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5-19 15:02: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现代化理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现代化理论

第1篇

作者简介:范晨虹,女,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媒介与社会研究;谢方芳,女,新华社陕西分社新媒体编辑部副主任,主要从事新媒体业务研究。

摘 要:现代化理论行为学派的开拓者英克尔斯认为,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价值目标。科学素养是衡量人的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民众科学素养较低,同时大众媒介又是我国民众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作为公众“现代人格”的“放大器”,媒介在培育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公众的现代化人格养成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担当,因此媒介应努力提升自身科学素养水平,并开拓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路径。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科学素养;大众媒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016-03

一、现代化理论概说

建设现代化的国家,需要现代化的国民。现代化理论行为学派认为现代化必然涉及个人心理和行为的改变,强调人的现代化。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当其民众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只有当其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能真正称为现代化国家。只有其民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心理素质实现了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才可以说其国民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培育,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能够实现。

英克尔斯认为,人的现代化并非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中山大学郑永廷教授在《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中指出:人的现代化就是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状况与过程。人,既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又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人的现代化”既指一个过程,也是指一种应具备的素质。当今世界,每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目的都是使其全体国民获得幸福康乐的生活。这一点从本质上来讲,即一切社会发展的起点和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在我国,尤其是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客观现实情况下,13亿民众的现代化无疑成为国家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应该。

二、科学素养是人的现代化素质的重要内容

关于人的现代化的衡量指标,不同学科、不同流派有着不尽相同的阐释。从笔者的文献梳理过程来看,学者们对人的现代化的特征都是从多维视角进行理解和把握的。在英克尔斯提出的12项构成了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现代化素质中就有“尊重科学技术”的一项指标,学者金奇指出的人的现代化具有的12个方面的内容中也提到了“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共存”的内容,可以看出,尽管学者们对人的现代化的特征阐释所倚靠的学科背景和社会环境有所不同,但是“科学素养”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如今,科学技术正在以空前的速度、深度与广度,参与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及思维方式。科学虽然不是每个人的职业,但它却实实在在地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民众的科学素养水平既会影响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又会影响其自身的生活质量。

纵观30年来世界范围的科学素养研究,科学素养的概念经历了不断精确化与可操作化历程,从成人层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推进过程。郭传杰、汤书昆在《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实践》中做了如下阐述:强调基础教育的科学素养概念来自于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其对科学素养的定义包括:拥有科学知识及运用科学知识识别科学问题、获取新知识、解释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对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知识和探究形式的典型特征的理解程度;了解科学技术形成物质的、智力的、和文化的环境的过程;参与科学和进行科学思维的意愿。

另一个层面的定义强调可操作性。一般来讲,美国学者米勒(Miller)的观点接受度较为广泛,他认为公众科学素养应该包括三个相关维度:(1)个人知识的词汇量足以阅读报纸或在杂志上竞争(competing)的基础科学概念;(2)能够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或本质;(3)某种程度上理解科学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然而时至今日,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科学素养”仍然没有一个定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仍在不断探索,寻求科学素养概念的新突破、新发展。2006年3月,我国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下文简称《纲要》)中提出了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公民科学素养”的概念。《纲要》明确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判断公民是否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一般有以下指标:是否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是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是否树立了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因此,科学素养不仅成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民众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三、人的现代化理论视角下的大众媒介与公众科学素养的关系探析

回顾米勒对公众科学素养的概括,他将定义的三重维度中“个人知识的词汇量足以阅读报纸或在杂志上竞争的那些基本科学概念”作为衡量公众是否具备科学素养的第一指标,可见大众媒介之于公众科学素养非常重要。大众媒介可以成为测试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一个工具。

根据目前最新的中国科协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下文简称《调查》),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公民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相关学者研究发现,科学素养水平基本上与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有明显关系,因此,形成的普遍共识是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加强科学教育。然而就现实情况来看,在每个社会发展时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公众数量必然是少数,在基础教育阶段之外的公众数量是占主体的,这部分民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也需要不断提升,这个责任就需要大众媒介来承担。这一点正好契合了上述《调查》的另一项结果: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然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英克尔斯认为,人的现代化过程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学校、家庭、工厂和教育等因素对人的现代性的塑造具有显著的作用。除此之外,个人的现代性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密切相关,学者依锡尔・普尔和卡尔・杜茨都特别强调大众传媒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学者丹尼尔・勒纳(Daniel Lerner)认为,大众传媒的接触和使用不仅能够激发公众产生现代人格,还能将这种人格传播至全社会,即大众传媒可以在公众中普及此种人格,故而他将大众传媒称为现代人格的“奇妙的放大器”。由此可见,在人的现代化发展和实现的过程中,大众传媒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大众媒介作为现代人格的“放大器”,其在培育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其现代化人格的塑造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担当。

