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老龄工作要点

老龄工作要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11 13:58: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老龄工作要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老龄工作要点

第1篇

利用简报、板报、宣传标语等形式,开展养老敬老美德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专题宣传。一是认真组织老年人学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了老年人自我保护能力。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优待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家庭敬老、爱老事迹,全办共参与各类宣传2场次,受教育人数500余人次。在重阳节期间,利用会议和标语,大张旗鼓地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纳入“五五”普法内容。开展敬老模范评比表彰活动,根据群众推荐,民主评议,张榜公示,评选了4名敬老爱老模范户,给予了精神鼓励。三是春节和重阳节期间,办领导带头开展走访慰问本办退休干部职工已形成制度。今年重阳节,对4多退休老干部及其家属进行不同形式的慰问,送去慰问金(物)800元,并召开了座谈会,会上回顾我国60年来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展望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结合学习新修订的《*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向退休老干部介绍我办的工作、学习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设置尊老敬老标语50余条,为弘扬尊老敬老的社会文明新风,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高度重视,强化领导,为做好老龄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老龄工作既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也是推动社会文明的物质力量。办领导高度重视老龄工作,把老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和发展计划,加强统筹协调、督办落实。按照市老龄委要求的工作目标制定出老龄工作计划,制定了相关制度和措施,做到年初有计划、措施,平时有检查,年终有总结。对老龄工作目标任务逐项进行分解,责任到具体人员身上,实行“领导牵头、职工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促进了老龄工作任务的落实和维权工作的落实。召开老龄工作会,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制定下发了老龄工作要点,会议达到了三个明确,一是明确老龄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主要原则,增强了做好老龄工作的责任感;二是明确工作任务、方式,掌握如何开展老龄工作;三是明确老龄工作目标。明白怎样关爱老年人,如何为老年人服务等内容。结合实际,创新老龄工作;确定九月份为全办老龄工作宣传活动月;安排老龄工作活动经费1000多元;定期召开例会,以掌握新形势下做好老龄工作的新举措、新办法。

三、大力宣传尊老、助老的美德,激发工作热情

第2篇

一、强化措施,不断提高老年人优待和保障水平

一是积极落实老年人各项政策优待。充分发挥老龄机构“综合协调”功能,与交通部门协调,使老年人免费乘车范围扩大到城区和乡村全部12条公交线路,实现在城区和乡村乘车优惠全覆盖;与卫生部门协调,减免老年人住院医院费用;与旅游部门协调,为老年人带身份证旅游提供各种方便,现在,老年人带着身份证或优待证都可以进南山旅游风景区,大大方便了老年人。

二是积极组织长寿津贴发放工作。今年年初,龙口市为年满70、80、90周岁以上三个年龄段老年人按照每人每年300元、400元、500元标准,百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240元标准发放了老年人长寿津贴。在新版《山东省优待老年人规定》下发后,又及时将年满一百周岁老年人长寿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为2012年度年满一百周岁的56名老年人补发长寿津贴3.37万元。全年共向52456名老年人发放长寿津贴1803万元,比上年度增加了74.3万元,使龙口市老年人较好地享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

三是积极为老年人办理优待证。在办理优待证工作中,坚持做到热情服务,随时办理,耐心回答老年人关心的医疗、乘车、旅游等方面的优待政策,使每位老年人都能够带着疑惑而来,带着满意而归。老龄办全年共为10300位老年人办理了《老年人优待证》,使老年人较好的享受到了我市对老年人的政策优待。

二、扎实推进,积极开展“银龄安康工程”

今年4月开始,对2012年度“银龄安康工程”做到早谋划、早部署,保证了2012年度“银龄安康工程”顺利完成,受益老年人达64098人,使更多的老年人能够受益于“银龄安康工程”,得到“意外伤害组合保险”的保障。

一是加强协调,积极疏导畅通理赔渠道。龙口市老龄办与人寿保险公司建立协调沟通机制,针对老年人意外伤害理赔过程中的诉求,一方面,对诉求对象进行耐心细致地讲解理赔流程,另一方面,积极与保险公司协调解决投保老年人的诉求事项,做到优质服务、快捷理赔,使双方都能够对理赔结果满意,促进老年人对“老年人意外伤害组合保险”的认可。

二是应赔尽赔,努力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本着为老年人服务的理念,“老年人意外伤害组合保险”为出险老年人解决了大量的治疗费用。三年来,龙口市上交保费219万元,截至目前已理赔和确认需要理赔的共计178万元(含各年度出险至今尚在理赔处理当中的金额),使龙口市老年人切切实实得到“老年人意外伤害组合保险”的实惠。

三是优惠尽享,不断扩大优惠覆盖面和提高投保率。在往年投保的基础上,将适龄老年人群的年龄段由60周岁到80周岁扩大到从50周岁到80周岁,使更多的易受伤害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到“老年人意外伤害组合保险”的优惠政策;逐年提高适龄老年人的投保率,在老年人自己购买保险的同时,积极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集体组织、老人子女为老年人购买、赠送“老年人意外伤害组合保险”,向老年人送温暖、献爱心,提高了老年人抵抗遭受意外伤害风险的能力。

三、主动作为,不断提高老年文体活动水平

一是开展老年人文体活动。全市已建起固定演出点97个,市、镇两级为老年人送戏下乡300多场,村级利用固定演出点自发演出2000余场,满足了广大老年群众对文化活动的迫切需求;全市各镇村1276个晨练点活跃着健身的老年人;充分利用市级老年艺术团的指导引导作用,提升镇、村两级文艺演出队的水平;积极发挥老年活动室的作用,为老年人的各项文体活动提供保障,受到了基层老年群众的热烈欢迎。

二是参与举办龙口市“孝德文化节”。与广电中心、报社协作,积极协调,紧密配合,开展《百岁老人谈养生》活动,在电视台、电台和报纸开设老年人健康栏目,对全市具有代表性的百岁老人进行报道,讲述百岁寿星长寿秘诀以及专家建议等。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对黄山馆镇大脉村106岁的刘成芬等四位年龄最大的长寿老人进行了深入地采访报道,进一步展现了龙口市长寿老人的风采。

三是协助承办全国第三届老年文化艺术节服饰大赛。今年6月份,全国全国第三届老年文化艺术节服饰大赛在龙口市南山举行,老龄办积极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确保了全国性大赛的成功举办。同时,利用全国大赛的机会,加强与各地区老年文体活动及老龄工作方面的交流,进一步提升龙口市文体活动水平。

第3篇

1、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的指导意见》,以健全覆盖城乡、科学规范、运转协调、保障有效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整体效益。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自然增长机制规范运作。认真做好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全县有低保对象3074户、4497人,全年发放低保救助金799.6万元。扎实开展了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2013年我县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典型县,并获得民政部社会救助工作探索创新奖,陈加元副省长专门批示,将我县的做法印发全省参阅。与此同时,我县在全省率先创新出台了《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工作,再次得到陈加元副省长的充分肯定。

