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17 05:44: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礼仪文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礼仪文化

第1篇

关键词:沂蒙 丧葬礼仪 文化 评价 初探

“孝”道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孝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沂蒙文化对儒家“孝”道观尤其重视。在很多人眼里,丧礼也是衡量子女对父母是否尽孝的一个标准 如孔子认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先进》)荀子也认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也。”(《荀子・礼论》)按照孔子与荀子的观点,父母活着要对其尽孝,死后需要按照一定的礼仪为其办丧礼。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沂蒙大部分地区丧礼都是严格按照当地流传下来的丧葬习俗进行的。而这种丧俗文化则是围绕“孝敬”和“尊礼”进行的,丧礼程序十分复杂。

一、死者将要逝世时的丧葬习俗

在沂蒙地区老人病笃弥留之际,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消息后,日夜兼程,往回赶。如果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

未咽气之前,家人把将去世之人背到“明屋”。明屋,也称为“堂屋”或“正屋”。这是对古代“寿终正寝”思想的继承,如《仪礼・士丧礼》就曾说:“死于适室,用殓衾”。在给将死之人穿寿衣之前,儿、女儿媳需为死者净身。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穿戴过程中要呼唤“爹(娘)给你穿衣裳,穿上衣裳再上路”,以示生者对死者的孝顺。

二、死者逝世后的丧葬习俗

首先,全家举哀痛哭。以黄表纸(也叫火纸,称作蒙脸纸)蒙在死者脸上。其次,在死者遗体正对着正门的地方放一张小桌,将死者牌位立在桌上,供上酒菜、茶等,除此之外,在死者庭院里也需放一张桌子,点上香火,摆上菜、酒,立上死者牌位。再次,还要在逝者的头前点上一盏灯,沂蒙人称“指路灯”。《施灯功德经》指出,人死后会进入可怕的黑暗境地,此时有一盏灯的话,则是一种西天之路上的引路明灯,起到超度亡魂的作用。

三、围绕死者的丧葬习俗

泼汤、辞灵、送盘缠、送殡、丧宴、烧七、五七送灵、上坟、请家堂等这些都是死者的丧葬依礼而产生的各个环节。这些环节的进行离不开指客。指客即丧事总管,在笔者走访过程中发现沂蒙地区几乎每个村里都有指客,一般为分为男指客和女指客。以上所有的环节几乎都是在指客的领导和指挥下完成的。指客指挥孝子孝女“尊礼”而行,如果违背即被视为不孝,遭全村人唾骂。

各个环节数出殡最为繁琐。出殡时,儿子抱着死者的牌位,后面跟着死者的亲朋好友,去往土地庙拜别土地爷,进行“拉魂”。“拉魂”完成后,亲朋跪在一个比较宽敞的地方,众男宾客轮流行礼,大礼行路祭等,把牌位放在扎好的“马”上,(男骑马,女骑牛)点燃,预示亡灵乘马而走。举行摔老盆仪式。在棺材的前面,有主事人在死者长子头上绕一圈摔碎,这一特殊的丧仪将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一举拉近,甚至确立了继承的关系。盆摔碎后,就如一声号令,杠夫迅速起棺,摔盆者扛起引魂幡,驾灵而走。上林入葬。

在各个环节中 “哭丧”,显的尤为重要。它既体现了依礼而行的特点,也透露出死者亲属的悲痛之情。哭丧,顾名思义就是以哭的形式寄托亲人去世的哀思,以唱的形式纪念长辈的生平事迹。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

在守丧期间,死者的儿子见到村里的老人后都要下跪磕头,俗称为“赔罪”。沂蒙地区的人民认为自己的亲人死去,是因为自己没有好好孝顺的原因,所以见到老人之后都下跪磕头,希望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责。

在丧礼一百天之后,由死者的子女带着酒菜茶纸钱等去坟墓前祭拜死者,俗称烧百日。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1】因此以后每逢春节、清明、家有重大事情(如喜事上“喜坟”)、以及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节日亲人都要来上坟以示孝心。

至此,所有的丧礼仪式全部完成。在此之后的三年,死者的家人过年不得贴对联,贴也只能贴绿色的,不得放鞭炮,门前不放拦门棍,家里有人结婚也不是能贴红对联等等。三年之后才可按照正常情况进行。

四、沂蒙丧葬文化评价

丧葬中的诸多环节是人类一种寄托哀思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任何社会,作为一个家庭组织来说,父母内心深处是渴望子女孝敬的,正所谓:“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2】 丧葬文化本身除了表达对亲人逝去的怀念和哀伤,向社会和下一代传输孝的意识外,还是对亲友精神的抚慰,更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传承。但是从沂蒙地区的丧葬习俗可以看出,沂蒙老区的丧葬文化十分繁琐,攀比浪费十分严重,甚至出现扰民现象。对于其中的优点我们要继承,而糟粕我们也必须摒弃。

