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18 11:02: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精心设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我国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障碍
1.二元经济格局迟迟不能改变
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由于中国经济特有的生产要素禀赋特征、经济体制特征,三次产业的演变不同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首先是中国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二元结构特征迟迟不能转变和消失,虽然农业占整个GDP的产值比重不断下降(降到10%以下),但是农业吸纳的就业人口比重仍然居高不下(近50%),使得三农问题在中国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其次,服务业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长期缓慢,无法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工业中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劳动力的转移。
2.农业资本投入不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一份报告显示,2003年用于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仅为11.5%,这与我国农村拥有9亿农民相比不成比例。同时,由于农村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减弱了农村吸引社会投资的能力。从农业信贷规模发展情况来看,农业信贷规模有所扩大,但是农业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年均比重不到3%,农业企业和农户贷款相比之下比较难。国务院在1996年便出台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但实际上农村建设、发展的信贷资金很难到位,而且农村大量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3.农村劳动力质量与边际产出较低
建国后,为优先保证工业建设所需资源,我国建立了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这一方面使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另一方面也为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制造了制度性的障碍,造成了我国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受城乡分割治理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较城市而言要低得多,教育投入更是不足;同时,由于薪资待遇的城乡差异大,农村人才难以回流。于是便形成一种悖论,贫穷的农村越需要人才,却越是难以获得人才。人才短缺造成新农村建设中智力支持的缺位。农村普遍存在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短缺现象,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质量与边际产出较低。
4.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
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8%左右,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70%—80%。从整体来看,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实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农业科学研究多数仍属于“跟踪式”、“模仿式”或“转化式”研究。表现为:一些出口创汇农产品品种和重大技术装备仍主要依赖进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环节薄弱,很多成果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农民科技素质总体不高,对新技术的吸纳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普及不普遍;农业科技投入总量偏低,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农业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根本消除。二、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建议
1.政府应加大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要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政府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政府应出巨资兴建和维护水利设施,在干旱时期通过蓄水工程或人工降雨等方式为农户提供价格低廉的农业用水,解决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困难。政府还应定期拨款改良土质。虽然我国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农户拥有几十年的土地经营权,但对于土质的改良等生产要素的资金投入,政府仍然有责任负担部分投资费用。此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准确、快速的信息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各级政府可以有线电视网络为基础,尽快建立上下畅通、灵敏快捷的信息网络体系。同时,全面开发利用国内外信息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加入因特网,让农民通过因特网充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发展。
2.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为新农村建设全力提供资金支持
近年来,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增加较多,但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和农村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要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加快金融业立法,确保农村金融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运作,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要以市场化为导向,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并稳步推进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在内的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支持并鼓励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组织的发展,合理分工,适度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构建多层次、高质量的农村金融体系;要以商业化为要求,努力拓展农村金融业务,探索支农的新方法、新途径,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盈利能力,努力促进资金回流;要借鉴发达国家农村金融的先进经验,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覆盖全农村的农业保险体系,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3.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科技进步
