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二下学期学习计划

初二下学期学习计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04 07:21: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二下学期学习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二下学期学习计划

第1篇

案例背景:还记得初一刚进校时有张肉乎乎小脸的玲,活泼好动,在新班委选举时脱颖而出,成了学习委员兼数学课代表,期中考试考了第二名。整个初一,讨人喜欢的她总是老师们表扬的对象。

初二时,玲偶有几次迟到,偶有几次身体不适请假,更有几次检测不理想,因她以前的良好表现,老师并未在意。直到期中考试,她掉到了第十名。我找她谈话,找她父母了解情况,最后却只能归结为身体的原因。但初二下学期玲迅速掉到了二十几名,我不免多了些疑问。去她家家访,一切正常,无意间却在她的书桌上发现了一只白色手机。她妈妈说,这是她外公给她的奖励,平时放家里当闹钟用,没入网;我翻阅了一下,确实如此,但手机并不显新,我就建议她父母,买一只闹钟替换掉这只手机。回到班上,我暗中找到我们班的“网虫”小路,通过他了解到玲有QQ号,但在班级群里并不活跃,只是查到她有手机上网的记录。看来我的猜测并没错,再次找到她,她也承认自己偷偷办了手机卡,我没收了她的卡,她也保证不再碰手机。于是,相安无事地完成了初二的学业。

初三来临,一切都那么忙碌,但她的成绩并未见起色,精神却很萎靡。我联系家长,希望他们能给孩子更多关注,但他妈妈说她在家学习很抓紧,也带她去看过医生,医生只说太疲劳而已。但小路又带来新信息:玲用手机上过几次QQ,我将这一信息反馈给她父母。终于,有天夜里她父母发现她躲在被窝里玩手机。当她看到我满是责备的眼神,泪流满面,她说她也知道玩手机是不对的,但学习太累了,她想通过手机来放松。但越玩越想玩,有时也决心玩一会儿就学习,但玩着玩着就忘了时间,什么也不想做了。晚上也睡不着,总得玩着手机才能入睡。但她又说,看着父母与老师为她那样操心,她也很想用心学习,但是她却控制不了自己,整天想她的农场、牧场,想看朋友的留言与空间。看着眼前这个形容憔悴、痛苦万分的孩子,我觉得自己很无力,这是我以前教育教学经历中从未遇到过的状况!

案例剖析:后来我上网一查,才知道这就是平时早有耳闻的“手机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对手机有一种难以摆脱的迷恋,离了手机,坐立难安,以致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

结合网上专家的建议,我与她父母从两方面出发对孩子进行帮助:

首先,孩子是有个性的孩子,过多的管教与提醒只能使孩子丧失主动性与责任感。于是采用了“理性感染疗法”,让她与学习委员阿珂同桌,并安排前后左右是3个学习很优异又与她较要好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让她们在学习中给予她帮助,让她融入到学习小组中,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并让她们在平时的相处中,多给予她心理疏导,用言语与行动唤起她对自己生命的责任感。增加她的学习动力,帮助她制订了初三剩下的几个月的学习计划,帮助她把学习任务变得紧迫,以改变她做作业时易分心看手机的习惯。

其次,经过多次的谈话,我知道她有想自控的愿望,但心里总惦记着手机,特别是双休日。所以我提倡采用“转移注意力法”,建议她父母让她重新利用双休日去学她一直想学的古筝和跆拳道,将她的注意力慢慢引导过去。第一周她就在日记里写道:“练完跆拳道回来,我大汗淋漓,很累却很带劲,那天我睡得很沉很香。”在大家的共同关心下,她慢慢地融入了小组的讨论学习,上课也开始举手发言。虽然中考逼近,落下的功课又多,但她已能专注于学习,很少想到手机,并能乐观地对待自己的学习了。中考过后,她虽然没有考进淳中,但她却说:“普通高中我一样考大学,老师相信我!我能行。”

第2篇

关键词:创造性、把握、整合、改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死记硬背’教材。”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初中物理教材呢?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要从全局把握教材,了解初中物理的编排线索。