首先,沂蒙丧葬文化中所反映出的孝道、崇礼、感恩思想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丧葬仪式的进行不仅可以增强家庭内部团结、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还可以以敬后人,改变社会上不尊老孝老的不良现象,增强尊老爱幼的良好的社会风气等。这些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展的。现在社会的忙碌使亲戚的距离越来越远,作为一种仪式的葬礼,平常不联系的人聚在一起,群策群力,在葬礼的过程中,长幼有序,加强了宗族观念,产生了家族凝聚力。同时,在丧葬的过程中,协调矛盾,处理事务,协调关系,并通过以后的上坟等活动增加了血亲之间的融合。并且在仪式中,长辈和晚辈之间,晚辈之间互相认识,确立了人伦关系,对日渐涣散的社会关系是一种改善。因此我们要善于“扬”,取其精华。

其次,丧礼仪式过于繁琐,丧礼过程浪费严重,很多人为博一个孝名和显示自家富裕,讲排场、比富裕,导致了经济负担。准备的棺木、“五七”时所烧的用品、死者衣物的焚烧等则导致了环境污染。丧礼过程中五服之内很多人请假多天参加;中间鼓手奏乐连续几天通宵达旦吹奏,影响了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对于这些铺张浪费、损害公共环境、影响了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等陋习,我们也要善于“弃”。改变这些封建陋习,沂蒙老区的丧葬文化才会呈现健康发展的道路。

沂蒙老区的丧葬习俗文化只是我国丧葬文化的一个缩影,它所反映的问题也较具普遍性,通过建立现代丧葬制度、进行民众宣传教育、反对封建迷信、倡导节俭治丧等措施,进一步的改进丧葬文化中与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在保留良好思想的同时摒弃糟粕,我国的丧葬文化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礼记 作者: 崔高维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2】汪受宽,孝经译注・丧亲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简介:

第2篇

1、坐姿

坐姿:上半身的姿态最关键

仔细认真聆听,椅子要浅座一些,和亲属拍照时,上半身的姿态最关键,所以,若有了「啊,好不容易能坐下了这种想行,瞬间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猫起腰来,很难看的。不能大意,要时刻保持紧张感,特别是如果新娘穿着低胸礼服,坐在椅子的中心处,扭着腰,这样显得肩幅宽,体型苗条。

穿细长礼服,把腿斜地垂下,可以使腿显得修长,新郎无精打采地坐着时,裤腿会自动向上提,露出袜子,不雅观,所以要特别注意,坐下去前,先提一下膝盖部的裤子。

2、站姿

站姿:自然地挺直背脊,互相有意识拼成“八”字形无论迎接客人还是拍纪念照,站立姿态很重要,因此要特别注意才好。背部有向上伸展感,头部、臀部和脚后跟成一条直线,上半身有被吊起的感觉。新娘应站在新郎身边靠后约15厘米处,右手挎新郎左胳膊,两人的位置象八字,正面拍照感觉最佳。

新郎轻曲左胳膊,让新娘把手插在肘里,要注意的是新娘不要拉着新郎的衣服,让人有胆怯的感觉。不要死死地抱着新郎的胳膊,好像生怕他会逃跑似的。

另外,新郎不应该为了挺直背要过分突出腹部,不要紧挽着新娘,以免踩到裙子,也不要离得太远。

3、行走

行走:引人注目的入场仪式

有些新娘由于不习惯穿婚纱和高跟鞋,可能会有踩到裙子的意外情况,所以礼服不宜过长,且正确的走路方式是:用脚尖轻踢着裙边,足底轻擦过地面,严格地讲,新娘的目光应该是始终直视前方,尽量将视线放于10米前,这样有利于拍照,但为了安全起见,新娘的视线可以稍稍向下,但不可太过以免影响形象。

4、亲吻

亲吻:自然大方地完面,羞羞答答反觉得很怪

仪式上的亲吻具有神圣的意义,二人应该表现得自然,大方,婚礼上当进行宣誓亲吻时,莫名其妙的害羞,扭扭捏捏或做作地突出嘴唇接吻反而令人厌恶,照片也好录像也好,都会相当不自然。

正确姿势:新郎轻轻抓着新娘的胳膊,另一只手搂住她的腰,以次作为暗示,新娘将脸稍稍抬,让旁观者感觉二人是以很自然的姿态靠近,有一种神秘感,显得漂亮,接吻的时机由二人先说好,这样到时候才不会出差错,新娘应事先用餐巾纸轻轻试去表面浓艳的口红,免得在新郎脸上留下很清晰的唇印。轻轻抱住胳膊,将脸略上抬更自然,别像盖章一样。

5、读信

读信:一定要表现出充满真挚的感情

在婚礼上,新郎新娘在朗读给家人,亲戚,朋友的感谢信时一定要非常认真,因为这是婚礼仪式上一个十分严肃的场面。真诚的情感就显得重要。在写完信之后,本人一定要亲自事先练习一下,以免在正式朗读时有偏差,内容应当真实,能使来宾有所共鸣,尽量营造出一个充满深情的场面。

6、转身

转身:轻轻抓住礼服的衣襟,迅速转身

第3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礼仪;文化;内涵;

