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校舍安全工程

校舍安全工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06 21:28: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校舍安全工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校舍安全工程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立足我区中小学校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舍建筑质量,彻底消除安全隐患,高标准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改善安全现状,保证全区教育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将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与学校布局调整、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深入调研,摸清全区中小学现状,根据区域人口发展趋势和规模,按照省市有关学校建设标准,科学编制全区学校布局规划、镇域学校布局规划,制定校园建设详细规划。在此基础上,根据校舍危房的分布情况、危险程度和房屋用途等因素,对中小学校舍分三年进行改造。凡布局调整规划中不再保留的学校,不纳入改造范围。

(二)先急后缓原则。鉴定结果为危房的校舍,应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符合学校布局规划需保留的学校,其危房要按照危险程度,分别通过拆除、拆除重建、易地新建等方式进行改造处理;在布局规划中不再保留的学校,其危房要按照危险程度和使用时间,分别通过隔离封闭、拆除、撤离学生等方式进行处理,确保学生安全。

(三)分级管理原则。全区年校舍安全工程规划实施项目共517个。根据年度项目规划情况,由教育部门审核把关,将其中部分建筑体量和投资较大的学校重要建筑,如教学楼、综合楼等项目,列为区级重点项目,由区、镇(街道、开发区)两级负责组织实施;其余的工程项目由各镇(街道、开发区)和学校负责组织实施。

三、资金安排与管理

我区国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资金以区为主筹集,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奖励性补助;民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资金由投资方和主办方承担,区政府负责指导和监督。

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资金由区、镇(街道、开发区)两级财政筹措。列入区级重点项目的区属学校工程建设资金由区财政负担。列入区级重点项目的农村学校工程建设资金,由区、镇(街道、开发区)两级财政按照4:6比例分别负担,其中财政支付转移镇按照6:4比例由区、镇分别负担。未列入区级重点项目的工程,由各镇(街道、开发区)、各学校自行负责资金筹措,区政府根据工程完成情况,给予奖励性补助。

加强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资金的管理,切实做到专款专用。区财政局要设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确保按工程进度拨付工程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校舍安全工程实行区政府统一领导,分级实施,部门协作,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调整充实全区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全区校舍安全工程实施,区教体、发改、财政、监察、国土、住建、规划、环保、水务、审计、安监、人防、消防、房管、地震、气象等部门单位参加。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体局,由各单位派员组成,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二)严格工程标准。校舍安全工程所有项目要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新建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应具备一级资质,加固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应具备二级资质。规范招标管理,加固项目和新建项目可合理组合进行“打包”招标。加强质量管理,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使校舍安全工程成为“精品工程”、“放心工程”。

第2篇

工作目标:通过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对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洪水、台风、火灾、雷击等灾害的防灾避险安全要求。

主要任务:从2009年开始,用3年时间,对全县中小学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拆除重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集中重建整体出现险情的D级校舍、改造加固局部出现险情的C级校舍,消除安全隐患。2009年完成任务总量的30%,2010年完成总量的60%,2011年完成总量的10%。

二、实施办法

(一)加强领导

全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由县政府统一领导,各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具体落实。县政府成立了“*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校安办),校安办下设五个工作组,其中规划及工程实施工作组设在县教育局、排查鉴定工作组设在县建设局、资金管理工作组设在县财政局、项目推进工作组设在县发改局、监督检查工作组设在县监察局。

各乡镇政府要积极配合校安办做好校舍安全工程改造与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二)排查鉴定

8月1日—9月10日,由排查鉴定工作组牵头,并和规划及工程实施工作组共同制定排查鉴定方案,依法对全县所有中小学校舍进行逐栋逐室排查。排查鉴定工作组要将排查结果分A、B、C、D四个级别形成鉴定报告。C级校舍由排查鉴定组做出加固改造方案,D级校舍必须拆除重建。

(三)科学规划

规划及工程实施工作组根据排查鉴定结果,本着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原则,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专项工程,科学制定校舍安全工程总体规划及2009—2011年度C级校舍加固改造计划和D级校舍重建计划,并于2009年11月30日前完成全县所有中小学校舍整体加固、改造规划制定工作。

(四)资金筹措与管理

1、校舍安全工程改造资金由中央专项资金和地方专项资金两部分构成。地方专项资金部分按省级和县级5:5分担。

校舍安全工程排查鉴定经费由省、县按5:5分担解决。

县财政局应采取预算调整等相应措施,足额安排2009年校舍安全工程专项资金、排查鉴定费和充足办公费。2010年和2011年校舍安全工程专项资金要列入同年度县级财政预算。县发改局要积极向省、市争取项目资金。县民政局要通过慈善总会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各界募捐。布局调整撤并校的校园、校舍应由县教育局与县财政局共同协商后进行拍卖,变现后集中用于校舍安全工程。

根据[2005]44号文件规定,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执行有关减免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等优惠政策。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应全部予以免收。涉及经营性收费,应在服务双方协商的基础上,予以减、免、缓。乡镇政府对工程建设所收取的各项费用一律免收。

2、设立*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资金专户。校舍安全工程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按工程进度及质量要求拨付工程款。

(五)规范运行

校安办根据各年度计划,按时组织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项目实施要严格遵循基本建设程序规范进行,在工程立项、勘察设计、政府采购、施工监理、资金管理、竣工验收、预决算审计、档案管理等方面,都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和行业标准。

工程项目实行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工程建设必须执行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原则,严禁出现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对各项目学校的招标书、投标书、图纸、合同、各施工阶段的质量检测报告、竣工验收报告等要全部归档。

三、责任追究和社会监督

规划、勘察、设计、施工与管理、监理、质检等单位要各负其责。校舍安全工程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对因工作不力、管理不严或违规操作等造成工程安全隐患或事故的,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要对资金使用情况实行跟踪监督。对挤占、挪用、克扣、截留、套取工程专项资金、违规乱收费或减少本地政府投入以及疏于管理影响工程目标实现的,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3篇

