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政治学原理论文

政治学原理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4-03 06:02: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政治学原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政治学原理论文

第1篇

关于案例教学的内涵与定义,综合而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案例来讲解理论。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调学生主体性,培养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案例教学法对于思政课这种理论性、抽象性与晦涩性比较强的学科其意义与作用不言而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教学的实践性,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系统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担负着向大学生讲授理论、观点、立场及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特性决定课程内容更注重于政治性、理论性、严肃性和抽象性,尤其是概论课,其基本原理和理论带有相当的模糊性和有限合理性,教材内容的枯燥晦涩,文字的条理化、系统化及可读性不强势会必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更好地将教材跟社会实践结合,是讲好这门课程,让学生感兴趣并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实,理论从来就强调理论来源于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正是理论的品质与生命所在。思政课的知识和理论都来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教师授课其魅力就在于将理论跟今天的社会发展实践联系起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思考分析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思政课的案例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沟通教材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中介与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状况,采用来自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形成对案例问题的见解或解决方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愉悦性和实效性。

(二)确立以“以生为本”理念,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长期以来,思政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和“一言堂”,过度强调理论的传授,最终演变成“填鸭式”的灌输,其结果是老师讲台上高高在上、“激情四射”,讲台下学生睡倒一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思政课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向度”灌输模式,拉开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强迫式的“要我学”让学生对思政课拒绝甚至反感。现代思政课教学应逐步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思政课的案例教学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通过选择那些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政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启迪思维、开拓视野,形成自我见解。从案例的选择到分析讨论甚至教学效果的评价,整个过程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与积极性。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沉闷氛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我要学”的自我意识。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填鸭式”理论灌输实际上是注入式教育方法,注重过程,忽略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倾其所有”,学生却“听不懂”、“学不进”,甚至“坐不住”。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案例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平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突破教师权威,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关于启发式教学,孔子早有论述。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讲的是教师要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和督促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牵制、强迫学生,简单地直接灌输理论。思政课案例教学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师以“讲”为主,变为以“听”为主,学生则由“接受者”变为“参与者”。多采取赏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对学生提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进行中肯的引导与评价,对于个别学生错误或肤浅的回答,教师绝不能动辄批评甚至挖苦讽刺。案例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重点关注并着力解决这几个问题。

(一)切实转变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态度,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高校扩招,专任教师的增长与学生数量的增长并不协调。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必然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它要求教师要切实提高授课能力,熟练驾驭案例教学方法,创新案例教学的内容与实践途径,让案例教学充满新意、充满激情。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么对案例教学作用与效果认识不足,认为案例教学可有可无,对传统教学的路径有较强的惯性依赖;要么就是实施案例教学的能力不足,教学水平有限,把案例教学方法局限于举例讲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这样一些应对措施:其一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广纳贤才,高起点引进思政课教育人才,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总体素质。其二是对现有的师资力量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转变思想认识,增强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其三是有计划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鼓励他们深入工厂、企业、农村、社区,深入生活、深入一线,更新知识,了解并掌握更多的鲜活生动教学案例,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

(二)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客体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有着诸多优点,但从根本上来说,案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贯彻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必须服务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毕竟只是现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种手段与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讲解理论。在实施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妥善地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都会出问题。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两者之间应该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离开了理论的指导,案例教学必将迷失方向。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理论的具体化与形象化,离开了案例的佐证,空洞的理论说教苍白无力。其次,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客体关系,实施案例教学必须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这并不是为了弱化教师的角色与地位,而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走向极端。今天,我们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样是错误的。现代思政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并非具有绝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可以变动,教师与学生是双主体关系。

(三)必须处理好教学案例本身的问题

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案例选择有着必然联系。教师要根据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选取准确、恰当的课堂教学案例。一般来说,选取教学案例要注意这几点:其一,案例要有真实性、完整性。所谓真实性指的是案例必须是确实发生过的事情,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案例才有说服力,也才能激发学生关注、思考、讨论的热情。所谓完整性指的是案例要有头有尾,不能随意切割,断章取义。其二,案例要有代表性、典型性。教师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现实性,在某一类社会现象中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越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越是能够揭示规律、阐述理论。其三,案例要有正面性,以正面案例为主,要注意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避免带来消极影响。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走向定型而又尚未定型的阶段,教师要注意正面引导,课堂中切忌过分渲染社会不好的、丑陋或者负面的现象,这样的教育只会适得其反。其四,案例要与理论吻合,能够揭示教材理论,不能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更不能哗众取宠。理论是案例的精神支柱,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为理论服务,这样的案例才是有价值的,具有针对性的。最后,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精心准备,切忌信手拈来,教师必须对案例的背景、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还要前瞻性地设想到案例可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思考、会提出什么疑问以及如何去引导。

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调查分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部分大学生缺乏“吸引力”