进一步完善了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修订了《城乡困难人员医疗救助办法》,全县医疗救助金的财政拨款由去年按全县户籍人数人均5元提高到8元;救助对象每年最高救助额由3万元提高至5万元;将医疗救助对象由过去的三类细化为四类,扩大了对低保边缘群体的医疗救助范围,还将重点优抚对象列入医疗救助范围。全县先后为814人次城乡困难群众实施大病医疗救助,发放医疗救助金243.72万元。

全面实施新一轮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工程。修订了《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救助办法》,2013年全县共完成危旧房改造183户。

出台了《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办法》,进一步规范了临时救助工作,提高和细化了救助标准,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全年临时救助1951人次,发放救助金67.05万元。

多举措加大了节日期间困难群众救助力度。2013年元旦春节期间,县四副班子领导、县级机关各部门及各镇(街道),对全县五保户、低保户、困病致贫等困难户,进行走访慰问,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全县共慰问10418人,慰问经费达297万元。

2、社会福利事业建设进一步提升。

2013年先后制定了《县镇级社会福利养老服务中心考核验收标准》等三个文件,为养老服务规范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全县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民政部窦玉沛副部长、省政协王永昌副主席、省民政厅吴桂英厅长等领导先后来我县考察,认为:县社会化养老服务整体工作已经走在了全省前列,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我县还被命名为全省首批“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县”。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机构养老能力提升。全县拥有养老机构12家,“三无”、五保人员集中供养467人,集中供养率达100%;全县养老床位数达2111张,其中机构床位达1825张。二是养老机构管理服务队伍素质提升。全县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达166人,从业人员平均年龄由57岁降到52岁,年内还为32名护理员进行上岗培训。三是敬老院提升改造为养老中心的速度加快。继2008年魏塘、干窑转型后,2013年又有天凝、陶庄2个敬老院转型为养老服务中心。四是居家养老服务扩大覆盖面,已建居家养老服务站76个,覆盖了36100多老人。

老龄工作有序开展,老龄工作先进县创建基础更加扎实,已被推荐申报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召开了全县老龄工作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议,按照“党政领导重视、工作机制健全”等六条标准展开创建活动。出台了《县2013年至2010年为老年人办实事意见》。深入开展“农村社区老龄工作规范化”、“二星级老年活动室”、“农村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创建活动。举办了全县第三届老年人文化艺术周活动,县领导走访慰问了全县百岁老人,还组织基层开展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慰问高龄老年人,慰问钱物达73万元。维护老年人的合法利益,全年为老年人办理老年证2459张,目前累计为老年人办理老年证70274张。全县老年电大招收学员10337人,入学率占老年人口的13%。

不断健全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在2013年度“爱心献慈善”活动中,募集善款803.6万元,全县冠名企业累计达到48家,冠名总基金共计2441万元,全年收到冠名基金204.66万元。2013年已发放各类慈善救助款492.5万元,惠及1070人次。春节期间认真组织开展慈善救助活动,共救助561户,发放慈善救助金158.88万元。创新推出了“关爱尿毒症患者”血透项目救助活动,首批受惠对象达47名,这项工作获得了市政府颁发的2013年度“慈善项目奖”。深入开展慈善助学活动,2013年我县结对助学困难家庭大学生372名,发放助学款86.3万元。组织开展“八·八”水灾捐款活动,共捐出118.14万元,用于台湾受灾地区同胞赈灾救援。

福利企业保稳定、促民生成效明显。2013年,全县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1367人,比去年增加64人;残疾职工劳动报酬总额达2193万元,比2008年增加90万元;残疾职工参保额628万元,比2008年增加32万元;各福利企业回报社会、资助社会福利事业支出达120万元。

福利彩票发行工作正常运转,全年销售福利彩票4400万元。积极做好“中福在线”营业厅搬迁工作,配合开展福利彩票进社区活动,共组织了10场,每个社区均给予5000元福利公益金,资助社区建设。

3、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推进。

开展新一轮双拥模范县、镇创建活动。召开了省级双拥模范县创建工作动员大会,按照省考核标准,扎实推进创建工作。2013年2月,顺利通过了市双拥领导小组的考核验收,已被申报为省级爱国拥军模范县。同时西塘、姚庄、天凝、魏塘四个镇(街道)被命名为市级双拥模范镇。

扎实开展春节期间双拥慰问活动。组织召开了全县双拥工作座谈会,县领导走访慰问了三支驻军,送去了慰问品;县双拥办慰问重点优抚对象、烈军属、军休干部;各镇、村、社区分别组织慰问优抚对象,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

顺利完成09年城乡退役

士兵和转业士官安置任务,同时,高度重视军队退役群体稳定工作。认真做好“八一”期间双拥工作,营造浓厚的拥军爱民氛围,举办了大型文艺晚会“军民鱼水情”。保障优抚对象合法权益,切实做好抚恤优待工作。按自然增长机制提高优抚金和优待金标准,切实做好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费“一站式”结报和定期疗养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关爱功臣行动”,军队离退休干部“两个待遇”得到有效落实。

4、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做好社会组织管理工作:

(1)在村级民主管理方面:继续深入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制定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要点》、《村务公开目录》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实施方案》,明确公开党务、政务、事务、财务有关内容。通过了市对我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专项检查,目前,全县104个村全部达到省、市规定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

(2)在城乡社区建设方面:制定并下发《2013年全县城乡社区建设工作要点》和《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明确全年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完成天凝镇洪南村、姚庄镇展幸村两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试点的基础上,出台了《县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了全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以“一站式”办事大厅为切入点,加大对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力度,印发了《县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和《县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考核验收细则》,全面展开农村社区建设,惠民街道已经实现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全县已有57个村完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占总村数的54.8%,超额完成了市里下达的工作任务。深入开展“万家社区图书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实现了全县城乡社区图书援建全覆盖,被中央文明办、民政部评为“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先进单位。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质量,社区服务信息中心(96345)服务范围由县城向农村延伸,加盟单位达80多个,服务队伍人数达300多人。西塘镇被评为市和谐社区建设示范镇,西园社区创作的《百合花》评为市十佳社区之歌。

(3)在社工建设方面:组织40多名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市社区干部业务培训班,同时我县自行举办了二期培训班,受训97人。积极鼓励参加社工资格考试,共有36人报名参考,其中17人报考助理社工师,19人报考社会工作师,目前全县已有21人取得社工师或助理社工师资格。

(4)在社会组织建设方面:切实抓好社团年检和登记工作。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年检96家,合格率达100%,社团新成立登记8家、变更登记8家;新成立登记民办非6家,变更登记4家。认真执行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与登记备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全县有45个社区民间组织进行登记,有461个社区民间组织备案。

5、民政事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认真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和稳定工作。各移民安置镇、村,合力帮扶移民务工、务农和经商。继续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调整、发放工作,重视移民思想稳定和工作。

规范地名管理,强化行政区划管理工作。认真做好地名命名和更名工作,全年受理地名命名更名申报42件,审核各类新地名57条,核准确认建筑物业主门牌4015件,发放《门牌证》5402本。编制了《县域地名规划》。

