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29 18:33: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校教育督导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
任何文章都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因此正确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是指导朗读的基础,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倾向,紧紧抓住文章中的情感是朗读指导的出发点。
一 在朗读角色语言时,注意前边叙述语的指示
叙述语言中的提示语,常常表达说话人(角色)的精神状态,思想主张情感倾向。在读这样的句子时,应特别注意分析品味提示语。如:亲切地说,老师严肃地说,老板有气无力地说,刘胡兰斩钉截铁地说,小槐树悄悄地说,像这样的句子,学生只要弄懂提示语的意思,体会出语句中的情景,学生朗读起来一般就不再感到困难了。这种方法在小学低年级的朗读指导中尤为经常。
二 从情出发,看文达意,分析句子中应重读的音节
重音的目的在于强调,在指导朗读中,应把表达文章思想内容和情感的重点词语,处理成重音。
这里应指出,重音切记不要太多,而且是相对的,应注意欲重先轻。
三 创设与课文情感相一致的情感氛围,确定句子或文章的语气或语调
朗读中的语调和文章的思想情感甚密,只有具备了真情实感,才能读出恰如其分的语调,在指导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共同创设与课文情感相一致的情感氛围,才能收到较好的朗读效果。
此外,还应注意停顿、速度等朗读技巧的训练,这些也都应该在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基础上进行指导,这里不再赘述。
四 要十分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
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同其它能力的培养一样,也有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但同时也有自身本质的特点,因此,朗读能力的培养应特别注意如下几方面:
1.朗读能力的培养要早抓,并且越早越好。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凡朗读较好的班级无一不是从早抓起。
2.注重朗读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也常常知道读得好坏,但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什么地方,很难说清。因此教师要特别做好朗读的评价,并逐渐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评价应以肯定优点为主,这样有利于保护他们朗读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并配以诸如朗读比赛的一些活动,在班级形成好的朗读风气。
3.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范读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水平,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对朗读水平较低的语文教师,可发挥课文朗读录音和班级读得较好学生的辅助作用,这样既可提高教师的朗读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培养。
一、创设活跃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促进教学的高效进行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阅读,学生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深入分析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能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交流,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他们创设多种阅读方式,让他们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阅读和思考,提高阅读积极性,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收获,体会阅读的乐趣。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状态下进行阅读。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选择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活动。在积极的阅读过程中,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乐趣,发挥主动性,实现高效的阅读教学。
二、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阅读效率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知识的讲解,在学生还没有读通、读懂课文时就进行课文内容的深入分析和讲解。在分析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学生在探究课文内容时,教师总是打断他们的思路,使他们不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基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查阅工具书、小组讨论等方法,掌握教材中的生字、生词,扫清阅读过程中的障碍,为进行有效阅读打好基础。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文中的基础知识,能在流利的阅读过程中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感知,把抽象的文字通过想象转化成直观的画面,呈现到脑海中,有利于加深阅读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把读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结合已有的语文知识,使他们能有效把握课文的主旨。因此,学好语文基础知识,不仅能让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还能让他们更好地进行阅读,使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获得提高。
三、设计多样化的阅读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是不断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内化的过程。通过阅读,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感知作者的情感,让他们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加深情感体验。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年龄、兴趣、理解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设计符合他们实际的阅读环节,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在阅读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朗读、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齐声读、自读等方式。在多样化的阅读方式中,能让学生产生阅读欲望,积极投入到课文阅读中。在阅读课文时,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在把握课文的基础上进行重点段落和词、句的分析,把读和想相结合,全方位感知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时,要及时对他们的阅读情况进行指导,对于他们在阅读中的收获进行表扬,激发他们的阅读主动性。在让学生分享阅读体会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允许他们发表各种意见,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能大胆地说出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各抒己见,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并在收获的激励下产生继续阅读的动力。对于学生的不同理解和想法,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多角度发散,增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个性化感悟和理解。
