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双百工程论文

双百工程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5-09 04:00: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双百工程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双百工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通信工程;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环节

0引言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涉海高等院校,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适应辽宁省及全国沿海省市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发展的需要,发展区域经济,满足我国和全省经济建设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通信工程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在开办的这十二年时间里,我们下大力气,狠抓专业建设规范,注重教学质量。随着本专业师资力量的逐步增强,我们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把握,对专业定位的认识逐步统一,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特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清晰明确。

1培养目标

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从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和学科特色出发,合理配置学校的教学资源,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航海技术的学科交叉基础上设立的专业。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辽宁,面向黄、渤海,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水产和海洋事业服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海洋渔业通信方面的特色教育。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方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并具备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及船舶通信等现代通信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的,具有海洋、渔业科学背景的人才。

2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是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我校建设“蓝色大学”理念,构建了通信工程专业蓝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坚持“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方向、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依照“浅蓝、蔚蓝、湛蓝、深蓝”的蓝色课程体系,用蓝色课程元素来承载水的精神与海的文化,延伸至涉海涉水教学内容要素。(1)浅蓝(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体育等),公共选修课(军事理论、健康与安全教育、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环节(军训)。通识课程虽然不一定与通信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里的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基于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的“双百工程”,从公共选修课着手,打造了蓝色海洋类、人文与社科类、艺术与体育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共100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蓝色海洋类公共选修课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海洋知识背景。(2)蔚蓝(学科基础课)包括复变函数、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科基础课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结构,为专业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撑,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程应用能力,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方向课打下坚实的基础。(3)湛蓝(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电子线路仿真、电子线路CAD、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DSP技术与应用)、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随机信号处理、电视原理与技术、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数据结构C、扩频通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通过对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大量调研,反复论证比较,通信工程专业设立两个专业方向:通信工程(程控交换技术、船舶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专业依托海洋信息技术,在船舶通信、船舶导航、海洋渔业3S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同时,紧随时代的发展,对部分课程进行压缩和调整,开设一些学生喜爱的,又能与现实接轨的课程,如扩频通信、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等选修课。(4)深蓝(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线路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线路CAD上机、高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上机、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实习、通信工程专业实习、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对培养通信专业逐步树立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强化实践环节,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将实践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多层次、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保证了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对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所有的实践环节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展开,把实践环节分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五个模块,模块之间衔接紧密、层层推进,为学生从入门到提高再到创新夯实基础。

3.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模块主要依托辽宁省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加强基础课、主干课实验;实验内容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形成基本实验、选做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立体化实验结构;对含有实验的课程,加大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考核中的比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2013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都有体现。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有选择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实验环节,以缓解实验设备和空间的紧张情况,有效扩展实验空间和时间,节省资金。

3.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着眼点是把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一般以单门课或课程群为主选择题目,它是毕业设计的初级阶段。课程设计教学中压缩验证性课题,增加能够体现设计型、综合型和创造性的课题。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讨论方案,自己组织实施,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创造条件。

3.3实习

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工程意识和锻炼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并且通过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2个(人民4810厂,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有18个(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时学校也正在积极运作与通信公司合作。到企业参观实习和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讲座,通过参观和专家公开课的形式,使学生对企业文化、船舶通信及导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本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等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3.4毕业论文(设计)

以学院各类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资料检索和收集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为切实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①精心设计备选题目,组织开题报告。学生选题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并精心组织好开题报告,以保证毕业论文的先进性、可行性;②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以保证毕业论文在有限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③建立毕业论文答辩规范和质量标准,在毕业论文答辩期间开展“毕业论文检查周”活动,有效提升了毕业论文的质量。④学校出台了《大连海洋大学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检测暂行办法》,针对毕业的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有效地杜绝了学术不端行为。3.5科技创新以各类兴趣小组和科技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实验室为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学研究等活动,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低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鼓励他们参加兴趣小组或者科技社团,以增加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创新的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竞赛,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下,参加了“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结语

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作为涉海高校的“非特色”专业,在复合性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发挥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身心素质培养的同时,主动适应国家和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新需求,抓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核心,对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松松,郭显久,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51-52.

[2]刘冬,石焕玉,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29):72-73.

[3]江海,田春艳.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0(3):159-160.