高职院校虽属于高校系列,但教师的综合素质、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其他的高校是有实质的差别。面对不同的对象,我们却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计划、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考核标准等。而我们教师的实际教学处理能力有限,及部分教师对高校教学的盲目崇拜与模仿。使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部分课程内容较为深奥、难懂,学生不易理解,在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下,难以内化。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系统性,但在一些方面缺乏生活性和时代性,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于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难以有效的解答;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相矛盾。相当一些大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从一年级至三年级呈递减状态。譬如:在教授《毛》课时,沿用了高校侧重理论教学讲授的模式,注重理论的深度、难度的讲解,与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相脱节,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再就是教学方法单一。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课堂讲授,忽视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有些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与需要进行教学,做不到因材施教,造成学生不愿意学习,甚至厌学的情况,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足的一个方面。

二、社会不良行为风气的影响――你讲你的,我信我的

在教学中,我们致力于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其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迅猛推动,多种价值观念冲突的情势下,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社会与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扭曲,形成老师你讲你的,我信我的。

三、网络信息的不准确性影响了学生的“判断力”和“辨别力”

调查显示,大学生已然成为网民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多样化的价值取向等汇集,使一些虚假信息隐蔽在包罗万象的信息中。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中的一个敏感和脆弱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自我统驭能力还不强,主观控制能力较为薄落,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这些不良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冲击很大,一旦他们不能正确辨别网络信息,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进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从而造成道德人格上的缺失。

所以,网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同感。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对外来思想缺乏“判断力”和“辨别力”。

四、个别教师缺乏人格魅力、职业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而教师的榜样作用源自于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调查得知,现有的教师不能以自己优良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部分教师教学热情低下,心态冷漠,对社会现实不满,甚至有些人社会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这些现象,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教师尽管有自己的诸多优势,但也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不求上进,缺乏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弱项,因此对于思想活跃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代沟”,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教师太“OUT”了,对于社会中的一些情况不了解,闭门造车,对社会不良现象不能够进行有理有据的辩驳和剖析。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直接地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五、教学方式老化,实践课落不到实处

虽然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其中许多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现代化教育手段得到了初步的运用,但是仍然有一些老师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及缺乏创新的问题。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过多注重课堂教学,忽视了实践环节,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所接受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深化和提高,否则这些知识难以被学生自觉地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当然,客观条件也不许。

六、考核方式单一、机械化

高职院校的很多模式,就是一个中学的升级版。在绝大部分学校还一直沿用中学一样的考核方式。这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相背离。于是就出现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怪现象: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台下窃窃私语,甚至呼呼大睡。考试之前,学生只要死记硬背,把书本上的知识强背一番,就能及格,也就算是完成了学习这门课程的任务。这样的考试表面上看学生取得了好的分数成绩,但是实际上其教学效果甚微。学生既不能深刻理解教材知识也不能掌握理论,更不会运用理论去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因此,高分的学生,有可能并不信仰,也有可能做出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而真正信仰的、道德品质好的学生却并不一定能够获得高分。有的同学几次补考,并不能证明他们的思想品德不好。这样的考核导向,一定会抑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体现。

七、课程设置边缘化及某些内容本身的不足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性的人才为目标,个别的领导及一些教师认为思想政治课可有可无,在课程设置上,能挤就挤,逐渐使其边缘化。加之,思想政治课程中内容有脱离实际的情况。教学内容和当前学生的需要和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尽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改革一直在不断地进行,但是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存在滞后性在所难免,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实践的发展予以补充和完善。然而在当前的部分教师中,对教学内容仍只是一味灌输,不能把教材内容自然地转化为学生喜爱的、真心接受的、为学生所真切需要的生动知识,这就加剧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认同。

八、学生思想认识的不到位,能动性差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经历了小学、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认知能力。正确的观念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反之,不利于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有的同学对这门课没有新奇感,导致了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个体能动性的消失,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愿望变弱,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缺乏甚至无效。

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目的性、功利性很强,往往只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只要过关就行,即便追求高分的同学也是为了奖学金而学,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产生了抵触、漠视、逆反的心理,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实现更加艰难。

[参考文献]

刘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学术期刊网.

第3篇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丰富并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有助于净化校园人文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一、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自尊和自信的精神归宿,是维系民族认同和社群存在的生命线,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美妙神奇的多民族文化体系。在这一文化体系中,地方性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版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民族的文化所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这个民族的身份标志。我国西部广大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中,在同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关于天地起源、生命起源及其本民族历史变迁等方面独特的知识体系,并对之进行了包含自身价值观的文化解读,进而演化出宗教、道德、禁忌、村规民约等等的规约体系,有效地塑造着每个成员的观念与行为,保障了族群内部的秩序。尽管由于历史变迁导致传统观念发生了改变,但是,被当地民族视为行之有效的一些传统价值观通过强烈的认同感与风俗习惯积淀并传承了下来,通过代际传承,持续地塑造着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最终凝聚成反映民族性格的民族精神。少数民族社会以部落为基础,部落以宗族血缘为纽带,形成了血缘、族缘和地缘交织重叠的村落结构,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社会基础。这种文化传承一方面强调以孝为先,尊老爱幼,同时又呈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强调个体服从族群。《玛木待依》(意为《教育训世经》)是彝族文学名著,它对彝人的家庭、家支的尊卑秩序以及各种道德伦理要求做了详细的记载。它提倡团结友爱、尊老爱幼;主张勤俭节约、舍己为人;坚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称颂诚实忠厚,反对虚伪轻浮等等。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重诚信和重农牧的传统,重视善良、互助、谦虚、勤俭、坚韧等价值观,从而形成了稳定的社会价值观。