1.概念界定

1.1 礼仪

“礼”字和“仪”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礼”,多指个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礼节;“仪”,则多指集体性的,像开幕式,阅兵式等,就是仪式。

1.2 文化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2.现状研究:

本人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按1986年N2011年,以“体育舞蹈”为关键词查至iJ904篇关于体育舞蹈的论文,这904篇文章涉及到体育舞蹈的起源、发展、技术、功能、特点、作用与价值、规则与裁判法、教学与训练、调查现状、运动医学、运动力学、美学、心理、学科研究、体育舞蹈与全民健身、体育舞蹈与高校课程、体育舞蹈与素质教等研究。在这些文献中,关于体育舞蹈礼仪研究的文献资料只有三篇,马玲《体育舞蹈礼仪文化透析》、段桂梅,王冬梅《礼仪训练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渗透》、刘芳,韦军湘,赵忠玲《试论形体舞蹈礼仪与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

2.1 涉及体育舞蹈部分礼仪研究的文献:

马玲《体育舞蹈礼仪文化透析》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1)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比较 (2)体育舞蹈礼仪的表现形式与手段(3)体育舞蹈礼仪的重要性(4)体育舞蹈礼仪的教育功能, 刘芳、韦军湘等人在《试论形体舞蹈礼仪与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中着重从锻炼价值、美育价值和终身体育的价值三方面详细阐述了形体舞蹈礼仪对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体育相关项目礼仪研究成果:

侯军2000等也从艺术体操教学中的形体训练形体舞蹈礼仪形体训练的手段与方法体育教学中形体礼仪和修养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考;邓惠在《竞技礼仪观刍议》中提出体育商业化对竞技礼仪建设的负面影响,并从体育商业化对竞技礼仪建设的负面影响、体育人文精神的冲击、对运动员道德思想的冲击三个方面予以阐述,指出了要想建立正确的竞技礼仪观,必须在弘扬人文精神、回归竞技本质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竞技礼仪制度,从而突出了礼仪在竞技中的重要性;贺泽江在《体育专业开设现代礼仪学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中提出,体育专业开设现代礼仪学选修课有助于维护体育专业大学生良好的形象,有助于体育专业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有助于发挥体育强大的公关效能,更好地为国家建设;黄荔娟在《从竞争视角探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形体与礼仪结合教学的优势》一文指出了高校礼仪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出礼仪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指出形体训练与礼仪有机结合具有很大的教育优势,并总结出形体与礼仪结合教学的方法:掌握礼仪知识、严格形体训练,不同礼仪运用不同的教学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形体礼仪的运用。

3.对所看文献对其进行分类:

3.1体育舞蹈礼仪的社会价值:

王利红《体育舞蹈的社会价值》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它集体育、音乐、舞蹈、艺术于一体。对体育舞蹈的内涵、体育舞蹈的功能、体育舞蹈的教育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几个方面论述。体育舞蹈具有塑造人的形体,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精神,增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自身素质等作用,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3.2从当代体育舞蹈教育角度:

通过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实施礼仪教育,使学生感受形体礼仪的重要并加深对礼仪的理解,讲解课程意义,教师以身作则,言谈举止实训等方法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 王怀虎《体育舞蹈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的教育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实施,系统阐述了体育舞蹈的内涵及其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与前景。认为体育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符合当今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对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优美的动作舞姿以及综合素质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指出了高校开展体育舞蹈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3从体育舞蹈礼仪的美育角度:

在形体舞蹈、礼仪课中,教师匀称的身体、颜色协调的服装、端庄的仪表、自然大方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愉快的情绪、形象生动的讲解艺术等,都直接感染和影响学生对动作的掌握以及对审美情感的培养。而学生在动作练奏、肢体运动的刚柔交替、平衡优美的姿态造型等,这些都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美的氛围内,通过自身的参与而得到美的熏陶,刘芳韦军湘赵忠玲《试论形体舞蹈礼仪与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教》。

3.4从体育舞蹈的健身健心角度:

赵美荣、余彬《体育舞蹈的健身价值研究》本文通过对体育舞蹈的价值进行研究,显示了体育舞蹈具有提高身体素质、形成良好形态、保持心理健康的作用,引导人们参与体育舞蹈,发挥体育舞蹈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董焱、谢欣、李琳《中国体育健身舞蹈的价值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体育健身舞蹈因其丰富的健身娱乐功能被广大民众所喜爱,中国体育健身舞蹈由于其广阔的地域性、悠久的历史传承性、丰富的民族性等因素造成了其自身价值也具有多元性和丰富性,但究其根本来说该健身手段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健身性、科学性、大众性等方面,也体现在健身舞蹈的社交性、娱乐性、审美性等方面。

4 总结

在期刊论文中由于篇幅有限,对体育舞蹈礼仪相关文章较少,由于近几年体育舞蹈进入各高校的课堂因此对高校体育舞蹈礼仪直接或间接探讨论文增多,研究其社会价值其次,虽从社会价值、教学训练、审美角度探讨了,但是内容还是比较浅显,重复较多,我们应该加大体育舞蹈在我国的推广力度,推动该项目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跃华.从全民健身角度探讨体育舞蹈的价值[J].现代商贸工业2010,(09).