四、注重阅读效果展示,诱发学生的阅读内动力
读是听、说、读、写的中心环节,是训练听、说、写的重要手段。读好有助于听、说能力,读懂可以为写作打下基础,而要读好、读懂就必须讲究阅读的方法。
一、 预读
学生学了一个阶段以后,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单词、句式和语法知识。在此基础上应当提高学生在讲授新课前,利用课本上的生词表和课后的课文注释自己预读课文。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增强学生对课文的初步了解,又可以使学生学会自己找重点和难点,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逐步提高预读的能力。
二、 朗读
朗读具有读的因素,又具有口语的特点,是联络阅读与口语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课文讲解完之后,应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声音清晰宏亮,带有表情的朗读。教师应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做各种各样的朗读练习,还要通过讲解规则,进行示范,纠正学生的错误,逐步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
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把词、句、文融为一体,记得清楚,记得准确;只有朗读,才能熟练掌握英语的语言习惯;只有朗读,才能融语音、语法于句子中,巩固所学知识,并为听、说训练打下基础;只有朗读,才能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由此可见,学习英语,朗读尤为重要。
三、 泛读
这里的泛读,是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靠读课文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阅读材料要适中,要比每个阶段的教材容易些,内容则应广泛些。泛读可以使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英美国家的语言习惯;可以使学生巩固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补充课本知识的不足;可以使学生提高独立阅读、直接吸取知识的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面越广,知识面越宽,越能较快的提高写作能力。
四、 通读
这里的通读,是指系统复读。每隔一个阶段,要组织学生对所学的课文进行通读。通读是一个系统复习的过程。通读,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连贯起来,融汇于一体。这样就能做到纵向条理清楚,系统性强;横向扩大知识面,视野更开阔。纵横交错,就能加深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记忆,更好地把握所学知识的网络和关节点,为实际运用做准备。鲁迅先生说过:读完一本外语书,不能全部理解其中的意思,这是正常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这本书,这一次你肯定会比第一次理解的更透彻了。
五、 重读
每次考完试后,学生总会发现学习有所缺陷,深感知识不足,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考试内容与所学的课本脱节了。在讲评试卷时,再引导学生重读有关的课文,复习相关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查漏补缺,充实所学知识,并明白考试内容并非脱离课本,而是自己没有把知识融会贯通,通过重读,复习巩固,触类旁通,可以进一步提高应试能力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堂中,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做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做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四、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外国有的教育家预言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增进学习效果,达到最后不需要教师到现场,当面督促,步步施教的地步。如果学生把读书当成一件苦差事,被迫应付,收效将甚微。心理学家认为,自觉主动性是一种心理品质,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就谈不上读书,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达到“善学”。为此,可在班里每周增添一堂“谈天说地”课,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论自己学得的新奇见闻和印象特别深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和眼界,同时也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比如,每次报刊发到后,班主任先浏览一遍,发给学生时,向学生介绍几篇;有时先给学生阅读一部分,学生正注意听时,有意中止,给学生造成悬念。报刊发给学生们后,他们就会迫不急待地去读教师点到的文章。另外,每隔一段时间,就开一次故事会、评论会等。
五、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
参考文献:
[1]张兴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有效;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47-01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为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关注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教师要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使学生产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无不有益。基于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更需要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坚持不懈、科学的训练,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以致用。首先,要养成认真的阅读态度。必须口到、眼到、心到,不要三心二意,这样才有利于准确地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第二,要养成动手的阅读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地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做上记号,再勤于动手去查阅工具书及向老师提问。在阅读中“君子动口不动手”是难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的。第三,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读书动口不动脑,则纯属“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便无法理解课文更谈不上创新,也将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因此,在读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读思结合,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思考中,尽可能地去解决问题。这才是课改中我们想要达到的小学语文教学目的。
三、精心选择内容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不仅书籍报刊众多,而且网络上有很多阅读资料。小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大,如果全部采用“拿来主义”,不加选择地进行阅读,则势必会对小学生的身心产生影响,尤其是那些宣扬暴力、凶杀、、迷信的内容,一旦小学生对那些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入迷,将浪费大量的时间,还有可能染上不良的习气。教师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内容,为学生朗读或介绍一些短篇名著,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激发小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难持久,小学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掌握阅读的方法,发散思维,使他们保持长期的阅读兴趣。
