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方案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方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6-10 16:42: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方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方案

第1篇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始于21世纪初,经过近10年的探索,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了从“过程管理”到“效果管理”、从“事后考评”到“事前设定绩效目标、事中实施绩效监控、事后进行绩效评价”全过程绩效管理的转变。各部门、各预算单位绩效理念和效率观念初步形成,预算绩效管理制度逐步建立,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组织领导体系日臻完善,支出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所提高。2012年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得到财政部的通报表扬,2013年在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管理考评中成绩排名第2,考评结果为优秀。制度建设方面,印发了《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预算项目成果管理和绩效考评的通知》,初步明确了绩效考评的组织管理、工作程序和结果运用,确立了由水利部统一组织、各单位分级实施的绩效考评分工体系。目前,按照水利部党组的统一安排,起草了《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工作方案》,对下一步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指标体系建设方面,针对“948”计划、科技推广及标准化、防汛业务费、干部教育培训、基本科研业务费、水利工程建设稽查、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水质监测业务以及血吸虫病防控9大类项目,初步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分标准,并在2013年水利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中得到实际应用。绩效目标管理方面,2014年部门预算中填报绩效目标的项目预算资金占项目支出预算总额的67.54%,提前实现了财政部提出的到2015年达到50%的目标。试点项目绩效评价方面,2014年建议纳入绩效评价试点的项目预算资金占项目支出预算总额的23.23%,占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的10.16%,也提前实现了财政部提出的到2015年达到10%的目标。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制度体系

理论研究是制度创新的基础。2005年,水利部启动了水利预算绩效管理理论研究工作;2009年,组织开展了“水利部直属预算单位行政事业类项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课题研究工作;2012年,将“水利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研究”列为年度重大课题。通过一系列课题的实施,水利预算绩效管理理论研究工作得到明显加强,解决了水利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中的多个难点问题。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2012年,水利部启动了“三项机制”建设工作,于该年年底颁布实施了《水利部预算项目储备管理暂行办法》《水利部预算执行考核暂行办法》《水利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暂行办法》,并于2013年印发了3个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2013年年底,水利部党组研究部署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做出建立具有水利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和指标体系的决策。

2.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

2012年,成立了水利部预算管理领导小组,由分管财务工作的副部长担任组长,相关业务司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初步构建了“财务搭台,多方参与”的预算绩效管理体制,由财务司会同业务主管司局,共同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在项目绩效目标、指标和指标值的确定方面,首先报项目负责人(业务主管司局负责人)和单位负责人(业务分管部领导)审核,然后由财务司汇总后统一报部领导审定,最后再上报财政部。同时,绩效评价工作机制也不断创新。2012年首次探索实行了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先期开展绩效调研审核、再由专家组进行复核打分的管理机制,2013年探索了由各项目单位自评价与第三方中介机构现场复核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为下阶段进一步探索由第三方中介机构独立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积累了经验,有效地保证了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

3.全面推进工作开展,扩大绩效管理范围

财政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中对绩效目标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围绕相关目标要求,水利部部门预算项目逐年扩大绩效目标管理范围,至2014年,2000万元以上的前三类预算项目全部填报了绩效目标和指标,在2015年项目储备中,要求所有的新增项目填报绩效目标和指标,并对其进行审查、修改与完善。同时,逐年扩大绩效评价试点项目的范围,从初期2006年的2个项目增加到2013年的9个,再到2014年的14个,项目数量逐年增加,预算资金总额也逐年提高。此外,启动了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在2014年部门预算中,选取了2家部属单位作为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管理试点单位,开展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试点。

4.加强宣传培训,夯实工作基础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需要广泛共识作为基础。自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以来,每年的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会都将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学习;定期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绩效管理培训和经验交流;同时,还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积极宣传预算绩效理念,增强绩效意识。为加强水利财务管理,水利部开展了水利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该系统把绩效管理作为一个重要模块进行建设,建成后将在为实现对水利财政资金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监控提供技术保障的同时,也为实现水利预算绩效的全过程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5.配合抓好财政专项资金评价工作

专项资金是水利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为配合抓好专项资金评价工作,水利部先后配合财政部出台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并组织开展了绩效评价工作。目前,正在会同财政部拟订《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与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全国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项目绩效评价工作。下阶段,拟会同财政部对中央财政补助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使用管理情况开展检查评估。这一系列专项资金考核评价办法的制定对于提高其使用效益和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尚未健全

一方面,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尚未形成体系。绩效管理工作还处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状态,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基层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还存在“不愿管”的现象。另一方面,虽然初步构建了水利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距离财政部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观指标多,客观指标少,指标值确定的随意性较大。同时,由于部分业务工作缺乏规程与标准,或规范化程度不高,致使绩效评价结果的质量受到影响。

2.绩效管理结果应用机制尚未建立

虽然每年水利部均根据财政部的批复,及时向二级预算单位分解批复各单位的绩效指标,反馈绩效评价结果,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机制约束,评价结果既未与单位的预算安排挂钩,也没有与单位领导班子的考核挂钩,很难引起基层单位的重视,“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3.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一方面,目前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还没有独立的绩效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绩效管理信息化程度低,业务工作基础数据缺乏,绩效评价实施的主体单一,还没有按照财政部的要求组织第三方中介机构独立开展绩效评价。另一方面,由于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基层预算单位对绩效管理工作的理解与把握还不全面,还存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会管”的现象。

4.转移支付的绩效管理工作还比较滞后

一是职责不明晰。财政部预算司相关文件规定,转移支付地方资金的绩效管理由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负责,而财政部经建司、农业司在具体项目绩效管理办法和实际工作中又明确由财政部和主管部门共同负责。二是工作不均衡。一些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尚未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已制定办法的需根据新形势适当调整。三是形势不明朗。目前财政部正在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进行清理、整合,并调整相应的管理体制,今后业务部门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管理形势还不明朗。

四、加强水利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1.加快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水利预算绩效管理的顶层设计,按照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稳步推进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工作,包括制定关于推进水利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工作规程、实施细则、考核办法等,构建一套具有水利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同时,继续细化绩效目标,完善水利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研究绩效目标和指标数据库,尽可能多用客观指标,减少主观指标,健全和完善水利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保障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准确,切实提高绩效评价质量。

2.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强化结果应用

系统总结国内部分省市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探索实践,为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参考,提高水利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权威性,进而提升水利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此外,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各预算单位,并结合预算执行考核机制,作为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同时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给人事主管部门及监察部门,作为实施行政问责的重要依据。

3.进一步扩大预算绩效管理范围

一是继续扩大绩效目标填报范围,在现有绩效目标填报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编报绩效目标的水利预算项目和单位,逐步扩大绩效目标填报的覆盖范围,最终实现预算资金的全覆盖。二是进一步扩大绩效评价试点范围,按照统筹规划、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一方面扩大绩效评价试点项目的范围,由重点评价向全面评价转变,力争在未来几年将所有的水利预算项目纳入绩效评价,另一方面扩大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范围,逐步实现对所有单位整体支出开展绩效评价。三是鼓励二级及以下预算单位开展自评价工作,逐步实现水利预算绩效的分级评价。