[2] 魏玉琴、 王怀虎.体育舞蹈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的教育价值[J].运动2009,(02).

第4篇

关键词: 礼仪 礼仪文化 商务谈判

一、礼仪和礼仪文化的概念

有人说礼仪是一种道德修养,有人说礼仪是一种形式美,有人说礼仪是一种风俗习惯。古往今来,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和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用以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促进了解、构造和谐社会、最终塑造良好形象的一种行为规范。而礼仪文化是指礼仪从古到今,以其宏大的理论体系,形成完整的伦理道德和生活行为规范,这个完整的伦理道德和生活行为规范,就构成了一种“文化”,即为礼仪文化。

二、当代大学生加强礼仪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素有“礼仪之邦”美称,中国人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著称于世。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应负有继承和发扬优秀的礼仪文化的责任,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大学生应成为礼仪文化的使者,把礼仪文化作为一门科学的交往艺术武装自己。大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礼仪文化知识,在今后商务谈判中,懂得如何去获得自尊与自信,理解与支持。当今,加强礼仪文化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文化课程已成为我国高校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人才的必修课程。通过礼仪文化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道德规范内容,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美德,陶冶情操,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个人素质的提炼和内在实力的提升,使大学生面对纷繁的商务谈判更具勇气和信心,以健康的人格参与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以良好的心态顺应社会,并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自我。加强礼仪文化教育,对于修养身心,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三、礼仪文化中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语言因素的概念以及语言因素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技巧。

语言因素是指通过口腔发出的声音并运用特定的语句和语法结构及各种辅助手段向谈话对象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在商务谈判中,语言因素具有重要作用。谈判者要充分发挥口的作用,要具备良好的口才、较强的遣词造句能力;要投入全部身心,要热情、亲切、诚恳,努力做到“声情并茂”;用语要尽量准确、简洁。美国哈佛大学语言学家齐夫根据对语言的研究,指出在语言交谈中,说话者只用一个词语来表达一个概念最省力,因此在语言交谈中应遵循省力法则,这就是语言学中著名的“齐夫定律”。按照“齐夫定律”,在商务谈判中,语言力求准确和简洁。少用意义比较模糊的词语和文学气太浓的语句,如无必要,就用“生日”不用“诞辰”,用“去世”不用“亡故”,等等。不用令人费解的词语和绕口令式的长句。在交谈中,语言应该使对方易于理解,听来轻松。此外,在谈判中,语言要保持流畅性和连贯性。其实在谈判中,过多的词语重复,词语遗漏,句子结构不完整或杂揉,以及一些口头禅等,都会影响商务谈判的效果。这就要求谈判者平时加以锻炼和注意,有意识地留意这方面的缺陷,力求做到语言的流畅和连贯。还有,在谈判中,要适量控制声音。语言的物质载体是声音,声音的音量、速度、语调、节奏等虽然不是语言,但如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和运用,也会产生很大的谈判效果,能够起到制造和改变和谐气氛的作用,并且也更加易于在感情传递上起作用。合理运用语气和语调,能够传递谈判者的感情,使对方受到一定程度的感染力。

(2)非语言因素的概念,以及非语音因素在商务谈判中应用技巧。

在日常商务谈判中,语言因素固然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但也不能光靠语言因素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应注意发挥非语言因素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所谓的非语言因素,是指通过谈判者的服饰、表情、姿体等表现方式和辅助手段来传递信息,从而营造轻松和愉悦的谈判环境,达到预期谈判的效果。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培特指出,在信息交流中,由55%体语+38%声音+7%词语构成。也就说明了非语言因素的确在日常商务谈判中起到很大作用。服饰其实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衣冠楚楚,大方得体,给人良好的形象。至于表情,更是一种独特的无声语言,抬头扬眉之间,无不表达一种意思。曾经有学者指出,人的脸能够作出二万五千种不同的表情,每一种表情分别对应一种信息。据统计,汉语中关于“眼神”的用词不下于30个,如看、望、顾、视、盯、扫、瞥,等等,在什么场合下用什么眼神,这里大有学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喜怒哀乐都能通过眼神表达出来,善于运用自己的眼神,会大大有助于商务谈判的顺利开展。在很多情况下,非语言因素运用得好,会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理想效果。

在商务谈判中,听话者往往也是说话者,说话者也常常是听话者。注意运用聆听艺术也是非语言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聆听一方面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因此,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或漫不经心地插话,尽可能激发对方的谈话热情,使之对谈话本身感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对方的谈话内容,进一步了解对方,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谈话内容,因此在谈判中,要认真注意对方谈话的每一句话,捕捉每一个有关信息。聆听艺术,不仅包括注意对方谈话的语句,还包括注意对方在谈话时的表情、眼神等因素;不仅包括自己用语言表达的聆听态度,而且也包括自己洗耳恭听的各种神态。

四、结语

在商务谈判中,应注重礼仪文化是一个完整体系。礼仪文化作为一门交往艺术,保证在商务谈判过程中的程序性和完整性。把握礼仪文化,求新求异,运用科学合理的思维,不局限简单化的模式,大胆创新,使其更具艺术性。当然在商务谈判中,也要注意细节问题,使得礼仪文化在商务谈判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商务礼仪简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1).

