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5 22:54: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鼓励学生“动”起来
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便从被动地接受中解脱出来,回到应有的主体地位,真正“动”起来。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有的说,“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佳作,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从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巴迪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为下文父亲的评价作铺垫,形成反差,同时可以看出巴迪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有的说,“父亲的评价不切实际,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还有的说,“父亲十分民主,他说‘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是希望孩子自然发展,我就希望爸爸、妈妈能这样对待我”……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思维“动”了起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这样,学生与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就会敞开心扉。正是在这一系列阅读实践中,使得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践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吸引学生“钻”进去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融入到阅读实践之中,“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同时配乐配声。“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在太阳系的家族里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学生被眼前神秘的太空、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相互教学法是培养及监控理解的活动教学,其最大的目的是教导学生主动进行有意义的阅读,提供学生监控自己的思考与学习。除此之外,相互教学法不只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增加不同能力学生间的互动,并由同学之间的互相支持,促进学生阅读的兴趣及参与感,在这样的过程中,也能再次刺激学生的思考。故而教师可透过小组的活动,提升学生阅读的乐趣,并达到教学的效能。
二、相互教学法的四个策略
相互教学法的四个策略包括:预测、发问、摘要及澄清,这四个策略之所以被选取是基于它们能被成功的阅读者再阅读时自然的使用;它们能提供理解的监督及理解力的培养;每个策略能使用在反应课文中的具体问题。
1.预测
预测策略是指导学生依据文章的标题、图示或隐藏的问题,预测接下来的内容。预测包括阅读前及阅读过程中的预测,在阅读前先依据文章的标题,猜测文章可能在说些什么,如此可以帮助学生思考有关文章主题的意识,而在阅读过程中作预测,则是学生整合先前知识与文章中的讯息,验证自己所作的预测是否正确,再加以修正。
2.发问
在发问策略上,教师可提供学生题干以产生问题,对一般的记叙类文章,便以“6W”即“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如何”来教导学生发问,训练学生发展较为详密的问题组织能力,养成严谨的求学习惯和科学态度。
3.摘要
选择重点内容,采取以下的技巧,如:删除琐细、重复的部分;以概括性的观念取代相似的词语;选择主题句或是创造主题句等。
4.澄清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的概念混淆,而无法厘清时,可以运用澄清的策略来重整文章意义,在相互教学进行时,澄清的策略通常透过师生互动或团体共同讨论,以解决疑虑及模糊的概念。相互教学法的实施原则与程序:在实施原则方面,相互教学法强调师生间以对话的方式互动学习,期望所有学习者都能参与讨论文章的意义,故而过程的学习重于内容的学习。而教师是专家鹰架的提供者,即担任示范的工作,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监控者,须提供回馈、提示、与纠正,并推动学生对课文进行内容的思考,逐渐让学生负责监控和运用策略。由于相互教学是提供学生透过引导练习的方式,逐步熟悉阅读的技巧,因此分组的人数不宜过多,最适当的人数约为每组四至六人。在实施程序方面,教师宜先引起动机,再进行四种阅读策略的说明,并藉由对话方式示范阅读,引导学生练习,之后让学生逐步运用阅读策略,此时教师转而担任辅导的角色,最终促使学生自行完成阅读。
三、相互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语文教材包含了诸多中国文化的内涵。其中选编了部分优秀小说作品。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常随着社会背景、经济状况、政治情形而有所不同,也因此衍生出相应的角色形态。小说中的人物可藉由动作、对话、外形上的描写叙述,一探究竟。这些小说作品中的人物丰富多变,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等。教学目标可让学生了解预测、发问、摘要及澄清四个阅读策略,并能将策略运用在阅读的过程中,经由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增进阅读理解及后设认知的能力。教学对象:本班高中学生。教学活动
1.教师引起动机
教师说明阅读策略的重要。如果能够善用阅读策略,则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进而在阅读任何一个科目时,都有极大的帮助,并获得学业成就。①说明阅读前预测的优点:能够促使自己专心,在印证预测的过程中,可加强对于文章的了解及记忆。②说明发问的优点:可以测验自己是否了解文章,藉此增进对文章的理解。③说明摘要的优点:藉由摘要的过程,去除不重要的细节,截取文章的重点,以贯通文章内容。④说明须要澄清的原因:文中的生难字词太多,或是句子太长、文章结构太烦杂,或是读的速度太快,或是文章的内容未曾学习过等,都有可能造成阅读上的困难,此时则须要澄清。⑤请学生讨论平时阅读的情形:询问学生阅读时曾遭遇的困难,若能运用上述的阅读策略,可能会有什么效果。
2.教师介绍四种阅读策略
1.1阅读教学仅重形式,追求效果难有共鸣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应是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知与分析能力,然而目前小学阅读课程的教材普遍篇幅较短,所以很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都是直接让学生通读,仅对文章、生词的记忆与认知略为要求,至于文章内容的解读与蕴含的情感,都“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即便是较长的文章,都只是简要的概括中心意思或是段落大意,要么就是将文章拆解成若干小结分别讲解,使得文章文感顿失,难以激起共鸣。
1.2教师全程把控课堂,学生乏于独立思考
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因经验薄浅而无法有效控制课堂纪律,或是为了赶拼教学进度而采取大包大揽的方式对学生“满堂灌”。加之小学生的年龄特性使他们具有好动、注意力难集中等习性,通常会让教师的教学进度突然的打断。此外,还存在部分教师过多时间的花费时间来解析文章,忽略课堂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性,整堂课下来全程都是教师“一人独讲、满堂皆听”,其间虽有提问,但也没有空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明显与新课标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相悖,有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同时也让阅读教学质量难有提升。
1.3偏重阅读理解训练,忽略语言表达训练