4.进一步夯实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

尽快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的组织机构,增加绩效管理专职人员,完善绩效评价的主体。同时,结合水利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各种基础数据动态采集机制,逐步实现对各单位机构职责、编制、人员、资产、工资及津补贴标准、业务范围及工作量等基础数据的动态管理,实现对各项目对应工作对象的数量、规模、性质、种类、分布等基础数据和信息的动态管理,提高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此外,逐步建立健全专家学者库、中介机构库及监督指导库,探索和推动由第三方中介机构独立完成预算绩效评价工作。

5.推进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管理

第2篇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绩效管理 思考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现状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接受政府拨款;另一部分则自给自足。但第一种是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实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诸如、员工素质低下等问题普遍存在于行政事业单位中。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进而使得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就较低。[1]

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与部分职工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重视预算绩效管理,没有将其在日常工作中深入落实,各职能部门也没有主动积极地参与预算绩效管理,没有发挥其有效作用。同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人才上十分匮乏,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对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不能给予最大化的满足,以至于单位不能科学合理以及有效地实施预算与绩效评估,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形成阻碍。

二、预算绩效管理体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对预算绩效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目前,缺乏一个统一合理的目标指标体系是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普遍存在的问题,且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还不够成熟。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是近几年才引进预算绩效管理,在执行时还欠缺一定经验。二是受到行政管理机制与传统经济观念的影响,我国行政单位不够重视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发展。一些事业单位只考虑自身利益,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缺乏正确认识。

(2)制度建设覆盖面还不够广,缺乏长效机制和统一规划。首先是缺乏完备的预算绩效管理法治建设。其次是国家对于预算绩效管理这方面,并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再者预算绩效管理比较复杂,对专业要求较高,但是一些工作人员水平有限,对于绩效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还不能满足,需要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3)在具体执行中的力度不够。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工作人员与部门的配合度不高。一些工作执行人员没有正确认识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对包括预算编制阶段、执行阶段以及评价阶段在内的多个预算管理体制阶段,执行力度不强。没有认真梳理实际工作,缺乏量化分析。最后在绩效评估的时候,也没有明确选定评估对象,进而使得预算失衡。

(4)预算绩效评价实施难。预算绩效管理之所以具有难度,究其原因还是:首先,相关政府单位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造成了干扰。其次,没有明确体现预算绩效实施主体,导致预算绩效评价在评价对象方面不够完善。再者,预算绩效管理结果应用水平不高,给这一工作的权威性带来了影响,阻碍工作的深入开展。最后,预算绩效管理队伍不够专业,使工作的深入推进受到影响。

三、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1)强化人员思想认知,落实绩效管理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要让预算绩效管理切实得到体现,就要进一步提升整体的工作认知。对领导者来说,只有在工作范围中囊括进绩效管理,在制定决策时以集体为主,才能使整体的认识得到提升;对工作人员来说,绩效管理的结果受到工作责任感的直接影响,若工作责任感强,就有助于实现预期的工作目标。因而,结合上述两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要真正发挥出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就必须提升领导者与工作人员的思想认知。只有他们的思想认识上升到一定高度,才能落实绩效管理工作。为此,需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领导者提升自身思想境界,发挥领导作用,促进部门与人员之间的深入合作,为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二是工作人员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工作人员是绩效管理的执行者,绩效考核的结果也受其工作态度的影响,因此工作人员与考核对象要协调配合,以使预算绩效工作的结果和预期目标相符。

(2)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加强预算的执行力度。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联系紧密,若预算编制科学合理,预算执行势必也会正确规范。当预算执行良好时,说明预算编制也得到了落实。[2]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对预算编制在各部门中的职责予以明确,落实财务基础数据的统计工作,加强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前期做好相关的调研工作,将各种影响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预算执行效率更高。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在执行预算时,要严格以预算批复为准,对不合理开支、超出预算等要严格控制。同时要及时总结预算执行情况,科学分析预算指标,若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协调好各部门关系,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更加有效。

(3)提升工作人员素质,保障绩效管理顺利执行。在行政事业单位,若要将绩效管理的优势体现出来,首选就要从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提升上着手。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人员素质问题较为突出。许多工作人员都不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这既不利于开展沟通工作,同时也对单位的形象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当务之急就是从两点去提升人员素质:一是业务培训。行政事业单位要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与交流活动,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促进其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进而提升单位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也要让所有工作人员对绩效关系的重要性引起重视,要以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工作,使绩效管理的执行力得到提升。二是主动学习,对工作人员来说,必须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主动学习来达到提升自身素质的目的,进而保障绩效管理顺利执行。

(4)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的基础,而指标量化与定性又是绩效评价的中心内容。[3]在制定指标时,要能够以预算为客观的依托,将总目标设定为预算绩效化,分别完善指标内容、权重设置以及评价标准。每个部门都有不一样的工作任务与不同的性质,为此,针对部门职能、财务状况以及发展规划要全方位的考虑,具体分析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从而使制定出的预算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同时兼具实效性与普适性两种特点。

(5)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效率。信息化建设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首先要设计开发一套子系统,但其须满足预算绩效管理的需要。且子系统囊括的内容应涉及多方面。例如,预算编制、执行追踪管理、绩效评价结果等。同时将预算绩效管理中信息技术的信息收集、分析等优势作用发挥出来,衔接好信息系统和预算绩效管理,促进预算绩效管理效率的提高。

四、结语

本文分析总结了预算绩效管理,就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有助于事业单位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绩效管理,不但可使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所提升,其作为一种规范的管理手段,同时对其改革与创新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人员要强化思想认知,多积累多运用,各部门与工作人员相互配合,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作者单位为江苏省戒毒管理局)

参考文献

[1] 杨菲.关于行政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思考[J].财会金融,2012(06):143-145.

第3篇

为加快财政支出进度,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管理办法》(岳政办发〔2017〕27号)、《市财政局2018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方案》要求,我们组织开展了2018年度财政资金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系列工作,现将有关监控情况报告如下:

一、预算单位自行监控情况

预算批复后,我局印发了《市财政局关于开展2018年度财政支出绩效运行跟踪监控工作的通知》(岳财绩〔2018〕5号),督促市直预算单位对照年初批复的绩效目标,同步对2018年度前三季度财政资金的项目实施进度及预期实现程度进行跟踪监控。监控对象为纳入2018年度市委市政府综合绩效考评的72家市直单位;监控范围为2018年度部门整体支出和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专项资金。

本年度市直单位绩效跟踪监控工作,涉及部门整体支出应报72家,实报52家,占比72.2%;受监整体支出累计预算安排13.09亿元,实际支出15.95亿元,其中基本支出10.77亿元,项目支出5.14亿元,结余0.04亿元(附件3);涉及项目支出应报89个,实报69个,占比77.5%。受监专项预算安排资金4.39亿元,预算到位资金2.42亿元,实际支出2.16亿元,支出实现率89.3%(附件4)。对比财政预算进度统计,前3季度完成年初下达市级部门预算的平均支出进度为68.3%,项目支出实现率高于预算支出进度21%。1-11月市级部门预算的平均支出进度89.6%,绩效运行进度可控。