A类结构的抗震验算,优先采用与抗震鉴定相同的简化方法,但应按加固后的实际情况,取相应的计算参数和构造影响系数“;JGJ116-2009”明确不同后续使用年限的抗震验算方法。对于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中小学校舍,结构材料性能设计指标、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按现行设计规范、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于后续年限少于50年的结构,按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规定的A、B类建筑结构,其设计特征周期,原结构构件材料性能设计指标、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等应按GB50023-2009规范规定采用,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采用“抗震加固的承载力调整系数”替代。A类建筑,新增钢筋混凝土构件、砌体墙体仍按单构件对待“,抗震鉴定的承载力调整系数”加固后的构件仍应依据其原有构件按“GB50023-2009”规定采用。B类建筑,宜按现行国家GB50011-2010规范规定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值采用。对于加固的砌体块材、砂浆和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钢材的性能指标应符合GB50011-2010第3.9节第3.9.2条第3款的要求规定,其他各种加固材料和胶粘剂的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范要求。

2中小学校舍几种结构类型建筑的加固

2.1多层砌体建筑的加固

适用条件是多层砌体的最大高度和层数符合“GB50023-2009”的第5.1.2、表5.2.1、第5.3.1、表5.3.1规定的要求,加固后的楼层、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按“GB50011-2010”验算墙段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在“JGJ116-2009”第5.1.4、5.1.5条中的公式5.1.4、5.1.5-1、5.1.5-2中的BO、VRO皆为原先楼层或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原有墙段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这些值均以“GBG50023-2009规范”的计算结果为依据,各种系数仍按“GBG50023-2009”规定取值计算,加固的ψ1、ψ2取值按“JGJ116-2009”第5.1.4、5.1.5条条文说明,满足相应条件均取1.0,那么公式5.1.4、5.1.5-1、5.1.5-2中只有“η”加固增强系数,按不同的加固方法计算出不同的增强系数,加固后验算的实际是鉴定计算的“接力”,基础数据来自鉴定计算。

2.1.1水泥砂浆和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

“JGJ116-2009”第5.3.7条强调了以下几点:①板墙与原有楼板,周边结构构件应采用短筋,拉结钢筋可靠连接;②板墙的钢筋应与原墙充分锚固;③板墙应有基础,条件允许时基础埋深同原有基础。第5.3.1、5.3.2这两条明确规定了这种加固的设计方法、构造要求;加固后的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计算公式5.3.2-1、5.3.2-2,以及加固的砖墙刚度提高系数计算公式5.3.2-3、5.3.2-4、5.3.2-5,如何施工见5.3.3条,具体做法见09SG619-1第44~57页。

2.1.2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

“JGJ116-2009”第5.3.7~5.3.9条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时,由于混凝土与砖砌体的弹性模量相差较大,混凝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而其强度等级不宜过高,厚度也不宜过大,第5.3.7条强制性条文要求:①板墙与原有楼板,周边结构构件应采用短筋、拉结筋可靠连接;②板墙的钢筋应与原墙体充分锚固;③板墙应有基础,条件允许时基础埋深同原有基础。板墙加固后,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可按“JGJ116-2009”公式5.3.2-1计算,其中板墙加固墙段的增强系数,原有墙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为M2.5和M5.0时可取2.5;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为M10时可取0.8。其施工方法参照双层加固要求做即5.3.3条,板墙可支模浇筑或采用喷射混凝土,其具体做法可见09SG619-1第17~44页。

2.1.3增设抗震墙加固

“JGJ116-2009”第5.3.10~5.3.12条是增设砌体抗震墙加固设计的材料构造,连接做法,新老墙的连接,新墙基础要求经加固,横墙间距的体系影响系数应作相应改变,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按5.3.10公式计算。采用增设现浇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加固砌体房屋时,应符合“JGJ116-2009”5.3.12条规定,加固后楼层增强系数按5.3.10公式计算,其中增设墙段的厚度可按240计算,墙段的增强系数,厚墙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高于M7.5时可取2.8,M10时可取2.5。

2.2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加固

2.2.1一般规定

本节与GB50023-2009第6章有密切关系,钢筋混凝土房屋的加固,体系的选择和综合抗震能力验算是基本要求,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从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出发,防止因加固不当而形成搂层刚度、承载力分布不均匀或形成短柱、短梁、强梁弱柱等新的薄弱环节。②在加固的总体决策上,应从房屋的实际情况出发,侧重于提高承载力或提高变形能力或二者兼有,必要时,也可采用增设抗震墙,改变结构体系集中加固,而不必对每根梁柱普遍加固。③加固结构体系的确定,应符合抗震鉴定结论而提出的方案,当改变原框架结构体系时,应注意计算楼型是否符合实际,整体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的取值方法应明确。④加固的抗震验算与砌体结构类似,也可采用与抗震鉴定同样的简化方法;此时,混凝土结构综合抗震能力应按加固后的结构状况,确定其地震作用,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的取值。加固后的验算方法: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时,就是采用“GBG50023-2009”第6.2节第二级鉴定规定的方法,取典型的平面结构计算;但其中,结构的地震作用要根据加固后的实际情况按“JGJ116-2009”第3.0.4条规定计算;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除了按“GB50023-2009”附录C计算外,仍需按“JGJ116-2009”第六章规定考虑新增构件应变滞后和新旧构件协同工作的程度的影响,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构造影响系数也按本章的有关规定确定。

2.2.2加固方法:

“JGJ116-2009”第6.2.1条列举了结构体系和抗震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供大家选择的有效加固方法。在加固之前,应尽可能的卸除加固构件相关部位的全部荷载(起码是局部停止使用)。原有的A类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属于单向框架时,需通过节点加固成双向框架,当节点加固程度较大,也可按GB50011-2010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墙体布置要求,增设一定数量的钢筋混凝土墙体并加固相关节点而改变结构体系,从而避免对所有的节点予以加固;对于B、C类混凝土框架结构,当时执行的GB50011已经明确规定设计为双向框架,一般不会出现单向框架。单跨框架对抗震不利是十分明确的,当鉴定报告结论明确要求加强时,可按本条规定选择增设墙体、翼墙、支撑或框架柱的方法;需注意增设墙、支撑、柱的最大间距,应按多道防线的设计原则,符合设计规范。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墙体布置最大间距的规定,且不得大于24m,框架—抗震结构的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见GB50011-2010第6.1.6表6.6.1;各种加固方法在“JGJ116-2009”第6.3节中有详细叙述。