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加上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泛化的阅读教学方法必然导致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清楚,难以夯实学生语文基础。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就教育方式与模式提出了一众观点,其中就语文学习而言,他认为“思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还要明白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一言蔽之即要知道作者写的是什么,又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然而,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倚重对文章主旨大意的理解,甚至将语言表达训练作为一种独立的技能进行孤立地训练,脱离了课程内容和文本语境,导致出现了阅读教学和语言表达训练脱节,或是阅读课和作文课分离等现象,全然忽视了语言表达方式方法的训练。借用崔峦先生的话说,就是“得意而忘言”了。
2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2.1放飞阅读思维———巧妙设计问题
通过层层巧妙的提问设计,课文的脉络能够清晰的呈现,作者的写作思路也能有所显露,在此情境下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对接下来展开的深入分析大有助益。此外,疑问的设计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萌生求知欲,充分发挥小学生尚未束缚的想象力。至于如何设计问题的内容,教师应事先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问题的难易度,与此同时还应紧扣阅读教材特点来设置有针对性的细节问题,或是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散思维,跳出既定思维局限。
2.2推开阅读视野———拓展课后实践
在学生掌握一定阅读基础和技巧后,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他们进行拓展阅读训练与体验。按照具体年龄体征及心理特点来推荐图书,通过课后阅读量的长期积累,能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及语文素养。比如,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推荐《中国孩子最想知道的100个问题》、《科普的故事》、《101个科幻故事》、《我们爱科学》、《小朋友的中国寓言》、《寓言大全》、《绿野仙踪》、《阿拉丁神灯》等;中、高年级的则可以推荐《百科全书》、《黑龙号失踪》、《闹鬼的航天服》、《爪王》、《巨鸟岛》、《寓言100篇》、《小学生谚语词典》、《小学生格言词典》,等等。阅读课程的课后实践,主要以阅读课外书籍为主,藉此作为通向世界的窗口,为学生开阔视域。
2.3根植阅读兴趣———创设阅读情境
新课标倡导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对阅读萌生好感。同时,小学生正处于身体与心理发育的初级阶段,对周遭一切充满好奇,但对事物的认知度则仍停留在表层,要想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保持这种兴趣就需要教师细心安排、认真对待。首先,应当革新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并根据具体生情从“视觉”与“听觉”等感官感受入手,给学生带来新奇的体验,引导他们主动开展阅读活动。例如,学习描写祖国秀丽河山的课文时,多数学生还未有机会去亲身体验青山绿水的实景震撼,由此缺少对课文的感性认识。此时再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播放祖国山峦实景视频,配以舒缓音乐,影音结合的动态呈现,使得学生阅读兴趣在潜移默化之中得以充分培养。
2.4挖掘阅读方法———增进互动交流
教师与学生间的阅读交流主要通过阅读方法上的沟通、指导,比如速度法、批注法、精读法等常用阅读法。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每个人的阅读方法也各有差异,通过上述常用阅读法进行频密的互动交流能够交互心得,取长补短,不仅有助阅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也将更为和谐。然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可以成就的,需要教师悉心的指导与学生自身的反复实践,在长期阅读交流中慢慢积累。同时,实现交流的前提还得依靠教师的正确引导与组织,让学生结合个人阅读过程讲述心得体会,各自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3结束语
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即只是一味地为学生灌输相关的语文知识,但是却尚未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但是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较低,学习效率也较差。
二、开展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阅读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抓住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要努力将阅读教学的认知目标与教学目标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等,要努力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以及技能的整合与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地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实现阅读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往往较为单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影响了教学效率。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模式。首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双基”的训练,即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的训练[2]。其次,教师还要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段落大意等进行“精讲”,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意。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注重讲练的结合,例如要带领学生进行语句的扩展以及句子仿写练习,从而使得学生在具体的练习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及语文素养。而且,为了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师还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以及开放性学习等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生为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合作
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阅读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学生不断的阅读实践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长期阅读交流。师生之间的阅读交流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要结合课文阅读将精读法、选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等常用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比如对于《鸟的天堂》一课,要在指导学生初步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第11、12自然段,对第8自然段的联想修辞手法和第11、12自然段不用一个“多”字,只是以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个方面的描写、衬托让人对“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鸟儿的写作技巧有深刻的领悟。学生的个性不同,对阅读方法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彼此沟通,取长补短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教师应该发挥自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适时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方法交流活动,让学生结合个人阅读过程,谈做法、谈体会,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对各种阅读方法的精髓形成共同的认识,在思想深处积淀阅读方法。