预算执行与绩效运行“双监控”已成为预算管理常态。财政部门主导监控促推支出进度,资金拨付及时;部分预算单位对专项资金绩效自行监控较好,绩效目标运行清晰,对发现的问题能提出相应的纠偏措施或建议。但仍存在专项资金使用与管理偏差滞后因素。一是近半数单位未能按节点及时监控,绩效监控缺乏责任约束(附件5)。二是绩效监控报告质量不达标,填报内容简单,对绩效目标偏差问题缺乏有效分析,无法监控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预算单位整体绩效管理理念。绩效监控已纳入市政府综合绩效考评指标,对未响应支出节点实施绩效监控的预算单位,将对应扣分。

二、财政重点跟踪监控情况

在预算单位前3季度自行监控基础上,我们针对专项资金管理可能存在较薄弱环节的民生支出热点项目,择选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环境监测及监控能力建设及近四年河道采砂实际规划编制”等12个专项,组织第三方开展绩效运行重点跟踪监控。经过近2个月的现场实地勘查、听取进度情况汇报、查阅相关财务资料等监控评价方式,按程序出具第三方绩效运行跟踪重点监控报告。

进度到位情况。重点监控的12个专项涉及14个资金使用(单位)分项。涉及专项资金预算8889万元,1-9月财政实际下拨4701万元,占预算安排资金52.89.%;项目单位实际支出3956万元,资金支出实现率84.16%,其中经费支出810.54万元,占比20.49%,项目支出3146万元,占比79.51%。其中:12个专项资金进度完成较好的8个;完成进度75%以下4个占比1u0003,如:市疾控中心及一医院艾滋病防治专项、市国土资源局拆迁中心专项、市科协科普专项等资金,支付进度率仅为60%(附件2)。

绩效偏差情况。重点监控12个专项资金绩效运行的整体质量较好,资金绩效正在释放。绩效偏差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是项目绩效目标不匹配,没有细化的量化指标,项目实施进度影响资金使用进度。单个受监项目的个性指标不明确,对应不同的问题偏差。具体情况详见各项监控分析。

三、监控评价结果应用

本年度开展的预算绩效运行监控与财政重点监控,得到了局业务科室及资金使用单位的配合与支持。经过近2个月时间的绩效运行信息采集,我们认为第三方绩效监控报告(湘恒兴会字〔2018〕第090号)所反馈的绩效运行情况较为客观、真实,其评价结果可作为财政预算执行精细化、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及综合绩效考评的参考依据。

一是强化项目单位对资金绩效实现情况的责任约束,对专项资金偏离预算绩效目标的支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让资金管理人、使用人皆知

“自家的钱怎么花的,花得怎么样,存在什么责任”,进一步规范专项资金使用绩效。

二是加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跟踪“回头看”,反馈局业务科室针对资金绩效运行状况,及时预控、查找资金使用和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出纠偏措施;

对本年度尚未启用的预算资金、沉淀的结余资金给予及时收回,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确保后续绩效目标的有效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第4篇

摘 要 随着网公司中长期战略规划的落地推行,“一体化、集约化”的财务集中管控模式已在市、县区一级供电局有效落地,电网企业的预算管理开始逐步迈入了精益化和标准化管理阶段,在新的管理形势下,县区局一级的预算管理职责应如何转变,以达到高效承接和落实上级部门的管理要求。本文试从完善县区局预算管理工作体系的构建,使县区局的预算管理职责重点围绕提高预算执行力下功夫,努力提高业务计划与财务预算的契合力,业务执行与预算控制的协同力方向转变。

关键词 财务集中管控模式 预算管理工作体系 构建

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财务管理以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为导向,全力构建国际先进财务管理体系,全面推进财务集约化与一体化管理,向财务精益化管理转变。广东电网公司的财务管理职能也在积极地发生转变,“一体化、集约化”的财务集中管控模式已然在市、县区一级供电局有效落地,以佛山供电局为例,目前佛山供电局财务部已对各区局供电局的财务管理工作实行了集中管控。在集中管理模式下,佛山供电局财务管理将执行统一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标准,在预算管理方面将深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随着全面预算管理创先工作的推进,区供电局的预算管理职能和职责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一、财务集中管控模式对区局预算管理工作职责的影响

预算管理是企业的战略执行工具,是信息传递、反馈与沟通工具,是管理者发现问题和决策信息来源的重要工具。随着财务集中管理工作的推进,为加强预算管理工作,体现向管理要效益的管理目标,佛山局财务部对预算管理工作的编制基础、执行管控、考核范围不断进行改进,旨在提升全局资源调配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与以往工作比较,当前的预算管理工作有以下一些新的变化:

(一)统一了预算编制工作的业务标准

为统一全省的预算编制标准,增大各市各县区的预算申报可比度和预算的下达分解工作的透明度,以佛山供电局为例,目前佛山局已根据“业财联动”工作原则出台了《佛山供电局成本费用项目词典》,并与此为基础,每年结合省公司的供电成本预算编制标准和佛山局自身业务的实际变化,形成当年的预算编制标准将其应用于当年的预算编制工作当中,使全市预算申报工作有据可循,促进预算管理迈进零基预算。统一业务标准的出台,使得区局的预算管理结束自编标准的历史,区局的预算编制工作从此可以走向简单化,区局的预算申报工作重心应从以前花大力气找业务标准支撑业务费用需求,转到花心思谋划下一年度业务计划并按业务标准填列实际需求的成本费用上。

(二)成本费用项目实行精细化管理

管理要效益,精细化是必经之路。以佛山供电局为例,随着《佛山供电局成本费用项目词典》的出台,就是佛山局将成本费用项目实行精细化管理的一个范本,词典中将一级成本费用项目根据业务需求的不同细分到了二、三级,每一层级的开支内容和开支标准,如此详尽的信息不仅是为预算编制提供了统一业务标准,也是为预算分解下达后的成本开支管控工作提供了统一的审核依据。统一的成本开支审核标准的出台,也有利于结束了以往区局成本开支乱摊放的形象,提醒区局的成本预算使用管理者,在今后的预算开支管理过程中要提高精细化管理意识,细化业务实质和实际需要量来使用成本费用,再也不能张冠李戴了。

(三)加强成本费用执行过程的管控

随着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进,市局对县区局的预算管理情况考核将实行从过程到结果的全面考评。关注成本费用预算执行的过程是市局确保每一分钱都需要用到实处的资源调配原则的体现,通过加强成本费用完成过程的监控,引导县区局的预算管理要实现业务计划与财务预算的充公融合,业务执行与预算控制高度协同。

从上述分析可知,在当前公司财务管理迈进“集约化、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形势下,提升市局预算管控能力是财务管理迈入精益化管理的必然结果,市局重管控、县区局重执行是今后预算管理工作市局与区局各自职责所在。