加强殡葬管理。全年火化遗体2951具,火化率达到100%,并做到文明服务。积极推行骨灰盒壁葬、塔葬或存放安息堂等节地葬法。率先推出海葬服务,借用上海海葬服务平台实现市民的海葬需求,首批为4位逝者实施了海葬,并在陵园建起了全省第一个海葬纪念苑,设立海葬纪念碑,免费为骨灰撒海者镌名,供亲属及社会人士祭祀,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省、市民政部门的充分肯定。积极推进公墓建设生态化、园林化、艺术化、规范化。

严格依法办理婚姻和收养登记。全年办理结婚登记2889对、离婚登记786对,补发婚姻登记证书494份,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2344份,办理收养登记55件,婚姻和收养登记合格率达到100%。

第4篇

关键词:老龄化;新型城镇化;养老产业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5-0064-02

近年来,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的数据备受关注,老龄化进程加快的事实引来了对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普遍担忧,养老服务业也成为民政部2014年十大工作之首,《2014年民政工作要点》的第一项就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拓展社会福利服务。面对老龄化及高龄化的挑战,一方面,要着眼于人的发展,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保障等为中心;另一方面,要通过市场引导发展老龄产业,根据城乡之间的实际差异,实施合理方案,有针对性地妥善解决。

一、中国老年人口现状

中国一直是世界历史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最多的国家。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65岁以上人口数缓慢上升到49.220 8万人,之后,人口数量呈几何数增长,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中65岁以上人口迅速增加到8 595万人,到2011年的第六次普查时65岁以上人口数为1.188亿人,占总人口的8.87%。中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 7% 增长到 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根据预测,我国老龄化的增长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到2020年以后,我国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但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更快更猛;到2040年以后,我国总人口已成下降状态,但老年人口却仍在递增。

二、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

(一)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不高

新型城镇化应以人为核心,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壮大,老年人对社会的影响也迅速扩大,因此,照顾好、发展好老年人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至关重要。中国新型城镇化目前处于加速发展阶段,1978年城镇化率为17.92%,1996年城镇化率为30.48%,到2013年城镇化率升至53.73%。但总体看,城镇化发展水平还较低,不能适应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不能保证老年人获得幸福且高质量的生活,部分老年人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生活没有保障。

(二)产业发展与人口结构不符

我们在研究各个年龄段的相关产业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计划生育政策,0―12岁儿童数量大幅下降,但是,在城镇中各类婴幼儿用品店、少儿学习班、童装店及早教机构等越来越多,儿童消费市场、服务市场发展良好。

反观老年产业的发展,现有老年人用品生产制造以及养老机构等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群的需求。一方面,符合老年人用的个性化产品生产不足,使用也不太普及,如放大镜指甲刀、电煎药壶、拐杖凳等;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养老机构床位不足、职业资格护工短缺、家政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突出。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各类养老机构4万多家,养老床位390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32%,距离国际通行标准5%的老年人需要在机构养老,还差几百万张床位。

三、中国老年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最直接地反映在老年产业的发展上。老年产业,在国外也称为“银色产业”,一般指满足老年人口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需求,涵盖了满足老年人口衣、食、住、行、用、乐、医等各方面需求的多种行业。

(一)老年产业分类

老年产业是一种综合的非独立的产业,它包括第一、二、三产业中的多个行业,但以第三产业为主。养老产业涉及面广泛。一是老年住宅和养老设施领域。应增加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老年人服务中心等数量,改造老年人现有住宅。二是养老医疗卫生保健业。加强建设医疗卫生设施、保健护理队伍、保健设施与保健用品等。三是养老文化娱乐产业。老年人在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也是很大的,多提供健身器材和场所,开展文化娱乐、旅游休闲活动。四是养老用品产业。应在老年人的食品、服装、家具、行动用品等生活用品符合老年人的特点,提高方便性和舒适度。

(二)老年产业发展的机遇

老年人消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老年人消费又与其他人群的消费有很大的不同。考虑到老年人收入低,生活节俭等特点,老年产业并不发达,应根据老年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自身需求和消费的特点,在产品服务形式上多样化发展。

从购买力层面分析,城市老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存款,一部分老年人或多或少能从子女那里得到一部分赡养费;城市老年人领取养老金的人数比例也较高,2010 年,全国养老金支出将增加到8 383 亿元,2020 年将增加到28 145 亿元,根据预测数据计算出老年消费总量2020 年为41 591亿元。如此巨大的消费量为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这些都将为养老产业提供有支付能力的现实需求和未来的潜在需求。

四、适应老龄社会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

我们必须看到,目前老年人口的市场需求毕竟是潜在的,若将潜在的市场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市场消费,需要认真和深入地研究城乡老年人口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由于城乡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过大,我们要分别对城乡养老进行讨论。

(一)城镇养老研究

我们需要根据城镇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和他们的实际购买能力,研究适合城镇养老之路。在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同时,应当优先发展养老家政服务业和日常生活用品业,待时机成熟时再逐渐发展其他服务领域,以此带动老年产业的整体发展。

1.建立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城镇地区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辅,在鼓励居家养老的同时大力发展社区养老事业,扶持民营养老机构。社区养老,可以让老人在自己原居地享受养老服务,操作灵活,结合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可以按照老人的自理能力把养老人群进行细分,对不同自理能力的老人实行分级护理,分级收费,比如为行动不便、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餐饮、娱乐、保健、护理、医疗、上门接送、家庭卫生等形式。

另外,还要鼓励建设大量的养老机构。民营养老院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回报率低,民办养老院只能通过降低服务人员工资、减少服务、牺牲质量来维持生存。针对这一现象,各级政府要提出优惠的支持政策,老年产业是一个微利行业,须制定一系列的老年福利事业和老年产业优惠政策,如专项资金的拨款、补贴、减免税费等。

2.吸纳和培训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老年群体对生活照料和护理的巨大需求,催生了一个巨大的老年服务消费市场,也使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缺口不断增大。目前,全国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仅有30多万人,按照国际上5∶1的护工需求量,缺口将近1 000万个,为推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加快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应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养老相关专业,设立培训机构培训大批的养老保健员、老年护理员、老年心理辅导师、养老家庭医生等。从城镇化进程的趋势看,由农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大多数女性文化层次较低,比较适合社区、家庭和个人服务业的要求,通过岗前专业化的培训,使她们具备养老行业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3.丰富老年食品与生活用品行业

目前,中国所有老年用品生产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尚不足1 000亿元,而当前中国老年人用品市场有3 000亿元的市场份额,与满足需求相差甚远,市场存在严重缺失。老年用品包括服装、保健品、交通产品、康复保健器、生活辅助用品、家电电子用品等。市场应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加强老年生活辅助用品的开发、研制和生产。近年来,老年人消费需求呈多领域发展趋势。当出生于20世纪50 年代以后的一代人步入老龄时,他们除了生活的基本需求外,对生活质量等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老年保健休闲、老年体育锻炼和老年科学养生。

(二)农村养老研究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流动,我国传统的以土地为保障的养老形式在发生变化。我国目前的农村养老生活问题很多,要建立健全养老保险体系,根据农村老年人得需求,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1.建立健全养老保险体系

