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27 15:34: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蝌蚪找妈妈课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手段不断地更新,新一代的多媒体机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入了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辅助教学,既可以把抽象枯燥的语文知识幻化为多彩的画面、鲜明的形象、趣味的情境,又能使学生欣赏到美的画面,感受到美的形象,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触动求知的心弦,激活创新思维。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电子白板对学生的导学作用,把握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运用电子白板,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生动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电子白板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于一体,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文体化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科学地记忆知识,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归纳知识体系。
如教《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我在出示小蝌蚪图片后,利用课件出示一组图片,有老母鸡带着小鸡寻食;鲤鱼妈妈带着小鲤鱼在池塘里嬉戏……然后在边上出示流着眼泪的小蝌蚪,并在一角出示一封配上童音的“求助信”。学生从“求助信”中得知小蝌蚪不知妈妈长什么样,更不知妈妈在哪里,想妈妈是人之常情,儿童更是这样,以引起孩子心灵上的共鸣,于是自然而然地引发出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小朋友听到小蝌蚪发出的求助信号后帮小蝌蚪找妈妈的劲儿也就更高,孩子学习课文的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激发起来了。
二、利用电子白板,化解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会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解决一些很抽象的问题,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尽管教师费尽心力,但是学生往往感触不深,甚至还会疲劳、不耐、甚至厌烦。在语文课堂中合理地利用电子白板,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缩短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以及重点段落在快捷、有效的多媒体的辅助下,呈现在学生眼前,一目了然,在学生的“重锤敲打”下,学习障碍被轻松扫除。还能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获得更多的启迪,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形成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在《金子》一课的课件中,我设计了这样几幅图片:太阳刚刚升起时,彼得已经在田地里用力翻土;夜幕降临时,彼得才扛起锄头走上回家的路;炎炎烈日下,彼得忙着给花除草,连汗都顾不得擦一下;暴风雨就要来了,彼得急着给花盖保护膜……这些图片的出示使学生更深刻领悟到彼得为了实现梦想辛勤劳动,接着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他们明白了梦想的实现离不开自己双手的辛勤劳动,教学难点很简单就突破了。
三、巧用电子白板,活跃课堂气氛
巧用电子白板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样不仅能加速知识传播的速度,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如《翠鸟》一课中,由于我们的生活中很少见到翠鸟,更不知翠鸟的生活习性。课堂中,在介绍翠鸟的外形特点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翠鸟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知体验翠鸟的特性。这样不仅了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四、借用电子白板,整合丰富资源
语文教学中,电子白的使用不仅拓宽学生的视听渠道,而且提高了学生记忆水平人类获取的信息绝大部分来源于视与听,同时来自于视觉的信息比其他方式获取的信息更加容易持久记忆。传统意义的教学,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抽象事物时,单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会因个人理解能力不同而产生误差。如:寓言两则中《南辕北辙》,要求学生理解“辕”和“辙”是什么意思,由于学生没有见过古代的马车,单靠老师用语言来描述,学生难易理解。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直观的图像更利用于信息的表达。我在图片库中找到了古马车图片,借助图片向学生介绍,学生一目了然。
五、采用电子白板,提高课堂效率
一、用歌引读,学习语言
激发学生想学的兴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是我设计教学方法的前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能找到相关内容的歌曲,特别是低年级的课文。我尝试把童谣、儿歌引进语文阅读教学,引发学生读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语言。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首先播放了学生熟悉的歌曲《小蝌蚪》让学生欣赏。随后揭示课题,让学生找出重点词,并就重点词提出问题: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清新悦耳的歌曲,诱发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朗读,趣味盎然。让学生复述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怎样变成小青蛙的经过,意出我心,言出我口。接着再现课文插图,重点指导学生体会小蝌蚪跟鲤鱼、乌龟、青蛙妈妈说话之前“追上去、迎上去、游过来”三个词用法有什么不同,从而领悟课文语言运用的精妙,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然后,我带着学生齐唱《小蝌蚪》这首歌,边唱边品味歌词与课文语言文字叙述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异同。听听音乐、读读课文、看看插图、唱唱歌曲,学生由一个美的情境又进入了另一个美的意境,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用画助读,内化语言