二、浅议县区局预算管理工作体系的构建

新形势下,县区局的预算管理职责应重点围绕提高预算执行力下功夫,努力提高业务计划与财务预算的契合力,业务执行与预算控制的协同力。为达到上述目标,县区局必须构建“责任明晰、全员参与、左右互动、上下承接”的预算执行体系,“层层分解、绩效挂钩、总结提高”的预算考核体系。

(一)县区局预算执行体系构建

执行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明确相关职责,促进管理部门之间、部门管理专责之间进行充分的信息共享和交互,全面承接上级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要求,层层落实并传递责任,为县区局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从而全面提升和强化区局的预算执行能力。为达到上述目的,建议县区局预算执行体系由预算工作领导小组、预算工作管理小组以及预算工作执行小组三个层次组成,各自职责如下:

1.预算管理领导小组

预算管理领导小组由县区局领导、市局派驻县区局的财务组、县区局主要职能管理部门和县区局各供电所负责人组成,是区局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决策机构,负责审定中长期战略预算规划、年度经营目标,审定年度预算申报和分解工作方案,审定各单位预算完成情况绩效考核结果等。

2.预算管理工作小组

预算管理工作小组是预算管理领导小组下设的工作机构,由市局派驻区局的财务组和区局主要职能管理部门负责人以及上述部门各指派一名具体管理预算事务的专责组成,负责提出中长期战略预算规划、年度经营目标、年度预算申报方案,年度预算分解和调整方案,负责组织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按照目前县区局的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综合部、配电部、计建部、营业部和党群部是局层面的预算归口管理部门。

为了更好落实全局的预算管理工作,建议需按部门成立归口部门工作小组,各归口管理部门应选派出熟悉本部门归口管理成本费用项目的业务骨干作为本部门归口管理工作小组成员,明确各成员具体管理的成本费用项目;并指派一位熟悉全面业务的成员担任部门预算管理员、负责小组的日常工作,统筹、协调各小组成员工作,汇总小组成员的工作成果,及时将存在问题向部门领导反映。归口管理工作小组成员职责建议如下:

(1)要熟习本人归口管理的成本费用项目具体开支内容以及资金结算资料规范要求;熟习本人归口管理的成本费用项目年度预算编制要求和流程。

(2)结合各预算执行单位实际情况,统筹好归口管理的成本费用项目月度开支计划及年度预算的编制上报工作,指导、安排执行单位工作小组成员开展相关工作,确保本部门归口管理的成本费用项目按时、按质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预算指标、年度预算编制及其他预算相关任务。

(3)各小组成员每月需按时按质将预算执行单位送审的资金审批单审核完毕并经部门领导审批后送达市局派驻的财务组。

(4)积极与市局对口管理部门的专责进行沟通,及时掌握相关业务信息用之指导日常工作开展。

3.预算工作执行小组

各部门及供电所是局的预算执行单位,均需各自成立执行单位工作小组,具体落实区局下达的预算指标及其他预算相关任务;应选派出熟悉本部门开支成本费用项目的业务骨干作为执行单位工作小组成员,明确各成员具体管理的成本费用项目;并指派一位熟悉全面业务的成员担任部门预算管理员,负责小组的日常工作,统筹、协调各小组成员工作,汇总各小组成员的工作成果,及时将存在问题向部门领导反映。执行单位工作小组成员职责建议如下:

(1)要熟习本人归口管理的成本费用项目具体开支内容以及资金结算资料规范要求;熟习本人归口管理的成本费用项目年度预算编制要求和流程。

(2)根据上级部门下达的月度预算开支计划,各小组成员需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对本人负责结算的成本费用项目,认真做好月度资金计划申请工作,每月18号前将下月资金计划交到部门预算管理员汇总上报财务组。每月填报下月资金计划前,一般需在18号前按《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资金结算资料规范》收集齐计划在下月开支项目的结算资料(不能在18号前收集齐相关资料,但确定能在月末最后一天前收集齐的项目开支也可申报下月资金计划)。

(3)各小组成员对本人负责结算的成本费用项目,每月需按时按质将资金审批单经部门领导审核后呈送到归口管理部门审批;月末需对本人负责结算的成本费用项目实际结算情况进行总结,对完成情况不理想的要分析原因并交部门预算管理员汇总报部门领导。

(4)按归口管理部门要求做好年度预算编制及上报工作。

(5)积极与归口管理部门的专责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存在问题,努力寻求解决方法。

(二)县区局预算考核体系构建

预算管理工作的考核目的是为了促进各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能顺利进行,使各单位的管理行为能围绕县区局的年度经营目标开展,因此县区局的预算管理工作的考核不能只关注执行结果,更要关注费用项目预算的执行过程和执行效果;全面预算管理推行的是全员预算,企业每个员工的业务计划、业务业绩都与财务预算有着紧密的关联,所以预算的考核指标应层层分解,落实到人,这也体现预算管理责任层层传导的日常工作管理要求;预算考核是为了总结年度的预算管理情况,所以考核应引导相关责任人适时做好年度预算管理工作的总结,总结好的经验便于下一年度进行推广,不好的教训也便于在下一年度进行更好的改善或避免。所以区局内部的预算管理考核工作可分部门和个人两个维度进行:

(三)做好县区局预算管理工作的其他配套机制

1.做好预算管理工作绩效考评与年度绩效工资挂钩兑现的工作

绩效考评是预算管理工作完善和提高的关键,而要保持县区局预算管理工作绩效考评机制能持续、有效运行,就必须要把对部门和个人的预算管理工作绩效考评结果,有效地与部门和个人的年度绩效工资挂钩并兑现,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绩效工作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2.做好相关知识的培训,促进全部预算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要提高县区局的预算管理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县区局预算管理人员的业务执行水平,而预算管理人员的业务执行水平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该管理人员所掌握的预算管理知识水平和从事预算管理工作的态度,工作态度可以通过县区局的工作绩效机制激励和导向,而知识的掌握即来源于培训和自学。因此加强预算管理知识培训是促进全部预算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预算管理知识包括业务计划的新预算标准知识、必要的财务税法知识,预算工作管理系统的操作系统等,可以将上述内容作为员工日常工作的应知应会来进行培训。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思考一、前言

开展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有利于强化资金使用效果,规范财政支出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对于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几年,各级政府也比较重视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不断提高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成果利用,推动了公共财政管理改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在加大宣传,提高评价队伍与法制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强财政项目绩效评价。

二、我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存在问题

1.绩效评价理念有待提高。财政支出支的是国家的钱,是人民的钱,是需要去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国家发展的。很多人片面的认为,财政资金是为了满足各部门的资金需要,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后盾,工作中存在“重安排、轻监督;重争取、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等问题。当然,这种理解并不是错误的,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只是还缺乏对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重视度,没有深刻认识到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理念有待提高。

2.绩效评价人员的构成比例和专业素质不达要求。绩效评价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它需要评价人员有一定高的综合素质,并且专业构成比例也要满足需要。目前的情况一是评价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对绩效评价工作缺少足够的工作经验;二是人员配置没有完全到位,缺乏专家级人员,它们的机构建设、人员配置完全没达到要求,满足所有专业的专家不够,不能涵盖全部财政项目评价项目。绩效评价人员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政项目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3.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我国绩效评价工作起步相对较晚,还没有关于绩效管理的明确法律规定,也没有建立完善的财政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和绩效评价报告等制度框架,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不利于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4.一套科学、规范且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要体现其客观性和公正性,就需要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与标准来衡量。没有科学、规范的方法和指标,人们就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等方面给出不同评价,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不堪一击。