二是审美观的育人功能。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审美文化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是人工而非自然的审美活动。这样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精神教化作用的特殊意识形态方式。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体现本民族精神和民族个性的审美文化传统和艺术传统,如各少数民族的民歌、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品等等。每一种艺术的发展都源于在一定的民族土壤中,民族的心理和情感对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每个艺术家都有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艺术家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必然要通过艺术实践表现出来,表现为艺术的民族情感。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大学生通过领略和鉴赏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不仅可以感悟到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艺术,激发他们对少数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更能够加深对本民族的认同,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如蒙古族歌舞的审美教育功能。古老的蒙古族宴歌《六十个美》,唱出了六十个美好的事物。“歌中列举了草原、土地、生命、青春、牛羊骏马、嘹亮的歌声、父母的恩情、弟兄的情义、长者的训导、老师的教诲、谦虚的美德、英雄的荣誉、崇高的事业、万民的安乐、天下的太平。”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通过纯美的音乐去感悟美,体会蒙古民族崇尚美、追求美的审美境界,进而在不经意间领悟到少数民族朴素高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这种美育功效源自少数民族艺术内在的感染力、体现了人的本性,这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可替代的。

地区性民族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就在于努力保持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同时,积极摄取民族文化的长处,让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教育以鲜明的个性融入到国家乃至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体系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为例,由于地域的封闭性和交际范围的限制,孕育了当地原始、纯朴的民族文化风情,可以说这里是我国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之一。正是在这种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或是情感渲泄的方式,而是与当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价值观息息相关的,隐含着深刻的内在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的文化产物,是他们自身生命观、价值观的真实体现,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和思想价值,是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中的瑰宝。

二、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的原则

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应坚持的原则,除了一般性原则之外,根据教学的经验应突出以下几条原则:

1.目标性原则。明确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需要选择乡土课程资源,不能随便滥用。

2.经济有效原则。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应比选择运用其他课程资源更简便易行,省时高效。地方文化资源与教材内容的配合,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适宜性原则。由于学校在地域特点、师资力量、学校经费、学生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因地、因时而异,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4.和谐性原则。将地方文化资源与课本知识和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意进行整合,使之和谐统一。

5.综合性原则。文化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人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所以地方文化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要整合不同学科和不同知识体系的内容,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某一专题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态度、人格等综合素质的教育。

6.时代性原则。即地方文化资源要努力反映各地改革开放后发展的新面貌,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及时补充反映地区建设和发展的新成果、新情况。同时,课程应注重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工具,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7.实践性原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学习方式,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知识、加强思维、形成能力、发展个性。

三、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

(一)“统一理论教材”与“鲜活地方文本”相结合

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主要是《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这些全国统一规范的教材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理论性,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检验,这些系统化的教材体系对于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基本的理论素养,形成较为系统的马克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笔者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经验来看,这些教材偏重于抽象的理论性和内容的系统性,即在教材的知识结构中,偏重于全国的一般性的理论总结,对于地方性的经验摄入不多,缺乏适应地方院校的“鲜活文本”。

(二)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田野考察

组织高校大学生到民族文化博物馆、古代盐运博物馆、酒文化博物馆、海龙屯遗址、“沙滩文化”世家文化遗迹、浙大西迁旧址、汉三贤、清三儒、诗乡、茶文化等文化实景中进行现场考察,实地感受这些不同文化形态的人文精神内涵。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写成相关地方文化的调查报告,以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辅助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结合学术前沿,根据学生的志趣和自身条件,开展民族文化、精英文化、世家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探索研究,把调查法、访谈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排列组合,形成一个整体方法系统,既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又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贵州由于地质构造原因,本地不产盐,需要从周边特别是四川运盐,加上当地山多路少,食盐运输特别困难,千年以来,穿梭于川黔古道的盐巴客,挑战大自然,用他们的血汗,历尽艰辛,运盐入黔。其中蕴含的坚毅、忍耐、顽强,是当代人追逐梦想所需要的人文精神。

结论

综上所述,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既具有普遍意义,也具有地方的典型性。诸如文化、抗战文化、土司文化、沙滩文化、盐运文化等丰富的地方文化形式,及其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为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了新视野。

参考文献:

[1]陈高昂.基于社会制度课程资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142-143.

[2]苏静.高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的必要性[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63-65.

[3]李向东.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误区[J].继续教育研究,2015,03:132-133.

[4]罗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以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为例[J].学理论,2015,11:109-111.