2.2.3加固设计及施工

本节将从设计、材料、施工详细的介绍几种近年来成熟的加固补强的具体方法。

2.2.3.1增设抗震墙或翼墙

增设抗震墙的加固方法,通过改变结构体系实现多道设防,避免对梁、柱的普遍加固,设计按框架—抗震墙结构进行,为了使增设抗震墙加固有效,以下几点应注意:①墙体的最小厚度;②墙体的最小竖向和横向分布筋;③新增构件的应力滞后,在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时,新增混凝土和钢筋强度均应乘以折减系数;④加固后抗震墙之间楼、屋盖长宽比的局部影响系数应作相应改变。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或翼墙加方法的构造要求及加固后截面的抗震验算方法,地基承载力、复核梁跨度减小,以及确保新老构件连接的三种方法:锚筋连接、钢筋混凝土套连接、锚栓连接及施工要求见“JGJ116-2009”的第6.3.2、6.3.3条,施工加固可参见09SG619-1第94~99页。

2.2.3.2钢筋混凝土套加固

“JGJ116-2009”第6.3.7条强制性条文规定了采用钢筋混凝土套加固的基本要求,使用这种方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混凝土套的纵向钢筋要与其两端的原结构构件如楼盖、屋盖、基础和柱的上下等可靠的连接。②应考虑新增部分的应力滞后,作为整体构件验算承载力,新增的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均应乘以折减系数。A、B、C类建筑不同,采用钢筋混凝土套加固的设计要求不同;对新增的箍筋,应采取措施加强与原构件的拉接,如采用锚筋、锚栓、短筋焊接等方法。加固后的梁柱可作整体构件进行抗震验算,其现有的承载力,A、B类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按现行“GB50023-2009”规定的方法确定,C类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按现行GB50010-2010规定的方法确定。其中,新增钢筋混凝土的强度折减系数不宜大于0.85;当新增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原框架柱高一个等级时,可直接按原强度等级计处而不再计入混凝土强度的折减系数。对于A、B类钢筋混凝土结构,按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验算时,梁柱箍筋、轴压比等的体系影响系数可取1.0。钢筋混凝土套的施工要求见“JGJ116-2009”第6.3.9条,施工详图可参见09SF619-1第91~99页。

2.2.3.3粘贴钢板加固

“JGJ116-2009”第6.3.10条是参照《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制定的,该条规定了采用粘贴钢板加固方法的要求,加固前应卸载,且应注意防火和防腐的要求。GB50367-2006规范中承载力计算公式是针对静载的,胶粘剂在拉压反复作用下的性能与荷载下有所区别,从偏于安全的角度,采用GB50367-2006的计算公式时,原有混凝土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与抗震鉴定时的取值相同,需取rRa(其值依据后续使用年限的不同而变,均小于1.0),而钢板部分的承载力的“抗震加固承载力调整系数”取1.0,例如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公式为:V≤V0/rRa+VSP,式中V0/rRa为原有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对于A、B类,可按“GB50023-2009”第6章的有关附录计算,即材料强度、计算公式与现行GB50010-2010规范不同。为了解决粘贴的钢板与原结构构件的有效粘接,宜采用膨胀栓压紧钢板使胶粘剂均匀。

2.2.3.4粘贴纤维布加固

“JGJ116-2009”第6.3.11同样来自GB50367-2006规范,但对采用粘贴纤维布加固梁柱时提出了一些要求,与粘钢一样,也提出了加固设计和施工要求,加固前应卸载,并强调对碳纤维的防火要求。GB50367-2006规范中的承载力计算公式也是针对荷载的,与粘钢加固一样,对原有混凝土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与抗震鉴定时的值相同,需取rRa(其值依据后续使用年限的不同而变,均小于1.0),碳纤维部分的承载力的抗震加固承载力调整系数取1.0。无论梁、柱原有混凝土构件抗震承载力与抗震鉴定时的取值相同,需取rRa(其值依据后续使用年限不同而变,均小于1.0);施工前应先卸载,具体做法详见09SG619-1第85、86页。

3结语

第4篇

关键词:校园网;网络安全;方案设计

当前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学校校园网络,为学校师生提供了更好的工作及学习环境,有效实现了资源共享,加快了信息的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1】。然而校园网网络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安全问题,极易导致学校的网络系统出现问题,因此,要想保证校园网的安全性,首先要对校园网网络安全问题深入了解,并提出有效的网络安全方案设计,合理构建网络安全体系。本文就对校园网网络安全方案设计与工程实践深入探讨。

1.校园网网络安全问题分析

1.1操作系统的漏洞

当前大多数学校的校园网都是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这就加大了安全的漏洞,服务器以及个人PC内部都会存在着大量的安全漏洞【2】。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导致这些漏洞被人发现并利用,极大的破坏了网络系统的运行,给校园网络的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

1.2网络病毒的破坏

网络病毒是校园网络安全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其能够使校园网网络的性能变得较为低下,减慢了上网的速度,使计算机软件出现安全隐患,对其中的重要数据带来破坏,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计算机的网络系统瘫痪。

1.3来自外部网络的入侵和攻击等恶意破坏行为

校园网只有连接到互联网上,才能实现与外界的联系,使校园网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但是,校园网在使用过程中,会遭到外部黑客的入侵和攻击的危险,给校园互联网内部的服务器以及数据库带来不利的影响,使一些重要的数据遭到破坏,给电脑系统造成极大的危害。

1.4来自校园网内部的攻击和破坏

由于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一些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出于对网络的兴趣,不经意间会使用一些网络攻击工具进行测试,这就给校园网络系统带来一定的安全威胁。

