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讨论交流材料

讨论交流材料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0-25 04:47: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讨论交流材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讨论交流材料

第1篇

省国土资源厅:针对当前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制定了五项整改措施。一是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同时,采取积极有为的措施,努力破解土地制约的瓶颈。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争取国家多下达我省建设用地计划,多渠道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用地需求问题,大力开展节约用地、集约用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努力增强建设用地有效供给。二是瞄准国内国外两大市场,加强地质勘查,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建立境外地质勘查基金,鼓励我省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到省外、国外找矿办矿。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土地、矿产资源的监管力度,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开展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和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继续整顿矿产资源管理秩序,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大力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四是规范海洋工作,促进我省沿海经济隆起带加快形成。加强海洋法规、规划体系建设,围绕曹妃甸工业区、沧州渤海新区建设,搞好区域用海规划的编报和建设项目用海的论证、预审以及组卷报批工作。五是切实加强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国土资源审批电子政务系统,加强电子政务工作。

省交通厅:着力研究解决涉及全局、事关发展的重大问题,努力使解放思想的成果鲜明地体现在行业发展的实践上,体现在交通具体工作中。一是科学谋划发展,解决今后五年交通“干什么”的问题。加强规划指导,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加快港口建设,发挥港口在建设沿海强省中的龙头作用;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到2010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500公里,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到2010年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通油路。二是创新发展举措,推动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分为市场化运作和政府投资两类,对高速公路、港口、铁路等有收益的项目,继续推进项目业主多元化、筹资方式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一般国省干线养护力度,探索形成农村公路有效的管养新机制。三是大力推进“十公开”,进一步创新廉政工作举措。进一步完善“十公开”制度,在一般国省干线、农村公路中制定公开制度,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实现公开,全面形成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权的廉政工作机制。

省信息产业厅: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跳出河北看河北、跳出行业看行业、跳出原有发展思路,重新审视我省信息产业、信息化和无线电管理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举措,查找出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全省信息产业规模小,外向度低。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公司、大集团少,信息产业对我省GDP的贡献率低。二是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产业配套能力不强,聚集效应不够明显。三是信息化建设管理的一些体制性、机制依然存在,制约了网络资源整合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四是技术创新能力弱,创新体系不完善,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低。五是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投融资体系有待完善。六是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供给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七是思想不够解放,陈旧观念依然存在,不敢大胆突破,开拓创新意识和改革开放意识不强,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不足。

下一步将积极调整信息产业、信息化和无线电管理工作的思路和目标,进一步完善新的战略规划,研究制定多项鼓励信息产业发展、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和举措,找准新的融合点、理清新的切入点、确定新的支撑点,力争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实现新突破,信息化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新成效,无线电管理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第2篇

一、学案导学实施的四个阶段

在有限的40分钟的课堂中,如何实施精心编写好的学案,使之获得预期的效果,是值得探究的一门学问。学案实施分为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精讲释疑、习题分层训练。

(一)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学案要提前下发,教师提出学习的目标要求,提示学习方法与学习要点,学生利用课上或课下的时间阅读教材,自行完成基础知识回扣、体系构建、知识链接三部分内容。如果学生遇到问题,可以相互讨论或与教师交流来解决,共性问题通过讨论交流来解决。

(二)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不讲或少讲,而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挖掘自己深处的问题,而不是越俎代庖,忙于给出答案。放手让学生去交流讨论,这样才能在不断的出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最大限度地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精讲释疑。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内容要精;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尽量自主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习题分层训练。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本部分包括高考真题和模拟训练,学生依能力选做,基础题必做,拓展题稍加难度,大多数学生有能力完成,拔高题综合性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做,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收获,也都能感受到压力与挑战。学生通过训练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教师要能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学案导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一)学案并等于教案,学案是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用来自主学习的方案,它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案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案必须在学案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绝不能用学案代替教案,完全照本宣科。

(二)实施学案导学绝不等于是给学生“放羊”,教师在课堂上要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实际上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课下教师的工作需做得更深、更细;努力准备各种材料,使之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材料更具有逻辑性、启发性、生活性,这样的课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游刃有余。由此,教师的任务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大了工作量,只不过作为隐性性状都“隐藏”在课下了。