第4篇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关键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例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考试测评呆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与积极性难以调动。要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在高职院校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

1.教学内容方面。现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老师教学大部分是从书本到书本,缺乏鲜活的实际案例,特别是严重脱离社会与学生实际,必须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以能力本位为宗旨”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书本只能是老师教学的“纲与目”,实际教学中要紧扣学生职场就业要求、社会实际需要、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等来灵活安排。

2.教学方法方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长期采用的是“课堂讲授法”,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一方面缺乏双向沟通与交流,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只能听什么,学生丧失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另一方面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无法得到培养,学生几乎没有参与学习训练的机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生学习消极被动是不争的事实。必须改变这种纯粹的“讲授教学法”,采取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例如,双向互动式教学法就是以教师传授系统知识为中心向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转移,变被动为主动,变僵化的灌输为灵活的对话式、启发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虽仍以理论讲授为主,但却配之以专题讲座,学生讨论、演讲,师生辩论、评析等多种形式。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提供学生锻炼与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项目)策划和组织协调能力等,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因地制宜地采取幻灯片、录像片、网上教学、多媒体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形象性、直观性和感染性,提高教学效果的广度和深度也是非常必要的。“粉笔+黑板+嘴巴”为主要教学手段已完全不适应“知识社会”与科技飞速发展的要求。

3.考试测评方面。思想政治课长期沿用的是教师出一张试卷让学生考试,结合平时到堂上课的考勤情况给予学生一个分数。这种考试评定简单方便,学生也容易过关。但毫无疑问,一方面没有真正达到考试测评的目的。思想政治课关键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与法律教育,要通过教学全过程达到这个目的。学生一张试卷的分数,能真正反映与测定其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水平吗?另一方面也没有达到改善与促进教学的目标。测试考评环节是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一环,不但要反映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促进“老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出试卷学生作答,方便省事,但对教学不能起到多少促进作用。应该采取符合思想政治课学科特殊性与实现教学目的要求的“考试测评”方法。例如:学生参加志愿者行动的情况,学生组织参加学院(系)政治活动的表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的情况,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等,都应纳入思想政治课的学生“考评与测试体系”。当然,思想政治课学习情况可以采取结合“到堂学习考勤”情况,上课讨论、演讲与辩论情况,写文章和完成作业(活动)情况等全面的学习过程记载进行考核。多样化的“全过程综合考评体系”是符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要求的,也是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

二、思想政治课学科建设,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

思想政治课是由一级学科中包含的几门具体学科构成,与其他学科建设要求一样,它包括了“学科保障、师资队伍、学科研究”等学科建设方面。

1.学科保障方面。近几年党和国家相当重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和学科建设,特别是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打造精品教材及精品课程。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学科保障方面许多院校做得比较好,但也有部分院校领导不够重视,学科建设基本资金投入不足,教学条件(设备)与教学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要保证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地位和学科长足发展,学院领导重视和学科保障方面是关键。

第5篇

关键词:教法;理论思维能力;经济分析方法;法律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33-03

教学方法对于一名教师能否成功授课至关重要,如何能够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种思维的方法,一名成功的教师应予以充分重视。从效果上来讲单向度的灌输性教学行为,学生只能学到简单知识,并不是他们所要掌握的核心部分。教师教学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思维的方法,而且还能达到理论思维水平的提升。当然要想实现这一步是非常困难的,但这也正是我们进行探索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一、学生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存在的问题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是一门基础科学,在教学中比较容易发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经实际调查研究发现,经贸类大学学生的素质普遍较高,他们大多能够对于学科专业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能够积极思考课堂问题,并踊跃发言,主动探索,体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体现在:第一,对于缺乏专业功底的学生来说,政治学理论的分析与政治学方法的掌握存在着较大的难处。对于经贸类大学来说,他们的专业方向多为实用性的,比如经济类、法学类等应用性学科,而“从教学方面来看,不同学科领域内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具有不同的要求”,这就使他们产生了对于政治学理论的陌生感,即便他们具有对政治学研究的兴趣,但是专业功底的不足仍是制约其深入探索的一大瓶颈,为此,对于这一类学生的教学授课,教师的难度相当大。第二,对于拥有具有专业基础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的实践中也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他们现有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尚不能够应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对于初入社会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要想独立地进行思维判断并准确实践确实存在着不小的挑战。所以,在这方面,本门课程给予的重视稍显欠缺,这也是对此进行详实分析以及调整改善的重要原因。第三,目前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仍然是较为单一与传统,大部分教师的讲授仍是按照以往的思路进行,导致成果的低微和教学模式的僵化,其实,在其他领域收效卓著的很多教学方法都可以适用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而教学方法的开拓与创新正是一门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这门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而推陈出新,使我们的学科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研究《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的意义