2.校园网网络安全的设计思路

2.1根据安全需求划分相关区域

当前高校校园网都没有重视到安全的问题,一般都是根据网络互通需要为中心进行设计的。以安全为中心的设计思路能够更好的实现校园网的安全性。将校园网络分为不同的安全区域,并对各个区域进行安全设置。其中可以对高校校园网网络安全的互联网服务区、广域网分区、远程接入区、数据中心区等进行不同的安全区域。

2.2用防火墙隔离各安全区域

通过防火墙设备对各安全区域进行隔离,同时防火墙作为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区域之间信息的出入口,配置不同的安全策略监督和控制出入网络的数据流,防火墙本身具有一定的抗攻击能力。防火墙把网络隔离成两个区域,分别为受信任的区域和不被信任的区域,其中对信任的区域将对其进行安全策略的保护,设置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防火墙在接入的网络间实现接入访问控制。

3.校园网网络安全方案设计

3.1主干网设计主干网可采用三层网络构架,将原本较为复杂的网络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每个层次注重特有的功能,这样就将大问题简化成多个小问题。

3.2安全技术的应用3.2.1VLAN技术的应用。虚拟网是一项广泛使用的基础,将其应用于校园网络当中,能够有效的实现虚拟网的划分,形成一个逻辑网络。使用这些技术,能够优化校园网网络的设计、管理以及维护。

3.2.2ACL技术的应用。这项技术不仅具有合理配置的功能,而且还有交换机支持的访问控制列表功能。应用于校园网络当中,能够合理的限制网络非法流量,从而实现访问控制。

3.3防火墙的使用防火墙是建立在两个不同网络的基础之间,首先对其设置安全规则,决定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包是否允许通过,并对网络运行状态进行监视,使得内部的结构与运行状况都对外屏蔽,从而达到内部网络的安全防护【3】。如图一所示。防火墙的作用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是防火墙能够把内、外网络、对外服务器网络实行分区域隔离,从而达到与外网相互隔离。二是防火墙能够将对外服务器、网络上的主机隔离在一个区域内,并对其进行安全防护,以此提升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三是防火墙能够限制用户的访问权限,有效杜绝非法用户的访问。四是防火墙能够实现对访问服务器的请求控制,一旦发现不良的行为将及时阻止。五是防火墙在各个服务器上具有审计记录,有助于完善审计体系。

4.结语

总而言之,校园网络的安全是各大院校所关注的问题,当前校园网网络安全的主要问题有操作系统的漏洞、网络病毒的破坏、来自外部网络的入侵和攻击等恶意破坏行为、来自校园网内部的攻击和破坏等【4】。要想保障校园网网络的安全性,在校园网网络安全的设计方面,应当根据安全需求划分相关区域,用防火墙隔离各安全区域。设计一个安全的校园网络方案,将重点放在主干网设计、安全技术的应用以及防火墙的使用上,不断更新与改进校园网络安全技术,从而提升校园网的安全性。

作者:金茂 单位:杭州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余思东,黄欣.校园网网络安全方案设计[J]软件导刊,2012,06:138-139

[2]张明,姜峥嵘,陈红丽.基于WLAN的无线校园网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12,13:63-65+68

第5篇

1问题与机遇

(1)2005年对全市农村饮水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评估,全市农村还有99万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主要存在水质不达标,(氟、砷超标,苦咸水,污染水等),水量不达标,方便程度不达标,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等问题。2010年按着国家规定的水质、水量、方便程度、水源保证率饮水安全标准重新评估,全市还有70.46万农村人口和15.46万农村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涉及70个乡镇、566个行政村及794所学校85.92万农村人口和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饮用高砷水人数为0.079万人;苦咸水人数为23.33万人;细菌学指标超标严重、未经处理的地表水人数为3.62万人;污染严重、未经处理的地下水人数为7.23万人;其他饮水水质问题人数为4.66万人;水量不达标人数为8.84万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人数为4.82万人;水方便程度不达标人数为17.89万人。(2)武威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分布广泛、类型复杂、危害严重,直接影响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浪费了大量劳力,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又严重制约着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3)本着高标准、高起点、投资省、效益佳、整乡镇整灌区推进、与村镇规划有机结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原则,优先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增加供水工程科技含量。紧紧抓住国家投资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机遇,同时,多方筹资,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十二五”期间解决85万多农村人口和学生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提供了重要保障,163万农村人口、学生的解决了饮用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其中享用自来水的人口达130多万人。

2成效与措施

(1)建设思路。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思路”和“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规模化设计、标准化施工、规范化管理”的原则,修建“跨乡镇整灌区上规模上档次的集中式供水工程”为重点,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2)建设成效。“十二五”期间先后扩建新建了西营、黄羊、杂木、金塔、清源、古浪河、新河等“千吨万人”或“万吨十万人”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100多处,使农村130万多人享用上了卫生洁净安全可靠的自来水,163万多农村人口基本解决了饮水不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了85%以上。(3)主要措施。水库水和河道地表水区域,修建集中供水厂,原水经沉淀、过滤、消毒等处理达到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后,铺设供水管网来解决农村群众饮水问题;无地表水资源区域,采取新建或利用已建水源井、修建调蓄水池、通过管道加压或自流供水到户形式。居住较为集中的山区,利用沟谷内浅层地下水做为供水水源,修建截引工程,新建调蓄水池,铺设供水管道,供水入户;居住较为分散的农户,根据具体情况建造分散式供水工程,无可靠水源时,可建造雨水集蓄工程,有浅层地下水或山泉水时,可建造小电井等以户或几户为供水单元的分散式供水工程。