21世纪农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农业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竞争。改革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与推广相脱节的体制和机制,政府应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各地区应设立至少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推广站),承担本地区农民的技术普及工作。技校还应承担起当地农业科研任务,把科研成果及时用于当地的生产中,提高技术转化速度。此外,技校科技人员还应深入田间地头,随时解决农民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通过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与技术水平。另外,继续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与扶持力度,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与技能。
4.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要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指引,努力提高工业化的速度与质量,系统带动城市化;要以提高城市化质量为核心,科学规划,大力促进结构升级与产业集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要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及社会保障等多项制度改革,优化生活环境;要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城乡平等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强化法律约束,切实规范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做好失地农民的补偿及社会保障工作,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0引言
会计假设亦称会计假定,对某些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作的合乎情理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会计信息系统赖以存在的构成会计思想基础的公理或假定。依据这些假设,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与期间能得以界定,会计人员也能确定收集加工会计信息的程序和方法。现代国际公认的四大假设即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1新经济时代会计假设面临的挑战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之间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来进行贸易和各种经济信息的交换;企业内部,也更多地依靠Intranet来进行信息的沟通和管理。会计所需处理的数据及其处理的过程,愈来愈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在于网络之中,使传统的手工计算技术以及理论与方法体系受到了挑战。作为会计实务与理论基石的会计假设,在信息时代的经济环境下需要与时俱进。
1.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强调的是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实体,这个组织实体从空间上界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范围。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方便、紧密,多个企业可以组成联合体,成立网络公司,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以解决单个企业不能完成的市场功能。这类公司分合迅速,协作方式多样,所以,强调单个的、独立的企业实体的传统会计假设已不能适应计算机网络上各独立法人企业组成的临时联合体的新形式。
现代企业的社会成本,社会绩效考核及人力资源等信息延伸到了企业的外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仅为了经济增长,还肩负着社会责任,企业的会计核算内容随之扩大。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出现了企业兼并浪潮,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再加上跨国公司的增多,使得企业的空间范围在无限地延伸和扩展。合并财务报表业务的出现,实质上是对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进行调整、归集和合并,体现出一个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主体的财务状况,也从某种程度上拓展了原有的会计主体理论。
1.2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假定企业将长期地以现时的形式和目标不断经营下去,体现了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的和愿望,旨在解决企业的资产计价和费用分配等问题。然而在新经济时代,该假设也存有很大的局限性。
科技的迅速发展,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高新技术企业不断产生,但是研究和开发适合市场的产品的成功率很低,企业的经营面临很大的风险,倒闭、清算的威胁不言而喻。加之并购潮流的涌现,使得企业持续经营的静态观受到了挑战。
现代网络公司、虚拟企业作为存在于计算机网络之中的临时性联合体,其完全可以根据市场需要适时介入、退出和转换,一旦完成某项交易立即解散,具有随时性和随机性。这对相对稳定的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挑战。
1.3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的需要。而会计分期所强调的时间段落划分会受到信息提供的成本,企业对会计信息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电子信息,其信息成本与手工会计环境比是极其低廉的。信息成本与会计循环次数成反比,从信息成本角度讲,会计电算化的到来已为缩短会计期间、提高信息的及时性提供了可能,这为投资者和管理者带来了福音。
投资者可以及时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适时地对投资做出反应,避免由于获取信息时间上的不对称而减少收益。管理者通过从静态走向动态的财务管理系统,任何时候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财务报告,对企业风险进行监控。
传统会计分期假设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采用“应计”、“递延”、“预提”、“待摊”等特殊程序来处理应付和预付款项,预提和待摊费用,其中包括许多人为“估计”的成分,带有很大的武断性。成为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这是会计分期假设固有的缺陷,在新经济时代仍将继续受到挑战。