研究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方法对于经贸类大学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这门课开阔视野,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其意义和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有利于学生在应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理论思维能力。经贸类大学的学生专业应用性非常强,然而关于政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却显得非常薄弱。在正常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偏向某一个单向度应用性专业,学生经常听不懂教课老师的的知识讲授。部分老师可能会改变授课风格,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和结合实例的方法来讲解,虽然能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但是一味地迎合学生不利于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授课教师,在结合实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第二,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方法与路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这门学科需要前期基础性课程所提供的理论准备,例如政治学原理、行政学原理、西方政治思想史等课程的学习。对于公共管理相关专业的同学来说,这些课程大都进行过系统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讲有所欠缺,尤其是缺乏相关基础课的支撑。此时,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的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现在教育的目标越来越倾向于人的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增强,而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则是重要的一方面,这方面能力的提高将直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有利于学生培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思维模式。“理论储备与实践智慧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石”,因此对授课教师来说,就是通过《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学来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深度结合。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过相应的理论,所以还不会运用相应的理论来分析社会现实。作为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提炼出理论,或使之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甚至在经过一段实践的训练后能形成比较稳定的思维模式,这样有助于他们掌握一种科学的思维范式,而这正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最为关键和最为核心的因素。

三、《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方法分析与探讨

对于《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二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构建科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必须在这门课程教学中始终遵循着这样几个理念:第一,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教学。通过老师授课,学生最终所能掌握的相关知识依然是表面的,还很难对这个领域有着专业的分析和运用能力,他们的重心依然是停留在本身的专业基础上,“没有专业基础的人在专业要求较高的行业里面发展,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兴趣”,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结合他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使他将所学课程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或者更进一步使他加深对原有专业结构性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第二,将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作为核心宗旨。虽然教师教授一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其获得相关的知识,但让学生掌握一种思维方法,一种分析问题的视角更为重要。知识是无限的,我们无法穷极世界上的所有知识,所以寻找到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是,我们就可以运用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或者依据客观事物的规律,发现新的问题,而这并不是仅仅通过读书就能获得的能力。基于这种考虑,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例如课堂发言、组织辩论等都要贯穿这种思路,引导学生对这种思维模式产生主观自觉。第三,紧密结合本校的发展思路。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要紧密结合本校特色,比如在很多经贸类大学中,国际化是其重要特色之一,教师的教学方法研究也应具有这个特色。《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实际上也是一门以世界各国政治制度为视角的课程,它的国际化内涵毋庸置疑,只是它重点在于政治制度领域,很多学生愿意选修这门课也是基于这个特点。因此,这门课不仅对于中国学生来讲意义重大,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很多外国留学生也主动选修这门课,他们也正是看到了这门课的国际化色彩。因此,我们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活动中也要紧紧抓住和贯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国际化特色。

2.《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采取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和路径。结合上面的分析和指导性原则,我们认为《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的教学方法应从以下视角出发,既要考虑本学科的特点,又要兼顾到经济类专业、法学类专业、外语类专业、管理类等专业的特点,尽可能达到教亦有道,学有所得的目标。具体来说,我们将要采用这样几种教学方法:(1)经济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认为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对政治问题的考察也不能忽视其背后的经济根源。如今经济分析方法引起了多方的关注。这种分析视角我们也可以运用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例如制度经济学就是经济分析方法与制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的制度分析,主要是政治制度分析又居于核心地位;博弈论作为一种经济分析方法也日益进入政治领域。很多政治学专业也都开设了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尤其是到了博士研究生这个层次,经济的分析方法更是不可或缺。虽然政治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像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那样熟练运用经济分析方法,但可以培养政治学专业学生的经济分析能力。基于这些成功的经验,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分析政治制度问题,通过这种分析方法运用使他们逐渐成熟起来。(2)社会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受课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取向。教师在讲授《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既要利用来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要运用这门课所蕴含的多元文化内涵来丰富学生对外面世界的认识。我们在讲授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分析政治制度形成的社会背景因素,以及学生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背景因素及其根源,分析其利弊,有的放矢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建立在科学的思维、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最终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人。(3)比较分析方法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核心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分析模式,它包括许多具体的分析方法,具体来说包括国别比较方法、专项比较法、综合分析比较法等。这种分析模式有利于学生找到政治制度的共同点、不同点,并分析其优缺点。①比较分析的逻辑。进行科学比较分析的基础是要找到我们进行比较的逻辑线索。我们在讲授《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分析逻辑,即首先以政治制度的因素作为切入点,如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等;然后再具体分析各种政治制度的异同,这还主要是在理论层面上,虽然我们也是结合具体国家的政治制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和论述,但还不是对某种类型的国家政治制度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我们运用上述提供的理论工具对某种类型的政治制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这个教学逻辑,有助于我们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达至良好的教学效果。②国别比较研究。在授课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国外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因素并不十分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先介绍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些特点,然后结合我国相关制度的情况比较分析。通过直观的国别比较,使学生了解各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把自己的比较、鉴别、判断直接告诉学生,另一方面也要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比较和思考的空间,激发他们去思考问题,对自己进行考查,学会认识自己,“未经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发现内心善良的火花,靠他们自己使之变成熊熊烈火。③专题或专项比较研究。国别研究虽然是比较研究方法中最好的一种方法,但它也有弱点,即把政治制度进行分类,然后选择代表性的国家从宏观上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对具体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涉及的还不多,也不能对于政治制度的细微差别进行详细的解读。因此,还需要我们采取专题或专项研究的方式进行实验室式的解剖和分析,尤其是对于研究对象很具体,范围也较小的制度,通过研究不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异同点,而且能够对其程序运作的效果做出判断,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这种比较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准备大量采用这种实验室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比较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理论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且在分析具体政治制度的异同、利弊的同时也能推动学生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因此,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力争做到的授课方法。(4)制度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所针对的主要是中文、外语、人文类学生,这种专业应用性很强的学生通常对政治分析不感兴趣,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一本书只看表象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体会书中思想的更深层次,例如余秋雨教授就认为《李尔王》包含三个层次,普通人只能看到第一个层次,专业人士也许能看到第二个层次,而第三个层次则很少人能及了。由此可见我们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如果中文系的学生不了解认识和分析政治的方法,那他就很难成为一个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成就的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这部分学生,使其能树立正确的看待政治科学的态度,把政治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理解,破除其过去在思想上对政治行为的错误认识。应该说在我们学校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应用性专业的学生通常在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先定的印象,认为政治是消极的。而我们作为教师的,就是要在教学中做到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分析政治。(5)系统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途径被许多教材列为学习方法或研究方法之一。任何事物都是由一个复杂的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事物的任何系统性构成因素,而要对之进行有效整合。虽然系统分析方法需要经验的累积,需要在实际中不断的探索和磨炼,但我们认为如果能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例如在讨论中提出单向度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多向度、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思考,也能锻炼学生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的能力。