3益效分析

3.1保障了农村农民基本生存生活条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了农村农民基本生存生活条件,提高了健康的生活质量,保障了农村农民的发展需要,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农村饮水工程一是对人的解放,解脱了重复繁重复杂的劳动,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二是使农民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学习文化和技术,以智力和技术建设发展新农村。三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促使了精神面貌和精神文明前所未有的变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证,解放生产力的作用意义更加深远。四是明显提高农民生活舒适度,尤其是减轻农村妇女的劳动强度,解脱部分老人和儿童拉驮水的负担。五是节约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大量取水费用。据典型调查,民勤县湖区人饮工程受益范围内,年节省拉水运费至少150元/人;古浪县古浪河人饮工程,年节约劳动工日50个/户;天祝县金强河流域内人饮工程,年节约拉水费用262元/人;在一些山区人饮工程建成后长期担水、取水需要的壮劳力可以外出打工,增加收入1500元/户以上。六是农民用水方便了,饮水卫生了,习惯改变了,介水疾病减少了,医疗费用大幅度下降,据全国的调查,介水疾病高发区人均节约医疗费200元以上。据武威调查,泗水人饮工程,节约医疗费129元/人,全市平均节约在45元/人以上。

3.2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工程的建成和运行改善了农村农民的基本生存生活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的发展能力,促进了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重要基础。尤其是与供水和用水直接相关的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庭院经济等将提高发展速度,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1)规模水厂的建设,水的问题解决了,规模养殖场快速发展;饮水工程的建设使有条件的农户发展了规模养殖,无条件的农户也增加了零散的畜禽养殖数量;总体上增大了养殖业的效益和农民的经济收入。2013年武威市新建规模养殖场481个,达2507个,新发展规模养殖1.64万户,达到11.42户。养殖业达到了牛存栏55.69万头,出栏21.28万头;猪存栏109.32万头,出栏121.19万头;羊存栏312.27万只,出栏159.52万只;肉类产量13.53万吨,奶产量1.32万吨,蛋产量1.37万吨;畜牧业增加值实现30.51亿元,农村人口人均1871元。比2011肉类产量增加8.8%,奶产量增加50%,蛋产量稳定发展;畜牧业增加值增加41.5%,农村人口人均增加90%。(2)农村供水工程在保障生活用水的同时,将节省的水量用来发展庭院经济和温棚种植,也可通过供水置换出水质较差的水用以庭院种植。据天祝县岔口驿人饮工程典型调查,庭院经济收入可达到10.13元/(人•年)。初步测算,全市受益地区庭院经济人均收入在35~45元,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庭院经济的收入还可增加。(3)农村饮水工程为发挥一技之长的农户保障了基本的生产条件,提供了致富机会。如开设农家乐园、餐饮业、加工业、开发业等,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增加,节约置换出的水资源支持地方工业的发展,取得了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2013年工业增加值119亿元是2009年的2.45倍,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98亿元是2009年的2.41倍,水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3缩小了城乡差别饮水工程的建成和饮水得到基本保证后,改变了农村生活方式和一水多用的现象,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卫生意识,增强了农民的自豪感,缩小了城乡差距。(1)用水方便了,农民购买了洗衣机,并方便使用,穿着干净整齐,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家庭洗浴设施,心理与身体健康水平有效提高;修建了水冲厕所和家庭暖气即方便又卫生等。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显然和城市没多大区别,大大缩小了城乡差别。(2)用水保障的情况下,拓宽了经济增收渠道,逐步脱贫致富奔向小康。从过去的找水、拉水、担水或驮水的重负下解脱出来的农民外出打工,即增加了收入又领略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开阔了眼界,打破了农村的封闭;一部分农民有时间和精力接受教育培训,提高了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从而带动整个农村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的提高,为真正缩小城乡差别铺垫了基础。

3.4促进了社会稳定(1)农村饮水工程的实施,是党和政府为农民群众办的大好事,使广大农民吃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自来水,改善了农村生活面貌和项目区社会关系,消除了一些消极和排斥情绪,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民群众对政府和干部的工作更热心、更支持了。(2)居住在边远、高山地区少数民族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由来已久,他们从饮水安全工程中切身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民族政策的温暖,从通水前后生活质量的对比上看到了希望,进一步坚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3)随着缺水局面的改变,用水引起的纷争大大的减少,农村社会变的将更加祥和稳定。

第6篇

【关键词】: 地下建筑 消防设计 耐火性能防火分区防烟分区 地面建筑 自动喷水系统疏散出口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和利用地下建筑的势头是非常繁忙的,地下建筑火灾已经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越来越多的地下建筑,面积不断扩大,如出现了大量的地下旅馆,餐厅,商场,集贸市场,网吧等地犹如雨后春笋,各种功能也越来越复杂。地下建筑已开发利用三种类型:

第一,原来的地下战备建设的防空洞,隧道。

第二,原有的地下建筑。

第三,在新的高层建筑的地下室。

地下建筑比地面建筑的消防安全,存在更大的火灾危险性。相同的地面建筑,内部可燃物多材料,而且用火,用电频繁,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火灾。如在1992年,浙江省人防工程安全检查不完全统计,该省已开发利用的地下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其中杭州市投入使用的七十多个,居浙江省发展之首。尤其是像宝石大型地下工程施工,这整个大面积在国家都是是数一数二的。与地面建设有区别的是地下建筑只存在内部空间,没有外部空间。所以在发生火灾时,大量的热量不能够透过窗户和别的空隙排出建筑并且吸收进新的空气以降低温度。因而,地下建筑火灾扑救难度大,比在地面上的建筑火灾疏散更困难,扑救难度更大,时间更长了,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从国内外多次火灾案例,也说明了这一点。如1987年11月18日,英国伦敦“皇十字”地铁车站火灾,死30人,伤10人;1988年9月巧日,南昌市福山地下贺易中心发生特大火灾,扑救了17个小时,直接经济损失148万余元;1987年4月14日,湖州市城南人防工程因违章存放电石而发生爆炸,死3人,伤4人,损失30万元。我国人防工程消防安全检查情况表明,目前国家地下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令人担忧,符合国家有关消防规范要求的仅占少数。存在的主要消防安全问题有:一是内部装饰使用了大量的可燃材料。大部分地下公共活动场所,尤其是对外营业的餐厅、歌舞厅、商城都采用大量的可燃材料进行装修,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杂,大大增加了地下建筑的火灾因素。二是安全疏散出口少、距离长,且无应急疏散的指示。一些地下公共娱乐场所只有一个安全出日。如某市一个地下歌舞厅,花了近二百万元作了装修,室内吊顶、墙壁采用木料装饰,地面铺设晴纶地毯,舞池周围均用了三夹板分隔包厢,占地2田多平方米,只有一个安全出口,且通向室外的长达100多米的走道上也没有设置安全疏散指示灯.三是没有防火分区。一些地下建筑不仅延伸距离长于1《X助米,且面积大于80以)平方米,加上内部又是由一个个小空间相连、没有防火分区;有的虽名义上作了一些防火分隔,但分隔物的耐火性能差,一旦着火,也很难控制火势的蔓延。四是电力线路敷设不规范,消防电源没有可靠保证。一些地下建筑的照明电源不落实,电线乱接乱拉,部份潮湿场所选用的电线及敷设方法不符合防火要求,极易发生电器火灾。五是防排烟设施不配套,自救能力十分薄弱。现使用的地下建筑大都仅有空气调节的通气系统,防排烟的功能.基本上没有。一些新开发的地下建筑,使用大量的塑料泡沫墙纸、墙布和晴纶、羊毛等装饰面料,火灾时的发烟量及毒性会明显增加,加之多数地下建筑没有设置和固定灭火系统,一且发生火灾很难扑救处理。

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地下建筑在设计、改造、施工中没有按照《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执行,没有严格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对此,对地下建筑进行消防安全设计十分有必要。

1、控制可燃装饰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耐火性能。地下建筑从本身结构而言,具有较好的耐火性能,一般能够满足不低于二级耐火等级的要求,但人为的大量可燃物装饰直接影响了建筑物整体的耐火性能。

2、有阻火措施的,也应视为一个防火分区。

3、合理设置安全疏散出口及路线。首先要保证安全出口的数量、宽度.经常有人的场所,每个防火分区应有两个以上的安全出口.一些地下电影院虽有多个疏散门,但疏散出来的人员只有从一个走道通向室外,这是不妥的.其次,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要保证,并禁止在通道上设置镜子玻璃等,以免受热破裂伤人。三是要提高疏散路线的安全系数。路线应尽量短捷,设置避难通道的位置、避难引导系统以及事故的照明、疏散指示。

4、设置有效的防排烟设施。烟具有使人中毒、缺氧、高温灼伤、降低视线等危害,是火灾中致人死亡的主要因素,试验表明,木材在3的度时,其发烟量为较高。地下建筑中可燃物平均重量多达2(X)千克/平方米以上,而本身的排烟能力又很差,因此防排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在限制可燃材料数量的同时,严禁采用燃烧时发烟量大、毒性大、氧指数低的材料;二是要根据使用面积,设置独立的机械排烟系统或利用工程通风及空调系统进行排烟;三是要提高建筑筑的消防安全由此可见,内部可燃材料装修增多,合理设置安全疏散出口及路线。首先要保证安全出口的数量、宽度.经常有人的场所,每个防火分区应有两个以上的安全出口.一些地下电影院虽有多个疏散门,但疏散出来的人员只有从一个走道通向室外,这是不妥的.其次,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要保证,并禁止在通道上设置镜子玻璃等,以免受热破裂伤人。三是要提高疏散路线的安全系数。路线应尽量短捷,设置避难通道的位置、避难引导系统以及事故的照明、疏散指示。时.

5、严格防火防烟分区。除影剧院、丙类以下的库房其防火分区有特殊规定外,一般地下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使用面积不应超过中以)平方米,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的可扩大一倍。一些地下建筑内大空间连通几个小空间的,应视为一个防火分区.防火分区之间,分隔物耐火极限达不到要求或穿越防火分区的通风系统没结构、构造及设施的防排烟效果,准确计算排烟量。

6、提高地下建筑的自救能力。根据规范要求,使用面积大于3的平方米的商场、旅馆、医院等场所应设置室内消火栓,使用面积超过1平方米的应分别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一般城区中的地下建筑消防给水可直接利用市政给水管网,但水压应满足建筑中最不利点,消火栓充实水柱不少于10米,否则要增设临时加压设备。室内消防用水流量计算应为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系统及水幕系统的流量之和.按每个10一15升/秒流量设置消防水泵接合器,火灾自动报替系统的选型应适应不同的场所,尤其要注意地下防潮的要求,一般宜选用离子感烟或光电感烟探测器。与此同时,还应根据地下建筑的使用性质和可嫩的类别,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规范》在不同部位配置轻便灭火器,以满足扑灭初起火灾的需要。

在二十一世纪的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过程中,随着土地资源的越来越少,城市建设者已经把目光转向地下空间开发,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大特色。但是一旦发生火灾,复杂的地下公共建筑,通风不畅,疏散困难,火灾扑救难度大,决定了火灾发生时很容易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消防安全系统并且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建筑火灾事故的发生,对地下建筑火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在地下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应用和制定方面发展的比较缓慢,现行规范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各类地下建筑的迅速发展。在目前形势下,我们的文献记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地下建筑实际需要的许多功能,地下建筑消防安全设计技术的发展和建立我们系统的性能化建筑消防安全设计规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建筑设计人员会采取更科学合理,并符合成本效益的消防安全战略,更有利的保证了地下工程施工和消防安全,从而更加有力的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自己的工作要求,作为建筑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建筑消防设计上的困难,研究更好的防火设计,因为地下建筑火灾的安全设计是最重要的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党的思想,而对人员的安全的漠视。吸取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努力的基础上的规范,良好的设计,设计人性化。

参考文献:

【1】曹登峰,浅谈商住楼的消防安全设计,《科技信息》2010年01期

第7篇

第二条  凡本市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 包括市政工程和房屋修缮工程)施工现场(以下简称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 由施工单位负责。建设单位应督促施工单位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施工现场实行逐级防火责任制。施工单位应确定一名施工现场负责人为防火负责人,全面负责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工作。