1.4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尺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计量只是会计计量史上的一个阶段,本身也存有缺陷,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其局限性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了。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间资本流动的加快,使得资本市场交易更活跃,资本决策可以在瞬间完成,各种现实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更为频繁,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不变这一假设。电子货币的出现将对以某种纸币作为主要计量手段的传统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企业之间的交易不再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钞票和单证作为交易媒介。这一现象也引发了货币革命和支付革命。
知识经济的到来,单纯用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在现代电子商务中,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而它们却又不能在报表上用货币表示。
2新经济时代会计假设
通过对上述新经济时代下会计假设面临的挑战的分析,我们更能感觉到会计假设与时代环境相关的密切性,随着经济环境不断向前发展,会计假设也需要不断发展改进。
2.1会计主体假设的改进
如今信息技术的先进性造就的网上公司突破了会计主体原有的空间范围,因为网上公司属于虚拟公司,并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为主要资产,会计主体由此扩展为企业实主体和虚主体。基于此,会计主体假设应由过去强调单个绝对实体的信息使用观转向信息时代的相对主体信息使用观,使其成为一个开放性的主体假设。相应地,可将会计主体假设定义为“经济利益联合体”以适应形势的不断变化。只要是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相互协调的联合体,不管他由多少个部门或多少个独立的企业组成,都可以将其视为一个会计主体。这一定义以经济利益的高度统一性作为衡量和判断会计主体的标准,对“虚”的空间主体的“网络公司”或“实”的企业或企业间的兼并、破产及母子集团均可加以界定。
2.2持续经营假设的改进
许多学者提议由破产清算假设替代持续经营假设,这种提法并不是最合适的。具体原因有两个方面:会计核算要以企业持续的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这样,企业才能够按原定的用途去使用现有的资产,按过去和现在承诺的条件去清偿各种债务;持续经营是对企业经营过程的描述,是一个无限的时间段概念,而破产是对某一时刻企业经营过程的描述,意味着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终止。虚拟企业、网络公司虽然也要在企业契约到期或中途解散,但其设立的初衷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并不是为了破产。
尽管相对破产清算假设而言,持续经营假设存在一些可取性,但从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特点出发,持续经营假设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对于生产经营比较稳定的企业,可以继续使用持续经营假设;对于稳定性差的企业或经营期短的企业,可以用“项目经营假设”来替代持续经营假设,这种假设可理解为:经济利益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以利于一些业务和收益、费用等的处理,同时也避免跨期摊配等调整事项;对于网络公司,可以以“暂时性假设”来替代持续经营假设,以适应网络公变化迅速的特征。
2.3会计分期假设的改进
新经济时代,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网络迅速的传输功能,克服了会计数据搜集和处理的障碍。每一时点的会计报告使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可以趋向于无穷小,而各个时点的报告连在一起可以反映一个企业连续经营过程的全貌,而且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查阅财务会计信息。这种即时财务会计报告的存在性,使得有些学者提出了交易期假设的建议。
交易期假设其自身存有一些局限性,从理论上看,即期财务报告似乎可行,但做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即期财务报告有其固有的缺陷。首先,会计原始信息虽然可以在线录入,由计算机进行分布和集中处理,并生成报表,但还是有许多重要的原始信息的搜集、审核、确认工作需要会计人员完成。其次,在即期财务报告系统下,企业的一切信息包括商业秘密将公布于众,这些信息有利于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但也被竞争对手所利用,危害企业的利益。相对于即期财务报告系统而言,定期报告系统只提供会计结果,不反映数据流程,则没有这种弊端。再次,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需经注册会计师鉴定,其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公允性才能予以保证。在即时报告时,要做到及时鉴定,目前尚不可能。最后,网络系统还有其不安全隐患。
对于会计分期假设是否应以交易期来替代,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知道,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引发了虚拟企业的盛行,而虚拟企业中有短期项目合作,中长期项目和较大项目合作,战略性合作。在短期项目合作下,此类企业生命周期极短,参与方交易完成后即进行利益分配。虚拟企业本身平时不需要进行会计核算,无需考虑持续经营,更无需考虑会计分期了。至于中长期和战略性合作项目,其持续时间往往超过一年,有的甚至几十年,采用交易期作为报告期间,其弊端显而易见。此外,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交易更加不一致,信息使用者无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赢利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正确选择投资对象。即使同一企业不同项目的交易期也不一致,同样也不利于管理者进行财务管理和业绩评价。
通过分析,比较好的处理是:原来的会计分期假设涵义仍将继续保留,但对于一些完成交易后即行解散的临时性组织即实施短期项目合作的网络企业可以不对其进行分期,而直接把交易期作为报表报告期;而对于实施中长期和较大项目合作、战略性合作的企业可以适当地缩短会计期间,如以旬为单位进行分期,提供旬报。这样既克服了即时报告的缺陷,又满足了及时性的要求。
2.4货币计量假设的改进
会计计量手段不应仅仅局限于货币,而应实现多元化。会计的最终目的是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货币仅仅可以反映能予以计价和量化的事项,但现代企业中还存在大量不能通过量化和计价揭示的事项,它可以运用非货币性指标和定性而非定量指标来予以反映,诸如有关人力资源价值,知识资本和信息价值等方面的信息,如果能在现行财务报表之外增加,将会大大提高财务报告的有用性。
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电子商务中电子货币的运用不断扩大,国际交往中货币收支,资本流动的管理要渐渐地接受“币值变动”,以丰富会计假设的内涵。
1.低碳元素对ktv装修设计的影响
2.主题酒吧的室内研究——以成都某著名酒吧设计为例
3.浅谈娱乐场所中空间艺术光应用
4.论酒吧室内空间的设计思路与常见应用
5.禅宗美学设计方案在瑜伽室装修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6.迷幻灯光效果设计在SPA空间中的应用
(二)广场、公园规划设计
7.植物配置与公园的景观设计
8.大学校园景观小品设计
9.城市家具与景观设计
10.城市公共交通空间中的环境标识语言
11.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理念和案例分析——以某某为例
(三)办公空间设计
12.“人性化”在办公设计中的应用
13.办公设计元素——室内绿化研究
14.现在办公空间装饰材料的应用
15.浅谈交互设计在办公空间设计领域的发展
16.造型元素对办公空间设计的影响
17.中国文化元素在传统设计工作室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18.浅谈极少主义在办公空间设计中如何运用
(四)商业展示空间设计
19.展示设计在商业空间中的应用
20.浅谈射灯在护肤品展示空间中的应用——借光的学问
21.几何造型在商业展示空间中的应用