(三)有些学生对于教师精心编写的学案产生这样一种心理:生物学以记忆为主,只要按照老师给的答案背一背知识点就可以了,没必要花时间自己去填写,直接等着课上去抄一样达到目的,这样会严重影响到学案使用的实效性。教师对于这样的问题不能视而不见,要积极进行疏导,通过课堂上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需要具有理科的逻辑分析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记忆。

(四)教师要在“导”字上狠下功夫

1.要把握诱导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教育家孔子的论述。它恰如其分地点明了学生需要启发的最佳时机。当学生讨论热烈,对问题似懂非懂,想说却又说不清楚,正是渴望启发的最强烈之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种时机,给予适当的诱导和点拨,将起到最佳的学习效果。2.导学要讲究艺术,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变教为导更要讲究艺术,任何拙劣的导学,不仅不能诱导启发学生的思路,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甚至退化。3.导学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长时间单一的引导方式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导学与学案是密不可分的,好的学案是教师拥有一堂好的导学课的先决条件,但教师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已设计好的学案,因为再好的学案也不能把课堂上的所有情景都设计到。

第3篇

——关于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晋江市南湾中学 苏子钊

一. 引言

中学英语教学方式在实践中不断改变,不断向前看。其中《新课标》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更是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也成了笔者探索和实践的教学法。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尝试并努力构建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五步设想”教学。其总体目标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和习惯,为今后的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 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及应用

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结构包含:教师启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汇报总结——巩固评定,这五个主要步骤,因此我称之为“五步设想”教学。图示如下:

1、 教师启动——任务进行的前提

在这种模式结构中,学生学习任务的进行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没有教师的启动,学生必将无从下手,也就谈不上任务的开始与完成了。教师在新的任务进行前,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如介绍新的语言结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任务的进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扫清学生任务进行的障碍。这是任务开始的阶段,也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或动力的阶段,是任务进行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充分做好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渴望。例如,《GO FOR IT》UNIT 7的任务进行前,笔者就收集了一些有关西方国家饮食文化方面的图片及材料,创造氛围,然后再介绍了祈使句及HOW MUCH∕MANY等基本句型并适当训练,做好铺路工作。另外,教师在进行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时应首先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如unit7的学习目标:学习询问和描述做一件事情得过程。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教学目标及要求,也有利于任务的顺利进行。

2、学生自学——任务进行的基础

新课伊始,教师就应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水平,制定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型任务链(THE TASK—DEPENDENCY AND THE TASK CHAIN PRINCIPLE),然后向学生提出任务要求及其所需准备,明确任务后,学生自学(可课前或课后),在这期间,教师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学习新的知识,让他们去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为任务进行打好基础。如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及任务要求:

A. Learn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B. Step by step to make a banana smoothie.

C. Make a banana smoothie by yourselves

D. Be able to describe how to do something,e.g. make your own hamburger.

在这一个总的目标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分步进行自学,准备交流。

3.讨论交流——任务进行的关键

在学生自学,初步感受新材料的基础上,学生开始进行任务的讨论交流。讨论交流一般以小组形式开展。小组一般由4—6人,(优等生1—2人,中等生2—3人,差生1人)程度各不相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可以有意识重组,保持同组异质的程度。在课堂中,各小组成员就自学情况向其他人汇报,提出自学碰到的问题,小组长记录后向全班提出。最后,各组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交流任务准备情况。一年的实践证明,学生几乎可以自我解决自觉问题,但教师也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巡视、参与,并对学生无法解决的困难设法引导:例如,在本单元,教师设计了一个名为“我的最爱”的任务,要求学生课前准备自己最爱吃的食品或饮料及其做法。我给学生提供了以下的语言结构:(1)We need…(2)peel…\cut up….\pour…. urn on…. \mix it all up (3) a spoon of…\a teaspoon of… (4) first…. ext…. hen…. inally…..。学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小组中交流彼此喜爱的食物与做法,就可以在交流中习得。我们还可以利用图片直观表达做BANANA SMOOTHIE的过程,促使学生利用逻辑推理来判断并学习这一步骤。通过教师启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学生一般就可以进行任务的汇报总结了。