目前,城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异巨大,201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 9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 896元,农村居民收入仅占城镇居民1/3,农村老人的贫困发生率也是城镇的3倍以上。2013年,农村老年人口总数为1.05亿人,是城市的1.69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程度亦高于城镇,农村老年人一般通过子女供养、个人缴费投保等多种途径来筹集养老资金,单纯依靠农业自身完成农民养老在当今的中国已经失去了经济基础,所以,必须通过城市工业反哺农村,以国家财政统一管理农村养老。虽然国家正在努力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状况,但是国家的财力有限,暂时还不能把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到和城市相同的高度。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亦过低。应该加快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最终实现养老保险城乡一元体系。

2.减轻农村老人生活压力

第5篇

[关键词]地方学院 师资队伍建设 培训机制

(一)地方学院的师资队伍现状

新兴地方学院是指依托地方而建的多科性本科院校,作为省市共建为主的地方学院自成立的短短几十年里,发展迅速,极大地满足了地方社会对多种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提高了本地区国民的整体素质。但此类学院一般处于非中心城市,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文化氛围、地理位置相对较差。各所学院的师资力量普遍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第一是教师总数偏少。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地方学院近年来也在积极招生,而教师队伍的扩大远比不上学生扩招的规模与速度,尤其是所谓的“热门专业”的教师数,因无力和其他院校争抢从而严重短缺。第二是教师学历水平偏低。本科学历的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如甘肃某地方学院,该校2003年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总数为35人,而本科学历的教师数则为351人。不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寥寥可数,还远比不上专科学历的教师数。第三是教师的学缘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教师都来自本省或相邻地区的几所大学(尤其是重点师范大学),在职培训或是继续深造时也是以轻车熟路的母校为首选目标,近亲繁殖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学术的交流和碰撞。第四是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合理。地方学院近年来花大力气引进了一批高职称的教授或是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但其数目仅占总人数的一小部分,学院自身还拥有一大批初、中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因种种原因无力进修而安于现状,学术上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学术梯队无法形成。

2.“双高”人才流失严重。人才问题是大学一切问题的核心。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在人才流动上普遍存在着“弱势学校的教师向经济条件好、学术力量强的高校流动”的趋势,地方学院的情况更是明显。仍以甘肃这所学院为例,据2003年统计数据,其博士、硕士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由2002年的0.97%和9.26%下降至2003年的0.26%、8.81%。许多学院的教师队伍只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花大力气引进来的或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却留不住,很快又“流”走了,白白为“他人做嫁衣裳”,损失了人力财力不说,有时还伤害了同事间的友情。教师队伍的适度流动,对于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强化师资队伍素质、加强学术上的交流合作都是大有益处。但这种单一的流动令人担忧,这无疑令地方学院原本薄弱的师资状况更加雪上加霜。

3.缺乏对学校的认同感。一所学校成功的因素里有一条就是教师主人翁意识强烈,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使整个学校呈现上下一心、和谐共进的精神面貌。学校的发展是一种健康的相互依赖关系,上至校领导、下到工勤人员都是学校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没有大众的认可就不会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但现实的各地方学院中,普遍存在着人心浮躁不安定的现象,教师们或为名、或为利、或为自身发展,更甚至于为了一点闲气而不停地在各所高校中飘移,这固然跟外界的诱惑有关系,但更重要的则是学校内部的科研体制、管理机制、民主氛围等存在着弊端。教师个体的积极参与非比寻常,没有一支相对稳定且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就没有上下一致的奋斗目标,学校在其发展中势必遇上重重阻力。

4.培训机制不健全。学习型社会要求人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多变的生活和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所学早已赶不上知识爆炸般迅猛发展的步伐。教师们必须通过不断的进修提高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但从现状看,培训要求趋于形式化,培训过程趋于流程化,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培训监控机制也形同虚设,培训仅仅是为了拿到一张证明书以供评职称用;教师们也感觉乏味无趣,参加培训提高的自觉性明显不足,因此自然而然会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有的找人代签名不去上课,有的篡改谎报进修计划,失去了继续教育的本来意义。

5.法制建设有待加强。考虑到地方学院建校时间短,办学经验少的现状,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尤其要加强法制建设,以增强教师们的法制观念,提升教师们的法治意识。这主要是指根据《教育法》、《教师法》等法规规范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具体到各个学校,对于本校制定的校规校训和教职工准则等,教师们必须严格遵守,言传身教;整个学院必须做到法制建校、法制强校。

(二)加强地方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1.提高全校教职工集体的思想认识。一是要明确“教师是学校办学主体”的概念,采取具体的宣传措施和管理手段在全校教职工中树立教师的中心地位。二是提高教师们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质 、思想素质等,形成良好的有凝聚力的集体,进而培育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稳定教师队伍。三是弘扬高尚的师德,促使教师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观。

2.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引进人才是一方面,但受限于财力、地理环境等因素不易控制,故地方学院更应关注的是在职人员的培养提高。第一是要上下齐心明确继续教育的重要性:领导班子应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学历提高纳入工作要点,教师们应具有学习提高的迫切要求。第二是改革培训内容,与时代和工作实际紧密相连:既侧重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包含了人文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三类,不能重此轻彼),又注重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如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将更加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第三是积极创设学习环境:要由学校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进修、访问、交流,以促进其成长。要重视青年教师报考研究生工作,并提供经济等方面的帮助。要完善网络设施建设,开通校园网络来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既重视教师对硬件的掌握,也强调教师对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等等。第四是要将继续教育的记录与教师的考核、晋级等联系在一起,让教师们产生一定的压力感:如甘肃河西学院制定的师资建设近期目标是副高职称教师不低于教师总数的30%,研究生学历教师不低于教师总数的40%,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奖罚机制,以此激发教师们参加进修的内在动力。第五是注重新教师入职的辅导工作,强调以老带新:随着教师教育的开放,师资来源多种多样,职前培训至关重要;美国许多州已经要求各地实施新教师的“入门辅导”项目,有组织地指导新教师进入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可以借鉴。

3.创设良好的科研工作气氛,重点吸引学科带头人。学术上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学科的忠诚总是大于对学校的忠诚。只要提供一定的条件,每位教师都会努力地在各自学科上有所建树,也只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引得进人才并留得住人才。所以地方学院应进一步加大学科梯队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如在资金和设备上倾斜、设立专项经费、充分发挥老一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等,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积极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发挥学术带头人作用,从而凝聚一批教师,组建成学术梯队,并保持学术团体的相对稳定。而且通过对其中部分教师的重点培养,使其成为高水平的后继学科带头人。

4.加大投入力度。一是要在政策上倾斜,继续把引进优秀人才的工作纳入到党政工作要点中去,尤其是高学历的人才和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二是要在经费上倾斜,有意识地创设相应地教学和研究平台以吸引人才;三是要在生活待遇上倾斜,优先解决教师的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问题,帮助教师们解决后顾之忧;四是要主动出击,主动在国内、国际范围内延揽人才,并采取借聘、兼职等多种形式来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状况。