精美的图片,生动形象的视频往往更能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针对这一特点,我力求用好课文中精美的插图,设计教学课件,让课堂教学生动形象起来,营造让学生乐读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是阅读教学中值得注重的一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动脑、动口,积极思维,好不快活。如教学《荷花》这课时,我充分发挥课文中插图的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播放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进入优美的画面中,融入到我是一朵荷花或是一条小鱼的境界里。学生兴趣盎然,朗读起来时满面笑容,微微摇动,似乎就真是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荷花了。学生拥有这样的心境,他们的思维怎能不得到发展,语言怎能不得到积累。通过绘画,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由读到画,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变成了具体的事物,既发展了他扪的形象思维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更具体、更深刻,深入感受到课文里的形象美、语言美。
三、用演导读,领悟语言
课本剧是学习语文的有效形式,已经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组织学生表演适宜的课文片断在教学过程中已是屡见不鲜。但是我们在设计学生表演片段时,切忌追求表面的热闹,仅仅停留在愉悦气氛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认知需求借助兴趣转化为某种动机,理解课文内容,熟悉课文语言。
如何使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的形象表演,帮助学生领悟课文语言,关键在于教师的点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许多改编的小剧本,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剧本的这一特点,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让学生演,让学生在读与演中感受剧本的魅力,走进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公仪休拒收礼物》,在教学“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这一片段时,教者不仅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主人公对鲤鱼的喜爱之情,而且引导学生注意小括号中的舞台说明“回味似的”,进而启发学生思考此时公仪休在回味什么,他如何回味。教师通创设情境,让学生也仿佛与公仪休一同津津有味地品鱼、回味鱼的鲜美,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剧中人物“回味”时的动作、表情、神态,并在随后的环节中安排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展示这一段的剧情与人物的对白,让学生真切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剧本的魅力。学生读读演演,想想议议,从读中品味,从演中领悟,从而达到在表演、阅读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用写促读,运用语言
用经典的课文引路,让学生练习仿写,是语文教学的成功模式。教学《春天》),在学生熟读成诵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春天除了课文中讲的三种自然变化之外,我们还知道春天有哪些变化?学生津津乐道:风变暖了、桃树梨树开花了、柳树发芽了、麦苗返青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接着我请学生用课文中学习的句式,把知道的这些变化写出来:
“春天对风儿说了什么,风儿那么听话,都变暖和了。“
“春天对柳树说了什么,柳树那么听话,都变绿了。”
……
学生争先恐后表达着,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诗人,我投以夸赞,鼓励他们学着课文的句式,描绘大自然中的景和物,把自己想到的和同学说的写在课文后面,丰富课文内容。
启发学生想象,填补课文“空白”。有不少课文都包含着许多“空白”。这种“空白”令人浮想联篇。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补充“空白”,进行写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学《荷花》一文中“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一段时,教师可提问:小鱼的好梦会是什么呢?然后,启发学生想象,丰富补充。再如《黄山奇石》具体四种怪石,还有一些奇石,课文只提出了名称,没有详细描写。我在教学中抓住“空白”,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感受“仙桃石”“猴子观海”等语言情境,将课文语言迁移到练习写片段的过程中去,把那些奇妙的石头,通过自己的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1.从游戏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在有些人的眼里,“自主学习”这一重点课题是城市教师的事,与农村无关,在这里我要高声呼吁:觉醒吧!农村教师们,改革势在必行,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改变目前局面,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尽快缩短城乡教育间的差距,树立自身威信,让学生安心、塌实地完成学业,充分利用每一分宝贵时间。然而结果适得其反。如何才能扭转目前局面呢?我尝试用了“游戏”这一法宝。
1.1 识字课:
①采用“猜字游戏”,能尽快读会,并且还非常愿意学。
②“找朋友游戏”朋友找到了,心情很高兴,每个同学都跃跃欲试,很想每人参加多次而不厌倦。