4.汇报总结——任务进行的主体

在解决基本问题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总结,一般仍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根据自学阶段教师设定的阶梯型任务链,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小到大,从分散到综合,逐一汇报,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总结。如本单元,有一组学生完成了两个任务:①基本型任务——按课文的提示词,完成BANANA SMOOTHIE的制作;②提高型任务——制作并分享亲手制作的美食。课堂上,这组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让我大吃一惊,自学能力强而且其创造力更加丰富多彩。

5.巩固评定——任务进行的循环

在汇报总结后,教师要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任务完成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及时地设计好适量、多层次、灵活多样的练习题。习题的完成也可作为一种任务进行,可在学生自练完成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同时教师可讲解关键点、重要点。这样,任务进行有了良性循环,从另一个角度巩固了任务进行的效果。这种方法,反馈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要本单元,笔者设计了6题制作各种东西的排列顺序题,主要是拓展本单元基础知识及学生逻辑排序的训练。

三.“五步设想”教学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1.强调团结互助,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由于“五步设想”教学强调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及汇报,评价学生行为时,不只是依据个体的进步程度,而是注重一个小组的整体进步,每个小组获得的成功都依赖于小组中每个学生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教材、学生、环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传递活动,突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互相联系,由此在学生中形成互助、互勉、互爱、互尊的良好人际氛围,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发展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民主科学的良好心理品质。

2.突出以自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步设想”教学是以学生个人自学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首先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阅读教材,然后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同时学生也必须阅读、理解教师所布置的各种任务及其材料,从而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

3.着眼于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步设想”教学立足于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突出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交流、小组汇报评价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在程序式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新教材《GO FOR IT》,从数量和内容等方面加强和丰富了各种类型的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注意知识的迁移,提高解题能力。在学会使用某个知识点后,可以练习一些演变题。通过演变这些练习题,可以对所学的知识及时迁移,使认识的范围更广,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深,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unit 7的最后巩固练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几道菜或食品的做法并把它们分别剪成三到四部分。小组之间交换剪好的菜谱碎片,看各组是否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还原菜谱的原貌。

四.结语

对于任务型教学来说,并无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都在积极探索这一问题,应该说,我们都在进行一种全新的尝试。它需要我们树立自觉的探求意识,力求能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引导教学过程。我个人认为,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果,学生有了具体的动机就能自主地学习,并且主动地运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在使用所学语言的过程中就发展了语言能力。因此,我在构建“五步设想”教学模式时引进了分层教学,自学与小组学习,强调了合作与自学,个人与小组的有机统一。最后,希望这能使大家对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有所裨益。

参考书目:

1.教育部《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4篇

一、课前准备:借助学案,自主学习

“学案”是学生如何学的剧本,突出的是“学”.“学案教学”就是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通过看书,做“自学检测”,了解和初步掌握一节课中的基本内容,并思考“问题讨论”中的问题,对课本内容进行较深入的理解和挖掘。一般在上新课前,留有一节课或自习让学生完成学案。

二、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在学生完成学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课本中的大字部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当然,对于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也必须指导学生去阅读,这对于加深理解主要内容及拓宽学生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就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我在近十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学中通过对课本的大字与小字、文字与图表的联系贯通,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引伸和拓展,充分利用课本.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根据学案,讨论交流,暴露问题,合作学习

完成“学案自学”步骤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好“兵教兵”的组织协调工作。通过兵教兵这种方式,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兵兵受益,共同进步的目的。对交流中暴露出的问题,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间的交流,全班学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就要及时搜集起来,为下一步教师的精讲点拨做好准备。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在一旁作一些点拨、引导、启迪工作。对于学生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我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予以答复或提示,必要时则给予个别辅导。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其印象是很深的,记忆也牢,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

教师对学生合作交流学习还要做好两个方面的指导:①合作技巧的指导。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合作技巧,就无法进行真正有效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指导合作小组分配学习角色;指导小组成员辅导同伴;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共同讨论;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交流;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②学习困难的指导。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也是合作者,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交流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当小组的合作交流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及时、适时地加以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通过举办活动,让学生当老师

比如:第23课《美术的辉煌》可以设计举办美术作品展。要求:将全班分成五个艺术收藏小组,分别在网上收集新古典主义美术、浪漫主义美术、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现代主义美术五个不同艺术时期的名画,然后展示给同学们欣赏。