第5篇

关键词:禁忌;餐桌 ;礼仪;中西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受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影响较深。经过调查后,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对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了解。大家对有些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人能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我们将从上菜顺序这一方面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探究其根源,加深大家对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了解。

一、问卷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问卷进行发放、分析数据,采访被调查者,我们了解到大家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禁忌的认识很局限,并且只有极少数人对其后的文化背景进行过探析。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可以得出被调查者中大二的较多,占有效百分比为44.7%;大一占22.9%,大三占21.3%,而大四的最少,占有效百分比为11.2%。被调查者中英语类所占比例为52.4%,非英语类占47.6%,英语类和非英语类所占比例几乎相当。通过这些问卷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了解。但除此之外,大家对中西餐桌文化禁忌的了解途径较多:有从课堂、书籍、社交等途径获得的,但是大家从网络和娱乐生活获得信息更多一些。被访者多数认为我们的课题对平时的影响比较大,在某些场合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分析问卷得出,大家对于极少数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几个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因此,我们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究其根源,这一方面使得大家对其了解能够加深,另一方面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我们将主要从中西文化餐桌的上菜顺序这个方面的对比和背景进行分析研究。

二、正 文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主要由入席离席、餐具使用与摆放、上菜顺序及品酒四个方面组成。上菜程序作为餐桌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西饮食习惯差异的体现,也是中西方餐桌文化的重要体现。

1.西餐点菜及上菜顺序

“西餐菜单上有四或五大分类,其分别是开胃菜、汤、沙拉、海鲜、肉类、点心等。”菜单应先决定主菜,主菜如果是鱼,开胃菜就选择肉类,在口味上就比较富有变化。

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

1)头盘,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开胃品的内容一般有冷头盘和热头盘之分,常见的品种有鱼子酱、鹅肝酱、熏鲑鱼、鸡尾杯、奶油鸡酥盒、焗蜗牛等。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少,质量较高。

2)汤,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西餐的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4类。

3)副菜,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品种包括各种淡、海水鱼类、贝类及软体动物类。通常水产类菜肴与蛋类、面包类、酥盒菜肴品都称为副菜。“西餐吃鱼菜肴讲究使用专用的调味汁,品种有鞑靼汁、荷兰汁、酒店汁、白奶油汁、大主教汁、美国汁和水手鱼汁等。”

4)主菜,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肉类菜肴的原料取自牛、羊、猪、小牛仔等各个部位的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禽类菜肴的原料取自鸡、鸭、鹅,通常将兔肉和鹿肉等野味也归入禽类菜肴,主要的调味汁有黄肉汁、咖喱汁、奶油汁等。

5)蔬菜类菜肴,蔬菜类菜肴可以安排在肉类菜肴之后,也可以和肉类菜肴同时上桌,所以可以算为一道菜,或称为一种配菜。蔬菜类菜肴在西餐中称为沙拉。和主菜同时服务的沙拉,称为生蔬菜沙拉,一般用生菜、西红柿、黄瓜、芦笋等制作。还有一些蔬菜是熟的,如花椰菜、煮菠菜、炸土豆条。熟食的蔬菜通常和主菜的肉食类菜肴一同摆放在餐盘中上桌,称为配菜。

6)甜品,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从真正意义上讲,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煎饼、冰淇淋、奶酪、水果等。

7)咖啡、茶,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喝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茶一般要加香桃片和糖。

2.中餐的出菜顺序

1)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最具代表性的是凉拌海蛰皮、皮蛋等。

2)有时冷盘之后,接着出四种热盘。常见的是炒虾、炒鸡肉等。不过,热盘多半被省略。

3)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多于适当实际上桌。如菜单上注明有“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

4)“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3]在豪华的餐宴上,主菜有时多达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这些菜肴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咸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种烹调法搭配而成。其出菜顺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浓腻交互搭配,或干烧、汤类列为原则,最后通常以汤作为结束。

5)点心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

6)最后则是水果。上菜的顺序不仅体现了中西饮食习惯的差异,更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三、结语

餐桌文化文化作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自然不容小觑。通过上菜顺序这方面的比较,有助于我们了解到中西方饮食习惯的差异,进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及其渊源,并将其进行对比,有助于我们课题的探究,便于中西学者的日常交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林美泳,吴晓芳,吴家铭.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2009(16)

[3]林丽端.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2009(18).