1.2 读说课:在读说课中,我采用变换多种方式让学生读。如:指名读、自由读、结组读,指名评判读的怎么样,利用比赛方式调动大家积极参与,提高朗读水平,读熟后,指明用书上的语言给大家说故事,然后教师分发头饰给大家表演,在说的过程中最好加上适当的动作,这样就更形象、更吸引人。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深、更透,不用教师更多解释,只需稍加点拨即可,此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精神每堂课都处于高度集中,注意力不会被随意分散。
2.从“自尊”入手――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我做到了“民主、平等”尊重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少批评、惩罚,多表扬、鼓励,态度和蔼可亲,随时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带上“显微镜”细心寻找闪光点,使之树立信心,扬长补短,积极主动地和大家一起学习自学方法,努力赶上队伍,使大家登上同一阶梯稳步向前。还要注意把孩子看成“小大人”,使他们独立,成为完整的个体,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培养他们擅长领域的兴趣,鼓励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
3.从“自学设疑”入手――培养自学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此话是给予我们教育工作者最好的警示。教师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最重要是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自学能力的形成需要循序渐进。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这样才真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4.从“多媒体“入手――展现个人魅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变幻莫测的,而课堂教学相对是静止的,近似乎枯燥无味的,“切入环节”变成了小小舞台,可以更好地展现个人魅力,艺术地再现教学中的重难点。
4.1 音乐切入。《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要求学生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体态变化以至找到妈妈时自己也长成青蛙。单凭教师说学生并未亲眼见到这个漫长生长过程,是很难想象的,于是我精选歌曲《小蝌蚪》让学生欣赏,初步了解小蝌蚪生长过程,这种切入激发了兴趣。
4.2 胶片切入。学生更直观感受画面,可整体感知生长变化的具体环节,“后腿―前腿―尾巴变短―不见”,此过程身临其镜,更切合实际,同时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聋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7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80-01
聋生因聋致哑,造成语言和言语的障碍。为了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他们以目代耳,以手代口进行简单的交际。他们在一定的范围内虽然认识了一些外界事物的形象,但没有同时形成语言,严重影响了其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为补偿其缺陷,笔者在聋校语文看图学词学句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指导观察,直观教学
聋生在没有掌握规范语言的情况下,对事物的认识依靠直接的感知,他们的思维活动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进行的,局限性较大,超出见过接触过的范围的事物及抽象的名词概念,便难以理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对学生加强指导观察,注意直观教学。例如:在教学看图学词学句:“春天,天气暖和了。校园里的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二年级第二学期第8课的内容)时,我结合时令,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回忆、想象,启发学生联系刚刚过去的冬季,认真观察师生衣着的变化:换下了棉衣;用手触摸一下暖气片:暖气停了。从而体会春天(指的是春季)到了,天气的变化:天气暖和了。“校园里的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中的“嫩绿”一词较抽象,在组织学生“找春天”活动的过程中,指导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柳树刚长出的叶子、菠菜刚长出的叶子、松树刚长出的叶子、草里小草刚刚发出的芽等等,这些叶子都是浅绿色的,就是“嫩绿”。这样,学生很快理解了词义句义,并且认识了春季的特征,同时丰富了课堂学习内容,提高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开拓思维,变静态教材动态教
聋生由于听力的损伤,失去了听话能力,不能像我们正常人一样,通过口耳相传的途径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语言。然而他们的视觉、运动觉等器官在感知外界事物时的能力较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自制形象性的电化教材,利用感染力强的动画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作用,给学生创设系统的观察、思维的条件,使静态的教材、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较容易的理解了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看图学词学句第8课 春天,天气暖和了(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内容时,在讲授之前,先让学生欣赏一遍配有字幕的动画设计片。动画设计能生动的展现课文中的内容:“校园里的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树上的蝉不停的叫着。”“柳树的叶子变黄了。黄叶纷纷从树上落下来。”“小河里的水结冰了。”学生因受形、光、色的刺激,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教学句子的理解,较容易的掌握了所学句子。又例如:在教学课文《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课文的教学难点是由蝌蚪到青蛙的变化过程,“蝌蚪”和“青蛙”的关系,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手段,靠老师的口头语言和黑板书面语言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我课前制作了蝌蚪变化成青蛙过程的课件。