过程:1.首先上网或查阅图书馆的图书,搜寻著名画家的作品及画家的生平、时代背景。

2.师生交流,确定人选及其代表作。

3.设计版面与解说词。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查找资料,编写解说词,学习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五、要求学生作学结

在每讲完一章、一单元及一本书之后,我总是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小结。写小结实际上是一次重新整理与复习已学内容的过程。学生们很可能在写小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以便弥补缺陷,并把分散在课本中的知识加以系统化,从而可以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为此目的,我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带有总结性的作业,让学生完成。另外在课堂上每讲一道典型例题或习题,或评讲试题时,也可让学生进行小结,其内容可包括:(1)题型及演变;(2)解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3)多角度解题思路的方法;(4)题目的改编、联想、引伸、拓宽等。这样做可使学生的智能得到相应提高。

六、开展班级竞赛

第5篇

实验内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食物营养成分的种类和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而安排的一个探究实验。经过一个学期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与要点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本课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交流以及小组之间的比较中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笔者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课堂组织:

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

用课前准备好的热馒头,让一至两个学生分别品尝大小一样的两小块馒头,第一块不要细嚼,放到嘴里很快咽下(注意馒头的大小要以不仔细嚼也能咽下为宜),第二块馒头则通过慢慢嚼碎后再咽下,然后让他们向全班同学说出这两块馒头的不同味道。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同样的两块馒头放在嘴里,细细咀嚼的有甜味,不细咀嚼的就没有甜味呢?”老师:“同学们都知道,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而淀粉是一种没有甜味的糖类。人的口腔中有牙齿、舌头、唾液等,我们吃食物时都要经过口腔中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混合。那么细细咀嚼的馒头为什么能让人感觉到有甜味呢?这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吗?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由此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并设计方案和实验来验证。那么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以及与变化有关的因素?这样,很自然引入下一个过程。

二、提供相关资料,组织设计方案

面对所提出的相对复杂的探究课题,让学生直接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提出一些细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的方式使实验设计方案逐步完善:

1.引导学生通过课本的提示设计实验。

2.强调对照实验的设计与变量的控制。

3.参与一个小组设计指导。

4.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鼓励创新。

三、分析实验方案,全班交流完善

选派1-2个小组为代表在全班展示其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小组间进行互评。由于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获得了许多的知识和能力,这时都能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引导,各小组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小组讨论完后,教师在全班总结,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怎样保证一个变量?

2.馒头的大小质量是否应该相同?

3.怎样才能尽快地获得较多的纯净的唾液?

4.实验装置在37℃的水温中保持多长的时间最适宜?

四、实施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的现象

各小组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等待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预测每组的实验现象,设计记录实验现象的表格。如下表格:

五、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各小组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把实验现象填写在记录表格中。联系实验假设,讨论后得出实验结论:

如果有的小组得出的现象和结论不一样,可引导其分析原因,并改进。

六、总结提升,学以致用

通过本节探究,学生知道了口腔是食物消化的起始部位,食物在口腔中经过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充分混合都有利于食物的消化。然后让学生试着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吃饭时为什么要细嚼慢咽?经常吃饭泡汤有什么不好?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33-02

PBL问题为本的教学设计,是为实现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灵活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学科思维能力和开启智慧。在此,以人教版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例。

步骤1:图片对比,导入本课

春秋战国是战乱的动荡时代,中国文化却奏起了辉煌乐章。

PPT出示图片:

问题:两组图片的人物分别属于什么时期?哪个国家?

由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教师:两千多年前,古希腊雅典涌现出众多大思想家。同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派别分别从本阶级利益出发,提出不同治国主张,也涌现出诸多的大思想家,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图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对比联系、整合中外历史,下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从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东西方的先哲开始学习本课。

步骤2:分组学习,活动建构

教师:请根据必修一知识,分组思考是哪些因素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学生讨论交流。

第一组: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社会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第二组: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中解放出来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争霸事业使诸侯对人才渴求,更大为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一个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对中华民族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第三组: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四组:・・・・・・

教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是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百家争鸣”应运而生。

PPT出示表格:

教师:“百家”只是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说。同学们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分别代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个主要学派,每个同学就自己组对应学派的相关介绍加以阅读,最好能与自己的课外所了解的相关知识相结合,每一组活动后进行小结,在别的学习小组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倾听;他们回答不全面或回答错误的地方,进行补充、指正,甚至诘难、批驳,注意取长补短。

问题1:什么是百家争鸣?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问题2:“诸子百家”中对当时和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思想流派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主要观点是什么?他们的思想与他们所处社会的历史背景以及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表格和问题,分组学习,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儒、道、墨、法、兵等各家思想流派,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活动简要建构本课主要知识结构,运用表格和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学生已有学习经验,进行有效阅读;基于小组合作讨论,既能促进学生取长补短,又能学会交流合作,还能够学会表达、倾听与说服别人的方式方法,并且有利于健全学生尊重他人的人格态度,使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成为一种建筑在活动建构基础上的升华过程。

步骤3:创设情景,突破重点

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它既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思想文化的发展,成为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分组活动简要建构本课知识结构后,还需要深入探究以突破本课重点。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式和学统承继上的差异,先秦诸子在学派风格上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PPT出示:

问题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全文10000多字,其中“仁”字出现了100多次。请指出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其含义是什么?应该遵循什么途径来做到它?

问题2:核心思想运用到治国上,孔子提出什么主张?它和“仁”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孔子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对今天塑造理想人格,构建“和谐社会”富有启迪;主张“为政以德”影响今天“依法治国”、“依德治国”的理念。孔子强调“仁”,是想通过和谐人际关系来稳定社会秩序。但春秋是个纷乱时期,仅仅依靠爱心是不行的,所以,孔子还强调“礼”。

PPT出示:

问题1:孔子主张的“礼”实质上是什么?孔子主张怎样实现“礼”?

问题2:“仁”和“礼”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

教师:孔子“克己复礼”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的规范,最终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从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恢复宗法制、分封制的秩序和规范,可以看出孔子思想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因此,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实现。孔子想了什么办法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PPT出示:

问题1:孔子在教育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材料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在当时有何意义?

问题2:请从我校“诚敬”的校训以及日常教学说说孔子教育思想。

问题3: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可在当时他的思想受到统治者重视了吗?为什么?

问题4:后来的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孔子的影响是否仅仅对中国而言?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对话教学、注重人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孔子主张通过礼仪教化建立一个和谐、繁荣的国家,这些思想在当时未受重视,但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改造,在战国“诸子百家”中成为蔚然大宗。

PPT出示:

问题1:图中三位思想家分别是谁?在儒学形成过程中,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思想主张有何异同?

问题2:“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统治者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大家所熟知的受影响最大的是谁?

学生阅读材料,根据所知知识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教师:儒家思想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道家、法家、墨家和儒家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诸子中与儒学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

PPT出示:

问题:图中人物是谁?他可能代表哪个社会阶层的利益?又有哪些典故能够反映他的辩证思想?

PPT出示:

问题:图中人物的思想对战国七雄里哪一国的影响最为深远?为什么?

PPT出示:

问题:图中人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与“仁者,爱人”有什么区别?代表了哪些人的利益?

学生根据材料和所知知识,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教师:正是“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突破重点。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论语》等相关材料,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生学习过的必修一、必修二的知识以及熟悉的学校生活展开讨论,明白孔子对后世以及世界的影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教师适时恰当地引导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导学作用;通过材料、系列问题与探究,了解道家、法家、墨家的主要代表及其主要思想,与学生对话论道,深层解读百家争鸣。

步骤4:拓展延伸,认识感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李泽厚先生曾说:“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式、思维方法等意识和无意识底层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

教师:本课我们一起感悟了大师们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碰撞出的璀璨的思想火花,那么“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到底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历史影响呢?

问题1: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对现代中国仍具有借鉴意义?