5.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有待提升。评价工作结束后,结果却只是停留在反映情况、找出问题、完善制度等方面,还不能真正运用到项目预算编制上去。绩效评价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高,开展绩效评价的项目也应该增加,要进一步扩大绩效评价的自评面和重点项目的评价面。

三、完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树立绩效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优势,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形式,将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广泛宣传,在所有相关人员中树立起绩效目标管理意识,提高绩效管理水平。通过宣传将绩效评价工作制度化、日常化、规范化,让项目资金的分配、使用、实施以及效益都得到全程跟踪。我们想把纳税人的钱用的更合理、更科学,需要各部门、各项目单位重视财政资金的效益,对每一分钱都有合理的评价,这样才能把绩效评价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完善评价队伍建设。推进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机构能力和干部队伍建设是基础。各地都应不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对厅内处室专管员、部门财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等进行业务培训。另外,进一步完善专家库,调整专家状况,对不适应的专家及时进行调整,并实行动态管理,大力培育专家和中介机构,同时加强对专家的教育培训。

3.推动制度法规建设。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要取得实效,需要建立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还必须要得到立法支持,而且要制度化、经常化。在我国,湖北省财政厅通过认真调研和充分借鉴其他省份的工作经验,出台了《湖北省省级财政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实施暂行办法》、《2013年度省级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审核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为确保绩效目标评审工作顺利完成打下良好制度基础。国际上,国际司积极借鉴国际金融组织绩效评价制度框架,大力推进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建设,形成了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赠款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为基础、《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操作指南》(《操作指南》)为核心的制度框架体系,并开发了完工与在建项目评价框架,提炼了农业、城建环保领域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注重项目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绩效评价的目的在于结果应用,也可以说,推进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解决好评价结果应用问题是核心。通过结果的应用才能对财政资金使用部门和有关单位进行实质性约束,如果评价结果得不到有效应用,绩效评价工作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我们要一方面要把绩效评价与部门预算紧密结合,使评价结果作为部门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实现预算安排与评价结果真正挂钩;另一方面要加强项目管理制度与评价结果应用的有机衔接,防止绩效评价结果与项目管理“两张皮”,切实将评价结果作为提升项目绩效、完善管理制度的重要依据。

5.构建可操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应综合考虑项目整体效应,按照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一般预算支出科目要求,采用定量和定性指标,要尽可能地实现绩效评价与竣工验收制度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一套科学、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已提出很多种绩效评价指标,其中有很多可以借签。如特定专项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特定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相对一般专项支出绩效评价要复杂得多,要设置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综合评价的办法,在一般专项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还应设置项目资金安排、项目资金使用明细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持续影响等绩效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有利于衡量特定专项支出是否合理、合规,有无浪费,实效好坏等情况。

结束语:我们应科学合理设计项目绩效目标和评价指标,加强项目监测与评价,完善绩效评分标准,并通过加强评价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评价人员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等,不断提升项目评价质量。(作者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建立实施推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工作机构

按照实施行政成本控制制度要求,及时成立了市粮食局实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党组书记、局长担任组长,3位党组成员、副局长担任副组长,本局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党组书记、局长是推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第一责任人,对执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负总责。为全面推进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做到工作任务明确,责任落实,设立了“市粮食局实施行政绩效、行政成本控制”、“市粮食局实施行政行为监督、行政能力提升”两个工作办公室,分别负责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协调管理和推进工作,办公室主任分别由两位党组成员、副局长兼任,办公室工作人员由相关科室抽调组成。两个办公室分别负责完成行政绩效管理、行政成本控制、行政行为监督、行政能力提升四项制度的方案制定、拟定阶段工作计划、制定工作措施、按时完成各阶段推进工作、做好实施考核有关台账资料收集整理上报等工作,为我局全面推行行政成本控制制度打好基础。

二、认真制定实施工作方案,开展各种形式学习培训

一是按照实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工作要求,结合部门实际,在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市粮食局实施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工作方案。二是按照实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工作要求,在方案中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工作措施、推进计划等内容。三是分工负责,明确科室职能责任,落实具体工作责任人,使实施四项制度按计划、分步骤推进。四是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学习培训,在参加全省视频培训学习的基础上,我局结合传达贯彻实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会议精神,首先组织副科长以上干部进行学习培训,其次,在全局干部职工会议上重点宣传培训,使全体工作人员对实施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工作要求全面了解,局领导反复强调推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要求副科长以上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推行、带头执行好四项制度,使全局实施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工作稳步推进。

三、结合部门实际,制定行政成本控制工作措施并认真贯彻落实

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推行行政成本控制制度的工作要求,我局在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了以下工作措施,在全局各科室全面贯彻执行。

(一)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合理安排费用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严格执行市委、政府批准的机构改革方案和部门“三定”规定,凡涉及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事项,必须按机构编制机关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审批。不擅自设立机构,不超编进人,不超职数、超机构规格配备干部,不以虚报人员等冒领财政资金。严格控制行政机关在机构和人员方面的财政支出,努力降低运行成本。

(二)严格控制公务用车购置和管理。1.遵循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管理规定,严格公务用车编制管理,确保实现年公务用车购置经费实现零增长。2.严格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管理,做到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车辆编制类型。3.进一步加强管理本单位公务用车,建立健全本单位公务用车管理使用制度,实行公务用车使用批准和登记、公务用车定点加油和定点维修等制度。涉及公务车报废和变价出售等处置,必须报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市财政局审批。4.规范公务用车采购管理,严格政府采购管理规定,执行公务用车统一保险、定点维修制度,节约财政资金。

(三)严格控制会议庆典论坛的数量、规模、规格和经费。总体要求:年会议、庆典、论坛经费在会议、庆典、论坛经费支出基础上压缩20%。

1.减少会议数量,控制会议规格,缩减会议规模,切实降低会议成本,严格会议庆典论坛审批制度。除法定会议庆典论坛外,实行会议庆典论坛一支笔审批。

2.严格执行各种会议经费预算制度,凡我局召开的各种会议,事先要作出会议开支经费预算经过行政领导班子批准,不得超标准使用会议经费造成铺张浪费。

3.举办庆典论坛活动,按照庆典论坛规格规模及影响,事先报市政府批准,未经批准一律不得举办,经批准举办的要严格控制规模和费用支出。

4.严格执行会议和公务接待定点饭店制度,市内本部门召开会议和公务接待,要选择收费标准不高的地方安排,力求做到钱要花得少、事情要办好,不得挪用其他不能用于会议支出的项目预算经费开支会议费。

(四)严格控制出国、出境、出省考察活动。201o年,严格控制出国、出境、出省考察活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在的基础上出国、出境经费实现零增长,出省考察经费压缩20%。