其实,大众媒介本身就具备提供教育的社会功能, 对国民进行科普教育, 正是履行这一职能、提高民众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目前,大众传媒主要通过参与科技传播来提高民众科学素养,这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进入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也因为其快速和高效的特点而在科技传播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英、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众传媒, 都已经把传播科学新闻和科学信息列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综上,一方面我们指出,大众媒介既是检测公众科学素养的工具,同时它又承担着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功能,或者进一步讲,它也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工具。另一方面,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也促进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随着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于具备现代化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媒介产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多,这在客观上为大众媒介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大众媒介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路径分析

郭传杰、汤书昆指出,公众的科学素养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进步。从人的现代化理论的视角来看,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目标是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保证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持续增长,最终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

在我国,大众媒介与公众科学素养的关联一般是通过科学传播来实现的,这对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我国,由于多年的政治宣传和科学主义的科普策略,人们对科学家、科学普遍怀有崇敬态度,还远未到达社会性地质疑科学技术的程度。另外,大众媒介目前存在的传播观念落后、传播方式单一的问题却都制约着民众科学素养的真正提高。而因此,本文拟从大众媒介的科学精神、新闻生产的过程和媒介人的科学素养等层面提供大众媒介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路径。

(一)大众媒介要从根本上树立科学精神

提供高质量的媒介产品要求媒体首先要从根本上树立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著名科学家默顿指出了科学精神包含的四项基本原则:普遍性,它强调科学的标准是普遍的一致的,科学原理和定律不会随国家、种族、阶级、宗教,性别、年龄而改变;公有性,认为科学的重大发现都是社会合作的产物,一切称得起知识的东西都应是公共所有的;祛私利性,指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有组织的怀疑,指科学研究不承认有绝对神圣的、不能批判的东西,科学强调永恒的批判精神。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人类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体现在诸多方面,非严格意义来讲,它可以包含以下内容: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可重复和可检验性、求真精神以及探索精神、质疑精神等,并自觉将这些精神应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要提高和促进公众的科学素养,媒体首先要从根本上理解新闻的内涵、科学精神的内涵。从一系列的新闻失实、虚假报道事件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新闻事实、检验新闻事实,在意识层面和技术层面杜绝一切虚假报道,在日常报道中重视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采用更加符合科学规律的新闻生产手段

要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媒介在业务层面上要采用更加符合科学规律的新闻生产手段,来增强媒介产品的传播效果。比如,采用事件科普来强化传播效果。

目前在国内非常活跃的非官方的科普组织非“科学松鼠会”莫属。纵观科学松鼠会的传播路径会发现,其绝大多数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迎着热点上”,不断地为读者制造兴趣点。在突发公共事件或时事热点中,总是有他们的科普专辑,如汶川地震、“毒牛奶”、“甲型H1N1”、“奥运”等。这就要求媒体的新闻生产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件本身的关注上,而应进一步报道与社会热点事件或公共事件相关的内容。事实上,公众也将越来越多地从公共事件中获取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值得媒体借鉴的是,虽然事件本身并没有体现出科普概念,但科学传播和公共事件相结合便可以产生出极强的传播效果。出于信息不对称、满足求知欲以及与他人交流等原因,受众有多层次的信息需求,媒体就可推动公众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参与到公共事件中,这样,在信息饥渴的状态下科学传播对于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提高媒体人的科学素养,实现传播主体的专业化

在大众媒介促进公众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媒体人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据美国对其科学传播和互联网的一项调查,如果能够雇佣到有新闻工作背景和技巧的记者来采访和编辑科学信息,则向公众传播科学的能力将会加强。目前,科技记者的科技素养尚未达到一定的高度,究其原因在于:知识的结构性不足导致的科学素养不高。从事科技传播的编辑记者普遍缺乏对于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一些基础的科学定理定律和基本的原理掌握相对匮乏。再者,是缺乏科学态度和学习的意愿。目前新闻业态是媒体间的竞争激烈,一方面,媒体提供给编辑记者的周期性培训和再教育越来越难以保证;另一方面,许多媒体对编辑记者进行量化考核,奔波和疲劳成为生活常态,一线采编人员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学习。

所以,作为合格的媒体人应该具备的一是和普通公众一样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二是具备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来自于人类在追求和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性思维和实证传统。三是媒体人应具备思想和视野前瞻的素养。

参考文献:

1 (美)阿历克斯英克尔斯著.殷陆君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

3 郭传杰,汤书昆.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郑永廷等.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王苏华.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是新闻媒体的职责[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5).

6 徐立永,徐若菲.大众传媒对公众科学素质的导向作用探究[J].科技传播,2009(8).