综上所述,《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仅凭上述的授课方法和学习方法尚不能及,我们还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探讨。但从目前的教学实际状况来讲,上述方法在36学时的课程中是完全适用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上述方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研究手段和思维模式考虑问题、分析问题。

参考文献:

[1]侯月华.做好小专题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J].教科研,2010,(10).

[2]严存生.法律对稳定的价值[J].社会科学,1991,(8).

第6篇

 

农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欠佳,学习缺乏基本动力,农村高中教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其目前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他们必须严肃对待、认真分析。

 

一、农村高中政治教学效果不佳原因分析

 

在针对农村高中政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兴趣缺缺、学习积极性低落较为普遍。很多政治老师反应政治课程很难展开局面,教学效果一直难以取得突破,学生学习成绩一直止步不前;而很多农村高中生则表示政治学习枯燥难忍,学习过程盲目没有方向,难以找到其中的要领,成绩进步甚微。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重的:

 

第一,农村地区政治生活单一性是农村高中政治教学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农村群众政治参与意识很低,自身的政治自觉性较差,很多农村群众的生活重心都在经济生产上。加之农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网络技术应用不够普遍,很多农民缺乏基本的政治敏锐性,他们没有体会到政治生活的意义。上述缺陷使得农村高中生对政治的理解也非常模糊,导致了他们对政治课程有着错误的认识和学习上的误区。

 

第二,高中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多政治教师都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一点在农村政治教学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大部分农村高中生都认为努力学习就是为了高考能够取得好成绩,从而进入理想的大学。但是政治课程学习有其独特的特性,学生想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成绩是不可能的,而数学、物理和化学课程只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技巧,基本可以在短期内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不愿意在政治学习上下功夫。

 

第三,农村高中政治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农村高中在办学规模、教学经费上和城市高中相比都处于弱势,政治教师也难以接触到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些政治教师依然采取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方式,而如何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基本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一支粉笔、一面黑板依然是很多教师选择的主要教育模式,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二、提升农村高中政治教学效果的建议

 

高中生很容易对有魅力的教师产生崇拜之心,如果教师个人修养好、教学能力强、待人和善,那么基本上可以获得广大学生的欢迎。而如果政治教师自身政治素养差、将政治知识讲授得晦涩难懂、上课过程毫无渲染力,那么学生对其的印象则好不到哪里。鉴于此,政治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理论储备,提升授课的能力和效果,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兴趣。

 

第一,运用农村高中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农村高中生的生活范围一般要比城市高中生狭窄一些,导致了他们看待事物的视野有限,这就影响了他们对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高中生在学习正是的时可以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句和故事,将深入晦涩的理论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展现出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抵触情绪大大降低。除此之外,学生可以选择游戏导入、音乐导入、表演导入等多种方式,来创造通俗易懂的学习氛围,感受到政治学习的乐趣。

 

第二,要注重学习过程的科学性。高中政治教学大纲中的重要知识点让高中生顺利理解有时候确实是很困难的事情。学生需要科学地组织学习过程,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举例,比如农业生产、家庭生活等。设置问题可以逐层递进、由简到繁,在渐渐深入的问题回答过程中,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对知识产生深刻印象。学生要善于在学习过程中应用耳熟能详的典故和故事来剖析深奥的政治原理,将抽象的内容变得丰富、直接、具体,将自身的学习注意力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第三,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力度。政治教师自身的教学任务中包含着指导学生形成正确学习方法的内容,政治课教学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让学生成为政治课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和进步要及时予以表扬,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有所得的快乐。在设计练习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分层教学的方式来体现出全员兼顾的教学目标,给每个学生创造自由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政治学习中获得,改变传统的政治教学一锅煮的劣势。

 