1.严格执行因公出国、出境计划联动审批制度。我局凡组织因公出国、出境考察活动,事先报市政府批准。同时,不得审批接受或变相接受企事业单位资助的团组,一律不得下级单位摊派、转嫁出国(境)经费,实现经费审批和团组计划双控,进一步规范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活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强化因公出国、出境部门内部审批管理。从严核查出访团组的出访任务、人员结构、行程安排等事项,因公出访必须有明确的公务目的和实质内容,不得借机公费旅游,出访计划不得超过上一年度的执行出访团组数、人数和经费。同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支出标准和要求办理因公出国、出境经费审批、核销手续,对每个因公出国、出境团组的所有经费均应建立专账进行核算。

3.严格控制出省考察,规范经费审批报销手续。年,严格控制出省学习考察活动,严禁组织目的性、针对性不强的学习考察活动,切实减少出省考察团组和人数。凡出省考察必须事先制定考察计划,实行一支笔审批。坚决制止各种借考察之名,行旅游之实的行为。严格控制经费支出,严格按照审批的人数、天数、线路以及经费计划进行核销,不得报销与公务无关的费用开支。

(五)严格控制行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严格控制行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传统,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党和政府形象。1.严格控制新建和改扩建行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年,一律不安排新建局机关的办公楼和改扩建包括培训中心在内的各类具有住宿、会议、餐饮等接待功能的设施或场所建设项目。2.一律不安排财政性资金购置和置换局机关办公楼及包括培训中心在内的各类具有住宿、会议、餐饮等接待功能的设施或场所。3.严格办公楼等楼堂馆所维修改造。年以内,不安排资金大规模的维修改造机关办公楼及相关公共设施或场所。

(六)严格控制机关办公设备更新和控制各种费用开支。机关办公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认真执行中央厉行节约的规定,科学、合理地使用我局有限的工作经费,坚决反对铺张浪费的行为,严格控制各种费用支出,努力提高机关办公效益。

1.年内,一律不更新办公用计算机、传真机、打印机等设备。常用办公用品要实行严格管理,做到精打细算,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安排采购。

2.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办公,有效减少办公耗用纸张,确需制作纸质文件资料的必须双面印制,有效控制纸张的耗费。

3.根据工作需要,合理安排出差人员和出差时间,有效压缩出差费用支出,严格执行局党组从年4月1日起,凡在市辖区内出差一律不得报销住宿费的规定。

4.继续贯彻执行政府机构节能工作的有关规定,大力节约用水用电,压缩费用支出,努力降低机关办公成本,实现行政绩效管理工作效益。

第7篇

一、整合审计资源的概念

(一)审计资源

资源是指为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到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是人类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要素的总和。审计资源则是可以为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掌握,并在审计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一切要素的总称。从来源上区分,审计资源可以划分为审计内部资源和审计外部资源;从与审计主体的关系来区分,审计资源可以划分为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以构成要素来区分,审计资源主要包括审计力量、审计信息、审计技术方法资源三类。

(二)整合审计资源的概念

整合审计资源,是指围绕一定的审计工作目标,对审计资源各要素进行整理、组合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审计组织的职能作用。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提高各构成要素自身的效能;二是搞好各要素之间的科学配比。整合审计资源所追求的目标,是在提高各构成要素自身效能的基础上实现最佳结构效益。

二、整合审计资源的必要性

按财政资金流程所设置的审计业务职能部门对维护公共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和效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在审计中因重复审计而浪费审计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因而在新形势下整合审计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资源的效用变得十分迫切。

首先,体现在审计业务部门之间相对封闭的审计项目安排与不沟通性所形成的部门壁垒,都客观上阻碍着审计执业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由于同一单位不同审计项目而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彼此孤立的,查处同一单位的诸多问题被反映在两个或多个审计报告之中,审计结果的威慑性和审计监督职能的效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体现在按照现行的职能业务部门所划定的审计范围已经不能够满足审计履行其经济监督的需要,因为最终审计结果缺少整体分析和宏观控制的能力,审计监督的作用力体现的不充分,导致同一性质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纠正。

第三,长期从事块块式的审计会导致查处问题的流失或减弱对问题的敏感度。一是长期从事同一类型的审计任务与相对稳定的被审计单位打交道,审计的热情与审前准备工作的充分性都降低了,缺少了审计创新的内在动因;二是审计人员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出现惰性化的趋势,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审计项目就如同新瓶装陈酒,缺少推动对新知识、新业务学习的外在动力。

三、整合审计资源的可行性

目前我们所拥有的审计资源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即审计人员、审计项目、审计工具、审计信息、审计档案和审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与筹划。审计人员在一定时间里是相对确定的,而审计项目是相对可变的。整合审计资源要先整合审计项目资源,要通过审前调查把需要审计的项目进行分析归类,在科学合理地确定审计项目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同时,要打破现行按业务职能部门划分审计资源项目的现状,在各业务职能部门提供年度审计项目的基础上,由审计机关综合考虑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现状、国家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及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等进行统筹安排。

首先,实施审前调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事实上我们往往把审前调查作为制定审计方案和履行审计程序的一个过场,导致审计目的的不明确,审计切入点不到位,在事实上拉长了就地审计的时间,不仅浪费人力物力,主要是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事倍功半。

其次,在对审计项目和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与筹划整合的基础上对审计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审计项目和审计人力资源要打破传统的以业务职能部门划分的“审计势力范围”,并做到审计人员对未来项目审计的不确定性,使项目和人员达到最佳配置,就具体的一个项目而言要尽可能地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公共财政资金流程进行审计监督的全过程,要从微观审计入手揭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特别是在年初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要从全局统筹安排,避免业务职能部门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个性安排,以期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

第三,审计工具是审计的重要手段,对审计工具资源整合的基点在于被审计会计资料的数据化存储和会计软件的应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审计实现会计资料数据库的共享,尤其是对金融审计体现的最为明显,不懂计算机审计的人员将会“盲人摸象”,不仅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也取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四、整合审计资源的重要性

在一定时期,审计资源相对稳定或有所增长,然而社会对审计需求的增长速度更快,使得现有的审计资源远远不能适应审计的需求。审计机关总是在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优化效能、科学组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运用效果的最大化。适时地进行较大范围和较大力度的审计资源整合,是审计工作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的基础和必要前提,是克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效率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整合审计资源,是审计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取向,要根据本地域经济环境、本单位基础条件和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同时,整合审计资源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基本目标就是优化配置,也就是说,不同的审计单位在对自己的审计资源状况进行梳理后,选择那些有益于突出工作重点的、有益于实现重要工作目标的进行整合。

五、整合审计资源的内容

(一)进一步加强计划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切实解决管理中存在的不适应审计业务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提高审计业务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化程度,审计署先后出台了《审计署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审计署关于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实施办法》。通过改革计划编制程序,实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职能与实施职能相分离;完善计划要素,严格控制审计项目实施进度;实行预算管理,加强审计成本控制;改进计划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业务指导;实行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和审计项目后评估制度。通过采取这些措施,

进一步强化对审计项目的管理力度,明确审计目标,整合审计内容,用科学的方法统一安排审计项目,以期在现有资源下取得最大的审计成果,否则将会造成审计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探索项目招标制,强化绩效管理