第2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现代化利用;问题;措施

一、档案管理现代化相比于传统的方式的优势

(一)档案存放的时间长

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以纸质文档存放在办公桌上,一般采取堆叠的形式,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破损,导致信息的丢失,还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出现遗失情况。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很多档案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放在电脑中,不会受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数据的缺失,存放时间长。

(二)档案的提取很方便

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受时间年代的影响大,很多年代久远的文档在提取时需要进行查找,往往会出现查找目录不齐全的情况,使得档案提取困难。电子版的档案目录清晰,查找快捷,可以在众多文档中快速的找到需要的资料,使得提档工作快捷有效。

(三)信息资源全面有效可以进行共享

电子设备的存储空间相对纸质材料更大,还能进行及时的更新补充和修改,所以,信息的内容会更加全面具体,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将档案信息上传到公共平台上,实现信息的共享,让更多的人进行参考利用。

二、档案管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一)现代化意识不高

对于档案的概念,很多人都知之甚少,甚至有很多误解,认为档案是属于私人的,具有很强的保密性,档案管理的意识薄弱,对于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更是毫不重视,导致在进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时开展困难。对于现代化技术的认识不足,很多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还局限在传统的方式中,严重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步伐。

(二)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不足

要想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就必须有相关的技术人员,当前,对于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技术的掌握并不全面,很多人员还只是停留在对档案的收集整理上,应该对新技术、新设备进行接触了解,保证整个档案工作的开展现代化程度提高,对于一般设备的日常维修、检查也应该掌握其技术,还应该具备相应的管理技能,对于档案现代化管理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人才,还应该具有专业的管理素养,这正是当前档案管理人才所缺乏的技能。

(三)现代化管理设备技术落后

受资金、成本的制约,很多企业对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投入少,没有能力购买先进的信息化设备,使得整个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地,使得人才的引入更加困难,相关的先进技术也难以利用。技术的引入成本高,很多领导认为没有必要在档案管理工作上投入这么大的比重,所以,技术与设备的匮乏是阻碍整个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的绊脚石。

(四)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基础薄弱

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技术是近几年出现的,整个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现代化要求,所以,现代化的管理基础很薄弱。加之,现代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档案的卷宗质量低,检索工具没有做到现代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基础大为削弱。

(五)标准化规范化没有达到现代化要求

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理论有待进一步提高,整个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徐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协调,所以,如果一方存在问题,整个系统的运行就会出现问题,要想达到整个系统运行的规范标准需要进行合理的体系构建,当前,各大企业事业对于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够,造成整个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要求没有落到实处。

三、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利用方式

(一)工作技术以及管理的现代化

现代化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需要一定的设备为依托,要想全面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需要对相关设备及时进行更新,配备相关的计算机、扫描仪以及互联网设备等,对现代化技术进行利用,运用缩微技术、光盘技术,加快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处理。对于档案工作的管理是工作重点,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指导档案管理的实践工作,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应用,为实现档案管理的专业化和自动化,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手段引入档案管理中,应该遵循档案工作的规律,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更为高效。

(二)档案资源实现现代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通过信息化推动现代化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档案资源的信息化是将档案资源和档案工作的管理过程,通过信息和技术加工计算,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便于有序有效开发利用,进而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的目标。信息资源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应该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建设,利用数字技术、网络化技术,将各种数据库和目录库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再次是对档案基础平台的搭建,主要工作集中在档案网络建设和管理系统的开发利用,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档案信息的传输的网络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化,档案资源建设在未来的发展主要在于档案资源的信息化。

(三)档案保护工作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

档案资源的保护是整个工作的完善环节,对档案资源的保护是保证整个资源实现共享的前提,新型存储介质的出现,信息化处理技术的应用,使得档案管理的载体不断更新,为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意义,新的档案载体在形成介质、存储方式的过程中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新型的档案载体的运用使得档案保护工作的安全性和真实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处理好手工操作和现代化管理的关系

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时,要想实现现代化,需要循序渐进,通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完成,在档案管理现代化过程中是手工操作与现代化管理同等重要,对于不同工作内容处理方式也有差别,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还是依靠手工操作进行工作的,包括对档案资源的收集鉴定整理以及建档,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手工操作来完成。

四、总结

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要求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作为风景区的档案管理的数量很大,需要提高其档案管理的效率,运用现代化手段可以极大的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有专业的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还应该具备专业的政治素养和管理素养,在未来的发展趋势里,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主要以档案资源信息的建设为主,进而推动整个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方面的部门进行密切配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合理发展,使得整个景区工作的开展更为便捷。

参考文献:

[1]任守海.事I单位档案管理中现代化方式的利用方法研究.[G]《人力资源管理》2017(4)273-274.

第3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管理;作用

Abstract: the enterprise's culture as the core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ory of the soul parts,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 formation of enterprise culture in the company of play the mechanism of tangible or intangible rol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nd large enterprise enterprise culture had formed a kind of itself personality model. And in the process of enterprise culture to form good mechanism with is very important, be helpful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cul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enterprise formed the common cultural phenomeno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enterprise can sustainable business development.