[4]焦冬莉,李晋生,等.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9):128-130.

第2篇

关键词:淮南市;经济发展;文化消费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042-02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如果从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的角度来说,文化消费属于非生产消费的范畴,除了包括精神层面、理论层面和其他文化产品的消费外,还包括文化消费工具和手段的消费。消费方式多种多样:如(1)对文化产品的直接消费,影视、歌曲、游戏、报刊杂志;(2)与文化相关物质消费品的间接消费,如电视、相机、音响、电脑等;(3)文化设施,如体育馆、图书馆、展览馆、影剧院等;(4)文体娱乐活动的公众及个人消费,如:1)大型演出、赛事、庆典;2)歌吧、舞厅、KTV等;3)书画、奇石、古玩的收藏等。文化消费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大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大众的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其文化消费状况密不可分。就中国蓬勃发展的逻辑和市场经济建立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发展的快慢会时刻影响文化消费增减的速度,同时文化消费也刺激经济增长。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发展缓慢,温饱问题需首要解决,精神生活上的追求退居其次。并且一段时间与政治相关的文化活动充斥着社会大环境,文化消费市场繁荣根本无从可言。开放搞活使得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成型,经济发展,市场火热,逐渐保障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渐趋成熟的文化品消费市场也彰显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消费市场开始充盈活力:艺术作品的拍卖火爆;文艺表演团体的演出空前;古玩拍品的不断升值;影视作品的票房攀高;娱乐消费的异军突起等等,都积极地体现出了经济的发展与文化消费的增长相辅相成。

淮南市北拥淮河,南依舜耕,资源丰富,自古得评“中州咽喉,江南屏障”。1950年依矿建市,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发展为中国的火电三峡,煤电化产业齐头并进,堪称中国能源之都。淮南市下辖6区1县,面积2 585平方公里,人口243.8万多人。淮南经济的发展带动沿淮、皖北,辐射华东地区。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449亿元,同比上年度增长15.7%。2010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3.5亿元,同比增长13%。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09.5亿元,同比增长12.1%。2012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1.8亿元,同比增长12.7%。201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同比增长12%。上述数据充分展示了淮南市近几年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屡创佳绩,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快于全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明显增强。而新一届政府凝心聚力,施大政,展宏图。已经制订城市未来五大任务:(1)“两型”发展;(2)“四煤、四化”同步;(3)科技引领、产业支撑、干部推动,创新发展;(4)提升改革开放新水平。依据转型发展理念,培育主导产业;(5)共建和谐家园。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淮南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来由12 003元增加到21 000元,年均增长11.8%。民生工程累计投入34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6.1%,惠及到了全市人民。

随着淮南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家庭脱贫致富。居民生活状况从原来的要生存渐渐转向要生活。新生活理念的提升,淮南人民的消费需求就自然由吃穿层面上升到精神文化消费的层面上来,促使淮南文化消费市场日趋繁荣。(1)市、区、镇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工作。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1)开展 “系列少儿舞蹈艺术节”“豆腐文化节”“紫金石文化节”等文化活动;2)加快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大剧院及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并建成136个农家书屋、22个公共电子阅览室。毛集实验区还建立了淮河民俗风情博物馆;3)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推进印刷产业园、豆腐文化产业园建设等。建立焦岗湖影视城;完善“万人坑”爱国教育基地;淮南志高神州欢乐园;206文化产业园;4)大力实施“十个一工程”,推进文化精品创作、营销和开发。淮南子传奇大型动画片在央视首播,并获得国家级多项大奖。少儿艺术发展项目不断研发;文物保护、非遗保护、文化精品创作均取得重要进展。淮南市政府紧紧把握机遇,从宏观上制定了一系列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计划和规划,并将发展经济的理念渗入到各级政府中。(2)市内各级各类协会、活动群体应运而生:紫金石研究会、市舞协、音协、美协;名人书画院、淮南书画院、淮南画院、摄影协会、花鼓灯剧团等等。(3)各级各类文化培训机构多如牛毛:美术培训、音乐培训、影视表演培训、舞蹈培训、书法培训等等。仅田家庵区美术培训机构就有20多家。(4)专业文化团体渐趋消沉:市京剧团、曲艺团基本解体;歌舞团改革后成立歌舞剧院,每周一和在有演出时进行排练。群艺馆主要靠租场地生存。(5)与文化消费相关的场所到处都是:KTV、酒吧、歌舞厅、民间喜庆歌舞团体、影视厅等。田家庵区KTV、歌吧就有40多家,学院路段就有13家。淮南市民狂热地爱上了KTV、歌吧等娱乐性极强的交流和沟通场所,也成为人们释放压力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稍有时间,就和亲朋好友齐聚歌吧,欢唱现象遍及城区各个角落。