22.色彩在服装展示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23.简约欧式风格在家居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五)餐饮空间设计
24.照明设计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
25.色彩设计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
26.传统装饰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
27.“新古典”主义在餐饮设计中的应用
(六)宾馆、酒店空间设计
28.论酒店大堂的“光色”设计
29.中国民间美术在现代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30.陈设艺术在酒店空间中的地位和作用
31.中国传统琉璃在酒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七)公共空间艺术设计
32.色彩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33.高校体育馆环境艺术设计
34.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美感设计
35.中学体育馆环境艺术设计
36.都市步行街区域空间设计
37.空间艺术对公共环境设计的影响
1.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学的成就与挑战
2.新经济社会学的价格理论论析
3.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最新发展
4.网络:旅游系统研究的新经济社会学转向
5.新制度经济学企业信息范式:困境与出路——基于经济社会学的一个批判
6.新经济社会学市场网络观综述
7.经济社会学研究的缘起、应用与前景
8.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9.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新议题
10.网络、制度和文化: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视角
11.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12.新经济社会学的兴起和发展探微
13.新经济社会学的中国研究
14.格兰诺维特的“嵌入理论”与新经济社会学的最新进展
15.经济社会学的演变及其与中国研究的关联
16.经济社会学百年历程简述
17.经济社会学视野:“少数民族贫困”的研究方法与重心建构
18.经济社会学的贡献与发展逻辑
19.经济社会学视野中的金融行为研究
20.从波兰尼到格兰诺维特:“社会人”对“经济人”假设的反拨与超越——兼议新经济社会学的最新进展
21.单位制度及其偏好——经济社会学视域下的传统单位制国企研究
22.“嵌入性秩序”——幼儿教师劳动价值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23.乡村治理与国家安全的相关问题研究——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视角的结构分析
24.马克·格兰诺维特对新经济社会学的贡献——潜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术贡献评介
25.西方经济社会学“文化分析范式”的百年流变及其新动向
26.论凡勃伦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27.市民社会、社区与信任构建——一个经济社会学的视角
28.交易秩序的多重面向——寻访新经济社会学
29.内部劳动市场中的互惠行为与技能外溢效应——基于经济社会学视角
30.试论经济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及其同经济学的基本关系
31.市场场域:经济社会学对市场研究的新转向
32.新经济社会学视角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研究综述
33.海外华人对华投资的一个经济社会学解读——文化传统与社会资本结合的视角
34.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建构性分析——一个经济社会学的分析视角
35.企业预算管理:经济社会学理论思考
36.社区经济社会学的建构——对《江村经济》的再探讨
37.经济社会学理论发展分析
38.经济社会学的方法论、理论和政策
39.关于经济社会学本土化问题的思考
40.论经济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假设
41.从经济行动到经济秩序:韦伯经济社会学思想研究
42.新经济社会学是否应该抛弃文化——“文化嵌入”的层次性
43.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企业研究
44.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三农问题
45.从扩张走向反思——对经济社会学理性主义传统的一个综述
46.新经济社会学的崛起:渊源、理论及意义
47.“经济社会学”抑或“社会经济学”?——刍议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对视与沟通
48.理论分析与中国经济:韦伯经济社会学实用指南
49.中国的经济社会学研究综述
50.突破边缘化的理论选择——经济学扩张与新经济社会学的回应
51.产业集群研究的新视角: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述评
52.基于网络嵌入性的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
53.格兰诺维特关于经济社会学的若干理论简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日程》解读
54.经济社会学视角下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公平状况评价
55.嵌入性、社会网络与产业集群——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
56.经济社会学体系化问题刍议
57.经济社会学视域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机理及治理研究
58.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59.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张力及其范式反思
60.新经济社会学理论之比较研究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的异同
61.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62.探析经济社会学视野中的金融行为
63.新经济社会学应该忽视非人类行动者吗
64.经济社会学及其消费理论研究:危机与重建
65.浅议当代美国新经济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66.基于经济社会学视角的公共卫生政策分析:以SARS、甲流、慢性病为例
67.中国私人银行服务需求的经济社会学解释——基于信任机制视角
68.失地农民经济贫困与社区建设——以经济社会学理论为分析视角
69.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模式演进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70.保障问题的经济社会学思考
71.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理论体系比较
72.经济社会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73.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度设计思考——基于国际经验和新经济社会学视角
74.信任:当代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
75.理性、制度与社会网络——传统经济学反思下的新经济社会学理论发展述评
76.经济社会学视角下新型农村合作社营销问题研究
77.市场是什么?——新经济社会学视野下的市场研究:派别理论比较研究及启示
78.当代欧洲经济社会学:现状与研究主题