Keywords: enterprise culture;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role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源泉,是企业良好运作的根本保证。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内部为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工作的态度和方式、行为的准则和道德标准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要想使企业得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企业自身文化,并借助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推广企业产品品牌,可见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

一、企业建立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得到发展必须依靠地区经济特色和当地百姓的消费观,所以企业必须减少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方式理念,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关于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也逐渐丰富多样。

1.共同的价值观是基础

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规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使员工对事物的评判形成共识,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为着他们所认定的价值目标去行动。任何一种文化能够在一个企业里得以存在和发展,必然得到了企业管理层的认同,即企业管理者的思想理念和广大员工的价值观相一致,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把企业的价值观弘扬光大,起到示范的作用来塑造企业文化形象。

2.传统文化的继承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环境下,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然需要建立强大的企业文化。在我国,历史证明传统文化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它是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企业文化步入现代企业组织的根基。由此可见,要重视企业的个性发展和特色文化建设,需在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在一个企业中,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行为规范都是通过企业文化表现出来的。企业文化形成是通过企业的行为机制,将企业价值观作为核心,最终衍生的一种外在的企业形象过程。它具有多层次、多载体的特征,企业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维持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财富,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1.员工价值观导向

在企业中,企业文化包括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目标指向,对企业员工具有一定的凝聚作用和导向作用,它能把每一位员工的价值观引导在企业总体价值观上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企业文化的宣导,使员工在行为和思想理念上有相应的准则。这样,员工在企业中作为个体,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智,有利于企业在人才方面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2.人性化管理

企业文化大大增强在企业管理中的艺术性和灵活性,打破了原来硬性的管理制度模式。原来的硬性管理模式主要以规章制度为指导,用制度来强制约束管理员工,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使员工自觉的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人格化管理。

3.激励员工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工作具有激励性作用,由于企业文化注重人的因素,从尊重每一位员工出发,尊重企业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员工的共同价值观作为衡量的标准,能从根本上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树立整体的企业价值观念,从而打造高绩效的组织团队。

4.增强团队意识

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想法。因此,在企业中构建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结,并在团队中每一个员工相互信任,共同生活在和平的气氛中,形成一种团队意识。如果企业或组织,存在没有这种意识的团队,则无法生存。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具有共同价值观、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理想,从而使整个企业从上至下,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在这个团队中,全体员工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应对自如,使企业在百战百胜中加快前进步伐。由于这个原因,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企业管理层和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有时候就会产生一些矛盾,用最好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就是通过运用企业文化的自我调节功能,进行自我消融。企业和社会,企业和消费者,企业和国家之间有时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而最好的解决方式,也可以用企业文化进行调适。

三、企业文化对产品市场作用

1.市场的作用

市场是受到一定环境的影响和控制,如果企业的文化和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融合,甚至出现冲突,必然会使企业处于难以发展和危险的境地。例如,当一个企业的服务定位在“主导产品“市场细分时,市场需求的特点是“时尚”,企业文化的内涵应充分体现出创新、个性、差异等竞争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导地位,以便获得更多的细分市场。在某种意义上,市场竞争主要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要与市场的主体文化相适应,互相融入,企业才有可能有计划的取得主动权。如果企业文化与市场不能相适应,则企业必须进行相应的文化调整。

2.产品的作用

企业产品的开发,就是一个文化品质衍生一个过程,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系列化的过程。企业文化主要表现在产品是无形产品的开发,基本的文化产品是“核心产品”。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该产品是文化,文化即是产品。企业要在市场为自己建立品牌,打造“品牌文化”,必须努力提高产品的文化价值观即“无形的价值”。只有企业文化和产品相协调,并相互支持时,企业才能实现产品的优化。否则,相互制约,相互冲突,相互影响,相互抵消,就会导致企业能力减弱,企业文化的效果一定大打折扣。在这个时候,企业只有两个的选择,一是解决现有企业文化的缺陷,二是调整产品的功能和性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积累的一个过程,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要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实际经营活动中员工行为的精神主导力量,让企业文化在企业真正落地,重组织、追求革新、有明确目标的建设有活力的企业文化,必须依靠公司各个部门沟通协调,以企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理念作为导向去开展各项工作,这样才能让企业在优秀的企业文化指导下,获得长期的发展,成为一个真正优秀与成功的企业。

参考文献:

[1]邴红艳.中国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理论与实证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04(02)

[2]王丽洁,构建优秀企业文化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力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11)

[3]肖智洞.浅析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J].技术与市场,2008(14)

第4篇

1 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1.1飞速发展的社会信息化决定了必须加速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度。现代信息社会日新月异,人们对各种时效性强、具有高价值的档案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利用网络实现档案资源共享的要求越来越强,对档案工作管理的要求也相应地越来越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不断受到新的挑战,正经受着现代科技发展浪潮的巨大冲击。面对这种挑战和冲击,医院档案管理只有顺应时势,加快档案现代化建设,尽快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才能在挑战和冲击中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使档案管理工作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1.2 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是解决自身存在问题、提升管理和利用水平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医院在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现代化程度并不高。这主要是管理意识、设备和技术方法比较落后,基本处于经验管理和手工操作状况,档案管理和利用水平较低。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更新管理意识,改革管理方法,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从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完全实现管理现代化,从根本上提高档案的管理利用水平。

1.3 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是确保医疗事业可持续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不仅有利于发现、培养和造就大批人才,为医院医疗事业发展服务,而且将会大大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利用,同时可以延长档案寿命。