[4]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5]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谈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第6篇

汉族是以中原文化为根基的,而客家人是汉族之一系,散居在各地的客家人在当地生活和交往中没有完全混化于当地,一直保持源头中原汉族文化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为人处世的观念。这尤其在客家人婚庆礼仪服饰方面体现得很充分。

客家民系虽经多年的乱离,但客家人的婚庆礼仪服饰仍然比较全面地保存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早期的客家传统婚俗常穿蟒衣和马面裙装,大红的蟒衣裳再加披有剑带式垂饰的云肩,下穿大红色的带有刺绣的马面裙。所谓的蟒衣主要指绣有蟒纹的外衣,形似龙纹,以金线盘龙仿效明式宫装官服,制作较为精致。光绪二十五年,黄钊记载了梅州客家地区结婚流行的马面裙,马面裙本是中原汉族富贵家庭妇女的礼服,是一种古老的围裹式裙装,因其裙门长如马面状,因此通称为马面裙。客家地区的马面裙样式相对中原汉族贵妇礼服较朴素,纹饰相对简洁,如图1。在对梁小玲的收藏品调研过程当中发现客家服饰中马面裙极其常见,且多以红色为主,可以看出它是客家妇女结婚时常见的服装样式,如图2。

不论是赣、闽还是粤地区的客家妇女传统结婚礼服,都穿着“凤冠霞帔”,只是其传统婚服在这种宫装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省去了一些华丽的装饰。清光绪25年(1899)黄钊《石窟一徽》中记载了广东梅州的结婚礼俗:“新妇首不用幕巾,惟五丝结成璎珞覆额,犹不失古人遗制,惟两肩披缝帛俗谓之攀红。”早期客家妇女的结婚礼服少不了云肩的样式,在云肩的基础上不仅融入了汉族品官夫人霞帔的某些造型,还有时搭配银片、铃铛、流苏等装饰。如早期有些客家地区婚礼中的云肩常在胸背后加饰两条似剑带的造型。由此可看出,客家妇女的婚庆礼服在继承了中原传统汉族的服饰风格外,只是在服装的形式上做了些微妙的变化。

强调精神的象征性

服饰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除了具有形象的物质文化表现外,还具有代表精神的象征文化表现。由于客家民系所居住的地理、人文等环境的不同,在结婚礼仪的服饰文化表现上与广东广府、福佬等汉族民系存在较大的差异。广府人较务实,婚嫁嫁妆多为金银首饰之类的物品,婚庆礼仪服饰讲究价值及派头。而福佬人因生活条件的优越性,福佬姑娘婚庆的礼仪服饰精致华丽。而客家人长期在与周边土著居民斗争的艰苦环境下,更注重婚庆礼仪服饰的精神象征性,这种象征性着重表现在祈福性、报恩性、保护性方面。

祈福性

客家人迁徙至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深切感受到人丁旺盛的重要性,迫切希望扩大家族的生存实力,这种祈福的心理在服饰中得以充分体现。如客家婚庆服饰丝线刺绣的图案多呈现为寓意吉祥的组合图案,有代表婚姻忠诚的鸳鸯、代表富足的石榴、代表夫妻和谐及长寿的蝴蝶及“囍”字等。《客家传统社会》这本书还记载了有关广东五华县华城镇湖田村的迎亲服饰,男子的礼品都要以“长命草”、“柏枝”、“槟榔”一类象征物品加以点缀。而女方以“线”、“带”以及两盏“长明灯”回赠给男方。这些线为普通纱线,带多为自纺自织的花带,线带象征新娘过门后传子孙、带子带孙的意思。而两盏“长明灯”象征夫妻白头偕老,也有地方象征双胞胎、添双丁的意思。给新娘穿衣服的顺序是从脚依次穿到头。新娘穿衣服从脚到头,意即越穿越高,步步高升。

报恩性

客家人是中原汉族南迁的一个民系,在南迁转徙的过程中往往以一个个同姓氏宗族为单位,他们常是有着非常亲密的血缘关系。这种历史的原因,使得客家人带有强烈的宗族观念。在《客家传统社会》一书中记载了闽西客家女出嫁的服饰,在女儿出嫁前,父母除了要送给女婿长衫、头帽、鞋袜等,还要送给女婿家庭成员(包括亲房、舅公、已出嫁的姐姐等)布鞋作为见面礼,传统的客家鞋子在结婚礼俗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鞋子一般为自己亲手制作,鞋底一般系纳密实,鞋面有精美的刺绣,还要在鞋子的后脚跟贴上红纸,以毛笔字写上“家官”或“家娘”字样(即公公和婆婆的礼物),如图3和图4所示。贴上红纸代表喜庆,公婆会以红包回馈给新娘。客家人尊老敬老的美德反映了客家族群社会在迁徙的过程中所形成对血缘关系的依赖。客家人婚后第三天,新郎新娘去娘家要送一件衫(俗称脱乳衣)给丈母娘,以报养育之恩。

保护性

由于客家人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及生活环境极其缺少安全感,使其服饰在身体、精神保护等方面有所体现。如客家女人在结婚的特殊节日里,母亲会送一支银簪给她,作为女儿用来防身自卫的工具,银簪有其特殊的历史来由:古时客家先民在战乱中南迁,妇女们怕在战乱中与家族走散,遭到兵匪的骚扰,多带利器防身,为了携带方便,把小刀短剑当作束发的簪子,后来簪子防身自卫的功能隐退,装饰美观的作用突显出来。随着客家人生活环境得到不断的稳定后,客家新娘携带的银簪在生理上的保护方面减弱,心理上的保护方面得到强调。有的客家地区新娘犯红沙(凶神恶煞)者,鞋上要别(即插)针,过桥时把针丢入桥下,据说这样能制煞。图3