机遇和挑战总是并行的,随着全球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对青年学生的争抢会更加激烈,这同时也为高等教育事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前景。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要想在“地球村”的大环境下提高自身的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地方学院必须结合学院实际,将目光放远放长放大,树立科学、开放的发展观念,深化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环境,不断开发新思路、探索新做法,为早日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数量足够、富有活力的高水平队伍而努力。这是地方学院工作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突出宣传教育,深度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一)创新教育形式,增强“知识守护生命”理念

1、新生安全常识教育。对新生进行安全法纪专题教育,普及法纪、校规基本知识,使全体同学在安全问题上明确责任义务,熟悉制度规定,掌握操作要领,实现“知识守护生命”。

2、重要节点安全教育。抓好全院重大节庆、大型活动、重要工作安全教育,使每一个重要节点部署任务提安全要求,实施过程有安全检查,工作总结含安全内容。真正做到“安全伴我行”。

3、安全问题警示教育。针对教职员工在安全工作的思想反映和突出问题,剖析通报典型事故和案例,及时开展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

4、重点学生强制教育。对行为失范,教育无效、引发突发事件风险较高的重点学生,邀请学校法制辅导员(警察),或将学生唤至派出所,对其进行强制教育,落实预防在先。

(二)开展争先创优,培育师生安全情结

大力宣传学院年度安全先进集体和个人,不断激发师生员工安全责任意识,积极开展安全比学赶帮活动,努力打造群抓群防的工作基础。

(三)完善制度标识,提升安全文化氛围

校园重要部位、重点区域要完善安全制度标志,消防设施、设备标注维护日期和使用说明,大幅增设禁烟标识,全面展示平安和谐大学文化。

二、建全两个机制,全面优化治安预防体系

(一)加强沟通,营造齐抓共管治安预防机制。

1、发挥保卫主体作用:一是实行保卫部门相对独立处置突发事件的工作模式;二是保卫处制定全院控制目标,各校区保卫科分解完成指标;三是将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纳入学生对保卫工作满意度评价系列。

2、营造通力协作局面:一是各教学单位、学生处及全体辅导员认真落实学生管理制度规定,将学生行为表现与素质拓展学分、与评定奖助勤贷挂钩;二是各保障部门、宿管等服务人员各伺其职,重点是通过责任追究,严格门卫管理制度,落实学生内控,降底校园夜间治安管理的压力。

3、完善治安预防措施:一是调整工作方向。辅导员、保卫人员力量下沉,片区责任制管理,一道抓教育、抓骨干、打基础;二是关注重点学生。对性格暴虐、有打架行为的,有酗酒、吸烟等突出不良习性的,拉帮结派、影响校园公共秩序的,经常晚归、不履行登记手续或填写虚假信息的个别学生,在重点教育的同时,掌握其活动规律,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三是准确及时干预。对重点学生可能导致的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干预,防止行为升级和后果的恶化。

(二)加强外部联系,警校共建和谐周边环境。

1、强化周边治安防范措施。邀请公安、社区介绍社会及校园周边治安形势,严防不法分子渗入和破坏。对师生校内外重大突发事件,及时求助公安机关支持,妥善加以处理。

2、建立学生骨干信息组织。在党员、学生干部、纪检队员及事故易发场所工作人员中建立信息员,全方位、多渠道掌握动态,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息网络,实现校园安全情况的动态控制。

3、完善突发事件处置程序。将突发事件的当事人、为首者带离现场,防止围观起哄;一般情况下,主要以沟通交流的方式缓解矛盾,控制事态,防止扩大或转移;在危及的情况下,果断采取人身控制措施,切实保护好师学安全。

三、狠抓三项整改,及时消除重大隐患

1、加大消防隐患整改力度。以构筑“防火墙”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师生员工消防“四个能力”建设,全面夯实校园消防工作基础。严格执行学院每月、校区每周、保卫后勤与教学单位每天安全隐患检查、抽查、巡查制度。对违规用电现象及时通报、限期整改,对公共场所吸烟进行教育和登记,并根据情节,按照消防法规和学院相关制度作出处理。

2、强化盗窃案件防范措施。各部门、各教学单位的公共财产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凡未落实防范措施被盗者,责任自负。辅导员要教育并督促学生落实个人贵重物品的防护,动员学生使用指纹保险柜,个人原因造成被盗,责任自负。外部因素发生被盗,追究公寓和校区门卫值班人员责任。

3、严肃查处学生突发事件。严格执行大学生行为规范和“学生手册”规定,对个别酗酒打架,从事黄、毒、赌行为的学生,随发现随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凡属行政责任性学生突发事件,各教学单位都要彻底查清原因,提出改进管理教育的措施和办法,保卫部门将通报情况,各单位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

四、抓好四支队伍,努力实现“五个避免”

1、提升保卫干部素质。一是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深入地沟通交流,提高全体干部对保卫工作的认可,增强个人职业光荣感、责任感,以校为家,学生为本,恪尽职守,团结奋进,塑健康人格,展高雅品味,坚守保卫岗位,书写辉煌人生。二是结合工作和个人实际,开展业务训练,重点提升日常文字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三是开展工作研究,更新理念,创新方法,提高工作时效。

2、推进保安队伍改革。一是改革的目标。力争在两年时间内,在不增加学校整体负担的前提下,通过人员调整和机制创新,使队员收入达到保安行业中上水平,达到稳定队伍、减员增效目的。二是改革的重点。通过量化考核,严格纪律,优胜劣汰,逐步解决队伍老龄化、属地化、兼职化、业务边缘化现状,优化队伍的组织基础。三是抓好培训。组织学习《劳动法》、《保安管理服务条例》、《xx天一学院保安管理规定》等法规制度,增强职责意识,强化纪律观念,端正职业作风,严整警容风纪,提高学生满意度水平,提升学院“窗口”单位形象。

3、拓展学生纪检队业务。与学生处共同完善学生纪检队的组织机构制度规定,将这部分学生的工作纳入素质拓展学分考核。进一步完善纪检队工作职责,开展业务培训,加强工作指导,使其在维护校园秩序、规范学生行为、协助门卫值班的实践中,“能做、能说、能合作”综合素质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第7篇

论文摘要: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城乡二元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制度缺乏、基金投资渠道单一、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等原因,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严重滞后。须通过走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误区、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金的投入、颁布农村养老保险法等措施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事业发展已经历三个阶段,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至今仍然严重缺失。农村养老保险实践不尽人意,老年人面临着严峻的生活风险,这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和谐。探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参保人数少,参保率低

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最多的年份,参保人数约8000万人,2006年下降为5374万人,远远低于应参保人数49876万(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参保率仅为10%,目前我国农村老人中有98. I2%的人依然依靠家庭养老。

2、养老保险资金来源单一,养老保险墩费标准低,保险金增值困难

现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标准为:2元/月一20元/月十个档次。由于农民经济困难、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预期不明等,大多选择最低档2元/月的标准。按民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交费领取表》计算,10年后、15年后每月可领取养老金为4. 70元、9. 90元。若考虑到银行利率下调或通货膨涨等因素,农民领到的钱可能会更少,这根本不能有效保障农民的老年生活。根据现行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只能存银行或买国债,国家尚无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增值运营的保护性和优惠性政策,导致保险金增值困难,如果不能保值增值,就不能保证养老金的充分给付。