第四条  施工现场防火负责人的职责:

(一)组织宣传、执行消防法规、规章和防火技术规范,组织制定和审查施工现场的防火安全方案和措施。

(二)落实各级防火责任制。

(三)组织消防安全检查,纠正违章行为,研究消除火险隐患的措施。

(四)协助消防监督机关调查处理火灾事故。

第五条  施工现场应根据工程规模配备消防干部和义务消防员,重点工程和规模较大工程的施工现场应组织义务消防队。消防干部和义务消防队在施工现场防火负责人和保卫组织领导下,负责日常消防工作。

消防干部的确定和更换,应报当地区、 县消防监督机关备案。

第六条  消防干部的职责:

(一)协助防火负责人制定施工现场防火安全方案和措施,并督促落实。

(二)纠正违反消防法规、规章的行为, 并向防火负责人报告,提出对违章人员的处理意见。

(三)对重大火险隐患及时提出消除措施的建议, 填发《火险隐患通知单》,并报消防监督机关备案。

(四)配备、管理消防器材,建立防火档案。

(五)组织义务消防队的业务学习和训练。

(六)组织扑救火灾,保护火灾现场。

第七条  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建设工程, 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签订的承包合同,应规定分包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由总承包单位加强监督检查。

分包工程的施工单位,应按本规定实行逐级防火责任制,接受总承包单位或建设单位的监督检查。

第八条  除铁路铺轨、桥涵施工、输电线路架设、地下管线铺设、较小规模的房屋修缮工程和火灾危险性小的建设工程,以及乡村的建筑工程外, 其他建设工程的施工单位均须在开工前15日内将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防火安全措施和消防保卫方案(以下简称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 报消防监督机关审批或备案。

下列建设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由市消防局审批:

(一)国家重点工程。

(二)单栋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的工程。

(三)大型能源、电讯、交通枢纽等市政工程。

(四)市消防局认定应当审批的其他工程。

下列建设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由区、 县消防监督机关审批:

(一)单栋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不足3万平方米的建设工程。

(二)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工程。

上述范围以外的建设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 须报当地区、县消防监督机关备案。

第九条  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 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工程的位置、建筑层数、面积、高度、施工工艺、方法和使用的材料。

(二)生产、生活用火区(如锅炉房、沥青锅、 茶炉房、厨房等)位置。

(三)各种临时建筑的位置、结构、防火间距和用途。

(四)易燃、可燃材料的存放地点、堆垛体积等。

(五)工地消防给水管道、临时消防立管和室外消火栓的位置、管径;消防车道宽度和消防泵房的位置(包括泵的型号、规格),供电线路架设方位及电压等。

(六)配备消防器材的数量和种类。

第十条  施工现场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因施工需要搭设的临时建筑,应符合防火要求,不得使用易燃材料。

(二)使用电气设备和化学危险物品, 必须符合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严格防火措施,确保施工安全,禁止违章作业。

施工作业用火必须经保卫部门审查批准,领取用火证,方可作业。用火证只在指定地点和限定的时间内有效。

(三)施工材料的存放、保管,应符合防火安全要求,易燃材料必须专库储存;化学易燃物品和压缩可燃气体容器等,应按其性质设置专用库房分类存放, 其库房的耐火等级和防火要求应符合公安部制定的《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 使用后的废弃物料应及时清除。建设工程内不准作为仓库使用, 不准积存易燃、可燃材料。

(四)安装电器设备、进行电气切割作业等, 必须由合格的焊工、电工等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五)冬季施工使用电热器, 须有工程技术部门提供的安全使用技术资料,并经施工现场防火负责人同意。 重要工程和高层建筑冬季施工用的保温材料,不得采用可燃材料。

(六)施工中使用化学易燃物品时,应限额领料。 禁止交叉作业;禁止在作业场所分装、调料,禁止在工程内使用液化石油气钢瓶、乙炔发生器作业。

(七)非经施工现场消防负责人批准, 任何人不得在施工现场内住宿。

(八)设置消防车道, 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和安排足够的消防水源。

(九)消防泵房应用非燃材料建造,并设在安全位置。施工现场的消防器材和设施不得埋压、圈占或挪作他用。冬季施工,须对消防设备采取防冻保温措施。

第十一条  对在施工现场防火安全工作中作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由公安机关、上级主管部门或本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的规定, 或施工现场存在重大火险隐患,经消防监督机关指出后,不按期整改的, 消防监督机关有权责令其停止施工,立即改进;属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 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 对引起火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8篇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长效管理

1 概述

江山市位于浙江西南部钱塘江上游、闽浙赣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8o22′29″~118o48′48″、北纬28o14′29″~28o53′24″之间,市域总面积2019.48km2,其中钱塘江流域1809.1km2,长江流域面积210.381km2,南北长70.75km、东西宽41.75km。全市设有1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江山市是浙江省25个欠发达县市之一。

根据2004年11月24日水利部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水农[2004]547号),明确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分安全和基本安全两个档次,由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四项指标组成。四项指标中只要有一项低于安全或基本安全最低值,就不能定为饮用水安全或基本安全。

(1)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要求的为安全;符合《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要求的为基本安全。

(2)水量:每人每天可获得的水量不低于60升为安全;不低于40升为基本安全。根据气候特点、地形、水资源条件和生活习惯,将全国分为5个类型区,不同地区的具体水量标准可参照表1.2确定。

(3)方便程度: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为安全;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20分钟为基本安全。

(4)保证率:供水保证率不低于95%为安全;不低于90%为基本安全。

根据上述饮水安全评价指标,江山市2004年底对农村供水展开调查,调查统计:江山市农村总人口为49.19万人,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达32.79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66.7%。

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果

江山市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2003年至2011年,共实施了21个乡镇(街道)499个行政村26个农民饮用水工程。在全市已组织实施的农民饮用水工程中,已完成集中式供水工程进村入户332个村;分散式完成117个村,累计完成449个村,目前已通水362个村,明年可进行扫尾工作,工程全部完工后,可有效解决32.79万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