79.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于新经济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剖析
80.新经济社会学视角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产业集群定量化研究
81.社会资本、嵌入和腐败网络——新经济社会学视角的腐败问题研究
82.经济社会学理论在经济法研究中的作用
83.表象的界限——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学思想探微
84.“经济生活的新社会学”:一个批判性述评
85.经济社会学视野下家族企业成长研究
86.经济社会学在当代的建构
87.新经济社会学视阈下集群型企业家行为效应研究
88.论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问题
89.西方经济社会学关于信任的研究述略
90.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发展及应用
91.论韦伯经济社会学与德奥经济学派的方法论关系
92.嵌入 社会网络 社会资本——基于新经济社会学视角的社会领域统战问题研究
93.农民工问题演变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94.“弱嵌入性”人性预设与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建构
95.跳出西方经济学的束缚:关于我国职业体育产权问题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96.论沃勒斯坦与熊彼特经济发展史研究的异同——一种以马克思为思想背景的经济社会学历史分析视角的比较
97.“用工荒”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98.浅谈新经济社会学的复兴与发展
99.经济社会学视角下对我国轻奢侈品消费快速增长的分析
100.选秀媒体信任危机的经济社会学解读——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101.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我国环境污染转移问题分析
102.试论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产权与制度因素——基于经济社会学的认识
103.关联取向的经济社会学家以及如此转向的意义
104.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与经济社会学制度学派
105.经济社会学理论下的企业预算管理思考
106.构建省会经济圈中的经济社会学
107.迈向“社会学帝国主义”的一条努力路径——对教授《江村经济》意义的再认识
108.新经济社会学视角的企业性质分析
109.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产权与制度分析——基于经济社会学的认识
110.新经济社会学的社会关系网络理论述评
111.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对策析论——一种经济社会学的理论考量
112.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产权与制度分析——基于经济社会学的认识
113.交易秩序建构中的激励与控制——评《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交易秩序的结构研究》
114.高级成衣发展的经济社会学研究
115.企业技术创新的线性范式与网络范式:基于经济社会学视角
116.经济行为与社会建构——科学发展观的新经济社会学分析
117.“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运作机制分析——基于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
118.新经济社会学的价格理论论析
119.经济行动的社会建构——新经济社会学对经济行动的嵌入性分析
120.新经济社会学的古典转向——读汪和建《经济与社会:新综合的视野》
121.经济社会学发展的条件及其学科建设
122.新经济社会学视角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绩效研究——基于社会资本、核心资源的中介效应
123.新制度经济学与新经济社会学比较分析
124.我国新经济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125.市场经济环境下职校诚信教育缺失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126.从新经济社会学社会网络视角看跨国公司社会责任
人类所从事的传播活动其历史比较久远,与之前传播的历史进行比较,如今传播已经发生急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势必也会让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相应也呈现诸多新特征,以下首先分析新媒介信息传播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随后分析新媒介信息上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传播特征.
1.1新媒介信息传播特征
由于当前新媒介信息传播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远程通信等技术条件综合运用的条件下,导致呈现新的面貌在信息的、接受、反馈的整个过程,与传统媒介进行比较拥有巨大的优势.一是拥有比较广的信息覆盖范围.通过对新媒介所进行的分析就可以了解到,其在信息的过程中则采用的是超文本格式文件进行实施,伴随着发展的技术,这就导致新媒介不仅具备特别广的信息覆盖范围,而且受众范围也显得特别广泛,在此基础上,也就会让世界逐步成为“地球村”,让整个世界交流更为频繁.二是提供无限性信息.新媒介技术所具备的超文本链接方法与非线性特点,可以使用一种更为变化与灵活的方式将信息向读者呈现,处于互联网上的Web站点当中的广告可以提供不受限制的信息数量,广告主能够将数以千页记的说明与信息进行提供.三是传播方面呈现出综合性感官刺激.通过与传统媒介进行比较,新媒介所体现出的技术成分与传统技术进行比较往往会显得更多,这种新媒介就能够充分的将诸多媒体优势有效融合,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就可以了解到其具备的功能则是将动画、图片、声音、文字等功能进行综合,还具备实时性、动态性、交互性等特征.四是交互性传递信息.处于新媒介下的人们在互动模式就能够有效的主动性与选择性接受传播的信息,难能可贵的就是这种新媒介还能够做到及时的将信息进行反馈,这就使得人们在信息的获取过程完全可以做到按照自己的个人喜好,并不如同过去传统受众被动接受与单向传播信息.
1.2新媒介信息上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传播特征
由于新媒介平面设计视觉语言这是有效结合艺术和技术,可以综合传统媒介优势,传播方式所具备的技术与知识内涵特别高,那么信息传播中立足新媒介技术所产生的平面设计呈现出现的特征.一方面是传播信息是点对点,绝大多数传统媒介进行传播都是属于点对面,相对来说信息传播在新媒介条件下相应也会显得更为灵活,新媒介传播的形式从传播的受者和传者两个层面进行总结,就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个人之间、多人之间、个人与多人之间、多人与个人之间等;将传播放在传播信息时间与接受信息时间来看,可以是异步也可以是同步.另一方面是传播信息多元化与数字化.数字化就是不管是哪种信息或者是传播内容能够通过计算机可读的0与1数位形式保存下来过程,借助数码相机、计算机等设备创造与汇聚视频、音频、数据、文本等信息,由于转译程序同样也能够做到有效的实施传输信息,使得整个传输的信息可以做到有效的流动.从本质上来看,所谓的新媒介技术则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听等等综合表现方式实现,电子空间能够借助一个个数字字节流传播声音、图形、文字等,比如网页界面设计、多媒体设计等.从这可以了解到,通过比较值钱的设计范围,新媒介平面设计已经将以往传统的范畴进行有效突破,根据笔者的观点来看,这种做法势必使得未来信息传播发展肯定会呈现纵向的数字化和多元化态势,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就能够了解到,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肯定是更为纵深的数字化与多样化,这种趋势已经部分得到证明.