由此可见在淮南市文化消费中,呈现出了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会所、KTV、网吧、游戏场所等持续升温,演艺团体和明星频繁到来,大型晚会、节庆连续不断。显然原因是经济增长水平的极大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提速为文化消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消费已逐渐成为广大淮南群众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手段,消费领域也从传统物质产品消费向文化产品和服务领域延展,消费方式也从单一追求功用性向多元消费诉求发展。

从淮南市的现实经济状况来分析,城市居民的差别虽小,但收入差距较大。农民、下岗职工、特困家庭等低收入阶层依然存在,他们对文化消费的重视度与消费热情高低不一,对精神需求的满足度相对较低;而大学、中高职院校师生、企事业职工、职业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层次、文化素养偏高,因此文化消费层次较高;而个私企业的老板、企业白领等高收入阶层和较好企业的职工、个体工商户等中等收入阶层,则既是淮南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同时也是在淮南市文化消费的主要力量,集中体现在中高档娱乐场所、节日庆典演出消费、文化培训等方面。作为消费人群的主流,其占据了大半文化消费市场的人群。而公园游乐场、动漫电子、游戏园、儿童乐园、农家乐等则聚集着大量的青少年及其家长。文化消费是高层次消费,属于典型的非物质追求活动,消费的目的不能以“物质福利”为满足,主要是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其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价值的大小以及人们经济能力的提高。淮南文化消费人群和层次的不断拉大,不同收入阶层和职业、财富等不同的社会角色,消费观念也必然较以前差别越来越明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淮南市合淮区域一体化纳入中部地区发展战略;淮河以北地区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和皖北“三化”示范区;成为国家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列为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煤化工大规模示范项目;这些国家级战略平台,为淮南转型发展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和强力支撑。煤、电、化工业的稳健提升、机械制造业快速发展以及三产的突飞猛进,保证着淮南经济的有增无减,成为淮南经济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基石,必然对淮南文化消费的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下已经看到淮南市民文化产品的消费已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了大幅增长,文化消费市场已迅速激活,并呈现高速运转的迹象,文化消费的必须性、必然性、时尚性以及品位正逐渐定位。同时文化消费市场的火爆也在持续地反作用于市场经济的运行,驱动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产品供给,使产品更能够满足文化消费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只有始终如一地把文化消费彻底融入经济发展的步伐中,才会在未来更加彰显出文化消费与经济发展二者结合的独特魅力。政府主管部门应当时刻关注着文化消费市场,使其良性运转,提升市民消费理念,做到适度消费。并及时调整问题,把市民的文化消费倾向引导到良性轨道上来。继续加大文化馆、图书馆、少年宫等设施的人力和财力投入,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场所与资源,随时更新现代文化设施,确保大众文化消费再上台阶。诚如是,淮南市的文化消费市场必然会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1] 尹世杰.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几个问题[J].经济科学,2002,(5):122-128.

[2] 张美君.鼓励和引导大众文化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J].天津经济,2011,(9).

[3] 颜鹏.陕西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异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市场,2011,(32).

[4]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淮南年鉴:综合管理[K].