2 档案管理工作理念的创新,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

要创新理念,思想是行动的的先导,它直接影响了实际工作创新及工作效果,长期单调而枯燥的工作方式、传统落后的工作方法,使许多档案工作者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他们墨守成规,按传统办事,日常工作也只是满足于每年立卷归档多少案卷,提供利用多少人次,而对档案工作是否适应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思之甚少,更谈不上如何主动、超前服务,这必将使档案工作失去生机和活力。因此,医院档案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既不能死抱着传统不变,也不能丢掉传统而迷失方向,在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同时,不妨多一些敏捷和睿智,多一些魄力与果断,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档案工作只有日日思变,天天求新,才能以超前的意识、超前的节奏、超前的服务赢得利用者的满意,从而提高档案工作的自身价值。

3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增强现代化服务能力

人才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保证。从目前医院档案工作人员构成来看,大部分档案工作人员档案管理知识结构老化,这对档案管理现代化、 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要加强档案人员专业素质教育,拓宽知识面,优化人才队伍素质结构,采用多种途径培养素质优良的档案管理人才,不断充实完善档案管理队伍。通过开设计算机课程,普及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教育,组织参加社会认可的计算机应用资格证书考试等方式,进行档案专业培训、继续教育、知识更新,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和知识水平,对在岗档案管理专业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4 加大投入提高配备,档案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第5篇

1.现代林业规划的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林权模式简单

林权是法律所确定对森林享有的权利,针对特殊的森林资源,存在以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反映出人们需求森林资源所创造的利益。中国的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这种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体现,已然成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制约。

1.2采育比例失调

近年来,我国意识到森林资源匮乏,所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补救,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我国森林的人均占有率与世界人均水平相差还是很大,部分地区甚至还出现减少。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森林采伐量大于生长量,没有及时对森林进行培育,造成森林采育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

1.3监管制度缺失

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对林业的管制力度,不断完善我们的政策,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对于一些少数地区,我们的管理措施没有很好地落实,导致这些地区对环境问题认识的程度不够,对一些针对监管制度的工作没有及时展开,对于一些审批工作没有落实到位。

2.加强现代林业规划的管理的政策

2.1强化组织能力,做好教育宣传

为了加强林区周围农牧民的森林保护意识,组织机构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将林业管理作为一项常规工作,督促、落实每一项相关工作,针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开展教育宣传学习,使员工加强对林业保护的意识。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针对林业管理做好每一项基本工作,通过对管理机构对企业职员进行相关林业法律法规政策的统一学习,提高职员对林业管理的认识,强化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认识,为林业未来的管理打好优秀的基础。

2.2 完善监督制度,增强管理轨制

监督和管理是林业管理工作的两大基准。只有不断完善监督,增强管理,才能做好林业的管理工作。对于森林资源的监督,需要全面落实区域责任管理制度,这就需要建立全面的全管理机制,明确职工人员的责任,对森林资源限制采伐量达到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障林业管理工作的顺利施行,林业管理的工作是由林业职员的工作质量决定,所以,为达到林区的监督管理政策,林业的发展必须要完善管理机制,再由管理机制明确职工人员的职责。

2.3加强资源培育和林业保护

对于林业管理,资源的培育和林业的保护是尤为重要的两项。森林是重要的资源,它可以提供木材、生物资源等多种绿色能源的林产品,对于人们群众的生活和国家建设,都是息息相关的。我国是一个缺少绿色的国家,维护生态安全是我国的首要任务。我国的一些地区,水土严重流失,土地沙化日益严重,这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加强造林的工作,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一大重要政策。林业保护是一个大范围的管护,森林防火、自然区和野生动物的保护等各种森林防护都属于林业保护这一大范围。首先,针对森林防火,职工人员应及时做好防火管理,做好防火道的检查,对森林周边民众做好防火演练,将火灾发生的损伤降至最低;其次,对于自然区和野生动物的保护,按照相关规定,做好资源规划,将林区的珍贵资源以及野生动物在地图上做好标示,规划区域,为保护自然区和野生动物做好坚实后盾。

3.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对与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我们大致从三个方面入手: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和依法加强。首先,针对林业结构,我们应该对一些轮伐期短、丰产用的资源进行大量培育,这样,可以短期满足需求量大的市场,加强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加大新产品的开发,以改造传统产业为目的,实现合理规划林业结构;其次,明确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只有生态环境在循环使用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经济的最大化,我国应通过科学化的管理措施,实现林农结合的方式,建设一种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应共存的发展模式;最后,在法律法规的支持下,健全林业经营的管理制度、森林旅游制度等相关制度,根据行政的相关依据,规范森林企业的管理制度,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为加快我国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4.小结

第6篇

(安徽新华学院 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摘 要:本文论述通过融入执业药师考试和岗位知识、案例教学、外国文献查阅、ChemDraw结构画图软件等知识,提出《天然药物化学》理论教学模块化与现代化结合的原则、方法,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天然药物化学;模块化;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71-02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3gxk105,2012jyxm573,2014zy078,2014jyxm415),安徽新华学院质量工程项目(2014jgkcx14)