四、倡导创造性阅读以提升学生的审美个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同时,阅读是为了丰富学生的阅历,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等,是属于创造过程,而不应该是被接受。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笔者在教学过程汇总中,首先诱导学生拓展阅读范畴,广泛积累阅读;其次,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维,倡导个性理解,即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语言等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实现自我独特的阅读感受;最后,带领学生感受、品味文本内涵,深化其个性审美,升华其情感体验,感悟阅读文本的内涵。
五、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满足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小学生都期望得到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应该开展一些朗诵比赛、讲寓言故事、讲成语故事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引导学生阅读之后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阅读和讨论交流也是心灵净化的一部分内容。讨论可以使孩子更明晰是非、善恶,感受好的品格,还益于相互启迪,共同提高。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实践同样可以对阅读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在课余时间我鼓励学生自办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需要大量阅读有关的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这样才能办出像模像样的报纸。对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都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中,又领悟到很多东西,同时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了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六、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指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有效的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会感知世界,丰富人生阅历,提升自我人格。因此,初中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信息的最重要手段,它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丰富语言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多读书,可以让学生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学生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很好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语文教育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的必要条件,而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的语文素质,还需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比如在新课导入时,利用导语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散文的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艺术享受中学习,更能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发展学生智力。他认为“智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智力”,“学生的主要智慧努力不应该为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在思考上”。很多学生读书只“读”不“思”,不会边读边思,多读多思。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自己的思维、好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自读文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训练学生以自学提示和学习重点为指导,以课后练习为思读线索,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和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这样,学生才会有“心理自由”的感觉,也才能积极地思考和赏析课文,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在边思边读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阅读与作文相结合
引导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事实上,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很大程度上就是写作的优秀范文,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设计作文训练与阅读训练有机结合的课型,在预习指导中,先提出有关作文训练的目的、任务和具体要求,然后引一导学生有意识地认真阅读课文或有关文段,体会课文或文段的写作技巧,揣摩该文章写作成功的原因,然后按照要求完成习作。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达到作文与阅读彼此促进,相得益彭的效果。例如可以将阅读与改写、缩写结合起来。改写、缩写是作文训练项目之一,学生为了达到这一训练目的就会认真进行课文阅读,另外学生在对课文进行改写或缩写中,其概括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训练和提高。
四、注重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要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许多一些课外书,例如:名著导读,布置名著阅读和要求;组建名著阅读小组;根据学生理解实际,挑选教学点,将名著搬到课堂上来,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要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五、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要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率。做读书笔记有一点难度,我们要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进而学会做读书笔记。另外,要有朗读和背诵的好习惯。其基本要求是:准确、流畅、有感情。坚持不懈的训练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好的语感既可以增强对文章情感和技巧的感悟,又可以促使自我的书面语和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相比照,体会到自己的不足。良好的背诵习惯不仅可以锻炼出良好的记忆力,掌握丰富的知识,还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的文化内涵。
六、结语
总言而之,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乃至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今后阅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继续加大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策略的探究力度,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真正让阅读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方伟.加强课外阅读的必要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大地,2002(55)