问题2:如果你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你会拜诸子百家中哪个人为师?请阐明理由。

问题3:请大家各抒己见,谈一谈我们应当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学生讨论交流,或认真倾听,或畅所欲言,回答问题。

教师:一定的文化就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以人为本的思想境界,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勉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拓展延伸部分问题探究,以调动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及创新性思维因素,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于兴趣盎然间进一步认识诸子百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感悟其学术思想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就课程目标本教学设计体现知识不是由外部灌输的,也不是由学生内部自发生成的,而是在问题探究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知识的建构是由探究者自己围拢着问题自主完成的。PBL教学设计需要认真思考:为什么设计这些问题探究学习,不用可以吗?实施问题探究,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分组合作与个人自学、教师引导结合起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倾听、表达,提高整体学习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体验感受也很重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学生,以学生知识背景为基础,以学生为本创设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堂探究问题,以促进学生习得一定的知识,并使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观念和能力、态度与修养有所转化和提升,才能使历史学习为启迪智慧营造广阔的自由空间。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混合学习;活动设计;协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74-02

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流与协作成为了现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中人们活动的重要交互方式,协作精神已成为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所以,在职业院校开展素质教育,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协作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十分必要。

开展协作学习,有助于协作能力的培养,而混合学习环境下的网络环境是增强协作学习的“自然”工具。学生利用网络环境的资源共享和沟通工具,能够共享学习材料,通过协商会话共同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但单纯的网络学习不仅不利于系统地学习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极高的自主性和自控能力,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则有效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因此,以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将网络教学与面对面教学的优势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成为了我们的最佳选择。

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在混合学习活动中进行协作型学习活动的设计。

基于Blending-Learning的协作型

学习活动设计流程构建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活动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基于Blending-Learning的协作型学习活动设计流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及学习手段,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获取知识)的过程。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直接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活动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的心理发展与外部实践活动是辨证统一的。活动系统包含了6个基本要素:主体、工具、客体、规则、共同体和分工。所有活动都是以客体为导向,由人类(主体)通过工具中介对客体进行改造而完成的。每种活动最终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这种结果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或符号的。根据活动理论的涵义,活动要素的分析必须考虑个体(学生个体)和社会(学习小组)两个层面。此外,教学活动要素的分析还必须考虑活动的产出(即活动的结果)。由此可见,协作型学习活动设计至少包括分析活动目标、设计活动任务、划分活动小组、活动组织、活动策略、创作设计、活动评价与反思七个要素。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真实活动情境的创设。在情境设计中,应该创设机会让学生获得亲身的体验,在参与活动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此外,情境学习理论也强调指导性教师活动的设计。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标。教师的指导力度要适中,既不可包揽包办,也不可放任自流,应该有的放矢,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减少。

协作型学习活动设计流程的构建

在汲取前人对协作型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建构主义、活动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出协作型学习活动设计的流程,包括分析活动目标、设计活动任务、划分活动小组、活动组织、活动策略、创作与设计、活动评价与反思七个要素,如图1所示。

(一)活动目标的确定

活动目标即学习目标,是学习者预期达到的标准。它具有导向、调节和评价的作用。按照新课程的目标要求进行混合学习活动设计的目标设计,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强调协作能力的培养。协作能力包括:协作态度和协作技能,协作技能又分为人际交流能力、合作完成技能、评价技能。

(二)创设活动任务

活动任务的设计,是整个混合学习活动设计的核心和重点。必须精心设计任务并进行清晰的表述,以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依据情境学习理论的要求,活动任务应创设在真实的情境下,尽量贴近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具体建议如下:(1)活动任务必须尽量接近活动目标,不能脱离主题。(2)任务应借助情境设计将问题置于一个真实的任务环境中,这有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3)要设计非良构的问题。非良构的问题是指富有多种解决方案、多种解决途径的问题。应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和协商等协作学习的形式参与问题讨论,从而使处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获得进步。(4)设计学习任务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向下一个发展区发展。(5)任务设计必须遵照由理解到操作、由易到难的规律。任务完成的过程就是学生各项技能熟练运用、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具有连贯性的一连串任务形成一个序列,层层深入,帮助学习者形成知识。

(三)划分活动小组

在协作学习中,强调学习小组的划分,即将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按一定的准则划分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的智力和非智力要素直接影响着小组混合学习活动的成效。活动小组一般按照异质分组的原则,这样组内的成员能互相帮助,有助于不同能力层次学生之间的相互强化。