第四,要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如果农村高中生能够和教师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那么学生很有可能会激发出强大的政治学习热情;相反,如果师生关系非常糟糕的话,那么学生则可能表现出极强的反感情绪。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创造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的良好环境,提升学生对政治老师的喜爱感和崇拜感,政治老师要做学生学业上的引领者、生活中的伙伴和人生道路上的长者,多和学生心贴心的交流和互动,给其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疙瘩及时解惑,营造平等、和谐、互助、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接受政治教师教导的知识和课程。

 

第五,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农村高中教学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和教学手段上都比较欠缺,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学习方法单一、枯燥的现象,导致政治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兴趣匮乏。笔者认为上级教育部门和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高中的支持力度,为其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人员支持,让学校有能力进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资,丰富农村高中生的学习方法和手段,让政治教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全方位了解政治知识,使得自身的学习动力得到大大的激发。

 

总而言之,提升农村高中政治教学效果和效率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是农村高中和农村高中教师现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各级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创新教学方式,摒弃旧得教学理念和方法,突破思维限制,让高中政治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谢玉球 来源: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5期

第7篇

在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对考生能力的五个层次要求:再认或再现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等方面的知识;理解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等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应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解释有关的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等认识事物的本质;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述。可见,政治学科中的概念和术语在高考能力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根据上述要求,学生在答题或平时的表述中,应使用专业术语进行答题,而不是用随意化的俗语来表达,在使用专业术语时应条理清晰、语言精练。

高中政治课教材的内容是抽象而概括的,类似于公式的原理表述,例如:“价值规律、新型工业化道路、国体决定政体,对立统一规律”等,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教学对象时涉世未深、理解尚浅、缺乏社会实践的高中学生。在平时的言语表达或考试中,学生很难用恰当的政治学科专业术语阐述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其规律,去解释人类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经济问题、哲学问题和政治问题。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长期忽略,也是学生普遍欠缺的,同时也是学生答题过程中的“软肋”。

二、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专业术语的理解不正确

学生对基本的原理和概念理解不到位,在平时语言表达或考试练习中,一些同学会按照教材中的原理内容机械式的回答或表述案例中的某个观点,常常词不达意,出现答非所问、答走题的现象。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把利润表达为赚钱,“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写成“社会反映制度”等,或有时把经济学中的术语错误的用于政治学科。

(二)专业术语的分析不到位

学生在平时口语或练习时专业术语的能力较弱,经常出现这样的语句,如“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表达为“公司赚钱了”,或者写成“利润提高了” 等,学生们自己感觉表述的言之有理、顺理成章,可是答案显得论述肤浅、分析乏力。有的同学的答案写了满满一页纸,却没有发现点中要害的关键句,大部分不着边际,甚至缺乏条理性、逻辑性。这样就使得答案主次不分,偏离了“重心”。

(三)专业术语的使用不规范

学生在使用政治专业术语时,常常出现不规范的现象,如把“通货膨胀”表达为“国家把钱发多了”,把“法制”写成了“法治”,“权利”写成了“权力”等。专业术语口语和书写中错别字太多、专业术语表达不准确、表述不全面、不到位的现象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着。

三、提高学生使用政治术语的能力策略

学生用专业术语准确的阐述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其规律和道理,解释人类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经济问题、哲学问题和政治问题,除了要有必备的思想政治学科专业概念和原理以外,还要具有敏锐的捕获、分析、概括信息能力和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注重思维训练,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从材料中的现象到观点,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对价值规律作用的理解,学生可以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开始,“海尔集团始终瞄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高技术创新,通过引进国外公司的关键技术和先进设备,与有关研究机构联合开发,全部消化了所引进的技术,开发除了具有世界先进的各项产品;同时进一步完善售后服务,从而大大提高了海尔的市场占有率。”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其中蕴含的经济学道理。这种发散思维的训练方式,让学生运用经济学观点自悟其理,透过现象正确认识和准确分析事物的本质,然后准确的运用政治术语进行分析和表达,学生的认识分析是在思考中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这样有利于促进语言表达能力与认识能力的结合与统一。对难度较大的材料教师可以先做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分析过程中,教师用语要专业化,言之有序,教会学生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避免东拉西扯,杂乱无章,最后,对问题的分析思考结论。教师在训练中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清楚、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概括信息,让学生注重术语间的内在逻辑,语序的合理安排、语言的优化组织,经长期思维训练,必能促进语言组织能力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为了让学生更透彻、更清晰的掌握教材内容,而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一种措施。一般常用的有比较法、概念解释法、系统归纳法等。比如教师在讲授市场经济的特点时,可以运用同类别比较法。不但要分析市场经济的特点,找出其“同中之同”,即都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而且要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差异性,找出其“同中之异”,即经济基础、根本目的、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的不同之处。从而让学生逐渐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还不完善,应当吸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合理的成分和积极因素,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毕竟尤其局限性和缺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我们决不能照搬照抄。通过比较法,有利于学生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迅速的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概念解释法,有利于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通过系统归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三)多渠道,开展思想政治课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1.掌握教材语言,加强思想政治课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用语首先要规范,注重平时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政治术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科学逻辑的力量和学科的科学性美感。