3、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能力低下

城乡居民收人差距大。1978一2007年,城乡居民绝对差距由209元增至9645元,实际收人差距为6倍。1980一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金融资产差额由273元增至22593元,增长了82倍。农民收人低下、投保能力低下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4、集体对养老保险的补助难料

“基本方案”规定,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实行以“集体补助为辅”的原则。“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主要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体现。这就从制度上把没有乡镇企业的农村排除在外。况且乡镇企业能否盈利又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发展遇到了困难,目前金融危机时期困难更大。

5、国家对养老保险的责任缺位

“基本方案”规定,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即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国家政策扶持三结合。但是“基本方案”对中央政府在财政上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支持未作任何硬性约束。由于集体补助大多落空,导致“三结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了农民个人的“自我储蓄保险”,这不是真正的社会保险。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教育医疗费用太重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业劳动产出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0,美国的1/84。城乡生产力水平、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不平衡。1990一2000年,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元产人年)的绝对差额分别由4346元和3609元上升到24419元和11186元。教育开支、医疗费用节节攀升,使农民无力顾及养老。

2、城乡二元养老制度,户籍制度是重要根源

制度是控制、组合与变迁社会资源的契约。农民的社会养老制度缺失主要是现行户籍制度造成的。现行户籍制度不仅有人口迁移管制功能,还有等级身份区分功能。它把城乡居民区分为地位、权利、待遇、机会和义务不同的两个社会集团,分配给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资源,致使市民成为权多责少的优等公民,农民成为权少责多的劣等公民,并形成世袭式的等级身份制度,在此基础上必然产生重城轻乡的二元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3、法律基础缺乏,政策保险没有法律保证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到现在没有一部成文法规,只有一些行政规章及条例。1991年,原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基本方案”,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原则,于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公布实施。1999年,国务院指出目前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 受新业务,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向商业保险过渡。经调查摸底,2002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整顿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展情况的报告》。2003年,为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连续下发了《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关于认真做好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通知》等文件。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虽几易其稿,但没有统一性、连续性,缺少强制性、严肃性,故农民对此缺乏依赖感、安全感和信任感。中央政府财政的支持缺位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少的最主要原因。

4、国家主体缺位,投资太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社会性、福利性

社会保险的责任主体是国家,由国家或政府统一管理。保险基金来源于政府、单位(或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社会保险是国民收人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扶持”的原则,背离了“社会保障”的根本特征,缺乏社会保险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基本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

5、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监管不善,资金流失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和资金管理环节,政府的责任不明确,管理经费来自于农民交纳的保费,不仅使本来就不充裕的养老保险金捉襟见肘,而且会导致养老保险资金的流失。

6、工作人员紊质不高,影响养老保险事业发展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其工作人员特别是管理干部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业务素质。然而,现实中不少社会保险业务人员素质较低,未经系统学习和正规训练即上岗。他们不了解与社会保险相关的原理、法律、金融和投资知识,甚至对社会保险的常识也知之甚少,致使在工作中经常出现违规运作,甚至保险金被骗等问题。

7、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认识不足

多数农民依赖于他们所认为的那种安全的、可靠的、保险的个人储蓄存款养老,对于几十年以后能否领到养老金持怀疑态度。许多农民明知现有的家庭养老方式不是最理想的,但也不愿意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宁肯采用减少日常消费、减少风险投资、增加安全有保障的储蓄存款等方式来养老。还有一些农民误认为交养老保险金是地方政府的乱集资,是部分干部的个人行为。

三、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

1、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已经进人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200()年为6. 96% , 2005年达到7. 69% o,五年间上升了0. 73个百分点,总人数达到10045万人,其中农村为6222万人,占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61. 94% ,占农村总人口的8. 35%,农村老龄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 66个百分点。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5. 82%,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1. 24个百分点。到2006年底,农村人口为7. 3亿,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7031万人,占9. 5%。

2、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恶化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城乡老年人口人均收人的比例为4.大1,高于一般城乡居民收人的比例(3. 32:1),农村老年人贫困率高达1 /6,相当于城镇的3倍以上。

3、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

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统小农经济的萎缩、分化,动摇了家庭养老的思想、道德和经济基础。其次,计划生育使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居住方式变革,缩小了家庭养老的照料和赡养源。再次,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家庭的凝聚力,削弱了家庭成员互助功能,加剧了农村老龄化程度。最后,农民收人增长缓慢,使农民养老问题面临既缺乏经济支撑,又缺乏家庭保障的“双重困难”,家庭养老难以满足农民养老的实际需求。

4、土地养老功能难以实现

首先,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4亩(有666个县人均耕地在国际警戒线0. 8亩以下),只能维持基本生存,不具备养老保障功能。其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土地将被征收征用,人均耕地将持续下降。再次,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处置权,农民不能变卖土地来养老。最后,家庭联产承包制后集体经济大为削弱,税费改革后,多数村集体的公积金、公益金也不复存在,农村社区保障成了无水之源。

5、“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阻碍计划生育国策实施

要缓解农村的人口压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6、城乡社会养老制度不街接,队碍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落实

城乡社会养老制度的不衔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畅,农民非农化、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受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放慢。 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基本对策

1、走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误区

有人认为,我国目前不具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原因是: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拿不出保险金;农民有土地养老,不需要社会保险;国家财力不足,无力为农民保险等。事实上,按照现代社会学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愈落后的地方、生活愈困难的公民愈需要社会保障,保险金的使用价值也愈大。土地养老的现状上面已作分析。现在我们国家的财力无论是横比还是纵比,都已经具备了给农民投人养老保险金的能力。据专家对欧洲13个国家的调研,它们把养老保险覆盖到农村时,农业的GDP占15%以下,我国早已达到,并已进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时期。

2、政府应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入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过程中,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关键。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政府应该且必须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进行调控,如提供公共物品或解决外部性问题等。按照微观经济学理论,收益或成本外溢程度较高的社会保险支出,应由政府提供最低保障。况且,农民是为我国经济建设贡献大而索取少的弱势群体。因此,政府更有责任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共物品。据世界131个国家城乡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筹资模式,至少有129个国家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障资金的基本来源或全部由政府拨款或由政府和雇主出大头、受保人出小头,这是社会保障的根本性特征。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 %,我国只有10%左右,而这10%的绝大部分又给了城镇职工。

3、试行惠普制农村养老制度

惠普制农村养老金制度是指农民从事农业劳动达到一定年限,退休后就有权利享受养老保险金。无论其就业历史和收人状况怎样,均可获得以国家财政为基础的养老金。这样有助于加快建立社会化养老,为传统家庭养老提供有力支持,加快构建农村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4、促使以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与社会养老三结合的模式向社会养老过渡

家庭养老虽面临困难,但并不意味着马上退出舞台。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十分有限,但土地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物质保障,仍是多数农民的“养老资源”。而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充分发挥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提搞土地的保障功能,将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是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理性选择、过渡性措施。

5、颁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促进农村社会养老法制化

法律是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保障。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养老保障制度都有立法,如1601年英国制定的《济贫法》,1883年德国稗斯麦政府颁布的《疾病保险法》、1889年颁布的《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以及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等,使社会保障法制化。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都是立法在前,只有法律完备,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完善。因此,尽快出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促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法制化。

第8篇

关键词:老年人;健身;健康

中图分类号:G 80-051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3-0202-0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his paper makes analysis on elderly physical exercise condition in communities, rural areas and pension institutions from Shen County, Dongchangfu District, Linqing City in Liaocheng of Shando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ural elderly fitness consciousness is weak, with nearly 1/3 elderly people not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e.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elderly fitness is to build up a good physique. The choice of fitness event is low intensity aerobic exercise. Elderly people are in lack of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and fitness venues, and the standard of sports consumption is low. It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in physical fitness for the elderly, and further implement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elderly sports.