(四)活动组织

活动组织包括:选择活动类型和环境,确定活动流程。

选择活动类型 黄荣怀教授将混合学习常见的活动类型划分为:课堂讲授、阅读、讨论交流、协作学习、案例分析、资料收集、问题解决、反思和角色扮演九种。为完成创设的活动任务,我们必须围绕活动任务把学习内容进行划分,依据各子目标的知识类型和认知目标灵活选择活动类型。

选择环境 按各知识类型的不同,可以选择多种活动类型,再根据活动类型进行相应学习环境的设计。混合学习的学习环境既包括传统的教学环境,也包括网络学习平台,还应包括空间环境。综上所述,对于混合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三个方面:空间环境、资源环境和工具环境。(1)空间环境的设计。(2)资源环境的设计。学习资源指支持学习活动开展的一切软硬件条件。硬件条件即硬件学习资源,指支持学习活动开展的储存、传递信息的机器和设备,如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软件学习资源(软件条件)指为活动开展提供信息的教材、网络课程、CAI课件、教学软件、网站等。资源环境的设计必须围绕学习活动的需要来进行,同时也要遵守媒体选择定律,即以小的成本得到大的收益。(3)工具环境的设计。学习工具是指有益于学习者查找、获取和处理信息,交流协作,建构知识,以具体的方法组织并表达理解和评价学习效果的中介,包括网络平台常见的学习工具:信息工具、交流工具和评价工具,以及传统教学中的学习工具,如纸、笔、教材、参考资料等。

确定活动流程 常见的活动类型有:课堂讲授、阅读、讨论交流、协作学习、案例分析、资料收集、问题解决、反思和角色扮演。不同的活动类型有不同的活动流程,下面就常见的九种类型如何开展活动一一介绍。(1)讲授。讲授既有传统的课堂讲授,也有通过网络课件进行的授课教学活动。课堂讲授是传统教学中的一种最常见教学活动,但也可以将某些要点制作成网络课件放在在线学习平台上,供学生按需要分组进行自主学习使用,但两者的活动流程类似:提出问题――分组分析问题――分组解决问题――小结。(2)阅读。阅读是学习活动中常见的一种活动,分在线阅读和阅读教材。常见的阅读活动流程为:分组―明确问题――搜索、收集相关材料――阅读――反思。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提供支持和辅导,学生也可进行讨论交流。(3)讨论交流。讨论交流是开展小组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活动形式,经过讨论交流,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其流程为:明确讨论主题――分组讨论――汇报,在讨论过程中穿插适当的指导。(4)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这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既可以在传统的课堂上开展,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开展。协作学习活动开展的流程一般为:任务确定――分组――学习――讨论交流(教师辅导)――得出结论。(5)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指学习者或教师通过对一些典型问题的分析,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选择案例时,必须要注重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和匹配性。案例分析活动开展的流程一般为:介绍学习目标――呈现案例――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得出结论。(6)资料收集。资料收集这种学习活动是基于一定任务的。它的开展流程一般为:分组――设置主题――搜索――选取其中有用资料――汇报或提交搜索报告。(7)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基于任务驱动式的一种学习活动,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研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包括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决策、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的开展流程一般为:设置问题及情境――分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交报告。(8)反思。反思是个体积极监控、评价、比较和修正自身思维的过程,是个体反思和协作反思的综合活动。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反思学习活动的开展流程一般为:设置反思主题――教师引导――反思。(9)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就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担任其中一个或者多个角色,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学习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角色扮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它的开展流程一般为:划分角色――角色扮演――完成任务――小结。

(五)创作、设计

经过上一环节的活动后,已经具备了完成所创设任务的必要知识。本环节是指利用所建构的知识完成任务,以成品的形式呈现。成品的形式丰富多样,不拘一格。

(六)活动评价、反思

混合学习活动评价的目的是评价学习者的进步情况,为混合学习有效开展提供反馈信息。混合学习活动的评价主体往往包括教师与学习者。评价方式可以是教师评价、学习者自评、学习者互评等。应针对不同的活动类型,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协作型学习活动设计流程的应用效果

按照该学习活动设计流程,笔者在本校2010级的两个班学生中进行了为期10周的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学生在人际交往、合作完成任务以及评价技能等方面有显著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班学生。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OL].(2010-08-01).http://images.blog.省略/file/0/5/6/f_319505_13659.doc.

[2]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3-8.

[3]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3.