中国的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的发展要求人才需要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特别是作为地方高校,主要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因此,必须摒弃传统的知识体系传授模式,加强理论教学内容的整合力度,强调与就业岗位的适应性,才能更好的发挥高校人才的职能和效果.《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是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是执业中药师必考科目之一.本课程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此外,还涉及到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天然药物中所含有效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天然药物所含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

1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天然药物化学》内容庞杂,包括糖类、苯丙素类、醌类、黄酮类、萜类和挥发油、三萜类、甾体类、生物碱类等内容,涵盖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解析、实例等方面,各章节之间关联度差,知识点连贯性差,离散性强,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学生难以将不同章节内容形成一个整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欠佳等问题[2].

2.学生对执业中药师考试题型一无所知,对《中国药典》上涉及的《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内容不了解,缺乏对课程应用性规律的把握,影响其专业后续发展和岗位适应.

3.学生对该课程的研究热点、最新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缺乏了解,单纯课本知识难以适应时展和现实需要.

2 模块化教学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形成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3].20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提出模块式教学(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MES)的培训模式,按照岗位要求,为教学岗位制定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方式[4],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模块是具有内在联系又相互补充的要素的集合,且这一集合整体能反映完整的内容或实现固有的目标.以专项能力课程内容为单元模块,整个教学过程以专业岗位为模块,把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操作技能高度地结合在一起,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6].

3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理论教学模块设计的原则

《天然药物化学》实施模块教学,必须依据培养的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以应用能力目标要求为主线,遵循理论有机整合与职业发展、岗位实践的原则,将执业药师考试和《中国药典》内容介绍融入课堂,构建应用教学模块,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技能形成规律来组织教学.根据本课程教学培养目标,还必须系统地分析该模块所需的知识技能,确定各模块所要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模块之间的有机衔接.确定模块构成应考虑技术发展,融入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确定模块构成应考虑实际情况,在确定模块构成时应考虑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适应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模块.

4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模块化理论教学设计思路

贯彻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坚持科学性,注重教学效果与效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此,我们把《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内容划分为九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和专项技能要求如表1.

在实施过程中,“模块一基础知识”将教材中“第一章绪论、各章节的药物介绍”进行整合,重点阐述天然药物种类,提取、分离、鉴定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多种结构”重在比较模块下不同结构共性和差异.“提取方法”重点阐述不同成分的提取原理、技术工艺和纯化方法,将各成分的提取特点进行整合.“分离方法”整合各章分离技术,将色谱法作为重点阐释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分离中的广泛应用.“典型药物”将经典药物的结构、理论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药典点睛”重在提升对于药物质量控制方法的了解,将单纯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突出应用性.“药师考试”着重将历年执业药师考试真题和内容分析搬上课堂,让学生对题型、知识点和应试技巧有所了解,主要是“见世面”,提前做好应试和复习的心理准备.“模块串讲”浓缩该模块精华,梳理重点、难点,强化回忆与理解.

5 强化课程现代化教学的方法

5.1 理论教学的模块化处理和再加工

将相似章节进行整合,形成模块章节,以任务分解和模块分析作为教学模式.首先要求学生完成知识点自学,随机汇报形式进行检查;再进行模块分析,串联知识点和框架知识结构,以点带面.最后将整个模块统一进行综合分析,使课程知识体系由发散式趋向系统化,同时充分体现学生自学与课堂互动的融合.

5.2 应用案例教学使“抽象”内容更“具体”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是一种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化的重要教学方法,通过选择天然药物研究经典案例、临床用药案例、重大药学事件案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索求知的科学态度[7].如天然药物研究经典案例有长春花中提取抗癌药物长春碱、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云南白药中乌头碱炮制前后毒性的变化[8-9];临床用药案例如治疗风湿病药物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抗肿瘤药物紫杉醇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药物复方丹参滴丸等;重大药学事件如龙胆泻肝为引起肾衰竭与马兜铃酸关系、齐二药亮菌甲素事件与二甘醇等[10].

5.3 引入外国文献查阅技术让学生“见世面”

文献查阅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条件,国外文献技术也是当前学生学习的瓶颈和障碍.《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最新研究成果需要通过查阅Elsevier MD Consult,Springer,Science Direct,Medline等英文数据库才能掌握,最重要的是选择

关键词 和数据库,了解天然药物化学的国际顶级期刊和主流期刊[11].

5.4 引导学生学习使用ChemDraw结构画图软件

ChemDraw作为最受欢迎的化学绘图软件之一,由美国剑桥公司开发.其优势是具有绘制化学结构、反应式、分子轨道、立体图形等强大功能.另外,其预测化合物物理性质,按照IUPAC原则命名结构,预测MS、1C-NMR谱以及1H- NMR谱数据功能也相对突出.对《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涉及的天然药物结构、提取工艺、分离流程、光谱数据处理具有重要作用,对该课程讲授过程中涉及的构型、构象绘图也能较好解决,是重要的应用工具[12].因此,引导学生学习ChemDraw结构画图软件,可扩大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5 展望

通过对《药物化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方法结合,改变传统的“按章节逐步推进”教学模式,着重选择模块化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进行尝试和探索,以现代教学方法提升学习的规律性探索能力,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引导学生对天然药物应用中的化学问题进行思考,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丽,胡义华,邓颖宇.基于模块化教学的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33(4):102-105.