注重婚俗嫁妆绣品的装饰

客家妇女结婚时十分重视嫁妆绣品的配置,许多嫁妆绣品装饰相当精巧细致。有钱人家的客家小姐一般从3—4岁就开始学绣花,包括为新郎制作的衣物、扇袋、眼镜袋、笔袋,以及为未来亲族长辈的烟袋、荷包等,并且常绣上一些寿字纹、鱼纹和牡丹、百合花样等丰富的图案,象征着长命百岁、吉祥富贵之意。此外,客家妇女还十分重视新房内装的床饰用品及厅堂摆设绣品的装饰,如门帘头、帐帘、枕头、桌围等。

客家新房是要进行重点装饰的,结婚当天会有很多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前来观看,因此,婚前新娘会绣制更多精美的装饰品,以显精湛的女红手艺。新婚时的新房门帘头大都绣有鸳鸯、双燕、莲花、鱼或凤凰等图案装饰,以象征夫妻的恩爱和白头偕老,还会运用盘曲的花卉、草虫、石榴及文字等纹样,象征多子多福,如图5。新房的床上用品自然是表现客家妇女刺绣技艺的重要物品,包括刺绣精致的帐帘,帐帘往往具有大面积的刺绣,图案以吉祥如意为装饰焦点。桌围上刺绣的图案大都有祈福祥瑞的意义,如八仙、祥狮献瑞、蝙蝠、牡丹、石榴、佛手、灵芝等吉祥花草,而近代的图案大都以龙凤为主,周边都会镶滚配色及织带,有的加上钉饰银泡或小镜片,象征照耀光明的意思,如图6为梁小玲所收藏的桌围布图案运用了祈福祥瑞的图案。

好强的客家妇女非常重视人生中重要的结婚礼俗服饰的装饰,包括陪嫁的嫁妆绣品。客家有句谚语:“会裁会剪会绣花,会筹会算会当家”。这表示客家妇女要精通刺绣、缝纫等女红手艺才能持好家。她们平日里节省钱财和时间来精心完成每件的刺绣品,把自己最精湛的缝制工艺表现出来,以此来博得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的认可和赞赏。

参考文献

[1]黄钊:《石窟一徽》.清光绪25年(1899)。

[2]郑惠美:《蓝衫与女红》.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台湾客家研究中心筹备处.2006年。

[3]劳格文:《客家传统社会》,中华书局,2006年。

第7篇

关键词:中西方礼仪,起源,交际,餐桌,服饰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国改革步伐加快。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礼仪之间的不同给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往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就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中西方礼仪文化起源的差异

中国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最早为宗教祭祀活动。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一些现象不能科学地解释(如:雷电,山蹦,地震等),便对自然产生敬畏。于是运用一些祭祀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崇拜之情,也用来祈求风调雨顺、降福消灾。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其他礼仪形式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在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西方礼仪最早萌芽在中古世纪希腊。礼仪发展最初为宫廷规矩,后在美国得以迅速传播,并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其在人们生活中日趋合理化、规范化,并迅速形成体系,被国际社会认可,成为西方国家共同遵循的礼仪规范。

二、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

1.称谓礼仪的差异

在中国,同辈之间可以直接以姓名称呼对方,而对长辈,若直呼其名则会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行为。然而在西方,这方面则比较随意,他们习惯对等的称呼,习惯直接以名字称呼对方,不过则一般限于两者以前见过面。若是第一次见面并不知道姓名的人,一般会以Sir,Madam称呼对方,这种称呼方式要单独使用,如果是Mr,Miss,Mrs.等则要与姓氏一起使用。

在中国,人们还喜欢使用直接以某人的职位来称呼别人,如张处长,李院长等等,而在美国,人们很少直接用职务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医生,法官等。

2.交谈礼仪的差异

在西方,人们崇尚个性,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们日常交谈不涉及个人私事。有些问题是他们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多少、、竞选中投谁的票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看到别人买来的东西从不问价钱。见到别人外出或回来,也不问“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啊?”而中国人则比较热情好客,喜欢嘘寒问暖,饱含热情。

另外,美国人还十分讲究“个人空间”。两人谈话时,不可太近。一般以50公分以外为宜。不得以与别人同坐一桌或紧挨别人坐时,最好打个招呼,问一声“我可以坐在这儿吗?”得到别人允许后再坐下。

3.告别礼仪的差异

西方朋友告别时会说:“我会保持联系”。其实,这句话仅仅是一种告别词语,相当于“再见”,说话人并无他意,更没有作任何许诺,没有必要刻意等待他的联系。此外,西方人在别人家做客如果想告别,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才可以离开。如果突然说“我还有事情,得回去了”,随即站起来和主人告别,这在西方国家是被认为是失礼的举止。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见面打招呼,介绍别人等方面还存在很多差异,只要平常多注意观察这些差异,就能发现并注意,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