二、在实践中历炼阅读习惯
小学生的心理品质尚不稳定,阅读兴趣和阅读方法的运用都可能出现波动性,只有让这种无规律的波动转化为一如既往的良好阅读习惯,才能有效完成新课程的语文阅读目标要求。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在阅读实践中历炼,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后,教师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阅读训练,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体验。要提倡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鼓励学生读书时勤动笔,包括在书上做眉批,画线打重点号,让学生形成多读、多写、多想、多问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要展开各类课外活动。为了便于训练,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统一规定或发放,如一年级推荐《舒克和贝拉历险记》《洋葱头历险记》《小猪唏哩呼噜》等,三年级推荐《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大林和小林》《窗边的小豆豆》等,六年级则推荐《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红楼梦(儿童版)》《西游记(儿童版)》等。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倡导查用工具书和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评比,提升阅读品质,让学生充分感受读书的乐趣,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在评价中升华阅读情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体验式阅读
阅读是一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技能,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常常要用到这样的技能,用以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同时阅读也是学生提升文学素养、接受文化熏陶的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的阅读教学存在一定的漏洞,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教师的教学效率不高,于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建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体验式的阅读教学,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那么我将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浅谈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开展策略。
一、诵读,加深学生阅读体验
诵读是朗读、朗诵、背诵等发声阅读方式的总称。关于诵读的作用,如是说:“非诵读不能展文字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意之深远。”就诵读的本质而言,它能将书面文字转换成具有情感的语言,加深读者的体验。那么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诵读,全面地体验阅读。就以《滕王阁序》的教学为例,王勃在这篇文章中运用绝美的辞藻把滕王阁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篇文章不同于以往的景物描写,更注重对意境的营造,有一种不动声色却又美得不自知的感觉。针对这样的特点,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诵读,进入那种情境中。比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它写出了色彩变化的美,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于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化,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于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系统营造一个美妙的意境,让学生带着情感来诵读文章,眼前仿佛就能看到这样的景色,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样的诵读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文章的意境,加深阅读的体验。
二、对话,提升阅读教学高度
在教学中,引导师生互动始终是受到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还能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那么在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对于互动的改良运用就是开展师生对话,将阅读教学提升一个高度。通过对话,能够让师生在情感与思想上有一个真实的交流,启发师生。以《乡土情结》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自由阅读,并且进入文章一起思考,随后教师以“中国古代文人的乡土情怀”和“梦中的故乡”为话题,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中国文人有着浓郁的乡土情怀?中国传统文化的乡土情结是如何形成的?乡土情结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等。然后可以运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自由交流并选出发言人,让大家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文章阅读体验。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发言,并且从话题出发从教师的角度将文章的内容与情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有一个交流的平台,不断迸发出思想碰撞的火花,使文章的情感与内容深化,创造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扩展,激活阅读学习体验
阅读不仅仅是一项学习任务,学生通过阅读,能够看一看远方的风景,体味不曾经历过的人生。因此,在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扩展阅读的素材与方向,激活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以《辛德拉名单》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将文章的背景、作者以及同名电影做简单的介绍,使学生先了解对奥斯卡•辛德勒为保护犹太人而倾家荡产的故事,奠定悲怆的基调。随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用电影《辛德勒名单》的片段作为辅助,让学生对辛德勒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文章中人物的经历与遭遇,体会辛德勒先生的勇气与正义,真正达到阅读教学的意义。最后,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资料,要求以“写给辛德勒先生的信”为题,谈一谈阅读之后的感受,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和平共同努力。通过这样的教学,阅读课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地方,它扩展了平台,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看到更远的世界,感受到以往难以察觉的东西,接受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学素养。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意义,不仅仅是因为在高考中占有极大的分值,更是因为有效的教学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挖掘可用的教学资源,科学有效地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作者:孙志娟 单位:锡林郭勒盟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默读好处多