上课时,动画设计能生动的展现课文中的由蝌蚪到青蛙的变化这一过程:先出现几只小蝌蚪在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样子: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尾巴,然后动画设计显示小蝌蚪慢慢长出了两条后腿,它们又继续向前游,动画设计显示小蝌蚪又长出了两条前腿,它们又继续向前游,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变化:动画设计显示小蝌蚪已经变成了小青蛙,接着让学生观察它们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青蛙长成了大青蛙,最后出现几只青蛙蹲在荷叶上,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样子: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小眼睛。通过对蝌蚪的观察、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了二者的联系点:“青蛙”是“蝌蚪”变化来的,明白了蝌蚪和青蛙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小蝌蚪变化成青蛙的过程有了清晰、完整的印象。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较容易的掌握了所学内容,又拓宽了视野。
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巧用白板技术,让幼儿用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使教学手段更为多元,美术课堂更为灵动。
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幼儿喜欢的一种艺术活动,是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手段。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受来感受周围的事物。”而运用白板可以使教学信息形象生动,信息时代的到来也大大推进了白板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发展与运用,这对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 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
白板软件更具有直观性,是实现形象教学,寓教于乐的最好选择。对于3~6岁的学前儿童,眼睛是认识事物的最先条件, 而白板能清晰、形象地显示美术的图画,还能形象地表现出语言难以表达的情状,将大量有针对性的图片通过看图软件的重组进行循环播放,使静态的画面富有动感,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儿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如在凡・高《星月夜》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收集了凡・高的各种作品图片给幼儿欣赏,还展示其他画家的同类作品,使幼儿有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此外, 我们还收集凡・高的自画像和小故事,利用图文、图声并茂的手段让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使幼儿对所学内容印象更为深刻。
二、 故事启迪,提炼绘画素材
我们利用白板将故事以视听的形式展现,使孩子能了解更多的信息,获得更多的思想,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思维的灵感。还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全神贯注,从而打开孩子兴趣的闸门,为绘画活动引趣。在这样动态的视频画面中,我们运用白板的抓图功能,将正在播放的某一画面拖拽至空白处,就完成了素材的截取。捕捉对绘画有直接帮助的素材,可有效地将动态感知和静态观察相结合,获取对美术活动对象更全面的体验。如在绘画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我先让幼儿观看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孩子们聚精会神地看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当小蝌蚪最终找到妈妈时,孩子们禁不住高兴地鼓起掌来。当我向孩子提出:“你能把这个故事用连环画的方式画下来吗?”很多孩子面露难色。为何动画导入时的高涨情绪一到绘画时就畏难了呢?一是孩子对于小蝌蚪遇到哪些妈妈,特别是妈妈出场顺序的记忆有难度。二是让孩子用画笔将动态的图像变成静态的画面呈现出来有难度。因此,让孩子带着绘画任务再次观看时,在视频中抓图,捕获小蝌蚪遇到鸭妈妈、鱼妈妈、乌龟妈妈和青蛙妈妈的画面,并让幼儿按照故事的情节拖拽画面进行排序,在操作中增强记忆,同时指导幼儿观察画面,以此降低绘画难度,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三、 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创作的热情
福禄培尔曾经说过:“在游戏中培养幼儿是一切教育的开端。”白板中的功能简单易操作,很适合幼儿园的孩子动手尝试。这样的游戏环节,不仅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唤起高涨的学习情绪,还在无形中让幼儿感触到科技的神奇。
如在绘画《大象》时,教师借助白板软件,先画好大象,再利用聚光灯功能,在大屏幕上寻找,幼儿看到聚光灯在白板上来回转动,都认真地睁大眼睛,寻求发现。我还请个别幼儿来操作聚光灯,当光圈里出现画面时,孩子们都非常的激动,争先恐后地根据这样的局部画面去猜测是什么动物,极大地调动了孩子的参与热情,也有助于幼儿细致地观察大象各部位的特征,很好地把握整体与部分的结构关系,帮助幼儿自主绘画与创作。
又如在绘画《小鸡》时,我事先画好了一只小鸡,并利用截图功能,分成了鸡头、鸡身、鸡嘴、鸡爪四个部分,在带领幼儿欣赏老师做的各种动态小鸡的课件后,提出“你见过什么样的小鸡?”的问题让幼儿的兴趣在问题中提升,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操作小鸡的各个部分,调整头、嘴、身体的相对位置,试着拼一拼,再画一画,画出小鸡的不同动态。我们应让幼儿在看看、拼拼、玩玩、画画中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同时也丰富孩子的美术经验。
四、 多个领域活动相结合,启动想象的翅膀