审计计划确立后,如何进行工作分配显得非常重要,传统做法是根据专业性质类别将审计项目分配到各个业务部门。为了激活审计干部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在前述模式下实行项目招投标制度,确立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让符合审计组长资格条件的审计干部都参加竞标。审计机关领导层可以根据方案优劣进行选择确定,这样有利于对审计工作量进行详细的测算和整体把握,科学、合理、均衡地安排审计任务。同时可以有利于根据竞标方案进行审计中、审计后控制,进行绩效考核管理,检查是否按工作方案实施了审计,是否达到了审计目标,并进行合理评价。此外,实行项目招标制度,必须配套建立奖惩激励机制进行诱导和强制。奖惩应当分明,应当以当年度项目的绩效评价情况为基础,以功过为依据,从而有效保持和提高审计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近远期相结合,实现计划动态管理

审计机关不仅要合理安排当年的审计项目,科学制定年度计划,而且应当具有一定的战略思维,要掌握审计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要了解国际审计和先进地区的审计动态与自身的差距,因此长远战略规划对于指导审计机关的发展方向尤为重要,而每年的审计计划和工作思路正是逐步地实现长远战略规划,这样才能实现审计计划的动态发展。为更好结合近远期计划,我们应当考虑在长远战略规划基础上制定一个中期滚动计划。中期滚动计划实际上是以细分客户为前提的,具有动态特征。由于审计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各种情况又层出不穷,中期滚动计划可以在上一年度审计基础上做一些滚动调整,这样比较灵活机动,同时在合理的若干年度进行统筹安排,促使年度计划更加科学完善。

(四)整合审计力量,内设机构实行扁平化

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整合资源最重要的也就是整合审计力量资源。目前审计机关,审计干部人数规模非常有限,而审计领域非常广,现有的按专业性质对口设置部门客观上造成条块分割,已经很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专业部门设置过多,机构垂直层次过多容易造成信息的过滤和变异,不利于灵活机动处理和协调沟通,部门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因此,应该淡化部门专业限制,建立项目组运行机制。按任务安排人员组合,可以打破部门限制,统一调配审计力量,采取“大兵团作战”、上下左右联动、交叉审计,使审计成本大幅度降低,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将会明显提高。采取这样方法,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审计力量,而且可以合理安排和平衡部门间的任务,减少部门之间矛盾,可以有效实现全员交流轮岗,增强审计干部适应能力,培养符合未来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五)细分审计对象,确定审计强度

审计资源是有限的。就目前条件来看,审计部门在同一年度对所有管辖范围内的审计对象实施审计,这既不客观也不经济。因此,应该在全面掌握审计对象范围的基础上,实行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另外,细分审计对象还应包括对同一审计对象的各个时期不同方面不同侧重。这样既符合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达到审计目标,又可以节约审计资源留有余地,有利于审计资源的扩充和再生。值得注意的是细分审计对象是一项动态性的管理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需要进行不断的变动和调整。因此,建立审计对象动态数据库是细分审计对象的基础。

(六)借助外部力量,扩充审计资源

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社会财富的基本源泉。在整合内部资源的同时,我们应该拓宽思路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特别是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领域,应当采取聘请专家的方式予以解决。如涉及特殊领域的项目审计、重大课题研究、计算机开发等。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提高工作质量;二是相对于人员培养来说,可以节约成本;三是聘请专家参加项目审计,或在一些特殊问题上听取专家意见,有利于增强审计结果在社会公众中的可信度。外部力量有助于缓解内部力量不足的压力,借助其他部门力量,组成联合审计组开展审计,可以使得审计组成员知识体系更加完备。充分利用或外包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及专家工作,可以有效减轻工作负担,通过审计资源的有效放大,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此外,可以借助媒体和社会舆论,通过公告等形式获取重要线索,减少审计工作量。

第8篇

(一)编制目的

为规范和强化环境空气质量考核预警、重污染天气应对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机制,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减少重污染天气发生频率和污染程度,保障环境安全和公众身体健康,编制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湖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关于推进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办大气函﹝2018﹞875)、原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的函》(环办函〔2013〕504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鄂政发〔2018〕44号)、《湖北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预警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鄂政办发〔2019〕16号)、《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等法律法规和规定。

(三)定义

本预案所指的重污染天气,是指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aqi大于200,即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五级(重度污染)及以上污染程度的大气污染。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阳新县范围内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

(五)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属地管理、统一领导,加强预警、提前响应,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六)预案体系

本预案是我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下级预案包括县政府相关部门实施方案和相关企业单位操作方案、秋冬季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实施方案。

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应包含本级政府相关部门重污染天气应对实施方案和相关企业单位操作方案、秋冬季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实施方案。

当国家区域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黄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启动时,本预案要服从国家区域性、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或黄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要求。

二、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

成立县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组织、指挥和决策。分管副县长任指挥长,县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环保局局长担任副指挥长,县财政局、县环保局、县住建局、县城管执法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经信局、县发改局、县交通局、县公安局、县卫生健康局、县教育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和湖泊局、县气象局、县供电公司、各镇(区)分管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县环保局分管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贯彻指挥部的指令和部署,组织重污染天气应对研判、会商以及相关信息和上报,督导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落实重污染天气职责分工,组建重污染天气督导检查组,指导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组织对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进行分析、总结,负责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管理有关工作,承担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指挥部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

(二)成员单位职责

1.县委宣传部负责预案的宣传工作,发挥媒体作用,加大对公众健康防护,建议性和强制性污染减排等措施的宣传力度;

督导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及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做好宣传、信息和新闻报道等工作;

引导公众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供公众的防范能力。

2.县发改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电力行业重点排污企业应急保障预案,组织相关企业编制和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操作方案;

协调预警或应急状态下的能源保障工作;

负责对电力行业重点排污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企业应急预案限产限排等措施情况开展督查和检查。

3.县教育局负责组织指导幼儿园及学校落实停止户外活动、停课等应急响应措施,开展学生防护大气重污染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

4.县经信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非电力行业重点排污企业应急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

负责对重点排污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企业应急预案限产限排等措施情况开展督查和检查。

5.县公安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机动车禁、限行应急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

制定城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协同开展高污染排放车辆检查等其他大气污染防治执法工作。

6.县财政局负责做好重污染天气预警与应急工作所需县级经费保障;

保障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警、大气重污染应急所需资金并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7.县环保局负责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统筹协调;

负责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会同县气象局开展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和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向指挥部办公室报告预警建议,并根据指挥部办公室指令预警信息;督促制定重污染天气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执法检查方案,并督导落实;

加大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工作力度;

落实大气工业源“一厂一策”,实施应急减排清单式管理。

8.县住建局负责督导建筑工地、市政工程工地、拆迁工地、预拌混泥土企业、预拌砂浆企业、建筑工地及工程机械落实应急响应减排措施。

9.县城管执法局负责加强城区道路清扫、冲洗作业;

加强渣土车运输扬尘污染监管和查处力度;