2新媒介的平面设计视觉语言表现形式
时间观念在逐步发展的技术条件下肯定会做到注入现代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相关表现要素,通过总结就可以了解到传播环节肯定会体现出更为广阔互动空间.除此之外,更为明显的就是能够实现综合表现听觉、视觉等这些器官,而在以往的传统媒介当中,确实不能将所具备的这些优势进行有效体现.一是从静至动四维表现.由于新媒介平面设计环节这已经突破印刷媒介范畴,视觉信息能够借助故事情节形式生动表现某一个概念.新媒介平面设计继承与采纳电影中跳跃性故事线、铺垫、并列、蒙太奇等语言,设计环节还融合贯穿三维、音频、视频、文字、影像等元素.从表现上来看字体设计运用新媒介,不仅能够运用传统手段,更为关键的体现从静到动以及运动轨迹环节导致的识读体验,所有跳跃与旋转的文字,可以将特定意义和情绪进行表达.二是互动性与主动性的视觉认知、传播.新媒介传播的主要一个特征就是互动性,能够将更大选择权力赋予受众.基于这样的模式,新媒介逐步发展成为信息发送者发送信息与接收者接收信息的交换站,两者互动借助新媒介,并且所处位置可以互换.由于新媒介传播信息的互动性,将受众选择能力和机会极大增强.三是综合表现听觉与视觉.人们相互之间主要信息沟通实现的方式就是听觉与视觉,新媒介综合感官运用听觉与视觉受到技术特点影响,这样就可以让受众积极参与各类经济交流活动中,将以往传统媒介下屏幕设计视觉语言纯视觉识读进行改变.
3新媒介平面设计视觉语言心理
受众的行为表现与心理现象在传播活动显得纷繁复杂,媒介信息与符号不同会影响与制约受众的行为、心理.一是受众认知心理特征.基于新媒介传播,与传统媒介相比,呈现特别大的变化在信息表现形式、存储、发送、接收、生产等方面,势必让广大信息传播的受者造成极其亚洲的肯定会影响受众认知心理.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就可以了解到,首要的就是通过新媒介平面设计的数字化,借助新媒介向受众传达,通过与传统媒介下信息进行比较,大容量存储方式与丰富内容可以持续便捷的满足还可以将其烟草大改革;其次是注意选择层面.与传统媒介的强制性注意进行比较,新媒介信息在图像、文字、声音、图形等媒介符号负载,在受众感觉器官作用,相应的通过平面设计视觉语言,其具备的选择权力更为广泛,按照自身需要决定对信息内容是否实施进一步理解.最后是加工信息层面.只有加工原始信息就能够有用,新媒介传播过程借助显示屏呈现视觉符号,有效融合视觉、静态、听觉、动态等表现方式,协助受众接受信息,多方面刺激人的感觉神经,将传达效果增强.二是审美心理特征.新媒介平面设计视觉语言有效结合新媒介下平面设计与传统平面设计中美的形式规律,以便所有单独媒体并不存在的意义产生,这就造成艺术欣赏上新的审美趣味与创作上新的艺术追求.其次是新媒介平面设计背景下的传播特征不但将存在的环境模式改变,还会造就新的视觉语言传播方式,深刻变革人们审美意识.新媒介下已经变革显示方式和信息接收方式,将人们传统阅读方式改变,这种与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介不同的阅读体验产生.最后是交互性的新媒介平面设计还为变化的艺术活动实现.人们并不被动固定空间与时间对相同信息接受,受众能够对信息选择性与主动性接受,将用户不同审美需求满足.平面设计应该对既定美学原则遵循,从本质上艺术美并不局限于形式美,这也是人伦美与人文美.有鉴于此,平面设计视觉语言基于新媒介技术背景下补单可以将多样性的艺术手法与形式鼓励承认,还应该对新艺术形式下的内涵进行探寻,积极探寻共同创作原则与方式,基本认识美学这是其前提.有效结合新媒介技术具体问题与传统设计美学,将新媒介平面设计美感增加,使得大众审美需求满足.