第3篇

关键词:1234混合式教学体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金课;教学改革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本科教育应合理对大学生有效“增负”,打造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有挑战度的“金课”[1]。在遵循“二性一度”标准下,各高校加快课程改革步伐,特别关注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高校人力资源专业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工商管理、文化管理、市场营销的专业基础性课程,目前仍存在教师理论教学“满堂灌”,学生实践能力弱,被动学习等“水课”痕迹。近年来信息技术驱动智慧教学的兴起,教育全域实现线上教学,在线开放免费课程和教学管理平台为教学创新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面对这一现状,传统人力资源课程应如何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教学效果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已经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探索的新课题。

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存在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课堂已超越“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的教学情境,而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主导的外输式理论教学,导致学生知识的浅层学习,课堂内容吸引力不足,教学氛围沉闷,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等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使课程建设常常陷于填鸭式教学、应付式教学。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痛点”,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资源匮乏与封闭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效果而运用的要素。传统的人力资源课程教学资源一般为教师选定教材,配套课件和案例等教学辅助材料。一方面,学生在单线教学中获取课程资源十分有限。教师主要围绕教材制订教学计划,开展面授教学和期终考核,对教材使用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在教学计划下,教师教学任务紧凑,不会过多介入其他课程资源;同时,网络信息检索技术影响课程资源配置深度与广度,能否引入优质的拓展性教学资源取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和专业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资源信息具有延迟性。教材的发行需要文字、印刷到出版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错综变化势必导致教材内容的滞后和实践应用技术的过时。虽然教材等教学资源涵盖了优质的教学成果,但缺乏合理的开发与利用,终究陷入浅层学习的困局,导致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弱,知识面单一和专业知识更新延迟等。06

(二)线下课堂教学空间吸引力不高目前主流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空间是以教室为中心开展师生对话或者教师演讲授课的物理空间。在这种教学场景下,单线教学空间割裂师生的有机关联。为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全力讲授新知,学生被动听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师生互动时间有限,教师下课即失联。每次课堂教学机械化运作,造成师生教学倦怠,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些学生综合素质较高,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在知识付费时代,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提前享受了虚拟线上空间带来的教学红利,传统教学课堂的封闭教学环境吸引力不强,线上学习、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已成为学生第二课堂的新潮流。

(三)课程内容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务实性、实用性和实操性。而实际教学中,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模块教学难以平衡,在目前的教学计划中,教师理论教学的课时布局偏重,而忽视技能的实训实践环节,具体表现为:首先,教师注重教材内容过多讲解理论知识,在实践实训环节课时留存时间较少。其次,大部分高校教师在企业工作履历短,校企合作机会少,无法真正传授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同时,高校由于资金问题缺少实践实训的平台,学生根据教师主导的情景模拟教学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后课程考核方式仍为期末闭卷,对知识点记忆力考核权重大,忽略对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精神的考查。

二、混合式教学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的重构

(一)混合式教学对传统人力资源教学模式改革的作用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上平台和线下课堂的优势有机结合,引领学习者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作为双线混合式教学的一种有效策略和方式,颠覆传统教学教师主导的统领地位,将教学主动权转让给学生,凸显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新教学范式。通过整合全网络平台优质课程资源,搭建双线教学管理平台和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打破线下单一的教学空间,有效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质量,弥补课程实践教学不足,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被动学习向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协学习转变。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1234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未来教学的新范式,应明确信息与教学的关系,不在于强化教学过程的“技术论”,而是要发挥应用技术对教学的支撑作用,提升教学质量。虽然合理运用混合式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但是混合式教学没有统一的模式,应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需求为出发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立足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困境,本文从混合式教学理念出发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路———打造1234的人力资源课程新教学模式(见上图)。具体表现为一个培养目标,两个主线,三种工具,四个环节。一个目标即“传授知识、注重实践、提升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两个主线是线上线下双重教学主线,三种工具为大规模免费开放线上课程、混合教学管理平台和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四个教学环节包括在课前、课中、课后和课终教学闭环。1234人力资源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与学,学与用,主体与主导、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课程目标与学生差异化的关系,促进“以学习为中心”教学范式的转变,减少教学成本,优化课程供给,满足个性需求[2]。