实施餐饮服务业油烟、露天烧烤、城市焚烧沥青塑料垃圾等烟尘和恶臭污染、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烟尘污染,配合公安部门做好城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工作。

10.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督导矿山企业落实应急响应减排措施。

11.县交通局负责开展城区违规运输车辆查处、加大公共交通运力应急保障力度,督导城区进出口道路、公路建设工程机械落实应急响应减排措施;

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大宗物料运输物流企业错峰运输管控方案并组织实施。

12.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制定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方案,并组织落实;

积极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工作。

13.县卫生健康局负责开展大气重污染防病知识宣传,组织、协调医疗机构做好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疾病的诊疗和救治工作,及时处置应重污染天气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14.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商品煤质量监管,锅炉节能标准执行情况和锅炉生产、进口、销售环节环境保护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打击生产、销售非标车(船)用燃料等专项行动。

15.县水利和湖泊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水利工程施工场地及施工运输车辆的扬尘控制实施方案,并督导落实。

16.县供电公司负责管控企业用电量调度,积极配合政府部门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17.县气象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气象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

及时提供重污染天气气象预报信息,与环保等部门联合开展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会商与,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各镇(区)对本辖区内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负全责,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体系,制订和完善本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降低人为活动对本辖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三、监测与预警

(一)监测

县环保局、县气象局应当建立健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气象监测网络,建立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会商研判机制,重污染天气过程期间,每日对气象要素与污染成分聚合态势和aqi进行分析、研判,及时提出、调整、解除预警建议,为预警、响应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二)预警

1.预警分级

重污染天气预警统一以空气质量指数(aqi)日均值为指标,按连续24小时(可以跨自然日)均值计算,以aqi>200持续天数作为各级别预警启动的基本条件。

重污染天气预警级别统一由低到高分为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三级,各级别分级标准为:

(1)Ⅲ级(黄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2天(48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

(2)Ⅱ级(橙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并将持续3天(72小时)且出现aqi日均值>300的情况。

(3)Ⅰ级(红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并将持续4天(96小时)及以上且aqi日均值>300并将持续2天(48小时)及以上;

或预测aqi日均值达到500。

坚持预防优先的原则,当预测未来24小时出现pm10均值浓度>150μg/m3、pm2.5均值浓度>75μg/m3、或臭氧(o3)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160μg/m3,且未达到黄色预警级别时,应加强公众健康防护信息提示,结合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临时管控措施或提前采取黄石预警响应措施。

因沙尘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参照生态环境部关于沙尘天气相关要求执行,不纳入应急预案范畴。

2.预警条件

当预测可能出现上述重污染天气条件时,应当按空气质量预报结果上限确定预警级别。

3.预警

达到县级预警条件或接到市级预警启动通知时,县指挥部办公室拟制《启动阳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建议》报指挥部审批。启动Ⅲ级(黄石预警)由指挥部指挥长批准,启动Ⅱ级(橙色预警)、Ⅰ级(红色预警)经指挥部同意后由县长批准。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组织本县的预警信息,通知各成员单位启动应急响应。

4.预警的调整与解除

当空气质量改善到相应级别预警启动标准以下,且预测将持续36小时以上时,可以降低预警级别或解除预警,并提前信息。当监测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严重污染,且预测未来24小时内不会有明显改善时,应根据实际污染情况及时调整到相应级别的预警。

当预测发生前后两次重污染过程,且间隔时间未达到解除预警条件时,应按一次重污染过程计算,从高级别启动预警。预警调整、解除的主体及程序和预警信息相同。

四、应急响应

(一)预案启动。启动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后,即启动本预案。预案启动后,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按照各自职责和具体应急行动方案,迅速开展应急响应。

(二)分级响应。按照预警时确定的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当黄色预警时,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当橙色预警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当红色预警时,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当市级预警时,应当启动不低于市级预警级别的应急响应;已启动红色预警时,仍执行Ⅰ级应急响应。

(三)响应措施。预警信息后,县指挥部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和相关企业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并采取相应级别的响应措施。

1.预警Ⅲ级(黄色)响应

(1)健康防护措施。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尽量停留在室内,暂停户外活动;

一般人群减少户外活动,尽量减少开窗通风时间。室外作业人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建议性污染减排措施。倡导公众节约用电。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上路行驶。

(3)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提高道路保洁和施工工地洒水降尘频次2次/天以上。禁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对所有区域的有色、钢铁、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限产10%,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主城区的交通主干道进行限行管制。

2.预警Ⅱ级(橙色)响应

(1)健康防护提醒措施。提醒儿童、老年人和病人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

一般人群避免户外活动。室外作业人员减少室外作业时间,并加强防护。

(2)建议性污染减排措施。倡导公众节约用电。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上路行驶。暂停露天大规模群众活动。

(3)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提高道路保洁和施工工地洒水降尘频次3次/天以上。禁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对所有区域的有色、钢铁、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限产20%,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主城区的交通主干道进行禁行管制。中小学和幼托机构一律禁止室外体育课及户外活动。

3.预警i级(红色)响应

(1)健康防护提醒措施。儿童、老年人和病人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一般人群避免户外活动。室外作业人员减少室外作业时间,并加强防护。

(2)建议性污染减排措施。倡导公众节约用电。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上路行驶。暂停露天大规模群众活动。

(3)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提高道路保洁和施工工地洒水降尘频次4次/天以上。禁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对所有区域的有色、钢铁、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限产30%,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主城区的交通主干道进行禁行管制。中小学和幼托机构一律禁止室外体育课及户外活动。

五、信息公开

1.信息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内容应包括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重污染天气可能持续的时间、潜在的危害及防范建议、应急工作进展情况等。

2.信息公开形式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移动通讯等媒体以信息、科普宣传、情况通报、专家访谈等形式向社会公布。

3.信息公开组织

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重污染天气应急信息公开,宣传部门负责新闻宣传和舆情引导处置。

4.信息报告

环保部门和气象部门应当及时将本辖区内重污染天气黄色及以上级别预警的启动、级别调整和解除情况每日通过网络或传真按时上报。内容包括发生重污染天气城市的预警启动时间、级别、主要污染物、采取的应急措施、预警信息情况等内容。

5.响应终止

预警解除即响应终止。响应终止由市级指挥部办公室下达指令,县政府根据指令,结合当地重污染天气实际下达本级响应终止指令。

六、总结评估

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相关企业应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过程记录,建立档案制度。应急响应终止后3个工作日内,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将应急措施落实情况以书面形式报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总结评估,提出改进建议报县人民政府和市级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当发生大范围区域大气重度或严重污染时,在县大气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的统一督导下,各相关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主动、科学、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促进本地区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确保环境安全。

(二)物资保障。相关单位根据各自职能,储备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的应急仪器、车辆和防护器材等常备应急救援物资,同时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应急响应时所需物资的调用、采购、储备、管理,遵循“服从调动、服务大局”的原则,保证应急救援的需求。

(三)通信与信息保障。建立和完善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系统,各成员单位应明确应急负责人和联络员,确保通信联络畅通。

(四)监督与考核。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预警响应不力、履职缺位,失职、渎职等行为依归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