人教版新教材在是物理教材(试用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的调整而来的。笔者对两个版本的教材进行了对比,从知识内容上看,是做出了比较好的调整。这种调整更加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我们在使用这个教材时,仍然会面临诸多的问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数学能力不能满足对物理学习的要求。比如在学习密度知识时,对同一种物质,其质量跟体积成正比的定量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当困难。原因在于初二下学期的学生对正比例函数还不太清楚。这样教师教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吃力。怎么办?我认为完全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先教一些对数学要求比较低的知识,同时要做好跟数学教师的协调工作;也可以先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让数学教师做一些适当的调整,以更能适应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深挖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中一些不合理或不科学的地方进行大胆地改进。

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的设计是不合理甚至是不科学的,现举两面例加以说明。一是“做功和物体内能的改变”的演示实验中,用一个广口瓶里面加少量的水,然后用塞子塞住,通过塞子中央的导管往里面打气,当里面的气压过大时,塞子被冲出来,同里看到瓶口冒“白气”。如果我们按教材设计的方案来做,十有八九是不会成功的。原因是当塞子被冲出来时,瓶内的气压不够大,瓶内的水蒸气对塞子做功不够多,其内能变化不大,温度降低不多,基本没有发生液化现象,所以看不到白气。显然,教材设计的实验方案是不科学的。如果我们吃透了教材,真正领会到:“物体对外做做,则物体的内能会减小”。我们就可以很轻易地找到该实验的替代方案:把一个矿泉水瓶(里面剩余少许水)的瓶盖拧紧,然后使劲拧瓶体,当里面的空气(含水蒸气)被压缩到一定的程度时,瓶盖被冲开,同时,瓶口出现明显的“白气”;二是,在“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探究实验中,旧教材中是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进行加热,加热相同的时间来观察两种液体温度的变化,比较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从而引出“比热容”的概念。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原因是,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如果用一个酒精灯分别来做,一是减弱了实验的直观对比性,二是实验时间过长,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新教材把这个实验做了一个很大的改进:用两个功率相同的电加热器(俗称热的快)对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进行加热,经过相同的时间后,比较两种液体温度变化的情况。笔者在教材改动以前就是这样做的,当时实验过程进行了大约16秒,两种液体的温度变化就出现了很大的差异。笔者当时在做这个实验时,十分注意一些细节,比如考虑到了两个烧杯(用来装液体)就应该是完全一样的,温度计离热源距离也是一样的,按当时的做法,笔者很兴奋,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成功。事后,笔者静下心来一想,这里是不是还有一些我们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呢?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两种液体的温度就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后来,仔细一想,笔者没有注意到热辐射的问题。事实上,温度计并没有真正地反映液体的温度,原因是温度计的玻璃泡毕竟离热源过近,玻璃泡感受到来至于热源辐射的热而迅速升温。因此,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我对装置进行了简单的改进。即两个杯子里各安装了一个搅拌器,液体温度的变化就没有原来那来快了,但两种液体的温度变化的差异还是十分明显的。显而易见,后面的这种做法是更科学和合理的。

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就要做好不同版本教材的整合

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由传统的“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教师不再是消极地传授专家开发的现成的课程“产品”,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要结合具体教育情景批判性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其间可能涉及教材内容的调整、加工、资源的整合、改造和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配套的教材也在起始年级使用,可谓与时俱进,增强了教材的适应性。但教学情境是复杂多变的、动态生成的,教材追求的普适性和教学情境的独特性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教材作为一种正式的课程文本,在体现课程设计者的意图和理念的同时,也承载了教材编制者所秉承的思想和观念。尽管教材编制者在教材编制过程中,尽量考虑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但当教材发到学生手,并不能完全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努力把教材转化为学材,使教材内容“活化”成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使“静态”的教材更加适应“动态”的教学情境。为此,作为教师,要尽量收集不同版本的教材,了解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和优势,把其优势整合起来。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材研读和备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