Keywords: elderly people; fitness; health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使更多人享受运动快乐、拥有健康体魄。人民身心健康、乐观向上,国家必将充满生机活力。”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人口红利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态势,而老年人身心健康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界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或地区[1]。根据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老年人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群体。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老年体育,引导更多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通过体育锻炼改善老年人健康状态和生存质量,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便捷、有效、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了解老年人群体的体育健身现状,笔者对山东省聊城市的老年人健身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法

山东省聊城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本市总人口的8.72%,该市具有老龄化城市的典型性。以聊城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用多阶段抽样法和随机抽样法,选取聊城市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东昌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清市市区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问卷400份,所有测试者均为自愿参加,回收问卷364份,有效问卷335份,有效率83.75%。其中:男性157人,年龄为(66.74±4.95)岁,最大年龄为77岁;女性178人,年龄为(69.13±5.06)岁,最大年龄为79岁。

1.2 访谈法

将聊城市的东昌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省辖市临清市及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作为抽样单位进行第1阶段抽样,抽出莘县、东昌府区、临清市;再以社区、乡村为抽样单位进行第2次抽样;最后以老年人为抽样单位进行第3阶段抽样。其中每阶段抽样采用随机抽样。深入到聊城市辖的东昌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省辖市临清市及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多个社区和村,对60 岁及以上、意识清晰,无明显的身体生理缺陷、具有自理能力、愿意接受调查的老年人进行访谈,询问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目的、时间、方式、内容、困难等。由于调查对象为老年人,为保证对文化水平较低或视力欠佳的老年人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调查员多进行一对一询问式调查。同时,走访健身团队的领头人、健身场所的管理者,专访社会学和体育学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

1.3 文献资料法

从CNKI中获取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研究基础。

2 结果与分析

2.1 老年人体育健身参与的基本情况

2.1.1 老年人体育健身参与率

如图1所示,在335份有效问卷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为8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6.57%;偶尔参加锻炼的人数最多,约占44%;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98人,接近总调查人数的1/3。

参加锻炼的人数超过调查总人数的2/3。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健身意识也随之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全民健身的队伍中;但数据同时显示还有不少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基本不参加体育活动。

2.1.2 老年人体育健身的动机分析

从表1可见,对于聊城市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目的非常明确,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为首要目的;其次是娱乐身心、调节情绪,为27.49%;再次是加强社交,为19.12%。选择最少的是陪家人朋友一起锻炼,仅为2.59%。

调查发现,聊城市老年人锻炼的目的多种多样。总体来讲,老年人最看重的是体育运动显著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满足生理需求;其次是满足心理需求。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慢性病患病概率大幅增加。老年人不仅希望延长生命的长度,也更渴望提高生命的质量。加之老年人在退休后,与外界交往减少,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老年人希望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增加社交机会,寻找精神寄托,摆脱孤独和寂寞感,减少内心空虚,维护身心健康[2]。

2.2 老年人体育健身的项目分析

据统计,在调查问卷中所列的几项健身项目中,慢走项目是聊城市老年人健身的首选,占24.02%;其次分别是太极拳、太极扇、太极剑19%、广场舞17.27%;除“其他”外选择比例最少的是登山0.94%。分析认为:聊城市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只有外出时才有机会登山。由表2可见,老年男性和女性参与率都极高的是慢走项目,均居于第1位,原因主要在于慢走的安全性高、受限制少、运动强度低,又能够有效增强体质。除慢走外,男性老年人选择球类的人数比较多,在项目选择上更偏重于乒乓球、门球、羽毛球等带有竞争性的体育项目,而女性老年人则选择偏静态的太极拳、太极扇、太极剑项目,并有17.27%的老年女性纷纷加入广场舞的大潮中。总体而言,聊城市老年人选择的健身项目多为有氧运动。老年参与者普遍认为:有氧运动不仅对于降血压,降血脂,控制血糖等慢性疾病的防控有一定的效果,还能增强体能与耐力,能使人精神愉快、改善老年人体质、抵御疾病、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2.3 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的特征分析

2.3.1 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频率分析

由表3可见,在每周的锻炼次数上,聊城市老年人选择比例最高的是每周一两次,共占44.18%;其次是每周3次,比例为15.52%;再次是每周4次,占7.469%;选择比例最小的每周5次以上,占比3.58%。其中,60~69岁年龄段的老年人中每周运动2次的比列最大,其次为每周3次、每周1次。每周健身5次以上的老年人中,70岁及以上的反而比60~69岁的人数多,这些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之所以仍能坚持高频率的体育锻炼,基本得益于形成了“锻炼-身体强健-锻炼”的良性循环。

聊城市体育事业发展受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制约,调查中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占到总调查人数的30%左右。其中 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较高,这主要因为高龄老年人受健康状况和身体机能的制约,另外,受老年人思想认识的局限,他们多数一直为生计长期从事劳动强度大的繁重工作,这些人群文化程度不是太高,成长和生活环境没有让他们形成体育健身的认识和价值观。

2.3.2 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持续时间分析

如图2所示,抽样中聊城市老年人每次健身持续时间达到0.5~1 h的有101人,占比为42.62%;其次是0.5 h以内的,占比为29.96%;再次是61~90 min,占比为22.36%。无论是锻炼持续时间,还是锻炼的频率,受到身体状况、自身心理条件和家庭生活的影响,接受调查的老年人均根据自身情况,保持适量运动的原则,一般锻炼持续时间和运动量、运动强度都不太固定,随意性较强;但总体保持一定锻炼持续时间和运动量的老年人均表示从锻炼中受益匪浅。

2.4 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场地分析

健身场地和体育器材设施是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从锻炼场地的选择上看,聊城市老年人健身场地首选是离家距离较近的住宅小区,占比为35.57%;其次为公园(广场),占比

为32.38%,略低于住宅小区。选择比例最少的是其他,约为1%;再次是学校体育觯占比为2.52%,最后是街道和收费体育馆。由此可见,聊城市老年人健身选择的场所主要是住宅小区、公园(广场)、公共体育场等这些免费场所,而且他们倾向于就近健身。对于收费的体育馆则只有9.06%的老年人去,他们认同“花钱买健康”这一新健康理念,但真正花钱消费的人数并不多。学校体育馆对外开放较少,即使开放,有些场馆收费,基本没有多少老年人去健身。