3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方面主要做法和经验

3.1 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农民饮用水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性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饮用水工作,坚持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作为政府为民办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连续四年将其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我市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工作。为加强对饮用水工作的领导,2007年,江山市成立了农民饮用水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严格落实农民饮用水工作的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各乡 (镇)长、街道主任为当地农民饮用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把它列入乡镇(街道)年度工作目标责任的考核内容,制订考核目标,分解落实责任。

3.2 积极协作,全力推进

市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农民饮用水工作。市水利部门作为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的牵头单位,把农民饮用水工作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自觉担负起工程建设的综合协调管理等职责,积极做好整体规划,认真组织实施,特别是对于各项目的选址、布局等进行深入细致地论证,充分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确保项目发挥应有的效益。市卫生、财政、发改、建设、交通等相关部门也按职责分工,积极做好协调配合工作。乡镇、村是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的实际组织者,是责任主体。各乡镇(街道)和行政村都自觉把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加大饮用水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力度。

3.3 科学规划,有序推进

2004年,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农民饮用水现状,市政府专门组织市水利、卫生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全市农村饮用水现状的调查评估工作。通过对全市农村饮用水水质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摸清了我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类型及其分布,为全市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提供准确、合理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我市分别于2005年、2009年编制了《江山市“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江山市2010~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严格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对各乡镇(街道)、村饮用水工程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和分类指导。根据我市有南北两大水源的实际,我市的农民饮用水工程规划设计以城市管网延伸集中式供水为主,独立式供水为辅。对交通相对便利、集中供水条件相对较好或无独立供水源的乡镇、村,按照“南北双向”集中供水方式进行规划设计,即利用北部城市管网延伸和南部峡口水厂管网延伸实行集中供水,最终“两网”合并,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

3.4 突出重点,精心实施

一是极早谋划,抓好政策处理。首先是规避农时减少青苗损失。积极做好当年农民饮水安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招投标等工作,赶在春耕生产前动工,减少了青苗费支出;其次是部门配合降低费用支出。对涉及跨县道及以上等级公路建设的,由政府牵头,会同水利、交通、设计等部门,按照“能避则避、难避求优”的原则,力求多走桥涵,少挖公路,尽量减少公路损失和相关费用支出;交通部门按照特事特办原则,以最快速度给予开挖公路审批,并负责开挖后公路的恢复工作。

二是强化监管,确保工程安全。主要是把好“四个关”,首先是程序关。工程建设严格遵循基本建设程序,所有原料采购、土建工程全部在招投标中心实行公开招投标,降低了工程造价。其次是质量关。项目实施单位分别聘请了监理,落实了专职管理人员,水利局除在职人员管理外,还专门聘请了退休人员协助工程现场管理,从施工材料、工序、作业方式等进行,跟踪督促检查,厂家运抵的不同批次管材必须经过抽检合格后才能进行安装,隐蔽工程须经过单项验收才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第三是进度关。定期召开工程分析会,分析施工进度、存在问题等相关情况,适时调整工程施工方案,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工程建设进度。第四是资金关。市财政严格按工程进度下达款项,乡镇(街道)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所实施项目财务状况公开,接受各级检查,确保资金安全、有效。

三是广开门路,提高进村入户率。首先是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开展农村饮水安全知识宣传,提高农民饮水安全意识,增强进村入户的自发性。其次是采用奖励、费用减免等激励政策,想方设法降低农户接水成本,增强进村入户的自觉性。市里对农户接水给予减免独户表费,对饮用水入户率达到60%的村给予2-5万元的奖励;一些乡镇、村采用奖励办法,对在规定时限内安装自来水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费用优惠,起到了较好地鼓励作用。

4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方面主要做法和经验

“三分建,七分管”,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强建后管理,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健康良性运行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为加强和规范农村供水用水管理,保障供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市政府起草颁布了《江山市农村饮用水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办法的执行充分发挥农村饮用水工程效益,确保供水安全。

4.1 明晰工程产权及管理模式

江山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模式根据供水方式的不同共分为三种:(1)水厂管网延伸供水,由政府投资建设的水厂管网延伸工程主管网及附属设施,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村集体筹资投劳建设的村内管网及附属设施,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水厂负责对供水管网至农户计量水表之间的管网及附属设施包括加压泵站、调蓄水池等的日常维修、养护、管理;(2)乡镇或联村集中式供水,各级财政补助建设的乡镇、联村集中式供水和以村(或自然村)为单位的分散式供水工程,产权归集体所有,乡镇、联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及附属设施,由乡镇或乡镇水厂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维修、养护、管理;(3)村级分散式供水,以村或自然村为单位的分散式供水工程,由村或自然村负责日常维修、养护和管理工作;计量水表内管网及其设施由用水户自行负责维修管理。

4.2 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供水单位在日常运行中,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所有权,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落实村一级专人管理制度,根据农村饮用水运行管理的需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制定工程运行及安全生产等管理制度,对用水户逐户登记造册,并签订供用水合同,按照计量供水、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并实行“同网同价”制度,根据供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实行水价听证会制度和公示制度;水价需调整时,由供水单位将原因、用途及财务盈亏报告上报和公布,经政府召开听证会后确定。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明确水费开支范围和审批权限,建立严格的工程折旧费、维修养护费、承包费、租赁管理费使用制度,保证资金安全和专款专用。

4.3 建立科学有效的饮水工程安全防护体系

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的水源区,划定了水源保护范围,在进入水源保护区的主要路口设立防护标志;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主管沿线设置标志桩,确保沿线水管不被开挖破坏;通过乡镇(街道)、村的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集中宣传,广泛的宣传动员,大力宣传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的意义,普及农村饮用水安全知识,公布各地饮用水达标情况,让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饮用不卫生、不干净的水对身体的危害。通过宣传,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饮水安全意识,激发群众自觉参与饮用水工程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