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涵有不同的关键部分,篇、段、句各有其点。它们有的是课文内容的凝聚点,有的是思想感情的抒发点,有的是表达方式的启示点。因而,引导感悟能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方式。由于感悟点表现形式不同,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因此,引导感悟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 评价朗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借助语言是为了描述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因此,学生朗读,要进入情境,充当角色,深切体会含于语言文字的情感。但由于知识基础、认识能力、生活积累的差别,学生在阅读中又大多立于文外,难以真切地感受和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克服学生与作者及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差距,促使学生与作者或文中人物走到一起,想到一起,以产生心灵共振,情感共鸣。评价朗读能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之间的深层次对话。
如教学《我们也要当》第二自然段,有“传来”“清脆”“奔来”“恳切”等生字新词。如果把这些词语一个个拎出来教学,就割裂了段中词句整体的有机联系,如果抓住“叔叔,请等一等!”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好,就可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因为评价学生朗读该句的音质,可导向“清脆”和所在语句的理解;评价学生朗读的音量,可导出“传来”;评价学生是否读出喘息感,可引出“奔来”及所在语句的理解。综上所述,引导学生体会两人要当的迫切心情,从而牵动“恳切”及感悟该句的深切内涵。
二、 活化形象
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以此为感悟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借助形象显化语文,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如《詹天佑》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抽象。特级教师黄桂林是这样引导的:“轰动”是一种怎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境吗?学生有的描述大街上“轰动”的情境:消息一传开,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向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乡村“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载歌载舞……当学生对“轰动”有具体、鲜明的形象以后,黄老师深入引导:詹天佑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的情况下出任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心情一定十分复杂,当他看到这一个个轰动的场面时,又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以活化的形象为铺垫,促成学生与文中人物深层沟通,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和爱国热情跃然心中。
三、扩展练习
根据课文思想意义和中心内容的关系,设计具有扩展功能且能多元解答的练习题为感悟点,学生尝试后,针对不同答案展开讨论,从中牵动、引发、感悟这部分内涵。
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在学生通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填空:一( )葫芦。学生有的填“个”,有的填“棵”。教师即可相机诱导,讨论“个”与“棵”两个词的不同,可导读第一段第一至第三句,认识“个”含在“棵”中;理解“个”与“棵”的关系,可导读该段第四至五句,感知一棵长得好,一个才可爱。抓住“个”与“棵”的联系设计练习,在讨论引导中感悟,可起纲举目张之效。由此初步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四、转换角色
一、与课文同步,进行主题性阅读
新课程中的课文都是按照一个主题一个主题来编排的。利用课堂教学,带动学生课外阅读。在教学中,我常常利用课文中的主题和课文的思想情感,从而扩展到课外阅读中的相同主题的阅读。课文中讲自然科学为主题的园地时,可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了《绿色的卫兵》等的科学童话。而且与课文的主体的相配可以是多少面的,材料的收集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如在上到古诗时,我就让学生先自己展示背诵一些他们已掌握的古诗,这样他们的兴趣就更浓了。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收集一些自己喜欢的古诗来背一背。在学到《我是什么》时,我让他们自己去收集有关自然界知识的文章,先自己读,再读给同桌听,然后回家说给家长听。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和运用性的课程。低年级学生不但是培养阅读的起步,也更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条理思维的起步。让学生自己读是熟悉,读给同桌听是巩固和对字词的再次校对和掌握,而说给家长听是前两个步骤的运用,要条理清楚,表达完整地与家长进行交流,也就是对阅读对思维的进行再训练,能让孩子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读什么。
二、利用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进行主题性阅读
学习语文要求我们给学生“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等活动”、“扩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学生接受着爱国主义教育和祖国历史的教育,纯洁、稚嫩的心灵也激起了极高的热情。为纪念“一二?九”运动71周年,学校进行了诗歌朗诵比赛。这时我不失时机的给他们提供了《爱祖国》、《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等的爱国诗篇。虽然有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有点难,但他们却还是乐在其中。学生喜欢大声地朗读、诵读,你能感受到他们激情的迸发,心灵花朵的美丽绽放。
三、师生共读一本书,进行师生同主题阅读
孩子是最感性的,一切的好恶都在于他们感性的认识。进行同主题性阅读和其它事情一样,都需要营造氛围。营造相宜氛围能够促使学生沉浸于角色的体验,或者接纳亦或同化,在移情的作用下,主动投入活动。而师生同读一本书就是营造氛围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晨读或午休时,我常有意把我想让他们读的一些书拿到教室去读。对于一些童话、故事我自己都读得津津有味。这时,有的学生会禁不住好奇,有的悄悄地走过来看我在看什么书,有时候干脆直接问我在读什么书,无论是哪种,都有一个共同的效果??接下来,会有很多很多的学生读这本书、这个童话、这个故事了。因为在低年级,我们的阅读还是以简单、有趣的童话故事为主,还包括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然后我会主动和他们交流读书所得:你觉得怎么样?你有什么感想?……臧否书中人物。
四、定期开读书交流会,巩固主题性阅读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主题性阅读,都离不开最后的读书交流会。在高年级中,我们的读书交流会最好放在学生的日记和读后感之后,而在低年级中,我把开读书交流会放在了学生进行阅读之后,日记和读后感之前,有时可以只交流自己的感想而不进行练笔。因为低年级孩子的感想和主见有时还不成系统,识字量还比较有限,如果强求写感想等会比较困难。在交流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进行着对话,促进关感悟和共鸣。学生积极地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在历经知识与智慧的冒险和享受中最终获得阅读的幸福感、快乐感。”
五、师生共写日记,运用主题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