2.5 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的组织形式

聊城市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主要方式是在晨晚练活动站点,他们一般集中在住宅小区的空地、附近的公园和广场;和朋友同事一起锻炼的比例为25.94%,排在第2位,充分证明了老年人参与锻炼的交友目的和增加社交的动机;其次分别是与家人或自己锻炼,比列分别为21.41%、14.22%;参与单位或社区组织的活动人数比例为5.16%,说明聊城市各单位、社区近年来已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开始重视全民健身工作,但社区体育组织的活动数量仍不多,单位也较少,为退休的老年人专门组织活动,老年人体育活动组织化程度较低。大众体育健身俱乐部组织很少,仅为0.78%。

2.6 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消费情况

如图3所示,聊城市老年人对体育健身的消费投入较少,没有体育健身消费的老年人超过了总调查人数的1/3;参与体育健身消费的老年人中,每年消费在150元以内的所占比例最大,接近1/3;其次是以每年消费150~300元,占比为21.19%;每年消费600元以上的占比最少。体育健身消费金额与参与消费的老年人人数呈负相关。

表4表明,聊城市老年人最大的体育消费是运动服装,处在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的较低层次的体育消费水平上。这种体育消费格局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老年人个人经济实力、体育消费理念和需求因素,还与政府、社团等相关部门和组织是否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服务产品、老年人可参与的赛事活动等有关。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退化,患病率增加,而通过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预防或减少疾病。这不仅减少老年人个人身体的病痛、医疗负担,而且还为社会减轻医疗压力。

2.7 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障碍分析

由表5可见 ,不参加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进行锻炼,60岁以上的老年人虽然不再为工作忙碌,但是他们多承担起照看孙辈的任务,或者为儿女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做家务和照看孙辈占用了老年人的大部分时间;其次是劳累、不想运动的老年人占15.7%,调查中大多数农村老年人仍要下田劳作,经历体力劳动后,他们感觉身体疲惫,不会再参加体育锻炼。在主观意识方面,排在最前面的障碍因素是“别人不参与,自己不好意思”,老年人思想比较保守,从众心理较强,周围如果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伙伴,他们也不好意思去参加健身活动。另外,缺少活动场地、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可参与的活动少等客观因素也是制约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健身意识淡薄、自身身体条件不允许,这些个人因素占比较接近,分别为8.72%和7.91%。

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阻碍聊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农村老年人健身意识薄弱。他们简单地将体力劳动等同于体育健身,把体育锻炼当成年轻人的专利,不好意思参与健身活动。许多农村老年人在思想和认识上对体育健身存在一定误区,严重缺乏正确的健身意识和科学的体育价值观。

2)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群体健身活动中,团队的领头人多为热爱运动、乐于分享的普通群众,没有专业水平较高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对老年人进行科学的健身指导。老年人不了解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只是盲目跟随周围的健身群众;老年人缺乏科学的健身方法,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强度和频率比较随意,锻炼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很难养成良好的科学健身习惯。

3)缺乏健身场地。尽管政府不断增加群众体育经费投入,新建大批体育场馆设施和健身场地,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特别是满足老年人特殊体育需求更容易被忽视。主要表现在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场所和器材有限,农村更是缺乏甚至没有任何体育场所[3]。

2.8 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政策环境分析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全民健身计划》都对老年体育的基础保证、政府保障、措施落实提出要求。从对聊城市基层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现状来看,因地制宜,因需制宜,争取党政职能部门必要措施的支持成为目前发展的关键。在政策环境上,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明确工作要点。从调查来看,目前基层老年体育组织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协会引导老年人群健身的功能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公益和“重在基层、面向全体”的我国老年人基层体育组织的工作方针尚未充分体现和实践。实现群众体育领域老年体育的新突破,要紧紧围绕“便民、惠民”的这一全民健身的核心,从群众身边活动、设施、组织着眼着手,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体育健身服务的目标。这既是对群众体育的要求,也是老年体育组织的工作服务目标;因此,基层老年体育组织如何加强认识,开阔视野,在争取政策保障的同时,适时主动围绕职能部门开展工作,全方位主动争取职能部门的联动,多视角主动争取社会和市场的投入互动成为关键。

3 结论与建议

3.1 加大政府对老年人体育健身的投入力度

1)增加健身场地,为群众健身提供健身场所,配置适合老年人健身的体育器材[4]。场地设施缺乏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这一问题仍是制约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政府要通过新建体育场馆、开放现有体育场馆,通过增加公共体育场馆向老年人免费和低收费开放时间;由政府买单,鼓励社会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及出台相关政策,促使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体育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城建规划,努力为老年人增加人均健身面积。切实落实健身器材的维护工作,消除安全隐患。

2)积极组织老年人的体育活动。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更多选择,并引导更多老年人主动参与,增加老年人的社交机会,让老年人健身的同时愉悦心灵。重基层,抓活动是做好老年人体育工作应坚持的方向[5]。

3)增加经费投入,制订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政府部门除增加财政支出外,还要制订专门针对老年人体育健身的法规,在政策层面实现对老年人体育健身事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4)体医结合,增加医保卡的健身功能,政府干预,实现主动健康。

3.2 进一步落实老年人体育统筹布局与规划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老年人的健身意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途径扩大体育健身知识和理念的宣传,提倡健康、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不断增强老年人主动健身意识。

2)通过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有效引导老年人参与,让老年人切身体验健身的乐趣。组织比赛和交流活动是推动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的重要手段。开展经常性、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比赛交流活动,把能够参加活动的老年人动员起来,通过比赛和活动带动基层的日常健身,实现上下联动,努力做到活动对象普遍化,活动项目多样化,活动方式灵活化,活动开展经常化,吸引更多老年人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

3)激励机制与科学指导并行。将科学指导与激励机制统筹起来,落实下去,吸引老年人,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通过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激发落实工作的热情。要特别注重培养与表彰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家园”建设、队伍建设及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中,积极努力工作、热心科学健身的优秀团队、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和优秀管理者,以充分达到示范激励、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目的,使老年体育工作充满活力。

4)扩大推广普及适合老年人的体育项目。发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让他们喜欢上低强度、低难度、高安全性的有氧运动、太极拳、毽球、健康秧歌舞等体育项目,让体育融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引导老年人乐于为体育健身投入。不断增加健身项目是组织老年人参加活动的重要载体。由于老年人年龄不同,身体条件参差不齐,对健身活动项目的爱好、兴趣各异;因此,老年健身项目越多,他们的选择范围就越宽,对他们的吸引力就越大,对扩大老年体育人口就越有利。活动项目的增多,使老年人可以充分x择自己感兴趣的健身活动,活动参与面必将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 陆颖.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健身需求与问题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200.

[2] 张启成.苏州市区老年人健身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苏州大学,2009.

[3] 成璐.长沙市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