三、餐桌礼仪的差异

1.座位安排的差异

中西双方都讲究宴请宾客时的座次安排。中国传统上常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坐。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坐,以左为尊。西方宴请宾客一般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客人的一般次序安排座位,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坐,夫妇也分开坐。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稍高,男士要为右边的女士拉开椅子方便就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

2.餐桌上取食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在餐桌上以劝酒劝菜为礼貌,以显主人的热情好客。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绝不会勉强别人,客人一般随女主人动作。主人若询问想吃点喝点什么,客人应如实回答,客人如果谢绝,主人也不再勉强。中国人则会主动拿茶或饮料,并不断添茶。西方客人面对这一情况往往会不知所措,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习惯,中国人不得习惯是不能呢让杯子空着,空着说明主人没招呼好客人。

四、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喜欢穿保守式样的服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带耳环的习俗。而在平时,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裤。在穿戴上,英国人是最讲究的,在交际应酬中,非常重视绅士,淑女之风,在参加宴会时,要穿燕尾服,头戴高帽,手持文明棍或雨伞,这是他们的标准行头。女士穿深色套裙或素雅的连衣裙,庄重肃穆的黑色是首选颜色。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中国人的服装分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两大类,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在式样、外形、结构、风貌特征、色彩、图案、审美文化方面均不相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并无二异。

五、中西方礼仪差异的原因

一般来说,人际交往本质上就是文化,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这是民族社会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各种地理气候,政治生态,经济等因素的无形凝聚,已成传统,相对坚固。它是一种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在与作为异己文化的载体―外国人的交往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价值取向上的比较碰撞或融合。价值观念体系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处于五形,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文化群体具有规定性和指导性作用,是这个文化群体无意识的民族性格的基础。

另外,中西方文化环境和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基本上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礼仪是与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对应的,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当今世界的礼仪内容更加广泛和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持原有礼仪的基础上去适应和接受西方礼仪,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礼仪传统的同时,注意吸收西方优秀的文化成果,丰富更新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在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礼仪,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抱残守缺。只有认清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成和谐社会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于兴兴,郝爱娟.《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C]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2] (美)艾米丽勃朗特.《礼仪》[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曹明义.《体验西方礼仪》[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 魏南.《中西方礼仪差异》[J]科技信息,2011.

[6] 孙爱珍.《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N]山西:山西教育学院报,2002.

第8篇

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丰富“中国·滁州醉翁亭文化旅游节”活动内容,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青年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规范青年文明号服务窗口标准,展示青年文明形象,为促进我市“三个文明”建设而充分发挥青年模范带头作用。

二、组织领导

活动纳入市文化旅游节总体方案中,接受统一领导和指挥,并成立由主办及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组委会,邀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本次大赛的日常组织工作。

三、大赛内容

1、礼仪展示:

按本行业接待礼仪特点编排3分钟礼仪展示(背景音乐自理),要统一着本行业职业装,要讲普通话,做到语言清晰、优美,要注重语言、形体的要求符合规范的礼仪要求。

2、素质展示:

(1)、业务技能测试:按不同行业分组抽题简答;

(2)、综合能力测试:a、时政,b、滁州概况,c、文学、文艺常识;

3、才艺展示:

内容、形式不限,主要以歌唱、舞蹈、器乐、书法、美术、外语朗诵等,时间不超过五分钟。

四、大赛方式

1、初赛:

a、初赛内容:(1)礼仪展示(2)素质展示(3)才艺展示(4)综合笔试;

b、形式:初赛礼仪、素质、才艺展示部分采取抽签、分项循环进行,综合笔试(时间为一小时)采取集中闭卷进行;

2、决赛:

a、内容:(1)礼仪展示(2)素质展示(3)才艺展示;

b、形式:以抽签顺序依次进行决赛。版权所有

五、大赛时间和地点

本次大赛于2003年9月初开始启动,报名截止时间为9月20日,比赛时间:初赛为9月底或10月初,决赛定在文化旅游节第三阶段(10月中旬),大赛赛场设在滁城。

六、参赛范围

1、范围:全市各行业窗口单位、青年文明号集体(1、市直各单位限报一队,2、各县、市、区限报两队);

2、人数:每队不少于3人(由男1名,女2名及递补人选组成);

3、年龄:16至35周岁;

七、评选及奖励

1、大赛将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分初赛、决赛两轮进行。初赛按礼仪、素质、才艺和笔试得分高低取前12名进入决赛;决赛采取现场打分的方式进行评选,并由市公证处对整个比赛及评选过程进行公证,评选产生本次大赛的各个奖项。

2、奖项设置:本次大赛将设集体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6名,并设个人礼仪、素质、才艺单项奖,将分别颁发证书和奖杯。

3、为表彰本次大赛中组织和推荐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组委会将设立组织奖、支持奖。

八、协办单位:

州日报社、滁州电视台、滁州广播电台等。

九、其他事项:

大赛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团市委组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