有许多人喜欢大声朗读,认为这样能帮助自己理解,其实不然,大声朗读会降低你的阅读速度和专注度,有时会影响阅读效果。所以,在中学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提倡默读。
默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项规定,在默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出声,还要保持精神上的专注度,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定时、定量、定内容)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学会阅读并爱上阅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预习是前提和基础在课堂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由于对课文不熟悉或者是生僻字而导致卡壳,影响阅读的流畅性,从而影响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所以,我们要求在阅读机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说预习。预习可以让学生提前将生僻字查出来,并提前熟悉阅读内容,对文章的内在思想有一个提前的把握,从而在阅读中能够更加准确、生动地完成阅读。
(二)多思考,多提问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学生的思想容易僵化,容易进入思维定式。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就是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式,通过阅读,学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敢于独立思考。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结构脉络以及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都是我们思考的范围,多思考,不懂就问,这才是正确的阅读习惯。
(三)将阅读应用于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阅读教学最后应该把阅读落实在写作实践之中。阅读和写作向来是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的。通过阅读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时,我们就应该把它记录下来。通过写作,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同时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写作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提升阅读能力,提高个人素养。
1.轻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只是倾听者的角色。教师只是自己在对文章进行分析,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想法与感受,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由此抑制了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2.重数量轻质量。
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重视学生阅读的数量,而不管文章是否真正对学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即使阅读了很多书籍,往往收获也不大,且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有待加强。
3.只重视文章的知识点,轻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语文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教育,有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健康的审美标准。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对文章知识点的识记,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使得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情感熏陶。
二、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方法
1.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若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便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如可以从学生喜欢的游戏或者崇拜的明星导入,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学生爱看的动画片。总之,课堂的导入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只有让学生产生兴趣,他们才会集中精力认真听讲。此外,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最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让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系,使学生对旧知识达到复习与巩固的效果。
2.阅读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开展阅读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不能将目标定得太高太远,要根据学生实际提出适当的要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将目标定为能够根据拼音读一句话,并且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读懂每句话的基础上,通读全文。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要让学生带着感情阅读,并且能够将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这样,教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使学生的阅读学习更具有目的性,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3.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以主导者自居,而要转换角色,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就某个问题让小组之间展开辩论,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4.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由于学生性格、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会不同。教师不能束缚学生的思想,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自己去品位文章,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以便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良好的阅读氛围,有利于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5.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对阅读知识的运用能力。