美术活动不仅仅是教会孩子一些技能,更多的是知识的丰富、积累和各学科领域的整合。如在《爱妈妈》的主题中,我们收集妈妈的照片,宝宝的成长图册,妈妈照顾宝宝、关心宝宝的视频,宝宝可[JP2]以为妈妈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生活画面等。通过说说画画妈妈,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知道如何关心妈妈、爱妈妈。在画妈妈的同时,更多的是爱的情感激发。当孩子在白板中看到自己的妈妈,让孩子说说自己的妈妈长得什么样时,有的孩子说:“我妈妈的脸瘦瘦的。”有的说:“我的妈妈胖胖的。”孩子还观察到了妈妈的发型,有的孩子说:“我的妈妈是长头发。”“我的妈妈头发是卷的而且是染发的。”孩子们边说,我就鼓励他们边将妈妈的基本特征画下来。在画的同时有的孩子会说:“我想给妈妈换个发型。”“我想帮妈妈化妆,这样更漂亮。”就这样,孩子们不仅画出了妈妈,还用自己的想象去“打扮”妈妈。在爱的氛围中,绘画活动生动,并赋予了孩子情感的寄托。
五、 “示范”回放,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们自己所探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们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白板中的页面回放、屏幕录制、插入视频功能,都可将教师的“示范”回放,为幼儿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如在棉签画《小雨》中,孩子学习了棉签作画的绘画方法和操作常规,也激发了孩子想用棉签继续作画的热情。于是,我利用白板绘画了《草地上的花》《柳树》《一串红》等多幅作品,并利用页面回放功能,反复展现绘画步骤,孩子可将绘画《小雨》的技法迁移,在回放的过程中自主尝试更多的绘画内容,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观察、学习并绘画。
六、 作品再现,提供评价、交流平台
一、故事引入,提起兴趣
小孩子都爱听故事,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单纯的数字枯燥无味,容易令人生厌。因此,我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前,多采用故事引入法,先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上一节课时,我会设计一些课件,制作唐老鸭与米老鼠对话或小蝌蚪找妈妈等动画卡通片。课上,我先用课件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途中碰上小金鱼,小金鱼答应帮他找妈妈,但条件是小蝌蚪必须帮助小金鱼算出一些题的答案,接着出示数学卡片,让同学们帮助它算一算,学生们帮助别人的心理油然而生,纷纷兴奋地算起来,课堂气氛显得活跃。整堂课围绕着小蝌蚪找**的过程展开,找到妈妈结束。课堂上,不仅让学生学到新知识,而且让学生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
二、动手操作,萌生兴趣
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结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有目的地组织他们观察、操作,特别是多运用“摆一摆”、“算一算”等教学方法,让他们在摆算的过程中,手脑并用,以动促思,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18一7”时,可以让学生每人在桌上摆放一捆(10根)零8根小棒,让学生一根根地数,18根拿走7根还剩几根?有些学生可能会从零散的8根拿走7根,剩下1根再加上一捆(10根)得11;有些学生可能会将整捆小棒拆散,拿走7根剩下3根,再加上零散的8根得11;有些学生可能会把一捆的拆出来和8根零散的合起来,数出7根,剩11根。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学生得出的答案是11,我都给予肯定,表扬他们,然后再归纳总结,指出哪种方法最简便。这样,学生对亲自参与操作得出的结论印象会较为深刻,整个过程学生始终怀着浓厚的兴趣,且思维活跃,积极主动,不但弄清了“18一7”得11,知道一题可能有多种解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探索知识的能力。
三、游戏牵引,导航兴趣
小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的去讲,必然使他们觉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实践证明:创设游戏情境,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而不疲。
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到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类似的游戏渗透到课堂,使学生学有兴趣。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媒体烘托,渲染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有充分的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以丰富深化感知。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 “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站在一起,孩子们被紧紧地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 这样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形象,从而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五、拓展知识,巩固兴趣
一节课,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内容,而且要学会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外知识。如讲到人民节课时,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元、角、分,我还要让他们回去帮父母买东西,从而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元、角、分的认识,正确运用元、角、分的换算方法。又如,讲到认识图形这一课时,除了书上讲的内容外,我还让同学们找找自己身边的图形:黑板的面是长方形,桌面有些是长方形,书本是长方形,书面是长方形,钮扣的面有些是圆形,身上戴的红领巾是三角形等,再要求学生在回家的路上注意观察路灯、路旁的建筑物、家里的日常用品的形状等。这样,学生不仅掌握本节课内容,而且参于社会和生活,从课堂理论走进生活实际,懂得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懂得观察周围的事物,既拓展了课外知识,又巩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激励评价,延伸兴趣
让数学课堂充满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如何让40分钟的课堂像磁铁一样把每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与教学资源、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连通牵线搭桥?