2.让学生在各种情景中“体验政治术语的魅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后动可以形式多样。如课堂提问、案例教学、讨论法、演讲、辩论、写小论文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政治术语表达能力。

3.创设平台,让学生找到政治术语表达的“语感”。由于政治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关注时事的同时可以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现实中的一些时事热点问题同书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来分析时政政治的本质。这一不仅可以对时事有全面、客观的看法,而且提高了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例如帮助学生定期开展“一周术语脱口秀”,让学生模仿自己喜欢的主持人,如“周立波”“毕福剑”等著名主持人的播报方式,将所学到的政治术语归纳起来,如在经济常识中有“股份制”“绿色GDP”“生态文明”“执政为民”“服务型政府” 等专业术语,请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时政资料与这些术语做一个简短的播报,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运用政治术语表达的平台,学生在政治术语时政播报的过程中,认识到学习的政治术语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在这种活动中感悟和体验正确运用政治术语表达的魅力。

政治术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春风化雨,把它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靠平时的点滴积累来提高。学生政治术语表达能力的增强,有利于优化课堂效益,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治课教学中有计划、细水长流地进行政治术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最终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来自教育科研的实践智慧》.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2005年版.

[2]刘东敏.《现代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中国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刘东敏.《中学政治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

[4]李本松.《恰当使用政治术语八戒》.中学政治参考.

第8篇

1.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的整合。

多媒体的运用加大了课堂信息的容量,思想政治教学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说,是政治信息转换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实现的。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向学生传递最多的信息,以提高思想政治学习效率。这主要表现为:通过多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间内传递信的容量,以增加课堂的密度。

多媒体的运用易于启发想象。高中思想政治课本所选例文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事例典型、人物具体、情节生动的文章。在学习这些文章的过程中,一方面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他们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假如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讲授这些文章,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依然一头雾水,原因是学生对生活体验不够。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就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获得深刻印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可以增强趣味性和可信性。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这些概念和原理很抽象,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很枯燥。同时,有许多概念、原理,由于学生对其缺乏感性认识,也使得教师的讲解在学生心目中缺乏可信度,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利用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综合技术手段,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将枯燥的文字叙述变得生动有趣。同时,通过动画模拟可以将事物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联系动态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师讲解的可信度。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配上教师简练语言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2.合理地运用远教资源,让思想政治课妙趣横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若能让学生有兴趣地学,教学便成功了一半。学生对有趣的课堂是充满期待的;妙趣横生的课堂不但学生喜欢,上课的老师和听课的老师也都非常喜欢。如何才能让课堂妙趣横生呢?远教资源的合理运用,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现今,国家花巨资为各个学校配备了丰富的远教资源,这些资源涉及各门学科,各个章节,思想政治资源更是丰富多彩。

3.建设高中思想政治多媒体资源库。

高效的教学离不开素材的积累,故而在平时有目的地构建多媒体资料库是十分必要的,这点对于高中政治课来说显得尤为突出。获取多媒体素材的渠道十分宽广。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对课本素材的提炼和加工。高中政治,特别是高中新课程教材提供了相对较为丰富的素材,只不过需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或将图片扫描成电子信息,或将书本的漫画制作成Flas。第二类是从浩瀚的网络世界搜寻。央视网络提供的视频素材十分丰富,尤其是新闻视频。而新华网所提供的图片资源是比较丰富的。第三类取自生活。如为“影响价格的因素”准备素材时,可选择的余地很大。试想,倘若下载截取一段房产价格波动、钢材价格波动的视频或图片,那么学生的印象会深刻吗?若以本地西瓜价格波动制作演示动画或图片进行辅助教学时,则教学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素材呈现多格式、多题材化,收集、加工多媒体素材的同时应做到科学分类。首先应以高中政治学科体系进行科学规划,即分为三大模块:旧课程资料库、新课程资料库、新旧共用资料库。每个模块下对应具体的学科内容建立子模块,以素材的类型为依据在子模块下进行整合。其次,在分类整理时需要给每个素材起个名称,这个名称应简练地反映该素材的内容,但是素材名称不宜过长。

4.多媒体技术辅助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思想政治课因其固有的特点,即理论性、现实性、开放性,更适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网络的资源库中各取所需,针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网上自主学习、讨论、分析、解决,并撰写些小论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目的。同时,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把大量鲜活的正在发生的现象呈现给学生,而网络教学则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络及时把一些热点现实材料下载给学生或学生自己上网浏览,让学生分析、讨论,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统一。既提高了政治课的时效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学生可以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社会热点尽量展开自己的思维、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正确分析、评价、解决现实问题能力。

5.政治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过程构想。

5.1情境导入

运用动画、声音、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或利用设问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及兴趣。学生则感受情境,对学习引起目标注意和感兴趣。

5.2自主学习

通过教师提供的演示平台为载体,以教师提供的简单资料或直接从网上获取资料为依托,以教材大纲内容为根本研究范围,教师进行简单而必要的提示帮助和设问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互动的学习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