(2)张阿琴.《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4):98-99.

(3)李俊君,许玲,谷翠芝.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本科课程模块化教育探讨[J].华夏医学,2014,27(2):99-102.

(4)周燕,张崇晖.高职模块化课程教学管理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104-107.

(5)刘东山.刍议高职《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模块化教学[J].电子世界,2012,(7):167-68.

(6)张慧坤.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6):25-27.

(7)赵楠,刘涛,张廷剑,等.案例教学法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2):1059-1061.

(8)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注云南白药安全性问题[J].中国药房,2013,9(24):827.

(9)凌珊,龚千峰.草乌的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23):90-94.

(10)田伟,杨宏健,吴方评,等.与药学岗位相结合:大专院校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南药学,2014,12(8):829-830,832.

第7篇

1.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是档案管理诸多原理的理论基础,其主要含义是指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将所有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科学地汇聚成一个整体,通过对整体工作内容的划分和整合来实现对档案管理工作内容的有效规划,充分地发挥档案管理过程中每一个工作环节的作用,清除掉档案管理工作中重复和不必要的内容,从而有效地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更进一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

2.整合分原理和反馈原理

整合分原理和反馈原理是档案管理原则中重要的两项内容。其中整合分原理是指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在系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档案管理整体的工作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有序规范地工作划分,安排档案管理工作中各项工作内容的负责人,针对他们不同的职责义务分派不同的资源和权利,制定不同的任务目标,根据这些分项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档案管理工作整体任务目标的达成;而档案管理中的反馈原理则是指在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对档案管理共同完成目标以及完成的过程进行综合的工作反馈,通过反馈的信息来显示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优缺点,来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促进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上和效率上的进步。

二、现代化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措施

1.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现代化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与计算机科技和其它科学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对相关科学技术以及先进设备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达到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科技设备和技术完成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和目标。对此,档案管理单位和部门应该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素养,矫正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以及档案管理工作严肃性的认识,使其能够以对档案管理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为基础,以熟练掌握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为介质,以档案管理单位和部门分派的任务目标为目标,使用各种档案管理技术完成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对自身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和改进,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为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提升贡献自身的力量。

2.加强对纸质资料的保护

现代化档案管理的主要主体包含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两种,纸质档案相比电子档案来说保存的难度更大,但保存的价值也更高,更具有历史意义。因此,档案管理单位应该加强对纸质资料的保护,首先档案管理单位应该做好纸质资料的数字化录入工作,对纸质资料记载的档案信息实现与电子内容一样的共同保护和管理;其次,档案管理单位应该建立纸质资料的管理条例和保护原则,对纸质资料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安全性、效益性和价值性作出相关的约束和责任,对纸质资料管理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做好相应的监控与保护工作,保证纸质资料的任何管理内容都能够有清晰的记录;最后,档案管理单位应该加强纸质资料的保护工作,对能够影响到纸质资料存放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保证纸质资料存放的安全性。

3.加强电子档案资料的保护

对电子档案资料的保护工作首先应该做好电子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对电子档案的诸多内容进行规划整理,清晰明确的做好电子档案的归档记录;其次应该为电子档案的保存磁盘和光盘做好保护工作,保证其清洁性和实用性,对磁盘和光盘的存放位置应该保证磁盘和光盘各自存放空间的洁净,保证其不会在存取或者使用的过程中发生摩擦和划痕损伤。同时对存放在计算机网络空间上的电子档案资料应该设置好相应的控制密码,拥有更加先进设备的档案管理单位可以采用指纹识别或者眼膜识别的方式来做好电子档案资料的保护工作;最后,档案管理单位应该定期对磁盘和光盘内的电子档案内容进行检查和对照,在保证磁盘光盘储存安全的同时对电子档案的内容进行检查,保证电子档案资料不会在保存的过程中出现质量上的问题。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管理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entered a new period, the situation is very good, the city is in a series of fierce soci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face of economic system transi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city expansion and Rapid City ever-accelerating process of many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city planning has been an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City planning is the city of the brain, a successful planning, to make the city a rejuvenated vitality; management is the guarante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present stage our country most city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city planning.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th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for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work of simple exposition.