一、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经验
数学,对小学生来说,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
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根据主题图配菜,农村孩子对菜谱并不熟悉,从菜谱中去理解搭配,学生肯定很难接受。其实搭配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吃、穿、住、行上。同学们都爱漂亮,那我们就从穿上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实物出示1件上衣、2条裤子。你想怎样穿?学生动手搭配,总结搭配方法。接着不断增加衣服的数量——3件上衣、4条裤子。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解决。
大家都会走路,那我们就从行路中找一找搭配中的学问。课件出示小红上学有几种走法?请一名聪明的小向导来为我们讲一讲。从离生活近的穿衣与走路上学会了搭配,离生活远的配菜与配房间也迎刃而解。最后让学生在收获的喜悦中寻找生活中的搭配问题,比如:思考对于你来说,在班级搭配一个同桌有多少种方法?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各种生活情境中,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又如在教学《数数的组成》一课时,根据初春时节的沙尘天气,课一开始我问孩子们,消灭沙尘暴的办法就是多植树,老师家栽了一片小树林,大家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棵?数树一共有多少棵,你想怎样数?一棵一棵数,两棵两棵数,五棵五棵数,十棵十棵数?能在数数的同时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一举两得。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起学生兴趣
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如果把数学知识编成故事来揭示课题,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问题的答案。例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猪八戒约孙悟空和沙僧到王母娘娘的桃园摘桃子吃,正好遇上七仙女每人托着一个放有六个桃子的盘子从桃园出来。猪八戒忙上前讨要,仙女们出题难为他:“谁先算出我们七人盘中桃子的总数,谁就能吃到桃子。”八戒听完,急忙一个一个地数起来。沙僧用加法6+6+6+……地数。孙悟空本领大,开口就算出来了。你们猜一猜孙悟空是怎么算的?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进入学习。课结尾时,猪八戒疑惑不解地问孙悟空,我们刚学6的乘法口诀,你怎么会的?孙悟空敲着猪八戒的脑袋说:“呆子,我预习了。”沙僧恍然大悟地对猪八戒说:“二哥我们赶快预习7的乘法口诀吧!”从而提示了学生的预习意识。
三、创设游戏情境,引起学生乐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只听说过哪个孩子厌学,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孩子“厌玩”。在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知识转化成游戏活动,使学生心情欢悦愉快,化被动为主动,在游戏中自觉地运用相关的方法,探求有关的知识,使游戏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创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和满足孩子的天性。在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乘法“找规律”一课时,5×1、5×10、3×2、3×20、30×20、12×4、12×40、120×40让学生经过三组计算从中发现规律,对于学生来说很枯燥,很被动。如果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开火车就不一样了。导入时我说:“我发现一个现象,下课的铃声一响,同学们就像小鸟一样飞出教室,但上课的铃声一响,同学们却依依不舍地走进教室。既然同学们这么爱玩游戏,我们接着玩一个数学游戏,看看同学们玩游戏的本领如何。从1×10、2×10、3×10……开火车,看谁算得快。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骤增,课堂气氛活跃。规律在游戏中显而易见,既高效又快速。
根据教学内容,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表演,扮演角色,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增加教学情趣。又如在教学“十几减九”这节课时,最后的巩固练习,采用了两个游戏,其中一个是“小蝌蚪找妈妈”:先出示一幅几只身上有数字的青蛙和许多小蝌蚪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然后发给学生一些写有算式的小蝌蚪,让这些小蝌蚪快回到妈妈的身边。另一个游戏是“白鸽送信”,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当“白鸽”,给每个孩子一个游戏的机会,达到让每个孩子巩固知识的目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小蝌蚪找妈妈”和“白鸽送信”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四、创设问题情境,掘起学生思维
学问,学问,就是学着提问。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过:“学习知识,目的要做学问,不要做学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有价值的多。”在解决每套大运动服50元,每套小运动服30元,学校要买48套大运动服、25套小运动服的问题时,我没有直接出示课本问题——两种运动服各付多少元?而是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1:大运动服花多少元?