4结语
1.改变思维模式
教育者应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思维模式。使学生能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就是要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向,过去的办学模式都是比较封闭的,在信息时代下,我们需要向开放型办学模式转变,与社会接轨,满足市场数量与质量需求;面向市场经济建设,教学内容与方式要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时常进行更新与探索从而将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成综合素质高和技能优秀的的专业设计人才。
2.多向欧美国家学习有关审美价值的教育经验
在传统的美术审美价值教育上,我国应多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经验。注重在高中阶段,使得美术课程规划围绕着“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层次上展开,促使审美教育建立在宽厚的艺术人文学基础之上,将人文主义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与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结合,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审美价值理念,构建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审美价值体系,这样做的话会为学生日后继续美术学习与审美思维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来培养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观察、思维、认知的学术能力。
二、改革方案有效实施的保障
1.教育视野的开阔
教育者应学习多方面的知识来开阔教育视野。环境艺术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建筑园林等方面的创意结合在一起,并包含了环境科学、卫生保健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相比之下,它对教师自身要具备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涉及其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学院吸收其他优秀同行的教育经验,学校可以增设相关系列的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请一些一线的高级技师骨干来授课,讲授新的设计思维及鲜活的社会实例。
2.教育与市场的对接
要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与市场对接,教师也应该具有较强的商业意识和实践经历,从事专业教育教学的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是引导学生培养意识的关键因素。不能忽略了学生将来就业。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不应该只停留在传授专业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制定有效可行的就业计划。
三、结语
现代室内设计,就是指在不会影响房屋的安全性能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将室内元素进行合理地搭配、变换,通过其他方式将室内的艺术气息体现出来,为人们创造一种科学、实用、安全、优美的室内环境,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要求。进行现代室内设计,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确保这些方面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就可以打造出更加适合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首先,要考虑到室内空间的使用情况,合理利用空间,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为室内环境的设计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创造更好的视觉效果。接下来要对室内装修进行设计,利用适当的装修材料,充分体现环境的优越性,例如各种不同颜色的涂料会使得室内设计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要根据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追求,打造更加符合人们要求的舍内环境。最后,需要考虑到房屋内各种物件的摆放,需要进行合理地设计,既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又不会使得室内看起来显得拥挤。详细了解每一个物件的尺寸大小、功能,以及人们对其的需求程度等,再经过分析,合理安排每种物件的位置,实现各物件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为室内环境增添更多优美的元素。以上即是对现代室内设计做出的相关介绍,只有了解了设计的主要过程等,才能更好地设计出安全性和艺术性均会有所提高的室内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让人们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增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2.环境心理学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环境心理学是由环境学和心理学两方面构成的,在心理学中明确提出,人们的行为和心里变化都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在进行现代室内设计的过程中,人们对环境的行为及心里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的需求,理解用户对室内设计的感受,了解其个性及行为特点,这将使得室内设计工作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加符合用户的要求。另外,环境心理学对人们的引导作用也会得到充分地体现。有时候,人们的心理及行为变化会受到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环境的引导作用,对人们的个性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2.2室内设计师要注意进行室内设计要符合用户的心理特点及行为特征。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设计师要针对用户对环境的需求,以及用户在某个物件上的使用习惯等,设计出更加方便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室内环境。
2.3不同的用户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会有所不同,因此,进行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了现代室内设计的主要依据。设计师与用户之间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沟通,因此,在人们的表达上并不能对室内设计做出更好地规划。然而,在对用户进行环境心理学方面的分析后,设计师可以较为清晰地理解人们在室内设计上的需求,方便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科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2.4设计师要始终注意良好视觉效果的产生,人们会通过眼睛,感受到室内环境的好坏,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重视环境对人们感知器官的影响,选择适当地设计材料等为人们提供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环境。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环境心理学的作用,对人们的心理情绪进分析。环境心理学是环境带得人们的第一反应,人们通过这一学科将对环境的要求及认识充分地展现在室内设计师面前,为其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另外,环境心理学还可以引导使用者体会到更加完美的室内环境,指引设计师进行更加符合人们要求的室内设计。