三、人力资源管理混合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与课前翻转一方面,在课程资源准备上,教师应肩负双线教学空间建构者的角色。比如,课前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新建课程门户,设置好章节布局,提前把PPT,案例资料,电子书等课程资料上传到线上平台;同时,通过集体备课,积极围绕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录播或者搜索优质线上课程资源,配套相关在线学习课程视频资源,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在线上课程资源选择上,可以参考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人力资源管理国家精品课程和超星学习通名师教学示范课等资源。经过前期的活动设计,教师完善线上资源的配置,搭建好多元化便捷性的教学资源平台后,便可邀请学生进入线上班级,放开资源权限,学生可以碎片化,自主化学习。同时,教师针对性提前指令,公布线上教学空间的使用指南。另一方面,在课前教学活动上,通过翻转课堂模式,设计以自主学习和社会交互为驱动的学习活动[3]。第一,教师在搭建好线上平台后,在超星学习通上视频预习通知,课前打卡,章节内容测试和课前讨论群,督促学生完成课程预习。由于线上视频成功地复制还原了教师授课的教学场景,对理论知识讲解于线下课堂有等质的效果,学生观看视频后,实现线下课堂与线上平台的翻转,完成课程内容的初步认知。第二,学生预习后自主完成课前测试,线上平台系统实时自动改分,师生即时收到反馈,调整线下课堂的教学重点。第三,课前打卡和讨论群发挥教学空间的交互功能,提高用户使用黏性。在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中,交互作用直接影响认知的形成[4]。线上打卡和讨论群有利于促进生生和师生的交互,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线上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中应用教学课中阶段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线上线下有效联结的教学枢纽,课中阶段应该尽量设计有趣生动和符合岗位实际需求的实践实训活动,积极运用先进的人力资源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想学、乐学和好学。一方面,在线下课程导入方面,教师应在课堂上针对课前测评结果开展难点重点精讲,帮学生理清课程内容思路,提升知识内化。另一方面,在课程实践实训环节上,首先综合运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和人力资源虚拟仿真系统,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职业生涯管理和培训与开发六大模块,创设机构仿真,环境仿真和业务及工作流程仿真,还原真实工作场景;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设计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商业游戏等体验式项目实践训练活动。比如在职业生涯管理模块上,教师可以在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真实案例视频,引发学生讨论,现场分组开展辩论赛;通过直播和线上投票的功能,吸引每个学生各抒己见,设身处地参与到案例场景中;通过学生评论区弹幕说出自己的想法,辩论实时投票,教师收获教学反馈;教师还可以对职业生涯管理涉及的心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进行延伸,启发学生对职业选择的思考。再如,在战略规划模块,让学生自主分组,进行无领导小组协作,在人力资源虚拟仿真系统上情景模拟完成组建公司、市场分析、战略制定等一系列指令,最后形成角色分工合作,履行职位职责,推选出“公司总经理”上台述职,接受师生的提问,在此实训模块中,不仅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而且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际等实践能力。

(三)课后探索阶段课后是学生巩固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成效,满足学生高阶性认知发展需求的阶段,虽然在课中阶段学生对课程理论的实践运用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单次的实训实操尚未形成扎实的专业技能。如果课前课中是自我理解和分享理解,那么课后则是对课前和课中知识的反思与升华,针对课前课中的内容提出新的挑战。具体操作方面:教师针对性地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布置兼顾个性化和拓展性的课后作业,促进学生浅层学习向高阶学习的转变,例如模块化课程论文、专题讲座心得、文献阅读笔记和专题调研报告等课后作业。由于此类课后作业注重学科前沿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权衡自身情况选择相应任务,系统会根据学生选择的任务推送学习资源,例如名师在线讲座链接、知网文献和专题调研资料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探究学习。

(四)课终提升与考核混合式教学应该注重全程观,而课终是课程教学的最终一环。在传统的人力资源课程中,课终意味着闭卷考试,这种结课考核偏重理论知识,形式呆板,考核结果基本通过,大部分优良,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真实水平。要改变传统单线教学学业质量“低水平均衡陷阱”的现象,应废除统一答案的闭卷模式,回归到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终环节凸显知识、实践和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需求。在混合式双线教学中,课终考查了前三阶段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注重过程性考核,即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双线教学出勤率,任务完成度和互动积极度等。为保障双线教学的教学模式有序进行,过程性考核应占据较大的分值,决定课程的通过率;另一方面从“产学研”相结合出发,创新课程结果性考核方法,例如课终阶段,教师可以在教学管理系统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双百工程”或“挑战杯”创业大赛,要求学生规定时间以个人或团队方式线上提交与本课程相关的申报书,通过线上生生互评,师评和校评获得项目评分;或者,参加校企合作的人力资源实习项目,企业线上评分获得实习考核评价。最后把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结合,合理分析各部分内容的权重,得出课程分值。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