学生2:小运动服花多少元?
教师:能不能把这两个问题合成一个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情境教学辅助教学
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迅速推广,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也将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内容。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使用多媒体课件呢?
一、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
1、利用多媒体,进行汉语拼音、识字教学
汉语拼音教学,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十分关健的。他们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到以学习为主的学校生活,汉语拼音的学习是这一转折点中最关键的部分,也是学生们进入语文学习遇到的第一个知识点,如何让刚入学的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喜欢学语文这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利用多媒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就弥补了这个缺陷,它不仅能使学生快速地记住汉语拼音,而且能顺利的使用汉语拼音。有了拼音作基础,要认识、了解中国的汉字就简单多了。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汉语拼音和识字教学呢?下面,我就以归类识字中的“林”字为例,利用多媒体教小朋友们学拼音、识汉字。
在屏幕上显示“林”字,然后利用音效教学生读拼音:lín,就能给学生一个初步印象。但是,如何使学生形成长久的记忆,并且不忘记这个字呢?首先显示出一幅森林的画面,然后问学生屏幕上显示的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是森林,接下来教师就解释:“很多树木种在一起就形成了‘林’。你们看这个‘林’字(画面下出现“林”字),它就是由两个‘木’字组成的。”这时从画面的森林中蹦出来一只小松鼠:“记住:双‘木’为‘林’。”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很快地记住这个字。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阅读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转化。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材中有情节跌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小说,有文质兼美,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歌、散文、童话、寓言等。利用多媒体 ,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妙和谐的音响,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情境,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那么就能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说话训练
传统的说话训练,一般是教师出示某一句式,让学生训练,其结果往往是学生煞费苦心也难以想出恰当的句子。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曾在《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中说过:“一幅制作精美的图片,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如果学生眼前有了活生生的情境,有了真切的感受,就会有表达的欲望,这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句式,就会水到渠成。
4、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古诗教学
古诗不是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使学生变畏学为乐学了。
5、利用多媒体,强化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涉及到小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领悟和对语言艺术再创造的能力,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在实践中,如能利用多媒体强化朗读训练,那么效果明显。
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时往往难以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调,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既费时,又讲不透彻,但运用多媒体却往往能生动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朗读训练时,学生看到:“小女孩坐到墙角,她抽出一根火柴擦燃,明亮的火光中,她看到了一个暖暖的大火炉。”画面定格在小女孩开心的笑容上,学生情不自禁地为可怜的小女孩能够拥有奇迹而高兴,纷纷以惊奇,兴奋的语气朗读有关字句。可后面的画面是:“小女孩伸出脚,眼前却只有冰冷的墙壁和烧过的火柴埂。”一喜一悲,这样学生的感情也经受了一次峰尖浪谷的反差体验,朗读时,热烈的语气中便增添了隐隐的同情、爱怜、悲怆等复杂感情,从而达到正确把握感情跌宕变化的效果。
二、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上仅仅是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本教科书加上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即使是十分优美的文学作品,学生听进去也只是味同嚼蜡,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免表层化、抽象化,再说,学生仅凭抽象的文字系统来了解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其困难也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况就可能大为改观了。多媒体将声音、画面、文字、图示等有机地、艺术地融为一体,在教学内容组织上采用大量色彩鲜明,活泼有趣的演示动画,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创造出形象、直观、生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描述:“父亲那蹒跚地走着,又艰难地爬上月台的背影使人感动。”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根本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蹒跚”这个词的意思,如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把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示给学生看,学生马上就能够心领神会了。
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借助直观的、形象的、生动的、艺术的、发展的图、像、声、色来调节教学,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美感娱悦,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欣赏中学,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变苦学为乐学,变强学为好学,变弃学为要学,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3、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