[4]钟志贤,张琦.论学习环境中资源、工具与评价的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05,(3):62-67.

[5]钟志贤,曹东云.基于信息技术的反思学习[J].远程教育杂志,2004,(4):7-10.

[6]Harvey Singh.Building effective blended learning programs[J].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3,(6):51-53.

[7]蒋丽珠.混成学习的教学设计与策略[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ll7-l22.

第8篇

自学思考题的编写遵循两个原则:

1 通过自学思考题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网络,揭示体系结构,抓住难点、突出重点。

新教材在理论知识的讲述上有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点减少了,分析量加大了。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人手,因此文字叙述就显得很长。自学思考题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对知识点的分析。但教材中对一个结论的分析又没有必要让学生面面俱到,全部把握,自学思考题又起着抓住难点、突出重点的作用。

2 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是培养学生说明问题和理论论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揭示教材中蕴含的分析问题的思路,逐步达到说明问题和论证能力的提高。如《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中的自学思考题就是从空间与时间的角度引导学生把握其说明问题的思路的。

二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对许多事例的分析,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自学思考题引导学生注意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观点与材料是怎样结合的。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是培养学生找出新旧知识、前后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

在《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学中,曾提出这样的两个思考题: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原因是什么?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为以后内外因关系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特点》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之间的有什么内在联系一题,培养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习惯与能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完整地、科学地把握教材整个体系。

自学。自一辅导式模式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自学。自学是在教师布置自学思考题之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自学思考题的线索与要求,有目的地阅读教材。学生的自觉能力培养关键在这一环节。

首先,通过自学思考题引导学生泛读。注意从整体上把教材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其次,指导学生深入阅读。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使学生既能把握教材的主干,又不忽略教材的枝叶。

再次,鼓励学生独立思维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自学计划中已有所展示,自学阶段主要是发挥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力争独立地解决重难点问题。

讨论交流。自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能力上的差异,造成对教学中的重难点的理解程度的不同。因此学生间的讨论交流也是必要的。这种讨论交流有两种形式:一是阅读过程中的小范围交流。这种交流,是学生对教材中的个别词句,涉及其它学科的概念的不理解引起的,一般不需教师指导,小范围的学生之间讨论可以解决问题。二是对教材中的基本观点的不同理解引起的全班范围的讨论交流。如在高二《思想政治》第六课“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教学中,学生中有明显的不赞同“自私不是人的本性”的观点。这部分同学之所以赞同人性自私论,根本原因是缺乏对问题的科学认识。对于诸如此类基本观点的不理解,关系到教学目的能否实现,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也关系重大。怎样帮助学生走出思想上的误区呢?针对这堂课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为学生创造思想交流的气氛和宽松环境,使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在辩论中表现出很高的热情,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可以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启发指导。启发指导是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环。在自学一辅导式模式教学中,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目标,但教师的讲解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学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深入领会的程度,还必然会遇到疑点和难点。教师的启发指导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为学生解疑答难,排除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障碍。例如:在讲到“人生价值”一节时,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价值。教材中说:“价值是个含义广泛的范畴,它既是经济范畴,又是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的范畴。对于学过经济常识的高二学生,必然要以曾经学过的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与哲学上的价值概念相比较。而哲学的价值概念和经济学的价值概念的关系,是近年来价值讨论的焦点之一。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各种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观点。然后依据学生所掌握的旧知识、启发诱导、渗透进教师经过深思熟虑的自己的观点。

二是通过启发指导,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上。如《自私不是人的本性》教学中,赞同人性自私论的同学大致有以下几点根据:第一,自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第二,自私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第三,自私的人往往是多数。第四,许多人不是不自私,而是受道德、法律因素的制约,不敢有非分之念和非分之举罢了。第五,许多人做善事,帮助别人和社会,是为了求得心理平衡,本质上仍是一种自私的心理。不赞同人性自私论的学生从理论上不能系统、正确解释,只是停留在感性上的不赞同。对此,教师应该积极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分析:首先应弄清自私的含义,划清自私与人的本能,人谋求自己和家庭正当的利益等本质不同。其次,使学生明确自私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第三,人性自私论的说法是以偏概全。第四,人性自私论不符合哲学观点,是脱离客观实际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