一个重要来源是语文教材。教材是经过多个经验丰富、对小学生的习惯和能力有深入了解的教师编写,且经过权威机构认证、许可方得到出版并运用在小学教学中的书籍,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知识选择微课资源,作为小学生作为的教学材料。例如: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教师选择的视频应使小学生了解爬山虎的属性、生长习性等,正确认识爬山虎。在对爬山虎的初步了解下学习课文内容,加强小学生对课的理解,此时,再根据小学生对爬山虎的认识写作文,写出该文的读后感。小学生的作文中会涉及很多课文和微课资源中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写,从而形成自己的作文,在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同时,加深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感知力,从而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水平。运用微课资源进行作文教学,并不是完全脱离教材,恰恰相反,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进而合理利用教材选择微课资源,使其成为作文教学的有效素材[3]。

4运用学生活动制作微课视频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选择的作文微课资源中也应选择小学生参与的活动制作微课资源,体现出小学生的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多安排户外教学活动,主要是迎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其保持好心情进行学习,并满足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参加活动的过程录制成视频,在小学生写作文时播放该视频,使小学生在不同的角度感受教学活动,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写作文时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叙述或是议论,进一步强化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运用小学生活动制作微课视频,小学生的切身感受更加强烈,情感变化更加鲜明,作文的质量也会更高。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