3.环境心理学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问题
在社会逐渐发展的今天,我国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更加重视,然而,由于我国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还处于不够充分的阶段,导致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影响作用较小,不能充分发挥出其本质功能。另外,随着人们对室内环境要求的逐渐提高,现代室内设计也开始转向以环境心理学为研究基础的发展方向。然而,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也是未能得到充分满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经济条件不允许。人们往往希望将自己所生活的室内环境变得更加符合自己的需求,然而这种需求的实现却需要付出太多的物质条件,因此,人们便无法追求自己内心高质量的室内环境。
3.2人们对室内环境的高要求往往难以用语言表述出来,无法使得室内设计师了解到其对室内环境的需求,由此可能会导致室内设计效果与用户的要求完全不符,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3.3由于室内设计方案的局限性,人们无法发挥出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内心对良好的室内环境的需求也会受到限制,导致对室内设计的效果降低,无法实现内心对室内环境的认可。由此看来,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各种约束条件使得环境心理学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导致现代室内设计无法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符合要求的生活环境,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情感态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
4.结束语
在信息化的环境中,特别是智能化被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工业设计成为系统化的设计过程。信息化首先使人们经常使用的产品成为一个依靠软件维系起来的体系,而非以前的孤立、无关联的单个产品。从手机到电脑再到其他电子设备使用的是类似的软件系统,可以互相兼容。以苹果公司为例,其产品ipad、iphone、itouch等使用的都是ios操作系统,只是由于应用的产品不同而有所侧重,各类产品之间可以很好地兼容,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在传统的产品设计中,往往强调产品外观上的统一性,具有相同的产品外观“基因”,比如宝马车的前格栅、现代汽车的“流体雕塑”等。这些外观上的特征共同构成企业的产品形象(PI)。信息化的现代产品设计不仅强调外观上的统一和风格一致,更要强调软件的兼容和一致。这不仅是信息化对产品设计的要求,更是消费者和时代的要求。软件成为串联“产品线”最有力的纽带,而不仅仅是外观造型特征上的某些传承。国内目前迅速崛起的小米手机,其外观特征不是最大的卖点,而是在于其数代产品在软件设计上的改良。
有一点与传统经典设计一脉相承,软件的这种系统性不仅表现在横向上,而且表现在纵向上;不仅同一个时期的不同产品之间软件是类似的、兼容的,而且在不同时期的产品之间也是传承和逐渐发展的。其操作系统伴随着硬件的不断更新而不断改进和完善。事实上,随着软件在产品使用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软件的改进比硬件更加明显。要认识系统化的发展趋势并在设计中适应和引领这种变化,一是不能再孤立地看待某一个设计,而是以一个关联的、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和考虑设计;二是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考虑设计。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孤立看待任何一个设计,都不可能维系设计的延续性。传统的工业设计本身也强调产品设计的系统性,设计必须考虑文化背景、用户、技等多方面的因素,也要考虑与环境的协调。更多的是考虑与产品的家族性相一致。信息化则使这种“不孤立”的思考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化。一款产品,其软件设计如果自身没有认识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变化,依然只在单一的功能上强调“可靠”,而与其他大多数产品不能兼容,将不会被消费者所接受。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诺基亚在智能手机上的挫折。诺基亚的塞班系统在智能机到来之前是非常经典的设计,其稳定性和良好的性能受到长时间的追捧,也是在这一系统下,其曾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生产商。然而操作系统在手机上的应用打破了这一局面。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讯功能已经不是问题,手机已经成为一个通讯终端。使用者可以借助其随时了解、参与网络中的各类活动。手机上的操作系统将手机和互联网融为一体,这就要求各种不同的终端设备具有高度的兼容性。
这种系统性在纵向上表现为对应用系统不断升级,同时,在操作系统之下,软件的不断更新与开发成为可能。如安卓系统、ios系统等都是在硬件升级的同时,软件也在不断升级。软件的升级与外观的不断改进,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区别。相似之处在于基本特征和产品家族特征会一直延续;软件的改进更多是功能上的增加和用户体验上的优化。除了操作系统外,这种更新是持续不断的。如ios系统的APP商店会不断有新的应用软件加入进来。
二、在信息化背景下,工业设计成为一个综合的设计过程
信息化和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工业设计变革的根本原因。从工厂的数控机床到日常使用的电器,从公共场所的信息查询系统到私人手中的手机,信息化正在将他们连成一个整体。可以用一个词——“全息”来形容信息体系。只要有一个信息终端,人们随时可以进入信息化的海洋,完成寻找信息、参与交流、操控硬件等。工业设计并非万能,并不能完成所有的设计,但是其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并将这些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考虑在内。在进行某种产品设计时,既要考虑到产品的外观,又要考虑到其界面和组成架构,还要考虑到兼容性和与其他产品的兼容性。
以家庭与设计关系为例,更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根据传统的理解,工业设计所设计的对象可以认为是家里的家具、电器、生活用品等具体的对象。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经不是如此单纯。由于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如何方便地使用和控制家中被信息化连接成整体的这些产品成为我们要考虑的新问题。当客厅的电视、书房的电脑与厨房的冰箱都连成一体,当我们在工作单位即可通过网络控制家中的电器,当人们对生活的便捷与舒适提出更高的要求,工业设计就已经不再是单纯地设计一把椅子或一台电视机的外观那样简单。事实上,由于信息化带来的影响,在工业设计内部分工也变得复杂和明确。比如,很多院校将交互设计归入到工业设计的范畴。交互设计与传统的产品外观设计交集甚少,成为工业设计外延新的延伸。外延的变化对工业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的背景下,工业设计更需要具有全局观、系统观和以人为本的设计出发点。
三、在信息化背景下,工业设计与其他设计门类的界限逐渐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