Key words:City Planning;Planning 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年加快,城市的规划逐渐偏离了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转而趋向于科技和经济两个方向,城市中发展着的群体开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不能完全实现城市空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必须组织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才能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监督和管理。

一、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规划与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原有经济体制影响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由于受到各项机能的滞后性影响,使其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发展上很难适应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市土地利用率不高、国有资产浪费问题、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空间布局不合理等等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原有计划性与强制性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刚性的规划与管理工作容易抹杀开发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规划管理执法工作的开展。

(2)城市建设规划方案的选择应服从于城市的未来发展与建设方向,现阶段由于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规格水平低下,使得该职能部门对于协调经济协调能力大大减弱。

(3)以土地资源的利用与控制为中心的传统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其工作形态仅仅停留在了对实际土地资源的静态规划上,严重忽略了规划的可行性评估工作,从而导致规划工作与城市建设实际情况相脱离,违法建设现象严重。

(4)原有的规划目标仅仅关注与对规划方案的现实转化上,从而使得城市建设土地开发过程中的调控力度大大减弱。

(5)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商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容易产生过分的盲目性,容易造成对公共利益的侵害现象,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原有体制运营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部门很难及时、有效的进行管理工作的开展,大大降低了社会整体公共利益的保障程度。

综上所述,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原有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不仅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需要,更容易成为城市快速发展阶段上的一项制约点。

二、建设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现代化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

2.1 现代化城市规划模式的转变机制

市场经济体制运营过程中,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管理工作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职责和内涵,在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布局,强抓基础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还应承担起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教育、科研、卫生、社保等各方面的发展与管理,简而言之,是指其城市管理模式由传统模式转向 “社会主导型”,在原有工作管理只能上更加强调对于现代化管理机制的引入,深化内部改革工作,创建良性的固话工作开展的内部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于其考核指标参照标准除原有的经济增长指标以外,还需要加上城市建设规划的科学性、生态环境建设情况、教育、科研、卫生、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程度,从而正确的引导城市规划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促进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具体如何将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影响带入到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中,从而有效的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大力扶持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提升地方财政税收的增长值,更多的投入到城市基础建设上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创建良好的资金引入氛围,共同为城市基础建设服务。

(2)运用多种资金筹措渠道,灵活调控资金筹集方式。城市建设资金筹集主要包括:集中收集城市建设配套基金、适当调整政府贷款额度、拓展外资引入渠道、强化融资环境、盘活国有资产使用率、加强对市政建设有偿费用的收取管理以及合理调控各项资金的建设使用分配情况等,以有效的弥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从而极大的增强城市建设规划的活力。此外,明确城市管理方式转变的还需要依靠完善的法制体系,“依法治城”是现代化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经阶段,以强有力的法律体系来调整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各方面因素影响。

2.2 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规划与管理工作的创新性要求

2.2.1 严把城市建设的规划选址环节

作为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基础工作之一,“一书两证”中的选址意见书的发放在整体规划管理中最具有决定性价值,因此,必须严格加强对其的监管工作。首先,针对建设单位所提交的建设选址申请中内容,严格按照城市建设整体规划、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政府未来发展战略决策的标准要求进行逐一审核;其次,实地调研所申请内容是否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对选址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性考虑与分析,并结合其选址规划的未来实现价值等因素的基础上,对该项目的选址情况作出最后的决定性意见。

2.2.2 严格控制规划设计管理工作

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把握

(1)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基础性环节,规划设计在城市建设的未来发展走向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优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与设计人员本身的职业综合素质高低有着直接的关联。

(2)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项积极因素,逐步放大对市场的开发力度,完善市场的正常、有序竞争,以促进设计单位品质与等级的不断提高。

(3)完善城市规划方案的审核与确定机制。对于一般的规划设计方案而言,主要审核点在于规划设计总平面图与建筑方案设计图两方面,为保障规划格局的科学性以及整体的协调性,任何与城市主干道景观项目相关的细微之处都应严格把关。

2.2.3 严格规范与落实规划建设的后续跟踪工作

从方案的确定到建设完工,在这段时间里为保证规划方案中的各项内容都能在实际中全面的加以认真的落实,就必须严格规范规范的后续跟踪管理工作:

(1)严把规划放线和材料关。作为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定桩放线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实际施工效果与规划方案的一致性,因此必须严格监管规划放线关。此外,为更好的体现出规划整体效果,突出最佳的景观视觉感受力,还需要对建设项目所用材料的选用进行严格的把关。

(2)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发放与管理实施严格的正副本制度。为防止少数建设单位擅自改变规划审批后内容,保证建设施工完全遵照规划设计方案的要求,可采用规划许可证正副本制度。前期工程建设使用副本,待工程竣工完毕经验收合格后在实行正本的发放。

(3)抓工程竣工测量。为及时掌握规划区域建设项目的变化情况,同时又能及时地督察建设项目完工时是否按规划设计方案施工,在建设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前,组织力量对建筑物体量、平面位置等方面进行测定,为规划验收、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准备基础资料。

(4)抓规划验收。即在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以规划设计图为依据,对项目的主体建筑、园林绿化、道路路灯、管理用户等附属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验收。验收合格的,方可换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反之,根据验收中提出的意见,限期整改,从而实现对规划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是城市发展的保障。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中,一定要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实现环境、 社会与人口的协调统一发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管理机制,促进建设与管理相互协调,把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起来,同时不断创新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